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语文:我的语文教学主张(刘恩樵)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9 01:10: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语文:我的语文教学主张(刘恩樵)

还是先从“新语文”说起吧。我估计看到这个题目的朋友很多人一定会对“新语文”提出疑问:什么是新语文?新语文“新”在何处?话还得从那遥远处说起。我是1981年参加工作的,最初教了两年小学语文,后来又教了两年高中语文,然后就站定在初中语文的讲台上了。这一站就是三十年,我也算是初中语文一线的“老兵”了。在我从教的30余年中,每十年可作为一个阶段。第一个十年属于孕育期。我从走上讲台的第一节语文课开始,就似乎对语文教学有着一些兴趣,而且这种兴趣是纯天然的。记得这一课上的是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一课巴金的《海上日出》。我清楚地记得我是用图画法来上的,我一边与学生读课文,一边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了“海上日出图”。就在我教书生涯的这第一课上,我看到了孩子们双眸里闪烁着的惊喜。我也惊喜了。接下来,我与孩子们一道写日记,出黑板报,办小报纸,搞活动……一晃十年就过去了。那时,我很平庸,但我很开心。因为,我的心里在孕育着一种希望。第二个十年应该叫萌芽期。十年的积累,让我真实地感受到我对语文的一种真诚与宿命,我对语文教学专注的意识开始勃发。我开始从50字100字写起,坚持写语文教学随笔与论文,开始搞语文教学课题实验,比如,学生自改作文能力实验等,开始走出去参加全国各种语文研讨会议,比如,一年一届的中语会我是一定参加的。1997年,我编辑整理了我的第一本“书”《刘恩樵教育教学论文集 耕耘集》。在自序中我这样写到:我热爱语文教学,这不是虚话,这是实话。我在内心深处,没有对做教师产生过厌倦。我聆听过魏书生、钱梦龙、于漪、欧阳黛娜、洪宗礼等等教坛巨星的教诲,我很崇拜他们,我也是“追星族”中的一员。最使我难忘的是95年夏在孔子故里、泰山脚下,在全国青年语文教师联谊会上,认识了语文教坛上的一批新秀:程翔、许建国、李震、张国生……我从内心敬佩他们。 我的这些同龄人凭着自己执著的追求、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有了十六年教龄的我,对教育的感情越来越深。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不管什么人,只要十年坚持不懈地去做某件事情,就一定会取得成功。我曾撰写过一幅对联以自勉:“学魏书生当面壁十年图破壁,师陶行知再耕耘卅载乐奉献。”在教育这块乐土上,我愿意继续耕耘,我希望有更大的收获。这十年,我依然平庸,但我已觉醒,我仿佛看到了我的未来。第三个十年是我的成长期。那是在新世纪初年,“新语文”这个词也就进入了我的“思”野,且成为了我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的关键词与核心词。这起码是受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大概在2001年的初冬,那是在一次听课的课堂上,我开开小差,随意地翻阅一本小学语文杂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赫然呈现在我的面前。我记得,当时我是为之兴奋的,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我以往对语文教学的理解有很多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内容是一致的,有的起初很朦胧,现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得到了确认。二是新教育实验。2002年的暑假,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实验在昆山兴起,我是新教育实验的积极追随者。作为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新教育实验的背景下,我如何让我的语文教学与新教育实验一道前行呢?我的脑子里很自然地生发出“新语文”三个字,于是,我在教育在线论坛上以樵夫的网名开了一个专帖:《从理念到实践:“新教育”下的“新语文”实验与研究》。三是2003年的11月份,韩军在苏州蓝缨学校有个讲座,他讲座的主要内容就是新语文教育。在会后的私下交流中,韩军还送我一本《韩军与新语文教育》。从2001年到2003年,在我的语文教学的实践中相继出现的这几个“关键事件”,让我心中的“新语文”从朦胧到凸显。十多年来,我始终以“新语文”三字引领着我的语文教学实践。这十年,我还是平庸,但我看到一树着花。三千里路云和月。30年语文教学之路,虽然我行走得缓慢,但是我从没有停止脚步。我渐渐地在我的教育人生之树上看到了一朵盛开的花,这朵花就叫做“新语文”,也有了对这朵花的描述:《新语文叙论》。然而,说实在的,对于“什么是‘新语文’”这样的问题,我也是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的,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思考着。纵观我对新语文的认识,现在想来,其实,新语文并不“新”,它只是以“新”的名义探讨与实践语文教学,让语文教学汲取传统的精华,坚守常识,尊重规律,让语文教学更加接近本真,接近本源,接近本色。让语文教学回归常识。我觉得,每一个教师,多年的教学经历,应该积淀下属于自己的想法,或曰主张。