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6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方心田:青苑书店和我的书生活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05:48: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青藤绕屋花连云
——青苑书店和我的书生活
方心田[南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7e8b2b0102er2w.html
    十八年前,也就是1996年,酷夏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像一头懵懂而笨拙的小黄牛,从赣东北的乡下贸然闯进了一块叫南昌的地里。初来乍到的恐惧感、新鲜感消逝之后,弥漫而上的是一层叠一层的陌生感、漂泊感。
    其时,我已不再年轻,教书八年,娶妻生女。记得那个清晨,天还蒙蒙亮,我和前来送行的含泪叮咛的妻子、寂然无语的岳母,以及岳母怀里嘤嘤哭啼的女儿一一告别,狠狠心转身上了班车。车子开动的一刻,回望她们的我的眼里,何尝不是蓄满了清泪!
    我之所以要以破釜沉舟似的决心,抛家舍业来到省城,也是为了换一种活法,用好听点的话说,是为了实现一个编辑梦。
    大概,文学爱好者的内心里,都埋藏着这样一个梦吧:批阅来稿,指点文章,乐做嫁衣,翰墨飘香。从此,我就在江西教育期刊社的一家中学生杂志扎下根来,默默耕耘,虚心学习,和一些作者、同行以及中学生交朋友。
    一个人的日子,自然甘苦交融。上班是忙碌而充实的,虽然长久伏案,眼花腰酸,但心里高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帮作者发表文章,很有成就感。下班后,寂寞和孤独就不时造访。我和当时同样做聘用编辑的宋发庆、包韬略同住宿舍楼的一楼套间,卧室一人一间,客厅厨卫共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们三人常常神聊海吹,开心取乐,倒也将寂寞孤独驱除了不少。只是寂寞是生活的一部分,孤独是生命的一部分,人类是无法彻底根除的,何况我是内向腼腆、多愁善感的一个人!很多时候,快乐是别人的,自己只有忧伤。幸好,我们宿舍的隔壁就是文教路,文教路的隔壁就是江西师大,而江西师大的周围,则布满了大大小小、新新旧旧的书店或地摊。我虽驽钝、自卑,但也还自诩为读书人一个。除了被大院食堂的盒饭喂养,也要被书店或地摊上的书籍喂养。自然地,我最为钟爱的精神乳母,就是青苑书店。

