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jssh36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朱华忠:没有级别的草根课题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1-3 10:02:43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微型课题研究基本方法作者:行走的历程
第一、我们为什么要开展课题研究?
参与教育科研是实现专业尊严的需要,参与教育科研是锻造研究性教育的需要。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窦桂梅是全国知名的语文教师,她有一本书《作有专业尊严的教师》,文中的观点是,教师要实现教师的专业尊严,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进而提升专业尊严。目前,教师之所以社会地位还不甚高,其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如医生、律师等特殊的行业。怎样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途径之一,就是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一个平台,是一个抓手。荀子在《劝学》中云:“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教师要实现专业化发展,也要有一个假借,一个平台,那就是学习,就是研究。活到老,学习到老,研究到老。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培养人才的需要,是发展教育科学的需要,也是我们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该不该参与课题研究,已经是不争的问题。如果谁还说教育科研没有用,教师没有必要参与课题研究,那这样的人不只是抱残守缺的问题,而是思想认识上的严重的落伍。如果你还认识不到课题研究的意义,不妨这样想,经济文化越是发达的地方,越是重视教育科研,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置有专门的教育科研机构,各级政府部门都设置教育科研的奖励基金,这就足见教育科研的重要作用,就算我们认识不到,可以跟着别人走,至少也不是过错吧。下面,我想从做一个研究型教师,必须参与课题研究这一角度说说,教师为何参与课题研究。
   参与教学研究,是做有思想教师的需要。教师要做思想者,研究者。迪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周国平说,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什么叫思想?我的理解就是,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见解,不盲从,不跟风。
    从古到今,大凡能影响一时一世的教育家,都有自己的思想。孔子,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所有的人,不论社会地位,不论经济基础,不管年龄大小,不管知识基础,都应该,都可以参与学习知识。这就跟现在的公平教育暗合。虽然当时的“有教无类”的思想还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是三千弟子中没有一个是女性,也许他永远也想不到女人也受教育这一点。
陶行知,从杜威那里学习到的教育思想是,教育是生活,学校是社会,他回国后,经过八年的实践,他发现杜威老师的那一套在中国行不通,进而提出了自己的生活教育主张,也就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主张。
   叶圣陶从事教材编辑和教学几十年,提出了自己的教材观、教学观、学生观,至今还指导着我们的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他的“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教学教学,就是要教学生学,主要 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至今被我们广泛引用。
   当代的魏书生、于漪、钱梦龙,不仅教书教得好,而且,在语文教育领域,都有自己的建树,比如魏书生的以自学为主的教学,于漪关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思考,关于语文育人(心中有书,目中有人)的思考,钱梦龙的“三主四式”教学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洪宗礼的教材观,都影响着几十年的语文教学。新一代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程红兵等无不有自己的教育主张。
思想源自于思考,思考植根于研究。
教育思想从哪里来?思想源自于思考,思考植根于研究。教师教育教学,一定要思考,我们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理论的依据?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新的办法行得通,还是行不通?要在实践中进行,要通过研究来验证。我们的新思想,新方法,在教育科研中诞生,我们不仅运用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我们还为新理论的诞生奠定基础,或者创生新的理论。
教师要善于反思,反省,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现象,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麻木不仁,而要积极思考,想想我们的教育教学有什么问题,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哪些是科学的,哪些是不科学的,用教育理论观照我们的实践,指导我们的实践。不仅知道我们该怎样做,而且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新课程实施的时候,不少人只学到热热闹闹的外在的形式,别人搞小组学习,自己也搞,至于为什么这样搞,自己不明白,结果,常常是学到皮毛。
当然,要思考,更要实践,行为知之始,知为行之成。
我们都是普通教师,不是教育家,但是,我们为了捍卫教师的职业尊严,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都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如果我们在讲坛上耕耘了几十年,没有几篇象样的论文,没有几个精彩的教育故事,没有几个引以为骄傲的学生,那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的认识是失败的,我们充其量就算是以教育为生的教书匠。
研究就在我们的身边。
教育科研并不神秘,无须仰视。也并非纷繁复杂。其实,我们不少教师,都是有自己的思考和研究的。比如,回龙小学、椒园中心校。不过,这样的研究,常常是无意识的,或者说是盲目的。这样的研究往往会是感性的、无序的、浅层面的、低效或者无效的。而我们教育科研,主张的是有序的、科学的、高效的。
第二、微型课题的特点
1、切口小。微型课题,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小问题,小就便于集中精力,小就容易深入,小就好收拢,好展开。切口小,往往还意味着,涉及到的人员少,资金耗费少,耗费时间少,
2、人员少。一个人可以研究,几个情趣相投的人可以组合,一个教研组可以研究,一剪梅,五朵金花,六棵轻松,都是研究的单位。
3、周期短。研究周期,可以是一个月,可以是一个学期,最多不超过2年。而项目课题,动辄就是三年,甚至更长,学校教师变换频繁,领导变换频繁,有的课题就难以为继,有的甚至就流产了,夭折掉。
4、效果实。微型课题研究,主要解决教育教学中一个问题,立竿见影,见效快。比如,有一个英语教师,接受七年级两个班的英语教学,半年后,两个班级的平均分悬殊十多分,同样的教师,都是新生,基础一般差异不大,问题出在哪里呢?怎么缩小差距呢?她就用课题来研究,她就用增加差班主观题,减少客观题的办法,她把主观和客观题的比例改为5比5,后来,又调整为4比6,通过半年的实践,差距缩小了7分。
微型课题,研究的是看似微小的问题,但是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研究水平,却富有价值。一是解决小问题。问题小,其解决设计的要求反而更高,要做到精、巧、细。“精”指问题解决讲究简明精练,“巧”体现在问题解决要巧妙和有新意,“细”要求问题解决要细致深入,所以小问题的解决设计要把“精、巧、细”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整合小问题。微型课题研究并非“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讲究小问题之间的整合。这种整合沿着两个方向:一是整合形成更大的研究课题,推动课题的“滚雪球”式发展;二是连接产生更多的小问题,让课题“顺藤摸瓜”式发展。微型课题的这种整合是微型课题发展的高级形式,它有助于教师问题发现能力的发展和形成更加完备的知识结构。
第三、怎样选题?
选好题,是成功研究的基石,好的选题就是成功的一半。微型课题选题的基本要求:一是立足实际,着眼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二是植根课堂。
人们常说,问题即课题。此话很有道理。要研究,必须得有问题,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已经没有困惑了,没有问题了,那就没有研究的必要了。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要经常反省,自己面临的最大的,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通过何种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没有问题,就没有问题。有了问题,不等于就有了课题。问题要成为课题,还必须具备其他的条件。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成为课题。这里的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一是问题的价值取向,二是课题研究的时代性,新颖性,操作性,三是研究方法,措施的科学性。
问题的价值取向,是指课题研究要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符合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比如,语文教学,要体现人文性,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育充满个性的人,要充分发挥语文素材的育人目标,这些思考,研究,就是符合素质教育的取向的。反之,如果还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应试技巧,简单的分数提高训练等等,那课题的价值取向就有明显的瑕疵。
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比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关注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关注公平教育、教育的均衡发展,这些课题都是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的。
课题研究还要注意课题的操作性,对课题研究的效果要可以评价、检测。
课题的表述,一般要包括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信息。比如,贫困山区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研究,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与对策研究,小低年级学生站队能力培养研究。
课题研究,还得讲究科学的研究方法。比如,郫县有一个行为偏差孩子行为矫正学校,采取棍棒教育的方式,甚至有一个私人学校的校长公开的说,他是把猪培养成为人。
对选择的课题,要进行论证。网络查询,非常重要。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的站在别人的肩膀上。一定要研究,别人做了些什么,自己哪些方面有更多的思考,哪些方面会有突破,有超越,如果自己研究比如别人,那还不如引用和借鉴别人的成果。
题目一般要包括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方面。如:“农村初中地理试卷讲评艺术的探究”,“贫困山区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练习的实践与研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设疑的研究 ”,“小学教学有效管理研究”。  
            第四、怎样设计研究过程?
根据微型课题研究的目的和特点,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确定研究的内容:一是问题的现状与归因;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研究问题的现状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这是整个研究的基础;归因研究是追问这个问题是怎么形成的,形成的原因有哪些类型和特点,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归因研究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抓手”,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这是课题研究的重点。如课题“初中生语文预习低效改进策略的研究”,其拟定的研究内容和重点应该为:
1.初中生语文预习低效的现状。
2.初中生语文预习低效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3.初中生语文预习低效的问题及其分类。
4.提高初中生语文预习效率的策略及操作方法。
其中,提出具体的操作办法,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以小学生书写习惯培养课题研究为例。要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
1、提高认识,让学生认识书写的作用。
2、开设写字课,定期进行书指导,如怎么握笔,怎么选择字帖,怎样选择笔等。
3、规范教师板书,发挥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
4、定期开展作业展评或者写字比赛。
5、控制作业量,让学生有时间写好字。
6、充分挖掘社会资源,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中领略舒服的情趣。
再以小学低年级学困生转化为例。
例如,永乐小学课题“小学低段如何让学困生跟上班级体”主要工作:
一是调查学困生的成因,建立学困生档案:基本情况、家庭生活状况、学生在校表现、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开展活动、措施。比如,开展心理疏导,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营造班级氛围,大家关注学困生,精心辅导;结对帮扶,合作学习等。
第五、微型课题成果提炼
教育科研是应用研究,与一般的研究不同,其成果的物化方式也不一样。什么是成果?研究方案,研究报告,论文,教育故事,教育叙事都是成果。一般的教育科研成果,一般要回答三个问题:课题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课题研究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效果?课题的提炼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功:一是挖掘、提炼、总结的思维能力,二是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学生课间监管“真空”现象的对策研究课题的主要措施:
    解决什么问题: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学生大玩、嬉戏无序,影响正常的学习,增加了教师管理的负担。
采取的措施:将学生课间监管纳入班级管理;完善《行政值周职责》、《值周教师职责》;建立每天巡逻工作记录;每天课间,行政值周、值周教师、值周学生、红领巾监督岗几道防线,共同监管;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效果:遏止了校园伤害事故,学生行为习惯良好,构建了和谐、安全、文明的校园环境。
第六、怎样管理微型课题
微型课题,研究的时间短,涉及到的人员少,但是还是课题研究,还得遵循常规课题管理的基本套路。
一是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与大课题研究近似,要经历选题——论证——制定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成果提炼——成果推广。
不同之处,形式简单。如开题,学校开一个会,主要研究人员朗读研究方案,部署研究工作,就可以了。课题常规活动,渗透在常规的教育教学之中,对档案资料也没有那样严密的要求,也不需要填报年度报表这些,课题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验收,检查课题研究的效果。然后就是申报评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1-3 10:08:16 | 只看该作者
蔡金法推荐:研究问题的发现与形成
给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三届高研班学员的参阅文章

