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楼主: jssh36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4夏光谷中小学优秀青年班主任高研班参阅资料:工作感悟200篇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0:58:16 | 只看该作者
善待每一个学生

山东省荣成市实验小学 刘珂
学校将开展“俊字比赛”,当然,这是对自己写字教学水平的一次检验。我清楚:成绩的取得关键在于平日的付出,比如教学时应讲究方法,对学生要严格要求,要鼓励学生坚持练习等,此时自己不要过于紧张,应该坦然面对,即使成绩不好也绝不埋怨学生,要静下心来多从自身找原因。

抱着这样的心理,我来到了相邻的三年级四班负责监考工作,或许因为不是自己班学生的缘故,同学们在整个书写的过程中,我都以平和的态度来面对,那种感觉真的很美。学生写错了,我会温柔地说:“再拿一张纸。”学生写字速度慢、满脸着急的样子,我又会宽慰道:“老师等着你,相信你能写好的。”发现有人在窃窃私语,我也没有厉声呵斥,只是劝诫:“想想看,你对自己的行为满意吗?同学又会怎么看你?”……这样做了,学生们马上投桃报李,乖巧了许多。顿时,一股成功的喜悦涌上了心头。我想,这应该是一位教师在面对学生“犯规”时的正确做法吧,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吧。

活动课时,班上大部分学生都去了兴趣小组,留在教室里的几位学生同往日一样在上自习。所谓的自习,只是完成晚上的作业而已,一旦完成了作业,也就变得无所事事。这样的生活方式,只能使他们的行为变得散漫。想到在邻班那美好的时刻,便对他们说:“我们不论做什么事,都要让自己从中有所收获。今天的活动课时间,大家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最后要看一看,谁对自己的表现最满意?”

也许是我的鼓励产生了作用,小仪同学将自己写的《咏柳》诗递给我看,那是今天的“俊字比赛”内容。一眼扫过之后,我的眉头紧锁起来:他的字,撇如游丝,捺无捺脚,横不平、竖不直,就更不用说字的结构了。霎时怒火中烧,原来他比赛展现出来的就是这种水平!我平日辛勤的付出,在他这里就这样变成了肥皂泡!可当我的视线从作业本投向小仪时,却看到了一双写满期待表扬的眼睛,明亮而又天真,它让我的怒火迅速冷却,心情很快归于平静。于是,我调整好语气对他说:“告诉我,这是不是你的最好水平?知道吗?让自己满意才是最重要的。”显然,他意识到了自己做得并不够好。他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接过作业本,回到座位上又开始认认真真地写了起来。果然,他这次书写的字认真多了。我由衷地赞赏道:“字如其人,这才是玉树临风的你。老师很爱你,一定要记住:做任何事都要努力!”他嘴角一翘,调皮的脸蛋上出现了红晕。

林清玄曾说过,要培养孩子向往美好的能力。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要注意唤起孩子对美的感觉,而不是生硬地为了教知识而教。这样,课堂就会少些枯燥,多些灵动。试想,学生为了内心美好的目标而勤奋努力,一定会比在老师的“高压”下被迫学习动力更足。

这样想,心里也就释然了,比赛的结果已显得不是特别重要。即使成绩不好,我也会坦然面对,因为可以借此机会向同事学习,及时提高我班学生的书写水平。值得庆幸的是,由于自己的克制而没有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俊字比赛”这张考卷,不仅考出了学生的写字水平,也考出了我的教学水平──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善待每一个学生,享受教学过程的点点滴滴。这应当是真正的为师之道吧。

作者简介:


刘珂 1987年毕业以来,一直奋战在教学工作第一线,我喜欢孩子,也喜欢读书。在工作中,我能够注意与孩子进行换位思考,多角度为他们的成长创设空间,我最大的欣慰就是孩子的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0:58:54 | 只看该作者
老师,请关注您的每一位学生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黄欢
到目前为止,我有两次教学经历,对我来说都很宝贵,也都印象深刻。但是第一次却是那么的刻骨铭心,不是因为我第一次走上讲台,而是因为第一次的教学使我深深地明白:老师的一点关注,一句赞扬都可能改变一位学生。

第一次教学是作为一名实习老师,所教年级是小学三年级,所教科目是英语。记得在进入教室之前,该班班主任曾老师就和我们几个实习老师“打了预防针”:这个班大部分都是农民子弟,很调皮,很难管,你们要狠点啊!于是带着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进入了教室,一双双雪亮的眼睛盯着站在讲台上的我们,他们一点也不害怕,相反,我们几个实习老师却显得很不安。自我介绍的时候,有的老师介绍自己姓“孙”时,孩子们边笑边说“孙子的孙、孙悟空的孙呢!”当我说我姓黄时,我也听到了这样的声音:“我知道,是黄瓜的黄、黄色的黄哦”,而且不时有学生站起来,还有两个学生居然走到讲台上,似乎要近距离观察一下我们。一个自我介绍环节便向我们证实了曾老师的描述。

第一周是见习周,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坐在教室后面听课,在老师布置练习作业时,也可以走到学生旁边,看看他们是否写错字了,或算错了题。记得那次是班主任曾老师的语文课,老师给了点时间让学生练习生字,于是我们几个实习老师走到不同的学生旁边检查他们的练习情况。当时我正在看一个小男孩写生字,他写的字不漂亮,但是写的非常认真,奇怪的是他的字并没有写错,但他总是用橡皮擦了重写,似乎是对自己写的字不满意,擦擦写写之后作业本就显得不整洁了,而且完成作业的速度也比别人慢。正当我聚精会神地观察这个小男孩的时候,曾老师来到了我旁边,并对我说了一句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的话:“黄老师,你不要管他,他是个另类。”而这句话不止我听见了,小男孩听见了,小男孩周围的同学也听见了。但是我发现小男孩像没有听见似的,继续擦擦写写。

