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楼主: jssh36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4夏光谷中小学优秀青年班主任高研班参阅资料:工作感悟200篇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01#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10:39:21 | 只看该作者
“问题班主任”的几个问题


人提“问题学生”,有没有“问题班主任”?去看看每天有多少师生对立的事件庄严的发生,就会知道答案,相对于学科教学的专业性,班主任的专业性更令人堪忧,如果说,学科教学还有一点师承的话,班主任教育是在“家长制”的文化背景下演绎着的。我们有些班主任处在严重情绪化的烦躁之中,距离班主任的专业化的方向是渐行渐远。有的干脆成了“问题班主任”,这些“问题班主任”整日介叫苦连天,恨自己当初填错了专业。那么这些问题班主任还有哪些问题呢?

一、习惯于“一把尺子量学生”而不觉。

问题学生产生的外部原因有社会、家庭和学校,而最直接的是学校教育,目前,学校教育的目的过于急功近利,学业分数成了唯一的一把尺子,这种单一的评价方法遭遇了有着多元智能的孩子,造成实践边界的误差。我们的老师累,累在“差生”身上,一个班,个个八、九十分,就是有几个不及格;全班个个乖乖宝,就有几个是“刺头”。于是“二八原理”产生了,80%的精力放在了20%的学生身上。成绩不好的,当然要给他“补补”,行为习惯差的,势必也要约束之。但我们在“补”和“约束”的时候,是否要求过高了、过急了呢?还有在“补”不了和约束不了的时候,你是否注意到他原来是个“偏才”呢?一把尺子去量全部,势必分出高低上下;多把尺子去量,人人皆佛。

未来社会是需要各种人才的,人人去当学者了,谁去当工人?谁去当老板?某教授有个董事长朋友,身价逾10亿,一次到北京,非要请教授吃饭,教授说,你请我听交响乐吧。两人去了剧院,教授如痴如醉得欣赏着,董事长却打起了呼噜……我们所谓之“差生”何尝不是未来的董事长,所谓的“优生”今后都要去做“教授”了;差别是,“教授”听音乐会的入场券是“董事长”买的。当然,我们要培养“不打呼噜的董事长”。

二、不是发自肺腑的“爱”学生。

我们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现象,有的老师体罚学生(当然是不对的),学生不会“告状”;有的老师哪怕“碰一碰”学生,也会遭遇“投诉”。我们还注意到了,很多家长就体罚自己的孩子,孩子都以为理所当然(这也有问题);别人动自己一下,孩子一定会“还以颜色”。为什么?就是“体罚”,也要看看有没有以爱为基础,你认真的教了孩子三年,话重些、有些小动作,学生都会接受。这就是爱的神奇,他甚至会模糊人们的是非界限。

“问题班主任”是不爱学生的,最起码不是“真爱”,放假了不会去想孩子们,也不会主动打打电话;上班不愿多接触学生,上课磨磨蹭蹭的进教室,下课“飞”也似的逃离“伤心场”。教育学生从来不讲科学,甚至“粗口”。清华大学范庆桦教授说:你可以不喜欢学生,那是你个人感情的事;但你必须爱他们,这是职业要求。从这个角度,我们不爱学生,就是没有遵守职业道德。

三、将个体心理和思想品格等同起来。

我们有一句很可怕的“口头禅”--“你有病那!”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容易形成心理暗示。最令人担忧的是我们会有意无意的对于“问题学生”进行定性评价,“垃圾”、“没救了”、“差生”包括我这里为行文不得不应用的“问题学生”,都含有“定性”的成分,做班主任的总喜欢去改变学生成长中的一些风景,表面上看,是“代沟”,从深层次看,是一种“价值沟”。如何看待“问题学生”的问题,这是“教育干预”的逻辑起点,“贴标签”式的工作只会造成学生的“破罐子破摔”和班主任的心累与无可奈何。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环境能够促使儿童形成或消除儿童某种行为;儿童的行为是可预测的、可控的。”这句话至少说明两个问题,孩子的问题是暂时的;孩子的问题是可以转化的。关键是实现有效矫治:一方面要“小步走”,另一方面要将学习任务与适合的奖励联系起来,形成“刺激-强化-反应”,并能予以持续的教育干预。