书卷多情似故人

    因为喜欢读书,就爱上了文学写作;因为喜欢文学写作,就也爱上了读书。我是乡下人,生活自然贫困,图书更是奢侈品。小学看得多的,是小人书;中学看得多的,是古典通俗小说和革命题材小说。真正称得上“读书”的,是在大学时。那时令我废寝忘食的,多是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名著。大学图书馆藏书虽然不丰,但也足够让我吮吸、饱食。但那时没人指引,我只读文学书,患了偏食症,导致精神品格营养不良。我的社会人文视野基本处于一片荒凉之中,我的世界观人生观还夹杂一些少时阅读带来的毒素。在长达八年的教书生涯里,我充其量是个热爱文学的语文教师,或者是个认真教书的文学爱好者。就像一头牛,只知道啃草嚼谷,耙田整地,始终在家乡巴掌大的田地里劳作、溜达。作为牛,这样的生活似无不可,但作为一头有梦想的牛,一头不安现状的牛,一头特立独行的牛,这样的生活简直就是禁锢,就是牢狱。所以,我像一头会飞的牛一样,飞进了南昌的田地里。
    在这里,我起初的陌生感、随后的漂泊感,慢慢地被众多的书店抚慰熨帖了。其中,最让我感到舒适的,当然是青苑书店,因为她环境优雅,格调高洁,书架丰富,人文荟萃。她是我的萍聚,我们一见如故;她是我的相知,我们悲欣交集。
    我在南昌的夜生活,常常是这样的:在教委大院食堂吃过晚饭之后,就穿过一道小铁门,来到逶迤细长的文教路。向北,是师大的后门、南京西路,沿街小吃店、美发店特别多,主要解决学生和农民工的形而下之需;向南,是北京西路、师大的前门,则密布了形形色色的书店,主要解决学生和文化人的形而上之需。我偶尔向北,看看风景;经常向南,心慕文雅。驻足停顿的终点,自然是好书如潮的青苑。因为还是聘用,工资很低,我不敢大方出手,常常是一本书看过来,看过去,实在舍不得放下,才摸出衣兜里的几个铜板。
    那时,一到傍晚,彭家桥一带就冒出很多地摊,有卖盗版畅销书的,卖旧杂志的,卖廉价衣服的,卖小玩具的。特别是文教路和北京西路的交叉口,因为靠近师大,车水马龙,人潮汹涌,地摊常常堵塞了道路。因为地摊书特别便宜,十元钱就可买三本四本,我明知道是盗版,也买过几回。现在想来,真是脸红。人穷志短,没办法。
    去青苑是一种享受。免费吹空调的好处,张国功、吴鑫、马策等书友们已经说了不止一次,我只说说蹭书的好。因为囊中羞涩,就喜欢揩揩小油。傍晚漫步,迈进青苑,穿着不像民工的衣服,装作满腹经纶的样子,这里翻翻,那里瞄瞄,似乎都没看上,突然眼睛一亮,心一动,手一抖,小心地抽出来,恭敬地捧读着,从前言到后记,从目录到内文,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像做贼一般,无比忐忑。在略知了书的梗概或精华后,就如同赃物得手,急速地换个位置,又去搜寻下一个目标。一两个钟头,常常可以浏览两三册新书或期刊,不花一文,却有收获,这是现代孔乙己们的福利吧!
    不知是1997年还是1998年,编辑部要包韬略和我采购一批图书作为发给读者的奖品,我们想也没想就来到了青苑,好像是买了50套《现代汉语词典》。作为答谢,青苑工作人员给我们各自办了一张金卡,以后我们就可按85折购书。那张金卡,我现在还保存得好好的,虽然此后买书时并不需要出示,报上姓名就可。据说,青苑书店的在册会员已达两万多名,这是青苑的铁粉啊,有他们在,青苑就不会亡。
    有卡以后,我自然是去得更多了。当然,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正式调进单位以后,我的收入也水涨船高,日子终于变得稍微宽裕起来。而我的居住条件也在1999年得到改善,迁居到了江大南路的青山湖住宅小区。因为靠近南昌大学,那一带的书店自然也不少,但总感觉缺少点吸引力,或是缺乏青苑的格调、氛围,或是没有青苑的品种、品位,所以还是利用上班间隙(办公仍在文教路隔壁的教委大院),不定期光顾青苑,但次数可能就少了一些。
    大概是2003年,青苑书店搬到了文教路口,门面狭小,不事张扬,路人稍一疏忽就会错过,但一旦跨进门去,你绝对不会失望,里面别有洞天。二层楼,一楼多是琳琅满目的新书或畅销书,二楼是密密匝匝的人文社科典籍,似乎只要你有需要,这里都会满足你。如果实在没有,气质娴静的女店员也会热情地帮你登记、预购,待你下回来逛,你要的书就会送到你的手上。整个店堂书满而有序,客多而无喧,学生穿梭,鸿儒往来,纸页窸窣,音乐悠扬。门口还有一株细弱的樟树,一年四季垂下绿荫,我的自行车就常常恋人一样靠在它的身上。古人说温饱思淫欲,我认为温饱思图书。我于青苑,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三日不见,必要破费。这个时候,我就像发了小财的孔乙己一样,穿着长衫而坐着喝酒,悠然地在青苑里徜徉,享受购书人的惬意时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中了谁就是谁,需要多少钱就啪啪地排出一列铜板。然后打包,抱在怀里,或驮在自行车后架上,绝尘而去。后来,我也乔迁新居,住在青山湖畔的江中花园了,三居室,尚宽敞,就专门做了一间书房,两面书墙,全做了书柜,柜门嵌了玻璃,胡桃木面板,气色沉郁,格调典雅。毫不客气地说,里面的很多书,是来自青苑的。我原来秉承“买书必读,读完再放”的原则,读完一本,放进一本,后来实在买得多了,人也忙了、懒了,就变成“先放再说,有空就读”,尤其对不住作者们的是,我总认为等我退休了再一本一本地吃掉。就怕那时候很多作者不在人世了!
    再后来,青苑书店又搬迁到了时尚社区金域名都的一楼。我的单位就在她的斜对面,因此有事没事也会去溜达溜达,或者蹭读,或者疯购。其时,我已到知名教育期刊《教师博览》编辑部工作了。看到青苑门口的书架上摆了《读书》《悦读》《书屋》《三联生活周刊》等国内名刊,就也私念难忍,不时和编辑余华拿些最新的《教师博览》过去,赠送给他们,目的是让我刊也登上青苑的大雅之堂。
    有一回,在广丰教书的挚友叶老师,到深圳看了儿子后,顺道来南昌看我,我俩喝够了酒之后,我带他来到青苑。两人一进去,就像游进大海的雄鱼,各自寻觅着钟爱。末了,各自抱一大捆书,放在柜台结账,我对收银员说:“我一起结。”叶老师不同意,我说:“不要争吧。把书当礼物,这是好朋友才会做的。”叶老师说,这是他第一次到青苑,这里是好书的殿堂,他下次一定还来。
    2011年10月起,单位搬到遥远的红角洲了,我来青苑的机会自然少了许多。但因为少,就格外珍惜。真的爱恋,本不在朝朝暮暮,不在耳鬓厮磨,而在细水长流,而在天长地久。人如是,书店亦如是。每次一来,我还是舍得放血,少则一百左右,多则三四百。只要喜欢,先买再说,有空再读。当然,朋友们千万不要以为我是只藏不读,我无意做藏书家,只是杂事缠身,俗念繁多,静下来读书的时间实在有限。但没有荒废,还是断断续续在读。犹如喝酒,平时不喝,并非戒酒,一旦朋友聚会或工作需要,还是会痛饮一番的。《世说新语》说的吧: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我非奇才,愿做名士。

