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jssh36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四届湖湘教师读书论坛---现场观察》专栏第3帖:嘉宾及参与者言论辑萃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4-22 13:07:34 | 只看该作者
嘉宾介绍
中国著名作家 韩少功 [size=+0]讲座主题:数字时代的读书与写作   中国著名作家,人文学者,历任《海南纪实》杂志主编、《天涯》杂志社长、海南省作协主席、海南省文联主席等职。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委员、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联全委委员。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知名新锐教师 蔡朝阳 [size=+0]浙江省绍兴市稽山中学 [size=+0]讲座主题:以阅读成就生命的精彩   文艺中年,资深奶爸;写作者,儿童阅读关注者;四十岁重新发现理想。2009—2010年以对小学教材的批判引起广泛关注……
非常教师 雷俊英 [size=+0]湖南省临武县教研室主任 [size=+0]讲座主题:国学教育:如何实现区域性推进   湖南临武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临武县区域性推进国学教育受到全国瞩目。雷俊英是国学读本编撰、国学课程开发、国学课堂指导、国学活动策划……

非常教师 陈雪梅 [size=+0]湖南师大附小高级教师 [size=+0]讲座主题:6年带孩子读《论语》   湖南师大附小语文高级教师,她带领孩子十余年坚持读《论语》《老子》等国学经典,并指导孩子创作《我们的论语故事》,成为国内年龄最小的《论语》……
非常教师 方芳 [size=+0]湖南一师一附小校长 [size=+0]讲座主题:沿着书香拾级而上   湖南一师一附小校长,在读书班级建设、儿童课外阅读指导、儿童阅读校教材的开发以及独儿童阅读理论研究上颇有心得,著有专著《拾级而上》……
非常教师 石灵芝 [size=+0]湘潭市雨湖区金庭学校语文教师 [size=+0]讲座主题:从毛毛虫到蝴蝶的蜕变   特级教师,2010年被评为湘潭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曾被评为省课题研究先进个人、市优秀教师、市语文骨干教师、市优秀班主任、市芙蓉百岗明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4-22 13:09:0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这场春天的邀约
作者:滕利玲 发布时间:2014-04-30



  除了感谢,我还能说什么呢?   就像一颗种子,感谢一场春雨的来临、一缕阳光的照射,让所有在内心呼啸的风突然找到了出口。
  那些该膨胀的膨胀,该沉静的沉静。这是多么奇妙的过程,值得我跋山涉水、风雨兼程!
  我当然要来!
  “生活都是庸常的,而日常的才最本质,才水注石穿……真正可怕和被忽略的往往是所有人都在悬空下坠的状态中而不觉。”读到王小妮这句话的时候,是一个暮色渐合的黄昏,窗外苏铁的叶子拗成一个不太舒适的弧度,在夜色中绿得发黑。我愣了一下,突然觉得自己沉溺于“庸常”太久,最远的逃离不过是在一堂课的起承转合里风生水起万象惊寒。
  那么请允许我拔腿就走,暂时“逃离”!就像田鼠阿佛一样,到田野里收集冬天赖以生存的阳光、颜色还有“字”。以后的以后的很多日子里,让我记得: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生活有诗和远方。
  一、和睿智长者面晤
  听韩老讲话是个愉快的过程。没有刻意的“一、二、三”式的提纲,如话家常,却自然睿智。不知不觉间,就听到韩老在说“谢谢大家”了。低头看笔记本,沉溺于“听”的我记下来的只是零散的句子而已,可是,有更多的东西在我心里激荡:
  那是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忧患!韩老提醒我们,要警惕“我们知道得太多了”。这就和吃饭一样,吃多了、吃得不健康会带来消化系统的问题,知道得太多太滥也会带来精神上的疾患。当前社会,信息量的飞速增长尤其需要我们冷静地思考。如果不加选择的摄取,我们的“无所不知”就约等于“无知”。
  那是对青年阅读和写作者的谆谆告诫!要对书籍有所选择,如果只是以网络作品为参照系,容易放低对自己的写作要求,影响自己的阅读和写作品位,长此以往,即使出现了真正的好东西,坏了胃口的人也品不出来。阅读是与世界上最优秀的大脑、最优秀的心灵对话,而世界上,优秀的大脑、优秀的心灵只是少数,如果没有机制去保护他们,他们很快就会被湮没。现在,青年人中很多都有鲁迅之才、胡适之才、曹雪芹之才,问题是他们往往行进一公里后就会停止不前了,他们可能为大家给出的九条优点而兴奋不已,却不会去真正用心改正一个缺点。
  那是对晚辈成长的思考!谈到小外甥看到松树只知道是“圣诞树”,看到鸭子只知道“唐老鸭”时,韩老感叹孩童呆在虚拟的世界太久,以致于忽视了中国古人最重视的“身体力行”,忽视了生活中最可宝贵的“体验”和“体会”;谈到孩子们玩电脑游戏、家长还认为开发了智力的现象,韩老说:智力与智力是不一样的,知识与知识是不一样的,有大知识、小知识,晚清八旗子弟提笼架鸟、唱京剧、捧戏子也是需要比较高的知识含量的,但这个知识含量再高也掩盖不了它本身是一种堕落文化的事实。谈到女儿和外甥,韩老深情地说:作为父亲和外公,我很想帮助她们,给她们自信、自立,给她们快乐的生活,但我知道,我无法替代她们。
  那是对现代人阅读状态的理解和悲悯!面对中华民族人均年阅读量只有4本的现实,韩老认为中国最应该读书的一个群体正处在生存压力最大的时候,特别是在北上广之类的大城市,人们不得不在8小时工作之余还得忍受巨大的交通压力,在漫长的奔波过程中,只有一支手机是他们文化的陪伴,我们应该同情和理解他们,而不是一味地嘲讽、责备甚至是抨击——当下,这样理智而充满悲悯情怀的声音弥足珍贵!
  这真是一个有大智慧的慈悲长者!
