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25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感人的节日风俗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15:02: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孝感人的节日风俗
  • 传统节日的一些风俗习惯。因本县原由河南罗山,湖北黄陂、黄安(今红安)、孝感等4县边陲组成,故此,有些节日的时间和习俗不尽相同。现在,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大部被同化或淡忘,只有少部仍沿袭至今,为保留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的完整性,此篇仍将全面地向读者展现县内传统节日的各种风俗习惯。
       春节    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俗称“大年”,是最为隆重的节日,俗语称“叫花子也有三天年”。春节期间,各种俗礼、禁忌得以充分展现。新年初一大清早,男女老少皆着新衣,首先给本户族长者拜年;然后,同辈间依年龄长幼次序相互串门恭贺。初二,各地则有所不同,原从黄陂、红安划过来的新城、彭店、夏店、刘集、四姑、河口、吕王等地,要前往母亲娘家(外祖家)拜年;而从罗山、孝感划过来的丰店、宣化、二郎等地,则为忌日,亲朋间不许拜年。初三,已婚男子均要前往妻子娘家拜年,称之为“走丈人”、“拜丈人”。由此可知,县内民俗尊卑之序为:一尊为父,二尊为母,三尊为妻,在这三天内,如果不遵世俗,便会被人非议。此后,则为朋友间相互拜贺的时间,便没有什么礼俗约束了。这一风俗,至今变化不大。
      元宵节    为农历正月十五日,亦称“上元节”、“月半”,是一年中最大的欢庆娱乐节日。元宵节期间,各地都有灯会的娱乐习俗。灯会的形式各异:有的玩龙灯、舞狮子称之为玩“散灯”;有的划彩莲船、赶竹马、捉蚌精、耍蝴蝶、挑花篮、踩高跷等。一般都是正月十三日晚上起灯,元霄节晚上收灯,其热闹程度胜过春节,故有“月半大似年”之说。元宵节一过,便称为“年过月尽”,意味着新春佳节结束,各自又该忙生产、忙工作去了。
       二月花朝    为农历二月十二日(有的地方为十五日),传说是百花的生日。这天,姑娘们都打扮得花枝招展,结伴出外游玩;已婚妇女也穿戴一新,或走亲访友,或进寺庙朝拜观音、求子祈福。游玩后,都要在路边采摘一把青菜带回家中,谓之”采青”,其意思是指一年中有新的长进、预兆吉祥。此外,小女孩则要在这一天穿耳环,说是“二月花朝穿耳环,耳朵不肿不痛”。这一习俗,解放后逐渐淡化,现已不存。
      上巳节    为农历三月初三日。传说,这一天为城隍诞辰,凡供奉有城隍的寺庙,都要举行迎神赛会、搭台唱戏,各地老百姓则前往上香、祭拜、看戏,甚为热闹。晚上,中、青年男女则结伴到户外高处看“鬼亮”。据说谁将在当年死去,其魂魄就会在三月三外出游荡,谓之“三月三,鬼约伴”,人们看到的“鬼亮”就是将死人的魂魄。这一习俗,已被视为封建迷信而废除。
      清明节    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节日前几天或节日当天,家无论贫富、人不分老少,都要到自家祖坟地上坟土、燃香烧纸、放鞭炮祭奠,县内有“清明不祭祖,死后变猪狗”的说法。但是,清明节前一天,不能到祖坟地动土,或祭祀,谓之“寒食节”。这一传统节日,现有发扬光大之势,不但家家祭祖,而且发展成为悼念革命先烈的纪念日,不少干部、职工、学生前往烈士陵园或革命纪念地去祭奠先烈。
