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师生关系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8 23:12: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晚清:“名臣能吏,半出其门”

曾国藩与李鸿章可能是清代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对师生。曾国藩能够培养出李鸿章这样的学生,绝非偶然。咸丰末期,曾国藩在一封信里对胡林翼说:"默观天下大局,万难挽回,侍与公之力所能勉者,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当日他身在兵火连天之间而直面内忧外患交相扼逼,"万难挽回"说的正是远望来日而无可期待,但无可期待之中犹不能不勉力以赴的,则是为后来作育人才和存养人才。其意中比之为"种子",便是视之为无可期待之日里的一点希望。[详细]

多年来曾国藩一直对其幕僚精心培养,视若子弟。除为数不多的几个老朋友和名儒宿学之外,一般幕僚亦对曾国藩尊之为师,极为崇拜,一言一动无不视为楷模。从道德修养、为人处世到学术观点、文学理论,以至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无不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曾国藩的影响。尤其经常在曾国藩身边的人员,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于不知不觉之中,已受其熏陶,增长了见识和才干。[详细]

拿李鸿章来说,他入京之初雄心勃勃,孰料科场失意,名落孙山。蒙曾师不弃,耳提面命,日夕相处,如父、如兄、如友,传道授业解惑,得益匪浅。恩师时年三十三,正是羽扇纶巾、雄姿英发之壮年,鸿章则为二十一岁,韶华青春。三年后,鸿章金榜题名,入翰林院。鸿章与曾师朝夕过从,讲求义理之学,并编校《经史百家杂钞》,蒙曾师谬奖,与同年进士郭嵩焘、陈鼐、帅远铎等共称"丁未四君子"。[详细]

当然,曾国藩奏保幕僚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要确实为他干事不怕难苦,不讲条件,否则,他是不肯保举的。例如,幕僚中有个叫刘瀚清的人,曾以"忠义之士"召入幕中办理文案,并已升至候补知府。同治五年正当曾国藩需人之际,他为家中事急,不听劝告,执意请假回籍。其后,曾国藩即以其"缺乏耐性"为由不予奏保实缺官职,虽经其同乡好友赵烈文一再求情亦仍无济于事。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曾国藩能够做到"名臣能吏,半出其门",与其自身极高的学识修养也是分不开的。在梁启超看来,曾氏著作"实揭吾国民之伟大精神","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盖因其:1.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他不但对孔孟及后来的儒家各派—汉学、理学、心学等有系统的了解,而且对老庄、管子、法家、兵家、经、史、诗、文、历代典章制度等等都下过一番苦功。2.丰富的军事政治经验。在20世纪中国,除李鸿章外,其经验之丰富,恐怕无人可与匹敌。3.毕生坚持不懈的读书写作习惯,加上擅于思考,梁启超所说的"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的思想便自然涌现。[详细]

其实,除了佼佼者李鸿章,曾国藩培养出太多太多杰出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出身曾国藩幕僚而后官至三品者达47人,位至督抚者33人,其中大学士一人,军机大臣一人,大学士入值军机者一人。他们就象曾国藩播下的"种子",在其身后纷纷开花结果,致使清朝晚期的用人、行政、国防、外交无不打上曾国藩的思想政治烙印,一时形成风气,影响到整个政局。从这一点看,李鸿章确实不如曾国藩了。



民国:君子之至于斯也

民国的大学生自由张狂,不但可以对教师评头论足,对不喜欢的教师甚至还要投诉,以致教师们战战兢兢,只能把学生们当成衣食父母;而且还要对学校的事务指手画脚,居然成了一种权利,还得到了学校的认可。学校里的大事小事,学生们都要过问。小事如某位教授的讲课好坏,大事如学校的经费筹措,学生们都要以主人翁的精神加以过问。现在中国的一流大学北大,当时就是如此。[详细]

当年,北大的学术之门是向任何一个愿意进来的人开放的,真正当得起"国立"二字。只要愿意,你可以去听任何一位先生的课,决不会有人查问你是否北大学生,更不会收你几块钱一学分的旁听费。所有北大教授上课,都不会盘查你的来历,都不怕你折他的台。你一个"偷听生",不但可以听,且听完可以马上追上去向教授质疑问难,甚至写出长篇大论反驳他。他不会拒收,一定老老实实带回去,仔细阅读不止一遍,下次上课时返回他的意见。假如他欣赏你的看法,一定会在各种不同的场合表扬你。北大欢迎所有"肯思想"的,不管你是"正取生",还是"偷听生"。[详细]

