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381|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网络时代学习方式的转变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8:01: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关于网络时代学习方式的转变(一)----教改探讨(260)作者:新视野2009_ezo
     关于网络时代学习方式的转变(一)
“我们希望通过展现真实事物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是大多数学生的愿望。不过现实是我们不可能总是把学生带到教室外面去,而对于一些抽象、危险和目前人类不可触及的事物是无法拿来放在学生面前供他们学习。怎么办呢?面对难以理解的学习内容时,教师声嘶力竭解释,学生却仍然恹恹欲睡。那好吧,把这一切交给3D投影技术!让我们用它来唤醒沉闷的课堂。
情景
从第一次遭遇为课堂教学设计的立体3D投影显示技术时,梅根·提姆(Megan Timme)便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场教育的变革。梅根是达拉斯市汉密尔顿公园磁力学校的校长。“我是如此的专注!”她感叹到,“当我联想到这项技术能为教育带了的种种可能性时,我觉得这一切太不可思议了”。
去年春天,梅根校长开始在学校的三、四、五年级教室,试点测试3D内容,这并没她令她失望。当戴上特殊的3D眼镜后,学生们立即被身临其境的体验吸引,陷入从投影机投射的飞舞的图像中。通过对物体的来回转动,并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他们学会了如何计算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他们跳上一颗飞行的小行星进行太阳系之旅;他们通过繁殖种子,亲眼目睹了植物的生命周期;他们解剖了一只青蛙,并进入人体内去看看抗生素的工作。
梅根注意到了3D能让不同的学生受益。那些在传统教学中有多动症倾向或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对3D迷恋得目不转睛。英语水平有限学生,突然有一个可视化场景帮助他们领会单词的概念。天才儿童则会产生很多新的大脑连接,并问出挑战性的问题远超出课程范围和老师的预期。现在梅根校长开始考虑,这项技术还会在学生身上发生什么奇迹。
劳伦·桑德斯(Lauren Sanders)在达拉斯市的谢尔顿学校教初中数学,起初她并不知道3D内容是否能很好地适合她的课堂。去年春天,劳伦进行了一个为期一周的试点,在课堂上使用3D内容提供商JTM的软件来教学复杂图形的对称性和体积。她把任教的两个班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结果她发现,给予3D教学的学生,无论是在他们提问题的类型和学生们获得测试成绩,都比接受传统教学的学生表现出对知识更好的理解。
孩子们不是听觉学习者,他们需要看到事物,感知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3D技术允许他们这样做。在计算长方体体积的课程中,学生观察2D平面图形时遇到困难,因为他们看到不物体的另外一面。有了3D投影技术他们能打破和旋转长方体看到其任何一面。在轴对称图形课程中,3D显示技术能让学生转动图形,以显示各个角度,观察它们是否一样,从而提高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关于3D投影技术
很多人实从电影《阿凡达》认识到了3D显示技术。“3D成像是靠人两眼的视觉差产生的。人的两眼之间一般会有8厘米左右的距离,要让人看到3D影像,必须让左眼和右眼看到不同的影像,两副画面实际有一段小差距!也就是模拟实际人眼观看时的情况。这样便产生了3d的立体感觉”(百度百科)。 而在几年前,在教室中布置3D投影显示还是非常昂贵,因为需要两台投影机才能办到。直到2010年德州仪器公司在FETC(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教育技术大会)新推出的基于DLPDigital Light Procession,数字光处理)技术3D教室投影机,才使得3D技术进入教室成为可能。新开发的3D功能DLP投影机只需要一台便可在普通教室实现3D显示效果,而价格远低于两台投影机的价格。随着技术的推广,目前有很多厂商都推出了类似技术的3D教室投影机,目前的价格已经接近传统投影机的价格。
随着廉价3D功能DLP投影机的推出,3D教育内容厂商也蜂涌而至。现在,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课程都有相应的3D内容提供,包括付费的和免费的。在德州仪器公司的支持下部分3D内容已经开始中文化,这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讲无疑是个令人兴奋的消息。
为何在教室中使用3D投影技术
美国视力检测协会(American Optometric Association,简称AOA)发布了公共健康报告说,在学校使用的三维图像,可以帮助诊断部分学生早期的视力问题,并能增强教学和学习效果。
AOA主席多莱尔·卡尔森(Dori Carlson)说,在课堂上使用的3D图像,可以提供两个方面的帮助:首先,在3D环境中,孩子往往学得更快,并记住更多信息;第二,在3D演示感知深度的能力原来是一个高度敏感的评估工具,可以评估一系列的视力健康指标,灵敏度远高于已使用150年的标准视力检查表。
“估计四分之一的孩子在视力方面有潜在的问题,通过观看3D图像能揭露先前未确诊的缺陷,帮助识别和甚至治疗这些问题”。卡尔森说,“这是因为观看3D图像需要两只眼睛功能协调运作,比如融合,聚焦,并跟踪的三维图像。”
AOA说没有迹象检测或证明,查看3D图像会损害孩子的眼睛。
如何在教室中布置3D技术
首先,我们需要一台支持 DLP 3D Ready 功能的投影机:大多数学校购买的新投影机都已具备此功能,现在购买具有3D功能的DLP投影机与那些2D功能的设备一样便宜。
其次,还需要图像显示出色的电脑:只需很少的费用,就能将大多数标准PC和笔记本电脑显卡进行必要的升级,以达到3D内容播放要求。而较新电脑的显卡都足以满足此研究需要。
第三,准备3D 内容 :目前已有许多3D软件内容提供商,而在线提供的免费3D内容也已达3,000多个。  
第四,为师生配置3D主动式眼镜:3D功能的DLP投影机需要与3D主动式眼镜搭配才能展现其立体效果。目前已有许多生产“主动式”眼镜的公司。但眼镜的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与传统3D眼镜相比价格稍贵。学生们最好每人都配带一副主动式眼镜,从而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舒适的感觉。
来自美国的研究案例
2011年6月,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谷学校区(BVSD)试点项目——BVS3D发布的结果显示:在一些案例中,3D内容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成绩。特别是对在传统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效果更明显。
参与该项目测试的的学校包括:道格拉斯小学四年级的科学和数学课程,凯西中学初中科学课程,蒙那多高中高中科学课程(包括AP生物学课程),和特殊教育学校翡翠鸟公立学校的初中社会研究、数学和科学课程。内容提供商包括DesignMateJTM ConceptsCyber Anatomy,Amazing Interactives
BVSD合作伙伴——丹佛市瑞吉斯大学评估了试点项目的结果。综合几个测试学校的情况,3D教学体现出下面三方面的优势:
• 学生参与课堂的水平更高。学区观察到三种现象,表明学生们对学习内容更感兴趣:更加关注所学科目(学习专注度提升),能长时间专注于难学的材料(学习注意力时间延长),改善了学生的行为,课堂干扰减少(课堂纪律更好)。
• 学生对3D学习反应更积极。对参与试点的高中学生的调查,76%的受访者表示,相比传统方式他们更偏爱3D学习。小学,初中和特殊教育的反馈也同样积极。
• 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更清晰。学习了生物学中的细胞结构的3D透视图后,学生们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一个学生说“它提供了一个比教科书更好的视觉效果”。另一位学生说“这让我更容易想象和理解其结构。” 而第三个说:“这些3D影片,帮助我学起来更容易,尤其是对于我这样的视觉学习者。亲眼所见远比嘴上谈论更有益。... ...因为它是三维的,它就在你的面前。”
来自英国的研究
2011年5月,英国伦敦的安妮·班福特(Anne Bamford)博士负责的“未来教育的学习方式(LiFE)”项目完成研究。LiFE项目是一项针对3D投影技术而进行的试点研究评估,旨在研究3D教育和传统2D教育的影响。项目通过对来自欧洲7个国家、 15个不同类型的班级和74010-13岁学生进行调查,学生分为传统2D教学法和3D投影教学法两组,每个国家选定的测试班级和学生均经过一定时间的教学跟踪和测试。
LiFE项目研究组组长安妮·班福特表示:“此次调查中涉及的所有学校中,3D帮助学生缩短了学习概念的时间, 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并使他们更深入地思考问题。调查显示,3D投影应该被列为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及课堂参与程度的一种重要方法。”
该项目公开发布的试点结果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对学习的影响
• 86%的3D班小学生比测试前有进步, 只有52%2D班学生比测试前有进步。  
• 3D班的个人平均分比测试前提高了17.1%,2D班的个人平均分提高了8%。
• 当学生们学习新内容时,以及当每节课使用更多3D教学并且每周做更多 3D课程时,学生成绩会有更大百分比的提升
• 100%的教师同意或非常同意:在教学中使用3D能使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课程,以及学生在3D学习中发现了以前不知道的新事物
• 84%的小学生同意或非常同意:3D改善了他们的学习;以及有83%的学生认可3D学习
记忆保留与衰退
一个月后,要求教师记录学生的记忆情况,主要是要比较3D学习 和无3D学习在质量与数量上的差别。通过一个开放式的任务,来确定3D教学对于记忆保留与唤起的影响。教师们记录下了3D和2D学生在回忆所学内容时的不同之处。 例如:
– 在描述概念时,3D学生更喜欢使用手势或身体语言;
– 3D 学生能更好地对概念分类(排序);
– 3D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概念性的知识(尤其是通过3D介绍新概念时)
– 3D学生描述其学习内容的能力得到增强(包括写得更多、说得更多、更愿意用模型来展示学习内容)
3D对课堂互动的影响
• 100%的教师感觉学生在上3D课时,注意力比其他课程更集中。
• 70%的教师注意到学生在上3D课时课堂行为更好。
• 平均来说,若以5分钟为测试间隔,非3D教学中,只有46%的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在3D教学中,有92%的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   
• 在3D课堂上,96%的学生会在5分钟内集中完全注意力。
• 相较于2D教学,在3D教学中,男生和有注意力障碍的学生在注意力集中和沟通能力(包括提问)方面,显示出了积极的变化。
(以上内容摘自LiFE项目研究报告)
3D学习的下一步
从上面两个研究案例中,我们还发现3D内容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了一些有趣的影响。
在美国的BVS3D项目中,研究者发现了一种“思维重建”的现象,即学生观看3D内容后,往往能够在大脑中重建他们所学,有时甚至在数周后这种能力仍未消退。
而在Anne Bamford博士的LiFE项目中,研究人员发现参与3D学习的学生更愿意从3D的角度来提问和思考,并能够对开放式问题给出更详尽的答案。
可以预见,3D学习的深入开展将会对人类思维的开启产生巨大作用。那么3D学习的下一步是怎样的呢?
为此,博尔德谷学区教育技术总监莱恩·斯可洛根(Len Scrogan)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希望3D内容,能帮助学生产生较高层次的思考”。他认为: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3D电影最低层次的内容,虽然能吸引住学生的视线,却代表的是被动的学习体验。接下来是互动3D学习物件和3D仿真,这可以使复杂的概念的更易被理解;比如:能解剖生物体和从内部观察其结构,或者穿越太阳系在每个行星上停下来探索。而3D学习的最高层次是学生创建3D内容。
最近,Smart Technologies公司宣布将在明年春节推出一套3D学习内容包,并与其最新的互动实物投影机Smart Document Camera 330配合使用,在交互式白板上创建出被称为“mixed-reality”(混合现实)的3D学习场景。此外,Promethean公司也承诺即将提供有3D功能的交互式白板。
更让人惊奇的是,一家叫做Reallusion的公司推出的iClone软件能让学生把视频和静止图像输出为3D内容,而富士公司也正在开发可以拍摄3D照片的相机。未来的课堂,如果厂商没有生产的3D内容,就交给孩子们去创造吧!
在发达国家,很多K12学校一直在实施每位学生一台笔记本电脑项目(简称1:1计算),不过持续的经济低迷让一些学校的这一实施计划搁浅,包括准备在新入学年级延续这一计划的学校,或首次实施1:1计算的学校。学校实施1:1计算要花费庞大的资金,因为学生手中的笔记本电脑通常是由学区或学校统一购买免费发放给学生使用,并且学校还承担着这些设备的技术维护。那么这笔费用来自哪里呢?从美国学校的的经验看来,通常有三个渠道:一是由当地政府发行教育债券募集资金,二是争取联邦或州政府教育拨款,三是依靠一些企业或基金的赞助。一些经济稍弱的地区还通过分期付款或向电脑厂商租借电脑系统给学生使用。在目前全球经济发展低迷的背景下,学校实施1:1计算项目显得举步维艰,但很多学校仍然并未停下脚步去追逐他们的革新教育的梦想。
1:1计算的魅力
2007年,美国教育技术协会提出了用科技革新教育的号召,并发布了《2020年课堂:教育行动计划》,倡导学校利用科技改变教育和学习,培养孩子们的二十一世纪技能。在这样的教育大环境中,1:1计算成为许多学区和学校追逐的最重要办学条件。一些研究也表明,1:1项目的实施可以在多方面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比如:
学生在出勤和纪律方面的改进;
让学生获得更广泛的学习资源和体验;
增加学习者个人和群体交互的频率和质量;
使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态度得到改进;
提高学生的成绩。
但是,质疑的声音也一直未停歇。最近纽约时报的系列文章披露了学校大量采用高科技的数字化设备,但并没给教育带来明显的改观,特别是学生成绩仍然没有提高。文中举出了亚利桑那州Kyrene学区的实例:该学区至2005年以来在教育技术装备上花费近22亿美元——每间教室都布置了交互式白板,每位学生也配发了笔记本电脑——却没有办出令公众满意的教育效果(学生的阅读和数学成绩停滞不前)。
1:1计算的拥趸们辩驳说,学生需要掌握21世纪的新技能,包括:1.问题解决与批判性思维,2.跨网际协作与领导影响力,3. 灵活性与适应性,4.创新与企业家精神,5. 有效的写作与口头交流,6.访问与分析信息,7. 好奇心与想象力。且丰富的软件和互联网应用在1:1计算的支撑下相比传统的教学工具更能帮助学校教会学生这些技能。这些技能是当前标准化考试无法评估的。
实际上,Kyrene学区的失败并不能说明整个科技推动教育革新的失败。很多新的学习形态和教学模式也正在被创新出来。比如:社会化学习让人们看到了全球化视野下的学习形态(参看http://eqilai.com/thread-15065-1-1.html《学校社交网络的未来》);而运用罕学院视频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更多家长眼中树立起1:1项目引领学习成功的典范(参看http://eqilai.com/thread-15052-1-1.html罕学院转变教育规则》)。
显然这些负面报道并没扑灭学校实现1:1计算、实施数字化教育的热情;因为他们相信,考试成绩并不适合衡量学生的二十一世纪技能,而新的评价体系也正在争论和制订中。在昂贵的笔记本电脑1:1项目遭遇经济危机的寒流后,也没阻挡住1:1计算的步伐,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把眼光投向了更好也更廉价的ipad或其它平板电脑;而欠发达地区则奔向了BYOD的怀抱。
   BYOD推动学校教育和技术的变革
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自带设备)的首字母缩写,就是学生可以自己带着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来到学校,并把这些设备和技术拥有学习。
随着学生“自带设备”用于学习的理念的推广,不时有学校实施BYOD的消息见诸报端和互联网。狼溪公立学校是加拿大的顶尖学区,近两年来他们在学区高中试点BYOD项目,教育成效明显,成为典范之一。
自从实施BYOD后,该学区发生了“三个转变”:
首先是向移动学习的转变。自从两年前,学区批准7所学校实施BYOD后,7个项目学校已形成了一个实践社区。他们联合提供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一年四季24 / 7的随时随地的学习和分享。BOYD受到大部分学生们的欢迎,因为他们更喜欢用自己熟悉的设备来帮助学习,因为这些设备更符合自己使用习惯,且携带更容易。
其次是基础设施的转变。要支持任何地方、随时学习,学区增加了几百个无线接入点,使学校能有普遍和密集wifi覆盖,并且提高了网络出口的带宽和可靠性。
最后是教学的转变。进入该项目后,学校转变了教学方法;因为没有在教学和学习方法的转变,无线接入和移动设备将不会起任何作用。因此社会化学习是他们实践后形成的一大亮点——通过定制社交网络服务ning.com,学区为学生们提供了强大的交互式学习和分享的平台。
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孔蒂区学校的BYOD已走在了前面。 两年前,该地区便进行了一个五年级的BYOD试点项目,结果是他们看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教学成果。该区首席信息官伦尼施德说,他们为BYOD做了很多前期准备工作。在基础技术的支持上,他们搭建了高密度高带宽的无线网络,在整个学区11所学校每个角落都有wifi信号。在学习平台方面,学区和学校的基于web的学习网站都针对小屏幕访问设备做了调整和优化,相关应用软件也提供了多系统版本供学生安装。在课程方面,过去几年陆续帮助教师整合Web 2.0工具融入课程教学中,他们已经适应了这种方式教学。
看起来成功的经验都是相似的。这里归纳出实施BYOD为学校带来的好处:BYOD能为学校实施1:1电脑节约大量的资金,因此可以转而增大对技术基础设施的投入;能减轻学校IT服务人员的工作量,因为设备的维护由学生自己完成;由于学生大都采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因此更好的移动性和便捷性让随时随地学习成为现实。
BOYD带来的困扰
BYOD的实施势必会看到学生手中各式各样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这在技术上称为“异质化”。相比以前统一发放的设备和软件而言,异质化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困扰。
首先是网络安全和教育应用的问题。
安全问题主要是未登记的自带设备在学校网络平台发布不良信息或访问未经授权的网站,学生自带设备中潜伏的病毒或木马在接入学校网络后传播。BYOD最新在企业中被采用,学校可以从中获取解决安全和应用问题的办法。
美国康涅狄格州的新迦南高中学校的解决办法是登记注册其设备的MAC地址才能获得授权接入学校网络,安全软件也会记录其访问学校网络资源的痕迹。这样能很好的避免未知设备的接入而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和网络攻击事件发生。而得克萨斯州的阿尔瓦拉多独立学区则采用虚拟网络分段的办法来分隔校园办公网和学生学习网,这样能防止设备带入的病毒和木马感染学校网络,也能过滤不适合学生访问的网站。
另外不同的系统和应用软件为教师的教学带来麻烦。学校利用云计算平台提供统一的教育应用服务则很好的化解了不同终端软件版本不同的问题。且面对少数非智能手机,有的学校选用了下面两种服务,为这部分学生提供了无障碍学习的途径。
studyboost.com一个新的免费服务使用短信和即时通讯把学生的手机变成互动学习工具。教师可创建在线交互式作业分享给全班,学生把StudyBoost添加到手机通讯录或聊天好友即可收到作业题,包括选择/填空/判断/作文等,提交答案后还会得到即时反馈是否正确。支持任何手机随时随地做作业
Celly是一个短信服务网站http://t.cn/aub5ER,使用其不同的命令格式,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如:调查/投票,用在课堂上能实时做快速调查和测验/筛选邮件/获取新闻/做笔记/组织小组学习等。
其次是社会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BYOD导致产生新的数字化鸿沟。因为设备由学生自己购买,而部分孩子可能由于家庭贫困无法拥有这样的设备,产生新的不平等。
2终端差异化影响学生心理。某些学生昂贵的设备可能激发班级同学间攀比心理,从而带来负面影响,甚至还可能引发偷盗终端设备的事情发生。
3新数字鸿沟还表现在智能终端App程序的使用上。富裕家庭可能会给孩子购买更多的应用程序,以便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最近纽约时报的一则报道显示出这一现状的存在:近一半的收入为75,000美元以上的家庭会专门为子女下载收费App,而收入在30,000美元以下的家庭却仅有八分之一的会为孩子下载收费App
4移动终端对孩子的健康不利也是社会所担心的。20115月,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显示了手机和wifi的辐射可能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带来严重的后果,有少数学校已采信了这一结论。
显然,上面列出的问题无法用技术来解决,需要学校想出更好的应对之策。下面给出一些建议:
一些学校采用学校或民间资助的办法让无力承担的孩子也获得智能终端设备;同时也对设备的选型向家长提出建议,避免学生携带昂贵的设备进入学校;另外也建议教师尽量采用学校推荐或免费的app程序在教学中使用;而对于辐射可能导致的健康问题,虽然目前还没有正式的科学研究报告认同这一结论,但也建议学生们少使用移动互联网,多采用离线应用。
五、BYOD成燎原之势
虽然BYOD还处在试验和出发阶段,但很多媒体和教育工作对此报以热烈的掌声。最新的报道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汉诺威高中在他们的教室刚刚开始了“BYOD2011-12年度试点方案,让学生用自己笔记本电脑,手机和其他数字设备带入学校实现1:1的数字化学习方式,但学生只能用账号和密码登录到学校许可的网络。这样能节约学校技术成本,学生对设备更容易管理和使用。
BYOD真的是下一波教育技术的浪潮吗?我们拭目以待。
情境
早上,A校长刚走到办公室门口,便碰上班主任B老师。她是为了C学生而来。该学生最近违反纪律受到处分,产生厌学情绪,想今天离校退学了。老师和家长做了不少工作,可是效果不明显,于是便想到请校长帮忙。从谈话中A校长看出了B老师非常着急,便决定尽快找这位学生谈话。于是B老师便匆忙离开去通知学生了。可是我们的A校长除了从B老师口中得知学生姓名外,对这位学生的其它情况一无所知,怎么找这位学生谈话呢?
校长进到了办公室,打开电脑,通过浏览器登录到了学校的数字化管理平台,首先看到了B老师的留言,上面写了C学生姓名班级和与违纪的简单经过。随即,校长在平台搜索框中输入学生名字进行查讯。几秒钟后,这位学生的信息便罗列出来了,包括其家庭情况、每次考试的成绩、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入学时留下的誓言和奋斗目标,以及他最满意的作业和作品,当然还有德育处对C学生的处理意见。不久,B老师带着C学生来到了校长办公室,谈话开始......
看到这里,你或许对帮助校长实现高效办事效率的数字化管理平台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是怎样的一个软件呢?请接着往下看。
功能介绍
校园数字化管理平台是应对学校现代化管理的需求,为增强学校工作的执行力和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服务,并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数据处理、存储、管理的应用软件系统。校园数字化管理平台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设计和编排通常按国家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来执行,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功能模块:
1、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是校园数字化管理最重要的一项功能。主要从学习水平结构分析、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自我发展性评价以及教学有效性这四个角度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测和分析,实现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及时有效的监测、诊断和反馈。
2、人员管理模块
以学校各类人员信息为基础数据,实现对学生和教职员工管理。学生管理有学籍管理,学业管理和综合评价。教职工管理有个人资料管理、培训管理和综合评价。
3、部门工作管理模块
该模块能实现包括教务、科研、办公、德体卫、总务、档案、资源图书、电教实验、安保等学校工作的各方面事务的管理。达成学校无纸化办公,实现管理和资料归档一体化,节省办学成本,提高办事效率。
4、校本资源管理
为学校教师的教案、课件、试卷、素材等资源提供存储和管理平台,并对其进行了合理有效的归档,便于教师的检索和下载使用。
应用
现在的数字化管理平台都是基于B/S架构开发,用户在一台联网的终端电脑前只需通过浏览器便可访问使用。平台为不同类别用户设置了权限用来使用相应的功能,增强了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本文开始部分的情境仅是从校长的应用角度来描述的。接下来我们继续从学校其他人员的角度来了解平台的应用。
小C是名学生。自从进入学校后,小C不但通过平台录入了自己的基本信息,还留下了入学誓言和奋斗目标。通过对每次成绩的查询,历次考试成绩的的图形曲线变化情况,以及老师同学家长的评价,小C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足迹,并及时总结,确保自己朝着奋斗目标前进着。而小C的父母在外地打工,他们通过互联网登录到平台也能清晰的看到儿子的在校的学习生活表现,还能采用邮件和留言等方式给予孩子成长更多的关注。
B老师是一位语文教师。通过这个平台,他不但能完成个人资料和工作信息的发布,还能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和集体教研活动;更重要的是他能通过查看并分析其所在班和年级本学科的成绩来了解自己的教学质量,分析卷面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班主任的他还能全面掌握本班学生各学科成绩以及综合表现,了解学生的发展轨迹并及时纠偏。
D老师是教务主任。在这个平台中,他除了拥有作为学科教师身份的相应功能使用权外,还能完成本部门的日常办公事务的管理,比如:通知、排课、考务、成绩统计分析等等。同D老师一样的其它部门的主任也能通过这个平台实现工作的快捷部署和灵活监管。