  二、听新锐前辈一席谈
  我最期待蔡朝阳。
  一是前些年读过他的文字,我习惯于从文字中揣摩一个人的音容笑貌乃至内心的温度。几年前,我们学校的学生因为点什么事闹了个撕书事件,并且把视频上传到了网上,一时间……事后,我把一篇叫做《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的文章印发给学生,学生读后感慨不已,很自觉地写了读后感给我。那篇文章的作者叫做“阿啃1919”,我并不知道这就是蔡朝阳。
  后来,读到《在鲁迅路口》中这样的句子:“很多人,从你脚下经过,仰头看看,或者不看。你说,你一个都不宽恕。我趁着绿灯的时间,从你的脚下经过,我打算,宽恕每一个人,包括我自己。”真真读出了一种悲伤和无力,还有那背后宽广绵密的悲悯。原来这就是蔡朝阳。
  二是他仍然是一位一线教师,而且是一位体制内的高中教师。这样的教师,如我,往往劳心劳力于案牍题海,是难以保有几分理想空间的。“阅读抵抗荒诞”,在当前的教育情境下,是要被讥为“消极唯心主义”的。而蔡老师,却一步一步地,从个人的小小悲欣中走了出来,成为一个“有公民底色的、温和而坚定的行动者”,成为有能力“影响中国时代进程”的“教育工作者”之一,这真是一次成功的“突围”!
  及至讲座开始,蔡老师开始演讲,我忍不住笑了。坐在前排,从我的角度,刚好可以关注摄像机的工作情况。尽管负责摄像的工作人员不时地跑出来调整角度,镜头里仍然难以长时间地捕捉到蔡老师的人像,因为,他说到激动时,总是免不了走来走去,就像每一个在学校教室里讲课的老师一样。看PPT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回头看身后,就像他在绍兴稽山中学的教室里一样(我猜的)——蔡老师身上,打下了太深的中学教师的烙印,让人觉得既亲切又可爱。
  可他终究没有仅仅成为了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
  异于我们的,蔡老师首先是执着而坚定的“追寻者”。蔡老师讲座的主题是《阅读与教育者的底色——与湖南诸友一席谈》,他谈了自己的阅读经历和阅读体验。蔡老师的阅读史实际上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从“文艺青年”到“理论青年”,从“才子写作”到“公民写作”,他一直在寻找一个苦闷生活中的出口,寻找一种“更有意义的生活”,寻找一个思想独立、精神自由的高处!这个“寻找”的过程注定是孤独的,是缺乏观众的,但是,你们看,当他走到“高处”,他并不缺少同行的人和支持的眼神。蔡老师的追寻,让我们这些对庸俗生活心生厌恶却又心甘情愿随波逐流的中学教师汗颜。
  蔡老师还是一个让人心生敬意的“行动者”。他相信行动的力量——没有人帮你捍卫自己的生活,没有人许诺给你更好的生活,你必须倚靠自己的力量,改变你所能改变的。他阅读、写作,他批判、呼吁,不仅想成就更好的自己,还试图去影响和改变身边的世界。直到40岁,他“重新发现理想”,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像孙敬修爷爷一样会讲故事的人。他说:人的长相,40岁以前靠父母,40岁以后靠自己。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长得很舒展不别扭,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不如意的事都干掉”。所以,如果你有什么想法,就要赶快去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约翰·多恩说过,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他为我们每一个人敲响。静静地坐在会场上,看蔡老师演讲,激情洋溢却自有一番笃定从容,突然间,很感动。
  三、邂逅那些美好的女子
  方芳、陈雪梅、雷俊英、唐玲娟、陶源远、刘楚娃,这些读书的女子,是这个世界上可以称得上“美好”的女子。
  她们或者着力于营造一方洋溢着书香的校园,或者探究经典学习、国学教育的有效推行的途径,或者通过阅读走上专业成长的道路,或者带领孩子们在童诗、绘本、童话中优雅穿行……
  因为读书,她们站在讲坛上的姿态格外优雅而谦卑,她们的讲述格外清澈而动人,却让人不得不想象她们的来时路,虽不一定是榛莽丛生,却一定不尽然是鲜花和掌声!
  她们被称为“非常教师”,其实走的不过是寻常路。
  但是,她们的“行走”超乎寻常地执着、稳健和坚定,却又那么地安静自约、认分知足,让人不得不心生敬意。
  黄耀红博士在论坛小结时说:我们不但需要打开思想的窗口,还需要看到行动的足迹。这些女子用她们的足迹告诉我们:平凡的事情坚持做就是不平凡,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就是不简单。
  不禁想起斯蒂文森笔下那个美好的意象——点灯的人,在孩子的眼里:
  汤姆愿意当驾驶员,玛利亚想航海,
  我爸爸是个银行家,它可以非常有钱;
  可是,等我长大了,让我挑选职业,
  李利呵,我愿意跟你去巡夜,把一盏盏街灯点燃!