数点梅花天地心

    青苑书店22岁了。22年的光阴,足够让一棵小树长成参天,让一个女孩变成天仙,当然也完全能让一个小伙白了头发,弯了腰身。你看,那从前来此买书的大学生,现在儿女也和他一般高了,那在书店结了情缘的小夫妻也人到中年了,可是,那温和娴雅的女老板怎么还是如此温和如此娴雅?那温馨雅致的店貌怎么还是温馨不改雅致依旧?那品位高洁的图书怎么还是滚滚而来源源不断?原来,老去的是岁月,不老的是人心;变色的是城市,不变的是文化。
    用心做事,以文化人,青苑书店用了22年的坚持和奉献,终于做成了南昌市乃至江西省读书界最为珍贵、最有品格的唯一文化地标。对此,很多书友多有描述,我就不再絮语,只说说我最欣赏的外界对她的另一美称——独立书店。
    独立,孤独地站立。孤独,已属不易;站立,何其艰难!而且,“独立”一词,需思想超拔、行为前卫、品格高尚才能冠之,如独立教师、独立学者、独立作家、独立候选人等。趋攀权贵者不能用之,依附物质者不能用之,谄媚大众者不能用之,犬儒无勇者不能用之。孤高峻绝,遗世独存,生于浊世,长于清朗,是谓独立。冠青苑以独立,乃名至而实归。且听我细数理由。
    其一,青苑乃民营。无政府一分补贴,全靠万国英夫妇多方筹谋,辛苦经营。在实体书店相继死掉的今天,青苑尚能迎风而立,且越来越繁茂,越来越芬芳,容易吗?没有独立的创业精神,能有过去、今天和未来吗?
    其二,青苑有担当。青苑做的不仅是图书,还是文化。图书是文化的载体,但还不等于文化。文化是什么?文化是社会价值系统的总和,具体包括语言、文字、习俗、思想、国力等,是一系列大家共有的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一个正常的社会,应有正常的共有的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要符合常识,要认清规律,要坚持真理,比如民主、自由、平等、法治、博爱、人权,比如以人为本、理性主义、市场经济,比如三权分立、四大自由,如此等等。我很认同柴静说的话:“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书店是传播文化的圣地,如果没有正常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坚守,去兜售文化垃圾、精神污染、思想鸦片,那么它就是邪恶的帮凶,就是民众的天敌。反之,它如果坚持宣扬健康的、正常的、进步的人类社会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售卖文化精品、精神养料、思想杰作,它就是邪恶的天敌,正义的朋友。我以为,青苑属于后者。曾记得,我初到南昌,思想空濛,认识浅陋,是青苑里的陈独秀、胡适、王小波、余杰、钱理群、朱学勤、秦晖、刘瑜、张鸣、野夫、林达等人的作品滋养了我,是青苑里的卢梭、潘恩、洛克、哈耶克、哈维尔、亨廷顿、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伦尼琴、纳博科夫等人的书籍喂养了我,是青苑无数的人文典籍点点滴滴、润物无声地改变着我,塑造着我,我涵泳其中,精神成长。曾记得,因为信任,因为同道,我于2006年、2011年先后拿着自己出版的散文随笔集《无语的乡村》和《平静的忧思》,托付青苑代销,青苑店员当时并不熟悉我,却二话不说,热情相助。看到心仪的青苑的台板上摆放着自己的心血结晶,那种激动和自豪,是局外人难以体会的。据我所知,青苑这样热心相助文艺新秀、草根作者,推广国内民间刊物,弘扬南昌地方文化的事例,实在不胜枚举。青苑不势利,不作秀,既厚待名流,也不薄草根,因书结缘,以文会友。其文化担当,可见一斑。
    其三,青苑有行动。一家独立书店,如果只售不说,只说不做,那么它的独立性也要大打折扣。难能可贵的是,青苑也售也说,也说也做,知行合一,坚持不懈。
    首先,青苑创立了较有特色的自由书友会。青苑不定期邀请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畅销书作者赴青苑作学术讲座,与书友面对面交流,兼签名售书。我认为,称得上南昌地标性的文化学术沙龙,质量高、影响大的,目前有这么几家:南昌大学胡平工作室、青苑书店书友会、省图书馆赣图大讲堂、财智名家论坛、泰豪论坛。前两家主要邀请公共知识分子或自由学者,听众自愿参加、免票聆听,胡平工作室属于个人邀请,但有学校支持,青苑书友会纯粹是民间行为,专家义务讲座,书店负责接待。后三家侧重邀请政治经济学界人士畅谈感受、发表高见,省图不收费,其余两家收费,且不菲。无疑地,我喜欢并推崇胡平工作室和青苑书友会。近年来,在青苑逼仄的二楼茶座,我先后领略过刘世南老先生、熊培云先生、张鸣先生、吴思先生等人的风采。据说青苑书友会的专家学者作者讲座迄今有68场了,可我因为俗务繁忙或思想懒惰,错失了许多学习与交友的机缘,真乃可惜!
    其次,青苑创办了自己的杂志《豫章》,出版了自己的纪念文集,还及时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办了自己的网站、网店、豆瓣、微博、微信等公共平台,既发布新书信息,也传播好的文章。而且,她还走出书斋,进社区、与外界举办多种公益文化活动。比如,2010年举办了“青苑书店杯”最图片故事大赛活动;2012年世界读书日举办了读者换书活动;2013年与《教师博览》联合举办了“青苑书店杯”有奖征文活动,全国各地共有3000多名教师撰文参赛。民营书店生存维艰,市场里搏击,夹缝中喘息,但青苑没有一味叹息,而是以积极的介入姿态,壮大自我,服务社会,改造人心。此之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张国功在其名作《阅读•岁月•生活——青苑书店与南昌的书生活》末尾写道:“在这个欲说还休的时代,恰如荷尔德林所说:‘有何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青苑挺住了,所以在2013年“中国独立书店的坚守与创新论坛”上荣获坚守奖。那么,最后,我也借用一下朱熹老先生的诗句,来表达我对青苑书店的崇高敬意——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2014年4月27日于南昌)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426&extra=page%3D1&_dsign=f8c035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06:34:23 | 只看该作者
教师读书十问


