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52|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思 维 学 概 论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1:19: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原创:思  维  学  概  论作者:guoliam
思  维  学  概  论
目录
序言1
第一章         有关思维的研究3
第一节         历 史3
第二节         与思维研究有关的学科4
第三节         较前沿的观点6
第四节         出  路7
第二章         学  习9
第一节         识  记9
第二节         储  存13
第三节         提  取19
第四节         学习过程小结22
第五节         关于学习的说明22
第三章         思  维25
第一节         思维产生的条件25
第二节         思维程序26
第三节         思维的种类29
第四节         思维的启动和抑制36
第四章         意  识39
第一节         语  言39
第二节         动作、行为41
第三节         情  绪42
第四节         人格  气质43
第五节         对一些意识名词的解释43
第五章         影响思维的因素45
第一节         先天性因素46
第二节         生理因素47
第三节         环  境48
第四节         个体差异52
第六章         神经细胞与思维58
第一节         DNA、RNA、蛋白参与思维的证据58
第二节         大脑细胞的全息性及分工59
第三节         神经细胞间的相互联络60
第四节         神经细胞中的常备信息系统62
第七章         异常情绪思维65
第一节         异常情绪思维65
第二节         偏  执66
第三节         异常精神状态66
第四节         后  记68

序  言
1988年,诺贝尔奖公布后,美国《纽约时报》的一位编辑走访了8位科学家,请他们描述他们研究的科学领域中,一些最令人困惑的末解难题。对于心理学不包括在诺贝尔奖之内,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H·加德纳认为:“诺贝尔先生很可能知道他在做什么。我不认为心理学是一种合格的科学领域。我想在过去20年中的发展,心理学中很大的一部分,已经被其它科学领域加以利用。许多原本在认知心理学、知觉等的一些研究,已经汇入一门叫做认知科学的领域中。神经科学也相当类似地部分攫取了生理和比较心理学……。
“如果以科学标准来衡量,我不认为社会心理学真的是一门科学。我以为它是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一部分,我将之称为‘文化研究’。剩下来的乃是像弗洛伊德和威廉·詹姆斯等人深感兴趣的领域,那就是诸如性格、意志、意识等,我本人的感观是这些和文学研究相去不远……。”
“心理学将在应用的领域中大放异彩。我以为回答一个孩子心智如何形成的问题,将和正规学校教育、终生学习等事情,有着最关键的关联。一个能够超越皮亚杰,走出下一步的人是相当重要的。”
心理学在独立于哲学走过了100多年后的今天,就连心理学家自己也承认心理学还不是一个合格的科学,心理学的危机就可想而知。
仔细地研究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就会发现,心理学的根本——心理过程是一个未知数,这是心理学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心理学只有建立在正确的心理过程之上,心理学才能步入正统科学的领域,成为一门正规科学。
如何建立心理过程成为了当务之急,《心理学概论》所揭示的就是心理学的核心部分——心理过程,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脑科学等等学科中提取有用的养料,以建立起心理过程的框架。
《心理学概论》属于概论性结构,由于实验力量所限,对于许多问题都未能做出详细地讨论,心理过程这个结构,目前尚无人建立起公认的架构,本文的出台将会引领心理过程,迈向新的研究领域,为心理学研究建立起科学研究的框架,开始新的里程。
《心理学概论》中所有观点,都未指明出处,也未列举参考文献,主要是为了缩小篇幅,如有问题可直接与作者联系,敬请学者们见谅。
第一章         有关思维的研究
第一节         历  史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人类开始对自然科学探究的同时,就开始了对人类自身思维能力的探索。
在西方,最早研究思维的学说要推毕达哥拉斯的灵魂轮回说,声称他的灵魂曾经在其它人身上生活有207年。为更多人所推崇的学者则是柏拉图,他认为如果是我们在出世前获得了知识,出世时把它丢了,后来又通过使用各种感觉功能重新得到了原来具有的知识,那么称为学习的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恢复我们固有的知识,这就是回忆——灵魂回忆说。
无论是灵魂轮回说,还是灵魂回忆说,都成为两千多年来哲学界最热闹的论题,心理学就是在哲学的保护伞下维持了两千多年,并且一直摆脱不了哲学的局限。没有心理学家,只有研究心理的哲学家。随着人类的进步,人们开始认识到要探索新的出路了。
1879年,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终于从哲学中分离出来,逐渐开始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心理学的研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说;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为心理学研究创造了坚定的理论和实验基础,同时也提供了与其它学科相类似的实验方法和与其它学科不同的以观察和分析为主的研究。
巴甫洛夫与华生所代表的将心理学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使得心理学能牢固地立足于科学之林。然而对于实验的过分强调,又阻碍了心理学的发展,甚至起到负推动的作用。心理学的特殊性,人脑的神圣性,使实验以动物为对象的研究,永远也不可能取得突破。动物实验心理学仅仅是心理学研究的一块敲门砖。
弗洛伊德和马斯洛为代表的学派,充分利用心理学的特殊性,以观察和分析为研究方法,使人们对于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的了解,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仅推动了心理学本身的发展,而且推动了整个人文科学的进步,但是,脱离大脑本身的心理学研究。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可能到达最后的目的地。
心理学该向何处去?解决这个问题成为《心理学概论》的任务和出发点


第二节                  与思维研究有关的学科
与思维研究有关的学科很多,本节仅介绍《心理学概论》将重点研究的一些相关学科中的部分观点。
一、     解剖学
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脑和脊髓所组成。脑由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小脑组成。两个大脑半球构成端脑,端脑和间脑共同构成大脑。大脑半球又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中央叶和边缘叶。
二、     组织学
脑是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所组成,神经元之间又由大量的突触相互连结起来,形成了广泛的网络。一个神经细胞可以有多个突触联系。神经细胞的新陈代谢与神经胶质细胞密切相关。血脑屏障将神经细胞与机体其它系统严格隔离。
三、     神经生物化学
脑组织相互之间以及传入,传出纤维的信号传递任务是由神经介质如乙酰胆碱、儿茶酚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等以及动作电位来完成的。
四、     神经内分泌学
神经元具有分泌神经激素和神经肽的功能。如下丘脑的促激素释放激素,垂体的促激素,前列腺素、P物质等。
五、     遗传学
神经元是不具备再生能力的特殊组织细胞,神经组织的再生或修复只能由神经胶质细胞来完成。神经元不能完成自身组织的修复。
六、     分子生物学
细胞的蛋白质合成是由细胞核内的DNA控制,由信使RNA翻译,通过转运RNA和核糖体RNA转录,在细胞内质网内完成的。这种合成可以是肽链,也可以是蛋白质。另一方面,蛋白质或肽链也可以通过反转录而对DNA进行改造。
七、     神经超微结构学
神经核与胞质相比,较其它组织细胞要大,有一 ~ 多个核仁,核膜有许多核孔,核内主要由常染色质组成且分布均匀。在胞浆中有大量密集的粗面内质网,此为神经元的结构特征之一,另一个特征是神经元有大量的神经原纤维,主要是由大量神经微丝和微管所组成,有时可见细胞的微管中有少量微丝分布于管中央,这种微丝在其它细胞的微管中并无分布。突触前后膜较其余部分膜厚,前后膜之间有一狭窄的间隙,此为突触间隙。
八、     神经生理学
学习与记忆能够诱发脑DNA、mRNA、rRNA的合成,从而促进脑内特殊蛋白质的合成,并能使脑内蛋白质蓄积。动物注射拟胆碱药能增进学习记忆能力,而抗胆碱药则减弱学习记忆能力。ACTH类肽有促进短时记忆的功能,加压素、CCK-8,P物质都有记忆增强的作用,内阿片肽可损害记忆。

第三节              出路
心理学的研究一直找不到突破口,最困难的就是思维过程无法解释。思维这个人类特别发达的“怪物”成了一把最难开启的锁,钥匙究竟在哪里呢?
心理学的研究者多,而批评家更多。特别是哲学界的批评家。至今为止,没有一个心理学观点是不受到批评家们批判的。这种批判一方面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使得心理学者们小心谨慎,生怕被斥为巫师,占星术师,而被贬为伪科学。正是在这种矛盾状况下的研究,限制了研究者的思路和锐气。
电脑的出现给心理学家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的窗口。许多心理学家,通过对电脑程序和工作方式的研究,来试图揭开人脑的奥谜。40多年过去了,电脑得到了飞速的进步,人脑研究却进展甚微。这也许是有史以来最奇特的现象,根据人脑模拟设计的电脑,越来越接近于人脑,但对于人脑的研究却还是一团糟,也正因为这样。才使得更多的研究者盲然:人脑研究太困难了。
心理学的停滞不前与神经学研究的飞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神经生理学、神经超微结构学、神经化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神经生物学、神经行为学、神经免疫学、神经内分泌学、神经药理学等等学科层出不穷。科学家们终于认识到心理学研究不能离开大脑,于是发起了一场二十世纪90年代是“脑的十年”的科学宣传运动,对于大脑的重视使人们对心理学突破看到曙光。
综合各学科的成就,对大脑进行系统地研究,这就是研究开启思维之锁的钥匙,也是心理学研究的必然方向。心理学家再也不只是以动物为伍的饲养员,也不只是观察分析的空想家,心理学家应该成为掌握大脑各功能的研究者,是脑科学家。


第四节         与思维学有关的几个观点
一、     血脑屏障的特殊作用
传统生理学观点认为,神经系统与机体其它组织之间的“血脑屏障”具有抵抗外界感染的能力。
这种屏障作用被医学界所普遍使用,然而,血脑屏障的作用,还不仅于此,思维学认为:这道屏障在思维和神经系统的控制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脑细胞(包括神经细胞)所合成的蛋白与机体其它组织所合成的蛋白在许多结构上是相同的,由于处在不同的部位,作用则大不相同,这种相同的结构(或相似结构)的不同作用就需要像血脑屏障这样的组织将它们完全隔离开来,从而完成各自所需的功能,而不发生紊乱。
二、     神经细胞的工作
思维学认为:神经细胞核内的DNA密码与组织细胞核内的密码在最初是完全相同的,在个体成熟的过程中,组织细胞核内的密码逐渐专业化,完成相应的功能,而非作用密码则与组织细胞核内DNA密码在它们成熟后作用完全不相同,神经细胞核内DNA所指导合成的蛋白几乎全为功能蛋白,不再合成结构蛋白,因此神经细胞不能再生,也不能自身修复。如果发生较轻微的结构损伤,则由神经胶质细胞所合成的蛋白来进行修复。
脑细胞核内的DNA密码几乎全为思维过程所服务,因此脑细胞核内染色质几乎看不到异染色体。
三、     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传统生理学观点认为: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神经介质和动作电位来完成的。
神经介质与动作电位的信息传递作用不能解释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是如何进行的。
思维学认为:神经信息的传递只能通过肽链来完成,而神经介质和动作电位则仅仅起到辅助细胞间传递更快,更准确。
信息肽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是通过微管和微丝来进行的,微丝往往传递较确定的信息,而微管则传递较不确定的信息。
四、     神经细胞的反转录作用
思维学认为:神经细胞是机体内所有组织的细胞中,反转录作用进行得最多的细胞,这种反转录作用,使得人类的思维得以不断进步而又不至于使神经细胞发生畸变。


第二章 学习
心理学词典将学习定义为:动物和人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认知心理学则以信息加工理论来说明学习的过程:信息的输入、编码、加工储存、输出和反馈的过程称为学习。
思维学认为:学习的准确定义为信息的识记(包括摄取、反映、刻记)、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第一节         识 记
一、     摄取
摄取在心理学中被认为是感觉和知觉。但这是不够精确的定义,感、知觉不仅包括摄取还包括了反映。
思维学认为:摄取就是主体获得信息的过程。
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来看,就是外界信息到达感觉神经细胞(这个过程称为刺激),感觉神经细胞在信息的作用下由DNA指导合成了带有该信息的肽链或蛋白(本文以后部分所用蛋白亦包括了肽链),并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递,经过逐级放大,最后到达大脑神经元的过程。
摄取的信息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被主体放弃,一种是引起反映。
1、          完全放弃摄取信息。
在不同的部位都可出现放弃:
①              在第一级感觉神经细胞中,信息被放弃。这时仅仅发生了刺激,并没有发生摄取。如在大街上突然出现一位美丽的姑娘,在较短的时间内,视觉会注意面部而放弃了衣着,虽然衣着亦对主体产生刺激。
②              在信息传输细胞间被放弃。在各级传入神经细胞群中可以放弃传输一些不重要的信息,以减轻大脑的负担。上例也可能是在这个过程发生。
③              在大脑细胞内放弃。当主体将注意集中在视觉信息时,而且视觉信息又足够强烈,当听觉信息传入时,听觉信息的传输通道足够通畅,能到达大脑细胞,但大脑细胞因视觉信息的影响而不接受听觉信息。如在观赏一幅非常美丽的画时,另一个人相当近地大声叫你,你可能听不见叫声。
2、          部分放弃摄取信息
部分放弃摄取信息,就是在一个完整的信息中,主体只摄取了信息中的某些信号,而不能获取较完整的信息,部分放弃也会在前面所述的三个不同阶段出现。如前例中,你可能听到了声音,但不知道是在叫你。
摄取的信息来源是不同的,根据感觉神经细胞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因此,有多少感受器,就有多少种摄取信息的来源。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内源性信息来源,就是主体脑细胞从储存的信息中获取信息的方式,称为回忆(后面将叙述)。
大脑细胞的信息来源可能是外源性的摄取和内源性的回忆。回忆主要是信息参与思维过程所产生,而摄取是大脑细胞从外界获取信息的唯一方式。
摄取仅仅是主体获得信息,然而主体还不知道信息所代表的意义,要想知道信息的意义就要对信息进行处理。
二、     反映
思维学认为:反映就是被摄取的信息到达大脑细胞后,被大脑细胞呈现的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1:19:38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原创:思  维  学  概  论   (二)作者:guoliam
任何信息都有被呈现的可能,呈现的方式如表:

