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jssh36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信公众号【教师生活365】gjcjssh365发帖日志26:张清一解读【精英教育】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07:24:07 | 只看该作者
精英教育实施法则一:永远不要给孩子提供削弱其能力的帮助!
                                       今日学堂校长张健柏

这句话的含义是:孩子当然需要大人的帮助。不过,我们的帮助必须是让孩子成长,增进孩子的能力;而不是反过来,用我们的帮助来削弱孩子的能力!这一点,相信家长和老师都会同意!

这句话的另外一个含义是:家长和老师们很少想到“帮助”还可以区别为“增强能力的帮助”和“削弱能力的帮助”,因此,他们的“帮助”常常缺少智慧和思考,往往带来负面的教育后果。

因此,仅仅嘴上知道上述原则的“正确”,与行动上能否做到,这不是一回事。事实上是:绝大多数家长和老师做的正好是相反的事情:他们以“教育”和“爱”的名义,不断削弱孩子们本来拥有的能力。目前中国孩子越来越弱的个人和社会竞争力,表明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城市儿童和富裕家庭,他们的孩子往往更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甚至于我们的大人们(家长和老师)还用“教育”的名义,削弱了孩子们的学习能力。

一:自恋的父母最喜欢剥夺孩子的能力。

世界上最宝贵,最重要的东西,比黄金和钻石还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就是最不起眼,最普通,最平凡的东西:空气和水。虽然我们连一分钟也离不开它们,却没有人会特别在意和珍惜它们。

人生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就是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就是自主管理的“吃喝拉撒睡”的基本能力。虽然没有人会为这些基本生活能力提供奖杯,就像是没人为水和空气开价一样:可是,如果人一旦缺乏这种能力,别的一切光环都会黯然失色。就像是如果没有空气和水,把整个星球的黄金钻石都送给您都毫无意义!

中国古人说:行有余力,而后学文。这说明古人是很了解这点的。行为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连基本行为和责任能力都没有,学习和读书就毫无必要了,因为读出来也是个废物。这其实是个基本常识。

可是,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家长们,早就把这个基本常识忘掉了。特别是目前这个独身子女时代,中国的父母们,以无比的“爱心”“耐心”,以及超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刷新了一项项世界级的人类愚痴记录,以及不遗余力地残害自己孩子的记录:

故事一:擦屁股的天使妈妈

报上曾经登载了一个“无比疼爱”自己独生女儿的母亲“超级爱心”的故事:从生下来那一天,该母亲就“无微不至”地关照自己的爱女。她决心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公主”,结果她果然成功了:娇贵的公主女儿已经18岁了,不会做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公主嘛。。。可是,居然她不会做一件不是事情的事情:上厕所不会自己擦屁股。而且她有“洁癖”:很厌恶做这种“臭事”。全是让她必须依赖同时又很瞧不起的“妈妈保姆”代劳。

我忍俊不禁地想象,这位公主出行的时候,这位专门的“擦屁股天使妈妈”一定得随行,否则都没法活了。。。。问题是。。。如果该公主嫁人了,这事怎么处理?让老公接下这差事吗?还是请几个宫女代劳?她是否还有其他除睡觉外的基本生活能力?不说古人要求的“德言工容”,自己的生活自理也要老公代劳吗?还是请个贴身老妈子服务?当然,这只是我的瞎想,事实上,恐怕没有一个男人,愿意娶这种娇贵无比的公主吧?正好让妈妈把她留在身边,好好享受自己这一生的“不凡成就”!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削弱(其实是剥夺)了孩子基本生存能力的故事。大多数的家长应该不会弄出这样极端搞笑的案例,但他们会做本质上差不多的事情,都是在用各种手段削弱孩子的能力。比如“正常”一点的,就是喂饭。孩子两岁就应该学会的本事,大多数妈妈会服务的很晚。不少孩子上初中后都还在喂饭。

实际上还有更严重的例子,只是不被人注意而已。下面就讲一个这样的故事。

故事二:全面剥夺孩子生存能力的超级父母

这是我亲历的故事,比“搽屁股妈妈”更令人目瞪口呆。今日学堂曾经把一个入学仅仅一个星期的6岁孩子退了学,并退还了全部的学费。当时的学堂不像现在这样入学名额很紧张,让不合适的孩子退学很正常。可当时(四年前)我们生源还不足,但我们却不得不拒绝这个学生。这孩子走路的姿势很奇怪,像个鸭子似的摇摇晃晃。而且他无法与小朋友正常交往互动,注意力也无法集中,情绪难以控制,经常表现出强烈的沮丧和挫败感。

该孩子的家长不甘心,夫妻两人一起找我,询问退学的原因。我直接说:你们是不是从小就不让孩子自主活动,基本上一直是“抱”过来的?父母承认:除了睡觉,醒着的时候从小基本上是大人轮流抱孩子。特别是跟老人在一起,非常宠孩子,生怕他乱动有危险,或者在地上玩会把衣服弄脏,所以到哪里都是抱着他。我说:“这孩子学会走路前应该没有正常地爬过吧?”父母也承认是的,大多数时候他都是在家里,被座位和大人“固定”了身体。

我说:这就是学堂不能接受您的孩子的原因。本来这个年龄的孩子(6岁),就算是家庭教育有些问题,心理,行为有些偏差,我们也是可以通过修改孩子的“软件”,重新教育过来的,不会拒绝他们入学。但是您的孩子不一样,由于从小被家长剥夺了孩子身体活动的权利和机会,造成了孩子不仅仅是运动机能出问题,实际上他的身体神经系统和大脑发育都受到了影响,也就是机能发育不健全。因为幼儿的肢体运动与大脑的发育和神经系统的链接是密切相关的,而且孩子是通过探索周围存在的事物,来发展他对世界的认知和心理适应性的。所以,如果缺乏这个过程,孩子的大脑和心理,行为都会有问题。因此导致他现在无法跟其他小朋友一样参与学堂的正常学习。

父母这才着急了:问,那现在补来得及吧?能不能多参加一些身体“感统综合训练”课程,半年或者一年后再来入学?要求我们给孩子留一个位置,他们甚至不愿意取走我们退还的学费,希望存在学堂里,以后入学再用。我说“我们不知道幼儿的训练课程,你们自己试试再说吧!如有改变,再来学堂报名也不迟,学费还是先取走,现在我们的确也帮不上什么忙”。

实际上我说了谎:我不是“不知道”,而是“很知道”。我自己的孩子,从小的体能,运动,饮食训练都非常成功,身体和大脑的协调性都很好,因为我专门研究过孩子从出生以来的大脑和心理,生理发育的关系。我当时不愿意多说的原因,是因为不想让这对夫妻太受打击:因为根据大脑的发育原理,0—6岁幼儿的大脑,神经系统,心理发展和身体发育的过程,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一旦错过就无法补上这一课。

简单地说:这个孩子将终生成为这对父母的沉重负担,他已经很难重新发育成一个正常人了。或者更残酷一点说:由于基本的生活功能受损,孩子已经“废掉了”。我们学堂任务是“教育”,可以说,是主要负责调整孩子心灵方面的软件工程师。可是,对于这个“硬件”都已经有明显缺陷的“人”来说,我们无能为力了。可能需要这对父母重新回炉再“制造”一个?或者需要一个比莎莉文小姐(盲人海伦.凯特的家庭教师)更有办法的老师。

与普通孩子一岁左右就喜欢到处探索“世界”,即使遭遇各种“失败”和挫折也照样乐此不疲不同,这个六岁的孩子,即使把他放到一个很值得探索,很有趣的游戏场里面,他很可能只会无助地看着周围的一切;面对最轻微的挑战,他也只会哭泣和茫然失措。因为持续六年的剥夺基本生存能力的“教育”,在家长们所谓“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已经不可逆转地造成了他的大脑和神经链接机能的破坏,而且让他心理上在潜意识中承认自己是个“超级无能的人”。这种人很可能终身都无法良好控制自己的身体,心理和思维,就更别指望他将来还能够性格开朗,学习优秀,工作出色了。我非常同情这个痛苦的小灵魂,我理解他的身体给他的精神造成了多大的负担,但是我无能为力!只是感叹世界上居然有如此糊涂的父母和老人。

这是四年前的事情了,这对父母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我相信他们已经发现了我所说的事实:“感统综合训练课程”没有用!

这个故事,是不是比18岁的公主故事更惊心?这一对父母和老人,是不是比“擦屁股天使妈妈”更无知,更愚蠢?前者虽然很夸张到不可思议,但只是削弱了孩子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而后者通过仅仅6年,就破坏了孩子一生的生活能力机制,还破坏了孩子正常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运作和身体的基本机能。

实际上,大多数父母都程度不同地做过类似的事情,只是由于情况不太严重,所以没有引起注意罢了。很多孩子的肢体运动很不协调,就是因为上述的原因。

绝大多数的中国父母,都在“无私地”提供削弱自己孩子能力的服务,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且,父母们最喜欢以“学习”为理由,“帮助”孩子们丧失很多最基本的生活能力,让孩子们长大后成为一个无能也无趣,无助的社会成员。

我们也看到了:大学生普遍缺乏生活能力,更有甚者,家长们需要在大学城租房子陪读,料理孩子的生活。还有大学生上学仅仅一星期就退学了,因为无法适应“没有妈妈的日子”。还有学生不会剥鸡蛋壳,因为家里吃鸡蛋总是妈妈剥好的,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硬鸡蛋”,结果无法下口。这些人,不说指望他们“振兴中华”,能把自己管好就谢天谢地了。

三:被剥夺能力的孩子对自恋父母的无情报复

家长做任何事情都会得到一个结果的。如果家长做的事情是伤害自己的儿女,他们也会遭遇最为强烈的报复。小时候被父母象宠物一样“千娇万宠”养起来的孩子,绝对不会像宠物一样对主人亲密依赖。反而会有很大的敌意。因为从心理学上就知道,每一个人都是有“自我成就”的需要的。如果孩子长大后发现自己的无能,他在心理上是很自卑的,同时也对自己缺乏能力感到愤怒。而毫无疑问:他们会认为造成他们今天这种无能局面的原因就是父母,因此一定会把气出到父母身上。所以,古人早就说了“娇宠养逆子”,从心理学上是完全合理的。

相反,民间说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广泛被中国目前这批自以为学习了“西方先进经验”的半通不通的父母批评为“缺乏民主”,要“鼓励教育”。其实,这句话也是符合心理学的。父母对子女施以棍棒,证明父母有强烈的原则性,并对子女的要求极其严格,将来长大反而会比较有能力,反过来非常感谢父母,会很孝顺。

比如,成龙小时候练武,师傅要求严格。他们都练得很辛苦,师傅对他们练得不好的时候非打即骂。此时的成龙,最想的就是将来长大后把师傅杀了!可是,当他真正长大后,发现正是因为师傅的严格教导,让他有了成就。同时也知道,师傅愿意如此费心费力地严格教导他是多么的负责,反而充满了感激之心,结果他成年后对师傅非常恭敬孝顺。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可为什么我们的父母们,非要用这种害人害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呢?为什么要剥夺孩子的能力呢?骨子里,这些父母是很不负责的。他们其实根本就不尊重孩子的“人”的权利,也不尊重孩子成长的要求,他们只是象养宠物一样,用这种泛滥的“爱”孩子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是他们在扮演“爱心父母”这个角色。本质上,孩子只是他们这场演出的工具。因此当然会受到报复。

上面提到的那个“搽屁股妈妈”,就是找到报社的记者大叹苦经,说自己为女儿付出了一切,但是女儿很鄙视,瞧不起她,把她当老妈子。还常常对她发脾气,她很想不通。这样才把这个惊世笑话揭露出来。

各位身边,应该还有更多这样的例子。被剥夺了能力的孩子们,总有一天会无情地向父母讨债的。最严重的案例,就是杀掉父母。这种事例已经发生过多起。

父母们,反省吧。你们是不是还在继续剥夺孩子的能力?

我的孩子,其中对他们的生活教育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结果,孩子们如果能够帮父母做一点事情就很开心,我们当爹当妈的,也经常“创造”一点这种机会给他们。

我对自家孩子说:你妈妈六岁就会做饭给父母吃了;所以后来很有本事,做了很多重要的事情。结果孩子们十岁的时候,就自己弄饭吃。如果能够做一份饭给妈妈,觉得很有成就感。这就是“懒”父母才能培养出能干的子女,我相信他们今后无论成就大小,起码他们是一个能够自立自强的人。

今日学堂一班的孩子(今年平均年龄11岁),这学期开始要上一门“生活实践课”了。本学期的任务就是两个人一组,周末负责为全体学生做饭。孩子们都很兴奋,争做第一批人选。一个新入学的孩子却很消极,说:做饭真没意思,结果她排在最后。

我对她说:你不喜欢做饭吗?

她说是的。我问:为什么其他孩子都很喜欢呢?

她回答:我从来没有做过。

我说:其他孩子多数都没有做过,可能你平时在家连父母做饭都没有留心过,所以担心自己做不好吧?

她承认是的。我告诉她不用担心,老师会教你们做出很好的饭菜,回家后还可以做给父母吃。还承诺教她做云南特色的豆焖饭。结果孩子非常开心,还特别打电话告诉父母她要学会做豆焖饭,回家给父母吃。这证明孩子都是喜欢增强自我能力的,对生活很热爱的。可叹父母们总是用各种“你不会做”为由,“帮助”其实是代替孩子们成长,排斥了孩子们对于掌控自己生活的努力。

中国目前大批的80后,90后生活自理能力极差,不就是父母们剥夺能力的功劳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07:25:13 | 只看该作者

题记:奥巴马的九条家规,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当代的“帝王家教”,更准确地说,是用很简单的,很容易操作的模式,把美国对于“精英素质“的理解,贯彻到了日常生活之中。中国希望自己的孩子真正“有出息”的父母,都应该好好看一看,并好好检讨一下,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有多大的严重缺陷。

解读精英教育第16 实施典范:责任和荣誉----奥巴马的九条家规解读

         作者:今日学堂校长 张健柏

奥巴马夫妇对两个女儿,10岁的玛莉亚和7岁的萨莎,制定了九条看似简单,但含义深远,可操作性极强的家规。

与中国的父母们不同,奥巴马的精英培养,不是说一大堆豪言壮语,一堆漂亮话。设立“伟大光辉正确’的目标,而是从最简单,最普通的事情开始。其实所谓的精英,就是把身边的事情做好。当你成长的时候,自身能量的增加,你能够做好的事情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人们就越需要你。这个时侯,你就成为人中龙凤---成为所谓的精英了,所以,精英和公民其实是一体的两面,好公民,就是精英。相反,真正的精英,一定是一个好公民。

这些家规,我觉得与康熙皇帝教训自己子女的【庭训格言】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不是讲大道理,而是要求细节,从最普通最平凡的事情做起,做好。最后,成就是“帝王”,也是一个真正的“人”
    我在这里对这九条家规进行逐条的解读,并应用小菁和小慧的案例辅助解说,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奥巴马家规的意义。

家规1、不能有无理的抱怨、争吵或者惹人讨厌的取笑。

这一条,是非常重要和非常核心的教育内容。

这一条容易被中国人理解为“礼貌和修养”,我认为不是。如果仅仅是要求在“礼貌和修养”上做到这一条要求,很可能培养出来的就是一个很会做表面文章的虚伪的人。中国宋明以后的儒家思想体制,就是仅仅从“外相”上出发,从“面子”上来下手,培养了虚伪人格的国民土壤,结果造成中国文化和民族整体性的虚伪和肤浅。

这不是精英教育的原则,因为精英的原则是一切都从自己内在反省。我们来分析一下:

抱怨的本质,是不愿意自我反省,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总希望把自己应该承担的一切都推给别人,如果面对不能接受的结果,发生了不愿意发生的事情,就找到替罪羊---其他的人和事情---出气。所以抱怨就是不肯为自己负责。

抱怨看起来是“温和的”,因为它没有公开冲突。但抱怨的心理行为又是杀伤力极强的,因为它带来了压抑和负面的情绪,而且带来了不负责任的态度和逃避问题的思维倾向,而且抱怨可能带来软弱的人格,或者卑劣的人品,虚伪的表现

[size=+0]抱怨[size=+0]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就是让真正的朋友远离自己。喜欢抱怨的人将无法与周围的人群建立真正的友好关系。随着年龄的长大,她们会越来越孤独,因此也越来越善于抱怨,越来越倾向于用物质手段和献媚等等去讨好别人,解除自己的孤独感。但这种方式的效用很短。最终她们用“抱怨”把自己关闭了起来,他们的人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喜欢抱怨的人,几乎不可能拥有很快乐和阳光的个性,自然,也不会有快乐幸福和成功的人生。

“怨妇”在中国,无疑是一个可悲可叹可怜的人物形象。恐怕没有一个家长喜欢培养一个“怨妇”出来,但是生活中这种人却比比皆是,他们的人生无疑是失败的。

人生不是因为失败而抱怨,而是因为抱怨而失败!

