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楼主: jssh36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屋》杂志《书屋絮语》辑存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7:18:16 | 只看该作者
  一件事情做久了,难免不产生厌烦情绪。
    杂志编久了,有时竟厌烦看文章,看那些充满了大话、假话、空话、神话和套话的文章。
    在这些膨胀着的大话、假话、空话、神话、套话的泡沫中,你挣扎着,扑腾着,有时还真喘不过气来,好像真有那么一种就要快被憋死的感觉。这时,你多想伸长脖子,仰起头颅,大口地吸一阵新鲜空气!
    新鲜空气终于来了——一篇篇说真话的文章、一篇篇说实话的文章、一篇篇说人话的文章,前后左右地飞到了你的办公桌上,摆到了你的眼镜面前——怎么办?这时,你反倒为难起来!
    你搓着手,你扶正眼镜,你托着下巴,你只能苦笑,你不好办——真话太真,实话太实,人话嘛——简直就是人性至上……你无可奈何地摇着头,站起身,叹口气,就像你先前面对那些说大话、说假话、说空话、说神话、说套话的文章一个样!你开始埋怨起老天来:“天呀,这些人究竟怎么啦!他们怎么这样说话?他们不会说话了吗?他们为什么不那样说?他们为什么偏这样说?是他们的脑子出毛病了,还是自己的神经有问题了……”
    你就这样喃喃着,在办公室里来回地走着,就像许多大人物那样,在你小小的办公室里走出了那么一条斜线——最后,你连自己说了些什么似乎都不知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7:18:46 | 只看该作者
二○○○年十月十二日,是令至少一百位大陆和海外的中国作家心里的五味瓶被悄悄打翻的一天——这个数字和判断来源我一位朋友不无夸张的幽默;我倒觉得,这是令上帝又一次偷偷发笑的一天。
    这一天,有一位叫高行健的法籍华人作家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在远隔万水千山的瑞典文学院颁布此一奖项之后约一个半小时内便得知了这个消息(这样写我觉得很过瘾);消息又是由另一位我要好的远在海南的朋友电话告知的(我非常感谢这位朋友);继而我又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个消息告诉给了我两位要好的朋友——当然,可以想像,我的朋友的朋友甚至会用比我还要快的速度告诉给我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那天晚上,数以千计的大陆及海外中国作家的客厅或卧室里的电话铃亢奋不已,则简直是一定的。
    可突然之间,并非毫无逻辑关联的,我脑子里冒出来一则印象深刻的西方幽默:有一位骑师将他那匹赛马取名叫做“坏消息”。有人不解,他却回答道:“坏消息跑得最快呀!”
    我独自哑然笑了。可是转念一想,那天晚上跑得比那匹叫“坏消息”的马儿还要快上千万倍的消息,算得是一条什么消息呢?
    那天晚上月亮不错。我不由自主哼出来一句老歌:
    “月儿弯弯照九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7:19:19 | 只看该作者
据说今年才是新世纪的头一年。那么去年同志们真是白折腾一番了。但不管怎么算计,《书屋》迄今已逾六个年头恐怕是铁定的事实。这么些年在《书屋》谋饭,难免近墨者黑(我当然永远也近不了“朱”,也就注定永远也“赤”不起来),以至间或也忙里偷闲,独自躲在屋里庄然地哲学几分钟,然后再好笑自己。
    记得好多年以前,一位我过去认为,现在仍然认为很深刻的朋友忽然考我,问我对宇宙最初的理解是什么。我吓了一跳,半天才试探着回答,是什么都没有?谁料朋友一拍大腿,说,什么都没有,就是“无”呀!你怎么跟黑格尔想到一块去了?且当即逼问我读过黑格尔没有。我又大吃一惊,赶紧老实交待没有没有。家里虽有一本《小逻辑》,却纯粹是装门面的,压根都未翻过。我虽虚荣,但还明白真菩萨面前烧不得假香。不过后来,我还是为自己的无师自通暗暗得意了一番,且一鼓作气,进一步将我“什么都没有”的“哲学思想”发展为“无中生有”,又“有中变无”什么的。这甚至令我那位朋友惊讶不已了,几乎已经认定我是一块“难得的”、“搞哲学的”料子了。
    幸亏我的脑袋还不至“晕”到忘乎所以的地步。不然后果就惨了。我多少明白,在自己脑子里转悠了半天的什么无呀有呀有呀无呀,不过像只苍蝇在空中转悠几圈,再停回原处,顶多多一堆蝇屎而已。
    说到底,至少目前我还是个实在的人。如若不信掐掐自己的大腿试试,看痛不痛? 这实实在在的痛感使我注定是一个俗人,一个把吃饭穿衣看得比哲学要重的俗人。何况“无”是什么,眼下我无从知道,也永远无从知道——尽管我相信世界终将变成“无”。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世界要“无”,连政治家、哲学家都没有办法,我有什么办法——譬如,要是《书屋》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
(憨 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7:19:51 | 只看该作者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玉对世界这样说
 