发展趋势
目前,市面上的校园数字化管理平台产品很多,功能上侧重不尽相同,质量也良莠不齐。学校在选择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教育质量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美国学校非常重视质量精细化管理,每个州都有统一的在线数据管理平台对学生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不但可以查询学生各年级段的学业成绩,并通过对数据的追踪、分析来对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进行监测和评价,找学校办学中的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因此对学生数据的全面和系统分析是衡量每所中小学校的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关系到每位孩子的成长。我国很多中小学校对学生学业数据的管理比较粗放,需求还停留在成绩统计和查询的阶段;在部署校园数字化管理平台时应增加对教育质量精细化管理的需求。
2、适应以人为本管理的需要
校园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前身是学校信息化办公平台,主要侧重事务管理方面的应用。而随着现代学校教育管理理念的发展,学校管理也从以前的重事务管理转移到人本管理为主和事务管理为辅的管理形态;因此校园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功能也发生巨大的变化。适合现代学校管理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平台,注重管理层和一线师生的扁平化沟通,注重信息的双向传输和采集,注重教学培训功能的设置等。
2、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根据新课改需求,增加课程管理的功能为选修课和学分制服务,采用多向评价和档案袋评价等新的评价方式。
3、适应移动办公的需求
增加手机等移动终端入口,这样可实现无线移动办公,而不必固守在电脑面前。
4、适应社会化网络应用的需求
传统数字化管理平台按学校需求提供的师生信息管理栏目并不能囊括所有方面。社会化网络应用(web2.0)的一大特点是用户创建内容,增加社会化网络应用师生不但可以按既定栏目提供信息,也能按各自情况发布内容。因此社会化网络应用更能展示全面立体的师生个人,从管理者角度来看着很有必要。同时,这类应用也增加了数字化管理平台对用户的黏性,而不是单单冲着工作而来。
在美国,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少年使用的主要媒体。根据Kaiser家庭基金会的一项调查显示,现在的青少年平均每天花费6.5小时在各种电子媒体上,其中消耗在互联网上的时间则是最多的。当人们在为下一代能掌握和使用新技术而高兴时,担心也随之而来。就像当年害怕青少年迷恋电视那样,对于新兴的媒体——互联网,人们同样是又爱又怕。
家长的担忧
许多家长喜欢互联网,并且希望孩子们也使用它。不过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家长对网络世界的担心也几乎与“喜欢”同样的多——特别是象MySpace.com这样的社交网站——他们担心孩子会在这些网站上惹上麻烦。
“这完全是一个矛盾,家长们明白互联网非凡的潜力,并且知道孩子们必须使用它,但是他们也有很多担心。”公众意识媒体(Common Sense Media)的执行总裁詹姆士·斯特尔说,该公司网站提供辅导家长使用网络的服务。
08年5月5日到10日,由著名的Insight Research研究团体组织了这项在线研究,结果表明80%的家长害怕孩子在网上遇到性掠食者。
家长的担心并不是毫无根据,前段时间美国主要媒体都在报道青少年在社交网站结识一些性掠食者,遭到伤害的事件。在这些社交网站,由于允许青少年用户上传自己的照片、家庭地址、就读学校、电话号码等个人资料,这使得这些网站成为性掠食者的理想场所。他们可以在网站上很容易的物色到目标,通过伪装后与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交往,骗取信任,进而实施性掠食。在Middletown市的七名小女孩,就是因此而遭遇坏人的伤害。警察局的官员说,这只是冰上一角,已经有许多孩子有过类似遭遇,只是他们不愿透露,所以目前无法准确统计受害人数。
不过在4月25日到5月1日,由Greenberg开展的另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18—24岁的年轻人中,只有30%的会担心遇到这样网络麻烦。
因为,大部分年轻人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认为网络是一种社交方式。对于年轻人来讲,在网络上提供一些个人信息能帮助自己交到更多朋友,好处多过危险。
同时,研究还显示他们觉得在网络上非常自在,且78%的年轻人拥有个人网站或博客。
报告建议,对于如何正确使用在线媒体,家长和孩子都需要接受辅导。
因为家长们也认识到网路的重要性,调查显示91%的家长认为互联网能激发孩子们探索的激情;77%的认为互联网对于青少年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教育和学习工具;但是88%的家长认为知道孩子在网上作什么事情很重要。
青少年的网络行为
的确我们应该知道孩子们到底会在网上作什么?
亚伦很懊恼为何他与四个同学作出了这样的决定。二月下旬的一个周末晚上,他们把一份谈论女孩"热辣与否"的列表发布到互联网上,这份列表涉及到100个Kirkwood 中学低年级的女生。
“这是畜生做的事情,”他说。“这是一个非常愚蠢的玩笑……我们无聊透顶,我不知道我们做了什么。”显然亚伦正在为这件事情感到羞愧。
据校方透露,这份在互联网上公开的列表内容中包含有对女孩身体不堪入目的描述,最初被发布在Facebook,一个在大学和高中学生中非常流行的网络社区上面。他们并没有把这份列表带入学校,不过网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他们3月初回到学校时,这份列表已经传遍的整个校园。最终,两名低年级女生把列表交给了校方,5个男孩得到了严厉的处罚。
当互联网模糊了学生校园行为和校外生活的界线时,这样的情形就会时常发生。
今年一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名高年级高中生受到停课处罚,因为他在流行的网络社区MySpace.com上丑化学校校长。
在英国,老师们抱怨学生用手机欺负老师——学生用手机把老师大动肝火的情景录拍下来,然后把相应的音频或视频放到网上。这一情况已经引起英国的教师协会的关注,因为这些音频或视频在互联网上快速散播会让教师蒙受极大羞辱,如果让家长和同事知晓,还会损害到教师职业生涯。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则报道,去年11月,美国新泽西州的Oceanport市学区支付了$117,500的赔偿金来平息了一个诉讼。缘起学校不恰当的惩罚了一名学生而遭到起诉,该学生创立了一个网站并网站上严厉批评他所在的初中,还把校长比喻成独裁者。
显然,由于法律的不完善或有些地区过分的追求言论自由,使学校在遭遇到此类事件时处于尴尬地位。对于学生的不负责任和不道德的网络言行,学校的处罚常会遭到自由人士的质疑。
学校监控学生网络言行
面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和不道德的网络言行,学校该怎样采取对策加以预防呢?
下学年,Libertyville高中的学生将对自己发布在博客或社区网站(如MySpace.com)上的内容承担起责任。
伊利诺斯州在5月22日召开的高中学区董事会上,以128票全票通过一份规定。要求需要参与课外活动的所有学生签署同意书,保证不往互联网上发布“违法或不适当的”内容,否则将受到纪律处分。这份规定将在下一学年起开始执行。看起来学校开始采取积极的策略应对越来越频繁发生的学生的网络言行。
学区官员并不经常去搜寻和监控学生的网站,而是在得到其他学生、家长以及社区成员的举报后才展开调查。
虽然此举对于学校教育管理学生,规范其在虚拟环境的言行很有帮助。但还是有家长持不同态度。一名家长认为学校逾越了他们的职权范围,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我认为学校没有必要象警察那样来管理学生在网上做什么,”她谈到,“那是我的职责”。
学区联合主管Prentiss回应了这次批评。 “搜索监控学生博客站点涉及侵犯个人隐私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他谈到,“因为这是公众的互联网(World Wide Web)”。
目前大多数学生同意依照这项规定来约束自己的网络言行。
政府的态度
鉴于类似MySpace.com等社交网站给学校教育带来的诸多不良影响(学生遭遇伤害、学生不负责任的言行),政府已经开始采取积极措施应对。
美国媒体最近都在关注一个报道:国会成员将提议新的立法,要求学校和图书馆封锁使用在线社交站点。
如CNET所报道的,DOPA(废除在线掠夺者行动)提议修改联邦法律,要求当前所有学校和图书馆接受联邦E-Rate基金(是一个资助网络花费的政府项目)来过滤不适合的网站。这个法律的修订将会更将加详细明确的限制使用交互式在线社区。
根据这个立法提案,禁止未成年人在没有父母许可的情况下进入商业性社交网站或聊天室,因为通过这些渠道容易使未成年人接受到低俗或者淫秽的一些资源;容易遭受到非法的性知识的毒害,非法性取向的要求,或者不断来自成年人关于性本能的无聊言论会伤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哪些网站被定义为“在线社交网站”呢?在法案里有明确规定,由商业运作的网站,允许使用者创建提供他们自己信息的网页或者档案,其它使用者可以获得这些信息,并提供一种与其它使用者交流的机制,如论坛,聊天室,邮件,或者即时信息。这个定义有点宽泛,当然,非经营的网站不在此列。不过商业博客工具和邮件列表服务应该也从属于这个法案规定的范围。
这个法案为教育用途的在线社交网站留有通道。即当成人或者未成年人在成人监督下使用网络作为教育用途时,这是法案允许的。学校允许教育者决定是否解除这些过滤机制,不过哪些网站或者什么时候解除过滤,学校都将记录在案。
这个立法提案在美国教育博客空间引起一片反对的声音。下面是摘录一些精彩的评论。
andy:我完全同意孩子们不能花费课堂时间来交朋友或者在博客空间里发贴子。但是这个法案将限制所有形式的在线社区,这让人难以理解。虽然理论上任何在线社区可以用于娱乐,那么我们应该关闭所有社区网站的大门,或者只其中一部分呢?
如果法律确立,我们正在博客空间里进行的讨论将会沦为牺牲品,除非这是一个非商业经营的网络。如果我开设这个博客时,使用免费,但是商业博客工具,就像Blogger.com,我将不会感到惊奇它被封锁,许许多多这些完全合法的博客在满足社会公众不同层次的兴趣。
但是许多教育者使用在线交互工具也依赖于商业服务。这些站点将被封锁,并且教育者不会有能力除去障碍,即使法律在技术上允许这样做。最大的问题就是禁止一切在线工具——合适的工具开始使网络成为激动人心的,与教育相关的地方。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限制不合适的工具的使用。想象一下因为能被不适当的使用,如果我们开始限制使用所有的CD-ROMs、DVDs、或者VCRs,这将是怎样的后果。其实需要约束和限制是行为,而不是这些交互工具。
Liz:我认为这是个很糟糕的问题,至少对于图书馆来说。
第一,   它阻止我们的孩子使用图书馆。
第二,   它将使我们的孩子使用这些网站从相关的公众场所(学校或图书馆)转移到孩子的卧室……我认为孩子们在图书馆使用网络遇到麻烦的可能性要小于在他们的卧室里单独使用。
第三,   这根本不需要立法。父母和教育者需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教会他们哪些是互联网上合适的或者不合适的东西。你不能阻止一个女孩在城市公园里向一位四十岁的老男人抛媚眼,你也不能阻止它们在网络上发生。我们在教孩子怎么样处理在现实生活中与陌生人的交往,但我们在教他们在网络上的陌生人交往吗?我觉得我们很大程度上没有这样做。所以,这应该成为“使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法则”的一部分,教给每一个孩子,从小学5-6年级就开始。
第四,   封锁这些站点主要保证他们的使用将会逐渐减少。作为任何学校的技术工作者将会告诉你,孩子们并不是哑巴。他们将突破你封所的每一条他们使用资源的途径,并且智取。很快,学校和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将持续的过滤和监控,而不是去搜索新技术来实施,他们将成为互联网过滤的奴隶。
这个法案是幼稚的,并且可能立刻被扼杀。社会网络技术推动我们生活的进步并且给每个人机会,使他们的呼声被更多人听到。为什么孩子们不能有同样的机会呢?
教师对学生的建议
对于学生写博客或在网络社区的个人主页上发布内容,这里有教育专家的一些建议:
1、  应该把博客空间看作与教室空间一样,一些言论在教室中发表不恰当,同样也不适合在博客上发布。我们鼓励与其他blogger交流和讨论,但希望能象在学校生活中那样进行自我管理。
2、  绝对不要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在博客上。博客暴露在公众互联网上,不要发布你的隐私。为了安全起见,最好不要透露自己的电话号码和家庭住址等信息。
3、  你的博客是一个公共空间,十年之后,你的雇主可能在互联网上发现它,会对你的工作造成影响。所以最好写一些确定是自己引以自豪的事情,不要发布一些不成熟和愚蠢的内容。
4、  谨慎链接。没有看过的内容不要链接,最好链接那些需要关联的网站。如果你链接的网站包含有令人不舒服内容,最好及时换掉。
新型安全的网络社区
由于目前流行的网络社区MySpace.com等,不断爆出青少年安全问题的事件。有些地区采取措施过滤社交网站进入学校,有些地区立法要求社交网站限制使用者年龄(18岁以上)。但是这似乎阻断了青少年使用这类社会网络站点,且教育工作者们认为这种新的web2.0网站非常适合用于教育。
针对这一情况,互联网上出现了被称为安全的社会网络站点。Whyville.net 和 Imbee.com就是这类颇具代表性的安全网站。它们为18岁以下的青少年提供服务,能保障他们的安全和引导他们的网络行为。
这些网站的注册要求孩子们输入家长的电子信箱才能通过,并且设置了许多安全过滤措施。比如:过滤敏感的词语,可以及时制止不恰当的谈话,阻止不负责任的内容的发布等。
网站也允许成年人使用,因为需要教师和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但是禁止成年人装扮成孩子进入网络社区。
目前这类网站的推出,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欢迎,孩子们也逐渐从MySpace.com等成人社区网站转移到了这里。这类网站还被一些教师介绍进教室,用于开展学习交流。或许这就是web2.0向edu2.0的跨越。
为敦促联邦决策者和学校的领导人“采取大胆的步骤...来改善教育,以让美国在21世纪继续领跑”,帮助国家利用技术重建学校,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董事协会( SETDA )发布了一份新指南。这是国家教育技术董事协会( SETDA )和一些相关组织为即将到任的奥巴马新政府提供的政策建议,希望从联邦到州以及地方各级决策者和教育官员能改革教育,利用技术帮助学生获得21世纪技能。
促进教育使用技术10点建议
SETDA的这份指南——《2020年课堂:教育行动计划》提出每个孩子从进入幼儿园起就应得到高质量的21世纪教育。这个计划包括几份白皮书,一个学生人权法案,以及一套加强在教学和学习中使用技术的10项建议。
“美国现在的教育危机四伏。这体现在毕业率下降,新人员没有准备好进入大学和劳动岗位,很少人从事科学和数学研究,频繁的教学人员调整,和很差的课堂出席率。 ” SETDA的执行董事玛丽安娜说。“我们的学生应得到更好的教育。我们知道如何在教育中正确利用科技,改变教学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出席率和成绩。 ”
报告引述一些统计数字,来强调政府需要迅速采取行动。例如,根据SETDA统计,目前美国高中学生毕业率是勉强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而仅有不到百分之五十的毕业生准备就业或升学。在所有的美国行业中,教育行业的技术使用排在最后。此外,到2010年,超过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科学家将生活在亚洲,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 STEM )领域的研究生人数,美国将落至世界第20位。
集合了100多个政府官员和全美50个州教育技术办公室的观点, SETDA的行动计划为国家、州和地方的教育领导者提出了以下10项建议:
1.确保教育技术和资源在教学、协作、评估中能持续无缝的使用。
2.让所有学生接触STEM领域和职业。
3.采取行动持续的支持教师专业化发展。
4.利用虚拟学习机会支持教师进一步的专业化发展,比如通过在线社区和教育门户。
5.在日常教学中整合创新、持续和及时的评价方式。
6.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利用通信技术加强家校互连。
7.提供必要的资源让每个社区有基础设施支持利用技术学习,包括评价和虚拟学习。
8. 从所有教育行业相关者中——学生、家长、教师、联邦和地区领导、商界领袖、国会议员和当地社区的成员,为教育使用技术争取社会的支持。
9. 通过ATTAIN Act法案,为州和地区关于技术在学校改革中的角色定位提供联邦政府的支持。
10.增加E-rate基金,这样学校能获得电信服务、互联网访问、局域网连接以及维护这些连接。
学生必会的七种技能
就在国家教育技术董事协会发布这10点行动计划的前一天,哈佛大学教授托尼.瓦格纳在华盛顿特区举办的一个论坛上发表言论说:“现在的学生可能会在生活中遭遇失败,因为他们的学校只忙于为考试而教。”
“为应付考试而教学是错误的,”在11月18日为SETDA所作的主题演讲中瓦格纳教授提醒听众,“因为这种教育活动妨碍了七种生存技能的传授,而这是每位学生在毕业前应该获得的技能。”
瓦格纳是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教改领导小组共同主任,他认为经济改革很快会传递至教室,这必然促使国家实施教育改革。
“许多人认为学生需要学习的工作技能和成为好公民的技能是两套分离的集合。但事实不是这样的。是什么让学生在全球竞争中成功将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成功?”瓦格纳说。“有两方面是雇主看重的:‘我们需要能提出好问题的人,我们需要能让人深入思考和交流的人。’”
“当我问他们是否需要学生学习最新版本软件时,他们说不,”他补充到。“他们告诉我,技术更新太快,很难跟上其步伐。从学生毕业到参加工作,软件可能已经变化了。我们不介意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却无法教会他们如何思考。”
瓦格纳曾到全美乃至国际上很多地区、学校、组织进行过调研。通过这些访问更加突出国家课程标准需要改变,为考试而教不是达到成功的方法。
“我访问过一些地区的科学实验室,”瓦格纳说。“其中一些非常棒,能让学生获得很好的考试成绩,大多数学生都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但是另一些却并不怎么样,为什么呢?我在一个科学实验室观察一群高中生做实验。一个小组有一个问题,喷灯在冒烟。但是他们束手无策,只是等待老师来解决。但是教师没看见,因此我走过去,问他们‘我们要做什么?’一位学生说:‘不知道,喷灯不能工作。’我说:‘那么,你们的实验假设是什么?’他们全部一脸茫然。最后一个学生告诉我,‘哦,这个假设是昨天学的一个生词,但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瓦格纳点评:“即便你拥有所有你想要的装备和技术,但是如果你不教会学生思考,如何在多种选择中思考,你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他又谈到了另外一个故事,例证类似的问题。
“一次,我去一所有大量AP课程的学校。在一节关于政治的AP课程的课堂上,教师不断地向学生提问,但整个过程就仅有一位学生举手,而其它学生保持沉默。这个过程一直在重复,直到当教师问“什么是铁三角”而这位学生回答不上时,再以没有其他人举手。这位可怜的教师,为了慌忙的掩盖这段尴尬时间,匆忙的说:‘好吧,该这样回答这个问题。’随后在黑板上写下答案。”
瓦格纳点评:“问题关键就是教师在为考试而教,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他们无需思考。这就是为何学生能高中毕业,却无法在大学或工作中继续进步。”
瓦格纳建议联邦政府和学校从内容标准转向能力标准,并且他催促教育行业相关人士思考评价21世纪技能的评价方法。
“我了解的教育是一个很能规避风险的行业,特别是在教育评价方面。但是评价能驱动教育走好或变坏,而目前的美国教育,是变坏了。如果我们的评价能测量能力和21世纪技能,像欧洲的PISA评价那样,那美国教育将是另外一回事。”
为考试而教学不只是限制了学生思考的能力,同时阻碍了学生学习他们喜欢的科目。瓦格纳又举出一个事例:
“一次我与MIT的一位学生聊天,这是一位非常成功学生,来自一所AP学校。他说他以前喜欢科学和STEM学科,但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放弃了。现在他想成为一名教师试着去改变这些教育现状。”
按照瓦格纳的说法,新一代的学生并不是缺乏积极性,而恰恰是有很高的积极性。
他们是多任务者,常常待在屏幕前,钟情于快餐文化,他们使用web2.0工具创造,热爱合作。如果我们能找出如何抓住他们的兴趣来教学,他们将变成伟大的思想者,并愿为此而积极地学习。
瓦格纳提出了学生需要在信息时代成功的7种生存技能。确保学生在毕业前掌握这些技能,这是学校的工作:
1.问题解决与批判性思维
2.跨网际协作与领导影响力
3. 灵活性与适应性
4.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5. 有效的写作与口头交流
6.访问与分析信息
7. 好奇心与想象力
最后他他呼吁:“我们不能牺牲我们孩子的生活为代价。教育必须变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8:02:2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网络时代学习方式的转变(二)
从Google apps到Windows live,云计算(Cloud computing)越来越被人们熟悉,它正在成为一个流行的词语。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预言“90%计算任务都能够通过‘云计算’技术完成”。最近美国SIMtone公司与北卡罗来纳州的格雷汉姆小学合作开始了学校云计算计划,推出的“通用云计算服务”将为学校600名师生带来虚拟电脑桌面。同样是北卡罗来纳州,州立大学与IBM合作推出为大学和中小学服务的名叫“虚拟计算实验室”云计算平台,包括在线使用教育材料、应用软件、计算和储存。随着技术的成熟,云计算正叩开学校大门,为教育提供服务。
什么是云计算
关于云计算,有大约20种专业定义。然而后面的说法却让我们更容易认识它。施密特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云计算”就仿佛银行的自动取款机(ATM),我们出门再也不用随身携带大量现钞,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取用。Google的工程师谷雪梅则认为,PC时代好比每个人要用电,都得自己购买发电机;而“云计算”时代,每个人不必拥有发电机,直接从大型发电厂买电就好。
“云计算”其实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是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简单描述是:原本在一台本地个人电脑或独立的远程服务器中完成的复杂数据处理(比如运行软件),现在由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来协同完成;而这个过程被作为一种服务通过互联网传递到我们的桌面;来自全球的任何一个用户只需一部简单的接入设备即可通过互联网在本地获取这种服务,实现低配置设备享受高性能计算服务。
云计算如何进入教育
云计算固有的特点使其比其它新技术更容易进入学校。
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很低——这一特点决定了云计算将会在学校大受欢迎。云计算能把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的内存、存储和计算能力集中起来成为一个虚拟的资源池,并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实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服务。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计算需求,学校不得不经常购买更新电脑设备。如果使用云计算服务,绝大部分计算任务交给云端(分布式计算机服务器)来完成,只需让电脑接入互联网即可。在SIMtone公司为学校提供的“通用云计算服务”项目中,学校可选择使用公司提供的桌面型瘦客户端和基于华硕Eee架构的笔记本电脑SNAPbook——这类设备没有操作系统和内部数据处理过程,价格也非常低廉;用户在客户端开启使用各种软件带来的大量计算负荷,以及硬件维护工作则交给云服务提供商。学校师生也可以使用原有的旧电脑,或采用性能一般的低价笔记本电脑以及智能手机接入云服务,享受云计算提供的虚拟桌面带来的乐趣。可见使用这样的云计算服务,学校能极大的节约计算机硬件购买和维护成本。
云计算为学校提供经济的应用软件定制服务。软件即服务(SAAS)是云服务的一种类型,Google Apps和Zoho Office就是这种服务。学校接入这类云计算服务后,无需再花费大量资金购买商业软件授权,一些常用的应用软件如office系列,云服务已经提供,收费低廉,有的甚至是免费。作为客户端的本地电脑只需运行图形界面的linux操作系统和firefox浏览器即可享受云服务,不用担心应用软件是否是最新版本,这也极大的减少了学校为维护和升级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投入的费用。而linux和firefox都是开源软件,可以获取免费使用的许可。一个典型的案例是Google的云计算服务Google apps,它为个人用户免费提供了字处理、电子表格、PPT演示文档制作、网页制作以及电子邮件等应用软件。在一些学校,使用Google apps比在电脑中布置开源的应用软件来得更方便和简单。因此这对开源应用软件也是一个挑战。
云计算能为学校提供可靠和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在病毒猖獗的互联网时代,数据存储的安全可靠越显重要。而信息安全的问题在专业人员欠缺的学校特别突出。学校使用云计算服务,数据储存在云端。因此无需担心病毒的入侵和硬件的损坏导致数据丢失。
云计算让数据共享更便捷。在SIMtone公司的教育云计算项目中,普通旧电脑通过浏览器访问“WebSNAP”入口接入其“通用云计算服务”平台,而较新的电脑(能运行WinXp或以上)则通过终端虚拟机软件“SoftSNAP”接入云服务。该云服务传递给每位教师和学生一个虚拟的个人电脑桌面。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家中,也不管使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或是手机,接入云端后,都会获取到同一个虚拟桌面,就像使用同一台电脑的系统。因此你可以在任何地方继续你的工作,也可以在多种设备见共享你的数据。同时启用云计算服务提供的共享机制还能轻松把文档与其他人协作共享。比如使用Google apps,你可以把未完成的写作带回家,也可以与伙伴一起协同完成教学设计文本和演示文档,并同其他教师分享。