因此,抱怨的习惯将开启一个失败的人生。我不会允许我的孩子抱怨任何事物,我的理解是:所有你不满意的结果,都是你自己选择和造成的。所以,如果对结果不满意,就反省原因,找到自己做错了什么,并改正。

小菁和小慧都是“抱怨型”人才,她们都喜欢指责别人的错误,而回避自己的责任。特别是小菁的表现更为突出。可能因为成绩一向很好的原因,她更有资本来“瞧不起”别人,用挑剔和自负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可以理解的是: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就是一开始,都试图让世界围绕自己来转,而最终必然发现,自己必须服从宇宙的规律,一切都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如果家长没有承担责任来教育他们,而是一味自恋,仅仅关注如何满足她们的一切要求,不管合理还是不合理,就是为孩子创造了一个虚妄的世界,他们就成功地培养出一个不肯负责任的孩子来了。

小菁的父母明明知道她喜欢抱怨,但却愿意容忍。他们对老师说过:小菁很骄傲,谁都看不起,特别是看不起父母,回家对什么事情都不满意的样子。经常批评父母,甚至父亲说女儿很瞧不起他,认为他不如别的父亲有本事,让她很没面子,连话都不愿意跟他说,但是父亲却愿意忍受这种无理和蛮横。什么都没做。

而小菁在学堂期间,由于知道老师不允许这样的行为,她很善于在老师面前装乖巧,用“不说话”来掩饰。所以表现并不严重。但是在学生中,却有反映说她是班上最喜欢背后说别人闲话的两个学生之一(另一个因违背本条家规的原则,已经被学堂开除)。这与我平时见到她时看起来乖巧胆小,甚至有些沉默的印象很不一致。

小慧由于生在一个家庭有矛盾后来离异的家庭,心理行为上的问题一直很严重。原来也是喜欢抱怨的,她倾向于认为总是别人不好。我对她的抱怨就是坚决的反击,要她接受一切后果都是她自己的责任。她会抗议说:如果狗咬了我,也是我错了吗?我也不能去怪狗吗?我说,当然是你错了。因为狗咬人是它的天性,责怪狗是没有道理的。你应该想的是:如果不想被咬,为什么自己不事先做好防范和准备?

她对于自己离开学堂一年半的事情很懊恼。特别是回到学堂后,发现原来不如她的同学都比自己强很多,差距很大,所以很失落。刚开始的时候对此很气愤,说是“我那时候太小了,什么都不知道,被坏爸爸骗了”。我们很容易纵容她的这种思想,因为这是一个“事实”。但是我却不允许她这样思考。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你会受骗?是因为你贪心,他为了让你离开妈妈为你作的选择,带你吃,带你玩,给你买东西,还哄你开心,你要什么都可以。而妈妈为了教育好你,不肯在生活上纵容你,也不会偏袒你,不会用一些不可能的事情哄你骗你,会坚持原则。所以你才觉得“无原则”的爸爸更好,才坚持要跟爸爸走的。走的时候你还特别高兴,让妈妈很伤心。难道不是事实吗?所以,结论是什么?

小慧只好承认是自己愚蠢和贪心才会被骗,所以是自己的责任。因此刚来学堂的时候,对她的亲身父亲有很大的怨气,现在就没有了:因为她明白,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当时他父亲并没有强迫她,实际上也无法强迫她!

现在的小慧,已经学会了不去抱怨,因此,她也学会了一个重要的品质,就是“自我负责”!

而小菁,在父母的一贯纵容下,在学校老师的宠爱下,根本不懂得“责任”的含义,还是一贯的抱怨和逃避责任,开始越来越会编故事。甚至会因为自己的错误而迁怒于父母,反而在家对父母发脾气。这就是抱怨的升级版:争吵

“争吵”是激烈冲突的抱怨。同样是试图逃避推卸自己的责任,却要强迫别人来承担过错,通过攻击他人来逃避自己的责任

因此,争吵反应了当事人更激烈的情绪和更顽强的自我,所以,是更坏的,更不负责任的表现!

    至于“取笑他人”的心理机制,就是即使别人跟他根本没有相关,也不构成任何冲突,没有对自己造成任何影响,甚至在别人退让的情况下,依然要主动地挑衅别人来满足自己。通过有意地突出别人的缺点,甚至是贬低对方的优点,打击和嘲笑别人,来提高自己的心理满足度。因此,这种行为当然是“惹人讨厌的”,这会让自己遭遇强烈的反击,而且也会孤立自己,失去朋友。作为从平民升入高层的布衣总统,奥巴马太了解这种心理机制的伤害性了,太了解这种个性问题的严重性,当然要严格禁止孩子拥有这种恶习。

而小菁很喜欢这样做,所谓的她喜欢“说别人的闲话”,就是通过对别人的贬低来抬高自我,用自己的优点来取笑别人。遗憾的是,没有人对她的这个缺点施加惩罚和教育,因此她会继续发扬光大这个特点,这样她可能永远学不会如何尊重别人,自然,她也同样不会尊重自己。因此,她的人生之路,可以想象也就必然充满了坎坷。


  家规2:一定要铺床,不能只是看上去整洁而已。

家规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冲麦片或倒牛奶,自己叠被子,自己设置闹钟,自己起床并穿衣服。

这两条的内容,都是同样的要求:

第一,把小事.简单的事情做好。

第二,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而且,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堂堂的大国总统,居然很正式地要求孩子做这种不足一提的小事,实在是不如中国“关心大事”的父母“更有智慧”,更有“雄心壮志”。一贯喜欢讲大道理的中国父母认为,这种小事情,让保姆做就得了。或者自己降级当兼职保姆,帮孩子打理一切。不是还有帮女儿打理“搽屁股”到18岁的中国父母吗?我们的孩子,将来是要“做大事”的,不屑于做这种小事。

我却一向认为:把身边的事情做好,是培养责任感的第一步。如果连自己的事都不自己做,你能指望孩子将来“做天下事“吗?古人早就说了:为大于细,为难于易。要做大事,得从小事情开始。要做难事,得从容易的事情开始。这个中国古代的道理,美国人看样子比我们更明白。

小慧回到学堂后,我要求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堂明明有生活老师,别的孩子的衣服可以让生活老师来洗,但她的衣服必须自己洗,如果没洗干净还要被处罚。

别的孩子可以不干活,小慧则必须每天为大家打扫卫生。

回家后她必须做家务,她刚开始抗议说:别的孩子为什么都可以不做?我说别的孩子我管不了,但是你是你妈妈委托我管的,就得按我的规矩办。你的妈妈六岁就会做饭给大人吃,所以现在才会把生意做的很好,赚这么多钱。你已经九岁多了,什么都不会做,好意思吗?而且在中国,“懒女人”是形容最差劲的女人,是对女人最瞧不起的评价。男人可以懒,可以臭,但是绝对不能笨。女人绝对不能懒,不能臭,但是可以没见识。所以你可以不会读书,但是不能不会做家务,不能偷懒。你现在就什么都不会做,将来还想比你妈更有本事,有可能吗?

结果,小家伙就毫无抱怨地做家务了。而且,还很喜欢帮父母做事,如果周末和假日能够帮妈妈做一餐饭吃,她会非常开心。现在两年过去了,11岁的小慧,最近两个星期的周末,与另外一个同学负责给全班同学和老师做饭,同学的评价很好,说是比食堂的大师傅做的还好(他们都很喜欢在学校食堂吃饭)

我能够对小慧作这些“不近情理”的要求,源于小慧母亲的开明:她明明知道,小慧回来后学业成绩与原来的同学相比已经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她最关心的不是如何提高学习成绩,而是这孩子懒惰,不进取,不愿意承担责任等等的问题如何解决。她的原话是:虽然学堂的教学内容很好,但是我不指望小慧将来学业上有什么成绩,我只希望她做个正常的,能够自食其力的人就够了。

作为一个事业成功,早就一辈子衣食无忧,还拿出不少钱支持穷困学生的年收入百万元级的老板,对自己女儿的要求,不是自恋地说:没事的,妈妈可以养你一辈子。而是要求孩子“自食其力”,不理会孩子物质上的非分要求,不给孩子提供比其他孩子更优越的物质条件,反而让她的生活条件比其他孩子更差一些。而且为了避免孩子对于家庭财富的不当期待,从小告诫孩子:妈妈只养你到18岁,以后得靠自己。而且要求孩子做个普通人就行。这种妈妈的确很明理,因此孩子也就容易出息一些。

结果就是:当你不要求孩子读书和学习的时候,她反而会更加用功的学习。因为她发现读书学习是自己的事,会更认真,更卖力。家长本来只要求孩子掌握基本的生活能力,能够为自己负责,反而造就了孩子学习上的突飞猛进:最近一年来小慧的进步,甚至于赶上了一直在学堂上学的孩子,而且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各项能力都在提高。

相反的就是小菁的父母:这对家庭条件一般的父母,尽全力给小菁营造了比小慧还要优越的物质供应和生活满足。他们的想法是:千万不要让孩子受委屈。只要孩子愿意学习,他们无怨无悔地承担了所有的家务,并心甘情愿地为孩子做保姆。给孩子买各种各样的好东西甚至是奢侈品。假期孩子在床上坐一个月,看电脑影视片,读闲书。这对父母居然心甘情愿地给孩子当老妈子,让孩子懒洋洋地过了一个夏天。这种无条件纵容的结果,换来了孩子的“觉醒”:她觉得干嘛要辛辛苦苦地上学读书。因此果断地宣称:我不想变优秀,我只想做普通人。翻译出来就是:我不想艰苦地训练自己,我只想放纵自己!而家长正好可以为她当尽职的服务生。

因此,今后要指望这孩子在学习上有什么真正的突破,可能性不大了。

家规4、保持玩具房的干净。

这一条,也是要求孩子为自己负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可叹的是:中国的父母习惯了当孩子的老妈子,孩子的玩具收拾,几乎永远是父母代劳。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怎么能够指望他会“自我负责”呢?反而是父母用行动告诉他:没关系,孩子不用承担责任。问题都是别人的,享受是你自己的。天下的人都应该是你的仆人,都很乐意为您服务。

当有这种思想的孩子,出去面对世界,发现“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的时候,又怎么会不抱怨呢?又怎么会不责怪别人不“照顾自己”呢?怎么能够反省自我呢?

家规5、帮父母分担家务,每周1美元。

瞧,美国总统多抠门,一周一块钱。要知道,这是在美国,一块钱,实在做不了什么事情。就算是在中国,父母随便就给孩子花的零用钱,也不会一元一元给吧?中国的富二代,报道上说已经到了用百元大钞擦屁股的地步了。

奥巴马当然不是穷人,他当总统以前的薪水我不知道,但是作为一个美国私立精英名校出身的人,收入一定是比较高的,起码不会低于十万美金,不至于没钱给孩子发零用钱。

但是他的确太懂得如何培养孩子了---每周一元,让我都很惭愧!

我是比较反对让孩子拥有金钱的,因为这只会让孩子的心花花的,总在想怎么把钱用掉,买什么东西更好玩。如果孩子根本没钱花的话,他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更有价值的地方。

我认为孩子在整个学业期间,都不应该有钱,因为他所需要的一切条件,父母都已经创造了,再给他钱反而是害了他。无疑是告诉孩子:他不需要努力就能得到想要的一切。如果孩子有需要的东西,需要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去获得,而不是去“买到”。比如今年我就提供了一项奖品:一个户外的工兵铲,孩子们都很想要,我的条件就是:达到了某个目标就可以奖励给他们。

如果孩子想要的一切都无条件地提供给他们,就是告诉孩子这种价值观:你不需要为自己负责,也不需要付出努力,只要开口就行,天上会掉馅饼的。您难道需要培养这样的孩子吗?

奥巴马的家庭,并不需要用一元钱来买个童工干活,让笨拙的孩子干活,可能还影响工作效率。但是他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教育的工具。他用一元钱来告诉孩子:世界上没有理所当然的事情,所有的获得都需要先付出。钱的数字,仅仅是一个符号和代表,而绝对不能,也不需要为钱去交换(由于给的金额太小,实际上没有劳动交换的价值,只有劳动的价值)。

家规6、每逢生日或是圣诞节,没有豪华的礼物和华丽的聚会。

中国父母可能是最喜欢给孩子“过生日”了,这是一个自恋的父母在孩子面前表演“爱心”的机会。而且,父母还有一个无形的价值观传递:我给孩子的生日办得越豪华,越华丽,就证明我越爱孩子。据报载:武汉某大学的学生过生日,家里给了十万元的“生日庆典费”,包了游船请同学一起畅游长江。这已经是笑话了,更大的笑话是:某老板的儿子把这事告诉自己的父亲,父亲“大气”地说:明年你过生日,我给你二十万。

这就是中国人害死人的“面子”,中国为了自己的“体面”,不惜破坏孩子作为一个“正常人”所需要的能力和思维。

学堂办学的第一年,每逢孩子的生日,家长都会送来大大的蛋糕,让孩子跟同学一起庆祝生日。当时我也没有在意,认为让孩子们借生日的机会增加一点乐趣和交流也好。后来发现不太对劲:孩子的生日庆祝越来越“豪华”,节目越来越多,蛋糕越来越大,牌子越来越高级。问家长才知道,这是孩子要求的。他们会说,上一次某某同学的生日,是多大的蛋糕,某某名牌的。妈妈你今天给我买的蛋糕,要比上次的还大,还高级。妈妈们也甘心情愿地“照办”。我发现不对就立即叫停:学堂的孩子今后都不得“庆祝生日”。而且,这也是古代中国人的传统:父母在世的时候,孩子是没有“庆祝生日”的权利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需要成就感的。好的教育就是把这种成就要求指向内心,让孩子通过自身的成长来获得成就感。如果通过外在的物质来获得成就感,这孩子就很可怜:终身成为物质的奴隶。而且,无论他有多少钱,都不会有真正的快乐了。

因此学堂的孩子“庆祝生日”的方式,是看一下妈妈当年怎样把他生下来的。我们有一部国外拍的科教影片,记录了整个生育的过程。学堂的孩子都看过这个影片。所以,孩子们看完后都很惊讶和感动,觉得妈妈当年生他们的时候受了很大的苦。所以生日的时候都会打电话给妈妈,感谢妈妈,这就是让孩子真正了解自己的生日就是“母难日”,这样的孩子才会尊重自己,尊重母亲。

可是,中国的父母好像根本不需要孩子的尊重,他们摆出一副为孩子任劳任怨的“受难者”样子,来“展示”自己崇高的母爱,用削弱孩子能力的方式来“收买爱心”,最后得到的当然就是失落。所以,我认为中国的父母很自恋,害人害己!

美国的圣诞节,相当于我们的春节,是一个非常“盛大”的节日。节日也是中国的父母们借此机会用物质享受来“讨好孩子”和“展示自己”的绝妙机会。不过我们家的孩子的评价是:爸爸,为什么我们家过春节一点都没有气氛?跟平时没什么差别?上一个春节,我们家连年夜饭都没有做,吃了几个核桃当晚饭,比“平时”更简单,这让孩子很“郁闷”。

我反问孩子:那这一天与平时有什么不一样的,应该怎么样过?

孩子说,街上和报纸上都说要好好过节,要买很多东西。我说:节日是商人的“忙日”,他们需要制造出种种“气氛”,目的是要迷糊你们,让你们丧失判断力,大把掏钱出来。所以他们才会花很多钱来“制造气氛”,难道你们也要和他们一样吗?你们如何通过“气氛”来赚钱?还是赔钱?如果你们的“节日气氛”让你们损失了一笔钱,而商家赚了一大笔钱,只能证明你们比他们傻些。

孩子有些失望,但依然坚持:可是,过节总得买些东西吧?我说:如果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随时都可以买。如果我们不需要的东西,因为是“节日”就去买些回来来浪费,岂不是很傻?

所以,我们家的孩子,很快就习惯了我的独特的节日观。实际上,我的节日更喜欢驾车旅行(非豪华游),让孩子们在朴素甚至艰苦的旅途中习惯最简单的生活。

不过,由于节假日学堂都放假了,我的节日观不能让其他孩子和家庭接受,所以父母们依然与孩子们一起大肆“庆祝节日”。我对此无话可说,而且也不能给国人泼冷水,因为我的行为像是一个“不近情理”的“怪人”。直到看到了奥巴马的家规,才突然有了“心有灵犀”的相通感。希望中国的父母也“感而遂通”,不要再继续愚弄我们的孩子了。


家规7、每晚8点30分准时熄灯。

这一条是健康第一,尊重规则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中国的父母,嘴上说健康第一,其实根本不在乎健康。只要看看父母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会坚持要求孩子们开夜车学习和做完作业才准睡觉,就知道他们认为:至少读书比健康更重要。这样长大后自然也会把“忙应酬”,“忙工作”等等视为理所当然,因此中国的夜生活格外丰富,中国人的健康状况也越来越恶化,也就毫不奇怪了。

另外,家长们对“健康”的理解,会简单到以为“多吃”,“吃好”就可以了,所以会“充满爱心”地把各种有害的“优良食物”让孩子大量吃下,根本不知道真正的健康理念。所以,中国青年一代的健康状况急剧下降也就很正常了。两个月前某主持人28岁就突然死亡的案例也就不稀奇了。

这一点,父母们真的要向奥巴马学习。健康和有规律的生活最重要!

