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征候式阅读”配制郭初阳《愚公移山》的钥匙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27 21:12: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用“征候式阅读”配制郭初阳《愚公移山》的钥匙
商丘市回民中学   高卫东
       杭州外国语学校的郭初阳老师的课《愚公移山》很有创意,很有味道。从这里我看到了南北双方在教学内涵与外延上的差异。
    王荣生博士对郭初阳的《愚公移山》的评价与解读也是很有见地的,至少对于语文教学实践四种取向的“阅读”的分析还是引人深思的,作者用了一个“混乱”来定义现状颇具思想深度的。而郭初阳老师的课在一定层面上关注的是语文课堂的解读方式,而非解读结论。就笔者愚见,理解或者解读事物的方式会影响甚至决定解读结论。但在另一个阅读层面上来说,适当而生动地解读会活跃人们的思维,进而开拓人们的解读空间。
    王荣生博士用阿尔都塞的“征候式阅读”来指称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课堂教学,对我很有启发。所谓的阿尔都塞的“征候式阅读”即把本文明确的论述与本文未曾言明的论述——那些“欠缺部分,空白点和沉默之处”结合起来读,本文的“欠缺部分,空白点和沉默之处”这些就是“征候”,它们往往是作者无意识的,而“征候式阅读”则“隐匿的东西表现出来。”
    郭初阳老师首先对《愚公移山》的文本有着深入的解读。课堂的井然有序又生动活泼,既有情趣性又有知识性,说明郭初阳老师的课堂的驾驭能力。课堂的全面把握,纲举目张,开堂四个问题切入语文环境。
    首先是小大之比。
    其一是,山是怎样的——方七百里,高万仞。
    其二是,愚公是怎样的——年且九十,残年余力。这种对比的明列给学生及读者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再次是第三个问题:“移山”的过程是怎样的——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第四,结局又是怎样——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这是最中规中矩的讲课,只是了解课文的内容而已,剩下来,郭老师则进行生发,这是一个诱导或者说是一个开掘的过程。
    方七百里,高万仞——艰巨的任务;
    残年余力——微弱的力量;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长期的努力;
    无陇断焉——最后的胜利。
    起承转合,由表及里,那样的自然,那样的不着痕迹,这是一种教学的艺术,但只是阅读教学的一个浅表层次而已。郭初阳老师要把《愚公移山》进行合理的深挖。他要让学生知道哪里有水源,更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去探掘水源,开发水源。所以,他要将愚公精神的一个层面,也是众所周知,几成定论的儒家精神层面指出来让学生认同,这种认同毫无强迫性,是那样的水到渠成。
    那就是: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只是对文本的中度识读,或者说让学生认识大道边的道理。
    举一反三,贯通学理是郭初阳老师对文本阅读的发散性教学的又一个实践,但这一种发散不是凭空的,更不是毫无联系的,它是那样的圆润,于是“夸父追日”“精卫填海”自然和古老的“愚公移山”一道生发开来。
    这就进入了另一个层面
    三个寓言故事之同:同在有梦想,并孜孜以求地去“试图”完成梦想。
    与后一个的不同之处,这才是一种引导,深入性的引导的开挖,同与不同的对比分析。
    一个不同在于人数,夸父追日和精卫填海都只有一个人,而愚公移山呢——五个人。实际上还不仅仅是五个人,“子子孙孙”,其实是无穷多的人,N个人。
    二不同在于外援,夸父追日和精卫填海,只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没有其他人来帮忙。而愚公移山之中则是天帝派夸娥氏二子搬掉的。
    郭初阳老师接下来问了一个与以往思维教学不同的问题,愚公之成是在“人数”呢,还是“外援”呢?文中所强调的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可是他的成功是他自己做到的吗?这是一个问题。
    接着郭初阳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了另外几个问题。
    一,愚公能保证自己的子子孙孙无穷匮吗?
    二,如果生的是女儿会怎么样呢?
    三,如果子孙不想搬山呢?
    这实际上讨论的是父辈和子辈人生志向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中,郭老师还利用学校的资源,进行了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分析。嵌入本校外教的外文访谈使课堂多了一种异国情调,这是一个拓展,但拓展的是那样的无可指责。
    课堂给学生带来的另一个重大收获是:科学看待自然知识。愚公说:“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而现代的研究证明,地球上的造山运动使喜马拉雅山每年都要增高几厘米。这是一个自然知识的问题,郭初阳老师的这一引点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洞解科学,探究自然的好奇心之门。这不仅是拓宽了学生知识的广度,而且打造了一个思想的深度。不仅如此,郭初阳老师将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进行异域性发掘,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山”虽然是搬走了,却非愚公之力。另外学生的思路一旦被打开,思想的火花就会闪烁和跳跃。有的同学就发问:“靠山吃山”你现在把山移走了,我们靠什么吃饭啊?这就又打开了一片新视野: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的问题。认为一个简单的“移”字是掠夺性开发,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典型问题。
    关于假设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在学生的思维组织里建立了联系性,这就是我们经常呼吁的素质教育。使他们不仅是读一篇古文,也是由此生发出许多对世界的观照,使自己的胸怀更加宽广,视野更加辽阔,目光更加远大。
    有关愚公移山豪言壮语背后的目的性。郭初阳老师的课堂给我们打开了另一个思想空间。他在和学生的谈论中认为,愚公知道有人会帮助他(天帝),会被他的这种精神所感动,所以他才这么做,这说明他目的不纯,思虑周深。如此以来,愚公不仅不愚了,还成了一个地道的手段高明的阴谋家,看似其拙无比,实则大智若愚。这是一种对愚公形象的彻底颠覆。惟有郭初阳方敢下如此之课堂解药,惟其药之猛之烈,方可醒世人对教材解读的单一和教条。
    因此我认为,郭初阳老师之课的意义,更多的则是在于课堂之外,给中国的语文教育一记猛喝,于是一声声木板惊堂之声在中国的语文课上响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4 14:21 , Processed in 0.084275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