一九一七年秋季的一天,北京大学西斋丙字十二号宿舍里,后来成了著名历史学家的顾颉刚,与后来当过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的傅斯年正在商谈,是不是要将一个叫胡适的新教授从北大哲学系的课堂上赶走。傅斯年也很自负,听了顾颉刚的话,同意去听听胡适的课,以决定是不是将这个新来的留学生从北大哲学系课堂赶走。认真地旁听了几次课之后,傅斯年对那些要赶走胡适的同学们说:"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 于是胡适留在了北大哲学系。 [详细]

民国时期的吴大猷,堪称中国物理学奠基者之一,不仅因其自身在学术界声名卓著,还因他悉心培养学生,杨振宁、李政道和朱光亚等有重大科学成就的物理学家,都曾在二次大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受教于吴大猷先生。

他的学生黄昆回忆说,在西南联大的一段艰苦时光中,"我有很多时间和吴先生住在一起,可以说是获得了一个研究生向导师学习最好的机会。尤其是,吴先生对青年学生十分民主的作风,使我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得以随时和吴先生进行全无拘束的讨论。由于有这样的培养环境,我随后到英国留学没有感到任何困难。"[详细]

与一般民国师生或在学术上薪火相传、或在生活上尊重照顾不同的是,鲁迅与许广平一段不顾世俗的师生恋,总能引起大家额外的兴趣。其实鲁迅并非总是"战士",他同任何一个普通中年大叔一样,苦闷的时候也会与女学生寻开心。

一九二五年六月廿五日端午节,鲁迅设家宴,请许广平等几位女学生和原住砖塔胡同的俞芬俞芳姊妹吃饭,鲁迅纵酒失态,"以拳击'某籍'小姐两名之拳骨",又"案小鬼之头"(许自称小鬼),对女学生们动手动脚,纠缠打闹。众小姐见鲁迅如此失态,遂惊鸿四散。 在私下里,鲁迅曾在给许广平的信中写道:"你竟如此偷懒麽?你一定要我用'教鞭'麽??!!"[详细]



文革:天翻地覆慨而慷

文革时期,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诗句"天翻地覆慨而慷"中,"天翻地覆"不假,"慷慨"的是学生,悲凉的是老师,总有一些事情让人思索时易世变,命运吊诡。

张放,北京二龙路中学英语老师,1966年遭到红卫兵毒打,包括"活埋"——把她丢入坑里,把土填到齐胸,再挖出来。1968年春天开始第二轮大迫害"清理阶级队伍"时,她逃到新乡,被当地"革命造反派"抓住。二龙路中学"革命委员会"派人到新乡押解她回北京。在新乡火车站张放遭到"革命委员会"委员的殴打。5月19日她写下"绝命书"后"自杀"。时年40岁。那个打了张放的"革命委员会"委员的名字是纪泽华,当时19岁,红卫兵。纪泽华文革后被调到北京第四十一中学,当了校长,2009年被评上北京市"优秀校长"。[详细]

当年的教育者用仇恨的烈焰将受教育者慢慢锻造成寒光闪闪的利剑时, 绝未料到这却是“授人以柄” , 那仇恨之剑突然剑锋一转, 对准了教育者自身。只要“一声令下”, 千百万青少年便以真诚的信仰和无比的热情毫不犹疑地将凝聚人类千百年文明积淀的文化珍品悉数破坏, 用令人发指的暴行迫害包括自己老师在内的许多无辜者, 这究竟是教育的成功,还是教育的失败?[详细]



当下:师道如何传承下去?

写到第四部分,其实,有很多话可说,又似不能说,这里共识君给大家一个彩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老师都有谁?]

当然,除了国师,我们还有一些普普通通的高校老师,他们既背负了来自一些人的骂名,也赢得了另一部分人的敬意。比如,[亦师亦友贺卫方]

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都说:“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把学生当成学习机器或教育生产线上的产品,敷衍于讲堂之上而钻营于功利之下,都不是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至于极少数不讲诚信、利用教师职权从学生那里谋取某种利益甚至侵害学生者,则应该被剔除于教师队伍之外。[师道兴则国家兴]





希腊有雅典学院,孔子有弟子三千。每个国家、每个年代,既有诲人不倦、不耻下问的老师,也有误人子弟、道德败坏的披着老师外衣的人渣;既有尊师重道、常怀感恩的学生,也有翻脸不认、凌辱师长的躲在学生角色背后的伪君子。人性中的恶在无拘无束的政治运动中被张扬放大的时代已经渐渐过去,在叫卖吆喝、按斤买卖"学术成果"的今天,师生关系又被纯粹的雇佣关系取代。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摆脱政治、商业等因素的决定作用,回归到人与人之间最普通的温情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1 05:32 , Processed in 0.07689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