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jssh36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白金声先生教研文集------《师慧园论坛》欢迎白先生临网指导!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2-27 20:26:53 | 只看该作者
潘自由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三大贡献

潘自由同志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所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他1955年驾杏坛,1978年调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科研工作。现兼任全国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研究会理事长,全国“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在长达20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潘自由同志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国内外教改动态及发展走向,脚踏实地地与一线教师共同探索,在汉语拼音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领域均有精深的研究、独到的见解和卓越的建树。
一、始创小学语文汉语拼音“基础音节换韵直读法”
1958年开始在全国小学教汉语拼音时,一般都以《汉语拼音方案》为教材,教学21个声母,37个韵母,4个声调和轻声,以及各项拼写规则。1963年5月,中央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大纲对汉语拼音教学目的做了明确的规定,小学拼音教学采用的教学法是“声介合母”教学法。“声介合母”教学法的内容包括:Y、W当声母教,iou、uei、uen直接教省写式和声母相拼,带介音的音节,采用声介合母的方法,少教13个长韵母。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汉语拼音教学方法又有了新的改进,即带介母的音节采用三拼连读法,减少学习13个复韵母和鼻韵母,采用韵母带调的方法,克服四声从头教的不足,加快了掌握音节的速度,以上是前30年我国汉语拼音教学方法演变的情况。
从1989年开始,连续三年,潘自由同志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县钟公庙乡中心小学,与老师们合作,在吸收他人经验的基础上,搞了一个“基础音节换韵直读法”的拼音教改实验。这项实验影响广泛,对汉语拼音教学乃至整个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推动作用。
所谓“基础音节换韵直读法”,就是不经拼读、不靠死记而使学生能够直接读出音节的教学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先让学生熟练掌握与声母呼读音一致的23个基础音节,然后逐一用新教的韵母来更换基础音节中的韵母,并按声韵组合规律,直读带有新教韵母的音节。
过去的汉语拼音教学,主要沿用传统的拼读法教学。拼读法的主要特点是先零件(声母、韵母),后整体(音节)。它的缺点是拼音方法困难,拼音过程复杂,强调“呼必有三”,学生要通过“三拼”甚至“四拼”,一个字音一个字音地拼读,结果养成见字必拼的习惯,拼读时结结巴巴,读了后面忘了前面,把一个句子弄得支离破碎,不利于对整句话的理解,更无法快速阅读。而直读法教学从整体音节入手,通过音节与音节的对比,分析并认识音节的零件(声母、韵母)。这种方法正好弥补了拼读法的缺陷,从而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使整个拼音教学成为一个启发式的教学过程,这就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多功能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基础音节换韵直读法”自1989年在浙江宁波首先实验至今,已遍及北京、湖北、河南、辽宁、新疆、广东、黑龙江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成为我国目前汉语拼音教学一个重要流派。有人担心实验效果,1992年,潘自由同志说:“今年2月,两位执教老师给我来信,说:‘开始我们很担心,因为拼音教学用了两个月,担心识字教学来不及。可是结果出人意料,我们是11月5日开始转入统编教材的识字教学的,到12月中旬,第一册课本全部学完,前后只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比其他学校的一年级快了一个月。而且,期末测试成绩在全乡名列前茅。’为什么拼音能促进识字呢?道理也很简单:拼音能直读了,生字的字音问题就不存在了;掌握了拼音,注音的课外读物读得多了,生字的巩固率也就提高了。因此,识字教学就变得轻松了,进度也就自然加快了。”(潘自由《我的一点心愿》)事实上,教学成果的确如此。
二、提出阅读教学自身最重要的任务是学法指导
在潘自由同志看来,阅读教学自身最重要的任务是教给学生操作阅读过程的各种本领。潘自由同志指出:“这里首先要分清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阅读,一个是阅读教学。阅读是个体活动,好比张三骑自行车。阅读教学是双边活动,好比张三教李四学骑自行车。如果单就个人的阅读而方,阅读的人能把所读的对象中所有的因素都理解了,那么,阅读的理解任务自然也就完成了。然而,阅读教学主要是教师教学生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的本领。所以,教师仅仅是教学生懂得了一篇文章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写作技巧等还不能算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任务。阅读教学要研究的不仅仅是阅读的对象,更重要的是研究阅读这一活动的过程,要把阅读过程中如何操作的有关知识和实现操作所需要的方法、技能、技巧等本领教给学生,最终达到使学生自能阅读的目的。”(王冬精《学法——开启学问之门的金钥匙》)
