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师,你是否三句话不离本行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06:26: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师,你是否三句话不离本行

——关于教师精神生活丰富性的问题

文章来源:教育时报 发表时间:2014-08-27

□ 林高明  
  “三句话不离本行”这句谚语,从主流意义上来说是人们将本职工作潜移默化到生活之中。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谈论者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与念念不忘。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三句话不离本行”,还可能存在着“各自为政”“画地为牢”的思维局限于“坐井观天”的狭隘的目光。所以,“三句话不离本行”,还意味着生活被工作绑架,整个生命缺乏生活的情调与趣味。这一点在教师群体生活中特别突出。
  “三句话不离本行”的教师一不小心就制造出教育的畸形。教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书”,其结果是课堂教学生活单调乏味,学生的知识、思想等等被捆缚在一个狭小的笼里。我们的教育必须引导学生以生活为课程,以世界为教材,而不是以教材为世界,以课堂为世界。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引领学生通向世界的一扇窗、一道门,而不是囚禁学生思想的牢笼。教师狭隘的视野是学生思维的樊篱,教师贫乏的知识是学生成长过程的障碍。眼界创造世界,眼界决定境界。
  孔夫子就明白教育者不能死守书斋,而是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获得人生的万紫千红。他周游列国14年,观察鸟兽虫鱼,学习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知识与见识成就一位教育家,故其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中国的古代书院传统不约而同地把院址设在一些名山大川,其意味是耐人寻味的:教育是与自然对话、与万事万物对话的精神游历的过程。而这其中,教育者拥有与大地相往来的大视野、大胸襟、大思考。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帕夫雷什中学》一书的第一章用很长的篇幅历数他们学校的老师们拥有多少书,其兴趣与爱好是什么,他们现在研究的专题是什么……还提倡教师每年都要到远方去旅行,尤其是城里的教师要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乡村的教师要到城里生活一段时间。他要强调的就是教师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死守章句、生活阅历浅薄的人,入书不深不透,出书不灵不活。
  文化及艺术的成效常常是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在起作用。本行如果要出色,必须借助“他行”“杂行”。老话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说的是精于一行、专于一行,就能成为这一行的行家里手。而我要说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推进,“三十六行,杂行出状元”,想在一行中出类拔萃、脱颖而出,必须从其他行业获得借鉴,这样更容易有突破与创造。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论道:“所有临近艺术部门(诗歌、绘画、建筑、雕刻、音乐)的知识都能丰富散文作家的内心世界,赋予他的散文以特殊的表现力。他的散文便充盈着绘画的光和色泽,语言特具诗意的清新、建筑的和谐,雕刻的线条的突出分明和音乐的旋律节奏。”也就是说,各种艺术门类是相通的,要善于博采众长、化为己有,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水平,并且在很多时候,万事万物的相互启悟更是赋予文化创造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灵感,使其灵性飞扬、别开洞天,创造力喷然涌现、源源不绝。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造,也是一种时创时新的艺术。它需要一些看似无形无影却又无所不在的元素不断地熏染与培育。潜移默化之功往往胜于开门见山之效。黎巴嫩著名的诗人纪伯伦写道:每一颗种子都是一个渴望。你如果真睁开眼看,你会在一切形象中看到自己的形象。你如果真竖起耳听,你会在一切声音中听到自己的声音。
  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课上得精妙有趣,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热爱京剧。他时常在课堂上穿插一些京剧选段,使课堂意趣横生。他说:“如果我身上有一点灵性,比别人多一点悟性,我想,与我学京胡唱京剧、热爱艺术有很大关系。”于老师与京戏结缘,不断地提升他的文化及艺术涵养,滋养他的灵性与悟性,从而滋养了他的丰富的教育及语文教学的艺术。
  特级教师徐长青在中学时代就迷上了象棋,参加工作后还多次在市职工大赛中获奖。在下棋过程中他悟到了,下棋不能狂躁,要三思而行,退而求进,攻守兼顾;多实践才能有技巧,读谱取经自能掌控局面。他由此深刻理解了教育教学的道理:不实践,空谈理论是没用的;不读书,视野是短浅的。凡事如果看不出三步去,你现在做的就不知道是对是错,为后面负责才是真正的负责。人生不可复制,我们应帮学生下好每步棋,为他们的明天负责。这些,成了他的教育教学的理解与创造的基础。
  华应龙老师在工作的最初4年里,一边教体育和数学,一边执教学校女子篮球队。再以后,只教数学了,也坚持每天打篮球。平日里,别人打牌,他打球。有伙伴就一起打,同伴没时间他就一个人打。NBA的经典赛事转播,他一场不落。身边的人都知道“华应龙是个铁杆篮球迷”。他称“我对篮球情有独钟,篮球对我恩泽万种”。他把篮球称为自己的导师:教学和打球一样需要激情;打球中学会尊重一切与自己有关和无关的人;在打球中领悟赞赏的重要;在打球中理解成长需要臭球和嘘声……所谓的球小乾坤大!
  人生除工作之外没有其他爱好是苍白与无奈的,没有其他的业余爱好,人就会显得没有灵气;没有其他的兴趣追求,人就会寡情少趣。就如清代名士张潮在《幽梦影》中说的:“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痴。”《聊斋志异》中有一篇文章写的是《书痴》:颜如玉是怎么将书呆子郎玉柱治得聪明通达的?不让他读书,而是让他下棋、弹琴、交友等等……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也需要富有激情与新鲜的因素来丰富与充实。每个人都需要不断更新,这样才能“每天在自己的灵魂中发现一个新的区域”。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

