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头特别的人物特稿——以“法国摄影师讲述真实朝鲜”为例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12 14:14: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开头特别的人物特稿——以“法国摄影师讲述真实朝鲜”为例
武斌/文

相比消息写作,特稿写作要自由灵活得多,对于功底深厚、经验丰富的记者而言,写特稿最能够体现自己对新闻的领悟和个人的写作才华。一般而言,消息写作往往把最精华的材料放在导语里,类似于倒嚼甘蔗,先吃最甜的部分,而特稿写作常常相反,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头,结尾可以安排记者最心仪的材料,让人顺着甘蔗梢吃向甘蔗根,越嚼越甜。

不管哪种体裁,写消息也好,写特稿也好,精彩的、吸引人的开头总是对的,新闻产品是注意力经济,能不能吸引人,标题和导语至关重要。要写好开头,需要记者煞费苦心,毕竟万事开头难,开头写好了,后面的段落顺着开头定的思路一路畅通。因此,好开头不但决定了新闻的传播效果,还是记者为全文定调的起始音,好像唱歌的人开口起唱的第一声,又宛如一个乐队的第一小提琴。下面这篇特稿的开头写作有特色:

                              法国摄影师,讲述一个真实的朝鲜

                        2014年05月05日 11:19  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谁是朝鲜最有钱的人?”

“我们都是平等的。”

“金日成对你意味着什么?”

“他是我的心灵支柱。”

“朝鲜女性觉得金正恩帅吗?”

“这真是个过分的问题!”

“外国年轻人会买有洞的牛仔裤。”

“我不相信,你一定是在开玩笑。”

“汉堡真的是金正日发明的吗?”

“没错,在2009年。”……

这段对话发生在法国摄影师艾瑞克·拉福格(下文称拉福格)和朝鲜女孩小金之间。2012年,20岁的小金在平壤大学学习英语,因为品行良好,成为拉福格在朝鲜的导游。近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拉福格的那次朝鲜之行,那已经是他第六次来到这个西方人眼中的神秘国度,他去过那里的很多城市,而翻译小金从未离开过平壤。

小金告诉拉福格,她希望有一天能去英国旅游,而她自己也只说英式英语,因为她憎恨美国人。至于小金在对话中表达的那些观点,拉福格觉得不足为奇:“朝鲜人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她是个好公民。”

2008年,拉福格第一次来到朝鲜。所有去朝鲜旅游的人,都必须有朝鲜导游“陪伴”。而导游带普通游客参观的景点,会比带记者或摄影师看的多,所以,拉福格从不“暴露”自己摄影师的身份。为了避免重复参观,他特意选择在一些重大节日前往朝鲜。就这样,他看到了每年夏季举行的、展现朝鲜历史的大型团体操表演——阿里郎;看到了4月15日,金日成生日时,超过10万人在金日成广场上表演舞蹈;看到了9月9日,庆祝国庆的朝鲜民众集会。

除了热闹的场面,拉福格最关心的还是普通朝鲜人的生活。第一次来到朝鲜时,他就拍到一张让自己很满意的作品——在黑色的背景前,一个漂亮的朝鲜女兵静静注视着镜头。照片的主人公在朝鲜战争博物馆当讲解员,会说流利的法语。这张照片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我一直想拍一张这样的照片。不过要说服一个士兵拍照,真是太不容易了。”

拉福格经常要求参观偏远的景点,因为在路上可以看到最真实的朝鲜。“朝鲜的公路很宽,但没有什么车。孩子在路中间玩耍,唯一比较常见的是军车。偶尔会看到高速驶过的崭新的豪华轿车,它们属于朝鲜的官员。”在他的镜头里,有游乐场里的人,路边的情侣,弹吉他的男孩……这让他成为最权威的朝鲜摄影师。世界许多媒体在报道朝鲜时,都会配以他的照片。不过,这也给拉福格带来了麻烦。2013年,朝鲜官方发现了他在网络上分享的照片,禁止他再次入境。

现年50岁的拉福格并不只是朝鲜专家,他的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还多次来过中国。2006年,由于公司调整而被解雇的拉福格开始旅行和摄影。他去了一趟巴布亚新几内亚,将拍摄的照片传到网上,立即吸引了一位图书作者的注意,照片也被收入书中。从那之后,拉福格不停地旅行,分享沿途的照片。短短四五年间,他就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旅行摄影师之一。

拉福格作品中最亮眼的是形形色色的人。当你花好几个小时浏览他的照片,会情不自禁地感叹,这些人竟是来自同一个星球,他们的衣着、习俗是如此不同。但看着看着,你又会发觉,所有人又是如此相似,有着同样的眼神,同样的笑容。

挖掘人类共有的人性正是拉福格所关注的,“就像在朝鲜,生活在那里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感情和梦想”。

用这么长的对话开头的特稿不多。在广播新闻报道中,这种开头不稀奇,为了先声夺人,广播特稿常常借用最精彩的现场录音开始,然后由主持人(或记者)压混播出稿件的正文。平面媒体的报道使用这种对话为全篇拉开序幕,实在别致。

由于这些对话反映了朝鲜封闭、保守的社会特色,而说话人荒诞的意识却是言为心声的,这种现实与时代潮流的错位加深了其荒唐可笑,对受众的吸引力显得格外突出。因此,用这样的开头出其不意,令人恨不能先睹为快。于是,整篇报道就成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0 06:26 , Processed in 0.07607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