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7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祥银主编《口述史研究》(第一辑)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 13:40: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杨祥银主编《口述史研究》(第一辑)
口述史研究(第一辑)









  • 图书作者:杨祥银 主编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版次:1版1次
    ISBN:9787509765135页数:452
    开 本:16印张:28.25
    装 帧:平装字数:466千字



  • 内容简介

《口述史研究》(第一辑)共收入专题学术论文16篇,来自美国以及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19位学者围绕当代口述史学发展现状,口述历史与档案馆(图书 馆),口述历史、记忆与认同,口述历史与女性研究,口述历史与文学研究,以及口述历史与地区实践等专题展开跨学科和跨区域讨论。此外,还收入书评书介10 篇,这些作品反映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口述史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
  • 作者简介

杨祥银,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博士,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所长。
  • 目录

  • 中文目录

创刊词【杨祥银】/1
特 稿
口述历史的世界【唐纳德·里奇】/11
口述历史与档案馆(图书馆)
口述历史与档案馆:以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中心的经验为例
  【罗纳德·格里 柯里·罗比 玛丽·克拉克】/23
口述资料采集与收藏的先行者:美国班克罗夫特图书馆【王子舟 尹培丽】/41
口述历史馆藏的整理、描述与运用【颜佩贞】/55
口述历史、记忆与认同
口述历史:个人记忆与人类记忆库【陈 墨】/83
口述历史实践与台湾医疗专业新风格的形塑【蔡笃坚】/108
口述历史与女性研究
从口述史料看近百年蒙古族妇女生存状态变迁【宝贵敏】/141
口述史与重庆妇女抗战【李丹柯】/160
主体的追寻:口述历史作为香港妇女史研究的进路【黄慧贞】/174
口述历史与性别:从建构到运用【游鉴明】/195
口述历史与文学研究
浅论以口述历史方法研究香港文学【张咏梅】/241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口述史料问题【张 均】/256
蓝博洲小说《藤缠树》与报道文学与口述历史互文之研究【须文蔚】/270
地区实践
中国大陆口述历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王宇英】/287
近年来台湾口述历史的发展及其检讨【许雪姬】/311
香港口述历史书写:“以人为本”的历史论述【王惠玲】/357
书评书介
合作的历史:读定宜庄近期口述史作品识略【胡鸿保 邢新欣】/375
评巴里·兰曼和劳拉·温德灵(主编):
  《为培养下一代口述历史学家做准备:口述历史教育文集》【凯瑟琳·兰德克】/382
评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口述历史中心(编):
  《记忆与反思:新加坡经验:通过口述历史记录一个国家的历史》【南茜·麦凯】/386
评台湾口述历史书目汇编编辑组(编):《台湾口述历史书目汇编》【刘春银】/390
评约翰·纽恩斯科范德尔:《口述历史与法律问题指南》【阿尔佛雷德·布罗菲】/395
评李丹柯:《重庆回声:战时的中国妇女》【连玲玲】/398
评乔安娜·博纳特和乔茜·泰特利(主编):《口述历史与老年化》【马尔科姆·约翰逊】/403
评布鲁斯·格兰维尔·米勒:
  《审判中的口述历史:法庭认可原住民叙述的合法地位》【约翰·纽恩斯科范德尔】/407
评阿利桑乔·波特利:《哈伦县在诉说:一部口述历史》【蒂姆·斯特朗格勒曼】/410
评阿利斯泰尔·汤姆森:《感人故事:跨越两个国家的四个女人的私密历史》
  【琳达·肖普斯】/414
附 录
Abstracts of Major Articles/421
《口述史研究》稿约及体例要求/436


  • 英文目录

Inaugural Editorial【Yang Xiangyin】/1

FeatureArticle
The World of Oral History【DonaldA.Ritchie】/11

OralHistory and the Archives (Libraries)
Oral History and Archives: The Columbia Center for OralHistory’s Experience
  【Ronald J. Grele, Corie T.Robie and Mary Marshall Clark】/23
The Pioneer of Oral Sources Acquisition and Collection: TheBancroft Library of UC Berkeley
  in the USA【Wang Zizhou, Yin Peili】/41
Organization, Content Description and Access of OralHistory Collections【Yen Pei-Chen】/55

OralHistory, Memory and Identity
Oral History: Individual Memory and Human Memory Bank【Chen Mo】/83
Oral History Practice as the Foundation for a New MedicalProfessionalism in Taiwan
  【Tsai Duujian】/108

OralHistory and Women’s Studies
Using Oral History to Investigatethe Life Changes ofMongolian Women in the Past Century
  【Bao Guimin】/141
Oral History and the Study of Chongqing Women in the SecondSino-Japanese War【Li Danke】/160
The Pursuit of Subjectivity: From Oral History to theHistory of Women in Hong Kong
  【WONG Wai Ching Angela】/174
Oral History and Gender: From Construction to Application【Yu Chien-ming】/195