小菁的父母,比较忽略对她运动的要求,比较重视对她吃和物质要求的满足。刚刚入学的时候,体质极差,肠胃机能也有问题,常常吃很少一点白饭都会吐。这就是缺乏运动造成了身体机能的失调,五脏功能的紊乱。这种身体,能够希望她将来有什么大的“成就”吗?这样下去她能够支撑多久?后来进入学堂后加强了身体体能的训练,身体好了很多。可是,骨子里她还是非常厌恶锻炼身体,正好,这一次家里面提供了她逃避的机会。这就是不懂常识,不尊重规律的家长。


  家规8:安排充实的课余生活:玛莉亚跳舞、排戏、弹钢琴、打网球、玩橄榄球;萨莎练体操、弹钢琴、打网球、跳踢踏舞。


  假如中国的家长也安排了这些类似的活动,你认为接下来无疑是什么吗?家长们要考证!考级!要用这些活动来“证明”自己子女有别人没有的“优势”和“才艺能力”。

我相信奥巴马不会这样想:这些活动,实际上就是对孩子身体和和大脑的综合锻炼和提高,也是对孩子性情,心理的修养和培育。这些才是最重要的素质。同时,这些活动对于孩子长大以后,如何处理自己的业余时间,也有充实和有趣的安排,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情调的人。而不是机器。至于孩子们玩的水平有多高,反而不是重点。关键是过程。

可中国人不懂这里面的奥秘,只会把这些东西变成一个个考级的“任务”,直到把孩子的胃口彻底败坏为止。看一看与美国人丰富的业余生活相比,中国人的业余生活其实非常单调,基本上就是“看电视,上网,打牌,吃饭”,更有权力一点的人就是玩女人,吃豪华大餐。不同的就是花多少钱,本质上完全一样。这些人,基本上就象机器和动物一样生活。

今日学堂的各种活动课程很多,甚至开设专门的“游戏课程”。如有棋类游戏,象棋,围棋等。运动游戏如剑道训练和比赛,爬山,单双杠,摔跤,武术,音乐欣赏等等。丰富的生活,就是为了孩子们更像一个“人”而不是一台机器。

这些活动,原来小慧和小菁都不喜欢,她们俩都是“逃避型”的,其实就是不爱运动,骨子里很懒散的人。小慧原来还特别不愿意接触新的事物。到了假期缺乏学堂集体活动的情况下,小慧不得不处在我的“强制”要求下,逐渐改掉了这个坏毛病。而小菁却在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和“体贴”下,保留并发扬广大了这一毛病。这不仅限制了她的身体发展,更严重的是:思维和情绪的发展也同时受到了制约。

家长们必须要知道的是:运动和各种兴趣爱好越多的孩子,学习会越好。这是学堂的奥秘,其实也不是什么秘密。只是中国的家长都很糊涂,以为人是机器,学习是打工,只要花的时间长,就能提高成绩。因此不愿意安排孩子丰富的课外活动,生怕“影响学习”,这可能就是愚笨的“中国式学习法”,“苦学”的概念,我很不认同这种“学习观”。这种方式,最好的结局是培养出一个书呆子,最正常的结局,是培养出一个读书和做事都不行的废物。

家规9:不准追星。

这一条是谈尊重和自我尊重。荣誉和成就感!

从心理学来说,追星行为,是一种对自己的目前现状不满,把对人生的幻想和无奈,集中在某一具体对象上的不健康心理行为。

从现象上说,追星行为造成了对现实的逃避,同时造成了加倍的自我认定不足,也就是自尊不足,责任和荣誉心缺乏的情况。

因此,不追星,是一个正常人的正常选择。

可惜,中国的父母喜欢追星,也鼓励孩子追星,甚至有父母会用生命来协助孩子追星。这实在是非常奇怪,让外国人认为这些人都是神经病患者。估计是我们国家太在意“表演”了,太喜欢“在台上”了,太讲求“面子”了。所以我们的孩子,自然也要当“演员”,当不成演员就当“热心观众”。令人遗憾。

根据教育的精英法则:精英总是少数的。精英的价值观也是少数人才能接受的。因此,作为大众传媒推出的“大众明星”,迎合的是大众的心态,追星证明你与大众共进退,自然也不见得有什么高明之处。所以,奥巴马的“不追星”,我想应该含有深意: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没脑子的“粉丝”。英文的“fans”,也可以翻译为“头脑发热的思维不正常者”。您希望自己的孩子“头脑发热”“思维不正常”吗?那就“追星”去吧!

孩子是需要榜样的,最好的榜样是父母。如果父母实在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就找一个更理想的人吧。千万别是什么“星星”,这样你就培养了一个白日梦者。

最后,我想对所有的父母说一句话:你们的孩子本来是很容易教育的,所有的孩子都是愿意接受教育的。可是,由于你们的糊涂和纵容,由于父母的不负责任和无知,才极大地增加了教育的难度,把简单的事情变得很复杂。才把教育的结果,变得更加的严重和不可收拾。

小菁和小慧的教育故事,参见下文(点击进入)。

尖子生的失色和丑小鸭的成长 家庭在教育中的巨大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07:26:11 | 只看该作者
题记:精英教育,就是让学生们在身体和精神方面,都通过持续的锻炼来不断地超越自己原有局限,不断提高自我品质的教育。某些高收费学校(据了解,中国已经出现年学费高达12万元或三万美金以上的“贵族中小学”),如果仅仅关注在生活条件上尽量照顾好孩子,提供最优越,最享受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学校,就不是真正的“精英学校”,而是宠物馆。可悲的是:中国的家长们似乎很喜欢这样的“贵族精英学校”,即使无法进入这样的宠物馆,中国的家长往往也愿意在家里为孩子尽其所能地建一个“宠物窝”。这代表中国多数家长的“教育思想”,因此中国出现了大量无能的孩子--无论在体能上,学习上,人际关系上,甚至“玩”上面,都缺乏能量的孩子。    很难想象一个身体懒散的人,会有勤奋的头脑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也很难想象一个体质孱弱的人,会有积极进取的心灵和远大的人生理想。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的身体都管理不好的人,可以承担企业和社会的“领导重任”。也不敢相信一个心理和行为品质有缺陷的人,能够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能够为自己,为家庭和社会做出什么真正的贡献。因此,无论中外,无论古今,真正的教育,莫不认为:身体的教育,行为的教育,心灵个性和品质的教育,要远远重于“读书认字”的教育。很少有人知道,美国所谓的“常春藤盟校”,其实并非什么特别的称誉,这只不过是当初这些学校共同参加的一个校际的体育运动联谊比赛活动罢了。没想到这个体育机会,却成为今天“精英大学”的代名词。美国的各类学校里,体育项目始终是一项最重要的内容。这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体育的价值,就是精英教育的价值!

解读精英教育18:体育是精英教育最核心的内容和最重要的课程!

                                  [size=+0]作者今日学堂校长 张健柏

我这样说,可能会让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大跌眼镜!因为这完全违背中国几百年来的“常识”。虽然我这种说法,才最符合真正的中国文化传统和真正教育精神。

简单地温习历史,古代的皇家教育机构一直称为“保傅”机构:“保”就是“保其身体”,“傅”就是“傅其德义”。显然,古代皇家的精英教育理念,是认为皇子们的身体训练和体育教育,才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教育。因此“太子太保”,也就是“皇家体育教师”的地位,排在“太子太傅”----这位“皇家文化教员”的前面。

作为皇帝及其周围的高参,他们非常深刻地知道:对于治理国家和人生成长来说,很多必须的重要素质,是无法通过读书和上政治课,文化课来学习并拥有的,只有通过体育课才能学到!

如果理论化一点,文雅一点,复杂一点来说:古代的中国文化,一向坚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国曾经是一个各方面都极为进取和积极向上的民族,而且还是一个极为务实的民族。当然,这已经是“过去时”了。

中国古代读书人追求的人生三大成就,分别是“立功,立德,立言”,翻译成现在语言,就是做事第一,人品行为第二,会读书写文章第三。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一生中要对社会和国家有所贡献(立功),干出一点成绩,才是很了不起的真本事;比会做人(立德),比著作等身(立言),都要重要得多,才没有枉活一生。

可见古人没把会读书当成多了不起的事情。古人说“行有余力,而后学文”,只有当一个人会做人,会做事后,还有剩余的资源和精力,这时候才需要“学文”读书,提高文化素养。如果只会读书,说大话的呆子,是会被笑话的。古代说这种人是“酸儒”“腐儒”,就是说他们像变质了的酒,或者腐败了的食物一样,是需要丢弃的人类垃圾品。汉唐时代的读书人,上马可以杀敌立功,下马可以写诗赋文,其胸襟气概,绝非明清以后只会夸夸其谈的酸秀才们所能比的。

现在的人,早就不记得这些真正宝贵的传统了。因此我说“体育比读书和听课学习更重要”听起来像个怪物。我办学堂,把体育和武术作为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更是让人不可思议。人们会怀疑我是不是故作惊人之语;或者调查一下我的背景,是不是代表某某运动体育团体说话。因为在中国,很多人说话往往不是用脑子,而是用屁股来说话----坐在什么位置上,就说什么话。换了位置,就换一套相反的说法。因此对我有这样的怀疑也可以理解。遗憾的是:我没有任何体育利益团体的背景,相反,我的经历更像是一个正宗的“文人”。

中国宋明以后的“近现代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国人“积弱”的个性品质。这一点国外研究汉学的人看得很清楚。明清以后,对于涉及需要评价人体自然能力方面的用词,往往倾向于负面:比如“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等,罕有“醉里挑灯看剑”的英豪之气。

人们对读书人勾画的理想形象,就是“文弱书生”,“白面书生”,就是一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相公”,如果读书人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样子,好像就不太像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当然,上面这种说法太直接了不太好听,换个词汇就理所当然了:同样含义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难道不就是中国读书人长期以来自我陶醉的荣耀之语吗?

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在公开演讲中都引用过的宋代张衡渠“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读书人理想,具有何等的胸襟气势。而这个张横渠,却并非文人,而是“武人”----他的理想,是到边关驰骋疆场,一刀一枪打出大宋的威风来为国效力。可是当时的范仲淹见此人可造,因为爱才,就告诉他国家当时很需要文化提高。这才“弃武学文”,成为一代文化大师的。他的武和文,都是要效命于这个国家和人民的。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这就是中国真正读书人的精神品质!

可是,这种优秀的读书人精神,却断送在明清以后的世俗和功利中---读书仅仅是因为可以带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种种俗世的好处。就这样,用色迷迷的情欲和贪婪来引诱下的读书,就把中国的读书人变成了一群世界上最虚伪的,利欲熏心,而又特别无能的群体。如孔乙己之流的文不行,武不通的废物,终于成为了明清以后的“中国文化主流”;积弊至今,反而越演越烈了。目前通行全国的“读书,考大学,找个好工作”的“读书人理想”,连明清时期一点优雅的虚伪面子都丢下了,变成了赤裸裸的“市侩读书交易哲学”。

我认为中国优秀的读书人文化传统,是中断在朱熹老先生身上的。当然,他前面还有个董仲舒,是“部分中断”了中国文化道统的“腐儒先驱”。由朱熹开始,创造了中国书生的文弱和阴柔,以及虚伪自私的人格,外加自卑和自傲混合一起的怪物读书呆子的光荣时代;与先秦时期慷慨激昂,善于且勇于进取的读书人完全不同了;也和盛唐时期李白等文人喜欢写诗,同时也喜欢舞剑和从军不同,与经常做“边关梦”和“万户侯”理想的唐宋诗人、文人们也不同了。

宋朝以后的读书人,越来越失去了阳刚之气,越来越“阴柔”和“文弱”,开创了中国书生的“现代形象”,一直持续至今。朱熹本人,也为后来的读书人树立了堪称典范的“成功范例”,据说他标榜的“正宗文人”形象,就是“终身不问家事”的“清高”。把什么事都不做(可能也什么都不会做),看成是读书人的“本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至此甚也。

可是,别忘了此君尊奉的儒家祖师爷孔子,就是一个“什么事情都会做”的人(少也贱,多能鄙事),而且力能举鼎,史书上说他可以把城门都扛起来。哪里象朱熹这种躲在书本里不肖子孙的没用样!此人自称儒家的信徒,装出一副道学先生的样子,自居为儒家道统的传人,实际上却处处违背孔子和先贤的教诲,可见宋儒的虚伪!

而且,儒家学问中,特别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积极参与现实生活的读书人精神,被自称儒家正统的宋儒们搞成了“平时静坐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夸夸其谈,和百无一用的“书生正统”,专门制造腐儒阶层。

可是,这种走样了的朱记“儒家思想”,却统治了中国人几百年来的文化思想观念:这个价值观带来的结果,就是中国的读书人,一定得“弱不禁风”到“手无缚鸡之力”,才像个“正宗读书人”的样。不会做事,不屑做事,就是读书人的“气节”。“赳赳武夫”古代本来是形容很雄壮很威风的男性的正面词汇,我想翻译成现代汉语,应该是“很具有雄性气质”,“很性感的男性特征”吧?但是现在显然是一个贬义词。

糟糕的是,由于我们现在读的书都是文人写的,文人虽不会做事,但善于自吹自擂。于是这种流弊,经由书本的强化,居然变成了现代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深入到了国民的灵魂深处。

于是,不仅仅是文人:只要是稍有些“档次”的中国“名流精英”们,也都以“示弱为贵”。出门一定要坐车,即使只有几步路;上楼一定要坐电梯,即使只有一层楼。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一定要随从代劳,这样才有“面子”。你没看到现在年纪轻轻的大学生们,考上了“秀才”,就施施然来“上学”了,背后的奴才们---他们年纪不老小的父母们背着行李,箱子,殷勤地,心甘情愿地伺候这些少爷小姐们来“读书”,甚至有些家长还自甘堕落,当家奴到底,专门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来陪大少爷大小姐读书。这正是继承了这种“无用”的“书生传统”现代版本。

武汉大学有一个大学生,跟我学过两年。此君家庭情况不够好,大约无法提供给她比较好的物质条件,所以在学校上学期间,需要打些小工,做做家教来补贴日用。这本来很正常,武大很多贫困生都这样。但是有一次,她却愤怒伤感地对我控诉:“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给过她,这个世界非常冷漠。她的父母和亲人,周围的所有人都没有帮助她,一切都是靠她自己努力。因此她将来,也不会在乎这世上的所有人。”

我当时听后大为惊讶,说:这二十几年,你没有织过一寸布,好像也没有少过衣服穿吧?看你的衣服档次,比我上大学的时候还好得多。而且,你也没去种地种菜,看你长的也挺好的,很健康的样子,可见这二十年没人饿着你。你不耕不织,不稼不樯,专心读书考试,没对社会做任何贡献,却一直衣食无忧。这个世界把你好吃好喝的供养到现在,还让你上了名校,比别的人有更多的人生机会,可你居然还说: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给你!也太没良心了吧?

可能她的理论就是:因为我会读书,所以世界就应该跪在她的面前,把她需要的一切都奉献上来。这其实就是继承了朱老夫子的“人生理想”,我能说她不对吗?连某高考“作文满分”的学子,因为总成绩太差只能去上技校读书当工人,都被国人批“世界太冷漠”,“没给别人机会”。这个武大的“高材生”批评世界太冷漠,不是更应该吗?虽然国外名牌大学的哈佛和耶鲁的博士,毕业后去当厨师,当司机谋生都认为很正常。在中国,此君居然因为会读几本百无一用的教材,会考试拿高分,能够考上名牌大学,社会居然还不把她好好供起来拜,奉献上她想要的一切,就实在是太对不起她了。

这就是中国人的“读书人文化价值观”,在这样一种文化价值观下,中国也就没有真正能做事的实干型精英了。数百年来积弱日久,变成了一个温顺无能的羊群国家。16世纪的欧洲传教士记录了这样的文字:“日本人骁勇,是天生的战士。中国人则沉迷于安逸,性情温和柔顺,又不知习武。因此中国虽大却很容易征服”。

而留下这个记录的时代,还正好是中国经济上最发达和强势的时代:明朝后期的“天朝大国”之时。这个很有见识的观点,几十年后就被清军入关所证明----八万铁骑,打遍了数亿人的天下。可后来被汉族同化后的清朝也一样不堪一击:八国联军以百万之众的“国军”,挡不住四千英军的进犯。到甲午海战,以及后来的中日战争等,骄傲的“大中华人”需要付出一百人的牺牲,来换取我们看不起的“小日本”仅仅一人的伤亡比率。这些事实一再证明了中国人的无能和衰弱。我们总说这种差距是因为武器不行,国力不行等等物质的,外在的原因。实际揭秘的资料却证明:大清末年的国力(经济指标)是世界第一,是当时全世界最富裕的国家。而且也买入了很多第一流的武器,如德国的克虏伯大炮等---但是我们不会用,也没有想去用。甚至于很多武器买来后就一直放在仓库里锈掉。后来的抗日战争中,美国免费提供给我们的先进飞机却被中国的飞行员不好好而降低性能,无法同日本飞机对抗,后来美军只好自己派自愿人员来华参与作战,这就是“飞虎队”的来历。折射的依然是中国人的无能,而不是物质武器的落后。

中国人的“弱不禁风”和“沉迷于安逸”,只关心物质享受的特征,难道现在不依然这样吗?明,清两朝,都是在我们最富裕,自以为最强大的的时候突然崩溃的,我们今天已经学会了这个教训没有?今天能够脱离几百年的“历史宿命”吗?