反映类型

直接反映

间接反映

启动反映

熟悉反映

短时反映

陌生反映




1、          直接反映
从感觉神经细胞传入到大脑细胞的信息蛋白,在启动脑细胞中的蛋白合成系统前将信息呈现即为直接反映。任何出现反映的信息蛋白都要参与直接反应。参与了直接反映的信息蛋白因不同的命运而出现了启动和短时反映之分。
①启动反映   直接反映的信息蛋白在进入脑细胞内的同时也启动了细胞内的蛋白合成系统。
②短时反映   直接反应的信息蛋白在参与了直接反映后就不再具有作用,而被脑细胞内的酶系统逐渐分解,灭活。
2、          间接反映
从感觉神经细胞传入的信息蛋白在参与了直接反映的同时,启动了神经元中核内DNA链上的基因,DNA指导合成该信息蛋白,由新合成的信息蛋白所完成的反映称为间接反映。由于合成信息蛋白时所使用的基因段不同,又将间接反映分为熟悉反映和陌生反映两种。
①     熟悉反映  刺激主体所产生的信息蛋白在DNA链上有专用基因,即这个信息是过去曾学习过的,这次合成蛋白就是专用基因指导的。因此这种反映相当迅速而准确,容易发生。
②     陌生反映  首次学习的信息,在DNA链上没有专用基因,是非专用基因合成的信息蛋白,称为陌生反映。在陌生反映中,由于DNA链上没有基因,信息链就不能整条地翻译,而是在常备信息系统中寻找相同的信号段来翻译,由多个信号段来组成信息蛋白。因此在学习陌生信息时,如果常备信息系统中有相同的信号,该信息的学习就容易,如果没有相同的信号,则反映相当困难,除了直接反映那一瞬间的反映外,要想完成间接反映,就必须多次接受刺激,由感觉神经元所传入的信息蛋白在脑神经元内进行反转录,从而形成一刺激信息有关的基因段而储存该信息。
由于信息中信号的陌生程序有所不同,所反映的速度和质量也有所不同,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
Ⅰ所摄取的信息完全是陌生的,此时就要靠感觉神经细胞所产生的信息蛋白来完成反映,同时进行反转录,完全由感觉神经细胞传入信息蛋白完成的反映属于直接反映。
Ⅱ所摄取的信息中部分信号是陌生的。这种情况比较复杂,由于陌生信号的数量和质量有所不同会产生多种不同的现象(本节不详细介绍)。仅有一种较多见的姑息反映,即由传入信息与合成信号共同完成。反映后仅储存合成信号部分而反映信号被遗忘。
Ⅲ所摄取的信息是曾学习过,并且有储存,但所储存的基因由于封闭而未能提取,此次重新学习,进行的是陌生反映,此时有可能发生双重或多重储存。
Ⅳ所摄取的信息是曾反映过,但未发生储存,而被脑细胞放弃的信息。
学习不是暂的反映,因此光有信息蛋白的呈现是不能产生学习的,主体要保持所摄取的信息,就要对信息产生储存。因此当信息蛋白在反映的同时,另一项工作也在悄悄地展开,这就是信息刻记。
              i.                        刻记
信息在大脑细胞中从反映到储存之间的过程为刻记。在分子水平也就是信息蛋白激活酶系统,进行反转录的过程。
刻记是信息得以储存的必要条件。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产生刻记。产生刻记的条件有:
1、          信息蛋白要有一定的量(数和质)
2、          主体须对该信息蛋白有足够的注意和兴趣。
3、          脑细胞中有能帮助该信息蛋白反转录过程进行的酶存在。
刻记出现与否,关系到学习是否能进行。不能刻记的信息,只能在反映完成后就消失,这种现象称为刺激——反应过程。
从信息的摄取——反映——刻记,这三步仅仅是学习过程的第一阶段——认识。这三步还不能称之为学习。仅仅是获得信息。

第二节  储  存

信息蛋白以基因的形式将合成密码保存在DNA链上,这种保存就称为储存。

储存方式

普通储存

变构储存

混合储存

连续储存

取代储存

开放储存

封闭储存

直接储存

先天储存

阻遏储存

暂锁储存


信息蛋白在大脑细胞中反映后,蛋白会在分解酶的作用下将信息蛋白分解,灭活,直至完全消失,但是由于产生了刻记和储存,大脑细胞中并没有完全失去信息,只是不能反映,但仍以信息密码的形式,将信息储存在DNA链上。储存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进行的过程,根据储存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见图2—2。  

图2-2:信息的储存方式
一、     普通储存
信息以基因的形式保存在DNA链上,从刻记、储存到回忆,信息没有发生变化,回忆的信息就是原来储存的信息,这个过程就称为普通储存。
在普通储存中,信息从刻记到回忆是不发生变化的,但并不等于回忆的信息与摄取的信息完全相同,因为摄取和反映的信息与刻记的信息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刻记时可能只对信息中的一部分信号进行了刻记,部分信号则被放弃了。这种现象是很常见的,也正因为每个个体刻记的不同,因此即使在学习同样的信息时也会出现个体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即使在同卵双生子中也会存在。普通储存在婴幼儿学习时最容易发生。
二、     变构储存
变构储存就是信息蛋白在书写信息密码时信息中的部分或全部信号发生了变化。
变构储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本篇仅介绍三种状况。
1、          混合储存
已存在于DNA链上的信息A密码,当信息B出现时,也刻记在这一段DNA链上,刻记和储存,使这一段DNA链上即不能全部储存信息A的全部密码,也不能全部储存信息B的全部密码,而是以各自保留一部分信号的形式形成了信息C,以信息C的方式储存,回忆时出现的即不可能是信息A,也不可能是信息B,只能是信息C。
信息C所带有信息A和信息B的信号,是以各自不同的比例出现的,所占比例的多少并无实际意义。有可能只带有信息A的一个信号,而带有信息B10个信号,但因信息A的一个信号是构成信息C最重要的信号,而使信息C以偏重于信息A的方式出现。
混合储存与信息以思维结果的方式进行刻记和储存相区别。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几乎完全无法进行区别。只有心理学家们经过精心设计实验,才有可能进行区别。
2、连锁储存
在信息储存时,由于信息A的存在,信息B亦储存到信息A的前或后段DNA链上,储存时起动基因段正好被信息A(或B)的有意义段所取代。因此信息B(或A)在提取时没有自己独立的起动基因,而要依靠信息A(或B)的起始基因进行信息蛋白合成启动,而指导合面的信息蛋白不仅带有信息A的信息而且也带有信息B的信息。这种方式就称为连锁储存。
与混合储存一样,连锁储存也有可能是以思维结果的形式进行储存的,但是在连锁储存中,信息A和信息B一般不发生混合,而是常常独立呈现;另一方面信息A并不一定在信息B反映时呈现,此时信息A仅仅是密码,而并没有指导合成蛋白。
3、取代储存
由于信息B的呈现,在刻记和储存时,反转录酶作用的信息A段基因上,将信息A段基因消除,而排列上信息B的基因。此即为取代储存。在这种储存中,信息A被信息B取代而不再信储存在DNA链上。对于信息A此过程称为遗忘储存。
取代储存对于主体的思维和学习进步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信息相对于DNA链是无限的,有限的链,要储存无限的信息,这几乎可以说是不可能办得到。因此,在学习新的信息时就会遗忘旧的信息。人类的思维进行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并不是信息量的增多,而是信息质量的增多,科学越进步,人类掌握的信息就越全面,而且只要学习前人的思维结果,就会在储存同样的信息量中所包含的信号成分增多。这种区别也可以从童年、青年、成年的思维进步中发现。
变构储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本篇仅提示其中的几种形式,各种形式之间也会有相互包含的现象,在此不多赘述。
三、     开放储存
开放储存就是信息以基因方式储存在DNA链上,并处于随时可以提取状态,不存在任何其它因素的干扰。常备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基因就是以开放储存的方式储存的。
任何一经提取,就能立即呈现的信息,都属于开放储存的信息。生活中的语言就是处于开放储存状态。
开放储存的信息并不是绝对的,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成为封闭储存的信息,但无论如何主体总要保留相当数量的信息处于开放储存状态,开放某些储存的基因就会封闭另一些储存的基因,这种情况就能保证主体集中正确使用信息,生活中的“发愣”,就是这种情况。集中思维某类信息时就放弃了对另一些信息的摄取和使用。
四、     封闭储存
储存在DNA链上的信息,不能被主体直接提取的就称为封闭信储存。
封闭储存的存在,使主体能够集中使用信息,而不会发生信息混乱甚至信息爆炸,思维得以正常进行,但另一方面又限制了思维时信息使用的广泛性,从而影响思维的顺利进行。无论是信息过多,还是信息过少,都会影响信息的使用,从而影响思维的正常、准确地进行。如果信息过多,大脑细胞很难将信息连结起来而使众多的信息成为一团乱麻。信息过少又会使思维达不到正常的目标,得不到正确的结果。精神疾病与痴呆症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封闭储存障碍所致。
1、          阻遏储存
储存在DNA链上的信息,其起始位点上有阻遏蛋白结合的储存,称为阻遏储存。
在阻遏储存中,对于思维的集中使用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在开放储存中,并不是所有牌开放储存的信息基因只要一有信息出现就全部合成信息蛋白的,而是有关的信息出现或思维需要时才发挥作用,无关时则不会被启动。但是在进行思维时,有些信息能启动许多无用的信息,只要牌开放储存状态,就会被启动,此时对于无用、或被认为无用的信息就以阻遏储存的方式限制其合成。从而避免了思维的过于庞大或杂乱。有些患有偏执疾病的患者可能就是对于某些方面的信息缺乏阻遏物的作用而产生的。阻遏储存有利于思维在正常状态下进行。
阻遏物的作用是有限的,阻遏物常常作用于起始位点段,因此如果信息合成在前面开始到起始位点有阻遏物段仍未出现终止因子则这时的阻遏物将不会发挥作用,信息仍会被启动而合成相应的信息蛋白,与阻遏物作用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此不详述。
2、          暂锁储存
储存有信息DNA基因链段,由于种种原因,在核蛋白的作用下成为聚合状而成为异染色质,这段链上的信息被暂时封锁,不能指导合成信息蛋白,此即为暂锁储存。
暂锁储存的信息,主体的提取是不能直接进行的。有些信息会被主体认为是遗忘,这种遗忘称为假性遗忘。要提取暂锁储存的信息就要首先完成DNA链的解聚合,然后才能进行信息蛋白的指导合成。
暂锁储存的信息,有些会永远封锁,至死都不曾使用,有些则可能在某些时期,或某种因素作用下被回忆。有些老年人,当记忆力减退时,对于时间久远的信息却记忆相当清楚,部分原因就是使用原来处于暂锁储存状态的信息。处于暂锁储存的信息,由于不易受外界信息以及思维的影响,因此不会因时间久远而变得信息破碎或信息模糊。而处于开放储存的信息,则常常会被改造。有些信息处于反复储存,反复履行或反复被取消的循环,特别是一些十分熟悉,又不曾特别注意的信息,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暂锁储存的信息,有时会被主体认为已经遗忘而重新学习该信息,甚至重新储存,这种情况称为多重储存。许多信息都有多重储存现象,有些并非是暂锁储存的信息,也有可能发生多重储存。
五、     直接储存
由感受器传入大脑细胞的信息蛋白直接启动反转录系统在DNA链上储存称为直接储存。
新生儿出生后DNA链上对某些信息具有指导合成相应信息蛋白的功能,但绝大多数的信息却并没有相应的基因,不能由DNA  指导合成相应的信息蛋白,这个时候信息要获得储存就要由感受器摄取足够多的信息量,以产生足够多的信息蛋白传入到大脑细胞产生直接反映,再由直接反映的信息蛋白启动脑细胞内的反转录系统,在DNA链上储存信息蛋白基因。
直接储存产生与否主要与脑细胞已储存的信息量,以及对信息的注意、兴趣有关,直接储存是人类最主要的信息储存方式,几乎所有后天获得的信息都是以这种方式储存的。
六、     先天储存
由于遗传的关系,出生后的婴儿其脑细胞中的DNA链上已经存在着许多密码,这些密码并非从识记中获得,而是从父母的遗传基因所获得的,这部份基因所代表的信息密码,使机体出生后能够接受环境的变化成为可能。先天储存的信息密码有许多是终身保留的,如生命保障系统,有许多则是可经被改造的。
人类进化过程就是遗传密码不断进步的过程。人类遗传密码的不断进化,对于脑细胞来说就是先天储存的不断进化。使人类适应环境的能力也不断进化,然而这种进化不是无所失的。只是得大于失,失去的是低级而获得的是高级的。