在之后的时间里,我总是刻意地去注意那个小男孩,他上课特别认真,从来不讲小话。慢慢地我也发现没有一位老师叫他发过言,当然他也从来不举手。随后我还发现他也不和同学说话,下课总是一个人在座位上坐着。有一次下课,我走到他的座位旁,看见他在画画,画的很认真,于是我表扬了他,他抬起头看了我一眼,第一次我看见了他的目光。我问他为什么不和同学们去玩?没想到,旁边站着的几个小孩一起说:他是另类,我们都不喜欢和他玩。而这几个孩子并不是坐在小男孩周围的同学,可见,“他是另类”在这个班里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

虽然老师同学都把他当另类,而我不能,因为他那一次的目光让我坚信:他渴望老师的关注。于是在我的英语课上,我会特别注意到他,有时还会适当地叫他发言,一开始,他总是不愿开口,而我并没有灰心。正好有一次需要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一个图画,我叫了他,他走上去了,走的很慢,全班同学都在等着他,但那一刻,我看到的不是歧视的等待,而是一种鼓励的等待。当然,我再一次表扬了他。就在那次之后,我发现他很愿意和我说话了,每次画好一幅画就给我看,尤其有一次英语课上,他居然破天荒地举了手。更令人高兴的是,他下课会和班上的同学一起玩了,而同学们也并不排斥他。看到这一切,我为他感到高兴。然而,实习的时间实在太短,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也到了我们离开的时候。那天他送我的礼物是一幅画,一朵盛开的鲜花,鲜花旁边是“谢谢您,黄老师!”。那时那刻,我除了为他感到高兴,也为自己感到自豪,因为我觉得我改变了一位学生。

回到学校后,我将这幅画给别的同学看,并且略带几分自豪地说起这段经历。然而,得到的却是这样的反应:因为你才教一个月呢,有的是激情,所以你有耐心这样做,而那些老师都教了多少年了,等你到那个时候也就没有这份激情了,而且见得多了也就习惯了……再说,你现在都回来了,其他老师会不会像你那样“偏心”地注意他还是个疑问呢!……。

真的是这样吗?只是多一点关注,多一句赞扬而已,这也和教龄有关?这也和激情有关?这难道做起来很难吗?不会的!我相信:只要用心,每位老师,不管是新老师还是资深老师,不管是男老师还是女老师,不管是年轻老师还是年长老师,都可以给每一位学生,不管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差的学生,不管是男学生还是女学生,不管是活泼的学生还是内向的学生,多一点关注、多一句赞扬。

作者简介:


黄欢 女,湖南常德人,现为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09级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学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0:59:28 | 只看该作者
春风化雨暖心田

浙江省常山县二都桥中心小学 符军芳
今年,我教六年级的语文兼班主任。现在生活条件好,学生发育早,懵懂的所谓感情已渐渐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这不,今天上语文复习课,坐在教室的最后排的陈亮与徐丽就老是在相互借东西,并且脸上有一种我很难得在课堂上看到的喜悦,我眼光向他们投去好久,他们才回到课堂,订正试卷。本来,我想好好观察一下,再找他们谈谈的,可事情进展远比我想象得要快……

我午睡刚醒,就听见了敲门声,打开门,进来四位女同学,都是我班的班干部。

“老师,我们有事情向你反映。”班长开门见山。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他们一定会说出流传在同学之间的秘密。我面带微笑说:“好呀!说说看!”

“有人看见班里的陈亮与徐丽在午睡的时候接吻。”班长的语气里带有轻蔑,又有些好奇。

其他同学也附和说:“是的,他们两个在谈恋爱。”说完以后又偷偷地笑了。

我没有做任何表态,只是平静说:“知道了,你们回教室以后,别告诉别人,你们跟老师说了什么?”

我知道他们正处在青春初期,对这方面的事情,相当敏感,更好奇。我的平静是不希望我的学生从我的表情中感觉到这真是天下奇闻,从而扰乱他们纯净的心灵。

学生走了,我的头脑在飞速运转,这件事到底怎样才能圆满解决了呢?我准备先调查与他们关系比较亲密的学生,将事情搞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选择了一个比较僻静的地方与学生单独交谈。从谁入手呢?做事情不能太直接,应该采用“迂回战术”,我选择了跟徐丽玩得比较好的李霞、刘慧先谈话,接着是与陈亮玩得比较好的郑东、徐俊谈话。我先询问他们的复习感受,接着是怎样看自己的好朋友,最后是怎样看徐丽与陈亮之间的事情。事情很快就水落石出,原来是在午睡的时候,徐丽睡在一排凳子上,陈亮利用他管午休的机会,等徐丽睡下时,他去压徐丽,徐丽骂他神经病,只是头碰了一下,没有接吻,后来询问了徐丽本人也得到了证实。看来事情并没有他们想象得那样严重,我心中的“石头”轻了许多。接下来与陈亮谈话的进展就比较难了。我问他这段时间复习累吗?他说不知道,问她觉得那女孩子长得好看吗?他也说不知道。问他压过那女孩子吗?他倒是承认了,我问为什么?他沉默了好久,突然斜着眼睛看别的地方说,只是觉得好玩。作为班里比其他孩子大两岁并且是长得最高大的学生,他要成熟许多。与我的谈话中,他在刻意回避什么,不想老师过多的谈这个话题,我想这就是处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普遍的心理特征。话谈到这里,我觉得有必要了解一下他的家庭教育情况,现在农村的经济条件上去了,放点黄色录象的现象是很多的,并且他们从不避讳孩子。莫非他也接触过这类录象。我平静地问他:“你看过A片吗?”

他沉思了一下,问:“什么是A片?”