读书有道,一凭勤奋和毅力,二靠规律和方法。凭勤奋和毅力可以水滴而石穿,靠规律和方法能够事半而功倍。我们应该讲究读书的方法,学会智慧地阅读
  经常有青年教师向我倾诉:想读的书太多,又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工作太累太烦,很想读书没有时间;读了许多书就是在工作中用不上……凡此种种,困惑甚多。
  面对精彩的图书世界,陷入了迷茫和彷徨的泥沼。对此,我耐心地告诉他们———读书,谁都想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佳的效果,谁都想用有限的精力获取更多的知识。然而,读书者禅精竭虑地探索,莘莘学子,成功者寥寥。究其原因,不得法也。读书有道,一凭勤奋和毅力,二靠规律和方法。凭勤奋和毅力可以水滴而石穿,靠规律和方法能够事半而功倍。具体来说,应该讲究读书的方法,学会智慧地阅读。
  1、书香醉人我独醒——您有优势吗?
  书香醉人,书痴更醉。要想获取最佳的读书效果,必须认识自己的优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优势。如记忆优势、时间优势、环境优势、资源优势、人际优势、年龄优势等等。寻找自己优势的方法很多,如运用系统的科学方法,可以系统地解剖自己、设计自己;运用哲学的方法,可以从原因和结果、变化和过程、对立和统一的思考中找出自己的宏观优势、时间优势、变化优势等等;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可以调节自己的学习心理;运用生理学的方法,可以找出自己最佳的生物钟……
  2、书山万丈平地起——您会积累吗?
  书山万丈平地起,积累知识最重要。要想学以致用,读书成才,就必须筑起自己的知识金字塔。
  积累知识,其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基础知识,就是指教师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二是指最近知识,又叫“短平快”知识。即各种报刊杂志介绍的最新方法、经验交流、现代理论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业务素质、认识能力等;“最近知识”的积累,像中国女排的“短平快”,接球就攻,拿来就用,落地开花,立竿见影,效果明显。“最近知识”的积累,可以补偿自己经验的不足,迅速地调节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自己的知识层次。
  3、书海无崖莫迷航——您有方向吗?
  书海无涯易迷航。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教学与自学的生活中,我也曾经想当作家、当诗人,写小说、写诗歌,发表过一些豆腐块文章。然而,随着时间的进展和空间的运转,我逐渐发现自己的不足,不适宜走一条文学的路,我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主攻方向。我贴近自己的生活需要,选择了“作文教学”为轴心目标。围绕这一轴心目标,我攻读了27种大中小学的写作教材。在教学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思考中创新。20多年,我矢志不渝,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出版了30多本作文著作。
  4、书市万卷适我取——您会选择吗?
  书市万卷适我取,学会选择有成功。我们读书,要想在失败中成功,首先要学会选择。在一个变得越来越多样、丰富和便利的世界,人生的历程真正成为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民主化、个性化教育自然需要以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可选择性为条件。而教师不是一个被动的被选择的对象,而应是一个引领学生进行积极选择的向导。因此,教师本人必须学会选择,学会选择读书的内容,选择读书的时机,选择读书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有非常丰富的积累,有高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如此才能有不俗的选择能力。
  5、咬定书山不放松——您有毅力吗?
  咬定青山不放松,谁有毅力谁成功。不论学习怎样革命,都需要获取成功的信心和毅力。毅力是一种等待,是一种分享,是一种沟通,是一种宽容,是一种选择,是一种成功的力量。
  我们教师在读书、教学创新活动中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其中会有风险,间或会有挫折或失败。但为了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创新型教师要敢于冒风险,不囿于成见,不因袭传统、以大无畏的坚韧不拔的创新意志,以超凡脱俗的创新精神,披荆斩棘,百折不挠,向各种陈旧观念、教学法提出挑战。
  6、书山有路巧为径——您会运筹吗?