        瓦也对玉这样说
 
        玉死了
        瓦活着
 
     我之所以写这几句,是从“马死道旁儿”这句俗话生发的。这话的意思大概是一匹马 已尽力跑得飞快 ,但道旁的有些人还在不停地对它吼叫,希望它跑得更快,结果它终于精疲力竭,死在路上。由此,我想到玉,想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句粉身碎骨的话,心里多少有点凄然。玉是纯洁坚贞的象征,或是其他美好的象征,这是无疑的。 然而,在我的心底 里,我却觉得生活的世界只是一个瓦的世界。这点从我小时候一抬头就看到的那种歪歪斜斜的叠成鱼鳞状的黑瓦,再到后来四五层房上盖的光滑的大红瓦,再到铺在高楼上的灰不溜湫的水泥瓦,以及各地皇宫庙院流光溢彩的琉璃瓦,等等等等,均可说明。尽管我心里不愿意,我 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还是一个瓦的世界。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瓦下面。玉和瓦比起来,是稀少的。所以,这稀少的玉,从古到今,不是碎了,就是大多被做成玉簪插在人家的头顶上,或是做成各式饰物挂在人家的脖子上。我真的不能也很难想象我们将来会有一天生活在玉的世界里。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一个玉洁冰清的世界?一个玲珑剔透的世界?一个一尘不染的世界?一个没有一块粗陶土瓦的世界?我这样想着,置身其中,不知何故,心里突然又有点悚然。至于我自己,我当然明白,只是一块瓦,一块残损不全的瓦,虽然也想成为玉。若问如何残损的,那就说来话长了,就像许多人一样。
(罗  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7:21:03 | 只看该作者
我终于见到了上午跟我打电话的这位年轻的大学生。一张质朴而有朝气的脸,头发上还挂着几滴雨珠。离下班时间只剩下十分钟,他从河西中南工大乘公共汽车终于赶到了编辑部。他说他下午四点钟下课,宿舍也没回,就直接乘车赶来了。“还好,你们没下班!”他高兴地说,尽管神色中有几分疲惫。我在心里暗暗算了一下,路途上他化了整整一小时二十分钟——在一个冬季萧瑟的雨天里。
    他特地赶来,就是为了买他喜欢的《书屋》的合订本。 当我把近几年的合订本放在他面前时,他却委决不下挑哪一本好了。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身上顶多只有几十块钱。
    我望着这张介乎稚气和成熟之间的年轻的脸,费力地抑制住了内心的感动,并克制了打算送给他一套合订本的念头。我想,面对这样一位大学生,最好不要让他轻易接受世间太多的廉价的感动和温情;而给他施舍,是否意味着触犯他同样年轻的自尊呢?
    于是,我按照平常的规定,打折卖给了他犹豫再三而后挑定的那本一九九七年《书屋》合订本。我看得很清楚,他的五十元钱是从他的笳克衫左袖上的一个只能容纳两个指头的小口袋里掏出来的,然后又将余下的找头再塞进那个小口袋。
    这是一位大二的学生。就读于中南工大土木建筑系。
    这是一位我直接见到过的最年轻的《书屋》的读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7:21:34 | 只看该作者
喜欢单纯。
    喜欢单纯的人,喜欢单纯的事,喜欢单纯的文字,喜欢单纯的绘画,喜欢单 纯的音乐……
       总之,喜欢单纯。喜欢单纯的一切,也喜欢一切都变得单纯。
    单纯于我,是一种享受,一种境界,一种美,一种大美。
    所以,有朋友一问:《书屋》的择稿标准是什么?脑子里立即蹦出来两个字: 单纯。
    朋友说,能具体一点吗?想了想,九个字:有思想,见性情,不生涩。
    朋友又说,能再具体一点吗?于是,说了下面一次经历。
    那是八十年代中期,我去永州开一个会,会后,大家去游潇水。坐在清澈的 潇水河上,船在碧波里慢慢滑行,河底的石头、水草、小鱼、蓝天、白云,变幻 着,闪着光,如在目前。我惊叹,惊叹潇水竟如此清浅。艄公笑笑,放下桨,举 起篙,就那么一篙撑下去,两人长的那根竹篙只留下了一个篙尖。好多年之后, 回想那情景,写了下面这么几句:
 
