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信公众号gjcjssh365发帖 日志9:-家庭教育--2015年2月9日荐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5 21:18: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家长学会止步孩子才能学会迈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2-5  本报记者 李丽



    每个孩子的成长道路上,都少不了劳心劳力的父母。从饮食起居,到选专业找工作,没有他们不管的,他们跑前跑后忙忙碌碌,为的就是让孩子少些磕碰,少走弯路。或许,父母们还在为“不能管他一辈子”而遗憾,可孩子们早已对“被管一辈子”心生恐惧。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是建议者、监督者,而不是进攻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洪明说,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家长都要适时止步,让孩子们尝试监督、调控和管束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操控孩子的时间是一种过度干预
    今年读小学五年级的小柯,每个周末都非常忙碌。父母为她安排了3个课外班,数学、电子琴和舞蹈。数学是小柯的弱项,爸爸说“不得不补”,妈妈说小柯“喜欢”电子琴和舞蹈,报个班好好学,将来小升初,没准儿能加分。
    于是,小柯的周末往往“比上学还累”。周六的两个课外班相距甚远,爸爸和她经常在外面简单吃一点就要坐地铁“赶”第二场课。周日的课在下午,虽然不用早起,但一想到周一又要上学,小柯就心情沮丧。
    小柯试图让妈妈相信自己弹不好电子琴,但妈妈总会说,“你5岁就在阿姨家弹琴了,一摸琴都舍不得回家。你要坚持,觉得累就放弃怎么行?”
    这样的周末生活并不鲜见。2012年中国儿童中心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46%的北京儿童认为自己很忙,他们大多由于作业多、参加课外培训班而没时间进行户外活动。
    “这些课余培训班,有多少是孩子们真正喜欢的呢?”洪明说,很多孩子是基于家长的要求和选择参加兴趣班、辅导班,操控孩子的时间就是家长过度干预孩子的一种表现。
    洪明认为,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孩子们从小就是围绕课堂、书本和老师进行“被动”学习,在家里,相当一部分家长把“家庭教育”理解为“家庭学习”,把围绕学校教育抓孩子的学习,放在了家庭教育和父母职责的首位。
    “家长会给孩子制定学习目标,比如考多少分,提升几个名次。”洪明说,这样的目标不科学,也很功利,但在很多家庭中都普遍存在。在他主持的一项调查中,有52.5%的家长“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的内容”,家长与孩子谈话的主题,高达93.4%是孩子的“学习”,73%是“学校的事情”。
    “长期持续的被动学习不但损害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也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洪明认为,很多考上名牌大学的孩子厌学,正是家长过度干预的结果。上大学以前,家长为孩子制定各种具体的目标,而这种“功利性”目标并不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于是,有的孩子一离开父母,就不知道要学什么,更不知道为什么学。

孩子们的生活自主能力极度缺失
    “家庭矛盾主要来自父母向儿童施加的学业压力。”洪明说,不少家长将学习之外的东西与学习对立起来看待,喜欢包办孩子的各项事务,帮孩子做主,以便让孩子集中精力去学习。
    于是,每年大学新生入学,校园里的家长团队反而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描述的场景基本相似:爸爸拿行李,妈妈铺褥子,孩子们却袖手旁观。
    实际上,我们还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小学生不会穿衣服、中学生不会洗碗、高中生不会剥鸡蛋皮……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在孩子们身上呈现着退化的趋势。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如今进入了精细化喂养的时代,父母对孩子的一切设计得很周密,吃什么穿什么,每天怎么安排。父母太能干,会把孩子变得无能和脆弱。
    洪明认为,影响孩子适应社会的首要危险性因素就是家长包办。在他负责的调查中,超过一半(52.1%)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很重要,其他方面可以暂时放一放。另一方面,孩子们没有属于自己的计划安排,大多是被家长和老师牵着鼻子走。
    这样一来,孩子们的生活自主能力极度缺失,没有自我服务的意识,依赖父母成了习惯。比如,有的孩子不会用零花钱,不是过度消费就是从不自己买东西;有的孩子经常找不到需要的东西,或者忘带第二天需要的东西……
    “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洪明说,但现在不少家长缺乏生活教育的意识,即使要安排有挑战的事情让孩子独立承担,也会带有明显的教育痕迹,安排什么样的事情、如何安排布置都是家长经过精心策划的。相反,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却不善于把握让孩子自我管理的机会。
    洪明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孩子要参加班级外出旅游,这本来是锻炼孩子的好机会,但大部分家长都在帮孩子收拾衣服、带吃的玩的,为孩子准备好一切。
    洪明认为,最好的做法是,先让孩子根据老师的布置和旅游预先设想,自己选择安排应该携带的物品,家长主要负责提出建议,最后检查,做好服务。

自我管理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
    “孩子越大越不好管”是李女士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的女儿今年才9岁,但李女士认为女儿小时候更“可爱”。
    现在,母女俩经常较劲,早晨李女士给女儿准备好衣服,小姑娘会提反对意见,理由是“我不爱穿这个”。当同学们都用带香味的圆珠笔时,李女士要求女儿不要有“虚荣”心理,而且“气味有异的东西对健康有碍”。诸如此类的争论,经常以李女士的胜利告终,但女儿少不了一番死缠烂打软磨硬泡,有时候还会大哭一场。
    事实上,很多家长都有跟孩子讨价还价的经历。比如,孩子提出要玩30分钟的游戏,父母不同意,玩游戏的时间改成了20分钟。
    有意思的是,在接受洪明调查的家长中,绝大部分都表示重视“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家长们如此言行不一,因为他们担心“孩子还小,管不住自己”,可在洪明看来,这其实是家长们为自己越俎代庖找的一个借口。
    “孩子们的自我管理,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洪明说,但家长处于强势地位,以结果为导向,习惯从经验出发,难免武断专横。他们要求孩子减少10分钟的目的,只是因为20分钟的游戏时间符合他们自己的意愿。
    洪明表示,允许孩子自己解释选择的理由,澄清这么做的价值,这个思考过程是很宝贵的。比如说,要听听孩子坚持玩30分钟的理由,如果孩子只是说“××就是这样的”,这是盲目跟风不是独立思考,家长就不能支持。
    在洪明看来,无论是自己的物品还是学习,不管是时间还是情绪,孩子们终究是要学会自己面对、自己处理的。小的时候,他们并不能像成人那样清晰地认知自己的目标,比如说同一类事情,会制定不一致的目标,或者多次改变调整自己的目标,但这都是正常的情况。
    “家长要做的不是轻易否定他们,也不是盲目随意地任其发展。”洪明说,家长应该和孩子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制定可操作的自我管理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引导孩子就选择的后果进行审慎的思考,鼓励他们根据选择来行动,然后对一些不满意的结果进行反思和改进。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自觉思考的习惯,盲目选择会越来越少,自我管理能力随之提高,家长也就可以放手了。

不要轻易让计划落空
    洪明曾在校门口观察过放学的孩子,在等父母来接的时候,很多孩子会被一些小商贩“劝”着买东西,但很少有人能迅速有效地摆脱这种境况。
    “孩子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集中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随时看到。”洪明说,学习和生活是分不开的,家长们总是试图将其割裂,总觉得等孩子上了大学,自己一撒手,他们该会的就全会了。
    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有的人找工作面试要带着父母,有的人工作中出了问题还要父母出面解决……
    洪明认为,很多生活道理、人情世故,以及如何待人接物,都需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点地去体验和总结。如果家长一味地包办代替,孩子们无法学会自理,也无处习得一些社会化技能,将来很难适应这个社会。
    “孩子们的自我管理,是一个实现个体化和社会化的过程。自我管理能力强的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也强。”洪明表示,对一个班级来说,老师不可能表现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我管理教育方式。与学校教育相比,来自家长的自我管理教育才是最基础的形式。家长们要有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意识,提醒自己“止步”;也要在实践中找到科学的方法,让孩子学会“迈步”。
    “实施自我管理,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预期目标。”洪明说,缺乏目标的引领必然导致混乱。
    洪明举了个例子。小张计划在寒假练习一首钢琴曲,希望达到熟练的程度,他决定每周三、五、日下午练习一个半小时。结果到寒假结束时他还是没有按计划完成任务。
    “计划不仅仅是要干什么,要有目标、有标准,还要有补救措施。有时候计划未必非要那么详细,但要清楚自己每一步要达到的目标。”他说,可以依事情定计划,也可以依时间定计划,关键是有可行性,不要轻易让计划落空。
    洪明建议,家长可以和孩子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自我管理计划。然后,家长引导孩子形成定期检查、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通过自我管理——检查——总结这一过程,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朱永新:父母是最容易犯错的老师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2-4 本报记者 樊未晨 通讯员 纪小林
CFP供图
   

