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楼主: jssh36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屋》杂志《书屋絮语》辑存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91#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8:45:43 | 只看该作者
  本期《书屋》以讨论“白领阶层”开篇,作者卢周来、侯兴国先生一为经济学家,一为外企高级经理。两篇文章各有特色,有相映成趣之妙。
    “白领”又称“中产阶级”,其构成包括政府公务员、职业经理阶层、大学教师、医生、律师、资本市场从业人员等等。近二十年来,这个阶层发展很快,已成为中国社会多方面的中坚力量。白领们身处激烈的竞争环境,深切体验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不过,尽管他们常常诉说自己的不自在,但较之于广大底层民众的劳苦艰窘,他们无疑是生活相对体面的一群人。
    经过辛苦打拼,白领们手中都有些余钱剩米,因此最希望社会稳定,同时也渴望政治进步。他们一般都受过高等教育,而且富于社会阅历,所以有比较健全的政治认知机巧。目前白领阶层的政治面貌很复杂,参与政治的机会和平台也参差不齐,但没有政治家能够忽视他们的观点。
    在经济上,白领们较多地分享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时下正在为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而烦心劳神。他们游走于楼市与股市之间,对两大行情十分敏感。很难设想,如果没有白领们的支撑,中国的楼市和股市会有如此之火。面对节节攀升的房价,许多白领既力不从心而欲罢不能,于是梦想在股市中交上好运。有人预估中国股市大盘将会突破一万点,此种利好消息带给白领们强有力的刺激和鼓舞。
    白领们读书偏于实用,很多人对致富门经和做官心诀最有兴趣。据说在部分白领中,曾国藩的著作受到青睐。究竟他们向曾国藩学了些什么,目前尚未见到有深度的调查和评论。曾国藩精通国学,在做官、识人、治家、教子等方面确有心得。但就世界眼光而论,他比同时代的郭嵩焘就差了一截。
    附庸风雅是白领阶层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他们向往优雅、精致的生活,有时甚至显得矫情。但矫情并不比粗俗更难忍受。近来有本《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的书颇受关注。所谓游民文化,其特点之一便是在既粗又土的作派下行其黠慧小智,对规范性的知识和高雅情趣心怀恶感。游民文化的冲动往往带来破坏性的后果,所以附庸风雅是一件大好事,对于一切让生活向文雅精致方向发展的努力,我意都应该加以鼓励。当然,风花雪月过头了也是一种文明病,但这在当下并不突出,甚至不是个问题。
    白领们的身上被承载了太多的希望。他们能否承担起弥合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既有赖于其阶层的壮大,也取决于他们的安全感和发言权。如果他们自顾不暇,或者表达渠道不畅,一种犬儒主义的心态便会累积并扩散开来。
    明哲保身不应该成为白领们的生存哲学。一个规模庞大、识见宏远的白领阶层才能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92#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8:46:12 | 只看该作者
  西风东渐,酿造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1840年鸦片战争肇始,中国被迫踏上近代化征程,启蒙、变法、救亡和图强贯彻,波澜惊心,时势动魄,人心与民情为之丕变,风云却舒卷不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进入快车道,与时奋进,崛起之势难阻挡。
    现代化的路途没有模式可参照,没有前例可依循,自有特色,无往不利。随着生产各要素的迅猛激活,体制内外的各种力量膨胀生长,市场一统,效益优先,上下呼应,强势顿现。与此同时,人性中逐利争胜的欲望打开释放,皆为目的而来,攫利益而去,社会面貌万象峥嵘,人情之淡,人性之恶,以前难有。市场经济容纳不了田园牧歌式的生存,也排斥了共荣共生的温情和从容。
