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顾铮谈都会摄影与现代主义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0 21:32: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者按】

        从现代意义来说,上海是最具备都会性的这么一种地方。从《良友》画报里面就可以感受到都会性,摩天轮、双层客车,警察在楼顶上的岗亭表现着福柯所说的监视,还有城市照明,还有象征欲望的女性的双腿。这些东西构成了“上海的高、阔、大”。从波德莱尔开始,都会现代性就意味着和女性合为一体。自上海开埠,摄影就见证了现代都市的形成和发展,现代都市从某种意义来说也需要摄影来见证其发展与变化,同时也通过摄影了解自身的样貌。都市女性和都会性合为一体,乡村生活成为遥不可及的理想,现代主义的乡愁在这样的都市心理与文化中诞生。

        著名视觉文化学者、策展人顾铮在9月24日的“2014瑞象校园系列讲座“《摄影与城市》中讲述了这一问题,并展示了老上海画报和摄影中的都市意象。讲座由“瑞象馆”主办,后者是成立于2008年的专业影像艺术研究机构,致力于推广与普及影像艺术、收集、整理和研究影像艺术历史和文献 。

        著名视觉文化学者、策展人顾铮在9月24日的“2014瑞象校园系列讲座“。




上海是最具备都会性的这么一种地方      

       城市为什么会成为现代文化文明的一种原始的发动机呢?这肯定和现代社会对现代生活的一种基本要求有关系。大致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西方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这个进程不可逆转。从我自己个人来说,城市对我具有无比的吸引力,我想大多数人也这么认为。生活便利,生活水准相对高,将来的社会发展趋势肯定是向城市发展,因为城市集聚了最高水平的生活与生产的可能性,它激励人的自觉与自信。当然,城市是有问题的,是有城市不可回避的巨大矛盾存在,但是,至少现在,还有比城市更能够解决人类问题的这种新的可能性吗?好像不太有。

       上海的都市摄影的情况是不是意味着代表了中国都市摄影的情况呢?经常会有人问这样的问题。在这里我的看法可能会被认为是一种大上海主义,因为我觉得在中国,可能就是上海还有保有相对完整的都市的历史、传统与文化,这当中包括发展到今天所形成的理所当然的都会性。不过,上海的摄影实践并不意味着只是上海的都市摄影,居住在上海的摄影家的工作,非常可能不仅只是有关上海的,也有可能是关于中国的,甚至是世界的。

       1843年上海开埠,上海有相当多的地皮一开始是为西方人所租借,由此演变为上海有华界、租界之分。因为和海外的交流丰富起来,上海成为了人力、财富、信息的中转与生产的基地。然而这里生产出来的也许不仅仅是信息,还有思想。因为在晚清,大量的反清义士,可以躲在租界里面进行革命宣传。大量关于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革命的思想是从上海生产传播出来的。所以说上海不仅仅只是一个经济上对于近代中国有着重要意义的地方,其实在现代思想史意义上,对中国也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于1839年的摄影术,基本上跟随着西方的外交官、传教士、记者、生意人等进入了中国。从此摄影术就和中国的发展紧紧捆绑在一起,上海是一个口岸,摄影术在此扎根,也向内地浸透开去。上海是最早形成了大众传媒环境的一个城市。信息的传播,借助于报章杂志,通过包括了图象的生产、传播,流通等一整套的途径,向中国各地辐射。上海是中国最早的,研究出照片如何被复制为可能被印刷出来的图像的地方。同时上海又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基地,这包括大量丰富的传播形态。

        在这个传播形态里面包括了画报这种形式,无论是最初的《点石斋画报》这样的石印画报,还是使用照片作为新闻来源的各种报纸,到最终出现以照片为主要手段的画报等,这些图像传播媒介的发展与发达,都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摄影的变化和发展,也促进了都市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没有对信息的强烈需求,包括对于图象、视觉信息的需求,那么大众传媒这样的一种传播网络的形成与繁荣,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在传播的技术条件及时形成与完善的条件下,才会提供大众传播以一种新的可能性。