  这些美好的女子,就做了这样一些“点灯的人”。在暮色四合的时候,扛着梯子,把一盏盏的街灯点亮,让每一个等着茶点的孩子、每一个在暮色中徘徊的“我们”,心中有温暖,前路有希望。
  四月的湘潭,下着“比潇潇还大的春雨”(诗人吴昕儒语),有些凉意。可于我,这古老的城市,似乎因为湖湘教师这场春天的邀约,充满了情感和诗意。
  我在聆听,在思考;我们在聆听,在思考。
  感谢你们温暖的赠予。感谢这场春天的邀约。
  (作者系慈利一中高中教师,她参加了每一届湖湘教师读书论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4-22 13:10:19 | 只看该作者
春天里的温暖相遇
作者:上善若水 发布时间:2014-04-30

  今天是2014年4月25日,星期五,世界读书日过后的第二天。
  今天的天气不是很好,微雨纷纷,更有些出人意料的寒意。
  然而,绵绵细雨无法浇灭心中的热情,我和同事敏清晨六点半从株洲出发,一路赶往湘潭雨湖区群艺影剧院,只为赴一场阅读的盛会——第三届湖湘教师读书论坛。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微时代:读书是心灵的还乡。如此充满诗意和召唤力的主题,将三湘四水、山南水北的近500名湖湘教师昼夜之间集结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里,共享春天里这一场拨动心弦、滋养生命的心灵大餐。
  今天是论坛的第一天。上午简短的开幕式之后,便是中国文学界的领军人物、寻根文学的倡导者、当代著名作家韩少功先生登台布道。
  韩先生以他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我们分享了数码电子时代的三大特点以及微时代的读写变革,更是对不久将来的教育形态进行了亦忧亦患的预见。身患感冒的韩先生,在整整两个小时的讲演中,不时诙谐风趣地吐出了一朵朵振聋发聩的关于阅读、关于人生、关于微时代的莲花。
  因为从未学过速记之法,我只能凭着有限的听力和笨拙的笔力,将断断续续记下的先生的部分金玉良言摘录如下,以作为点亮自己心灯的火种:
  ★ 人要有活力,更要有定力;要有所想,有所不想。
  ★ 重新找回教育的价值,按照人类的健康生活需求来办教育;
  ★ 现在的知识分子,似乎成了“知道分子”,成了“嘴力劳动者”。
  ★ 碎片化的知识和理解,有弊端;标签化、零食化的知识,缺乏营养。
  ★ 身体力行地感知世界,“知行合一”地获取知识,才是学习的正确之道。
  ★ 在这个信息海量、产能过剩的时代,现代人的无知,其实已是“无所不知”。
  ★ 每个人都有选择低俗的权力,但请你每天至少保持一至两个小时在追求崇高。
  ★ 教育形态在不久的将来,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留声机似的教学方式,将会被新的时代彻底摈弃;
  ★ 数码时代的低门槛、虚拟化,造就了一朵朵“奇葩”,因为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复制,但并不真实。
  ★ 时间都到哪儿去了,时间都进入了信息过剩的微时代,人人成了“低头族”,忙着写微博,发微信,说微话。
  说起来有些遗憾,我虽早知韩先生大名,却并未曾涉猎其作品。今日冒雨赶赴湘潭,就是为了零距离现场感知先生,阅读先生。先生果然是大家,他对人生的思考深刻,辩证理性;他对微时代的全面剖析,字字珠玑;他对自己读写方式的准确定位,无不彰显着他的寻根文学情怀和“次优主义”思想。
  如果说,上午韩先生的讲座是大气恢弘的布道开悟,旗帜鲜明地引领着我们朝向纸媒阅读的心灵还乡;那么,下午方芳、陈雪梅、石灵芝三位非常教师的非常分享,则是潺潺流淌的涓涓小溪,温婉可人地牵引着我们走进个性阅读、同伴阅读、师生同读、亲子阅读的另一番幸福天地。
  说实话,作为一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更愿意倾听同样来自一线的声音。诚然,这与功利无关,只是个人的喜好而已。当然,若想说得崇高一点,则是我想从同路人身上获取更多成就幸福教师、培育快乐学生的密码。
  于是,我一边认真倾听,用心记录,一边不断自我观照,自我反思。
  令我聊以自慰的是,在湖南一师一附小的方芳校长引领着她的教师、孩子、家长沿着书香拾阶而上的时候,我几乎也已同样的方式和先锋小学的老师、孩子、家长们款款行走在这条铺花的阅读路上。我们也有面向全体师生的“静心读书日”和“电影课程”,我们也有家长组成的“故事妈妈种子爸爸讲师团”,我们也会请著名儿童作家进校园,我们还有为期一月的“草长莺飞读书节”,作为校长的我每期也会给全体老师赠书。尽管,因为学校资金有限,我还不能像方芳校长那样每年组织老师开展教育旅行,也不能像她那样只要是老师们喜欢的书学校都可以送,更不可能邀请一师的教授来担任学校的“名著导读团”。但是,我一定会尽我所能:
  让每一个孩子都喜欢阅读,让每一个童年都留下儿童阅读的美好记忆;
  让每一位老师都成为一颗爱读书的种子,让每一位老师都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故事老师;
  让每一位爸妈都成为陪伴孩子快乐成长的朗读者,让每一户家庭都成为幸福的书香家庭。
  因为,让浓浓书香弥漫校园和家庭,让本本好书温暖教师、孩子、家长的心灵,是我将一直身体力行的美好事业。
  来自湘潭金庭学校的特级教师石灵芝,和我们分享了她从一条好饿好饿的毛毛虫蜕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的故事。灵芝老师心气如兰,情动词发,娓娓动听地和我们讲述了她自己读书、和同伴读书、带孩子们读书的幸福和感动。我最佩服灵芝的勇气,为了专注地和孩子们一起享受阅读的幸福,她毅然辞去行政职务,做了一名纯粹的语文老师。而她,就是在点亮孩子们心灯的同时,逐渐变得丰富而高贵,变得优雅而从容。
  来自湖南师大附小,没有任何头衔的陈雪梅老师,更是让我心中升腾起深深的敬意。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语文老师,整整十年坚持和她的孩子们共读《论语》、《弟子规》、《老子》等传统典籍,并于2013年出版《我们的论语故事》。这些年坚持不懈地读经典、悟经典,不仅让她自己踏上光明大道,获得喜乐人生,更是为孩子们的美好未来积淀了厚重的文化根基。回校后,我一定要将雪梅老师与孩子们静心静气学习经典的幸福,分享给我们的老师们。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先锋的老师一定也能享受到和孩子们一起读经诵典的温暖与踏实。
  灵芝老师说,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找一片生命的林子,找一个精神的家园,才能获得生命的高度,才能丰富生命的深度。这让同样喜欢读书的我深有同感。
  我不由得问自己:我生命的林子和精神的家园何在?几番思量,我以为,湖南教育报刊社组织的湖湘教师读书论坛、书香学校论坛就是我赖以成长的生命林子和精神家园。因为,每一个春天与他们的温暖相遇,都能让我从中汲取阅读的力量,获得心灵的营养。
  《夏洛的网》的主人公夏洛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总要做一些事情,来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我想,于我而言,提升自己生命价值的事情莫过于让自己多读书,莫过于让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孩子,每一位家长多读书。
  当然,在春天里与每一个读书论坛温暖相遇,更是我提升自己生命价值、获取成长动力的重要选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4-22 13:11:11 | 只看该作者
周婵:文学柔软人心,读书就是回家
