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楼主: jssh36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屋》杂志《书屋絮语》辑存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8:50:21 | 只看该作者
   沈从文在自述之中谈到,从凤凰到北京时感受到了“五四”的余波,虽日子苦闷,生活难以维持,但他依然内心“欢喜”。沈是少有的、喜欢用“欢喜”、“妩媚”与“人多如蛆”的现代作家,私下以为理解透了它们,便可以知道他自己说的“阴暗面”。沈的自述是“五四”精神光照下的一帧剪影。
    今年关于“五四”的纪念活动不如从前,我们都有“淡忘”的嫌疑。是的,间或再喊“中国文艺复兴”;我们这些年,多少对得起“赛先生”,对“德先生”却问心有愧者有之;间或“打倒孔家店”太过激,给孩子洗澡时连水一起倒掉了,致使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产生“断裂”者有之,世象纷纭、议论丛生,我们确实在不断地反思。所谓“新启蒙”,实际上是在还原历史的本真,全面评估“五四”精神的实质,将真正符合历史潮流的精神继往开来并发扬光大。尽管如此,我们的思想界还是走了不少弯路,到如今有些东西还是一笔糊涂账。
    “五四”除了显性的“白话文”、“德先生”和“赛先生”之外,更大的部分应该是“人的觉醒”,学界后来讲“救亡压倒启蒙”,多少有点避重就轻,出于想省事的念头。直到顾准的“发现”,“南王(王元化)北李(李慎之)”,这当中还应该包括李锐这位老将,人们才缓过神来,用王元化的话说“向着更人性的目标走去”。“五四”精神内核就是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人性、人道、人文、人权是“德先生”的身躯,它们血脉相通,呼吸一体,缺一不可,这才是“新启蒙”最大的贡献。
    对于“五四”白话文,钱基博深以为恨,他说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是对国语最大的“伤害”,并点名批评章士钊欧化的文言文,鲁迅、徐志摩欧化的白话文。我们可以不同意他的看法,但必须学会尊重并思考其观点。
    我们有些地方确实“开坏了张”,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方面做得不好,方向不对,这与“救亡”如何并没太深的关系,现在后遗症却很重。还有“人的觉醒”之后,借人性、人道、人文、人权之阐释和发挥成为自私的工具或政治的手段,多少有点不伦不类,这些应是“新启蒙”之后我们检讨的起点,不能再找理由或借口来敷衍,我们不要愧对了上一代,又将去愧对下一代。
    今年的五月四日早过去了。实在话,现在来谈近九十年的“五四”精神,强调“新启蒙”之后我们该再做些什么,真有点不合时宜;何况在物质“决定”精神、物欲主义甚嚣尘上的今天,更是件“奢侈”的事。问题是总得有人来做些不识时务的事,说些该说的话,我们总该让这个世界如沈从文所说“欢喜漂亮”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02#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8:50:54 | 只看该作者
  北京奥运会给世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那气势磅礴的开幕式、功能先进的运动场以及中国军团的骄人成绩,都展示了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誉之为“无与伦比”,堪称满意度的极限表达。
    奥运会是人类挑战自我、放飞梦想的大舞台。在鸟巢和水立方,博尔特、菲尔普斯、伊辛巴耶娃等体育巨星光芒四射,不断续写神话般的传奇。特别是博尔特,这位来自牙买加的奇人轻松打破男子一百米纪录,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北京奥运会对世界纪录的大面积刷新,说明人类的体能仍有潜力可挖。
    人类拥有自由意志,这是她的长处和优势。但与许多动物相比,人类的奔跑、跳跃、搏击等能力都不算出色。力不从心也就成了人类及其个体永恒的苦恼。尽管人类用科技创造出火箭、飞机等许多奇迹,但任何替代品都掩饰不住人类对自身体力体能上的不满。体能上由来已久的自卑感和缺乏感,或许是人类竞技体育长盛不衰的根源之一。