第三节             提  取

主体将曾经反映过的信息再次呈现就称为提取。提取有两种形式:
1、主体曾经反映过的信息,但该信息尚未能进行反转录而储存,在该信息蛋白完全消失前,主体再次利用该信息蛋白进行信息蛋白合成,此种情况称为反映提取或称短时回忆。
2、储存在DNA链上的信息基因,在适当条件下,指导合成信息蛋白并呈现的过程。
一、     回忆
回忆就是提取的心理学名词。提取是就蛋白而言,回忆则是就信息而言,因此提取与回忆并无质上的差异。
回忆可有如下种类,但下述种类并非是回忆的全部分类,仅从信息蛋白的角度进行分类。
1、          短时回忆
短时反映的信息能被主体非摄取性再次呈现,即为短时回忆。在短时回忆时,从感觉神经纤维传入的来源已经消失,但存在于大脑细胞中的信息蛋白仍反映,即未完全消失,由这些信息蛋白产生信息蛋白再次合成就为短时回忆。无论是直接反映还是间接反映都可出现短时回忆。短时回忆是大脑细胞在反映水平为思维过程选择重要信息的方法之一。
短时回忆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由直接反映所产生的短时回忆就称为直接短时回忆,这种短时回忆,有利于主体捕捉较为陌生而又较快消失的信息。由单位反映所产生的短时回忆就称为间接短时回忆,这种回忆主体经常使用,是思维时信息来源的重要方式。
2、长时回忆
大脑细胞将以基因形式储存在DNA链上信息再次呈现的过程就称为长时回忆。
(1)、直接回忆:以开放储存方式储存的信息被回忆,这种回忆最常见,凡是处于常备信息系统的信息被提取,一般都是直接回忆。如行走、语言、文字等。
(2)、间接回忆:又分为两种:
①去阻回忆:信息不能直接被回忆,而是要去掉该信息起始位点的阻遏蛋白后方能进行回忆,去除阻遏蛋白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回忆相关信息时使阻遏物不在起
②间接回忆:又分为两种:
Ⅰ去阻回忆,信息不能直接被回忆,而是要去掉该信息起始位点的阻遏蛋白后方能进行回忆,去除阻遏蛋白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回忆相关信息时使阻遏物不在起始位点上而被解除;也可以是某一信息蛋白与阻遏物结合,或某一信息所使用的酶与之结合;还可以是思维结果或思维半成品的蛋白或酶等与之结合。去阻回忆在实际使用时是很难区别的,只对于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有使用价值。
Ⅱ去锁回忆:回忆处于暂锁储存状态的信息。这种回忆在暂时锁储存时已经讨论。
③  混合回忆:回忆处于混合储存状态的信息。这时回忆的信息在学习时就已经进行过加工,这种加工在实际使用中,很难与信息学习时的思维产物和信息提取时的思维产物相区别,但是这种回忆对于主体是非常重要的,往往人格与气质的建立就是以这种方式产生的,先天倾向性与后天改造都是作用因素。
④  连锁回忆:回忆处于连锁储存状态的信息。在连锁回忆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与思维无关而又非摄取的信息,这就是连锁储存的作用所产生的结果,连锁回忆的信息有时会对解决问题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有时又会因信息干扰而得不到思维结果。
信息回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信息回忆的完全与否就可分为完全回忆与不完全回忆,然而,信息回忆的完全性是相对使用价值而言的。因此完全与否是相对的,对于这一类问题研究也是相当复杂的,不同情况,不同角度可以将回忆作若干种分类,本节不再赘述。
二、     再认
信息再次刺激主体,主体在反映该信息的同时又回忆并比较前后两次信息相同即为再认。再认已不单纯是学习过程,而是有思维的参与,再认比回忆复杂,且需要回忆的参与,没有回忆,即使是已学习过的信息也无法产生再认。
1、          熟悉再认
处于开放储存状态的信息所产生的再认就称为熟悉再认,或称为直接再认。
熟悉再认,是再认最普遍,最简单,最容易产生的方式。信息摄取时指导间接反映所使用的基因就是回忆所使用的,以住心理学家们所认为的再认是要比回忆容易就是指的这种再认。
2、          陌生再认
处于暂锁储存状态的信息,在所摄取信息反映后,才由去锁回忆产生再认,就称为陌生再认,也称为间接再认。
在陌生再认中,前后两次信息可以是清晰的,也可以是模糊的,清晰的再认不难理解。而模糊再认影响的因素就相当多,可以是两个相似信息所产生;也可以是其它信息的影响;也可以是所摄入信息的倾向性影响;还可以是思维过程的影响。












第四节           学习过程小结


信息

感受器

脑细胞摄取

遗忘(信息蛋白灭活消失)

反映

直接呈现

间接呈现

分解或失活

诱导

DNA指导合成相应的信息蛋白



提取

刻记

信息蛋白以基因形式储存在DNA链上

阻遏或封闭储存


在讨论了识记(包括摄取、反映、刻记)、储存、提取过程之后,简单地用图示表示学习是如何进行的(见图2-3)。  

图2-3:学习过程

第五节           关于学习的说明

一、     任何信息都要通过感觉细胞,将信息摄入后转变成为蛋白或肽链再进行传递,大脑细胞只能接受信息蛋白,信息本身不能对大脑细胞产生直接作用,只有感觉细胞才能将信息翻译成信息蛋白的形式。电信号只是一种辅助传递的方式,起到帮助神经纤维传递蛋白的作用,电信号到达神经细胞,也起到帮助神经细胞完成接受信息蛋白并加速细胞内一系列生物合成的作用。
二、     感觉神经纤维传入到大脑细胞中的信息蛋白,除能引起直接反映外,并不能直接引起学习。信息蛋白一定要通过诱导核内的DNA链上信息基因指导合成信息蛋白后,才有可能出现学习。
三、     信息在反映时产生思维,因此在信息刻记时除婴幼儿外,一般都不是单纯地进行信息的单一刻记,而往往是以思维结果的方式进行刻记。因而学习也就会出现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当然引起差异性的原因非常多,本篇不作详细讨论。
四、信息的储存与否,影响因素非常多,也非常复杂,如信息本身因素:主体对信息的注意与兴趣;蛋白分子的稳定性;酶的作用;思维影响等等。
五、储存在DNA链上的任何基因(除生命保障系统外)包括开放储存的都是处于非激活状态,其激活取决于胞浆中功能蛋白与胞核中功能蛋白的共同作用。基因启动的难易程度是相对而言的,决无绝对容易与绝对困难之分。
六、相同的信息在学习时,由于重新识记时,未能再认,因此就有可能再刻记而储存在另一段DNA链上,这种储存称为多得储存。也就是说朵信息在主体内产生两处以上的储存。这种储存有时也见于相同信息储存在以不同的思维结果的基因段上,在不同的信息条件下产生不同的影响。
七、新生儿的大脑细胞中DNA的一些片断具有许多先天基因,这些基因有的属先天性常备信息系统,有的并不代表某些实际意义而只代表一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只有在新的信息储存时,通过对新信息储存的改造而潜在地发挥作用。这种倾向性如果不是由人类文明填写,许多部分将变行无用。
八、人类进步,除大脑的进化以外,更多的是学习方法的进步,聪明人更多的是掌握思维结果,普通人较多地是掌握学习信息。虽然两者都储存着同样多的信息量,但聪明人实际信息量要高于普通人。
第二节                   学习是思维的一个步骤,学习是思维的准备,没有思维、学习不能进行,没有学习思维也同样不能进行。学习不用于思维就毫无意义,思维过程中也存在学习,思维结果常常是学习的对象。学习与思维是共用一套脏器的连体婴儿,可以从外观上视为两个个体,而实际上却是无法分开的。
第三节                   在信息储存中,有时并不是将信息的全部结构进行储存,而是只储存信息间的相互联系。信息中的某些具体信号不是回忆出来的,而是通过思维而呈现的。如下图是心理学常用的图,在回忆该图的形状时,并不一定清楚地回忆具体的构图,但是经过回忆,是由两个人所组成的一个象花瓶状的图案。就能在思维的帮助下将图画出来。在回忆出来的图案中,因为思维的参与,可能会将原图中没有的眼睛部分也画出来。这种现象称为思忆,是回忆与思维共同完成的,独立的回忆和思维都不可能完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1:20:34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原创:思  维  学  概  论   (三)作者:guoliam
第三章           思  维
思维就是将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产生结果的过程,使用的信息可以是摄取的也可以是回忆的,单纯摄取的信息不能产生思维只有回忆参加才能产生。
思维的分子生物学过程就是在某信息的作用下,由于该信息蛋白的存在,使储存在DNA链上的许多有关信息基因被激活而工作,指导合成有关的信息蛋白,众多的信息蛋白在胞浆内相互结合而构成蛋白的一级和多级结构。
第一节           思维产生的条件
任何正常成熟有大脑的动物都具有思维能力。因此可以认为正常成熟的活大脑是思维产生的必要条件,对于人类则要比动物的思维复杂而高级得多。
一、常成熟的活大脑及健全的神经系统是思维产生的首要条件。
1、在大脑细胞中,各细胞间必须建立广泛的相互之间的突触联系。
2、神经细胞核内的DNA已不能指导分裂,DNA的遗传功能被信息储存功能所取代,且大部分DNA处于常染色质结构,即处于使用和侍使用状。
3、各感受器能准确地将信息传递到中枢。
4、神经细胞具有完备的生物合成和代谢功能。
5、神经系统内的蛋白与机体其它系统的组织成分相互隔离,不能发生干扰。
6、大脑中有一定数量的细胞能基本同步地进行大致相同的蛋白合成。
二、有一定的学习经验。
思维的产生必须要拥有一定数量的信息储存。在获得一定数量的信息储存后,思维才能进行,不学习就不能产生思维。
三、掌握思维交流的语言。
经过学习后的大脑就能产生思维,但是思维的进步则依靠思维交流,没有交流的思维,只能进行简单的思维,思维不能进步。只有交流,思维才能在多级别进行。因此掌握思维交流的工具——语言。无论是言语还是文字或是身体语言,成为人类思维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      思维程序
一、提出问题。
人能够进行思维,能够对许多问题进行思维,但不能同时对许多问题进行思维,因此人要进行思维是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个条件就是道先对要对思维什么进行甄别,这就是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往往是由信息引发的,这个信息可以是外源性,也可以是内源性,还可以是思维结果等,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二、     建立目标。
此处的目标并不是结果,而是指方向性。信息由诸多信号所组成,每个信号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并且具有各自不同的方向性,将诸多的信号以及诸多的信息的方向引向结果这就是建立目标的作用,从而使思维不致发生信息混乱。
三、     组织材料
思维必须拥有大量的信息才能进行,但是一个思维过程不可能使用所有的学习材料,在使用的信息中也不可能使用所有的信号,因此就需要进行有效的材料组织,寻找(或激活)有用的信息,放弃无用的信息,抑制已使用的信息中无用的信号。
四、编制计划
简单的思维中,编制计划在材料组织时就已经完成,只有在较复杂的思维时才出现编制计划,此时主要是将已组织的信息进行分工。以排列其使用的秩序。也就是蛋白一级结构的排列顺序。编制计划是思路是否清晰的必要条件,许多思路混乱的人往往是这上步环节被省略所致。
五、综合加工
所有有用的信息蛋白,进行相互之间的一级结构排列,排列过程中即有结合,也有排斥,这是一个信息蛋白会合的过程。蛋白间的一级结构由于不稳定,因此还要进行下一步才能呈现。
六、     结果呈现
信息蛋白一级结构合成后出现二、三、四级结构的改变。这就是思维呈现。一般情况下蛋白的一级结构只能进行信息呈现,但是简单的思维也可以是以一级结构而呈现结果。某些思维结果在学习后所产生的回忆也可以是以一级结构的方式呈现。而思维,由于参与的蛋白数量较我,结构复杂,其结合不一定是直线排列,因此只能在二级以上结构中方能呈现结果。在思维结果呈现时,思维可终止,也可引发进一步的思维。
思维结果是多种多样的,不一定是解决问题才能呈现,也可能是思维中断、信息分裂,不能组合成结果,也可能是出现提示等等。
上述步骤是将思维程度进行典型化的描述,事实上建立目标,组织材料,编制计划以及提出问题本身也是思维的表现。学习为思维的建立制造了条件,简单思维为复杂思维提供了可能,而复杂思维又为更高级的思维建立了基础。思维就是如此循环地进行。
思维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自动进行的。在大脑细胞中,只要有一定量的信息就能进行思维,而思维程序是通过学习建立的。在什么文化背景下进行学习,就能建立什么文化背景下的思维,狼孩是在狼群中建立的学习,他能在狼群中进行思维和简单交流,而不能在人文背景下思维,但不能说他没有思维,只是其无法被人类所理解,但能被狼群所接受。
学习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进行思维,如何进行思维才能被别人所接受,则要通过学习和交流才能完成,没有思维就不能深入地学习,没有交流思维就不能提高和进步。
思维有主动和被动进行之分,主动进行的思维,其程序较明晰,结果呈现也清楚。而被动思维则是大脑细胞内由于信息的出现,没有经因思维程序的控制,而进行的杂乱无章的信息聚合,这两种思维方式在日常生活中都能见到。工作、学习时常出现主动思维,而精神放松时可出现被动思维。
被动思维并不是完全无控制下进行,只是主体没有进行主动控制,但是由于学习的作用,思维仍能在一定的秩序下进行,完全无控制下的思维属于病态思维。被动思维常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时可能是主动思维不能解决的问题。
任何信息都能启动成熟的大脑进行思维。新生儿是没有高级思维的,其低级思维在脑组织中可不通过学习而由先天赋与,而高级思维则必须经过学习才能出现,高级思维的程度与学习和交流有关。交流过程就是学习和思维共同作用的过程,读书也是交流的一种形式。
第三节         
熟悉反映思维
陌生反映思维
隐匿反映思维
保持反映思维
信息反映
信息原型思维
信息变构思维
常备信息系统
思维活跃
思维迟钝
储存与回忆
内觉式思维
外察式思维
线性思维
立体思维
内省式思维
外显式思维
主动思维
被动思维
直觉
灵感
顿悟
创造性思维
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

