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工笔画:应以写意精神为灵魂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26 17:29: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工笔画:应以写意精神为灵魂


2010.05.20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 夏硕琦





  传统中国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工笔画和写意画两大画种。前者工致精微,五彩缤纷;后者意笔恣肆,水墨为上。两者在画法、形式语言与审美趣味上都大相径庭。因之,“写意”似乎成为写意画的专利,“写意”又似乎与工笔画不甚相容。
  为弄明白“写”与“写意”的本义,我查了词典。《辞源》对“写”的释义是:“宣泄,排除”;还有“描摹”“熔铸”等含义。对于“写意”的释义是:“表露心意。如《战国策》‘忠可以写意,信可以远期。’”另一释义是:“国画的一种画法,以精炼之笔勾勒物之神意,不以工细形似见长。”
  《辞海》对“写”的释义是:“写字或作画”;“描摹。如写生、写真”;“宣泄。通作‘泻’”。对“写意”的释义是:“披露心意。如李白《扶风豪士歌》:‘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另一种释义是:“中国画属于纵放一类的画法,与‘工笔’对称。”
  可见,“写”与“写意”有多项、多层含义,而其词的本义是:写字作画,宣泄,描摹,表露心意。而“写意”作为专指写意画的画法则是唐以后的事。荆浩就说“水晕墨章,兴我唐代”。经宋入元,水墨写意画法已经成熟。元夏文彦《图绘宝鉴》评僧仲仁画梅花:“以墨晕作梅如花影,然别成一家,所谓写意者也。”写意画经明、清的繁盛与至今的蓬勃发展,在写意画法高度成熟的同时,把写情寄意的艺术传统发挥得淋漓尽致。
  正如写意画不但不排斥写实精神,而且还以写实精神为根基、为源头活水一样,工笔画在秉承写实传统的同时,也须臾没有远离写意精神,而且从来都是以写意精神为灵魂的。
  清人方薰就曾指出:“世以画蔬果、花草,随手点簇者谓之写意;细笔勾染者,谓之写生。以为意乃随意为之,生乃像生肖物。不知古人写生即写物之生意,初非两称之也。工细点簇,画法虽殊,物理一也……亦意而已矣。”他的思想很明确:工笔与写意“画法虽殊”,“亦意而已”。
  其实,早在六朝时期顾恺之提出的“迁想妙得”,宗炳提出的“澄怀味象”,谢赫提出的“取之象外”“气韵生动”等绘画理论,就分别从艺术观察、艺术体验、艺术感悟、艺术想象、艺术构思、艺术表现以及形象思维等方面,阐述了神韵、妙趣、生气的表现之于绘画创作的首要地位,强调了神会、写意及艺术想象之于创作的高度重要性。
  而两汉、魏晋及六朝时期,工笔画曾占主流地位,上述绘画理论的产生,可以说正是那个时代艺术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唐代提出的“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象外求象”以及“意境”等理论,更从艺术构思到创作完成都强调“以意贯之”的精神。由此可见,写意精神乃工笔和写意两大画种的灵魂,所不同者,唯形式、技法、趣味之区分。这恰恰体现了我们民族的诗性审美文化性格。
  与西方文化中的物我分离、人与自然对立的哲学理念不同,中国文化以天人合一、物我相融为其哲学理念。写意精神正是审美观照中“物我相融”的精神表现,以“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为根基,写意精神是中华美学的重要特征,不论是书画、雕塑、工艺或诗文、戏剧、音乐等艺术都贯彻写意精神。把工笔画和写意精神对立起来,应是认识上的误区,会给工笔画创作带来严重的危害。
  为了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写意精神,并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我试从“迁想妙得”“气韵生动”“意境”等传统理论做些粗疏的探讨。
  在创作中“迁想妙得”既是艺术观察、体悟的开始,又是审美发现的成果与艺术构思的核心。当画家精神高度集中,深入观察对象,那种忘我的视觉专注,在想象力的助力之下,不但会渗透到对象的内部,而且会与之神遇、融会,发现其内美,发现其微妙,发现其意蕴,并从而激起审美感兴和创作冲动。石涛说他的山水画创作,是他与山水“神遇而迹化”,就是对“迁想妙得”的极好诠释。
  在当今的工笔画创作中,那些意趣隽永的佳作,无不得益于艺术想象,但同时也还存在着另一种现象:勤于精工细作,懒于想象飞翔;精于对象的描摹,失于意象的创生。尚未形成竭尽全力扑捉“妙意”的创作意识。在创作中似乎省略了“迁想妙得”的过程,因而也就无所谓意味、微妙、神韵的发现与把握,拼体力而少智慧,攻技能而缺灵感。因之,写意精神的强调,还需从传统画论再认识着手,还需从艺术想象力的培养着力。
  “气韵生动”来自绘画创作中多种形式元素的和谐,它不仅关涉笔墨技巧,更关注超越技巧之上的精神性蕴含。正如徐复观所言:“气与韵,都是神的分解性的说法,都是神的一面,所以气常称为‘神气’,而韵亦常称为‘神韵’。若谓一般形貌为人的第一自然,则形神合一的‘风姿神貌’,亦是这里的所谓气韵,是人的第二自然。”“气韵生动,正是传神思想的精密化,正是对绘画为了表现人的第二自然提出了更深刻的陈述。”
  工笔人物画中的写意精神,主要应体现于“人的第二自然”的塑造,着力于生命的升华:“气韵生动”的表达。“精神还仗精神觅”,梅、兰、竹、菊的君子之风,难道不是作者比德思想的物化吗?
  宋代是我国工笔花鸟画发展的艺术高峰,而当时的《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中就明确提出“绘画之妙”“与诗人相表里”,旨在“寓兴”的观念,继而指出:“鹤之轩昂,鹰隼之击搏,杨柳梧桐之扶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所谓“轩昂”“风流”“磊落”等都是精神性的,原非自然所有,而画花鸟却旨在“兴起人之意”,通过“夺造化”而达到“移精神”与“有得”的终极目的。这说明宋人对工笔画的写意精神在理论上是十分明晰的。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强调:“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慎谨慎细,而外露巧密。”可悲的是,当今的某些工笔画之病症,恰恰在于对形貌采章、谨细巧密的热衷,而无心于创意立体。工笔画的写意精神,不仅体现在笔墨塑造的实处,更要属意于无笔无墨的虚处。当今有些工笔画刻意于制作,全然缺失象外求象的理念,空白处真的就是空无,是白纸,意趣索然。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王国维语)意境理论是传统美学不断深化发展的成果,也是绘画创作与鉴赏的理论核心。对于中国画来说,不论是写意画,抑或是工笔画,意象是艺术构思的起始又是形象创造的灵魂,意境是创作的旨归又是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宇宙生灭互化的永恒运动,天地间生命的境界,万物形象的姿态,无穷无尽。绘画形式借状物以达造化之情,借象征寓意以表现最深的真境,表达生命的情调和律动。工笔画的写意其主旨在于营造意境。其实写意画也不例外,舍弃主旨,尽在笔墨形式趣味上兜圈子,那岂不是舍本逐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1 02:21 , Processed in 0.247903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