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楼主: jssh36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华德福教育=资料集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1#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01:27:41 | 只看该作者
值得推广!老外用如此方法抚慰灾区儿童(组图)刚看到这画面是不是以为自己进错门了?没有声泪俱下的讲述,没有“你放声哭吧”的引导,也没有刻板的说教。一群在四川灾区的老外志愿者竟用游戏的方式来开导和抚慰灾区儿童。这种方式好是否值得推广?


这些外国志愿者们正在与龙门山脉中央的安县茶坪乡小学的孩子们做游戏。

学生们回不了山上的学校了,但这个下午的游戏课却很丰富。 瑞典志愿者Jessine和三个伙伴从成都赶来,带领孩子们做了好多“从来没有做过的游戏!”

“这几个老师太有趣了,我们到昆明后就这样玩。”“好好玩啊,谢谢叔叔们!”“我也可以来一个,嘟噜噜—耶!哈哈哈哈!”

这种在非洲和美洲很流行的创痛后游戏,让我在感动之后陷入了感慨。灾民们的心理创伤,除了物质上的保障以安抚,还多么需要能够“发自内心的快乐”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2#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01:28:30 | 只看该作者
故事的真相
  当夜幕降下的时候,白天的景象就退开了,把一切都还原到一个点。孩子躺在床上对你说:“妈妈,给我讲个故事。”这时,你觉不觉得她好像是在说:“妈妈,给我讲一讲人生?”
  孩子继续用她对生命的爱满足地回味:“妈妈,后来,白雪公主醒来了吗?”当我们看着她的时候,是不是感到“白雪公主的醒来”对她是多么重要的一刻。
  你真的看到事情的真相了吗?你确定你进入了故事的本质中?如果“是”,你就知道卡通的性感妖艳的白雪公主就好是传说中吸走人的意识的妖,她迷惑人们在表面的刺激中满足,却丢失白雪公主最深处的心。她和她看似双生,一个是“真”,另一个却是“假”。
  请你用你细腻的灵心来让小孩进入故事吧。
  “在很早很早以前......”是的,你此时的声音被“爱”充满温柔,你高贵的精神回到了那个没有时间、没有地点、没有空间、没有发生过事情的地方。“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像雪一样白的公主.....”像雪一样白,感受到了吗?你的心,你此时讲故事的心。每一个声音和文字都被赋予了一个精神。现在你看见这些围绕着你亮晶晶的力量了吗?是!就是这样,你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神奇的地方,陌生吗?你从来没有来过,可是,这不是说它不真实、不存在。这就是童话的世界,一个完全可以进入、畅游的世界。绝对是你精神中绝对真实的世界。
  把你的担心和顾虑放下来吧,这只是你疲惫的心的习惯。把你外在的形态忘记吧,属于你的表情、动作、声音都通通把它们扔掉。相信你感受到的,你只要轻轻地带着孩子们、感受着他们。
  故事结束了,就在这里停下来。要发生的让它自己去发生,我们要做的是休息和忘却。而精神中真理的力量却不因休息和忘却而减弱,就像孩子在成长中每一次淡忘的遇见一样:那朵小小的菊花、那片飘飘的枫叶、那个放屁的甲壳虫、那个路人的亲善、那个老师的抚摸、那一天妈妈讲的故事.....
  教育活动中故事作为手段
  在理解了“故事的真相”以后,我们就可以来看看在教育活动中故事作为手段:
  写故事与讲故事的区别: 讲故事的人,面对的是听众,而在写故事的时候,是面对自己。而听故事时,我们依赖讲故事的人,也就是说,是讲故事的人让故事活起来。而在通过书阅读故事时,是读者自己与写书的作者的联系,他感受到的更多是自己。所以,7岁之前的没有与环境断开的小孩更适合听故事,而9岁之后意识到自己的小孩更适合自己看书。看书的过程就是感受自己和发挥意识的过程。
  为了这个,让讲故事的人能同感作者的故事,为了,讲故事的人能自由的表达故事,所以,写出来的故事中的语言,是方便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往灵心中再造出影像和感受。然后,再通过这些灵心中再造出的印象和感受来自由发挥地讲故事。
  这种适合利用眼睛来接受故事的写作方式,并不适合利用耳朵来接受故事。可见,写故事和讲故事是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
  写故事的人没有通过精神在物质中、物质在精神中的观察和体验,就很难把精神具体化,也就很难适合小孩。要不就是说教,要不就是表面。如果,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才算读懂了童话。现代人已经失去了写童话的能力,一方面是语言的变异,语言只是为了意识的交流,甚至只是越来越快捷和提供方便的符号。大部分人感觉不到语言里的精神属性,感觉不到它如同音乐进入灵心深处的力量。因此,也感觉不到精神世界对我们说的话。
  故事中的邪恶
