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作主义:我的语文教育信仰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19:28: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写作主义:我的语文教育信仰

610043成都市武侯高级中学  王思勇

我写故我在:写 作 主 义 宣 言

虽然早有古人对写作(或文章)的褒扬:“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但是,使我深信写作的机缘,是马正平教授对写作意义的系统论说:①发愤著书:人生的记号,生命的永恒;②秩序:自我的实现,真正的存在;③沟通乃人之本性;④自我的表达:显示与推销;⑤表达思想的最佳方式;⑥信息社会:写作包围着你;⑦学会生存:学习通过写作,研究通过写作;⑧写作才思维。(1)
我也是在马教授的著作里读到了结构主义文论家罗伯特·肖尔的话:我写故我在!我以为这是对写作的意义最诗化(最有激情)的概括,我将这句话作为文章的题目,以表示我对写作的信靠。
使我对写作有持续的兴趣还因为,英国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说:“写作是一种治疗的形式;我有时候会惊叹,那些不写作,不作曲或不绘画的人,他们怎么能不发疯,不患忧郁症,以怎么能避免人类固有的恐慌心态。”(2)这里,小说有防止疾病的作用。写作如同一剂良药。美国托马斯·穆尔说:“事实是,我认为我最基本的沉思功夫是我的写作,是把语言写到纸上的日常工作。”(3)在这位神学家这里,写作成了修炼的方便法门。两位外国人,对写作的功能有了更多的发现。

        当代智慧已由对世界的认识转向对未来世界的创造。创造是一种对不在场事物的创构过程。写作活动表面上看是一种外在的书写行为,但实际上,写作本质上是一种语言生成行为。这种写作语言生成行为的本质具有“不在场”性。(4)于是,写作就是一种创造:是写者对精神秩序的创建、缔造,是人对自由生命秩序的创生与建构。” (5)   写作创造了理想的人生形象,写作创造了文化的新品质,写作创造了新的思维和方法,写作创造了千古流传的思想和流芳百世的美。(6)
把写作贯注于中学语文课程使之成为其灵魂的主张,就是写作主义的中学语文教育理念:中学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创造是写作,而要达到这个目标的方便之路只能是写作是创造;因为目标和手段合一,所以中学语文课程的本质是写作教育。写作可以贯穿语文课程各个环节。……
一位伟人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就成了路。我说世上本有路,只是前面的人走过了没有给后面的人说这是一条路:写作主义就是这样的一条路。我们的许多前辈和时贤其实已走过或在心里早已认定了这条路,只是没有把她说出来,我现在只是把她说出来而已。


        写 作:语文的日常生活和梦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关键词”是: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7)目标五光十色,很难让人看出哪一只是领头鸟。其实领头的就是“发现创新”:“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是“发现创新”的基础功夫,“应用拓展”是对基础功夫的强化。语文课程目标其实就是语文能力目标,这个能力目标的结构分形如下:




积累整合 感受鉴赏  思考领悟  应用拓展        发现创新
                                                                                                                                                                                                                                                                                                                                                                                                                                                                                                                                       
语文能力就是“积累整合”等能力的五层嵌套——就如树的五道年轮。在这五道年轮中,“积累整合”是语文学习的最基础的能力,“感受鉴赏”是比“积累整合”相对高级的能力,“发现创新”是语文学习的最高级的能力。每一个高级的能力必然包含较低级的能力,“发现创新”必然包含语文学习的所有能力。
“创造”就是“创新”,两个词表达了同一概念,同一意思用了不同的称呼。(8)反过来,“创新”就是“创造”。真正的创造必指向产品的生产,对于中学语文学习,创造的产品或成果不是机器、大米而是文字。而一般来说,能称为“产品”或成果的文字,应该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文的文字——这种文字就是文章。“生产”文章的创造活动只能是写作活动,于是,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创造活动就是写作活动,简言之创造就是写作。
因此,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可以由“发现和创造”归结为“发现和写作”。又因为,语文课程的中的“发现”,其实质就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才能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文章写作的实质,因此,发现问题也就成了写作的前提,也就是说,写作已经包含了发现,于是,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又可以由“发现和写作”最后归结为“写作”。
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创造是写作,要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只能是写作是创造(写作的本质就是一种创造);因为目标与手段合一,所以,中学语文课程的本质是写作教育。

