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fenglong88 :叶开先生,想说相信你不容易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1:32: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网上有一篇题为“语文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的文章,其中以《收获》杂志的编辑叶开先生为主要的叙述对象,介绍了叶开先生对语文的批判,但详查叶先生的理由却是似是而非的,又去找了叶开的批驳语文教育的系列文章看了一下。以他幼年的学习经历来说,他对学校教育反感是可以理解的。但只凭反感去进行批评活动,就有些轻率了。

  在知识上,由于反感而缺乏了真正的语文训练方面的内容,所以他并不明白基础训练的重要性,至于修辞、文艺欣赏方法、逻辑认识等方面也存在着主观感情过重的问题。他对教学和教育的理解,更多是依赖西方文艺家的一些只言片语,解构也好,反规训也好,这些内容本只是态度和方法上的,这些内容是否可以完全进入教育环节——尤其是基础教育环节,在国外恐怕尚且还未成为定论,以这些内容去指责语文教学和整个教育体系,偏激在所难免。

  现就,其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进行一下说明:

一、关于“孔明和庞统”的答案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在以前叶先生的文章中已经提到过了,我曾经写了一篇《谈谈乔乔的语文学习和教育问题——来自一个普通语文教师的回应》作为这个问题的回应,但因为没有公开在报刊上发表,也不知道叶开先生是否看到了,但在这里对这个问题也就不再赘述了。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到下面的地址去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2cdd820100ojab.html

二、关于改写的问题。

  目前的语文教材观念是适应学生的发展,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高所以有的时候为了照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学内容,所以对入选教材的课本会进行一些改动,这些改动一般都是经过作者同意之后才写入课本的,当然也存在一些已故的作家无法真正授权的情况。叶开先生从文学作品的完整性出发,要求入选课本的作品必须是完整的,这种要求虽然保留作品的完整性,但这种要求却和中小学语文课程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有一定的冲突,也就是说从目前的语文课程实际来说,一篇独立的文学作品,在入选课本之后,它就变成一篇供学生学习语法、词汇和布局谋篇的范本,而不在只是作用于读者情感的文本了。又加上限于语言规范的要求,所以有时候对一些文学作品进行改写以适应各方面的要求其实是一种正常现象。当然,由于教材编辑者的水平有限,也有很多改写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也是在今后教材编写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注意的地方。

三、关于“另一种毒素”的问题。

  在叶开先生的眼中,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过是“过得去的文章”而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前的确曾经被删节过,但现在已经完全恢复了。如果不注明的话,很容让不再接触语文课本的人误以为,现在的课本依然是被删节的样子。

  至于“大革 命的苦闷”只不过是一家之言,历史不可重复,所有的猜测均有其价值。更何况,这样的猜测也可体现朱自清先生忧国忧民的一面。由此看见,所谓“毒素”的说法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偏颇了。至于朱自清先生是否选择如叶开先生所说的“超然”,叶开先生也缺少论证过程。更何况,即便是朱先生最后选择了超然,也并不能证明当时的朱先生未曾因为“大革 命的失败”而苦闷过。再退一步说,如果只针对文本发言,叶开先生的主张和他所谓“毒素”都不过是离开文本的猜测,他如此厚己薄彼,本身又是一种偏激的行为。

  “语文不是独立的、封闭的领域,不是特种行业,它应该具有web 2.0的特质,需要不断地链接、不断去发现。”这句话乍看上去,似乎很有主见,但细看一下“语文”在这里的概念是比较混乱的,“不是独立的、封闭的领域”是指向的语言文字的,“不是特种行业”指向不命,因为语文无论解释为何种意思,它本就不是一种行业。“它应该具有web 2.0的特质”则又指向文本的特性——其实要追求“不断链接、不断去发现”的话,不用去学习语文,因为一般情况下普通人的闲谈要比语文更具有web 2.0的特质。

  至于“灌输”的问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确是存在的。这是由于过去对语文学科缺乏深入的研究,以及把语文教学简单化的错误认识的影响。时至今日,早已经有老师在尝试尽量避免这种灌输的行为了,再有,学生在一定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一些灌输行为其实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能正确认识灌输本身的价值,而误以为这是一个绝对的贬义词,那么也就无法正常研究问题了。


四、关于文章署名问题

  选入课本的文章没有署名,这种现象背后的实际情况是很复杂的,如果只看到课本中有的文章未署名就命之为“潜规则”或“钱规则”则未免草率武断。因为从我了解的教材的编写工作来看,教材编写要适应学生的程度,所以有的篇目有现成的文章可以入选,这时作者是署名的。但有时没有适合的文章,这就要由教材编写组来进行创作,而编写的结果又是集体智慧时往往无法署名,所以有的教材前的说明中会注明“凡未注明作者的文章均是教材编写人员编写的,不再一一注明”。或有的出版社在联系不到作者的情况下或著作权不明的情况下,也会在教材后面声明:书中采取的一些图片和文字,由于查找不到原作者不知道是否有版权问题,所以如果出现了版权问题请与出版社联系,商量有关支付稿酬的问题。还有一种情况,从教材编写历史上来说,有的作者甘当了幕后英雄,创作后不署名,后人编写时沿用他的文章也就是没有署名。