魔鬼的故事就不适合0-7岁的小孩,这时的小孩根据他们天性的特点,他们常常被真、善、美的真实世界所吸引和陶醉。“魔鬼”对于完美的世界来说是没有的。“魔鬼”是人心的“自我”,这对于8岁以后的小孩可以有一点,然后随着年龄的长大,越来越多一些。否则,“魔鬼”在小孩没有准备好认识“它”的时候,就进入小孩的灵心,就会带来破坏的力量。有的妈妈也告诉我,小小孩看见可怕的画面就会哭起来,而那些“自我意识”刚进入身体的小孩,“魔鬼”就好像是他们自己的一部份,他们往往非常渴望自己就是“魔鬼”,也要扮演“魔鬼”,利用“魔鬼”。这时,要让“魔鬼”从他们灵心消失掉,迎接“天使”神圣的力量,这样,他们刚刚发现的“自我”才会更强大,发展成人性的自我,而对于“人”的理解,又会带来教育的不同做法。这也算是人生中第一次“魔鬼”与“天使”的较量。
  有人可能觉得正好使小孩通过故事中表现的真理,引导小孩追求真、善、美。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过,对于0-7岁的小孩不是通过邪恶与神圣的斗争来认识的,而是通过模仿。
  斗争所带来的意识适合9岁以后“意识”自然出现的小孩,更适合青少年。在这时期,我们理解小孩也要在“丑”的“天使”那里长大,那么就需要教师发挥比丑恶更大的美的精神力量。或者说创造更强的文化。否则,意识带来的痛苦太强,人们就会没有力量。
    声音(灵心)与气氛
  如果教师利用表情、说话的声音,比如,模仿各种角色等等,来吸引小孩的话,看上去,小孩被吸引了,其实,小孩接受的已经不是故事的最深处的范围。但是,不是说,我们不利用表情、说话的声音,比如,模仿各种角色等等。而是,讲故事的人要灵感到不同的节奏、气氛、真理并用整个我来含蓄的传达出来。我们是在讲故事,而不是在表演。
  而故事结束后,要马上让孩子进入画画,只有在这样的做梦状态中,才适合创造。
  故事与绘画
  孩子们画出来的,也正好是他们感兴趣的,没有印象的部分,也说明不适合小孩。(但也有可能是表达的方面,使小孩没有兴趣。)所以,故事并没有完,在观察完孩子们接受和创作的过程后,才能完善故事。
  而色彩就是故事中发挥的气氛。画出的形像是对故事人物及物质世界内在的接受。这就是画(艺术)要对人产生的力量。
  而在刚开始有一定意识感受灵心范围的小孩,如果没有受“死”的画的影响,那么他们更能直觉得表现本质中的特点。虽然,普遍人们会觉得他画得甚么都不是。
  所以,你也可以观察孩子的画来检验你讲的故事,有没有把孩子带到精神地带。其实,这是你在写故事时有没有自己被感动、在讲故事时有没有感觉到精神作为中心,你与小孩的连接时就因该清楚地知道的。而老师要做的就是让“我”传达出精神世界通过“我”要表达的世界。要让精神中的力量握住孩子的手。
  请不要误会的是:“要让精神中的力量握住孩子的手”是一个比喻。事实上是,当我在清楚的感受到这个事实时,我在一本名为《适合人类的教育》这本书上,看到这样的文字:......在这个过程中,头只能发挥物质的“反射”功能,胸腹部能发挥物质和灵心感情的功能,而四肢则能发挥物质、灵心和接受精神的功能。能接受外界精神的四肢最不像动物,因为它们是从“给”和“接受”的功能形成的。可是人的头是从动物中发展出来的。学校培养的头的智力才能没有包括接受精神的......我就知道我了解到的不是来源于我的想像。
    故事作为手段在活动中要作的分析
  在孩子经历了昨天的活动过后,再通过在睡眠中自由的灵心与精神世界的交流,孩子就获得了一种不单是在物质范围内得到的印象。就好象在白天经历了太多印象之后,我们就想睡觉,在醒来的时候,就有了一种自由的认识的能力。
  如果,在孩子正在感受或者感受过后,就分析,孩子就会很累。因为,感受是往灵心内的,而分析是要进入生活的。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就让小孩感觉不到安全。即使小孩在当时会参与分析很热烈,那么,越热烈,就意味着把完整的灵心中的感受越表面化越不能发挥将来要根据这些感受进入生活的做法。
  而故事结束后,要马上让孩子进入画画,只有在这样的做梦状态中,才适合创造。
  所以,即使是在第二天的分析,教师也要注意,什么是要保护的灵心中的种子,这颗种子是要在经历生活过后,在将来发芽的,而不是现在。什么是现在应该让小孩发挥意识的,重要的是,这个得到意识的过程是不是有足够的感受作为基础,这样获得的意识才能使小孩有做事的意志。
  例如,问孩子:你们最喜欢“探寻之谷”(故事中的一个片断)里那些人?他们回答:光明。接着问:你喜欢他什么?“她是太阳的孩子”“她有法力”“她帮助别人”“她身上有7色的彩虹”......这样就够了,如果,继续分析说:7色的彩虹象征着什么,什么。那么这道彩虹就失去了灵心中的美和精神中的神秘的力量。
  也许最糟糕的是问:你们认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我们应该向谁学习?等等,让小孩去发挥判断。而判断引起的偏见,是建立在这些连老师也说明不了的对错关系上的。
    休息和忘却
  简单带来安宁,除了故事本身中的精神真理带给孩子灵性中的满足以外,因为简单带来的安宁也让小孩满足,并使得他们无意识地慢慢欣赏美好的那个真正的自己。
 在活动结束后歌唱与故事有连接的歌,就可以让小孩在一定的连接中(有道理中)作部分的断开,这样就让小孩得到休息和释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3#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01:29:11 | 只看该作者
地震故事与儿童辅导进阶--说一个治疗性的隐喻故事

白色逗点心理生活工作室 王理书老师

九二一震灾心理辅导种子培训课程

教育部教育部学生辅导支持中心

 故事的迷人与动人,人人都体验过。而今天,我们要看穿故事,把眼光放在故事的后面到底,故事的后面藏些什么呢?