李镇西;“我主张高考只考一篇作文,而且最好是考一篇书评或文艺鉴赏性的作文(由试题提供阅读文本)。”(9)胡格非:“所以语文高考只考能力不考知识,作一篇文,分析评论一段现代文,翻译或标点、注释一段文言文就能考出真实水平,簿簿的两页就够了,留给学生以足够的思考时间。”赵晓虎认为高考应增设论文考试。(10)孙绍振:“我们学习语文为了什么,最能体现语文素质的是口头交流和写作,当然最高层次的是写作。”“在我看来,考语文最理想的只要考两道题,翻译一段文言文,写一篇作文就可以。”)(11)
以上“英雄”所见略同之处,表面上是要提高作文在高考命题中的地位,而实际上是对中学语文课程中的写作教育本质的朦胧自觉。众所周知,语文高考命题无疑是语文教学的指挥棒(如果只考作文,那意味着语文课程必然是以写作为中心),这些“英雄”们是想通过改变这个指挥棒来纠正语文课程本质的迷失。然而,高考命题像是发了疯的牛,英雄们的呐喊可能连耳边风的作用可能也达不到。
与课程目标的关键词太多相对应是高考眉毛胡子一把抓。高考既要考作文又要考阅读还要考基础知识。作为最能体现创造力的作文被置于一种点缀试卷的地位:因为谁都心知肚明,在现今的高考命题模式下,语文为了得较高的分数,作文不是学生用力的方向。实际上是,面对高考,学生作文求中庸,狠练选择题。于是,你教的学生中有素来就畏惧写作且不写作的人,可能他高考语文总分是班上的最高分。高考命题就是这样把莘莘学子引向了无创造的考题(尤其是选择题)的操练,老师也就有意和无意地充当了参考答案的解说者和资料编著者的角色。师生的创造力被阉割,但造出高分怪能(与文学无缘的阅读能力(12))之“人才”:这就是现今语文高考命题的“功劳”。

写作是不可自由的自由企望,是主观的无中生有的权力强加行为,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一种自教与它教的完美形式,是对心灵智慧的完美和美丽!(13)语文课程只有高扬创造精神走写作之路才有望扭转乾坤柳暗花明。高扬写作精神(也是创造精神),语文就有了精神支柱,语文课程就可以丰富多彩并充满活力。写作主义的考试只需考作文,也只有这样的考试命题,才能导向学生自觉阅读和自觉写作,也只有这两种自觉,才是语文学习的正道。
现今的语文课程没有一种属于精神的东西的指引,高考命题模式最多只能鼓励学生死记硬背强化考题练习。语文课程急功近利而抹杀创造的诗意,要让其承担人文精神教育只能是一句时髦的空话,写进权威指示的所谓语文的人文性的定义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幌子。只有高扬创造的语文课程才是有精神的语文课程,只有抓住写作的语文课程才是清醒的语文课程。写作既是语文课程的手段又是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写作是语文课程的日常生活,也是语文课程的梦。






问题化、文章化:写的可能

中学语文课程走写作主义道路有两个关键词要把握:
一、        问 题 化。
问题化,就把所读文章看作是一个话题作文,文章内容就是对话题的理解,在阅读时,要把文章还原为问题。如读鲁迅的《拿来主义》,题目“拿来主义”就是一个话题(也是写作者要理解的对象)。稍作分析,我们就会知道鲁迅围绕这个话题提出并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
1、        为什么要坚持拿来主义?
2、        怎样坚持拿来主义?
3、        拿来主义有何意义?
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对话题作原因分析,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对话题作措施分析,第三个问题的回答是对话题作功能分析。原因分析、功能分析和措施分析是议文写作的三大常见的思维。文章就是按这三种写作思维路径生长而成的树。这样问题还原的读文方式,可能就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一)与传统的给文章分层(或分段)的方法比较,这种还原为问题的分析(其实是写作思维分析)更容易理清文章的思路,迅速地把握文章结构。
(二)更有利于阅读者的写作。站在写作主义的立场,阅读的目的应该是创造。阅读一个文本就是为了创造一个文本(读者的评论文章或仿写文章),有了深入文章生长路径的阅读,就有可能把握住文章建构的奥秘。就如分析(或拆分)一件物品,有利我们制造(或组装)一件物品。分析文章的写作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写作思维,把握了写作思维,有助于生长出丰富多彩的文章。
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读文的问题化可以把阅读和写作真正沟通。阅读与写作沟通也就是吸收与释放的沟通。这样的阅读不仅提取了信息,而且成全了创造(写作)。这样阅读与写作的融合有望改变了传统作文课程的无能为力的局面。