与此同时,英国的精英阶层,也就是“绅士”们,不仅讲求“学富五车”,但绝对不能是书呆子:他们更强调要有很强的个人德行品质和行动力,甚至还要精通剑术,否则就无法参与绅士的荣誉之战:决斗!

这样一种社会风气,培养出了自信自强,优雅而坚强的英国绅士,成为后来的“日不落”大英帝国的坚强基石---以很少的人,统治和管理了庞大的世界。英国的管理人才,一直为世界各国所称道!直到最近几十年,这个大英帝国才开始衰退。但这个民族---央格鲁撒克逊人,却越来越强大----英国的精英教育传统,被美国人很有创意地继承了,如今借教育带来的强势称霸全世界。不仅仅是拥有军事霸权,也不仅仅是经济霸权,更是文化霸权,教育霸权---把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全部吸纳去美国为美国服务了!

中国的文人,事实上很多是属于“行动力超差”的一类人群,连读书人自己也承认“自古无用是书生”,知道自己除了一张嘴,什么东西都没有了。真碰到什么事情,或者要做什么事情,书生是最靠不住的。

翻看历史,我们看到了太多的这种文人误事记录。平时说什么都振振有词的样子,一遇到事情,处理的一踏糊涂。而且最没有责任感,最缺乏良心的,就是中国的读书人了,所谓的“文人无行”绝非虚言。可是中国的这些懦弱无能的书生们,还往往很可恶地把自己抬得高高在上,装出一副很了不起的“精英”和“贵族”样子来,要别人供养他。我的自我介绍里自称“不学,无术”,人说我谦虚。其实是我骨子里实在不愿意做这样的“文人”,我倒是宁肯当一个“武夫,剑士”!

而国外很有水平的大专家大教授,却很实在地说:自己不过是喜欢读书,结果这点爱好居然还有人愿意供养,拿一份优厚的薪水过日子,实在是很荣幸和惭愧。这两种心态,就是西人“务实”,国人“务虚”的本质差别。

如果说,封建统治者有意用儒家的纲常和科举,把原本强悍进取的中国人变得如此孱弱,是为了便于统治和奴役的好处。今天的中国,依然保持如此落后的“文人观念”,对于目前需要积极参与世界竞争的中国人来说,实在不知有何益处?难道就是希望“中国人永远为世界打工”吗?做全世界的仆人吗?

我这里就不去谈什么历史:我只谈教育,谈精英教育。

身体方面好理解,家长说:不就是多锻炼身体吗?家长很支持的,身体好当然很重要。中国的家长,也会买个篮球足球,让孩子去“玩玩”,“活动活动”。或者送孩子去学游泳,跑步等等。

这可不是我说的精英教育的体育课程。这只是身体锻炼,活动筋骨而已,与“教育”无关,更与“精英教育”无关。由于丧失了文化传统,我们教体育的专业人员,都不知道真正的“体育精神”了--不是什么“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而是通过身体来运动来改变和提高自身的各项品质。

难道体育还和精神上的教育和提升有关吗?

是的,当然是这样。而且,体育课程能够达到的提升精神品质的成果,是通过读书和讲课学习所根本无法达到的。

精英教育,需要用各种手段来全面开发人的各项潜力。但是读书这种形式,相对于精巧和复杂的运动项目来说,实在是很容易和简单轻松的活动。事实上,要培养出一个奥林匹克运动员,要比培养一个博士难度高很多倍。因此,用体育运动课程全面地开发人的精神潜力,就要比读书上课有效得多。下面我们就用具体的分析和实例,来说明这个观点。

我们的身体,对于您自己来说,到底是主人还是仆人?

或者换句话说:你是否相信和愿意跟随一个连自己的身体都控制不了的领导?一个被自己的“身体需要”,盲目地驱使的无奈“主人”,您能相信他可以管理好您吗?可以管理好企业吗?可以成为“精英”吗?

精英一定是善于驾驭自己身体的主人!

而体育是唯一能够帮助你学习如何驾驭自己身体的课程。当你能够驾驭身体的时候,你也同时驾驭了你的思维和精神,而且您获得了宝贵的自信。一个无法控制自己身体的人,精神一定是孱弱的,即使很有才华,也一定像是林妹妹一样“多愁多病身”,性格古怪而无能!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国人而言,身体是自己灵魂的主人。他们从生下来就开始忙活,一辈子所做的事情,第一无非是“食”,这是中国人最强调最重视的核心生活内容。中国的饮食文化和特色,已经世界有名了。有人就公开宣称人生一辈子,就是为了个“吃”字。

文化研究者们说,东西方对于“吃”的概念是很不相同的。

西方人吃是为了活着,中国人活着是为了吃。

这就是“中西方文化差别”!当然,这也是中西方经济差别、政治差别民众幸福度差别的根本原因所在。

满足之后,接下来当然就是“”字,以及衣食住行等等身体的欲望和要求,就成为中国人生活的全部内容,而很少是精神方面的追求。中国的广大人群一直在为了身体的各种欲望而忙活,大多数中国人一生中所做的一切,本质上就是为了让“身体”这个“主人”更舒服和安逸。

中国人认为这是最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我们发现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是身体的奴仆。可是这正常吗?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买了一辆车,显然你是主人。车辆是为了帮助你实现生活目标而服务的,甚至你可以开着它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让它为你踏过万水千山。

而如果相反,你买了车后,却根本就不知道你要用这辆车来做什么。可是你的生活和生命,都从此全部围着这辆车转;你为了满足这辆车所需要的开支保养和消费,而不得不从事一份其实你并不喜欢的工作。而且你根本不知道到你要用车来干什么(你的人生目的是什么)?你只是被动地服从于车的要求和指令,看见别的车怎么开,自己的车也稀里糊涂跟后面走,也不知道为何要走。一切以车为中心,你心甘情愿地当“车奴”,会不会很可笑?

可是绝大多数人就是这么可笑!

实际上,我们的身体,就相当于这部车。我们的思想,就是指挥和驾驭这辆车的司机。如果你没有思想了,当然车就成了“自动自发”的疯狂小车了。

对于精英而言,他们不愿意成为任何人的奴仆;即使是自己的身体,他们也不愿意被其奴役和控制,反而他们努力学习如何控制好自己的身体。他们认为,自己的身体显然是仆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任务而甘为驱策的忠心耿耿的奴仆。他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个仆人的潜力发挥到极致,而且要通过各种手段来训练身体,让身体更有能力来帮助自己!而不是娇它,宠它,照顾它,把它当大爷好好伺候和供起来。

他们对身体会很爱惜,就像是骑兵爱惜自己的战马,象车手爱惜自己的车一样,这并不妨碍车和马是为他们服务的工具。如果他们不得不去照顾身体的时候,只是为了让身体能够更有效地服务于他们的人生目的,因此他们会比“车奴”们更关心如何让身体更有效工作的方法。他们经常会把车和马好好驾驭起来“突破极限”,尝试发挥潜能。因此,在“车奴”们看来,他们很不会“爱惜自己”,经常把自己的身体置于危险和过度使用当中。但是,最终他们发现,这些人运用他们身体的手段非常高超,一生中会取得不凡的成就。

这就是精英的特色。戴尔.卡耐基调查过,人群中大概只有3%的人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在中国人中,这个比例还更低,不知道有没有0.3%)?其他97%的大多数人,其“人生目标”,听起来非常可笑:就是帮这3%的人实现其目标!当然,他们都是心甘情愿而又不知不觉地这样做的,绝非有意为之。

其实这些所谓的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他们都是为满足自己身体的欲望而被驱使着,一辈子做一份他们自己也没有兴趣的工作。可以说他们就是自己身体的奴仆,为了“身体”的需求,这个主人辛勤且烦恼地劳动一生。

看到这里,你可能有些痛苦了,不想再当身体的奴仆,想学会怎样做自己身体的主人。换句话,你开始想通过掌控自己的身体,最终学会怎样掌控世界。你想问:怎样才能学会驱使身体当自己的仆人?

读书和上课是绝对没有用的,你只会听到一大堆的空话和套话。当时会让你很兴奋,过后就忘了。这就是很多“成功学”培训,即使内容再好,也不会有太大效果的原因。

把古人的经典教诲背诵下来也是没用的:不信,试试下面这句话读过没?只要是中学生水平的估计都读过,背诵过,可是有谁做到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抚乱其所为,然后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就是古代的精英教育家孟子,教大家怎样成为自己主人的方法,也是成为精英人才的方法。大家背下来了,就有用吗?其实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还有副作用:如果遭遇了挫折,把这一句话念一念,像是咒语一样,于是心情好了,感觉就像是孟子一样“养天地浩然之气”了。结果大圣大贤的至理名言,成了现代阿Q的避难所。可见会读书,会背书并没多少实际用处,反而更虚伪!

要学习能够很好驾驭自己的身体,只有一门课程能够完成任务:就是体育!不是中国人所认为活动身体的健美操式的“体育”,而是具有挑战性和竞争性,能够提升精神品质的体育。

美国是一个很会培养精英人才的国家,美国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超喜欢“自讨苦吃”,喜欢做各种各样的“极限运动”,没事就去爬峭壁,或者雪山,或者横跨沙漠,或者从飞机上往下跳。或者跑到没人的地方“探险”,每年都会因意外而死很多人。但是他们照样乐此不疲,他们是真正把孟子的这句“至理名言”用出来的人。我们所谓的“炎黄子孙”,除了会背书以外,连意义都不太了解,更别谈去实施了。我建议大家看一部系列影片【生存大挑战】,就是美国人(很多还是中学生)挑战自己身体极限,自讨苦吃想出来的各种花样,你们有空时也学一学?

美国的耶鲁大学,是一个总共只有五六千人的小大学,但是却有各种运动队二十多个,而且运动水平很高。但是没有一个人是中国大学里面那种“体育特招生”,除了运动技巧什么都不知道的人。他们的学生中还有奥运会的冠军,这与我国大学里面的“奥运冠军学生”是非常不一样的,后者是奥运冠军把名声送给大学交换文凭的一个“生意”;而耶鲁的奥运冠军,是把获得的荣誉献给母校的光荣。

学习控制身体的教学案例:

今日学堂最有代表性的体育课,就是剑道修习。为防止误伤,不用真剑,而用木剑代替。一个人负责攻击,用木剑重击防守对象手中的木剑。他们很快就发现,要击出对手无法防守的完美一击,需要自己全身的协调和整合。一旦身形松散,则无法击中。同时,还需要心神的凝聚和专注。

防守对象则发现,对手出剑的时候是有各种征兆的。水平越低,这种征兆就越明显,出剑速度就越慢,因此他们可以轻易躲过身体控制不良者的出剑。

无论攻防,他们都在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身体控制力的技巧,这是一个艰难的工作,他们发现比读书和背诵要困难的多,不过幸运的是:他们同时发现:这种练习也有趣得多,有挑战性得多。

二:精英是勇于面对压力,承担责任和克服困难的挑战者。而“责任”和“面对困难”,是课堂和书本都教不出来的品质。“体育课程”则是一个良好的训练手段。

成为精英的一个特征,就是愿意“面对压力”,“承担责任”和“克服困难”。这些优秀的品质,是读书和上课,听讲都教不出来的。用“读书”和“背书”的方法来教小孩子,他很快可以写一篇作文来阐述这些品质的重要性,可以说一大堆漂亮话。但是,他在生活中可能根本做不到。因此,读书人古来就有“文人无行”的评价,翻译成通俗的语言,就是文人们很多都没有基本的为人正直的品格,认为他们很虚伪,说一套,做一套。这样的人,根本就没有人敢指望他们承担什么“责任”,面对什么困难。

要培养这种素质,你用什么圣人的说教来教,都是没有用的。而且,圣人说的越好,孩子背诵越好,可能还越虚伪。因此,我对于“儿童经典诵读就可以“拯救中国文化”的观点,实在是不敢认同:靠背诵几本古书,就能塑造优秀的人格,就能培养一代精英?这也太容易了吧?靠听几节大师的课,就能成为人才?也太离谱了吧?

  相反,用“体育课”来训练这种素质,就容易得多。

  无论多么会说漂亮话的孩子,面对自己在运动竞争中的失败,都只能“接受结果”,他不太可能虚伪地把它翻译成“另一种成功”。

  所有的学生,都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这句话,本来的目的,是要参与者面对失败,面对困难。不要因情绪沮丧而失去更多的机会。

  可是无论你在课堂上把这句话说多少遍,都不如让孩子在运动中实际承受失败来的体验教训更深刻。而在一次一次的挫折中,孩子们学会了不带情绪地面对失败,并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进步,最终取得成功。

  难道你还要比体育更好的课程来让孩子理解这一点吗?

今日学堂在剑道练习中,学生是如何学习承受压力的?

他们作为防守者,必须随时面对攻击者可能的进攻,这种压力是很大的。作为攻击方,他们必须承受攻击无效和失败的结果。而且,无论攻击和防守,只要失败就会遭遇处罚:在每星期一次的比赛中,排名最后一名的学生,会罚他不能上课,天天勤奋练习和提高,实践孟夫子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可能还会罚他们一天不能吃饭,实践孟夫子“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教诲。当然,他们还得承受同伴们胜利的骄傲,和自己失败的沮丧。这些都是压力,都是挫折。小菁就是害怕和逃避这种压力而试图跑回家去躲起来的。不过,其他所有的学生,开始迷上这种游戏:他们觉得太好玩了。

因为本质上所有的学生,都是超喜欢“挑战”的,传统的教育没有提供这种机会给他们。在面对压力的过程中,孩子们的眼神越来越充满了自信和阳光。这就是他们学会了面对压力并从压力中取得进步,并获得乐趣。

于此同时,他们也学会了“承担责任”,如果你做不好,当了最后一名,这是自己的问题,需要改进,因此他们也要学习如何改进,反省和提高自己,而不是怪东怪西,抱怨别人。所有的责任都是自己的问题。

也就是慢慢学会了孟夫子的“增益其所不能”。而这,就是我们体育教学的目的。这是任何想教给孩子们“如何面对挫折”的演讲和课程都无法达到的学习结果。

(以上是上篇,下篇包含有下面的主题,我将以剑道的修习为例,讲解训练的重点和要求,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体育”。将在一周后发表,并配上照片)。

三:体育运动对于读书和听课效果的提升作用。

其实家长们可能不知道,即使你只要求孩子能够真正把书读好,也必须接受真正的体育训练。要提高读书和听课的效率,体育训练必不可少。读书不能做到的事情,体育能做到,而且体育还能够很有效地帮助读书和学习。

四:对于大脑的思维连贯性的训练价值,及学堂的实施方案。

五:对于大脑的反应速度的教育和训练。及学堂的实施方法。

六:对于思维控制和静心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学堂身体实施结果。

七:对于气质改变和人生态度的教育和训练。

八:对于个性塑造的价值和训练手段。

九:对於耐心和毅力的教育和训练,及学堂的实践案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07:27:30 | 只看该作者
怎样的运动项目才合乎精英教育的要求?(附内家拳的思维教育原理解说)

                                   今日学堂校长张健柏

一:不是所有的运动项目,都可以称为“体育”

虽然只要让学生参加任何形式的运动项目,都肯定要比不动更好,起码可以把身子练灵活些。不过,如果有机会选择的话,最好选择那些不仅可以具有良好的强身健体作用,还可以提升思维的品质,强化心理素质的运动项目,同时还要方便易行,不需要很复杂的外在条件就可以实施。当然,能够同时符合以上四个方面要求的运动项目实际上很少。更不幸的是:即使选对了运动项目,然而一个不懂思维和行为训练的的教练员,依然会只把该运动教成一种“技术”,所以真正的“体育”需要一个拥有很高的心理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教练来教,这可能是最大的障碍。

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对“体育”的误解,以为只要教人运动的项目,就是“体育”课程了,起码对强身健体会有好处。其实,即使按照“强身健体”这个很低的标准来看,严格说来目前的很多运动项目都不能称其为“体育项目”,只能叫“运动项目”或者“身体游戏活动”。大多数的运动,不仅对大脑和精神的提高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处,甚至于最基本的对身体的健康都没有好处,甚至还有很大的坏处。目前大家熟悉的很多运动项目,主要是为了满足观众的“好看”的心理需求而设计的,并非为了练习者的身体健康。家长们如果蠢到把用于比赛的“热门运动项目”,作为自己孩子的“体育教育工具”就会很可笑,只能怪自己不动脑子。最后给孩子带来各种损害和疾病,只有自己兜着!比如说:

篮球,是最不符合“体育原则”的运动项目。

篮球热门,是因为这项运动很好看,场上动作可以玩得很精彩,竞争对抗也很激烈,所以有重大的表演和商业价值,并不是因为它是最好的“体育项目”。首先是打篮球很伤身体,特别是对心脏很不好。有不少运动员很年轻的时候就突然死亡(猝死)。就是因为心脏的功能失常所致,如果不信的话,去看看一看退役后的篮球运动员健康状态,基本上只能用“恶劣”来形容,还有不少运动员很年轻的时候就突然死亡(猝死),他们大多数都有心脏方面的毛病。我妹妹大学是校篮球队的成员,还参加过省际比赛,毕业后就没有玩蓝球了,即使这样,也留下了后遗症:心脏功能一直不是太好。因此,就最基本的“强身健体”的要求来说,篮球都不合格。可是几个家长懂得这点呢?他们只是头脑简单地认为:只要是运动就一定会身体有好处!