思维的种类
图3-1:思维的种类
思维的种类可以有无限多的类型区分,任何思维过程都有它的独特性。同样的信息材料,不同的人就可得出不同的结果;得出同样的结果,在不同的人可能使用的思维方式不同;就是在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下也会使用不同的思维方式,甚至得出不同的思维的结果。
人类现行的思维标准,就是注重思维结果。思维方式并不十分重要。不同的思维结果有对与错之分,而对与错的判定则是以公认标准来进行界定的。常常会有正确的思维方式,产生正确的思维结果,由于得不到公认,使主体被迫放弃正确而使用错误。正因为如此,人类才能达到共存。
要区分人类的思维种类相当困难,亦非本篇的重点,本篇仅以学习和思维过程来对思维进行分类(图3-1思维的种类),并简单讨论目前心理学界对思维种类的区分。
一、     从信息反映上分类
直接反映的信息一般不参与思维过程。直接反映的信息只有经过短时回忆后才有可能参与思维过程,也就是说未经过DNA指导合成的信息蛋白是不能参与思维过程的。
1、          熟悉反映思维
由熟悉反映的信息引出思维,且参加思维的信息大多数是处于开放储存。因此思维进行一般都相当顺利,主体有时并没有感觉到在进行思维。结果就已经呈同,目常生活中以及工作中的许多事件,都是以此方式进行思维的。这种思维也有复杂情况,本篇不详论述。
2、          陌生反映思维
陌生反映思维就是对陌生反映的信息提问而引发思维。在这种思维较熟悉反映思维慢得多。有些信息可以经过思维而获得成功的结果;有些信息可能只获得失败的结果;有些信息根本就无法获得结论而中断;有些信息用已储存的信息不能进行思维,还要学习有关的信息后方能进行思维的,具体的过程不赘述。
3、          保持反映思维
参与思维过程的主要信息在思维前后都能将信息独立反映的就称为保持反映思维,这种思维在对思维结果太熟悉和较陌生时都不会产生,往往出现在刚刚学习过的思维中。
4、          隐匿反映思维
隐匿反映思维是参与思维过程的信息中,有些信息不被主体反映。隐匿反映思维并不是说所有参与思维的信息都是隐匿的。有时隐匿反映很难与保持反映相区别,隐匿的信息是相当广泛的,要进行区别就要进行专门的研究,有时也许根本就无法进行区别。
二、     从信息的储存和回忆分类
1、          信息原型思维
信息参与思维而不被改造。就称为信息原型思维,在简单的思维中,常常使用信息原型思维,信息原型思维是介于复杂思维与学习之间的一种思维方式。
2、          信息变构思维
信息变构思维就是参与思维的信息与最初反映时的信息有所不同,部分信号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可以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可以是在该记时思维参与;可发生在储存时发生变构;也可发生提取时思维改造。信息的变构是多种多样的,又具有一定的不可掌握性,因此个体间的思维差异,往往以这种方式表现出来。
3、          常备信息系统
大脑要进行思维,就必须在大脑细胞中经常性地保有一定的信息量。也就是说大脑细胞中始终有一部分信息是处于开放储存的状态。每个个体的常务信息系统是不相同的(生命保障系统除外,后面将介绍)
4、          思维的活跃与迟钝
思维活跃与否并不属于思维方式,而是思维的一种状态。活跃与迟钝只能是相对而言的。能够较大限度地使用(包括摄取和提取)信息的称为活跃。不能较大限度地使用信息的则称为思维迟钝,思维活跃时,不仅能启动开放储存的信息,而且还能启动阻遏甚至暂锁储存状态的相关信息。思维迟钝时,仅能启动开放储存,甚至连开放储存的相关信息都不能完全启动。
对某些信息的思维活跃,表示主体对该类信息的聪明,但不能表示智慧。对某类信息的储存量决定了主体该类信息的智慧程度。
聪明程度是先天决定的,后天具有改造作用。智慧则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智慧一般不存在先天性(大脑细胞异常除外)。聪明与智慧都有方向性,对于某类信息而言可能是聪明的或是有智慧,而对另一类信息而言,可能就不是那么一回事。
思维活跃与否受很多因素影响,对某类信息大量拥有的思维,迟钝者所显示的智慧,有可能比对这类信息拥有量小而思维活跃的正常人要高。
三、     从思维过程分类
1、          主动思维
主体控制思维按程序进行是为主动思维。
(1)内觉式思维:参与思维的信息全部来源于已储存信息,没有外来信息的干扰或参与。与内省式思维的不同就是其可以外显。
(2)外察式思维:有刚摄取的信息参与的思维,绝大多数思维属外察式。个别人例外。
(3)线性思维:将参与思维信息间的直接联系加以综合而得出结果的思维。这种思维较常用,且往往受思维习惯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的多数思维都属线性思维。
(4)立体思维:将信息间的直接联系以及被忽略的联系结合起来,打破信息固有定式而得出结果的思维。其与线性思维的不同就在于充分利用信息,打破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常常在创造性思维中见到。立体思维往往具有灵活性,跳跃性,结果的奇特而又不可捉模,但又能为公众所接受等特点。
(5)内省式思维:就是思维过程中当结果呈现时,只能自己接受,别人无法直接知道的思维方式,内省式思维对于学习具有较明显的加强作用,许多信息是通过内省式思维进行储存的。
(6)外显式思维:就是思维结果通过语言、文字、行为、动作、情绪等等方式直接向外渲泻的方式,这是人类最主要的思维方式,正是外显式思维的存在,才使人类能够进行广泛的思维交流,交流又促进思维的发展和进步。
2、          被动思维
参与思维的信息不受主体程序控制而进行的思维称为被动思维。上节已对被动思维有所介绍。部分属于被动思维的直觉、顿悟、灵感将在下面介绍。被动思维还可以梦、白日梦、幻想等形式出现,被动思维的呈现可有许多方式呈现,当被动思维完全脱离主体的控制(包括主动控制和潜在控制时)就会产生病态思维。圣人与疯子有时仅一步之隔。病态思维将在思维疾病中介绍。本篇不对被动思维作系统讨论。
四、     对现有思维分类的认识
1、抽象思维,也有人称为逻辑思维,这可能是最早研究思维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哲学痕迹。逻辑实际上是研究思维的哲学工具。这种方法就是将信息综合后得出一个人们共识的结果。如果得不到共积就被认误。达到了共积就被认同。这种出识可以被诱导,诱导过程无论正确与否,只要被人们共同或大多数接受即可。这种方式与数学计算十分相似。信息组成,思维结果与产生过程的共识,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必备条件,这与本篇所讨论的线性思维相似。
2、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不同的是在思维过程中将信息或思维结果用具体图像或图像化信息来表示,因而较易被人们所接受其实质与抽象思维并无明显差别。
无论是抽象还是形象思维,其分子生物学水平的过程是相同的,只还过形象思维中多加了图像比较的信息。人们之所以能得到共识,这是学习的成果。因为人类学习环境相同,相同的肽链所代表的信息相同,肽链聚合也就会产生相同的结果。这也是人类最常见的,最普遍的思维方式。
3、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思维过程中,使用信息时用的是不同于人类普遍共识的方式,其结果又能够或可能成为共识的思维。在通常情况下,由于人们的思维堕性作祟,对于一些信息的利用及结果产生采取拿来主义,使用已经约定俗成的方式或程序,一旦打破这种方式或程序进行思维,就产生了创造性的效果,其产生往往是从几个方面的进行的:
(1)、在原有信息组成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某些信息。这种信息的增减改变了原有蛋白的一级结构,因而结果呈现时发生了变化。
(2)、开发原有信息的潜力。即使用在原有信息中某些未被利用的信号,或利用的侧重点发生变化。这在分子水平上意味着一级结构并无变化,但二级以上的结构发生了部分或全部的变化,因而结果呈现时会有所不同。
(3)、在原有信息组成中,信息成分并没有发生变化,但信息的排列顺序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也就是一级结构发生了变化。
上面所述的三种变化称为思维的信息结构改造。思维履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下面几种情况也属于思维改造。
①储存改造。在信息储存时发生了信息的变化,如混合储存和连锁储存等。
②刻记改造:某些反映的信息在进行反转录时,只有部分进行,某些部分不进行,此时储存的信息与反映的信息已有所不同。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信息反映时,由于思维的参与使信息在反转录时带有一种参与思维的其它信息,因此信息储存与摄取时会有所不同。
③理化因素改造:某些药物、毒物、代谢产物甚至机体非神经系统的正常结构物质等都有可能在学习和思维的任何时候作用而发生信息或思维的变化。
④生物因素:病毒可能通过对DNA的直接作用而使信息与思维发生变化。
⑤意外信息改造:在思维过程中往往会因一些意外事件或偶然信息的闯入而使思维发生变化。
㈥梦的改造:梦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后面将讨论)。在梦中,有时会利用一些在思维时不曾利用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参与会使思维发生改变。
正因为上述种种因素对思维的改造,使创造性思维成为可能。目前心理学界所讨论的创造性思维中,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直觉:思维过程中跨越思维程序的某些步骤,直接指向结果的思维称为直觉。根据被跨越的信息不同可分为:
I:习惯性直觉:被跨越的信息是主体非常熟悉,经常使用的信息,这种直觉往往比较准确,其中有一种是储存时本身就是以思维结果进行的,当提取时不经过思维,反映的就是思维结果。这种直觉可仅仅视为是回忆。因为前没有经历思维过程。
II:猜测性直觉:被跨越的信息是思维主体并不熟悉的。这种直觉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往往其思维结果不能肯定,还须要被证明。许多科学研究都有猜测性直觉的参与。猜测与猜测性直觉是有区别的,猜测是赌赙的一种手段,而猜测性直觉则具有一定的根据。
②灵感:思维过程中,由于参与信息发生不同于常规的变化,导致结果发生不同于常规的变化或不变化就称为灵感。
③顿悟:思维过程中,思维发生中断时,思维结果的突然呈现,就称为顿悟。思维中断就是在思维过程中,种种原因导致思维不能进行至结果呈现的现象。
第四节               思维的启动和抑制
一、思维的启动
任何信息都有可能提出问题而启动大脑细胞进行思维。思维启动的过程,实际上是信息被启动。凡是参与思维的信息都需要被启动,因此思维启动是由初始启动和相互启动两个部分组成的。
1、          初始启动
凡是在脑细胞反映的信息能够提出问题也就开始了思维的初始启动,初始启动可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直接启动:信息在反映的同时就提出了问题,提出问题的信息可以参加思维过程也可以不参加思维过程。
②间接启动:信息1的出现并不能提出问题,但信息1启动了信息2或信息n能提出问题。
③连锁启动:思维过程中结果的呈现又提出了新问题,提出问题的也可能是参与了思维过程中的某一个与思维结果有直接联系的信息。
2、          相互启动
思维不是由单一信息可以完成的,参与思维过程的信息相当多,但又不能将所有储存的信息全部启动。只能启动与思维有关的信息,这种启动与思维过程有关的信息称为相互启动。信息的相互启动也就是由提出问题的信息启动了其它有关的已储存信息,在思维程序的每一步骤都可能有新的已储存信息的参与,这些信息的出现可能是提出问题的信息直接或者间接启动的,大多数属于间接启动。
二、     思维的抑制
信息蛋白被启动后当达到思维使用量后会受到抑制而停止启动。思维完成后结果的呈现也会抑制信息的启动,但是思维往往是连续进行的,此时的信息控制相当复杂,即要保证思维的正常进行,又要防止病态思维的出现,因此就要对思维做到精确地控制,这个控制过程相当的精细、准确,本篇无法进行详细描述,仅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思维的控制:
1、启动控制:思维被启动后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被启动,只启动有关的一些信息,无关的信息不会被启动。被启动的信息也不是杂乱无章地进行的,而是根据信息的使用情况逐步地启动,如果启动没有秩序性,即使是有用,因不是适时启动,也会对思维过程造成干扰,而使思维不能正常进行。
2、信息反映抑制:参与思维的信息当在胞浆中的该蛋白量达到使用量时,该信息蛋白就会抑制启动该蛋白的合成。
3、信息干扰抑制:参与思维的信息被启动后,由于被启动的信息又可以启动别的信息参加思维,新启动的信息蛋白会抑制原已启动的蛋白再次启动,当然这个过程不是绝对的
4、程度控制:对于思维的注意与兴趣程度不同,信息的启动程度也会不同。注意程度和兴趣程度可以控制许多信息的是否被程度也会不同。注意程度和兴趣可以控制许多信息的是否被启动。
5、思维干扰:在思维过程中,有时会有新的信息出现,该信息可能会提出问题而产生思维,新的思维出现可以抑制(或被抑制于)旧思维的继续进行。
6、结果反馈:思维结果的呈现会反馈性地抑制参与思维过程的信息再启动,因而抑制了思维的再进行。
7、          生物耗竭:当过度频繁,强度过大的思维出现时,大脑细胞中的神经递质、酶系统,以及参与蛋白合成的能源和结构材料会因消耗过多而反馈性地抑制思维的正常进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1:21:06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原创:思  维  学  概  论  (四)作者:guoliam
第四章   意  识
意识是一个哲学名词,长期以来对于意识的认识模糊不清,争论最为激烈,至今也没有得出广泛一致的解释。
意识就是思维结果的呈现。
意识不是思维,也不是思维结果,更不是学习过程、思维过程。
除了自我意识以外,意识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进行表达,而表达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也可以是混合的,本篇仅对典型的意识进行介绍。
自我意识属于内省式思维的结果呈现,不需要表达,但由于人是社会的人,既使是自我表达,通常也是通过借助外显式的表达方式非外显地表达的,对此本篇不详述。
第一节  语  言
言语是意识的最主要形式。语言的出现才产生了人脱离于动物。语言使思维进行广泛交流成为可能。人的大脑中所储存的信息绝大多数是以语言的方式进行的。
人的大脑细胞有控制发音器官灵活运动而发音的潜在功能,赋与发音以意义的是语言。语言不是先天的,而发音是先天的。语言必须通过学习而获得,任何人都有可能创造语言,但是所创造的语言必须要有两个以上的人掌握并使用才能发挥作用,否则不能成为语言,而仅仅是发音。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言语准备的过程。
思维结果通过控制神经运动系统如何作用而意识。控制过程是思维结果通过信息传递到运动器来控制发音,使发音具有语言意义。
语言仅仅是一种信息,是代表特有信息意义,而用于个体与个体之间交流的工具。而语言的广泛性,使个体自身的信息交流也通过语言的方式进行(生命保障系统除外),言语就是信息交流的过程,是意识的表现。
文字是从语言派生出来,用于帮助信息储存的工具,在信息储存时有遗忘的存在,而且信息储存不能进行代与代之间的遗传,因而文字就成为了信息交流中除言语外最重要的意识方式。
言语和文字不仅是意识交流方式,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它们又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以至于人类今天离开语言和文字将无法生存,人类就是借助于语言而得到不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
人类在最初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就是因为发现了语言而从普通灵长类动物中发展出来,并不断地发展语言,从而发展自身。语言的发展,使大脑为适应语言的发展而逐渐进化,而大脑的进化又加速了语言的发展并产生文字。如此相互间不断地发展,不断地促进,循环入复成为当今的人类。
人类今天通过语言可以直接学习思维结果,从而减少了学习过程,掌握了思维成果又可以使人类能够在新的高度上进行学习和思维。
最近有报道,某地的一只猩猩能说话。另有报道说巴西一科学家将人脑细胞注射到狒狒脑中,该狒狒能说英语。无论这些消息的真伪,试设想,给一群高等动物以语言学习(可以是言语也可以是身体语言)并代代相传,经过一定的时间,就能够看到人类发展的最初过程。
先天性聋、哑人不能进行言语,但他能够掌握语言,可以是身体,行为,视觉语言及文字,因此同样能进行思维和意识,并能被接受。