    竞技体育的魅力之一在于它的偶然性和戏剧性。几乎每届奥运会都会产生一批“黑马”,都会上演悲欣交集的人间活剧。程菲的失利让朝鲜的体操运动员洪恩贞脱颖而出;而美国射击运动员埃蒙斯两次将唾手可得的金牌拱手让出,更令人难以置信。这正应了今年最有韵味的一句广告词:“一切皆有可能。”竞技体育的偶然性和戏剧性,不仅彰显出决战时刻的惊心动魄,而且使世人的预测能力大打折扣。百密一疏的反复出现,让人类懂得谦卑和敬畏。
    竞技体育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公平性。运动员和裁判员要严格分开,不允许一身二任。比赛按照公开的规则行事,反对任何形式的潜规则。人们之所以尊重奥运奖牌的获得者,是因为他们靠实力而不是靠特权和投机赢得比赛。有些人获奖不乏运气的成分,但人们心里明白,运气只会垂青那些实力靠前的运动员。
    北京奥运会给中国留下了多方面的遗产,但精神遗产最为可贵。志愿者的博大胸怀、无处不在的环保意识以及公开公平的体育精神,都将会对中国人的心灵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现代体育与政治的关系虽然颇为复杂,但许多思维方式则是共通的。中国要建设民主政治,就要彻底改变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状况,还市场以公正,进一步彰显社会正义。
    奥运兴奋点即将过去,后奥运时代的中国人将更为关心自己的日常幸福。面对经济增长的困难,面对诸多的社会矛盾,中国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人们切盼新一轮的思想解放,期待经历奥运精神洗礼的中国更开放,更宽容,更繁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03#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8:51:18 | 只看该作者
近读张友鸾《胡子的灾难历程》,其中关于戒烟两处很有噱头。一处是郁达夫说的“要我戒烟,四脚朝天”,意思是要戒烟,除非死;一处是丰子恺、张乐平两位戒烟。丰子恺说把烟抽一半,停顿一段,等瘾头上来,拿余下的半支烟掐掉烧焦的部分再抽,可以减少烟量,然后慢慢地断下来。张乐平说可以用糖果来替代吸烟。而张友鸾则说他没戒烟照常长寿,戒烟与否,依自己的性子来,真要戒就下决心戒,就别那么多的“法子”,嚷着拿糖果戒烟的,结果那袋糖果还没吃完,又吸起烟来了。
    我则是“无法”而抽烟,以前说过哪天国内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一样有了“禁烟法”,就可以依法行事。如今,“禁烟法”还没制订,我却戒了四个多月了,真有点违背“初衷”。期待“无法”到“有法”,即使还在抽,甚至抽烟违法被罚都心甘情愿,可叹“禁烟法”的出台还会遥遥无期。
    抽烟与戒烟各有利弊,从医学的角度来说,戒烟是利,抽烟是弊。以前放肆地抽,是为了瘾头;今日下决心戒,是为了“利大于弊”。许是抽烟时间太长,猛然断掉之后,副作用太大,至今智力与耐力还没恢复到常态。戒烟原为护生而已。
    如此看来,利弊之别,很关宏旨,人们趋利避害,是为天性。翻上世纪七十年代《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广西农民起义资料》上册,发现当中有一句话很好,那就是“从来利不兴,则无益于众;弊不除,则有害于民”,真是利弊泾渭分明,不亚戒烟与抽烟。历来太平盛世,大多轻徭薄赋,让利于民,藏富于民,利兴则安身立命,“仓廪实而知礼节”;反之,弊端千联百结,若荆棘丛生,而立法跟不上,执行又不力,监督还形同摆设,纵有弊端为害民众,也是奈何不得。兴利除弊,实是要著,秉天性而道行于天下。戒烟,对个人而言有利于健康;而兴利除弊,实在是关乎国计民生,是大大的护生。
    后奥运时代到来不久,“三鹿”奶粉事件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谁都清楚奶粉质量好坏关系重大,有毒奶粉对人们极其不利,本来护生的营养品,变为伤生、害生的“工具”;趋商业之利而不顾民众性命;《食品法》形同虚设,有法不依;弊案发生了那么久,却没有得到遏制;整个食品监督系统失去效能,任厂家胆大妄为,肆意侵害等等,良知如何,在利弊面前已显得苍白;系统性的缺陷,在制度面前原形毕露。面对着有毒牛奶、残留农药的蔬菜、吃避孕药与土霉素的鳝鱼和基围虾,还有靠激素一夜催开的豆芽菜,我们还能说什么?
