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楼主: jssh36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屋》杂志《书屋絮语》辑存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1#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7:24:17 | 只看该作者
人们因着各种理由,不断地砍伐树木。房屋靠着树木的支撑,建起来了;砍去树,除去草,地空出来,种上庄稼,吃饭的问题解决了……
       但那时,人们很少想过,如果树砍光了,草除尽了,会出现什么。
    于是,下雨时,雨水冲刷着大地,将泥土带走,留下一片贫瘠;于是,不下雨时,地下连用来蒸发的水都变得稀缺。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下几天雨,便出现洪涝;几天不下雨,便出现干旱。在北方,树光了的地方,沙漠迈着轻快的步子,不停地向前推进。
    这时,人们想起 了种树、种草。多年过去,我们看到了些成效。大地又出现了绿色。
    但洪涝仍然很多,干旱仍然严重;种上的树,长成的树林,还经常出现病虫害。
    一位内心充满仁爱的人告诉我,砍掉一棵树,除去一片草,只要几分钟;但长大一棵树,长成一片草,要数年,甚至数十年。那刚刚长成的树林,那刚刚长成的草地,还不足以挽留住天降的雨水,也还难以用它积蓄的那一点点雨水奉献给骄阳。
    他还告诉我,树林不是森林,树林担 当不起森林的作用。要给水一个家,让它款款流进大地,需要有针叶林、阔叶林、灌木、草等等构成的森林,要是真正的混合林,而不是单一树种的树林。单一树种的树林保水效果不好,自身也难以抵御病虫害。
    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要培育成一片林子,比种活一棵树,难。而要让各种树种的树木混生,长成一片森林,有人想到过这么做吗?想到了又能去做吗?就是有心做,又知道这有多难吗?
    是的,让荒山绿起来,要比光秃秃的一片好得多了,但单一树种构成的树林,又是那么的脆弱,很难起到平衡生态的作用;只有混生的森林,让各种树木,挺拔的针叶树、宽阔的阔叶树、矮小的灌木,甚至匍匐在地的小草,共同生长,才能真正地平衡生态。
    我常常觉得,森林是生态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最脆弱的一环。我们要珍惜每一棵树、 每一根草,而对森林,我们要倾注衷心的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2#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7:24:43 | 只看该作者
《书屋》杂志向来鼓励学术争鸣,不同观点的文章既可同时亮相,又可先后登场。此种争鸣,非但有助于究明学理,抑且能增加文坛掌故,何乐而不为?
    通过批评他人 以展示一下自己的博学和深刻,本是一种极为普遍的文人心态,中国如此,其他地方也是这样,没有什么奇怪的。人们常说“文人相轻”,似乎带有某种贬义,其实“文人相轻”也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盲目的贬低别人,甚至进行人身攻击,这显然属于他人“生命中不能承受 之轻”,是不足取的,于己也十分不利;另一种则是依靠充足的底气和理据击中他人的要害,挑剔的读者也能感到批评者胸中确有诗书。如此“轻”法,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学术争鸣当出于“不得不争”。换句话说,争鸣要围绕那些比较重要的问题而展开,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大可不必理会了;且动笔之前,也最好将他人的作品在心中反复沉淀几次,以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或者将创造性见解当作昏言乱语来批判,这种事情在文坛上发生过不少,说来不免痛心。在学术史上,人们倾向于把强使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当作 再好不过的事情,只有通过长期的博弈才能使各方相对妥协下来,愿意接受对方提供的好处。因此,平等的发表意见便格外重要。