我接着说:“就是三级带。”

他的头垂下去,停了一会儿,轻轻对我说:“没有。”

他平时说话一直都是声音很响亮,落地有声,现在的回答的声音却是轻飘飘的。虽说他的答案是没有,但从他的表情中,以及他没有再问我三级带是什么,而是直接回答我没有的表现中,我就明白他接触过这类东西,处在青春期的他对那方面的事情充满了好奇。我相信他真的如他所说只是觉得好玩,没有我们大人眼里所想的有犯罪的念头。我庆幸自己没有采取兴师问罪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按照一般的处理方式是叫父母亲来将子女带回去,等到反思结束再回来。我也用这样的方式去试探他,他沉默,后来又表示不想让自己的父母知道。我的本意也不是这样,如此叛逆的年龄怎能忍受别人异样的眼光。将事情扩大,也许我能很快将事情平息,并且能起到“杀鸡骇猴”的作用,不过这样会让陈亮与我更加敌对,这当然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我趁机提出三个要求要他答应做到:一是给他换位子,离徐丽远一点,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最好不要跟她讲话。目的在于平息流传在同学间的风言风语。二是尽可能减少与郑东、徐俊在一起玩的时间,因为这两个孩子太贪玩,我要把他的心思拉到学习上来。三是借一本书在空余时间看看,看完以后跟老师说说自己的收获。我要让他到书中寻找学习的乐趣。他想了好久,最后答应我试试看,努力做到。我说不是试试看,而是必须,我相信你。说着向他投去了信任的目光。他低下了头说,老师,我一定做到。最后我对他说了一句话:与高尚的人做朋友,你会收获高尚;与勤奋的人做朋友,你会奋起努力;与学识渊博的人做朋友,你会收获知识;与追求卓越的人做朋友,你会加快前进的脚步。

结束谈话,已经快放学了。我对班里的女孩子说,作为女孩子,应该学会保护自己,千万记住,自己小背心和短裤包起来的地方是不允许别人摸的,特别是异性。如果有人侵犯了你,你必须马上告诉老师或者自己的父母。我对男同学说,作为未来的男子汉,不要轻易去侵犯别人,女孩子的头发、衣服等都不要有意去摸,因为你现在还小,负不起责任,等你们长大了,能肩负起保护女孩子的责任了,那时侯就叫爱情,爱情是美丽的,你尽可以享受爱情。作为老师,我有责任为孩子以后的情感历程中撒点阳光,让孩子学会正确地认识感情。

事情处理到这里已经结束了,班里又恢复了平静,他们又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中去了。期末模拟卷上有这样一道题目:请你用学过的成语形容一下你的语文老师在你心目中的印象。陈亮用了三个成语:学识渊博、知书达理、善解人意。虽然只是考试,陈亮没有因为我对这件棘手事情的处理而有抵触情绪,相反他给了我肯定,我的心中无比欣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1:00:00 | 只看该作者
把爱洒向每个角落
──对班级“差生”教育问题的几点建议
江西省湖口县第三小学 张胜荣
下午,我领着学生走出校门之时,一位同学凑到我身边悄悄地说:“张老师,今天许文鑫作业没做完被XX老师当堂罚下跪了。”听到这句话时,我心里咯吱一下,大脑中立即呈现出一位稚嫩的学生当堂跪下的情形,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情愫涌上心头……又是学习差惹的祸。

在我们的班级里或多或少都有这样一群学生,他们天资并不笨,却被老师和父母看做差孩子、笨孩子、坏孩子。就是因为他们的成绩不尽如人意,因为他们不是传统眼光中的好孩子,使小小的他们,早早的被划入另册,早早的就被判为失败者,使他们在本应该欢乐的童年就开始承受失败的痛苦和由此带来的白眼和歧视,使他们在本应该梦想和憧憬的年龄就被噩梦纠缠。他们成为了这个世界上孤独的一群人,痛苦的一群人。其实他们才是我们教师最要关心和帮助的对象。

一、以平常的心态看待“差生”

教育评价是要看分数,但它不是唯一的评价指标,教师应以一颗平常的心去看待学生的分数,不少教师认为,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是人才,对他们总是高看一眼,而对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则打心眼里看不上,认为他们根本不是念书的材料,将来也不会有大出息。其实,所有的学生都不差,分数不能衡量一切,分数不能是孩子好坏的依据,分数,它仅仅只是代表了其中的一个方面(智力),而那些所谓的好学生,有大多数也仅仅是一架会做题的机器罢了,而这些所谓的差生中,他们有许多地方是值得赞赏的,有个性,动手能力强,懂礼貌,有创新……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也曾是一名“愚顽不化”的“差生”,成绩在班里是倒数第一,后来遇到了对他不抱成见的恩师陈玉峰才“浪子”回头,爆发出对学习的兴趣,终于成为一代宗师。教师要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尤其要平等公正地对待差生,要相信每差生都是能够教育好的。在一个优秀教师眼中,没有优生和差生的区别。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往往偏心,对好学生犯了错就能宽宏大量,对“差生”的犯错则是斤斤计较,我为他们抱不平。

二、让“差生”拥有自尊

“差生”也是一名学生,同样也应受到尊重。生活中他们却经常是同学嘲笑、老师歧视、家长训斥的对象。如当堂让学生下跪,当堂打骂学生都是对学生自尊心极大的伤害,这样教育反而会适得其反。美国作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尊重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是适应师生感情的基础。在学习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尊重,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释放。尤其是对“差生”的尊重更是对他们的一种最大的激励,也是给了他们一种向上的动力。教师的尊重和爱护会使他们感到温暖。只要我们教育者多给他们一份肯定,多一份爱,让“差生”向积极方向转化是完全做得到的。有一位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和一名学习差的学生约定,上课举手时你会回答的时候举左手,不会回答时举右手。多给“差生”一句鼓励的话语,对我们教师来说那是再容易不过了,对“差生”来说也许会受益一生。

三、做“差生”的知心朋友

背负着“差生”的名号,他们往往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有时上课说话不敢大声,头也不敢高昂,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自卑、畏惧心理。我班的陈新云同学,身体本来有些残疾,加上学习成绩在班上又是倒一,平时上课少见她抬头听讲,课外也只能看到她孤独的身影。一次我叫她,她也不敢回答,只是低着头,于是我试探性地来到她身边,俯下身子很和蔼地问她。这时她才慢慢地把头抬起,看了我一眼,露出了半丝微笑,然后又把头埋在桌子上,对此我有些心酸。以后我每次走过她身边时,我都看她一眼,关注她,留意她,时不时地摸摸她的头,拍拍她的肩膀。发现她的凳子坏了,我就把我的椅子给她坐……渐渐的她和我的话也多了,人也变得活泼了,也愿意与我进行沟通。做“差生”们的知心朋友,让像陈新云一样的“差孩子”同样沐浴爱的阳光雨露。

