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12|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白金声先生教研文集------《师慧园论坛》欢迎白先生临网指导!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27 20:15: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白金声先生教研文集------《师慧园论坛》欢迎白先生临网指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2-27 20:17:36 | 只看该作者
白金声语文教学激趣艺术浅析

    著名特级教师白金声是黑龙江省双城市政协副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融豪气、侠气和才气于一身,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上观摩课,所到之处,都给广大教师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当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上课,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泻江河,学生有困惑,有期待,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有笑声,充分感到了理智的满足于情感的愉悦。他说:“上课是师生交往互动、心灵对话的过程,教师要拥有童心,回味童趣,驻守童真,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带领学生实现精神世界的升华,要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望,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功底,精彩的设计和真挚的情感。同时,还要具备演员的素质,导演的才华和哲学家的头脑。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上课是春天。”
下面,我们来欣赏白金声老师几个精湛的激趣艺术片断:
【片断一】
这是白金声老师在江苏省无锡市新开河小学校上的一节课(片断)。
时间过去了一半,课堂上高潮迭起,发言踊跃。他说:“刚才是老师出迷大家猜,现在请同学们出迷老师猜。看谁能把老师难住。”群情鼎沸。一个学生走到讲台上,带动作地说:“切九块。打一字。”费解,白金声老师想了半天,没有结论。他要求提示。学生神秘地说:“切九块需要几刀?”他说:“八刀。”“八刀是哪个字?”这个学生笑着对他说。在学生的启发诱导下,白金声老师迎刃而解——“分”。这时,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笑着说:“3÷2=1。打一字。”多有趣的一个字迷,竟是一道数学题。正当白金声老师动脑思考的时候,旁边一个学生关心地小声说:“白老师,您猜不着不妨列列式子。”学生的话启发了他,原来3÷2=1是“疗”字。从中白金声老师悟出真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白金声老师非常感谢这位小同学,问她叫啥名,她声音洪亮地答道:“我叫陈小彬。” 白金声老师说:“为了感谢你,白老师单独给你出个谜:去掉左边是树,去掉右边是树,去掉中间是树,去掉两边也是树。打一字。”没等白金声老师说完,她便开了口了:“是‘陈小彬’的‘彬’。”白老师为这位学生鼓掌叫好。陈小彬接着说:“鼓掌也是字迷,老师,你猜猜看。”这叫“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白老师不能不猜,而且得猜对。鼓掌要用手,光一只手不行,得两只手,两只手不合在一起不行。这时,他满有信心地说:“拿。”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笑了,笑得那样开心。
点评:
这个片断,白金声老师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以及对人生乐趣的渴望,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字迷作为游戏内容,通过巧妙的设计,尽展学习主人的风采。整个活动,学生情绪饱满,兴致勃勃,创造精神得以充分发挥。
【片断二】
这是白金声老师在黑龙江省双城市实验小学校上的一节语文活动课(片断)。
阳春四月的一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到了。白金声老师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说道:“同学们,春天,这是令人神往的季节,大地复苏,万象更新。今天,咱们一起到郊外踏青,观察大自然,看谁能触景生情,将眼前的景物准确地与大家在课内外学过的古诗联系在一起。”郊外,刚下过一阵春雨,空气格外清新。同学们跑啊,跳啊,快活极了。不知是谁大声朗诵道:“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一个女生凝眸远望,沉思片刻,旋即低声吟咏:“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可不是吗,远远望去,大片土地微露绿色,可是走近一看,枯黄的草茎还是不少,似乎找不到什么绿色的草。学生观察得多细致啊!接下去是一个男生高亢的声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每年野草都有一次枯萎,也有一次繁荣,岁月常新,野草常在,这是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学生认识得多深刻啊!同学们顺着羊肠小道徜徉,来到一棵刚刚抽芽的柳树旁,白金声老师问道:“贺知章的《咏柳》诗你们还记得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背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像一把看不见的神奇的剪刀,剪出这满树碧玉般的嫩叶。是春风使万木嫩绿多姿,生机勃勃;是春风把大地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学生捕捉得多准确啊!同学们又来到一条小溪旁,看见一群白鹅在水中嬉戏,便脱口而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学生游兴颇浓,到处寻找诗意。他们发现农家小院一株杏树正含苞待放,橘红色的蓓蕾缀满枝头,齐声朗诵:“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只红杏出墙来。”归途,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叫个不停,这鸟鸣又唤起了学生们的记忆:“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到了学校白金声老师也用诗的语言做了巧妙的总结,白老师说:“春天在哪里?春在枝头,春在空中,春在小河,春在田野。‘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同学们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
点评:
这个片断很精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与课外自然结合,学习语文同认识事物辩证统一。通过春游诵春诗,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发展了个性,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提高了感受和鉴赏美的能力,满足了学生的创造欲。
【片断三】
这是白金声老师在甘肃省玉门市外国语小学校上的一节课(片断)。
师:下面咱们来对对子,所谓对子就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的一对句子,来表达相关的意思。名家作诗文往往以对子囊括其旨,如大家熟悉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无不成为千古绝唱。现在老师说上联,你们对下联,下联必须和读书有关。要求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咱们试试看。
师:走不完的路。
生:读不尽的书。
师:不吃饭则饥。
生:不读书则傻。
生:(大笑。)
师:谁能把“傻”字改一下?
生:不读书则愚。
师:对。不读书学习就愚昧无知。
师:粮食滋补身体。
生:读书丰富头脑。
师:粮食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读书是表示一种行为的,词性不对。谁能帮他修改一下?
生:书籍丰富头脑。
师:好!
师:牛吃草要倒沫。
生:人读书要回味。
师:漂亮!
师:蜂采百花酿甜蜜。
生:人读群书明真理。
师:妙!
师:现在老师说读书的上联,你们说下联。
师:有书真富贵。
生:无事小神仙。
师:ok
师:读书做人成天下事。
生:(对不上。)
师:这幅对联较难,咱们课后再研究。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同学们,你们是早晨的太阳,朝气蓬勃,让我们“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吧!
生:(齐)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点评:
这个片断,巧对对联,目的是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多积累些文学语言中绚丽多彩的瑰宝,并且把这些锦言长久地刻在他们的心里,从而起到播种信念,收到行动,收到习惯,收到性格,收到命运的作用。在教学中,白金声老师没有充当学生的召集人、旁听人、捧场人,而是他们的指导者、合作者和支持者。
【片断四】
这是白金声老师在广州市天河区同仁学校上的一节作文课(片断)。
师:咱们第一次见面,彼此不认识,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白金声,黑龙江省双城市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现在请同学们大声地、大胆地、大方地自报家门。
生:(先是面面相觑,接着他们不约而同地喊出了自己的名字,教室里一片哄堂大笑。)
师:初次见面,我给大家带来一个礼物。
生:什么礼物?
师:魔术。
生:(鼓掌。)
师:来而不往非礼也,我给大家表演魔术,大家看了节目得即兴写一篇文章,行么?
生:行!
师:你们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
生:因为我们喜欢白老师表演的魔术。
师:写什么呢?
生:写魔术表演的过程及我们看后所产生的联想。
师:怎么写呢?