    教师在研究的起步之初,对研究问题的发现或形成易于形成两种极端的看法:如,认为自己的教学一帆风顺,没有值得研究的问题,或认为教学工作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艰难的系统,有太多的问题值得研究却找不到切入点,而陷入茫然;或想到了一些自认为简单容易的问题,觉得没有研究价值,或想到一些自认为重要且值得研究的问题,但又力不从心。

没有别的什么因素能像研究问题那样左右我们的研究(Hubbard  和 Power, 2003)。我们也相信“题好一半文”,研究论文的标题常常是研究问题的浓缩和概括。研究问题的形成对研究本身的展开的重要作用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特别是对于教师研究者,他们中许多曾经止步于研究问题的发现和形成,或由于不适当的研究问题而导致研究半途而废。

教师研究的动机来源于自己教学中的困惑、困难、以及现实世界的一些冲突,来源于自己想知道更多有关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的愿望,来源于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实践的热情,来源于自己的许许多多“不知道”和“想知道”。而“不知道”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一位教师在自己参与研究后,写下了这样的体会:“有这样一句格言让我很受启发:‘我不知道’并不是通向失败的入口,而是朝向好的方面改进的一个先兆 。因此,当我说‘我想知道……’、‘我认为……’、‘要是……会怎样’时,我感到有信心。” (Stiles,1999)

教师研究的初衷也许并不是始于对假设的检验,而是带着“想知道”的心去追求的。所有的教师都有值得追求的“想知道 ”,将这些“想知道”转化为问题就是教师研究的开始。

一、研究问题的发现

(一)在张力或困惑中发现研究问题

越来越多的教师和自己的学生一起,探讨自己的课堂,而且认识到发现和形成研究问题是理解课堂教与学的重要的一部分。一般地,研究问题往往来自于现实世界的观察、困境、冲突或张力,而教师研究的问题也始于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教学信念与教学实践、以及教师与家长等等之间的冲突和“张力”。

【案例1】在“想知道”中产生的问题。

在具体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很多值得研究和改进的地方。以数学学科为例,以下是一些教师研究中的“想知道”的样例,供大家参考:

l  如果在我班上使用另外一个出版社的数学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会怎样呢?

l  去年,我们班数学期末成绩整体不太理想,是什么原因?

l  为什么在我班上大部分女生的数学成绩明显要比男生差?

l  如果在班上让数学较强的学生与较差的学生结成对子,互相帮助,结果会怎样?

l  当学生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时,会发生什么?如果是与其他同学合作解决数学问题呢?

l  在全班或小组讨论时,学生如何交流和表达他们自己的数学思维?

l  数学课外兴趣小组如何影响他们的数学学习?

l  如果实习数学教师在我班上把某一节的内容讲砸了,我该怎么补救?

l  如果让学生自己选取家庭作业中的数学问题,结果会怎样?

l  学生学习数学时是如何使用生活化的语言与数学语言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l  我参加了促进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暑期课程,我的课堂教学改进了一些吗?