    家庭教育非常重要,这已经成了教育界的共识。
    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朱永新在新东方集团组织的一次家庭教育论坛上进一步指出,人生有四个重要的场所:第一个场所是母亲的子宫,胎儿在那里吸收母亲的营养,感受母体的气息,通过母亲来感受外部世界的变化,所以说家庭教育实际上在母亲的子宫里就开始了;第二个场所是家庭,人的第一声啼哭是人生的第一个独立宣言,这个时候人和外部世界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家庭来进行的,因此家庭是人离开母体以后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第三个是教室,要缔造完美的教室,让孩子健康成长。不过,孩子从教室、学校离开还是要回到家庭;第四个场所是职场,人在这里要拼搏,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但是,职场累了还是要回家。
    “所以,家庭是人生永远离不开的一个场所,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港湾,最温馨的一个港湾。人生从这里出发,人生将回到这里。”朱永新说。
    朱永新同时指出,家庭教育确实重要,但是“家庭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父母是最容易犯错的老师”。
童年的秘密还远远没有被发现
    为什么儿童的秘密没有被发现?
    “如果被发现了的话,我们的教育不会如此。”朱永新说,儿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黑匣子。对儿童的喜怒哀乐、儿童情感的形成、习惯的形成,儿童时期对人一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我们并不是很清楚,科学研究还没有到达能够揭示儿童秘密的时代。因为教育科学的两大基础——生命学和心理学还没有成熟。
    朱永新介绍,托尔斯泰曾经说,孩子自出生到5岁,在智慧、情感、意志和性格诸方面从周围世界中摄取的,要比他5岁之后所摄取的多许多倍。这就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说明了5岁前家庭教育的意义。
    “童年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期,而是一段真正的、独特的、光彩夺目的、不可再现的生活。”朱永新说,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童年。
    苏霍姆林斯基在《育人三部曲》中说:人的性格、思维、语言都在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形成。童年本身就是人非常重要的时期,人的任何一个时期都不是仅仅为今后一个时期作准备的,童年本身对人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孩子进学校以前,其认知风格、行为习惯、情感态度甚至于价值,都已经初步形成了。学校只是起到改造和进一步校正的作用,进一步帮助孩子成长。
家庭教育方向不一致使儿童无所适从
    要考驾照才能开车,这是一个社会常识。“然而,做父母却不要任何‘证’就可以了。做父母比开车要复杂100倍、1000倍!”朱永新说,一个孩子从生理到心理再到养育方式是一门大学问。“但是,我们竟然不需要接受任何培训就可以做父母了,这不公平。”
    确实,如果一个社会到处都是无证驾驶的司机,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危险的,如果父母都没有经过培训,那么这样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会有不少弯路要走,在教育上“走弯路”对一个孩子的一生来说无疑是非常危险的。
    正因为我们的社会缺少对父母的培训,因此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家庭教育方向的不一致。
    “家庭教育方向不一致使儿童无所适从。”朱永新说,由于过于关注成绩,现在学校的教育功能正在弱化,如果家庭教育的功能再不强化,那么,“这个社会和孩子就真的很危险。”
父母是最容易犯错的老师
    “人生有两次真正长大的机会,一次是成为父亲,一次是失去父亲。成为父亲,开始你对家庭肩负责任,对未来挑起重担;失去父亲以后,你所依赖的人走了,你的担子更重了。”朱永新说,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非常大。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坏,但是,如果父母用错误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得更坏。
    “家庭教育非常重要,但是父母也是最容易犯错的老师”,朱永新说,我们常常看到不少一年级孩子的父母,跟老师说的第一句话是“孩子就拜托给你了”,似乎意味着孩子跟自己没有关系了。事实上,无论孩子在哪里,总是离不开父母的影响和教育,甚至餐桌上的一句话都会折射在孩子的心理上。
    朱永新总结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最容易犯的几个错误。
    第一个是望子成龙。
    “望子成龙没有什么不好,哪个父母不这样?”朱永新说,问题出在标准上。
    大家都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不一样的,但是我们的教育用的却是同一个标准,即哈佛的标准、北大的标准、清华的标准,其实就是分数的标准。“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你做第一,别人就做不了,几十个人就拼一个第一,那不是在互相残杀吗?”朱永新说,“事实上这个方向就错了。应该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只有成为他自己,他才能生活得幸福,潜能才能得到发挥。”很多父母亲就用唯一的分数标准“压榨”孩子,最后,孩子生活中留下的只有悲伤。
    父母要知道孩子最喜欢什么、最合适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个是重智轻德的功利化。
    现在我们的教育就是一卷遮百丑:只要分数好,其他都可以做手脚。在家里只要孩子考得好,奖励就来了,甚至告诉孩子不要把自己的学习方法教给其他的孩子,不要把自己的好书借给其他的孩子。孩子渐渐地变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只关注自己,甚至对家人都不关注,“这样的孩子能走多远呢?如果教育不关注人的品格发展,这样的教育肯定走不远。”朱永新说。
    第三个是家长没有和孩子一起成长。
    朱永新指出,现在大多数的父母在成为父母之后,就没有成长的动力了,很多家长觉得自己在职场打拼已经够累了,回到家里又要做家务,没有精力和孩子一起成长,“而这样恰恰使孩子无法成长。”朱永新讲起去年7月在山东淄博遇到的一个爸爸的故事。
这个爸爸是个企业家,工作非常忙,很少在晚上11点之前回家。后来孩子所在的学校参加了新教育实验,老师要求每天晚上进行亲子共读。为了跟儿子共同完成这个作业,这个爸爸减少了应酬,每天晚上8点钟回家,讲故事给孩子听。
    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各方面的进步都非常明显。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后,爸爸也受到了激励并在亲子共读中体会到了自己成长的乐趣,于是他们共同坚持,到现在已经有5年了,一起读了165本书。“只要你给孩子播下善良的种子,经过漫长的岁月,这颗种子就会慢慢发芽。”
    “好父母不应把教育孩子当做是枯燥的责任和义务,而应该当做是自己人生的一种乐趣和享受。只有享受教育的人,才能演绎教育的精彩。对于父母来说,要进入童年的“神秘之宫”,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不会把父母当成一个偶然闯进他们那个童话世界之门的人。”朱永新说。







*************************************************************************


家长课堂:培养杰出孩子父母只做三件事

来源:新浪教育网,2012-6-21




    杰出孩子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
  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
  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
  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
  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
  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第三件事: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 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
  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砥砺、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
  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
  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家庭教育?
来源:光明日报 2012-5-2 本报实习记者 唐毓商 本报记者 王庆环


    一堆家规,将女儿送进哈佛;一根藤条,将三个孩子送进了北大。“虎妈”、“狼爸”的严厉教子方式让人记忆犹新。而眼下,又出现了一位日本妈妈,用相对宽松的教育方式将自己的三个孩子全部送进了哈佛大学。
    一面是“虎妈”、“狼爸”近乎专制的严厉教育方式带来的成功,另一面是“哈佛妈妈”相对宽松教育下走进世界最高学府的荣耀,父母们疑惑了:到底是严厉的教育方式更加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还是宽松式的教育更加科学?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算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虎妈”“狼爸”刚唱罢,“哈佛妈妈”又登台

    “绝不允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允许自己选择课外活动”、“无条件服从家长的一切要求”、“不许去同学家串门”,“虎妈”、“狼爸”用一系列严厉家教要求孩子沿着他们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据媒体报道,他们的做法引起了一部分家长的模仿,但也让部分家长直呼“变态”。
    就在对他们的讨论稍稍平息的时候,“哈佛妈妈”出现了。日本妈妈森田友代的著作《哈佛老妈的教育笔记》一书中,提出了“放任式”家教与“目标式”培养法,即把东方式家庭教育中的“权威父母”和西方式的“平等交流”相结合。这是继“虎妈”、“狼爸”之后,又一位让万千家长羡慕的“教子成功”的案例,它引发的讨论绝不亚于“虎妈”、“狼爸”曾经激起的“争论硝烟”。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的教育形式,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必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家庭的家教模式各不相同,究竟哪种方法更可行?哪种方法更科学呢?

严厉还是宽松?这是一个问题

    古代社会,家长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权威。朱熹《朱子家礼》有云:“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家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儿女必须服从父母严厉的管教。
而今,随着社会法制的健全与社会文明的提高,加之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家长们开始转变观念。对许多家长来说,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渐渐变得迁就和宽松,但当家长们看到“虎妈”、“狼爸”那样严厉的家教方式带来的成功时,这些家长有些矛盾和动摇了。
    “我也不愿意强迫孩子,不这么做又不行。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如果放任他发展,将来怎么跟别人竞争?”陕西安康的唐女士是一位17岁孩子的母亲。她说,自己对孩子的家教比较严厉,假期辅导班必上,即使不愿意也得强迫他去。
    但孩子的表现却让她担忧:“英语成绩还是没有提高,也从不主动跟我交流。”严厉的鞭子似乎并不能驱赶着孩子走向既定的目标。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认为,“虎妈”“狼爸”式的教育是一种专制的、粗暴的教育方式,是缺乏民主平等意识,不尊重孩子权利的表现,这种功利化追求驱使下的教育方式产生的“成功”只能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是不可取的。
    “但另一方面,孩子是需要严格管教的,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立规矩、明是非。我反对棍棒教育,但惩戒是必须的。”孙云晓补充道,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所谓惩戒,意指当孩子出现某些偏差时,采用温和的方式引导其反思错误,总结教训,让其承担行为带来的后果。“善待儿童的错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方法,家长要相信孩子是好孩子,要让孩子真正认识错误,不惧怕错误、改正错误,这样才能练就勇于承担责任的品格。要是犯错就用打骂的方式解决,孩子或许永远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权威民主最科学,还要因性施教、个性施教
“我也尝试过做虎妈狼爸,为孩子制定严格的要求和标准,并且强制她完成。但后来发现,跟她好好说,征求她的意见,给她鼓励和夸奖,她反倒能耐心地听取建议。于是,我放弃了以前的方法,有什么事情我们会相互讨论,平等对话。”任教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教师罗自文告诉记者。
    孙云晓认为,权威、民主的教育才是最科学的教育方式。一方面父母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权威和威信,另一方面要对孩子理解和尊重,给他自由,好的教育是给孩子自由的教育。对孩子严格要求跟自由并不矛盾,权威不是专制,民主不是溺爱。
    “对孩子严格要求跟自由并不矛盾。比如不能撒谎,不能欺负别人,不许过度玩网络游戏,这些方面要严格,严格要求的孩子才是有安全感的孩子。在这样的前提下孩子依然可以获得自由,可以和同伴玩,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兴趣发展。这就是宽严有度。”孙云晓表示,一个通行的理念是,孩子10岁之前要完成道德智能的教育,核心便是明辨是非,孩子0到1岁的时候,对他要无条件的爱,这样他才有安全感和幸福感;2到4岁要敢于对孩子说不,让其明辨是非;5到10岁便要进一步高养成良好道德习惯,这段时间是一生的基础、最重要的阶段,也是立规矩的黄金时段;但10岁以后就要开始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对话,听取他的意见和想法,用道理说服他而非强制他。他说,根据国内外家庭教育研究的发现,孩子成才率最高的家庭是权威民主型的家庭,而不是专制家庭。
    孙云晓补充说,儿童健康成长需要因性施教,个性施教。把性别跟个性结合起来,是一种更加理性的态度。

端正教育心态,成功的定义并不唯一

    网上有一则被网友广泛转发的微博:“小时候,我经常纠结:长大后,是上清华好,还是上北大好呢?长大后,我才发现:我真的想太多了。”一则只为逗乐的笑话却折射出了孩子从小被灌输的理念,成功就是上名校。而家长给孩子定的目标,便是考上好大学,考出好成绩。
    唐女士对孩子的目标明确而清晰,考上清华或者北大。她说,“最次也要重点大学。”
    孙云晓表示,上名校、考高分只是世俗意义的成功。他给了我们三个成功的标准:“一是发展。成功不是比较,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和提高;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所谓天才就是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道路。三是和谐,即身心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孙云晓说,儿童时代就是不断探索实践、发现自己的过程。要明白孩子的学习有趋利避害、取易避难的特点,他们的兴趣是容易变化的,认识自己需要一个过程,不必要求无论什么事情一定要做到底,允许他们探索自己。“但这种探索一定要建立在定好规则的基础之上,跟孩子谈好按规则办事很重要,孩子起码会懂得定规则多么重要。”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重要责任是引导他们选择能发挥他们智能优势的领域,这就是成功的诀窍。