  当您围绕着自己所选定的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苦读和积极探索时,当您掌握了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最近知识”,常常会为自己没有创造不会创造而发愁、而焦急、而犹豫、而彷徨、而暗暗怀疑自己。这些症状就叫做学习的平面徘徊现象。处方是:赶快聚焦突破,争取初试锋芒。所谓聚焦,就是进行某一专题的研究。这样,知识之光就可以照亮某一点或某一处空间。到那时,您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7、书上得来终觉浅——您会整合吗?
  读书的过程就是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书上得来终觉浅,要出成果须躬行。明白地说,就是要学会整合获取的知识信息。具体来说有三个要点:一是广泛占有信息,二是要善于滤化信息,三是要科学地加工知识信息。
  8、书破万卷求自如——您会创新吗?
  书破万卷求自如,只有创新才成才。在读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三见”:新见、创见、远见。实际上,我们获取某种知识和接受某种新观点比产生新观点更容易,要学会提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观点的有效方法,要激励受教育者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我们教师对待读书获取的知识信息应闪念频频,联想翩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科学地运用知识信息的同时,创造出自身特色的全新知识信息,即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将教研成果及时地投向社会。
  9、会合作才能成功——您会合作吗?
  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的应用,关键是在现实的环境中,运用优势,扬长避短,学会合作,化不利为有利,选择最有利的学习目标,发挥自己的最佳才智,取得最优的实践效果。
  教育专家比较一致地认为,读书学习是终身的,无法分为教育阶段与工作阶段;读书学习在各种环境与机构中进行,学校只是学习的场所之一;各种形态的读书学习与学校教育相互融合,人生的学习是形成经验、满足需要的创意过程;每一阶段的读书学习成败只具有相对意义,不能作为区分社会组成分子的指标;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创意,重视个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成员的不同;强调以终身教育的方式协助个人接受现代思潮,建立历史观、科学态度与相对意识。而这些学习实践活动,都必须很好地合作才行。
  10、宽容心态亲融融——您能宽容吗?
  读书必须有宽容的心态,有宽容自有精彩。会宽容自有精彩的人生,有宽容自有精彩的生活。读书就是引领人们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学会宽容,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势恢宏;就是心智不那么闭塞,头脑不那么固执,思想不那么僵化,眼界不那么狭隘;就是尽可能地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尽可能地从多种角度看待万物,尽可能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要做到如此这般,就必须不断地学习,领悟人类心灵的广袤与深邃,理解世界的多样与神奇,明了世事的无常与诡异。
  知识的信息变化无穷,读书的形式复杂多样,读书的精彩奇异纷呈,但变化之中也存在着规律性。我们教师一旦认识了知识信息变化的规律,摸准教研教改的热点、焦点,发挥自己的最佳优势,坚持不懈地读书自学,就可以运用自身的智慧和经验,事半功倍地取得教学与自学的最佳功效。
                                          (文章来源:绿雨润《教师读书十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6-12 10:45:11 | 只看该作者
读书自救
杨林柯
记得我们在一起备课聊天的时候,说到了社会上的一些不幸,有一位老师问我:“杨老师,你知道那么多不好的事,痛苦不?”我说:“痛苦是什么?幸福又是什么?如果没有对苦痛的关注,幸福也是愚妄。”
其实,无知也可以构成幸福。孩子的幸福就是因为对世界的无知,这是一种感性的幸福。一位美国女演员就说过,幸福就是好身体加上坏记性。信息限制也可以构成幸福,信息加工也可以构成幸福,但这种幸福是把我们自己和世界的真实状态隔离,只让我们活在自己的狭小空间里,似乎个人的幸福才是幸福。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每个人都得首先活下来,而且要活得幸福快乐,这既是个人追求的目标,也是人类文明追求的目标,每个人不能为一个大的共同体做事的时候,首先把自己的生活搞好,让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记得易卜生曾经说过,有时候我觉得整个世界就像海上撞沉了船,最要紧的是首先救出自己。每个人得先自救,然后才能谈得上救别人,度人先度己,一个不能自救的人说救别人似乎比较可笑。