【案例2】在“想知道”中选择合适的问题。

李老师和张老师是两位中学数学教师,他们都曾经在自己的课堂将几何教学与艺术进行结合。比如,他们发现,荷兰图形艺术家埃舍尔(Escher)的图形作品或伊斯兰图形艺术中,有很多简单的几何图形。在一次课后,他们利用头脑风暴将埃舍尔的作品、伊斯兰图形艺术与几何学习联系起来,并将一些有关的“想知道”写在黑板上,画成网状结构:a. 埃舍尔的图形作品以及他创作这些图形时所使用的数学知识;b. 伊斯兰艺术和文化;c. 西班牙历史;d. 西班牙和伊斯兰建筑;e. 与几何变换和其他知识的联系。然后,他们结合课程标准和自己教学实际,确定该研究有三个目的:一是理解并应用几何的一些性质和关系;二是将几何与其它学科和课堂之外的世界联系起来;三是思考和欣赏来自于文化的知识与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影响。最后,李老师和张老师形成如下研究问题:

l  学生通过描绘埃舍尔的作品中的一些镶嵌图,能学到哪些数学知识?

l  我们(教师)学到的学科内容知识如何影响自己的教学以及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

l  本研究能让我们发现数学与埃舍尔的图形作品、伊斯兰图形艺术之间哪些新的联系?

案例1和案例2中给出的教师的研究问题都是始于具体的学科知识。当教师研究者在更为宽广的时间和空间中思考课堂教学的一些冲突或张力时,他们开始关注有关文化、教学、学习和学校结构等领域中的更大、更深、更远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仅仅是类似如何快速形成一些课堂教学技能的微观探索,可能会超越自己的课堂,产生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

【案例3】在反思中形成更深层次的“想知道”。

刘老师是一位中学数学教师,通过反思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手段,分析其他研究者的一些论点,得到的一些系列“想知道”或研究问题。她说“我教的越多,对教学也理解的更深,但是,也更多地意识到存在于我的教学中的一些困惑:如,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与课程之间的冲突或张力”,“在我课堂里,有很多时间我没有解释、小结、或更正错误,这样或许对有些或全班学生有帮助,但我想更好地知道,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更直接地讲解,对班上学生的学习有什么作用?”,“我认为自己是在一个有着建构主义意识的家庭长大的,我的父母曾很鼓励我构建和发展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我想知道我在我家的餐桌旁究竟学到了一些什么技能和习惯。我的学生也会从家里学习一些类似的技能吗?”刘老师在观摩一节历史课后发现,讨论在历史课堂进行得积极和活跃,于是她写道:“我想知道,在我的数学课也可以组织这样的动态讨论吗?如果有一些数学内容,我只是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我能帮助学生获得更稳固的能力吗?”后来,她形成如下研究问题 :

l  在我的课堂里的两种学习:建构主义和外显学习,是如何影响学生学习的?

l  这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怎样的?

l  学生的修养(来自家庭或社会) 如何影响他们这样的学习?我自己的修养(来自家庭或社会)如何促进或阻碍这样的影响?

“问题(question)”这个词的英文词根是“探求(quest)”。教师在自己的课堂寻找研究问题时,赋予“探求”新的意境,他们希望研究问题能够带给作为教师的自己和作为学习者的学生以新的追求和目标。值得提及的是,这些研究问题以及随后产生的研究结论不一定会在教师教学中马上得以实践,但至少可以令教师意识到他们需要改变工作方式以及看待学生的方式,这些改变不仅仅是有关教学方法的,也包括他们的教育哲学和对学生的认识。

【案例4】优秀教师的一些“想知道”。

在与一群中国优秀数学教师的合作研究中,我们也获得了他们的一些“想知道”。尽管这些“想知道”有的显得过于宽泛、有的过于琐碎,但它们都是出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是发现和提炼研究问题的很好开端。

l  社会想把学生教育成什么样的人?学生想把自己变成什么样的人?教师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如何能达成一致?

l  教师如何教对学生更好?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喜欢、受益更多,才能顺应学生的发展?

l  数学课程目标将“基本活动经验”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并列作为“四基”,根据在哪里?

l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指什么?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可分为哪些层次和水平?

l  如何促进“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有效落实?

l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

l  怎么去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得出一些能促进教学效果更好的方法?

l  如何整理提炼数学课堂教学的规律?

l  教与学的方式转变,如何在课堂上得到确实的体现?

l  在同一课堂上,如何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如何有效实施)?

l  当准备学习的知识有部分学生已经了解时,教师该如何组织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

l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l  怎样研究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路径?

l  不同学生学习同一个知识,他们思考的路径有何不同?会做题就理解了吗?

l  当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时,教师该怎么做?

l  当班级存在明显的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时,教师该如何处理?

l  活动经验在数学课堂中怎么积累?

l  大班额的环境下学生学业成绩较差,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l  如何才能做到高分高能?

l  如何帮助其他教师(如青年教师、备课组教师)读懂教材?

l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如何把自己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中?

l  如何处理学生能力与考试评价的矛盾?

l  教师从何处才能得到指导,掌握测试题难易程度的科学评价标准?

l  怎样在实际教学中达到既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数学素养,静下心来搞好教育又能兼顾好应试(世俗)的要求?学校、家长、社会都盯着分数,虽然知道现有很多做法违背了教育规律,但为了提高分数,一线教师不得不违心去做,我想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点。

(二)发现研究问题的七个视角或领域

教师作为研究者,如何提出并形成适合自己的研究问题?通常的有效做法是: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 “想知道”,采用“头脑风暴”,写下与该主题有关的所有的词汇、概念、想法、问题和知识,并列成一个表单。对表单中的问题采取从大到小、逐渐深入的解剖方式,逐一进行排查,得到自己最终可以掌控和实施的研究问题。下面以数学学科为例,列出教师研究中可能发现和形成研究问题的七个视角或领域。

1.针对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提出研究问题。

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如,数与运算、代数、几何、数据与概率、统计等),从指导帮助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研究问题,应该是教师研究者获取适合自己研究问题的最为有利和方便的一个手段。

【案例5】下面列出的是困扰一些数学教师教学的难点问题。

l  学生对位置值的理解是怎样的?

l  如何让学生理解基数与序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l  学生对分数的不同角度的理解是怎样的?

l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

l  如何训练和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小学低年级学生如何理解一些现实情境中的简单的变化模式(如重复、线性增长)?

l  小学高年级学生如何用文字、表格或图示来表示和分析现实情境中的一些简单的变化模式和数学关系?

l  如何帮助初中学生根据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和工具(如,笔算、计算器、估算、心算等)?

l  如何帮助初中生使用方程或函数来表征和解决具有现实情境的问题?

l  如何利用图形艺术促进学生几何的学习以及将几何应用到艺术、科学或日常生活?

l  如何帮助初中生使用比例推理来解决具有现实情境的问题?

l  如何帮助学生用数学模型表征和理解现实情境中重要的数量关系?

l  如何帮助学生通过收集、组织以及展示相关的数据来解决具有现实情境的一些问题?