作者:周婵 发布时间:2014-05-03

  如果说南京之行让我切身体会到阅读在儿童语言教育中的重要性,那么湘潭之行则让我看到了这种重要性在实践层面上的体现。

  4月25日,为期两天的第三届湖湘教师读书论坛在湘潭市雨湖区群众艺术馆举行。此次论坛围绕“微时代:读书是心灵的还乡”这一主题,展开了九场报告。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湖南一师一附小的副校长方芳老师的演讲。
  黄耀红博士在论坛小结时说:“我们不但需要打开思想的窗口,还需要看到行动的足迹。”“平凡的事情坚持做就是不平凡,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就是不简单。”方芳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始终坚持做阅读推广的非常教师。在演讲中,她向我们详细解说了她是如何引领着她的教师、孩子、家长“沿着书香,拾阶而上”的。因为读书,她在讲坛上的姿态格外优雅而谦卑,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犹如潺潺流淌的涓涓小溪,温婉可人地牵引着我们也走进了个性阅读、同伴阅读、师生同读、亲子阅读的另一番幸福天地:一、书香校园。湖南一师一附小,这个庭院似的千年校园,不只是因为历史而荣耀,更因书香而美丽。二、书香教师。方芳老师由“无缝隙锻炼”想到了“无缝隙读书”,从三个角度保障了书香教师团队的建设。第一,给时间。教师读书日、会前等待阅读、美文欣赏五分钟、办公室里的小书桌等方式,让教师的阅读有了充分的时间保证。第二,给好书。分门别类给教师赠书。年轻教师、班主任、语文老师、年轻妈妈、女性教师都能收到独属于自己的那本好书。第三,给平台。教师读书沙龙、儿童阅读推广人见面会等方式让读书活动丰富起来。方芳老师还说:“阅读应该是一种立体行为”,所以她还特别重视读“无字之书”,带领全校教师一起观影、一起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三、书香学子。重点打造课外阅读这一校本课程,制定详细地分阶段阅读目标、计划。通过调查问卷、学生推荐等方式推广受学生欢迎的课外读物。经典诵读活动、大阅读活动、读书节活动等精彩纷呈。
  正如方芳老师说的:“文学柔软人心,读书就是回家。”此次有幸相遇在微时代,享受非常教师的文化盛宴,的确是一件美事。微时代,学生在变,教师唯有读书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教育之树因阅读而常青,教学之旅因阅读而常新。教师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首先要沉下心来读书。而沉下心来读书,要耐得住寂寞,要经得起诱惑。读书,是心灵的还乡。教育,是精神的守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4-22 13:12:06 | 只看该作者
湘潭读书论坛微印象
作者:李赟 发布时间:2014-05-11



  从湘潭回来已两周有余,那场精神盛宴却始终萦绕在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说实话,起初参加“微时代:读书是心灵的还乡”第三届湖湘教师读书论坛活动的动机并不单纯:一是想从近来有些麻痹的重复生活中得到喘息的机会;二是大学时代就颇为钦佩韩少功老师的作品,这次论坛他是首席嘉宾,难得有机会见到韩老本人自然慕名而来;最后才是希望能在这次论坛上为自己的教育人生寻求一个方向。
  然而,整个活动带给我的启迪与震撼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韩少功:大师的眼光,在务实里找出路
  韩少功,这位被主持人称为走在时代前面的老人确实有着敏锐的眼光。习惯了自由的韩老师能应约来做命题讲座,想必《数字时代的读书与写作》多少切中他的心意,于我们这群听课的教师而言实属难得的幸运。
  韩老说,过去知识分子少,所以物以稀为贵,那是信息的匮乏造成的,然而在这个数字时代,我们耳目所及之处都是信息,不管好的坏的,也不管真的假的,不管你想知道的,还是不想知道的,所有的信息都铺天盖地而来,人均所知道的信息出现膨胀状态,但是我们能说知道许多信息的就一定是“知识分子”吗?这样庞大信息量的拥有者能将这些信息都一一消化吗?
  显然很少有人做到,这就好比久饿之人突然得到许多美食,不管是否能消化先填到嘴里、塞进肚里再说,这样一来,没有饥饿威胁的我们身体就能健康了?难道我们的胃就不会负担太重,而出现新的健康问题?信息真的是知道的越多越好吗?
  网购、电子读物、有声读物……众多事物形态的改变正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习惯,数字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人类思想结晶的经典书籍不知有多少已被电子信息的浮躁束之高楼了。那么作为数字时代的老师,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些问题韩老并没有直言,他只是提到这样两个例子:一个是他见某单位将尚能使用的旧电脑进行报废处理,于是出于一番好意向该单位征得将旧电脑转赠给农村孩子,结果发现孩子们有相当一部份只是拿电脑玩游戏而其它有意义的功能却弃之不理,韩老忍不住向家长提及要引导孩子用电脑做有意义的事,结果有家长回答说:“没关系,玩游戏也是开发智力嘛。”另一个例子是关于国外的一条新闻,报道称哈佛大学有两名教授辞去了学校的教职,二人计划成立一个低门槛、低入学标准、低收费的网络大学,其教学内容将囊括世界各大名校的各类学科,由名师的教学视频完成教学,高等学府可能会受到相应的冲击,那些碌碌无为、死搬硬套的教师也不可避免会受到同样的冲击。
  是的,智力与智力是不一样,知识与知识也是有区别的,如何去伪求真不正是孩子们最需要学习的吗?我想对于涉世未深,甚至不明就里的孩子们来说,那些暴力、粗俗的信息还是不知道的好。这种选择的标准应该在于预见所选知识带来的最后效果,而这种预见的来源就是根植生活不断思考、反复内省。
  数字时代的快捷与低门槛让信息对孩子们的侵袭是防不胜防的,成人若只是给予监管和阻止不良信息的入侵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尚未懂得如何选择信息的时候,有一个良好的外界文化环境,帮助他们建设一个明辨是非的价值体系,而这个建设的过程要如何才能足够抵御外界视觉、听觉等等多种感官诱惑的冲击呢?那就是“务实的教育”。这个“教育”包括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孩子的模仿能力是众所周知的,教师的言行、家长的言行以及周围同伴的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行为。试想一个自己都不爱学习的教师,又怎么能做到让自己的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魅力呢?一个父母都认为读书无用,又凭什么让孩子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呢?韩老说:“时代的高尚与低俗人人有责”。对于这个观点我很是认同。这就好比阅读,一页、两页的阅读也许看不到什么影响力,一本、两本的阅读也许还是看不到什么影响力,但是十本、二十本……一百本、两百本……总会对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无小事,需要身体力行;思想需宁静,阅读抚平躁动。如今我们是否应该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远处的风景之后,认真肩负起时代给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摒弃过多的浮躁,脚踏实地前行?
