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后喻时代,来自晚辈的文化反哺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22:31: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后喻时代,来自晚辈的文化反哺作者:吴向东

在“后喻社会”,儿子可以教给父亲一些新科技新玩法,那么,反过来,父亲又能教给儿子什么呢?这无疑是一种家庭教育角色的颠覆。同样,在后喻时代,学生教老师、晚辈教长辈……传统式的文化传承正在发生一场颠覆性的巨变。

  有人说当下家庭出现了“孩子教父母”的现象,孩子、学生、青年在家庭中、学校里、职场上焕发出了无穷的活力和竞争力。在我们周围,类似这种颠覆式的文化传承方式正在悄然发生。

对网络工具的愈渐依赖,让周先生越来越发觉,“离了儿子,地球好像不能正常运转了。”

  最近两周,读大学的儿子去了日本,他的正常生活也因此被打乱了。平时,基本上清理笔记本的电脑病毒、下载工作软件、拷贝流行游戏这种事都是儿子替他代劳的,虽然多年来已经习惯了用电脑处理文件,但他依旧是个“电脑盲”。从最初的不会开机到现在的不会维护,他说,儿子时常成了他的“119”,关键时刻来帮他救火。

  这样一幕,已经越来越多地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普通家庭。“儿子,快来帮老爸看看,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如何翻译?”“宝贝,这个拼音输入法怎么用,为什么字打不出来了?”“乖女儿,帮妈妈下载几个手机软件吧。”“网上怎么买东西呀,儿子,我操作不来!”在新科技的应用时代,不难发现,年轻人的领悟力往往让他们比自己的父辈了解更多,学习更快。

  人们总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很多孩子在网络技术、信息获取能力等方面都已超过父母。有人说当下家庭中出现了一种“后喻”现象,即孩子开始在信息技术、文化消费和娱乐方式等方面影响着父母,出现了“孩子教父母”的现象。

  后喻时代,指的正是在某种条件下晚辈(或学生)给前辈(或教师)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时代。文化反哺是后喻时代的最基本特征。

  在农工时代,社会阅历、经验、年龄等决定了“长者为师”;工业化时代,随着科技的普及和发展,技术的地位日益提升,出现了“技者为师”和“能者为师”的现象。在当今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掌握信息、知识的多少以及创新能力的高低又决定了新型社会的为师标准。谁拥有更多的信息,谁拥有更多获得知识的能力就可以成为老师。这种新的为师标准的确立,也促进了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而事实上,孩子、学生、青年在家庭中、学校里、职场上焕发出了无穷的活力和竞争力。在我们周围,类似这种颠覆式的文化传承方式正在悄然发生。

  “后喻”颠覆传统亲子格局

  正像上文中周先生所遇到的困惑一样,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依赖孩子的知识与能力。而在孩子面前,变得肤浅无知,往往会让长辈有一种焦虑,担心自己在家庭中丧失了权威。一位孩子上初一的学生家长为此不免焦虑不已。“我时常面临一种危机,担心儿子会问到我:‘你懂什么?’而为了不让自己在孩子面前失去权威,我也只能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问不倒的妈妈。”沈女士说,更多时候,面对流行文化、新鲜资讯,自己懂的东西还没有孩子多,作为家长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挑战。

  而一位父亲所持的观点却与此相反。“在孩子们面前,我从来不会不懂装懂,而是老老实实说自己这样那样不会,想让他们帮助自己。比如我的电脑运用,就是在我的儿子帮助下一点点学会,并且一直在向他学习。他也自愿的成为我的老师,又是我的电脑技术保障人。孩子们的工作学习中,有许多都是我根本不了解的领域,我会经常听听他们的见解还有想法。就这样我觉得自己不会轻易落伍,对新生事物不会大惊小怪,而且自己也觉得很充实。”

 “后喻”改变师生定位

  同样的情形,还发生在校园里。

  记者的一位同窗是中学老师,她时常抱怨工作中会面临学生们的“挑战”。“现在学生借助互联网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还多,老师的信息落后,与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先进构成了一对矛盾。”当青少年在数字技术、流行文化、时尚休闲等方面具有特殊优势而拥有了超越前辈的话语权时,他们虽然仍会接受老师的教导,但同时却也在许多方面对老师进行着“知识反哺”。

  她告诉记者:“有一次和我的学生闲聊,一个学生说他想在网上当‘闲客’。当时我就懵了,不知道闲客究竟是什么东东,后来上网一查才明白是什么意思。不得不承认,如今这个时代,知识更新、创新的速度太快,不知道不了解的东西太多。还有那些90后的火星文,网络语言,实在很令人诧异。现在我们是一天不学习,不敢上课堂啊!”这些网络新名词,有一些她听都没听过,但是为了能够和学生们没有距离感,同在一个话语体系,她也不得不经常更新自己的“数据库”。

  而对于这一点,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助理张志安似乎并没有什么危机感。“像现在用的iPhone4、iPad,我都还用不大来,这些方面我确实不如我的学生们在行。当然,在Web2.0时代,在新科技的领悟力上,学生很有可能在某一方面成为老师的老师。不过,就算有了这种趋势,也很正常。原本我们所提倡的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氛围,在2.0时代,学生和老师可能是在一个基准线上共同学习成长,没必要回避这样一个现象。

  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而在职场,这种文化反哺现象也给职场前辈频设考题。“后喻时代”的新生活使年长者的经验不可避免地丧失了其原有的价值,却激发了年轻一代前所未有的活力。

