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伟言:教师的苦与累不是教师得到肯定的标准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9:27: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的苦与累不是教师得到肯定的标准

每当我批评教师整体的思想和精神状况时,总会有人对我讲教师现在多么不容易之类的说辞。时间的大量堆积、劳累疲惫什么的。这种状况我从来没有否认,只要不迟钝,都能了解到,何况我这么关注教育,不可能不知道。

但是——问题的关键往往在“但是”后面的话里——苦不苦、累不累本身,并不是教师得到批评或者肯定的标准。而要看,教师到底给了孩子们什么。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越苦越累,孩子可能受的戕害更大。如此,当我们面对批评的时候,还好意思因为自己是苦的和累的感到委屈吗?心智狭隘,头脑昏聩的教师,无非是为当下通行的那些评价标准而苦而累,那种苦不具有太多精神的内涵,并非因为对教育理想的追慕而出现,不是伟大的精神痛苦,“受苦受得也琐碎”。说白了,那种苦,就是心烦和怨气的代名词。如果这种苦和累成为评判的标准,那么我们的教育岂不好得不得了了?因为我们的教育拥有一群世界上最苦最累的老师。好学进取,是教师最需要的品质,这个进取,不光是知识的累积,还包括人格的进境。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其他领域,也许可以退,没有什么,但是教师的职业不可以,因为你的倒退,就是孩子的灾难。别的领域可以讲“没有功劳还有苦劳”,教育不行,没有功劳你就是在作孽了,这两者之间没有中间地带。如果真正爱教育,面对批评,还好意思总拿苦和累来辩解搪塞吗?

每当我评论教师整体的思想和精神状况时,总会有人对我讲讲起体制如何如何。面对批评的时候,从来不反思自省,而是习惯性地去卸责。推给体制,是时下最流行最广泛的做法。被教师用得相当娴熟。

但是——只需你实事求是地正视——你也是这个体制的一环。这个糟糕的教育,处于教育场域中心的教师,怎么可能是无辜的?面对教育官员的指手画脚,我们做过一点抵制吗?还是积极地配合,配合得好还心里暗暗指望的领导的表扬?体制靠什么笼住和控制了大家,靠的是各种名目繁多的官方的评奖,先进教师、骨干教师、教坛新秀、教学名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首席教师、星级教师、杰出青年教师……这和东西,和好教育,没啥关系,甚至背道而驰。在我们大谈教育的时候,心里对这些东西有没有起码的超越?你很努力地想往这些靠拢,以官方的一个奖为荣,数着奖项来计算你教育的成就,有什么资格把一切罪恶推到体制上?你缺乏对真理的追慕,不较真,从来没有体会过什么是精神的焦灼,心智迟暮而狭隘,日益接近生理学意义上的人,你在为体制的延续贡献着肥料,还怎么能开口闭口推到体制上?我们对自己的责任呢?我们应有的担当呢?我说过,如果你一再环境决定论,不解放自己的心智,狭小得可怜,那你只配这样的境遇。你们相得益彰。看问题不能用实然的逻辑来取代应然。

每当我评论教师整体的思想和精神状况时,总会有人会拿我高校老师的身份说事,意思是我没在一线。他们认为在一线才是贡献。比如青花依旧昨天反驳我的时候说:“你只要能到小学教学一年,不管你做的怎么样,哪怕你做的糟糕透了,全校倒数第一,我都会服气的。”以及“你的见识决定了你也只配批评教育而不能为教育做任何实质的贡献”。对此我要笑了:用我在没在一线来证明我的对错?如此说来,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是不是都该歇菜了?张维迎谈到研究型商学院的建设时说,商学院要对企业实践有独特的敏感性,但他亦强调,这决不意味着一个人要当商学院的教授,就应该当过几年总经理。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要研究基础教育,不一定非得亲自教中小学。如果在一线就是贡献,那么我们的教育岂不早好了?我们有数量庞大的老师在一线啊。对此我的回答是:别以为埋头苦干就是贡献,那也可能是误人子弟。从事批评,理念的辨识,目标的检视,这些同样是贡献,而且不是谁都能做的贡献。这种认识是一种粗鄙的实用主义。

有人老是拿我大学老师的身份说事,还有一个原因是认为我离一线很远,不了解实际。而他们说的实际,就是我前面说的多么苦,多么累。在咨询如此发达的时代,没在一线,也照样了解。因为人有耳朵,可以听到,人有眼睛,可以通过文字间接地看到。“道听途说”不一定是坏词,天下事什么都要你亲自看到你才相信?美国你没有去过,你就不知道它在地球上?康德一辈子没走出他的小镇,他没有见识吗?何况我和中小学也非总是相隔,谁还没有一些渠道去接触中小学啊。这个问题我说过多次了,已经没有耐心,只能说,持这种观点的人,对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基本是一团浆糊。
而且我对中小学教师的有那些评论,并非意味着我认为大学老师就没有问题,相反,问题同样非常之多。

当然需要去推动体制的改变,但是教师自身心灵的解放和心智的开阔,不是外在于体制变革的过程的,他们应该是同一个过程。没有后者,变革了的体制也会走样。你想通过体制的变革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幼稚病,也是对自身责任缺乏担当。那种平常意义的同情没有用,就像鸦片,你用起来舒服,受用,但是过后加剧你的孱弱。我拒绝那些肤浅的同情的说辞,对教育体会切肤之痛的同时,我选择尖锐地批判,因为批判助人清醒。这才是大同情大悲悯。

    有人为这两天我们发的文字受不住了吗?生气了,或者心里不舒服了吗?这正是我们想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6 06:50 , Processed in 0.074248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