***************************************************************************************
中外教育专家给家长的60条建议





    1、最耐心和最诚实地回答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
  2、认真地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3、为孩子准备一个陈列架,让他在上面展示自己制作的物品。
  4、只要与创作尘埃有关,不要责备孩子房间里或者桌面上乱。
  5、给孩子一个主要供他玩耍的房间或者房间的一部分。
  6、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了,不用再表现自己。
  7、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8、帮助孩子制定他的个人计划和设计完成计划的方法。
  9、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地方去玩。
  10、孩子在场,不要吵架。
  11、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正常交往。
  12、父母遵循合理的行为标准并留心使孩子照着做。
  13、从来不说孩子比别的孩子差。
  14、绝不用辱骂来惩罚孩子。
  15、向孩子提供书籍和材料,以便他能干自己喜欢的事。
  16、让孩子独立思考问题。
  17、定期为孩子读点东西。
  18、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
  19、夸奖孩子编故事,去幻想。
  20、认真对待孩子的个人要求。
  21、每天都抽时间与孩子单独在一起。
  22、允许孩子参加计划家务和外出旅行的事情。
  23、从来不因孩子犯错误而戏弄他。
  24、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尽量予以答复。
  25、鼓励孩子与各种年龄的人自由交往。
  26、详细拟定实验计划,帮助孩子了解更多的事情。
  27、允许孩子收集各种废弃物。
  28、鼓励孩子发现问题,随后解决这些问题。
  29、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东西。
  30、从不空洞地和不真诚地表扬孩子。
  31、诚实地评价自己对孩子的感情。
  32、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
  33、让孩子有机会真正自己作决定,相信孩子的理智。
  34、帮助孩子成为有个性的人。
  35、帮助孩子寻找值得注意看的电视节目。
  36、发挥孩子们具有的积极性,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能力。
  37、从来不对孩子的失败表示瞧不起。
  38、鼓励孩子尽量不依赖成年人。
  39、父母之间要互相谦让,相互谅解。
  40、让孩子独立完成他所从事的工作的基本部分,哪怕不相信会有积极的结果。
  41、不要太关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免孩子养成以我为中心的坏习惯。
  42、不要太亲近孩子,让他与年龄相仿的孩子多交往,以免孩子养成性格孤僻的恶习。
  43、不要孩子要啥买啥。让他知道“劳动与所得、权得与义务” 的关系。以免孩子养成好逸恶劳的性格。
  44、不要贿赂孩子。以免孩子养成“一切向钱看”的不良习惯。
  45、不要欺骗孩子。以免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
  46、不要吓孩子。以免造成孩子过分胆小、怕事。
  47、不要当众批评和嘲笑孩子,以免造成心理畸形,失去自信心等。
  48、不要在孩子面前争论惩罚孩子。以免孩子养成“投机钻营”的恶习。
  49、不要对孩子过分严厉。以免孩子惧怕、害羞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养成面善心恶的性格。
  50、不要过分夸奖孩子,以免孩子养成“沽名钓誉”的不良习气。
  51、不要暗示孩子做不良的事。比如,打架一定要打回来、自己的东西不给别的吃、乘车不购票等。
  52、不要勉强孩子做他力所不能及的事,以免身心受到摧残。
  53、不要强制孩子的情趣。应让孩子充分发挥潜能、爱好等腰三角形,以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54、不要过多限制孩子的活动。应让孩子充分自由活动、多交往,以免养成“独来往、不合群”的性格。
  55、不要以大人的喜怒哀乐训斥孩子。要循序教导孩子,以免孩子养成思想怪异喜怒无常的性格。
  56、不要无限上纲。孩子活动偶尔超出常规时,要用适当语言教育他,以免孩子无所适从。
  57、不要包办孩子的困难。应帮助孩子分析困难,找出解决困难的方法。
       58、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要表示欢迎。
  59、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
  60、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撒谎。


***********************************************************************
永远正确的家长最失败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2-6-13  作者:尹建莉



    养育孩子是一件时间跨度长、问题层出不穷的事情,一旦有问题,必定意味着有一个问题根源。由于一些家长相信自己永远正确,因而他们认定根源肯定不在自己这里。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告诉我:我们一个共同熟人的孩子因重度抑郁几年不愈,被迫从大学退学,现在住进精神病院。这个消息让我吃惊但并不意外,因为我知道这个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这些年,看着他在父母制订的各种完美规矩、期望和严格要求中艰辛地活着,每况愈下,我有时会忍不住劝告他的父母:也许要改变的是家长自己。然而,换来的总是他们的惊讶和生气。
    我常想起药家鑫案发生后,他父亲对媒体说的话:“我们夫妻俩为他倾注了毕生心血,他却以自己的行为彻底摧毁3个家庭。我们对他的恨,远远大于任何人。”
    作为家长,药父和我的这位熟人有一点是相同的:孩子出现问题,与他们无关,他们自己从来没有错,错的是孩子和别人。
    现在,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且分布在各文化层次中。由于他们永远正确,他们既不需要学习,也不需要改变,更不需要反思。因为反思即意味着自我质疑和自我分析,这与他们的永远正确相悖。因此,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他们会不遗余力地在孩子身上或其他地方,如学校、教师、社会、基因、遗传等方面找原因,而自己扮演的不过是连带受害者的角色。
    但是,上天似有不公,永远正确的父母,却总是在面临失败。其中原因,分析起来并不难。
    首先,生活总有种种矛盾出现,如果父母从来没错,犯错的就只能是孩子。一个孩子经常领略自己的失败和窝囊,从小就会认定自己不行。其次,父母从来没错,孩子就看不到认错的榜样。虽然总被要求在家长面前认错,而孩子看到的却是“我从来没有错”,于是渐渐学会口是心非或叛逆。再其次,正确的家长总是不停地给孩子正确的建议和要求,让孩子没有犯错和思考的机会,尝试精神和判断力慢慢萎缩,于是只能以一棵藤的形式存在而不能以一棵树的姿态站立。最后,永远正确的家长最看重自己的观点,孩子于是学会了不在意别人的感受,也不听别人的意见,爱自己的想法超过爱一切。
    永远正确的家长古今中外一直有,但在当下,更成为一种愈演愈烈的社会现象。例如,媒体经常有对问题青少年的报道,在明明白白讲出家教的症结后,结尾处却总是掉转枪口,把批评的矛头指向孩子,家长的过失被轻轻一带而过,甚至完全抹去。还有一种情况,现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很多,神经官能症成为高发病,各种症状被一样一样地推给遗传或基因,这使问题陷入更难解决的境地。对此,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阿德勒早已指出,把儿童心理问题推给遗传或天性这种宿命论的抬头,总是发生在人们想要逃避责任时。
    科学史上有一条重要法则:假设有某个对立方能永远处于强势地位,那么世界的秩序就将遭到毁灭。永远正确的家长最具破坏性,并非他们有意而为。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不同的教育方式决定了父母之爱可能是一座花园,也可能是一间牢狱。
    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从为人父母那天起,面对一个有无限潜能的生命,把自己变成一个力图自我完善的谦卑者,而不是荣升为一个没有过错、不可以被指责、具有完全操控权的君主。学习和思考,是通向谦虚的路径,也是父母成长的基础。
    没有人能成为一架精密仪器,没有过失的家长是不可想象的。父母之爱一定包含着适时的自我调整、自我改变,它至纯、至真、至善、至美。当永远正确的家长放下自我中心念头,他不是降低了自己,而是推开生命的另一扇窗户。走出永远正确的幻境,就是走出失败厄运的开始。






***************************************************************************
破解家庭教育四“问”
——新疆克拉玛依市实施“和谐家庭教育工程”的探索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2-6-07  本报记者蒋夫尔




    日前,由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等七部门联合编制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年)》正式印发。家庭教育该由谁来推动?家庭教育做什么?家庭教育怎么做?家庭教育谁来评价?从2008年开始,新疆克拉玛依市启动实施“和谐家庭教育工程”,通过四年的努力,成功回答了家庭教育“四问”。日前,记者来到克拉玛依市,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家庭教育该由谁推动?
  家庭教育成为政府行为
  走进李霞的办公室,宽敞明亮,环境温馨,一盆盆绿色植物,让人心情分外舒畅。她正埋头忙着修改马上就要举行的一场家庭教育报告的方案。李霞是克拉玛依市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主任,而在2008年之前,这个单位还不存在。
  成立于2008年的该中心由市编制委员会设立,隶属于市教育局的常设机构,工作任务就是家庭教育。
  为家庭教育设立专门的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并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进行保障,在新疆乃至全国,克拉玛依市是第一家。克拉玛依市教育局局长彭建伟说,关于家庭教育到底该由谁来做?曾经引发过不小的争论,但最后都没有一个明确说法。之所以没有明确说法,根本原因就是家庭教育不属于国民教育体系,是大教育范畴。无论说到谁,都可以管,但也都管不了,大家没有相应职责。
  2008年,当克拉玛依市决定实施“和谐家庭教育工程”的时候,该由谁来做家庭教育的问题,一下子凸显了出来。真要将这个责任落到部门和人头的时候,每个单位都能找到不该由自己来做家庭教育的理由。
  “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哪一个部门或者几个部门来做工作,是无法推动的。唯一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只有政府。”彭建伟说。
  经过多方协调和努力,2008年6月,克拉玛依市政府决定成立市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成立大会引发了全市高度关注,参会代表超过1000人。
  克拉玛依市政府赋予了克拉玛依市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行政职能,从而为推动全市家庭教育打开了突破口。
  在这里,家庭教育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政府行为。家庭教育作为13项主要任务之一,写入了《克拉玛依市“十二五”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在“十二五”要实施的四项工程中,和谐家庭教育建设工程是其中的一项。
  2012年3月,克拉玛依市《关于大力发展优质教育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意见》出台,多处提到加大家庭教育力度,决定大力推进和谐家庭教育工作,营造优良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成立市级和谐家庭教育工程领导小组和市级家庭教育专家委员会,强化组织领导,加强队伍建设,拓宽服务渠道,不断推进和谐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进程,不断提高广大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形成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多元化。
  “家庭教育成为政府行为之后,无论在机构和人员,还是资金上都有了切实保障。今后我们在家庭教育上的投入将会越来越大。”彭建伟说。
  家庭教育该做什么?
  搭建专业化平台及工作队伍
  闫瑶在2008年之前只是一名普通教师,如今,她是克拉玛依市第七中学家庭教育指导站站长。
  有了政府的主导和支持,家庭教育该做些什么呢?面对这个问题,彭建伟的回答是:建机构、建队伍、建体系。
  克拉玛依市为家庭教育搭建了两个网络:第一个网络:克拉玛依市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各区家庭教育研究指导办公室——各校(园)家庭教育指导站(中心),构成了三级家庭教育组织网络。第二个网络:由各校(园)全部成立家庭教育领导小组和家庭教育指导站,形成由校家庭教育指导站(中心)——年级家庭指导委员会——班级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构成的校(园)三级家庭教育组织机构网络。
  这两个网络为各校(园)有序开展家庭教育工程提供了组织机构保障,两个三级家庭教育指导网络,确保了家庭教育任务的层层落实,大大提高了整体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合力。
  为建设专业化的家庭教育工作人才队伍,克拉玛依市财政投入500多万元专项资金,全面实施中小学和谐家庭教育工程“师资培训行动计划”,培养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家庭教育顾问队伍、家庭教育讲师队伍、心理咨询师队伍、班主任队伍等队伍建设,并把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纳入学校领导及班主任培训之中。
  李霞告诉记者,4年来,有300多名学员完成学业结业并取得了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中心颁发的“家庭教育指导师”专业证书,有69人获得了家庭教育讲师证书,15人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有200多名班主任完成了家庭教育专业化课程班的学习。
  除此之外,该市还有3700多人参加了30课时家庭教育志愿者的培训。2011年4月,成立了市级“李霞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由23名成员组成,进一步促进了优质资源的整合及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发挥。
  该市还计划3年内全面完成全体班主任教师各层次的家庭教育专业化培训,完成万名家庭教育志愿者各种层次的培训。从而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数量保证、具有较高素质的家庭教育工作者队伍。
  家庭教育该怎么做?
  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该怎么做呢?
  家庭教育的对象是家长,家长们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教育难度自然很大。如何开展有效的教育呢?克拉玛依市确定的家庭教育原则是落地式、公益性、平民化的服务原则。通过创新服务家长,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素养的有效途径,把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好。
  要把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方法有效传递给家长,需要科学有效的载体。
  QQ群建设是一系列载体中规模最庞大的一个。目前,克拉玛依市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建立了指导师1群、指导师2群、家庭教育自我成长系列群等家长群组,协助母亲志愿者群、父亲志愿者群建设。
  同时,各校(园)都在互联网上建立学校QQ群、班级QQ群、呱呱视频课堂等为家长服务,在线家长达上万人次。100%的指导师在QQ群利用业余时间为家长免费辅导。各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师在学校或者社会建立的家长QQ群里为家长服务,大大拓宽了学习、交流和服务的渠道,深受家长们欢迎。
  克拉玛依市第八小学学生霍天的爸爸说:“收获最大的是加入了八小家庭教育QQ群工作,让我对家庭教育有了新认识,也彻底转变了家庭教育观念。”
  克拉玛依市还建立了克拉玛依青少年家庭教育网、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网,并在克拉玛依教育网、学校网页等网络上建立博客资源,链接中国家庭教育网、中华家庭教育网等优质家庭教育网络资源,各校(园)在学校网页上开设家庭教育专栏,开设制度建设、课题研究等栏目,并与市家庭教育网链接。
  为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和有机融合,学校不断丰富家访、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等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通过家校零距离沟通,增进孩子、家长和学校的换位思考、彼此理解与支持。为巩固家校联系制度,学校制定印发了“家校访谈记录卡”和“反馈意见表”,有些学校还建立了“家校联系卡”,印发家教问卷,设立家教信箱,搭建家教经验交流平台。一些学校不定期召开家教经验交流会,让家长介绍科学教子方法。更多的家长由“经验型”向“科学育儿型”家长转化。
  拓宽家教信息来源渠道,各校通过推荐家教教材和报刊,开辟家教专栏、家教论坛等途径,普及现代家教知识和教子方法。同时,还参与组建“母亲教育志愿者”、“父亲教育志愿者”团队,深入社区、企业开展家庭教育救助与指导。
  记者在克拉玛依市第九小学采访时了解到,该校与社区、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联系,吸纳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以及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参与学校家庭教育工作,与拓湖社区、长征社区开展活动,促进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科学教育体系的发展。
  家庭教育该由谁评价?
  督导部门督导考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克拉玛依市,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被赋予了对家庭教育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价的行政职能。这创新回答了家庭教育该由谁来评价的问题。
  克拉玛依市督导室将家庭教育工作列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建立家庭教育考评考核、评比表彰等多项制度。采取网上评比与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指导站考核,并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新一轮校长目标考核,保证了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有序地开展。
  为促进家庭教育规范发展,市教育局研究制定了《克拉玛依市家庭教育指导站考核细则》,将家庭教育纳入学校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做到有管理机构、有制度体系、有计划总结、有激励机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教育工作的意见》、《家庭教育指导站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
  有了一系列评价和考核制度做保障,家庭教育的开展就有了推动力。
  记者从督导方案中看到,在家庭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体系要求中,家庭教育在学期初有要求,每月有专家指导,每学期有指导,年终有总结,每两年召开一次总结表彰会。
  与此同时,克拉玛依市各学校和幼儿园也把家长学习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考核挂钩,家庭教育工作与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考核挂钩。