采用开源云计算项目,布置校园网中的云计算服务。目前有很多云计算项目是开源的,比如:你想构建类似与Google apps的云平台,可以采用AppDrop或10gen开源云计算项目;如果构建类似Amazon(亚马逊)的云服务,则应选则的开源项目是Eucalyptus。最近,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也宣布其与IBM合作的虚拟计算实验室(VCL)云服务平台代码会免费提供给开源社区。也有一些企业采用开源云计算项目搭建云服务平台,比如目前Google、Yahoo、Amazon、Facebook等提供的云服务都用到了开源项目Hadoop。许多学校都有大量接近淘汰的旧电脑,这类电脑有些只是硬件配置问题无法升级到新的操作系统或安装新的应用软件而被淘汰,硬件本身还支持继续正常。这类电脑除了可以作为客户端接入云计算服务继续使用外,还可以选择使用开源云计算项目在大量的这类电脑上布置学校自己的云计算服务。当然前提是开源云计算项目的安装设置在未来需要变得更容易。另外在大量使用电脑的大学校园,许多办公室电脑和学生个人经常开着机而无人使用,闲置出巨大的计算资源。因此有专家提出使用开源云计算项目把这些电脑纳入云计算服务中,为高校一些需要大量计算的科研项目服务。
无处不在的计算
据2007年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美国只有78%的家庭拥有电脑,75%的家庭连接上互联网,而拥有手机的公民高达82%。可见手机的普及程度高于个人电脑。随着手机性能的增强,以及3G时代的到来,通过手机接入云计算服务成为可能。届时,教育界期盼多年的1:1计算将随着手机的普及而实现,并且计算将无处不在。
我们怎样才能让可供分享的网站(社会化网络)发挥最大的学习力,同时又能确保学生的安全及其负责任的言行呢?
在过去的两年间,媒体充斥着各种各样关于社会化网络的负面消息。掠食者、网络欺凌、诽谤以及其它各种在社交网站(诸如Facebook和MySpace)上发生的伤害行为日益成为恐怖事件的主题,以及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在线危险的担心再次升级。
作为一位教育技术和媒体专业的教授,我也遇到到过类似令人担心的事件。
罗伯特是一位开朗、有礼貌的年轻的实习教师,但他的事业却在2006年的秋天差点被结束了。罗伯特在一所高中担任数学实习教师,他有当教师的天赋,也深受学生的喜欢。可能是过于喜欢的缘故,罗伯特的三名女学生在MySpace上用这名年轻教师的名义申请了帐号,伪造他和这三名女生在本地一家夜总会的图片,并在网站上发布了。这严重的损害了这位年轻教师的名誉。
凯蒂是位经验丰富的小学教师和两个女孩的母亲。在两年前的一次家长和教师参加的关于数字公民和数字安全的会议上,听了我的关于“你知道你的孩子在网络上做什么吗”的主题报告后,凯蒂向我咨询了如何追踪孩子在线行为的方法。我给了她一些建议和相关软件,并提醒她慎重。过不久,凯蒂再次联络我,这次是留着眼泪。她通过追踪发现了16岁的女儿染上了许多坏习惯,而这些都是在Facebook 和 MySpace上跟网友学的。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学生们已经在线上了
2007年8月,美国全国学校董事协会(NSBA)发布一份名为《创造与连接》的研究报告,内容是关于孩子们使用社会化网络的调查。据这份报告显示,大多数美国青少年回答说他们花费在社交网站上的时间与看电视的时间一样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们报告说他们的在线活动绝不是被动参与的,他们喜欢参加在社会化网络中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活动。最近皮尤互联网报告《青少年和社会化媒体》(2007年12月)也进一步佐证了NSBA报告的结论。其中描绘到,“从博客到各种在线社会化媒体,创建各种类型的数字内容已经成为大多数青少年生活的重要部分。”孩子们已经在线上了,教师和家长们都需要接受这个现实。
学习的新世界
一旦关于在线网络安全的担忧被消除,社会化网络能为孩子们打开宽广和精彩的学习的新世界。创新的教师们已经认识到像MySpace和Facebook 等这类网站作为学习工具的潜力——可作为跨越文化差异的桥梁、能用于创建可靠的21世纪的学习环境。在泰国曼谷的一所国际学校,教师Kim Cofino 通过在线社会化网络让她的五年级学生与澳大利亚、中国、英国以及美国的教室连接起来。这个项目的目标是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来加深思考和加强沟通。同样,另外一个国际协作学习项目是“平坦的学校”。创办者是在教育博客圈以“酷猫教师”而闻名的Vicki Davis。这个项目是一个在全球传递的倡议活动,旨在联合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奥地利以及卡塔尔的中学生一起阅读思考Thomas Friedman的开创性著作《世界是平的》。
这些项目证明了数字化时代的教育装配上社会化网络的动力后可能会发生些什么。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合理的控制和管理能保证健康的在线学习环境,细致的运作指南是这些项目安全且成功实施的关键。
控制和管理
当你带着一帮小孩在线开展活动时,首先要确保的是社会化学习体验的安全性。而教育工作者对社会化网络服务的控制和管理是保证安全最重要的策略。
当使用诸如 MySpace和Facebook能社交网站进行学习时,教师几乎无法对学生活动和交流加以控制。替代的方案是使用像Ning这样的服务更适合于教育。Ning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网络平台,允许教师们创建和管理他们自己的在线社会化网络服务,且Ning平台中有许多保障学生安全的重要功能。作为目前最优秀的协作工具,Ning非常适合用于全球性的社会化学习项目。
由此可见,对于建立一个安全的社会化学习体验环境来讲,一种很好的模式是创建和管理一个私密的社会化网络站点。尽管,目前Ning是最简单和功能全面的网络创造工具,不过我们还有其它的选择,诸如:Snappville、BrainHoney和Agilix等也有很好服务。
安全和健康的交流
为了保障社会化网络学习活动健康和安全的开展,我们可以参照下面一些建议:
1.  工具的选择
有很多技术工具能用于学生的学习,但是并不是所有都适合。在发布自己的社交网站之前,花时间去体验一些网站提供的工具看是否适合用于学生学习。可以加入Ning上面的Classroom 2.0群组,或者申请一个Facebook帐号,与在教育中使用过这些工具的教师建立连接。然后与他们交流,听取他们专业的意见——他们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对你有很好的帮助。
2. 网络化的校规。学生在网络交往中仍然遵守学校规定是一种必须,也是一种美德。不管是否处于一个被控制的环境中,我们都需要遵守制度,要避免一时冲动的放纵行为。制度应修订以适合社交网站和聊天的网络环境,且做到简单、清楚、合理以及容易被教师和学生接受。
3.责任的分担。一个在线活动的维持应当始于勤政的社区领导人(比如教师)的持续性工作,以及年长孩子的示范和学生的参与。不过家长、其他教师、预备教师或者更多有社会责任心的个人的参与能帮助发展一个更可靠的社区。大家应明白,所有社会成员,不仅是学生,都有责任维护在线社区的健康、安全的发展。
4.使用工具的理由。使用社会化网络作为教育工具需要充分的理由,而不仅是为了追求活动的新奇。不断的反思技术工具的使用是否合理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能在非技术环境中也能做到让学生进行相同学习吗?”因此,教师必须权衡社会化网络的使用理由(比如数字公民、全球化研习、连接主义)和潜在的反对理由(设备支持、在线安全、时间)。
5.活动的设计。成功的在线社区,首先应充满趣味、有深度、有吸引力以及是安全的,而这些都能通过细致的教育设计体现出来。可以参照Donald Norman的《情感化设计》,作者把设计分为三个层面:感官设计——是指从事物的外观到感受知觉方面的设计,比如味觉、嗅觉、触觉、听觉和视觉上的体验;行为设计——是指从事物的功能和运作方式方面设计;反思设计——是指事物能传达的含义,或活动对情感的影响。所以细致和富有心思的社会化网络学习活动设计会进一步地强化在线社区的健康和安全,这比简单的依靠制度来约束活动和行为来得更巧妙。(注:作者Alec Couros博士任职于加拿大里贾纳大学教育系,是教育技术和媒体专业的教授。
虚拟化入门
在金融危机的当下,虚拟化技术的优势正在凸显出来——减少预算,降低能源消耗,提升安全性能,促进教育信息化等等。下面是一些实现虚拟化的方法:
桌面虚拟化
用户使用的整个桌面环境,包括操作系统在内,并不是在本地物理电脑上运行,而是在一台远程台式机或服务器上运行,通过虚拟的方式实现。
典型的方案如:从一个能连接键盘、鼠标和显示器的黑盒子,或瘦客户机,或剥去大部分功能的低功耗电脑等这样一些远程设备连接到一个台式机、一台或一组服务器上;由这些真正的电脑运行特定的软件虚拟出个人电脑桌面应用环境,传输并呈现给用户。用户面对的就好像真实的一台个人电脑一样,实际上是和其他客户端共用一套真实电脑硬件。
桌面虚拟化的优点是:降低硬件、能源、技术支持的费用。计算机实验室和图书馆非常适合布置桌面虚拟化系统。不过在高使用量情况下,需要可靠的网络带宽作保证。
服务器虚拟化
多个虚拟化的逻辑服务器驻留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通过“虚拟层”软件的控制,每个逻辑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是相互隔离在各自的虚拟机中独立运行的。
服务器虚拟化的优点是:减少物理服务器数量,降低利服务器拥有成本,简化了技术支持,并提供备份——如果一个服务器发生故障,另外一个服务器自动代理访问。另外虚拟化技术减少了用电量和安放服务器的空间。
应用程序虚拟化
虚拟化的应用程序运行在一个远程机器上,但操作起来就像应用程序在本地客户端电脑上运行。通过在不同操作系统中封装,应用程序虚拟化后更显其便携性、易管理性和兼容性。
应用程序虚拟化的优点:应用程序能被集中的部署和管理,从而节约大量时间和经费,可能还包括减少了学校购买软件许可证费的开支。
存储虚拟化
存储虚拟化就是把存储资源抽象成一个巨大的“存储池”进行集中管理和使用。对于用户来说,访问虚拟化的存储器就像访问本地分区一样简单,而不必关心自己的数据具体在哪一个存储设备中。
存储虚拟化的优点:存储虚拟化减少了物理存储设备的配置和管理任务,同时还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存储资源。如果没有存储虚拟化,管理单个的物理存储设备,对于学校技术人员来说难度非常大,并且非常容易造成存储资源的浪费。
网络虚拟化
一个物理网络基础设施扮演两个或多个分开的网络。出于安全的原因,当学校需要分开行政管理和教学网络时,网络虚拟化能帮助学校避免重复建设物理网络。
数据中心虚拟化
数据中心虚拟化是虚拟化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是前面虚拟化单一应用技术的整合。即是把数据中心的计算、存储、网络资源全部按需部署,动态调整,将凌乱的资源统筹在一个统一的网络中,成为一个资源,一个以数据中心任务为导向的资源分配体系。
虚拟化节约学校资金
每个地方的学校都总是竭力的想少花钱多办事。因为资金有限,在维持高水平的教育质量的同时,迫使管理人员和技术小组寻找创新的方法来节约资金。
学区技术人员说,部署虚拟化可以同时达成以上两个目标。虚拟化环境不仅能允许学区使用更少的硬件,获得更高的性能,而且还能节约场地、电费和更新设备的费用。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中很少有双赢的局面,虚拟化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高性能、高回报的虚拟化项目
很少有技术项目能在一年内实现投资回报,不过新泽西州的查塔姆学区实施的服务器虚拟化项目却办到了这一点。
这是一个有六所学校,3700名学生的k12学区,实施虚拟化后,服务器的数量减少了60%,有44台减到18台。作为附带的效益,由于减少了服务器使用的数量,学区每年节省约三万美元的电费。
“在这个学区,我们的技术更新周期要花费几年的时间来实施,”学区技术主管约翰说,虽然四年前他才加入这个学区,但在教育IT领域工作了13年。“每年夏天,我们替换7到8台服务器,花费了大量资金和人力来报废旧服务器,转换业务运营到新的服务器。”
去年约翰参加了戴尔公司的午餐会,了解到了虚拟化技术,这是一个难得的契机。约翰要求戴尔公司技术人员到学区查看服务器环境。戴尔公司带来了他们的VMware软件,演示了从内存、处理器以及网络性能,还有磁盘输入输出等,虚拟化带来明显的性能提升。在下定决心实施虚拟化后,学区与戴尔约定了为期四天的培训会,普及虚拟化基础知识,以便启动虚拟化进程。约翰说亲身体验至关重要,培训可以使工作人员认识虚拟机的启动和运行,以便更熟练的参与实践。
很明显,学区今年已经实现IT技术的投资回报率。自从去年购买了三台服务器,今年不计划再购买。“虚拟化节约了资金。我们减少了服务器的数量,却获得了更高的性能。这是一个本垒打,划算!”
低廉的虚拟化解决方案
博纳维亚联合学区的系统管理员维京正在盘算着服务器的升级。来自Virtual Iron公司的虚拟化解决方案帮助学区减少13台物理服务器,同时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可靠性。
“Virtual Iron 公司会定期更新,而我只需打开一台戴尔R900服务器,运行升级,迁移虚拟服务器到这台机器,然后升级其它服务器。这个过程只需花费很少时间就能做到。”维京说到。他在这个有18所学校,9500名学生的学区工作了7年。
学区新的能源负责人很欣赏Virtual Iron解决方案带来的负载平衡。因为能设定服务器的阈值以节省电源而不会影响服务器的性能。如果需求超出了阈值,另一台服务器来自动平衡负载。
在选择Virtual Iron公司的产品之前,维京的部门比较研究了VMware, Parallels Virtuozzo, 和 Xen。“最终选择Virtual Iron是因为其价格仅为VMware的三分之一,”维京说,“不过,我放弃了一些在物理服务器上也从没用到的功能。”
一些应用程序,比如皮尔森教育公司的PowerSchool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不支持虚拟化。维京的看法是——鉴于虚拟化带来的好处,如果一家公司的软件产品不支持虚拟化,那么我们只好寻求其它公司能100%支持虚拟化的产品。
兼容性优越的虚拟化产品
“我几乎测试了手边的每种虚拟化产品,很高兴看到有产品关注苹果的Mac电脑了。”贝克尔提及支持Mac的Parallels服务时说到。贝克尔是俄勒冈城市学区技术协调员,这个学区采用了刚在六个月前商业化的Parallels产品。由于学区使用具有封闭性的苹果电脑,之前贝克尔很难找到合适的产品来整合苹果电脑和Windows服务器。
现在,兼容性优越的Parallels服务可以把很多Windows服务器应用——包括Windows Server 2008, SQL 以及 Exchange 服务等,迁移到苹果Xserves上的虚拟机中,省掉了单独部署Windows物理服务器。“硬件数量的减少让我们仅需要较少的资源和存放服务器空间,且每台虚拟机维持特定的服务就像在一台专门硬件上运行一样。”贝克尔说。
俄勒冈城市学区审慎的实施着虚拟化。在进行了一个虚拟化实验项目,并对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充分评估后,虚拟化才得以推广。最终这个项目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学区服务器数量从44减少到了15台,几乎削减IT拥有成本的三分之二。
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电脑的虚拟化服务
在过去,八个学生围着一台电脑显示器,让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在交互式视频课程上,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现在不一样了。虽然仍是八个学生一台电脑,但在学习时,每个人却可以带上自己的耳机,看自己面前的显示器,在自己的键盘上回答问题。如果需要复习材料只需再看一遍,而其他提前完成同学则可以进入到下一步,学生间互不影响。
“替代过去所有学生远距离观看一个屏幕,现在他们每个人有自己的小感官世界。”丹威尔高中的图书馆员库尔特说,“这样减少了其他同学带来的注意力分散和暂停时间,保持学生注意力集中就相对容易了。”
这就是丹威尔高中应用桌面虚拟化系统的场景。当几个显示器和键盘与同一台电脑连接时,该系统虚拟出多个电脑桌面系统,并提供分隔的工作空间可支持多达8位学生同时使用。
从资金、空间和网络访问等方面考虑,图书馆的八套虚拟系统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其技术能力。取代以前的20台电脑,图书馆现在拥有相当于60台电脑的工作能力。学生们能用它们来进行互联网搜索,报告,简报,数据查询,甚至基本的图像处理。“这简直是难以置信的解决办法。”库尔特说,“它用合理的价格为更多人的需求延伸出更多的功能。它创建了新的经济模式。”
据库尔特描述,由于采用了桌面虚拟化服务,丹威尔高中的图书馆可以同时为四个班服务,包括三个计算机实验室,一个演示教室。图书馆能容纳大约100名学生,常常爆满,这里成为了一个忙碌的地方。
在过去十几年中,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得到教育界人士的认同而大踏步进入课堂,影响我们的学和教。不过在很多地区的学校,技术进入课堂以后,却一直停留在教室的前面,不管是大屏幕投影还是互动电子白板,总是教师用的多,学生用的少。当我们拥抱无数新的应用时,却发现,只能留在设想中,我们没地方实施,更谈不上在课堂上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比如互动学习软件、web2.0工具。我们可能希望孩子们在放学后,在家里的电脑上用这些工具来学习。事实上离开了学校环境、资源和教师的指导,很多孩子面对新事物会无所适从。而何况还有些孩子家中没有电脑或互联网。
跨越最后的鸿沟
让我们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技术放在教室前面,学生上课是看到了技术而没真正用上。技术总是与学生差上那么点距离,师生之间存在数字鸿沟,这就是“最后一米”现象。我们得把技术放到学生课桌上,让学生上课学习时能方便的使用,自己体验数字化学习的乐趣,而不是干看着教师在教室前面摆弄。还好,我们找到了问题解决的办法。那就是为每位学生提供一台笔记本电脑,孩子们在课堂上可以随时用它,比如查资料,处理实验数据,阅读甚至完成作业等等。
在“每个孩子一台笔记本电脑”理念的倡导下,笔记本电脑11项目的实施从个别班级试点扩展到了地区范围内的推广,一些国家或地区尝试着用各自的办法,为每位学生配发一台笔记本电脑。2008年中国上海市与intel公司联合试点基于Classmate Pc的一对一解决方案;200910月乌拉圭为全国小学生免费发放了笔记本电脑,成全球首个小学生人手一台笔记本国家;而率先实施11电脑项目的美国,几乎每个州都有学区不同程度的实现了11笔记本电脑项目。虽然初期的1:1项目并没体现多少学生成绩的提升而被诟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加上相关技术应用的推广,教学效果也逐渐显现且被大家认同。例如,这里有一份关于美国缅因州的学校1:1笔记本电脑项目的研究报告,显示了笔记本电脑被用于数学和科学,组织和信息共享,以及玩教育游戏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教师在课堂上技术使用的增加,学生数学和阅读成绩也有明显提升,且技术参与了课程,学习和评估等各方面。
显然基于笔记本电脑的1:1项目成了解决“最后一米”现象的灵丹妙药,它成功的跨越了教室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数字鸿沟。不过还是有相当多的地区和学校没有那么大的财力为每位孩子提供笔记本电脑。雪上加霜的是,经济衰退不期而至,这更让他们失去信心。经济危机也让新入学孩子的笔记本电脑1:1项目也搁浅。最后一米的数字鸿沟依然存在。
科技玩意的是与非
回到6年前,当多功能手机和iPod等数码设备开始爆发流行的时候,很多学校为此伤透脑筋。主要问题是:学生们常常在课桌下悄悄的玩这些设备,使课堂教学无法继续;孩子们沉迷于新奇好玩的科技玩意而放松学习。
据纽约时报报道,因担心学生玩物尚志,时任纽约市长Michael R. Bloomberg在他的每周广播讲话中强调不会考虑取消该市公立学校“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等移动数码设备进学校”的禁令,而不管来自学生、家长以及其它政府官员的“解禁”呼声有多么强烈。当时,美国至少16个州以上都出现了以不同方式禁止学生携带这是手持科技玩意进入学校的规定。
转眼数年过去,而今的科技玩意种类更加多样——智能手机、MIDiPad、电子书等。这些设备的3G/wifi、网页浏览、聊天、微博、在线视频等等功能一应俱全,相当于一台入门级电脑。而当年以“数字移民”为主的玩家则被新一代“数字原住民”用户所取代。6年前,由于这些科技玩意的新奇刺激,让后天才接触它们的“数字移民”非常痴迷。而6年后,在伴着科技玩意一起长大的“数字原住民”眼中这种新颖性已经淡化,这些科技玩意不过是生活必备的工具而已。
一方面由于经济危机,公共资金无力承担,笔记本电脑1:1项目正走入困境;另一方面,孩子们手中的数码设备功能越来越强大。真是此一时彼一时,是该重新思考1:1电脑项目的时候了。得克萨斯州的阿尔瓦拉多独立学区至2007年起实施1:1电脑项目。目前,所有四到八年级学生都有学校提供的笔记本电脑。但是,现在由于政府财政拨款已减少,该区已转向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就是让学生自带设备进入学校,并用这些自带设备来参与课堂学习。部分因资金缺乏而无力继续实施笔记本电脑1:1计划的学校发现了这个新的机会,科技玩意的禁令将从此成为历史。
拥抱BYOD
曾经,比尔.盖茨曾设想在每位孩子的书桌上放一台PC,这就是最初的1:1电脑的构想。随着IT技术的快速发展,笔记本电脑替代PC成为1:1电脑项目的首选设备。可到了现在,学生自带智能手持设备(BYOD)却成为了学校1:1电脑项目的新选择。
BYOD能为学校实施1:1电脑节约大量的资金,这或许是我们选择的初衷。曾经为了筹措笔记本电脑的经费,让很多学区技术管理者们颇费周折,而现在BOYD似乎让一切变得轻松起来。因为他们不再承担为每个学生提供学习终端设备,主要精力则转移到如何搭建基础设施和提供服务,让那些五花八门的智能手持产品更容易的融入到学校的课程教学中来。
在德克萨斯州孔蒂区学校的BYOD已走在了前面。两年前,该地区便进行了一个五年级的BYOD试点项目,结果是他们看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教学成果。该区首席信息官伦尼施德说,他们为BYOD做了很多前期准备工作。在基础技术的支持上,他们搭建了高密度高带宽的无线网络,在整个学区11所学校每个角落都有wifi信号。在学习平台方面,学区和学校的基于web的学习网站都针对小屏幕访问设备做了调整和优化,相关应用软件也提供了多系统版本供学生安装。在课程方面,过去几年陆续帮助教师整合Web 2.0工具融入课程教学中,他们已经适应了这种方式教学。
据德克萨斯州罗克代尔独立学区的一调查显示,BOYD受到大部分学生们的欢迎,因为他们更喜欢用自己熟悉的设备来帮助学习,因为这些设备更符合自己使用习惯,且携带更容易。该学区技术运营总监刘易斯.永利认为,技术是一种工具,它的重点是课程和效益,而不是硬件;不管它是什么,拿来用就没错。或许我们可这样认为,未来的BYOD就像学生自带文具盒到学校一样,人们会习以为常,没什么特别!
可见,BYOD并非只是经费短缺形势下不得已的选择;同时也是技术发展的趋势。随着手持设备功能的增强,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学校11电脑正朝着更好的移动性和便捷性方向发展。
技术无处不在,学习也无处不在!这便是学校11电脑的新世界。
面对新的挑战
不过,BYOD并非进行的一帆风顺,质疑来自很多专家和一线教师。因为还有部分学校管理者认为这些手持设备只是科技玩意,而非学习工具;另外BYOD让教室中充斥着混合产品,致使学校管理面临网络安全的担忧,教师教学面对应用程序不同的困扰等等。这不得不考验学校技术管理人员和BYOD先行者们的智慧。
其实没有必要过于担心科技产品成为玩具。因为笔记本电脑功能更强大(特别是游戏方面),让学生分心的因素会多过功能较弱的智能手持设备;所以这些对科技设备负面因素的担心不应该是BYOD所特有的。其实早期分发给孩子们笔记本电脑时也有这样的担心,但是现在看来已经很少了,原因是数字原住民已经替代了数字移民而崛起。
BYOD的网络安全和教学应用则应是学校更应该考虑的。与学校统一发放的笔记本电脑相比,学生手中的智能手持设备软件配置各不相同,安全设置更强弱不一;因此增加了实践环境中的统一管理和应用的难度。
安全问题包括:未登记的自带设备在学校网络平台发布不良信息或访问未经授权的网站,学生自带设备中潜伏的病毒或木马在接入学校网络后传播。
康涅狄格州的新迦南高中学校的解决办法能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参考。学校欢迎学生带来他们自己的设备,但需要登记注册其设备的MAC地址才能获得授权接入学校网络,安全软件也会记录其访问学校网络资源的痕迹。这样能很好的避免未知设备的接入而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和网络攻击事件发生。
得克萨斯州的阿尔瓦拉多独立学区则采用网络分段的办法。学生进入学校后自带设备接入的是与校园办公网相对隔离的网段,并通过装有防火墙的统一出口与办公网和互联网相连;这样能防止设备带入的病毒和木马感染学校网络,也能过滤不适合学生访问的网站。
教学应用的难题则是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协调使用这些设备进行教学。BYOD导致软件的混乱:Windows、塞班、iOS、安卓等操作系统及相应的应用软件充斥在同一间教室中,教学能顺利进行吗?
实施BYOD学校的普遍做法是用B/S而非C/S来搭建学习平台,比如视频服务、数字图书馆、教学资源库、教学网站等皆采用web页面,用浏览器就能直接访问使用,而避免下载客户端安装软件导致不兼容问题发生。
而非用不可的应用软件,比如:字处理、演示文稿、电子表格等等,则采取“云服务”。这样教师便能用统一的界面教学,而避开了不同应用软件的差别。
思考
BYOD并非完美,就像学生手中的手持设备那样。但是,因为BYOD,最后一米的数字鸿沟才被真正填平。接下来,我们思考得更多的应该是课程和服务,而非硬件,这样新的1:1世界才会完美。
当教育技术的巨大投入并未带来显著的教学效益时,质疑的声音此起彼伏。不过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遵循一个自然的规律,那就是——量的积累必然会引发质的跃迁。在经过的令人焦躁的量的积累后,在今天我们看到全球越来越多的孩子用上了电脑,越来越多的学校连上了高速的互联网,而在课堂教学中一些质变也正在悄悄发生。
一、 Web2.0环境下的WebQuest。
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伯尼·道奇(Bernie Dodge)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是在网络环境下实施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这种活动在各地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甚至在中国也有不少学校在采取这种形式开展教学。这里不过多的介绍WebQuest,熟悉它的人很多,不认识它的同行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答案。WebQuest诞生在早期互联网流行的时期,虽然这个时期网络上面的资源已经很丰富,但是比起web2.0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性却很少。热爱WebQuest的创新的教师们在web2.0时代找到了实施WebQuest更好的方法。
B老师在设计和实施WebQuest时常常把学生引入到社交网站相应主题的群组中,因为在这里比在现实中更有机会遇到相关主题的有经验的人和专家,以及汇聚的一些专门的数字资源。比如,在一个财经主题的WebQuest教学中,B老师让学生们加入到facebooke的财经群组中采访专家、寻找资源,这好比把学生带入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可见在社交网站和第二人生的角色扮演能为学生开展网络探究搭建一个真实的环境。另外B老师还利用wiki工具引导学生展开网络头脑风暴,wiki会记录下学生们思考讨论的痕迹。K老师则利用社会化书签工具del.icio.us中的tag,为学生们带来丰富的网络资源,这缩短了师生查找收集资源的时间。他也要求学生们把学习成果上传到Youtube.com(视频分享网站)或slideshare.net(ppt分享网站)上,接受更大范围的评价。这种方式也能有效的避免了学生利用简单的复制粘贴完成学习任务,因为作品的公开的发布,抄袭很容易露馅。