    现代化必然使社会转型,新生阶层应运而生,这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资本、技术、知识和信息为他们的扩张提供了强大的支持。社会转型也伴随各种乱相丛生。因是市场经济,各种有形资源难免以掠夺的方式开发利用,只顾眼前不想长远的短期行为,无疑造成了生态的恶化;既然以利益为目的,各种权力资源难免会以寻租的方式来追逐,权力与资产互为依托,争权夺利无所不用其极;因是商业运作,各种技术与手段均落脚于此,凡是有利可图,自然迫不及待,花样百出,属于公众服务范畴的各行业均实行产业化,其弊病累积,不知何年可消解;既然以资产作为衡量人们生存境况的指标,贫富差距就不可遏制地扩大,因为人人都想达标,个个都想发财,社会人际关系就无法恢复正常状态。
    新阶层的兴起与壮大,在目前的状态下,我不太看好:他们仅仅是在机遇与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先富起来的一群人,在制造、消费并享受着物质利益,远没有形成社会的批判力量,更无法引导出社会的普通正义来。同时,新阶层会在利益驱动下,利用资本的优势,漫无原则地走向他们的反面,成为社会乱相的共谋。
    变局还在延续,各种现象不时冒出,对于新阶层的评估尚为时过早。但孙中山先生在1919年的一段话,很让我们心气平和起来,相信社会有内在的力量来纠偏导正。他说:“再冷静一点想,无论在甚么地方,荒地开垦的时候,初生出来的,一定是许多的杂草毒草,决不会一起便天然生出五谷来的,也不会忽然便发生牡丹、芍药来的。这种经过,差不多是思潮震荡时代的必然性,虽是有害,但也用不着十分忧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93#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8:46:38 | 只看该作者
今年是“七·七”事变爆发七十周年。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书屋》杂志发表了大量有关中日关系的文章。我们推出这些文章,出发点决不仅是为了应景,而是有感于时下的中国人对日本的认识还相当不够。
    中日两国是近邻,历史上的恩怨由来已久。明治维新以前,中国长期是日本的老师。明治维新以后,中国逐渐落后于日本,并屡次受到日本的欺凌。残酷战争造成严重的心理隔阂,以致到今天还有中国人坚决不买日本货,一说起日本就非常来情绪。
    日本是一个独立的文明体,历史上虽然曾向中国学习,但其根本的文明气质如神国观念、武士道精神以及审美上的物哀叙事都是自身的。有人将其归入“儒家文化圈”,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并不适当。
    前不久我去过一次日本,虽说是走马观花,却也颇多感触。日本土地狭小,资源匮乏,自然风光亦无多少特别之处,但居然在近代世界舞台上释放出惊天能量,目前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乍看起来的确不可思议。近代日本的崛起,原因多多,根本的一条则在于学习西方。从“和魂洋才”到“脱亚入欧”,日本人以强烈的忧患意识追赶世界潮流,神经系统出奇敏锐。实际上,日本人向西方学习还并非始于明治维新,在此之前便有了许多创获。我入住的酒店走廊上,悬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中间有这么几句:“邦家前路不容易,三千余万奈苍生”,“山堂夜半梦难结,千岳万峰风高声”。岛民焦灼不安、激厉奋迅的心肠,是何等紧切!
    但日本人学习西方也并不顺利。日本第一部宪法比美国晚出一百年,宪法颁布当天,举国放假庆祝。但那时一般日本人根本不知宪法为何物,竟误以为是“宪法菩萨”生日。日本武人当政的传统深远,近代以来的政党和议会在军人的淫威下备受摧抑,原敬内阁时期的政党政治有如昙花一现。结果是扩张主义甚嚣尘上,给亚洲乃至世界留下痛苦的记忆。二战以后,这个局面才得以改观。
    日本格外重视教育,“教育立国”是它一百余年来始终不渝的方针。日本的万元、千万大钞便分别印有教育家福泽渝吉和文学家夏目漱石的头像。正因为硬实力由软实力所支撑,所以其能够在二战的废墟上迅速站立起来。日本国民大多有较好的文化素养,普遍有读书的习惯和兴趣。日本公务员的敬业精神在世界上也是突出的。纳税人有权要求公务员勤恳、高效地办事,根本用不着千恩万谢,反倒是公务员事后向纳税人鞠躬点头表示谢意。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实只有公务员的示范作用才真的“无穷”。日本社会秩序井然,公德渗透到细微末节,个中原因是稍加留意都可看得到的。
