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楼主: jssh36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河南省张良朋老师教育随笔系列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3-23 23:43:47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怎样向名师学习
时下,各种名师教学观摩活动此起彼伏,开展得热热闹闹。名师,是广大教师学习的榜样,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引来不少的仰慕者,他们卓尔不群、挥洒自如的教学境界令人叹为观止。听他们的课,简直就是艺术的享受。青少年追的是歌星、影星,老师们追的则是名师和专家。分析学习名师的诸多现状,我发现里面存在着不少误区,说出来或许会对我们更好地向名师学习有些帮助。
        学名师,不能只关注课堂
      绝大多数教师参与名师教学观摩活动时,态度相当积极。听课时一边看一边记,专心致志,生怕漏掉点什么。返校后,对照着听课记录,回想着名师们的一言一行,希望能从中学上几招。但实践的效果常常令人大为困惑,人家使着好好的招术,怎么到自己这儿就不灵了呢?从名师的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们今天的成就决非一朝一夕换来的,那是经过长期积累、反复历练、不断反思的结果,他们是用自己的一生来上课。正所谓“台上40分钟,台下几十年功”呐!我们可曾看见课堂以外名师们挑灯苦读的情景,我们可曾经受过名师们不断超越自我时的煎熬和磨练,我们可曾学到了名师们孜孜追求、上下求索的勇气和信念?还没有。我们只看到了名师们光彩照人的时候,却没有看到他们为此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学习名师,不能只关注课堂,要多学习名师们治学的态度和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执着的情怀,要多关注课堂上的精彩究竟因何而来。
        学名师,不能仅限于模仿
      教学名家们都有自己的“绝招”。“绝招”一出,常常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使课堂顿显别有洞天。 我们“天真”地以为,如果学上几招自己也会像他们那样优秀起来,于是名家的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成为我们刻意模仿的榜样。未加理解,却盲目模仿,追求形似,却忽视神似 ,这等于“捡了芝麻却丢掉了西瓜”。这种浅尝辄止的学习态度,使我们很难跨过肤浅的路障,跨进真正的理想境界。齐白石有句名言: “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学名家确实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但若仅限于模仿,结果只会是东施效颦,并无大美可言。教师的课堂行为是教师内在素养与外在教学情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注意修炼内功更为重要。
      学名师,不能迷失了自己
      真正的名师,无不拥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学名师,不能盲目崇拜,应该努力丰富、完善自己的教学个性,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最终达到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目标。而教育又是十分个性化的行为,名师用着顺手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未必对我们也适用。在学习名师的过程中,只有把名师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融入到自己的个性中,学习的过程才真的具备了激励教师成长的功能。我想。学名师就是要学出一个独特的自我,让教学因我而更加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3-23 23:44:20 | 只看该作者
“这孩子还当真了!?”
笔者最近参加了一次语文教研活动,听了一节语文课——《荷叶圆圆》。虽然是借班上课,虽然执教的女老师看起来还像个十六七岁的中学生,但从她“亮相”的前几分钟来看,我知道自己的担心纯属多余。只见她言语亲切,教态大方,很快就和孩子们“打”成了一片。孩子们显然十分喜欢这位新老师,他们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饱含童趣的语言自然流淌,老师的一举一动都恰到好处——从容不迫、挥洒自如,连听课老师都沉浸在了这和谐愉悦的氛围之中。“好课呀!”我在心里由衷赞叹。全课即将结束时,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根据今天学习的课文内容,回家完成一幅画,把课文叙述的美景用自己的小手画出来。“作业设计得也是别有新意。好!圆满!”我在听课记录上写了三个大大的“!”。下课了,会场上响起了一阵自发的掌声。孩子们收拾课本的工夫,突然有个孩子冲着老师喊:“老师,我们做的作业什么时候交给你?”立时,听课的老师中间发出了一阵笑声。我注意到这位年青的教师不自然地微微笑了一下,什么也没说,只静静地立在一旁,目送着孩子们走出阶梯教室。坐在我旁边一位老师说:“这孩子,真够天真的呀!”另一位搭话道:“老师不过是做个样子罢了, 这孩子还当真了!?” “有意思,这肯定是个学习很自觉的孩子。”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师说道。
    “这孩子还当真了!?”——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我。难道我们的孩子不该当真吗? 当真的孩子是“不识时务”吗?如果执教老师压根儿就没想过交作业的事,这种“延伸到课外”岂不成了故作姿态?老师的这种故作“姿态”,是不是就太“没意思”了?面对孩子水晶般纯净的心灵,我们作老师的感觉不到羞愧吗?试问,难道“童心”是可以任由大人欺骗的吗?新课程,呼唤张扬学生的健康个性,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以为,对孩子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是为人师者首先要做到的。从老师们的笑声中和谈话里,我隐约发现了我们思想中的那些叫做“小”的东西。我们的老师,你是否真正地考虑过孩子的感受?