       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有大、小端阳节之分。农历五月初五日为“小端阳”;农历五月十五日为“大端阳”(四姑墩一带为十八日),则家家包粽子发面馍、饮雄黄酒;还采集带露水的艾蒿、车前草,洒上雄黄酒晒干储藏作药用,说是能驱虫祛邪;有的还将雄黄涂抹在小孩的面部、胳膊、小腿上,说是能避邪恶、驱毒虫、百病不生。现在,端午节吃粽子、发面馍,改善饮食的习俗尚存,其余尽废。
      中元节    为农历七月十五日,民间俗称为“鬼节”。相传“七月十五是中元,阎王开放鬼门关”,这天,各个亡魂都跑出地狱,到人间吃祭品、领施舍、讨钱纸。家魂回各自家中享受祭奠;那些孤魂野鬼无家可归,则四处游荡,争抢奠品,如若抢不到祭品,便祸害人间。为了不让孤魂野鬼骚扰家魂和人间,县内有“七月十五鬼门开,燃烛烧纸免祸灾”的习俗,人们在各道路、河塘边,燃放油灯或蜡烛,并撒放一些食物,称之为“点河灯”、“放路烛”。现在,此习已有较大变化,只有新亡人(即当年死去的)的家庭,在这天举行一次祭祀活动,以示对新亡人的悼念,其余各种迷信活动均已废除。[Page]
      中秋节    为农历八月十五日。因此时已到春华秋实的丰收季节,家家充满喜悦,全家团聚,打酒割肉、宰鸡杀鸭、煮汤圆、吃月饼、尝瓜果,以示庆贺。这一传统佳节,仍被人们所重视。
      重阳节    为农历九月初九日。以往,民间有举家登山爬高,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的习俗,意在免除全家人一年的灾祸;四姑墩地区在这天,还举行祭祀娘娘菩萨的庙会,称为“娘娘会”。现在,这一节日已逐渐被淡忘。    十月初一    传说是牛的生日。这天,农家有牛的人,要采摘野菊花捆扎在牛的头上,谓之“给牛戴花”;还要喂牛以白米饭、黄豆、青菜等,以示对牛一年辛勤的奖赏。这一天又称为“满工日”,即那些给富人扛长工、打短工的穷人,都在这天歇工回家,当时有“长工短工,十月初一满工”、“十月初一一顿粑,打发黑耳朵(对打工者的贱称)回老家”之说法。现在,这天已不成为节日了。
      腊月八    即农历腊月初八日,传说是佛祖的得道日,亦说是其出家日。据说,佛祖出家前,家境贫寒,经常断炊,腊月初八决定出家时,家中已无什么象样的东西可食用,只好将家中散落的零星五谷杂粮拾起,凑合着煮点稀粥,吃完后便出家了,从而得道成佛。后人为示纪念,每年这天都要食用一顿杂合粥,谓之吃“腊八粥”;特别是各寺庙,都要取香谷及果杂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或“七牟粥”。做“腊八粥”的原料不尽相同,主要有两种:或是柿饼、大米、小米、麦米、豆子、红枣等合煮,或是大米、小米、红薯、南瓜、红枣、绿豆、黄豆、花生米等同熬。现在,此习俗已不存在。
       小年    为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有的地方为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各地有异。据说是:君三,即官家为二十三日过小年;民四,即平头百姓为二十四日过小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15:03:09 | 只看该作者
孝感人的生辰风俗