我对于“新语文”,虽然卑之无甚高论,但是,我一直把它作为我的语文教学主张,尽管是化用了它词,尽管内涵还不甚丰富,尽管逻辑尚是混乱。好在对于新语文的探求,我并没有停止,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能够再把它理得顺妥一些,清晰一些,深刻一些。 回首来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宏观与外在的语文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始终如一地站在自己的语文讲台前,在微观与个体的层面上摸索着,努力让我的语文教学既能上连天云,又能下接地气,既能大而化之,又能小而行之。多年的实践与思考,我的初中新语文教学实践也走过了一段路程,其主张与行动得到很好的融合与提升。让语文教学回归常识,这就是新语文教学的精髓所在。缘起:1998年,我的语文教学整体观从1981年到1998年,近20年的语文教学实践,酝酿了我的第一篇论文《试论语文教学的整体思想》。这篇论文提出了语文教学需要整体架构的观点,较为清晰地阐述我那个时候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奠定了我日后新语文教学研究的基石。语文教学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就语文课文而言,它是各种思想内容、各种表达形式的综合;就语文知识而言,它是字、词、句、篇、语言、修辞、逻辑、听、说、读、写等多种知识的综合;说语文能力而言,它是听、读、写种能力的综合;就语文训练而言,它是各种语文知识训练和各种语文技能训练的综合。但就当时的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许多偏差和误区来看,往往有一个共同的误区,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语文教学的整体思想把握不够,出现许多顾此失彼的做法。这些“盲人摸象”式的做法完全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真正宗旨。实践证明,为了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我们必须对语文教学进行整体性审视,全面研究,把语文教学当作一个整体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避免孤立地静止地研究和对待语文教学的各个局部和侧面,避免由于片面性而导致语文教学的僵化与低效。为此,我提出了从六个方面确立语文教学的整体思想。一、教学定个“位”: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应用的学科,语文教育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这是语文教学性质的整体性。二、一箭数雕:语文素质是综合性的,其核心是听、说、读、写能力,配以知识、智力、习惯和审美情趣。这是语文教学目的整体性。三、好大一棵树:教学大纲,全套教材,每册课本,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构成了一棵知识大树。这是语文教学教材的整体性。四、广阔的语文天地:语文教学“社会化”,学生生活“语文化”。这是语文教学渠道的整体性。五、“三路”汇合:心中有本,目中有人,胸中有法。在语文教学中,将作者思路、教者思路、学生思路融汇起来。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六、合格+特长: 语文教学不仅要大面积提高质量,使所有学生都合格,而且要发挥学生的语文特长。这就是语文教学任务的整体性。提炼:2004年,语文素养的新表述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了。对于我来讲,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我那个时候语文教学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在我研读了新课标后,我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我开始关注语文教学的特性与语文素养的内涵与表现。于是,我写了《“新课标”下的“新语文”构想》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我第一次提出“新语文”三个字,主要意愿是想借“新课标”之强劲东风,表达对改变语文教学现状的期盼。在《“新课标”下的“新语文”构想》一文中,我这样写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出台,应该说,这是语文教坛的一大盛事。新课标不仅科学地揭示了语文的性质和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而且描绘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路径和方法,是对当代中国语文教育的重大贡献,因此,新课标也就具有了语文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新课标催生了我的“新语文”。然而,新课标毕竟不是语文教学实践的方案,它和语文教学的实践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如何把新课标中的理念转化为语文教学实践,或者说是行为和细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理念到实践,探寻新课程标准下“新语文”的策略,并构建其基本框架,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创造性工作。