OralHistory and Literature Studies
Oral History Method for Research in Hong Kong Literature【Cheung Wing Mui】/241
Problems of Oral Historical Sources in Chinese ContemporaryLiterary Studies【Zhang Jun】/256
The Intertex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 Bo-Zhou’s Novel,Reportage and Oral History
  【Shiu Wen-Wei】/270

RegionalPractices of Oral History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Oral History inMainland China【Wang Yuying】/287
The Recent Development and Reflections of Oral History inTaiwan【Hsu Hsueh-chi】/311
Writing Hong Kong Oral Histories: People-Based HistoricalNarrative【Wong Wai Ling】/357

BookReviews
Cooperative History: A Preliminary Review of DingYizhuang’s Oral History Publications
  【Reviewed by Hu Hongbao and Xing Xinxin】/375
Barry A.Lanman and Laura M.Wendling (eds.), Preparing theNext Generation of Oral Historians:
  An Anthology of Oral History Education【Reviewed by Katherine Sharp Landdeck】/382
Oral History Centre,National Archives of Singapore(ed.), Memories and Reflections:
  The SingaporeExperience: Documenting A Nation’s History Through Oral History
  【Reviewed by Nancy Mackay】/386
Editing Group of Oral History Bibliography in Taiwan (ed.), Oral History in Taiwan:
  A Bibliography (1953-2009)【Reviewedby Liu Ophelia Chun-yin】/390
JohnA.Neuenschwander, A Guide to Oral History and the Law【Reviewed by Alfred L.Brophy】/395
Danke Li,Echoes of Chongqing: Women in Wartime China【Reviewed by Lien Ling-ling】/398
Joanna Bornat and Josie Tetley (eds.),Oral History andAgeing【Reviewed by Malcolm Johnson】/403
Bruce Granville Miller, Oral History on Trial: RecognizingAboriginal Narratives in the Courts
  【Reviewed by John A.Neuenschwander】/407
Alessandro Portelli, They Say in Harlan County: An OralHistory【Reviewed by Tim Strangleman】/410
Alistair Thomson,Moving Stories: an Intimate History ofFour Women across Two Countries
  【Reviewed by Linda Shopes】/414