生:描写和叙述相结合,写外貌、语言、动作和场面。
师:分段描述,文题自拟。好,现在大家酝酿感情,做好准备,我去化妆。
生:(一个女生是这样写白金声老师闪亮登场的。)白老师在“锵、锵、锵”的鼓点声中亮相了。只见他头系一条紫色英雄巾,酷似日本武士,身披粉红色斗篷,宛如江湖大侠,手舞一缕粉红色飘带,活像下凡神仙。看着白老师这身打扮,可把我们乐坏了,刚才还是西装革履的语文老师,现在却变成了神秘莫测的魔术大师。
师:想当年,我脚踢北海蛟龙,拳打南山猛虎,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今天,我不练武功,给大家变魔术。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我的魔术叫“火烧旺运”,同学们看出破绽,笑一声,我表演成功了,大家给点掌声。光说不练是假把式,只练不说是傻把式,我是边说边练,这叫真把式。
生:(哈哈大笑。)
师:(开始表演魔术。)
生:(一个男生是这样写老师变魔术的。)精彩的魔术拉开了帷幕。只见白老师首先从讲台上快速拿起一个用报纸卷成的大喇叭,用火柴将其点燃。白老师高高举起这支“火炬”,把它放到自己的鼻子上顶了起来。顿时,教室里响起了掌声。纸筒越烧越旺,同学们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位“魔术大师”。就在那纸筒快要变成灰烬的一刹那,白老师猛然用手一捂,在红丝带飘舞中他变出了两张百元人民币。这时,教室里又一次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点评:
作文心理研究表明,兴趣是直接推动儿童作文的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有了这种动力,写作文就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任务,而成为了他们自己的主观要求。怎样才能使作文变成“乐事”呢?上课伊始,白金声老师就***造境,用两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表演一个“火烧旺运”的魔术。然后,他趁热打铁,让学生从欣赏表演中迅速转到自主写作,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很顺利地打完了草稿。我们说这节作文课是成功的。
【浅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究竟在教育工作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答案只能是:促进儿童学习,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人才成功过程中的必要条件,是形成学习动机的重要内因,是推动认识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激趣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艺术,教师不仅应乐教,还应“善教”,善教是教学艺术的根本,也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因素。
以上四个教学片断,白金声老师诠释了一个中心,那就是让学生感觉上课是春天。语文是好玩的,语文是快乐的,让学生幸福地享受语文,让语文学习充满情趣。在语文教学中令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必须做到四美:1、教学内容美。语文至美,语文课本可以说是由美所浸润的人生教科书。教师要善于从教材里感受美,提炼美,让学生欣赏、品味,从中得到美的陶冶,美的滋养;2、教学情感美。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没有真挚、强烈的情感,不可能把课上得成功。教师的感情,犹如诗人的诗兴,当他对教材、学生了如指掌时,感情激动了,灵感产生了,课堂气氛激活了,教学效果就最佳;3、教学方法美。方法美的特征是创新。用新颖的形式、巧妙的方法、奇特的事例去展示教学过程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刺激学生产生疑问和探索的欲望,同样也能产生内在的美;4、教学语言美。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教师语言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逼真、亲切、自然,充满情和意,学生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刘显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2-27 20:18:27 | 只看该作者
我的成师之路

   我是一介书生,斗转星移,在教书育人这条路上已经走过了35个春秋。教育界众多同仁称我为“东北一儒”,胜名之下,其实难符。我自知浅薄、其实我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学教师。如果说我有多大的成绩,有多高的知名度,那是一种坐井观天的自诩。我觉得,我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买书、读书、教书、写书,这一辈子我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书,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分离的伴侣;书,使我走上了专家型教师的道路。
1992年,我获双城市重大贡献奖,政府奖励我一套商品住宅楼。我欣喜若狂,后半辈子总算安居了。搬家的头一天,我买了30条塑料编织带,将家中藏书装好,先运到楼里。这一万多册图书,几乎每一本都能引起我的无限遐思。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在一所村小学教书。命运让我认识了徐淑杰,她也是小学教师。我们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相爱。记得结婚前夕,我和她到哈尔滨添置衣物,在哈一百门口把我仅有的一百元钱二一添作五,她一半,我一半,她到楼上买衣服,我去书店购图书。中午12点,约定的时间到了,我抱着两撂子书兴冲冲地奔回来,却看见徐淑杰两手空空站在那里。原来,我们刚一分手,她就把钱丢了。就这样,徐淑杰一直坐在台阶上等着我。我笑了,笑得有几分苦涩,有几分内疚。她也笑了,眼角分明闪着泪花。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为他们幸福而高兴,为使他们能够更幸福而去要做的一切,并从这当中得到快乐。”我和徐淑杰就是这样对待爱情的。
我们的独生女儿白丁,8年前在初中二年级读书。哪个女孩子不爱美?丁儿看见同学们有的穿上了合体的牛仔装,有的穿上了漂亮的运动服,很是羡慕。恰巧,白丁快过生日的时候,我要到上海出差。临行时,丁儿央求我给她买件新衣服,作为生日礼物,我满口答应。10天后,盼星星,盼月亮,我终于从上海回来了。女儿高兴地接过鼓鼓囊囊地大旅行袋子,打开一看,里面大大小小的全是书。孩子嗔怒了,问道:“衣服呢?”我先是一愣,后来才恍然大悟,我真把孩子过生日的事给忘了,在女儿的眼里,我的确是个不称职的爸爸。
1979年,我调到双城市教学研究室任小学语文教研员。这项工作重在研究,3年没有科研成果,就要自动下岗。常言道:“七分资料,三分研究”,这话虽然有点过分地强调客观,但也证明占有资料对研究工作的意义。为了大量积累资料,我外出开会抽时间跑书店,外出讲学抢时间逛书店,外出办事挤时间找书店。这半辈子衣、食、住、行,我舍不得花钱,我出差常常是乘火车坐硬座,坐轮船买散席,住旅店睡加床。但是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见到用得着的书,不管多少钱,我非把它买到手不可。
一次,我去昆明讲学,在哈尔滨上火车的时候,想买点水果,一打听,非常贵。正当我犹豫不决之际,一位小摊主看出了我的心思,指着一纸壳箱子烂梨说:“师傅,您给5毛钱,全拿去。”俗话说,“烂梨不烂味”。我付了5角钱,捧着这箱烂梨找了一个没有人的地方用小刀做了精心“处理”:把剩下三分之二的放在一起;把剩下二分之一的放在一起;把剩下三分之一的放在一起。在车上,开始我偷偷摸摸地吃,因为不好意思。后来我大大方方地吃,因为这是我花钱买的,怕啥。最后我是狼吞虎咽地吃,因为不吃全烂了。就这样,从哈尔滨到昆明,“八千里路云和月”,我花了5毛钱,吃了一路水果。归来时,我在北京图书大厦选购了500多元钱的教学用书。这500多元钱的书,我既没有邮寄,也没有托运,而是上车下车硬扛回哈尔滨。
买书是为了读书。买书我成癖,读书我则如饥似渴。“文革”运动肇始那年,我读高二,至今没登过大学门,没有可资炫耀的学历,还是个土八路。我认为,文凭只是学历的一种证明,最终取胜的还得靠实力。学习能力决定着人的生存与发展水平。为此,我把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读书上。说到读书,我体会有三:
1. 运筹时间。
时间是一个无头无尾的系列,昨天已经逝去,明天还没到来,可以抓得住的就是今天。我常这样想,补昨天之非,创明日之是,必须通过今天的努力;要想今天胜过昨天,明天又胜过今天,也只有努力于今天。因此,我给自己规定读书时间定额:每天一小时。在正常情况下,每天保证一小时学习,这是可以办得到的,在非正常情况下,我也尽量完成读书的时间定额。一次,我去四川丰都开会,在成都换车时,有点空闲时间,本应当到诸葛亮的武侯祠参观游览一番,好好感受一下“亟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幽雅环境,赏梅凭吊这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孔明先哲。可是,我的脚步却迈向了四川图书馆,在那里坐了一下午,查了3个多小时的文献资料。有失有得,在成都我失去了一次了解祖国文化遗产的机会,而得到的是对西部现代语文教育的切身感受。
2. 独立思考。
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可见思考在学习中多么重要。我习惯于走路思考,30多年来,安步当车,习以为常。我觉得走路是一种有效的休息方式,也是一种最佳的学习方法。走路可以思考,走路可以背诵,走路可以备课,我十分注重发挥走路的多功能作用。实践证明,许多东西都是我在走路时琢磨出来的。在我初为人师时,给外校老师辅导杜甫的《春望》。其中有这么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当时的教学参考解释是:由于诗人总是忧烦,不免老搔头,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住了。在去学校的路上我反复考虑这两句诗。头发怎么会越搔越短呢?即便是老杜满头银发,也不能越搔越短?想着想着,突然“短斤少两”这个词语出现在我的脑际。“短”和“少”并用,这里的“短”不就是“少”的意思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两句诗正确的解释应当是:满头白发越来越少了,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住了。给老师辅导时,我说出自己的见解,他们一致认为这样理解是有道理的。回家之后,我翻阅了《古汉语实词例释》一书,果然有这样解释:短,少也。
3. 勤于动笔。
“不动笔墨不看书”是我读书的又一特点。每读一本书,我都作些笔记或卡片,我觉得这样做好处很多。首先,作读书笔记就不能书看完了就算了,而且要好好想一想,书中有哪些东西是值得记的,应该记的。这样一想,就无异于锻炼了判断、概括等方面的能力。其次,要写读书笔记,就不能只看一遍了事,而且要看两遍、三遍,这样就加深了对书本内容的理解,也加深了印象,不容易忘记。第三,更重要的,也可以说是作读书笔记的目的,就是今后在思考同类问题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翻阅,对照、查核、归纳、总结,加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甚至形成一种观点和见解。到目前为止,我已做读书笔记100多本,读书卡片1000多张,二者合起来,近500万字。
买书是为了读书,读书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教书。我虽然身为教研员,但我觉得我的生命在课堂,教书是我生命交响曲的主旋律。我,执教之初是一所村小学的民办教师,198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199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8年被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授予一级功勋教师金质奖章。这些荣誉的取得都和我认真教书分不开的。回顾自己30多年的教学生涯,我感受最深的是:
1. 偏爱后进学生。
我认为,后进学生不是生理有缺陷、心理不健全和智力不充足的学生,而是那些具备了接受知识的生理条件与智能的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后进学生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都是可以教好的。因而,我对后进学生从不斥责、讥讽、鄙视,而是将自己的爱心主动地施于他们。因为爱是沟通师生心灵渠道的引索,爱是密切师生关系的桥梁,爱是排除师生心理障碍的动力。
我爱后进学生,力求真诚、持久、严格。
排座时,我偏爱后进学生。让他们都坐在前边,和教师空间位置近一些,尽量形成一个“亲密区”,便于语言直接交流,便于提高,便于辅导。
备课时,我偏爱后进学生。充分考虑他们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和兴趣爱好等,从而有的放矢地研究教材,设计教案。
上课时,我偏爱后进学生。常常把每节课最后的五分钟留给他们,桌间巡视,查缺补漏,进行面对面的手把手的辅导,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我的教学方案。
课外活动时,我偏爱后进学生。课外阅读、课外写作、课外听说、各种竞赛、各种活动我都让后进学生参加,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陶冶他们的心灵,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
亲其师,信其道。后进学生在学习上得到爱抚和关怀,不管是厌学型的、懒惰型的,还是自卑型的、逆反型的,都会在温暖与兴奋中使其凝滞的情感融化,对学习逐渐产生兴趣,从而赶上或超过尖子学生,使“丑小鸭”变成“金凤凰”。
2. 崇尚微笑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有人上课善“导”,巧于设疑;有人上课善“点”,发幽探微;有人上课善“评”,议论风生。这就是教学风格。没有独特风格的教学,犹似清风一阵,拂面而来,轻盈而去,引不起波澜,壮不了万物。如果有人问我有什么教学特点,我可以直言不讳地讲,我崇尚“微笑教学”。我上课爱笑,我觉得,课无情无感人,无笑不诱人。鲜花,是春天的微笑;星星,是月亮的微笑;浪花,是大海的微笑;焰火,是节日的微笑。我认为,教师的微笑,有着神奇的感染力,它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密切师生之间的情感。教师的微笑也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它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扉。对学生多一份微笑,教学情感的氛围就多一份浓度。当然,微笑的背后需要有教师的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富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
我笑,学生也笑,让课堂充满笑声,我把此奉为圭臬。有一次,我领着学生猜字谜,课堂上高潮迭起。我说:“刚才是教师出谜大家猜,现在请同学们出谜老师猜,看谁能把老师难住。”群情鼎沸。一个学生走到讲台上,带动作地说:“切九块。打一字。”费解,我想了半天,没有结论。我要求提示。他神秘地说:“切九块需要几刀?”我说:“八刀。”“八刀是哪个字?”这个学生笑着对我说。在他的启发诱导下,我迎刃而解,原来是“分”。