四、做好“差生”的转化

对“差生”的教育最终的落脚点是对他们进行转化。首先就应对”差生”的情况作全面深入的调查。老师可通过与该生面对面地交流直接得到他的有关情况,也可从他的同学、其他老师、家长及其他与其交往密切的人口中间接得到他的各方面情况,还可以亲自对其进行“追踪”调查。如该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情况、学习动机、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家庭情况、性格爱好、为人处世和心理素质等等,并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分类归档、认真分析、找出原因。

其次对差生的教育要严慈相济。在”差生”转化工作中,教师要把爱洒向每个”差生”。当他们学习目的含糊,给以明确指引;学习方法欠佳,帮助指导;纪律松散,予以严格要求;身体不适,给以关怀……但光有爱是不够的,还要“严”,做到“爱与严”相结合。严也是一种爱,严在教育管理,爱在情理感化;严是形式、手段,爱是内容、目的;严是方向,爱是桥梁、是力量。只有严与爱的统一,才能把”差生”转化过来,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最后要要做到赏识“差生”。寻找差生的‘亮点’,及时予以表扬。“差生”因习惯不好,表现不佳,从小就活在老师、家长的白眼中,人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大多数存在自卑心理。所以教师要大力挖掘”差生”的“亮点”,一旦发现,立即当众表扬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自己也是一名不错的学生,在某些方面能够做得比其他同学好而受到老师的表扬”,让他们找回自信,感受到学习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一旦发现”差生”在课堂上能够举手发言就加以鼓励;学习上有所进步就给予赞许;品德上做点好事就进行表扬,让”差生”品尝到受赞许、表扬的欢乐,从而树立自信心。而千万别让他们在课堂上成为被冷落或“遗忘”的对象。如果教师做到了这一点,”差生”转化工作就事半功倍。

总之,班级”差生”的教育是我们教师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优化方法,耐心教育,共同把”差生”转化过来。

作者简介:


张胜荣 男,担任小学班主任工作,让孩子快乐地成长是我最大的心愿。曾获市、县“学科带头人”光荣称号,2010年撰写的教学随笔《小学生美术作业评价的几点建议》在人教网发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1:00:43 | 只看该作者
教育是生长,掐不齐,更不能掐尖



江苏 刘古平


夏天的院子里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我的外孙总喜欢问我院子的这些花木。这一天他指着掐不齐问这是什么?真是久违了,原来漫山遍野随处可见的野草,突然在院子里又出现这么一棵,真是让人惊喜。

“这叫掐不齐。”我说。

“为什么叫掐不齐啊?”

“这片叶子,用手指甲掐下去,总是掐不齐。”

小孙子试了一下,果真如此,突然他转身回到屋里,拿出一把剪刀,一剪刀下去整整齐齐。

孩子的认知和我所想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他的举动让我想到最近和一个教师网友的交流,核心话题:“教育是生长”,生长的过程和最终的结果总是有差别的,这就是个性发展,就好像这“掐不齐”。我们做老师的,特别是做校长的,还有教育机关的领导又总喜欢用一把剪刀,一刀剪下去,希望有一个整齐划一的结果。

教育家俞子夷在1923年《小学教育论坛》第十二号一篇篇题为《小学教学法上的新旧冲突(四,因材施教和程度划一)》中写到:“旧法塾师教读,无论读书,写字,做对,做诗,到开笔做文章,各学生各自进行。启蒙识方字的,和做文章完篇的,有同一塾师教,没有发生难教的问题。不但学生少的学塾没有困难,就是多到二十个人的学塾也是这样安稳的过去。各学生的进步,也各随各自的能力和努力多少,彼此从来没有发生过牵制。在塾师们也不过袭着相因的成法,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至多懂得一句‘因材施教’的套头话罢了。其结果,学生各得其宜,愚笨的循序渐进,没有欲速不达的弊病;聪明的尽可勇往上进,绝没有要他们迁就别人的举动。私塾的教法,我们也说过他的优劣,不过这种编制方法确乎是很合个性差异的。”

新法实行之后“学级教法代替了私塾教法了,升级有年限了,毕业有限制了,于是把因材施教这句老话也丢在九霄云外了。这样,学生苦了。愚笨的,天天在那里追赶;追了一年幸而勉强及格,但到了上一级去又格外要追得快;不幸而不及格,就要退到出发点重来……”。俞子夷先生认为这种考评弊端多多,“劣等生”就出现了,浪费财力不说,优等生也受到遏制。俞子夷先生是一个算术教学法的学者,他做了个统计,一个班43个学生,最差的学生一张试卷做出了46-47题,最优秀的学生做出了76-77题,相差有30题之多。于是俞子夷先生就提出要建立最低限度的标准,并且达到的时间可以先后,不必一律;再之凡是这种能力,即便缺少,到将来社会里仍旧可以做有用快活的人,例如能听音乐而不能唱歌,能看美术而不能画图对于做人没有什么大碍。他认为学级教学法有相当的利益──就是一个小小社会,学生和教员共同生活,无形中得到一种社会训练,所以不必废除。他认为只要生留级方法有伸缩,也不难把所谓的弊病除去大半。

俞子夷先生一共写了四篇,其他三篇是:“练习”、“兴味和努力”、“全体和部分”。我想这三篇也一定都很有意思。

这是90年之前的论述,新法教育初始,教育家们深知“因材施教”的重要。而今搞了重点班,学生程度近乎“整齐划一”,其实也并不“整齐划一”,个性的差异依旧存在。对于教育而言,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按照自己的需求发展,或者说人人都能得到“因材施教”了,教育也就公平了。