于是,我提出了新语文教学的“四重”、“三强化”与“六个一”。新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主要是“四重”:重素养,重实践,重自主,重开放。新语文教学的三个基本策略:强化“反三”(大量阅读),强化体悟,强化习惯。新语文教学的六条基本路径:一笔好字,一张铁嘴,一肚名篇,一手美文,一颗诗心,一程心旅。尤其是“六个一”的提出,它从整体上勾勒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层面,对于新语文教学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匡正:2009年,破“旧四重”,立“新四重”到了2009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近十年,虽说新课改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们的教育激情,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国情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教育自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或制约,新课程改革仍是实效欠丰,步履艰难,任重道远。就语文教学而言,我们冷静思考,不难发现,尽管也有不少较为成功的个案以及有益探索,然而就整体而言,语文教学仍然没有走上正确健康的轨道,仍然在应试的泥淖中挣扎,应试语文依然大行其道。为此,总结与分析语文教学的现状,我完成了《破“旧四重”,立“新四重” ----兼论语文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一文,痛陈语文教学的顽疾,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想法。我在文中指出,“旧四重:确实沉重”,1.重教材:教材成了语文教学的全部依托。2.重课堂:课堂成了语文教学的唯一场所。3.重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4.重分数:分数成了语文教学的单一追求。针对这样的状况,我提出“新四重:为了厚重”,1.先改教材,再重教材与读物结合。2.先改课堂,再重课堂与课外的结合。3.先改阅读(教学),再重阅读与听说写的结合。4.先改分数,再重分数与素质的结合。实践:2010年,以“四多四少”重构语文课程2010年,随着我对语文教学思考的深入,一种新的实践思路在我的新语文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呈现。这就是“四多四少”的语文教学实践策略。即多读书,少(精)学教材; 多写随笔,少做练习;学生多说,教师少讲;活动多点,考试少点。这“四多四少”是我的语文教学实践的一种自我突破。对于多读书,我的做法是,一是利用语文课堂共读;二是利用课外阅读。课堂共读,就是班级所有学生共读一本书。共读的目的是便于指导与交流。每共读一本书,我都会在共读前有简单指导,然后放手给学生阅读,读完以后,再在班级里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围绕一些重点话题,展开讨论。共读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指导学生如何读书。课外阅读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大量阅读。班级建立图书馆,拥有较多数量的图书,学生自由选择。课堂共读与课外阅读构成了学生阅读的点与面、质与量的交织。少学教材,主要含义是精学教材,我对每学期的一册语文教材,进行筛选与整合,删去一些意义不大的课文,整合一些可以合并阅读的文章,精讲该讲的文章,这样,就能够省下不少的课堂时间。许多语文教师像数理化一样让学生做大量的语文练习,以此获得语文应试的高分,这是不争的事实。其实,语文素养仅靠练习是练不出来的,相反,倒是越练越差。一来让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二来僵化了学生的灵性,三来耽误了学生很多本该自由阅读与写作的时间。精简了教材中的课文,在一定程度上就精简了学生做练习的时间。我特别鼓励学生写随笔。写随笔是我的学生语文作业的主打。我的要求是每天必写。我自费为学生到市场上去挑选漂亮的随笔本,每天在学生的随笔本上与学生对话,为学生的随笔推荐发表或结集成“书”等等,让学生拥有自己的语文作品。学生多说,教师少说,这是我语文课堂的原则。我的课堂力主简约,力主开放,还学生课堂主角的地位。在课堂上,我会根据文本特点,设计有意义有价值的主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充分交流。我绝不用我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用我的观点代替学生的观点,我一定少说,让学生多说,让学生充分地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与思想认识。活动多点,考试少点。考试是必须的,但是,我每学期只进行期中与期末两次测试。而语文活动是我的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语文活动大致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一是课堂活动。