    我朋友说,你戒烟我支持,对身体有好处,问题是如果我们整天要面对有毒的食品,难道也戒了它们?我们戒得了吗?!该静下来想想,还要拿出点办法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04#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8:51:45 | 只看该作者
美国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开放的中国自然也无法独善其身。在此情况下,国内许多媒体都在热议这场风暴对美、中两国的影响。
    一种带倾向性的观点是,美国经济有可能陷入较长时期的衰退,甚至金融帝国的地位也会动摇,而中国虽然也蒙受了损失,但经济的基本面尚好,在未来仍将保持百分之九以上的高速增长。通过媒体的强力宣传,人们似乎有理由相信,中国赶超美国的机会业已来到,而且千载难逢。
    美国长期以来财大气粗,此次遭受重创确与得意忘形有关。但是媒体很少提到的是,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其抗风险能力也是超强的。美国的GDP约为中国的四倍,人均则更多。它巨量的财富规模、相对健全的社会保障体制以及在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都决定其经济复苏的时期不会太长。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固然尚好,但中国的GDP增长速度却承载了太多的社会责任和信心指数,哪怕这种增速带有透支的性质,实际上也没有多少回调的空间。人们只要看看中央台最近播放的《水问》,就知道中国的经济发展付出了怎样的资源和环境的代价。在全球经济的冬天已经来临的时候,抗寒能力较弱的国家大可不必在抗寒能力较强的国家面前沾沾自喜。
    在此次金融风暴中,中国的外向型企业损失严重。在产业转型和新兴市场的开拓尚需时日的情况下,中国近期的经济发展将更多地依赖投资和内需。投资涉及政府行为,当然不单纯是个经济问题。如果权力监督不力,低水平、低效率的投资现象便不会是个例。中国有庞大的内需市场,但民间的财富和购买力并没有一些媒体所渲染的那么大。低迷的股市使中产阶级的人数锐减,处于跌势中的房价在普通民众眼中仍显高昂。要提振中国的内需市场,关键是改变社会财富分配向政府和强势群体倾斜的局面,做到真正的藏富于民。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高度缠绕,已构成当代中国的突出特点。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场思想解放的大讨论正在全国展开,有些地方甚至提出了“还权于民”的口号。人们意识到,在社会利益格局已相对固化的局面下,思想解放既困难重重又不可回避。历史似乎再次走到了一个充满变数的关节点。中国人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将不仅继续关心GDP的增速,而且对公民权利和社会公正格外敏感,与之伴随的则是对权钱交易和分配不公的日益怨愤。在历史的律动已迫在眉睫时,提出“还权于民”显然是负责任的政治家的态度。否则,一些带有破坏性的极端主义思潮便有可能乘时而起,这是不能不引起高度警惕的。
    中国的科学发展和美好未来,取决于官方与民间在改革中的良性互动。过去有种说法,认为后人一定比前人聪明,有些难题不妨留给将来的人们去解决。假如这种说法完全成立,那么我们将无法解释历史上的曲折和反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又有什么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05#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8:52:09 | 只看该作者
与历史大事件相伴相生的,总是些小故事,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具体的感受都不一样。改革开放三十年了,这么长的时间跨度所包含的内容饱满丰富,到我辈草民身上除了感谢好时代好政策之外,对于日常的感知要远比那些厚重的东西来得直接得多。而对于即将过去的一年,无疑是两样情怀,悲喜叠加,难以自抑,倍感不易。
    在天灾人祸大事件面前,作为独立的个体甚或群体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这就是人类的有限性,我们每个人都不例外。而人类在物质、情欲方面的贪婪和自私时刻会搅乱正常的秩序,表面上想突破有限性,其结果总是事与愿违,只会使人类和社会变得更加脆弱。我们都明白这种“征服”和“报复”的辨证关系,自然界罢、社会也罢,都会累积反作用力,到一定的时候总会爆发,进行惩罚性的破坏,地震与股灾亦可如是观。