俞子夷是我父亲的老师。我父亲在专著《全面发展教育》中说:有一些教师因为把全面发展理解为平均发展,因而在教育教育实践中发生一些严重错误。有些教师因为把全面发展理解为平均发展,就要求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为一模一样的人,要求各个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达到整齐划一的标准。他列举了一些现象: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都达到劳卫制及格;提出消灭不及格,消灭三分的要求;机械的安排学生的课外活动,如在扩音机里读报,固定哪天跳舞。哪天唱歌;一切都得集体行动,参观运动会都要集体排队去看。其结果学生的语言行动都非常机械,说人家的现成话,不敢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一切只有机械的服从不敢说出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更谈不上发挥各人特殊才能。为此他提出“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因材施教”、个性发展是掐不齐的,更不可能是“一刀切”的。

不过,国内也有一些教育学者认为:宣传与实行所谓的平等,以及取消重点、画地为牢的招生办法,学生不许择校,学校不许择生。教育平等应指机会平等,不是人为地拉平、削平,更不是取消竞争。

就近入学几乎已经成泡影,择校成了主流,失去的是教育公平,那么是不是就能实现个性发展呢?教育平等应指机会平等,如果引进竞争,就会从根本上违背教育是生长。

教育公平是受教育的机会平等,有了择校就不可能有首教育家机会的均等;教育公平是受教育的机会平等,教育引进竞争机制就不可能实现个性发展。

竞争这个词汇来源于庄子的《齐物论》:“有竞有争”,郭象注“并逐日竞;对辩日争。”竞争这个词汇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生产者为了争取有利的产销的条件而进行的角逐,有一个“优胜劣汰”的意思,一切具有竞争的事件都会“劣汰”的。

教育能“优胜劣汰”吗?不能,为什么不能?因为教育首先是一个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一个学生如果在教育中遭淘汰是一个什么问题?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了,说明这个学生没有培养成人。

由于有竞争,于是就出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了起跑线教育就完全沦为竞赛,“掐尖”。

教育是不能掐尖。

如果说“学而优则仕”是成功的,学而不优,或者“欠优”能不能说是教育的失败?显然也不能这样说,因为不优,“欠优”的学生,如果是一个守法公民,自食其力,也是教育的成功。升学没有成功并不意味淘汰,“大器晚成”并不另类,也是人才。学而优则仕,是一种选拔筛选的过程,不存在优胜劣汰,不能选上并不是被淘汰了,这是与竞争不同的。教育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一模一样的,用一把尺子衡量每一个学生是违反教育规律的。

现在往往是把选拔混同于竞争。义务教育整个过程中并不存在选拔,这是有法律依据的,学生进入的最早的一次选拔过程要在义务教育完成之后进行。选拔也不是“优胜劣汰”,因为没选拔上了并不是出局,没能选拔上的学生可以继续做选拔的准备,也可以接受职业教育,最终选择职业。所有的教育过程都不能构成竞争,选拔也不能贯穿教育之中,选拔是一个教育阶段结束后的活动。不管学历多高,所有的学生最终都要选择职业,因此成功的教育实际上是培养学生成人,选择职业,自食其力,做一个守法公民,并不在乎其学历的高低,这是所有教育的共同归宿。

如果把教育过程看成是一个不断选拔的过程是大错特错了,选拔只是教育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结束时才会出现的,用选拔引领教育就大错特错了。

今天职场应聘过于重视学历,而忽视能力,无疑给这种竞争火上浇油。

应试是说准备参加选拔的一种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也是不能缺少的。但是不能用应试教育活动统治整个教育过程,更不能把应试的目标作为教育的目标。

应试教育统治教育最初形态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用应试教育统治教育形成于近三十年的教育。

恢复高考是必须的,这是基础教育结束之后的选拔,如果基础教育最终就是围绕高考的指挥棒转,这种教育是违背教育的基本规律。

三十年来的教育总是在应试教育和另一个极端“读书无用”之间摇摆。

许多人总是抱怨素质教育,因为人们看到的总是在这两者之间动荡与徘徊,这说明许多人并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素质教育。教育官员们说的是一套,说我们是实行的是素质教育,但实行的却是另一套,就是把升学率作为考核学校和教师的砝码。这种教育被人抱怨也是正常的。

如果掐尖成为教育的一种常态,那么就必然失去个性的发展,这是一种危机。笔者看到的一个危险的信号,就连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教育也在出现同样的危机,这个危机也是把教育陷入竞争境地,把教育演绎成不断选拔的活动。

如果有不同,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6#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1:40:41 | 只看该作者
       我与学生共成长
                                                                        湖北省罗田县骆驼坳中学 徐金奎