    《书屋》提倡争鸣,但也不是说争论越多越好,更不意味着去刻意制造一些事端。如果 读者从《书屋》中听不到一些争论的声音,自然感到有些平淡,可是如果吵声太大,只怕也 会头晕目眩。究竟把争论的声音调节到多少“分贝”才有利于大家的身心,是我们编辑部经常思考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3#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7:25:09 | 只看该作者
全智全能的上帝是人们心目中真、善、美的化身。千百年来,人类匍匐在苍茫的大地,伴随着风雨如晦的沧桑,掬起滚烫晶亮的泪水,虔诚地顶礼膜拜,热切地祈祷渴念,盼望仁慈博爱的上帝把幸福和吉祥撒向人间。不幸,不论人类如何翘首以待,不论人类如何千呼万唤,梦幻中上帝的身影永远是虚无飘渺的遥远,世事纷纭的人间照样历经痛苦与不幸的磨难。直到有一天,一位哲人面对懵懂的人类当头棒喝:上帝死了;直到有一天,一位领袖面当呻吟的大众振臂呐喊:不靠神仙,不靠皇帝,创造美好的生活全靠我们自己,此刻,一直被上帝愚弄、欺骗和压榨,自以为是“万物之长”和“五行之秀”的人类才猛然警醒:上帝本没有,人自身就是伟大的上帝。  
    捧读《重读上帝》,灵魂又一次受到强烈的震撼,上帝原来也竟是这般的丑陋、狰狞,缠绕在上帝头上的光环被撕得粉碎全无。由此我想,作为人类精神圣殿的偶像——上帝是这样,那么,世俗化生活里个体心中存念的无数大大小小的上帝又怎样呢?可怕和可叹之余,倍觉得道义担当者的“士人”们有着责无旁贷的重任:在“哀民生之多艰”之际,拆穿大大小小上帝的虚假、伪善和卑鄙,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不要在幻想的迷乱中丧失本真,从而使生命一天天能有意义而智慧地延伸。
    面对这个不尽人意的世界,但愿“士人”们怀抱善良的愿望,不做帮闲,而做牛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4#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7:25:37 | 只看该作者
朋友玩笑着对我说:你是一个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是罗亭式的人物。我也笑着反驳道,如果我是行动的巨人,说话的矮子,那岂不成了傻小子。
    这使我想起另一个人们熟知的笑话:一位漂亮女士向萧伯纳求婚,她说,如果我们结合,生下的孩子就会像我一样漂亮,像你一样聪明。萧伯纳回答,如果我们结合生下的孩子,像我一样丑,像你一样蠢,那怎么办?
    这是个问题。
    是完美主义者的噩梦?未必!
    是我们在世上无法事事照顾周全?也许吧!
    何必苦苦去追求?你有权这样问。
    但我想说,不,走走吧,也许能发现点什么。
    在一位伟人的笔下,有那么多鲜活的形象,冉 · 阿让、芳汀、爱斯美腊达、卡西莫多……几乎在最最平凡的行为中露出了真情与真爱,被奇丑外形裹着的是一颗高尚的心。当然,还有列文和昂德纳克,世俗的一切他们似乎什么都不缺,困扰他们的却是信念和良心,最后,两个灵魂同时飞上了天,一个的阴影遮住了一个的光明。  
    他不去追求刻意的完美,就是在自己的生活中也如此。但他塑造的形象和他自己的形象,仿佛就是一座丰碑。
    这就是雨果,他诉诸的是人类的良知,他关心的是人,所以他为人所爱。是啊,如果你一定要寻找真的完美,你会发现,那就是你自己,还有与你一样的——人。如果你一定要寻找真的完美,你会发现,当你以你的良知善待自己,关爱别人,也许你的灵魂将得到升华,也许你就铸就了完美。
    就是为了自己,我们也需要关注哪怕是最底层的人,关注那些失落的魂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5#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7:26:04 | 只看该作者