如果新生儿不给予任何语言学习,只给予无意义的视觉、听觉等信息,也同样能进行思维和意识,只是他的思维无法表达给别人,别人也无法理解他们的思维。
对于语言,影响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任何影响思维的原因都能对语言造成影响,但人类进行思维、意识和意识交流愿望是非常强烈的,剥夺思维和思维交流的权利,是对人类的除消灭肉体外的最大的惩罚。
第二节     动作、行为
动作和行为与语言一样,是意识的一种方式。但与语言有所不同,语言一般是由主动思维控制的很少出差错的意识(疾病除外),而动作和行为既受主动思维的控制,也受被动思维的控制。动作和行为不是通过发音来完成意识的,它们比语言的作用部位要广。
动作与行为同语言一样,也是由思维结果作用于运动器而完成的。
动作常常由独立的活动所组成,而行为则往往由一系列动作构成。
动作不仅受控于高级中枢,也受控于低级中枢,如膝反射,巴氏反射等,这些低级中枢控制的动作可以为高级中枢的作用抑制或加强,任何低级中枢控制的动作都同时受控于大脑。
行为与动作有所区别,行为一定要大脑的控制才能进行,失去大脑的作用,在人类将不能产生行为,但还可以有动作。
熟练的行为是依靠训练(也就是学习)获得的,人类的许多能力都是靠熟练的行为来完成的。熟练的行为往往是以信息状态储存的思维结果,一经提取就可以使用而不须经过思维过程,如果将熟练的行为分解完成反而要靠思维的作用才能进行。
第三节     情  绪
情绪是正常神经系统最容易发生变化,最容易产生影响的一种状态。情绪反应同样是意识的一种形式,具有易变性,广泛性,先天性和后天改造性及终身性等特点。
情绪就是大脑细胞接受信息反映并诱发产生一种对整个机体产生影响的情绪蛋白对机体作用的结果。接受的信息可以是同内源性的(储存),也可以是外源性的(摄取)。对机体的影响分为由神经细胞内通道传递和脑脊液弥漫性影响的外作用,或者是两种方式共同作用,无论由何种方式产生影响,都是由大脑细胞指导合成的情绪蛋白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情绪表现由不同的情绪蛋白所产生,情绪蛋白可以是一段长肽链,肽链中不同的段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情绪过程是一种思维过程,情绪反应则是意识,情绪蛋白的合成、传递和作用构成了机体的情绪系统,该系统是先天就具有的,有遗传性、新生儿的情绪反应是一种先天意识,这种先天作用可以接受后天学习的改造和控制。
情绪变化对思维有关非常强烈的影响,情绪蛋白一般是自成系统合成、释放和分解的。但情绪过程同样也是一个思维过程,如果情绪蛋白合成异常并参与思维过程则有可能会产生病态思维,强烈刺激后的精神异常可能就是这个原因产生的。
情绪蛋白一般属于原型信息蛋白,当大量被合成,而不能与有关的信息蛋白结合而发挥作用时,就会产生烦燥现象,此时主体会设法寻找发泄渠道。
第四节     人格  气质
人格和气质是全体信息储存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人格和气质都是意识。
人格和气质并不是主体的内在表现,而是对于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方式,主体信息储存量和储存结构的不同,导致个体之间对于不同信息刺激产生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是信息被主体摄取后并反映,主体对于反映的信息产生思维过程,并产生结果呈现——意识。这种意识的心理学名词可称为人格、气质或性格、个性等等。由于不同的个体之间信息的储存不同,因此参与思维过程的信息量和信息组成不同,于是产生了不同的人格或气质。
同一个体对于同一信息的反应,在不同的环境中,也因开放储存结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于是会产生双重人格和多重人格,任何人都具有多重人格的表现,多重人格并不等同于人格分裂,只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分裂人格是一种近似于病态的意识,其产生是在不同的环境中主体的信息系统开放的是不同的信息储存系统,因此会产生不同的意识。
第五节     对一些意识名词的解释
在现代哲学,心理学中,存在着许多的意识名词,本节仅对影响较大的(也是对本文影响较大的)两个精神分析学名词进行解释。
一、     意识和无意识——潜信息
前意识和无意识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来的,他定义的意识与本篇的意识具有不同的含义,他所认为的前意识和无意识就是主体不能捕捉的又确实参与了对主体影响的事件,用本篇来解释就是潜信息,其影响是通过隐匿思维来发挥作用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前意识和无意识研究在许多方面是成功的,但是过分加以强调则又使它走进了极端。
潜信息的作用是相当广泛的,对于它的深入研究,是精神分析学派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     原型和集体无意识——集体潜信息
德国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原型和集体无意识其实质是指人类祖先的意识活动以遗传方式而存在于现代人的意识中并产生潜在性的影响。荣格的这一理论观点是导致本篇研究的起始因子。因此有必要对于原型和集体无意识的解释要略详细些。
集体无意识中的意识就是本篇的思维过程,人类发展到现代人,无疑是从祖先那里不断发展进化而来的,思维就一定会带有远古的痕迹,那么这种痕迹是以什么方式遗传的呢?现代科学证明只有DNA具有这种功能,因此原型的携带者只可能是DNA。人们的生命保障系统就是属于原型意义上的内容,当然原型并不是对生理过程的研究,而只是对思维过程的研究。可以认为广义的原型是包括生命保障系统的。
原型究竟是什么呢?原型就是潜信息,是集体潜信息,原型具有人类的共同性,种族的共同性,家族的共同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原型就是出生后脑细胞DNA链上带有一定信息意义又不能因为指导合成信息蛋白而产生反映的基因结构,这些信息是机体固有的(一出生就存在的),而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不能产生反映,就象主体不能反映生命保障系统的信息一样。
原型不能直接地反映,但可以通过参与思维过程,影响结果而发现原型的存在,原型对于思维的影响是广泛的,但能够被学习所改造,改造后的原型可以混合储存的方式继续产生影响,也可能以取代储存的方式而被消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1:21:38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原创:思  维  学  概  论  (四)作者:guoliam
第四章   意  识
意识是一个哲学名词,长期以来对于意识的认识模糊不清,争论最为激烈,至今也没有得出广泛一致的解释。
意识就是思维结果的呈现。
意识不是思维,也不是思维结果,更不是学习过程、思维过程。
除了自我意识以外,意识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进行表达,而表达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也可以是混合的,本篇仅对典型的意识进行介绍。
自我意识属于内省式思维的结果呈现,不需要表达,但由于人是社会的人,既使是自我表达,通常也是通过借助外显式的表达方式非外显地表达的,对此本篇不详述。
第一节  语  言
言语是意识的最主要形式。语言的出现才产生了人脱离于动物。语言使思维进行广泛交流成为可能。人的大脑中所储存的信息绝大多数是以语言的方式进行的。
人的大脑细胞有控制发音器官灵活运动而发音的潜在功能,赋与发音以意义的是语言。语言不是先天的,而发音是先天的。语言必须通过学习而获得,任何人都有可能创造语言,但是所创造的语言必须要有两个以上的人掌握并使用才能发挥作用,否则不能成为语言,而仅仅是发音。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言语准备的过程。
思维结果通过控制神经运动系统如何作用而意识。控制过程是思维结果通过信息传递到运动器来控制发音,使发音具有语言意义。
语言仅仅是一种信息,是代表特有信息意义,而用于个体与个体之间交流的工具。而语言的广泛性,使个体自身的信息交流也通过语言的方式进行(生命保障系统除外),言语就是信息交流的过程,是意识的表现。
文字是从语言派生出来,用于帮助信息储存的工具,在信息储存时有遗忘的存在,而且信息储存不能进行代与代之间的遗传,因而文字就成为了信息交流中除言语外最重要的意识方式。
言语和文字不仅是意识交流方式,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它们又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以至于人类今天离开语言和文字将无法生存,人类就是借助于语言而得到不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
人类在最初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就是因为发现了语言而从普通灵长类动物中发展出来,并不断地发展语言,从而发展自身。语言的发展,使大脑为适应语言的发展而逐渐进化,而大脑的进化又加速了语言的发展并产生文字。如此相互间不断地发展,不断地促进,循环入复成为当今的人类。
人类今天通过语言可以直接学习思维结果,从而减少了学习过程,掌握了思维成果又可以使人类能够在新的高度上进行学习和思维。
最近有报道,某地的一只猩猩能说话。另有报道说巴西一科学家将人脑细胞注射到狒狒脑中,该狒狒能说英语。无论这些消息的真伪,试设想,给一群高等动物以语言学习(可以是言语也可以是身体语言)并代代相传,经过一定的时间,就能够看到人类发展的最初过程。
先天性聋、哑人不能进行言语,但他能够掌握语言,可以是身体,行为,视觉语言及文字,因此同样能进行思维和意识,并能被接受。
如果新生儿不给予任何语言学习,只给予无意义的视觉、听觉等信息,也同样能进行思维和意识,只是他的思维无法表达给别人,别人也无法理解他们的思维。
对于语言,影响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任何影响思维的原因都能对语言造成影响,但人类进行思维、意识和意识交流愿望是非常强烈的,剥夺思维和思维交流的权利,是对人类的除消灭肉体外的最大的惩罚。
第二节     动作、行为
动作和行为与语言一样,是意识的一种方式。但与语言有所不同,语言一般是由主动思维控制的很少出差错的意识(疾病除外),而动作和行为既受主动思维的控制,也受被动思维的控制。动作和行为不是通过发音来完成意识的,它们比语言的作用部位要广。
动作与行为同语言一样,也是由思维结果作用于运动器而完成的。
动作常常由独立的活动所组成,而行为则往往由一系列动作构成。
动作不仅受控于高级中枢,也受控于低级中枢,如膝反射,巴氏反射等,这些低级中枢控制的动作可以为高级中枢的作用抑制或加强,任何低级中枢控制的动作都同时受控于大脑。
行为与动作有所区别,行为一定要大脑的控制才能进行,失去大脑的作用,在人类将不能产生行为,但还可以有动作。
熟练的行为是依靠训练(也就是学习)获得的,人类的许多能力都是靠熟练的行为来完成的。熟练的行为往往是以信息状态储存的思维结果,一经提取就可以使用而不须经过思维过程,如果将熟练的行为分解完成反而要靠思维的作用才能进行。
第三节     情  绪
情绪是正常神经系统最容易发生变化,最容易产生影响的一种状态。情绪反应同样是意识的一种形式,具有易变性,广泛性,先天性和后天改造性及终身性等特点。
情绪就是大脑细胞接受信息反映并诱发产生一种对整个机体产生影响的情绪蛋白对机体作用的结果。接受的信息可以是同内源性的(储存),也可以是外源性的(摄取)。对机体的影响分为由神经细胞内通道传递和脑脊液弥漫性影响的外作用,或者是两种方式共同作用,无论由何种方式产生影响,都是由大脑细胞指导合成的情绪蛋白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情绪表现由不同的情绪蛋白所产生,情绪蛋白可以是一段长肽链,肽链中不同的段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情绪过程是一种思维过程,情绪反应则是意识,情绪蛋白的合成、传递和作用构成了机体的情绪系统,该系统是先天就具有的,有遗传性、新生儿的情绪反应是一种先天意识,这种先天作用可以接受后天学习的改造和控制。
情绪变化对思维有关非常强烈的影响,情绪蛋白一般是自成系统合成、释放和分解的。但情绪过程同样也是一个思维过程,如果情绪蛋白合成异常并参与思维过程则有可能会产生病态思维,强烈刺激后的精神异常可能就是这个原因产生的。
情绪蛋白一般属于原型信息蛋白,当大量被合成,而不能与有关的信息蛋白结合而发挥作用时,就会产生烦燥现象,此时主体会设法寻找发泄渠道。
第四节     人格  气质
人格和气质是全体信息储存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人格和气质都是意识。
人格和气质并不是主体的内在表现,而是对于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方式,主体信息储存量和储存结构的不同,导致个体之间对于不同信息刺激产生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是信息被主体摄取后并反映,主体对于反映的信息产生思维过程,并产生结果呈现——意识。这种意识的心理学名词可称为人格、气质或性格、个性等等。由于不同的个体之间信息的储存不同,因此参与思维过程的信息量和信息组成不同,于是产生了不同的人格或气质。
同一个体对于同一信息的反应,在不同的环境中,也因开放储存结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于是会产生双重人格和多重人格,任何人都具有多重人格的表现,多重人格并不等同于人格分裂,只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分裂人格是一种近似于病态的意识,其产生是在不同的环境中主体的信息系统开放的是不同的信息储存系统,因此会产生不同的意识。
第五节     对一些意识名词的解释
在现代哲学,心理学中,存在着许多的意识名词,本节仅对影响较大的(也是对本文影响较大的)两个精神分析学名词进行解释。
一、     意识和无意识——潜信息
前意识和无意识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来的,他定义的意识与本篇的意识具有不同的含义,他所认为的前意识和无意识就是主体不能捕捉的又确实参与了对主体影响的事件,用本篇来解释就是潜信息,其影响是通过隐匿思维来发挥作用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前意识和无意识研究在许多方面是成功的,但是过分加以强调则又使它走进了极端。
潜信息的作用是相当广泛的,对于它的深入研究,是精神分析学派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     原型和集体无意识——集体潜信息
德国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原型和集体无意识其实质是指人类祖先的意识活动以遗传方式而存在于现代人的意识中并产生潜在性的影响。荣格的这一理论观点是导致本篇研究的起始因子。因此有必要对于原型和集体无意识的解释要略详细些。
集体无意识中的意识就是本篇的思维过程,人类发展到现代人,无疑是从祖先那里不断发展进化而来的,思维就一定会带有远古的痕迹,那么这种痕迹是以什么方式遗传的呢?现代科学证明只有DNA具有这种功能,因此原型的携带者只可能是DNA。人们的生命保障系统就是属于原型意义上的内容,当然原型并不是对生理过程的研究,而只是对思维过程的研究。可以认为广义的原型是包括生命保障系统的。
原型究竟是什么呢?原型就是潜信息,是集体潜信息,原型具有人类的共同性,种族的共同性,家族的共同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原型就是出生后脑细胞DNA链上带有一定信息意义又不能因为指导合成信息蛋白而产生反映的基因结构,这些信息是机体固有的(一出生就存在的),而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不能产生反映,就象主体不能反映生命保障系统的信息一样。
原型不能直接地反映,但可以通过参与思维过程,影响结果而发现原型的存在,原型对于思维的影响是广泛的,但能够被学习所改造,改造后的原型可以混合储存的方式继续产生影响,也可能以取代储存的方式而被消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1:22:14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原创:思  维  学  概  论  (五)作者:guoliam
第五章      影响思维的因素
生命保障系统
原型
遗 传
先 天
生物因素
疾病影响
营养状况
种族及家族习俗
受教育程度
文明程度
社会地位
社会环境
生 理
社 会
亲属影响
经济状况
家庭地位
家 庭
环 境
思维能力及生活能力
意  识
注意和兴趣
睡眠与梦
遗  忘
个 体 差 异
后 天