先听一个故事:「有一只小兔子,躺在森林的地上。周围有很多很多只兔子跑来跑去,只有这只兔子心情不好,在地上滚来滚去。小兔子不喜欢在这里,他想要去别的地方玩。小兔子在地上滚来滚去的时候,手指头突然摸到地上有一个小洞,洞里有一颗种子。小兔子就把这颗种子种在泥土里;很神奇的,种子就开始长出来了。地上冒出一颗植物,开始不停的长高,不停的长高。小兔子趴在地上看着植物长高,植物越长越高,好高好高。小兔子就跳上去,抱着植物,植物就把小兔子给带到上面去了。到了天空高高的地方,终于停下来,停在一个大房子的门口。小兔子走进去,原来是巨人的家。巨人妈妈看到小兔子很喜欢他。巨人妈妈想和小兔子玩,但却不知道怎么和他玩。后来小兔子的耳朵碰到巨人妈妈的鼻孔,巨人妈妈就打了个呵欠,「哈秋-」小兔子就飞了出去,飞到窗口,有一朵云来载走小兔子,把小兔子送到家里。小兔子好想念他的妈妈,赶快去找妈妈玩。」

这是个很平凡的故事,也许也不怎么动听。但重要的是:这是个「治疗性的隐喻故事」,为一个不肯待在奶奶家,因为奶奶家都是大人不好玩,想要到外公家找表哥表弟玩的4 岁小男孩说的故事。这个小男孩吵着要离开,但大人没办法如他所愿,小男孩因为心情不好就躺到地上。于是,小男孩的姑姑蹲着看着躺在地上的男孩说了这故事给他听。当故事说到一半的时候,小男孩已经坐在椅子上,等故事说完了,小男孩站起来和大人们玩在一起,忘了方才吵着要离开的事情。

这事怎么发生?小兔子的故事里藏了什么玄机?一个治疗性的隐喻故事,有两个基本条件:

1.     隐喻故事要与案主的世界成一种对称的「同态体」。案主世界里的元素和过程,都能在隐喻故事里找到对应的脉络。

2.    隐喻故事里,要先同步同理案主的世界,同时,并为案主找到一条出路。

我们来看看隐喻故事与男孩世界的同态体对称性。

隐喻故事

案主世界


    有一只小兔子,躺在森林的地上。
    周围有很多很多只兔子跑来跑去,只有这只兔子心情不好,在地上滚来滚去。
    小兔子不喜欢在这里,他想要去别的地方玩。
    小兔子在地上滚来滚去的时候,手指头突然摸到地上有一个小洞,洞里有一颗种子。
    小兔子就把这颗种子种在泥土里;很神奇的,种子就开始长出来了。地上冒出一颗植物,开始不停的长高,不停的长高。
    小兔子趴在地上看着植物长高,植物越长越高,趴着就看不到了。小兔子就抬起头来继续看,直到脖子酸了。小兔子就坐了起来,植物越长越高,好高好高。
    小兔子就跳上去,抱着植物,植物就把小兔子给带到上面去了。到了天空高高的地方,终于停下来,停在一个大房子的门口。小兔子走进去,原来是巨人的家。
    巨人妈妈看到小兔子很喜欢他。巨人妈妈想和小兔子玩,但却不知道怎么和他玩。
  • 后来小兔子的耳朵碰到巨人妈妈的鼻孔,巨人妈妈就打了个呵欠,「哈啾-」小兔子就飞了出去,飞到窗口,有一朵云来载走小兔子,把小兔子送到家里。小兔子好想念他的妈妈,赶快去找妈妈玩。「再也没什么比在妈妈身边好了」


    小男孩躺在地上。
    周围有大人走来走去,男孩心情不好,心情起伏不定。男孩想去别的地方玩。
  • 突然有人在说故事,故事越说越好听。

 

 


    运用暗示的方式,让男孩从地上坐起来。男孩因为听故事而坐起来。
  • 跳开了情绪,进入大人的家。

 


    大人喜欢你,却不知怎么跟你玩。
  • 想念妈妈,赶快找妈妈。「有妈妈在身边真好。」

 

 

故事本身吸引了男孩的注意力,原先因为愿望被阻挠的烦躁被同理而抚平;而想要玩的心情也在故事里被满足。我们可以说「故事绕过男孩的心理抗拒,直接与男孩的潜意识沟通」。于是小男孩的抗拒没了,专心的听大人说「话」。表面上在听故事,而潜意识接收到的却是隐藏在故事背后的讯息。所谓「meta-story 」的东西。所以,故事本身就是一种沟通的工具,让说与听的管道更顺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4#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01:29:32 | 只看该作者
所以,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一个治疗性的隐喻故事,有哪些地方是我们可以停留的呢?