    赤县神州,一衣带水,一苇可航。新世纪的中日关系如何发展,依然取决于双方的实力。中国要想再次赢得日本人的普遍尊敬,唯有成为亚洲第一强国,舍此别无他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94#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8:47:13 | 只看该作者
转眼就是2008年了。在新的一年里,《书屋》将一以贯之地秉持理性和良知,立足于人性的实际,在常识的立场上发言。
    也许有人会说,常识算得了什么,不就是一点常识吗?我并不这样认为。在我看来,尊重常识既是出色的理性思维,又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上世纪中叶,中国人干过不少违背常识的事情,“大跃进”便是其中突出的例子。那时只讲“多和快”,漠视“好和省”,各行各业竞放卫星,吹嘘“亩产过万斤”,完全是一种反常识、非科学的做法。
    “常识”二字,人人都能理解,但要真正做到按常识办事却并不容易。“大跃进”的遗风是否已经绝迹了?大家只要看看广东开平的违规征用土地案,就知道没有完全绝迹。那样的蛮干,根本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因此,记取“大跃进”的惨痛教训,在今天并非多余。
    “常识”这个话题,是很值得做一番哲学思考的。每个民族、每个国家在特定的时代都有自己的“常识域”。其数量和质量依对历史的尊重及对外交流的程度而定。常识深深置根于人类的历史和经验之中,如果在历史、在时代潮流面前傲慢自负,一味地标新立异,那只会产生大量的伪常识,而伪常识必将贻害无穷。
    不可否认,人类喜欢求新求变,经常有挑战常识的冲动,但这种挑战会带来各种不同的后果。有的推翻了旧常识,传播了新常识,直接促进了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托马斯·潘恩的著作《常识》等等;有的挑战却徒劳无功,如历史上许多帝王为追求长生久视,醉心于求仙访药、炼丹修道,但无一例外地归于失败,甚至还折损了寿命;有的挑战则产生旁门左道或雕虫小技,虽不一定有多大意义,但增加了世界的丰富性。如有的人要打破用笔写字作画的常识,硬是练就了用脚写字作画的本领;还有些艺术门类如魔术等专与“常识”为难,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具有审美和娱乐价值。
    依愚见,常识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为客观知识方面的,一为主观价值方面的。前者以“求真”为目的,关心的是真伪问题;后者以“求善”为目的,关心的是好坏问题。但求善也是以求真为基础的。例如民主相对于专制“是个好东西”,这是当代世界的常识,但这个常识的立足点却很真实,即人性中存在许多幽暗面,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所以只有实行民主,才能防止权力的肆无忌惮。
    通晓中国现代历史的人都会明白,改革开放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便是一个回归常识,按常识办事的过程。我们为什么要搞市场经济?因为世上绝大多数国家是这么做的,我们的祖先也是这么做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虽然也遇到过阻力,但绝大多数中国人欣然接受了这一转变。
    我曾经有一个梦想,便是写一本《论常识》这样的书,只可惜我学养太浅,力不能逮。但愿有博雅君子拿出扛鼎之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95#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8:47:41 | 只看该作者
  偶读《崇德老人自订年谱》,颇多感慨。近代女性在中西文化的对峙、冲撞之中,并没有激烈的蜕变,而是兼旧迎新,优裕淡雅。自守妇德,相夫教子,洒扫应对相当地顺手,出乎后人的意料。崇德老人为中兴名臣曾国藩之满女曾纪芬,品质纯正,朴实严谨,治家处世有乃父之风,实不辱家门。她到老年信奉基督教,与礼佛并行,信仰别致,实由其执事践行有宗教情怀在,知敬畏懂天命,在日常之中将佛教、基督教等宗教之向善唯真共冶合融,盖有其信仰在。
    信仰就是一生恒定的价值观和处世的准则,不惟宗教信仰然。精神纯实,道德清洁,以慈悲为怀,以良善为美,贯彻始终,百世莫移。念兹在兹,俯仰无愧,这属私人性质事务,关乎私德,与大而无当之类无关。私德优良,公德必彰显,因为在向善与唯真的层面,私德与公德可以合一。以前所谓宗教是“麻醉剂”,可以检讨的。各人未必信奉宗教,即使信教也是个人自由,不容我辈置啄。不客气地说,宗教情怀应为个人道德建设的底子。