我在每天每节课的开始三分钟的小演讲活动。这已成习惯。每节课,按学号轮流有一位学生到讲台前演讲,讲故事,讲见闻,讲事评都可以,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信,锻炼学生口才。二是校内活动。基本上每两周就会有一次校内语文小活动,诸如读书报告会,班事沙龙(几个人围绕班级的某一件事以沙龙形式谈看法,班级其他人是观众),书法现场展示,辩论会,听微型报告(邀请教师或家长来班级小讲座),课本剧表演,朗诵比赛,等等。三是校外活动。一般利用双休日两天,一学期组织一次,组织学生以语文文化游为主题,到周边城市或景区举行两日游。这样语文游深受学生欢迎,也颇有语文收获。借鉴:2011年,台湾初中语文教学研究为了进一步研究语文教学的问题,寻找一些对策,2011年,我开始将目光投向台湾的语文教学,希望通过比较的方式,借鉴台湾语文教学的经验,以此完善新语文的主张与实践。为此,我申请并获准了江苏省十二五重点立项课题《大陆与台湾初中语文教学比较研究》,研究两岸初中语文教学的异同。我走进台湾学校及课堂,听台湾教师怎么上语文课,同台湾教师交流,并且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台湾初中语文教学的资料,包括初中语文课程纲要,不同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台湾历年基测(类似大陆的中考)试卷,学生语文学习的各种资料,台湾关于语文教学研究的书籍以及刊物,等等。通过这样的学习研究,我完成了《台湾中学语文课程纲要的特点与启示》《台湾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启示》《台湾2011年基测试卷的特点及启示》等论文发表,目前也完成了《台湾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的书稿。主张:2012年,让语文教学回归常识三十多年的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特别是近十年来的努力,我致力于新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从开始的朦胧到现如今的渐渐清晰,从起初的理念确认到现如今的行动落实,让语文教学回归常识,已经成为我初中新语文教学的主张与实践策略。为此,我系统地整理了我关于新语文教学的思考,完成了《关于语文教学常识的思考》以及《语文教学常识二十讲》并发表,30万字的《新语文叙论》一书也由陕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人生为一大事来”,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我常常想,我今生之“大事”是什么?年少时,懵懵懂懂地考进了师范,毕业后,糊里糊涂地做了语文教师,讲台上,不知不觉地教了近30年的初中语文。就这样,从糊涂到自觉,从职业到事业,从感性到理性 ,追寻语文教学之道成了我今生不变的情怀,做个优秀语文教师成为我今生最持久的追求。这么多年来,我坚定地行走在追寻语文之道的路上,孜孜以求,读,做,写,友是我专业成长的“四诀”,也是我实践“教语文”之大事的支点。读:力去贫瘠,冀希丰沃在我的记忆里,我的中小学时代,甚至读师范的时候,几乎没有读过什么课外书,基本上属于一穷二白,唯一有点印象的就是在初中时读过一本叫做《剑》的长篇小说。其实,那时我根本就没有阅读的兴趣与习惯,所以,面对着一本寸余厚的小说,我实在没有耐心,充其量只能算是翻览过而已。参加工作后,被推到讲台上的我忽地察觉到自己功力的浅薄与贫瘠,但是,当我真正知道阅读的重要并开始阅读时,我已经在讲台上站了七八年之久了。那是在一个暑假听了魏书生的报告后,我才开始了我人生真正的阅读之旅。而那时的阅读对象也只是语文教学杂志。记忆中,我订阅了《语文教学通讯》《语文世界》《语文报》《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我要感谢那段时间的阅读,一本本语文教学杂志让我尽快地进入语文教师的角色,熟悉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的技法与原理,更让自己反思,过去的自己是怎样无趣而无奈站在讲台上虚度自己与学生的光阴。我的阅读就是从读语文教学杂志开始的。我每年都要订阅五六份杂志,且基本上持续至今。本以为,作为一名教师而言,这样的阅读就足够了。然而,到了2004年的暑假,我这样的成见发生了变化,这一年也成为我语文教学生涯的一个重要转型期。2004年的7月份,原《教师之友》杂志社在江苏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举办首届第一线全国教师高级研修班,我自费参加了。像“第一线高研班”这样的研修,我第一次遇到,真是收益多多。研修安排了三个板块,即人类文化视野、教育理念拓伸、专业实践技能。这次培训内容的框架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视角,使我明白了一个教师应该具有的知识结构。最秘密的通道揭开了,它开始联接我灵魂的岛和众多生命的洲。我开始明白,阅读就该是我原本的生活,它超越我的视野,又像呼吸一样伴随着我。就从此时开始,我的阅读兴奋点忽然来了,而且跃上新的层面,我的阅读视域扩大了,开始阅读整本的语文教育专著,如李海林的《言语教学论》,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等等,也开始读语文教学之外的文史哲专著,如钱穆的《人生三论》,周国平的《岁月与性情》,林贤治的《人间鲁迅》,余世存的《非常道》,余杰的《铁窗里的呐喊》,陈冠学的《大地的事》,高尔泰的《寻找家园》,以及《童年的解放》《儿童的人格教育》《论对话》《逃避自由》《哲学与宗教》《结构主义与符号学》等等。