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什么样的“教育创新共享”才有价值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07:4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什么样的“教育创新共享”才有价值
上海市教育科学院 沈兰

《中国教育报》近日刊出评论《教育创新共享才有价值》(以下简称《价值》),对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校长李振村因为“全课程”教育实验的原创性问题所发表的博文,提出了不同意见。通读全文,我对文中有些观点不敢苟同。
《价值》一文的核心观点体现在标题里:“教育创新共享才有价值”,这一点我是深表赞同的。在这一点上,大家是没有争议的。
争议的关键在于对教育创新成果的理解。教育创新包含教育实践成果与理论成果,教育实践是可以参观、借鉴、直接拿来为我所用的,但教育理论成果(包括一线学校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各种课程体系的构建)的借鉴需要阐述来龙去脉。我感觉,特别要保护来自一线的教育理论成果。这关联到基层学校的创新积极性问题。
而《价值》一文则认为:“基础教育领域不同于其他领域,尤其不同于科技领域,基础教育理论的总结与提炼源自无数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实践积累,这种积累既可以来自前人的经验,也可以来自自身的实践,因而我们很难说清谁才是真正的首创者。”
其实,就以创新这个角度而言,基础教育与其他领域并无根本性区别,各个领域的创新都具有共同特点:那就是任何创造都不可能横空出世,都要有“前人的经验”和“自身的实践”。但即便如此,人们对那些吸纳前人经验、进行系统的创造性整合、构建一个新体系并产生良好效果的团队或者个人,仍然会给予高度评价和极大的敬意。
7月5日,教育部公布了首届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获奖名单,共有417项成果获奖。这些成果同样是“来自前人的经验”和“自身的实践”,按照《价值》一文的观点来推论,这些成果同样“很难说清谁才是真正的首创者”。就以本次获得特等奖的李吉林情境教育、邱学华尝试教学法、刘京海成功教育而言,情境、尝试、成功这些教育元素,分别在我国古代、在国外早有论述,并非李吉林、邱学华、刘京海首创,但是为什么还要把创新奖颁给他们?因为他们把古已有之或外国亦有之的情境、尝试、成功等教育观点,或系统化,或本土化,并且成功付诸实践。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创造,他们获得首届基础教育成果大奖,就是对这种创造的最大肯定。
为了给自己的观点举证,《价值》一文以班级授课制为例,笔者以为这个举例并不妥当。对教育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不会认为夸美纽斯是班级授课制的首创者,但他是对班级授课制作系统理论阐述的第一人,这同样是得到公认的。如果当下有人说是自己第一个系统阐述了班级授课制,我想那一定是被笑掉大牙的。
文章列举的第二个例证就是李吉林,认为李吉林的研究从没有秘密,“只要愿意一起研究情境教育,就都是她的同伴”。的确如作者所述,现在全国各地无数小学语文老师都在分享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理念和经验。但是,如果有哪位老师在学习了之后宣称是自己提出了“情境教育”并公开予以发布,我想同样是十分荒唐的。
回到“全课程”教育实验,我不认为是亦小团队首次提出这个教育概念,我也不认为“包班教学”是他们的创造——李振村在博文的开篇第一段话就说,他们这个做法是借鉴发达国家包班的经验。但是,我现场跟踪研究了亦庄实验小学的“全课程”教育实验,他们在低段淡化学科概念、强化学科融合、实施项目课程、探索生活化学习等诸多方面的探索,系统整合了很多成熟的经验,重新构建了小学起始课程体系,虽然这种探索“有前人的经验”,但丝毫不影响其创造价值和再创造地位。
说到底,这件事折射出的是国人淡漠的知识产权意识,强大的“山寨”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个细胞。如果每个国人都对这种文化抱有高度的敏感和足够的警惕,我相信,这对于维护国家信誉、社会诚信,对于鼓励创新,都大有裨益。

原文地址:“全课程”被山寨的前前后后作者:李振村

“全课程”被山寨的前前后后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曹君
今天早晨突然看到村长博客中转载的中国教师报《中关村一小:全课程育人育“全人”》的报道大为震惊!同时看到QQ群里众多教育同行愤怒的谴责——
    高鸰  9:19:27
    任何借鉴都必须尊重原创!对这种赤裸裸的剽窃行为感到愤怒!鄙视这种行为!支持亦小,支持村长!