我们看到传统的WebQuest是在一个可控制的环境中实施,而web2.0工具让WebQuest更加开放。同时在web2.0环境中教师发布、分享以及学习WebQuest也更加方便。
二、 Web2.0环境下的数字化讲故事
数字化讲故事(digital storytelling)就是把讲故事的艺术与多种媒体工具(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和网页)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新的讲故事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素养,被广泛的应用于欧美国家的课堂教学。web2.0讲故事就是利用web2.0工具、技术和理念来完成数字化讲故事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数字化讲故事常常被局限于固定的步骤、工具和表现形式,这制约了学生的创造力。M老师则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方式进行数字化故事的创作,包括选择任何他们喜欢的web2.0工具。于是我们看到了基于博客发布的多个相同题目的交互式web故事,基于Flickr.com网站创作的图片故事,还有用多媒体混搭工具开发的视频故事,以在wiki上进行的群体故事创作和Twitter上的创建的故事角色。学生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利用丰富的web2.0工具来讲故事,着实让M老师大吃一惊。无论如何,这就是创新,你认为呢?
三、 Web2.0环境下的网际协作学习
在21世纪,不同地区的师生通过互联网开展交流协作学习越来越普遍。ePals(www.epals.com)就是一个长期致力于全球学校跨文化网际协作学习的网站,该网站提供了丰富的主题供师生们开展活动,主要方式是通过教师可监控的电子邮件方式交流,内容只在交流双方公开。Iearn(www.iearn.org)则是以主题竞赛的方式邀请全球的师生加入,主要以作品的形式交流,参赛形式和作品并不完全开放。可以看到传统的网际协作交流活动相对封闭,这是从保护学生网络安全着想,但同时也限制了其他感兴趣的师生的关注和参与。P老师则采取另外一种更开放的形式开展网际协作学习,他在Ning.com上申请建立了一个社会化网站专门用于这类教学。这个社会化网站提供了博客、维基、活动、群组、媒体分享、论坛等功能。他设计了一个同读一本书的主题活动,邀请不同国家的学生一起阅读美国新总统奥巴马的《无畏的希望》这本经典著作,欣赏其优美的文辞和了解其对人类世界发展的观点。班级学生以群组形式加入这个活动中。学生们可以开放的在这个社会化网站上开展讨论,发布博客帖子,分享资源,也能发起或参与自己感兴趣的其它主题活动。整个交流协作学习过程可以被更多的人们关注和评价,也吸引了更多的师生加入。由于这种形式只开放了参与形式和内容,并不涉及公开学生的个人信息。所以是一种更开放更安全的形式,教师只需监控网站发布的内容即可。
四、 Web2.0环境下的虚拟旅行
      虚拟旅行(Virtual Field Trip)是指学生无需离开校园,利用信息技术媒体即可完成去风景区、动物园、博物馆等户外参观学习的活动。传统的虚拟旅行需要现成的数字资源,比如通过互联网参观某地博物馆,则需要这个博物馆有相应的网站,并且提供有足够的资源让学生学习探究;即使没有网站也需要有DVD视频资料供学生观看。如果没有相关资源虚拟旅行教学活动则无法开展。T老师经常在课堂上带着学生虚拟旅行,最近他发现一种新的虚拟旅行的方法,几乎可以让他的学生们游遍世界每个角落。圣诞节快到了,T老师想让孩子们了解其它地方是怎么过圣诞节的。通过电子邮件他联络上了澳大利亚的同行S老师,希望S老师和她的学生能给T老师的美国学生介绍当地的圣诞节。在分配任务后,两地的师生拍摄收集了许多本地圣诞节有趣的图片故事,并上传Flickr图片分享网站,于是习惯了冰天雪地过圣诞节的T老师的学生们看到了南半球火热的圣诞夏天。就这样,通过Flickr图片分享,T老师带着学生们参观了许多不知名的小镇,让他们了解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也让对方认识了自己和了解了美国。这种方式就好像在当地找了一个同龄的导游带着自己到处参观——这就是web2.0环境下的虚拟旅行,孩子们自己创建资源带着对方旅行,同时别人也以同样的方式带着我们参观。这样的故事还在Tripntale.com网站上继续。Tripntale网站“图片+视频+旅游+地图”的分享模式让孩子们足不出户畅游全球成为更加容易的事情。
情境
两名音乐学院的教师和一组计算机科学专家在一起为音乐指挥课程开发了一种基于Wii游戏系统的教学工具。在他们的工具中,包括固定在一个支架上内置红外线摄像机的Wii遥控器,以及供学生使用的配有红外线LED的特殊手套,或装有LED的指挥棒。学生们练习指挥技术时,在Wii遥控器中的摄像机能接收到手套或指挥棍上LED发出的红外线,“看到”他们的手或指挥棒的移动,并跟踪拍摄下来,把信息发送到电脑上的特定软件中。该软件把人指挥时的运动和位置信息转换成一个数字化形式,呈现在电脑屏幕上,并通过三维模型映射出人手或指挥棒的运动。
安德鲁是音乐学院二年级硕士研究生,学习的合唱和管弦乐队指挥。利用这种新数字化记录系统,安德烈可以回放练习过程,检查自己的指挥技术以及乐师是怎样响应的。因为这套基于Wii开发的系统,只显示他手的动作,因此安德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手的姿势和变化,以便能设定出自己的指挥风格。三维动作映射图能让安德烈和他的导师通过重叠不同的练习片段,并比较其中相似的动作来观察技术动作的一致性。他发现,这套新工具,比起以前采用录像带来回放练习视频,更有利于他了解自己指挥中的不足。
音乐学院教师也使用这套系统录制他们自己的指挥,并聘请其他专业指挥家也来参与录制。这些影像记录被作为范例提供给学生,供他们观察每位指挥家独特的动作元素和表演风格。学生们还把这些片段与自己的指挥动作叠加做比较,以加强对动作的理解。安德烈知道他必须培养自己的风格。不过,若要清楚地看到他的技术如何不同于其他指挥家,这需要让他的精力集中于细微且重要的变化来改善自己的表现——这套基于wii的系统能帮助他实现。
1.Wii是什么?
Wii的是任天堂公司发布的一款视频游戏系统,采用的无线控制器能感知用户的位置和动作,使用户能够通过肢体动作与游戏互动。例如,在网球游戏中,用户挥动Wii遥控器(又称为Wii控制器或手柄),好象挥动的就是网球拍。遥控器中的传感器通过无线传输这些动作信息到游戏控制台,使得玩家在屏幕上对应的游戏角色能以同样的弧度,同样的速度挥动网球拍,把球回过网。Wii遥控器能扮演多种角色,从基本远程遥控器到高尔夫球杆,钓鱼竿,或训练身体平衡的健身垫等。
2.谁在使用wii?
自从2006年底诞生起, Wii就成为游戏社区的最爱,这套系统的优点是把传统游戏体验转化成为身体活动。退休人员社区已正式使用该技术,用以支持老年人锻炼身体。新发布的Wii Fit套件包含了一片Wii平衡板,这是一个全新的Wii控制装置。它可以侦测到玩家身体模拟滑雪、呼啦圈以及瑜珈等运动,让Wii的运动形式更上一层楼,成为一些职场人士流行的健身方式。物理治疗师已经接受了Wii作为一种辅助工具,通过这种有趣的活动,来帮助病人恢复身体的平衡性、协调性、动作幅度和肌肉的张力等。
Wii遥控器还得到学术研究人员和黑客的青睐,他们试图把wii技术扩展到其他用途。使用自制硬件和开发的配套软件,卡耐基梅隆大学人机交互研究所的一位菲律宾裔博士研究生Johnny Lee创建了一套应用:使用Wii的技术与电脑及投影机配合,能将任何平面变成廉价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来自伊利诺斯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员,在Wii概念的基础上开发了一个应用程序,让远程合作编舞成为可能。该应用能追踪识别舞者的舞姿,并显示在屏幕上;且这套应用系统能同时能显示几个地点的舞者,为他们提供了可共享的、虚拟的舞蹈合作体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物医学信息系教授进行了使用Wii游戏的训练外科医生的研究。他发现,学生玩Wii游戏时,需要眼手协调和手工灵巧才能完成游戏任务。比起不玩游戏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外科手术技能有更大的改善。
3.Wii是如何工作?
Wii遥控器包括一个能辨明动作力量和速度的加速计,和一个红外线摄像头,使用三角定位功能确定传感器中红外LED灯的相对位置。 Wii遥控器传输运动和位置的信息,以及用户点击遥控器按钮的数据,通过蓝牙无线技术传输到游戏控制台。控制台再连接到显示设备(电视)。
许多非标准Wii应用则是是调换传感器和Wii遥控器的角色:固定控制器及其摄像头,同时允许红外LED灯移动。例如使用这种方式,让一支装有红外LED灯的“笔”被在一台Wii遥控器的红外摄像机追踪,当用户用“笔”在墙上“写”时,笔的移动信息被传送到控制台,同时配合相应软件,就会在墙上和屏幕上显示出书写的内容——这就是简易互动白板的原理。同样,wii技术已被用于开发头部跟踪工具,监测安装在用户头部的LED相对显示设备的位置,运用软件调整图像后,就能在屏幕上创建显示出一个与现场高度一致的三维虚拟环境。
4.Wii应用的意义
虽然电脑游戏已被证明是在高等教育方面有效的教育和学习工具,而Wii游戏机展现的意义更多的是它系统中基于“感应位置和运动”这一理念的实现,这为创造新设备、新应用提供潜在机会。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员,正在开发的应用程序:使用Wii遥控器作为Second Life(第二生命)游戏的输入装置,这使用户能够快速,轻松地创建虚拟对象,并设定它们运作方式。这一研究是与一些企业开发的以培训为目的的虚拟活动相关,如检查房屋害虫和混合使用农药。使用这种输入设备,无需亲身前往就能够在虚拟世界里实践这些活动,给学生一个“安全”的环境来磨练可在现实世界运用的技能。类似的应用还有把wii用作培训核电厂工人和工程师开发医疗设备等。同样,在这些应用中,wii技术提供了一个非常接近现实生活的体验,让学生在一种低成本,低风险的环境中实践和学习。
5.有何不足?
在一些学校特别是K – 12 ,愿意采用非传统的方法,尝试使用新技术,以吸引学生更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比如使用Wii来教传统科目,如地理,数学,英语等。这种方式有许多潜在的优势。然而,以新颖的方式使用Wii技术,需要创建新应用程序和设备;因此要求开发者重新设计Wii的工作方式,并编写出新的软件。虽然硬件和材料对于这些项目来说价格便宜,但在开发方面却使许多用户望而却步。另外,与其他电脑输入装置相比, Wii运动感应游戏在给用户带来新奇、充分地满足感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Wii遥控器在游戏过程中,由于脱手而出对周围的人或物体造成伤害的意外事件频发。另外不节制的频繁使用也会导致肌肉劳损等运动伤害
6.Wii应用的发展
Wii的成功,在于促进类似Wii的技术整合应用到其他领域,并扩大各种输入设备的使用范围。例如,苹果的iPhone ,包含了一个感应横屏和竖屏显示的动作传感器,该装置使界面总是正确的显示。还有,以运动感应为基础的控制设备与类似PowerPoint的软件配合使用会在教学中产生更具吸引力、更具互动性的应用。类似于交互式白板的多点触控界面深受用户欢迎,并显示出相当大的应用潜力,但其成本仍然相对较高是一个巨大的障碍;wii类型的控制应用程序接口可以开发提供多点触控的大多数功能,而仅需花费少得多的经费。投票器,已成为许多校园司空见惯的工具,在投票遥控器中加入速度加速计和其他传感器,可让学生用手势和动作与投票系统互动。
7.对教学有什么影响?
对于类似物理这样的学科,Wii和它蕴含的技术将是很重要教具。比如,让学生与数字化形式模拟的物体以这样的方式交互,能让学生了解像“动量”这样的因素是如何影响研究对象的运动。 Wii还可用于为学生制作近似于真实动手操作的教学练习。例如在医疗培训,一套Wii系统可以模拟插管或胸部压缩。学习理论家正在研究让学习和身体动作互动以加强学习者对内容理解和记忆的方法。
Wii提供给研究人员一种简单,运动为基础的输入设备,以测试各种活跃的学习运动如何让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受益。在有些科目中,使用功能全面的输入设备能帮助一些学习者转化为更高层次的参与并增强其学习效果。此外,用户还可以定制自己的角色和存储资料在Wii遥控器,使他们能够获得他们的特定数字身份。这样的Wii遥控器作为输入设备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以自己的身份”更真实的参与到投票系统,或虚拟世界(Second Life)的互动中,是一种更具吸引力的学习经验。
       最新消息报道,任天堂公司跟美国音乐教育协会合作,采用Wii游戏机和新游戏《Wii Music》来开发制定音乐课程。全美51个城市学校的音乐教师将使用《Wii Music》来给小学生上音乐课,教授基本旋律和演奏课程。可见Wii正在以更好的方式进入课堂。
当技术的作用在教育中逐渐得到认可,并成为一些前卫的教师追逐的潮流时;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技术和教学目标孰轻孰重?有没有简单有效地把技术整合进日常教学中的方法可以借鉴?Wanda Walters是美国知名的教育技术培训专家。他通过研究、实践整合开发出5W/5E教学设计模式。这篇文章就是举例介绍利用5W和5E作为教学设计工具,让教师轻松、无缝和有效的把技术注入到教学项目中。以下提供的策略适合于所有年级层次的教学内容。
你可能觉得奇怪,为何还有另一个技术整合工具? 2001年,《学校技术和装备报告》中阐述到:当技术整合进课程时,技术能以最大的影响力实现清晰可测量的教育目标。当然很多学校已经接受了这一现实,现在很多学校大量采用教育技术资源就是有力的证明。
不知何故,我们总是期望学校使用字处理、电子表格、电子邮件、数据库、多媒体、互联网、只读光盘、学习模版等等。因为这些技术和资源具有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理解和提高成绩,并达成更高教育目标的潜力。但是各州的统考的要求,加上联邦政府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CLB) 法案,让我们感到时间紧迫,无暇顾及技术的使用。因此,摆在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培训教师,努力让丰富的技术进入他们的日常教学。目前,下面的现象仍然普遍:走过许多学校看到最先进的电脑被闲置,相关的资源也放在架子上积满了灰尘。当技术的重要性和需求凸显出来后,很多老师常常不知所措,他们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加入这些东西。以至于教师们常常简单的选取使用一些不常用的昂贵的技术工具,虽然可以很容易地适用于现有教学方式,但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另外,教师们对不用教育技术也有自己合理的解释,比如“几个世纪以来,人类的教育都没用到技术”。
虽然绝大多数教师能轻松使用文字处理、电子邮件在个人的活动中;不过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真正的挑战是:选取有效且有意义的策略,整合所有可用到的技术进入他们的教学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对于那些想把技术用于教学项目的老师来说,有个迫切的问题就是:是教学驱动技术,还是技术驱动教学呢?即:应该是教师先检查他的教育目标,然后再确定技术技术;还是看一看这个技术,然后再决定如何应用于教学计划呢? 或者两种方式都适合?当教师使用5W / 5E规划工具时,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会变得明显——在应用教学技术时,教学目标必须是首先考虑的。
5W/5E模式
我们都熟悉5W,它包括:What(什么)、Who(谁)、Where(在哪里)、When(什么时候)以及Why(为什么)。我们通过询问5W来开始课程和技术的整合应用。
  1. 什么?
         a. 教学目标是什么?
         b. 什么技术可以用到的?
         c. 什么技术是教育工作者喜欢使用的?
   2. 谁是技术使用的对象?
         a. 整个班级?
         b. 部分小组?
         c. 个别不同需求的学生?
   3. 在哪里使用技术?
         a. 在教室中使用教师演示系统?
         b. 在教室中的计算机中心?
         c. 在计算机实验室?
         d. 需要资源/同行支持吗?
   4. 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技术?
         a. 作为一个课前热身或包装活动?
         b. 在一段特殊教学之后?
         c. 时间线是如何安排的?
下一个是最重要的问题,教师需要问自己:为什么需要使用技术?让我引用一个例子来体会“教师能清楚的表达他们使用教育技术的原因”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教育技术培训师,我听过我们中间最优秀的教师分享的技术整合课程,这是她自己开发的。但当问及她为何要设计这个课程时,她的回答让人疑惑,“因为我们被告知要开发一个技术课程用于下一个任务。”在听过我的5W/5E演示后,她改变了她的说法,“现在我知道为何要开发这个课程了,我想评估我的学生对社会学科词汇的理解…,谢谢你给我这些启示。”这会教师在被善意的提醒后,想起她需要在技术目标之前有一个教学目标。
5. 为什么老师用技术来实现教学目标?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生物科学课程研究的5E模式被引进到这个环节中。
(1)Engage吸引:技术是用于激发学生对学习主题的兴趣吗?例如,一位教师可能用到交互式网站作为热身活动用于分数单元学习的开始,然后用教具和板书继续这个课程。
(2)Explore探究:技术是给学生一个机会促进其探究概念吗?教师可以指派一个特别的学习光盘、主题学习网站给学生,或利用指定的学习模板。
(3)Explain解释:如何利用技术阐释教学目标?技术可能被用于更清楚的阐释概念和定义特定的词汇。
(4)Elaborate加工:是否恰当的使用技术以提供给学生机会推敲和构建自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它到新的环境?这是特别重要的,当学生明显的已经掌握基本的教学目标时,接下来需要更多不同的、高水平思维的、教育相关的体验。
(5)Evaluate评价:最后,教师是否有意识的指定学生基于技术的活动,用于帮助教师和学生自己评价对概念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打开一个绘画程序,展现她对9/12 = 0.75的理解。
利用生物科学课程研究的5E建构模式:Engage吸引, Explore探究, Explain解释, Elaborate加工, Evaluate评价,教师能更好的表达所选课程的教学目标,并选择合适的技术。关于整合使用5E模式的另外一个优点,下面有很精辟的描述:
“5E模式提供给教师简单的规则来设计高质量的体验式教学单元,无需学习复杂的大脑科学,详细的研究教育理论,或者购买咨询机构的个性化模式。”
5E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鼓励教育工作者关注学生需求和教学策略定制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积极建构意义和培养对目标的理解。而有效的利用技术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完美工具。
回顾过去几年,我与很多同事曾讨论过5W/5E概念,得到的反馈几乎一致。“这让教学很有感觉。”“这是合乎逻辑的、可理解的、可行的。”以前与我合作过的学校技术专员,都在计划采用5W/5E架构来组织技术资源为新学年的教学作准备。
下面是一个如何使用5W/5E模式来设计技术整合课的范例。下一次,如果你准备使用技术应用到你的教学项目中,请试着采用5W/5E模式。届时,你会很高兴你做到了。
五年级数学
你要教什么?
教学目标:
• 学生将能认识和读出一般常用的分数(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八分之一以及十分之一)以及对应的小数形式,反之亦然。
• 学生将能对给出的小数和分数按由小到大排序;分数主要是分母小等于12的形式,以及带分数。
示例
Who (目标人群)?
Why (5E模式)?
What(有什么可用资源? )
When (在教学过程中什么时候使用技术?)
Where(技术用在哪里以及如何实现教学目标? )
示例A
整个班级
激趣和探究
网站:
http://illuminations.nctm.org/mathlets/fractionpie/index.html
在教学开始阶段用于热身或引入
采用教师演示平台
示例B
特殊需要的学生
探究 (匹配二分之一)
网站:
http://www.abc.net.au/countusin/games/game13.htm
在其他学生各自学习时
辅助资源/家长辅导/同伴互助
示例C
整个班级
加工
网站(分数使用的方法):
http://mathforum.org/paths/fractions/frac.recipe.html
在周二早上,完成X、Y、Z三页的学习内容后
小组合作学习归纳方法
示例D
理解分数和小数联系的学生
评价
利用图画工具向老师显示你理解了
9/12 = 0.75
在集中学习时,依次开展
教室
                                                                    (张渝江编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8:03:11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关于翻转课堂学习资源链接汇总作者:常山一中王芳
一、相关理论知识
1.萨尔曼·汗:一场教学革命的发起人
2.萨尔曼∙汗怎样走向“翻转课堂”
3.翻转课堂:美国日渐流行的教学模式
4.由“翻转课堂”看课程改革
5.翻转课堂十大精彩案例
6.关于翻转课堂研究(一)
7.关于翻转课堂研究(二)
8.翻转课堂:数字技术引发的学习变革
9.翻转学习操作策略探讨梳理
10.翻转学习学生作业可以成为预习和教师备课的前奏
11.翻转课堂翻转了一些什么?
12.翻转课堂学习VS混合学习的步调旋转 技术=破坏性创新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1cdbc601018bp5.html
13.翻转学习要实现“三翻”
14.颠倒教室如何实施?
15.“逆转课堂”模式的具体操作策略
16.翻转课堂成功的前提是要有优秀的视频讲授资源
17.2012:教育信息化热点话题——颠倒的课堂
18.The Flipped Classroom is Hot, Hot, Hot
19.“翻转课堂”改变教学方式
20.颠倒课堂反思——网络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是不是都可以理解为颠倒课堂的课下学习环节
21.颠倒的课堂:山东淄博的故事
22.翻转课堂的思考
23.翻转课堂式教学
24.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5.翻转课堂:美国日渐流行的教学模式
26.翻转课堂
27.关于“翻转课堂”的几个疑惑
28.对“颠倒课堂”的几个疑惑----The question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29.就“颠倒教室”答安琪老师问
30.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31.翻转课堂的起源与成功
32.透视“翻转课堂”
33.中美“翻转课堂”比较及其思考
34.翻转学校翻转了什么?
35.颠倒课堂不容忽视的成分
36.构建适合学校应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37.有关“颠倒的课堂”的参考资源和阅读文献
38.有关“可汗学院”的参考资源
39.一不小心,颠倒课堂了
40.颠倒课堂研究
41.翻转课堂到底是什么
42.The Flipped Classroomro and Con
二、教学视频资源
1.网易视频公开课,可汗学院
2.中国可汗学院课程
3.百度视频
4.视频:翻转课堂的故事
5.视频:可汗学院(中文字幕)-加法
6.视频:可汗学院公开课:生物学进化与自然选择概述
7.视频:翻转课堂实况
8.视频:the flipped classroom 翻转课堂
三、媒体关注
1.翻转课堂——你做到了吗?
2.“翻转课堂”,师生随时可以互动
3.“云计算”支撑下的“翻转课堂”
4.翻转课堂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5.美国翻转课堂式教学
6.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
7.翻转课堂:网络视频带来的又一次教学革命
8.翻转课堂,合适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自助餐”
9.“翻转课堂”从关注每一个孩子开始
10“翻转课堂”告别灌输式教学
11.重庆聚奎中学:翻转课堂,面向未来更精彩
12.积极推进,大胆探索,稳步前进——记荔林中学翻转课堂推进会
13.中国式的翻转课堂:每天只上半天课,高考录取率不降反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87f20601013p4w.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8:08:22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面向移动互联时代的教育变革:2014年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预测作者:SHNU博客
  明天,我们就进入2014年了,回顾过去的一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学校、教室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一部分实验学校开始了1对1数字化课堂(人人通)的教改实验,世界上新的教育理念和信息化教育模式,诸如可汗学院、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等逐步深入人心,一大批基础教育学校开始了微课程教学法实验,各地“电子书包”项目逐步深入到数字化教材、课堂教学方式变革、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领域,移动学习方兴未艾……
  展望2014年,“移动互联”作为中国社会信息化和社会经济转型的一个生产力水平发展的里程碑标志,以“让每一个学生得到适合的个性化教育”的教育理念为主线,从课程教材教法的视野看,2014年的发展趋势有可能会:
一、“移动互联”将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主旋律,“移动-开放-参与”将成为教育网站、教育软件、教育资源库、教育技术的核心关键词;
二、中国式的“翻转课堂”教学策略,将成为1对1数字化环境(例如:电子书包项目、智慧教育项目、数字化校园项目等)的必然选择,(注:不是简单照搬国外翻转课堂模式,而是需要中国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国情、校情创造性地发展适合中国特色的信息化教学策略。);
三、“微课程”(微课)是组成中国式的“翻转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元素,各地教师将会创造性地发展多种模式、多种方法、多种创意的微课程;
四、融合“移动互联”、“翻转课堂”教学策略、“微课程”(微课)、学习分析系统等的课程管理系统将受到学校和一线教师的欢迎;
五、越来越多的教育应用软件(特别是移动APP、智能教育软件等)将会逐步被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基于微信的课程管理系统、学校管理系统、丰富多彩的教育类应用APP将会大量涌现,从而深刻地影响教育教学。
六、2014年,影响全球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的新媒体联盟,将可能正式出版中国版的《地平线报告》,介绍在中国发生的教育信息化变革。

