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叶圣陶语文教育观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21 10:33: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叶圣陶语文教育观
浙江丽水学院中文系 彭小明
《现代语文》2004年第三期

  摘要: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全面、丰富、深刻。特别是他关于语文教育的“语文”论、工具论、习惯论、“不教”论、讲练论、精读论、“例子”论影响深广,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宝库中的珍贵财富。我们提倡研究叶圣陶、学习叶圣陶,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观念

  叶圣陶是我国继孔子、孟子、朱熹、王筠以后著名的教育家,是语文教育界思想最深刻,影响最广泛的教育家。他一生从事语文教育、研究七十年,教过小学、中学、大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了深刻的教育思想,在语文课程名称、语文学科性质、语文教学任务、语文教学目的、语文教学原则、语文教学步骤、语文教材、教法等方面独树一帜,形成了全面的教育理论。
  目前研究叶圣陶教育思想的论著很多,如董菊初的《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刘国正毕养赛《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商金林的《叶圣陶传论》、叶圣陶研究会编的《叶圣陶研究论文集》、徐龙年的《叶圣陶与语文教育》等等,他们较为全面地总结、论述了叶老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师观、教学观、教育观,特别是董菊初提出的“五本论”(工具本质论、习惯本旨论、生活本源论、实践本体论、学生本位论)影响较大。
  笔者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和“中学教学法”研究,对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十分感兴趣,为了人们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推动学习、研究叶圣陶,下面对其语文教育思想作简单论述。
  一、语文课程名称论——“语文”论
  中国古代没有一门专门的“语文课”,语文教学与经、史、哲、文不分。直到清末,废科举、兴新学,语文才独立成科。语文正式独立成科时间应在1903年,请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直至今年恰好一百周年。独立成科时,语文称“词章”,后改“中国文学”(文章之学),再改“国语”、“国文”。1949年初全国将解放,华北人民政府想编制统一教材,称什么好呢?请当时叶圣陶定笃,叶老经过思考,正式取名“语文”。
  语文定名后,即有不同理解。有人认为是国语、国文的合称,有人认为是现代语、文言文的合称,有人认为是语言、文字的合称,有人认为是语言、文学合称,有人认为是语言、文章合称,有人认为是语言、文化合称……叶圣陶认为都有不妥,语文应该是“口头语”和“书面文”的合称。
  叶圣陶这样解释说:“语文一名,始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①
  后来,叶老又补充说:“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②
  因此,语文一词应是并列关系的合成词,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一句话,叶圣陶所理解的语文应是“语言”(用现在的话说应是“言语”),这是语文的本义。
  二、语文学科性质论——工具论
  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是什么?一百年来,这是困扰中国语文界的一大问题。
  早在1934年,叶圣陶就说过:“国文这一科,比较动物、植物、物理、化学那些科目,性质含混得多。”③上世纪50-60年代,我国受极左思想统治、影响,语文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忽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语文质量大大滑坡。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叶老在《文汇报》撰文强调,语文是“工具”。他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不是目的。比如锯子、刨子、凿子是工具,是用来做桌子一类东西的。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④
  这一论断,对纠正语文本质是“政治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直至今日的《语文课程标准》仍然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当然叶老强调的是语文的“手段”(形式),至于语文“目的”(内容),他也是非常重视的,如他在《六年一贯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使学生“了解固有文化,增强民族意识”等内容⑤。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王尚文所说的:“语文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心灵活动。”
  三、语文教学任务论——习惯论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有人会回答: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这样的回答太泛泛而谈、“面面俱到”而没有重点。叶先生在20世纪初期就多次提出“教育是养成良好习惯”的观点,这是十分精辟的论断。他说:“教育这个词儿……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就说明了它的含义。”⑥又说:“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⑦还说:“养成良好的习惯,直到终身由之的程度,是一条规律。”⑧
  以上是从整个教育任务来看的,推引到语文教学,他这样说:“必须使一切方法化为自身的习惯,那才算贯彻了学习国文的本旨。”⑨他拟订的《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稿)》中明确地指出了,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阅读习惯、听读习惯、写作习惯、自己修改的习惯、比较研究的习惯。后来他又说:“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这一提法能反映语文教学目的、语文教学宗旨,符合我们现在提倡的“养成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思想观念,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四、语文教学目的论——“不教”论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叶圣陶的又一教育理念。这是他对语文教学目的、目标论的一大贡献。
  上世纪60年代他就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70年代末,他又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⑩1977年他给《中学语文》杂志题词中又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这几句话强调了教学目的和总目标。他认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培养能力。传授知识是手段,培养习惯、培养自学能力才是目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其主要任务就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这是叶圣陶“学生为本位”思想的反映,符合当今社会提倡的“主体性”教学思想,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推广。
  五、语文教学原则论——讲练论
  叶圣陶一生对语文教学提出过许多原则,如“文道统一”原则、“听说读写并重”原则、“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并举”原则、“课内课外一起抓”原则等等。并且针对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听说教学还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原则,如“精讲”原则、练习与应需统一原则、“重在开源”原则等等。对当前语文教学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这些原则中,“精讲多练”原则是最有影响的原则。他说:“讲的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讲”、“教师不宜以讲课为专务”、“语文教师不要做说书先生” 。
  他甚至讲:“现在一般学生很不喜欢而且不很善于读书,如果说,原因就在国文教学专用逐句讲解的办法,大概也不是过火的话吧。”所以,他要求“‘不用逐句讲解的办法’一条是应该在《课程标准》的‘实施方法概要’下大书特写的。”
  我们理解叶老“精讲多练”原则要全面,不要偏面,“精讲”也不是讲得越小越好或索性“不讲”;“多练”也不是提倡“题海战术”、多多益善。“精讲”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内容和形式,并提高练的效率。讲要讲得“精确”、“精要”、“精当”、“精彩”;练要练得“有趣”、“有度”、“有法”、“有效”。
  六、语文教学过程论——精读论
  语文教学过程就是语文教学的步骤、进程、顺序,是语文教师在教学目的指导下,如何完成一节课、一篇文章教学的程序。
  在叶老之前,我国古代、近代名流曾提出过许多教学步骤,如《学记》认为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用现在的话讲,即读文——发问——思索——评价——运用。近代王森然提出了“四段教程”:参考——研究——讨论——读后;黎锦熙提出了“三段教”:理解——练习——发展。
  叶圣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精读略读理论和精读教学过程的独特的见解。他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已熟悉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参读相关文章”⑾他指出了精读的教学过程应是:预习——课内报告、讨论(包括教师精讲)——练习。这是一个十分科学和便于操作的教学步骤,它符合心理学和哲学的基本原理。心理学、哲学认为,人的认知或掌握技能要经过三个阶段,即感知——理解——实践。预习就是感知课文,讨论、报告、精讲就是理解课文;练习就是“实践”。正由于它科学、实用,所以至今仍是语文教师奉为“经典”的教学进程。