这些书在我的面前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跳出教育看教育,我这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教育需要怎样的批判与建设。这些年来,从店购到网购,我书房里的书已经整整占满了七个书架,案头床头也都叠放着书。我总爱戏言“我很‘恶读’”。力去贫瘠,冀希丰沃。读的厚度,就是专业发展的厚度。做:心怀学生,守望课堂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阵地是课堂。学生与课堂是我追求语文之道的重要试验田,我的语文教学之根一直扎在学生中间,扎在课堂里。为了探索滋育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与途径,我有过五次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的经历。1990年,我得知淮阴教育学院的张纪元老师主持“学生作文自改实验”,我参与了。1991年,我搞了“四课型四步八法”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1995年,我开始了“构建农村初中大语文教育模式”实验。1998年,我做了“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实验。做这个实验的原因是因为受当时东北的赵谦翔老师的影响。2005年,我在新的起点上进行了“新教育实验理念下的新语文实践”。从2005年到2012年,这次实验总体上形成了我“坚守语文教学常识”的新语文教学主张。心怀学生,守望课堂,以思考与研究的情怀来教语文,以实验与行动的姿态来深入课堂。写:勤笔不辍,孵化思想  写,是一座楼阁。我一直住在这白色的楼阁里。早晨,若朝那敞开的窗走去,便能见到整个世界。从1993年开始,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备了两个随笔本,开始了我长达近20年的随笔之旅。至今我还日写不辍,且真正成为我的工作习惯与生活方式。关于写作,我的理解是,做教师不可不写,做语文教师更不可不写。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梯子,是孵化教学思想的巢。我的成长很大程度得益于写。从1993年开始的两个随笔本,一个记录我教育教学的种种实践与思考,一个记录我人生的点点轨迹与感悟。如今,这两套本子我一直在使用着,日复一日,从未间断过。现在,几十本随笔本静立在我的书橱里,这是我精神成长与专业发展的最真实的见证。聚沙成塔,淘沙沥金。就在这看似寻常的文字里,我发表或获奖了近百篇论文随笔,出版了三本专著,还参编了六本书籍。我的语文教学主张也在这日复一日的锤炼中形成。更为可贵的是,这些文字,记录了我二十余年从教的心路历程与成长之路,弥足珍贵。友:友结良朋,互动生慧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当今的时代,还要加上一条,“交千个友”。近十年来,我越来越觉得,寻语文同道之人,友语文有识之士,谋语文教学之道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益处的事,对于教师个体的成长有着莫大的帮助。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友结良朋,互动生慧。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学语文界有个“苏鲁豫皖中语会”,这是江苏、山东、河南以及安徽四省的一个中学语文研究民间组织。这个组织每年都要召开一次会议,我连续地参加过七次这样的会议。每次听课、听报告,会后交流等,都使我获得很多,也结识了全国各地的语文之友。苏鲁豫皖中语会,成了我语文路上的又一向导。就在这样的会议上,我得到过于漪、钱梦龙、魏书生、欧阳黛娜、苏立康、程翔、刘国正等语文前辈与先锋的签名题词,这些,都在那时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记得,于漪老师给我的题词是:“追求卓越。”他们的话似灯塔一样,至今还在前方指引着我前行早些时候,我经常争取外出听课听报告。每次参加这样的语文研讨活动都会有许多语文同道为了共同的理想与目标而来。在许可的情况下,我都不放过机会,主动或乐意与他们交流切磋,从而成为语文教学上的朋友。在活动期间,夜深了还会聚在一个房间交流研讨,这是常有的事。后来有了网络,友结良朋的机会就更多了,论坛、博客、QQ群都成了交流的平台,我已经不是拘囿于一个学校教研组的简单浅显的交流,而是与全国优秀有为的语文老师形成“共同体”,经常互动探讨,这样的互动研讨,对于激发教学思维,吸收最新理念,促进自身发展都起到了极大地作用。2007年3月,我在教育在线语文沙龙论坛上搞起了“初中语文网上教研组”。 初中语文网上教研组以“相互激励、你帮我助、交锋研讨”为基本姿态,以“日常交流、定期研讨”为基本模式,以“民主平等、开放进取”为基本原则,以“提升个性、共同进步”为基本追求。这个“初中语文网上教研组”后来成为教育在线语文沙龙的一道风景。现在,我还经常活跃在“对话语文QQ群”“追梦教师沙龙QQ群”“本真语文探索QQ群”“生态语文QQ群”“浙江初中语文教师部落QQ群”中,与全国各地的语文同道人交流研讨。我的新语文之旅才刚刚启程,我愿意向着明亮那方继续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9 13:29 , Processed in 0.15804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