图5-1:影响思维的因素
第一节  先天性因素
先天性的因素对于思维起决定性的影响。长期以来,许多学者不承认这种影响。无论承认与否,这是个简单的事实,无脑儿就不可能存在思维。如果说无脑儿是个不能存活的个体,那么唐氏综合征(一种先天性痴呆)患者就不可能象常人一样进行正常思维。
先天性的因素决定了后天思维的能力和思维的方向。先天盲人决定了一生将用形状和单色来对待思维,先天聋哑决定了一生不能用言语来表达思维,但他们的先天性疾患并不影响他们能够弥补到正常状况,只能产生代偿,代偿的出现是他们能够成熟的原因。
一、     生命保障系统
生命保障系统就是神经系统中控制机体新陈代谢的部分。由脑的低级部分和脊髓等组成,生命保障系统工作正常与否直接影响思维的过程,当人窒息时,思维会考虑如何获取氧而不会对花的美丽进行评价。当性激素水平增高时,思维过程就会受到性渲泄的影响。
二、原型
原型就是参与了思维过程又不能被主体反映的信息蛋白基因系统,原型对于思维的影响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方面通过对学习的影响,使储存的信息发生变化而影响,另一方面是通过原型信息蛋白本身对思维产生影响,这种信息蛋白的参与可以是直接加入到思维结果的蛋白结构中,也可以是以酶的形式产生影响。酶系统的作用是原型对思维产生影响的最主要的作用方式之一。
酶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原型信息中许多的信息蛋白都是起到酶的作用,先天性酶是不够后天整个思维的需要的,在后天学习的信息中,许多蛋白本身就具有酶的作用的,有些则通过对原型信息改造而成为酶。
第二节      生理因素
机体任何生理变化都会对思维产生影响,生理改变也就是机体内环境的改变,引起机体内环境改变的因素有千百万种,本节仅从三个方面介绍。
一、病原体
病原体可引起机体发生疾病,疾病可以对思维造成影响,病原体对思维也可以造成直接的影响。
任何病原体到达神经系统产生直接影响是相当困难的,除了机体的屏障作用外,血脑屏障的作用使得这种机会更加的小了。病毒相对其它病原体,到达大脑的机会更多一些。
病毒对大脑的影响是千变万化的,轻微的影响不会被觉察,稍严重一些的影响,可能会被主体觉察到或被仔细的检查所发现,严重时就会出现思维异常,甚至导致疾病产生。
病毒的影响是通过合成蛋白产生的,无论是DNA还是RNA病毒都能影响信息蛋白的合成。DNA病毒主要是影响储存信息,而RNA病毒则主要是影响合成过程。RNA病毒被消除后一般不再产生影响,而DNA病毒由于发生了储存,其治疗除了清除胞浆中存在的外,还要清除储存的,要清除储存的只能用适当的信息进行取代储存,这种可能性很小,另一各姑息方式就职将储存了DNA病毒片断的DNA链进行封闭储存,聚合成异染色质状,就不会继续生病,但仍有潜在的患病危险,一旦该段DNA链解聚合,并被启动,就会再次发病,狂犬病的潜伏期后发病,就是储存有病毒的DNA链段重新被启动所致。
细菌和寄生虫也可影响思维,它们一般不能直接进入细胞内,其影响主要是通过炎症及占位改变所产生的。
二、     疾病影响
任何疾病都有可能产生影响思维过程的因素,这种影响可是直接的,也可是间接的,间接影响主要是疾病影响了机体其它系统。如循环可使脑供血变化,呼吸可使脑供氧不足等发生,直接影响则会出现高热、低温、毒性物质而影响思维。
高热和低温主要是影响蛋白的活性及酶的活性而发生作用,毒物则主要是通过影响脑细胞的代谢而发生作用,毒物的不同,其作用部位也不一样,产生的影响也是多种多样的。
三、     营养
营养因素在当今世界,特别是贫穷国家中是重要的问题,贫富的差别除了金钱拥有量的差异外,还有就是个体一生之中营养摄了量的差异,这种差异又加大了贫富之间的距离,营养不良,不仅造成机体的消瘦,还会造成思维的消瘦。
在通常情况下,短暂的营养不足会通过机体自身内部的调节而给予补充。一个健康人绝食两天,当恢复后不会影响思维过程,对一个长期营养不足的人,即使给予充足的营养两个月,也很难达到正常人的思维能力水平。
短暂的结构材料缺乏,机体能够通过代偿给予解决,而对于能量的营养则是一刻也不能停止供应。没有了氧气,脑细胞的变性速度高于其它任何组织细胞。因此,对于大脑细胞的供能,要比其它组织器官的供能要重要得多,其它组织细胞出现变性和坏死,还有进行复修的可能,神经细胞的坏死则决无修复的可能。
第三节    环   境
环境是机体生存的场所,也是学习和获得思维,使用思维的场所,机体的任何变化离不开环境,思维的任何变化都与环境有关。
一、     社会
社会由群体组成,群体间的交流组成了社会。群体的存在,使得个体能够进步,社会的建立是人类发达的原因之一。因此社会对于个体有着深刻的影响,个体学习于社会,应用于社会并组成社会。
1、     种族习俗
一成不变的群体交流,产生了约定俗成的习惯。这些习惯构成了这个群体成立的因素。在傣族人眼中,男人穿裙子是正常现象,到汉族社会就会被视为变态。在伊斯兰社会,敬奉真主,而到基督社会成了异教而遭到排斥。在西方男人吻女人的手是出于礼节,在中国男人吻女人的手就会被当成流氓。
种族习俗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过于稳定的习俗又会阻碍思维的发展。变化有利于思维,思维在变化中获取新的信息,新的信息使变化着的思维产生飞跃,开放的社会要比封闭的社会发达,越是稳定的部落越落后于现代社会。
2、文明程度
文明程度对于思维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古代的骑士不会相信汽车的速度,古代的巫师会认为飞机驾驶员是他的同行,部落的首领对于奴隶的改革建议视为夺权,而现代社会对于平民的建议视为珍宝。现代的高中生所掌握的知识量也就是说智慧远远超过了柏拉图。但高中生却没有柏拉图聪明。
文明程度的增加,也就是知识量(信息量)的增加,而知识量的增加肯定会使人增加智慧。现代普通人的智慧要高于古代的伟人,但古代伟人比现代普通人聪明,伟人们奉献了他们的聪明而增加了后人的智慧,这就是文明的程度对思维的影响。
3、社会制度
社会建立制度是社会需要稳定的产物,与种族习俗不同,社会制度不是约定俗成的,而是由政治家们的思维结果所产生的。社会制度是社会需要与政治家们的需要婚配后的产儿。因此社会制度是思维的产物,对思维就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社会是在稳定中得到发展,在变革中获得飞跃,稳定的社会制度并不是好的社会制度,非洲的部落社会相当的稳定,持续数千年不变。社会是在不断地变革中获得繁荣的,社会变革并不是政治家的更换,而是社会制度的变化,是思维的变更,给思维注入新的信息,才能产生创造性的思维,社会制度就是思维结果,当组成思维结果的信息发生变化时,思维结果就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可以使结果向前,也可以使结果向后。只有向前的信息变化才能真正推动人类进步。当今的西方社会在设法加速经济成长,但效果甚微,这是西方社会制度所决定的,而中国的经济却在设法减速成长,这同样是社会制度的作用。
整个社会的前进与否,决定因素是什么呢?是整个社会的整体思维,社会制度是这种思维的体现,政治家们所操纵的社会制度就成了能否使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制度本身并无优劣之分,而相对于社会发展水平的社会制度则有优劣之分。
4、教育
什么是教育?长期以来的观点都认为,教育是传授知识。而知识是什么呢?这是许多人有认误倾向的问题。知识由信息组成,单纯地学习信息并不是教育的目的,学习信息只是教育的方法,而教育的目的则是要掌握思维结果。
文盲照样能在当今社会生存,文盲同样地能拥有众多的信息,文盲同样地能进行正常的思维这就为教育家们提出了问题,学校接受的教育,并不见得比社会获得的信息多,文盲只是掌握的文字不如接受教育的人,不少文盲却比受过教育的人成功。
目前的教育以成为“家”来进行,许多教育工作者以学生拥有信息量的多少为检验教育的标准,在教育时虽然也教思维成果,但却是不自觉地进行的,更多地是进行信息量的教育。受教育的程度对于思维的影响是显著的,文盲能获得成功,不等于没有受过教育,成功的文盲是在社会交流中自学地接受教育的。受教育的程度越高,也就是学习的程度越高,拥有的信息量就越多,思维结果就是越准确,思维过程就会越容易进行。
5、社会地位
个体在社会所处的位置不同,决定了个体对信息进行提高的角度会不同,因而思维过程就会有所不同。对于粮食丰收这个信息,县长的思维过程是如何使农民更积极,更有能力去工作,而农民的思维过程则是如何种、管、养好粮食。
二、家庭
家庭是社会组成的细胞,个体是组成家庭的细胞,家庭对于个体影响构成了一个小环境。
1、亲属影响
亲属对于个体具有榜样作用,个体的许多信息是从亲属那里学习的。特别是生活细节和生活经验,亲属还会产生直接影响,总统夫人与清洁工的夫人对同一问题的思维会不同。
2、经济状况
家庭的经济状况对于个体的影响是直接的,特别是对于人格、气质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丈夫收入高,妻子会主要考虑如何教育好孩子,收入低则主要考虑如何能喂饱孩子。非洲难民考虑的是如何吃饱,饥饿还会通过影响个体营养状况而影响思维。
3、家庭地位
家庭地位的高低可以影响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自卑与自负往往就是从家庭开始的,而个体在家庭中的地位,又会使这种影响淡化或中深,多重人格往往也是从家庭开始产生的。
第四节                个体差异
任何思维都不可能由完全相同的信息组成,以完全同样的过程进行。不同的信息可以产生同样的思维结果;相同的信息可以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这处差异造成了思维的差异,思维具有可重复性,但既使是可重复的思维之间也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异可以是个体之间或环境,时间等不同所造成。前面章节已经讨论地意识问题。本节不再介绍意识部分的内容。
一、     能力
能力是过去学习的成果。能力对于思维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某事有能力,思维就容易进行;可能有能力,思维就以如何进行,如何利用能力为目标;没有能力则可能根本就不思考,或以如何建立能力为目标。
能力的多少与思维敏捷程度成正比。能力可以是以思维结果的方式储存,能力就是思维的成果。在建立了众多的简单的能力之后,建立复杂的能力就成为可能。具有了装卸螺丝的能力才有可以建立起修理车辆的能力。
能力是获得的,因此也能够失去,同样也能够被改造。
二、     注意与兴趣
注意是思维过程中,主体对某些信息的倾向性和集中性。
原型中,有些信息蛋白具有钟声效应,带有钟声效应的信息蛋白属于原型信息蛋白,其本身存在并不能反映,也不能发挥作用,而必须与思维过程中的蛋白结合后,即与主体摄取的能产生反映的信息蛋白或思维结果蛋白结合后方能发挥作用,当钟声效应蛋白与学习的信息蛋白结合后就会产生注意,具有钟声效应的信息蛋白所产生的思维结果如果是非隐匿性思维,其结果也会具有钟声效应而被主体注意。如果具有钟声效应的信息蛋白被隐匿,则思维结果可以意识但不会被主体注意。
兴趣的产生则与情绪有关,根据作用方式的不同分为:
1、直接兴趣,信息蛋白反映时能诱导引起兴奋的情绪蛋白合成并能与信息蛋白或思维结果结合而产生情绪反应。
2、间接兴趣:参与思维的信息蛋白本身并不能引起情绪反应,但思维结果可诱导情绪反应。
兴趣有先天和后天之分,直接兴趣大多是先天性的,而间接兴趣则大多是后天学习的。
间接兴趣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间接兴趣的信息参与思维过程时,主体容易产生注意。如对于某一学科,某些技能的学习和思维。社会生物学创始人之一特里弗斯是学数学的,当他发现一幅老狒狒教训小狒狒的照片,感到与人类十分相似,他重新回到学校学习生物学,开始了社会生物学的研究。这就是间接兴趣的作用。而直接兴趣与生活快感有关,如进食、性生活等。