        这么清的河水
        一眼看得见底
        这么深的河水
        一篙撑不到底
 
        这么清的河水
        居然这么深
        看着手中的长篙
        怀疑自己的眼睛
 
     单纯不等于单薄。单纯也可以丰富和深厚。丰富而深厚的单纯,可敬,可亲 ,使人回想,使人遐想。这就是美。有时,这美,真令人怀疑自己的眼睛。
     单纯真好,可惜难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17#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7:22:04 | 只看该作者
搬了新家,很高,二十八楼。这可是我大半辈子努力加上幸运的成果。
 幸亏不是一辈子!
    从上往下看,人很小,车也很小,高耸的只是些崛起的大厦从眼前开始向远 处延伸,就像电影里面那样很有点都市的味道了。
 再就是风。
 以前住得矮些的时候,好像从未感受过这城市上空也有大风,而且这风大得几乎与林海雪原的没有两样,感觉总有那么一天,这风会把这楼刮倒。
 楼上的风这样大,听得见却看不着,循声望去,无影无踪。楼下呢,正相反,虽不好说是“风平浪静”,顶多也就是微风拂面。这微风,听不见,但却看得清清楚楚,至少可见树梢摇动。
    楼上和楼下,差别真有这么大:一层楼一种风,十层楼一种风,二十楼一种风,二十楼以上又是一种风,不同的层次风不同。你在哪一个层次里?你感受的是哪种风?
 坐在很高的家里面,听着窗外的风呼啸,你会觉得自己的家真是一个避风港。 你会庆幸你自己好歹不是墙头草,也不是那风向标须准确及时地报告风向。你还 会想到顶风船,想到风雨中的飞行,这时,你的整颗心会被一只手揪紧。你甚至 还可能这样想象,你就是那窗外的风,这时你的所有感觉肯定会是新了又新,或者就像我一样,新得这般胡思乱想:
 
       风在空中巡逻
     边走边唱着歌
      
       调子那么惬意
     完全随心所欲
     
       偶尔一串颤音
     遇到一个雷霆
     
       飞云谱的名曲
     从来不哼一句
 
    在那很高很高的地方,风似乎是没有方向的,它就像一群疯狂的野马,拼着 性命,你追我咬,没日没夜地兜着圈子。这情景,在地上,难看到也难想到。在 地上,能看到的,不是东风,就是西风,或者其他什么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18#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7:22:3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种力称为弱核力。它制约着放射性现象,并只作用自旋为1/ 2的物质粒子,而对诸于光子、引力子等自旋为0/1或2的粒子不起作用……
 