Appendices
Abstracts of Major Articles/421
Call for Papers & Style Guide/436


  • 序言

创刊词
杨祥银
国际口述史学界一般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阿兰·内文斯(AllanNevins)于1948年创建的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ColumbiaUniversity Oral History Research Office)视为现代口述史学诞生的标志。显然,口述史学的现代应用也不过是新近的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自己的悠久历史,正如英国著名口述历史学家保罗·汤普森(Paul Thompson)所说:“事实上,口述历史就如历史一样悠久。它是历史的第一种形式”。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为了将先辈们的历史尽可能完整地传递下去,除了一些简单的符号记忆(据记载,北美印第安人、非洲各部落等曾利用打结的绳头、贝壳、斑纹、图画等来记录他们的经历)之外,主要依赖于口耳相传。
回顾中西史学史的发展历程,我们便可发现很多历史学家很早就采用了“口述历史”这种方法并对其有所研究。在中国,司马迁的《史记》就被誉为久负盛名的“口 述历史”著作,他在撰写《史记》的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的口述资料。而在西方,利用口头传说编撰而成的《荷马史诗》(The Homeric Hymns)、希罗多德(Herodotus)的《历史》(The Histories)和修昔底德(Thucydides)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The 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在西方口述历史上也是抹不去的一页。此后,尽管文献资料的地位在不断提升,但仍然有相当多的历史学家在实践着这种古老的历史研究方法。正如美国参议院历史办公室(United States Senate Historical Office)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Donald A.Ritchie)所说:“直到19世纪晚期,同时参考口述与文献资料看上去仍然是合理的。”
然而,随着历史学专业化的逐步发展,对于口述资料的质疑与批判与日俱增,很多历史学家以客观性为由抨击其作为一种史料的合法性。进入19世纪中叶以后,尤 其是随着兰克(Leopold von Ranke)学派的兴起,档案文献资料被视为唯一可靠的史料。随着兰克学术思想和方法的广泛传播,在德国、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地培养出一大批颇具影响的历史学家,因而也形成以“客观主义治史原则”著称的“科学历史学派”(school ofscientific history)。兰克的追随者们致力于将历史由一种文学形式转变成一门依赖于严谨地利用证据的学科,并将口述资料贬低为民间传说和神话,认为口述证据过于主观。从此,口述资料便日益遭到冷落和诋毁。
20世纪初,兰克学派的“历史科学规律”开始遭到挑战。首先是因为科学自身的进步,“科学的进步使既定的科学规律或定律的精确性和绝对性的神话失去了魔力”。同时,由于新史学运动的兴起,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已不适应历史学发展的新潮流,很多历史学家便重新提出发展口述史学的呼吁。上述提到的内文斯早在 1938年就提出开展口述历史访谈的倡导,他认为应该创立一个组织,系统地搜集和记录过去60年来参与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著名美国人的回忆。而 1948年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的创建则正式标志着现代口述史学的诞生,尽管这一举措遭到那些认为口述历史不可靠的传统历史学家的反对,但口述史学凭借自身的独特价值与作用,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以美国为例,据统计,到1965年全美共有89个口述历史计划。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 研究室认为它们在口述史学领域引领了一场“真正的运动”,包括历史学会、大学(研究机构)、公司、图书馆、博物馆和专业协会在内的不同机构都开展了相应的 口述历史计划。同时,美国口述史学发展开始走向正规化和专业化,在阿兰·内文斯的倡议下,第一届美国口述历史会议于1966年9月25~28日在加利福尼亚州阿罗黑德湖(Lake Arrowhead)举行,包括档案工作者、图书管理员、历史学家和医生在内的近100位学者围绕口述历史的定义、应用与发展方向,口述历史访谈技巧以及 专业目标和标准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酝酿于第一届会议的全国性口述历史组织——美国口述历史协会(Oral History Association)也于1967年正式成立,其会员遍布全美与海外各地。该协会除主办口述历史年会之外,还分别于1967年和1973年出版《口述 历史协会通讯》(Oral History AssociationNewsletter)和学术杂志《口述历史评论》(Oral History Review)。与此同时,随着地方性口述历史组织和研究机构的不断创建,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口述史学在美国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而最能体现当时发 展水平的标志是“口述历史”这一术语已经深入日常语言当中,《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和《纽约每日新闻》(New York Daily News)等权威媒体都已经用小写字母来表示,而无须用大写字母来特别提醒读者。正如阿兰·内文斯学术继承人、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第二任主任路易 斯·斯塔尔(Louis M.Starr)所说,“不管喜欢与否,口述历史已经扎下根来。它已经自成一类”。
在美国的影响下,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学在英国(1971),法国、加拿大(1974),澳大利亚(1978),以色列、西班牙、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 宾、荷兰(1980),新西兰(1986),俄罗斯(前苏联)、意大利(2005),德国、比利时、波兰、瑞典、丹麦、挪威、芬兰、冰岛、瑞士、墨西哥 (1996),土耳其、巴西(1998),津巴布韦(1988),纳米比亚、葡萄牙、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牙买加、多米尼加共和国、南非(2004),日本 (2003),中国(2004),阿根廷(2005),捷克(2007),乌克兰(2007),希腊(2012)和印度(2012)等地也相继兴起与发 展,它们大都拥有自己的专业协会和学术刊物。
随着口述史学在欧美和世界各地的发展,各国口述历史学家感到有必要加强相互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口述史学的理论和方法问题。在保罗·汤普森的倡议和组织 下,第一届国际口述历史大会(International OralHistory Conference)于1979年3月23~25日在英国科尔切斯特(Colchester)的埃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Essex)举行,此次会议由英国口述历史学会(OralHistory Society)主办及埃塞克斯大学社会学系和历史系联合赞助。在三天的会期内,来自英国、美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匈牙利、西德、瑞典、荷兰、冰岛、挪威和墨西哥的近200位与会者围绕口述史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口述史学在妇女史、家庭史、乡村史、劳工史、民主史和法西斯主义研究中的应用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1996年6月13~16日在瑞典歌德堡(Goteborg)举行的第九届国际口述历史大会上,国际口述历史协会(International Oral History Association)宣告正式成立,此后每两年举办一次国际口述历史大会。该协会除主办国际大会外,还分别于1997年和1998年开始出版双语(英 语和西班牙语)学术杂志《话语与沉默》(Words and Silences)和《国际口述历史协会通讯》(InternationalOral History Association Newsletter)。
简言之,作为战后兴起的为数不多的兼具学术研究意义、社会激进议程与公共历史价值的历史学分支学科,在过去的60多年间,尽管遭遇来自各方的挑战与质疑,不过,在世界各地口述历史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口述历史发展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国际历史学界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且,它从诞生起就已经超越历史学的 学科界限,目前被广泛地应用于图书馆学、档案学、社会学(社区研究)、人类学、民俗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民族志、族裔研究、医学(老年医学、叙事医学)、心理学、建筑学、犯罪学、妇女(性别)研究、赋权研究(政治和解、社会正义、法律诉讼、残障研究)、传记研究、移民研究、灾难研究、文化研究、 LGBT研究(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研究)与媒体研究等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在推动跨学科研究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中国史学界具有相当悠久的口述历史传统,而现代意义上的西方口述史学概念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传入中国。不过,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口述史学才开始真正有所发展,而2004年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的成立则是中国口述史学开始走向正规化和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口述史学在中国日益流行,其发展甚至呈现出“火爆”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口述史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和其他学科相关学者的日益认可与重视,同时国内外口述 史学界的相互交流也日渐频繁;(2)有关口述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著作、学术论文与全国性学术会议不断增多,而高层次的口述历史科研项目也不断获得国家和 省部级立项;(3)以纸质出版、电视节目、纪录片和网络(门户网站、博客、微博、微信)呈现为依托的口述历史作品与成果不断问世,部分作品逐渐赢得公众的认可与好评;(4)一大批口述历史计划如雨后春笋般地展开,其发起和组织者包括学校与科研机构、政府机构、图书馆与档案机构、媒体机构、基金会、公司与企业、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学生组织以及从事不同工作的个体,在此基础上,国内高校也开始出现一批专业的口述历史研究机构。
中国口述史学方兴未艾,包括学者在内的社会各界对口述史学的兴趣与日俱增,并在理论与方法研究以及实践层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由温州大学口述历 史研究所主办的《口述史研究》(The Oral History Studies)旨在为口述史学界同仁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在此创刊之际,我们诚挚地邀请中外学者加入我们的行列,为中国口述史学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http://books.ssap.com.cn/mallstore/Store_BookContent.aspx?f_Id=C74028FCD54FC7A6A15052B290EC786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1 13:42:58 | 只看该作者
《口述史研究》(第二辑和第三辑)约稿
来源: 温大口述历史研究所 时间: 2015-12-26