  链接:“和谐家庭教育工程”带来可喜变化
  ■本报记者蒋夫尔
  “和谐家庭教育工程”实施四年来,克拉玛依市家庭教育工作,依托学校牵手两代、依托专家触动家长、依托教师培训家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家长参与学校的活动多了,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通过家庭教育作用,提高了家长现代育人的素养,学会了教育孩子的方法,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目前,克拉玛依市各校(园)家长学校建校率达100%,其中,被推荐为自治区示范性家长学校11所,市教育局被推荐为“自治区家庭教育县级示范单位”。在服务引领广大家长的同时,家庭教育工作及理论研究的原创力得到明显提升,已设立“和谐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等几十个科研课题。家长们逐渐成长为骨干家长、家庭教育志愿者。



孩子脸上笑容更多了

  克拉玛依市第十五小学学生小豪的家长:我是离异家庭,独自抚养他。作为父亲的我经常出差野外,孩子每天自己拿钱买饭吃,生活很随意,久而久之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我性格粗暴,平时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当孩子犯错误时就拳打脚踢。自从接受了家庭教育指导后,我渐渐地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孩子的问题很多源于自己的教育方式,我对自己平时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反思,开始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积极配合老师,我的转变使孩子脸上的笑容更多了,现在的小豪能友好对待同学,懂得主动学习,本学期还获得了班级进步生的荣誉。
    克拉玛依市第十六小学三(2)班聂佳敏的家长:女儿性格胆小,不善言谈。当我接受了家庭指导师的培训之后,我认识到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能一味责骂,而是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理解孩子,与孩子一起奋斗。我尝试着改进,果然,女儿很多方面都进步了,尤其是性格开朗了许多,我感到很欣慰。
    克拉玛依市第十六小学四(1)班汤惠的家长:我经常带孩子去新华书店,或者参观画廊、看话剧、看电影。事后和孩子一同讨论,这样能开拓孩子视野,会让孩子的观赏能力与鉴赏力增加。
    克拉玛依市第九中学校长孙定国:家庭教育的开展,使家校矛盾大大减少。教师观念转变了,专业培训让教师掌握、学会了与家长沟通的方法和途径,使家校联系沟通畅通了。家校沟通内容变了,班会内容也变了。
    克拉玛依市第六中学党总支书记阿依古丽·卡孜:过去开家长会,学习好的学生家长不来,认为学习好没必要去,学习差的学生家长不来,认为孩子学习差,去了丢脸,而且家长认为家长会就是公布学习成绩的。现在不一样了,来了是真正沟通和学习。






************************************************************************************
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2-5-25  作者:黄兆全




    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教师的教育引领和指导培育,还需要汲取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态环境中的营养,更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精心呵护和亲情感染,这几个方面的因素是学生成长的必要条件。任何因素的缺失,都会影响、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正常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家长虽然重视学校的教育,甚至把学校的教育功能和教师的培育作用放大到极限,但对其他教育因素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重视不够,致使教育失衡。这不仅加重了学校的教育压力和负担,制约了学校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有效发挥,也影响到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发展。对此,就家庭教育谈几点建议。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进步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受家庭、学校、社会综合环境的影响、引领和培育。学生心智在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营造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生成,并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健全。其学业在和谐的家庭、社会环境的感染和驱动下,在教师的引领、指导和学习同伴的互助过程中逐步积累、优化、更新,并生成智慧,产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成德、智、美、体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但是,家长受望子成龙、急于求成的心态影响,淡化了学校之外的其他教育因素,对学校寄予过高期望,过于放大学校的教育功能,过分追求孩子的学业成绩,企盼着孩子天天都能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和变化。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场域和环境,也是学生文化课学习、体质锻炼、审美熏陶、才艺形成、品德塑造等诸方面和谐发展的主要载体,但是,环境和载体的功能作用只有在有效的家庭教育、和谐的社会教育环境的综合协调支持下,才能达到最优化和最大化发挥。
    家庭教育应立足于“为学生终身发展、终身学习、终身幸福奠基”的发展性、高效性和生命性成长观,以学生未来的发展与幸福为目标,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责任,以学生的智慧生成和能力提升为期盼。要消除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以平静、平常的心态对待学生的学习,指导学生的行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进步和困难,对每一点进步或每一次成功,既要给予及时恰当的肯定和鼓励,又要适时帮助分析进步的条件及原因,使其在感受快乐和感受幸福的过程中积淀经验,开启智慧,生成动力。对学生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用宽容的胸怀、平静的心态、温暖的语言、质朴的亲情感染和激励他们敢于面对挫折,勇于克服困难,使其在成功与挫折同生共存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以支持的心态对待学校和教师
    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在一定的场域和环境中的人与人的共鸣,现实行为与社会准则共振的一个认知、积淀和渐进生成的发展过程。学习过程既包括“学”的过程,又包括“习”的过程。其“学”的过程主要是在认可、认同和需求的状态下进行,如果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缺乏信任及认同,即使渴望“学”也会因产生认知共鸣的心理内动力不足而影响其效果,致使克服困难、排除障碍的动力减弱,还会助长学习的畏惧心理和逆反心理的滋生。其“习”的过程则是“学”的实践、探究和发展的过程的具体表现,在渴望体验的心理支持和探求认知共振的兴趣驱动下进行。如果学生缺乏对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引领者的学校及教师的深度信任,即使有优质的素材载体、有效的问题情境、良好的场域氛围的保证,也会因心理支持不足而难以保持主动探究的持久兴趣,致使认知停留于表层而难以达到深化理解和发展与生成的境界。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域,这两个场域中的交流主体对象是家长、同学和教师,学生在心理上对家长具有很强的依附性,渴望从家长的认同中获得支持。学校内的事、同学间的事以及他认为教师的“优势”与“弱势”,特别是对他心理有所触动的人和事,一般都愿意以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向家长倾述。这种倾述不仅能使家长对学校有更多的了解,也在进一步拉近与孩子情感距离的过程中使家长逐步了解其心智发展状况,更使家长依托话题情境与孩子观点交融、心理共振、产生共鸣的交流机会。这就需要家长认真倾听孩子的认识和判断,捕捉有效信息,对有助于品德形成的观点给予支持、肯定;对一些道听途说、是非不明的议论及对学校、教师和同学有偏见的评说,家长要站在为孩子终身发展负责的高度,以支持学校、信任教师、宽容他人的态度,用恰当的、可接受的语言方式引导其学会明辨是非,学会信任,学会包容,学会尊敬他人,有效激发其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和健康成长的潜能。

让学生回归生态成长环境
    家长要求孩子学习好,给孩子必要的压力是必要的。但是,这种压力要适度,要以学生终身幸福和终身发展为根本,要依据学生个性兴趣的具体情况,指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协调发展,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扎实根基,让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合力。
    目前,为迎合家长的心理需要的各种以谋利为目标的补习班、培训班和教辅资料泛滥,部分家长根据学生发展需求或让学生上补习班,或因必需而购置教辅,这些可能的需要也影响和动摇了其他家长,跟风现象也就应运而生。本来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和服务,提供的学科教材、教辅和练习已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而家长不加选择和分析地为学生选购大量的重复的甚至是低质的教辅及练习册,逼着学生重复低效学习,使学生在这种状况下浪费时间,耗费体力和精力,产生厌学情绪,影响正常的学习效果;逼着学生上预科班、特长班、补习班和请家教辅导等,不仅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也无端地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学生的心理疲倦,影响到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因此,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协调一致,教育学生不上低效、无效的提优、补差、预科班,不请加重学生负担的家教,不购买不符合学情、超出学习限度的课外教辅资料;指导学生理顺学习关系,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以学校内学习为主,以教师引领下的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为主,在达成课堂高效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参加一些必要的社会实践、课外读书、课外文体等活动,使学生在生态学习状态下达成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
(作者系陕西省汉中中学副校长、特级教师)