    这里引杨钧《草堂之灵》的一段话,原文是:“凡真之所在,即信仰之所在。苟无信仰,章法必乱,此一定之理,虽圣人不能非之。今之所以愈闹愈乱者,日丧其所信仰故也。”文中的“信仰”二字绝非仅指宗教信仰,是指人应持有的标准,且与求真究实联系起来,贵在“凡真之所在”。真之所在,在天理、人伦。秉虔诚之心畏天敬神,有所惧怕,才能为人处世持重而不逾矩;凭真诚之爱推己及人,有所兼顾,才能和谐共生而不自乱,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信仰,与是否信教毫无关系。
    说到此,难免联想到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名言,这句话本身就是信仰。中山先生终生信奉基督教,他思想中“公仆”究其实是从“人人都是上帝的仆人”延伸出来的,在基督教的教义中,所有的信教者都在为上帝服务,无论高贵低贱。人只有把人的位置摆正,在天地之间才能真正地体现人之价值。中山先生的宗教情怀事关信仰大义,事关公德私德,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中山先生的思想,可能会好些,也会对“天下为公”、“公仆”之真义有更完整的理解。
    退回到自身。记得小时候,我四祖母教导我们小辈,就是你再苦再穷,都要把衣服洗干净,穿出去才有人样。我祖父是旧式文人武士,给我写信时,常在末尾写“清洁”二字,这是家传的“道德”,他们只是对晚辈立一个为人的标准而已,与“天下”不干,却与私德相关联。这是否是“信仰”,不敢追究,只有照着做去了。
    为一介书生,读点书,说点闲话,本就不关宏旨。现在,飘雪时分,枯坐在高楼中,偶尔分心外探,白茫茫的一片,洁净异常。时谓“瑞雪兆丰年”,天地有福,人间祥和,但我更看重其纯质。对天面地,人总该固守自己的本分,真正建立起信仰,向善唯真,在纷纭的岁月中做点实事,自尊自贵,通脱永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96#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8:48:09 | 只看该作者
   春节期间,我随团参加台北书展,得以领略到宝岛台湾的风土人情。
   飞机在午夜时分抵达台北上空,璀璨的灯火接引着我长远的梦想。宛如近乡情更怯,踏上这片魂牵梦绕的土地,我不由自主地站了好一阵。夜深人静,旅行车顺畅地在台北市区穿行,唯有那熟悉不过的汉字不时地映入眼帘。下榻的酒店舒适而温馨,一觉醒来,窗外已是车水马龙。
    我们在台北的行程十分紧张,参观书展后,便匆匆浏览台北故宫和士林官邸。故宫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仅明清两代字画就让人叹为观止。而士林官邸早已人去楼空,只剩下宫花寂寞红,庭草随意绿。
    之后我们开始环岛游。从台北经花莲到台东,但见浩瀚的太平洋雪浪翻滚,险峻的中央山脉雄峙东方,山海相拥,大气而庄严。花莲县风景如画,草木生香,空气格外清新。台湾横贯公路穿越太鲁阁公园的大峡谷,巧夺天工。当年蒋经国先生曾到此踏勘,并指挥老兵用血汗征服了天险。台湾最南端的垦丁半岛椰风阵阵,巨大的灯塔矗立在海边,守望着巴士海峡远航的人们。
    高雄是与台北有得一比的大都会,市面整洁而繁华。“西子夕照”是高雄八景之一,落日余晖在海面上闪烁,有如佛光普照,万境安闲。此地的元宵灯会延续数日,络绎不绝的人流挤满了爱河两岸。人群中有跳现代街舞的,有奉送佛经结缘的,也有卖字画和各种小吃的。浓烈的年味比大陆有过之而无不及。
    阿里山和日月潭是台湾久负盛名的景点。阿里山生长着蓊郁的桧木林,树龄最长的达两千多年,得有七八个人方可合抱。这里盛产上等好茶,而美女沏茶奉茶,又堪称赏心乐事。金萱茶尤为清香爽口,使人格外神旺。日月潭明净无比,游船荡开碧波,有移步换景之感。当年蒋介石和宋美龄常来此小住,蒋在潭边为母亲修建的慈恩塔仍历历在目。船夫为邵族人,说起当年往事,还一口一声“老总统”。
    在台湾游历一周,感受最深者是中国传统文化虽经欧风美雨之冲击,但仍在台湾社会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道德层面的礼仪礼节,民俗方面的尾牙春酒,都让人可亲可怀。文化因人而传承,在台湾,无论在车站码头,还是在宾馆商店,到处都能碰到温文尔雅的中国人。我们的导游是一位行伍出身的中年男子,老家在四川,唐诗宋词可谓张口就来。“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他曾以这首宋代诗人杜小山的作品来欢迎我们。那份文气和儒雅,比什么客套话都让人舒心。