教师在思考如何帮助学生掌握上述的这些数学内容知识的同时,也在考虑如何改进和发展自己的学科内容知识。包含在数学课程中让教师自己难教、对多数学生来说难学的内容,往往可以成为研究的关注点。

2.针对学生的能力及其发展提出研究问题。

能力及其培养研究是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核心领域。对数学能力的界定,虽然有多种流派,但在我国中小学教师中影响最大的以前是数学教学大纲的观点,现在是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说明“在数学课程中要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1]。由此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研究问题。

【案例6】针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可以从问题解决、推理与证明、数学关联、以及数学交流等方面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l  小学(初中或高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应该是怎样的?如何培养或发展这类能力?

l  小学(初中或高中)学生推理与证明能力应该是怎样的?如何培养或发展这类能力?

l  小学(初中或高中)学生利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应该是怎样的?如何培养或发展这类能力?

l  小学(初中或高中)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之间的关联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关联的能力应该是怎样的?如何培养或发展这类能力?

l  教师在学生问题解决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l  教师在学生数学交流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时,既需要思考数学内容的学习特点,也需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还需要思考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最后也需要考虑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与优劣所在,才能确定适合教师自己的研究问题。

3.针对使用的课程和教材提出研究问题。

教师每天的教学基本上离不开教科书。特别是对理科教师来说,教科书的使用比文科教师显得更为频繁和重要。通过教学来改进或丰富所教的课程与教材,是教师作为研究者提出好的研究问题的良好途径。

在基础教育转型和课程改革的时期,教师对自己所教的课程及其改革往往能基于自己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而其中不乏对当今课程不满意的一些看法,而对课程的不满正是对课程进行研究的动力。这种不满可以是从宏观层面提出针对课程体系和观念的不同意见,也可以是从微观视角提出针对课程某一章节内容的不同看法;无论是哪种角度,不能仅停留于对课程的抱怨而让那些来自于课程的问题自生自灭,应该让自己的看法或“不满”转化为研究,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研究,借用自己的课堂教学平台,解决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Dana和Yendol-Silva(2003)也认为教师的研究首先应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对所使用的课程有哪些不满而需要改进或丰富的地方。他们建议,可以从自己过去一年所使用的教科书和备课本着手,把教材的各个章节及备课本从头到尾浏览一遍,记录下自己在教学中所有不满意的而需要改进或丰富的地方,然后再挑选出一个让自己最关注和有信心继续研究的部分。当然,也可回过头去复习当下的课程标准,从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与实际课堂教学中课程所传递的信息、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之间的张力或冲突中,寻求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还可以从一些课程专家那里获得对课程改革理念的解读,以确定适合自己的研究问题。

4.针对教师自身的教学提出研究问题。

教学离不开教学策略和教学技能的使用。面对自己的课堂,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技能?也许教师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更深入地认识、改进常规的或新的教学策略和技能。教师研究可以尽可能多地列出自己过去所使用的教学策略,而将教学策略和使用该策略的理由连接起来的问题就可以成为自己的研究问题。

【案例7】关于教学策略或技能的两个研究问题。

(1)教师A针对合作学习策略提出的研究问题:“我的学生们很健谈,合作学习恰好需要他们之间的交谈,同时也需要他们将交谈的内容聚焦于学习上。——我如何利用学生这样的交往技能同时加强他们的学习和我的教学呢?” (Dana和Yendol-Silva,2003,p. 32)。

(2)教师B针对提问技能提出的研究问题:“课堂提问,——有时学生不回答我所提的问题,——我提问的方式是如何影响了学生对我的问题的解读?” (Dana和Yendol-Silva,2003,p. 33)。

你也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一些教学策略或技能尽可能多地写下并列成一个表单,挑选出你最感兴趣的技能,并给出你对该技能感兴趣的理由,研究问题也可能就此产生。

我们知道,教学信念会影响教学实践,但一些教师却发现自己的教学信念与教学实践常常不一致。教师的教学信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如何探索自己的教学信念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一些研究者(如,Dana和Yendol-Silva,2003;Hubbard  和 Power,2003)建议教师坚持写教学日志:在每一天的开始或结束时,花一点时间写教学日志,反思课堂教学中引起你注意的地方,特别是那些你认为,如果有机会重教一遍的话,你希望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教的地方;也要特别留意自己的教学信念中那些真正影响了教学实践的方面;也可以写下一些总的教学信念和一些针对所教的具体学科的教学信念。顺便提及的是,一些教师不知道如何写教学日志。实际上,教学日志的形式没有定规,你可以写成日志、日记或观察记录的形式,只要用文字写下并记录在你课堂发生的事情即可。

【案例8】在观察自己课堂教学活动中发现研究问题。


对自身教学进行反思,除了写教学日志外,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形成反思焦点,提高反思深度。以下是一张课堂教学观察记录的样表:

事件或观察结果
涉及的学生
事件或观察的描述
事件或观察结果1
涉及学生的姓名
对事件或观察三言两语描述
事件或观察结果2
涉及学生的姓名
对事件或观察三言两语描述
……
……
……
事件或观察结果10
涉及学生的姓名
对事件或观察三言两语描述
……
……
……
在完成上述表格之后,再纵向审读和分析表格中的学生和事件或观察记录,找出那些一直或最频繁出现在表格中的学生,那一位学生(或更多)就有可能是你的研究应关注的对象;同时,也应分析和总结这些事件或观察结果的共通之处,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就有可能是你研究问题的关注点。