       作为都市,从现代意义来说,上海是最具备都会性的这么一种地方。在都会中,每个人基本上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这种意愿其实也包括了创造意志,这种创造意志可以延伸到文学、包括摄影在内的美术、音乐、电影等等。所以说在这样一种都会性的前提下,都市不仅仅是财富的集聚之地,同时也是思想与文化的生产和传播的集散地。以这样方式的生产传播出来的文化产品,其实某种程度止就跟人作为一种主体一样,它会通过自身的方式去寻找更大地发挥自由的可能性。

画报里的都会性   

       回到摄影来说,都市和摄影有着一种本质上相通的地方。一个是相互之间的亲和性。都市化进程和摄影术的发明都是在同一个时期。所以说摄影基本上担负了见证现代都市的形成和发展的角色,现代都市从某种意义来说也需要摄影来见证,同时也通过摄影了解自身的样貌。所以说摄影在现代都市的形成过程当中既具有一种能动性,同时又带来了一种把都市与都市生活视觉化的可能性。这样的可能性使得都市和摄影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从摄影的特性来说,我们知道无论是之前的大型照相机还是到后来的小型照相机,一张张的照片肯定意味着片断性,即照相机对时间、空间的一种截取,这种片断性给我们的知觉带来了一种分裂、分离的瞬间感,这和都市本身给我们的知觉、感受带来的这么一种支离破碎感是一致的。

        你会同意,在市区的马路上,你眼前的景象没有一刻是完整的和可以长久持续的。那些永远来来去去的图象,分分秒秒给你造成一种支离破碎感,这种瞬间的支离破碎感和摄影所特有的时空切割,以及剥离时空于瞬间的图象生产方式,其实有一种相通的可能性。所以摄影这种媒介,作为观看的手段特别适合于表现都市生活。尤其是随着摄影技术本身的发展,照相机的机动性高度提升,胶片的感光度大为提高,这种提升之后给拿着相机在城市街头游走带来了可能性。摄影者可以随时随地地在人流中间感受都市的脉动和脉冲,由人所形成的这种潮流、气息等有可能成为一种摄影的能量作用于摄影者的感性。从某种意义来说,都市就是这么一种非常适合于用摄影观看的对象。

1931年在上海发行的《摄影画报》的报头。




       这是1931年在上海发行的《摄影画报》的报头。当时传媒发达,以摄影作为手段与内容的《摄影画报》用照相馆的美女照为报头招揽顾客。都市女性的这样一种新的时尚、新的审美标准,就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进行传播。从姿势、表情、发型、化妆等等,可以看出什么时候的女性,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审美追求,画报就承载了这样一种视觉文献记录的角色,也当然承担起传播的角色。

        同时我们会发现,都会的居民中间,画报成为了他们一个视觉消费的重要方式,比如说《良友画报》这样的杂志,完全是以图片作为一个叙事方式。这种画报也征集了好多优秀的记者和文学家的作品,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图象和文字之间的文本互动。  

抗战胜利后的《良友》画报复刊号封面。




       这是抗战胜利后的《良友》画报复刊号封面,和之前的画报封面的女性形象相比,我们就可以发现随着时代的变化,包括国家面临的局面、局势,女性形象所发生的变化。从前面淑女型的女性形象到戎装女性,拿着刺刀要拼杀的感觉,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还有都会的这么一种表现和呈现:比如这是《良友》的版面“上海之高阔大”。

        我们从《良友》画报里面就可以感受到都会性,它把这些构成都市现代性的基本要件,以这种拼贴的方式,比如说这样的摩天轮,双层客车,警察在楼顶上的岗亭,这里就有福柯所说的监视,要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的监视等。这里还有城市照明,也有表示了欲望象征的女性的双腿。这些东西构成了“上海的高、阔、大”。而这样的版面设计本身就呈现了都市的片断性和零乱性,这样的版面提示我们,都市感受就是这样一种拼凑在一起的视觉感受。