    有人会说:谁会在乎这点小事?我说:孩子们在乎!孩子们非常在乎!!难道,这还不够吗?
    教育,首先是一种尊重!这一点我毫不怀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3-23 23:44:39 | 只看该作者
我用英语数给你听行吗?
某地一年级新生报名时,发生了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有个小男孩趁爸爸妈妈交钱的工夫来回乱窜。旁边的女校长看在眼里,非常和蔼地对那个小男孩说:“小朋友,过来过来,老师考考你!”小男孩一听,乐呵呵地跑过来。“你能从1数到10吗?” 女校长提出了问题。“太简单了!没问题!我用英语数给你听行吗?”小男孩还真没把女校长的问题放在眼里。“英语?”女校长一楞,“我叫你说英语了?你连中国话还没学好,还说什么英语?”女校长生气了。小男孩哪见过这阵势呀,忙收敛了自己的骄傲,老老实实地用中国话从1数到了10。女校长轻轻拍了拍孩子的脑袋,和蔼地说:“这多好啊!”等在一旁的小男孩的爸爸妈妈走过来,冲着孩子一阵数落:“就你能啊……”等走远了,小男孩问爸爸妈妈:“刚才那位老师,是不是听不懂英语啊?”“别胡说了,快走吧!”
    这位女校长懂不懂英语,我没作过调查。但不管怎么说,女校长的生气是没道理的。是因为孩子不经意间冒犯了她?还是她不喜欢如此个性突出的孩子?她那一夸,可能会夸出一个“听话”的孩子,这达到了她的教育目的;也可能会把原本有个性有主见活泼可爱的孩子,“塑造”成一个讨好别人、唯唯诺诺的角色,这违背了我们的教育初衷。在这件事里,家长的表现令人费解:孩子本没有错,你们为什么一味批评他呢?孩子身上已经具有了自信的品质,你们不去发展培养,反而“打击”他,这就是你们送孩子到学校接受教育的目的吗?
    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暴露出我们的教育理念还不怎么先进,我们的教育行为还有很多缺陷。为人师者、为人父母者当用心铭记:教育无小事,处处皆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3-23 23:44:59 | 只看该作者
要求我们简便才能简便吗
有个学生在黑板上做一道计算题时,自己选择了简便算法。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对全班同学说:“做题之前,要先看要求。人家要求你用简便算法了吗?没有!要求简算才简算,像xx,这不是自找麻烦吗?真是聪明过了头!大家记住了,做题之前,要先看要求,让我们简便才简便!”同学们齐声答道。
    看看现实,我们发现“考试至上,分数至上”的思想在不少老师的头脑中依然根深蒂固。为了能在考试中稳稳当当地获得高分,老师宁肯把知识教死,宁肯把原本灵动开放的思维教呆板。这,难道就是我们辛辛苦苦要追求的结果吗?我们知道,很多杰出的数学成就,论其用到的数学知识并不复杂,难就难在缺少数学意识。主动寻求简便算法就是一种难得的数学意识,想培养还怕抓不住机会,怎么能轻易扼杀掉了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3-23 23:45:20 | 只看该作者
劳动不是最光荣吗?
要放学了,老师问学生:“今天,谁上课表现最积极呀?”学生异口同声:“文文!”“对!今天文文同学得了3颗红五星,确实非常棒!文文,今天你表现特别好,放学后的值日就不用做了!小冰,你只知道玩,还做错了好几道题,今天下午留下做值日!”