学法指导强调阅读教学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要让学生学会怎样阅读,掌握自能阅读的本领,把注意力放在阅读过程的能力培养上。这样的阅读教学,在我国的阅读教学史上确确实实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我国历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都非常重视阅读教学,但从来没有把阅读这一活动过程中如何操作的有关知识以及实现操作所需要的方法、技能、技巧等本领的培养作为教学内容,更谈不让在课堂上落实了。1956年的大纲提出:“阅读的基本指标是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基本思想。”这里,根本没有把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作为阅读教学的内容列入教师教学的议事日程。1963年的大纲虽然第一次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但在阅读教学内容上仍然以讲读课文为主,并规定“讲读教学必须把课文内容讲清楚。”1978年的大纲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小学阶段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能背诵或复述指定的课文,能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中心思想”等培养能力方面的要求,但由于文选式的教学没有改变,因此教和学双方基本上还是在课文内容上下功夫,能力的培养仍没能落到实处。1987年的大纲虽然明确提出了“对阅读课文要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从讲读课中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阅读”,但是讲读课中教材规定有哪些阅读方法要教给学生呢?教师心中没数,见仁见智,随意性很大,最终还是围绕课文内容转。1992年的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包括理解程度、阅读方式 、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等几个方面,看起来比较全,但仍没有把阅读方法的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内容。阅读能力的培养,全在老师的素质和经验。教师素质好,经验丰富,教学能抓到点子上,学生阅读能力可强一些。反之,阅读能力的培养仍然很难落实。
能力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能力是在活动过程中体现的。阅读作为智力活动过程,如果不能掌握操作这一过程的方法、技能,那么,所谓的能力也就不太好说了。学法指导强调教给学生操作阅读过程的方法、技能,这对教学大纲中阅读教学内容的规定将是一个历史性突破。
三、论证并指导一线教师搞“言语交际表达训练”
潘自由同志在长期的教学研究中认识到,传统的作文教学虽然有可资借鉴的地方,但其弊端也是明显的,严重的“这就是脱离实际,脱离社会需要的实际,教学不讲社会效益;脱离学科自身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抓不住学科自身的主要任务。”(潘自由《按言语交际需要改革小学作文教学》)潘自由同志认为:“小学作文教学是言语交际中最基本的表达训练,训练应从言语交际的需要出发,为言语交际的需要服务,可按言语交际的本来面貌来改革作文教学。”(潘自由《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
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基本方法是:寓作文教学于活动、交际之中。潘自由同志指出:“‘言语交际’的范围广得很。写有一定格式的应用文是言语交际的需要,写没有格式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也是言语交际的需要。”(潘自由《小学“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实验》)具体说,训练内容除了按大纲要求抓好记叙文的训练外,还有如下一些内容:日常生活中的会话(如购物、借物、问路、打电话等)、转述、主持会议、即席发言、讲故事,以及日常的应用文,除大纲规定的之外,还有专用书信、海报、贺词、欢迎词、答谢词、广告、简讯、解说词等。
潘自由同志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主要特点有三:1.从教学的指导思想来说,它否定了为作文而作文,为升学考试而作文的不正确思想,强调了应用学科的应用性,强调了作文教学的社会效益。2.从教学内容来说,它主张从内容入手,要求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做到提笔有目的,心里有读者。在重视记叙文训练的同时,同样重视应用文的训练,把作文教学的目的落实在“用”字上。3.从训练的方式来说,它强调在言语交际中学习言语交际的表达本领,变单一的课堂上的作文教学为开放型的多渠道说、写训练,走出了一条在实践中练兵的新路子。
潘自由同志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的提出不是偶然的。一方面它深深地植根于我国古代优秀作文经验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作文教学的积极因素,古为今用;另一方面,大胆地借鉴和吸收了当今国外先进的作文训练方法,洋为中用。先说古代的。我们祖先是十分重视文章的交际功用的,韩非提出文章要“以功用为之的彀”(《韩非子·问辩篇》),白居易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与元九书》),顾炎武主张“文章须有益于天下”(《日知录》)。潘自由同志提出作文教学从言语交际的需要出发,为言语交际的需要服务,批判地继承了我国传统作文思想,并赋予旧的经验以新的生命,使其得到发展,再说外国的。当今世界不少国家都从现代社会实践要求出发,注重从生活需要出发,安排写作训练内容,并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进行写作训练。如美国、英国、法国作文教学的重点是实用文的学习,日本小学二年级就学习写信,西德的弗兰茨·海贝尔教授主编的语文教科书中就注重从社会生活的需要出发,安排写作训练的内容,在练习项目中,占绝大多数的是调查报告、事件报道、科技说明、新书介绍、会议记录、讲演提纲、个人经历、商品广告等实用的题材,几乎没有什么吟风弄月、感时伤怀的散文题目。
  综上所述,我认为潘自由同志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其思想是先进的、科学的,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此文发表在《语文研究与教学》2001年3期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2-27 20:27:47 | 只看该作者
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叶圣陶先生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同时也是一位语文教育理论家。叶老的作文教学思想是他长期从事写作实践和教育工作的理论概括,内容之丰富,认识之深刻,乃国内少有的。因此,认真学习叶老的作文教学思想,对推进当前作文教学改革,进一步探求语文教学科学化和民族化的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强调为文诚实。