  蔡朝阳:麻辣教师的新锐,在知行合一中做自己
  照理此次湘潭行的学习心得本该早早写下,可拖至如今动笔,除了一些时间的限制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蔡朝阳老师演讲前,主持人黄耀红博士进行嘉宾介绍,我觉得这名字有些耳熟,然而他到底是谁却一无所知。随着介绍的深入,我对这位演讲嘉宾愈感好奇起来:蔡朝阳,浙江绍兴某高中语文教师,5年前,以一篇《我们的孩子在吃错药》,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诸多硬伤发起批判,次年,与朋友推出合著《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同年,在绍兴开了一家书店,店名就叫《新青年》。4年前的《时代周报》曾评选他为2010年度影响中国时代进程的100位人物中的“十大教育工作者”,名字与朱清时,刘道玉、袁腾飞等人并在一起,而当时的评委是新浪、凤凰等100名资深媒体人。评委们认为,他最大的价值在于,他让孩子们看到真相,知道不同观点,扩大了中学生的视野。
  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非常人物呢?我期待着主持人黄博士早点请出这位新锐教师。
  “有位名人写了一本书叫《我的成功不能复制》,我觉得我的失败也不能复制!”没想到蔡老师的开场白竟如此出人意外。人人都追求成功,有谁会喜欢“复制”失败呢?可是听了蔡老师的“失败”,我却是如此地羡慕呀……
  蔡老师讲座的主题是《阅读与教育者的底色——与湖南诸友一席谈》,首先他用平和而不失幽默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阅读经历。他说他早已过了“三十而立”的年龄却依然是个体制内教师,为着家庭、孩子奔波,生活平平淡淡,好在这样的生活里有书相伴。从儿时的古典作品到后来的外国名著,从单一的文学阅读到如今历史、经济等各类书籍的广泛阅读,从曾经的“文艺青年”到如今的“理论青年”,从以往的“才子写作”到现在的“公民写作”, 蔡老师的阅读史实际上就是他的思想成长史。“阅读抵抗荒诞”,这是蔡老师的亲身体会。在初到绍兴的那段日子里,人地生疏的他也曾彷徨沉寂过,也曾孤独无助过,最终是阅读让他在这个苦闷的生活中找到了出口,寻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一种“更有意义的生活”,获取一种思想的独立、一种精神自由的空间。
  他是思想的巨人更是行动的巨人。大量的阅读并没有羁绊他行动的步伐,反而勃发了他行动的力量。他不是钻在故纸堆里的“书呆子”,而是理性的思考者,坚定的行动者。他是善于发掘自我、完善自我、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并将所思所想付诸行动的“公民启蒙者”和“自由的捍卫者”。“我也许改变不了世界,但我尽量别让世界改变我。”他活得很普通,常常是行色匆匆的人流中的一员,但他又活得很特别,他过得是如此自我的生活,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反击着那些他不愿接受的事。他爱读书,也爱读生活。遇见生活中的不平事,他就写作批判、呼吁,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去影响、改变周围的世界,捍卫公民的权益。他说:人的长相,40岁以前靠父母,40岁以后靠自己。如果想到什么,就要赶快付诸行动,通过自己的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把不如意的事都干掉”,这样至少能让自己努力长得很舒展。
  比起自己的阅读经历,他似乎更热衷于谈对孩子的教育。他曾不无骄傲地宣传“我现在就是个职业奶爸。”孩子蔡虫虫的出生,他才“重新发现了理想”——“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像孙敬修爷爷一样会讲故事的人。”于是他陪着儿子阅读,给儿子讲故事,与儿子讨论孩子眼睛里好奇的小问题,并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写了《幼儿故事枕边书》、《为什么不能把所有的东西买回家》、《大人们为什么要开会》、《我是中国人》、《从前,有一个点》等新儿童启蒙读物。他说为了写好《为什么不能把所有东西买回家》,还是“硬看了很多经济学的书”,目的是想培养儿童“理性经济人”的意识,“这样我们就能成为一个自由的个体,这正是胡适说的那句话,‘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
  因为给儿子写书的想法让他更多地涉猎各类书籍,思考了更多有关教育本质的问题,是孩子改变了他对自我的认知,“原来我并非无所不知”“知与做是那么的不同”;是孩子让他更理解自由,“原来‘蜡烛包’的保护儿子并不喜欢,孩子竟天生喜欢自由”……都说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其实孩子才是父母的老师,儿子虫虫就是他的导师。
  蔡老师在讲座中所表现出来的幽默、淡定、理性、睿智固然令人羡慕,但作为体制内的一线老师,他始终知行合一地践行着自己推崇的自由教育,用赤诚与激情“带着镣铐起舞”,那份勇往直前的干劲与泰然自若的从容才更难能可贵,更令人肃然起敬。这让我们这群被称为“缺少信仰”一代的八零后,在刚刚站上讲台就日渐麻痹于日常工作生活繁琐事物中的年轻一代教师深感惭愧。
  教育并不是急功近利的事,它更多地效应将在未来显现,而未来会是怎样,总是有些难以准确预测的。如今的我们就有些像那个初到绍兴的蔡老师,在苦闷中迷失方向,好在年轻谁不曾彷徨我们无惧,在蔡老师点起的这座灯塔里我们会学着在阅读中寻路,努力把握自己,只要不倦怠现在,我们就不愧于未来。
  方芳:阅读的魅力,在爱雨中静静滋长
  如果说大师是高屋建瓴的视角,号着时代的脉搏让大家感受到数字时代教育的本真和阅读的重要性,那方芳老师则是将其化作春雨的人。
  讲台上的方芳一袭黑色职业装,庄重而柔美,字正腔圆的讲述,举手投足的从容都显得大方得体。