5.针对教育教学的评估提出研究问题。

教育教学评估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分析解释,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优化教育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教学评估从早期以学生学习结果为对象,逐渐扩大了应用的范围,拓展至教育的全领域,从宏观的教育理念与课程体系,到中观的学科内容和教学策略,再到微观的具体教学组织与活动,各种教育教学现象都可以作为评估对象;不仅评估教育教学结果,教育教学计划、教育教学活动和教育教学过程也可以作为评估的对象[2]。教育教学评估早已不再简单地以成绩的排名来实施。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评估数学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应该与课程标准的理念相一致。教师是最靠近学生、最了解学生的人,也是最需要利用评估来了解和改进教与学的人。从评估的角度或领域提出研究问题,不仅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还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案例9】针对数学教育教学的评估提出的研究问题。

由于所有与数学教育教学有关的方面都可以作为评估的对象,例如,对课程材料进行评估、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等等;因此,这里只是以下列问题为例,说明可以如何提出研究问题。

l  如何使用适当的数学问题或活动评价学生的基本的数学运算熟练程度?

l  如何使用适当的数学问题或活动评估学生的高水平的数学思维能力?

l  使用数学问题或活动作为评估手段所得到的评估结果的质量怎样?有说服力吗?

l  怎样理解或解读使用数学问题或活动作为评估手段所得到的结果?

l  我所使用的评估标准适合我班上的所有学生吗?

l  从评估的结果我能得到哪些启示?根据这些启示,我应该采取哪些相应的行动改进教学?或如何将评估结果融入接下来的教学或评估?

6.针对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提出研究问题。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教师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文化传承、教书育人使命的专业人员。教师的行为特征具有明显的社会规定性、规范性和示范性。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成就动机、教学效能感、工作压力等因素,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的程度和方向,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工作成效,还将影响到所教学生所受到的教育程度与教育水平。Ayers(1989)指出“教学不仅指一个人做了什么,而且关乎这个人是谁”(p.130),因此,正确认识并理解个人身份与教师职业身份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解读教师的教学行为、行为背后的指导思想与价值观,以及产生的教学效果。

针对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作为研究者,可以通过思考自己作为独立人与作为专职教师的角色各是什么、两者之间如何转换和互动,来寻求研究问题。例如,一个数学教师,作为一个对数学感兴趣的人,他(她)的兴趣如何通过数学教学来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Dana和Yendol-Silva建议可以通过如下的途径让教师自己研究个人身份与教师职业身份之间的关系:(1)撰写简短自传,直接探索对个人身份和教师身份的认知。甚至可以从出生开始写,回顾自己作为一个人以及教师的成长历程,回顾自己的一些兴趣或热情是如何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回顾并区分是哪些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的关键事件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个体生活和教师的职业生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可以特别提及究竟是一些什么因素让自己选择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2)间接写下自己对教师身份的认知。如,画一种最能代表你心目中的教师形象的真实的或神秘的动物;挑选出一个词汇、一个现成的符号、或者自己设计一个图标,最能表达你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或指出哪一种或几种颜色能代表你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或哪一种品格(真实或虚构的)能够用来描述你心目中的教师。

7.针对与学校或学生有关的一些社会、家庭、民族等因素提出研究问题

校园是一个微缩的社会,在学校进行的一切活动都可以折射出社会、家庭、民族、文化等的影响力。教师作为研究者,也可以从社会、家庭、民族、文化等与学校或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探索教育教学的意义。

这类研究可以从你班上挑选在民族、性别、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有差异的学生,通过观察并记录这些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自然就会产生如下的问题:这些学生都受到了相同的学校教育吗?他们在数学学习上的表现有差异吗?如果有差异的话,主要是哪些因素造成的?教师在怎样的范围内或多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某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教师研究显然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如,课堂一定存在于某个学校内,学校必属于某区县、而区县必在某省市之内。一些教师已经认识到不同的学校环境、社区风俗、地域文化等会影响自己的教学。比如,在一个学生结构呈多样性的课堂或学校,教师的教学必须考虑学生在民族、文化传统、家庭经济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等因素;又如,在一个很强调升学率的地区,教师的教学很可能被升学考试的压力所牵制。

对影响教与学的各种各类外部环境或因素的研究,Dana和Yendol-Silva(2003)建议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列出与教与学有关的环境或因素中具有挑战性的那些方面;二是针对那些挑战,列出你认为有困难的那些方面;三是写下你对那些困难的分析、困惑或问题。这样做,有助于形成适合你的研究问题。

二、研究问题的提炼和形成

教师在寻找并试图发现研究问题时,即使有问题存在,有的人能够发现问题,有的人可能发现不了问题;同一个教育现象,有的人可能从这一角度发现有问题,而另一些人则发现那一方面存在问题。在研究问题的发现阶段所获得的问题,有些可能有研究的价值,而有些可能因为没有抓住关键而不具备研究的价值;有些可能很粗糙,有些可能过于宏大,这样会导致下一步的研究有“找不着北”的感觉。因此,研究问题的提炼变得尤为重要。下面给出提炼问题的四条有效途径或方法。

(一)让研究问题具有开放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在形成问题时,首先考虑的是让研究问题保持开放性,排除那些只需用“是或否”即可回答的问题。回过头去看看“发现问题” 阶段写下的那些“想知道”,以及你的同事和其他研究者在该领域的研究问题,也会帮助你筛选和构造你自己的研究问题。

你也可以再回到课堂里那些让你感兴趣的事情以及你想知道的事情上,但不能被僵化的程序所束缚,因为这样的程序可能有损于课堂的流畅性和学生不断变化的需要。与此同时,你会在回头观察中进一步完善以前所发现的这些问题,甚至你的问题的关注点会在观察过程中发生转移和变化。当你进一步深入观察自己的想法时,有关的问题会随之而深化,变得更为丰富。一位教师通过反思自己的研究过程和体验,建议在开始新的研究时,应该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思考研究问题,并留意自己在问题思考上的一些变化(Hubbard  和Power,2003,p.8)“根据我自己的研究经验,我认为,第一年的研究者,应该以一个研究者的视角仅仅只是观察自己的课堂。通过这些观察,再选择一个方面作研究。之前,我对研究问题的选取显得太仓促。我最初的研究问题是从分析学生所使用的问题解决策略开始的,而当时学生自己的策略还很不成形和明确,学生实际上只是照搬我在课堂所教的那些步骤。因此,对学生策略的研究很难展开。当我意识到这点之后,我更多地思考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

发现和形成问题往往非常耗时,而且往往可能要围绕“想知道”进行很多艰难且反复曲折的探索,但许多教师认为正是这些探索过程和活动能够让他们学到很多新的东西。教师研究的意义始于发现和享受可能的研究问题,而不是仅仅分析研究结果;这样的研究“循环圈”随着新的问题的产生和可能的答案的获得而继续递进,教师也在循环递进的研究中不断成长。