    ……在温伯格——萨拉姆理论中,当能量远远超过100吉电子伏时,这三种新粒子和光子的行为方式很相似。但是,大部分正常情况下能量要这么低,粒子之间的对称 就被破坏了。W2和Z0得到了大的质量,使之携带的力变得非常短程……
 
    ……由于夸克有颜色(红、绿或蓝),人们不能得到单独的夸克。反之,一个 红夸克必须用串胶子和一个绿夸克以及一个蓝夸克联结在一起(红+绿+蓝=白)。 这样的三胞胎构成了质子和中子。其他的可能性是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合 成的对(红+反红,或绿+反绿,或蓝+反蓝=白)。这样的结合构成称为介子的粒子……
 
    以上这三段文字是我信手翻到一本鼎鼎有名的科普类畅销书的第七十四页至 七十五页时读到的。此类高、精、尖的华彩乐段在这本书中比比皆是。而这本“科学普及类”图书在国内近几年里已卖出去三十多万册。谁家的书橱里若不搁上 这本书谁的心里准发虚;谁不对这本书表示出由衷的赞赏和发自内心的透彻的理 解谁的科学素质、文化品位简直太低!它雄辩地证明了中国人民正在奋力扔掉脑袋 上戴了几千年的愚昧、落后的帽子,朝着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迅跑!谁再敢在我 面前说咱中国人民不崇尚科学,不求“知”若渴,只喜欢跟在别人屁股后头瞎起 哄,我跟谁急!
    唉,到时候蒙昧无知的人满世界也许只会剩下一个人。这个人当然是我。我 不无悲哀地承认:只有我读不懂这本令我诚惶诚恐的科普畅销书。我活该。我没出息——哦,附带一句,此书在全球的销量据说已愈三千万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19#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7:23:03 | 只看该作者
卢梭读书,有其独到之处。他说,他开始读各种书籍及其阐述的理论时, 面对众说纷纭,颇感一时无所适从。后来,他改变读书方法,每读一本书,就尽量用作者的 思路去理解作者的观点,久而久之,书读得多了,便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玻恩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时,很有感触地说,当开始进行某项科学研究时,用不着将这 个学科的所有文献都读一遍,重要的是要有极强的感悟力,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取向和价值取向。
    一个是思想家,主张要大量的读书,似乎更强调 “学”;一个是科学家,好像并不主张沉溺于书本或文献,似乎更强调“思”。乍看起来,两 人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但仔细琢磨,这只是思考问题的角度有异。其实他们都认为,读书是必要的,但思想的独立和独特更重要。
    这是不是读书和做人的真谛所在?当然,毕竟要看你读书是为什么,做个什么人了,否则 ,费神想那么多干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20#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7:23:44 | 只看该作者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除了鲁迅,另一位颇让人钦佩和感念的便是林语堂先生。1996年, 作家出版社推出《林语堂文集》,集中地展示了这位大学者的才情和风貌。
    夜读林语堂,成了我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林语堂学贯中西,才气丰盈,他不仅继承了中国悠远的“性灵派”文学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而且对政治、教育、中西文化等也有广泛和深刻的见解。此外,他对人生的体恤和生活的意义的开掘也超乎寻常。我甚至由此明白,知识分子除了做学问、发牢骚这两件事情外 ,其实还有许多可用来丰富人生的内容。
    鲁迅、林语堂似乎代表了中国文人两种典型的人格。鲁迅与嵇康、徐渭的性情比较接近, 愤世嫉俗导致横议风生,一腔肝火愈老愈旺;而林语堂则俨如苏东坡、袁中郎之后身,优游人间尽显风雅蕴藉,潇洒趣味如影随形。
   说这些,也算是《书屋》的絮语吧,当然,它不是个人的絮絮叨叨,而是恳盼国内外对林语堂有研究者惠赐大作,能将林语堂与鲁迅作些比较的则更佳。林语堂一生相当复杂,人们见仁见智本属正常,关键在持之有据,自圆其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9 00:23 , Processed in 0.21621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