    因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金融危机,正在并将继续肆虐全球,未来很长的时间都无法恢复平静,有人形象地称之为“金融海啸”,可见其严重程度。追根溯源,我们不但要检讨金融衍生产品的正当性,而且要逼视人类智慧的局限,并非任何事情都可以为所欲为。亚洲金融风暴余痕还在,今又海啸卷来,才十年时间,爆发的频率相对上个世纪的类似危机密度在增大,这对于新世纪是最大的警讯。
    次贷问题,总使我想起这些年灭而不熄的传销,它们就是“制假”、“造恶”,然后谋取不正当或不合法的利益。这些笼罩着金子般光泽的东西,把欺骗性包裹得严严实实,再充分利用人性的贪欲,制造一个概念,无限放大和拉长,不断网络被蒙在鼓里的人们。待到进入后,就成为“共谋”,把那些美丽的泡泡吹得天大。越到后来,这个受害群体越大,一直要到这个骗局被揭开,人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悔之已晚。毒奶事件,在“制假”、“造恶”层面上,其实意图是一样的,酿成的恶果无法计算。如果把这些仅仅归结于人性的恶、制度性的缺陷和文化结构“病灶”,那是取巧,我以为还是如卢梭说的人类“私意”行为在作祟,不然就很难解释“好了伤疤忘了痛”的现象为何一再发生。
    各安天命。自然、人、社会和谐共生,都承担各自的义务与责任,并试图在各种关系中正当存在,诚所谓恪守本分,平安无事。在这其中,只有人类有反省能力,因此,人们能否正常的生活是世界和谐的关键。如果人们不守本分,“制假”、“造恶”,只会使三者之间的平衡被打乱,最终受伤害者还是以为不得了的自己。
    正常的生活就是在正当、合法的轨道上生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我们得正视人类的有限性,珍惜眼前,仁义兼备,推己及人,自尊爱人。
    一代人有几个三十年啊?我们总该为后来者点盏灯,照亮着他们的黑夜,也使我们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06#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8:52:51 | 只看该作者
  新年前夕,毛佩琦先生在“百家讲坛”评说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声情并茂,如笋剥壳,把人们对刘伯温的记忆再度激活,并引发各种各样的感慨。
    在明代初年,刘伯温与宋濂、高启齐名,都是文章高手。《古文观止》收录了刘伯温的两篇文章,其一《卖柑者言》历久弥新,对人们认识伪劣产品泛滥的根源颇有启迪;另一篇《司马季主论卜》则真实反映了刘伯温的历史观。此公一生最大的特点是徘徊于出山和归隐之间,对人世的荣枯盛衰之理体悟深切,知晓承平日久必有磨难,霜雪过后又见阳春,因此“昔日之所无,今日有之不为过;昔日之所有,今日无之不为不足”。这话看似平常,但非饱经沧桑者不能道出。
    刘伯温精通象纬术数之学,其神机妙算在民间被传得神乎其神,以致获得了“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美誉。其实他政治思维的核心无非是儒家的德治观,讲求“天道何亲,惟德之亲”。明朝开国后,他反复劝导朱元璋修德省刑,永祈天命,生怕自己所选择的明君步入歧途,毁了自己的补天之功。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天道何亲,惟德之亲”的观念是很有市场的,许多老百姓都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过对此表示怀疑的也代不乏人,比如司马迁就说过,公正发愤而遇灾祸者不可胜数,操行不轨者却往往终身逸乐,富贵累世不绝,“倘所谓天道,是耶?非耶?”中国皇权统治者表面上标榜德治,遇到不利也下“罪己诏”,但实质上则以严法绳下。汉元帝做太子时仁柔好儒,结果被他的老子汉宣帝痛斥一顿,说是汉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道杂之。朱元璋更不相信这一说,其残忍刻毒在历代帝王中位居前列。
    刘伯温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却落得个晚景凄凉,郁郁而终,令人不胜唏嘘。究其原因,在皇权专制主义社会,君臣之间乃是一种买卖关系,君主以官爵收买臣子的智力。但此种买卖关系并非一定是等值的,出卖智力最起劲的人,常常因被君主所猜忌而收获不丰,甚至危机四伏。贾谊向汉文帝上《治安策》,其中“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加起来共有九条;唐朝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比贾谊的多了一条。而刘伯温初见朱元璋,便呈上《时务十八策》,这智力未免卖得太狠了些。凭刘伯温之聪明,他并非不知“鸟尽弓藏”之理,无奈一时君臣相得,亲如一家,自己也把持不住,以致披肝沥胆,不惜其言。