(二)纵向采用“向下钻取”的策略深化问题

当教师发现的问题尚停留在表层时,Wilson (2009) 建议采用“向下钻取(Drilling  Down)”的策略来深化和形成合适的研究问题。

【案例10】以“什么是一堂成功的课”为例,采用“向下钻取”策略深化研究问题。



如下图,可以从学校、教师、学生等三个主要视角分别思考“成功的课意味着什么”,逐步深化问题,从而形成一个合适的研究问题(p. 26):



(三)横向采用反复自我追问的策略以明晰关键所在


在提炼和形成研究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借力于专家、同行和同伴,在与他人不断进行交流探讨的同时,反复追问自己下图中的一些问题,可以帮助自己进一步明晰真正的研究兴趣所在,自己期望的研究重点到底是什么(Wilson, 2009, p.27):


例如,数学李老师在参与“小学生代数学习”方面的研究时,写道:“……我自己已经是一个很好的教师,对学生尽职尽责,有效的教学赢得了家长及学校领导的肯定、感谢与尊重,……为什么要做研究? 因为我开始看到数学教育改革运动的价值所在,而且我需要一些更新的教学策略。研究于我是重要且很有意义的……”;在谈及什么是自己感兴趣、想去研究的问题时,李老师写道:“在另一位研究者希望我加入她的小学生代数学习的研究项目时,似乎立即‘点燃了’我的兴趣,她的研究计划似乎就是我的教学目标的自然延伸……”

【案例11】在实习教师教学困难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A在观察了一位实习教师的课后,发现该实习教师在给5年级学生教分数时遇到了麻烦,尽管该实习教师在备课和教学环节明显下了功夫,但教学效果仍不佳;这令教师A开始思考:“虽然5年级学生已经知道使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分数,但究竟是该实习教师的什么经验限制了他在课堂中使用有关分数的符号和标准的算法? ” 教师A也发现自己与研究专家有共同的兴趣:如,都感兴趣于“小学生如何学习分数的概念和意义,他们对分数概念和意义的理解是如何与高年级的进一步学习衔接的?”等等。(Adams 和 Sharp ,2006)

(四)借助规范化的研究程序提炼适合自己的问题


在明晰了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研究重心后,教师还需要进一步细化自己的研究问题,以提升研究问题的可操作性。Wilson(2009)进一步建议通过以下的程序,来一步一步地提炼和形成自己的研究问题(p. 31):


【案例11续】基于实习教师的教学困难提炼出可操作的研究问题

Adams 和 Sharp (2006)的研究基本上遵循了上图的研究路线。他们以实习教师的分数教学遇到的困难作为切入点,产生如下一些“想知道”:

l  什么样的教学框架能有效帮助那些5年级学生建构自己的分数知识?

l  年级更高的学生是否已经将一些有关分数的知识遗忘了?因为他们只是在学校才接触有关分数的知识。

l  我们能够更多地了解5年级学生使用一些直觉的认识帮助理解分数吗?

l  怎样帮助学生记住那些分数的算法?

l  对于那些记得住之前学过的分数知识的学生,他们是否跟那位实习教师一样,对分数的理解反而受限了呢?

对于这些“想知道”,两位研究者也意识到它们太大太复杂,且很分散。但选取哪一个或哪一类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问题,他们当时并没有立即就形成了答案,也没有急于想得到答案。他们先是回到5年级的数学教材中去,发现5年级在本阶段是分数运算的关键时期,于是决定将分数运算作为一个突破点。接下来,他们认真领会NCTM的课程标准中有关5年级学生分数知识的论述;NCTM课程标准强调,5年级学生应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可以理解为整体的部分),能识别和发现等值分数,能进行有关分数的加减运算。他们进一步从他人的研究文献(如,Huinker, 1998;Kamii, 1985;Mack, 1990, 1995, 2001)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如,小学生能够在问题解决中,基于自己已有的一些有关分数的非正规的知识,发明自己的算法从而解决问题,而教师的角色是对那些非正规的知识进行引导、扶持、或矫正。从这些文献中获得的认知,使得他们认识到这些来自文献中的理念与他们对教学的理解是一致的,于是开始形成研究问题。

两位研究者首先写下如下的研究问题:“如果5年级学生的分数学习,是基于有关的情境,使用学生自己有关分数的非正规知识,以及有关整数除法的知识,那么他们对分数除法会发明一些什么样的算法?”接着,他们反复阅读这一研究问题,总觉得问题太长,也有点拗口。于是,他们试图去简化这一研究问题的表述,于是反复地改写这一问题,但总是觉得改写的问题遗漏了一些信息。最后,他们觉得只要问题涵盖了他们感兴趣的方面且反映了课堂教学研究的错综复杂性,就是可取的。最后,他们保留了研究问题最初的表述形式,确定他们的研究论文标题是:“课堂研究对学生和教师学习的影响:以分数除法为例”。

三、小结与建议


研究问题发现与形成的过程,可以用下列的循环框图来描述。首先,从自己和他人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中、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等等领域产生了许许多多“想知道”的话题,于是希望将这些“想知道”的话题转化为研究问题。这时,需要明确研究目的。接下来, 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的视角或领域。然后,将最初的问题进行提炼和加深;若难以聚焦成合适的问题,再回头去观察最初的“想知道”、明晰研究视角,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思考。最后,形成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的提出始于自己的兴趣和有激情去探索的那些方面,但也要考虑自身研究条件,考虑自己能否驾驭相关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以上我们所总结的那些方面,逐一对照自己的教学,从中发现问题。

所提的问题应该是自己真的不知道答案的,并尽量与他人分享和探讨。与同事、同伴或其他专家从头到尾讨论你发现的那些问题或“想知道”,即使是将一些可能性或想法和别人一起讨论,也有助于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问题。

应尽量详细、通俗地表达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很久以来,教育研究有一种倾向,即试图以较短时间解决较大的研究问题和大规模的研究问题,而忽视了教育研究的复杂性。像“如何改进学生的学习?”之类问题不止一次被教师研究者提到,这个问题很大,以致很难进一步形成可以操作的研究问题。Natalie (1990)建议教师研究在陈述问题时应尽量具体详细,她使用形象的比喻“不说小汽车,而说卡迪拉克;不说水果,而说苹果”等。好的研究问题也是这样的。在教师研究之初,研究问题越详细,接下来的研究将进展得越顺利。

研究问题可以是开放的,因为这些问题或许随着你研究的进程发生改变或转移。写下你的问题的第一稿时,尽量把这些问题写得完整,哪怕是用整个段落来表达一个问题,然后使用不同的方式和角度来重新表达这些问题,直到你认为所需要的信息都包含在这些问题中。然后,隔一段时间,再回头读这些问题。思考如下问题:这些问题仍然让你觉得有趣吗?你仍然有探索这一问题的冲动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在你提炼研究问题时,思考究竟哪一个环节让你对该问题失去了研究的热情。