过去讲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当讲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时,有学生总是吃吃而笑,问学生,学生道,杜甫连自己的茅屋都没法弄好,却想救天下寒士,不是有点道德上的虚伪吗?不能说学生说得没有一点道理,读书人首先得把自己的生活搞好,一个落入陷阱中的人成天喊救别人,其实是无用的。中国的读书人总有济世情怀,这是很可贵的,但这种济世其实是为权贵所用,成为“人上人”而已,谈不上真正的精神解放。
真正的解放应该是精神上的,精神解放在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路子就只有读书了,读书让教师成为明白人,成为精神人格强大的人。一个明白人才能教人明白,一个精神人格强大的教师才能成就学生的强大。一个对现实世界有关怀的教师,才能有理性的幸福。
当然有人会说,读书多,心苦;写书多,身累,还是糊里糊涂活着最好,中国人喜欢说“难得糊涂”这四个字,但真正的糊涂,是清明之后的糊涂,是把各种栅栏与分别心去除之后的糊涂。这就需要独立思考,需要开悟,不然读书多,各种观念打架,知识对冲,很容易把人搞得很累,不知道听谁的,生命往哪里去。
读教育史了解到各种教育家的思想,但你会发现,各个教育家的思想都有他的局限性,只是给人一种启示,要进行实践很难。一些教育家的实践也不可复制,呈现唯一性。这就使得教师的独立判断显得尤为重要,不然只是徒增了教学的各种烦恼。
教育要做什么?有什么最高目的?卢梭说,教育没有目的,就是为了人的生长。赫尔巴特则说是为了成就人的道德。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为了培养自由的人。不管各种大人物对教育怎么定位,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教育是围绕“人”展开的,教育是让人成为人的活动。人性中有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那么,人性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兽性而越来越趋向神性,所谓社会性也只是一个桥梁,它应该把人引向高处,所谓“道德目的”也不是最高目的,教育要把人引向崇高、和谐、智慧。要达到这种目的,教师和学生就要不断读书,不断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培养好人格与好人性,尤其是在目前这种恶性应试教育中,如何化解应试竞争给学生带来的精神危机和心理困扰,让人性不断发育,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现在把语文教育搞得很复杂,完全用语文来为应试教育添砖加瓦,而因为语文的特殊性,生命内涵的不可检测性,导致语文教师吃苦受累,既不能解放自己,也不能解放学生,自己没有底气,没有精神内涵,最后频繁的训练,导致语文就像风干的丝瓜,没有了生命。其实语文就是一个读书人带着一群人去读书,一个写作者带着一群人去写作,在读书写作中和古今中外的崇高灵魂交流,和自己交流,最后完成对自己的精神塑造。
教育活动实际上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带着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而这个追求完美的过程一定离不开读书。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讲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两百本书。读书是打造自己精神家园的活动,也是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解放自己的存在方式。
因为读书,我们抵达触摸到人性的复杂与迷乱;因为读书,也让我们走进那些崇高而智慧的灵魂;因为读书,让我们发现历史真相和社会真相,更主要的,因为读书,让我们化解了生命的苦痛,走出平面的生活而趋向立体的生活,有了自己的超维空间,对世界更有一分悲悯和包容,有一个更大的自我,活得更为通透与明白。
当然,在现在的信息爆炸年代,要读书,首先要会选书。一个读书人应该是一个会选书的人。为什么要提“读智慧书”,因为有许多书只是知识,而不是教人开悟的,还有一些书是教人成功的、励志的、懂权谋的,这都不是智慧,真正的智慧应该是一种觉悟,是一种抵达“婴儿”状态的纯净与简单,而不是教人复杂的。对于读经典,我不是完全赞成,比如《三国演义》教人圆滑、世故、老道,《水浒》中宣扬的仇恨、暴力、血腥,这些书孩子们可能爱看,但中文化之毒往往是不知不觉的,教师要加以正确引导。
回到那位老师的提问上,我们不能只看到世界的艳丽与浮华,也要触摸世界的不幸与悲伤,有时候,华丽的外表掩盖的恰恰是不幸的本质,直击这些本质,会让我们的生命更厚重,更有质感。只有直面世界的不幸与苦痛,并不被这苦痛所淹没,才能从不幸里爬出,并为这不幸去自觉努力,成为明白自己价值和意义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6-12 11:19:45 | 只看该作者
通过阅读,获得心灵救赎
                            余世存
读书是一生的事。好书常读常新,阅读跟人生相伴而行。无论人生社会、世道人心如何变动,净洗自己身心的方式之一是阅读。阅读是提高我们生命质量的最佳途径,如果我们认识到生命资源的无限可能性,阅读即是在开发这一可能性。