  “要做一名好老师,首要要是一个好妈妈。”这是方芳老师开篇的第一句,也是对她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
  是的,她是一个好妈妈。在孩子尚未出生时,这位好妈妈便开始对儿童教育的钻研,十月怀胎也是十月积累,她用阅读为即将出生的孩子积累成长的财富。她深知阅读带给孩子的益处,等到自己的孩子一出生,她就给孩子对绘本,每晚都读,一直坚持到现在。她深信“再小的孩子他都会用心体会母爱,所有用爱读出的字句都会在流过他的心底”。
  当“她以世间最美的母亲的声音给孩子读绘本《爱米丽》,看谢尔 希尔弗斯坦,她再次惊异的发现:幼儿最大财富甚至不是玩具,而是健康,亲情与语言。”
  她更是一个好老师,是一个用爱点亮灯塔,用阅读指引方向的好老师。阅读的益处众所周知,然而很多孩子,甚至老师并不喜欢阅读,更没有阅读的习惯。方芳老师对于如何引导他人阅读有一个非常奏效的方法:用爱引导阅读。因为爱孩子,她会给他们读他们喜欢的童话;因为爱老师,她常常站在老师的角度引导对方阅读(即对方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比如送给待孕的老师育婴类的书籍,送给困扰的父亲家教类的书籍。她知道急人所急,送人所需,这样接收书籍的人自然会对所赠的书爱不释卷,并从书中有所收获,爱上阅读就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数字时代的阅读是多样化的,这就更需要设置良好的阅读环境,发挥环境的影响力。当了校长之后的方芳在全校开设了阅读课,并且总是鼓励各个班级开创自己喜爱的读书方式,如故事演讲团、影视阅读等;每学期还举办读书节、读书交流会等活动;平时更是充分利用各种环境建立读书角,让书影随处可见,以达到兴趣为引,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效果。
  爱是琐碎的,但也是无微不至的,它可以这样柔软,也可以这样坚强,它的恒久正是它的伟大所在。方芳所做所想的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正是她这种细微的爱里播散阅读种子的纯粹,让浮躁的灵魂里长出了静谧的幼芽。
  雷俊英:书香女子的担当,在坚守中创造奇迹
  如果说方芳老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学校实行阅读教育的琐碎与繁重,那雷俊英老师则让我们看到了区域性推广国学教育的艰辛。
  都知道一个班实行国学教育不难,难的是全县160多所学校都开展国学教育,雷俊英老师用她的行动告诉我们“在坚守中创造奇迹”
  黄耀红博士在点评雷老师的讲座时曾戏谑地说,以前只知临武的‘鸭’不错,那是天生的,现在的临武印象里,有了一个坚守国学教育的教研员,她就是雷俊英老师,今天雷老师用她精彩的演讲让人们又一次认识了临武,认识了那片土地上一群执着寻根的人。可见,“非常”并不一定是时尚,追根溯源才是心灵还乡的方式。
  雷老师交谈起来满溢书香甚是不俗,谈起国学教育,你会发现在她柔弱的身躯里竟藏着区域性推进国学教育的宏大目标,更惊讶于她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坚持不懈。
  大家都说雷老师的“非常”来源于她的学术性和专业性,我甚是赞同,但我更觉得她的“非常”不只是临渊垂钓,钓一池晶莹剔透的诗句,更来源于她对心灵桃花源的“坚守”。
  如果不曾参与过《国学选读》编辑,很难想象一本书的出版里包含了多少琐屑而繁重的劳动。记得那是2011年8月,临武县教育局开始编撰《国学选读》,主要负责编撰的就是雷老师,而我有幸帮教材中的一小章节内容做排版。在我帮忙排版期间,雷老师多次指导,时不时提出些新的建议,几易其稿,不多的内容竟也花了一个多星期。再看看整个教材编撰团队的工作状况,更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同样参与编撰的曹美娟老师曾这样描述那段日子“在那时,我们开始了没有双休、没有节假的日子。十几版的样稿,无数次的修改校对,累了双眼,疼了双臂,甚至疏远了朋友、家人,五个多月后的料峭寒冬,我们终于拿到了沉甸甸的教材”。是呀,这套书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它是所有参与编辑者汗水与智慧的结晶。
  然而,要在一个拥有38万人口的县区域性推进国学教育,仅仅编辑一套教材是不够的,还需要寓教于乐、学以致用。于是雷俊英老师又和她的团队,组织开展各种国学活动,小到班级,大到全县,国学活动多姿多彩、有声有色。
  可是在这些光彩和成果背后,有谁会知道,当初起步时面对家长、学校以及其它各方面的质疑,她需要承受的压力有多大?又有谁会知道,在毫无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带动全县教师开展国学教育实践与研究有多难?多少次上山下乡,她带着教研室的老师亲自上阵示范……她也是一个母亲、一个妻子、一个女儿,她也渴望陪陪家人,然而她没有;她不过是个普通的女子,面对委屈也想争辩、落泪,然而她没有,她默默地带着她的团队坚持着,用行动回应着人们的质疑,如今终于不负众望,让临武遍开国学之花。
  文化的根不能丢,文化的追溯不能断。临武县因为国学而声名远扬,被誉为“一个叫作国学县的美丽地方”。但雷老师却没有丝毫休憩的意思,她知道,这条寻根的路还很长,在这个数字时代,太多的浮光掠影、名利罂粟、信息迷雾让越来越多的人漠视生命,也陌生了真理,他们就像是无根的浮萍,随波逐流,满世界地灵魂逃荒。只要闻着书香走,心灵就能找到栖息的地方。她也知道不是所有的花都会结果,但是她会用自己辛勤培育的果实让远归的人们品尝,让他们感受“家”的味道,这就是一个书香女子对文化寻根的担当!
  那天淅淅沥沥的雨就像是我离开湘潭时的心情,连绵不断的满是对“微时代,读书是心灵的还乡”的依依不舍。能够参加第三届湖湘教师读书论坛是幸运的,能够认识那么多的心灵导师是荣幸的,能够受到那么多的精神洗礼是幸福的。
  一份不舍,一种力量!这次读书论坛上那些或新锐的观点,或善意的提醒,或由衷的感悟……都将成为一个行动的起点而不止于会场上的激情澎湃。每一个人,从今天起以及今后的每一个“今天”不应只是指责我们对当今中国教育的不满,而应该用实际行动去影响我们的教育,就像韩老说的那样——“一个时代的高尚与低俗人人有责!”