能产生兴趣的信息,主体容易注意,此称为主动注意,信息摄取并反映后,被注意的称为被动注意,主动注意有利于主体有选择地、重点地进行信息的收集,而被动注意则有利于主体学习信息。
注意与兴趣的出现,是随着人类的发展,科学的进度,信息总量的增多而产生,发展与变化的,远古时代的人所接受的信息是如何生存,信息量相对的小,因此容易对什么事都注意和有兴趣,信息量越大,注意的相对范围就越小,兴趣则相反,信息量越小,兴趣的范围就越小,信息量越大,兴趣的范围就越大,这种变化可以从婴儿     少年   青年    成年的变化中发现。当然这种变化的比例是相对的不能绝对化,注意和兴趣还受许多其它因素的干扰,无论如何,注意与兴趣有利于是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三、     睡眠与梦
有脑的生物都须要睡眠,神经系统越发达则睡眠就越重要,睡眠是大脑休息的方式。任何活体组织都需要休息,而除了神经系统以外的任何器官组织(循环和呼吸等生命必须功能例外),都有机会在不睡眠的情况下休息,神经系统却没有这种机会,因此睡眠成了神经系统唯一的休息方式。
休息时的神经细胞,并不是完全停止工作而是为更好的工作进行准备。因此休息时的神经细胞具有以下工作:
1、补充能量,包括氧和糖。
2、补充和调整钠、钾、钙等电解质。
3、补充神经递质。
4、调整神经细胞内的蛋白和酶系统,对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内的非常规结构蛋白进行分解,灭活。
5、补充细胞内的蛋白质,核苷酸等原材料。
6、调整DNA及RNA的结构。
7、清除阻塞于微管中的信息传递肽。
睡眠时,神经系统除了要完成上述工作外,还有一项特殊的产品——梦。
梦是睡眠中最特殊的现象,梦同样是睡眠的工作之一,有其生理功能。任何睡眠,只要是完整的睡眠都会有梦出现。梦是检验神经细胞是否完成睡眠工作的一种方式。
睡眠分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在整个睡眠周期中,慢波睡眠与快波睡眠相互转化4—5次,快波睡眠每次约持续20—30分钟左右,梦就是在快波睡眠时期产生的。
1、慢波睡眠:神经细胞绝大部分就是在这个时期进行除梦以外的睡眠工作的。
2、快波睡眠:神经细胞在完成了阶段性的工作后,并不知道工作是否合格,因此就要有一个检验官来进行检验,梦就是充当检验官的作用。在梦中,大脑细胞进行了完整的思维过程,以发现睡眠质量是否合格,检验后又进入第二轮慢波睡眠,如此循环4—5次,直至清醒。
梦是大脑细胞用于检验睡眠效率的产品,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梦是不会被主体所察觉的,梦中如果启动的信息过多,或过强烈就会出现被主体意识的梦。这种梦就是人们通常所谈论的梦。所以,梦是否意识主要在于梦中启动的信息,当被启动信息会边带启动较多的信息时,就会出现有意识的梦,睡眠中多数是不能意识的梦,有些梦则界于能意识与不能意识之间。
梦有时会有连续性,这与梦所启动和储存的信息有关,梦同样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因此梦也能学习和思维,梦中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也就不足为怪。
梦能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难题,也是属于正常现象,梦中启动的信息与日常生活中启动的信息有所不同,梦可以不受信息定式和思维定势的干扰,使用的许多信息是自日思维时无法进入思维过程的。有些信息可以出现但思维程序控制会将其作为干扰信息而清除之。目前许多人所研究的气功状态,催眠状态,其实就是梦的一种相似形式,在这种亚梦状态下,能完成许多在日常状态下不敢完成,或根本就不会去考虑的事情来。
四、     遗忘
遗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遗忘是信息刺激了主体,主体不能在信息刺激消失后回忆该信息。狭义的遗忘则是经过学习或参与思维的信息不能被主体再次回忆,通常所说的遗忘指的是后者。
在广义遗忘中,信息消失的情况各不相同,可以是主体的感觉器根本就没有摄取该信息;可以是感觉器摄取了该信息但没有反映,反映过程被更重要的信息所占据;可以是感觉器传递到中枢的过程中被中间换能神经细胞主动放弃;还可以是信息到达大脑细胞,但脑细胞未进行反映,这些遗忘属于摄取和反映前遗忘,反映前遗忘再加上狭义的遗忘就构成广义的遗忘,反映前遗忘是感受器等大脑细胞外的神经系统对思维系统的保护作用。
在狭义遗忘中,根据DNA中是否有该信息的储存,又分为假性遗忘和遗忘。
假性遗忘就是主体对信息有储存,但某种原因使得主体不能进行回忆,假性遗忘与遗忘有时很难区别的,除了专门研究以外,在日常使用中,一般没有必要区分假性遗忘和遗忘。
遗忘在大脑细胞中可以发生在信息反映时,可以发生在信息刻记时;也可以发生在信息储存时。而假性遗忘则发生在信息提取时。
1、     反映遗忘
信息在参与大脑细胞的反映时不能发生间接反映,而被主体遗忘。此处与广义的遗忘有所区别,两者都发生在大脑细胞反映时,所不同的是反映前遗忘根本不能进行直接反映就被主体分解、灭活,而反映遗忘则是信息蛋白到达大脑细胞后能够进行直接反映,但不能进行间接反映而被遗忘。
2、     刻记遗忘
信息在反映后由于不能启动反转录系统而发生遗忘,此时信息正发生间接反映,但不能进行刻记。
3、     储存遗忘
在储存遗忘中是已储存的信息被新信息的储存取代或严重混合不能被单独回忆。
4、     提取遗忘
所谓提取遗忘,就是前面所说的假性遗忘,遗忘发生在有信息储存而不能被主体提取。
遗忘时对于思维具有直接的影响,学习过的信息不能被回忆,当思维需要该信息参与时就要重新进行学习,这不仅会影响思维的速度,有时还会导致思维中断。
遗忘是主体对不重要信息的排斥,是一种自我保护功能,有利于主体储存重要的信息。减少不重要信息对思维产生干扰,从而为储存重要信息和利用重要信息创造条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7#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1:22:56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原创:思  维  学  概  论  (六)作者:guoliam
第六章   神经细胞与思维
第一节      DNA、RNA、蛋白参与思维的证据
1、     在生物细胞中DNA是公认的具有记忆功能的物质。
2、     细胞中最精细、最复杂、最庞大,最准确的物质就只有蛋白。
3、     相同的组成成分因空间结构的变化而可代表不同的意义在细胞中蛋白最明显。
4、     在神经细胞中已不具备细胞分裂,再生的能力,因为其细胞核中DNA的功能已被信息储存所取代,进行记忆,参与思维。
5、     神经细胞核内主要是常染色质,具有大量合成蛋白的能力,且所有的神经细胞都在大量的合成蛋白。
6、     神经细胞一般不会发生癌症,而代之以精神分裂症之类的疾病。
7、     动物在训练之后脑细胞中RNA含量要高于未受过训练的动物,但训练后24小时,再测RNA含量时,训练动物与未训练动物的含量无差别。
8、     给经训练形式条件反射的金鱼立即注射嘌呤要素,金鱼的条件反射消失,但在训练形成条件反射后1小时再注射嘌呤霉素,条件反射仍存在。
9、     神经系统是一个全封闭的系统,神经元不与体内除感觉器,运动器之外的任何组织发生直接的联系(即血脑屏障的存在),就连神经纤维也是如此。这样避免了组织细胞的万分与神经系统的万分发生相互干扰,神经细胞的物质来源是由神经胶质细胞消化后提供的,是安全的营养原料。
10、 神经细胞相互之间具有极其广泛的相互联系。
11、 学习不能遗传,而脑细胞却能遗传。
12、 脑神经细胞需要睡眠,并能做梦。
13、 训练前后的动物RNA的碱基比组成有变化。
第二节   大脑细胞的全息性及分工
大脑细胞对于学习和思维具有全体参与性的特点,几乎所有的大脑细胞均参与学习和思维过程,当信息传入大脑细胞时,只要发生间接反映,在发生间接反映的同时,会将信息传递到几乎全体大脑细胞。
大脑细胞的不同部位对于相同信息的处理并不完全一致,不同部位有不同的侧重,有些部位侧重于信息的言语部分,有的部位侧重于信息的名词性;有的部位侧重于信息的动词性;有的部位侧重于信息的视觉性;有的部位侧重于信息的运动性。
信息提取时,大脑细胞间的相互联系就变得非常重要,当某一分工部位发生障碍时,信息回忆就有可能出现信号不完全,如果发生障碍的信号是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此时就会使信息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属于一种病态思维,患者在回答问题时,所提取的信息是回答问题的信息,但是由于信号的部分丢失,患者无法正确回答问题,只能用患者大脑所思维的正确信息来进行回答。
大脑的分工如运动,语言等功能其信息的准确性在历经许多代都不变化,因此这些信息就会在大脑较固定的部位储存。
大脑的分工并不是绝对的,许多部位分工长期地缺损会由其它部位代偿进行,这种代偿性在大脑学习的信息越少就越容易产生,越多则越难产生。有单个大脑半球完成整个大脑功能的报道,这就是大脑的全息性。
第三节      神经细胞间的相互联络
神经细胞相互之间具有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由神经纤维和树突、触突等突触来完成的。
许多专家认为,神经细胞间的相互联系,就是通过突触释放突触小泡,由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如儿茶酚胺,乙酰胆碱,5-羟色胺、前列腺素等再辅以动作电位来完成的。
神经细胞间的联系并不是多米诺骨牌,它必须具备迅速性和精确性。因此,神经递质和动作电位在神经细胞间的联系中,仅起到辅助传递的作用,要达到精确性,只有肽链才具备这个条件,因此可以认为,神经信息的传递者是肽链。
一、         模型
在神经细胞中,信息肽是在细胞内质网合成的。合成后的信息肽,在高尔基复合体参与蛋白质的多级加工。加工后的信息肽通过中心体分别由微丝或微管输送,当信息肽到达突触时,首先是突触小泡释放递质,突触前膜同时也释放信息肽。
释放的递质激活后膜,使信息肽得以顺利地向后膜传递,信息肽被后膜所接纳之后,神经递质失去其作用,而被突触前膜所回收,重新回到突触小泡内,为下一次传递作准备。
进入到后膜的信息肽通过微丝或微管,将信息传递到下一个神经细胞体,而发挥其功能。(详见图6-1)
二、         证据:
1、     微管中空,有时有断续的内容物存在于其中。
2、     微管、微丝广泛存在于神经细胞的树、轴突中。
3、     经特殊处理可见微管与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相连。
4、     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是被突触前膜吸收,而不是被突触后膜吸收。
5、     突触间隙上有些有孔洞,有些则有高电子密度物质存在。
6、     神经递质为信息肽的传递做好了酶的准备。
7、         
突触间隙递质激活后膜使信息肽向膜传递
高尔基复合体加工
传递后回吸收递质
突触小泡释放递质
突触前膜释放信息肽
微丝
微管
传递
传递
中心体
内质网
由DNA指导合成信息肽
突触后膜接受信息肽
微  丝
微  管
进 入
神经细胞体
发挥作用