这时,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笑着说:“3÷2=1。打一字。”多有趣的一个字谜,竟是一道数学题。正当我动脑筋思考的时候,旁边一个学生关心地小声说:“白老师,您猜不着不妨列列竖式子。”她的话启发了我,原来3÷2=1是“疗”字。我非常感谢这位小同学,问她叫啥名,她声音洪亮地回答道:“我叫陈小彬。”我说:“为了感谢你,白老师单独给你个人出个谜:去把左边是树,去掉右边是树,去掉中间是树,去掉两边也是树。打一字。”没等我说完,她便开口了:“是‘陈小彬’的‘彬’。”我为她鼓掌叫好。陈小彬接着说:“鼓掌也是一个字谜,老师,您猜猜看。”这叫“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我不能不猜,而且得猜对。鼓掌要用手,光一只手不行,得两只手,两只手不合在一起不行。这时,我满有信心地说:“拿。”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笑了,笑得那样痛快、开心。
3. 信奉大语文观
我教语文,我特别欣赏“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我认为,语文和生活同在,凡有人交往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实践和语文学习。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因此语文教学要帖近生活,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倘若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或把眼睛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此,我让学生把整个社会当成学习语文的大课堂,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探求知识、历练能力,陶冶情操,修养品质,发展个性,使其幸福地享受语文。
去年4月末,我带领学生搞了一次语文活动,主题是春游诵春诗。
郊外,刚下过一阵春雨,空气格外清新,同学们跑啊,跳啊,快活极了。不知是谁大声朗诵道:“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一个女生凝眸远望,沉思片刻,旋即低声吟诵:“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可不是吗,远远地望去大片土地微露绿色,可是走近一看,枯黄的草茎还不少,似乎找不到什么绿色的草。接下去是一个男生高亢的声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每年野草都有一次枯萎,也有一次繁茂,岁月常新,野草常在,这就是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同学们顺着羊肠小道徜徉,来到一棵刚刚抽芽的柳树边,我问道:“贺知章的《咏柳》诗你们还记得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背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像一把看不见的神奇的剪刀,剪出这满树碧玉般的嫩叶,是春风使万木嫩绿多姿,生机勃勃,是春风把大地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同学们又来到一条小溪边,看见一群白鹅在水中嬉戏,便脱口而出:“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学生游兴颇浓,到处寻找诗意。他们发现农家小院一株杏树正含苞待放,橘红色的蓓蕾缀满枝头,齐声朗诵:“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归途,小鸟在梢头唧唧喳喳叫个不停,这鸟的叫声又唤起了学生的记忆:“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到了学校我也用诗的语言做了巧妙的总结,我说:“春天在哪里?春在枝头,春在空中,春在小河,春在田野,‘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同学们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
1971年初驾杏坛,虽非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但也总算是个读书人。所以,多年来一直以买书、读书、教书自娱,在这中间又与笔墨结缘。,因为读书必有心得,教书必有体会,在读书教书的过程中,我又搞起了教育科研。我有十几个社会兼职,主攻一个研究,主持四个实验。一个研究是“学校、社会、家庭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四个实验是:小学语文学法指导实验,小学语文自学辅导实验,小学语文愉快教学实验,“一轴两轮”大语文教育模式实验。经过多年探索,已有三个科研项目通过专家鉴定并全面推广,其中“小学语文学法指导实验”获原国家教委“八五”重点课题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小学语文愉快教学实验”获黑龙江省教育厅“九五”重点课题特等奖。此外,在省以上学术会议交流论文73篇,获优秀科研成果奖41项。迄今为止,在全国各地发表研究、探索性文章500余篇,公开出版著述36本(专著10本),其中《实用语文教学法》和《实用语文学习法》为姊妹篇,曾参加全国学习科学学会15年成果展,在各地影响广泛。《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成为黑龙江省教师中级职务培训教材,颇受学员欢迎。《作文知识与小学作文教学》被国家教育部列为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参考用书,再版多次。《语文德育渗透艺术》,填补了我国语文教学论的一项空白,大家称这是一本上乘的出版物。即将付梓的《小学古诗教学理论与实践》是我长期研究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和中华文化的一本书。另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和《家庭语文教育艺术》被中国林业出版社确定为“十五”重点书目。20年时间,我围绕地球转了两圈半,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讲学90余场,作学术报告、上公开课近百次,直接听众有20万人次。
有人问我:“白教师,您又上课,又搞研究,又经常外出,还写了哪么多的书和文章,哪来的时间?”我说,我搞研究和写东西都是有感而立,有积而发,有思而作。至于时间,还是鲁迅先生说得有道理,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一天24小时,除了8小时正常睡眠之外,其余时间我几乎都在工作。孔子做学问,常常达到了“发愤忘食”的程度,我不敢和孔老夫子相比,只是学习。有时我伏案备课,仰面沉思,埋头爬格子真忘了吃饭,乃至爱人和孩子千呼万唤,才清醒过来。有时***提起我的精气神,使我心血来潮,灵感突发,不能自己,常常夜半时分披衣而起,凌晨3点振笔疾书。我的许多文章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写出来的。
大千世界,各有各的活法:有的沉湎灯红酒绿,有的追求权势金钱,有的喜欢轰轰烈烈,有的乐于淡泊宁静。我是属于那种愿意坐冷板凳的人,“板凳要坐十年冷”这是我甘于寂寞,潜心研究语文教材、教法的劝勉之言,我始终是这样做的。我的成功探索,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我的科研成果,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人民给了我很多政治荣誉:哈尔滨市政协委员、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黑龙江省人大代表、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共和国50华诞这一天,我又被国务院授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证书。我把所有的这些荣誉都看成是人民对我的鞭策和期望。
使我最难忘的是1988年金秋10月,我作为中国工会第11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了***[deng`xiao`ping]同志的接见,并且握过这位巨人的手。当时,近在咫尺,几乎听到了他老人家的呼吸,我感到幸福、自豪与骄傲。***[deng`xiao`ping]在我心目中永远是一座山峰,高耸入云,巍然屹立。因为没有***[deng`xiao`ping]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就没有伟大祖国的辉煌的今天,也就没有我白金声的今天。30多年来,我心不旁鹜,虔诚一念,一直沿着“买书——读书——教书——写书”这条人生轨迹向前走着。其实,我是在大家都能走而不愿意走到底的道上探路,最终目的就是想在自己有限的教育生涯中留下一串脚印。对得起这个伟大的时代,对得起祖国,对得起人民,对得起自己。
“花甲”将至,往事如斯。我觉得一个语文教师的完整工作流程。应当包括读书、教学、研究、写作四项活动,他的专业知识如同一棵大树的根系,他的教学实践如同大树的枝干,他的科研活动如同大树的花朵,他的教学论述如同大树的果实,这四者相辅相成,是一个相互为用的系统工程。
每一位成功的语文教师都是一本精彩的语文教科书,要写好这本“书”,必须要倾注生命。
最后,我想说,成功等于长期奋斗加一旦碰上机遇。机遇来了,没有奋斗,等于零。正在奋斗的青年教师们,你要坚信,机遇迟早会到来的!

作者简介:白金声,语文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黑龙江省双城市政协副主席,双城市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本文刊在《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年第10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2-27 20:19:49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教学应该是一门征服人的美妙艺术——特级教师白金声访谈

       白金声,黑龙江省双城市教师进修学校小学语文教研员。重要经历:1947年出生;1968年下乡;1971年从教。特定职务:1993年黑龙江省人大代表;1997年双城市政协副主席;2002年民革黑龙江省委常委。主要荣誉:1986年黑龙江省劳动模范;1996年黑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9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代表专著:2000年《语文德育渗透艺术》;2003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2004年《家庭语文教育艺术》。
       全国庆祝“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改革2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结束,适逢国庆长假,我和白金声老师从“九朝古都”洛阳联袂赶往山西太原,目的是看晋祠。在同游的路上,彼此就语文教学交换了意见。话题是由晋祠圣母殿宋塑侍女像引起的。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一绝”,33尊侍女像口有情,眼有神,姿态婉约,神情各异。我们不禁被这高超的塑工给征服了。
       白金声老师认为,艺术创造能征服人,语文教学也能征服人。如果说雕塑是一门细腻的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则是一门巧妙的艺术。语文教学征服力就在于牵动学生生命整体投入,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使其产生一种孜孜矻矻、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白金声老师举一个导入新课的例子,讲《草船借箭》,他是这样开头的:一进教室便兴冲冲地问学生:“小朋友,你们爱听故事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爱听。”“好,现在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说着,白老师就眉飞色舞地给学生讲开了。学生都瞪大眼睛,凝神聆听。可是,故事没讲到一半,白老师戛然而止。“老师,您快往下讲啊!”学生高声嚷道。很显然他们对故事的发展和结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白老师就抓住这个有利契机,不再往下讲,而是用一串问题去诱导学生读书。他不紧不慢地说:“听到这里,你们一定都在为诸葛亮的生命担忧吧!那么诸葛亮完成没完成造箭任务呢?周瑜图谋陷害诸葛亮的阴谋得逞没有?故事的结果究竟怎样?欲知后事如何,现在请大家自己读书。”此刻,由于悬念的诱惑,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在新课伊始就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心理,迫不及待地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以满足求知欲望,维持心理平衡。
       这的确是成功的教学艺术。
       白金声老师认为,艺术无止境,教学无定法,发展和创造把它们统一在一起。艺术的教学是吸引人的教学,是充满活力的教学,是永不使人疲倦的教学。教学的艺术性应该表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宛如知时节的好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细致入微,丝丝入扣,使学生在春风细雨中得到教益。如果说一节语文课讲求起、承、转、合的话,那么,起就要引人入胜,承就要环环紧扣,转就要波澜起伏,合就要发人深思。白老师教《第一场雪》,是这样结课的:“雪花,不负秋色,在严冬舒展花瓣;雪花,不争春光,一夜春风,落花遍野;雪花,不择土壤,飘到哪里,就在哪里开花。隆冬里,雪花已为我们展示了春华秋实的未来,难怪老农说‘瑞雪兆丰年’呢。雪花啊,我赞美你。”这样结尾收束,不能不说具有很强的审美艺术性,令学生回味无穷,使教学过程锦上添花,大放异彩。
       教学,是人类最复杂、最高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复杂、最高级的精神和物质生活形式之一。诚然,教学首先是科学,因为它需要遵循客观世界的规律,遵循人的认识规律,一旦违反了科学规律,它就失去了藉以依赖的基础,就无法指导人们掌握知识,认识世界,就会误人子弟。然而,教学更应该是一门艺术,因为它毕竟是一种富于变化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要取得成功,就必须给人以生动形象的启迪,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否则,就可能味同嚼蜡,面目可憎,让人如坐针毡,如临大敌。一句话:教学是科学,教学是艺术,它需要理性,更需要悟性和灵性。从白金声老师的谈话中我得到如是启示。
       我们走出了圣母殿。只见大殿左侧有一古柏,这株古柏老枝纵横,生机勃勃,郁郁苍苍。传说这株齐年老树是周朝时栽的。由这株古柏,我想起“树大根深”这句话。我问白老师:“您从教30余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常言道,没有风格的教学,犹似清风一阵,拂面而来,轻盈而去,引不起波澜,壮不了万物。白老师,您能不能谈谈您的语文教学特点?”白金声老师笑了,他说:
       在教学活动中,有人上课善“导”,巧于设疑;有人上课善“评”,议论风生;有人上课善“点”,发幽探微。不瞒您说,我上课爱笑。我觉得,课无情不感人,无笑不诱人。人们常说,鲜花,是春天的微笑;浪花,是大海的微笑;焰火,是节日的微笑;星星,是月亮的微笑。我认为,教师的微笑,有着神奇的感染力,它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密切师生之间的情感。微笑,也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它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扉。对学生多一份微笑,教学情感的氛围就多一份浓度。上课,我也常常让学生去笑,当学生绽开笑脸,忍俊不禁的时候,正是他们思维最活跃的时候。
       听了白老师的讲述,我想起美国一位成功的企业家白德格的一句话:“有微笑的人永远受欢迎。”是的,微笑是一种风度,也是一种胸怀,没有师生之爱,哪有课堂上的微笑。原白老师真诚的微笑时刻在教学中流荧!