  《书屋》是一块思想者耕耘的园地,倡导直抒胸臆,传达作者在人生的际遇、生活的闲暇、阅读的思索中的个体独特的体验和灼见。这些启人心智的深邃见解,不论是对宇宙万物之理的穷本溯源,还是对人生真谛的揭示阐发;不论是对久远历史烟云的描绘凝视,还是对遥遥未来的瞻望遐想;不论是对社会肮脏丑恶的揭露鞭挞,还是对人性善良美丽的讴歌赞扬……均应是作者激情的自然流溢,理智的自然展示。因为这些激情和理智,感应着时代人生跳动的脉搏,折射着社会历史的光芒。惟其如此,这样的佳作,才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文本,它所要诉诸读者的,不仅仅是文本传承的表层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读者能通过对文本的识别判断,结合观照自己的人生实践,从而在更广阔的背景中悟透文本背后更深厚的意蕴,达到作者与读者灵魂的撞击,心灵产生经久弥响的共鸣。
    鲁迅先生曾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诚哉斯言!大凡为作者会心之得的上乘之作,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能为阅读主体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自由的思想舞台。编发这样的文章,是读者的殷切希望,也是编者的使命和职责。
    我们时刻努力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6#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7:26:31 | 只看该作者
我曾经是《书屋》的热心读者,后来又成为它的一位专职编辑。既然与《书屋》有缘,护惜起来也就倍有深情。
    做了半年编辑,不禁想说一说作者和读者。《书屋》的作者,学院派与非学院派几成均 势,名流大家与新近学人竞展风采。其为文大多见从己出,不拘格套,由此铸就了《书屋》 的基本风格,即新耳目而非备考求。职是之故,对《书屋》的文章,求全责备不难,过眼即 忘亦不易。这些心血凝成的思想资源,在相当程度上丰富了变革时期人们的想像力。
    明代袁 中郎有言:雷同之物不必有,孤行之品不可无。近人林语堂更提出一个极端之论,所谓无“偏 见”不是好文章。可见自古以来的读书种子,虽生不同代,但心实相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书屋》作编辑,是难得的再学习的机会。常听人讲,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但我却 无法生出这种心情。
    《书屋》的读者遍及全国,而且大都系自费订阅。别看一年的订费才60元钱,但对那些清贫的大学生、乡村教师来说,也是好不容易才挤出来的。这些忠实的读者是《书屋》耐以生存下来的重要保障。不少人在来信中把本刊称为“我们的书屋”、“我们美好的书屋”。 作为编辑,我常常被这种从心底自然流淌出来的情感所打动,同时也生怕辜负了读者的厚望 。尤其令人刻骨铭心的是,读者们对《书屋》有着经久不衰的参与热情。每期《书屋》发出不久,便引来多方面的反馈,或赞扬,或指谬,或补充,或驳难,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互换,最终达到的是互利互惠的目的。
    我们编辑部的几号人,俨如给大家运送精神食粮的车夫,其职责便是推的推,拉的拉,齐心协力地赶路,保证大家每个月有些可享用的东西。虽然一路上不免大汗淋漓,但却是心甘情愿的。如今的读书类杂志,竞争十分激烈,但湘人向来不甘人后。我们坚信天道酬勤,勤能补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7#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7:26:58 | 只看该作者
推窗远眺,灰暗低垂的冬云渐渐消逝了,淡蓝的天际飘浮着一点点洁白的云彩。在广袤的田野上,静静的草地和摇曳的枝头,明媚的春光朦朦胧胧地氤氲着浓浓的绿意,透明的风轻拍手掌,那万紫千红的花朵正绽放出动人的笑容……
        东方风来满眼春啊!