    “愁来重回首”时的刘伯温,多半会想起汉朝的张良。张良功成身退,跟随赤松子学所谓神仙之术,等荣利于外物,才避免了与韩信等人同样的命运。因有前车之鉴,刘伯温也屡屡向朱元璋“乞骸骨”,归隐时口不言功,好不容易才得以老死于家。
    张良、刘伯温辈好为“帝师”,始则壮怀激烈,终则饮恨吞声,于此足见皇权体制之荒谬绝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8:53:17 | 只看该作者
  湘人近代的崛起与陶澍大有关系,其家乡安化则是全国闻名的茶乡,他在自传中写下了采茶、制茶、贩茶的场景。后来的中兴名臣左宗棠、胡林翼都有品茗的文字记载,左还将安化的茶移植到家乡去栽;曾国藩的家处湘中一带,他只有喝“烟薰茶”的份,许是这种真正的粗茶,使他在后来的日记、书信中只写每日“围棋”或“读经”,而鲜有饮茶的记录。推而广之,时为陶澍幕僚的林则徐、魏源等应是喝到过安化茶的。于是,很少有一地方的茶与近代史关系如此紧密,如此阔气,安化茶可当之。
    钱基博先生在百年湖南学风中注意到地理因素对近代湘人的影响,这种地域现象所指向的湖湘文化的品质和湘人性格,颇有说服力。其实,湘人性格除了刚、锐、任、勇的骡子脾性之外,应有似安化野生茶为代表的独特、本色、高香的“野生”气质,特立而不失其众,高处而不忘其本。提到乡下“野生”教育的蒋廷黻先生在其回忆录中写道:自由、散漫的私塾相沿已久,自我生长,少有拘束,这种教育很成功。他说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一段时间,清华有三位教授都能教政治思想,他们能从最早的柏拉图讲到当代的拉斯基,但没有一个能讲授中国政治思想演进情形的。换句话说,就以上的情形论,清华所教育的学生是要他们成为美国的领导人物,而不是要他们成为中国的栋梁之才”,因为“在人文学和社会学方面,我们所遭遇的问题就和其它国家不一样”。这么多年了,我们的教育从“野生”到正规之后,是否还在以前的困境中打圈呢?蒋先生也曾喝过“烟薰茶”,此等言语虽如这茶一样粗砺,然耐人寻味。
    1942年丁玲在延安发表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言论。这位喝湘西茶长大的女作家有其“野生”气质的一面,终其一生,在种种劫难和屈辱之中依然能保持自己的风格,这非当时“小资产阶级”情调的沈从文先生能“般配”。她说:“在这样的世界生活下去,多一个真实的同伴,便多一份力量,我们的责任还不只在打开局面,指示光明,而还是创造光明和美丽。人的灵魂假如只能拘泥于个体的褊狭之中,便只能陶醉于自我的小小成就,我们要使所有的人都能有崇高的享受和为这享受而做出伟大牺牲。”这是我读到关于“灵魂”与“崇高享受”最好的诠释。在丁玲的回忆录中,她写道,看着自己心仪的人“仿佛心飘荡在空中,浮着开怀……”这种发乎内心的情感最真。
    同是湘人的剧作家田汉在一篇创作中说到,文艺创作要有“野生”气。这一路数与画家齐白石的“蔬笋气”异曲同工。至于现代学者、作家陈衡哲在早年自传中写到自己时有火爆脾气、霸蛮争斗并归之于“湖南性格”;袁昌英更是“清风是美酒,白光是酒杯,尽量多饮几杯”,我想,“多饮几杯”指“美酒”,也该指向野生茶,抑或“野生”气质的人生愿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8:53:42 | 只看该作者
由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因函套呈红色,被世人称为“大红袍”。全国“红袍加身”的画家共七十多位,其中湖南籍的有齐白石(1864—1957)、黄永玉(1924年生)和杨福音(1942年生)。
    齐、黄、杨三位画家都没有读过美术院校,而是循“野路子”杀入画坛,七搞八搞弄成了正果。白石先生不用说了,永玉先生从十二岁起独闯江湖,在成名之前干过诸多小营生,如瓷厂小童工、剧团见习美术队员等等。福音先生早年曾被一所大学政教系录取,但出身艺术世家的他对此无兴趣,干脆边谋生边画画,做了一个艺术上的独行侠。自由是艺术之生命,难怪他们的作品有天趣,有真性情和王者气。
    黄永玉、黄永厚兄弟对《书屋》杂志关爱有加。2007年,永玉先生在《书屋》发表《晨钟暮鼓八十年》,一面追忆旧雨往事,一面抒发艺术感悟,看似随意剪裁,实则满纸生辉。牛年前夕,《书屋》编辑部恭请黄永厚先生画“春牛图”以添喜气。他完成后兴冲冲地拿给黄永玉先生过目。不料乃兄一看就恼了,说画得这么难看,如何拿得出手。时间紧迫,永玉先生亲自画了一头尾巴高翘的春牛。这一下倒是激起永厚先生的创作激情。他的配文妙趣横生,永玉先生没说半个不字。