       晋祠的每一处亭、台、楼、榭都使我们流连忘返。我们一边聊着语文教学,一边来到难老泉。难老泉是晋水的源头,泉水澄清碧绿,像泻玉泼翠一样。由长流不息的难老泉,我迁想到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白金声老师认为,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讲就是塑造下一代美好心灵,指导学生做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带领学生实现精神世界的升华,语文教学艺术的本质在于开发学生的生命。要想完成“做人类智慧天使”的光荣任务,教师就必须具备智力财富和教育明智。这就应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学会终生备课。“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这个道理。
       说到备课,白老师倒有点体会。他说:“在备课上多花点时间,如在跟上浇水;在备课上增加学生负担,似在叶上施肥。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应当做到‘三有’。第一,目中要有人。人是万物之灵,‘以人为本’是备课的第一要务。学生是发展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每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他们的智慧潜能几乎像宇宙一样深不可测。备课时,教师要对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心力、智能、性格、特长,做到一清二楚,如数家珍,只有这样,方能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第二,胸中要有书。教材是一张帆,做为舵手的教师,得彻头彻尾、彻里彻外地熟知它的特色,把握这张帆的每一细小的性能,懂得怎样做方能使这张帆扬得遒劲, 娴熟地驾驭它飞速驶进预期的港口。所以,备课要反复研读教材,形成己见后再去翻阅教参,参照验证。现在有一种把‘教参’做教案的风气,很不好。‘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对‘教参’,要用心去剪裁,这才是正确的使用方法。第三,手中要有法。教学方法就像一个袋子,学生个个好比锥子。好的教学方法是布袋子,学生个个可以锋芒毕露,脱颖而出。落后的、封闭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则是牛皮袋子,铁皮袋子,再锋利的锥子也无法显露其锋芒。‘从读入手,博采众长,酌取精要’是我备课的基本方法。我每备一课书都是从读开始,或朗朗有声地读,或默默无声地读。一读,感知课文内容;二读,研究文章题目;三读,抓住课后问题;四读,探讨作者思路;五读,咀嚼语言文字;六读,体会思想感情。备课时,一篇文章读了这么几遍,基本上能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这是从读入手。备课时,我尽量多看一些参考资料,在知识上要有较深的‘纵向’、较宽的‘横向’和较高的‘立向’,以构成‘三维式’的认知结构。只有这样,上课时才能信手拈来,皆成妙趣。这是博采众长。在兵法上,地有所不争,城有所不取。不争不取,正是为了夺取更大的胜利。教学亦然。贪多必失,求全必偏,欲速则不达。因此,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我备课尽量把握特点,突出重点,克服弱点,攻其一点。这是酌取精要。至于写教案,我主张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去掉形式主义,去掉繁琐哲学,讲求实效和辩证法。我喜欢把课备在书上,在教材的天头地脚和字里行间进行勾、画、批、注、圈、点。拿着这样的课本去上课,看上去一目了然,教起来得心应手。”
       “真知灼见!真知灼见!”我连连点头。我们告别了晋祠,回首看见一幅楹联:“圣水溶溶九涯珠玉盈天光,灵泉浩浩前倾琉璃穷地脉。”如果说三晋名泉占了风水宝地,才得以扬名天下,那么,白金声老师成功的语文教学艺术则来源于他对事业执着的追求。
       他,1968年插队,劳动之余,自修完大学中文系全部课程;他,1971年驾杏坛,30多年来,心不旁鹜,虔诚一念,一直沿着“教书育人”这条人生轨迹默默地向前走着;他,一生甘守清贫,每天工作十几小时,著书惊日短,舞剑伴星稀。望着这位身材修长、面容清癯、眉骨高耸的特级教师,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任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5#
 楼主| 发表于 2015-2-27 20:20:32 | 只看该作者
西子妆成总相宜
——读刘显国教学艺术著作有感
                      白金声
刘公大鉴:
9月份,承蒙寄赠大作5本,本该及时回函以致谢忱,因我公务缠身又不断外出,迄今方复,望乞见谅。
纵横中国当代教学艺术研究天地,您无疑是一位重量级人物,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改革开放时期,尤其是走进新课程以来,您异军突起,笔耕不辍,在教学艺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赡成果。您立足于中小学教学现况,抱着求实爱真的热情、创新发展的意愿和开放吸纳的态度,痴心追问教学艺术种种现象,无论是对教学艺术的宏观审视,还是对教学艺术的微观思考,都显见出您深厚的学力和出众的才华。
您的著作文辞生动,如芙蓉出水,清泉出山,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灯下展卷,感到春风之温馨,甘雨之滋泽,对小弟来说,时而泛来一种爱慕,时而升起一种敬仰,敬与爱交织在了一起。
读《开讲艺术》,使我明白:开讲——“未成曲调先有情”。
赋有艺术魅力的开讲,就像观赏一幅名画,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就像欣赏一首名曲,余音在耳,袅袅不绝。有人把开讲艺术比喻成艳丽的鲜花,她开在哪里,哪里便芳香扑鼻,沁人心脾;也有人把开讲艺术比喻成明媚的春光,她出现在哪里,哪里便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开讲的价值就在于使学生兴奋、愉悦、沉思、体味,让他们智慧花蕾悄然绽放。
读《板书艺术》,使我明白:板书——“冗繁削尽留清瘦”。
精湛的板书,是老师心血的结晶,是课堂教学的“集成块”,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桥梁。它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讲究艺术构思,做到形式多样化,内容系列化,结构整体化,表达情景化,恰到好处,浑若天成,情趣横生。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美的享受、美的启迪。
读《课堂提问艺术》,使我明白:提问——“惊风乱飐芙蓉水”。
好的课堂提问要抓住兴趣点、发散点、矛盾点、疑难点、聚合点、模糊点来进行,这样的提问不但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还能起到引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思维波澜、发展学生智力、调动学生内部动机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说,提问是“发动机”,是“催化剂”。
读《激发学习兴趣艺术》,使我明白:激趣——“一声惊堂满座醒”。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人才成长的起点,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部动力。教学艺术的高超之处,就在于要善于在学生的面前揭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他们在各种事物奥妙面前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学生的心,他们就越加迫切地想要知道
、思考和理解,就越想奋发向上。这样,学习的兴趣就愈浓烈。
读《课堂语言艺术》,使我明白:讲述——“语不惊人死不休”。
美,是任何艺术门类所追求的目标。教学语言,作为教学艺术一个相当活跃的因子,也从来不松懈对美的追求。教学,要进入艺术的境界,它的语言应当是美的。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逼真、亲切、自然,充满情和意,学生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多年来,你我不但有鱼雁往来,而且每年都有几次见面的机会。相聚时,得以亲聆謦劾,受惠良多。您说:“教师带进课堂的不仅是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师表和人格。教学艺术可以给学生真善美的感染,师表和人格则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多么深刻的认识!这警策深邃的思想,给我力量,催我前进。
刘公,您是我知面知心的老朋友,您老骥嘶风,驰骋教坛,成绩斐然,小弟不胜感佩。写下读书心得如上,请指教。
现在,哈尔滨已是深秋,轻寒爽神。草木虽多黄落,但那仍在枝头的叶子却绿得更加深沉而凝重。
耑颂
笔健!