至于对于思维和大脑的训练,篮球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估计在强调团队合作上有好处吧!为了这一点好处,而要承受如此大的坏处,因此,篮球毫无疑问要被精英教育所选择的运动项目所排除!

另外一个大学里很时兴的“足球”运动,也只是一个跟篮球差不多的游戏而已。不是什么真正可用于提升思维素质的“体育教育”。

游泳,也不符合“体育”的原则要求。

这也是家长们喜欢给孩子选择的项目。我非常愿意让孩子学习游泳,但是我是把它作为一个“技能”来让孩子掌握的。因为地球上到处是水,让孩子“怕水”不是件好事,我更喜欢让孩子亲近水。但是,如果把游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我是坚决反对的。我更不会选择“带游泳池的住宅”,不是因为买不起,而是因为太“冤大头”,花钱买罪受!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游泳对身体健康有明显的害处,而且害处不比玩篮球小。当然,估计大家都不认同我的说法,我也没时间来仔细分析给大家听,这可以写一篇论文的。我只能提醒大家一点思路:去看看黄帝内经,以及了解“道法自然”的原则后,你也会得出相同的结论。特别是在城市的游泳池里游泳,根本不能保证你的健康,反而严重有害健康。另外,游泳对思维和大脑以及心理发展也没有什么特别有价值的帮助,而且还不容易实施,受环境,场地的制约很大!所以当然要被排除!

跑步,也不是真正的“体育教育”活动。

当然,这是最简单的运动了。随便找个地方撒腿就可以跑,实际上,对于本来就很少数量的“重视体育”的家长来说,带孩子跑步,会是他们认为很负责且很有爱心的体育运动。

跑步当然比游泳和篮球对身体要好一些,但是也不是真正的体育:因为这种运动,首先也是对身体没有太大好处,这是最基本的缺陷。很多人都知道跑步不是有氧运动,长期训练下来,当然对身体没好处。其次,跑步对思维和大脑品质的提升也没有什么实质帮助,实际上主要就是“傻跑”,不需要太动脑子。对于心理上的帮助也甚微,只是可以提高“毅力”和“耐力”吧?

慢跑和散步倒是对身体健康很有好处,特别是会武当内家的“步行功”的话,不仅对于提升身体健康有好处,对于思维和心理素质提升也很好,但是很不易考评和教学,所以也无法用来训练儿童的思维和心理。所以,我也不会选择【跑步】来作为精英教育的手段。但是,并不妨碍我时不时把跑步作为一项游戏来让孩子们玩玩:因为跑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人体机能,需要经常“调试检测”一下,但是不宜作为日常训练的手段。

这样排除下去,实际上,目前大家熟悉的绝大多数运动项目,都不符合我对于精英教育的实施手段要求。大家要了解原因的话,只要知道不符合“有氧运动”的原则,就肯定不能用于“体育”,因为对身体有损害。

即使是一些很好的有氧运动,也不适合用于“体育”,比如散步,徒手体操等。虽然这些运动项目对于强身健体有好处,但是无助于精神品质的实质性提升。所以不适合用来作为“体育教育项目”。

这样一来,各位会发现,真正比较适合用于“体育”的项目实际上非常少。不过,特别强调一下,我不反对任何运动形式,它们都可以用来“玩”,可以适当的参与。只是不适合用于“思维教育”和“心理训练”,用于“体育”教育的项目,一定要精心地选择。不过,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可能无法给孩子选择最合适的运动项目来训练,也没有关系:一句话,动比不动好!就算是玩篮球,也比呆在电脑面前玩游戏好,就随便练吧---想玩就玩!

什么样的运动项目才适合真正“体育”的要求呢?要同时符合以下七个方面的要求才行:

第一是它必须能提高练习者的身体素质,也就是说“强身健体”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也是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帮助。

第二是该运动必须是有氧运动。只有有氧运动,才能让练习者的大脑保持清晰和灵敏的状态,而且越练越精神。这也是区分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一个标准。

第三是该运动必须要有较强的竞争性和相当的难度,不能像跑步和散步一样毫无“技巧”可言,因此也失去了对大脑思维的训练价值。

第四是该运动必须要“相对安静”,以便于能够提升心理素质。当然,这也避免练习的时候对周围人的干扰。

第五:该运动必须是有足够的强度,难度和需要快速的反应,以训练身体的大脑的灵敏度和反应速度。

第六:是该运动必须简单和容易上手,但又必须有无限的提升空间。让初学者可以很快入门,而且可以随时随地练习,但是要达到完美的空间却很广大,可以一辈子练下去。

这样的运动项目,似乎太难寻找了。不过,孔子早就研究过了,为大家选择了一个很好的运动项目:就是射箭。论语当中多次提到射箭;孔子的六艺中,射箭是很重要的一项学习内容,长期以来,射箭也是古代太学里的重要体育课程。历代皇帝们也很重视让皇子们练习射箭:康熙教育皇子,射箭就是其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经常要考评他们成绩的。而且每年还要举办射箭实战比赛,让皇子们一试高低,到猎场上比赛猎获物。康熙本人一生猎杀了一万多只野兔,还有熊和野猪等大型动物,可见这功夫是来真的。

至于射箭对思维品质和个性上的帮助,大家可以留心观察奥运会上射箭运动员的气质,一定是态度很冷静,看不到他们的情绪化表现。另外,他们都很容易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且很有耐心。拥有这些素质,你觉得他们会学习不上进吗?会工作不认真,做事粗糙吗?

不过,现在时代不同了,目前要把射箭作为一项“体育课程”来开展很不合适,甚至射箭还不能用“射击”来代替,两样运动有很不相同的地方。那么,怎样的运动才是比较好的体育教育手段呢?我给学堂孩子们选择的运动项目是:

最佳的“体育项目”:正宗的武当派内家拳和剑道。

中国古代一直有“以武入道”和“以武入禅”的说法,翻译成大家能够理解的语言,就是说:用练习武术的方式来提升智慧和思维水平,以及心理控制能力。实际上我认为最佳的“体育”运动,就是练武。中国古代的佛家和道家,都号称“方外之人”,并不留恋物质世界,而致力于追求精神上的至善之境。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武术作为训练身体,思维和心理的手段,这显然是大有深意的。只是现在国内的少林武术,或者是武当功夫,虽然还是可以见到有一点“术”在里面,但是离“道”已经很远了。传统在中国已经远去。

(女子也照样练习武道)

国际上号称“正宗的中国人”的日本,至今保留了武道的精神,深通此道,日本全国分布大量的武道馆,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都热衷于各种武道训练项目,柔道,空手道,合气道,剑道等各种流派众多。这个几乎是全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人均),并没有过享受和娇惯的日子,无论青年还是中老年,都保持了从训练身体的过程中寻找乐趣的生活习惯。日本的全民健身运动做的很好,而且也是最世界健康水平最高的国民。中国人则是从吃喝和放纵中寻找乐趣,在体育上仅仅习惯于当一个看客,甚至连当看客都没有兴趣。因此国民无论在精神还是身体上的健康水平都一路下滑。

日本人练武的目的,与中国人关注竞技的结果不一样,他们更在意过程。我们在中日武术擂台赛中击败了日本,就沾沾自喜,以为“国术”还是不错的,其实也不去多想一想:选手打得不错,跟你自己不错有关系吗?人们可能不知道:很多日本人练习武道目的根本就不是“为国增光”,也不是为了什么奖励和物质上的好处,而仅仅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人生品质。相反,比赛的结果倒是不重要。

这种重视过程的精神,还体现在日本的茶道,花道等一切上。可以说,日本人善于用一切手段来提高自己的思想修为和智慧。就在武道上来说:日本人的练武者,更多的不是职业选手,而是业余的爱好者。中国人练武的人,多是文化不高,不爱读书,找不到其他出路的人,选择练武来混碗饭吃,而不是因为对武术的爱好,或者为了提升人生的品质而练武的。而日本人练武者中,更多的是社会名流阶层,甚至还有很多金融界,企业界的精英。

凌空落到地上,这滋味恐怕并不好受!)

这种不同的人员结构,就造成了区别:同样是练武,日本人更多的是在追求就精神上“道”的体悟,也就是提升自己的思维素质和智慧水平。而中国人强调的是“术”的应用也就是技能。所以,即使我们在技能上赢了对手,但是在智慧上,却远远输给了日本人。日本人更善于用“武道”来提升自己,而中国即使引进了“日本合气道”“剑道”,但是由于缺乏思维层次和文化背景上的理解,我们依然把它练成了“合气术”和“剑术”,有技术但是无思想。

(日本剑道的练习)

同样是练武,内家拳与外家拳有何不同之处?

如果要选择武术作为体育项目,家长们估计都喜欢选择外家拳。因为外家拳练习起来呼呼有声,看起来刚劲有力,很有“成就感”。不过从心理和个性的角度来说,外家拳其实不宜作为孩子们的学习内容。因为外家拳练习的时候很容易血气上浮,真正懂的人知道必须“气沉丹田”,但是孩子们不可能体会到这点,所以气血上翻很严重。

这首先是影响个性,很多练拳的人往往很浮躁易怒,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化,同时在生理上以后容易得高血压等血气上翻的病。同时由于外家拳是无氧运动,也容易产生心脏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不推荐连外家拳,比如少林拳,或者跆拳道等。

内家拳之“内”,指的并不是某些人想象的“神秘气功”,更不是体现在与外家拳不一样的缓慢的“招式”的外形上面,而是强调练拳不是练身体和肌肉组织的强壮和本能反应,内家拳把这种练法称为“练死了”,就是说把身体的肌肉练僵硬的同时,也让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变得僵硬和缺少变化,变得容易蛮干。因此,内家拳更主要是要练习神经系统的协调反应和思维和心理控制的能力,强调应变的灵巧性和多样性。所以,真正的内家拳是“无招”的,是看不见具体固定的外形的。

练内家拳的时候,要求是“身心合一”:要用思维随时关注自己的身体各个部位的运行,找到身体运行中的不协调的地方,并不断调整使之柔顺和连贯。因此,内家拳的练习和实战是很不相同的。练习的时候缓慢轻柔,优雅无力。实战的时候迅猛刚烈,“拳打人不知”,往往对手都被打出去了,还不知道别人是怎么出手的。

实际上内家拳一开始的出发点,就是练习思维和心理的掌控力,是典型的“练心拳”,所以内家拳又称为“心意拳”“形意拳”,一看名字就知道是练心,练意的拳,通过心和意的提高,来掌握控制身体;

内家拳还称为“哲拳”,“哲”的古代含义就是聪明智慧的指称,这说明内家拳具有高度的思维训练价值。这才是内家拳的核心要点。

不过很多练习内家拳多年的老拳师,其实也不见得懂这一点:很多人采用内家拳的招式,用外家拳的方法来练习,其实这就把内家拳弄成了连外家拳都不如的“体操拳”。比如现在广为流行的太极拳,其实只能称为“太极体操”,这种拳就只适合让退休老人“舒筋活血”,随便锻炼下身体用用。即使有些练习太极技击术,已经拥有一定的攻防实战能力,也不是真正的内家拳。真内家拳当然可以打人,而且可以轻松击败对手。但是如果只会打人,就落到了“术”上,而远离了真正的太极之道。只有能够练心和练意,才是真正的内家拳。所以必须在懂得其精髓的师傅带领下练习,才能掌握其要领。

从这里,我们发现:内家拳练心练意的特点,和我们的真体育教育中要求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心理水平的目的,具有完美的对应关系。所以,今日学堂的孩子和老师,要求人人参与,每天都要练习内家拳。

(日本剑道的攻防演练)

不过,如果不加进对抗性的竞争,这种练习也很可能流于形式,所以,学堂定期有孩子们的“比武”活动,进行实战比赛。另外,还有一项强度和挑战性更大的活动,就是剑道练习。这是学堂十岁以上的孩子才开始学习的一项主要的体育运动项目,对于让孩子们学会长时期集中注意力,快速的思维反应速度,更稳定的心理素质等,都有极大地好处。这些训练,本来从更小的时候开始更好,不过由于孩子们可能年龄太小不能适应,同时学堂里能够符合剑道需要高度的思维教学要求的师资很缺乏,所以目前只有十岁以上的孩子,才有机会修学剑道课程。

下一篇  请关注:解读精英教育20:体育比读书和听课学习更重要!(下篇)

今日学堂是如何用剑道课程来提升学生精神品质的?提升思维和心理水平的运动课程教育法

一:对于思维涣散,上课容易走神的学生的思维训练-----专注力培养

如果家长愿意认真调查一下就会发现:您的孩子在学校上课的时候,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没有用来学习,其大脑思想都在跑神,真正花在上课认真听讲上面的时间极少。因此花了一天的时间“学习”下来后,发现真正有效利用的时间不会超过一个小时,其他时间都浪费了。

了解这一点后,家长就不会奇怪,为什么你的孩子需要学习六年的课程,另一些孩子花两年时间就可以轻松学完了。或者说:小学阶段,我们本来可以让孩子学习更多有价值的内容,但是都浪费在一些无聊而弱智的“课程学习”中了。

当然,家长不服气:孩子学习一天下来,明明看上去很累的样子呀?这并不是思想“学”累了,而是身体疲倦了。试一试让你一天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在很不舒服的硬椅子小桌子上傻乎乎的坐一天,看你会不会累?传统学校的这种填鸭式教学,不仅让孩子身体累,而且还让孩子染上了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拖拖拉拉的毛病。进入初中后,这些毛病就暴露出来,就会真正遇到“强大的学习压力”,很多孩子小学阶段稀里糊涂混了过去,成绩也不错,最后就败在这一关上面。

通过家长和老师口头教育“要集中精力听讲”是没有用的,为了提高思考的效率,我们只有运动课程,比如采用持续的剑道训练,让学生们学会越来越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不让自己的思想到处抛锚,也不受外来干扰影响的思维习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07:28:16 | 只看该作者

解读精英教育20:99%的中国父母和老师正在削弱孩子的学习能力  下                                   今日学堂校长张健柏

五:家长和老师们努力培养学生厌学畏学的思想,破坏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快乐是最大的动力。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最基本的教育学原理。

学习是一个人提高自我素质的必要手段。幸运的是:人天生是热爱学习的。在孩子的眼中,学习是最伟大和最有趣的游戏。在中国的教育传统中,一向是“乐学”和“学乐”的教育精神,这与和人生的本能追求一致。

不幸的是:中国的学生,却被教成普遍的畏学厌学!这是为什么?

实际上这个结果是家长和老师共同培养的后天习惯和后果:他们在长达12年的孩子一生中最关键的教育成长的时间里,不断地,不遗余力地把厌学畏学的价值观灌输给孩子,培养孩子的厌学畏学思想。同时在教学方法上,用最笨,最幸苦,最单调的方式来让孩子们学习最简单的内容。最终,成功地培养出来一大批终身视学习为畏途的中国人。这样培养学生,难道是在增强孩子的学习能力吗?还是在破坏孩子的学习能力?

这一点,虽然荒唐,却是任何家长和老师都逃避不了的指责:

在价值观上,难道你们不是一直在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的吗?这含义,不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诉孩子们,读书本来应该就是“苦”的,与你们追求快乐的本性是违背的。

难道家长和老师的励志榜样,不是“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榜样吗?把学习这种“伟大的人生游戏”搞到这个像是酷刑的样子,难道还指望会让你的孩子“喜欢”和“投入”吗?别忘了,当年苏秦的这个学习故事,是人家自己喜欢学习,自觉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案例,并不是苏秦父母的要求。你们今天怎么能够用到作为被动学习的学生的榜样呢?