一、隐喻故事治疗的缘起

隐喻,是一种古老的沟通工具。古时候的臣子用隐喻故事对皇帝鉴言,圣经上,佛经上,也处处是隐喻的说法。所以,隐喻可以说是人类古老的智慧之一。(部分省略)
二、听故事的疗效

单纯的说故事。只是单纯的说故事,不做任何其它的事情,让故事自己进入听故事者的内心里发酵,孩子会自行建构出他自己的故事世界。在建构的过程中,若故事本身契合听故事者的遭遇,孩子内在的图像,甚至有时只是任何一个小点的契合,都有可能让听故事的人:

1.     一个窗口,一把钥匙,打开郁结的心房:促使聆听者碰触到自己的情绪,让情绪得已有宣泄的时机。彷佛是一扇窗,打开了,让孩子的心也得以打开;彷佛很温柔的手,触碰到被遗落的孤寂角落,让心变柔软,而有了被疼惜的机会。

2.    一个朋友:使聆听者感受到被同理,不孤单。

彷佛一个朋友,有相同的遭遇。彷佛人与人的界线突然模糊了,共同听故事的人有着与故事中人相同的心情。或者故事中的角色就进入听者的世界,成为心里的一个朋友。

3.    一瓶老酒:朋友不见,有时话不投机,但酒一落喉,却可以畅所欲言。隐喻故事促成说故事人与聆听者之间沟通的媒介。藉由故事本身的讨论而扩展平日说话的广度与深度。

4.    一盏灯:像一盏灯一样,照亮了平日难以触及的心灵暗处,突破了思维的惯性,增加了思考的方向与弹性。

5.    当头棒喝:有时又像禅宗的棒喝,听完故事,在脑子空明的剎那,对困境有了新的顿悟(insight) 。

6.    一张痊愈的地图:像一张地图一般,故事中人走出困境的内在历程,提供给孩子一张自己走出困境的心灵地图。这样的地图,可能透过以下不同的途径来产生改变。

·         改变信念(believes,价值观,对世界的相信……)

·         改变身体运作的习惯。(M. Erikson就曾经说一个捕手如何控制手部肌肉的故事,而让听故事的孩子,潜意识里学会控制自己的膀胱肌肉,而不再尿床。)

·         改变自我认同。

·         ……

三、为什么会有效?

为什么会有疗效?这样的问题就像在问,心理治疗为何会有疗效一样的复杂。基本上,我们假设心理治疗是有效的。而隐喻故事治疗,只是配合各种心理治疗的方法的其中一个有效的工具。因此,我们可以说,隐喻故事可以增添心理治疗的效果。隐喻故事基本上是一种沟通的形式,透过说故事来沟通。透过说故事来和案主建立关系,透过说故事来和案主的潜意识说话,透过说故事来将治疗理念传达给案主,透过说故事来告诉案主也许你可以怎么作,透过说故事来改变案主内在的心里结构。只要是用语言的部分,隐喻故事就可以结合到各种心理治疗的技术,因为,说故事是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部分省略)
五、故事在什么地方发生疗效

有时候,故事说给一个人听;而有很多时候,故事说给一群人听。在什么时候,谁来听故事,故事会对如何对人产生影响呢?听完故事又会发生什么事?我们来听个故事试试看。

在森林的深处,很深的地方。那是要走在一条幽静的小径,穿越了层层绿色的森林,从阳光灿烂到阳光温柔,从热热的外头到幽静的里面。如果你走在这样的小径,你会听到风吹的声音,鸟叫的声音,甚至是淙淙的流水声。就在这森林的深处,住着一个老鞋匠,老鞋匠住在这里有一阵子了。年轻的时候,鞋匠是住在森林外头的,做长途旅行的人会来像他订做鞋子,而这么多年来。老鞋匠越来越知道他要的是什么?随着时间的过去,老鞋匠也越往森林的深处居住了。「要做出一双适合一个人的好鞋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是老鞋匠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老鞋匠总喜欢对着小徒弟说:「要知道怎么样的鞋最适合一个人是要等待的,等待灵光乍现的那一剎那,才会知道选用哪一种皮。等到皮革选好了,还没有,要挑个黄道吉日,要等待适当的阳光把皮革晒得刚刚好。还要量很多次脚样,中午很热的时候,走路走到脚微微胀大的时候,还有晚上冰凉的露水让脚收缩的时候。把这么多的脚的样子通通一起考虑了,才知道怎么样式最适合这个人的好鞋了。你要知道,一双好鞋是要陪着这个人爬越千山万水,走过他人生的每一步路的。」小徒弟听的呆呆的,也不太懂。小徒弟心急的是:「可是,师父。有人没鞋穿啊!他急着要有双鞋好走下一段路。但师父你说灵感还没到,他只好光着脚走了。前面的路有碎石头,他的脚痛又没鞋穿可怎么办?」小徒弟的着急感化不了老师父的安定。老师父依然坚持他的原则,这可是他半辈子偕将领悟出来的道理。