  阅而实行:个人生活先于宏大叙事

  大学时候(八十年代末)我的阅读受西化影响很深,包括到现在都拒绝看或说很少看中国电影。西方的人本主义对人的尊重比较突出,而在中国的文艺表达中,我们或搞笑或宏大叙事,忽略了个人。直到今天我们社会仍非个人本位,而是官本位、故事本位、物质本位。当然,我的青年时代对中国文化本能排斥,也是受五四影响,认为中国传统不利于现代化,后来一直在调整,到今天为止渐渐走向平和,我既接受东方也接受西方。

  于读书中重新发现我们自己的作家、学者也有很厉害的,他们有莎士比亚我们有关汉卿,他们有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而我们也有老子、孔子这样的人,一步一步在经历、转化,发现自家文化也有贴切安顿人的功用,这个阅读的过程伴随了半辈子。90年代有几年春天都会重读一遍《庄子》。每次的阅读点都能够给我带来兴奋,写作出现转机。09年到贵州游玩时看到德国作家黑塞的《悉达多》,属于探索心理式的,这本小册子让我觉得我也可以写我们自己的故事。后来在杭州,用了半个月把《老子传》写完,一口气到底,写得非常快,几乎是我个人创作中最好的作品了。据说黑塞的那本是美国大学生们的常年读物,半个多世纪印行极广,要是我这本也能成为大学生或高中生的阅读物就好啦。

  最近快做成了一件事。缘起自十多年前在日本旅行,看到基本上每个旅馆都会有一本英文和日文的佛经,还有圣经。今天在东京明天到奈良、冲绳,可以接着读,潜移默化的延续性,让人印象深刻。在美国的旅馆也会放经典读物,以圣经为主,和其他文学作品。这样的小细节让人感受到一个社会对文化的继承,经典文化是他们随处可见随手可触及的背景。五四后,我们多少缺了这种共通的知识背景。

  我游说了不少人,后来学兄李克先生咬牙,组织人花了三年,把先秦经典做了汇注,从《易经》、《尚书》到老庄孔孟,一百二十万字的大部头。现在看来,每个民族文明成长的早期,几乎异质同构,我们跟西方文明没有本质不同,我们也有自己的《创世纪》:《易经》、《尚书》;自己的《利未记》:《礼记》;雅歌和诗篇:《诗经》;我们也有自己的四大福音或说是七大八大福音:老子福音、孔子福音、墨子福音、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福音;我们有自己的启示录:易经系辞传、庄子的天下、大学中庸……所以读经只读孔子就偏了,他只读了一家福音,把中国文化拦腰斩断一半。我们用佛经、圣经、古希腊以来的西方文本和中国自家文本来注这部书,相互发明,上下前后汇通。这个工作很累,也很好玩,相信读者读起来也会感到趣味。