2013年12月14日,我在海口召开的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13年年会上的发言,初步谈到了移动互联时代的教育变革,会上的PPT资料和云南曲靖师范学院所做的微信课程管理系统的资料,读者可以到下面网址下载,期待更多的老师们投身这场历史性变革。

作者在2013年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上的报告PPT文件包下载:

链接: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2413491504&uk=2198677933

下载密码:6dfm

参考文献,从各地电脑城的兴衰,看社会经济基础正在发生的变革:

后PC时代传统卖场尽显老态电脑城转型电商陷两难
2013年12月31日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张业军
资料来源:http://tech.ifeng.com/it/detail_2013_12/31/32605896_0.shtml

    无论是深圳华强北,还是北京的中关村,抑或广州的太平洋、百脑汇,作为国内一线城市中以IT数码产品而闻名的成熟商圈,在2003年到2010年期间,人气一直有升无减,一大批商户凭着2米柜台日进斗金。
然而,随着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子商务网站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以及随之带来的消费习惯转变,这些曾经风光一时的“电子第一街”,正在遭遇转型困境。
两种驱动力在瓦解IT卖场。一方面,桌面产品PC机大势已去,移动互联终端的崛起让智能手机产业迅速上升,目前绝大多数PC及配件厂商面临业务下滑甚至陷入生存困境;另一方面,电子商务让实体店消费转为网购,严重冲击了传统的电子卖场业态模式。
作为传统渠道商的电子商城,原本更有资源从事电子商务转型,然而,一直以来,并无实现电商转型的成功案例。
PC大势已去
2013年10月24日,雷柏科技董事长曾浩在第三季度公报上表示,受前三季度国内一线城市电脑城衰退及传统PC市场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预计2013年公司业绩仍会出现下滑。
作为国内销量领先的PC鼠标和键盘厂商,雷柏科技前三季度主营销售收入约2.97亿元,同比下降了11.69%,利润3360余万元,同比大降43.47%。存货较期初增加45.87%。
资料显示,雷柏的鼠标、键盘在国内九成电脑城内都有销售,因此其产品的销售状况,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国内电脑城活得好不好。业内人士认为,雷柏科技作为典型的PC配件商,其所面临的困境,也是成百上千家电脑城共同面临的困境。
11月19日,Gartner分析师崔西·蔡(TracyTsai)表示,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两位数降幅后,全球PC出货量下滑的趋势即将触底。
崔西·蔡预计,2013年第四季度全球PC出货量同比将下滑3%,而第三季度的降幅为8.6%。自从平板电脑和移动设备崛起后,PC厂商就面临着出货量下滑的尴尬。
来自著名IT市场分析师约翰·多诺万的最新报告指出,2013年全球PC出
货量还会下跌10%至3.15亿台,2014年还将下跌5%至3亿台。
案例:陈老板的网店
在广州太平洋电脑城一间15平方米的小店铺里,陈先生已经在这里坚守了10年。陈先生所经营的耳机店在广州天河岗顶的IT卖场商圈属于小众化商品。
2003年,陈先生在太平洋电脑城一期二楼租下了一个柜台,开始销售耳机,“那真是金子一般的年月。”说起当时的情景,陈先生难掩怀念之情,“2003~2005年的时候是生意最好做的时候,每个月的营业收入都能达到4000~5000元。”
到了2008年,电脑城里不少商户都开始开淘宝店,当年11月,陈先生也跟风在注册了一家网店。不过,网店并没有给陈先生带来直接利益,相反,商户们在网上比拼价格,最后大家都无利可图。
彼时,零售业尚未受到电子商务的冲击,每个周末来太平洋电脑城购物的人还络绎不绝。于是,在2009年,陈先生关掉了网店。
陈先生的这家耳机实体店,合伙人有3个,没有雇佣人工,客户也以多年积累下来的老客户为主。因为经营有道,加上耳机的销售重于售前的体验——试听,因此陈先生还算没有烦恼。
但是后来,来自电商的冲击逐渐无法避开,很多产品线受到波及。陈先生表示,电商渠道做大后,通过大批量采购,实现了单价极低的竞争优势。短短两三年,就将一些标准化产品的市场吞噬殆尽。 自己做电商不如传统店有利可图,而等到他人将电商做得风生水起后再去做电商,则更加没有机会,这便是许多传统实体店面临的盈利悖论。
网购人群年龄渐长
关于实体店与网店的成本对比,陈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太平洋电脑城一期的这家店铺,每个月成本15000元,这15000元包括了铺租、电费、管理费、空调费、通讯费,外加一个人的人工。
而开一家网店,以每人每月3000元的薪水来算,雇1个人,加上水电,在郊区的房租,每月的成本不足6000元。
最重要的是,网店不用交税,实体店的税收则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是一笔很大的支出。
相比网店的低成本,京东、苏宁易购这样的电子商务巨头的成本相对要高许多,但对于实体店而言,成本依然很低。陈先生说,同样品牌同样型号的IT数码产品,京东上的价格比实体店要便宜400元,究其原因,在于京东的资金雄厚得多,同样的产品,小商户的月销量不过几百台,而京东可以上万。
因此,京东可以从厂商那儿拿到更便宜的进货价,虽然需要交税,但相对卖场内的商户来说,成本依然要低。
相比苏宁和国美这样的3C大卖场,国内电脑城几乎千篇一律地由中小商户组成,没有集采能力,无法形成平台优势。
正是从2010年起,各大电子商务网站开始走向大举扩张之路。以京东商城为例,艾瑞咨询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12年短短两年间,京东商城的销售额分别为102亿元、210亿元、660亿元。2011~2012年一年间,其年增长率超过113.6%。
电子商务企业的扩张带来的是消费习惯的转变。根据CNIT-Research(中国IT研究中心)的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近2.5亿人,网络购物人数占网民人数41%,较2011年的35.7%提升了4.4个百分点,其中25~30岁的网络购物用户最多,19~30岁之间的网购用户占总数一半以上,达到56%。31~35岁的网购用户占比17%,35~40岁的占12%,40岁以上的占11%。
CNIT-Research认为,31岁以上网购用户占比达到40%,说明大龄段网购用户在年轻网购用户的带领下,在总网购人数中的占比已有大幅提升。而当这种消费习惯养成以后,实体店作为一种销售渠道的本质,必然面临被全面代替的命运。(文韬对本文亦有贡献)
资料来源:http://tech.ifeng.com/it/detail_2013_12/31/32605896_0.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8:09:24 | 只看该作者
教育技术学优秀资源大全(不断更新中.....)
注:(如果大家发现其他优秀网站博客请留言便于大家学习交流)
   [size=+0]一、[size=+0][size=+0][size=+0]教育技术综合及专题网站
   1 中国教育技术网 http://www.etr.com.cn/      
新增:查找优秀的PPT:slideshare   知行网(一个未知大学教育技术教师孜孜不倦经营网站)
  2 中国教育技术学网 http://www.chinaet.org/
(中国教育技术学网站为广大用户提供与教育技术学相关的各种资源。它既提供包括教育理论、实践经验、基本知识等方面的文章,又提供各种形式的资源下载,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同时,集思广义,大家共建,使它成为教育人士的资源库和联系枢纽。)
  3 中央电化教育馆 http://www.ncet.edu.cn/
  4 温州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http://kj.wzu.edu.cn/xdjyjs/caseindex.aspx?caseid=128
  5 计算机辅助教学网 http://www.jpkc.tzc.edu.cn/list/cai/index.asp
  6  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网:http://www.edutech.net.cn/
  7  信息化教育:http://www.inf-edu.com/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专业网站
  8 三人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与支持平台 http://61.178.14.123/
  9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师范院校专业委员会网址:http://www.aet.cn/
10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http://218.22.0.27/wyh1/ZY.HTM
11 计算机辅助教育专业委员会:http://www.accbe.com/
12.教育技术论坛http://www.etthink.com/
13.陕西师大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http://http://edutech.snnu.edu.cn/browse.asp
1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http://www.jswl.cn/course/kczh/IT/IIS/index.htm
15.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http://www.cbern.gov.cn/derscn/portal2/SearchAction.do?method=index免费为教师提供教学学习用资源。
16.教育技术学动态:http://edutech.tongtu.net/(该网站的热站推荐、相关资源、FERC论文集等都值得一看。)
17.无限思考:http://dianjiao.myrice.com/index.html(该网是东北师大一研究生个人网站,该网的资源链接比较好。)
18.惟存教育网:http://www.being.org.cn/(该站关于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考、研究性学习探索、多种学习模式的探索和网络资源的链接等非常丰富。)
19.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http://www.nrcce.com/index.php3(中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是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进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研究的非盈利性教育类专业网站。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全国的相关教育工作者。网站的目的是进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试验、研究、探索和提供相关资源。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学科教学)的老师和教研人员提供服务。)
20.北师大网络实验室:http://www.vschool.net.cn/(该网站包含有一系列的网络群,还有教育技术领域里许多热点问题的相关文章。)
21.教育技术在线:http://www.iteonline.net/(“教育技术在线”是以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为依托,以全国教育技术专业学生、教育技术科研工作者以及热爱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中小学教师为合作伙伴,以推广和普及现代教育技术为主的网站。)
22.教育技术热线:http://metc.njnu.edu.cn/(南京师大教育技术学网站)
23.教育信息化:http://www.pujiao.com.cn/etc/INDEX.ASP (通惠利华教育信息化网站,这里有比较多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远程(网络)教育的文章)
24.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网:http://www.cite.net.cn/(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是一个以信息技术教育为主的教育类网站,另外该网站还有《信息技术教育》杂志,构成信息技术教育教育科研网络与传统媒体一条龙。)
25.k1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http://itedu.k12.com.cn/(该站主要是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及网络教育方面的资料。)
26.赛伯时空教育网:http://www.cst21.com.cn/2/index2.htm(该站包含了教育技术的许多热点问题,如:网络探究模式研究、研究性学习探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包括国外著名的webquest网站。)
27.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网:http://www.isnet.org.cn/asp/cstu/index.asp(本网站主要以实现"校校通"目标为宗旨,开发基于网络校际协作学习课程,提出“校校通工程”课程资源中校际“协作学习或交流学习”课程开发的标准模式,并开展基础性研究。)
28.海教育技术网:http://www.shet.com.cn/main.htm(本网站由上海高教电教研究会主办,上海各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参与制作.)
29.在线教育资讯网:http://www.online-edu.org/(好多关于e-learning的东西)
30.中小学电教网:http://eteach.stedu.net/index.asp(免费资源,信息技术相关资料,校园网建设,电化教学网络管理,电教,校园网,电教论文,电教动态,电教器材,电教管理,电教制度,ASP,flash)
31.四结合网:http://www.sijiehe.com/  (里面包含了大量的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是专门的研究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的网站。)
32.英特尔未来教育:www.teachfuture.com (最新的学习理念、维客)

二、国内教育技术专家学者学习网站
   1 东行记 http://www.jeast.net/ 一个教学用的Blog,上海师范大学教师交流、学习平台。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该网站以停用。
2.桑新民的论文网站http://www.nju.edu.cn/cps/site/jykxgl/sang/index/lunwenjijin.html
   2 教育技术资源网 http://www.chinaret.com/ 现在类似于一种用户推荐式的资讯网站,如同国外的digg,更专注于教育技术及其相关资讯与学习资源。
   3 E-learning大讲堂 http://www.elearningforum.net/ 面向研究生的教育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网上讲座
   4 教育技术吧:进入帖吧 抱怨很多,实质性内容很少。
   5 教育技术思考:http://www.etthink.com一个面向教育技术学习的专业社区,致力于推动教育技术学习、发展、普及和应用!
   6 《教育理论与设计》网络学习平台:http://www.ced.zju.edu.cn/id/index.htm
   7 开放学习实验室 http://www.openlearning.cn/
   8 在线教育资讯:http://www.online-edu.org/ 专注于应用新技术,方法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
   9 惟存教育:http://www.being.org.cn/ 教育信息化、课程整合、探究学习等方面的专业研讨网站
   10 益学会,教育中文翻译:http://fanyi.edu2do.com/
   11鸢尾花项目,从阅读到实践,只能说是一个教育技术的应用,并不提供教育技术学习资源 http://iiris.cn/index.html
   12 教育技术基础研究网 http://scnu-eit.blogbus.com/ 近期相对没有更新,为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集体所做的博客
   13 信息技术课程网:http://www.ictedu.cn/
   14 人工智能教育网:http://teacher.zjnu.cn/zjh/ai/
   15 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研究中心:http://www.elearninglab.net.cn/
   16 教育技术联盟:http://www.cetu.cn/ 近期也无多内容更新,论坛缺乏管理。
   17 教学设计课程学习网:http://www.hainnu.edu.cn/licb/ 或访问:http://www.hainnu.edu.cn/licb/IDindex.asp
   18 教育技术哲学 http://det.njnu.edu.cn/et-philo/
   19 教育大发现社区:http://sociallearnlab.org/
   20 EDU2.0社区:http://groups.google.com/group/Edu2?hl=zh-CN(开放教育计划)
   21  教育技术联盟  http://bbs.cetu.cn/
   22   教育信息化资询 http://www.eduia.net
   23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http://educationaltechnology.blogbus.com/
   24  教育技术课程学习 http://etthink.cn
   25  教育技术交流园地  http://www.gznuetc.com/
   26思南虎(优秀的专业网站)http://i.eol.cn/blog.php?id=176623&sortid=355
   