小徒弟说服不了老师父。就决定到森林的外头,看看人家是怎样有一双好鞋的。小徒弟遇到的第一个旅人,有一双很棒的鞋。「这双鞋啊!陪我从山的那一头走过来,中间经过滚烫的柏油路,涉过冰冷的溪水,还有很滑的泥泞地;但是,这双鞋都陪我走过了。现在,我们一起到这风光明媚的森林里游览一下。」「那你的鞋怎么做出来的呢?」小徒弟急着问他。「做出来?没有啊!我的鞋子是在鞋店里买的。看一眼就知道这鞋属于我,我也属于这双鞋。」说完,旅人就进入森林里去了。「买鞋?」小徒弟搔搔脑袋,他怎么样也想不到买来的鞋可以这么好。隔几天,小徒弟又遇到另一个旅人。他背了好大的行囊,向小徒弟讨水喝。「这位大哥,你的鞋看起来很不一样,好穿吗?」「当然好穿,这双鞋啊!全世界大概找不到第二双了。它可是陪了我走大辈子的路。为什么全世界只有这一双你知道吗?因为最初的时候,它只是一张软皮。那时候我没鞋穿,临时就拿了一张皮,包在脚上用皮绳子绑了起来就上路了。后来,穿不舒服的时候,我就自己剪裁,拿起针线来自己缝。穿一阵子后,又觉得不太合适,我又加了衬底,又做了鞋带。唉呀!故事很长说不完。总之,一路上,我有什么新的需要我就自己来嘛!看到别人有好的样子,我也就添加进去。所以你看,这鞋虽穿了半辈子,却还是跟新的一样。」小徒弟这回总算大开眼界,原来,好鞋也可以这样来的。就在小徒弟打算到森林里跟师父辩论的时候。又来了一群人,他们在谈论一件奇怪的事情。原来,他们在山的那一头遇到了不用穿鞋子的人。那些人光着脚丫子在各种地面上健步如飞,爬山、下海、耕种、跳舞。「不用穿鞋子啊!那怎么可能呢?脚不会磨破,不会烫脚吗?」小徒弟的好奇心全打开了。「他们说,这也不是天生就能这样,是要磨练的。重点是要相信,不穿鞋也能过日子。久而久之,经过各种磨练,苦是苦了些,但也就会练就一双好脚皮,脚本身就是最好的鞋了。」这真的是匪夷所思,不穿鞋也能这么好啊!

于是小徒弟又来到森林的深处,准备跟老师父说故事。小徒弟口沫横飞的说了他遇到的三种人,好鞋不全是像师父您这样坚持才能有的。师父听了小徒弟的故事,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眼睛转了转,陷入了沈思。

感觉一下,听完这个故事,您的内在发生了什么事?这故事曾经说给不同的两个人听,两个人面临的是不同的困境,但都在这个故事有了很深的领悟。我亲爱的读者,你呢?

听故事的第一人,35岁,心中正困扰着,妈妈老是提相亲的事情,真不知如何与母亲沟通。主角心目中找对象的方式是自然而然相识、相恋而结连理,对于安排好的相亲本身有抗拒。听完这故事之后,主角领悟到,「原来也有鞋店啊!」对于寻找对象的方法有了突破性的接纳。听故事的第二人,33岁。正在为「要赶紧找一个合适我的心理治疗学派,就像一双鞋一样,专属于我的。但现在好像连皮在哪里都不知道」。这主角听了故事以后,在心理上开始接纳,刚开始即使不穿鞋,或暂时穿一双不一定是永久的鞋也不错。同样的故事怎么会对拥有不同困扰的二个不同主角产生疗效呢?我们藉由分析故事脉络,可以得到一些了解。

隐喻故事

故事脉络


    在森林的深处,……甚至是淙淙的流水声。
    就在……住着一个老鞋匠……年轻的时候,……,而这么多年来。老鞋匠越来越知道他要的是什么?随着时间的过去,老鞋匠也越往森林的深处居住了。
    「要……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是要等待的,……
    小徒弟心急……,小徒弟的着急感化不了老师父的安定。老师父依然坚持他的原则,……
    小徒弟……决定到森林的外头,看看人家是怎样有一双好鞋的。
    小徒弟遇到的第一个旅人,……「买鞋?」
    另一个旅人……临时就拿了一张皮,包在脚上……
    又来了一群人……不用穿鞋子啊……
  • ……听父听了小徒弟的故事,……陷入了沈思。


    用冥想的语气与形式说话,让听故事的人静下来。
  • 静思,重视内心最深处的声音。

 

  • ……不是随便就有的


    ……急与不急的冲突(冲突可以是内在可以是外在)
  • 参考一下别人的意见,开阔视野


    ……可以用买的……
    ……可以由不适合调整到适合……
    ……甚至可以不用穿鞋……
  • ……沈思,扩充你的内在视野……

在听故事人的心目中,「鞋子」本身到底隐喻什么,就看听故事的人当时他的内在最关心的是什么而定。听故事人的内在心理状况,决定了故事的脉络如何配合他的内在世界而产生连结。也就是说,若听故事人当时没什么内在状况,听完这故事也就没什么特别的领会,只是单纯听了个故事而已。若在说故事前,先引发听故事人的内在状况,在内在困境被引发的当下(不一定要立刻),说一个同态体的故事给当事人听,潜意识就会筛选想要听的,会根据故事的结构与形式,在内在找到一同态体对应的状态,透过故事,内在状态也有了些重新架构与改变。

我们再来深入看看这故事的脉络。这故事里包含了很多种「二元对立」的线索。属于一种「内在冲突整合」或是「内在价值澄清」的故事。二元对立的元素如下:

固执,坚定,有一理想的老师父 VS 心急,开放学习,不确定的小徒弟

         森林的深处 VS 森林的外头

      鞋一定要用订做的 VS 可以用买的

 鞋一定是做到合适了才穿上脚 VS 鞋可以边穿边修改

        人一定要穿鞋 VS 也有人不穿鞋,只是要有一段适应的苦日子

这样元素组合的故事,用来解决冲突:「内在冲突」或是「人际冲突」,在面临「人生选择」(即鞋子的隐喻)这件事上,有许多可能性都会是很好的。这故事也可以用来促进沟通,内在坚持与外在社会是可以沟通的;内心深处的坚持很重要,但听听别人的声音也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5#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01:30:04 | 只看该作者
幼兒的居家生活與規律(一)[轉載]



幼兒的居家生活與規律(一) Marjorie Thyer/林玉珠翻譯/賴瓊如整理
節奏  

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節奏,例如:白天、晚上是一個節奏;一天一天是一個節奏;一個月一個月是一個節奏;一年一年也是一個節奏;甚至從生到死也是一個節奏。在幼稚園裡有一定的節奏,孩子在固定的節奏中會感到放鬆,也會比較健康,因為在固定節奏的生活裡,孩子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接下來他可以做什麼,如此孩子才能安心的做事及遊戲,如果孩子不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可以做什麼,他會變得緊張。  

節奏與呼吸有關,因為有呼吸,所以我們活著。剛出生的孩子是沒有節奏的,他們的呼吸是混亂的,甚至我們在照顧新生兒時,必須經常去注意他們的呼吸,以避免其停止呼吸。幼稚園的節奏是一進一出,一呼一吸非兩極化的全呼或全吸,全呼的節奏會讓孩子非常興奮;全吸的節奏會很慢很慢,會慢到讓孩子想睡覺,一進一出的呼吸節奏是中庸的,較健康的,所以幼稚園有吸入及呼出的節奏。呼與吸的比例是1:4,而穩定的呼吸節奏要到12歲才會完成,所以,此階段最重要要做的事是在孩子的周圍預備節奏,「幫助孩子進入節奏中,而不是要求孩子要有完美的節奏。」  

幼兒階段,“呼”的節奏對孩子是最重要的。所謂呼的節奏在幼兒階段即是遊戲,不一定要出去外面,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約一個小時)可以自由的工作。而“吸”的時間要短,例如:坐下來聽故事,大約只要10~15分鐘就夠了。有些新生剛上學時,因為尚未習慣幼稚園的節奏,他會覺得不舒服、不習慣,所以不好好的坐下來吃午餐或睡覺,他會吵鬧,哭著不來上學,但是一個月後,孩子的身體進入學校的節奏,一切就會進入狀況。在幼稚園中,有時候來園較久的孩子玩得過久了,他們會問老師:「時間不是到了嗎?」「今天是水彩畫畫天嗎?」「日文老師怎麼還沒來?」因為孩子的身體知道時間到了,他們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他們也已經想要做了。孩子知道時間不是用頭或看錶,而是身體自己知道的。  

幼兒在頭七年,並不像大人是已經發展的意識,他們的意識和大人是不同的,所以才叫做童年。孩子的意識在童年是夢幻的,就像是做夢的感覺,一會兒有,一會兒沒有,不是醒覺的感覺。有節奏的生活讓孩子保有夢幻,如果一下子突然改變作息及規律,會打斷孩子夢幻的意識。幼稚園的節奏是一個接著一個,孩子很清楚的,我們不輕易打斷孩子的節奏,亦即要保護孩子的夢幻意識。  

在家裡孩子也需要像在學校一樣有清楚的、有順序的節奏,有的孩子早起,有的孩子則需要睡得比較久,每個孩子的狀況不同,為了幫助孩子健康的成長,我們必須順著孩子的節奏安排生活,而非要求孩子適應大人的節奏及生活,也就是要過「孩子的生活」,只要幾年的時間,我們就可以看出節奏對孩子的影響,如果能夠為孩子營造良好的生活節奏,必能增進良好的親子關係。  

所謂好的節奏即剛剛所提到的「過孩子的生活」,不是要孩子來適應大人的生活,如此孩子成長後的問題會比較少。每個人也都需要有節奏的生活,每天下班回家,大家都累了,回到家有一定的活動,大家一起吃飯、玩一點遊戲、洗澡、說故事、睡覺,一定的時間做一定的事,每天都一樣,孩子會覺得這些事很普通,很平常,所以要幫助孩子,父母最重要的要幫助孩子找出適當的節奏,何時吃飯、何時睡覺……,給孩子一個安定、安靜、溫暖的節奏,而不是今天去這裡,明天去那裡,一次又一次,孩子會覺得很緊張。良好的節奏生活會讓孩子感到舒服、安定、溫暖、有安全感。  

早上,大家都很匆忙,父母要上班,孩子要上學,所以更需要節奏。孩子一直都需要時間,孩子醒來需要時間,他很難像大人一樣說走就走、孩子吃早餐需要時間、孩子穿衣服需要時間、孩子上車需要時間…,所以,我們必須給孩子充裕的時間,為孩子預備好節奏,而不是把孩子匆忙的趕上車,讓孩子在車上吃早餐,這也許對大人還好,但是對孩子一定不好。

居家生活(在家如何過好的節奏生活)

建議父母在家可以和孩子一起做的事,這也是節奏的一部分:  