******************************************************************
关键期孩子需要关键帮助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1-12-08 本报记者 却咏梅


   
    一位家长曾打进热线,还没开口就先哭了起来。原来这个家长刚刚知道,女儿“谈男朋友了”。“其实,孩子到了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这是一种正常反应。”近日,被称为“成长设计师”的王金战在北京举办的图书签售会上与现场的父母就孩子的成长、成才和成功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并指导家长为孩子选择一条最适合他的路。他认为,对于性格开朗的孩子,可以引导他们看到自己考虑问题的局限性。他们思维开阔后,自然就不会被对方的某个优点所吸引了。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要找到出现早恋现象的原因,尤其是家庭方面的原因,可能因为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孩子不得不通过外界寻找感情寄托。“当然有时候也不排除孩子是真的喜欢上谁了,即使这样,家长也不要大惊小怪,最好的办法是淡化‘早恋’的概念,化危机于无形。”
    “14岁以前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奠定了孩子今后人生的基础。在这个时期,孩子所处的环境、所接触的人、所发生的事、所受的教育、所养成的习惯、所形成的性格,会深刻影响孩子的一生,而且这个影响几乎是无法代替。”王金战为家长们“支招”:“孩子14岁之前也是家长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期。如果错过这个机会,就会处于被动地位,事倍功半,甚至会耽误孩子的一生。”
    王金战是中国科学院博士、全国优秀教师,被誉为“中国教育界领军人物”,他带的一个班有37人被北大、清华录取,他的成长设计让无数学生步入世界名校。此次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关键期的关键帮助”系列图书中,他把0-18岁孩子的学习特点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讲解给各位家长,并提出一个观点:“孩子的前途是家长设计出来的,家长要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进行关键的培养。”
    “孩子的成长是分阶段的,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和教育重点不同,家长要在关键的地方用足劲。”王金战作了细致的分析:第一关键期(0-6岁)要培养最受欢迎的孩子——即情商和智商深度结合。孩子的性格、习惯是立足之本,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是成长的动力。从小让孩子受欢迎,他才会有幸福的人生。第二关键期(6-12岁)要培养最具潜力的小学生。经过对中学生出现的各类问题的研究,王金战找到问题的根源是小学就没打好基础,因此小学阶段的培养重点的是孩子思维的开发和良好的阅读兴趣。第三关键期(12-18岁)则是培养最具竞争力的中学生。竞争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包括他的情绪状态、意志力和学习专注程度,学习环境、家庭环境等也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青春期不等于叛逆期”,王金战告诉家长们,中学阶段的孩子叛逆一般是因为孩子小时候没有打好基础,到初中后家长发现孩子什么都不行,天天唠叨或者施加压力,导致孩子出现叛逆。“初二是一个危险期,孩子面临很多问题,一是学习压力骤然增大,二是他开始对异性有好感,三是他的成人意识突然变得特别强烈。如果家长不用超前的理念看待孩子,观念落后于孩子成长的需求,矛盾就会出现。”王金战强调,家长应该多看一些与青春期有关的书籍,提前准备。“家长理解了孩子,孩子就会对家长多一份尊重,家长对孩子的引导作用才能到位。”


    (“关键期的关键帮助”系列,包括《培养最受欢迎的孩子》、《培养最具潜力的小学生》和《培养最具竞争力的中学生》3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







*****************************************************************************
身体力行教孩子做正直的人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1-12-08 作者:张聪颖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1-12/08/content_56544.htm


(《好心理好成绩——著名教育家王极盛32年家教精华》,王极盛著,漓江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

    他是著名心理学家,进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长达30余年;他是家庭教育专家,亲自走访了众多中国家庭,搜集了大量翔实的数据资料和现实案例;他是高考问题研究权威,曾调查过500余所中学,对400名高考状元及其家长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这个人就是王极盛,《好心理好成绩》就是王极盛多年的研究结晶,它从科学与实践的角度出发,全面揭示了符合中国家庭特质的家庭教养模式,并由此提出了适应新世纪时代发展的中国家庭教育新主张。
    中国有句俗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且人的大脑在1岁—4岁是非常重要的发育阶段,所以早期教育要适当、要科学。如今,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处于干着急、瞎帮忙的状态,单方面期望孩子超越自己,可结果往往不遂人愿。出现这种问题的症结何在?如何帮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做人教育是家教的核心
    【如果家长一味追求智力教育,忽视做人教育,那么孩子的智力发展也不会有后劲,并可能在一定条件的诱发下误入歧途。】
    家庭教育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开创性的作用,多数人6岁以前都是在家中度过的,这正是个人智力开发的黄金时期。更重要的是,这时期养成的习惯对个人将来的发展影响深远。“家庭也是一种环境,但它是带有教育性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潜移默化对人的影响很大,孩子会在家庭的熏陶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它,最后形成自己的习惯,而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则会伴随孩子终生。
    当前有些家长虽然已经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孩子的早期教育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心力,但是他们大都将家教的重点放在智力开发上,希望孩子将来能够考个好大学,然而往往事与愿违,许多家长付出的努力并没有结出相应的硕果。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其实,家教的核心不在于非让孩子背几首唐诗、宋词,关键是要家长真正担当起父母的重任,身体力行地教育子女做一个善良、正直、无私的人,这才是重要的。
    家庭塑造人,关键在父母,对孩子做人教育的培养有4个重点。第一是社会责任感,家长有责任感,孩子自然而然也会形成习惯,且是发自内心的、自我的。第二是自强自立。第三与中国社会特点有关系,要做一个正直的人。王极盛在调查中发现,如果问状元:“你父母让你做什么样的人?”“正直的人”,绝大多数人都是回答的这句话。因为中国社会歪门邪道太多了,所以许多家长希望孩子做正直的人。第四是做一个诚实的人。

选择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
    【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才能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高心理素质、具有科学精神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每个父母都有自己教养子女的方式,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目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几种类型的教养方式,包括过分关怀型、过分监督型、严厉惩罚型和温暖、理解与民主型等。
    王极盛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从我们的研究结果看出,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例如,温暖、理解型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心理健康之间有着正相关,而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例如,严厉惩罚型、过分干涉型、拒绝否定型、过度保护型与子女的心理健康之间有着负相关。”因此,掌握科学的家教方式,有助于家教效果从事倍功半走向事半功倍。
    王极盛强调说:“我接触过的高考状元有400多个,绝大部分都是温暖、民主、理解的家庭教养方式培养出来的,这绝对不是偶然。”许多家长反映“和孩子真正做朋友谈何容易”,有的家长说“我孩子上高中以后就不爱跟我讲话了,问一句说一句,挤牙膏一样,可同学一来就变了,在屋里有说有笑”。因为同学是朋友,跟朋友可以无话不说,跟家长一说就容易挨批评。王极盛建议,家长应以开放的态度和孩子相处,努力跟孩子建立一种亲切、平等、温暖的感情关系,让孩子在自由民主的家庭环境中不断成长。

家庭教育也是一门艺术
    【家庭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是有规律可循的。】
    所谓家庭教养艺术就是家长在批评和表扬孩子时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王极盛的观点是表扬为主,批评为辅,两者不能偏废。任何一个家庭的教育都应该既有表扬又有批评,重点是表扬为主。
    家长掌握并运用好家庭教育的艺术,将有利于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2009年高考前,河北考生陈璐二模没考好,给爸爸挂电话,爸爸说没考好是好事。她以为爸爸说反话呢,又说了一遍,没想到爸爸说:“没考好是好事,你每次都考好,那你高考哪还有进步啊!”就这一句话改变了她对事情的悲观看法,令其迅速调整心态,成功考取北京大学。
    在孩子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家长的理念、语言和说话时的背景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这时候家长不应采取灌输式的说教,而是采取适当的方法有效帮孩子走出困境。话不在多,也许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能令孩子马上振作起来。
    “人类已经跨入21世纪,时代对家长的要求比以前任何时候都高。激烈的社会竞争、对创新人才的需要,给家庭教育提出了新挑战,这都需要家长更新观念,树立适应社会发展、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适应社会竞争、适应社会对人才新要求的家庭教育观念。”
    (《好心理好成绩——著名教育家王极盛32年家教精华》,王极盛著,漓江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










*************************************************************************

品格是给孩子最好的财富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1-12-08 本报记者 却咏梅




    美国总统出书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美国总统写儿童书,却非常少见,2010年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出版了《赞美你:奥巴马给女儿的信》一书,获得《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和《新闻周刊》一致好评,并位居美国亚马逊“童书绘本类”持续12个月销售榜首。近日,该书简体中文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引进出版,并在北京十一学校举行了新书阅读会,童话大王郑渊洁、知心姐姐卢勤、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出席,并给到场的400多位老师、学生和家长带来了一次生动的儿童教育体验课。
    早在竞选美国总统期间,奥巴马就没掩饰他对两个女儿的爱。2009年1月,奥巴马在就职典礼举行前夕,还特别给两个女儿写信,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位父亲对女儿的爱和期许:“我要让所有儿童都能在发掘他们潜能的学校就读,这些学校要能挑战他们,激励他们。我要他们有机会上大学,哪怕他们的父母并不富有。”
    在《赞美你:奥巴马给女儿的信》一书中,奥巴马总统用温柔优美的笔触,向13位具有开创性的美国英雄致敬,向塑造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诸项信念致敬。无论是乔治亚·奥基夫的艺术才华,还是杰基·鲁滨逊的过人勇气;无论是海伦·凯勒的精神力量,还是乔治·华盛顿的爱国情操,奥巴马总统在他的女儿和全国小朋友的身上,看到了这些品质的一脉相承。奥巴马借此想告诉父母以及世界:美国之所以富强,不是因为它富有,而是因为人们把真理和责任交到孩子们肩上,每过一代,国家就更接近人民的理想。
    “奥巴马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知道对于孩子来说,鼓励和赞美的力量有多大。他会对女儿说:今天我有没有赞美过你?——这是每位家长都应该对孩子说的话。”郑渊洁表示,自己就是被父母“夸”大的,能够成为作家也与老师的鼓励密不可分。当他犯了错误,如果父母打他一顿,自己就觉得“扯平”了。但如果得到的是理解,自己一下子就感觉“欠”他们的了,下次他就会“悠着点”。“来自父母的由衷欣赏、赞美和鼓励能使孩子拥有自信、快乐和爱,从而铸就优良品质。人生竞争,拼到最后,拼的是品质。”
    在卢勤看来,赞美是一个人的童年不可缺少的,积极的暗示能够给孩子“正信息”、希望和快乐,但现在很多家长却忽视对孩子的赞美。作为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李希贵说:“尽管我们可能有许多理由来辩解自己为什么已经很久没有给孩子们讲一些英雄的故事,但我们无法回避的是,如果我们希望属于孩子们的那个时代仍然会有类似的民族脊梁和国家栋梁产生,我们就应该学一学奥巴马的做法。”
    孩子,是民族的未来,天下所有父母都在穷其一生地尝试着给孩子最好的财富。然而,物质无法填补所有的人生,只有精神传承才能让孩子享用不尽。