金  声
2005年10月20日
于天地书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6#
 楼主| 发表于 2015-2-27 20:21:40 | 只看该作者
        探索教研新路,做“四型”教研员
                                          —读白金声《为撰写教研这本“书”,我倾注了生命》有感
      《人民教育》2005年第20期发表了一篇黑龙江省双城市教师进修学校小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白金声撰写的《为撰写教研这本“书”,我倾注了生命》文章。作者在文章中回顾了自己30年的小学语文教研生涯,他从一个“高中肄业”的民办教师,通过自己在业务上的刻苦修炼,钻研学习,实践探索而成为享誉全国的教育教研专家。在他一生的艰难的教研道路上,他把做好本职工作视作自己的生命,努力做“学习型,实践型,服务型,发展型”“四型”教研员,取得累累硕果,成为全国教研人员的楷模。    读罢此文,对照自己,自己从内心深处感到无地自容。本人大学本科毕业,在教研战线工作近20年,虽然在这近20年的教研道路上,也整天是忙忙碌碌,到学校,进课堂,听课,评课,上示范课,召开多种形式的教研会,工作上也取得一些这样那样的成绩,但与白金声相比差距甚远,差距在哪呢?差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扪心自问。答案就是离“四型”教研员有差距。在业务学习上虽也能利用空闲时间读些书,但没有白金声那种钻劲,那种耐性。在教学实践上虽然每年有近一月时间深入学校开展双边教科研课题研究,给教师上示范课,但不能做到随时随地上课,不能像白金声那样在大型场所“救火”。在为教师教学服务上常自以为神明的指导者,为教师处身设地服务意识不浓。在开拓进取,创新发展上,特别是在新课改的今天,总求平稳,按部就班,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发展不够。
    《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5日刊登了一篇《教研员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文章。文章对教研人员提出三个问题。即: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究竟能为他人做点什么?这三个问题很值得发人深思。我们是谁?在校长教师眼里我们可能是“自以为神明的指导者”“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或“图书馆里照搬无用理论的培训者”,实际上我们是“工作在基层的教育研究者”,我们是从教师中来。我们究竟能为教师做点什么呢?那就是与教师一起在教学第一线共同实践,为教师服务,为教师创新发展创造条件。怎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呢?那就需要教研员自身的硬本领,那就需要教研员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不断充电。以上这些也就是白金声老先生所说的教研员应做到的“四型”。
    平桥区中小学现已全部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2006年将迎来第一届新课改后的毕业生。面对新课改,教研员又赋予新的使命,新的职责,更需要教研员具有“四型”教研员的素质,打铁需要自身硬。在新课改中你不知道什么是三维目标,你又怎能与教师探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呢?所以我认为教研员在新课程理念下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研员要克服重学科知识而轻课程理论的片面倾向,要关注课程理论素养的提高,突破狭隘的视域和闭锁的观念,教研员应鼓励教师充分开放课程进展生成过程,使课程与教学充满创造的生机与活力。
    2、教研员要由教师教学水平的鉴定者而成为教师专业自主化发展的促进者。教研员常常通过课堂现场的听和看而作为“教学临床诊断”,其鉴定的依据是统一的课程标准,所以教研员应由鉴定式转变为与教师双向互动,平等交流的探讨式,以真正促进教师朝专业化方面发展。教研员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伙伴,甚至知己,其职责在于帮助年轻教师走向成熟化,年长教师走向风格化,骨干教师走向审美化。教研员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建立并强化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信,有利于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最终步入师生融为一体,共享成长幸福的教学理想境界。
    3、教研员要更新教学评价的操作要领,要变简单的课程约束力为促进教师特色特长发展,不以教学方案的详尽,课堂结构的完整,教学内容的饱满等传统观念而牺牲教学个性的充分发展,要变教研员“一课定论”为注重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全程化发展,使形式化的检查,观摩朝有内涵,有品位的制度化方向完善,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激发自审,反思基础上的自评。
    4、教研员作为课程和教学艺术的职业评价家应超越浅泛,追求卓越,与教师共同投入课程改革的艰苦实践,以心灵拥抱心灵,以***点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为教师注入持续拓展课程改革的源源动力,要预见教师的教学潜力及其隐含的可能发展的前景。
    如何做到“四型”教研员,真正发挥“工作在基层的教育研究者”的作用,山东省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徐建敏教授从教学研究的多个角度为工作在基层的教研员提出了很好的诚恳的四条建议,即:从研究空间来看,教研员应该克服“闭门造车”的影响,而是把自己教研的重心下移到学校,推进到课堂;从研究的内容来看,教研员要努力实现从单一的“研教者”到“研学”和“研教”并重的双重角色的转变;从研究方式来看,教研员应尽快实现从相对零乱的事务性工作到目标明确的课题研究者的转变;从个人的价值趋向来看,教研员应尽量超越或自得其乐或自怨自艾的个人情调,追寻“心怀天下”的人生境界。我愿以此建议作为我今后开展教研工作的座右铭,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学习型”,“实践型”,“服务型”,“发展型”的“四型”教研员
平桥区教体局教研室   余祁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7#
 楼主| 发表于 2015-2-27 20:22:49 | 只看该作者
一树梅花万首诗——刘显国教学艺术研究评介

教学艺术,多么迷人的字眼!掌握教学艺术,是多少名优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
特级教师、全国反馈教学法研究会会长、深圳东亚教育实验研究院教学法研究所所长刘显国是中国当代颇有影响的教学艺术研究专家。他研究教学艺术独步高阔,独领风骚,与众不同。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不是呆滞的,而是灵动的。即“学术报告——教学展示——著书立说”三管齐下,创造了中华教育之最。那就是上百场的教学艺术演讲,超千人的教学艺术大赛,逾百万字的教学艺术著述。纵观刘显国教学艺术研究实践,我认为具有起步早、领域宽、重实用、影响大四个特点。
1.起步早且迅速进入前沿。
从教学艺术研究的历史线索看,我国古代许多大教育家都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艺术经验和技巧,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思想,如先师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造了因材施教、启发思考的艺术。在外国教育思想史上,古希腊苏格拉底创立了“产婆术”教学技巧。夸美纽斯第一次明确地论述了教学艺术的思想,认为“教学论是指教学的艺术”。由于历史的原因,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对教学艺术的论述,都只能是点点滴滴,语焉不详,很难成为系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生动活泼的教学实践向教学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课题,特别是教学艺术已经成为教学研究的新领域。新时期的教学艺术研究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教学艺术研究的酝酿期(1980~1985)、教学艺术研究的探索期(1986~1988)、教学艺术研究的立论期(1989~1991)、教学艺术研究的发展期(1992年以来)。在酝酿期,一些教育理论研究者对教学艺术的概念范围、本质内涵、基本特点,以及教学艺术的个性化等问题,进行了探究,但这种探究只局限于短论的形式,文章散见于各家教育杂志上。到了探索期,对上一阶段所提出的一些教学艺术的重要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索,有的进行了争鸣。但是,这个时期对教学艺术的研究只是在个别的《教学论》著作中设置了专章,进行了专题探讨教学艺术的尝试,并没有出版大部头的系统的专门著作。进入1989年以后,教学艺术问题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重视,而且方兴未艾。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在教学论的研究领域中,教学艺术论已初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相继出版了一批教学艺术研究专著,其中就有刘显国的两本书。一本是《开讲艺术》(1989年·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另一本是《板书艺术》(1991年·贵州教育出版社)。《开讲艺术》这本著作积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心理学、教育学等基本原理出发,阐述了开讲的理论基础、作用与方法、种类与技巧等问题,这是中国第一本研究导入技能和艺术的专著。《板书艺术》这本书对板书的作用、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设计形式、美学要求及板书评价等作了系统的论述。全书立论坚实,说理透彻,个案典型,行文流畅,可读性强。这本书也是当时国内最早的研究板书艺术的著作,在广大中小学教师中很有影响。从1992年开始,教学艺术问题成为我国教学理论研究的热点,刘显国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接二连三地出版了一系列教学艺术专著,如《课堂语言艺术》《练习设计的艺术》《课堂提问的艺术》《说课艺术》《反馈教学艺术》《教法选择艺术》《激发学习兴趣艺术》《中小学教学艺术实用全书》和《中小学教师教学艺术丛书》(40本)等。这些著作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现代教学论、教育美学、行为科学、思维原理为指导,以我国丰富的教学经验为依托,把有关教学理论与中小学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全面而系统地阐释了教学艺术的诸多问题。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其他作者的同类著作,这不能不说刘显国在研究教学艺术方面是领先的。
2.领域宽且都能自成体系。
“教学”这个概念,是教学艺术研究的最基本的概念,也是教艺术体系构建的起始概念。教学是什么?教学就是师生双方的协调活动。教学活动有众多因素,刘显国研究教学艺术就是紧紧围绕教学诸因子,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的,几乎涵盖了教学活动的所有领域。既有宏观的,又有微观的,以研究微观为主;既有理论的,又有实践的,以研究实践为主;既有中学的,又有小学的,以研究小学为主;既有文科的,又有理科的,以研究理科为主;既有课内的,又有课外的,以研究课内为主;既有教法的,又有学法的,以研究教法的为主。对每个问题的研究,都围绕一个中心,结合丰富的教例或文例在艺术层面上展开,凸显教学艺术特色,仅以《中小学教学艺术实用全书》(1999年·中国林业出版社)为例,就包括备课艺术、开讲艺术、课堂提问艺术、板书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激趣艺术、掀起课堂教学小高潮艺术、练习设计艺术、结尾艺术、选择教学方法艺术、学法指导艺术、电化教学艺术、目标教学艺术、课堂教学应变艺术等18个大部分,真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全书”。作者在每一大部分里,又详实地具体地介绍了各种教学模式与方法。如开讲艺术列了11种,提问技巧列了34种,板书形式列了31中,激趣策略列了20种,练习类型列了14种,结尾方式列了42种,学法指导列了26种。从这些数字看,刘显国教学艺术凡所应有,几乎尽有。