生辰风俗,即为庆贺生日的习惯,俗称“过生日”或“做生”。县内民间自古以来,便有为孩子“做周岁”、“做10岁”,给老人“做50岁”、“做60岁”或“做70岁”等整生的习俗,这一习俗,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更加盛行。
  做周岁    孩子周岁时,亲朋好友必备衣料、点心等,前往祝贺。孩子姥姥家,除送衣服、点心、果品外,还要送五彩线。小孩家长则将点心、五彩线等,赠送给同村的各家各户,以示喜庆;并设盛宴招待来宾。宴罢,便置一簸箕于堂屋中,四周摆放点心、糖果、书画、纸笔、算盘、尺子、秤杆、牛鞭等物,然后将孩子放人簸箕中,让其自由抓取物品,以此予卜日后成就,即所谓“视其所好,以观其志”,称之为“试”或“抓周”。这时,主要亲戚还要向簸箕中投钱,数量不限,以示对孩子的喜爱。
   做10岁    旧时,只有少数富家为孩子做10岁,现已成普遍风俗。孩子生日时,亲戚朋友要备厚礼前往庆祝。其礼品有家俱、家用电器、自行车、高档衣服及现金等,一般都在百元以上。孩子家长则备丰盛筵席款待亲朋,有的还回赠小礼物、有的则放映专场电影酬宾。
   祝寿    子女为父母做50、60或70岁“整生”,谓之“做生”或“祝寿”。县内忌讳为老人做80岁生日,有“做七不做八,做八拿刀杀’’之谜信观念,认为做80岁生日是不吉利的。所谓做“整生”,实际都是在逢九时(即49、59、69岁)做生日,有“做九不做十”之说,其含意是希望老人健康长寿,称之为“做望生”。老人生日那天,堂屋要悬挂寿星图、寿幛、寿联、张灯结彩,老人则被称为“寿星佬”;清晨,“寿星佬”身着新衣、新帽,端坐堂上,接受子孙们及来宾的拜贺。拜贺仪式后,每人要吃一碗面条,称为“吃寿面”。然后,便为丰盛的寿宴。亲朋给老人祝寿的礼物,多为高档衣料、食品或现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15:04:09 | 只看该作者
孝感儿童游戏“打撬码”

民谚有“杨柳青,放空竹;杨柳活,抽陀罗;杨柳发,打尜尜;杨柳死,踢毽子。”打尜尜又俗称打撬码,是昔日孝感儿童最爱玩的体育游戏之一。由两个或更多些的儿童参加,在宽场处的地面上,挖个小槽,大小正好搁上撬尺,在槽子周围划出一条线痕,长宽各一尺半左右。所谓撬尺长约2尺,木质结实;所谓尜尜,是个两头小中间大的形似纺垂的木质东西,俗称撬码。在开始玩时,先划拳决定先后。所谓“划拳”,就是现在儿童所玩的“捶子剪刀布”的幼戏。先若首先将撬尺搁在槽上,撬码放在撬尺上端,待其他伙伴分布在便于接住撬码的方向站定后,撬者便使劲地把撬码撬起,使它能达到较远方向,接撬码者如果接住撬码撬者败;若接不住,接撬者便把撬码在撬码所落下地处作为起点,向撬槽方向投去,如果投入圈内,撬者败。如果没有投入圈里,撬者便把撬码放在原落地的地上,再用撬尺向撬码尖头一端打去,使之向上蹦起,此时,便用撬尺把它拍向远方。待撬码落下地后,再用撬尺从这里为起点,以槽圈为终点,用撬尺量距离。在量度时,要公道,采用直线方向,否则就是赖痞。量的尺码以一百尺为满数,如果达到满数,便由败者“吹呜”。所谓吹呜,就是以撬码最后落下的地点为起点,以槽圈为终点,败方从起点往终点跑去,嘴里同时发出呜呜声,若中途换气,为失败。也可以边跑边唱,但要一句接一句地唱到终点,否则也为失败。此后,这一局便结束。若败者是撬者,则执撬权便转给败者。
  打撬者,在打撬时还要唱如下童谣《打撬歌》:
  撬码子一,一支笔;
  撬码子二,会垮钹;(方言读音“坐”)
  撬码子三,吃烟端;(昔日吸水烟的工具)
  撬码子四,嗍鱼刺;
  撬码子五,敲花鼓;
  撬码子六,吃肥肉;
  …………
  吹呜者所唱的童谣《吹呜歌》亦有情趣:
  其一:呜两呜,骑马赶呜,
  一呜到底,伢不讲理
  一呜到笃(方言,到底之意),伢说我寇(方言:聪明的意思)
  一呜不停,伢说我行!
