《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尊重生命 成全生命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6 21:41: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尊重生命  成全生命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文◎zhaozzz_1
    从寒假到现在已经是第二次读《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书了。两个月来,没事的时候,眼前经常浮现出书的封面——张文质先生那张“标准照”,耳边似乎也经常响起他略带南方口音的演讲。读到张文质先生的一些真知灼见,总忍不住想拍手叫好。读这本书期间,我自己写了一些教育随笔,也不自觉地就会引用张文质先生的一些观点。可以说,这本书文字虽然简约平易,但是充满了对教育的深刻思考,处处流露着对受教育者的真情。虽然书中写一些定义、理论时用的是描述性的语言,有的只是描绘一种取向。但是读完以后,我最欣赏、最佩服的还是张文质先生尊重生命、善待生命、成全生命的理念。
    我们对张文质先生的有些理论早已耳熟能详了,比如:“立竿见影”往往是反教育的,我们既要想大问题又要做小事情,生命在场等。我认真阅读了《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以后,最大的收获还是让我对自己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产生反思,对自己该怎样做有了“很谨慎的边界意识”,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下面就举几个例子说明我的收获。
    先从如何看待成绩说起。社会评价学校和教师往往只看成绩,所以我们教师评价学生也就只看成绩。有人说,这是制度造成的。
    张先生在书中很多地方提醒我们不要只有成绩,他说:“现在这种考试制度真的把我们变得目光短浅,视野狭窄,价值观很容易出问题。”还说:“我们的教育使得孩子非常焦虑,从小就焦虑,从小就把成绩看得很重,这些都与我们老师的课堂导向以及整个评价制度有深远的关系。”
    可是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怎么做呢?张先生给了我们答案:“我们很多的处境跟大的体制有关系,但在不能改变这种体制的情况下,我们要改变自己、调整自己、提高自己。我们无法改变世界,那我们就更要改变自己。”大环境逼迫我们要“带着镣铐去跳舞”,很沉重。但是我们只要 “有些微小的意识、微小的尝试,仍可以开出一种比较美妙的局面,比较美妙的一种可能性来。这就是希望所在。”就像我们学校最近开始搞的学校之星评比活动。可能班主任在一开始还是推荐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但是慢慢地进行引导,让班主任明白为什么要多这把“尺子”去衡量学生,就会让更多的学生因为在文化课学习之外的某一方面表现突出而走上领奖台。我想,那就很可能会影响到其中某个孩子的一生。如果那样,用张文质先生的话说就是:我们成全了生命。我也希望这样的“尺子”越来越多。
    张文质先生在书中有一个关于“好教师”的定义,我觉得可以帮助我们真正改变教育观念:“我觉得所谓的‘好教师’,他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的价值判断,在今天这样的教育格局中,他能够‘有所为有所不为’,始终要有站在人类正义和正道一边的意识,好教师‘应该比热爱自己的党派和教会更热爱自己的学生’,能克制自己,不做不义和羞耻之事,要尽量去减轻教育的痛苦,能坚定地站在孩子身后,做他们生命的保护人和精神的范本。”这个定义,实际上就很好的反映了尊重生命、善待生命、成全生命的理念。我们有了这种理念,才不会去做那些违反教育规律,甚至是伤害学生的事情。
    再说说我们可能都做过的甚至正在做的那些缺乏“生命意识”的事。
    比如说我们对失败者的漠然。我们往往喜欢并关注那些有希望考上重点中学或者大学的学生。所有学校对外宣传的高考榜,也都只有考上的学生。但是,更多的学生可能被“挤下”了“独木桥”。
    张文质先生在书中有很多关于这些“失败者”的论述:“好的教育一定是期待‘每一个人’成为成功者的,我们最缺的是对‘每一个人’的关注、呵护与帮助。”“好的学校一方面要关注那些优异的学生,让他们能更好地成功,另一方面要把目光投向最需要帮助的人。”“学校要把对弱势者的关爱、呵护、促进作为自己的教育信念和行为指南。”
    对那些学生没能考上理想学校的学生,我们要反思:我们学校、我们教师给了他们些什么?我们应当对这些学生付出更多的关爱,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也要让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美好的期待。要成全这些学生,不能追求速度。
    说到速度,就像这本书的书名一样,生命化教育理念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是慢的艺术。“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道者,更重要的是,他是作为具体的一个人在影响、默化、润泽着他班上每一个学生。”张文质先生在书中也对当下教育教学当中追求速度的现象做了深刻的批评。他在一所学校听了一节课后有这样的思考:“我们更需要对‘手术本身很成功,但病人死了’的课堂有一些反思,这样才能从对速度的迷恋中返回到真实的、具体的、有各种各样差异的课堂,这才是教学真正的开始。”“应试教育的特征之一也在于‘速度’:足够大的信息传授容量,所有的讨论、思索、停顿和动手尝试都取消了,课后则需要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补充、进行强化练习,但所获得的那些可怜的知识完全与生命无关,也根本难以在每一个生命个体具体的生活得以还原。”
    反思我自己的教学,经常也是这样:公开课中知识点要多、信息量要大。课堂上只有学生的“紧张、单调、被动”,只有教师的“主宰、盲目和慌乱”。为了应付考试,快速上完新课,然后进行“大运动量”的练习,而且考试成绩还不错。屡试不爽,还沾沾自喜。现在想想,这种做法,完全忽略了学生,根本没有想到是否真正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素养与能力。这种做法都不配叫做“应试教育”,只配叫做“应试教学”。
    还有,为了追求速度,我们于是不自觉地“就会采用各种纪律、约束、评价把孩子变傻、变得适应我们的智力程度、教学能力的那种傻的状况。”为了应试的唯一目标,我们其实忽略了太多对人本来应有、而且是责任重大的关注,“怯懦、自卑、不善言辞、缺乏表现力几乎成了我们的通病”。
    为什么当有各种教师的业务评比、竞赛时,我们的老师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不行”。学校领导这时肯定希望教师都能积极主动的站出来,但是因为我们从小就接受的这种“消极文化”教育。就是等到有一天醒悟过来,我们想自我改善时,已经很困难了!
    就像书中记录了一个“笑话”那样:一个实习生第一天她对学生说:“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是朋友啦,让我们在互爱互助的环境中成长吧。”没想到一个五年级的孩子说:“老师,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们是吃硬不吃软,你还是给我们来硬的吧。”
    虽然我们在受教育时,就不断遭受压制、打击和贬低。但是今天,我们都作为教师站在了讲台前。我们千万别再传袭“管理主义”和“有罪推断”了,少用一点训斥和惩罚之类的“立竿见影”的手段,而应该努力地多给学生一些理解、信任、鼓励和赞美,努力在自己的课堂或教室营造那种建设性的、积极的文化氛围,不要让我们的学生重蹈我们的“覆辙”了。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观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比如关于读书俱乐部、关于阅读、关于平均分等。有时间,我再另写心得体会。
    在1+1教育网上有个叫馨荷的老师发起了一个话题:你最爱的几本书是什么名字?我毫不犹豫的写上了《教育是慢的艺术》。
    最后,引用张文质先生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让我们的目光变得更柔和一些,让我们心思变得更细致一些,在责任之中表达出我们对生命的眷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1 02:20 , Processed in 0.529473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