        “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晓得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好的教训。”陶行知先生的话给我们教师太多的启示,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我们教师应以陶行知先生的话自勉,结合学生实际,潜心研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成长,实现教师质的飞跃。
        年轻的时候,我常忽视学生的感受。兰兰,就是25年前教的学生。当年,她喜欢写诗,多次请教我,我帮她修改过多次诗歌。最后一次找我修改,因为心情不舒服,不经意中刺激了她,以后一直未见面。20年后,收到兰兰的信。兰兰在信中告诉我:“……您很会写诗,读您的诗是一种享受。还记得您最后一次帮我修改诗歌吗?那次修改之后,我不敢再送诗给您修改了,因为那次修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深深懂得——我不适合写诗。现在,我虽然没有写诗,但是我很喜欢文学,而且有一点成就,虽然微不足道,但我知道,那是因为您对我爱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读完这封信,我高兴之余感到十分愧疚:没想到,我帮兰兰的最后一次诗歌修改,竟然压制了我的学生那份刚刚喷薄而出的诗情,她竟然包容了我的错误,我真的好后悔。作为教师,尤其是作为语文教师,既不能堵塞了孩子那刚要喷出的火花,更不能掐掉刚刚萌发的生命幼芽,而应该真心地呵护和关爱,真心地扶持与帮助。我当年的行为恰恰相反,浇灭了兰兰诗歌生命的火花,堵塞了兰兰生命的喷泉……直到今天,我心里有如灌了铅一样十分沉重。兰兰,是你教会了我在教与学中不仅要热情接纳,还要真心呵护与包容。
        现在,不少孩子都成了我的忘年交。但是,向孩子学习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孩子们思想活跃,视野开阔,读的书涉及面很广。课余,我常常与学生一起在教室里、校园小路上、办公室里交流读书心得体会,谈学习生活的趣事与感受。时间一长,师生有了互相交换书籍的机会:无论谁有了新书,都会共同分享,就像是大家共有的一样;我有新书,也会给孩子们分享;我的获奖书籍,也会赠给孩子们,激励他们学习。在学生的促使下,我读了学生的无数本像《独唱团》《疯狂阅读》《经典阅读》《博览群书》这样的好杂志,还有《文化苦旅》《诗歌趣事》《穆斯林葬礼》《刺青时代》《瓦解》《别人》等一批好书。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得到了提升,收获了教书的乐趣,收获了人生的快乐,也为我的写作提供了许多素材。在与学生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的观点看法都在发生变化,在不断进步,这使我感到惊喜,感到高兴。孩子们见了我,就想和我谈学习,就向我倾诉,谈读书,谈文学,谈生活中的乐趣。我非常高兴,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在变化,在成长。孩子们对文学的热爱,他们的作文的发表,我的《诗意女孩》《我的忘年交》《爱在左,情在右》等一批文章的发表,都是我们师生“教学相长”的硕果,也是将这一思想付之行动的最好回报。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育教学就像人生一样,都可能会留下遗憾。现在回想起来,真正给我最多教益的,不是我后来参加形形色色的进修教给我这方法那方法的师长们,正是这些忘年交的朋友。正是当初在教育他们时留下的遗憾,才有了我今天的进步。记得我在教学《赤壁赋》的时候,学生突然提出一个让我措手不及的问题:“诸葛亮和周瑜打败曹操的赤壁到底是在黄州,还是蒲圻?”我心里很明白,古诗文是优秀的文化遗产,没有真正弄清楚,教师不能随便解释。我告诉孩子们:“我到过黄州赤壁,那是与苏轼相关的赤壁,火烧的赤壁是不是在蒲圻,还要研究。我们都不能随便下结论。”于是,我查阅了许多资料,总算将赤壁完全龙清楚了,再告诉学生。这样的课堂,不仅学生得到了提高,而且教师对问题的研究更深更透,是实实在在的教学相长。
        学习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由学生自己创设意境,配乐朗诵,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投入地朗诵、深切的体味,背诵就变得顺理成章。古典诗词教学,避开光环,消除学生的压力,抓住诗词作者们身上平民化的特点加以放大,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再调动学生的创作天赋,自己谱曲,演奏吟唱经典之作。让孩子们在谱曲过程中的反复尝试和修改,一步步观察、揣摩、模仿、贴近作者内心,学生们自身就有了独特的体验,焕发出一种新的神采。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得到共同的发展和提高。
        课后,对学生们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不论成功与否,课后的长谈分析不可省略,就好像演出结束后的掌声,孩子们是非常期待的。依据教材及学生们的情况,这种学生授课的安排不宜多、滥,只能是针对内容相对容易的极少数篇目,课后的补充、纠正、强调都至关重要,有时也因为各班状况,不能不顾现实安排安排同步进行。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育”既是育人,也是育己,教育是一个先育己再育人的过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师生之间有效互动,就能教学相长。教师不是只付出和牺牲的“上帝”,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受益者。
       教然后而知困,从而促使自己书海寻宝,不断学习,激活自己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学然后知不足,就会更有信心成为优秀教师。
        有人说:“如果有一位学识渊博、才华超群的语文老师活跃于讲台,那么台下的学生中有望日后有名作家问世;如果没有优秀、聪颖的数学教师作指导,学生即使有数学禀赋,也不能被催化为才能。”这句话在告诉我们,同样饱满、健全的种子,落在湿润、温暖、肥沃的土壤里和落在沙漠中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我也希望,与我的学生在教与学、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臻于完美。

        孩子们的成长让我们看到了抽芽的力量,孩子们的成长让我们嗅到了拔节的芬芳,孩子们的成长让我们触摸了收获的美好。孩子们教会我们素洁的真诚,也教会了质朴的爱和感动,你呵护他们一点点,他们就会回报你整个春天。孩子们是这个世界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小老师”。他们的成长就是我们学习的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7#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1:41:10 | 只看该作者
我和学生一起成长
                                                                                        ——成长的春夏秋冬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五乡中学,陈文炜,315111)