  … … … …
  其二:花喜鹊,尾巴翘,
  要我吹呜学马跳,
  马不跳,狗子叫,
  马不停,狗子行,
  狗子跟吗气死人!
  … … … …
  为了防止吹呜人玩假,执撬者要沿途跟着吹呜者,故《吹呜歌》多有对“跟呜”表示不满的詈词。
    这个游戏体育,也吸引了不少大人来参加。故此,已婚妇女常常烈那些爱玩这游戏的丈夫为“伢伢呜”。这便是伢伢呜方言的来历,其意是“不成熟,不像个大人的样子。”孝感民谚有“文昌阁,鬼拖脚;杨泗庙,鬼打撬。”指这两个地方凄凉,即使在白天,也阴森怕人。文昌阁附近有万人坑,是日寇杀人的地方;杨泗庙位于后湖南侧,其附近为刑场。西门外场地多,故此在此打撬码者人多。孝感方言,“尜尜子天”,形容早晚冷,中间热的天气,易犯感冒。可见打撬码体育游戏对孝感城区影响之大。后又写成“嘎嘎子”天,这是约定俗成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15:05:11 | 只看该作者
孝感的“吃新”风俗


  •       孝感民谚有“乡下佬两次鲜过年就望吃新”。农耕社会“民以食为天”,农民对年节十分盛重,除了举行盛大的娱神活动外,还要举行隆重虔诚的祭祀活动,以祝祷年丰。一年一度的团年饭要办得丰富,即使是十分贫苦的人家,也要东借西凑,吃上荤腥。这便是乡下人的第一次“鲜”。过了年是为了迎春。过年不久,农民便开始栉风沐雨,在田间勤苦劳作,此期间还要战胜各种自然灾害,终于迎得了秋天的收获的日子,农民们便要吃刚收获的庄稼如新米饭、新麦面食,吃应时蔬菜瓜果,俗称“吃新”。吃新时,还要割下带穗的稻谷草给牛吃。如果说过年是为了感谢神的庇佑并祈祷来年的丰收,吃新则是表达了农民对土地依存意识。。“养人的是田”,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获得收获。这又正如孝感民谚所说的:“人哄地皮,地哄肚皮”,“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他们通过吃新来感受收获的喜悦,用吃新方式来回报自己一年农事的辛勤付出;牛是农民的忠实朋友,当然他们也忘了在农田里付出了艰苦劳动的牛,所以他们还要割一捆带谷穗的新谷草给它们吃,用来表示对朋友的感激之情。
      吃新是农耕社会的遗风,很古的时候便有之,古代“春耕夏耘,秋割冬藏”,最初吃新是在秋收的日子。至今柳江上游地域,依然保存秋收农历六月第一个卯日吃新的习俗。收割之前,妇女们到田间采来新谷穗舂出白米,煮蒸喷香的新米饭,备好丰盛的菜肴,取出用新米酿成的浓郁米酒,由老人邀请乡邻亲友前来作客吃新饮酒对歌。下列是对歌中客人引歌回约:“丰年丰年啊,米香鱼肥酒更浓…… ……多谢好主人,愿你金谷九仓盈。明年吃新时,不忘我家走一程…… ……”村子里“家家扶得醉人归”,充满了欢乐之情。从中可以窥见原始吃新风情。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庄稼再也不是一年一熟,而是一年二熟,甚至三熟,因此吃新再也不是固定在秋收之时。北方以麦子为主食的不少地方,吃新是在麦子开歉收割的日子。南方以稻谷抢割的“双抢”季节。此外,由于地缘关系,庄稼的成熟有早有晚,所以即使在同一乡里,吃新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吃新的风俗也不尽相同。这又如孝感民谚所说的:“十里不同俗,五里不同风。”例如河北宝坻一带吃新是在麦子即将成熟的日子。把要熟而未熟的麦子,掐下含桨的麦穗揉下麦粒入锅微炒,入磨成条寸许,用肉丝、黄瓜、莴苣拌炒,便是别具风味的吃新食品,称之为“碾转。”清代李光庭《碾转》诗云:“仲谋工赋麦,葛恪工赋磨。磨中麦梢自成条,麦兮磨兮俱可贺。堆盘连展诗人羡,村妪争夸碾碾转。小满开花芒种餐,胯斗提篮遗亲串。节物食新忆故乡,春来时未接青黄。昨日友馈今犹在,蒸熟依然饼食香。”吃新时,用“碾转”馈送亲友,充满了吃新乐趣。