四、学科教学流于一般化。

著名特级教师夏青峰曾经问过笔者一个问题,同样是一个班级的科任老师,比如一个是语文老师,一个是数学老师,一个月下来为什么学生喜欢“此”却看轻“彼”了。我总想从工作方法的优劣入手,结果夏老师说:关键是学生看出两位老师的学科教学的差异了。试想一下,一位老师长期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教学方法“灌输”、又不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教学语言干瘪,甚至连激情也没有。这样的班主任威信从何而来?很多班主任热衷于看“兵法”,听“爱心”讲座,诚然,这有必要,但这是“花招”,成熟的班主任更多的要练“内功”,从课堂学科教学开始。

五、拒绝专业化,在经验中沾沾自喜。

我们有一些班主任,他们也很有一套,但这一套在“私下里”进行,上不了台面,面上看,有一定效果,好比“土方”,能治病,但“副作用”不小,比如“教官式的以罚代教”、“泼妇式的心罚”、“奶奶式的爱而不教”、“阿姨式的虚假赞扬”、“某党式的秋后算账”。班主任工作需要经验,但不能惟经验,经验毕竟是过去的真理,可以说,孩子的“问题”是千差万别,“私下里”的操作永远走不进孩子们的心灵。网络上有人说班主任有三重境界:恨铁不成钢、悲天悯人、上善若水。我看,还有不入境界的班主任,那就是:暗箱操作的昏招。

当下,“问题学生”是个世界性的共同课题,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平和的对待一切“学生的问题”和“问题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给我留下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一个教师的教育生涯往往因“问题学生”而精彩。或许,今天在这里这样评价我们的一线的辛勤的班主任,有点残酷。但为了孩子,你必须接受我的残酷,这是专业所系,也是未来所系。

(本文转载自三槐堂《“问题班主任”的几个问题(原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02#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10:40:28 | 只看该作者
陈榕: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三大基本工具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规矩”是两种工具,可见工具在完成任务时的威力与作用。工具的威力毋庸置疑,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和正确使用工具也就成了我们工作劳动中的重要问题。木工的基本技能是得心应手地使用锯子、刨子、凿子,这锯子、刨子、凿子就是木工的基本工具。班主任的基本工具是什么呢?我认为,班主任必须用好“数”、“理”、“法”这三大基本工具。

一、班级管理中的“数”                     

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数”相当于常言所说的“对学生要心里有数”的“数”,也就是班主任所了解到的学生表现情况及对这些情况所作的分析推断。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首先要深入学生群体中去获取各种信息,做到消息灵通,对学生心里有数。有了“数”,我们才可能研究、推断哪些现象是重要的、关键的、主流的、原有的;哪些现象是次要的、连带的、支流的、新生的,等等。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班级中现存的问题和未来的趋向。这里的“现存问题”和“未来趋向”是“数”的精华。利用这种精粹的“数”,我们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使工作落到实处;可以未雨绸缪,拿出预防举措,防范于未然,使工作轻松、有效。

同时,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数”还特别指学生在学习成绩、作业完成、出勤情况、活动表现等方面的情况的量化记录和统计数据,这些数据的记录和统计可以由学生干部负责完成。利用这些精确的“数”,我们可以准确客观地评价学生,开展工作时能以确凿的事实使学生心服口服。我们还可以公布某些数据,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把这些“数”当作指挥棒,引导学生去争取某项高分,使班级正气上升,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二、班级管理中的“理”

所谓“理”就是道理。班主任对班级现象与本质有了广泛而深入地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教育的方针、政策、目的,评点班级中各种现象的优劣、各种行为的利害,使学生明确,哪些事是应该做的,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是不该做的。这些优劣的评价、利害的分析、行为的规范就是我们所说的“理”,而这种道理一旦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变成学生的言论、行为,我们所希望的、积极正确的班级舆论就形成了。

学校是教育部门,非公安执法部门,因此学生不怕老师打、不怕老师骂,然而学生“怕”老师的“理”。班主任用“理”这把凿子,敲打学生的心地、塑造学生的灵魂;参照“理”的尺度,衡量学生的言行,通过表扬与批评达到教育目的,这就是思想教育工作的本质。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通过“理”的宣传教育,可以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觉悟,增强优良行为的动力;可以调动学生的集体力量,大造班级舆论,鼓起正气,消除误解,抑制不正之风,不良现象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班主任工作中的阻力就能减少。