1.每天晚上為孩子“說”故事  

    在幼稚園裡,我們每天為孩子說故事,故事中有很多圖象,這些圖象都在我們心中,所以,當我們說故事時,圖象自然就會建構在孩子心裡,這不僅幫助孩子的圖象思考能力,又可以增進親子關係。大部分孩子的故事時間大約10分鐘左右即可,大一點的孩子則可以增加故事的長度,有時甚至分段完成,讓孩子對明天有期望也是一件好事。  

也許父母沒有時間可以學習很多新故事,但是有一個故事是所有孩子都會喜歡的,那就是父母自己或祖父母的故事、小時候的故事、過節慶或放假的故事,孩子會非常喜歡聽,因為這些都是我們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歷史的一部分,他們會很喜歡知道父母、祖父母也曾經是孩子。  

孩子常喜歡同一個故事一遍又一遍的聽,最後常都是大人因為要唸很多次已經失去耐*、不喜歡了,可是孩子還是很喜歡。當孩子要求一遍又一遍的聽時,我們應該試著體諒,這是孩子的內在需求。故事就像食物,食物在滋養我們的身體,而故事在餵養我們的靈*,故事就是我們心靈的食物。父母每晚和孩子在一起,除了可以知道孩子喜歡的故事類型外,更重要的是「陪伴」孩子的過程。  

Marjorie老師曾經有一個學生,當時7歲,是小一的年紀,有一天,孩子的父母到學校找老師,說他們的孩子每天都要求聽同一個故事,父母就輪流說故事,爸爸說完換媽媽說,父母己經覺得很厭煩,可是孩子還是不停的要求,父母問是否要繼續說給孩子聽?  

這個孩子瘦瘦高高的,他的體格是全班最高大、最強壯的,看起來應該會是一個很好的領導者,可是實際上,這個孩子非常安靜、不安,只因為他長得高大,班上其他人就期望他能當領導者,而實際上他又不是這類型的孩子,所以產生了極大的壓力。另外,他在家中排行老大,父母亦要求他要做許多事幫助弟弟妹妹,因此,這個孩子有來自家裡及班級裡的雙重壓力。  

老師問父母這個孩子每天要聽的故事是什麼?是「一次打死六個」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個裁縫師,人長得小小的,他每天都會拿著小小的針做裁縫,而且做得一手好裁縫。有一天,裁縫師在做裁縫時,旁邊放著一罐果醬,有許多蒼蠅停在上面,他拿起蒼蠅拍一拍,結果一次就打死了六隻,裁縫師覺得自己很勇敢,於是決定為自己做一條皮帶,並在上面繡著“一次打死六個”,然後他決定要帶著皮帶走出世界,大家看了他的皮帶,都覺得裁縫師一定是一個很強壯的人,後來他遇見了大巨人、動物及一些人,最後他發現,如果每次都要用強壯來解決問題是不可能的,所以,人必須用頭腦,而裁縫師證明了自己就是一個很有頭腦的人,他真是太了不起了。  

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孩子和這個故事的關係,他從故事中學到不能用強壯來解決問題時,就用頭腦來解決,所以,老師請父母繼續為孩子說這個故事,一直到這個孩子把故事完全消化、吸收進去為止,後來這個孩子成年後成為一名律師。  

孩子喜歡不同類型的故事,幽默的、唸謠的…,有時候,孩子們喜歡一個故事,單純的只因為那是「你」說的。  

孩子會長大,老師仍鼓勵父母繼續為孩子說故事,因為,即使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自己讀故事書,但是他們沒辦法全然了解故事的真義,所以仍然需要大人的協助,如此可幫助孩子從中得到完整的圖象,進而了解整個故事。當我們說故事時,大人會自然地把自己完整的經驗加入;孩子自己讀時,他們只會一行一行讀,當遇到不會的字或不懂的意思、概念就跳過,所以,孩子自己讀時,絕對不是完整的故事。華德福老師在孩子高中時還說故事給孩子聽,這時老師如果講述古典故事,孩子就能完整了解整個故事,甚至可以引導孩子進入更高的教育層面。  

2.讀詩  

    孩子喜歡詩裡好笑、好玩的聲音,他們喜歡玩聲音,所以,有韻律的詩,孩子會很喜歡。  

3.自由遊戲  

幼稚園中很重要的二件事:遊戲、故事,我們要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可以自由遊戲;故事在鼓勵孩子想像力的發展,所以我們要幫助孩子在家裡也可以像在學校一樣,能夠玩得好、玩得健康。

0-7歲孩子的學習是透過身體的模仿,而非語言的理解,我們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教他們讀書、寫字,教任何我們想要他們做的事,因為孩子愛我們,他們會盡最大可能滿足我們的要求,滿足我們要他們做的事,但這些學習成果都是假象,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如果讓孩子自由、順*的發展,讓他們做自己,他們就會一直遊戲、遊戲、再遊戲。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只要有東西,就可以一直玩,我們不需要給孩子精緻的玩具,越精緻、昂貴的玩具對孩子而言越是沒有用的玩具,因為這一類玩具多有固定的玩法,玩法有限,孩子很快就玩溺了,接著他們就會開始拆解玩具,拆了之後就裝不回去,然後玩具就壞了。  