三、教育技术个人博客或个人网站,能持续更新,有相对集中主题为收录标准。
   1 黎加厚 http://blog.sina.com.cn/shnuli   教育博客推行的先行者,优秀资源的共享者
  2 焦建利 我的教育技术自留地 http://jiao.blogbus.com/ 其所播种的,为我们所收获的
   3 庄秀丽 社会化学习 http://sociallearnlab.org/ 关注web2.0 SNS 社会化学习技术对学习的影响博客:http://sociallearnlab.org/blog
   4 张俞江 教育技术资讯 http://blog.donews.com/zhyujiang/ 介绍国外最新的教育技术新闻、应用范例、产品、评论。
   5 博雅致远姓名不详细,教育技术论坛,但实为博客:http://haofengzhang.blog.sohu.com 但从其博客中应当可以看出是河南师大的一位教育技术教师。
   6 王慧 信息化教育:http://whss200312010116.blog.163.com/为实现教育最优化而奋斗笔耕不辍。
   7 孙方 且行资源:http://www.qiexing.com 关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专业教学资源设计开发。
   8 作者不详 开放教育blog:http://www.lifegrowing.com/lg/
   9 吴向东 课堂志 http://blog.iiris.cn/ 教育研究的场所要从书斋走向课堂,从课堂中生长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我庆幸自己是一线教师,虽然路漫漫而修远……
   10 汪琼http://www.gse.pku.edu.cn/qwang/yjxq1.asp 汪老师的网站链接做得不是很好,你可以把yjxq1.asp中的数字换成2 3 数字得到更多链接,我在看其网站时http://www.gse.pku.edu.cn/qwang/ 会直接跳转到http://www.gse.pku.edu.cn/qwang/yjxq4.asp此网站在IE浏览器下可以使用导航,firefox下导航无法使用。
  11 黄利峰 http://www.szeblog.cn/user1/84/ 信息技术一线教师
  12 唐晓勇 http://blog.szonline.net/u/15/index.html 信息技术一线教师
  13 小郑老师 姓名不详 http://misszheng.bokee.com/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一线教师
  14 李艺 信息技术课程志http://blog.cersp.com/6001/9435.aspx
  15 毛向辉:http://www.isaacmao.com/
   16 海戈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aige007
   17 教育技术论坛博客:http://haofengzhang.blog.sohu.com/
  18 金陵教育叙事:http://www.szeblog.cn/user1/3/index.html
  19 曹殿波 信息化教育 http://etprc.blogbus.com/
  20.胡军卫——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http://blog.sina.com.cn/tesejyjsx
国外先进的技术理论固然要学习,可是要适应中国国情,走中国特色教育技术之路,技术要为教育服务!
21.百度教育技术贴吧:http://tieba.baidu.com/f?kw=������ 对教育技术进行大讨论
四、国外教育技术资源索引网站
1. 国外教育技术网站的汇编网:http://fms.wsd.wednet.edu/TechLab/educationallinks.htm
2.美国教育技术十佳网站:
http://211.152.9.125/cgi-bin/page.dll?page3?userid=edutech&columnno=0&articleid=127
3.教育技术研究实验室:http://psychology.wichita.edu/itrl/
5.教育技术链接网:http://www.duq.edu/~tomei/tomei/advancedsites.html - Table(由 Duquesne 大学教育学院 Linda C. Wojnar 博士创建与维护的一个教育技术学网,全部是连接。)
6.教育技术百科全书网:http://coe.sdsu.edu/eet/(该网是由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出版的一本杂志,里面包含许多教育技术领域里的精彩文章。)
7.教育技术资源网:http://disted.tamu.edu/edtclink.htm(该网是由德克萨斯AM大学Karen L. Murphy博士的教育技术资源链接。有在线杂志、教育技术机构协会、远程教育和教育技术的多篇精彩论文。)
五、远程教育网站
1.远程教师培训网:http://211.101.197.142/(“远程教师培训”是新教育者NE(New Educator)平台推出的第一个活动。NE致力于为教育工作者提供职业发展的信息交流平台,共同迎接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挑战;将基于教育技术最新研究成果,为管理者提供新的理论与方法;将组织教师参与行动研究和国际交流。)
2.国外远程教育专题网:http://carbon.cudenver.edu/~lsherry/pubs/issues.html(该网站讲解了什么是远程教育?远程教育的理论与哲学、远程教育系统、设计的思考、方法与策略、远程学习者、运作问题、管理与政策。)
3.远程教育资源网(国外):http://www.dlrn.org/index.html
4.远程教育资讯网(国外):http://www.uwex.edu/disted/(该网提供了大量的远程教育资源及关于远程教育的网站链接。)
5.101远程教育网:http://211.100.6.92/(101远程教育教学网由北京高拓公司创办于1996年9月,开设小学六年级、初中、高中各年级各门主课,另开设小学三年级至小学六年级的数学奥班课程。是最早的中小学网上教学网站。)
6.百灵远程教育网:http://edu.beelink.com.cn/(主要分MBA远程教育培训、信息技术培训、百灵山师附中网校、英语视听、学习社区等栏目。)
7.华教远程教育网:http://www.chinaedu.org/(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华教远程教育网,以基础教育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教师的继续教育为工作重点,以推进中国基础教育教学观念和手段的现代化为目标,以“立足教育、服务教育、回报社会”为宗旨。)
8.电大在线:http://www.openedu.com.cn/(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电大在线,对开放教育类学生的网上资源提供网站,网上直播电视课表网上教学直播课堂IP/VBI播出时间表等内容。)
9.中华在线远程教育网:http://www.onlinecn.net/(该网是一家国内最早的专业远程教育软件企业之一,成立于1997年,1999年开始从事远程教育系统平台研发,公司成员大都来自联想集团、人大远程教育网、北大医学远程教育网及华教远程教育网,2000年,推出中华在线远程教育系统及网络大学课件制作系统---“课件快手”,让老师都可以轻松制作网络流媒体课件!)
10.育才国际远程教育网:http://www.yucaiedu.com/(它是立足于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远程教育体系,该网站的全程在线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比较有特色,值得一看。)
11.中小学远程教育网:http://www.edu12.com/(该网站包括:国家资源教育资源库、数字媒体教育网台、学科教学资源、教育网站索引及百年树人教育集团等内容,其中教育网站索引这里有好多详细的网站索引。)
12.中国国际远程教育网:http://www.ceieac.com/(该站有关于校园网群、电教多媒体技术、设备和软件的展览。)
13.8211远程教育网:http://www.8211.com/(该网站主要提供中小学的教学资源并开设了名师论坛,主要是以校校互通和资源共享为宗旨而建立的一个综合信息平台。)
14.国联网校:http://202.102.245.32/(国联网校是中国首家互联网上辅导学校。它包括四个部分内容:教育信息、网上课堂、网校生活、交流与答疑。)
15.万恒网校(五中网校):http://www.cyberschool.net.cn/(万恒远程教育网是以五中网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个综合性网站,包括远程教室、第二课堂、课外生活、教师交流、代理园地和本网服务六大部分。)
16.联想网校:http://www.school.legend.com.cn/(联想网校,集中了北京各重点中学近百位特、高级教师的经验和智慧,开设了同步辅导、中高考专题、第二课堂、网校生活、家长学校、资料室等栏目。)
17.COL网上学校:http://www.cb.col.com.cn/yanshi/edu/edu2.htm(COL网上学校是深圳讯业集团利用其覆盖全国的多媒体信息增值服务网络棗COL,由讯业投资公司和北京金网通公司共同负责成立的教育专项管理中心,面向全国推出的业务,其基本定位为:汇集全国的优秀教师教学资源,发挥COL 整体网络优势,面 向全国提供的中学辅导性网络教学。)
18.香港公开大学:http://www.ouhk.edu.hk/
19.英国开放大学:http://www.open.ac.uk/(世界著名的开放大学。)
20.英国哥伦比亚开放大学:http://www.openschool.bc.ca/index.html
21.美国网络教师:http://www.webteacher.org/windows.html(从事网络教学工作和相关人员的好去处。)
22.美国开放大学:http://www.open.edu/
23.美国凤凰城大学:http://www.phoenix.edu/
24.泰国开放大学:http://www.stou.ac.th/
25.印度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http://www.ignou.edu/
26.南非大学:http://www.unisa.ac.za/
27.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http://www.athabascau.ca/
28.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http://www.usq.edu.au/
29.全球远程教育学院:http://www.gdli.com.tw/
31.联合远教教学机构:http://www.opencampus.com.tw/
32.台湾中兴大学远程教育网:http://www.nchu.edu.tw/~dl/index1.htm
六、教学设计网站
1.教学设计课程学习网:http://www.hainnu.edu.cn/licb/(教学设计课程学习网>不仅支持同学们开展以学为主的课程综合性实践任务(如:原创WebQuest《教学设计应用模式调研》、《中小学教案设计调研》、《教案设计与课件制作》等研究性学习活动、实践作业、专题讨论),而且以课程主题为线索提供大量参考资源,是一个集支持学习者主动探究学习和教学设计专题资讯为一体的课程学习支持网站。)
2.教学设计专题网站习作:http://www.chinaet.org/subject/xmweb/html/zhengti.htm(里面包含了大量的理论基础、有学习理论、传播理论、设计理论、视听理论等等,还有一系列的案例分析和资源链接。)
3.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专题学习网:http://61.144.60.222:8080/0518/index.php
4.教学设计协会:http://www.idc-tx.com/
5.全球教学设计网:http://www.uid.ca/
七、教育技术论坛网站
1.教育技术自由论坛:http://etc.elec.bnu.edu.cn/newbbs/login.asp
2.中小学信息技术论坛:http://www.nrcce.com/Forums/down.php
4.k12信息技术论坛:http://sq.k12.com.cn/forums/?
5.指顾雷霆论坛:http://dianjiao.xilubbs.com/
6.网络时代电教论坛:http://www.net-edu.com/eedu/bbs/bbs-c.asp
7.教育技术论坛:(英文的)http://www.edutech.ch/edutech/forums/forums_e.asp
9.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论坛:http://61.144.60.222:8080/bbs/upload/

八、教育技术相关协会及院系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http://set.bnu.edu.cn/
    2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http://det.njnu.edu.cn/
   3 山东师范大学 http://www.cbxy.sdnu.edu.cn/
4 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http://www.core.org.cn/core/default.aspx
5暨南大学教育技术  http://netc.jnu.edu.cn/index.asp
   6南京大学教育技术系:http://cet.nju.edu.cn/
教育技术核心期刊期刊
    1 中国电化教育 http://cet.hedu.net/ 网络访问速度不佳
    2 电化教育研究 http://202.201.56.125/ IP地址,没有找到相关域名
    3 中国远程教育 http://www1.open.edu.cn/ycjy/indexzonghe.php 在杂志中,此杂志访问速度最佳
    4 现代教育技术 http://www.xdjyjs.com/
    5 开放教育研究:http://openedu.shtvu.edu.cn/

教育技术学科学习工具与资源
  1 SCORM标准研究 http://www.iscorm.cn/  (SCORM)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Shar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是由美国国防部ADL组织所拟定的标准,对于数字内容教材的制作、内容开发提供一套共通的规范。
  2 科学教育小组 http://onsgep.moe.edu.cn/ketishenbao/index_keti.htm
  3 文献论文  http://bbs.sosocn.net/index.php
   4学习设计  http://www.learningdesigns.uow.edu.au/
   5 scorm标准化 http://www.scormexplorer.com
   6 大学生知识管理 http://www.chinaret.com/
教育技术应用
  1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考试网 http://www.ntet.cn/
  2 大学生读书交流会 http://blog.sina.com.cn/xuexizuzhi
教育先锋 http://www.edupioneer.com/
et21http://www.et21.cn
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专题学习网站http://61.144.60.222:8080/0518/
闪客启航论坛 http://bbs.flasher123.com/
畅享论坛 http://bbs.vsharing.com/
教育技术专业英语学习社区 http://peetl.blog.163.com/
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 http://www.ceta.edu.cn/
PHP学习http://www.phpxuexi.cn/
网络维他命 http://www.w3pop.com/
美味书签 http://del.icio.us/
携手助学http://bbs.mspil.edu.cn/BBS/index.asp
英语:学习工具与技术员http://www.c4lpt.co.uk/
问卷调查服务 http://www.zhijizhibi.com/
麻省理工开放课程 http://www.core.org.cn/OcwWeb/
教育技术圈http://www.et123.net/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http://www.cetr.com.cn/e21web/
浙江大学教学设计精品课程http://www.ced.zju.edu.cn/id/index.htm
教师研修网http://www.teacherclub.com.cn/
教育技术学科网http://www.edutech.net.cn/index.php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http://www.nrcce.com/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 http://www.cbern.gov.cn/

中山大学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http://202.116.64.84

教育团体博客:

1、http://blog.sina.com.cn/lm/edu/  教育博客_新浪博客_新浪网
2、http://www.szeblog.cn/index.html  【苏州教育博客】学习发展共同体
3、http://blog.jscsedu.com/ 常熟教育博客
4、http://blog.ksedu.cn/index.html  昆山教育博客网
5、http://blog.zzedu.net.cn/index.html  郑州教育博客
6、http://blog.edu.cn/  中国教育人博客
7、http://blog.jyjy.net.cn/  江阴教育博客
8、http://www.vcmblog.com/index.html  VCM教育博客
9、http://blog.cersp.com/  成长博客
10、http://blog.qq.com/edu/ 教育博客_腾讯博客_腾讯网
11、http://www.nbeblog.com/index.html   宁波教育博客
12、http://blog.ytedu.cn/  烟台市教育博客
13、http://wwww.yzjy.com.cn/blog/index.html  扬州教育博客
14、http://blog.aqedu.cn/index.html  安庆教育博客网
15、http://js.blogchina.com/  教师博客中心_教育博客
16、http://blog.wxjy.com.cn/index.html  无锡教育博客
17、http://blog.sohu.com/learning  搜狐教育博客群-搜狐博客
18、http://blog.lyge.cn/index.html  连云港教育博客
精品课程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导论精品课程http://etdl.cwnu.net.cn/index.html
e-learning资源汇总
   ————————————————————————
    来自:http://www.ourelearning.com/bbs/showtopic-450.aspx

九、国内67所远程教育试点院校网(点击校名可看该网院的介绍,点击网址可进入网院。)
北京:清华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itsinghua.com/
    天津: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etju.tju.edu.cn/
      南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202.113.31.244/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nec.sjtu.edu.cn/
      复旦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dec.fudan.edu.cn/
      同济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tjae.com/
      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dec.ecnu.edu.cn/
      东华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dhu.edu.cn/nec/nec30/nechome.htm
      上海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sisunet.net/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shsmu.edu.cn/
      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ecustmde.com/
江苏:东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netu.js.edu.cn/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cmjnu.com.cn/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nju.edu.cn/ces/index.htm
山东:山东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wljy.sdu.edu.cn/
     石油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net-edu.hdpu.edu.cn/sydx/
浙江:浙江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sdns.zj.edu.cn/
福建:厦门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210.34.0.36/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nec.fjnu.edu.cn/
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adultedu.ustc.edu.cn/     
辽宁:东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202.107.127.126/dbdx/index.jsp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nec.neau.edu.cn/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open.dufe.edu.cn/
      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des.cmu.edu.cn/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online.dlut.edu.cn/
吉林:吉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202.198.16.102/baozi/index.jsp
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网络教育学     http://www.adultedu.com.cn/sae/main.htm
四川: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scude.cc/
      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cqudec.vcampus.cqu.edu.cn/
      西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dlc.swn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e.swjtu.edu.cn/www/index.jsp
      电子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netedu.uestc.edu.cn/
      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ne.swust.edu.cn/
      西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swufe-online.com/
      四川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cnzx.info/
陕西:西北工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nwpu.edu.cn/departments/jjy/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ne.xidian.edu.cn/index.jsp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fec.snnu.edu.cn/shouye/
      西安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dlc.xjtu.edu.cn/
甘肃: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netschool.lzu.edu.cn/
湖北:武汉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nic.whu.edu.cn/
      武汉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utde.whut.edu.cn/
      华中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210.42.100.10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网络学院    http://cugnc.cug.edu.cn/lms/eduadmin/zh/default.jsp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ccnu.edu.cn/sne/index.htm
湖南:湖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nip.net.cn/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202.197.55.10/
河南:郑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dls.zzu.edu.cn/
广东: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scutde.edu.cn/
      中山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61.143.56.18/
      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211.66.111.9/index.asp
十、教育技术协会网
2.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会委员会:http://www.ceta.edu.cn/(一种协作指导高校教育技术工作的组织。)
3.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http://www.aect.org/(就是制定教育技术94定义的组织。)
4.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http://www.iste.org/(主要致力于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在中小学中的运用。)
5.UNESCO教育信息技术署:http://iite.artstyle.net/iite/index
6.美国教育技术办公室:http://www.ed.gov/Technology/index.html
7.美国教育技术联合会:http://www.rtec.org/
8.美联邦教育技术协会:http://www.aect.org/Affiliates/feta.html
9.美国远程教育协会:http://www.usdla.org/
10.英联邦共同体学习联盟:http://www.col.org/
11.亚洲开放大学协会:http://www.ouhk.edu.hk/~AAOUNet/
12.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协会:http://www.icde.or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9:14:47 | 只看该作者
在线学习网站汇总
新增:CC网   简单学习网   一起作业   时代光华   中欧互联   新道教育网

--------------------------------------------------------------------------------------

微课(2013.11.26 更新)


--------------------------------------------------------------------------------------

MOOCS(2013.11.8 更新)


--------------------------------------------------------------------------------------

视频公开课:(2013.11.23 更新)


--------------------------------------------------------------------------------------

国外K12在线学习网站:(2013.11.24 更新)


--------------------------------------------------------------------------------------

国外在线学习网站:(2013.11.22 更新)


--------------------------------------------------------------------------------------

国内K12在线学习网站:(2013.11.26 更新)


--------------------------------------------------------------------------------------

职业技能在线学习网站:(2013.11.21 更新)


--------------------------------------------------------------------------------------

考试辅导在线学习网站:(2013.12.2 更新)


-----------------------------------------------------------------------------------------------------

通识教育网站:(2013.11.21 更新)


--------------------------------------------------------------------------------------

OCW:(2012.10.9  更新)


--------------------------------------------------------------------------------------

高等教育资源网站:(2013.10.12 更新)


--------------------------------------------------------------------------------------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资源网站:(2013.10.12 更新)


--------------------------------------------------------------------------------------

学习型城市与社区教育:(2013.11.22 更新)


--------------------------------------------------------------------------------------

基础教育资源网站:(2013.10.12 更新)


--------------------------------------------------------------------------------------

教育技术与e-Learning类网站:(2012.11.23 更新)      


--------------------------------------------------------------------------------------

IT资讯类网站:(2012.11.23 更新)      


--------------------------------------------------------------------------------------

数字图书馆及学术论文数据库 (2013.10.13 更新)


--------------------------------------------------------------------------------------

教育期刊:(2013.11.23 更新)


--------------------------------------------------------------------------------------

摄影发烧论坛:(2013.11.15 更新)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7#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9:47:14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中西MOOC教學設計思維比較作者:鄒景平
今年九月,兩岸MOOC熱鬧上場,台灣的台灣大學在Coursera開了兩門,北大在edX開了四門課,在Coursera開了三門,這九門中文課,比起美國老師開的MOOC,有那些因文化不同而顯現出來的差異呢?

我認為最主要的差異顯現在「教學內容的取捨」上面,兩岸的老師基本上是「把在教室裡的教學內容與方式」搬到網路上,只做了局部的刪減,加上北京大學的老師,有現成的精品課或教室錄影可以哂茫越虒W內容與方式神似實體教室,沒有做太大的更新,只有「二十世紀西方音樂」的畢老師,在教學影片和教學方式上,試圖做脫胎換骨的呈現。

因此兩岸的MOOC,其適用的對象也以大學生或碩士生較為合適,例如,北京大學所開的「計算概論A」,共有12周,李戈老師由「從數字危機到圖靈機」講起,第一個專題是「未来的计算——从摩尔定律到量子计算机」,這對於專業本科的學生或許很有用,但對於一般大眾,就顯得學術味太濃了些。

另外,我們可參考史丹佛大學的「Computer science 101」,由 Nick Parlante老師主講,上課時間只有6周,內容滐@易懂,適合一般想對電腦有點認識的人學習,老師講解的語調輕快有活力,讓學生很容易感受到他教學的熱忱,這門課目前在Coursera是隨時可選,因為它被列為自學課程(self paced learning),老師不再親自出面與學生互動。

MOOC的教學設計跟該校想要服務的對象有密切關係,北大志在改善大學校園的教學品質,所以老師以「剪輯精品課加上投影片」的方式,把教室內課程搬上MOOC平台,讓其他學校的學生也可以學到北大的課,是可接受的。

有了MOOC之後,大學生進入了「一人多師」的時代,學一門主科,例如「電子電路」,除了學校裡的老師,還可以透過MOOC,跟其他的老師們學習,一個觀念聽不懂,就可上網聽聽其他的老師怎麼說,弄明白的機率就大了許多,可惜的是,這種新的學習方式,會用的大學生並不多。

依據九月24日北京日報的報導:北大在edX平臺的四門課程中,《電子線路》選課人數最多,有4000多人,《世界文化地理》、《民俗學》和《20世紀西方音樂》各約有1600人至1700人選課。在coursera平臺上推出的六門課程,選課人數也已破萬。其中,《生物資訊學》有5000人左右,《電腦概論》、《大學化學》等也比較受歡迎,《藝術史》的人數較少,有700多人。

十月九日,「北大MOOC」的微博發出這條訊息:「北大10MOOC課程的註冊人數總共將近37000,已超過北大校本部在校生人數。」半個月之內,人數增加將近兩倍,可預見的是未來還會繼續增加,北大MOOC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但相較於大陸約三千萬的大學在校生,北大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北京大學籌備網路公開課的工作人員分析,理工科課程比較熱門,這或許跟這些學科學生多、需求大有關係,也有可能是理工科學生經常接觸新的資訊技術,更容易接受這種教學方式。

網易公開課與Coursera的合作,也會有助於兩岸MOOC的擴散,網易公開課在108日宣佈,正式與國際線上教育巨頭Coursera展開全面合作,以更好地將全世界的優質課程推送給中國讀者。雙方將首先在兩個方面進行合作:一是網易為Coursera提供視頻託管服務;二是在網易公開課專門開設Coursera官方中文學習社區。這讓大陸地區人士學習Coursera增添了許多方便。

北大在edX開的「電子線路」,還利用MOOC來進行教室教學的改變和創新,陳洪老師說:「本課程也在同期面向北大校內正常選課的電子學系的二年級本科生開課,採用易址教學模式(Flipped-learning——本校學生觀看MOOC視頻後,還需參與教室內的現場討論。

MOOC課程進度稍滯後於校內授課,以便教室內現場討論的錄影能製作後,上傳至伺服器並共用給所有選課學生。」

總觀目前北大MOOC的教學模式,還是以「push(灌輸)」為主,老師講授的是完整的教學內容,當然這也跟課程的性質有關,老師常不知不覺的把「need to have(一定需要的核心內容)」與「nice to have(有了會更好)」的內容,一起都交給學生。

西方老師在MOOC教學,則善於大膽割捨,只教「need to have(一定需要的核心內容)」,比較近似「pull(引發學習動機與興趣)」,這對於很多中國人而言,一時之間似乎也難以接受,但整個二十一世紀的學習文化,是由push轉向為pull模式,主因是科技促成了新的學習需求與方法,灌輸方式已經落伍了。美國的專家John Seely Brown對此有過詳細的解說。

西方老師講授MOOC時,富有實驗精神,所以他們教學時的作法往往突出奇招,各有巧妙不同,他們有創意、富彈性,尊重學生,並且盡量給學生客觀評價,一門課可以給出幾種不同的證書,相較之下,兩岸的老師比較注重師道威嚴,還是喜歡掌控成績的生殺大權,用類似「成绩位于前70%者,可以获得北大提供的课程结业证书」的稍欠客觀方式,來評價學生,也可能會扼殺一些努力學習的人的熱情。