    杨福音先生与《书屋》的缘份就更深了,因为《书屋》的刊名就是他题写的。十多年来,封面上那近乎完美的“书屋”二字已经走进千万家。其许多书法作品于稚拙中见老辣,体现出一种“讲究的随便”。至于绘画,他的独特贡献是运用反线描法,突出线条的独立审美价值,使传统的文人画别开生面。杨先生又是“书虫”加“书橱”,文艺古籍过眼无数。有次我陪他聊天,提到袁中郎的《徐文长传》,他顿时来了兴致,用长沙话高声背诵了其中精彩的几段。后来我又陆续读到他的一些散文,很是喜欢——“初冬湘水,岸泊枯柳,孤舟断缆,舟上不必有渔人”。这是湘楚大地独有的苍凉。
    福音先生自称“长得不漂亮,脸面也黑。头发要白不白”,“不晓得何解这样土”。2000年,他穿双布鞋夹了卷画,从广州去北京的中国美术馆办个人画展。接待方以为他是打前站的,他回答说:“我是前站后站一起打。”这次画展轰动京城,人们发现,这位乍看像个远郊人的小老头,在艺术上却有很深的造诣。
    福音先生最为推崇八大山人。他认为,八大的王者之气表现为一种超凡的静穆,“设若亦有涌动,那是大洋之暖流,并不扬波”。在仰慕前贤的同时,杨先生创作极为勤奋,最多的一年达到近千张。他以前抽烟很厉害,但现在毅然戒掉了,可见其胸中确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打定主意要再画二十年。
    在社会上,常见的现象是贫穷者慑于饥寒,富贵者流于逸乐。而定居广州的福音先生却一双布鞋穿三年,两件汗衫对付大半年。他说,人只要有饭吃,能吃饭,生活质量其实并无本质差别。有了饭吃,精神追求愈多愈好,不妨奢侈逾王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09#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8:54:11 | 只看该作者
近读《王宠惠法学文集》,想为自己的法律知识“充电”,更重要的想从历史一个截面去了解中国法学的发展概貌。“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东吴大学精神,确实培育了一代杰出人士,校训、学风和人格高度统一,令人欣慕。东吴法学院院长盛振为所言:“良以法律教育之目的,不在培植专为个人求功利之普通人才,当为国家和社会培植知行合一、品学兼优之法律人才。”是为总结。后来,王宠惠先生立身、治学、修法、行政等方面为现代“士大夫”塑造了形象。
    “虽然,宪法者,立国之大本也。譬之有广厦,必先基础巩固,方能巍然卓立,虽疾风暴雨而弗能破坏也。惟国亦然,必其宪法良好,国本巩固,乃足以自存,而不为政海波涛所摇动。”王宠惠先生在《中华民国宪法刍议》中写道,安邦定国,首在宪法。一国公民必须遵宪守宪,才能体现宪法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国无论哪一种组织都必须在宪法之下开展活动,才具有合法性,否则,就是违宪。因此,对国民而言,违法必究,犯法必惩,这是常识;不论何种组织,同样应接受法律的“检验”,乃至宪法的约束。不仅“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不施恩,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且任何组织的违法、违宪都要“同罪”,不能甲组织的应追究,乙组织的便可以权越法。我想,这样的“平等”庶几能接近这些最早立法者的初衷、法律的真精神。
    “知行合一、品学兼优”作为人才的评价标准,即使现在,都堪为允洽。这其实就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只是现代的评价标准都趋向量化,反而轻视了人品和道德的分量。知与学可以用阿拉伯数字来衡量,个人的品质和道德却无法定量,只能定性,而且必须在“行”的过程中去鉴定,所谓“立人”人立。更进一层,就是要懂法守法,使自己的“行”能在被许可的范围内进行,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有法天下”如此,那么“有情天下”呢?“四十多年前我们初相见时,大错已经铸成,‘恨不相逢未嫁时’,古今中外,有多少宿命论者在这样的爱情悲剧下饮恨终身。然而临到你头上,你便像追求真理般锲而不舍,你和我用不尽的血泪,无穷的痛苦,罔顾一切,甘冒不韪,来使愿望达成,这证实了真诚的人性,尊贵的爱情是具有无比力量的。”这是蒋碧微回忆录《我与道藩》中蒋写给张道藩的一段话。固然可以说蒋、张是段“孽缘”,四十多年的风雨中能相吸相引,共渡时艰,虽困于条件,各个难堪,但能无悔,这便是“立人”之后的真爱。“立人”需要修养,爱情何尝不是?当代人们幸福感的匮乏,实由于真爱的缺失。悲观一点地说,“上帝死了”之后,失去信仰的人们本应抱团取暖,然物欲之下人情冰冷,谈情说爱已是奢侈了。