    小猪  9:28:34
    我们学习浸润亦小期间,深切感受到了亦小的开放与包容,全课程是亦小团队的结晶,我们也正在学习。对这种剽窃行为我们分外鄙夷。在教育的路上应守住做人的底线!
       自由呼吸 8:03:33
       在中国这块极度缺乏原创精神和法治精神的土地上,连教育人也无法保持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精神纯洁,社会还有什么希望?
作为对这件事情、对这两所学校有直接关联的知情者,我必须说一说中关村一小全课程的“诞生记”。
2013年10月,我们迎来了一批重要的参观者——北京中关村一小管理团队,刘畅校长亲自带队,全体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组成的庞大的参观队伍来到学校。因为是李振村校长的好朋友,因为十一学校开放的教育胸怀,我们的全课程研发团队核心成员:校长李振村,执行校长的我,一年级全课程教材读本的主编常丽华,全课程项目学习案例研发者钱锋老师四人出场,全面解读了:全课程是什么,为什么提出全课程,它解决了当下教育的哪些问题,课程体系如何构建,教材如何呈现,课程案例如何设计等问题。刘畅校长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当即询问能否看一下我们自编的教材,振村校长毫无保留,在一行人离开我校的时候,赠送了我们自行研发的全课程教材。
2014年1月,学期就要结束的时候,我校一年级组织课程结束仪式,在小蚂蚁教室(常丽华老师班)我看到了那么多外校的老师,一问才知道,中关村一小的教师团队来了,还有清华附小等几个学校的参观者。
2014年4月,我接到了一个电话,来电话的不是别人,是中关村一小天秀校区杨校长,她是我在青岛的多年好友。电话里好朋友约请我到一小去进行讲座,“就讲你们全课程,上次去过,现在一小也准备做全课程了,但我们还需要专家指导,办公会上已经定了让我约请你到校给全校教师做培训。”“这怎么合适?你们刘校长是否应当直接与李振村校长联系,毕竟这是我们学校的教育输出。”挂下电话,我向振村校长汇报了此事,“行啊,好的教育得到大家的认同,有更多的学校去做也是个好事。没事,你去讲吧。”说真心话,事关一所教育研究原创校的成果传播,出于对研究的最起码的尊重,作为学习者的刘畅校长也应当有基本的学习姿态、尊重的诚意向振村校长请教,并且约请。但她没有这样做,让我心里有些不舒服。相反,振村校长超出一般的豁达让我在心里感慨,教育眼界的差异首先是教育者境界的差异!也许,好的教育首先是对学校校长的唤醒和改变吧!
原定5月13日的培训因故推迟到了6月10日、6月17日,之后,中关村一小负责培训的屈文霞副校长跟我联系,因为,一小已经开始成立全课程项目组,屈校长是该项目的负责人。
6月10日下午,我如约来到天秀校区,这个分校的全体教师参加了全课程的专题培训。6月17日下午,我来到一小本部,共两个分校的老师集中在会议室,第二场全课程培训全面铺开,这次培训一小专门安排了教师现场提问,结果,在现场,老师们纷纷用“震撼”“我们需要好好反思、消化”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对于课程实施可能遇到的教师跨学科教学的实际困难如何解决?我与老师们交流了亦庄小学的教师案例。“今年9月份我们也要推行全课程了,实验教师已经申报、选出来了。”听了这样的说法,我表示了很大的担忧,毕竟任何一项教育实验都需要充分的论证、严密的方案规划、足够的教师培训、反复研磨的课程开发。在我们亦庄实验小学历时2年,先后共15位特级、名师,27名高校研究生,再加上振村校长在全国的教育家团队资源、台湾教育顾问参与等等共同参与研究。教育不能凭着校长一股子热血,来一句“兄弟们,给我上!”就能用“短平快”的打法,冲向教育前沿阵地。掐指一算,我大大的吃了一惊,也大大的害怕了一下。真的能这么干吗?!
今年9月,接到屈校长电话,直接询问全课程师资配备以后,教师绩效怎么办?这是个很复杂的教师评价,我只能择要说明差异。
之后,就是今天看到的10月29日中国教师报关于中关村一小的报道。以下是摘录:
“由此她开始反思,一个6岁的孩子,从幼儿园来到小学,看到这么多陌生的老师,这么多陌生的课程,这样陌生的生活环境,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特点就如同盖房子要打好地基,地基要宽而厚,扎实牢固,在幼小衔接的关键期就进行分科教学,过于强调学科专业性,造成课程割裂。同时,分科教学对全面评价学生也形成很大障碍,对学生的评价重在学科评价,忽略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应享有的教育权利。”
什么书能集语文、数学、英语、科技、音乐、美术、体育这么多的内容?小学老师能攻得下这个难题吗?
       但历时近两年的痛苦折磨,一小的教师攻下了这个硬骨头。
     “一年多以来,面临‘全课程’实验的挑战,老师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卓越的智慧。他们坚持下来了,在坚持中改变自己、突破自己、悄然地成长。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中关村一小好老师的优秀基因在流淌。老师们为孩子们提供了优质课程,使孩子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老师们通过对教材的重构和创生,将多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把世界当作教材;老师们通过改造一年级教室,让学习资源遍及学生身边,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刘畅自豪于自己所带领的这个团队。
以上还不包括文中所有的教育理论和所谓的教育思考。当更多的教育同道表示气愤的时候,我更多的是难过。这就是我们心中的中国名校的作为吗?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走向了急于求成、沽名钓誉?如果连校长都不肯脚踏实地,而是眼光向外要虚名,要争先,要光鲜,强取豪夺他人的成果,那么,会把我们的老师带向哪里?会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校长的人格影响力有多大,我们都很清楚。
微信上一篇短文,三个字解读易经:“上、止、正”,把它放在对人的自我修行、特别是校长的自我修行我觉得极好。“上”,即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才能超越自己,努力向上,“止”是要知道哪些事情不能做,不要让自己迷失方向。当你还不确定哪些是正确的事的时候,没关系,先想清楚不该做什么,这是底线。坚守了底线,确保不做错事。“正”就是行正道,行王道,不说假话,不图虚名,顶天立地,放下功利,真心实意做教育。
学习也好,移植也好,借鉴也很好,把教育做好,把孩子们都培养好才是真得好! 只不过,这需要慢慢来。急于贴上标签,推出一个类似山寨版的“成果”,这是教育的追求吗?
校长,别忘了,我们是做教育的。
对没有底线的行为说“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1 08:13 , Processed in 0.11872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