       冬去春来,光阴荏苒,弹指间已工作八年。那时光之书,随着岁月的风雨,翻过一页又一页。不知何时起,自己已经习惯了办公室与教室间生活,能潇洒自如地在讲台上谈笑风生,和孩子们一起探讨学习的乐趣。毕业一届,又接上一届;送走一批,又迎来一批。忙碌地见证着孩子们的成长,从高一的青涩天真到高二的懵懂与好奇,到高三的干练与成熟。蓦然回首,时光已悄然褪去自己当年初出茅庐的稚嫩与天真,自己成长已也悄然而至。
仍清晰记得我的第一届高三。众多的孩子中,翔这个名字在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翔,是一个阳光型男,酷爱运动,球场上他的身影随处可见,只是学习成绩不理想。初接触他时,觉得他应该来自富裕家庭。当看到他的家庭情况登记表中,母亲是个体户,父亲一栏却是空白。心里虽感到诧异,但没在意,可能这孩子忘记填了吧。那是十月吧,翔整个星期没有来上学,我去他家找他。才了解到他决定不上学了。他有一个哥哥已辍学打工;而翔的父亲早年因病去世了,母亲靠一个衣服店维持生计。在我极力劝说下,他回到学校。他很坦诚地告诉我:自己也希望好好学习,只是自制力比较差,受不住球场的诱惑,反正学不好,干脆不学了。回到学校的第一天,我给他写了一个纸条:“翔,我相信你会有出息的,只要你努力学习,乐观对待生活。我对你有信心!”
       自那以后,翔换了个人似的,非常努力地学习,我偶尔早起,早上五点半去教室,他已经一个人静静地在复习了。努力的同时,他仍旧偶尔去打球。球场上的他,笑容满面,自信满满。
       后来,我也没怎么特别关注他,因为那段时间自己正遭受信心危机。或许是经验不足,或许是方法不当,我所带班级的学科的成绩很糟糕,信心遭受严重后果打击,每天愁眉苦脸,心情郁闷,开始怀疑自己的教学潜力,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做教师,也无心顾及他。十二月份的某天中午,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办公室,发现办公桌上有一封信。里面只有一张纸条:“老师,我相信你是个出色地老师,请继续努力,乐观地对待,我对你有信心!——翔”
正是他的这张纸条给了我一份“春的温暖”,要不然,我的教学生涯可能已经冰冻在那个“寒冷的冬天”,我重新梳理自己的教学,积极反思自己的每堂课,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有了长进。那一段时光,我和翔一起努力,只是我们俩的目标不同而已。
       翔在那年高考前,幸运地通过了空军飞行员的体检,最后被某空军学院录取。此时他已经是一名合格的飞行员了。他的乐观与坚强雕琢了我的一段成长岁月。
2008年9月,我接了一个新班级-—202。从一开始,我就下决心与他们搞好关系,让他们喜欢英语课。每节课,我都精心设计,努力展示幽默风趣的课堂风格,让他们感到英语学习的乐趣。课堂上,我时常会作一些延伸,或是做人的道理、或是做事的原则、或是感恩父母的爱。他们也渐渐地喜欢上了我的课。因此,我自我感觉良好,更加随心所欲的上课。
十月中旬的一天早上,因家庭琐事而心情郁闷,上课后又发现很多人没交默写本,心里顿时燃起怒火,大声呵斥“未交默写本的同学站起来!”。大多数未交的学生都马上站起来了,除了张谨同学,不肯站起。我大声提醒他站起。他低着头,两颊绯红,就是不站起来。我觉得颜面尽失,但又不好辱骂他,只好赌气说:“你不站起来,我们全班的课也不要上了,你们自修吧!”我以为拿出“杀手锏”,他会就范。结果,他仍旧没有站起来。整个课堂气氛顿时凝固了,陷入了僵局!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整节课,我可以感觉到全班学生都在煎熬中度过,最终是那个“下课铃”解脱了我们。我一脸怒气的离开了教室。
       回到办公室,刚坐下,张谨就怯生生地走进来,说:“老师,您别生气了,我向您道歉?”我本能的答应了他。
谨:老师,您别生气了,我脾气倔。刚才一时任性,觉得你看不起我,所以不肯站起来。
我:什么任性!分明是没把老师放眼里吧,更不用说尊重老师了。
谨:老师,其实,我一直想和你聊聊。
我:为什么?
谨:老师,您已经接近一个月没有叫他回答问题了。我觉得你完全把我当成透明。前天,上英语课,“开火车”式提问,轮到我的时候,你就停了,没有提问我。
我:噢,我想我是无意的。可能刚好问题没有了。
谨:老师,我很在乎你的课,我不是故意的。
我:噢。你先回去吧。晚点我再处理这事。(心里怒气已经消了)
       谨回去之后,我思绪翻腾,猛然记起,某个课后,他特意跑到办公室要和我聊聊,而我因为忙而拒绝了他。
第二天,我马上主动找张谨谈。他承认他是觉得我故意没有叫他回答问题,看不起他,不与他聊天。最后,他主动提出要当着全班的面向我和班级道歉。
       事情至此虽已平息,我却深深意识到我的过错所在。其实,张谨其实给我上了一课。这一刻,犹如燥热夏季的一场“暴雨”,使我清醒地意识到教育教学本身本就是一种沟通,而沟通应该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不是教师一味地向学生展示自己知识和魅力,需要时不时地倾听学生的声音。自那以后,每接触一个新班级,我总是向他们强调,对老师有什么看法和意见,欢迎来我老师沟通和探讨。
       随着四季的更替,时间的流逝,学校的点点滴滴凝结了孩子们的一段段成长,时光如梭,斗转星移,也汇聚了我的一段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8#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1:42:01 | 只看该作者
老师,请心平气和地面对学生
山东省荣成市实验小学 乔廷强
班主任张老师径直向磊那里走去,她一边走一边质问:“你怎么啦?又给咱们班扣了一分,知道吗?这已经是第四次了!”

等到她在磊面前站定的时候,仍在一个劲地责备着,并且怒气冲冲地要求他写一份说明书;磊呢,坐在座位上,只是将头深深地埋在课桌下面,满脸通红,一言不发。

我们可以想到:张老师此刻的心情是焦躁不安的,因此表现出来的便是对磊的一味指责;此时磊面对老师的批评,只能是无颜面对、无话可说。

这最终又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呢?

下面是磊在中午休息时完成的说明书(其中的错误已做订正):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对不起!

我不应该在宿舍里说话,让我们班扣了一分。

其实,我以前在411宿舍(现在调换到了417宿舍)有时也说话,熄灯铃声响后也经常到宿舍外面走动,都侥幸没有扣分;到了417宿舍以后,也有几次侥幸没有扣分。可就是在昨天晚上,熄灯铃声响过之后我从宿舍里出来两次,结果第二次出来的时候,被值班老师发现了,扣了一分。

张老师批评了我,我想一定要把这一分挣回来。并且保证以后在宿舍里不说话,请同学们和老师监督!