“口中”有理天地宽,大道理小道理的宣传具有强大的“攻心”作用。因此,我们要加大“理”的宣传力度,做到:①事事理先,有措施必先讲理,来个“山雨欲来理满楼”。②时时“念经”,使道理深入人心;见缝插针,评点现象,防患于未然,扶持好倾向于初萌。③形式多样,如标语、口号、班训、班会、黑板报、谈话、作业评语等都大张旗鼓,形成“攻心”声势。 ④ 晓之以理的同时还应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三、班级管理中的“法”

“理”的作用虽大,也仅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实践证明,单单靠道理不足以规范学生的行为。正如社会中,讲歪理或蛮不讲理,甚至明知故犯、知法犯法、以身试法的大有人在;班级是个小社会,由于年龄等种种原因,坚持歪理或蛮不讲理的学生是客观存在。这些学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后进生”。我们知道,班级中“后进生”的比例通常较小,但如果对其转化不力,控制不好,这个比例就会增大,这个班级就会形成乱班。

学生“不讲理”,我们怎么办?学校和老师应该以严格的“立法”和及时的“执法”予以解决。班级管理中的“法”是指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班级公约。学校的规章制度,班主任必须了解掌握并能运用于教育,但一般不需要班主任过多地操心修订。班级公约则是班主任必须加以重视的。首先,制订班级公约,可由班主任倡导,学生干部讨论制定、修改,全班学生通过。其次制订过程中,应注意班级公约的针对性、教育性和可操作性。再次,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班级公约,必须当作学校内部的“法律”来尊奉,不容践踏,需要大力宣传,并切实做到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充分发挥“法”的教育作用,维护“法”的尊严。

班主任组织学生制订公约看似一件麻烦事,但是应该看到,这种由全体学生认同、具有约束力的“法”,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有效工具。由于公约是针对本班具体情况制订的,因此,依照班级公约实行班级管理,必然能使管理落到实处;由于公约是一种成文的规定,班主任处理问题时采用固定的方式方法,因此在班级中能很快形成有功受奖、有过受罚的习惯。重要的是,这种习惯的养成意义非同小可,它标志着这个班级走上了健康、正常的发展轨道,意味着班主任工作的成功。

另外,实行“法治”,无形中就让班级公约以“公道人”或“仲裁者”的第三者身份出现在班主任与后进生之间,因此能有效地缓解某些后进生与班主任之间的矛盾对立,避免了“人治”的缺陷,融洽了师生关系。

由上可见,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数”、“理”、“法”,各有其重要作用,它们是班主任的三大基本工具。它们分别延伸和加强了班主任的耳目、大脑、手脚的功能,因此,能让班主任工作起来更加有效、轻松。如果我们把班级管理工作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的话,那么,“数”属于输入系统,“理”属于中枢处理系统,“法”则属于输出系统。“数”、“理”、“法”相互协调运作,能使班级管理工作有条不紊,渐入佳境。

20年前,我常听见人们说这样的一句话,叫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强调了数学、物理、化学三学科的工具性。我们不妨说:“用好数理法、什么班级都不怕”。当然,这一句“套话”,也有其片面性。正如木工学会运用锯子、刨子、凿子,而会用锯子、刨子、凿子的并非一定就是好木工一样,班级管理工作可说是一门艺术,它不但要求学会运用一些工具,还需要另外一些工夫。

(来源:《班主任》杂志)


创设富有个性特色的班级文化

山东滨州  高传利

班级文化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于创设浓厚的文化氛围,形成浓郁的学习风气,促进师生友好地进行合作,并加快学生的社会化,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不断提升个人境界,具有积极的作用。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环境,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触动学生自发地加入建设班级文化的行列,从而在互动中取得教育的成功。在大力弘扬素质教育的今天,创设富有个性特色的班级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首选。