    《赞美你:奥巴马给女儿的信》,[美]贝拉克·奥巴马著,洛伦·朗绘图,中国青年出版社二零一一年十一月出版










************************************************************************************************
武汉小学生不堪课外辅导重压欲与母亲断绝关系

来源:武汉晚报 2011-8-10  记者 翁晓波 实习生 石菌


    小学5年级的伢,在妈妈的重压下,竟然要“签字画押”断绝母子关系!昨日,焦急的妈妈王丽(化名)说:“我该怎么办?”
    王丽说,她是做建筑的,因为经常加班,平时和儿子接触不多。儿子下学期就要升6年级了,英语成绩不理想,需要补一下。其实,早在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她就送儿子到校外培优班培训英语,但孩子似乎不太喜欢英语,学着学着就开始厌烦了。
    这个暑假,王丽准备在家里亲自辅导孩子英语,不料孩子却和她唱反调。昨日,不愿学习英语的儿子翻脸,要取消王丽监护人的权利,和她断绝母子关系,还要妈妈签字画押。气愤的王丽呛儿子:“你脱光了我给买的衣服才能离开这房子,还要赔我在你身上花的钱。”儿子反驳:“你是自己愿意投资的,亏损了就得自己承担。”
    没办法,王丽只好在武汉“家长100论坛”中发帖求助:“我该怎样来辅导你的英语,我的孩子!”
    记者在该论坛看到,王丽的帖子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其中,网友“下班没事”的观点最有代表性:“母子关系都到这个程度,还在纠结如何辅导孩子学英语,何为本,何为末?其实应该搞清为何孩子不想学英语吧。”
    昨日下午,记者辗转联系到王丽,对于儿子学习上的问题,她很无奈。
    王丽说,以前在培训班里学外语,后来总是不能及时消化,知识点渐渐跟不上,就开始厌烦英语。最近,儿子求她,不要到培训班去学了,但孩子明年就要上初中,不补习怎么行?于是,她便抽出时间来辅导孩子。
    对于儿子,王丽似乎有一肚子的怨气:“他很懒,不愿意学习。他就是没有学习的原动力,没有长远的目标,没有理想,觉得学习是妈妈的事。”记者提醒她说:“不要把成年人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王丽反问:“至少得有一个心仪的初中啊,他就没有。我小时候就想考重点初中。”



记者手记
    说实话,和王丽交流完,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又是一位患上“家长焦虑症”的妈妈。
    作为父母,希望孩子能上一所好的学校,以后能有一个好的前程,这本没有错。但家长却搞错了一件事情:好学校、好工作,这都是成年人世界里的东西,都是成年人以世俗的眼光,来衡量社会的产物。这些,本不属于孩子,他们的大脑里,装的应该是童话的世界,没有负担的生活。
    关心教育的人,总结出了一个小小规律:小学的孩子,应该养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初中的孩子应该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高中以后再去考虑学习文化知识。奈何在如今的社会,这个规律被人为地颠倒:小学中学恶补文化知识,到了大学后却不得不为生活习惯的缺位、道德信仰的缺失、身体素质的缺乏买单。
    我们什么时候能够把这颠倒的规律重新颠倒过来呢?






*****************************************************************************
“变态娘”:对教育的焦虑

来源:光明日报 2011-7-29 作者:李亚敏





    武汉一位妈妈近日在网络论坛上发帖《女儿小升初,我被逼成“变态娘”》,激烈控诉“变态的教育”,引来广大网友关注,众多家长也纷纷“晒”起自己的经历。“变态娘”以及众多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确实存在许多误区和弊病,造成学校累、家长累、孩子更累,应切实为孩子“减负”,还孩子快乐的童年。
    毫无疑问,我们生活在一个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时代,家长们无不为此纠结和焦虑。从幼儿园到“小升初”,从考高中到上大学,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在白热化的升学竞争面前,家长们一边带着孩子上各种补习班、提高班,一边托人情、拉关系、找路子,教育的“变态”变成了常态,于是出现失去理性的“变态娘”、“变态爹”也就不足为奇了。
    笔者儿子今年小学毕业,一直坚持快乐教育的我,这个暑假也终于“缴械投降”,替他报了一个小升初衔接班。儿子抗议说:“妈妈,我怎么看你越来越像网上那个‘变态娘’。”我无奈地笑笑。周围很多孩子课余不是在辅导班待着,就是在去辅导班的路上,身为中等生的儿子马上就要面临残酷竞争,是时候接触点紧张空气了。这里头的利害关系大家心知肚明。
    追根溯源,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讲:“‘变态娘’们本身并不变态,所谓的变态行为都是现实环境下的无奈之举。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优质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让减负缺少了现实土壤,也造就了如此庞大的‘变态爹’、‘变态娘’队伍。”一位重点中学校长也曾向我大吐苦水:“如今,整个社会都讲‘减负’,可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还是分数和升学率。如果学校无法在中、高考中胜出,分配到的教学资源便会大打折扣;重压之下只有狠抓教学,丝毫不敢放松学生学习。”
    如果说前一段时间成为舆论焦点的“虎妈”显示了西方优质教育资源下,父母“望子成龙”的拔尖心态,那么“变态娘”则体现了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所导致的家长们的集体焦虑。因而,要让家长们停止非常态的教育投入,让学校老师平等看待每一位学生,我们就不能空喊“减负”口号。一方面,国家要加大教育投入,扭转择校风气,降低竞争的激烈程度;另一方面,我们的家长也要进行一次集体反思,如果说人生是一次漫长的旅程,那么孩子需要有足够的贮备,这贮备就是健全的身体和人格。如果人格被扭曲、身体出毛病,那么孩子迟早会被淘汰出局。











***************************************************************************************


对话“中国狼爸”:棍棒底下出才子


来源:南方日报 2011年07月18日南方日报驻京记者陈祥蕉实习生周渊



    近日,一本《所以,北大兄妹》引起了家长们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作者萧百佑自称“中国狼爸”,将中国传统国学教育和自己的经验相结合,以极其彪悍的教育手法将4个儿女培养成品学兼优且知书达理的好孩子,兄妹三人相继被最一流的北京大学录取,创造了“一门三北大”的奇迹。
  “狼爸”成功的教子经验,让很多人既羡慕又好奇。“一门三北大”究竟是怎样炼成的?萧氏教育具有普遍性吗?打骂孩子时“狼爸”是怎么想的?
  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中国狼爸”萧百佑父子,将这“一门三北大”的传奇故事公之于众。
  数月前,一曲“虎妈战歌”吹响了对中国现行教育制度的挑战,“虎妈”登上了《时代》杂志封面,引起了对中国教育方式的讨论。而不久前,一本《所以,北大兄妹》的问世无疑掀起人们的热议,本书作者萧百佑自称“中国狼爸”,在他的微博介绍上,一句“每天挨顿骂,孩子进北大”吸引了众多家长们的眼球。
  狼爸萧百佑坚持“用最传统、最原始的古老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棍棒底下出才子”。一路走来,他的4个孩子(他太太是海外身份,可以生育多个孩子)萧尧、萧君、萧箫、萧冰皆有着君子风度和大家闺秀风范,他们热衷于阅读,琴棋书画无所不精,长幼有序、知书达理、谦和恭让,在家中绝不是小皇帝,干起家务也是干净利落……这一切,是“萧氏教育理论”创造的奇迹。
  而最令人讶异的莫过于“中国狼爸”萧百佑的儿子萧尧、女儿萧君曾同时考上北大,创造了北大历史上的第一次,在将来北大的历程中,也可能会是唯一的一次;而今年,老三萧箫也被北大录取,创造了“一门三北大”的奇迹。而作者萧百佑最想与所有人分享的,就是他的家和他的“萧式教育哲学”。

  父亲观点
  管教方法:“打”是洗礼,是我给孩子的圣经
  在狼爸萧百佑的书中我们了解到,他打骂孩子也有自己一套严格的规矩:幼儿、小学这样的性格成型期,一定严厉管教,犯了错误就打;打的时候用藤条或鸡毛掸子,只伤皮肉,不伤筋骨;只打手和小腿,身体其他部位不打;一个孩子犯了错误,其他的孩子都必须在旁边站一排,一起听从教诲,同时看着自己的兄弟姐妹挨打,以儆效尤;打的时候让孩子自己数着;孩子们必须主动伸出手来让我打……
  在“萧氏教育理论”中,最引人注目也最富有争议的无非是狼爸萧百佑下得了狠心打骂孩子,他坚持用“最传统、最原始的古老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家里常备藤条和鸡毛掸子,用最传统的“棍棒底下出孝子”方式来教育孩子,有所不同的是,萧百佑的教育并非拘泥传统的“孝子”,他的最高目标是“棍棒底下出才子”。
  南方日报:你非常尊崇传统的教育方式,“棍棒底下出孝子”、一个孩子犯错误其他人要看他挨打以儆效尤之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类,而现在的大环境也都提倡“快乐教育”,是什么让你坚持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
  萧百佑:“快乐教育”的提法很概念化,我不苟同。“过程的快乐”是我们家长的主观意识,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孩子将来的快乐,也就是说孩子能成为德智体兼备的人才是我们真正的共同的快乐。为达此目标,对于没有宗教背景的中国人来说,传统的戒尺是快乐的基石。
  南方日报:很多家长都非常赞同你的教育理论,但是很多家长都下不了手打孩子,而且你还都是“真材实料”地打,打孩子的时候心里怎么想啊?
  萧百佑:唯一的想法就是“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中国的孩子没有洗礼,也没有圣经、没有圣母,所以中国的孩子只能世袭。父母给他什么,他就传承什么。“打”就是我个人认为的洗礼,就是我给孩子的圣经。所以,打他们的时候,心里没有“痛不痛”、“舍不舍”之念,是天经地义的,就像给他们施予“衣、食、住、行”一样。
  南方日报:在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的时候,会不会担心孩子生出逆反的心理,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啊?比如离家出走之类?
  萧百佑:离家出走的孩子离家的原因绝不是传统教育背景下的严苛、责罚,而是父母没有为家庭调出爱和善的底色。如果一个有爱、有善的家庭,再严苛的责罚都是有条理和准则的,心服口服,教育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绝不会留下怨与恨,更没有苦与悲。没有目的、没有方法、没有分寸的责罚不是教育而是发泄,那出走的何止是孩子,破碎的何止是梦想。