研究问题要有意义且有针对性。教师研究不能“为研究而研究”,教育研究的终极目的总是指向学生的学习,因而研究问题的发现、选取和形成应具有代表性和面向多数的学生。比如,有关学生运算能力的研究,如果班上95%以上的学生都能正确熟练进行该年龄段所要求的运算,而研究问题关注于那5%在运算能力有欠缺的学生身上,那么该研究就失去其意义。

对自己最初的那些“想知道”要有耐心并仔细地把它们表达出来,允许自己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和修改那些问题。 Hubbard 和 Power( 2003)引用诗人Rainer Maria Rilke的诗句作为对教师研究者的勉励,我们也想引用在此: “对所有存于心中那些未能解决的问题有耐心,并试着爱这些问题吧!”(1993,p.14)





参考文献(部分)

Dana, N.F., & Yendol-Silva, D. (2003). The Reflective educator’s guide to classroom research: Learning to teach and teaching to learn through practitioner inquiry.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Hubbard, R. S., & Power, B. M. (2003). The Art of classroom inquiry: A handbook for teacher- researchers.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Wilson, E. (Ed.). (2009). School-based research: A guide for education students. London: Sage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



[2]  胡中锋,许世红. 校本评价方法与案例[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1-3 15:29:31 | 只看该作者

学校教育的七大反思

——我们离研究型教师有多远?

作者:张新翠

新课程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探索性实验、独立进行科技制作、研究一些新科技问题并完成相关的科研学习报告、进行社会调查以及扩展性学习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对研究课题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相关综合信息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因此,要想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我们中学教师必须角色转变,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者,即研究型教师。

那么,什么是研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就是具有较强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教师。

笔者通过问卷、对周边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访谈以及观察和经历发现,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且教育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大有人在,但这些教师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却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撰写成文指导实践,能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广泛获取现代教育教学信息和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但不善于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予以运用。

究其原因,除中学教学负担重,升学压力大,学校“虚假”教研外,教师自身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反思一:对“教研”认识偏颇

我们中学教师中的大多数把对教育教学研究视为教育科学研究,也就是说视“教研”为“科研”。一部分教师认为教研一定就是做课题,要有成果报告,要著书立说;另一部分教师认为科研就是面子工程,是校长的“政绩工程”,对教师是额外负担,会影响正常教学,从而影响升学率等;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教科研是教研部门和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事,与中学教师无关,中学教师只管夹着课本上课即可。于是乎在中学出现了两种极端状况:要么学校领导和教师不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盲目追求大课题,大手笔,试图搞出一鸣惊人的科研成果;要么学校虚设教研室,实际就是集中精力抓升学率,如果上级来检查教研活动,责令教师应付了事。上述这些不良的倾向已成为制约中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毒瘤。

反思二:不能把常规教学中的“困惑”变成问题

调查发现,我们的老师在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师生交往中都有很多“困惑”。如“我反复讲了好几遍他为什么还不会?”、“补课现象为什么屡禁不止?”、“为什么学习不好的学生学习习惯都差?”、“为什么学生对涉及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普遍感到困难?”、“教材中的某个试验为什么总是做不成功,能否改进?”、“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照顾学生的差异?”等等,面对这些“困惑”只是说说议议,很少去深入地探究这些困惑背后的真实原因,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当中许多人缺少问题意识。

反思三:不会把“问题”变成“课题”

我们心中藏着很多问题是不是都值得研究呢?我们时常不能做出选择。例如我们平常总是赞叹某位教师教学口语具有艺术性:一段深刻精辟的阐述,让学生终身难忘;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让学生茅塞顿开;一句恰如其分的赞扬,让学生信心倍增。那么这样有魅力的教学口语是否值得我们去研究,在不同的学科中它又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能否总结出来让大家学习?等等一些问题,对于我们多数教师来说,除了感叹很少去认真钻研。

反思四:知识储备不够

当我们遇到一些对教育教学发展有重要作用的问题时,我们想通过研究加以突破,可在研究中不是被某一专业知识卡住了,就是因缺少一定的理论知识指导或研究方法不当而中途流产!

反思五:功利之心湮灭了创新之花

为了晋升职称或参与评优,我们在公开场合下努力贴近新教学理念去上课、去评课、去说些与时俱进的话。当评审需要论文时,我们会东拼西凑速成教研论文。我们的教研论文没有了科研的灵魂——独到与创新,我们的公开课是在表演和作秀。这就是我们这些不能超凡脱俗的多数教师的无奈。

反思六:不能很好地利用身边的资源

我们都明白我们搞教研离不开学生、教材、课堂和学科教师伙伴,还有图书馆、互联网、学生家长、社会机构、名人专家等等,他们都是我们教研过程中可能求得帮助的对象,我们对这些教学研究的“资源”利用得怎样?我们在不经意中浪费了我们拥有的资源。

反思七:与同事合作意识差

我们嘴里哼着“众人拾柴火焰高”,行动上却履行“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我们习惯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们有教学困惑时,与“同辈”辩论怕丢面子,与“小辈”辩论怕损权威,与“长辈”辩论怕违师道尊严。如果我们现在还没有认识到缺乏合作精神的严重性,我们将要贻误我们的下一代而成为历史的罪人。

“反思”是我们这些“教书匠”在向“研究型教师”转变时而发出的阵痛。“名师出高徒”,要想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高素质的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这是回避不了的责任和事实。我们明白光靠自身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领导的支持和相关激励评价机制,那样我们才有活力和勇气。希望在继续教育方面把培养研究型教师列为重点内容,开拓教师的视野、眼界,提高教师的学识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1-8 00:40:35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教师成长有效教学研究十二法作者:石狮文选