  有学者给出了一个更为通俗的解释,其实从现在社会发展现实状况来讲,“后喻”是必然的,也是完全应该的。因为我们人类也一直有反哺本能,动物界也是如此。动物和我们人类在小的时候,自然是由父母老人来哺育他们,这种对孩子的哺育也是所有长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当家长老一辈不再有能力做更多奉献的时候,作为小一辈也就理所应该承担起赡养老一辈的义务。法律上叫赡养,而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反哺”。也就是现在说的“后喻”。如果说原来的反哺一般都是指物质上对上辈的孝敬,而现在的后喻则不仅仅是指物质方面了,而更主要是指知识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反哺。

  然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助理张志安却认为,以上的种种想象目前看来,并不具备普遍意义,也不能成为我们已进入后喻时代的佐证。

  信息多元化促后喻时代产生

  学者观点如此,那网民意见如何呢?且来看看今年上半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进行的一项调查,这项调查共吸引了1750人参与,“70后”占38.5%,“80后”占39.7%。根据调查显示,56.5%的人表示“后喻现象”比较常见或很常见,认为不常见的只有25.1%。调查显示,41.5%的人认为“后喻”是好事,35.4%的人认为没好坏之分,仅有8.4%的人认为是坏事。

  为什么会出现“后喻现象”?在此次调查中,77.6%的人认为是因为年轻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66.7%的人表示年轻人更容易学到新技术,38.6%的人认为是家长受学历、水平等限制,难以教导孩子。

  “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对青少年来说,任何一种娱乐可能都可以代替阅读,让我们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库。”接受生活周刊记者采访的90后作家魏天一曾经这样形容他所处的这个时代。

  与此同时,据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参与的一份90后调查报告发现,6-18岁之间的网民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五成以上,这表明“90后”青少年取代了“80后”,成为青少年网民的最大群体。上海社科院青少所所长杨雄也一再向记者强调网络时代对于90后一代的性格养成。以网络、手机、Mp3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日益成为城市家庭日常生活的必需品。“90后”青少年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技术时代的宠儿,他们对新媒体的熟悉程度和亲和力远远超过上几代人。

  杨雄表示,“90后”青少年视野更开阔,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更多元化,因此其知识面、早熟度远远超过父母辈。致使其思维变得更加独立,喜欢独立地观察、认识和思考问题,独立判断的能力越来越强;评判事物的标准更为多元,尊重利益多样化,尊重个性,不强求整齐划一;没有了传统社会中的信息不对称,他们养成了批判精神,对事物有自己的理解途径,注重事实,敢于质疑,反对不加思考接受强加的说教,渴望话语权平等。

  而在中国青年报的社会调查中,也有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数字。当人生遇到重大问题时,你最愿意向谁求助?63.3%的人首选同龄朋友,其次才是父母(46.2%),26.6%的人选择自己解决。上海青年研究中心主任黄洪基就此给记者列举了一个简单实例。“如今,一个年轻女孩想要买衣服,她绝对不会跟奶奶一起去,而是和几个要好的女孩子一起去。而男孩子要买手机的话,多半也不会让父亲陪着。肯定是年龄相仿的几个男孩子去了。就像穿NIKE鞋,跳街舞这种流行文化,也是从年轻人一点点传递给老年人的。而年轻人获得最新资讯、流行文化的讯息除了网络之外,多半是依靠身边年龄相仿的同代人。这就是并喻文化的现象。”

  后喻有力量,长辈仍有价值

  上海青年研究中心主任黄洪基认为,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有了颠覆性的变化。以往,老人们会说这样的话教育子女:“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而如今,孩子们会义正严词地质问父母:“你懂什么?”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年轻人更具有了获取信息的优势,在一些新资讯、新的文化传播方式以及潮流面前,他们反而占据了高地,如今的流行文化、先锋时尚都是由年轻人掌控。逐步地,再由他们传递给中老年人。爷爷辈教导的那套“人之初性本善,老早不适用了。”现在,在新科技时代,中老年面临网络世界最大的困惑,就是学习汉语言的输入法,反而需要他们的孩子或者孙子辈来教他们。这是一种文化的颠覆。

  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谈到了关于两代人之间的鸿沟,而就在这道鸿沟的另一端,霸占全球信息的正是如今这群孩子。大量生活信息、文化传播方式的变化,让这个时代获取信息的方式,个人成长的媒介都是依靠网络,老早不是凭借长辈的经验来传授知识的时代了。因此也造成了更激烈的代际冲突,像“韩白之争”看起来是两代人的冲突,实质便是两代人之间的文化差异。

  如今,正在经历着从前喻时代向后喻时代的转折期,在高新科技、数字化的时代,出现了年长者需要向年轻人学习的文化反哺。

  那么在后喻时代,身为长辈,还能做些什么呢?黄洪基认为,即便进入后喻时代,长辈依然有他的责任。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取舍面前,年轻人需要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往往他们无从判断,长辈仍需要对子女的价值理念、人生观有一个传承式的引领。对信息的删选、收纳,仍然需要长辈的阅历、经验、历史积淀对他们的人生进行一个正面的引导。

  相关:文化传承的三种基本形式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其在《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一书中,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由古及今的文化传承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即: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

  前喻文化,指的是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指的是中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使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社会由此进入了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后喻文化时期。“如果说过去存在若干长者,凭着在特定的文化系统中日积月累的经验而比青年们知道得多些。那今天却不再如此”。米德在文章中如是总结道。在“后喻时代”,学生通过网络或其他手段会比家长、老师更早、更多地获得信息,当学生对事物的感知与教师所教知识发生冲突时,学生会大胆或无情地对教师的“教育”进行评价或批判。(冷梅)


2011年04月09日 13:38:51  来源: 青年报

http://news.xinhuanet.com/lady/2011-04/09/c_121284730.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1 04:27 , Processed in 0.152921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