  当然现在也有一些不署名现象和编写者的水平和态度有关。有的是编写者未尽到职责,只选了文章,而漏录了作者;有的是虽然署名了,但未注明出处;有的是为了省事而随便注了一个出处,但实际文章并不是出自该处

  也就是说,以前的教材编写缺乏知识重产权意识,现在的教材编写缺乏严谨的科研规范意识,所以才产生教材署名注释不统一的状况。但如果避开这些复杂的情况,直接把“不尊重《著作权法》”和“潜规则(为了不支付稿酬)”的帽子直接扣在所有的未署名的复杂情况上,这样做简单是简单了,但却未必符合事实。

五、关于“教学经验”和“作品赏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这一部分其实是最让人大跌眼镜的部分。作为一名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在这一段中暴露了叶开先生在多方面素养的缺失。

  首先,是叶开先生的教学经验的问题,且不说职业学校的性和中小学基础教育之间的差异,单说就语文学科自身的复杂性而言,不用说只是学习中文的博士,即便是专门研究语文教学的博导们和在一线摸爬滚打数十年的特级教师们,也未必能真正说清楚语文学科的真实面貌,只凭几年几年的的职业学校的教学经验,就真的是“内行”了么?

  其次,叶开先生所获得的经验是否经过教学评估的检验呢?从他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在他受到同行的批评时,他采取的是一种抵触的态度,甚至有侮辱他人的言辞,在这样的拒绝别人批评的态度下,其他教师连证伪的机会都没有,这种只依靠“我看同学们学得还行”这样的主观感受而得出的经验的价值到底能有多大呢?以这种经验为基础的批评,价值能有多大呢?

  第三,在证实自己拥有批评权时,缺乏合理的逻辑性。最后抛出的理由只是“他的太太也是华东师大的教授;他的同学,很多都已经是各地的校长。‘我完全没有脱离过教育。’” (也许这本不是叶开先生的本意)。但仅从这个理由上看,在结论上却未必能够成立。且不说,教育的范围比语文教育更广(其中可能存在着偷换概念范围的问题),单说,凭他太太的身份和同学的身份作为其“我完全没有脱离过教育。”的理由中缺乏必然联系。例如,我的妻子是会计,我的很多高中同学在银行当经理和会计,我的一些大学同学在经商,难道我可以说:我完全没有脱离过金融界?

  最后,在评析诗歌和小说的过程中,叶开先生所使用的方法和分析角度,根本无视了文学的独立性和特定作品所反映出的特殊性。

  在评析《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叶开先生以所谓的“正常逻辑下,谁会恨父母而爱保姆呢?”来否定文中所展现的“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 ,要知道评析一篇一首诗的主题,一定要立足于诗歌本身的内容,而不是从诗歌外的标准去衡量诗歌的情感是否真实。当诗歌本身并不晦涩时,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看法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叶开先生不但拿诗歌外的“具体的人性出发”,还用自己所总结的离开具体作品的“爱保姆,恨父母”抽象的绝对化表述来对这首诗进行“阶级立场”的批判。其实,他所谓的“具体的人性”却恰恰是“不具体”的,因为人之间的感情生活并不是依照所谓的“正常逻辑”进行的,在感情生活领域中,人们的情感体验往往随着亲疏而确定。具体到艾青先生的这首诗所表现的正是一种特殊的情感经历,这种特殊的具体情况,并不符合叶开先生认为的那种过于宽泛下的“具体的人性”。

  在评析《荷花淀》时,叶开先生以“不真实”作为反对理由,的确真实的战争往往是残酷的,但创作者有权从不同的侧面去塑造作品,有权从不同的侧面表现战争,因为这是文学创作的独立性的表现,也是文学的创造性的魅力所在。如果以事实真实的标准来衡量文学作品话,不单是《荷花淀》《小蝌蚪找妈妈》会成为谎言的堆砌,即便是绝大部分的寓言童话和许许多多的故事都会被判为是“谎言的堆砌”,以这种标准去衡量文学作品根本是一种文学评论标准的错位。一旦这种错位形成,不单是这些作品会被判为谎言,就如《巴黎圣母院》、《格列佛游记》、《百年孤独》、《变形记》……还包括叶开先生给女儿买的《哈利波特》也不过都是“不真实”的谎言罢了。

  另外,我不太关注韩寒的作品,韩寒这句“撒谎就从作文开始”不知道出于何处,但这句话本身就不合乎事实,因为已经有学者通过研究指出“孩子在两岁半到三岁时就会讲十分完整的谎话了”,叶开先生在对这句话不加质疑的情况下就表示了赞同,其行为也不过是“我看……还行”的思维在作怪罢了。


  其实,叶开先生应该慢谈“烈士”的问题和“对抗”的行为,他的当务之急,应该在批评之前,需要多了解一下什么是语文,如何才是有积极意义的批评。否则的话,极有可能处于“当一个人习惯了喊反对,他的世界里就没有正确的东西了”的状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6 12:27 , Processed in 0.102182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