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恒:异彩纷呈的汉碑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19 15:25: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恒:异彩纷呈的汉碑

  汉代通行的标准字体称为隶书,是从对篆书的快速书写中简化而形成的,在书法史上,汉代是隶书发展的高峰。尽管魏晋时期以后楷书逐渐取代隶书成为 社会通行的标准字体,然而隶书凭借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并未被淘汰,历朝历代都有人专门研习和使用,直到今天仍是书法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品种。直到上世纪40年 代汉简墨迹被大量发现以前,人们认识和研习隶书的依据,就是保存至今的各种汉代碑刻。
  汉代人十分重视礼制,祭祀、丧葬都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东汉时期,通常在祠庙、墓地都立有碑刻,所以东汉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碑刻制度走 向成熟和繁盛的高潮时期。据统计,从宋代以来见于记载著录的汉代碑刻多达400余种,原石留存至今的有近200种,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东汉后期镌刻树立的。 从分布地域来说,以山东、河南、陕西等地为最多。
  汉碑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是祠庙、陵墓碑刻,这些碑大都形制规范整齐,上面的文字内容都是为祖先或某些官吏歌功颂德的文章,除碑文外,许多碑的顶部 刻有该碑的全称,一般用篆书书写,称为“碑额”,有些在碑的中上部凿有圆孔,称为“碑穿”,还有一些在碑阴刻有立碑出资人的姓名。这类碑刻以山东曲阜保存 的孔庙、孔林汉碑最为典型。数量较多的另一类是凿刻在山体崖壁上的摩崖刻石,一般都是在地势险峻的交通要道,书刻的文字内容多是记述开山筑路、兴修水利等 重大工程的过程或主事者的功绩。这类摩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陕西汉中的石门褒斜道摩崖石刻群。除了碑版和摩崖外,汉代还有一些字数较少、体量较小的石刻小 品,包括宫殿、陵墓石料题记、阙铭、界石、刑徒墓砖以及画像刻石上的少量题记。这类小品虽然是零星出土于各地,但总体数量也相当可观。
  后人研究汉碑,除了了解碑刻制度的演变发展、挖掘碑文的史料和文字价值,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通过汉碑上的字迹来研究汉字形体结构的演变轨迹,学习隶书书法的艺术特征。
  尽管汉碑上的字迹都是属于隶书字体,但由于时间、地域、用途以及写手、刻工等因素的差异,所形成的风格也各有不同,可以说是千姿百态、精彩纷呈。
  关于汉碑隶书的风格种类,书法研究者已经有过很多细致、具体的归类和分析,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面貌:
  首先是端庄严谨、典雅清秀的一类。这类面目的作品以山东曲阜的孔庙、孔林汉碑为代表,其中如《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汉 隶精品,另外陕西的《西岳华山庙碑》《曹全碑》也是这路风格的典型。这些碑版大都由官方树立,记载了朝廷对孔庙设施的配置及祭孔仪式等内容,碑文的书写者 和镌刻者的技艺都很高超,体现了汉代隶书的严谨法则,具有一股雍容典雅的庙堂气象。
  其次是粗狂雄浑、朴实奇崛的一类。这类作品或者由于书写者的风格趣味,或者由于刻工的技术水平,看上去不那么精到细致,而是略显粗糙稚拙,其中 比较典型的有《张迁碑》《鲜于璜碑》《三公山碑》等。过去人们品评汉碑隶书有方笔、圆笔之分,《张迁碑》等被称作是方笔的代表,其方折厚重的点画与方整雄 壮的字形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乱头粗服、浑朴天然的审美意象。