    试想,教师一方面教学生唱《劳动最光荣》,鼓励他们热爱劳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美丽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把劳动作为对孩子不好好学习或其他错误表现的惩罚。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如果有孩子问我:“老师,劳动不是最光荣的吗?”我真不知该怎样回答。在我们心里,究竟什么是最光荣的?这是一种健康的心理吗?学生又会从中学到些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6#
 楼主| 发表于 2014-3-23 23:45:40 | 只看该作者
惩罚孩子:高难度的教育手段
当过8年小学教师的我深知:仅有赏识的教育,是脆弱的、不完整的教育,教育活动中的好多问题离不开惩罚这种教育手段。然而,惩罚这种教育手段,尽管不可缺少,但运用起来却有着极大的风险性,为人师者、为人父母者须审慎地对待。我有三点体会,或许会给大家些许启示。
      罚须有理:如果没有孩子对惩罚规则的内心认同,惩罚只会引起他们的抵触情绪,甚至把他们推向了惩罚目的的反面——“破罐子破摔”。所以,让孩子参与惩罚规则的制定,理解教师是根据规则而不是个人喜好行事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对于忘带家庭作业的学生,我们规定:第一次可以原谅,但须向老师说明原由,并于下午带来;从第二次忘带家庭作业开始,除自觉补上外,再另做同类型的题目三道给老师检查。学生知道老师的用心良苦,明白这样的要求是为了自己好,所以,发生忘带作业的情况时,学生会对照规则自觉执行。因为学生已经渐渐明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罚须有度: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承受能力。如果教师的惩罚超出了学生完成的上限,对其上进心无疑是种无情的打击,会使学生感觉老师是在存心“整”他,因为受罚的学生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老师的要求。有个学生总是找理由不做值日,我教育批评了几次,居然没起什么效果,这让我十分头疼。道理他是懂了,但总落实不到行动上,我决定惩罚他——下午放学后留下他一个人独自完成周三的值日。我坐在教室里一边写明天的教案,一边时不时地看他干值日。他起初也没当回事,表情很轻松,可扫着扫着,这孩子竟哭了起来——往常是十几个学生一块儿干,一个人做真够他受的,何况还有擦地呢!?见此情景,我也不说什么,拿起了一个笤帚,自顾自地扫了起来。地扫完了,我吩咐他去涮了两个拖把,我们一块儿擦完了地。我把他叫到我的跟前,这孩子又哭了——说应该他自己干,老师罚他是应该的。我心里想:要是让你一个人干完,你对老师可能就不是感激了!适可而止才能恰到好处。我嘱咐他回家再写一份今天做值日的感想,第二天交给我,他愉快地答应了。他的感想写得很动情,以后成了班上的“劳动标兵”。
    罚须有爱:英国著名的解剖学家麦克劳德小时候好奇心特别强,老想看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的。有一天,他解剖了一条狗,但没有想到,狗竟然是麦克劳德所就读学校校长的宠物。校长决定给麦克劳德以严厉的“惩罚”,画两幅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校长的“惩罚”,实际上是对麦克劳德好奇心的保护和引导。在教育生活中,学生犯了错,恐怕是“连上帝都会原谅的”,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何必不依不饶呢?爱是教师行使惩戒权的核心。我们应该像麦克劳德所就读的那所学校的校长一样,不因为孩子一时的“另类”行为懊恼不已,不因为孩子的错误而大动肝火,而是把爱的阳光雨露撒在孩子的心田,激起学生自我发展的上进心。当我们的惩罚浸润在爱的暖意中时,我们的学生一定会从中汲取到积极上进的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7#
 楼主| 发表于 2014-3-23 23:46:08 | 只看该作者
我把“精彩”弄丢了
    先请大家看两则教学片段,第一则是我亲历的,第二则是我看到的——
    片段一:
    学了“12-8”以后,我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生1:老师,8减12等于多少?
   (我的想法:怎么提这个问题?8-12的答案是-4呀,学生还没学负数呢。不能讲,讲了学生也不明白,肯定会越讲越乱。怎样“快刀斩乱麻”呢?)
   师:8大?12大?
   生2:12大,8小。
  师:既然8小12大,那8怎么能减得着12呢?不能算。
  生3:老师,能算。
   师:能算!?怎么算?
   生3:8-12=-4,我爸就这样教我的。
  ( 我的想法:这个学生知道负数!?这可如何是好?)
    师(武断地):这是你们以后才学到的知识,现在老师不讲!
    片段二:
    生:4能减25吗?
    教师A:(没有一语带过,而是非常关注这个学生的问题)是啊,4能减25吗?
这个问题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
生1:不能减,因为4比25小。
生2:不能减,一减就不知道等于几了,没法算。
生3:可以减,但是要想办法。
生4:先借数再减。
生5:借数来减就等于负数了。
生6:等于-21。
(《新课程教师怎样关注学生》,作者:易虹辉)
     片段一中的我和片段二中的A老师,遇到了非常类似的问题,然而课堂的效果却大相径庭。面对“负数”这个突然出现的“劲敌”,为什么我只能动用教师的权威来阻止它的“进攻”,让课堂走向了单调、压抑,而A老师却能春风化雨般度过“危机”并巧妙引导出一个活泼与智慧兼具的生动场景?我,为什么错过了精彩?
反思当时的教学流程与心理变化,我发现自己是这样一步步地错过了精彩:第一步是“自乱阵脚” ——学生怎么问了这个棘手的问题呢?我预先的设计怎么执行呢?基本的还不一定学好,却又蹦出来个范围外的,该当如何是好啊!?我心乱如麻;第二步是“自以为是” ——一年级的学生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果断“刹”住,自己一定能控制住课堂的局面;第三步是“自食其果”——居然有学生“将”我的军,把负数引进了课堂,事态的发展跳出了我的控制,此时,尽管我表面上还在硬撑,但内心极度尴尬,已经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想来,这根本怨不得别人。
    本来,让学生质疑问难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他们将头脑中的困惑毫无保留地提出来,借此拓展他们发现问题的视野和思考问题的深度,使他们成为善于思考的有独立见解的人。然而,像我这样,岂不自相矛盾了吗?看A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而缜密,每一次发言都跳动着智慧的光彩,难能可贵的是,教师自始至终没下一个结论,也没做任何暗示,问题是由学生自己解决的!两相对照,我们发现:当学生提出难以处理的问题时,我把它看成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绊脚石,希望尽快地“绕开”它;教师A却把它看作难得的课程资源,希望充分地“挖掘”它。我采用了灭火法,惟恐学生的一颗火星引起全班的混乱;教师A采用的却是助燃法,尽量使个别学生的“智慧火花” 引燃全班学生的“智慧之火”。是我,把原本应该出现的精彩错过了!