《板书艺术》第八章为“艺术评析”,在这章里,不仅有中小学语文、数学典型板书的赏析,而且还有政治、物理、外语、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精彩板书的评介。值得一提的是,刘显国还设计了同题多式板书评析,也就是说,同一课题,根据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重点、难点设计不同的板书,进行对比分析。比如《一个苹果》是写在朝鲜战场上的一个防炮洞里,一位火线运输员把捡到的一个苹果交给连长,由此围绕一个苹果展开了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刘显国同时设计四个板书,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重运用且联系教学实践。
从教学理论体系来看,教学理论体系大致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教学科学论 、教学艺术论、教学历史论。可见教学艺术论是教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或门类。教学艺术论博大精深,涉及面广,如何切入,如何突破,显得十分重要。刘显国立足于对现有课堂的观察与思考,在突出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以变革为基本取向,对教学艺术领域的最具代表性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一本书一个角度,富有新意,不落俗套;而且他善于往深处开掘,善于向细部审视,每本书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刘显国的著作不是那种堆砌概念,枯噪乏味的高头讲章,而是每有所论都伴之以丰富的事例和题例,内容既高屋建领,又始终不离教学实际,所谓“昂首天外,脚踏实地”,二者兼而有之。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掌握刘显国在书中所列的各种教学艺术,能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多方面的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认真阅读刘显国的书,是提高教学艺术水平的极好途径。所以,刘显国的著作很适合于广大教师使用,而且对专门从事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同志开阔视野、拓宽研究领域也有很大帮助。比如《课堂提问的艺术》(1997年·天津人民出版社)这本书自出版以来,很受中小学教师的欢迎,再版多次。全书七章20节16万字,有近百个案例。在第一章里,作者对课堂提问进行了概述,重点阐述了课堂提问的意义与作用,并且开宗明义地把课堂提问上升为教学艺术。第二章重点谈了课堂提问的基本原理,作者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学中如何运用好这个手段,作者强调必须掌握三个基本原理,即心理学原理、教育学原理及“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原理。第三章作者侧重谈了课堂提问的优化原则,共15条:针对性、可接受性、循序性、整体性、主体性、趣味性、精要性、启发性、教育性、激励性、科学性、准确性、预见性、灵活性、量力性。每条优化原则,都配有典型的教例,非常有说服力。第四章是本书的中心,作者用近4万字的篇幅对课堂提问的类型、方法、技巧和程序进行了论述,仅课堂提问的方法就介绍了20种。这些提问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精神都特别有效。
4.影响大且逐步深入人心。
为了宣传教学艺术理论、刘显国不但著书立说,出版大量著作,而且还进行专题报告和组织教学大赛。刘显国的讲学足迹遍及东西南北,他的精彩报告轰动了几十座城市,他搞的教学大赛活动倾倒了几十万中小学教师。1992年4月,刘显国应深圳、珠海、湛江、玉林等地的邀请,15天作了22场专题报告,与广大教师交流教学艺术心得体会,场场暴满。刘显国讲教学艺术,他的讲演本身就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短短的一小段导语,字字铿锵,掷地有声,一下子引起听众情感上的共鸣,激起他们探究教学艺术的无穷兴趣。请看:
浩浩宇宙空间,群星闪烁,璀璨夺目,充满着神奇和梦幻;悠悠历史长河,
古往今来,兴哀更替,流淌着文明和理想。然而,人类自从成了宇宙的主宰和
历史的创造者,就把那睿智的目光投向了大千世界,寻觅、探索着那属于自己
的东西——艺术。“艺术”这个闪光的字眼,攫人心灵。教学也是一门艺术。那
么什么是教学艺术呢?诸说对峙,观点纷呈。法国的卢棱认为:“教育的艺术是
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英国的罗素认为:“教育就是获得运用知识的艺术,
这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以上两位教育家是从教学的吸引性、效用性的侧面
来揭示教学艺术内涵的。而我的观点是:教学艺术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      规律,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美学原则,娴熟地运用各种技能、技巧进行独创性的教学活动。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教学艺术家呢?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为了传播他治国安邦的政治学说,四处奔波,周游列国;今日的刘显国为了帮助更多的教师了解教学艺术,纵横南北,遍历中华。他在天津讲过《思维训练的艺术》,他在石家庄讲过《课堂调控的艺术》,他在成都讲过《课堂组织的艺术》,他在青岛讲过《教学过程的艺术》……一场场精彩的报告,就像一块块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听众的全部身心,使其忘记了时空,忘记了万象,忘记了自我。听着,听着,突然明白了:教学的含义是多元的。他既是科学,也是哲学;既是技术,也是艺术。它就是一个由广大教师天天实践,千锤百炼的“合金钢”。哲学是它的基石,解决人们的认识问题;科学是它的栋梁,解决它的内容问题;技术是它的桥梁,解决它的手段问题,艺术是它的殿堂,解决它的效果问题。实现哲学、科学、技术的巧妙综合,必然能达到教学艺术的理想境界。我们应当一辈子为之奋斗。
从第一部教学艺术专著问世,到《中小学教学艺术实用全书》出版,从《中小学教师教学艺术丛书》诞生,到上百场的教学艺术演讲,超千人的教学艺术大赛,近20年来,刘显国对教学艺术进行了艰苦而有成效的探索,创造了当今中国教学论的辉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8#
 楼主| 发表于 2015-2-27 20:23:48 | 只看该作者
60年,我与《黑龙江教育》共同走过

我和《黑龙江教育》同龄,已届“耳顺”之年。“人生苦短”,活了60岁,我只干了一件事:教小学语文,研究小学语文。在我的教育生涯中与《黑龙江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她是我进德修业的益友良师。
手执“龙教”,往事如斯。记得45年前,我念初中的时候,就在这本刊物上"教师诗画"栏目中读到一首题为《夜》的小诗:“夜儿静静,风儿轻轻,天上又多了一颗星星。不,哪是星?又是山村新教师,点灯备课程。树枝微动,筛清月影,试讲、问好、点名。夜风悄悄带走他的***,去把孩子的心灵唤醒。”作者的名字记不清了,但这首诗却在我幼小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长大后我也要做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1971年,我如愿以偿,在我插队的那个小屯儿居然当上了语文先生。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我在学校很快成为骨干,出公开课、办黑板报、培训教师,样样工作丝毫不敢懈怠。
1974年9月号《黑龙江教育》刊登了一篇社论,题目是《各级党委必须抓教育》。文章虽然带一些“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痕迹,但我觉得重视教育,加大投入,凸显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各级党委的头等大事。于是,我就在公社召开的座谈会上慷慨陈词,用具体的事例阐述社论的观点。我的发言博得了公社革委会主任的热烈掌声,他的掌声让我名声鹊起,一夜之间我成了公社的风云人物。
1978年,我在《黑龙江教育》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当时,我教毕业班语文,教书之余,喜欢写点“教学反思”之类的随笔。文章写出来后总想寄给《黑龙江教育》,但是由于自卑感作祟,始终未敢“轻举妄动”。后来,不知从哪儿来的那么一股勇气,我把一篇题为《从“千钧一发”谈起》的杂感,半夜塞到邮箱里。说实在的,稿子寄出后,我想肯定是石沉大海了。谁料,不久我竟收到编辑同志的一封亲笔回信,鼓励我修改后再邮回去。我简直受宠若惊,把这封信看了一遍又一遍,不禁奔走相告。一个年轻人心灵的火被点燃了。修改稿一夜之间就完成了。是寄去?还是送去?同志们都说,还是亲自送到编辑部把握。于是,我就乘火车来到哈尔滨红军街43号。当我轻轻敲开编辑部的门,一位女同志迎了出来。我刚做了两句自我介绍,说我是双城的,是来送稿的。那位女编辑马上热情地说道:“你叫白金声吧?快进屋。”说着,她把我让到暖气旁,又是搬椅子,又是倒茶水,弄得我手足无措、坐立不安。开始,她打听我的工作情况,接着又询问我的家庭情况,然后认真地看我的稿子。她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还用红笔勾勾画画,间或问我一两句。就这样,我在编辑部坐了一个多小时。告别时,她勉励我以后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做一名学者型的教师。
我觉得人大凡都一样,对他尊重的人的话特别爱听,也特别愿意去照着办。我从那以后,教学、科研、笔耕三管齐下,把整个身心都扑在工作上。10年后,也就是1988年的教师节,我终于成为一名特级教师。
人怕出名猪怕壮。我评上了特级教师之后,经常应邀参加《黑龙江教育》编辑部举办的各种活动,诸如辽宁兴城的通联会,“放歌黑龙江”征文评审会,学习***同志教育思想座谈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茶话会等。在和编辑接触中,我真正体会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庄周《庄子·山水》)、“文字缘同骨肉深”(龚自珍《杂诗》)那些名句的真谛。时间虽然过去很久了,但每一张亲切的笑脸无法从我的心头抹去。不同年龄,不同时代,跟我有直接联系的编辑有姚永清、曾凡敏、李万有、李增森、钱芹书、王钰、丁怀武、倪忠魁、陈双、魏永生、王丽华、赵秀丽、李莉诸君,我与他们有着永远割不断的情。这里我特别提及的是魏永生、王丽华二位,他们多次顶烈日、冒严寒到双城采访过我,在促膝交谈中使我眼前的境界豁然开朗清新。
多少年来,每当我从邮筒取出带有油墨芳香的《黑龙江教育》,认真阅读每一篇文章已经成了我的一种精神享受,一种开怀乐趣。从《黑龙江教育》我认识了柳玉芳、马熙茹;从《黑龙江教育》我第一次欣赏到了霍懋征精湛的语文教学艺术。我爱《黑龙江教育》每一个栏目,它源源不断地给我智慧,给我灵感,给我启迪,使我的语文教学渐入佳境,使我的教学研究得到理论支撑。和《黑龙江教育》走在一条路上,如沐春雨,如坐春风,如享春晖。
如今,我已白霜染发,即将离开魂牵梦绕的三尺讲台,在喜庆《黑龙江教育》创刊60周年华诞之际,我把几大摞子尘封的《黑龙江教育》摆在写字台上,抱一抱,沉甸甸,摸一摸,暖融融。在这里我要说一声:“请记住,双城有一个人叫白金声,他喜欢小学语文,60年,他与《黑龙江教育》共同走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9#