    海峡两岸同属一家人,正是血浓于水,情深于海。新的世纪,唯愿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高翥视域,共襄盛举,尽展泱泱大国之风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97#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8:48:36 | 只看该作者
  天涯羁旅,本多不便,我辈烟民,更足忧心。如今世上,绝大多数国家与地区对公共场所实施禁烟严令,违者重罚,每回瘾来,拘束不安。记得某年寒冬,他乡惊醒无聊,欲抽烟消磨时间,只好一人跑到宾馆外大抽,冻得涕泪涟涟。再就是出关检查,每人只能带一条烟,到境外时间一长,常断炊,只能在当地购烟,两种价值、味道悬殊,苦不堪言。那日相见熟人移民,能在异乡抽到国产烟,他竟情绪激烈,眼睛泛光。实在话,对于烟民来说,与其在境外吃瘪受气,不如回国吃汽车尾气,还能轻松地抽烟。
    “吸烟有害健康”,是为常识,人人皆知。作为烟民,长年累积,亦成心病,难以戒掉,只能以命相守。说来人各自由,仿佛仅剩这点,于是放肆。遇到禁烟的场所,当然只能忍住,免得讨人嫌或遭罚款。在境外每能看到“烟枪”急匆匆地从办公楼或其他场所冲出去,狂吸几口,灭掉,赶紧往回走,步履紧迫,看来西方国家的“自由”对烟民而言有限得很。遇到此种场景,想到鄙人还能在办公室吞云纳雾,真如神仙。
    立法禁烟,上升到法理的层面就不得了啦。去冬香港地区甫一执行,任何公共场所都张贴标志和法律条文,真是“触目惊心”。恰好这回我们吃宵夜,在巷子里的小酒馆,私下地与老板沟通,能否边吸烟边喝酒,这老板大惊失色,说一旦遭到其他顾客投诉,或被工作人员当场抓住,不但你们要被重罚,我们也要遭殃。后来与在香港工作的朋友叙说此事,他说立了法就必须执行,任何人任何时候不得例外,并强调说禁烟如此,其他也一样。兹事体大,无人幸免。
    立法事大。从各国各地区的禁烟可以看得出来,一朝立法,万民咸服。法的威力如此之大,无丝毫的空间可以挪移,无需任何解释,违法当罚。且各国各地罚的数额相当大,一是体现法律的威严,起到震慑作用,划出了红线,触到必重罚,法便是法;二是重罚的额度,这是一个具体的刻度,我粗略地换算过,被抓住一次所罚的款,依我个人的情况分析,至少可够半年的烟钱,成本高,划不来,法便是法;三是公共场所若有人抽烟,当场的老板要负连带责任,一同重罚,法内监督,法的强制性之外还有强制,法便是法;四是人人都知道立法是件大事,法便是法。
    所谓“法愈峻而贿愈多”,吃了原告吃被告,只能说明法的尊严失掉,法的地位堪忧;法不完备,有空可钻;执行的强制性不强,随意的成分自然多;执法机构上下其手,法竟然成了私器,法不成法。当今人人痛恨的司法腐败,其实非关司法一层,更指向人们对现有法律的质疑或批判,这是法治的悲哀。
    返回来,尽管在这里可以肆无忌惮地抽烟,在某些公共场所仍需要自我克制,抽烟与否,依然只是个道德问题。说得难听一点,哪天我辈吸烟违法受到了重罚,法治就有希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98#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8:49:00 | 只看该作者
    在今年的媒体上,围绕公共事件展开讨论的声音时有所闻。比如,浙江一位企业家决心在横店重修圆明园,中央电视台就此事做了一期新闻调查,学者中赞成者有之,而反对者亦不少。这样的讨论有助于人们比较鉴别,当然比只听一种声音要好得多。
    圆明园是否值得重修,涉及人们的历史观、文化观等许多问题。一部中国历史,基本上是在治乱循环中走过来的。除了自然的淘汰,由于人为因素毁掉的文物古迹不计其数。项羽狂烧阿房宫、董卓痛毁洛阳宫殿,后来王濬平吴、韩擒虎平陈时也都暴乱宫室,以逞一快。如果说这些属于自作孽的话,那么圆明园毁于英法联军之手,则属于典型的他作孽。在许多国人看来,他作孽比自作孽要可恨一百倍。
    “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向秀在《思旧赋》中的这句感叹,抒发了斗转星移中繁华不再带给人的悲慨。由于乱离频繁,历史上欢场鞠为茂草、楼馆沦为劫灰的事所在多有,毁掉的东西当然是无可挽回了,关键是将幸存下来的真东西保护好。被毁的圆明园过去究竟是什么样子,没有人能说得清。如今要花费两百多亿元、占地六千余亩来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我以为无此必要。浙江本就人多地少,建造这么一个假古董占用吃饭用的耕地,很不值得。