《口述史研究》第一辑自2014年10月出版以来逐渐受到各界好评,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口述史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问题,本刊从2015年开始将每年出版两辑,分别于每年6月和12月出版。
本刊学术论文栏目将以专题形式推出(每个专题3-4篇文章),因为尤其欢迎学界朋友能够围绕口述史学的某一专题问题组织3-4篇稿件。这些专题可以涉及口述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关系与应用问题,比如图书馆学、档案学、社会学(社区研究)、人类学、民俗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民族志、族裔研究、医学(老年医学、叙事医学)、心理学、建筑学、犯罪学、妇女(性别)研究、赋权研究(政治和解、社会正义、法律诉讼、残障研究)、传记研究、移民研究、灾难研究、文化研究、LGBT研究(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研究)与媒体研究等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
本刊书评书介栏目将长期征稿,文章内容长短不限,尤其希望能够介绍和评论国内外口述史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当然,本刊更欢迎那些围绕某一具体问题所做的组合书评书介。从2015年开始,这个栏目的文章希望增加到每辑20-30篇。
约稿具体内容请参阅以下“《口述史研究》约稿及体例要求”。

《口述史研究》编辑委员会
2014年12月25日

——————————————————

《口述史研究》稿约及体例要求
英文名称:The Oral History Studies
主办单位: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
主 编:杨祥银博士
出版单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栏目设置:学术论文、书评书介