  从阅读出发,努力做力所能及的改变与坚持,向着朝阳的方向,谱写属于自己的不可复制的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4-22 13:12:55 | 只看该作者
包赛群:微雨微时代 且读且追寻
作者:包赛群 发布时间:2014-05-12



        4月25日,第三届湖湘教师读书论坛在湘潭开讲了。因为星期五学校安排了考务事宜,只好选择了第二天听课。
        星期六,我起得比平时还早,点滴的春雨敲打着车窗,敲打着我们行进的路途。从株洲到湘潭,路程不远,但我们走了近一个小时。临近白石公园,我们下了车,在微雨烟煴中,走进了湘潭群众艺术馆,走进了读书论坛的微时代。
        上午的论坛,由黄耀红博士主持。他的开场白讲述了一个跨度十年的故事,很能吊起人的胃口。通过故事,让我们由远而近的认识了今天上午的论坛主讲人:不想改变世界,只是想做一个不被世界改变的人——蔡朝阳,一个来自鲁迅故乡的新锐老师。
        蔡老师的演讲按照他的成长历程,分为五个部分,他从文艺小青成长为理论青年,由批判应试教育到发现自己的理想,到最后感慨:孩子是我们的老师。蔡老师新锐,并不高调。相反,吴语软语,平和而又亲切,充满智慧而又谦逊。他的新锐在于他的思想。他说:自己安于渺小的生活,却不妨碍他自认为是为自己而生的人。自我感觉活得不成功,但他说他的不成功不可复制。他不成功,却敢叫板教育的名家魏书生。看得出,他思想上很崇尚心灵的自由的人。他所列出长长的书单,可以看出他很看重阅读。他说:四十岁的长相要靠自己——阅读提高心灵力量。我看他如此有底气的道出,肯定是阅读带给了他无限的幸福,难怪有人说书本是最好的美容护肤品。他的成长岁月告诉我们:年岁越长,越是要靠阅读找到心灵的故乡。于是,他的语文课堂和传统的很不一样,他可以带着自己的学生看电影,聊小说,他也成了义工,为儿子班上的童心讲绘本。他的生活因着自由的心灵指引辛勤行走着,耕耘着,循着这样的路回归到探索人性的本源——真、善、美。并用自己的真、善、美直面现世的诸多教育诟病。真希望中国再多出现一些如蔡老师的新锐老师,那中国教育的春天则真正来临。
        如果说上午是精神大餐口感很好,下午的演讲如家常小炒——很清新。
        长沙市天心区湘府英才学校唐玲娟老师的《童诗课堂:从这里走向远方》。让我们看到老师在用心的呵护一颗颗童心,让孩子们他们在橘黄的暖色诗情中萌发那份创造激情,我感觉这是最难能可贵的,也是我们中国教育中最需要关注的。随着那稚嫩的诗句的展现,不由得对唐老师心生敬佩之情。唐老师的演讲中提到了一个人:冯铁山。        这个人是我的高中老师,后来他硕士毕业到了湖南一师任教,进行《诗意教学》方面的课题研究。晚上,我在QQ上和冯老师聊起唐老师,他说唐玲娟老师是他的徒弟。看来,唐老师秉承了冯老师的课改思想,依托教材,挖掘突破点,尽心的培养诗意土壤,对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倾心的呵护。有了这样的养分,孩子们的人生会更增添几分浪漫,生活会多几分色彩。真为冯老师的研究有这样的成果而高兴。
        长沙市实验小学的陶源远老师围绕绘本讲《温暖的底色》。陶老师游刃有余的运用绘本和一年级的孩子沟通,和六年级的孩子沟通,和家长沟通,更让自己前一届的孩子和现在的孩子沟通,可见她深谙绘本的魅力,领悟了教育的真谛:大道至简。所以,很幸福的很享受的行走在教育的途中——她让我想起了齐白石老人画作的特点,简单的白描却力透纸背,没有一定的功力是难以达到如此纯青境界!
        金庭学校的刘楚娃老师演讲的是《让孩子在童话中优雅穿行》。她带领着孩子们从阅读到创作,也是尊重了孩子们的天性,呵护了孩子的创造性。感觉她的经验也很值得推广。因为凡是对教育充满温情的人都会:期待每一个生命,经由童话的浇灌,开出最绚丽的花朵。
        几个老师的论坛,让我看到:无论我们成长,还是教育孩子成长,阅读是最初的底色。我们阅读,是找到文化的根,带领着孩子们阅读,是让他们带着书给予的温暖,勇敢的走向明天,从容的面对生活种种色彩。
        湖湘读书论坛在微雨中落下帷幕,临近傍晚,清凉的老街上弥漫着熟悉的菜肴味道。我知道,远处的家也在召唤我们,朦胧的烟雨中,我们踏上了回乡的路。车上,回味着几位老师的讲话,依稀感觉:虽然没有大声的呐喊,但他们切切实实的行走,让我们混沌的教育之途中出现了些许绿意。想着,不禁,心头舒展了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7#
 楼主| 发表于 2015-4-22 13:24:28 | 只看该作者
唐玲娟:四月裂帛
作者:唐玲娟 发布时间:2014-05-02

  雨,不停。或密或疏,或浓或淡。大地有多少等待,天空就有多少回应。   我的四月,在雨里,在大片的等待、回应、聆听、沉默与参悟里,一步一步走完。
  手中的笔,还在记取昨日思寻的印迹;纸上的痕,却偏以一种碎裂的姿态来安抚记忆。突破常态,撕开柔软的安逸,击碎惯性与规则,还有那些缠绵的词句。
  见底,有光渗进来。
  我走向五月。

  微时代,体验划开无所不知的轻狂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我们了解世界的方式越来越多,了解自己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从无知走向无所不知,我们告别完全的无知,却走入了新的无知。
  在韩少功先生的讲座里,这样的悖论总是并排而立。微信、微博、QQ、电视……在满世界的刷屏中,我们将自己的时光刷成碎片。站不到高处,也看不见整体。微时代——微点,微点,无数的微点,让我们如蚁族一般,只有眼前忙碌、附和与追逐,无法看见远处的风景与时空里的整体。
  网络泡沫充斥于我们的视野。没有等级,没有门槛的信息霸占着我们的闲暇。因为缺少甄别、选择与消化的能力,我们的身体被无数的内容填充,丝毫未感觉到自己的不堪,并常常在一片点赞声中织就一张无所不知的轻狂。
  漠视自己的短处,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没有真正的经典与高手为参照,我们在自己的温软之帛里安逸而满足。
  习惯幻象,复制雷同。在无数的干扰与被干扰中,我们看不清到底谁是我,我又是谁。
  笑脸——近似、趋同、平均化;耳朵——盲目、困顿、无生气;大地——坚硬、冷漠、无生长;心灵——虚空、臆想、无力量。时代的轻狂随处可见,触手可及。