  培养目标:德、智、体、忠、孝、义
  萧百佑先生一开始对他的孩子们就有明确的培养计划,目标是德智体忠孝义,既有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有根据现实所加入的新内涵,他把孩子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早在3岁就与孩子定下家规,每次惩罚必定按照家规来,孩子们不会怨恨,因为大家都在遵守一个共同的协议。
  南方日报:你培养孩子有没有一个既定的目标?比如一定要让孩子考上北大、清华之类或者是他们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萧百佑:目标一定有,而且孩子出生那一天就既定了。目标是德、智、体、忠、孝、义。当然,这是方向性的目标,在实际成长的过程中,不时地切分细目标、具体的目标。比如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最好的大学。在每一个节点上要有明细的计划,比如说:班里的排名不能在5名之外,保证前三名,到全年级排前两名,总之,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至于忠、孝、义那就是父母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十年如一日地引导孩子,尊师重道,长幼有序。
  南方日报:有些事情孩子觉得自己没错,很理直气壮,这时候您怎么办?是先打再讲道理还是先讲道理再打?孩子有没有觉得委屈来和你沟通一下?
  萧百佑:只要我认为要打的,那绝不会委屈。他都知错、认错,并且自己知道要打哪里,要打多少下,而且早有明令,打的时候不能躲也不能哭,否则加罚。当然,从他们三岁开始我就讲清楚家规,他们完全知道为什么挨打。打的过程就是沟通的过程,所以不需要打完沟通。孩子们被打完后一般都会如释重负,脱胎换骨。
  南方日报:你的教育方式非常严格,会不会担心孩子留下心理阴影,或者因为家长的强势造成孩子懦弱的性格?
  萧百佑:我的责罚都是在阳光下的,打在皮肉之上,烙在心头之上,没有阴影。父母的强势是以爱为出发点的,因此不忧虑孩子会变得懦弱,我绝不无缘无故打,绝不突然袭击打。我是在朗朗乾坤中示理,在凛凛威仪下施治,君临天下,万众称臣,只会出现盛世而非弱主。
  教育理念:用最传统、最坚决的方式来管教孩子
  萧百佑先生的《所以,北大兄妹》腰封上有一句醒目的话:中国“狼爸”——— 狠狠教你上北大。著名导演高希希、主持人阿丘、司马南、江小鱼等人也对这本书有着极高的评价。萧百佑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将孩子的成长和自己的教育方式娓娓道来,从国学教育、民主、环境、礼仪、独立、幸福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独特的教子经,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学到了宝贵的教育经验。在网上,记者看到众多家长对于萧氏教育理论的崇拜和好奇。
  南方日报:你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兄妹双双考进北大,对于现在这个结果您自己满意么?孩子们上大学之后你对他们还有别的期待和要求么?
  萧百佑:我真的很满足,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孩子。现在,我已是“一门三北大”了,而老四萧冰也从星海音乐学院附中转校到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高中部。我对四个孩子的要求是:在你们喜欢的专业方面读到没办法再读了,就到社会上实践,为社会作有益的贡献,为自己、为家庭、为民族,留下一点自己的东西。
  南方日报:能否向读者简要阐释一下你的“萧氏教育理念”?
  萧百佑:其实谈不上理念,教育是一个社会范畴的课题,我们的老祖宗对教育早有规制。我只是坚守我所能坚守的那些规矩。就其核心而言,就是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多孩子家庭,父母必须认定一条,用最传统的最坚决的管教方式来管教孩子。
  南方日报:你规定孩子“不能随便吹空调、不能随便打开冰箱门”,旁人看来似乎有点不近人情,您是怎么想的?
  萧百佑:很简单,孔子、孟子没空调,毛泽东、蒋介石没空调,我小时候也没空调。挥汗如雨才知将来用什么来换舒适。
  南方日报:你的父亲是用什么的方式教育您的?您的教育理念来自于您的父亲么?
  萧百佑:我父亲在我五岁时只留给我几本书———《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之后就被警察带走了。我入大学后他才回到我身边。我是被没文化的母亲打大的,我的观念一半来自于我的母亲。
  南方日报:妈妈一般都比较疼爱孩子,你夫人赞同您的教育方式么?会不会护着孩子跟你唱反调?
  萧百佑:孩子们的教育全面达到预期效果与其说是我打出来的,还不如说是我的夫人爱出来的。她不见得全面赞同我的方式,但20年来,她一丝不苟地全面配合,落实,执行,决无折扣。因为效果说服了她,孩子们成长宽慰了她,师长们的赞许鼓励了她。可以说,她对孩子的是大爱,是形而上的爱,也是形而下的爱。所以,她是当之无愧的相夫教子的典范。
  南方日报:你的这种教育方式具有普遍性么?如果家长们买你的书,根据你的方法来教育孩子会调教出这么优秀的孩子么?或者说是否每个孩子都适合你这种教育方法?
  萧百佑:我不敢说我的方式是一种成熟的方式。但坚持、耐心、全神贯注的爱,对于孩子,绝对是普世的价值。“打”是爱的传导和调节。我的家每一个假期都有很多孩子到来,他们的父母都希望我的教育方式能给他们的孩子带来一些正确的牵引。从效果来看,所有经我手调教的孩子,都能一日千里。首先是知道什么才是好孩子,怎么才能成为好学生,其次,他们回到自己父母家里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懂礼守矩。迄今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他们的胖萧叔叔的。

  儿子观点
  专访“北大兄妹”之兄萧尧:并不一定非要这样才能进北大
  南方日报:你们的同龄人中肯定有人在家里父母都宠爱着,不舍得打骂,这时候你们会不会觉得委屈、心理不平衡呢?
  萧尧:会有一些,因为小时候家里管得也比较严,很少出去跟同龄人玩,上初中之后才知道同学们和我们家情况不同,才有些模模糊糊的不平衡的感觉,后来爸爸也很少打我们了,所以也还好。但也不太会记恨爸爸,因为每次打之前爸爸都会跟我们讲1个多小时道理。
  南方日报:爸爸给你们定的规矩里面有“不能随便吹空调、不能随便打开冰箱门”这些,会不会觉得爸爸不近人情?有没有私下违反过这规则?
  萧尧:以前会觉得爸爸有点不近人情,但是家里人多,要开好几个空调,很费电,家里人节约意识都非常强,所以大家忍忍就过去了。我上大学之后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京,暑假回家也呆不了几天,现在爸爸也不会这么硬性规定我们了,热的时候也会开。
  南方日报:家里三兄妹都考上北大,堪称奇迹了,你觉得主要是自己的努力还是爸爸这种教育方式影响比较大?
  萧尧:都有吧,我觉得并不一定非要这样的教育才能进北大,我身边的同学们没有一个家庭教育是和我们一样的,自己努力也很重要。
  南方日报:觉得你们家和别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萧尧:我们家非常传统,每个人都非常勤俭节约,家庭环境非常和谐,给我们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氛围,这样我们才能够安心读书。我们兄弟姐妹也非常团结,在学习上互相帮助,也互相督促,不甘落后,我们家人很团结。

  “狼爸”语录
  ●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父母们:作为父母,是时候翻身做“皇帝”了。家中可以有“皇帝”,但这个“皇帝”绝对不能是孩子,而应该是父母,父母如果没有一定的威严,那又如何有能力去管教自己的孩子呢?
  ●是的,现在的独生子女们是太自由了,自由到可以当街打骂父母,可以为了零花钱与父母顶嘴翻脸,可以在学校里辱骂老师,可以年纪轻轻便谈恋爱甚至未婚先孕……饭菜父母做着,重物父母提着,钱父母给着,许多孩子进了大学,不会洗碗、不会洗衣服,连最基本的生活常识都没有,不能再让子女成为小皇帝,高高在上的孩子长不大。如果计划生育是一项不得不执行的基本国策,那么随之带来的一个不得不接受的结果,便是无数家庭中“小皇帝”、“小太阳”的诞生。
  ●“爸爸,看,这是我新画的牡丹,画得好吗?”“嗯,不错,应该可以卖到30块钱。”“爸爸,我今天弹了四小时琴,你要奖励我!”“好,看你乐在其中,奖励你再弹两小时。”












***********************************************************************************************


虎妈”VS“变态娘”:谁将中国父母绑上战车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6日 10:24 新华网




核心提示:前有“虎妈战歌”啸动美国教育理念,近有“变态娘”发帖激烈控诉“变态的教育”引爆网络话题。人们在热议的同时,不禁反思,中国的父母怎么了?年轻的父母们被“虎妈”的家教“战歌”点中了穴位。这些七零八零“辣妈”们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新生力量,他们既希望子女不再重蹈自己的束缚童年,同时又想方设法添加确保孩子“成功”的保险。在竞争与压力中生长的他们,用比他们父辈更多的科学理念,赤脚在炭火上进行着育儿“试验”,也面临着更多的现实困惑。

  
“虎妈”vs“变态娘”

  
    一“虎妈”家规vs“变态娘”控诉
  虎妈“家规”
  1.不准夜不归宿;
  2.不准参加学校的小组娱乐活动;
  3.不准参加校园演出;
  4.不准抱怨没有参加校园演出;
  5.不准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
  6.不准擅自选择课外活动;
  7.不准有科目低于A;
  8.除了体育与话剧外,其他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
  9.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
  “变态娘”控诉
  1、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却舍得拿大把大把的钞票送给培优机构;
  2、孩子上学我们工作、孩子培优我们作陪,节假日不属于孩子也不属于家长;
  3、眼睛盯着的是考试成绩,耳朵听的是各路有关教育的小道消息,鼻子还要灵敏嗅出暗流涌动的培优市场孰优孰劣,口口谈论的也都是奥数呀培优呀;
  反思:中国年轻父母面临育儿大考
  中国的年轻父母熟悉西方育儿理念,也试图给孩子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但总忍不住担忧:这个理念是否符合中国的情况,照着做到底是成全孩子还是会害了孩子?

  二 影响:“虎妈”获六成人认可
  “变态娘”引7000网友围观


  
蔡美儿(中)与大女儿蔡思慧(左)和二女儿蔡思珊(右)



  “虎妈”教女引爆中美教育争锋获六成人认可
  当宽松、独立、以鼓励为主的“美式教育”不断为美国社会培养出众多青年精英,并且为全世界所学习采用时,一名华裔母亲却在美国继续坚持“中式教育”,并且在一定意义上也取得了某种中国式的成功。这让众多美国妈妈纷纷把目光转向中国,开始反省美国的家庭教育观。
  “变态娘”热帖引教育误区忧思七千网友围观
  新华网武汉7月3日电(“中国网事”记者)武汉一位妈妈近日在家长100论坛上发帖《女儿小升初,我被逼成“变态娘”》,激烈控诉“变态的教育”,引来广大网友关注,众多家长纷纷“晒”起自己的经历。“变态娘”以及众多家长在接受“中国网事”记者采访时认为,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确实存在许多误区和弊病,造成学校累、家长累、孩子更累,应切实为孩子“减负”、还孩子快乐的童年。
  反思:迷失的是父母,还是教育?
  天底下没有父母不爱子女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爱尤其表现在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上。所谓“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也就备受父母所信奉了

  三该不该学中国妈妈的教子之道?
  “虎妈”的执着与“变态娘”的无奈



  
资料图片:孩子们负担过重,减负势在必行。图为开学仪式上,老师引领学生宣誓,孩子们还未进入上课状态,神态各异 (江演媚 摄)




  “虎妈”育儿经促发中国人深思东方教育模式
  新华网北京1月25日电(记者王思海)7岁的女孩,因为一首钢琴曲弹不好就被强迫从晚饭后一直练到夜里,中间不许喝水或上厕所。这种教育子女的方式在中国少数父母的身上可以看到。
  名校压力促使一批“变态娘”产生
  教育部此前表示,今年6月起将向社会公开征集“减负”良策,一贯为社会所热议的“减负”等于“加正”的“教改怪圈”是否能被终结?我们的孩子究竟在承受多大的“过劳”压力?“中国网事”记者寻找到正在陪孩子参加培优的“变态娘”,亲身感受到了这位母亲真实的无奈。
  反思:孩子成长是道“多选题”
  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成熟,要替孩子做选择。”常智韬说,蔡美儿的方法有待商榷,因为她把父母意志强加给了孩子。在“虎妈”眼中,孩子始终是被动的,是个被教育者、被塑造者,不管你是否愿意,因为“我是为你好”,所以你必须服从。“任何教育模式都不能复制,‘虎妈’把对第一个女儿的教育方式复制到第二个女儿身上并不明智,因为两个女儿个性根本不同,大女儿乖巧听话,但二女儿比较叛逆,所以选择了自己的路。”常智韬说。
  反思:谁将家长绑上“战车”
  新华网北京6月15日电(“新华视点”记者)高考已经结束,“小升初”也基本告一段落,暑假即将到来。这个假期,中小学生会有一段轻松快乐的时光吗?