二、文 章 化

第一、备课的文章化。备课的文章化就是语文教师在备课时,教案虽然可以有重点和难点,但它的主体形式应该是一篇篇文章:是通过文章对一个个问题进行的思索、探讨和对话。写作才思维,文章化的思考问题,才有可能产生创造的火花。
这样的教案将一扫长期以来的语文教案八股,拒绝教案设计一问一答的简单、草率和虚浮。老师备一篇课文就是在构建自己的文章。这样的备课的历史就是书写创造的历史——备课史就是创造史。
第二、交流的文章化。老师备课就是写作,讲课就是发表。一篇课文最少应该有一个问题值得深入研究;讲课时,老师理应把研究成果与学生交流。这种文章交流意义重大:既可以展示创造,也可以起榜样示范作用。这样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条理和深入,避免满堂问的肤浅。交流的文章化,也鼓励学生以文章的形式探讨问题,发表看法。
第三,练习的文章化。学生在作业时也应提倡文章化。这个说法好像骇人听闻,其实一经审视,不但不可怕而且还是很必要的。我说不可怕,其理由是我们在以往完成语文练习的过程中,实质上已经做到了文章化,只不过我们没有这个自觉,也没有考虑到给自己的思考命一个题目。如《荷塘月色》的练习:
朗读课文,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然后联系景物描写,说说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
要回答这个问题显然不是三言两语能解决的,你如果认真的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必定就是一篇小论文。你正真的这样做了,你也就有了真正的个人化的解读。你也许会发现传统的和专家的看法常常经不起推敲:你可能发现《荷塘月色》的情感并非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而是浓浓的愁绪和淡淡的喜悦;你也许会发现《荷塘月色》的结构也并不是圆型的而是波浪型的。
在《荷塘月色》的其它练习中,通感、比喻、拟人、炼字等妙处都必须用心体会、揣摩、联想和比较。如果把这个思维过程进行表述,就写作;表述的成果,就是文章。这种表述思维过程的语文学习,应该是语文学习的正道之一。
语文学习的意义多在过程而不在结论,而我们传统的语文课程恰好颠倒阴阳,师生都是只盯着结论而不愿思考过程,导致教学过程成为老师对学生“拉纤”的过程——目标就是参考答案。因此,练习的文章化,就有望防止传统语文课程中过程的粗暴和结论的粗糙。
如果我们有了文章化的自觉,可以给自己的思考加上题目,如:
(1)浓浓的愁绪,淡淡的喜悦——《荷塘月色》的情绪变化;
(2)《荷塘月色》的修辞;
(3)《荷塘月色》的“炼字”。
语文课程,有人主张积累,有人热衷感悟——这也算有效的语文学习,但练习的文章化,可以防止“感知”和“揣摩”被老师的“热情”遮蔽(或粗暴牵引),也有望改变学习者的碎片化思维和逻辑混乱。思维碎片化和逻辑混乱正是语文学习者最容易犯的通病。
另外,写评论文章、文体仿写(模仿所读文章的文体或思路写作)和同话题写作也是较好的文章化练习。练习的文章化,是创造使命的需要。要创造就需要发现,构建发现的过程就是文章化的过程。

要补充的是,在语文教学中,交流和练习的文章化,并不排除斥学习者口头表述对问题的理解。适当口头表述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口头表述的速度较书写速度快(这是最大的优点)。但是,书面语言的文采性、修饰性、艺术性是口头语言不具备的,并且文章化(也是书写化)的答问,可以让每个学习者都有平等的言说机会,可以有效避免教学过程中少数人垄断话语权的局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7 19:07 , Processed in 0.236208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