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里提出的“立诚最为贵”的观点,是他数十年来一贯坚持、反复申说的主张。早在1919年他写第一篇语文教育论著的时候,就强调学生作文“必求合乎论理,而不贵乎虚衍”。到三十年代,他明确提出了衡量文章优劣的两根标尺,即“诚实”与“精密”。而所谓“诚实”就是“怎样想就怎样写”,“文章必须与写作者的思想、性质、环境等一致”,“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也就是说,写文章“无非是一点,我听到的,看到的,真懂得,真体会到的东西来告诉读者或听众,并不是舞文弄墨,随便说两句花言巧语欺骗读者和听众”。到了八十年代,叶老又强调;“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容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学生作文,首先要问有没有这回事;其次,才看写的好不好。“话与文都不是可以‘做作’的,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说几分的话,写几分的文。”可见,作文关系到怎样做人和做怎样的人的问题。
文章是反映客观世界现象的。但它不是单纯地反映现象,而是通过对客观现象的叙述、描写或议论,来揭示它的本质意义,并表明作者的看法的。文章能否忠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面貌,正确地揭示它的本质意义,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叶老说:“无论写什么东西,立场、观点总得正确,思想方法总得对头。”因此,我们对小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就不能为作文而作文,而应该加强作文训练的思想性。换句话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样,他们才能对观察到的事事物物作出正确的判断,辨别出真伪、善恶、美丑来。“作文是学生思想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我们从文章表达能力的强弱,可以看出思想水平的高低。做老实人,写老实文,作文和做人是统一的。为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怎样作文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怎样做人。
2.强调言语交际。
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着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弊端,那就是脱离社会需要,有文学化的倾向。追究这种作文教学弊端的成因,不能不检讨我国传统作文的消极影响。我国的科举制自隋代开始,实行了一千三百余年,封建社会末期最为腐朽的“八股取士”控制了科举考试达五百年之久。这五百年间,学校教育的重心就是训练学生读八股文,作八股文,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为此,叶老指出:“关于作文教学,大概先得想想学生为什么要作文。要回答似乎并不难,当然是:人在生活中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在从前并不是人人需要,在今天却是人人需要。写封信,打个报告,写个总结,起草个发言稿,写一份说明书,写一篇研究论文,诸如此类,不是各行各业要经常做的事吗?因此,要求学生要学好作文,在中学阶段打下结实的基础。至于作诗作小说,并不是人人所需要,学生有兴致去试作,当然绝对不宜禁止,但是这并非作文教学的目标。”叶老说得多么中肯,“中学阶段打下结实的基础”,小学阶段更应打好基础。这里的“基础”当然只能是实用性表达本领的基础,而绝对不是为文学创作铺路。
叶老为什么强调按照言语交际的需要来改革我们小学的作文教学呢?
首先,是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中央教科所潘自由同志写过一篇文章,认为“小学作文是言语交际中最基本的表达训练。”什么是“最基本的表达训练”呢?他举了江苏省江阴市长寿小学对一百名学生家长的调查,调查的内容是日常动笔写文章情况,共写出书面材料286篇,其中,书信占32.5%,便条占23.1%,申请报告占12.9%,记录占9.4%,各种说明占8.7%,总结报告占4.9%,通告、启事、广告占4.5%,笔记占3.6%,评论文章占0.4%。他的观点和叶老是一致的。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外国的教改动态。现今的欧美和日本的写作教学中都很重视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决定作文训练的体裁和题材。翻阅日本的写作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是训练学生写观察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等实用性说明文的。如写《名字的变迁》《我们村里的方言》《关于天气的谚语》等。他们非常重视语言的交际功能,非常注意启发学生把握说写的目的、对象和场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在交际中的作用。西德弗兰茨·海贝尔教授主编的一套中学语文教科书,在写作训练项目中,占绝大多数的是调查报告、事件报道、科技说明、新书介绍、会议记录、演讲提纲、个人简历、商品广告等实用的题材。从上述一些情况不难看出,外国作文教学的发展趋势,是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考虑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
再次,言语交际作文教学范围很广。言语交际作文教学就是实用化的作文教学,其范围非常广泛。写有一定格式的应用文是实用的要求,写没有一定格式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也是实用化的需要。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太感人了,作为邱少云的战友——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李元兴同志,他要把亲眼看到的英雄事迹告诉大家,写了《我的战友邱少云》,这是实用的需要。巴金二十岁时,乘“昂热号”邮船去法国留学,为使两个哥哥能“领略一些海上旅行的乐趣”,写了《海上日出》,这也是实用的需要。同样,说明文《赵州桥》、议论文《为人民服务》,都是实用的产物。实用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此,实用化决不能只是写应用文。
3.强调读写结合。
叶老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中指出:“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做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看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像语文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似的。阅读的基础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在《论写作教学》中,叶老又说:“教学生阅读,一部分的目的在给他们作榜样。因此教学就得着眼于:(一)所表现的作者积蓄,(二)作者用什么功夫来表达他的积蓄。这无非要使学生知道,胸中所积蓄要达到如何充实而深美的程度,那才非发表不可。发表又要如何苦心经营,一丝不苟,那才算做到了家。”
叶老为什么说:“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呢?