作为中文学术界口述史研究的专业性书刊(以书代刊),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主办的《口述史研究》(The Oral History Studies)以“多元性、回顾性和前瞻性”为学术原则,为口述史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本刊欢迎世界各地学者就口述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发表最新的研究成果,并适当收录新近公开发表的代表性作品。同时,本刊还积极介绍世界各地有关口述史研究的最新著述与学术信息,以促进国际同行的交流与互动。
稿约
一、《口述史研究》欢迎口述史相关主题的最新研究论文、书评书介和学术信息。同时,本刊也欢迎广大专家学者推荐(翻译)新近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稿字数不作硬性规定,以深刻阐明问题为准。
二、本刊提倡严谨的学术规范,坚持相互尊重的学术自由。本刊发表文章概不代表本刊观点,作者文责自负。
三、本刊有权对来稿文字按稿例作一定删改,不同意删改者请于投稿时注明。
四、本刊为半年刊,每年6月和12月出版,欢迎世界各地学者不吝赐稿。本刊常年接受投稿,来稿全部请用电子邮件投稿,电子邮件信箱:yangxiangyinwzu@126.com(杨祥银博士)。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在收到来稿2个月内便告知稿件处理结果。文章刊发后即赠样刊1本。
五、来稿请写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职称或职务、主要研究方向、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和电子邮件,以便联系。
稿例
一、基本要求
1、以“学术专论”形式投稿,文章需根据具体情形提供如下信息:(1)摘要:要求以“摘要:”起头,应为文章主要内容的浓缩和提炼,字数在500字左右。(2)关键词:要求以“关键词:”起头,应为反映文章最主要、最核心内容的专业术语,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隔,一般每篇论文可使用3-8个关键词。(3)基金项目:如果来稿属于基金项目资助范围内的研究成果,请在首页下脚标明基金项目的类别和名称。(4)英文信息:来稿请附录文章的英文标题、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及作者单位名称。
2、文章请按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之次序撰写。节次或内容编号请按“一”、“二”……之顺序排列。上述不同信息在字体、字号上应有所区别,具体格式将在出版时再做统一。
3、“作者简介”信息请置于首页下脚,可以写明作者基本信息、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成果以及联系方式。
4、正文每段第一行空两格。独立引文左缩进二格,以不同字体标志,上下各空一行,不必另加引号。
5、请避免使用特殊字体、编辑方式或个人格式。
二、注释要求
本刊引文出处均采用页下注(脚注),用“①,②,③……”依次排序,每页重新编号。具体标注格式如下:
1、著作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杨祥银:《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第80页。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编)《台湾口述历史书目汇编(1953-2009)》,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2009,第300页。
定宜庄、汪润主编《口述史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第55页。
保尔·汤普逊:《过去的声音:口述史》,覃方明、渠东、张旅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第188页。
Paul Thompson, The Voice of the Past: Oral History,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hird edition, 2000, p.78.
National Archives of Singapore (ed.), Memories & Reflections: The Singapore Experience, Singapore:Oral History Centre, National Archives of Singapore, 2007, p.68.
Donald A. Ritchie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Oral History,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pp.238-239.
Thomas L.Charlton, Lois E. Myers and Rebecca Sharpless (eds.), Handbook of Oral History, Walnut Creek: AltaMira Press, 2006,p.328.
2、析出文献
标注顺序: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熊卫民:《口述史的特点、功能和局限性》,载周新国主编《中国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20-131页。
许雪姬:《他乡的经验:日治时期台湾人的海外活动口述访谈》,载当代上海研究所编《口述历史的理论与实务:来自海岸两岸的探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179页。
Ronald J. Grele, “Directions for Oral History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David K. Dunaway and Willa K. Baum (eds.), Oral History: An Interdisciplinary Anthology,Walnut Creek: AltaMira Press, second edition, 1996, pp.62-84.
Alessandro Portelli, “What Makes OralHistory Different,” in Alessandro Portelli, The Death of Luigi Trastulli and Other Stories: Form and Meaning in Oral History,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1, pp.45-58.
3、期刊
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期刊名/年期(或卷期,出版年月)。
杨雁斌:《面向大众的历史学:口述史学的社会含义辨析》,《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第27-32页。
王惠玲:《补白、发声、批判、传承:香港口述历史的实践》,《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11-14页。
杨祥银:《当代美国的口述史学》,《口述历史》(北京)第1辑(创刊号),2003年9月,第276-283页。
钟少华:《我的“口述史”工作经验》,《口述历史》(台北)第2期,1991年2月,第284-196页。
William W. Moss, “The Future of Oral History,” Oral History Review, Vol.3,1975, pp.5-15.
Alistair Thomson, “Four Paradigm Transformations in Oral History,” Oral History Review, Vol.34, No.1, 2007, p.49.
Bernard L. Fontana, “American Indian Oral History: An Anthropologists Note,” History and Theory, Vol. 8, No. 3, 1969, pp.366-370.
4、报纸
标注顺序:责任者/篇名/报纸名称/出版年月日/版次。
傅光明:《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光明日报》2012年8月21日,第14版。
唐纳德·里奇:《技术带来改变:口述史学的最新趋势》,王少阳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2月17日,第8版。
Jim Dwyer, “Secret Archive of Ulster Troubles Faces Subpoena,” The New York Times, May 13, 2011.
5、学位论文
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标题/论文性质/地点或学校/文献形成时间/页码。
陈忆如:《口述历史剧场策略运用在国中表演艺术课程于情感同理与分享之行动研究》,硕士论文,国立台南大学戏剧创作与应用学系,2008年,第158页。
Lisa Hayes, “Theatricalizing Oral History: How British and American Theatre Artists Explore Current Events and Contemporary Politics in the Journey from Interview to Performance,” Ph.D. dissertation,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2008, p.226.
6、会议论文
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标题/论文性质/地点或学校/文献形成时间/页码。
叶汉明:《口述史的性别维度:个人经验的反思》,“众声平等:华人社会口述历史的理论与实务”国际学术研讨会(澳门:澳门理工学院),2012年10月15-18日。
Robert Wettemann, “Writing with Voices: The Use of Oral History at the U.S. Air Force Academy,” The 46th Annual Meeting of Oral History Association (Cleveland, Ohio), October 10-14, 2012.
7、电子文献
标注顺序: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更新或修改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引用日期。
朱桂英:《口述历史:记忆并不能为历史真相把关》,2011年12月17日,http://news.ifeng.com/opinion/gu ... 17/11385006_0.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2年10月25日。
John Neuenschwander, “Major Legal Challenges Facing Oral History in the Digital Age,” June, 2012,http://ohda.matrix.msu.edu/2012/06/major-legal-challenges/,accessed on October 28, 2012.
8、口述历史访谈
标注顺序:受访者/访谈者/访谈时间/藏所。
《陈鼓应口述历史访谈》,陈南秀,2012年1月10日,台湾大学校史馆。
An Oral history Interview with Dorothea Lange by Richard Doud, May 22, 1964,Archives of American Art.
9、其他注意事项
(1)无法直接引用的文献,转引自他人著作时,须标明“转引自”等必要信息。
(2)间接引文通常以“参见”或“详见”等引领词引导,反映出与正文行文的呼应,标注时应注出具体参考引用的起止页码或章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1-1 13:44:01 | 只看该作者
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  
    为支持温州市世界温州人研究中心(Wenzhou Municipal World Wenzhou People Research Institute,成立于2008年11月8日)的研究工作,温州大学特批准成立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Institute of Oral History at Wenzhou University)。
    研究所以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专业的科研队伍为基础,联合校内外、海内外相关学术力量,利用科学方法,推动口述历史资料的搜集、编辑、出版和研究工作。同时,研究所也积极举办学术研讨会、培训课程等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立足温州,积极拓展与海内外相关学术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建设一个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有关口述历史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图书资料室;创建和发布旨在推动与加强海内外口述历史学术交流的官方网站和电子通讯(Electronic Newsletter,双月刊)。通过上述努力,使研究所发展成为国内研究口述历史理论、方法与实践的重要基地,并使口述历史研究成为温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术品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1-1 13:45:22 | 只看该作者