然而,我们许多班主任老师对如何建设班级文化却缺乏足够的深刻认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最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一,班级文化建设理解的片面化。有人认为,所谓班级文化建设,就是在教室内张贴些字画或名人名言之类。班级文化建设当然包括这些内容,但显然不仅仅这些内容。根据我们的探索和粗浅理解,班级文化建设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班会的开展;班级精神的提升;班级黑板报的建设:班级墙报的建设;班级誓词的建设;班级日记的建设;座右铭的建设;班级先进典型的评选;节日活动的开展;教育时机的利用,等等。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简单化。由于理解的片面化,因此,在行动上,有些班主任便犯了简单化的毛病。让他进行班级文化建设,他就随便地张贴些字画,简单地一布置就完事。这种布置,其应付性的嫌疑不说,单单就其赋予班级环境一定的文化色彩和教育意识,增强环境育人功能的目的,也将大打折扣。真正的班级文化建设,是有着鲜明的整体性,针对性,教育性和艺术性的。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粗俗化。班级张贴呈现了五花八门的现象,不是在语句内容进行精心提炼,而是追求“出奇”“出新”。比如在教室悬挂彩练、气球、成串的仿造小红辣椒等等,还有更出位者,在教室贴上明星照,大头贴,宠物照等等。教室的布置不像教室,而像宿舍,或家庭的卧室。教室就是教室。教室是学习的地方,建设班级文化,目的是增添一种文化色彩,增设一种文化氛围,让学生感到窗明几净,环境幽雅,和睦温馨,书香浓郁,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班级文化建设的随意化。有的班主任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全凭一时感觉,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缺乏计划性。我们知道,教师上课是要备课的,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同样需要这种备课意识。大量事实表明,凡是经过策划,有长远班级建设目标的班级,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或形式,就会更丰富,更有效一些,教育功能就会更强大一些。这样的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班级工作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创设富有个性特色的班级文化,是许多班主任的追求。我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也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下面,是我所带的最新一级的学生班级的情况:

一,划分了教室的区域,进行显性的班级文化建设。比如,教室前墙主要张贴悬挂铝合金框架,张贴了《中学生守则》《课程表》以及《值日生表》等;教室后墙,黑板上方设立了荣誉区,张贴各种奖状等;教室四周墙壁,进行个性化的文化建设等。

具体说来,一是在教室内张贴了很多激励学生的语句。如班内张贴的标语有“读书改变命运,自信创造奇迹,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影响成败”,“永记最初的梦想,坚定眼中的希望”,“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放弃努力”,“让人才在这里光芒闪耀”等。

二是在教室内建设了墙报交流平台。墙报以专栏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的更换,内容有同学们对班级的看法或建议,有名人名家的激励性文章,有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介绍和颁奖词,有同学们的优秀习作,等等。

三是在教室内积极办好黑板报。黑板报的内容,一个是根据学校团委的要求,出相应的内容的板报,主要是配合形势,进行舆论宣传,如我们学校的“读书改变命运,素质成就未来”宣传,“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宣传,“创建省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宣传等;再一个是学生根据他们的爱好,以及班级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设计一些板报内容,如班级好人好事的宣传,班级取得成绩的宣传,班级氛围的营造(每天轮流送同学们一句话),以及素质教育的宣传,迎奥运的宣传,跳校园集体舞的宣传等等。

二,利用非物质的文化因素,进行隐性的班级文化建设。恰当地利用非物质的班级因素,可以提升班级文化精神,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形成巨大的力量。我的具体做法:

一是利用班会活动。比如展开“我是班级主人”的讨论,“以阳光的心态对待他人”的讨论,“我对班级的看法和建议(或:如何把我们的班级建设的更好)”的讨论,“如何深入理解并贯彻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的讨论,“如何积极进行学业水平考试备考”的讨论。

二是创作班级誓词。在同学们自发制定班级行为准则的基础上,为了让同学们的心声内化成他们的行动,我采取了强化他们的心智的做法。即在每天下午上课前,让同学们集体朗诵一段誓词,我和同学们共同制定的誓词是:“我大声地问自己:今天我迟到了吗?没有。今天我懈怠了吗?没有。今天我学习了吗?是的。今天我努力了吗?是的。今天我进步了吗?是的。读书改变命运,素质成就未来。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影响成败。高中三年转瞬逝,此时不搏何时搏?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诵读班级誓词,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斗志和热情,效果非常好。

三是评选班级优秀人物。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期末的优秀学生的评选,另一个是根据阶段性的表现,我们进行先进人物的评选,如我们曾选出“感动班级人物”,继而推举为“感动校园人物”,在班级起了非常好的影响与作用。

四是善于抓住时机。比如,有一次,我们班的一位同学对个别同学不能及时融入到新的班集体中来,非常着急,于是写了封信,利用晚自习时间,向全班同学宣读,还有同学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反应,上台表示支持,而台下的同学呢,竟然有不少同学,感动的热泪盈眶。我听说后,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教育时机,于是找到宣读的同学,把她的《致全班同学的一封信》打印出来进行张贴,同时,让班干部们组织同学们展开讨论,并在基础上,让同学们写成书面材料,在壁报专栏刊出。整个活动,是同学们自动发起的,我只是顺势利导,结果班级氛围更加和谐了,同学们关系更加融洽了,学习的劲头更足了,班级工作更好开展了。可谓事半而功倍。