    从新闻调查中不难看出,重修圆明园的背后其实是雄心勃勃的商业动机。这些年来,国人建造假古董的热情不减,它和频繁上演的公祭活动、互不相让的名人籍贯争夺战相比较,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无不呈现出获取经济利益的巨大冲动,用流行多年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这一粗陋的实用主义口号将文化降格为经济的婢女,是物欲狂欢时代浮躁心态赤裸裸的表达。在这样一种氛围下,独立的有价值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能够向前推进吗?
    对待像圆明园这样的文物古迹,今天的人们很有必要琢磨一下它们产生的过程。实际上,中国的王朝统治者既穷奢极欲,又心怀鬼胎。他们修建那些巍峨的宫殿、浮华的园林,除了享乐之外,还希望对民众产生一种心理震慑的效果,正所谓“非壮丽无以重威”。这句话是萧何说给刘邦听的,正中刘邦下怀。圆明园存续期间无疑是皇家的禁脔,匍匐在下的民众能够咸与同乐吗?恐怕是想做一回刘姥姥而不得吧!
    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不正是清朝统治者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才导致海内虚耗,引狼入室吗?重修圆明园,只会遮蔽许多残忍的历史真相,并极易养成国人的虚骄心理。所以明智的态度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圆明园的断垣残壁永远地躺在那里,做为“治者不良、国家蒙羞”的见证,永远地警示后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99#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8:49:33 | 只看该作者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八级大地震,举世惊心。为了安抚亡灵、鼓舞生者,国务院将5月19日至21日定为“哀悼日”,下半旗志哀。“不知死,焉知生”,生死事大,必须尊重,而坚强活下来的人们,肯定会在巨痛之后重建家园。天灾无情,人有情,国有情,家国一体,这次最为生动也最为感人。
    彰显对生命的尊重,这是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此举不仅仅是对死者的终极关怀,所谓厚死,应首先表现在厚生、护生,这样才是真正体现对生命的尊重。捐助之后,悲痛之余,我们该把对生命的尊重不仅仅是对灾区的人们,更应扩及到所有的普遍人,他们都是炎黄子孙、共和国的公民;也不要因为天灾人祸,才能“彰显”,平素就该时时尊重,天天“礼拜”,这样“以人为本”才能落到实处。我们确实该拿出抗震救灾的精神来“为人民服务”,且不论灾难还是升平时期,那么所有的对于生命的尊重就能更加具体化、世俗化,因为我们都是凡人,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都知道痛与苦、都需要爱与亲。
    世上本就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尊重普世价值,并对世俗人们的权利与义务尊重,这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那样爱与恨才会有缘有故,爱总比恨更有力量。
    前些天翻陈之藩先生《剑河倒影》一书,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他在美国留学时感慨:国外还能听到教授谈人生,哪怕调子悲哀,然年轻的一辈“不知是时代把青年折磨的,还是青年们的头脑全让盗墓者盗去。最好的,是在‘不漏水’的小室里钻牛角尖;下焉者则是行尸走肉地过日子了”,感到他自己“像一片落叶似的在这个时代飘零”。
    确实,每个时代都有“到什么地方去”的问题,然“落叶”、“飘零”之感总常有。是时代有了病变,个人无力抗拒,只得随俗而化,做个虚假的动作?还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灵魂与精神丧灭,无方向感与归宿感,满目荆棘,不知所往?被时代的潮流所裹挟,大势所趋,又为大势所弄,上下浮沉,无力左右,便会“飘零”。
    意欲何为?家园何在?我们时常在问这个时代和自己:仅满足于职业生涯的设计,拿一份薪水养家糊口;仅在人情薄如纸的现在,偶与同道抱团取暖,紧紧张张地过日子,忐忑不安守着那份事业。看来,时代的进步并没有解决人生幸福的问题,也无法给予我们终极追问的意义,人们总在磨日子中讨活路,然后呆看时代变幻的脸。