  阅而明心:持续一生的自我教育

  我们的学者对现代性包括现代生活的观察和分析,跟社会大众的要求是不太匹配的。城市的小资、白领或中产阶层,都还是在努力寻找新的东西,反而我们的知识服务(或产品)跟不上来。现在成堆的读经热、养生热、灵修热,阅读环境相当严峻。而这其中也有知识人的责任,包括文化、出版相关从业人员,都是快餐式的阅读,很少有人主动给自己创造一个阅读世界。我们对新知的捕捉是不到位的,止步于“知道分子”,整个社会的心态没有沉淀。文明或世道进入中年状态,就如同人进入中年一样,面临着物质极大丰富而心智最为虚无的考验。

  哈佛大学哲学系的黄万胜教授近年转向价值哲学领域的研究。我问他为什么?他讲了一个美国纽约街头的随机调查,大概90%以上的上班族,诚实地承认自己不幸福。现代生活出现了很重要的危机,如何为现代人们提供生存的价值?他找到了四个关键词,安全,公益,信赖,学习,最基本的价值就是学习,学习的价值。孔子语录的第一句话便是:学而时习之。所以“学习”不应只是古代的圣人意识到,也是现代国民应该意识到的,学习是人一生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对我们来讲,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阅读。

  最简单的道理:现代社会的国民都有责任在漫长人生中去教育自我。不是说大学毕业就不对自己负责了,顶多看一下养生医疗,实用的,快速的……东西。对心灵的探索也很重要,成长是延续的过程。如果用佛学解释,我们都是在造业,现代生活的灾难是我们的共业。在久远的因果律之外,我们还受制于相关关系。信息文明的一个趋势是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其关键原则就是在传统的因果关系之外要注意人们生活的相关关系。比如北京的雾霾天气,有很多人在骂,但骂者又有多少人在开车、抽烟,制造污染。这就是大数据视角下人们的相关关系,比单纯谈论道理、因果、骂政府和他人,这种调研知识更能让每个人知道自己的位置。学习,能让我们知道自己的德行。因此,首先要有责任把自己教育好、救赎好,不沉沦,进而影响周围的人,负起更多责任,从这个角度看,学习、阅读几乎是持续一生的东西。

  阅而生觉:保持开放,才能享受心灵自由

  读书也有次第,怎么确信自己走在正信之途?如何保证阅读的平衡?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平衡,做不到就有可能出现次第错误。或者有往无返——进去了出不来,不能得到较为健康的内在秩序和外在生活。本来应该是情感、想象力发现发挥的时候,却把精力都耗在逻辑推理上去;本来应该学习培养理性思辨的时候,却任性冲动……这样的人,一辈子既不会阅读,也不会生活。有的人读书很深,但他后来看再多的材料再多的书,引经据典不会超过几本书,这说明他肩上扛着的不是自己的脑袋,而是那几本书,他的思考不超过年轻时读书的某些维度。因此,要学会阅读,要学会健康地生活。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觉得需要用更高意识来观照自己的当下,而不是活在本能中活在拥有中。

  你看整个知青一代的文化烙印、心理结构都定在年轻时候了,心智反省和打开很重要。按照星相或易经的表述,每个人从一个太阳年里取得的知识和能量是非常有限的,但是通过自由意志可以走向尽可能的圆满,当然绝大部分人做不到。但阅读可以救济、救赎。在人生过程中要保持足够的开放。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你会发现自己的同学、朋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很多人的心智停滞不前,就认同某类集体意识或无意识了。有人观察说,中国人哪一年出国,他对中国和世界的认知就基本停在那一年国人的群体水平。很难改,很少有人改。这现象挺有意思也挺可怕的。比如九二年之前到美国去的人多是反官本位者,社会也在骂官倒,他们到现在还在批评政府;九五年出去的人即使曾经是愤青是嘲笑官本位者,但社会在投机,社会有发展的空间和活力,这些出去的人就认同了中国的发展,即使他们享受着外国的好处,他们仍把“中国好西方不过如此”当作真理来宣扬……

  周国平先生说:一个现代人负责任有意义的生活,应该是始终处于思考状态的。每个国民自己有责任,知识分子也有责任。很多人回忆当年去木樨地拜见梁漱溟老先生,进家门看到他坐在椅子上,看着来访者,两眼如电,让人的俗气、惰性甚至贪念瞬间消失,而聊起天来,老人家又非常亲切、平和。这就是知识人的人格力量,就有这个气场。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使浊者清,贪顽者廉,使懦者立,怯者勇强。可见阅读也是一种修行,身教更重于言教。我们要不断发掘人身的觉性,探索、修正,才能享受真正的心灵自由。

  余世存: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学者,作家,自由撰稿人,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著有《非常道》《大民小国》《老子传》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1 22:50 , Processed in 0.094168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