创设富有个性特色的班级文化,不是要求多么求异,求新,而是根据班集体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的布置和引导,从而为整个班级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打下良好的基础。班级文化建设的个性要凸显,但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03#
 楼主| 发表于 2014-8-1 09:29:43 | 只看该作者

“能懂能用”的《班主任工作十讲》

原南京市教科所所长

南京市教研室调研员

刘永和

一次私人聚会,偶遇全国知名班主任陈宇。席间,他送我一本自己撰写的书《班主任工作十讲》,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封面赫然写着“以23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系统介绍带班妙招,班主任一看就能懂,拿来就能用,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用书”。

陈宇,南京市第三中学化学教师,著名的班主任工作者与研究者,南京市第四届“斯霞奖”获得者,《班主任》、《班主任之友》专栏作者,著有《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等。

《班主任工作十讲》特别注重方法的科学性和策略的普适性,按照班级管理的整体布局和操作顺序编排,系统性强。作者详细解读班主任老师经常面对的十大问题,设计班级生活的众多细节。书中还有大量的工作典型案例、工作流程图、工作示意图、统计表格等,具有可视性、可读性、可操作性。

全书分十讲,一路写来,一气呵成。

第一讲《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方法》。方法是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为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也是班主任工作的路径和程序。本讲从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入手,以制定计划、确定重点为保障,以分工合作、集体管理为手段,从寻找规律、养成习惯、讲究技巧说开去,简明扼要,操作性强。特别是“分类处理班级事务”一节,按“由谁去做”分、按必要处理分、按内容不同分、按轻重缓急分,把班级事务分门别类,为班级工作分工合理、分工合作奠定基础。

第二讲《构建合理的班级组织结构》。有了基本方法,还需要基层组织去安排实施。本讲首先阐释班级管理的两大关键词:一是“不养闲人”,就是人人有事做;二是“不留盲区”,就是事事有人做;有效避免“英雄无用武之地”和“丑小鸭无人问津”的尴尬。其次是岗位设置三大原则:一是“按人设岗”,每人都有自己的岗位;二是“按需设岗”,每一件需要的事情都有人管理;三是“因人设岗”(可以是“因材设岗”),按照学生兴趣、爱好、特长设置特别岗位。特别是“6人小组”,让全班成为一盘棋。

第三讲《把学生培养成岗位能手》。人是第一位的,以人为本是班级工作的关键。因此,班级工作就是人的工作。本讲四个部分,介绍“岗位能手”的培养。一是选择班干部,特别是第一届班干部的选择至关重要,用人表示班主任工作的方向;二是培养岗位能手,给指南,作指导,搞培训,落实检查,让学生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三是寻找得力助手,“班助”成为班主任的助手,“执委”成为日常“管家”,“课代表”成为任课教师的“助教”。四是值日生的培养与评比,为班级正常运转奠基。

第四讲《班级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制度是执行路线的保障,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规范成员的行为,从而使班级管理顺利达成目标。首先,作者研究了班级制度的作用,约束行为、明确义务、确认权力、激励作用、指导工作、预期结果,等等,了解了作用就可以更加明确地制定制度。其次,作者讨论了制度的原则,体现民主、公平正义、化繁为简等,也是班级制度应有的三个特点。特别是班级制度体系的建构和实施,具体明确,创意设计,可以操作。

第五讲《班级多元评价体系建构》。评价是一种杠杆,杠杆的力量可以驱动班级工作。作者关注的是两类评价:一是学习评价。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评价的核心指标,作者建立排行榜,设立“大力神杯”,发放奖学金,从多个角度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二是综合表现评价。每周感动班级人物、月度班级风云人物、年度班级新闻人物、年度班级十件大事等等,人物和事件的评选大大促进了班级管理奖优罚劣、树立榜样。在建构班级评价时,作者“巧立名目、花样翻新”的思想方法值得学习。