第一,我们从语文教学任务看。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理解的过程;作文,是外化的表达,是对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所以,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又作用于阅读。要想很好地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必须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第二,我们从学生学习语文过程看,仿写是儿童学习作文的基本方法,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一点儿也不能脱离模仿,怎样遣词造句,怎样联句成段,怎样构段成篇,怎样写景状物,怎样叙事记人,初学作文的小学生在这些问题前往往无所措手足,教师提供一篇范文,让学生揣摩领会,他们会恍然大悟:“哦,我会写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证明着应该怎样写。”(鲁迅语)
4.强调自能作文。
长期以来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命题学生做,学生作文教师改,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教师在改文中疲于奔命,束缚了身心,而且把学生摒在改文实践的大门之外,使学生成为被动的客体。叶老指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重视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在主动的思考、探索中,逐步提高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不能把教师作为依赖,因为学生总有一天要离开教师,“那时候感到不能独自满足当前的实际需要,岂不是极大的苦恼?”因此,必须改变传统作文教学的观念,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
叶老又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修改文章决非雕虫小技,养成习惯也决非一般认识问题,这是一切学习写作的人修辞立其诚的过程,也是文章去瑕纯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伴随写作能力的提高,观察力、思维力和意志力以及办事认真负责的品质,都将同步获得增长。尤其对正在成长的学生更是如此。”从教学论观点来看,学生作文的过程是认识事物和表达对事物认识的过程。这两个过程中反映为既能“作”,又能“改”,才算得上是完整的作文能力。修改作文,是修改文章的内容,选材是否正确,表达是否完善。由此推理,教师批改是代学生修改选择材料和表达内容以及认识不足之处,是越俎代庖。学生自己修改当然没有教师修改那么完美正确,但训练多了,学生写写改改,改改写写,反复思考原来的认识,这样迂回曲折的过程,就是提高,就是进步。从一点一滴修正各个方面的谬误和不足到逐步完善自己作文,才是真正获得作文能力。指导学生自改作文,要有层次性。自改文章不一定要求一下子修改全文,或改一句,或改一段,或改开头,或改结尾,或改字词,式改篇章,每次练习有每次的目的和要求,确定重点,有的放矢,由易到难,由部分到整体,循序渐进。
5.强调教师“下水”。
所谓“教师下水”,就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出了题目,不光让学生作,自己也作,自己亲自尝尝“梨子”的滋味,便于指导学生。
叶老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为《文汇报》写的《“教师下水”》一文中,旗帜鲜明地倡导“教师下水”练笔。他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这无非希望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学生只要心领神会,努力实践,作一回文就有一回进步。”
叶老提倡“教师下水”,其好处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1)能够使教师体会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教师“下水”试作之后,对于写作题目是否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写作要求偏高,还是偏低,学生在选材、立意、组材等方面可能出现那些问题,就有了切身体会。教师就可以据此对题目及要求加以适当调整、补充和完善,使之具有可行性。(2)能够促使教师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教师写完“下水文章”,掌握了学生写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对写作此文需要的时间也有了大概的估计。这样,就能根据所写文章的文体特点,精心安排写作训练的具体步骤,科学地分配课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作文课起到了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3)能够使教师迅速地抓住要害,增强评改的针对性。由于教师提前完成了“下水”文章,对学生习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早有准备,因此,在评改作文时,就能迅速抓住关键之处,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4)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愿望,调动其写作积极性。教师在学生动笔之前,或者在作文讲评课上,拿出自己的“下水”文章,与学生共同评议,使学生感到作文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经过努力,自己也能写出好的作文来,从而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惧怕心理。另外,教师经常写“下水”文章,还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教师良好形象,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从而坚定他们写好作文的信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7 19:31 , Processed in 0.09378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