    “实事”、“求是”本是一体两面。别说谈人生这个抽象的大件,就是讲日常的小事,也得“实事”,即这到底哪么回事?发生了什么?这是最起码的。如果不得且不能“实事”,何来价值上面的“求是”?这便是时代之痛。而消除此痛的最好方式,就是尊重事实敬重爱,事情让民知之并关爱他们日常的一饭一粥。
    这期首尾两篇文章都用了“?”号,此为无意之举。如果前一个问号是问天,那么后一个问号就该是问我们自己,畏天敬神,尊重生命,让我们活着相爱,该是这两个问号最好的回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8:49:58 | 只看该作者
   2008年注定是让中国人刻骨铭心的年份。回顾过去的半载,事态百变,艰苦卓绝,特别是绵绣四川遭受地震重创,致使举国为之心焦。
    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及时有效的举措、各种媒体相对透明的报道赢得了国内外的普遍赞誉。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的踊跃参与显示了公民社会的成长潜力。而国际社会广泛施以援手,也对即将举办奥运会的中国予以安慰和鼓舞。
    多难以固邦本,殷忧以启神明。所谓多难兴邦,是从吸取经验教训的角度而立论的。此次汶川大地震,促使国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国家实力和发展模式,更加理性地反思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据统计,目前国内外用于抗震救灾的捐赠款物为五百多亿元,这在中国的募捐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的。数字看起来虽然不小,但却远远不足以冲抵地震的损失。中国有十三亿人口,五百多亿元摊在每个人头上约为四十元。必须看到,尽管广大农民乃至城市低收入者也献出了爱心,但中国各种社会群体的捐助能力是极其悬殊的。有人说,再大的困难除以十三亿也算不了什么。这种说法作为鼓舞人心的宣传手段未尝不可,但却不能成为衡量民力的根据。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城乡发展很不平衡,即便是城市,也远未做到藏富于民。同时国家的行政成本十分高昂,比重竟占到GDP的百分之十八,比世界平均水平还高百分之二十五。拿公车消费来讲,早就听说要改革,但实际情况却是公车越来越多,每年耗费数千亿元。因此,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确立公共财政体制已是刻不容缓。
    中国的“崛起”,从根本上来说有赖于公民社会的成长。没有公民社会的成长,没有纳税人对政府行为强有力的监督,“崛起”就无法保证。在中央电视台为抗震救灾举办的募捐活动中,作家张抗抗突出强调了“公民责任”。她讲得很好,因为我们每个人对灾区奉献爱心,不仅仅是出于“中华一家亲”,更重要的是要履行公民的社会责任。毕竟家国有别,现代国家并非家庭模式的简单扩大和延伸。
    过去的半年,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跌宕起伏,给国人以强烈的心理刺激,有些人几乎给弄糊涂了,一时间竟理不清头绪。实际上,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报道和评论从来都是多元并存,其中既有真实的,也有失实的;既有友善的,也有恶意的。我们不能因为美国有莎朗·斯通就否认美国人民对中国灾区人民的善意,正如我们不能因为美国街头有乞丐就否认美国是个发达国家一样。
    作为奥运会的东道主,中国人理应以更大度的胸怀对待世界上的不同声音。爱国需要理性,那种非理性的民族主义情绪,说轻点是弱者心态,因为个体渺小,所以需要群体来壮胆;说重点是愚昧无知,因为缺乏反思能力,所以容易一触即跳。如果纵容这种非理性的民族主义,则无异于饮鸠止渴。
    中国举办奥运会,不是为了炫耀国力,更不是为了负气斗狠,而是要将其他国家的长处学过来,以便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只有虚怀若谷、不断反思的民族才会有光明的未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9 00:44 , Processed in 0.10732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