     一、读书学习法
    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读书对教师来说更具有特殊意义。书籍是教师创新的源泉,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读书让教师超凡脱俗,读书让“经师”成为“人师”,读书让“庸师”成为“高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重点读好以下几类书:
  1.读好教育报刊——及时了解教育同行在思考什么、研究什么。
  2.读教育经典一以史为鉴,反思自我,不断创新。
  3.读专业书——跳出课本和教参的小天地,成为专业的行家里手。
  4.读中小学生的书——细心品读,走进学生的心灵。
  5.读人文书——开阔视野,丰富自我,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6.读“无字”之书——广泛采集课程资源,做创新型教师。
    二、一人同课多轮法
   一人同课多轮法就是让同一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内容重复,但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却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具体程序一般为:1.选定教师。选定上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其独立钻研教材,独立备课、上课。2.教研组听课,并针对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研讨。3.上课教师在大家研讨的基础上,吸取百家之长,形成新的教学方案,第二次上课。4‘上课教师与教研组成员再次研讨、评课,指出进步的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5.上课教师再次修改教学方案,第三次上课。如此循环。实践证明,一人同课多轮法对培养青年教师,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效果明显。
    三、多人同课循环法
  多人同课循环就是教研组的教师同上一节课,内容一样,但教师不一样。具体程序一般为:l.教师独立钻研教材,独立备课。2.第一个教师上课,其他教师评课。3.第二个教师针对第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存在问题改进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课。4.第三个教师针对第二个教师的问题进行改进,上第三次课,如此循环。每次上课都是在教研组同伴共同参与、共同分析、研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的。上课的过程就是不断改进的过程,不断进步的过程。多人同课循环法的优点在于它能够让教师切实感受到课例研究、同伴互助的意义和魅力,能够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
    四、同课异构法
  教师专业知识有高低,经验经历不同,人生阅历不同,对同一内容的课,各个教师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法。一句话,教师之间有差异,差异就是很好的资源。大家可以在比较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课异构法的方法是:1.教研组共同确定相同的教学题目。2.由多个教师分别备课。3.教师上课,教研组集体听课、评课。
同课异构法的好处在于教师可以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研究活动中,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五、自我反思法
  一名美国学者说“反思是教师成长的翅膀”。教师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实现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促使自己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
  1.写教学后记;
  2.做课后小结;
  3.搞课后专题研究;
  4.课后向学生征求意见,与学生座谈;
  5.用摄像机、录音机录下自己的一节课,课后反复“推敲”;
    6.写教学日记;
    7.同行共同研讨。
    无论哪一种方法,教师既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又要找失败的原因;既要记教学活动,又要记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要记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又要构想下一次教学。课后反思,虽然看起来点点滴滴,零零碎碎,但它来自自己的教学实践,出自自己深刻的思考,是教师真切的感受,非常珍贵。只要有毅力,有恒心——教育教学研究及时、长期地坚持下去,日积月累,定能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教育质量,不断完善自我,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六、主题研讨法
    主题研讨法是指从工作实际中筛选出教师最关心的或最困惑的教育教学问题,并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讨,从而达到解决教育教学疑难问题,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目的。一般程序是:
  1.征集、筛选问题。如何研究均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谈不上研究。要通过多渠道征集问题。征集的问题必须是教师最关注和困惑的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必须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时间是一定是教师最感兴趣的问题。
  2.主题研讨的准备。一是参加研讨的人员构成,要考虑研讨的范围、主题的内容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参加人员要有代表性。二是参加研讨的人员一旦确定,要让与会人员围绕主题学习有关理论,参阅有关资料,写成发言提纲。三是要选好主持人。
  3.召开研讨会。研讨会要做到主题突出,切忌话题散乱;要做到联系实际,切忌空谈理论;要逐步深入,切忌就事论事;要营造氛围,激发研讨欲望。
    4.总结交流。研讨会后,要及时进行归纳提炼,形成文字材料,分发有关人员,以达到点上研讨,面上收益,成果共享的目的。
    七、学术沙龙法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是两个,甚至是两个以上的思想。”作为校本教研的学术沙龙是指学校可以根据教师的兴趣爱好和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读书报告会、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研讨会。其目的是给教师创造一个相互交流的机会,共享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成果。学术沙龙可由学校组织,也可由教师自发组织,可以是同一学科的教师交流,也可以是跨学科的教师交流。
    学术沙龙的基本程序是:1.确定学术沙龙的研讨主题,明确活动的重点;2.沙龙的准备工作(包括发言人、主持人、地点、时间、形式等);3.会议召开,力求实效,给教师带来实惠。4.做好会后的总结与拓展,使其在更大的范围得以宣传和交流。
   八、专家引领法
    虽然说校本教研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开展的,是围绕“本校”的实际和问题进行的研究,但它不仅仅依靠本校的力量,还需有关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和引领。专家引领的实质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新构建。可以说,只有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的参与和引领才是校本教研向深入开展的保障。专家引领的形式有:1.学术专题报告;2.理论学习辅导讲座;3.教学现场指导;4.教育教学专业咨询;5.教师座谈。
    九、案例研究法----即教育教学叙事研究
     所谓案例,就是事件,是对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教育案例,就是对教育教学实际中发生的一个有疑难情境或某些决策行为的真实描述。它通过一个引人人胜的故事,向教师提供具体的背景、人物、场合、事件和结果。一个好的案例往往代表一类典型事件,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技能,有利于教师分析和反思。内容上教育案例可以是学生学习中的有趣故事,可以是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突发事件,可以是师生交往中的经历,也可以是教师、学生成长的经历。案例的采集和写作过程不仅仅是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经历,它可以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促进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育教学专业水平。同时,案例交流,为教师之间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
    十、课题研究引领法
     开展课题研究,要坚持校本研究为主,紧紧围绕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展开,要善于将教育教学的问题转化为课题;二要坚持微观研究为主,力争小题大做,切忌大题小作;三要应用研究为主教师要不断从备课中、从教学中、从学习研究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研究这些问题,从中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这样课题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干什么,研究什么,相互促进。四要坚持行动研究为主的方法。
    课题可以由教师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以教研组和由几个教师组成课题小组。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成绩。课题研究的主要程序有:1.确定研究课题;2.设计研究方案;3.开展研究;4.总结研究成果;5.开发应用研究成果。
    十一、磨课研究
     第一是备课活动中的磨课研究。以备课组为单位,在选择课题----确定方案----研磨修改----定型操作中进行教学行为的自我培训,老师们通过撰写微格教案、一案多磨、多案筛选等活动,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第二是教学电视实录研究。教师借助教学录像开展“自省”、“内参”、“交流”或“展示”活动,自我研究或观摩教学精彩画面,然后自我规范教学行为。第三是案例研究。开展全校性案例撰写活动,通过专家指导、范例引路、帮助修改、对话交流,引导教师修改案例;要求教师运用自主教育或探究性教学的理念剖析、评点,在案例成稿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实践培训。第四是撰写教学后记。教师将课堂教学中最满意、最遗憾、最意外之点写下来,并作简要分析。教学后记的写作过程是课堂教学行为的自我反思过程。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年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公开课、研究课、展示课的执教老师必须写好教学后记,老师们在备课----上课----反思的过程中自我提升达到了教师自我规范教学行为的实践培训目的。
    十二、三课两反思
    三课两反思"流程如下:教师先独立备课,然后在集体备课会上说课(一课);同组教师提出改进意见后,备课教师进行反思,二次备课(一反思);二次备课后,教师上课(两课),课后由听课教师提出意见,教师进行第二次反思(两反思),再备课;经过两课两反思之后,教师在异班(带单班的教师可两两结合)上同节内容的课(三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2 21:26 , Processed in 0.07993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