神经细胞相互间的联系相当广泛。
图6-1:神经细胞间的相互联络
第四节      神经细胞中的常备信息系统
常备信息系统,在前面的章节中多次谈论过。所谓常备信息系统,就是神经系统中经常使用的信息部分。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常备信息系统。
一、         先天性常备信息系统
1、生命保障系统
生命保障系统就是神经系统中,控制机体正常生存的那部分功能。从呼吸,循环到消化泌尿等等都属于这个系统控制,也就是生物医学模式中的中枢神经控制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控制与反馈都是以信息传递的方式进行的。参与先天性常备信息系统的信息是不能被主体直接意识的,这种信息称为潜信息。在生理学等学科中,该系统的研究已较广泛。本文不详述。
2、原型
原型的存在,是机体能够成为人,成为群体能够接受的人的原因所在,原型的存在比较难以被常规思维所理解,但它是确实存在的,人们在进行思维时,一定会受到原型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不同的种族对于同样信息组成的同样事件,看法可能会产生不一致,这就间接证明原型影响的存在。
由于原型信息不能被主体意识,因此它是否参加思维,主体并不一定知道,但是原型的存在只要仔细分析就会被发现。
在人体的四肢运动中,主体并不知道是什么信息参与指挥肢体运动,肢体运动,肢体运动这个思维过程的信息组成并没有呈现,仅仅在“我想”这个运动信息指挥下产生运动。但是“我想”的信息是否被主体执行,主体并不知道,这时只有在肢体运动后,由运动肢体的感受器传入到大脑主体才知道,已经完成了“我想”,如果传入信息被阻断(包括视觉等其它传入途径),而传出信息仍存在时,主体不会知道是否运动。只能发出运动,不能感知运动,这种现象叫感觉与运动分离,正是这种分离现象,才使得我们能够发现原型的存在。
从情绪心理变化中也可以发现原型的存在。
原型信息并不是固定不变化的,它能够被学习和思维过程所改造,如步行,驾车等都是原型与学习、思维共同作用的成果,原型就是先天性的那一部分,有些人驾车要学得慢一些,甚至可能学不会,有些人操作一遍后就能自如地驾驭,这就是原型对学习和思维的反作用。
原型信息一般都处于常备信息系统中,但有些原型信息由于种种原因处于封存状态,而不属于常备信息系统。处于常备信息系统的原型,可以被改造,被改造后就与思维和学习信息具有相同的命运,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学习信息,还能显示其独自的特点,因此原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信息系统,本篇无法详述。
原型中还存在特殊现象,这些特殊现象开始为有关学科所研究,如特异功能、气功、超心理学、心灵学等。
二、     后天性常备信息系统
经过学习和思维的信息以开放储存的方式存在,使主体处于于随时提取,随时使用的信息系统就称为后天性常备信息系统。这个系统与主体的学习、思维、环境等有极大的关系,主体进行的思维活动,就是由这个系统提供最基本的信息准备量。主体所拥有的信息量越多,处于开放储存的信息量也相对地越多,但并不是无限度的增多,当达到一定的信息量时,随着信息量的继续增多,则处于开放储存的信息量会相对地减少。
通常进行的人格测验,智力测验等,所检验的就是人的常备信息系统中信息量的组成以及广度和深度。但这种测验并不能说明被测验对象的信息组成总量,并不完全代表被检查者的智慧和聪明程度,以爱因斯坦为例,对于一个中学生就该知道的学速,他一时却答不上来,如果就这一个单项测验而言,他们智商为0,就是说属于痴呆的范围,但这个测验并不能说明他不知道光速,只是他没有将之放在常备信息系统中。对于常备信息系统的信息组成和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常备信息系统的优先性
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常备信息系统的信息具有优先使用的特点,对于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因为常备信息的定义本身就规定了这种优先使用的特性。
人们在思维时,总是先从常备信息系统中找答案,当找不到答案时,人们才从更深层次的储存中寻找答案。
在常备信息系统中,生命保障系统的信息是最优先被使用的,在极度干渴时,看到一条美丽的河流,发现者不会首先去观赏风景如何优美,而是先解决干渴问题,然后才会去思考其它的如风景或是否游泳等问题。
生命保障系统的信息优先使用性为个体生存及适应环境提供了可能,生命保障系统的信息使用优先性可以被思维过程所抑制,这是一个主动抑制的过程,母子俩同处于极度饥饿的状态,得到一口食物时,母亲能够先获得食物但往往母亲会把食物让给儿子。这种抑制过程是高等动物所特有的,正是这种作用的存在使得人类刚出生时的生存能力大大低于低等生物。动物的先天性常备系统比人类的要相对发达,这使得动物出生后的生存能力高于人类,而人类这种退化一部分先天性常备系统,使后天的改造性增加了,因此经过学习后的人类其生存能力大大地高于任何动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8#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1:23:26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原创:思  维  学  概  论  (七)作者:guoliam
第七章                    异常思维
正常思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原因,有正常的思维就会有异常思维出现。在生物医学模式中,思维的正常与否其定义并不十分明确,精神性疾病无论从诊断到治疗,都带有相当的主观性,在前苏联曾出现过将政治观点不同的人视为精神病患者收治的现象,因此很有必要对异常思维进行讨论。
异常思维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所谓异常就是不同于常规的现象,然而思维是没有完全相同的现象的,因此要判断思维是否异常就有一定的困难,可以这样认为,任何超过常人和低于常人的思维和病态性的思维,都属于异常思维,也就是异常思维中有伟人,也有笨蛋还有疯子,本篇只从情绪、偏执、精神这叁个方面略作讨论。
第一节           异常情绪思维
一、     情绪异常
情绪不能象普通人一样呈现就称为情绪异常。不少有成就的人,常有情绪不同于正常人,然而他们基本上都能够自我控制,不能自我控制就被视为是情绪疾病,而情绪异常仅仅是一种个性的表现,一般不视为疾病。
二、     情绪疾病
不能自主控制情绪呈现的就称为情绪疾病。最常见的就是通常所说的竭斯底里,其诱因是患者接受了某种信息后而导致机体异常地启动情绪蛋白合成且主体无法抑制这种蛋白的大量合成,因而致病,诱因是多种多样的,可是单一的信息,也可以是思维结果。
第二节      偏  执
对信息的注意和兴趣超过正常人就称为偏执,不影响正常生活进行的称为偏执状态,影响正常生活的则称为偏执疾病。
一、     偏执状态
偏执状态是相对而言的,医生对于医学具有超过常人的注意和兴趣,但是有成就的医生对于医学相对于普通医生是处于偏执状态。偏执状态是许多有成就的人或伟人都具有的现象,爱迪生儿时被老师当作弱智儿童,正是他的偏执,使他成果磊磊,是公认最伟大的发明家。贝多芬在耳聋状态创造了最伟大交响乐,没有偏执,一个听不到声音的人是不可能创造出伟大声音的,偏执是人们学习知识,取得成就的重要方式。
二、偏执疾病
偏执影响正常生活进行的现象是相当多见的,最近不断有报告的“白痴科学家”就属于这种状况,我曾见一位绘图在全国多次获奖的人,生活却不能完全自理,有时甚至叙述一件完整的事件都显困难。强迫性洁癖也属于偏执疾病。
第三节           异常精神状态
精神疾病是一个研究较多,而又不太明确的概念,凡是产生不能为社会所接受的思维都属于精神异常,精神异常并不等于是精神疾病。要确定为精神疾病时,其大脑细胞中在分子水平一定会发生异常,也就是说脑细胞内分子水平发生了异常产生的精神异常称为精神疾病。
一、     精神异常
精神异常是一个非常容易产生误会的名称,由于这种异常,常常诞生在伟人的大脑中,因此,可以将精神异常称为伟人精神。
历史上有许多的伟大思想不能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并被视为是罪恶,公元前的苏格拉底,这个精神上的助产士,专门帮助别人产生自己思想,培养了柏拉图等著名学者的先哲,被当时的政府判处死刑。布鲁诺这个宣传并补充和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的科学家,被当时的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上。
伟人精神的产生是推动人类前进的动力,正是由于不断地出现伟人精神,社会才得以不断地前进。
二、精神疾病
长期以来,人们都不明白精神病的病因是什么,因为从大脑的组织学到器官,都没有发现病态变化。要揭开精神疾病之谜,只能从分子水平来进行探索。
大脑细胞不发生癌症,那么是不是大脑细胞的DNA就不会发生异常呢?发生异常会是什么表现?只要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那么精神病的发病原因也就清楚了。
精神病就是大脑细胞核内的DNA异常频繁地被启动,指导细胞合成信息蛋白,而这些异常合成的信息蛋白就会产生思维,这种思维就属于病态思维,由于不同的信息基因异常,就会产生不同类型的疾病,病因是相同的,可以这样认为:精神病就是大脑细胞的“癌症”。
引起大脑细胞DNA异常的诱因可以是各不相同的,任何诱因只要能引起DNA异常就有可能会引发“癌症”——精神病。
异常思维不一定是病态,而病态思维一定会产生思维异常,伟大的脑袋与病态的脑袋有时就只有一步之隔。历史上不少伟人。最后患有精神病,如画家凡·高,哲学家尼采。
后  记
千百年来,人们苦苦思索着思维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始终得不到答案,哲学家们因此得出一条结论:人类思维是不能解释人们本身的思维如何进行的。
人类思维过程并不是一个魔匣,这个魔匣是完全可以用当代科技所开启的。
思维过程迟迟不能解谜的原因是人类科学分工所形成的一种畸形现象,研究哲学的学者可以不懂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学者,可以不懂生理学,研究生理学的学者,可以不懂遗传学,这各盼工固然可以促进专业学科的进步,但脱离人这个整体所进行的任何单一学科研究都不可能开启人类思维之谜这把锁。
在完成本文之后,要得到广泛传播可能会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因为文章不知该投到什么学科的杂志或出版社,文章所涉及的学科是如此之多,如此之专业化,如此之广泛,很难找到能完全理解本文的“知音”。
人类总是要不断进步的,不断进步的人类,并不是靠等待获得的,只有人类自身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思考才能不断进步。
思维过程的开启为心理学、哲学、医学、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学科的进步提供了飞跃的依据。这种飞跃其意义是难以估量的。敬请有识之士对本文提出批评和指导。
1992年5月12日五稿于桂林三里店
1992年11月8日审于桂林三多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8-13 02:55 , Processed in 0.18167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