 楼主| 发表于 2015-2-27 20:25:06 | 只看该作者
张田若识字教学研究的三个基本思想

张田若是我国资深的语文教育专家,他从1954年至今,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先是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小学语文课本,凡24年,然后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并编小学语文实验课本,负责几个小语研究课题,直至现在他还笔耕不辍。
张田若语文教育思想是比较全面的,对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均有独到的论述。本文只对他的识字教学思想作些探索。
1、一贯主张识字应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
张田若著有《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小学集中识字教学》《集中识字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等书,并发表大量关于识字教学方面的文章。不管是著作,还是文章,抑或他编写的小语教材,都贯穿一个重要思想,那就是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学应以识字为重点。他说:“儿童入学首要任务是‘识字’,这是千百年来的成功经验。”(《汉字教学研究的空前繁荣》)又说:“低年级以识字为教学重点,根据汉字汉语特点和儿童识字、学文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读写能力必须重视识字。儿童入学初期是识字的黄金时期,不失时机地让他们多识字是学好语文的关键。”(《集中识字教学研究与实验40年》)他还说:“小学一二年级以识字为重点。所谓重点,就是说语文教学的各项内容都要尽可能围绕识字来进行。”(《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为什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要以识字为重点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就必须扎扎实实地给学生打好语文这个基础。识字是语文教学的第一关,必须集中力量突破这一关,才可能使儿童尽早“开窍”,受到更多的教育。儿童只有学会了看书、作文,那他们出校以后,就有了一种常常用得着的基础工具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的读写能力的培养是以识字为先决条件的。因此,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说它重要,有3个原因:
第一,我们要培养儿童阅读能力,阅读就是凭借书面语言来吸收知识,接受文化。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不识字就不能理解书面语言,就不能达到吸收知识、接受文化的目的。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由于儿童认识的字不多,认识的字不巩固,阅读书面语文处处遇到障碍,因此老师在讲读过程中,就得把大部分的时间花费在生字生词的教学上,这就影响了阅读教学的质量。如果儿童认识的字越多,记得又相当牢固,阅读进行就越方便。所以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必须一开始就解决识字这个任务,使儿童掌握必要数量的常用汉字作为阅读的基础。
第二,我们要发展儿童的语言,丰富他们的词汇,为写作打好基础。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我们要使儿童掌握语言,第一步就必须丰富他们的词汇。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初进学校的时间,词汇是很贫乏的,而使用时也往往不确切甚至有错误,这就决定我们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必须以识字为重点,要有计划有系统地来扩大儿童的词汇量,使他们的语言逐渐做到准确、丰富、生动。同时,识字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识字而识字,而且是要使儿童通过识字,能够初步地掌握祖国的语言。
第三,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是方块汉字,学习起来不容易。汉字的字数多,通用的有几千个,常用的也有两三千个。汉字的形状复杂,有各种结构、各种笔画,有的差别很细微,难以辨认,我们必须根据汉字的特点,根据儿童识字的心理,进行复杂的教学工作。由于汉字难学,加上教学还不甚得法,小学生六年内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要用于语文学习,比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要多花两三倍的时间,而成绩还不理想,这就直接影响到其他各门科学知识的学习。
总之,儿童入学学习汉语文,以识字为先,这是学习汉字汉语的规律和成功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不仅重提了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的要求,而且在识字教学的理论、教材和教法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当然,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抓重点的同时,还要同时注意相应的读写训练,要在全面训练中抓重点。张田若指出:“‘以识字为重点’并不是以识字为惟一点,以识字为孤点。有的同志把‘以识字为重点’与‘孤立识字’划等号,我不同意。”(《根本分歧在哪里?》)
2、一贯坚持“集中识字”教学法的研究与实验。
什么是“集中识字”?张田若说有两种理解:第一种理解,是说小学一二年级集中力量识字,多识一些字。集中识字的第二种理解,也就是最具特色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一二年级,每册课本都采用先集中识一批字,再读一批课文,再集中识一批字,再读一批课文的方法,也就是先把课文中的生字集中教学,然后读课文,俗称“先识字,后读书”。
集中识字教学法创建于1958年,形成于1960年,近50年来,张田若始终致力于集中识字的教学研究,他是全国集中识字教学研究会会长。1958年,辽宁省黑山县北关实验学校首先搞起了集中识字实验,1960年北京景山学校成立,黑山北关实验学校的经验立即被采用,也进行了集中识字的试验。后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入,就形成了“两山一所”的集中识字教学流派。19804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在辽宁锦州市和黑山县召开了全国集中识字经验交流会,从这次会议后,集中识字在全国更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到1988年初,除西藏、青海和台湾外,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了本体系的实验班。张田若说:“上一世纪50年代初,我开始研究识字教学。祁建华的速成识字和黑山北关学校的集中识字经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引起了我很大兴趣。通过深入黑山北关校的考察和在全国范围的实验,我发现集中识字是解决汉字教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经。于是我全力以赴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日益树立了信心。”(《<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序》)
集中识字主要形式有“看图归类识字”、“基本字带字”、“以词句带字”、“形声字归类”、“会意字归类”、“反义词带字”等等。
集中识字教学方法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先识字,后读书,识一批字,读一批课文,识字和阅读交替进行,教学任务相对集中且难点分散,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在识字阶段可以专心识字,为阅读打基础;在阅读阶段,可以集中精力进行阅读训练,同时又能巩固所学的字,并学习少量的集中识字中不易出现的字。识字阅读两个阶段各自独立,难点分散,任务单一,教学活动灵活生动;两个阶段又互相联系彼此渗透,相辅相成,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2)利用学习的迁移规律,简化了学生识字的心理过程。因集中识字是归类识字,不论是看图归类、形声归类、会意归类、近义词归类、反义词归类,还是基本字带字,以词句带字,每一种归类形式都有共同因素,而共同因素是构成迁移的客观条件。教师如果能用恰当的教法去引导,极容易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3)体现了汉字本身的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集中识字把一二十字甚至上百字集中在一起,这样有利于按汉字的形音义特点归类。“基本字带字”的形式,容易体现形声字的规律;“会意字归类”,又体现了会意这一构成汉字的规律;同音字、形近字归类,可以使学生按照汉字的这些固有的规律,学会分析比较,从学习这类字中训练他们辨析能力和习惯。学生通过学习各类字,逐步掌握了汉字本身的规律和识记方法,有利于识字能力的形成。
张田若说:“儿童入学学习汉语文,以识字为先,这是学习汉字汉语的规律,是我国千百年来的传统经验、成功经验。”(《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以识字为中心的启蒙阶段,就是集中识字。就其渊源来说,集中识字是比较古老的。周秦的《史籀篇》《仓颉篇》,汉代的《训纂篇》《急就篇》,南北朝时期的《千字文》,到宋朝被广泛采用的《百家姓》《三字经》,都是先识字,后读书的集中识字教材。清末兴办新学之后,欧风西雨东渐,模仿欧美学习的方法,才改变了书塾习用的语文教材,要求读一字解一字,甚至读、讲、写、用四会结合,还要连词造句。这样那种体现连篇的“三、百、千”形式的鸿蒙教材就逐渐消失了。
3、一贯反对“四会同步走”不科学的做法。
所谓四会,就是在识字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会认、会讲、会写和会用,即能读准字音,掌握字义,认清字形,正确运用。“四会”提法是老解放区在识字教学中总结清末民初的识字方法而形成的。到解放初期东北的《初小国语》中把它确定下来:“在语文教学方面,除儿童正确地会念、会讲、会写外,并应指导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所学的文字,……以提高其讲话写作能力。”(周仁济《语文教学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北京和东北的一些小学里,对识字教学都有“四会”的提法,1953年以后,在全国许多小学推行。
对于“四会”的提法,张田若在1980年全国集中识字经验交流会上发表的《简论汉字教学的几个问题》中曾提出意见,认为“四会”的提法不够科学,不够周密。他说:“会认,当然是对的。指能用普通话语音读出字音,还能辨清多音字的不同的读法。会讲,就成问题了。单字如果不成词,如‘然’、‘蝴’、‘憧’……怎么讲?单字成词的如果是基本词汇又怎么讲?像‘我’是否讲成‘第一人称单数自称’?‘人’是否讲成‘一种哺乳动物,万物之灵’?单字与其他字组合,可成为很多不同意义的词,字义也随之不同,会讲是指讲哪一个?‘行’可组成‘行路’、‘不行’、‘行列’、‘银行’等词,光见‘行’字怎么讲义?可能认为能用单字组成词就算是‘会讲’了,如‘人——工人的人’。这当然是表明学生已掌握字义的一种方式,但它终究不是‘会讲’字义。所以用‘会讲’不大科学。有的教师为了达到‘会讲’,要学生死记字义注释,如背诵‘醋是一种带酸味的液体状的调味品’,不就成了笑话?会写,可能是指会默写,但也可理解为会抄写,不精确。会用,提法也不大妥当。单字不成词的,如何用法?单字可以与别的字连成好多不同意义的词,‘会用’又指会用哪一个?指会用所有能组成的词吗?词是语言最小的使用单位,汉语也不例外,只能说用词,不好说用字。所以‘会用’字的说法也不大科学。准确的说法,似乎还应该是:形音义的统一掌握。”