  此外还有一种放纵飘逸、瘦劲挺拔的类型。这类风格主要见于自然山体的摩崖石刻,以汉中石门诸品中的《石门颂》《杨淮表记》和河北元氏县的《封龙 山颂》等特点最为明显。由于自然山体的崖壁十分坚硬而且凹凸不平,所以在上面书写和凿刻相比一般的碑刻更费力,尤其不便于刻工的修饰加工,因而摩崖石刻文 字的点画通常比较瘦细劲健,并且因此保留了较多的书写痕迹,从而呈现出独特的流动飘逸效果。相同的效果在汉代的画像石题记以及一些石刻小品中也常常见到, 这类小品往往是仓促刻成、略显草率,然而却成为汉碑隶书中别具一格的风格品种。
 《西岳华山庙碑》   《曹全碑》局部之一   《曹全碑》局部之二  《西岳华山庙碑》题跋
  北宋时期,在文人学者群体中兴起了一股搜集、研究古代碑文字的热潮,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们到处搜罗埋没在荒山古刹中的残碑断碣,获得拓本后考证源 流,记录碑文,品评书法,留下了许多研究成果,其中最著名的有欧阳修的《集古录》、洪适的《隶释》、赵明诚的《金石录》等。同时,还有一些专门收集、研究 古代青铜器物的学者及著作。两者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中国传统学术中一个重要门类——金石学。
  宋代金石学的重要功绩之一,就是著录并保存了大量的汉代碑刻的记录及拓本。由于战乱损毁和自然侵蚀等原因,许多秦汉以来的碑刻都已湮没无闻。经过宋人的搜寻、传拓和著录,大量碑刻重见天日,成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文化遗产。
  宋代兴起的金石学经过元、明两代的延续,在清朝初期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复兴、繁盛的时期。清朝统治者在文化上的严酷政策,导致了文人学者大都转向 远离时事、闭门研究古代文物的学术风气。当时,学术界盛行对汉代文献、文物的研究,治学方法以训诂考据为主,被称为“汉学”,而汉代的碑刻汉字也被视为可 信无疑的真实史料而受到广泛的重视。这股风气从学术界扩大到书法界,许多书法家开始倡导学习汉碑、复兴隶书的实践。于是,以汉碑为主的古代碑刻拓本成为文 人学者及书法家们争相搜集收藏的目标,并由此形成清代书坛的新潮流——碑学。
  清代的碑学书法以研究汉碑、复兴隶书为发端。由于年代久远,许多汉碑都已经毁灭或湮没,因此,寻访和传拓隐没在荒冢残庙中的古代碑刻成为当时文 人官吏普遍参与的活动,如乾嘉时期的黄易、翁方纲、阮元等人都利用自己在各地做官的机会,大量搜访汉碑。尤其是黄易,长期在山东、河南一带寻访古碑,不仅 重新发现了《武斑碑》《武梁祠画像石》《熹平残碑》等一批汉碑,而且将拓片寄到北京,在翁方纲等学者间流传、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自己也撰写有访碑 日记、访碑录等著作。另一位碑学研究的重要人物翁方纲则著有《两汉金石记》《汉石经残字考》等著作。通过这些文人官员的影响和带动,散落在各处的汉碑也被 集中起来加以保护,今天保存在山东曲阜、济宁等地的众多汉碑,就是那时集中起来的。
  对于那些已经毁灭的汉碑来说,侥幸留存下来的拓本就格外珍贵了,特别是年代久远的宋拓或是孤本,更是价值连城,成为收藏家追逐的对象。因为古碑 经过长期的雨摧风化、椎拓损伤等原因,即使原石尚存,不同时期的拓本在保存字数多寡和书法原貌方面差别很大,所以早期拓本尤以宋拓最为难得和宝贵。
  比如赫赫有名的汉《西岳华山庙碑》原在陕西华阴华岳庙中,明代万历年间毁于地震。其原石拓本世间流传仅有四本,存字多少不一,都是宋、元时期所 拓,名动海内。清代时这四本在不同收藏家之间流传,不论谁得到都视为珍宝,并邀请文人学者和书法名家考证题跋,以增声价。到清末,这四本《华山碑》中有三 本都归于收藏家端方一人之手,傲视同侪,传为佳话。据统计,四本《华山碑》上的题跋多达230余条,涉及人物超过300个,清代中后期的著名文人学者几乎 都在其中留下手迹,洵称瑰宝。
  即使晚出的古碑,由于椎拓过度原石往往受损甚至毁坏,所以初拓、精拓也十分难得。如汉《曹全碑》于明代万历年间在陕西白水出土,后来搬运到西安,其间损角、断裂,完整的初拓寥寥无几,在碑帖收藏者间也是珍若拱璧。
  直到今天,汉碑不时还有新的出土发现,但出于文物保护的规定,新出土的汉碑极少有拓本流传,对于收藏者来说十分难得。而古旧拓本已日渐稀少,若是经过著名学者、书法名家收藏或题跋者就更是难得的珍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0 06:55 , Processed in 0.126041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