歐美的MOOC中,我喜歡上跟創造力與設計有關的課程,這類課程講究實做,所以每週老師的教學視頻非常短,通常總計不超過十分鐘,老師會附加一些參考資源,最重要而且精彩的是老師設計的每周作業,完成作業不但讓學生有成就感,並增加自信,還能從同學所分享的作業中,激發對自我的觀照和省思,增加對異國的文化的接觸與瞭解。這可說是pull模式的應用。

我最近上的美國賓州大學的CIC課程,可說是MOOC教學設計創新的一個典範,CIC的全名是「Creativity, Innovation and Change(創造力、創新與改變)」,老師有三位,因為想把課程做得更好,他們曾經延期開課,等完全準備好了,才在九月一日正式開課,報名的人數超過十三萬人,比兩岸九門MOOC收的學生總數還多。

CIC的老師們在開課前,就透過Facebook的討論小組跟學生互動,提供學生一些預習材料,並把學習對象分為三種,一種是遊客(只想看教學視頻的人),一種是探索者(除了看視頻,還願意做作業的人),一種是冒險家(除了看視頻,還願意做作業和專題的人),老師每週都針對探索者和冒險家,給出不同的作業,將來發的證書也會不同。學習者也可隨時針對自己的興趣或時間而改變身份。

老師每周的教學方式,基本上以三人或二人對話的方式進行,有時也會有單個老師針對一個主題做講解,每周的核心內容出現在教學視頻中,時間不超過十分鐘,參考資源則放在「Idea Cloud」上面,討論區還專門闢出一個「Professor Digest」,由老師發表生活和工作經驗、感想,以促成學生對學習內容有更深入的瞭解,學生只能閱讀或按讚,卻不能留言。

CIC的特色,就是把教學內容分成不同層次介紹給學生,學生藉由這些資源,認識了此領域的的專家、機構和書籍,有利於後續的探索與深究,即使課程結束,也能到Coursera的課程檔,來複習老師的教學內容,或點閱新的資源,目前課程還在進行中,我相信老師還有些妙招會施展出來。

雖然兩岸的第一批MOOC的教學設計,「改良」教室教學的成份遠大於「創新」,但勇敢上台的老師,就是贏家,我們要感恩他們的膽識與付出,每次教學都猶如一場實驗,只要他們在實驗之後,有所改進,累積的改進多了,就容易跨向創新之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8#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9:59:15 | 只看该作者

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加剧了知识惰性化,而与大师连通和对话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和洞察力是网络时代学习者解决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和知识惰性化的“四大法宝”。

网络时代的学习理念: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

郑小军

古今中外名人名家关于学习的论述浩如烟海,有些至理名言至今仍然滋养着全世界的学习者。如今,人类跨入21世纪已超过十年。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人们纷纷使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数字化学习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时代来凸显其特征。新时代的学习当然需要新的学习理念来指导。本文力图梳理21世纪国内外新涌现的学习理念,并且提出自己的学习理念,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

连通主义:学习就是连通即网络形成与优化

连通主义(Connectivism,又译为关联主义)是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创建的关于数字化学习的新理论,其核心思想如下:学习和知识需要多种看法来呈现整体……并允许选择最佳方法。学习是一个连通专门化结点或信息来源的网络形成过程。知识驻留于网络。知识可以驻留于非人类的器具,并且技术能够促进学习。探寻知识的能力比目前知道什么更重要。学习和知晓是恒定的、持续的过程(并非最终状态或产品)。在领域、想法与概念之间看到连通、识别模式和生成意义的能力,是当今个体的核心技能。保持知识的时代性(准确的、最新的知识)是所有连通主义学习活动的目的。决策过程就是学习……连通主义提出了锚定、过滤、彼此连通、人性化、创造和得出意义、评价和鉴定、验证过程、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模式识别、知识定位、接受不确定性、情境化等学习者技能。连通主义抓住了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的混沌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特征,揭示了在信息化环境中学习发生的机制,学习者应如何有效地学习,如何获得最新的知识。[1]连通主义提出的学习者技能扩展了网络时代学习者信息素养的构成,丰富了其内涵,对于广大师生培养网络时代所需的信息素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e-Learning专家杰·克罗斯(Jay Cross)进一步指出,“学习就是优化自己的内外网络”。毛向辉在《学习的互联法则》中提出,“每个学习者在一生中都要管理好自己的四类与学习相关的网络:神经网络、知识网络、社会网络,还有已经无处不在的计算机互联网。”他把这四个网络统称为“学习网络”。 [2]

新建构主义:学习就是建构、建构蕴含创新

针对网络时代人类学习面临的“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两大挑战,王竹立在与连通主义的比较与融合中逐步建立了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提出了“学习就是建构、建构蕴含创新”的理念和“为创新而学习、对学习的创新、在学习中创新”的座右铭,主张将学习、应用、创新三合为一,将创新作为学习的最高目标。针对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新建构主义提出了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强调学习应该以个人需要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认为学习包含“顿悟”过程,个人隐性知识可通过内读法和深谈法进行挖掘。新建构主义提出了一整套网络时代个人知识管理的策略,包括“搜索—选择—写作—交流—创新”五个环节,并且提出了“包容性思考”的概念和具体做法,作为将碎片化的知识组合成全新知识体系的基本思维方法。新建构主义修正了经典建构主义关于“知识不能通过教师讲授而传递的”观点,指出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而传递,为混合式学习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3]

学习是连通与建构的双向互动

笔者总体上认同王竹立对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所作的比较,“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都属于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关联主义关注的是学习的外部过程,新建构主义关注的是学习的内部过程,两者可以互为补充。新建构主义是在建构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网络时代的深加工理论。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更适合指导网络时代的非正式学习。新建构主义与关联主义的融合是未来网络时代学习理论发展的方向。”[4]学习不是内外孤立和割裂的过程,而是内部过程和外部过程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既需要连通,也需要建构,学习是连通与建构的双向互动。

搜索就是学习

焦建利在《搜索就是学习》一文中这样写道,“搜索,成了信息时代全新的学习方式。搜索,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学习的方式……每一次搜索技术的进步,其实都可以说是学习技术的发展。”作者提出了两个响亮的口号,“会搜索才叫会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Google之”。 [5]

“搜索就是学习”揭示了搜索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即搜索是学习的重要一环,打破了人们的认识局限,丰富和深化了搜索的内涵。但是,搜索能否转化为现实的学习力,还需要其它学习环节的配合,例如质疑、检验、比较、选择、交流等,需要学习者调动其它诸多要素参与,其中最重要的是无疑是批判性思维。钟志贤在学术随笔《“卧槽泥马”现象》中给盲目乐观、简单化的搜索式学习敲响了警钟。“卧槽泥马”现象给网络学习者的警示是——互联网搜索虽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身处“信息的海洋”的网络学习者必须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培养质疑的习惯,坚持求真务实的学风,善于舞动批判性思维这一利器,破除“快餐式”、“蜻蜓点水式”、“不求甚解式”单纯搜索的学习陋习。钟志贤指出,“信息素养的核心就是以各种信息工具和资源为基础,运用批判性思维实现问题求解、决策和创新的能力。”[6]笔者认为,搜索之于学习有两层含义:第一,搜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术。在网络时代,不精通这一学习技术,不善于将它转化为学习力,很难称得上是一个高效、高明的网络学习者。第二,搜索是学习的重要一环。在网络时代,说它不可或缺,一点也不为过。但是切记,搜索并非学习的全部,在复杂性或高级学习中,学习者只有将搜索和其他学习环节和要素紧密配合,方可达成学习目标。

学习是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

桑新民认为,“学习是人类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掌握客观规律,使身心获得发展的社会活动,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和人类整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7]他揭示了学习科学、学习技术、学习艺术与真、善、美的关系:“学习是科学,要成为科学的学习者,就必须求真——探索并遵循学习的客观规律;学习是技术,要掌握高超的学习技能,就必须向善——在刻苦的修炼中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是艺术,要在艰苦的学习中获得乐趣,就必须审美——体验出神入化的学习意境;学习更是哲学——领悟真善美统一的学习智慧,创造学习型社会,享受学习化人生。”桑新民进一步指出,“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在交流与协助中学习、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地学习、学会在研究和创造中学习,这些学习能力是在信息社会中的基本生存能力。”[8]桑新民指出,“人类的学习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团队学习是个体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整合与升华”。[9]除了学习本质论,桑新民还提出并且阐述了学习主体论、学习方式论、学习文化论、学习技术论(学习技能整体结构模型)、整体生成学习论和绿色学习论。

“我们—所有人—学习(WE-ALL-LEARN)”

柯蒂斯.J.邦克在其新著《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中从新的学习技术和方式中捕捉到了开放教育世界多元、全球化的本质,提出了“我们—所有人—学习(WE- ALL-LEARN)”这一框架,并探索了构成此框架的10项关键趋势:电子图书世界中的网络搜索、数字化学习和混合学习、开放源代码和自由软件的可用性、起杠杆作用的资源和开放式课件、学习对象库和门户网站、开放信息社群中学习者的参与、电子协作与交互、另类现实学习、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个性化学习网络。基于这“10把金钥匙”,他又推出了三大宏观汇聚趋势:管道;页面;一种参与式学习文化。从而得出结论:当今网络技术正以这“10把金钥匙”将教育带向更为开放、共享、协作、扁平化和参与式的学习时代。邦克在新著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在网络技术变革的开放性教育世界里,任何人(Whoever)无论何时(Whenever)何地(Wherever)都可以向其他任何人学习任何东西(Whatever)。[10]这是泛在学习的4W目标。

学习是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1.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止于至善”

《大学》开宗明义地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阐述了学习的终极目标“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紧接着,《大学》从心理层面阐述了学习的六个阶段及其关系——“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笔者将其简化为“知止——有定——能静——能安——能虑——能得”,分别对应于高效学习的“六重境界”。在这个充斥着功利、喧嚣和躁动因素的时代,通向这六重境界的不是“宽门”,而是“窄门”!如此,就不难理解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之意味深长。

2.学习是快乐之源,学习是幸福因子

为学先立志。一旦确立了“止于至善”的终极学习目标,并且通过不断修炼逐步达到《大学》的“六重境界”,你会发现,学习已成为人生旅途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多一分学习,生命则多一分充实,多一分快乐,多一分精彩!你会时刻感悟到,学习之旅随时出发、扬帆前行,学习之旅没有终点。此时,“放飞学习者”不再是一句口号!

3. 向“大师”学习,与“大师”对话

向“大师”(大家)学习是最高效的学习途径之一。“举凡大家,都有一共同特征,即一个‘通’字。他们并不局限于一个窄小的研究主题,而是扩展开来,在几个相关研究领域中驰骋,并做出高质量的研究工作,产生了后人绕不过去的学术成果。”[11]“大师”是是知识的集散地,是知识网络的大节点(Big Node),其作用如同物理网络中的核心服务器、集线器 (Hub)、交换机(Switch)或路由器(Routine)。“大师”是新知的“源头活水”,是专业领域的方法论高手,是智慧的源泉,堪称人生导师。基于个人成长经验及学习感悟,笔者倡导并且践行“成长之路,起于大师“的学习与成长路径——熟悉大师其人(包括兴趣、爱好、性格、职业生涯、人生阅历等),透视大师思想渊源,品读大师其作(代表作),结交大师及其高足,学大师治学之道、做事方法论、学术智慧和人品德行。桑新民曾倡导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开展“五个十”研究,包括十位专家学者、十本经典著作、十个研究机构、十篇学术论文、十个专业网站,其实质就是倡导“向大师学习、与大师对话”的学习理念。

4.网络学习者解决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和知识惰性化的“四大法宝”

笔者认为,与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相比,知识惰性化是网络时代学习者所面临的更为严峻的挑战。惰性知识虽然已经习得并且储存在大脑的长时记忆中,但由于它们不是孤立于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之外(缺乏与其它知识的关联),就是孤立于学习者的思维过程之中,因而无法被检索和提取到学习者的工作记忆中,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就好像失去了“活力”一样。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加剧了知识惰性化,使更多的知识失去“活力”,退化成惰性知识。而与大师连通和对话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和洞察力,是网络时代学习者解决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和知识惰性化问题的“四大法宝”。

5.“四个融合、四个结合”的学习理念

基于六年多的博客研究与实践,笔者提出了基于门户网站教育博客的网络化学习(简称“博客学习”)新方式,总结了博客学习的作用、优势、缺陷和常见误区,提出了“开放、分享、主动、互动、合作、发展、双赢”和“四个融合、四个结合”的博客学习新理念。“四个融合”即融合自我导向学习与社会性学习、融合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融合碎片化学习与知识管理、融合学习和写作;“四个结合”即学习者个体内外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博观与约取(分散与聚合)相结合、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结合。[12]

6.学习是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笔者认同桑新民关于“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和人类整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的观点,认为只有达到了“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的层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同时,笔者认为,是学习将学习者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紧紧地联系起来。学习者在“过去D现在(当下)D未来的时空隧道”中来回穿梭,最终完成某个学习时段自我意识的提升和自我超越。而已完成学习时段的学习结果将作为后续学习时段的起点或基础,如此反复超循环,向前发展。信息时代的学习由于有了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撑,使学习者能够以现在(当下)为出发点,通过多媒体技术、云存储技术和再现技术瞬间回溯至过去,以快速唤醒、激活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再第一时间从过去返回现在(当下),尝试解决当下的学习问题(例如认知冲突、同化顺应、知识建构、概念重组、建模、问题求解等)。而在学习的目标导向、意义建构和寻找下一个最近发展区时,学习者必须跳出过去经验的局限和当下的迷局,运用人类特有的高级思维技术(如联想、想象、直觉、灵感、顿悟等)和信息技术(包括虚拟技术、趋势分析与预测技术等)穿越“现在D未来的时空隧道”。真正有效的学习是既着眼于当下问题的解决,又适时适当地“瞻前顾后”。我国早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古训。澳大利亚未来学会前主席彼得.埃利雅德说过,“今天,如果你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有句名言,“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未来”。英国当代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有个著名的论断,“全部的生活都是解决问题。”美国当代教育技术学学者戴维•乔纳森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教育唯一合法的目标就是解决问题”——他主张为解决问题而学习,倡导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目前,方兴未艾的网络化学习正借助于日新月异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帮助学习者架起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心理、思维和信息层面)。

人类进入21世纪,学习科学、学习技术、学习方式、学习时空、学习内容的革命正方兴未艾,人们的学习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说学历是21世纪人们的第一本护照、专业技能是第二本护照,那么“带得走的学习能力”便是第三本护照,而创造力和适应力则是第四本护照。每个人都必须厘清自己的学习理念,掌握必要的学习理论与学习技术,在“信息的海洋”中学会学习。对于形形色色的学习理论,应“辩证地看待各种学习理论,世界上没有万能的学习理论,每种学习理论都有自己的使用情境......因此,我们必须依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具体的学习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学习活动设计,这才符合当代教育的内在诉求和外在取向。”[13]

参考文献

[1][13]G•西蒙斯著,詹青龙译.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

[2]毛向辉.学习的互联法则[J].中国远程教育, 2003,(22): 70-73

[3]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11-18

[4]王竹立.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从连通到创新[J].远程教育杂志,2011,(5):40

[5]焦建利.搜索就是学习[J]. 远程教育杂志,2009,(3):82

[6]钟志贤.“卧槽泥马”现象[J].远程教育杂志,2009,(3):81

[7][9]桑新民.学习究竟是什么?——多学科视野中的学习研究论纲[J].开放教育研究,2005,(1):10-19

[8]桑新民主编.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10]柯蒂斯.J.邦克著,焦建利译.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11]焦建利.循着大师的思想轨迹前行[J]. 现代教育技术,2009,(12):5-7

[12]郑小军.高师学生网络化学习研究——基于门户网站教育博客的角度[J].教育评论,2011,(6):36-38

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改革工程“十一五”第5批立项课题“地方高师院校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批准文号2009C046)和广西教师教育学科教学团队“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团队”(桂教师范〔2011〕84号)的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教育技术系)

(发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年第5期第22-25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20:01:02 | 只看该作者
知识嫁接学说:一种更具包容性的教学理论
王竹立
(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以往的各种教与学理论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阐述了教育教学的部分本质。知识嫁接学说认为,人类的个体知识就像一棵具有三级结构的榕树,教育教学是对知识树实施“嫁接”的过程,不同种类的知识需要采用不同的嫁接技术。知识嫁接的成功的标志就是由短期记忆向长期记忆转变。网络时代的知识嫁接越来越呈现出碎片化趋势。今天的教育教学应该将自下而上的学习与自上而下的学习结合起来,以实现知识创新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知识嫁接,教学理论,知识三级结构,知识创新,模因

人类知识的最初来源无疑是生活、生产和社会实践。因此,学习意味着从实践中获得经验、改变自身以适应环境的过程,知识是经验的总结与升华。然而随着知识总量的增多,学习的内涵也开始发生变化,个体除了从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之外,还可以从前人和他人乃至社会获取间接知识。
    从古到今,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被一代代传承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与更新,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的知识大厦或知识海洋。那么,知识是如何传承的呢?后人怎样才能继承前人的知识而无需重复前人发现的过程呢?如果人类的知识不能传承,而必须一代一代重新发现,那么今天的人类可能仍然与动物无异。

    一般认为,人类知识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其特有的教与学系统而实现的。迄今为止,我们没有在任何动物中发现有像人类一样的复杂完善的教育体系。动物主要依靠本能的遗传和简单的模仿来继承前辈的经验,而人则能利用语言文字等媒介,系统地保留、管理与传承知识。人类发明了一整套的教育制度与教学模式,并建立了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来传承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那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学习的本质又是什么?教与学的关系到底怎样?这些都是值得长期思考的根本性问题。
围绕教与学的本质,曾经诞生过种种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来加以阐释。例如,行为主义认为,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接;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人本主义认为,学习是在心理安全环境下人类天性的自我实现;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意义建构;而关联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连续的、知识网络形成的过程;笔者提出的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网络时代的学习是一个零存整取、不断重构的过程,创新比继承更重要。[1]

上述理论都从不同的侧面或角度反映了教与学的过程与本质,但又都有片面性与不足之处。例如,行为主义理论依据的是巴甫洛夫对动物的条件反射研究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然而人类的学习毕竟与动物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动物的学习主要出于本能的模仿,以及通过对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系的强化而产生条件反射;而人类的学习较动物的学习要高级得多、复杂得多。人类的学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的和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综合的、可塑的、多维的和顿悟的过程。从简单技能的训练到复杂知识的学习,从文化传统的继承到科学理论的掌握,从学校里的正规教育到生活中的非正式学习,从行为习惯的养成到精神气质的塑造,从知识、技能的获得到思想、情感的培育,包罗万象,不一而足。这些远不是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系的强化所能涵盖的。

那么,什么才是对教与学过程更全面的本质描述呢?笔者曾在《新建构主义与知识创新》一文[2]中,提出过一种名为“知识嫁接学说”的新理论,该理论最初是作为新建构主义理论的一部分而提出来的,然而随着思考的深入,笔者越来越倾向把它独立出来,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论,试图从一个更高更开阔的视角,阐释或解读教学的过程和本质。

一、             知识是一棵具有三级结构的“树”
关联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乔治•西蒙斯将网络时代的知识比喻为河流和管道里的石油,提出了知识流的概念;笔者则将知识比喻为一棵榕树,知识树有三级结构,分别是一级结构(树根)、二级结构(树干)和三级结构(树冠)。[2]两者并不矛盾,前者指的是社会知识,后者指的是个体知识。换言之,就是知识在个体的大脑内是以树状结构的形式出现的,而知识在社会网络中传播时则以知识流的形式出现。
知识的一级结构来自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它是鲜活的、具体的、感官的、多维的;二级结构来自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它是用语言文字和符号承载的知识,因而是逻辑的、抽象的、线性的,一维的。知识从一级结构到二级结构是一个从弥散到收敛的降维过程。知识的三级结构来自人类对事物本身的属性和概念引发的联想,这种联想可以产生于知识的一级结构,也可以来自知识的二级结构,因而知识的三级结构与一级结构及二级结构都构成了联系,形成一种首尾相连的榕树形结构。笔者在《新建构主义与知识创新》一文中曾有较详细的论述。[2]
众所周知,知识被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部分。按照笔者的理解,显性知识是指那些能够用语言文字和各种符号清晰表示出来,并且可以通过讲授而传递的知识;隐性知识则是那些很难用语言文字和各种符号来表达、不能通过简单讲授而传递、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的知识。按照这种分类法,笔者推断,显性知识相当于知识的二级结构,而隐性知识则相当于知识的一级与三级结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有机组合构成了个体知识的全部内容,其构成的方式就是由弥散到收敛再到弥散的三级结构模式。个体知识的构成及特征见表1。
表1 知识三级结构的构成及特征
知识结构
一级结构
二级结构
三级结构
所属类型
感性知识
理性知识
联想知识
表现形式
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
分布特征
弥散
收敛
再弥散
相关隐喻
树根
树干
树冠

二、人类知识传承是一个“嫁接”过程
既然个体知识是一棵不断生长着的“树”,那么学习就是一个从环境中摄取营养、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新陈代谢过程,教育(教学)就是一个给知识树浇水、施肥、修剪、乃至改造的过程。教与学是知识传承过程的两个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方面,学是教的基础与着力点,教是学的引领与助力。我们先假设一下,如果没有语言文字符号系统作为知识的载体,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教学体系,我们每个人的知识只能来自于个体的实践经验,这就像树只能在自然环境中通过根部摄取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才能长高长大一样;然而,有了知识载体和教育教学系统,人类的知识就与自然生长状态下的情形有了显著的不同:不仅土壤里的水分和营养可能更加充足,而且还可以根据社会与个人需要,通过对枝条的修剪乃至借助于嫁接技术,对知识树本身进行加工和改造。
嫁接原本是一个生物学名词。根据百度百科定义:嫁接是一种将一棵植株的组织融合到另一棵植株上的技术,是园艺工作广泛应用的一种繁殖植株的方法。即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3]  嫁接的英文词是Grafting,查维基百科全书,有如下类似的定义:Grafting is a horticultural technique whereby tissues from one plant are inserted into those of another so that the two sets of vascular tissues may join together. This vascular joining is called inosculation. The technique is most commonly used in asexual propagation of commercially grown plants for the horticultural and agricultural trades. (嫁接是一种园艺技术,它使一种植物组织植入另一种植物组织中,以便两套维管组织得以接合起来,这种维管的接合被称为融合。在园艺和农业行业,这种技术常用于大规模种植植物的无性繁殖。)[4]植物嫁接的目的是为了改良品种,被嫁接的植物接受了一部分嫁接过来的植物的特性,可能长得更快、更强壮,或者具有了耐寒、防病、抗风、抗虫等新特性,或者结出新品种的果实,从而更能适应环境、更能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