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机构挂靠于温州市世界温州人研究中心,对外正式名称为“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英文名称为“Institute of Oral History at Wenzhou University”。  第二条  性质:致力于推动口述历史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学术机构。  
第三条  宗旨和任务:研究所以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专业的科研队伍为基础,联合校内外、海内外相关学术力量,利用科学方法,推动口述历史资料的搜集、编辑、出版和研究工作。同时,研究所也积极举办学术研讨会、培训课程等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立足温州,积极拓展与海内外相关学术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建设一个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有关口述历史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图书资料室;创建和发布旨在推动与加强海内外口述历史学术交流的官方网站和电子通讯(Electronic Newsletter,每月一期)。  
第四条  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按照学校关于学术研究机构的管理及审批办法,由人文学院上报学校科研处审批、备案,自批准之日起,正式开展科学研究及学术活动。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五条  研究所实行所长负责制,设所长1人,副所长1人。其主要职责是根据研究所宗旨制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主持研究所的日常工作。  
第六条  研究所设立学术委员会,负责研究所学术方向的确定、审议申报各类研究课题和评估研究成果。学术委员会由若干名校内外学者组成。  
第七条  为加强研究所与海内外的学术联系,研究所将不定期聘请若干人员担任研究所的顾问和特约研究人员。  
第三章  经费及管理
第八条  研究所的经费主要通过申请各种类型的课题经费,以及海内外相关学术机构提供的奖学金和津贴。  
第九条  研究所也积极致力于通过提供各种有偿服务(包括搜集和出版个人或机构的口述历史),为研究所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提供经费支持。  
第十条  研究所经费的使用本着公开、节约的原则,接受学校财务与审计监督。  
第四章  所址
第十一条  研究所暂设于温州市瓯海区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教研室(邮编:325035),如有需要,可迁往学校指定地方。  
第五章  所徽
第十二条  研究所所徽如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 13:46:05 | 只看该作者
研究所相关人员简介
顾问
于  沛      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温州大学名誉教授
左玉河      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杨雁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副主任、《国外社会科学》常务副主编
学术委员会
于  沛      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温州大学名誉教授
王海晨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史教研室主任、教授
刘建国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张  洁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杨祥银      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
蔡贻象      温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副处长、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所长
  