  无法拒绝的信息膨胀,无法抵挡的刷屏与关注。就像“粉丝”一样粘连,就像“泡沫”一样膨胀,只是终究找不到一个可以自己站立的姿态。选择低俗,且无法摆脱低俗。——微时代的痛苦,在于我们不能控制,而是一直被控。
  在与生活脱节的信息里——“没有亲历战争的人阐释战争,没有亲历苦恋的人咏叹苦恋,没有亲历英雄业绩的人在大写特写英雄……文化不再来自生活,不再来自生活的文化本身成了最实际的生活,成了新文化的动力和素材。从书本中产生书本,从书本所产生的书本中产生书本。他们是一千部哲学孕育出来的哲学家,是几千部电影浸泡出来的电影家。技术成了常见的归属,血管里更多地流淌着油墨和激光盘的气息。积重深厚的文化外壳日渐空心。”——文化空心,一个被碎片垒成的极易破碎的庞大的躯体。这是韩少功先生的清醒,却不是时代的清醒。
  体验,像一把锐利的钢刀,插向大地。只有体验,才能与真实的世界发生联系;只有体验,才能真正让我们的思想扎根于土地。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也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让拙笨、深刻的体验,划开自以为是与无所不知的轻狂,我们有义务追寻这个时代的崇高与意义。
  让声音进来,让花香进来,让泥土在沉着与养育里慢慢舒展开来。劳动是苦的,做爱是悄悄的,唯有体验是深刻的,开放的,故有声,声有歌,歌有诗。
  阅读,碾过教育的苍白
  “很多人,从你的脚下经过,仰头看看,或者不看。你说,你一个都不宽恕。我趁着绿灯的时间,从你的脚下经过,我打算,宽恕每一个人,包括我自己。”——这是第一次读蔡朝阳的文字时我深刻记忆的一段话。
  我打算,宽恕我自己。——不是为相形之下苍白的自己,找个内心平衡而乏力的借口,而是期望真正从此开始,碾碎那些感性、华丽,抑或贫瘠,重建一个精神独立而理性的自己。
  低调的行走,犀利的笔触。在他的文字里,总能找到一种随性的散淡,和一种直击心底的清醒的力量。“要用理性的、非暴力的方式,呈现我们的权利诉求。要用克制的,然而坚决的态度,去坚持我们的言说,允许失败,目的不指向任何可以达到的物质利益,目的仅在于表达我们的不同意见。”——这是他的力量,一种谦和却无不坚定的力量。借他的光,我继续走,智慧的召唤向我走来——肖雪慧、崔卫平、艾晓敏、何清涟、龙应台……;波普尔、哈耶克、贡当斯、托克维尔、以赛尔·柏林……哪怕只是随手地翻阅浅短的章节,鞭辟入里,直达要害的表达,常常让我惊叹不已。
  一个教育者的姿态,永远不要局限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要低头看路,当着手做事,但是,眼光应在高远处。
  站在“湖湘读书论坛”的台上,他是高远处。平和的语句,天真的笑脸,建设的乐观,行走的笃定。从文青时代走向理论青年时代,从误入教育的“歧途”再到四十岁重新发现理想,他以真诚的叙述,说着他的人生经历。
  “三十岁前,我总觉得自己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觉得整个世界和自己之间有一条很难逾越的鸿沟。自己的荒诞,自己的纠结一度让我陷入精神苦闷。如何拯救自己?我最终找到了一个秘诀——阅读。”
  在合适的年龄读到合适的书,在阅读中重新发现自己,发现教育。我们要守护自由的天性,发现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当然,我们也要有能力去开拓,去建设,去理性地辨析。康德的名言——“要有勇气在任何事物面前运用你的理性”——在今天的时代里,仍然熠熠闪光。
  当他讲述四十岁后的人生为孩子而改变的经历时,我确信眼前的他是朴素的、善良的、一往情深的。从蔡虫虫而开始的思考、改变与行动,是一束束可以照亮无数儿童的光。喜欢他的蔡虫虫《上学记》,喜欢他写下的《为什么不能把所有东西买回家》,也喜欢他且行且思的随笔集《寻找有意义的教育》。
  他清醒地知道,这个世界的转变,风气的好转,一定是从孩子这里出发。想起二十世纪戈尔丁在《蝇王》中的警告——“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是真正的沉沦。”幸好,还有蔡老师这样的教育人,以及在他影响之下的越来越多的教育人,或是已经自我觉醒并坚持做好儿童教育的行走者,他们在挽救这样的沉沦,以己之力,诚恳而清明。
  建设是最好的态度,阅读是最美的行走。——抵抗荒诞,抵抗沉沦,碾过教育的苍白。
  在路上,我们都带上一本书。
  沉默,寻求另一种可能
  从台下的心安,到台上些许的心慌,再到表达之后沉默的审视,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发声,有何意义?
  2012,2013,在湖湘读书论坛里,我是坚持到最后的听众。潜心学习,遇见每一人,都成为一种参照。然而,当真正需要从己处发声时,总有一些无法取舍的难,左右不定。在反复的调整中,我错过了些许美丽。
  标签贴上去,意味着特别,同时也意味着片面。七年的童诗教学,是一个数字的记忆,是无数欢喜的记忆。当然,也常常有无能为力的记忆。在停停走走中,在琐碎的时光里,我挤出一条缝隙,寻找创意,寻找一个又一个能与儿童体验链接的课例。
  大量的繁忙常常压抑着孤独的行走,然而,只要有孩子的欢喜,就没有理由不继续走下去。梳理,梳理,看见闪光,也看见不可忽略的疵与弊。只有在全盘的建构之下,才能发现小处的改进在哪里,也才能看见整体的效果,还可以如何走向更开阔、更美好的境地。
  是的,审视自己。因为童诗,我成为一个独特的自己。我的独特,还可以走向哪里?深刻,意义,我又该从何处掘起?
  如果没有童诗,我是否有重新选择的能力?是否会有新的行走和新的意义?
  在无数优秀者的面前,我无疑是自卑的。是懈怠养育了这样的自卑,还是忙碌混淆了最初的选择?我要为过往作一个清晰而深刻的分析。
  嗯,这或许就是这场发声之后,于我自己最大的意义。
  我坐在四月的雨滴里,倾听自己的声音。寻找另一种可能,先经历一番彻底的撕裂。
  人生需要裂帛的勇气,在这个四月里。
  五月说来就来。
  我希望,从此遇见,更好的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1 10:48 , Processed in 0.14095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