    精彩是位离我们很近的朋友,有时就躲在你我的门外,只要我们轻轻推开门,它就会高兴地跑进来。精彩又是位要面子的朋友,如果我们不诚心诚意地去邀请,它很少会主动跨进我们的大门。精彩,是可以把握的,关键就看你我是否存有这样的美丽期待,是否能在它们不期然出现的时候热情地伸出自己的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8#
 楼主| 发表于 2014-3-23 23:46:26 | 只看该作者
是我真的不了解学生(之一)
老狼,老狼,几点了?
    一次听一位年青的女老师讲《认识时间》一课。这位老师,言语亲切,举止活泼,很受学生的喜欢,课的效果十分理想。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问(出示钟面):老狼,老狼,几点了?
    生答:老狼,老狼,3点了。
    ……  ……
    老师问得很带劲,学生答得很起劲。教与学看起来很和谐。但我总觉得有些别扭:老狼,老狼,几点了?你是在教学生还是在教什么?教师虽无恶意,但对学生的是非观念恐怕是个误导吧。我这样想,也就在评课的时候毫无保留地谈了出来。但过后一想,真怕那位老师误会。后来,当我上《认识时间》时,学生们在课间时三五成群,这边喊:“老狼,老狼,几点了?”那边和:“老狼,老狼,9点了!”一问才知,原来幼儿园就学过了这个游戏。小朋友们觉得好玩,这与善、恶无关。我才明白,那位老师真的了解学生,而我就有些自以为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9#
 楼主| 发表于 2014-3-23 23:46:48 | 只看该作者
是我真的不了解学生(之二)
还有不一样的吗?
      新理念让我的课堂变得更有活力了。我特别提倡孩子们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哪怕异想天开也好,所以,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还有不一样的吗?”有一次,学生解答一个问题时已经想出了四、五个办法,我还不甘心,问:“还有不一样的吗?”“有!”响亮的声音传来,是安强。“你来!”我高兴地把粉笔递过去,安强高兴地接过粉笔,工工整整地写出了自己的新方法。“重了!一样了!”下边的同学炸了锅。我一看,也气坏了:明明一样,还说不一样,瞎胡闹!我压压火,声音低沉:“回去!”安强失望地回到自己的位上。
      我把这件事情讲给同事们听,一位同事说:“你这样处理不太合适。其实安强不是想捣乱,而是为了在同学们面前‘露露脸’,这未尝不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我们还是应该保护这种表现欲。”是啊,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我自认为观念转变得不错,其实仅仅停留在了形式上,并没有真正为学生的发展着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0#
 楼主| 发表于 2014-3-23 23:47:06 | 只看该作者
是我真的不了解学生(之三)
              我把作业忘在家里了
       早上7:40,我正在办公室备课,数学课代表跑了进来,气呼呼地说:“张老师,李枫没带作业!”“把他‘请’来!”我很想“教训”一下这小子。李枫慢悠悠地走进办公室,静静地站在我面前。
     “怎么没带作业?”
    “ 我忘在家里了。”
   “忘在家里了?中午能带来吗?”
    “中午我在学校食堂吃饭,不回家。”
   “要诚实。你在撒谎,是吗?”
    “我真忘家里了。不骗您,张老师。”
   “谁给你做证明?我看也没人能证明,去重写吧!”
     李枫看了看我,见没商量的余地,慢悠悠地走出了办公室。我颇为得意,骗我,没门!我们办公室最年长的苏老师走过来说:“你能肯定李枫没做作业吗?”我回答:“不能。我觉得很像。反正不能让他觉得老师很好骗。”“你这样做,确实能保证他完成昨天的作业,但这种强制性做法弊大于利:如果他真忘家里了,说明你冤枉了他,会伤这孩子的自尊心;如果他骗你,你来个‘高姿态’,说你相信他明天一定会带来,既可保护他的自尊,又会引起他的自我反省,效果肯定会长久,也更好。”听苏老师这么一分析,我明白了:自己太过武断,考虑问题欠周详,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和长远发展。
       我是真的不了解学生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2 23:24 , Processed in 0.18433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