还有,家长对于孩子的各种“奖励”手段,无不是告诉孩子学习很幸苦,不学习才快乐!

比如,考试前后,或者开学前赶快带孩子去玩,去吃,去享受。这就用行动来明明白白告诉他:学习很幸苦,学习是一种牺牲,学习很无奈。但是妈妈很疼你,所以对于你受到的痛苦会好好的补偿。只有吃和玩才是快乐的。这样不断的“教育”的结果,就是有一天,他长大了一点,能够“独立自主”了,自然就会把学习丢到一边去,自由地追求吃喝玩乐了!这一天,可能是上大学,离开了家庭。也可能是上初中时的青春逆反期。而费力费力培养出这种厌学孩子的家长们,还无辜地到处诉苦,说“怎么这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也不愿意好好读书了?”

日常学习中,家长告诉孩子达到某种学习目标后,可以给他某种物质奖励。结果,对物质的追求,自然就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刚开始效果良好。不过这样建立起来的价值观,自然就是“幸苦学习”可以得到奖品。最后,日益长大的孩子需要更“大”更“刺激”的奖励,才愿意去“受苦”,否则就罢工!此时家长又怎么办?所以,中国的家长,这样子培养出来的,全是厌学的孩子。

该怎么办?如果你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的惩罚,就是“不许去上学”“不准读书”,学习就自然成为孩子最渴望的事情。这也是今日学堂一贯的做法:对于违反校训的学生,就是实行一天以上的停学处罚。最长的一个学生,罚她停学了二个多月。最后这个厌学的学生居然爱上了学习,让她的父母都大为惊讶!

当然,这种处罚的前提是:你是否能够把学习安排得符合学生的天性,否则事与愿违。

六:“一碗水”教育理论,把天才培养成庸才的教师。

学校的教师通常喜欢说:老师要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碗水。这种“一碗水”理论,就是我们体制内教育的核心原则和思想。

难道错了吗?当然错了!

首先,从教育原则上来说:这个教育理论模式,决定了老师传授的知识范围,就是学生的极限限制,学生必然受制于老师的水平和能力。特别是考虑到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并不是这个教育体系中最优秀的学习者,他们并不是我们这个国家内最博学多才的人群。他们自己就没有一桶水,可能只有一碗水。这种情况下,一碗水理论就将带来更坏的结果:我们压抑了孩子超越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受限于一群并不足够优秀的群体,剥夺了孩子本来可以更优秀的潜力。

这一点请参考阅读:逆淘汰机制,恶性循环,破坏儿童学习能力的应试教育体一文

第二:从教育方法上来说,这种理论必然造成一个自恋的老师,满足于给学生一碗水的“成就感”,所以必然形成“满堂灌”的错误教育方式,造就缺乏探索思想的学生。所以,削弱了学生天然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

第三:这种教育理论忽略了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变成了教师课堂表演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理论基础”,因此违背真正的教育精神。

真正的教育,真正的老师是这样的:我拥有一桶水,但我不是从自己的桶里给你一碗水,而是告诉学生自己怎样取得这一桶水的方法,以及这一桶水所来源的大江大海,指引和鼓励孩子们设法去获取自己的一桶水。

这样,固然可能会有不少孩子只能弄回一碗水,甚至只有一调羹水,或者只有一滴水,这取决于学生自己的能力和意愿。但同时会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会获得一大缸水,甚至一池塘水,比你老师的还多得多。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这种老师才是真正的老师,也称“导师”----引导孩子,激发孩子潜能的老师。

西方的教师就是这样的:教师的作用就是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即使自己知道答案,也不会轻易地告诉学生,“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看起来不像中国的教师一样“苦口婆心”,但是他们培养了真正的人才。而且,他们尊重了学生的发展意愿:超过老师。也尊重了另一些天性不爱学习的学生不愿进取的需要。他们没有把这部分学生培养成“问题孩子”,没有去打击挖苦他们不愿意接受“一碗水”的表现。他们即使学业不佳,起码心理正常,行为正常。

在这种教育原则下,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培养出很多超过老师的学生,培养出心理个性完整正常的学生。其实这并不是西方的教育专利,也是中国古老教育的要求。中国古人说: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意思就是:如果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只能达到老师的水平,证明这老师不行,只是个半吊子货。只有能够把学生培养得超过老师,才是老师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照这种教育原则来看,上面这种有一桶水而只会把一碗水交给学生的老师,连“半吊子”教师都谈不上,只能用“误人子弟”来形容了。这种教育,难道不是在削弱孩子的学习能力吗?

七:“园丁”教育理论,是无视孩子心理和个性要求,违反基本教育准则,削弱孩子学习能力的“教育法西斯主义”。

中国人喜欢把老师称为“园丁”,没错,中国的园丁很辛勤,但是他们却是在辛勤地残害我们的孩子(南怀瑾语),而不是培养,教育和提高我们的孩子。因为“园丁”理论本质上,就是认为孩子的本质是不好的,需要按照“园丁”的愿意来修理的对象。骨子里是对学生的不信任和不尊重,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愿望,用教师的愿望和方法来修理学生的“教育理论”。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同时,教育理论认为:每个孩子的能力,个性和愿望都是很不相同的,所谓的教育,不是把这些本来不相同的人培养成一个模式,而是让他们有可能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最好。所以,西方的教育家,无不对于中国居然把教师比喻为“园丁”大惑不解。而我们的教育系统,正是在“园丁”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按照教师的愿望,把孩子们修理成相同的模式。拒绝修理的人被打成“问题孩子”,就像是被“园丁”看不中的树苗一样无情地抛弃。

如果你希望了解真实的情况,就去问问懂一点中国教育内幕的人,小学老师的任务是什么?我与不少小学老师交谈过,他们甚至有点自豪地说:刚进校时,每个孩子都是“很不一样”的,但是出校的时候,除了外貌无法改变外,其他都彼此差不多了。

你到小学后会发现:小学老师最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是用来“学习和教育”,而是花在“纪律维持”上了。真正用在教学上的时间很少,而且内容很简单。特别是小学初年级,如何把天性活泼的孩子,井然有序地“绑在”小小的课桌面前,就是小学老师最主要的功课。这个时侯,柔弱无助的孩子,不得不接受老师的“园丁式修理”。家长们可以很容易看见:刚进小学的孩子,都是鲜活而有个性的,眼光也是好奇和活泼的。可是小学毕业的孩子,眼睛里失去了光彩,身上充满惰性。而且,每个人看上去都差不多了,一样的灰暗和打不起精神来。

把本来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都修剪成一个模样。把热爱学习和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培养”成厌学和无奈的学生,难道这不是在削弱孩子的能力吗?我们的教师,可能永远也不懂得,为什么西方的小学教室,安排得像是自己家的客厅一样。为什么西方的小学生,要坐成一个圆圈,与教师一起讨论问题,看起来一点都不像是“上课”,显得很“散漫”。而不是象中国的教室里“整齐”的座椅和同样“整齐”地静静坐着的学生。这反应了在本质上,我们这个社会根本没有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因此,我们培养出来的国民,就是一批不懂得“尊重”的国民,心理上都有严重的问题。

八: “满堂灌”的“教育”模式,养成低效被动学习的不良习惯。

由于现行教育体制的设定,是由一批根本就不懂教育的人来制定的。体制内学校的老师,被迫成为一群教学表演者,是一群大声吆喝着贩卖知识的文凭商人。他们以“教育”为谋生的职业,剥夺了孩子们的天赋学习能力,造就了我国学生缺乏真正学习能力的现实状况。

所有的教育家都知道:所谓的教育,不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要点燃心火,让学生们燃起追求知识的热情。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机器,而是等待被点燃的火种。

可是,我国教师的教学法,基本上都是教师在台上表演和贩卖知识的“满堂灌”模式;负责一点的老师,就是注重表演技巧,绘声绘色地尽量吸引学生的表演者。差一点的老师,就是死板乏味,不负责任,表演技巧极差的三流演员。我们负责一点的老师,想的是“如何在上课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不是“如何让学生成为表演者”,这等“教育”,如何可能会产生真正的效果?如同表演系的教师,天天注重的是把自己的拿手好戏演给学生看,学生的任务只是记笔记和考试的话,他们这样难道能够学会自己上台表演吗?

而且,即使是最精彩的表演,也比不上电视台的节目。更何况体系内很多教师就不是天才演员,他们乏味和缺乏技巧的三流表演,如何才能吸引学生呢?

所以,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其效果很差。实际上,教师自己也知道,45分钟的一堂课,学生真正能够集中注意力的可能还不到十分钟。其余的时间,学生们尽管在长期的“教育培养下”,身体都装得“认真听讲”的样子,其实大脑多数在开小差。我们的孩子幸苦上学一整天,实际上能够真正有效利用的时间,可能还不超过一个小时。大量最宝贵的时间,就这样无端地浪费了,而且养成了很不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教育,难道不是在削弱我们孩子的学习能力吗?

参考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我们很容易看出与中国的满堂灌教育模式的巨大区别: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个学习评价体系中看出来,西方国家的学生,有大量的时间是用于学生的主动学习的(互动讨论,论文写作,答辩),所以,才能培养大批真正会学习,会思考的人,而且他们的时间利用率极高。当我们的学生和老师就围着几本教材转圈的时候,西方的学生拥有更广博的知识面和更好的学习能力,而我们的教育系统,在“考试成绩优良”的光环下,培养出大批不会思考,不会学习,不会读书的呆子。

这方面,目前体制学校中真正懂得并能够按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这个教学原则去教书的教师,就是魏书生式的教师。虽然他的知识很丰富,表演起来应该会很吸引人,但是他不会自恋到在学生面前“表演”。他的教学方法,就是激发孩子的学习愿望,大量的时间是让学生们自主学习。可是体制内这种老师实在是太少了,大多数都是填鸭的知识工人。

今日学堂的学习内容,五倍甚至于十倍于体制学校,很多人以为学生会很幸苦。其实他们的学习时间还没有普通学校学生多,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运动和游戏。学习成功的所谓“奥秘”,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最大的好处就是:12岁后,他们基本可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这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进取的“本钱”。

九:“标准答案”彻底剥夺了孩子们的思考空间

“标准答案”作为一种简单高效的考试手段,本来无可厚非。美国托福考试这样的标准考试模式,一直行之有效地在全世界实施多年,并没有什么不良反应。

因为“标准考试”是用来测试的,“标准答案”仅仅是一种测试手段而非学习手段。如果把标准答案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来全面实施,就是教育的灾难。

不料“富有创意”的中国教育体系,善于投机取巧的中国师生,把“标准考试和标准答案”作为学习的模式,学生们把本应该用来思考和学习更多深度和广度内容的时间,花在大量的重复做题的题海战术上来,造成了中国教育的灾难。