杨祥银,1979年4月出生,浙江瑞安人,吉林大学历史系学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博士。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所长、温州市世界温州人研究中心秘书长、美国口述历史教育家协会(Consortium of Oral History Educators)中国区主任、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浙江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浙江省“151人才工程”、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温州市“551人才工程”和温州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人选。主要从事口述史学、近代中国医疗史研究。已出版学术专著2部,并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当代中国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国外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口述历史》、《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论坛》、《西亚非洲》、《浙江学刊》、《中国学术》、《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史学集刊》、《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辑刊》和Oral History in New Zealand 等刊物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部分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历史学、中国近代史、妇女研究、国际政治)等杂志全文转载。讲授课程包括《口述史学概论》、《中西文化交流史》、《史学论文写作》、《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介绍》和《温州地方史》等等。目前正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研究》以及多项厅局级和校级科研项目。
研究人员
刘建国,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理事,温州市历史学会副会长,校重点专业“历史学”专业建设主持人。主要承担《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介绍》、《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课的教学与研究任务。已在《哲学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历史教学》、《浙江学刊》、《中州学刊》、《江汉论坛》等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目前正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俄国民粹主义和它在20世纪的影响》的研究任务。所撰《论俄国民粹主义的文化观》一文2006年获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和温州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王海晨,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教授。研究领域:中国近现代史;中外关系史;区域史比较。承担项目:《俄国民粹主义和它在20世纪的影响》(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地方政府治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项目);《日本与北洋军阀研究》(省社科规划项目)。出版专著7部,论文20余篇。获国家及省部级各种奖项1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新闻出版社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1项;全国第二届政治理论读物二等奖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省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
王兴文,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经济史和科技史的教学与研究,特别是在宋代科技经济史和温州地方史领域颇有研究,主持、参与校级以上教科研课题5项。近年来在《中国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社会科学战线》、《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清华大学学报》、《中国史研究动态》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简明中国科学技术通史》一部,主编《百年中国读本》、《中国古代史》、《史学概论》等教材3部。获2000年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3年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二等奖。
张洁,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现从事世界现代史和温州现代史教学与研究,先后参编教材4本,发表学术论文18篇,完成院、省级课题多项,先后被评为院首届“优秀青年教师”、第一、三、四届院“中青年科研骨干”、省社联系统“优秀学会工作者”、并多次在院、市哲学社会科学论文评比中获奖,现任温大人文学院世界史教研室主任、浙江省历史学会理事、温州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尤育号,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晚清史、温州地方史的教学与研究,为历史学专业及其他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有:《中国近代史》、《近代史专题研究》、《中国通史》、《清史概要》等。在《学习与探索》、《广西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参编《中国国情教程》等教材,主持市级研究课题《历史学科研究性教学的实验研究》1项,主要参与的《中国历史》课程群建设2003年被列为学校首批课程群建设项目。曾获浙江省教坛新秀、校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陈志刚,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和教学。曾开设课程有:《中学历史教学法》、《历史教学论》、《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与分析》和《历史微格教学》等。主持安徽省教育厅项目一项,主持参与煤师院校级项目7项,参与古委会研究项目“唐会要”点校一项。目前共发表论文40余篇。
郑春生,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曾授课《世界近代史》、《法国史专题研究》、《美国专题研究》、《世界政治制度史》、《世界文明史》、《西方文化史》、《西方旅游文化》等。与李宏图、何品合著《拿破仑帝国》、参编《世界政治制度史》教材,在《世界历史》、《浙江学刊》、《求索》等杂志上发表论文近20篇。曾获浙江省社科联第二届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徐华炳,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浙江省当代史学会理事、温州市国防教育讲师团讲师。曾承担过《国际关系史》、《共和国外交史》、《美国与战争》、《台湾历史与现状》、《中国史学史》、《中国革命史》和《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课程。主要从事国际政治(非传统安全方向)、国际关系史的研究,曾在《学术界》、《求索》等CSSCI源期刊和《学术论坛》、《学术交流》等中文核心期刊及其他期刊上发表文章十余篇,并承担有关教学科研课题。曾获得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校“教学优秀奖”和“十佳最可爱教师”等称号。
夏诗荷,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温州市历史学会副秘书长。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史、史源学等课程。发表论文20余篇,主要课题:《安徽通志》校点,安徽省重大招标项目;苏颂研究,温州师范学院一般课题;孙诒让社会思想与社会实践研究,浙江省社科联课题等。2005年获温州市社科联社会科学优秀工作者。  
  
蔡瑞霞,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史学理论和中国古代史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 13:46:46 | 只看该作者
集刊《口述史研究》创刊号在京首发 每年出版一至两辑
口述历史与民间历史写作”学术沙龙同期举行