    十年前的春天,一位饱经沦桑的睿智老人立定在南中国惊涛拍岸的大海边,凭着矢志不移的信念、无所畏惧的勇气和昂扬不止的激情,通过一生的沉思,再一次用他那熟悉而高亢的钢铁般掷地的声音,诠释了一个年轻而古老中国世纪航行的方向。就是这样一位慈祥可敬的长者的大胆思索和不断超越,神州大地才弹拨出一曲激越奔放的改革开放之歌,人民因之歌唱,山河因之舞蹈,世界因之鼓呼,时代的巨轮因之飞速旋转。
    是的,春天是多梦的季节 ,也是多思的季节,一切生命的思索都在春天里悄然发芽:青年思索着美丽幸福而又艰辛曲折的未来,科学家思索着无穷现象中神奇有趣而又重重疑团的奥秘,农民思索着芬芳醉人而又劳作辛苦的土地……
       长于坚持不懈地独立思考与探索,或许是人贵为生命的本质特征。通常,面对浩瀚的自然和复杂的社会,作为个体的人往往显得渺小和无奈、寂寞和无能,所以多会扪心自问,诸如人从哪里来?又向何处去?怎样在短暂的岁月里活出生命的光亮和滋味,建设一个美满的人生和社会,等等。正因为有这样寻根究底的追问和一往无前的探索,世世代代的人才能不断地发现自身的弱点与缺陷,走出愚昧和无知,趋于理想的乐园。尽管形形色色的个体生命因其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不同,伟人与凡人思索的路径与结果也千差万别,但浩浩长河和涓涓细流终汇成江洋大海,它们都是人类文明历程不可或缺的深深足迹。
    春天来了,伸开我们在沉寂的寒冬里紧紧抱住的双臂,每一瓣晶亮的雨花,每一缕温煦的阳光,每一丝暖和的清风,都能激起我们胸膛里涌动的思索的渴念。而惯于以“位卑未敢 忘忧国”自励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文知识分子们,然此时,思索的枝头该挂满什么样的硕果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8#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7:27:25 | 只看该作者
近来,我们发表的一系列视角独特的文章在读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在与之争鸣的文章中,有的是观点不同,有的是理解上有分歧,有的是指出个别史实上的疏漏,总之都言而有据,且表现了很好的文风。
    《书屋》是一本月刊,不像报纸那样反应灵敏,所以发表有关争鸣的文章就相对滞后一 些,这是需要读者们理解和体谅的。但既然有不同的意见,我们就会尽力提供发表的机会。《书屋》作为思索者的精神领地,历来提倡平等的讨论,因为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有助于人们保持头脑的敏锐和清明,充实探索真理的心理能量。任何时候,只有一种声音总是可怕的,即使是正确的思想,如果缺少了对立面,久而久之也会变成一种承袭的东西,人们接受它乃出于被动而非主动,不复为坚持它而用生命力去奋斗,故存在着将一些公式而外的内容遗忘掉的危险。
    有读者在来信中将《书屋》比喻为一间大客厅,“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故各种新知锐见层出不穷。诚哉斯言!以中国之大,多有俊伟奇异之士。《书屋》从来不搞小圈子,也不偏执一见,对于有话要说者,皆洒扫庭除,恭敬相迎,也因此才有今日的品牌效应。
    在学术问题上,是不存在少数服从多数一说的,倒是多数尊重少数极为重要。但愿作者、读者们本着“不以众疑而阻己见,不以己见而废群言”的态度,积极地参与问题的讨论;时代也需要中国知识界通过身体力行,将宽容和多元等现代性理念传达给大众。
    勿庸讳言,时下的学界不乏门户之见和党同伐异的习气,这不仅滋生惰性和腐言,而且使许多有学术创见者向隅而叹。《书屋》以惠泽整个知识界为鹄的,故而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力求让各色人等留下心灵的记录,并接受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9#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7:27:54 | 只看该作者
    静静地,大手紧托智慧的头颅,一双深邃明亮的眼睛仿佛闪射着灼人的光芒;鼓凸丰满的肌肉及其鲜明畅流的线条勾勒出的生命,似乎周身蕴藏着无法抗拒的无穷活力……
       这就是欧洲雕塑家罗丹驰誉古今的不朽之作《思想者》的艺术形象。
    沉默不语,或许他是苦苦思索“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社会变化之理?
    寂寞独处,或许他是细细寻思如白驹过隙岁月里“世事如梦了无痕”的人生之谛?