以托佛考试为例:本来只要真正踏踏实实地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需要特别的技巧,托佛考试就可以轻松通过。因此,全世界的英语学习者,基本上都是踏踏实实地打好语言基础,再去准备应试。可碰上中国人,彻底让老美傻眼:他们想不到世界上会有这么傻的学习者,会把学习当做考试一样折腾自己,从小就开始做标准答案,以及各种英语试题。中国学生会用最笨的办法,在准备考试的时候,提前把托福的题库都做光,用这种方法固然可以取得“好成绩”,可是与真正的语言能力的提高根本就没有关系。结果发现这些高分学生到国外后,连最基本的对话都无法进行:因为他们只知道一套背下来的对答模式,换个词就不知该怎么办。所以大叫“托福考试不灵”,所以美国的托福也只好改革:被逼着采用不标准的考试方式----主观考试。很快地,中国的四六级也跟着转向,但是学习方法还是没有改,后果如何?一大批只会用“标准答案”的学生傻了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07:37:17 | 只看该作者
解读精英教育七----大国崛起和世界领袖:中国是肥猪还是狮子?国富就能民强吗?
今日学堂校长:张健柏
    [大国崛起]---这是中国的“文化专家”们拍的一个文化电视系列片,拍得很有气势,很有感染力,很有民族强大的“暗示效果”,可以让中国人“意淫”一下:下一回,就该轮到中国“崛起”了,而且,咱们还不需要通过武力“崛起”!那意思是只要挣了钱就是崛起!
    但是,这部影片在我看来缺乏文化。因为它的整个基调就是“经济”和“政治”,这不符合真正的[大国崛起]的常识。但是它的产生,却反映了我们国家的主流思想,当然也就是缺乏常识的“主流思想”。
    我们的国家吹鼓手们,正在为中国GDP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而兴奋。开始算计几年之后就能超过日本成为老二,甚至超过美国当上第一。最乐观的经济学家估计,再有十年就能超过美国了。
    更有经济学家激动地建议:目前美国遭遇金融危机,是中国崛起的大好机会,正是展现中国人实力的时候。“2009年,世界看中国”。中国此时应该采用“积极的财经政策”,主动参与到世界事务中来。如果能拯救这次的世界经济危机,一鼓成名,就成为亚洲和世界的新领袖。
   于是,大把的投资(七万亿),开始复制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应对模式:刺激消费。
   我不懂经济,不敢说专家就是错。但我懂一点点常识,我知道的常识是:
   1:用应对区域性亚洲金融危机的方法思路,来应对全球性世界金融危机,恐怕是不行的。
   2:出现危机,就像人生了病,需要静养,同时反省和改进自己原来不良的生活方式。这样过一段时间自然会好,而不是打强心针。打强心针的结果,会掩盖目前的毛病,勉强作为,可能会把命都送掉。
   3:金融危机之后,一定就是实体经济危机。中国缺乏应对经济危机的经验,2009年中国会受到更严厉的冲击。所以更应该教育国民,居安思危,做好应对低谷的准备,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而不应该盲目乐观,欺骗国民。
   4:我赞成政府投资,但应该趁此时,补补我们国家缺的课,比如教育,这是将来国家发展的最基本条件。而不是把大把的钱用在根本就不是很需要的地方:如基础建设。这除了增加一堆看起来很漂亮的“政绩”,填饱一批腐败的官员外,对老百姓的生活帮助其实很有限。比如多几栋标志性建筑,多几条高速公路,老百姓们是享受不到多少利益的。而投资教育,则几乎每一户人家都能得到实惠。
    就像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我认为我们应对的方式并不好,还可以有更轻松,更有利国计民生的应对手段。当然,我不懂经济,只会没水平的瞎想。当年我就告诉朋友们:金融危机对于外汇储备丰富的中国是一个很大的机会,如果是我当总理,会趁此时大量购进国外9-10美元一桶的原油,用不完就存起来。因为当时我知道,不算石油本身的价值,江汉油田的开采成本就是16美金一桶,10美元的国际油价,是因为他们有些油田储量丰富,开采成本很低,但多数油田都是采一桶,亏一桶。我就想:还自己采什么?让国家给工人发生活费,让他们闲着。保护好资源,拿钱来专门买国际亏本石油,把历年来存的美元票子用掉,这绝对比买利息低得实际上在不断贬值的美国债卷好得多。可惜我没资格买油,也没有地方给我存油。否则我会把我所有的钱,买10元一桶的油存起来,然后到处玩儿,等以后经济恢复,悠悠闲闲就可大赚一笔了。其实当年我虽然没有买石油,但是买了其他会增值的东西,小小地发了一点财。
    当然,我这种小生意人的常识,比不上中国国家御用经济学家的大脑更有智慧。他们给中央出的主意是:宁肯用20美元成本的国产石油,也不要10美元的进口石油。要等进口石油涨到100美元的时候才大量采购,搞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而且,为了保证这个国家政策得以顺利实施,中央要总理亲自挂帅、大力投入,全国动员力量反走私,其实主要就是反进口石油和成品油。绝对不能让中国人民偷偷用低价(不到国内一半价格)的进口油,影响国家的经济复兴计划。只能买国产的高价油,防止冲击“中石油”等的生意,让国企效益不好。国企员工的福利奖金,都要靠老百姓买单;这样不花中央一分钱,就刺激了国内消费和保证了国企效益。赖昌星就是这次反击战猎获的战利品,他的罪名就是大量进口成品油。大家知道,这次反走私的效果很好,非常成功。当然了,派了两个总理去的,吴仪不行,接下来“铁总理”朱镕基亲自来抓。
    短短三五年后,我看到中国到处求人,甚至给委内瑞拉这样的小国送上最甜蜜的微笑,进口五六十美元一桶的石油;又过了几年,油价到了我怎么都想不到的一百五十多美元。中国这几年不断地大量进口,因为国内需求旺盛,还对别人说“价格高不是中国人的罪”。我心痛得大骂这些败家子:中国老百姓牺牲健康,牺牲教育,牺牲环境,拼死拼活赚来的一点钱,就被你们这样乱用?美元在中国手上转了一圈,没捂热又跑到国外去了。
    国外巨头们只要提提油价,或者铁矿石之类中国需要的东西,随时都可以把中国新增财富的很大一部分轻易弄走。澳大利亚的力拓,巴西的淡水河谷,这两家矿业公司仅仅靠简单的提高铁矿石的价格,所增加的利润,就比我们国家全部钢铁企业这几年红火利润的总合还多得多。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其实是被外国豪富们玩弄在股掌之中;我们赚一块钱,就同时帮他们赚了五六元钱,还居然敢大言不惭地说:自己已经是世界第三“经济强国”,马上要第二。还看着美国,想要把人家踢下台去做第一把交椅。这种梦,比阿Q还荒诞,居然有大批“爱国人士”相信。中国人真是没有常识了。
    就算中国当上“第一”又如何?你们以为国家就富强了?别人就尊重我们了?
    过去我们当过“世界首富”的!只要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就会知道:满清垮台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力是世界第一,占世界GDP总值的1/3左右。比现在的美国要“牛”得多,美国只有20%。所以当时的大清,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
    可是,常识就是:国“强”就一定会“富”,但是“富”未必“强”。中国的富强一词是违背常识的,应该说成“强富”才对。所以国民们,官员们,都傻乎乎地以为:只要富了,就强了。家长们,孩子们都以为:只要挣钱了,就什么都不用担心了。真是岂有此理。
    一头狮子,大可以到处炫耀自己的一身肌肉。可是一头肥猪,如果到处炫耀自己的一身肥膘的时候,我看就危险了。
    大清国就是一头肥猪,可是他居然以为自己是狮子。因为他太有钱了,居然高价买了一张狮子皮来披上,结果忘了自己原来的“肥猪本色”。
    我们国家的养猪专业户们,好容易有一点钱了,也在张罗买几张狮子皮来披上,以为就“强”了。比如说,有人很兴奋地在议论:中国马上要造航空母舰了。中国花每架上亿元的人民币,买来了大批苏俄最新,最先进的苏30飞机。装备我军证明了我国的“强大”。(与此同时,投入教育,政府在叫没钱。不少老师们在贫困线下生活。四川,重庆的数万教师“罢教”事件,无非是要政府兑现文件中承诺要支付的补贴。拿两架飞机来“支持教育”,不知会让多少穷教师喜极而泣)。
    只知道常识的我,依然很愚钝。还是不觉得我们因此就“强大”了。因为以史为鉴,我认为钱绝对买不来强大。经历八国联军进京的“国耻”后,大清也想要“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派了人出国取经。这基本与日本人向西方学习同时起步。不过,日本人穷,没钱买好东西,只好老老实实学别人的本事;而且很谦虚,只要外国人说好的一切,统统不走样地认真学习。学好后回国老老实实办教育,一点一滴的从头做起。
    可大清国看不起小气贫穷的日本人,觉得慢慢学本事很辛苦,是穷人的无奈。富人有更快地“强大起来”的条件,只要花钱买,一下子就到位了,反正我们国家有钱。北洋水师的投资,好像是世界第一。战舰的先进程度,比现在中国要造的航空母舰更领先(相对其他国家的战舰水平)。战舰官兵的待遇,肯定也是当时世界最高的。
    一个事例:海军舰长邓世昌的年薪,购买力平价计算相当于现在的40-60万元,他阵亡后清政府给予的抚恤金相当于现在的2000万元。当时舰上最差的做卫生的民工,工作也是800元一月。可知我们当年这个富国,是花了大本钱的。结果如何呢?
    常识是:如果是肥猪,披张狮子皮,刚开始可能会吓住别人,不过时间一长,就会被人发现肥猪本性,一样会被宰来吃。
    如果是狮子,刚开始没有肥猪个大力壮,需要小心地“见猪行事”,见了大猪躲着走。但是假以时日,狮子一定会长大的。这时肥猪的唯一命运就确定了。
    实际上,当年比我们穷很多,也差很多的日本舰队,可以轻而易举地扫掉我们的“世界级强大舰队”,从大清的手里,夺走了台湾和朝鲜。而且鼓励了日本进一步夺取东北,以及一步步地蚕食全中国。在一本外国出版的“亚洲史”里,就是用差不多的逻辑和比喻来评判中国和日本的。
    中国这头肥猪,如果不是美国人出手,早就被日本吃光了吧?对这个结论不满的爱国者,最好补补课,先弄清楚那些攻陷上海,制造南京大屠杀,赶得大批中国军队到处逃的日本精锐师团,最后是死在那里?再来找我骂人算账吧。
    原因就是:一个民族要强大,一个国家要崛起,有很多关键的东西,是花钱买不来的。有时候,钱太多了反而坏事。
    大国崛起该怎么做:常识很简单,教育领先,文教救国。
    看一下近代西方强国的崛起吧:当年拿破仑的征服,彻底击垮普鲁士邦国,1807年被迫签订[提尔希特条约],领土被剥夺,还要赔付大量的战争赔款给法国,国家一贫如洗。
    该怎么办?当时的国王威廉三世说:办教育。1807年,处于内外交困中他的著名施政纲领是:“这个国家必须用它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物质上的损失。正是由于贫穷,所以要办教育。我还从未听说过一个国家办教育后办穷了的,办亡国了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最好的手段”。
    他的国防大臣萨恩霍斯,与大清国的军机大臣不同。没有向国王要钱来买军舰,而是很有智慧地说:普鲁士要取得军事和政治结构上的世界领先地位,必须首先在教育和科学的世界中取得领先地位。他这话,倒是很像教育部长应该说的,恰好证明德国军人的素质,绝对不是一群只会打打杀杀的大老粗,而是国家战略专家。
    当时作为教育部长的洪堡,就更地道了:他直接创造了现代大学。被全世界尊称为:世界大学之父。今天的美国研究型大学,如哈佛等,奠基就是洪堡当校长的柏林大学。他当年的话是:大学是一个最高手段,唯有通过它,普鲁士才能为自己赢得在德意志世界以及全世界的尊重,从而取得真正的启蒙和精神教育上的领导地位。
    重视教育的结果,是德国人建立了现在的幼儿园模式,建立了面向大众的公立学校,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体制直接来源就是德国。当然,更不用说大学了。当时的德皇出钱聘请教授来柏林办大学,教授不买他的账,还骂他。他都忍了:说,大学精神就应该是这样的,充分表明皇帝对于教育和学术精神的理解和尊重。我们国家的教育官员,对于自己没有投资一分钱的民办教育也喜欢指指点点,喜欢当婆婆,扮权威。这样怎么可能把教育办好?
    文教兴国的结果,是德国在19世纪以后超过英法,从一个贫穷,落后,被欧洲各国看不起的,认为是缺乏文化和教养的德国,德语还被贬低为“猪说的语言”的情况下,成为世界科学和文化发展的中心。并一直持续到现在。
    日本的现代崛起,学的是德国。二战期间,日本站到德国一边,是有其原因的。日本的工业,来自于德国的精致,与美国大不一样。100年前的日本,非常看不起当时美国的粗糙和缺乏文化。直到现在,美国粗糙的汽车依然输给日本的精致工艺。德国车的工艺,也比美国车口碑好的多。
美国的现代崛起,根本上也来自于德国。首先美国的教育体系,与其他国家一样是模仿德国的。但美国二战后成为世界经济和文化,军事的霸主,首先是希特勒帮忙,大批犹太学者流亡美国。因为美国提供了比其它国家更好的条件。
    二战期间,美国人可以用五个师的兵力,去抢一个德国飞弹专家布劳恩。会动用一个伞兵师,两个装甲师,以及整个第六集团军,掩护一支部队去抢物理学家海森堡。在德国失败后,苏联人忙把德国的各种机器运到国内的时候,美国军队却在到处寻找德国的知识精英,把他们送到美国安居。这证明美国对于“大师”的重视,远远大于对“大楼”的重视。这样战后的美国,突然“崛起”了,成为诺贝尔奖的大户,美国的大学,一跃而成为世界的楷模。
    这些就是大国的崛起的“文化教育版”,与中央电视台的不同。
    有人说:我们国家也“重视”教育啊?这不,中国大学生人数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了。
    可惜,中国的大学不能叫大学,能够称为“职业技术学院”的就已经很不错了;更多的所谓大学,只是一家发文凭的餐馆,不是大学。连真正的学校都谈不上!
    中国的中小学,也不是教育。大约可以称为:现代科举考试机关吧,反正不是教育机构。至少,不是西方概念中的教育。也不是中国古代思想传统的教育。这是一个在中国这样根本不重视教育,只关心赚钱的基本国策下长出来的,号称为“中国特色”的教育怪胎。
     我这些话不是偏激,请看德国人两百年前建立现代教育体系的时候说的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教育是以人为最高的目的,接受教育是人的最高价值的体现。
    请问各位:按这种标准,中国有哪一所学校,他们所做的一切可以称为上述原则中的“教育”?答案是:一所都没有。今日学堂算是吧,可教育局们还不承认。因此,说中国教育比德国落后了两百年,好像并不过分。
    中国的教育理想是什么?教育大纲里原来是“培养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现在改成了“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这些教育原则到底是什么意思?百姓们始终没有搞懂,我也搞不懂,更不知道该怎么做。不过教师们都知道,别把“接班人”的事情当真,学校考评的标准就是“升学率”,因此教育目标当然就是“提高升学率”。家长私下里教育孩子,都掏心窝说了实话: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拿个文凭找个工作,挣钱养家,就一切ok了!所以一看就知道中国人不要真教育,只要职业培训。所以中国的学校当然就都不管教育的事了。即使是打上教育旗号的各种职业培训所,还连“职业培训”的本分工作都没有做好。很多学校沦落为与家长一起狼狈为奸,合法出售文凭来糊弄企业的国办官僚机构。
    中国大学的功能,领导者都知道,是政府用来跟老百姓做生意的。98年开始大学扩招,为什么?是为了提高中国教育水平吗?不是,是为了做生意。跟今天遇到经济危机的时候一样,是利用“大学”这个神圣的名词,来刺激内需。中国当时的经济学家,出主意给官员们,要用各种方法迫使老百姓把钱拿出来消费。中国老百姓别的钱不愿花,掏不出来;给儿女读大学会很大方的。同时研究生也扩招,是要把年轻人多留在大学里几年,以避免就业危机。
    所以200年前的德国人是因为太穷,所以来办教育;200年后的中国人因为“中国经济的面子”而利用“教育”名目来搞钱。全然相反的思路和做法,看来世界会出现一个独特版本的“中国式崛起”!我们靠给全世界做民工干活来“崛起”,试图当上“世界领袖”!实在是不可思议。如果成功了,绝对是一世界奇迹!
    结果当然是,扩招不仅没有“提高教育水平”,只是“提高了大学生数量”,同时大大降低了大学的水平,导致更严重的学术腐败现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有没有水平,有没有人要,没有人会关心的;反正家长的钱已经弄到手了。去年100万大学生没人要,今年至少有200万人,甚至可能是300万人没人要,怎么办?政府嘴上“关心一下”,百姓“心里暖”一下,就过去了。反正在大学里很多人啥都没学到。
    指望这样的国家和民族,能够“崛起”为世界强国?能够成为世界的领袖?打死我都不信!
从这次中国应对经济危机的四万亿财政投入方案中,居然没有一项是关乎教育的。我就知道:中国依然还是一头猪!就看什么时候被人杀来吃。别自恋,以为我们是狮子,其实连睡狮都不是。
    殷鉴不远,清朝的镜子,不就在眼前吗?
    现在的海军会不会比北洋水师的命运好?我不敢肯定!100多年前就已经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海军力量的日本海军,目前武力依然受限制的海上自卫队的军官,私下的评定是:如果日本和中国海军再度开战的话,40分钟就可以歼灭中国的主力舰队。
    果真如此的话,证明我们与日本的差距,比大清朝也好不了多少;很可能差距还更大了,希望这仅仅是日本人的自我妄想!
    不过教育界承认:我国小学教育与日本之间的差距是90年。看来与我们的实际水平是符合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7#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07:38:59 | 只看该作者

解读精英教育12 引刀自宫的中国权贵阶层的“精英教育”成果(二)省长孙子和其他权贵子女们的真实教育故事

中国教育如此变态,是因为权贵们搞愚民政策吗?我看好像不是。

倒不是我有什么内幕消息,而是我通过常识推理的:要愚民的话,他们应该不会把自己的孩子一起愚的。别的事不知道,不过在教育上,我认为官员们真的没有特别欺负老百姓。不仅没欺负,他们自己吃的亏还大些,不仅花的钱还多,受的害还更严重。他们建立了各种“优质学校”,每年需要送条子,送票子才能进去的各级“名校”,本质上和普通的公立学校真没有什么差别。

例子是:湖北省政府各级官员的儿子孙子们,基本上都是就读全省名校“水果湖中小学”的。这相当于中国古代的精英学校“州学”或者“府学”了!相信是真正花了大本钱来投资的,水果湖一个中学,两个小学,投资数亿元,校园很漂亮:有很漂亮的体育馆和塑胶运动场,共有两座带冬天下水恒温调节装置的游泳馆,够好的吧?这学校相当于湖北省的“太学”级别了,领导能不重视吗?教学质量据说不错,考上大学的不少。很多外面的有钱人,都很想沾沾“政府贵人”的光。每年入学申请,都有很多条子和红包要送给能够把孩子送进学校的“相关人员”手上。要取得一个“名校”入学资格很不容易。花上几万元不说,还要看能不能花出去。“没有面子”的话,有钱都送不进去的。

可家长们不知道的事实是:中国所谓的名校,主要是指硬件花的钱多些,校园漂亮些,骨子里并无什么区别。您的孩子在一个宾馆般漂亮的学校里读书,不见得就比在一个漏风的破房子里学习效果更好。

实际上,名校的教学优势可能还不如普通学校。因为名校要进的人多,班级很大,60人算是很正常的,还有80人的班级,我知道最大的一个名校的班级居然达到了110人。这么大的班,再好的老师也没有办法谈“教育”的事情,只能是“维持次序”工作人员,只能胡乱混日子了事。

教学质量如何呢?我的一个老同学是省政府官员,孩子上初中,告诉我:老师根本不教多少东西,主要就是淘汰式的,施加压力的方式。很少讲课,要求学生大量做题,需要有自学能力,有问题可以问。跟不上的就淘汰到差班去,差班的老师连压力都不会施加给学生,只是负责带他们昏几年,交代过去就行。因此学习就全靠自觉了,反正到时一样能毕业。所以他的很多小学阶段学习比较被动的同学很快就拉下去了。他的自主学习习惯还好,所以一直在“快班”,其他被调整下去的学生,基本上就是“牺牲品”了。

这哪里是“教育”,倒像是一架筛选机。我看到的不是学校,而是一架疯狂运转的,无情的应试教育机器,这里哪里会有真正的教育!

这是中学!可怕的中学!省级“精英小学”又如何呢?

我的另外一个同学,在华中电网工作。我说他是“孝子”,就是孝顺儿子的意思。该同学特别关注儿子的学习,到处送儿子去上好学校。听说水果湖小学是“精英名校”,特别托人帮忙进入学校,还在附近租了房子,与妻子分居,搬过来陪读。因为妻子教育思想落后,所以老同学只好亲自上阵,现场监督,的确不容易。这老同学可是高级工程师呢,天天跑很远上班,也不怕辛苦,为了儿子,什么苦都认了。学了几年,五六年级的时候实在受不了,说“中国的教育怎么这么变态”,告诉我很多儿子在学校上学的例子,我听后也觉得的确很变态。

最后,我这个老同学为了让儿子得到“正常”的教育,放弃了国内优厚的工作条件,举家迁居加拿大。而他在加国一直没有像样的工作,纯粹是儿子的教育问题迫使他作出的离开中国的决定。不是到了忍无可忍,谁会这样做?