第六讲《把班级变成一个家》。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个家,班级就是学生的第二个家,而且,学生在第二个家里的有效时间最多,因而,为学生建一个家十分必要。作者在班级设立的13件工作,使得班级有“家”的感觉:班级图书馆、班级报纸架、班级复印店、班级诚信超市、班级饮水机、班级微波炉、班级储物箱、班级雨伞桶、班级白板、班级植物角、班级回收站、班级储蓄罐、班级移动音箱,等等。我想起了美国加州的一个学习和生活用品一一俱全的教室,美国实施的是“现实生活教育”,而不是我们实施的是“准备生活教育”。美国的教室就是学生的另一个家。

第七讲《营造优良班风》。班风是一个班的标志,优良班风的形成与发展标志着班集体的建设与学生的发展。作者的班风建设四管齐下:一是从头严起。要求接班伊始就确立班风大格局,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二是强化教育。利用多种方式,从细微处养成良好习惯。三是制度制约。以班级公约和班级制度巩固班风。四是针对问题。努力改变不良风气。作者在“班风的呈现方式”上进行了研究,班级精神符号中班名创设、班徽征集、班旗制做、班训研讨、班歌谱写等等,具有文化创造的元素。

第八讲《班级活动关键时间节点的管理》。管理需要抓住关键,而有些关键体现在时间节点上。作者紧紧抓住了早晨到校、课前准备、午间休息、两操课间、放学之后等五个关键时间节点,进行细致而有力的强化管理。在管理的问题上,作者介绍了自己借鉴的“走动式管理”,这是源于美国管理学者彼得斯与瓦特门的《追求卓越》中的方法,要求管理者不要呆在办公室,而是需要经常性深入基层,进行“走动式管理”。走动,即使没有实施任何具体的管理,而“走动”本身具有管理的作用。

第九讲《班级常规事务管理》。班级常规事务是作者特别提出的每天必做的事情,除了保洁管理和安全管理以外,作者主要讨论了作业管理。作业是课前与课后用以连接上节课与下节课的纽带。好的作业具有深化理解、巩固记忆、检测掌握、知能转化等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作业管理常常是班主任工作的薄弱环节。作者提出作业管理需要提高认识、明确流程、解决问题。深入了解作业困难的原因,明确班主任力所能及的作为,变“收作业”为“交作业”,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作业管理进行探讨,等等,值得借鉴。

第十讲《对班级各类偶发事件的处置策略》。本书列举了五大偶发事件,一是师生冲突,会严重影响班级教与学的管理与质量;二是群体违纪,法不制众怎么办?三是意外伤害,家校之间可能发生严重冲突;四是打架斗殴,年轻气盛的冲动结果;五是校外人员闯入,师生怎样自保?在学生意外伤害问题上,提出有法可依,依法处理才是上策。

我一口气读完,再回翻一遍,掩卷沉思,觉得本书确实是一部“能懂能用”的书,而且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科学性与法规性。全书从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的角度,阐述班级管理。虽然作者并未明确提出教育学的概念,但是,其原理渗透在工作的讨论之中,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德育管理富含着教育学理念。虽然作者也未大段引用心理学原理,但是,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依据的就是心理学规律。在偶发事件的处置中,特别解读了教育法律法规,具有很强的政策性。

二是实践性与操作性。全书一共十讲,篇篇都是实践运用和实践经验,从组织建设到干部培养,从制度制定到评价研究,从“家”的经营到班风养成,从时间管理到常规管理,从基本方法到偶发事件;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而且,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溶于实践,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让班主任一看就懂,拿来能用。

三是传承性与创新性。教育是一种典型的传承与创新紧密结合的科学和艺术,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需要传承,这是“使社会个性化”的过程;而仅有传承是不够的,在此基础上需要的是创新。编制任务清单、岗位设置原则、万能6人小组、班委培养、岗位继续教育、班级人物评选、班级之家营造、班级精神符号、“走动式”管理,等等,具有丰富的创意设计。

我知道了这本书是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用书,但是,没有找到本书第一次印刷的数量。据说陈宇的书经常需要再版,而再版时可以修订。如果这本书需要再版,我觉得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思考修订。

第一,增加草根理论。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必须的,实践是在理论指导下开展的,尽管这本书主要从实践的角度撰写,主要介绍个人的实践经验,但是,我感觉理论的支撑力有点欠缺。一线班主任无需研究与创新教育理论,但是,需要学习教育理论,需要学习草根教育理论。一线班主任最为缺乏的是教育理论,缺乏的是与自己工作密切相关的草根教育理论;如果作者能够在每一讲中提供依据的理论,把实践操作放在理论的框架下阐述,经验可以上升到理论,无论说服力和实践力将会大大增强,经验就可以复制,指导意义也会大大提升。