植物的嫁接与人类的教与学过程有很大程度的相似之处。首先,它们都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是一个人工的过程。植物的嫁接不必说了,人类的教育教学体系也是一个人造的系统,而不是大自然原有的事物,都要受到人类的主观观念、意志及目标的影响,都涉及对对象的“改造”;其次,它们都是将一个有生命的事物“移植”到另一个有生命的事物身上,使之互相融合,成为一个新的生命体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也具有生命的一些基本特征,如新陈代谢,一部分知识不断被淘汰,而新的知识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新的知识不断取代旧的知识;又如自我繁殖,两种不同的概念或知识,可以通过重构产生出新的概念或知识,计算机和网络对信息与知识可进行自治性加工(西蒙斯语),更使得知识的产生具有了自我繁殖的性质。第三,它们都是为了满足人类个体和社会的需要。植物嫁接是为了培育出人类需要的优良品种,教育教学是为了培养出既能实现自我愿望、又符合时代与社会需要的人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教学)可视为一个知识嫁接过程,即把经过有经验者加工整理、已经专门化、结构化、有“生命”的知识,移植到学习者头脑中原有知识结构里去的过程。受教,可视为“被嫁接”;自学,可视为“自嫁接”;教与学技术其实就是知识嫁接技术。
对学习者来说,前人或他人的知识是一种间接知识,而且经过语言文字符号的显性化、抽象化与结构化,变成一种理性知识。根据知识三级结构假说,这种间接的理性知识属于知识的二级结构,在进入学习者的大脑后,一方面需要与学习者脑内的二级结构知识(嫁接部位)连成一体,另一方面又需要来自被嫁接的知识树木的根部(一级结构)的营养支持,才能“存活”,成为所嫁接的知识树的一部分,并且会带来知识树原有三级结构的改变。如果说通过实践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由下至上的学习过程,那么通过嫁接前人的理性认识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就是一种由上至下的学习过程,前者可带来丰富的直接经验与感性认识,后者则为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迁移与提升提供了线索、框架和指引,二者的交汇与融合既能使人获得全面深刻的知识(这种知识包含显性与隐性两大部分),又可以大大提高知识获取的效率。

三、影响知识嫁接效果的主要因素
影响植物嫁接成活的主要因素是接穗和砧木的亲和力,其次是嫁接时机、嫁接技术和嫁接后的管理。知识嫁接也类似。
1. 亲和力
所谓亲合力,就是接穗和砧木在内部组织结构上、生理和遗传上,彼此相同或相近,从而能互相结合在一起的能力。亲和力高,嫁接成活率高;反之,则成活率低。[3] 知识嫁接也一样,嫁接能否成功主要受新的间接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二级结构的亲和力大小的影响,亲和力越大,成功的几率就越高。这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有相似之处。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差别越大、距离越远,就越不容易得到来自知识树根部(知识的一级结构)的营养支持,就越不容易嫁接成功;反之,则相对容易。此外,知识的亲和力还与情感及价值观有关。人类是情感的动物,与学习者原有的情感与价值观越接近的知识,亲和力越高,越容易被学习者所接受而存活;反之,则越不容易。人类的情感与价值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知识的亲和力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情感与价值观改变之后,原来亲和力低的知识有可能因为亲和力增高而变得易于接受。在这里,情感担当了一个知识“看门人”的角色。
2. 嫁接时机
知识嫁接时机主要考虑:①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嫁接知识所要求的认知水平是否匹配;②所嫁接知识是否与学习者的个人兴趣、需求相一致。只有在适当的时机嫁接适当的知识,这样的嫁接才容易成功。
3. 嫁接技术
是指知识的传授方法和学习方法。只有当教师采用合适的方法或技术进行教学,学习者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学习,间接知识的嫁接才能成功。嫁接技术不仅包括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还包括艺术的方法和手段。善于发挥情感等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可以大大提高嫁接成功的几率。

四、嫁接成功的标志是知识由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
    围绕学习与记忆的关系,学者们曾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给出了很多的定义。学习是指人和动物依赖于经验改变自身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过程,记忆则是学得的信息贮存和读出的神经过程。学习和记忆是两个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过程,学习改变着脑内神经元群的活动,而这些活动的再现又表现为记忆,但记忆过程持续时间若长一些,也包括神经元的活动,引起神经组织中的化学和结构的一系列变化。两者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最基本的活动和技能,是脑的重要机能。[5]学习是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而记忆是将学到的知识加以保留的过程。[6]

传统的实验心理学认为,学习是指获得经验,记忆则指经验的印记、认知与回记。学习过程是神经系统有关部位暂时联系的建立,记忆是其痕迹的保持与恢复。近代生理心理学则进一步认为,学习是指经验信息(行为习惯、感知、思维)的获得或发展,记忆是经验信息的储存和提取(再现),学习与记忆是两个不同又密切相关的神经活动过程。[7]

从以上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先有学习,后有记忆;没有学习,记忆无从产生;没有记忆,学习也就失去意义。所以,学习与记忆常常会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和讨论。
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大脑皮质最基本的活动是信号活动,从本质上可将条件刺激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现实的具体的刺激,如声、光、电、味等刺激,称为第一信号;另一类是现实的抽象刺激,即语言文字,称为第二信号。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是动物和人共有的。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动物由于只具有第一信号系统,因此,它们的学习主要是从生活中获取直接经验,并将这种经验转变为记忆;人类除了能够获取直接经验外,还可以通过“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文字和符号系统)获取他人的间接经验,并将这种间接经验也转变为记忆保存起来。这是人类高于动物的地方,也是知识嫁接的物质基础。

从现代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们把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编码加工,输入并储存于大脑里面,在必要的时候再把有关的储存信息提取出来,应用于实践活动的过程。信息加工理论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大系统。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瞬时记忆的容量很大,但保留的时间很短,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如果对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加以注意,或者说当意识到瞬时记忆的信息时,信息就被转入短时记忆。否则,没有注意到的信息过1秒钟便会消失,也就是遗忘了。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如果超过短时记忆的容量或插入其他活动,短时记忆容易受到干扰而发生遗忘。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识到的。在短时记忆中加工信息的时候,有时需要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这时又要从长时记忆中把这些知识经验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来。因此,短时记忆中既有从瞬时记忆中转来的信息,也有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的信息,它们都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所以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不管是机械复述,还是运用记忆术所做的精细复述,只要定时复习,就都可以转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长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如果不是有意回忆的话,人们是不会意识到的。只有当人们需要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时,长时记忆存储的信息再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才能被人们意识到。[8]

从上述描述中可知,嫁接过来的知识要能够存活,必须由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换一句话说,只有当嫁接过来的知识变成长期记忆保存下来之后,才表示已经嫁接成功了。
长时记忆又可以分成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两种独立的形式。前者是对事件或事实知识的记忆,可以在意识水平上进行描述,又称为外显记忆;后者是对感知觉和运动程序知识的记忆,多不能在意识水平上进行描述,又称为内隐记忆。[7]前者对应于显性知识,后者对应于隐性知识。知识嫁接一般指的是显性知识的传承,因而属于外显记忆范畴;但也有部分隐性知识的传承,比如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就包含了隐性知识的“嫁接”在内。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要通过重复练习以强化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接,就是为了及时将短期记忆转为长期记忆,这种学习方式对一些简单知识和技能学习(如一些简单的读、写、算,以及动作技能等)是有效的,但对较复杂的知识和高级技能,则未必有效。因为重复刺激容易流于机械记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死记硬背,无法产生对复杂知识的深度理解,因而也无法对复杂知识进行迁移。

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强调要将学习内容与个体的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整合,导致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改变或重组,实现有意义学习和意义建构,其目的也是要让这些改变和建构的意义进入长期记忆之中,否则学习就是无效的。只不过它们所主张的方法不是简单的重复刺激,而是主动的认知加工,或主客观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包括笔者提出的新建构主义)适合指导复杂知识与高级技能的学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习者的有意义学习,也是因为只有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需要、在一种宽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的学习,才能最有效地实现短期记忆向长期记忆的转化。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显然比较关注情感与价值观对学习的影响。

关联主义理论主要关注学习的外部过程,而不是脑内过程。它不太主张学习者进行认知处理,而主张学习是大脑与外部结点的连通过程,认为连通比建构更重要。在网络时代,人类应该把一部分认知加工任务交给网络和机器去完成。但笔者与关联主义创立人乔治•西蒙斯面谈的时候,西蒙斯曾经谈到,关联主义也关注大脑内部的加工过程,他认为学习的脑内过程也是在不同概念之间建立联系,也是连通的过程。关联主义理论提示我们,在网络时代,对知识本身的学习与记忆将逐渐被对知识结点的知晓与记忆所取代。用西蒙斯的说法就是, “知道在哪里”和“知道谁”,比“知道什么”和“知道怎样”更重要。

    上述几种教与学理论,各自关注的角度不同,适应的范围也不尽相同。知识嫁接学说试图综合各种学习理论的成果,用“嫁接”的形象比喻来概括教与学过程,而将其他教与学理论视为在不同情形下对不同类型知识的嫁接指导技术。嫁接成功的标志就是将知识由短期记忆转为了长期记忆。对于简单的知识和运动技能,可以采用重复练习的方法进行嫁接,对于复杂的知识和高级技能则需要采取连通、重组、建构、零存整取等方法进行嫁接。嫁接的方法因知识类型与学习目标而异。

五、模仿与复制也是知识嫁接的一种方式
模因(meme)一词最早出现于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出版的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 1976)中,其含义是指“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个东西。”根据《牛津英语词典》,meme被定义为:“an element of culture that may be considered to be passed on by non-genetic means, esp. imitation”.(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播)。meme(模因)一词在拼写上模仿了gene(基因),其涵义主要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理解:meme是复制因子;模仿是meme的主要传递方式。

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模因作为文化基因,靠复制、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Brodie认为模因是指个人记忆中的信息单位,它能够从一个人的记忆中复制到另一个人的记忆中去。Heylighen认为模因是一种存在于个体记忆中并能被复制到其他个体记忆中的信息模式。模因学(或称模因论—memetics)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它研究模因的复制、传播和演化。目前,模因论已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模因专家们都要聚集起来进行模因研究探讨。模因一词已得到广泛的传播,进入到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语言教学等各个领域。还有学者用meme解释社会文化领域的各种现象,如精神病病因、同性恋的社会禁忌、建筑中的现代主义风格、科学生态学等。[9,10]

近年来,在我国学者中掀起了一股运用模因理论研究语言教学、网络流行语、修辞、广告语、语言翻译、语言交际和语音学等领域的热潮,构建了一些教学理论,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教学法。例如,不少学者根据模因论对传统背诵式教学模式重新进行了评估,主张恢复背诵式教学模式,认为背诵、模仿和联想教学法在外语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11-13];也有不少学者探讨如何通过输入模因、设计模因、复制模因和输出模因等来提高教学效果。[14-17]

上述研究对知识的传承与教育教学有何启示呢?它告诉我们,知识并不都是通过每个学习者的主动意义建构而传递的,有时候(至少一部分知识)也可以通过简单的“模仿”与“复制”而得到传播。例如语言的习得,文化的继承,流行语的快速传播,戏曲招式、研究范式、行业规则的学习等,都离不开模仿与复制。人们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并不都是一个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其中也许包含了意义建构在内,但更多的是一种不假思索的接受过程。在这里,知识是以一种具有某种内在结构的信息包的形式,整体传递给接受者的。就像果树的嫁接过程一样,被嫁接的树木一开始就“接受”了一个来自其他树种的完整的枝芽,而不是一堆元素。然后才逐渐对嫁接过来的枝芽进行融合与改造,同时将新枝芽的很多特性“复制”到整个树木上去。

植物嫁接是利用植物受伤后具有愈伤的机能来进行的。嫁接时,先要剪去一部分旧枝桠,然后使伤面与新枝桠的伤面靠近并扎紧在一起,结果因细胞增生,彼此愈合成为维管组织连接在一起的一个整体。知识嫁接也一样,往往要先放弃一些旧知识、旧观念,才能接纳新知识、新观念。旧知识、旧观念比较牢固的人,往往不容易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新知识、新观念的到来不是一个简单的融合过程,而是一个更新换代、去旧迎新的过程,只有抛弃了旧知识、旧观念,新知识新观念才容易在头脑中站稳脚跟、生根发芽。这与模因的传播过程有某种微妙的暗合之处。模因本身就是一个信息包,是作为一个高保真的整体而不是碎片被传递的。从这个意思上可以说,模因论对知识嫁接理论提供了某种程度的支撑。
进一步考察植物嫁接过程还可以发现,被嫁接的植物并不只是“接受”了一些来自其他种类的植物的组织与细胞,还“接受”了新植物的某些特性,如耐寒、抗虫、抗病等特性。这些特性虽然不是肉眼可见的组织,但却可以从未来的观察中发现。这使我们联想到教与学的过程,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教师和前人的思维与行为方式,这里面包含了许多隐性的知识、程序性的知识,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这些很难用语言、文字和其他符号表达的知识与经验,主要是通过观察与模仿而获得的。在人类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中,也有很多可以传染的“模因”,通过复制的方式而得到传播。

六、“碎片化”是网络时代知识嫁接的显著特征
网络时代给学习带来了两大挑战:信息超载与知识碎片化。[18] 在网络时代,知识嫁接的内容以及方式相较以前的时代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嫁接的知识不仅仅来自前人和他人,还来自机器,即包括由计算机与网络加工处理过的知识;②嫁接的过程并非一次或数次性的系统过程,而是越来越趋于碎片化与渐进性;[1] ③嫁接的内容也由单纯的知识本身,变为还包括获取知识的渠道(内容与管道并重)。换一句话说就是,今天我们在网络中接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的是未完成的知识碎片,而不是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将这些知识碎片嫁接到我们头脑中的过程,越来越显得“零碎”,嫁接的过程越来越像“剪切+粘贴”,当然这种剪切与粘贴必须伴有随之而来的创造性重构才能成功,这就好比如果我们只是把构成钟表的所有零件简单地堆在一起没有任何意义,只有经过精细的组装才能变成一只能够计时的钟表一样。组装的最佳策略就是笔者在新建构主义理论中提出的零存整取学习策略。今天的知识树好像一个根部并不粗壮发达,而枝干却被无数沉甸甸的嫁接过来的枝条压弯的“怪树”。为了减轻负担,我们不得不借助一些支撑物才能把整个树稳定住。例如,我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枝条搭在其他的树枝上,这使得整个树林变为了紧密相连、互相依存的一个整体。这些支撑知识树的“支撑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机器(如计算机和网络)。今天我们并不需要把全部的信息与知识内容都存储在长期记忆中,而只要把部分知识以及更多的知识存放的“线索”转化为长期记忆就可以了。需要的时候,那些存放在别处的信息与知识,可以通过“线索”从计算机和网络中调出来供我们使用。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天的个体知识与社会知识联系得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紧密,人与人的协作、人与机器的协作已经成为网络时代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了。
必须补充说明的是,不管网络学习如何“碎片化”,它仍然是一种人为的嫁接,而不是自然的生长;也就是说网络化学习主要还是一个至上而下的过程(从理性认识开始),而不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从感性认识开始)。通过网络获取的知识大部分属于二级结构的知识,是一种间接知识。当然,也不排除有一部分感性认识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例如通过网络化学习可以获得对网络本身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也可以通过网络视频传输获得对远处发生的事物的“直接”观察。

七、知识嫁接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知识嫁接理论的提出有哪些现实与理论意义呢?我们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分析。
1. 知识嫁接说比以往的理论更具本质性与包容性
首先,知识嫁接理论用“嫁接”这样一个概念,来阐释教与学的本质,这就明确了教育教学是人类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是一种有目标、有方向、旨在传承知识与培养符合某种需要的人才的活动,是对人的一种有意识的“塑造”,因而它并非一个纯自然和客观的事物,而是带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功利性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群体、乃至不同的个体,对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会有不同的要求。这就提醒我们,对教育教学不仅仅要关注它的客观性的一面、科学性的一面,同时也应该关注它的主观性的一面、目的性的一面。教育教学说到底是对人的有目的的培养与改造,就像人类对植物的培育与改造一样,我们可以通过苹果树与梨树的嫁接,创造出一种叫苹果梨的新品种。在改良树种的过程中,既要遵循客观规律,也要贯彻人的意志。教育教学作为一种人造的系统、人为的活动,必然是主观与客观、科学与艺术的对立统一。因此,教育教学既要采取科学的方法,也要采取艺术的手段。从这一点来看,知识嫁接理论比以往的教与学理论更具本质性。
其次,知识嫁接理论认为,以往所有的教与学理论所阐述的都不是教与学本质的全部,而只是某一个侧面。例如,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接。这对一些动作技能和简单的事实性知识的学习是合适的;例如我们要掌握一种运动技能,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复练习直至熟练,俗话说熟能生巧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想提高小学生四则运算的速度,让学生反复做习题也是必须的。这些都可以从行为主义理论中得到恰当的解释。但对于复杂知识的学习,行为主义理论就显得捉襟见肘了。例如,要掌握哺乳动物这个概念,就不需要靠反复刺激-强化来实现了,这时最适合的理论应该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孩子们最初认识哺乳动物,是从对大象、牛、马和人类等的观察中得来的。当第一次遇到鲸鱼时,就发生了与原有关于哺乳动物外形特征的冲突,很难把它归为哺乳动物,而可能把鲸鱼归为鱼类。在经过教师的引导和自主的学习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了改变,对哺乳动物概念的认识更加深化,更接近它的本质特征,这时才把鲸鱼也纳入哺乳动物的范畴。又比如,对于“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艺术”这样比较复杂抽象概念的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可能是最好的选择。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客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是意义建构,意义建构只能建立在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之上,鱼牛童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只有通过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的主动探究,以及与他人的协作交流,才能建构对知识的理解。然而建构主义很难解释网络热词的流行和文化习俗的传承这类现象,模因理论则对此做出了合理解释。在网络时代,随着信息超载与知识碎片化趋势的加剧,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则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知识观与学习观。然而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学习,也无论是什么时代,人类的知识传承是一个嫁接过程却没有改变,只是嫁接的方法与手段不同而已。嫁接的本质意味着将知识本身以及相关的思维方法、态度、线索、价值观等,按照某种结构形式储存在个体的长期记忆中,以便可以在需要时提取出来。知识嫁接理论采用笔者提出的包容性思考方法[18],将各种教与学理论涵盖在其中,使它们在各自合适的“位置”上发挥作用。
2. 人类的学习包括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个过程
人类的知识一方面来自自身的实践与探究,另一方面来自接受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教育(教学),前者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知识发现过程,后者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知识传承过程,两者对于人类的学习都是必须的。没有自下而上的实践过程,知识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难以存活;而没有自上而下的知识传承,学习就如盲人摸象,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发生认识上的偏颇与错误;只有两者结合,才能产生最佳效果。在目前,知识嫁接理论有助于纠正激进建构主义否定传递-接受式教学所造成的实践中的错误,有助于人们更全面深刻地认识教育教学的本质,具有较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近年来,由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广泛传播,在一部分学者与教师中,似乎产生了这样一种认识上的偏差:那就是将传递-接受式教学视为传统与过时的教学方式,而一味推崇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以目前许多被专家学者们推荐的中小学教学示范课为例,常常不问教学内容为何,也不管教学条件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如何,一律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被讥为“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课件)、“满堂夸”,以至于有学者宣称,在我国推行十余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这种担忧虽有夸大之嫌,但也不无道理。根据知识嫁接学说,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与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都是知识嫁接技术的一种。前者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学习,即从知识的二级结构开始学习,逐渐与知识的一级结构进行对接;后者则是对自下而上学习的模仿过程,试图让学生从知识的一级结构开始,逐渐向二级结构转变。两种教学模式各有优缺点,传递-接受式教学适合显性知识大规模的快速传递,但有可能因为缺乏一级结构知识的支撑而导致嫁接效果不佳;探究-发现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对隐性知识的掌握与创新思维培养,但在显性知识传承的效率上却不如传递-接受式教学,且耗时较多、教学条件要求较高。事实上,在今天的学校里,大部分知识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学习而得到的,只有一小部分知识是通过探究-发现式学习而获得的。
如果说自下而上的学习为知识树的生长提供了营养支持,自上而下的学习则为知识树提供了某种内部结构,前者让知识树保持勃勃生机,后者让知识树具有新的属性。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将两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3. 知识嫁接要注意嫁接的时机、嫁接的技术和嫁接内容的选择
要想提高知识嫁接的效率,就必须在适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技术嫁接适当的内容。例如,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认知风格、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还要考虑教学环境、教学条件等客观因素。对于不同类型的知识、不同目标的教学,应该采用合适的技术。没有一种技术是适合所有类型知识的学习的,也不是设备越先进越昂贵越好。在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认知的影响,充分发挥情感对知识嫁接的亲和作用。应该把教育教学视为有生命的动态的过程,而不是机械的僵化的过程。
4. 网络时代的知识嫁接要更重视自主性与创新性
网络时代信息与知识来源的渠道更加丰富与多元,碎片化学习越来越成为学习的主流方式。因此,今天我们应该更重视传授“知识嫁接技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自嫁接”,而不是单纯传授知识本身。今天的教学更多的不应该是知识性讲授,而应该是教师围绕如何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向学生进行示范性讲授。在网络时代,教师的五大职责是:教会学生如何搜索(search),教会学生如何选择(select),教会学生如何思考(think),教会学生如何交流(communicate),教会学生如何写作(write)。[18]
就像树木嫁接是为了获得新品种新特性一样,知识嫁接同样是为了更新个体的知识结构和创造新的知识。例如苹果树与梨树嫁接后的果实既不再是原来的苹果,也不再是嫁接过来的梨子,而是一种叫做“苹果梨”的新品种。同样,知识嫁接的结果也是一方面更新了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被嫁接过来的知识也实现了个性化的改造与转化。正因为如此,知识嫁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知识创新。如果不是为了创新,嫁接将失去意义。根据个人的需要和问题解决的需要进行有目的的、针对性强的知识嫁接将有利于知识的创新。
综上所述,知识嫁接学说将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教育教学本质,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嫁接技术,将自下而上的学习与自上而下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为实现知识创新的最终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竹立. 新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创新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2,(6):
[2] 王竹立.新建构主义与知识创新[J].远程教育杂志,2012,(2):36-43
[3] 百度百科:嫁接,http://baike.baidu.com/view/36406.htm[ 2012-6-14]
[4] Wikipedia Grafting http://en.wikipedia.org/wiki/Grafting[2012-6-14]
[5] 罗颖。学习与记忆的生理机制理论发展研究述评。广西轻工业,2011,(10):155-156
[6] 周星娟。学习与记忆机制研究进展。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08,(2):138-141
[7] 张作记,冯学泉,戚厚兴,林立.学习与记忆--脑与行为研究的前沿.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7
[8] 记忆。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86546.htm[2012-7-5]
[9] 钟玲俐. 国内外模因研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305):107-111
[10] 管志斌. 语言模因研究综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44-48
[11] 杜鹃. 模因论——唤醒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171-172
[12] 孙帮俊,王娜. 模因论对外贸英语函电教学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160-161
[13] 李捷,何自然. 汉语教学的模因论探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5):21-27
[14] 夏新蓉. 模因式英语写作教学模型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33-137
[15] 张旭红. 语言模因与知识图式对语言学教学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177-179
[16] 李萍. 语用模因复制与话语得体语用能力培养[J.外国语文,2009,(3:128-132
[17] 魏晓红. 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口译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193-195
[18] 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11-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0 02:00 , Processed in 0.253359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