    “我将独自一人留在这幢屋子里……而把你的影子镌刻在心中,我会在那间小小的阳光室里,沐着落日余晖,看时光流转,花开花谢,然后,我会像一粒尘埃,冉冉飘浮,徐徐隐去”。有遗憾却能宁静相守,这正是那代人的爱。
    “尊贵的爱情”同样是“天地正气”,是幸福的“宪法”,可以这般说开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10#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8:54:39 | 只看该作者
屈指数“五四”,今年九十龄。这段岁月可不算短,期间吞没了无数的英雄块垒、美人情肠,真乃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但也有许多人虽死犹生,比如以陈独秀、胡适和鲁迅为代表的“五四”先贤们。
    在“五四”一代文化人中,最具历史影响力的人物当数胡适和鲁迅。古人云:“春者,天之本怀;秋者,天之别调。”将此观点作一引申,胡适和鲁迅,大略也可视为本怀与别调之关系。不少学者慨叹,鲁迅一生有大孤独横亘于胸,但在我看来,就心性和禀赋而言,胡适或许比鲁迅更孤独。我们可以从嵇康、徐渭、李贽等古人身上找到鲁迅的影子,但要从中国文化史上找一个胡适的前身或影子,则基本上无望。所以,理解鲁迅并不比理解胡适更为困难。
    鲁迅弃医从文,但终生不脱医家的眼光。他深知中国人的灵魂病得很重,但究竟如何疗救,四顾彷徨的他又苦无良策;胡适弃农从文,却又像农学家那样希望地里长出好庄稼。他带回了新的种子,并将毕生精力耗在克服水土不服这个难题上。这是两个为国家命运而心力交瘁、苦恼万分的中国人,并因为这种苦恼而高贵。
    正值“五四”九十周年,有关民主的话题自然受到人们的关切。前不久,俞可平先生在《半月谈》上发表文章,题为《关于民主亟待厘清的六个关系》。这篇文章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提出“以发展民生去代替发展民主,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是的,在当下中国,阻碍民生发展的诸多问题,如财富分配不公、纳税人负担沉重、公款消费数量惊人、权钱交易和寻租活动猖獗、经济领域垄断色彩依然浓厚等,都非发展民主不能解决。当然,发展民主的意义不只局限于发展民生,它还有助于人们获得更多的自由、尊严和真实。人类不是单纯的经济动物,除了企盼生活在富裕中,还希望生活在自由中,生活在尊严中,生活在真实中。不可侵犯的权利使人安享自由,手中握有的选票让人活得有尊严感,强有力的舆论监督帮助人们获得真实的信息。
    俞先生的文章还谈到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重申要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才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目标。不过,值得补充的是,我们只要回顾历史就会发现,凡是人民民主不畅的时候,党内民主就受到损害,甚至会走向专制和个人独裁。因此说人民民主是保障党内民主的根本条件,也未尝不可。再者,人民民主的真正推进,依赖于各种民间组织的成长和发达,只有它们才能吸纳和整合分散的民意,形成各种带倾向性的意见并与政府形成互动,促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还在扩散,西方发达国家都希望中国承担更多的责任。这给许多国人以“风景这边独好”的印象,以至于有的学者公开宣称,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启蒙时代已经结束。但俞可平先生似乎不这样看,他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中国的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同时也给中国的政治、社会发展提供了契机。此种看法,足以给那些头脑发热的人当清凉剂使用。今年4月13日,中国颁布了第一份《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提出要开展广泛的人权教育,并切实保障媒体的“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和发表权”。人权的拓展和推进民主政治是同步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民主无疑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6 21:11 , Processed in 0.07146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