*************************************************************************


“虎妈”的快乐学习法


来源:凤凰网,2011-01-26 作者:刘加民

   
    这几天媒体关注的“虎妈战歌”的故事,被解读为强制学习、畸形发展的成才案例。蔡美尔的妈妈被拒绝了所有无效或无益的娱乐,把孩子培养成的年纪很小就学业突出的人才。大家一边羡慕,一半怜悯,说这孩子好苦啊。我看未必。能够十几年如一日,做一件事情,而且身心健康,不出问题,一定是得到了学习的规律,养成了学习的习惯,获得了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从而享受到了无处不在的学习的快乐。

  蔡美尔其实是快乐着取得了成功的。是快乐,陪伴着她成长。如果不是如此,我相信这么持久的“痛苦”一定早已摧毁了她年幼的身心。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老师,甚至一般社会成员,都有意无意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艰难困苦的事情,是为了得到某个现实的好处而不得不勉励为之的事情,孩子们被施加了强大的心理暗示,还没上学,就开始害怕读书了。或者上学的过程,就成了战胜痛苦的过程。

  少数成功的教学案例却是相反的,那些成绩优异、身心健康的孩子,都是快乐学习的典范。他们不理解读书学习为什么是痛苦的,难题怪题给他们带来的是战胜困难、提高自信的乐趣。他们在解决一道道偏题怪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比打游戏过关更加强烈的快感。尤其重要的是,游戏过关是不正当的,不被家长提倡的,解决学习中的难题是所有人都表扬的,所以,前者的快乐,比后者大很多。为什么如此呢?

  第一,错误的学习观念让人们产生了“学习受罪”的观念。古往今来关于学习的格言、俗语、名人名言,诉说苦难的远多于快乐学习的。

第二,无数的从小没有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主要是教师的方法出了问题。难度适中,及时鼓励,重视技巧,要相信所有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第三,抱怨学习痛苦的成年人,往往是成绩不好的人,或者被无数前辈灌输了“学习痛苦”理念的人。毕竟,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的人,属于少数,这跟我们这个社会的成材率是一致的。

第四,对人来说,学习新鲜的技能是快乐的,这是近乎本能的生存需求。人的进化历史,就是不断学习的历史,这不是强加的,而是准本能的。顺乎人情人性和人的心智发育规律的学习活动,是非常快乐的。之所以困难,多半是因为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出了问题。

  学生作文,也是抱怨愁苦的多。我在研究学生作文的时候发现,食、写、色,性也。“写”在“食”“色”之间,率性表达的快乐,略逊于食,稍胜于色。吃东西,为了维持生命,也享受口腹之欢;异性交往,为了人自身的快乐和繁殖,也为了人类社会的延续。但是在维持生命和繁衍后代之间,通常是需要交流的,没有交流的交配属于低等动物,不属于人类。有交流的交配叫做爱情。而交流,就是写作。书面的或者口头的,甚至肢体的。有了良好的思想、情感、兴趣等等方面的交流,爱的圆满程度就会提高。圆满的爱情有益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优生优育,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个巨大的良性促进。所以,从顺乎人性的角度,指导作文,就很容易感受到作文的快乐,相反,为了所谓的阅卷老师写作,或者写作自己不熟悉的素材,没有感受的东西,是很难快乐的。

  尊重规律的学习,往往是需要正确方法的。比如,孩子很小的时候,有些好习惯需要养成。不养成,他就是个小兽。但是巧妙引导,或者必要的强制之后,上了路,摸着门,被动变主动,学习,就成了给他快乐的自觉自愿的事情了。






*******************************************************************
曾国藩和家训文化——访学者郦波
来源:光明日报 2012-5-29  本报记者 吴 娜




    记者:您如何评价曾国藩?
    郦波: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既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的人物。他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与一代大儒。
    曾国藩平生的主要事迹,一是率湘军扑灭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一是开启了号称“近代变革之始”的洋务运动。所以章太炎谈及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曾说:“誉之者则为圣相,谳之者则为元凶。”事实也确实如此,曾国藩既为孙中山、章太炎、范文澜等人所不齿,但也为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冯友兰从某些方面给予肯定。
    除却政治上功过是非的争议不谈,曾国藩有一点却是不论“誉之者”还是“谳之者”都极为推崇的,这就是他的家训智慧。
    记者:家训一般包含哪些内容?
    郦波:家训,对于今人来说,是个比较专业的说法。但在古时,却是常用词,因为“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的家训智慧,自古及今,源远流长。
    所谓家训,王勃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说过一句名言:“他日渠庭,叨陪鲤对。”说的正是早期的家训。
    《论语·季氏》篇记载:“(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虽然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孔鲤的教育,但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所以这段记载也被视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典范之一,而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则成了古代早期家训的典型内容。
    当然,就文献而言,《论语》所载孔子对孔鲤的教育还不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家训。作为商周时期文献的合集,《尚书》中收录着更多、也更为典型的家训作品。其中最为有名的《无逸》篇,是周公辅政时,周公教导侄子成王如何勤俭执政的。其中一句“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难过”,也成了教导后世诸多帝王教育后代不要贪图安逸奢华生活的名训。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知道,家训其实也很简单,不过就是家庭或家族中的长辈教育子弟或晚辈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十分宽泛,包括家庭生活、言行举止、个体修身、交友处世,乃至出仕从政、建功立业等各个方面。这些内容中的精华被行之于文、传乎后世,便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家训文化。
    记者:家训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郦波:先秦以后,由于儒家学说渐成社会主流,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仰与素来的家训教育不谋而合,在“家天下”的文明模式中,家训遂一跃成为社会教育的主流。这集中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家训所代表的家庭教育形式成为当时教育的主流形式。我们一般以为古代教育的主要渠道和现在一样,是课堂,也就是学校教育。然而不论哪个时期,能进入这些学校学习的学生在整个数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中都是寥寥可数的。古代私塾、族塾俱属家庭教育形式,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校。事实上,因为儒家对“修齐治平”、“家国天下”信仰的推崇,“修身齐家”的行为模式最终决定了家庭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教育形式。
    中国人最重家,从来都把家庭教育当作人生安身立命的根本。《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说明教不教,是父母的责任;教的程度如何,才是老师的责任。推而广之,父母对子女,长辈对晚辈,具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这就是中国人所笃信的教育理念,也是家训在中国古代得以昌盛的最关键原因。
    二是家训所涵括的教育内容成为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
    秦汉以后,大量有关家训的文本文献开始出现。虽然一直到南北朝时期,自颜之推写作《颜氏家训》开始,“家训”才开始正是得名,但在这之前,大量的“家诫”、“家范”与“诫子书”其实都是标准的家训文献。就算颜之推后“家训”之说盛行于世,但像著名的司马光《家范》、唐太宗李世民所作的《帝范》等,还是不以“家训”为名,却也都是标准的家训作品。甚至像成册成卷的家书、家信,只要有教育的内容与意义,在古时也一概被称之为“家训”。
    这样一来,古代家训典籍中所包含的教育内容一下子变得极其丰富起来。狭义地看,囊括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治家,如何共处,如何规范,如何发展;广义地看,则囊括人生智慧的方方面面:如何启智,如何成就人生,如何忠孝两全。学习之道、立身之道、家庭之道、事业之道,都成为中国古代家训的关注点,这正是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的核心所在。
    记者:《曾国藩家训》对后世的影响为什么会这么大?您是从哪些方面来对它进行评说的?
    郦波:有人称《曾国藩家训》为“千古家训之首”,是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的。因为若从狭义的角度看,《曾国藩家训》于家规礼法所涉并不为深,甚至《曾国藩家训》一书的成书也尚存不为人知的悬疑。
    作为一代大儒、理学传人的曾国藩,被钱穆先生称为“算得上是一个标准的教育家”,他一生重视教育,不论在京为官,还是在外带兵,总是作有大量教育子弟的书信、文章。在他生前,《曾国藩家书》就已结集出版,并在当时就极受世人瞩目。
    除家书之外,曾国藩还曾想专做家训一部。他在家书中谈到这种想法时曾说:“前立志作曾氏家训一部,曾与九弟详细道及。”也就是说,他想写本《曾国藩家训》,这种想法还跟他的九弟曾国荃探讨过。
    然而非常遗憾,直到曾国藩1872年去世,这部他立志想作的《曾国藩家训》也没写出来。
    原因有两个:一是曾国藩认为要遍览经史子集,尽可能多地掌握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教育及学术等各方面的知识后,才可以写这本他命名为《曾氏家训》的大成之作:二是即使读尽了经史子集,掌握了那么多的材料,自己也要做到烂熟于心,可以融会贯通后,才可以写这本大成之作,这就叫“胸中道理愈多,议论愈贯穿,仍当为之。”
    说起来是两个原因,其实也就一个,也就是曾国藩认为火候还不到,要待自己阅历极丰富,知识极丰富,自己的功夫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后,才可以写这本《曾国藩家训》。
    虽然曾国藩自己未能亲自写出家训,但他数百万字留存作品中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很多。在曾国藩去世后,李瀚章、李鸿章兄弟为曾国藩整理、编撰并出版全集,就特意搜集曾国藩家训思想中的精华之语,在全集中单列“曾氏家训”一章。其后,又有人将其单独成册发行。在后,更有人不断重新为之编选、出版。随后,梁启超为其专门编定《曾文正公嘉言钞》,其间的主体其实也还是曾国藩的家训名言与警句。
    至此,《曾国藩家训》声誉日隆,同名图书大行其道,成为百多年来坊间不断流传的家训名作。
    事实上,也正因为曾国藩没有像古代的颜之推写《颜氏家训》那样写本很规范化的家庭教育教材,而他自己一生中又处处贯彻着他的家训教育理念,这样一来,他的家训思想内涵反而不受一本书的限制,显得更加丰富。
    因此,我们现在讲他的曾国藩家训,其实是个宽泛意义上的家训概念,我所评说的《曾国藩家训》,并不以哪本同名图书为标的,也不限于曾国藩的家书或者日记,更不是囿于传统家训家庭伦理规范的狭义解读,而是从识己、识人、识事、挺经四个方面入手,把他一生教育子女、指点子弟、甚至培养后人的思想进行一个总结与归纳,作一个全景式的评述。
    (五月光明书榜:《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郦波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1 17:42 , Processed in 0.427852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