        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其实上海是一个对于国际摄影的信息介绍非常重要的地方。《良友》画报刊出了第一届国际摄影展览作品,刊登优秀作品供鉴赏,以此培育中产阶级的摄影发烧友。它及时传播了当时国际上的摄影创作的潮流。这些东西的传播就引起了中国摄影爱好者和中国专业摄影工作者的关注,然后是借鉴,和自己的创造。从吸收当时的世界摄影发展的信息来说,上海也具有独特的地位。        

女性和都会现代性合为一体        

       都市性如何体现,我这里有另外一张有意思的画像想要和大家分享。

1944年上海的一份叫《杂志》的杂志上的卷首画。




        这是1944年上海的一份叫《杂志》的杂志上的卷首画。当时有位作者,在《杂志》上面发表文字的同时还发表绘画作品,她就是作家张爱玲。

       这幅就是张爱玲画的,我发现张爱玲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画家,这样一个绘画作品从专业的画家眼中来看绝对没有问题,造型等等都非常到位。更重要的是,她从都会女性的角度来呈现都会现代性。我们知道从某种意义来说,都会的现代性从波德莱尔开始就认为最尖端、最时尚的东西一定是在女性身上体现出来,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的都市摄影作品是以女性为形象,因为女性和都会现代性本身就合为一体。不仅仅只是穿着上,还有生活方式上。

       这幅画面里边我们可以看到多重意义上的关于女性的都会性被张爱玲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在中国传统意义上,虽然在都市,但是年轻女子在公共空间里的身体裸露是有禁忌的,何况游泳池在当时更是属于一种非常新潮的事物。她画了一个身着泳装的女子,非但如此,还手拿照相机在拍照。多么有勇气的举动。不仅仅是游泳这个行为,她还要拿相机在游泳池里面观看无论是女性游泳者还是男性游泳者的身体。在这里,大家都是一种肉体的存在,但女性在这里成为主动观看者,她夺取了观看的权力,反转了观看的位置。这种大胆和新潮的行为,在现代都会里面,被张爱玲用这种方式呈现出来,而且是以一个女性在摄影的方式展现,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另外,在都会里面出现了一种现代主义的乡愁。高度紧张的都市生活使许多人觉得乡村生活是久远时代的文人雅士的生活,是一种理想或者遥不可及的梦想。有些摄影家以创作田园风光照片作为自己的精神安慰,民国时期一位重要的摄影家郎静山被认为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可以说是都会摄影里面从反都市性的角度来呈现一种都市性。人们熟悉他是一个以摄影蒙太奇的方式制作中国风格山水照片的大家。但是在日本侵略的时候,他却用摄影蒙太奇这样的方法来表达了对于国难危亡的焦虑。

摄影家郎静山作品。




       这是他另外一张以画意摄影的手法拍上海的里弄。以前大家被他对中国传统绘画手法的追求所吸引,简单地就认为郎静山是传统的摄影家。其实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就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摄影家,既有摄影蒙太奇的手法,也有直接的纯摄影的手法,还有这样的画意摄影的手法来表达城市生活。我们从前面各种各样的风格来看,当时上海摄影的风格多姿多彩。

       日本摄影家森山大道说过一句话,我只相信拍得多的人,现在的街头摄影,作品的质来自作品的量。没有量的充分保证,街头摄影是没有办法判断的。为什么呢?你用照相机面对对象时你的生理如何反应,一定是在大量的照片里面油然而起一种个体无意识,然后你再能从这油然而生的东西里面发现什么是属于自己的东西。这种东西往往是暗黑的,属于人的心里的幽深之处的东西。你不通过大量的拍照,在都市里面整日游走,你是没有办法来发现它的。所以这种街头摄影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我是谁这个问题就要通过不断的行走去寻找。行走的目前不是寻找对象,其实终极目标是寻找自己。但是,你在这些对象身上寄托了自己,承载了自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6 04:02 , Processed in 0.09043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