    中国的士人们曾不无风流自赏、慷慨期许:“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在人类的长河上,那些惯于反思历史、关注现实、畅想未来,富有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的思想者们,又何尝不是用嬴弱的身躯肩扛沉甸甸的道义与责任,以万劫不复的坚毅和执著,将思想的触须伸进生活的厚厚沃土呢?
    世代敬仰的孔子,面对礼崩乐坏、人心不古的大动荡、大混乱的局势,不畏仓皇的疲惫和颠沛,不惧无情的嘲笑和挖苦,痴心于天下大定的宏图,周游列国,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的观点,虽九死犹未悔。一部薄薄的《论语》,千百年来还弥漫着久久不散的温热和墨香。
    现代社会科学大师马克思,疾病和贫穷缠绕的他,并没有动摇自己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相反,却以无比的勇气和毅力,用资本和价值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血腥及罪恶。大英博物馆里被他 久坐磨平的坐椅至今仍无声地诉说着他欣慰于人类灿烂前程的美好心情。
    ……
      无数思想者的名字镶嵌在文明史的天幕上,如同繁星,熠熠生辉,闪闪发亮。每当夜阑人静,月光似水,一道道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倏地划过高远的苍穹时,仰望并数着蓝色的天空中晶莹的星星,激动的灵魂便情不自禁地颤栗起来,纷飞的思绪化着翩跹的精灵,跨过时空的界河,追逐着一个个从记忆的长廊中缓缓走来的真实而亲切的背影:那个是庄子、孟子,那个是苏格拉底、培根……因为,他们使我们温暖地记住:
    思想者,人类社会的长明灯;思想者,真、善、美的守护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30#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7:28:22 | 只看该作者
我不知道《书屋》的读者中有多少人喜爱足球,但我想,读书人在兢业之余欣赏一下世界杯的精彩赛事,亦不失为一种活跃心智的方式。
    人生在世,最不堪忍受的便是单调乏味,可是大多数人回首往事,都会发现值得回味的日子实在太少,其余尽是些机械的重复和愁苦的等待。如果没有足球这一伟大的发明,生活还会乏味得多。足球比赛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悬念丛生及其给人的强力刺激,这在第十七届世界杯中表现得尤为显著。谁能想到,名不见经传的美国队竟然在上半场三次洞穿葡萄牙队的大门,令素具冒险精神的葡萄牙人也不禁为之胆寒。更出人意料的是,心高气傲的法国人被塞内加尔的一记冷拳打得晕头转向,且后遗症极为严重,以至于高卢雄鸡粒米未进,铩羽而归。有人说,如果上帝死了,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可能的。我倒宁愿相信,只有上帝才能导演出如此有趣的活剧。
    男人的血液里充满了战斗的里比多。四年一届的世界杯为他们集中发泄野性提供了一个最为安全的方式。没有这种代偿行为,人世间发生流血战争的机率也许会大大增加。足球张扬的乃是强梁敢进、舍我其谁的英雄文化,所谓大浪淘沙,胜者为王,因此我对深具英雄文化传统的德军军团向来抱有厚望。想想尼采吧,领略了他的哲学,你就不会为德国人在绿茵场上的骄人战绩感到惊奇。非洲雄狮喀麦隆队这次虽然未能小组出线,但德籍教头沙菲尔那满头飞舞的乱发,以及怒狮般的暴戾面目仍给人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他发誓要打败德国军团的狂言,既有些刺耳,也有些可爱。任何球队都有失败的可能,这不足为怪,要紧的是不能失去给对手制造麻烦的雄心。
    女球迷的数量正呈急剧攀升的势头,不过她们最关心的是何人进球,而不是如何进球。如果这球恰好是贝克汉姆进的,即使动作平淡无奇,她们也会顿生一阵幸福的晕眩。有了女人的参与,那圆圆的足球便不断散发出性感的芳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5 00:56 , Processed in 0.09718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