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参阅件]:曾钟:“民间记忆”红卫兵故事收集者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0 10:19: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曾钟:“民间记忆”红卫兵故事收集者
贾玉川/文、图

墓园工作人员不准记者进入采访,记者只能从外面拍摄墓园内的景象。

位于重庆沙坪公园的红卫兵墓园。

曾钟。

红卫兵墓园内外的悼念者。


在红卫兵墓园里悼念的老同志。
晶报记者 贾玉川/文、图
本期主持: 贾玉川
从2004年开始,每年春节和清明节,曾钟老师都会早早守候在位于重庆的“红卫兵墓园”,等待前来祭拜亲人、悼念老战友老同学的人们,听他们讲述当年发生的故事,收集整理核实那个疯狂年代里的记忆碎片。
曾钟,62岁,重庆教师进修学院退休教师,“红卫兵故事收集者”。他说他既不代表学校,也没有任何组织,这是他的个人爱好,三个诱因让他踏进这个墓地,让他退休后的生活和红卫兵牵扯在了一起。
为什么要记录
促使曾钟收集红卫兵故事的原因有三。
他说:
一是,在2003年10月,《南方周末》上转载了一篇文章,文章里说,重庆沙坪公园里有一片公墓,因为要土地开发,要把墓地平掉,这个消息在社会上引起强烈震动。这里边就包括了曾钟。
二是,当年曾钟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有关巴金去世五周年的纪念文章,里面讲到巴金老先生生前有两个愿望,一个是想成立中国文学馆,一个是想成立中国的“文革”博物馆。1998年时,中国文学馆在北京建成,但是“文革”博物馆直到今天都没有下文。曾钟认为自己这辈人有责任实现巴金老先生的这个遗愿。
第三个原因是,曾钟退休后,妻子为他买了一台摄像机,让他闲来无事时去公园里拍拍花鸟风景,于是乎他就拿着摄像机到公园真的拍摄起来。有一天他不经意地走进一片墓地——就是“红卫兵墓园”——墓地里枯枝横七竖八,长满绿苔藓和一人多高的杂草,许多墓碑就湮没在这些杂草之中,当时这里没有围墙,一片荒凉凄惨的感觉。让曾钟尤其感受深刻的,还有就是自己的一位中学同学也被埋在这里。联系起前面两件事情,他顿时产生一种冲动:我们活着的人,是否应该为这段历史做点什么?为死去的人做点什么?
随后,他就有意识上网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他发现这个墓园里面有许多没有被人们发现而快要被人遗忘的故事,他想把这些故事保留下来,留给子孙们看,留给历史看。
怎么来记录
曾钟开始整理了解每一座墓碑,墓穴中死者姓什名谁,死于何时,经历何种事件,什么原因导致他的死亡。他自己做得极是认真、仔细,因为他总觉得我们现在这些人有义务去记录那个时代、那些故事,去反思它的发生、演变以及最后的不可收拾。
已过去多年,这些东西很难有资料可查,如何进行?曾钟只有守株待兔,在墓地旁等候机会。
当时“红卫兵墓园”是开放的,人们可以随便进出,有人进去他就跟进去,凑上去跟他聊。但大多数人都是游客,对这里发生的事一无所知,偶尔有一些人知道一点情况,他就如获至宝,收集他们知道的故事。
坚持了很多年,曾钟收集的资料越来越丰富。但是对于那段缺失的历史想要还原,谈何容易。曾钟说他像是在做拼图,散失碎片太多了,有时还会有其他拼图的碎片混进来,一幅拼图的真实全貌也许永远完成不了。
曾钟讲述了一个故事,去年清明节之后,他把当时参加一个事件的3个同学,一起请到公墓来,一是为凭吊一下当年的同学,二是想听他们说说,当时的事情究竟是怎样发生的,过程是怎么回事,结果,3个人两种说法,都说自己是亲眼所见。真相只有一个,他却听到两个不同的版本。他不能去编故事,他要忠实事实,现在他只能表述为该事件的一说二说,把这两种说法都保留下来。
为什么而死
1978年,曾钟还在大学读书,当时社会上出现了所谓的伤痕文学,开始对“文革”进行反思。随着反思深入,产生了对“文革”的声讨,反映“文革”武斗故事的电影就是《枫叶红了的时候》,在社会上也引起极大震动。
曾钟说,他们这代人,既是“文革”经历者、参与者,又是见证者,所以对于“文革”,他有着特殊的感怀。
在收集整理资料时,通过大量采访,他接触到很多死者的亲人、战友、同学、朋友、目击者,他说没有具体统计,但肯定有数千人,随着积累,他逐渐对墓地整个的轮廓清晰起来,他发现这片墓地很多墓碑后面,都是一个个令人伤心落泪的故事。他认为这片墓地里“牺牲”的都是最凄惨的死,他们都是被骗死的,直到死,他们都以为自己是在从事着崇高而正义的事业。
曾钟说,这段史料现在人们也许能看得非常清楚,但在当时有谁能够把这些看得清楚呢?
□故事
一个红卫兵家庭的裂变
朱荣凡是江北二中高二的一个学生,曾钟与他见过一两次面。朱荣凡当时是学校“815”战斗团第3号人物,算是个小头头。
1967年的8月初,重庆市主要两大造反派“反到底”和“815”在杨家坪地区进行激烈地争斗。朱荣凡奉命到前线去增援,当时他手无寸铁,但造反派头头告诉他,大战后他们就可以得到枪支,学生们听了都很兴奋。到了阵地后,因为学生没有枪,造反派就让他们去送子弹。深夜里,对地形不熟的朱荣凡,扛着一箱沉沉的子弹,不小心掉队走入对方火力控制区域,被子弹击中负伤倒地,他拼命想爬出来保住性命,结果被对方的人冲出来,用大砍刀砍死。
曾钟说,这个故事的悲剧性在于,朱荣凡的亲弟弟,当年是南岸11中学的初中学生,参加的是另一支“反到底”的造反派。弟弟在哥哥死后没过几天的另一场战斗中,从南岸坐船进攻潘嘉坪,在五台山地区也被打死了。
曾钟说,这个事件已经够悲剧了,但故事还没有完,本来两兄弟的死,双方都不知道,武斗平息后,江北二中学校战斗队组织了一个慰问团,到朱荣凡家里去看望他的父母亲,结果南岸的11中学“反到底”11纵队,鬼使神差地也组织了一个慰问团去看望二老,两派双方不期而遇都出现在朱荣凡家里,势不两立的两派就在家里发生争吵,几乎动手。
家里正好有一位从西安交大来的老师,他是两兄弟的堂哥,在他的劝阻下,双方学生才平息下来没有动手。
曾钟说,朱荣凡这样一个裂变的家庭,是当时中国社会中千千万万家庭的一个缩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0 07:02 , Processed in 0.148903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