第二,增加三项工作。一是生涯规划。学生发展是班级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学生发展需要目标引领和过程激励,学生生涯规划是一种强劲动力。应该有一段阐述生涯规划的意义、制定的过程、指导的方法、过程性管理,让学生知道自己做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二是常规训练。常规训练是学生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训练,因为常规训练培养的能力是关键性能力,也就是“不需要再学习的能力”。良好习惯成为自然,必将受用一生。对关键性常规进行关键性训练,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三是数字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而,班级管理信息化可以推进班级管理现代化。显然,本书里此项内容基本没有涉及,如果能够单列一讲,专门讨论班级管理信息化,一定会受到年轻班主任的欢呼。

第三,关注三重境界。学校管理有三重境界:校长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管理;班级管理也应该有这样三重境界。本书侧重班主任管理,涉及制度管理,缺乏文化管理。在制度管理方面提两个建议:一是制度管理中增加班级公约的征集与讨论过程,这一过程是统一思想的过程,是形成共识的过程。二是学习和依据《班主任工作规程》,这是带有法规性质的大制度,我们的工作应该在《规程》框架内进行,借助和依靠《规程》。在文化管理上努力构建班本文化。作者在《营造优良班风》中已经提出班级精神符号,其中班名、班徽、班旗、班训、班歌等就是班级文化的标志,如果有一个核心理念,并且在核心理念下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设计,就可以形成班级文化,而班级文化具有文化力。