而这样的人还不少,甚至可说非常多(2010年的出国留学人员统计人数是30万)。我另外一个身价数千万的老板,也把国内的企业出让了,出国陪儿子读书,上中学。理由就是:不能让中国教育把孩子毁了,这可是一辈子的事情,比什么事业,赚钱都重要。

另外一个当政府官员的朋友,95年就当上了武汉市的区长,算是很有作为的官员。可一样拿儿子的教育“没办法”。因为儿子很聪明,为了让儿子得到最好的教育,凡武汉市任何“有档次”的优秀学校都调查过了,把孩子送去这些名校,不满意又转学,到高中换了不少学校。所以,该区长对武汉的名校很了解。说:名字不同,名气不同,其实内容都一样,都是瞎折腾孩子。

孩子也争气,中考没靠家长关系,考上了华师附属高中。这可是“大学预科班”呀,可儿子上了一年学后,高二刚入学不久,就自己回家了。说:这么变态的学校,就算考上大学也会把人读废了,还不如在家自学点真本事。结果退学回家了。

另外一个学生,也一直上名校。学费很贵的私立学校也上过,到初中上过了武汉市的七所名校,可就找不到一所“精英”一点的学校。中学时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申请退学了。原因是:学校和老师教的东西实在是太弱智,教学方法实在是太变态。在家学都比学校好。结果自己在家学习一个学期,果然家长发现各方面表现都很良好,对“教育效果”很满意。于是,该学生成为家长单位的“退学明星”。

这么大的中国,这么多的官办“优质学校”,这些有钱,有权的家庭,居然无法给爱学习的孩子找到一所适合的学校;真是咄咄怪事。大家都说中国的官员喜欢营私舞弊吗?怎么对关乎自己未来幸福快乐,关乎自己儿女未来前途命运的教育,就这么不当回事?他们用愚民教育绑架了中国的老百姓,怎么把自己也给绑架了呢?实在是不可思议。

以上说的是小官僚,小权贵子女的教育命运,高官又如何?会好些吗?还是举实例来说吧:

我的一个老同学,是前省长的驸马。这个省长是老红军,打江山的大将军出身,劳苦功高,是用生命和血争取到的“精英地位”,弥足珍贵。因为老同学的特殊关系,我有机会了解“省级权贵”们在主席台下,电视屏幕后的真实生活。我去过他们家,在警卫森严的一个大院里,一栋表面上看起来平平常常的房子,进去之后很宽大舒适。地下室要经过很长的楼梯,下面还有一道很大很厚的钢制铁门,厚度50厘米左右吧。据说这个地下掩体可以防原子弹轰炸,可以在里面躲几个月不出来。有氧气通风口,水源和粮食补给。在物质条件上,这些东西的确是我等小民无法比肩的。

不过,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好像就没有什么特别的了:他们的孩子上的学校与大家一样:就是水果湖小学,中学。当年毛泽东要青年们到广阔天地去,省长的儿女也不例外。结果中学读完就赶快全部把孩子们都送到部队上去了,当年参军可光荣啦,一般人没机会的,只能到乡下改造地球。开放后,挖地球的普通百姓子弟有志气一点的,考上了大学。后来毕业后得到发展的机会也多,这批人的优秀分子,跟省长公子们的差距,无论经济地位还是政治地位上,就没有什么实质差异了。否则,我那位家庭出身绝对不“精英”的草根老同学,也没有机会当驸马了。

简单点说,第二代的“王侯堂前燕”,就“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当年这样的故事还有不少,改革开放初期,凭借自己的“学术精英”地位,穷小子们得到了权利阶层后代的青睐。而权贵们的子女们,也很愿意和这些新时代的“草根精英们”联姻。

可到了孙子辈,与平民的差距好像还倒过来了:省长孙子不幸也成为“中国教育的牺牲品”。而且,还由于家庭物质生活条件实在太好,更缺乏穷人家孩子的奋斗精神,所以“牺牲”更惨重。其实孩子父母为人都很正直上进的,尽管是“贵族子弟”,并不以势压人。母亲还是某知名重点大学的教授官员。很希望儿子走上正路,为了让厌学逃学的孩子“改头换面”“重新做人”,听说国外的教育好,就花了几十万宝贵的外汇出国留学了。

该“贵三代”学成回国后,发现毛病更多了,晃了两年就没个稳定的工作。家长为了让孩子有一个“自立”的地方,求朋友们帮忙找工作,跟我说月薪只要求一千元就行了。天,亏大了;花好几十万出国留学,当了海龟,回来只要求一千元月薪?连利息都不够唉。这是四五年前的事了。朋友还跟我说过让这孩子到今日学堂教英语如何,好歹在国外混了几年,英语总可以应付吧?我没敢要,我的教学法很独特,正宗外国人教我都不放心,何况假洋鬼子。我宁肯多付点钱要国内的优秀大学生,教孩子的事情,可不能糊弄人。我告诉朋友说有很多英语培训班急缺师资,中国英语人才一向是热门,工资开得也高。但朋友默然不言,我恍然大悟:肯定早就去过了,不行才找我呀-----我真笨!

也真奇了,在国外几年,居然连英语都没学好吗?后来才知道,这些“出国留学”的权贵公子公主,天天的必修课是“吃喝玩乐嫖赌”,快乐像天堂一样,没几个是认真读书的。也不跟外国人和西方社会接触,只跟西方的“物质文化”接轨,精神生活嘛,就成天与自己的中国人圈子一起瞎混,外国人也绝对看不起这种败家子。所以他们居然连英语都没有学好。

有一个新名词叫作“留学垃圾”,就是权贵公子公主们的写照。

国外的教育与国内很不相同:他们是自由主义的:学习不学习自己决定,爱学不学由你!你付了学费不学,就相当于你花钱买了衣服不穿一样,是你自己的自由,国外的学校和老师都充分地尊重你的自由权利。不像中国的家长和老师要跪下来“求学生学”。

但西方人的自由是建立在自我约束和自我负责的原则下的。中国的公子公主们渴望自由,也很会“享受自由”,但不会“自我约束”,更不会“自我负责”。因为爸妈都能干,帮他们“负责”一切了。在中国的学校也太“压抑”了,正好到国外“放松一下”。所以,家长眼巴巴地等孩子“载誉归来”,结果花了“培养精英”的钱送到国外,不但没有培养出精英儿女,反而添了一大堆毛病。

看来省长的这个孙子算是完了,他根本没办法进入中国的“正常主流社会”,已经被“教育”排除了。他爸妈老去后,这孩子不知如何“自立”?留给他的财产,能够保值增值吗?万一参加“黄赌毒”,很快输光了怎么活?假如这孙子再生一个孩子,这个“贵四代”,恐怕连普通平民百姓都不如了罢?

嗟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位前省长还有另外一个子女,生了另外一个孙子。这孩子要好多了,起码不去外面闯祸,也不喜欢交朋友,愿意乖乖的在家玩电脑游戏,看日本卡通片,性格极为内向。他也是一路名校读过来,父母有钱有权,有才有貌,算是典型的社会成功人士。只要是好学校,都会给儿子留位子,也上过不少高档私立学校。

到了初中毕业,出问题了:没考取高中,更别提好高中了。当然,这个花钱可以解决问题。不就上高中吗?上大学也可以花钱呢,不过再有关系,也进不了武汉大学。你是省长孙子又如何?所以看来我们国家大学的门还是比较严的。他只好进了一所比东湖大学还差的某二级学院。这种学校,按我的说法,就是“毁人不倦”的地方,宁去打工或者在家自学,也不能去读。除了吃喝玩乐,交一批酒肉朋友,养一堆坏习惯外,其他没有什么收获了。

顺便提一下,在哈佛,耶鲁这样的名校,满地都是“权贵子弟”,很可能刚才跟你说话的同学,就是参议院的公子;这边转过来又是某财团主席的公女。一个个精力充沛,阳光灿烂,思维灵活,学习出色。到这种学校等于就是进了贵族院一样。有一些得到了哈佛耶鲁入学通知的穷人学生,还附上全额奖学金和高额生活费的条件,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去其它不太“贵族”的学校,就是因为与这些家世和个人能力都很强势的同学在一起,心理压力太大。这证明美国权贵们很好地通过教育,提供给儿女们比穷人更大的竞争优势。

可中国呢?以武大为例,“权贵家庭”的孩子明显少很多吧?连城里富裕家庭的孩子入学武大的,也比到其它二三流大学少很多。武大反而有比三流学校高得多比例的贫困学生和一般家庭孩子。那些父母有权有势的学生在哪里呢?不少人去二三流大学了,还有二级学校,如东湖分校之类的。有善于审美的人评论:正宗武大学生一看就知道,身材和外表的漂亮程度都赶不上东湖分校等不入流的大学,武大的一流美女,还不如东湖分校的三流女生。这就是社会选择的表现,证明这些不入流学校学生上一代的基因还是很优秀的,可惜的是:这种优质基因没有帮上他们太多的忙。

这个实例,足以让中国老百姓们满意了,证明中国教育多么公平。换句话可以说:多么弱智,多么缺乏常识。

可是,即使我是穷人,我也特别希望权贵们的子女拥有最好的教育,这样他们继承财产地位之后才会好好使用,这对国家民族都更有利一些。如果一堆没脑子的二百五们,今后接管了上一代的财富和权力后,不仅是他们家庭的灾难,也是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就像朱海洋有毛病,不仅仅是他自己和家庭受损;黄光裕赌输80亿,也绝非与中国人民毫无关系。将来这些弱智的权贵子弟靠关系进入职权部门,一旦掌握权力后,不知道会给中国人带来多大的损失和灾难。

因此我很赞成美国的精英教育模式:符合古训“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想要自己的儿女得到好的教育,就不遗余力地去推行精英教育,让别人也有机会得到它。这个理论就是今日学堂主要以富裕家庭孩子为入学对象的原因。因为我们希望用学堂有限的教育资源,来帮助这些有点“权力和财富”的家庭,让财富掌握在有理性有思考有品德的受教育者手里,这对社会的贡献更大。教会“富二代”们用钱去帮助穷人,总比让富二代缺乏基本的教育和素质,只会用钱去欺负穷人更好吧?

同时,我们又会把这种教育理念,免费传达给穷人们知道,可以照猫画虎。上不起我们的学堂,就多操点心学习教育理念,我们愿意毫无保留地告诉大家。

没钱,又不喜欢动脑子的人,就去上“义务教育”吧。国家开了这么多的学校,总得有人去上才行。总得有人愿意去打工才行。

因此,每一种教育,都有其价值。

中国权贵们的孩子不仅在教育上受到打击,而且心理上也备受摧残:自己的父母辈、爷爷辈都这么出色,相形之下自己就更显无能。因此往往心态极差,自卑和自责的情绪很重。不少孩子心理有问题,其实不是他们笨,很多权贵孩子其实很聪明,但中国的这种愚民教育模式就是专门用来整聪明孩子的(这个问题以后再谈),所以权贵的孩子其实最受伤。

这里继续谈省长的孙子。关于教育的常识是:

花钱可以买文凭,但是买不来学问。

花钱可以买“面子”,但是买不来尊重。

更惨的是:即使钱可以买到一切,但是买不来快乐。

有一天,该老同学深夜打电话,要带孩子到我家来,因为该省长孙子想自杀。他束手无策,想起我是教育心理问题的“专家”,于是带上孩子驱车来我家作心理辅导。孩子父亲感叹说:我们家什么都有,也不在乎他要取得什么地位和财富,只要他快乐就行。这要求不高呀,孩子怎么就对生活这么悲观?

可惜,钱买不来快乐。而人最基本的权利,也是最宝贵的快乐和自尊,就是中国教育体系最喜欢夺走的东西。

以孔子为开端的教育思想,是“学乐”:学习很快乐。“学也,乐在其中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的学生跟着他到处跑,不是因为孔子能够发文凭,授学位,给奖金,而是在学的过程中很开心,愿意追随夫子。

外国的教育也很快乐!今日学堂的学生也很快乐。真正的教育就是成长,真正的学习也是成长。对于孩子来说,还有什么比成长更快乐的事情呢?可我们的教育体系偏偏弄成“苦学”,还以诗为证:学海无涯苦作舟!其实,不是学习苦,而是人苦。教孩子们学习的老师们,恐怕没有很快乐的人。他们当年学得很辛苦,活得也很辛苦。自然,也见不得和不会理解孩子们的快乐和轻松。所以要扼杀。

从这些例子来看,好像中国的官员们,制定这个教育体制的时候,真的没有考虑为自己后人留条后路?在教育上连老百姓的基本常识都没有?说实话,我也很奇怪。

愚人者先自愚,天底下有这种可能吗?

好像还真是的。我们国家的政治精英们,怎么会忘记了给自己的儿子孙子留条后路和保险?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各位有兴趣,可能会爆一个大冷门出来。我只知道这是一个事实,不知道真实的原因何在。是不是他们玩愚民玩得太投入,已经忘了这个游戏的本来目标了吧?

这个教育制度的基本运作原理,是毛时代制定的。目的就是要愚民。比如这些口号:“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熟悉吧?现在开会的时候领导还在说呢。还有不太熟悉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服从组织和领导安排”,“一切听从党召唤”,“做一个螺丝钉”“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这些不同的话,意思都一样:别用自己的脑子,也千万不要去自主思考。听毛的,听领导的就行。他一个人的脑子,够全国人民用了。

既然“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当然不能有自己的大脑和想法,否则怎么做到“一切听从党安排”呢?党听从谁呢,其实毛就是党,就是国家,就是人民,都要听他的!

所以学校的教育当然不能教思考,就是只能教服从,象军队一样。因此得把本来聪明的人教笨了。你说文革时候天下大乱,学生们到处造反,那里是服从呀?我说没有乱,是看起来乱,实际上毛全都控制得好好的。造反派们还是很服从的。只是他们只服从一个人:就是毛泽东!

造反是毛泽东号召的,他们听了,这就是教育效果。利用这批学生,把老帅们都打死打残都垮了,他躲在东湖宾馆里偷笑,老战友们老伙伴们到处找他求救找不见人。等事情搞得差不多了,他回北京,再号召勇敢而盲目的学生们“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把这批激素旺盛的好斗分子全丢边远的乡下去了。

当初闹得最凶的,也是脑子最活的北京,上海的革命小将,充军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让他们充沛的能量去对付连基本的语言都不通的边疆人民,去修理地球,让你没脾气。这一手如何?漂亮吧?

其实别骂老毛,他算是很慈悲的了。当年的希特勒,是借助纳粹的青年冲锋队帮他铲除了异己的,可他们因为杀气太重,老希不放心,怕什么时候反水。所以最后给他们的奖励是用机枪扫射干净作为结局。因为希特勒也知道,他们是一群很不好管理,只擅长破坏的群体,只有血气之勇,做建设没什么用,直接杀了最省事。

毛太阳让这批没脑子的破坏狂去修地球,其实给了他们一个心灵成长的机会。算是很仁慈的了。

可后来推翻了毛的领导们,只看到原来毛的这一套教育模式很好,可以让老百姓傻乎乎的干活,不会乱提意见。就基本上模仿了下来,没有做实质性的改进。只是把教育的目标由“无产阶级接班人”改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民们就傻傻的去赚钱,也不知道赚钱来干啥,结果乱用一气,吃出一身的病,玩出一堆的烦恼,留下一堆的遗憾,造成全国范围的环境和社会风气破坏。因为他们没有得到真正的教育,连怎样真正提高生活质量都不会。他们这些人现在不相信毛,也不相信党,但是相信专家,相信广告,相信奇迹。

“脑白金”卖这么好,就是中国弱智太多的表现。

我们现在的社会其实比毛时代更危险了:连原来能够控制局面的伟大领袖都不存在了,没有教育,不会思考的民众,开始绑架政府瞎做事。结果政府还得讨好这些民众莫名其妙的要求:比如要吃毒猪肉。总理只好号召,还国家拨款,一定要加快生产毒猪肉给百姓吃。

百姓爱热闹,就花巨资堆出个“空前绝后”的奥运会,据说一块金牌的成本投入有上千万元,来满足百姓的虚荣心。GDP发展速度略微低一点,就吓得政府着急上火,不知怎么办,赶快想各种办法来刺激经济。这都是缺乏教育呀,看别人日本,负增长十几年,政府根本就不用担心“稳定”的问题。把时间精力和金钱,花在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地方,不会用在贴了面子,伤了里子的地方。因为别国民众的教育好,有理性思考,有常识认知,不会乱来。

领导当初怎么就没有看到毛的这一套“教育思想”的负面效果?这套愚民教育模式,当年是在“精英头脑”的思考下做出来的,体现了毛的大一统思想:普遍愚民,一个不拉(除了他自己)。但忘了留一个口子,比如说把老百姓上的学与官员们分开,愚民可以,但要留一个精英教育的种子,让大官们的孩子单独教育,将来才好一代接一代继续统治已经不会动脑子的愚民们呀。结果忘了设防火墙,把自己的儿女一起愚了,大家都没有脑子,现在一起毁灭。现在很多官员已经发现中国的教育很不对劲,醒悟过来赶快把儿女送出国教育,以为是一个解决的办法。但已来不及了,他们中的多数都会变成留学垃圾。好像是报应一样。

真好玩!没有赢家的中国教育!

请真正关心中国未来的读者注意:关于中国教育上的问题,已经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未来,也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命运和前途。中国人在国外的地位极低,普遍被人瞧不起,即使我们为世界提供了最廉价的服务。因为在别人看来,中国人缺乏基本的教养和素质,你再有钱别人也看不起。因此不改不行了。但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真正的问题在那里,只是头痛医头,就像今年的教改居然是“文理科是否分科”问题。完全就是转移焦点,糊弄民众。这个问题相当于简单化地把教育问题说成是“文理分科”,就如同饭菜有毒不去管,但是关心怎样吃,才能死得慢一些,很没有常识。

所以,我劝告大家,依靠自己的脑子更可靠一些。如果各位觉得我说错了,欢迎您批评。如果你们觉得我说的有道理,请尽可能多转帖和分享,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教育问题的黑幕。了解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我们不能再蒙在鼓里过下去了,为了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请让更多的人出来帮助自己的孩子。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1 04:51 , Processed in 0.11594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