为此,张田若提出“分散难点,逐步占有”的四会分步走的观点。即初学时对一些容易的字词可以要求一次达到会认,能解释意思,会默写并会连成词口头造句。如学“人”会读出音,了解指的是什么,会默写,并能连成词来造句应用。有的可不要求当堂当天默写,可以在以后不断学习,逐步达到。这样分散难点,逐步占有有两个好处:一是不增加学生负担,而最后还是可以达到要求的标准;二是不影响识字进度,可以尽早地让学生多认些字,为自己独立阅读创造条件。
汉字在识字的初始阶段是难学的。对儿童来说难学不但是汉字家族庞大,而且汉字非常复杂。汉字的复杂主要表现在它的形、音、义三要素上。汉字中有许多一字多音,一字多义,一字多形,读音相同而形义不同,意义相同而形、音不同等现象,还有许多字字形相像,读音相似,意义相近,这些都给识字教学带来困难。
从识字教学来说,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文字不表音而表意。一般来说,汉字的字音与字义之间大多数没有必然的联系,笔画组织变化也较多,不像西方拼音文字仅由26个字每组成,只要认识了字母,掌握了拼音方法,字可以一拼即认。这也给识字教学加大了难度。
总之,儿童要一个一个地掌握汉字,确非易事。
我们说,认,比较容易,可以先做到,写和用比较难,可以放缓。这样,“分散难点,逐步占有”可以不因为“四会”而拖住认字的进度,可以让学生多认一些字,早一点达到自已读书。如果每学一字必达“四会”方肯罢休,那就不可能多识字,而识字不到1500——2000,是不能独立读书的,不能读书就不易巩固识字,也就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四会”要求是不可能一下子完成的,分项分步实现总目标,不但可以事半功倍,而且符合儿童学习和认识事物的规律。张田若提出的“四会分步走”的主张,现在已被《语文课程标准》所承认,那就是“多认少写,识写分开”。一方面在识字教学中不要求所有的字都能读会写,其中一部分可以只认不写,以后再全面要求。同时,把会不会写和写得好不好也分开来要求,识字课解决会不会的问题,写字课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这样安排很有意义,因为它是针对现在学生写字水平普遍下降的问题,很有实际意义。
[ 黑龙江双城市教师进修学校  150100  白金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2-27 20:26:03 | 只看该作者
为撰写教研这本“书”,我倾注了生命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到黑龙江省双城市教师进修学校任小学语文教研员。时光如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经意间,我的生命之旅追求小语教研事业快30年了。回顾这近30年的教研生涯,我没有忝列门墙,愧为人师。如果让我说一句感悟的话,那就是“为撰写教研这本‘书’,我倾注了生命”。
做一名学习型的教研员
“文化大革命运动”肇始那年,我读高二,至今没登过大学的门,“高中肄业”便是我一生中的最高学历,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土八路”。“土八路”做教研员,既缺少理论文撑,又无良好的学业修养。虽然此前我教过几年书,但那毕竟是乡村小学的民办教师,乃井底之蛙。为了弥补先天不足,更为了教学研究的需要,必须光学、多学、厚学。为此,我把读书当成我人生头等大事,刻苦修炼,不断充盈自己的底气。唯有这样,才能拥有“一览众山小”的沉着与自信。
读书得有书,书籍哪里来?买。我这半辈子,衣、食、住、行舍不得花钱,出差常常是乘火车坐硬座,坐轮船买散席,住旅馆睡加床。但是,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见到喜欢的书,不管多少钱,我非把它买到手不可。一次,我去昆明讲学,在哈尔滨上火车的时候,想买点水果,一打听,非常贵。正当我犹豫不决之际,一位小摊主看出了我的心思,指着一纸盒箱子烂梨说:“师傅,您给5毛钱全拿去。”俗话说,“烂梨不烂味”。我付了5角钱,捧着这箱子烂梨找了一个没有人的地方用小刀做了精心的“处理”。在车上,开始我偷偷摸摸地吃,因为不好意思。后来我大大方方地吃,因为这梨是我花钱买的,怕啥。最后我是狼吞虎咽地吃,因为不吃全烂了。就这样,从哈尔滨到昆明,“八千里路云和月”,我花了5角钱,吃了一路水果。归来时,我在北京图书大厦选购了500多元的教学用书。这500多元钱的书,我既没有邮寄,也没有托运,而是上车下车硬扛回哈尔滨。
读书需要时间,时间哪里有?挤。时间是一个无头无尾的序列,昨天已经逝去,明天还没到来,可以抓得住的就是今天。我常这样想,补昨天之非,创明天之是,必须通过今天的努力。因此,我给自己规定读书的时间定额:每天1小时。在正常情况下,每天保证1小时学习,这是可以办得到的,在非正常情况下,我也尽量完成读书的时间定额。
这里特别提及的是,我非常喜欢教育理论文章,学习这类知识,使我对语文教学有一种历史厚重感,能客观地传承先人的教育思想,有很多东西我们以为是创新,实际上仅仅是继承而已。
做一名实践型的教研员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驾船。实践是一切智慧的源泉。教研员如果长期脱离教学实践,不介乎其中、不身体力行,就会对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课堂要素及其组合感到陌生,最终,教研员将会因为自己的肤浅而懊悔,而悲哀。为此,我从做教研员那天起,就坚持上“下水课”。记得那是19804月间,我带双城市第11小学青年教师官亚范到我省尚志市参加松花江地区小语教学大赛,会场设在尚志影剧院,有上千人参加活动。由于宫亚范赛前偶感风寒,参赛时病情加重,上完《司马光》第一课就病倒了。学生在台上焦急地等着,评委反复催促说:“如果第二节不上,就取消大赛资格。”救场如救火,我作为宫亚范的指导教师,不能让学生失望地离开赛场,更不能让这节即将成功的语文教学付诸东流。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我走上了讲台,面带微笑,用温和的语气说:“小朋友们,这节课咱们接着学习《司马光》。”学生惊呆了,台下哗然了。我顺着宫亚范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学习思路,再加上自己的一些感受,很顺当地上完了这节课。评委当场亮分,没想到竞获得了一等奖。专家说,我这堂课不是狗尾续韶,而是锦上添花,用现在的话说,是顺学而教,尊重主体,在预设与生成中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有时间,我便出现在学生中间。
在教学活动中,有人上课善“导”,巧于设疑;有人上课善“评”,议论风生;有人上课善“点”,发幽探微。不瞒大家说,我上课爱笑。我觉得,课无情不感人,无笑不诱人。人们常说:鲜花,是春天的微笑;浪花,是大海的微笑;焰火,是节日的微笑;星星,是月亮的微笑。我认为,教师的微笑,有着神奇的感染力,它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密切师生之间的情感。微笑,也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它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心扉。对学生多一份微笑,教学情感的氛围就多一份浓度。上课,我也常常让学生去笑,当学生绽开笑脸,忍俊不禁的时候,正是他们思维最活跃的时候。一次,我领着学生猜字谜,课堂上高潮迭起。我说:“刚才是老师出谜大家猜,现在请同学们出谜老师猜,看谁能把老师难住。”群情鼎沸。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笑着说:“3÷21。打一字。多有趣的一个字谜,竟是一道数学题。正当我动脑筋思考的时候,旁边有个女生关心地小声说:“白老师,您猜不着不妨列列竖式子。”她的话启发了我,原来3÷21是“疗”字。我为了感谢这位小同学,给她鼓了掌。此时又有一个男生大声喊道:“鼓掌也是一个字谜,白老师您能猜着吗?”鼓掌要用手,光一只手不行。得两只手。两只手不合在一起也不行。这时,我满怀信心地说:“拿。”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笑了,笑得那样痛快、开心。
做一名服务型的教研员
教研员的光荣在于甘为人梯,使自己的才智成为广大教师的才智,以自己的心血融于名优教师的辉煌创造之中,与他们一道滋兰养蕙,尤其是走进新课程以后,教研工作重心下  移,课题研究前移,教研员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研员不仅仅是课程标准的诠释者,共同化课程的规范者。教师教学水平的鉴定者,而且更是课程理念的宣传者,个性化课程的催生者,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教研员要植根于基层,深入实际。访问师生,解剖课堂,通过备课、听课、评课,充分发挥“中介”和“枢纽”的作用,上及“天”下着“地”,在与教师的交流、研讨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在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中,为了营造一片朗朗晴空,耕耘一方茵茵绿洲,发掘一泓汩汩清泉,我和广大教师一起收集资料,一起编写校本教材,一起制订科研计划,几乎没有双休日与节假日。为教师服务,或专题报告、或跟进培训,或现场指导,或专业咨询,有效地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我深深感到,为教师服务,就要付出拼劲、钻劲和韧劲。说实在的,在和广大教师同伴互动中也提升了我的人生价值。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加深知,教育事业必然是长江后浪接前浪,长江后浪推前浪,长江后浪超前浪。培养青年教师责无旁贷,乐做青年教师攀登的阶梯,是我追求的境界。30年来,我先后带过十几名研习生和徒弟,经过培养及其个人努力,他们都有了很大进步,有的成长为特级教师,有的担任了学校的领导,有的在全同教学大赛中获奖,有的搞起了教育科研。看到他们的进步,我感到无比地欣慰。
做一名发展型的教研员
***[deng`xiao`ping]同志说:“发展才是硬道理。”我理解这句话,不但指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且也包括人的自身发展。人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人要是裹足不前,社会怎能进步?经济怎能发展?在我们教研界,长期以来,人们总习惯把教研员比作春蚕,比作红烛。这大概是从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诗中得到启发而幻化出来的。有人还说教研员“像红烛照亮别人燃烧了自己”。我觉得春蚕丝尽,蜡炬成灰,壮则壮矣,但未免太悲凉了。当然,春蚕也好,红烛也罢,毕竟是个比喻。我当教研员,不甘心“丝尽泪干”的命运,而要与学生、教师、社会一起发展。在近30年教研生涯中,我将职业作为事业去完成,将事业作为专业去研究,将专业作为科学去探索。在教学研究中,我有感而立,有积而发,有恩而作,获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其中“小学语文愉快教学实验研究”项目获黑龙江省教育厅“九五”重点课题特等奖。此外,公开发表文章500余篇,出版了《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等著述。还应邀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介绍教改经验、讲学、做观摩课100余次。
最使我难忘的是1988年金秋10月,我作为中国工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得到了***[deng`xiao`ping]同志的接见。当我紧紧地握住这位巨人的手的时候,近在咫尺,几乎听到了他老人家的呼吸,我感到幸福、白豪与骄傲。***[deng`xiao`ping]在我心目中永远是一座山峰,高耸入云,巍然屹立,因为没有***[deng`xiao`ping]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就没有伟大祖国辉煌的今天,也就没有我白金声的今天。30年来,我心无旁鹜,虔诚一念,尤其是在教育教学理论思潮多元化的今天,我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在白己钟爱的教学研究的路上留下一串坚实的脚印,我由衷地高兴。

此文发表在《人民教育》      相关转载[新思考]  
注:此文中由于受限于关键字,所以才会有***[deng`xiao`ping]拼音已标明受限人物姓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1 03:54 , Processed in 0.14341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