当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04#
 楼主| 发表于 2014-8-1 09:30:32 | 只看该作者
《班主任工作十讲》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
——答刘永和先生的一封信
尊敬的刘永和先生:
关于拙作《班主任工作十讲》,感谢你的精彩评论!
正如我在转载你书评时所加的按语,您的评论客观中肯,水准高。就事论事,有一说一,不一味夸赞,不说空话套话。既有肯定与鼓励,也有意见与建议。这些真知灼见都是我继续成长的宝贵财富。
客套话不多说,关于您在书评中的几条建议,我已认真拜读。为慎重和尊重见,我单独给您复信回答,也希望您能继续指点或探讨。
首先我想说明的是,这本书并非我的第一本当然也不可能是最后一本。书中的内容仅仅是就某些问题的探讨,无法涵盖班主任工作的全方位。有关结论或做法,也是阶段性的、局部的。我在去年年底将书稿发给了出版人吴发源先生,他的公司随即投入到编辑修改的工作中。因为教育科学出版社的出版程序复杂,流程较长,故拖至今年六月底才正式印刷。这半年间我已有很多补充的案例和想法,过去一些问题的处理方法也已经有了改善,对原书稿中的一部分文字已经有些不满意。略有遗憾,但已无法在第一版做出改动,只能等再版或第二次印刷时微调。
这些年来我的进步一直较快,因为一直在做班级管理的实验,没有离开过第一线,而且每天都在做着思考与总结,案例的更新速度就比较快,所以也由此给写作带来上述的一些烦恼——作品尚未出版,已经想着再版修订了。虽然近年写作的文章也积累了一些,但是出版的书不多。在严格意义上讲,这本书只能算是我个人的第二部作品,一定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永和先生的点评,来得正是时候,有关指导,必将影响到我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写作选题。我想再次表达我的谢意!
其次,关于您书评中提到的几个具体问题,回复如下。
第一,恕我孤陋寡闻,“草根教育理论”的概念我是第一次听说。不过这个名词倒是对我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因为我一直就是个草根,将来肯定也还是,所以我一定会好好研究所谓的“草根教育理论”。只是首先想向您讨教,教育理论如何分出草根与非草根,就像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区别,还是深奥与通俗的区别?是不是把教育理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加以演绎,使之符合一线班主任的阅读习惯?这一点还望永和先生进一步指点。
写作本书,我也并非完全出自经验与感觉(那也是我不太赞成的一种写作方式),这些年也研读过一些书(只是比较凌乱,缺少系统性),所以,一些做法师出有名,一定是有一些依据的。其中,我认为对于我设立这一整套班级管理方法最有帮助的,应该是管理学方面的理论和做法。我自学过不少管理学的书,并将其中一部分做法大胆地运用于班级管理实践。我发现在这些经典理论和有效的操作方法的指点下,我的管理理念和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知其然也开始知其所以然。我尝到了理论指导实践带来的甜头。所以,本书中的大量做法在管理学上是可以找到依据的。但是我的疑惑在于,是不是应该把这些经过我“汉化”的理论(我不知道这算不算“草根理论”)放在书里。我目前的做法是基本不提及理论,但在做法上显然不是盲目的或者拍脑袋的。做法与案例经得起考验、推敲,也应该能复制(至少是可以借鉴)。之所以不谈理论,是因为不想让自己的实践与创意归于某一特定理论体系之下,也是为了照顾读者的阅读口味,避免理论叙述的枯燥。
这些问题如何调和、解决,还是希望继续和永和先生商议。
第二,这本书有一个“前传”,就是2011年出版的《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也涉及到班主任工作的方方面面,也有大量的案例与操作,很多大专题,如班风建设、常规管理、工作分配等,都是一致的。选题一致,但内容不能重复。很多做法有一定的关联和传承,但更多的是发展和变化。所以写作时,我尽量避免重复前一本书。对于前一本书中已经做过详细论述的内容,尽管放在今天看已经有了一些变化,我也没有再次提及。比如班级文化管理中有关班级公约的征集与讨论过程即属此列。我希望读过前一本书的读者在读这本书时,能读到更多不同的内容,而不是就一个重复的话题的再讨论。这是我放弃一些内容的最大的原因——避免重复(尽管那其实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
永和先生应该是没有看过我的《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否则就不会有此疑惑。两本书对比,各有千秋,尽管前一本是三年前出版的,但是我认为至今看来也并没有落伍,可读性依然很强。两本书互为补充吧。
第三,这本书其实还有续集。第一次做的书稿,内容非常多,文字量巨大。我的感觉是班主任工作有太多的话题,远远不止十个方面。于是和吴法源先生商议,是否扩容,把十讲变成十二讲甚至十五讲。但一则即使扩展到十五讲,也不能处理掉我手头已有的案例和选题,二则如果真把书做得那么厚,会严重影响读者的阅读勇气,当然也会影响销售。经过反复磋商,决定把一部书稿一分为二做成两本姊妹篇,这一本应该是“姐姐”,只说事不说人,也就是只讲与管理有关的话题,把所有关于学生教育的内容全部放到“妹妹”篇中,这其中就包括永和先生书评中提到的常规训练。后一本书暂名《学生教育十讲》,主要讨论教育发展学生的方法,包括奖惩学生、全面提升学习成绩和家校沟通等重要内容。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应该做得比《班主任工作十讲》更好,不为别的,只是因为我一直在进步,不断在超越。我也希望这本书的续集出版后能再次得到永和先生的点评。
第四,我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尽管会竭尽全力,也无法成为这一领域的“万能博士”。有些事可为,有些事已超出我的能力范围。术业有专攻,对于不是我所专长的,与其勉强自己,假装内行,终也会因底气不足而贻笑大方,倒不如暂时搁置并将其作为自己今后努力突破的地方。我一直有着清醒的认识,一个人,能在某些方面做点有用的事,留下一些记录,已经足够。永和先生提及的关于“班级数字化管理”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本身是非常好的选题,也是班主任工作中的全新的、重要的内容,对于我有足够的诱惑力。但我知道自己能力有限,虽然在这些问题上有所思考,但至少目前尚不足以成为这些问题的研究专家。既然不擅长,也就不勉强写一些不自信的东西,这是对读者和自己都负责的态度。行就行,不行就不勉强。更何况,有些选题目前已经有了研究专著,也是别人的研究方向。大家各自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研究,百花齐放,岂不更妙!
我理解永和先生对我的期望,希望我做得更好,也想让这本书更完美。但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完美的东西,有些遗憾是很正常的。即使我的下一本书出版了,也不代表这方面的研究走到了尽头,相反,应该是另一个全新的起点。
说完这四个方面,我觉得我已经客观地表达了我的态度。但是我依然要在最后再一次感谢永和先生!不单是因为永和先生是第一个写书评的重量级专家,更是因为永和先生的认真的态度和严谨的治学风格。我希望今后的研究工作能得到永和先生更多的指点、指导。有了这样志同道合的朋友,我的前行之路并不孤单。我不可以只是一个人在奋斗,希望与你同行!
祝好!
陈宇

2014年7月22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2 15:51 , Processed in 0.11612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