2014年10月13日 08: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耿雪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耿雪)10月7日,集刊《口述史研究》(The Oral HistoryStudies)创刊号首发式暨“口述历史与民间历史写作”学术沙龙在京举行。本次活动由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全国中学生历史记录大赛组委会、新历史合作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东方历史评论》杂志社共同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国家图书馆、《东方历史评论》编辑部、新历史合作社、温州大学的专家学者及北京相关媒体和历史爱好者等40余人与会,活动由《中国青年报》评论部张彦武主持。
  《口述史研究》第一辑共收入专题学术论文16篇,来自美国以及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19位学者围绕当代口述史学发展现状,口述历史与档案馆(图书馆),口述历史、记忆与认同,口述历史与女性研究,口述历史与文学研究,以及口述历史与地区实践等专题展开跨学科和跨区域讨论。此外,还收入能够反映近几年来国内外口述史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的书评、书介。
  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所长、该刊主编杨祥银介绍,《口述史研究》由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主办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为口述史研究的专业性学术集刊,计划每年出版一至两辑。《口述史研究》以“多元性、回顾性和前瞻性”为学术原则,力图为口述史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该刊学术委员会由海内外众多知名历史学者和口述历史研究专家组成,其中包括国内口述历史工作者所熟知的《过去的声音:口述史》(The Voice of the Past: Oral History)作者保罗·汤普逊(Paul Thompson)和《大家来做口述历史》(Doing Oral History)作者唐纳德·里奇(Donald A. Ritchie)。两位学者还分别为刊物撰写了一段评论(刊底),高度赞扬该刊将有助于加强与促进中国口述史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杨祥银表示,除欢迎世界各地学者就口述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发表最新的研究成果,并适当收录新近公开发表的代表性作品以外,还将积极介绍世界各地有关口述史研究的最新著述与学术信息,以促进国际同行的交流与互动。
      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原所长于沛研究员高度评价了《口述史研究》的创刊对于促进中国口述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左玉河研究员表示,希望《口述史研究》能够成为加强国内口述史学界相互交流与推动中国口述史学走向世界的重要学术平台。
  关于该刊的未来选题方向,杨祥银指出,该刊将继续秉承国际性与跨学科视角,以专题形式探讨口述历史与图书馆学、档案学、社会学(社区研究)、人类学、民俗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民族志、族裔研究、医学(老年医学、叙事医学)、心理学、建筑学、犯罪学、妇女(性别)研究、赋权研究(政治和解、社会正义、法律诉讼、残障研究)、传记研究、移民研究、灾难研究、文化研究、LGBT研究(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研究)以及媒体研究等相关学科的跨学科关系及其应用。同时,该刊选题也会积极关注口述历史的记录、管理与传播这一整体过程所涉及到的深层次的理论、方法论以及潜在的法律和伦理问题。
  近年来,口述历史相关话题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口述史研究的角度和尝试不断增多。口述历史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公共历史(public history)意义。近十年来,除了专业学者之外,民间也出现了大量的口述历史实践者和写作者。例如唐建光、谭昊等人组织的“新历史合作社”推出的公民记忆计划,旨在让大量的普通公民记录自己身边的历史;而《东方历史评论》高级编辑李远江发起的“全国中学生历史记录大赛”至今也已经成功举办四届,近百万的中学生参与其中,他们在与自己家人交流的过程中记录着自己家的历史。这些活动都得到了公众和学界的一定关注。在“口述历史与民间历史写作”学术沙龙上,与会嘉宾围绕中国口述史学发展历程、口述历史对于民间历史书写的意义、口述历史资料的真实性问题(即记忆的可靠性问题)、口述历史产品的开发与推广以及口述历史馆藏管理等问题分享各自的经验与体会。而面对现今迅速发展的数字化和网络化革命,与会嘉宾都主张应当积极地利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来更好地推动口述历史的记录、管理和传播,以实现这种未来人类记忆库(human memory bank)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共享。


http://news.cssn.cn/zx/bwyc/201410/t20141013_1359690.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7#
 楼主| 发表于 2015-1-1 14:40:48 | 只看该作者
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成立仪式暨学术报告会
来源: 温大口述历史研究所 时间: 2008-12-23
        20081112日下午130分,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成立仪式暨学术报告会在温州大学北校信息楼报告厅隆重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于沛教授,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文化史研究室副主任左玉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副主任杨雁斌教授,温州大学校长助理赵敏老师,校科研处副处长蔡贻象教授,温州大学人文学院书记周剑平老师,副院长刘建国老师以及研究所所长杨祥银博士出席了本次研究所成立仪式。刘建国老师主持仪式,杨祥银老师主持学术报告。
    在研究所成立仪式上,蔡贻象教授宣读了关于成立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的批复。赵敏教授发言,为研究所授牌,并为顾问颁发聘书。接着,于沛教授致主题辞,同时着重介绍了成立研究所的重大意义。而后,杨祥银博士也发言指出研究所的成立能推动温州口述历史的研究和口述历史的课程改革。
    研究所成立仪式圆满结束后,杨雁斌教授和左玉河教授分别为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杨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的起源、发展、研究对象等相关内容,强调了口述历史对现代历史科学的贡献。左玉河教授则讲解了近年来口述历史在国内的发展状况。
    本次口述历史研究所成立仪式暨学术报告会的圆满结束标志着温州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口述历史研究所,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现代对口述历史的研究,同时也为我校同学学习和研究口述历史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成立仪式会场
温大校长助理赵敏教授(右)为研究所所长杨祥银博士授牌
与会专家和研究所成员合影
会议议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4 07:18 , Processed in 0.141683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