      在湖北孝感的东北部,这里的吃新是在早稻开歉收割,晚稻抢裁的日子。吃的是开割收割的早稻新米。那些即使是稍能善炊的农妇们,用新米所煮出的饭刚柔合道,燥湿得宜,香溢满堂。因为吃新不仅是为了庆贺收获,也是为了迎接复秋到来,孝感民谚有“栽秧割谷两头忙”。为了补充营养,充沛体力,所还要吃肉——这便是“乡下佬”所期盼的第二次开荤(鲜)。粉蒸肉是肉中的主肴。用新米碾米粉,加上适量的盐、姜末、自制的甜晒酱与之搅合均匀,再和切成条块膘很肥的五花肉拌合,搁上蒜砣,蒸出的粉蒸肉,挟起来颤悠悠,吃起来清香柔口,肥而不腻。此外家家户户还要用新米酿米酒。在大人小孩们前去栽秧割谷之前,舅母便解开酿米酒的包钵,好泌人的清香啊!满钵子水汪汪的,酒汁清冽,米粒似玉,用筷子一拨、米粒、米酒汁在液中打着转转。在家美美地喝了一大碗,便精神抖数地奔往田畈。
      某些地域,吃新不仅吃新米饭,用新米酿米酒喝,还要吃白水煮芋头、水煮花生、盐米煮毛豆、剥红菱吃……总之吃从地里种出的五谷杂粮、吃时令鲜蔬瓜果。吃的习俗显得丰富多彩。后来还把吃新之俗与传统的节日乞巧节、中秋节揉和在一起。“乞巧节”有妇女在庭院祭织女的风俗。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玉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祭拜以后,还要分食供果,一面吃一面玩乞巧游戏。《晋书•天文志》载:“织女,天女也主司瓜果、丝帛、珍宝……”因此七夕祭(牛郎织女)双星的供品中,还有新鲜水果和五子(桂园、枣子、榛子、花生、瓜子)。可见在晋代“七巧节”便溶合了吃新内容。中秋佳节,阖家团圆赏月,设供桌祭月。供品中北方用梨、苹果、葡萄、石榴、鲜枣、柿子、毛豆等。南方用柚子、芋头、香蕉、菱角、花生、藕等。撤供后便把祭品分给家人赏月之时享用。中秋节阖家团圆欢聚,赏月之时分享时令新鲜果食,以享天伦之乐,岂不快哉!所以说吃新之俗融入中秋佳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我的家乡孝感吃巧节除了祭织女外,孝感董永故里毛陈及其周边地区,还有拜七姐风俗,中秋节也有祭月赏月风俗。这些风俗中供品有时令瓜果如菱角、藕等。孝感民谚有:“有钱人吃月饼,无钱人吃菱角。”在中秋节农村人宁可不吃月饼也要吃菱角。[Page]
    吃新的这些习俗原本流行于农村,后来城里人也有之。如乞巧节,中秋节城里人要吃新鲜瓜果,在各季节里还有吃时令瓜蔬果实之好,这便是乡下人吃新之俗衍生而来的。可见习俗移人,城里人也难免。如今城市的人更是舍得花钱,吃新上市的瓜蔬果实是城市里人的时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02:26:1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帖子

1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6
6#
发表于 2014-1-26 14:36:00 | 只看该作者
一般北方二十三过小年,南方二十四过小年。君三民四也是一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0 18:51 , Processed in 0.168093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