×年×月×日

从这份说明书中不难看出,磊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标准就是是否扣分,在他看来,扣了分就是犯了错误,否则没有犯错误。至于“在宿舍里说话”和“熄灯铃声响过之后出来走动”这两种行为的不良后果:影响了自己和同学们的休息,扰乱了学校的作息秩序,严重至影响自己和同学们第二天正常的学习活动。这一点不仅磊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而且张老师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不仅如此,张老师还没有认识到她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人,虽然年纪是小了一点儿,只有十一、二岁,但是他同样是有着丰富的内心体验的,他同样有着受到尊重的意识需求,有着强烈的人格尊严的。对于磊来说,他不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犯了错误,只是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这应该是老师所关注的,也是老师所应该着力解决的。做到了这一点,老师的教育才能称得上是着眼于学生的日后发展,老师才拥有了长远的教育眼光,老师的教育行为才赋予了真正的教育意义。

老师的责难,只能让学生对于自己错误的认识越发肤浅;老师的暴躁,只能让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的机会擦肩而过。值得庆幸的是,这位老师的指责没有将磊推到自己的对立面,要知道许多时候,老师的指责常常会成为学生对抗的开始。

作为教师,面对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面对问题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多一份平静,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精彩,多一份喜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9#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1:42:29 | 只看该作者
你会欣赏普通学生吗?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范镇二中 亓法祥
作为教师,我们总是欣赏那些优秀的学生,对他们挥霍情感,费尽心思,而总是忽略那些普通学生,对他们却吝啬情感,视而不见。殊不知,“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那些不起眼的孩子身上也蕴藏着很多优点,如果我们不用圣洁的师爱去挖掘和呵护,那不仅是教育的失败,更是教师的悲哀。

我班有一位小东同学,他给人的感觉是:既不勤奋上进,又不惹事生非;对班级一切活动既不反对抗议,又不踊跃参加;虽然学业平平,却不名落孙山。这样没有什么特色的学生,一般情况下,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不会被老师批评,是一个被老师和其他同学忽视“遗忘”的学生。半学期来,我几乎没注意到他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好像也改变了他自己。那是一个早餐时间,我和学生处老师在维护学生的打饭秩序。不知哪个学生把刚买的菜汤给洒在走廊里了,许多买饭的同学说笑着绕之而过,好像没有注意到地上的饭菜。这时,小东同学走了过来,告诉大家不要踩了,然后急忙跑回教室拿来清扫工具,将饭菜扫净,又用拖布拖了一遍。我和学生处的几个老师被这一幕深深感动了。第一节上课,我立刻在班级表扬了小东关心集体为他人着想的好行为。在周一校会上,学校学生处发出“向小东同学学习”的号召。从此以后,我发现令人头疼的食堂走廊卫生维护的异常好。

此后,我又从几件小事里发现小东闪光的地方,他穿着很朴素,生活节俭,从没有看见他买零食吃,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在家很懂事很孝顺的孩子。我总是及时给予表扬。学生的思想面貌大为改观,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以激发和升华。渐渐地我发现他变化很大,上课能认真听讲了,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学习成绩提到了中游。这件事给我启示颇深,在工作中,我开始注重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细心观察,捕捉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把赞美送给每一个学生,使之发扬光大。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我能行”,“我会成功”。

实践使我懂得,对于学生身上发生的闪光点要及时发现多作鼓励,激励他内心的善良本质,让他拥有一颗博爱心,做事会更有恒心和责任心。教师只有学会欣赏着学生水晶般的心灵,学生才能学会助人为乐,学会感动,学会感激,学会感恩。

本文作者简介:


亓法祥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范镇二中历史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多年来一直担任毕业班历史教学及备课组组长,获“岱岳区历史优质课一等奖”,省市级论文多篇获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0#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1:43:41 | 只看该作者
我的第一节课

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 何书利
  毕业后上的第一节英语课虽然已经过去将近24年,其它的内容已经淡忘,但其中精心设计的一个活动仍历历在目,尽管现在看起来是那样的简单,但后来的一些思考都来源于此。备课时,自己苦思冥想,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并学好英语呢?

  依据自己学习英语的体会,深感学生学好英语的前提首先是“张开嘴”。上大学时,许多老师,尤其是外教,特别乐意找单个同学回答问题,谈论看法。但由于同学们在中学时已经非常适应专著地听老师讲课、认真地做笔记、大量地做练习题的学习模式,开始时谁都不愿意开口。在老师的引导和调动下,我们逐渐适应了老师的方法,英语水平,尤其是英语口语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升。

  受到这一启示,我为第一节课设计的第一个活动就是“张开嘴”,即每个人都要快速说英语,向全班做自我介绍,希望通过此项活动提高学生主动说英语的意识,同时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了解。活动前明确告诉学生,如果不说,老师就提问。其结果是多数学生不主动开口,而是需要老师提问,该活动大大超出了所预设的时间。学生“张开嘴”了,但导致教材上规定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进行此活动的过程中,我不时地重复提前准备好的问题,说的口干舌燥,整节课都在忙来忙去,但许多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就走神了,成了名副其实的“旁观者”。显然,学生虽然“张开嘴”了,但时间是短暂的,而更长的时间还是被动地听,甚至有的学生根本没听,形成了教师问、一人答、众人看热闹的场面。不难看出,这个活动设计失败了。

  反思起来,上大学时这种方法奏效,其原因是全班只有18位同学,老师逐个找同学交流也不会耗费很多时间,而现在班容量太大,学生水平又相差悬殊,无法照搬照抄学到的方法。虽然这次失败了,但鼓励,甚至“迫使”学生“张开嘴”的想法始终影响着我,鞭策我设计激励所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活动。

  依据现在的课程改革理念,我当时上课的组织形式仍然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只是试图将“满堂灌”(如下图一)变成“单人问”(如下图二),一切都在教师地掌控之下,课堂活动都在按照老师的预先设计“顺利”展开,课堂中很少有生成性问题的产生,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必定很差,更谈不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随着考试中开放试题地逐渐增多,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考试中也很难取得好的分数。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在后来的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曾尝试过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的学习方式,即把全班分成两人小组(如上图三)或四人小组(如上图四),甚至多人小组来讨论问题,但当时分小组的主要目的是组内互考单词、互相答疑,学生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向老师询问。显然,这样的分组和现在新课程所提倡的合作学习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回忆起来,第一节课尝试的不成功更加激发了我的思考,后来教学中的一些成功做法都受益于此,不断地尝试,积极地思考,促进了逐步地提升,换句话说,我一直在尝试中改变,在失败中探索,在反思中收获。这是否也证明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艺术”这句话呢?

作者简介:


  何书利 国家级骨干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现工作于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发表论文《师生关系与教育效能》、《在中学英语课堂实施任务型教学的意义》等10余篇,主编或参加编写过6本书籍,正在主持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家委员会“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任务型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2 14:22 , Processed in 0.07971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