  七、语文学科教材论——“例子”论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叶老在《国文科之目的》中就指出:国文科之目的在“养成阅读能力”与“养成写作能力”两项;为达此目的,“课本只是举出些例子,以便指导说明而已,这里重要在方法”。⑿40年代他又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指出:“精读文章,只能把它当作例子与出发点。”1945年他在《谈语文教本——(笔记文选读)序》中正式提出了“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的论断。他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这个认识很寻常,可是很关紧要” 。
  1978年他再次强调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⒀
  这一观点,是对语文界有的教师“以教材为目的”、只要教好课文就行的观念当头一棒,它指明了“文选型”教材的最终目标,也为我们指明了教语文、学课文、用教材的方向。
  叶圣陶教育思想全面、丰富、深刻,不是一文一书能阐述清楚的。本文冠以“略论”,旨在粗略简介,希望有更多的人研究叶圣陶、介绍叶圣陶,使这一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能给当前语文教育带来更多的养份。
  参考文献:
  ⑴⑵⑷⑽⑾⒀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30页,第138页,第138页,第152页,第15页,第152页。
  ⑶转引董菊初著:《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开明出版社,1998年版,第147页。
  ⑸转引庄文中:《叶圣陶的语文工具观》,《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4期。
  ⑹⑺⑻⑼⑿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编:《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第11卷93页,第25卷2页,第17卷384页,第13卷85页,第13卷32页。
  ⒁徐龙年著:《叶圣陶与语文教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⒂徐家良主编:《小学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3 06:24 , Processed in 0.109808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