 在教育及文化艺术活动中“歪打正着”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在数学概念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是直线最短,而从生活文化教育的角度上来看,两点之间的距离是曲线最短。有时看起来不务正业,其实就是最务正业。
  教育是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的文化活动。在考察不少名师的成长历程中,我发现这样的一种现象:跨领域、跨学科成就名师。特级教师支玉恒体育学校毕业后,大部分时间任体育教师。年近四十,才开始教语文,正式上语文课,仅七年时间。但是,凡是听过他上课的老师,都说他的课上得好。他面对教材,能找到与众不同的切入点,设计出独特的教学过程,选择新颖的教学方法,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窦桂梅老师刚毕业时留校做行政工作,在不懈努力下,她被改分到吉林市第一小学。五年里,她只是个代课教师,先后代上过音乐、数学、美术等。五年后,她才真正成为一名语文老师。此后,她在语文教学中如鱼得水,并渐渐创立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尤其重要的是,多年来游学英国、美国、乌克兰、韩国、日本,对其他国家教育教学中的所见所闻所思,不断开拓了她开阔的“教育视界”。多年来,她不断地超越与创造,并构建“‘1+X课程’体系”,成了教育界中的一个奇迹……
  在现行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般而言,学校里各学科之间有了明确的楚河汉界,有了泾渭分明的阵地,互不往来、互不干涉,各自的生命境界与求知的境界被箱笼化、分割化了。于是,教师的知识结构、求知方式就变得残缺不全。长此以往,教师的知识不断地被窄化、孤立化,缺乏整体性和联系性,就自然而然缺乏思想的品质与创造的活性。
  其实,教育教学实践如此,教育教学理论的创造也是如此。单一性必然走向单调,单一性中不可能诞生创造性。
  1975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促使美国朝野达成共识:要振兴美国教育。这一共识使许多有识之士赶到伍兹霍尔,参加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主持的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共35人,而教育学家仅有3人,其余为:心理学家11人,数学家6人,生物学家5人,物理学家4人,电影摄制者2人,历史学家2人,医学家1人,古典文学家1人。这是一次教育理论讨论会,会议的成果便是布鲁纳撰写的《教育过程》。这不仅是一本对美国教育实践有重大影响的教育学著作,也成了有世界影响的教育名著。这部名著是诸多领域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一个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专门思考21世纪的教育和学习。这个委员会的主席由当时的欧盟主席雅克·德洛尔担任,其余14名成员中,大多数是政治家、科学家、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和行政人员,只有少数来自教育界,其研究成果《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成了当代影响深广的名著。
  综合、多样、丰富,会为超越与创造提供肥沃的土壤。在生物学上有着“杂交优势”的原理,在文化上也是同理可证的。
  著名的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在《学斋随想录》谈到这样一个观点,真是发人深思:吾人于专门职业以外,当有多方之趣味。军人只知军人之事,商人只知商人之事,彼此谈话至无共通适当之材料,其苦何堪?为将来之教师者宜注意及之。酱之只有酱气者,必非善酱;肉之只有肉气者,必非善肉;教师之只有教师气者,必非善教师也。当一个人终其一生只守死于自己的研究领域,除自己的专业之外一无所知,那么,他的所谓的专业眼光也是值得怀疑的。只有学问淹博,我们的视野才会开阔远大,我们的生命才会自由灵通,我们的专业才会走向精深,走向独到,得到创造。杜威说得好,教育即生活。教育对于师生来说是一种生活,而教师生活的丰富性与体验性决定了他创造教育教学生活的品质与品位。一位生活枯燥、了无趣味的教师在课堂生活中很难有开放的思想、活泼的情趣。一位生活窘迫的教师,很难传递出思考的悠闲与求知的快乐。一位足不出户、缺乏持续的精神生活追求的教师怎么可能将世界的生动性、精神的深刻性投映于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总之,好的教师往往不是就一说一、就此说此,而是由一而十、由此而彼,能近取譬,取之左右逢其源!专家的大境界不在于囿于“一亩三分地”自耕自作、自娱自乐,而在于突破自我,超越囿限,“挫万物于心间,笼万物于形内”,万事万物皆得理谛,随时随处皆有感悟。就是所谓的“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培植出心智健全、通达开明、活泼健康的新人。而要培养这般新人,首先教师要融通情理智趣,成为一个身心两健的人。这就喻示着,教师的生活不能仅仅是每天都固守在“三句话不离本行”之内,否则,整个生活及人生就会显得窄、小、浅、短。不少教师在课余时间中,一谈到国家大事则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谈到其他领域则是所知甚少甚浅,什么风土人情什么经济文化,基本上是属于一问三不知。他们的兴趣点就在于学校,而谈论学校的兴趣点就在于如何更好地把控学生,让学生沿着自己的既定思路亦步亦趋,跟着自己的教学打转。他们谈论的中心与焦点,以校长为圆心,以学校为直径,甚至是以班级为直径。他们只关注某个学生家长的家长里短,班级学生的分数的高低多少,学校的优秀评选考核如何找关系拉票……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唯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唯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超出教育看教育,超出学科看学科,超出自我看教育,这样就不会产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与遗憾。困守在某一专业之内,就是将无限丰富的生命与人生窄化为逼仄的方寸之间,没有任何情趣与梦想。生活简单乏味的人,内心的精神生活也是淡然无味;没有开阔的视野,自然没有高远的人生格局;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及生活力,自然也不可能有敏感的心灵和创造性的思维。美国国家教育学会主席尼尔·诺丁斯建议,教师要多接触教学工作之外的事物,“让灵性生命的寻求获得满足”。正是基于此,叶澜教授在《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写道:“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我们一方面要提倡“三句话不离本行”的敬业精神,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辨析这句话内含的一些“副作用”,要开阔眼界与心胸,才能拥有专业创造力,创生出更美好的教育教学生活。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0 06:51 , Processed in 0.290708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