孩子的意識發展是跟著周圍的環境走的,不管是在室內或室外,不是頭腦或智力來做決定,孩子一入校園,看到一根棍子便玩起棍子,把棍子當馬騎;接著看到石頭,放下棍子撿起石頭玩,最後也忘了他還在玩棍子……,所以,一直是環境在引導孩子,環境抓住孩子,環境中有任何東西吸引他們,他們的焦點就跟著轉移。  

我們要了解,孩子是透過「做中學」的,他們做任何事會本能地不斷反覆,例如:小嬰兒要站起來,試了一次又一次,跌倒了再爬起來。孩子的學習,都是透過不斷練習才成功的。  

小嬰兒出生時,他們的身體看起來似乎已經發展完整,但事實上仍然有許多未完成的,孩子的眼睛要到8歲才會發展完成,肝要到12歲才發展完成,其他像腎或許多器官還要更大才會發展完成,身體發展健康與否就決定在生命的頭7年,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幫助孩子有最大發展的可能。  

另一方面,如何發展孩子健康的感官也很重要,孩子出生時,感官便向世界開展,孩子如何經驗這個世界,與他的感官發展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鼓勵父母在家裡可以預備這些玩具給孩子:  

1.去樹林、公園或海邊玩時,搜集東西給孩子,例如:石頭、木頭、貝殼等,把這些大自然的素材給孩子,他們就會很自然的去玩。  

2.娃娃:不給孩子硬的、塑膠的娃娃,要給孩子柔軟、溫暖、沒有表情的娃娃,沒有表情的娃娃給孩子想像的空間。  

3.舊衣服:一些不穿的舊衣服,可以讓孩子拿來玩。  

在紐西蘭,有些人家裡很漂亮,有很好的沙發、很漂亮的裝飾、很好的裝璜,還有美麗的房間,但是這樣就沒有地方給孩子玩,因為要保持美麗。但是實際上,孩子是需要遊戲的,而且特別需要在大人腳邊玩,不要一直說:「你去,你去房間玩。」孩子離開大人就不會真正的玩,他們喜歡在大人的身邊遊戲。  

我曾經在一個孩子房間裡看到,地毯是一個圖案、床單是一個圖案、窗帘、牆壁各有不同的圖案,如此一來,我們如何期待孩子可以安定、安靜、和平的睡覺?台灣是世界上有名的塑膠城市,我們要避免這樣的東西給孩子,免得孩子無法有好的感覺、好的看見,如果形體是很不自然的,例如:誇張的表情、失真的玩具,孩子吸收到的就是不自然、不細緻的印象。在紐西蘭,我告訴朋友們,在台灣有些幼稚園裡都是塑膠草皮、塑膠樹、塑膠玩具…,他們都覺得難以置信。    

童年很短暫,需要自由的發展,多帶孩子到戶外動一動、跳一跳是好的。現代孩子多住在高樓,出門就坐車或摩托車,很少有走路的機會,有的話也只有走幾步路,我每天都走路到學校,走路回家,走路做很多事,透過自己的身體完成很多事情。在世界各國,今天和過去的經驗很不一樣,我們可以清楚看到20年前、20年後孩子的能力差別非常非常大,我們要正視這些狀況,才能幫助孩子。我們要讓孩子有光著腳在草地上行走的經驗,感受土地、露水…;我們要讓孩子有爬樹的經驗,這是與人工的爬梯不同的,因為爬梯有一定的形狀,不是正方形就是長方形,爬樹更具挑戰*,因為每棵樹都不一樣。  

我小時候的家,房子外面有圍籬,圍籬頂端尖尖的,我非常喜歡走在圍籬尖端,在上面練習平衡,一直到現在我仍然記得那平衡的感覺。人要成為一個平衡的人,必須要先得到身體的平衡,如果身體不能平衡,內在其實是很難平衡的。

在台灣,週一至週五大家都很忙,到了週末就想放鬆、休息,所以帶孩子去公園、去露營、接近大自然成為很多人最後才會想做的事。我要再一次慎重的提醒父母:0-7歲的孩子需要充分的動、爬、跳,如果他們可以充分地動、爬、跳,他們就能更自由的進入語言表達、思想表達。我們希望孩子可以成為一個成熟且思想自由的人,不是讓孩子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而是要讓孩子有很多動、爬、跳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大人要陪著孩子一起去做,這些生活上的改變是非常值得的!

問題一:老師剛提到孩子會一遍又一遍的要求聽同一個故事,可是我的孩子都對我說:「媽媽,講別的,不要每次都講這個。」她已經4歲了,這是正常的現象嗎?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有的孩子要更多一點,有的要更少一點。我曾經跟一位家長做入學前的面談,我告訴家長,學校裡同一個故事要重覆聽三週,這個媽媽說:「不行,我的孩子一個晚上就要聽6個故事了。」最後,這個媽媽讓孩子來上學了。一年結束後,媽媽告訴我:「我們現在一個晚上只要一個故事就夠了。」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已進入學校的節奏裡。重覆說同一個故事是要讓孩子可以消化,真正吸收整個故事,當然有些孩子會更快消化,所以,不需要將這件事情看得那麼嚴重。  

問題二:如果已經講完一個故事,孩子又要求另一個故事,是否要迎合孩子呢?  

    一個晚上給孩子一個故事是很好的原則。常常孩子要求一個又一個故事是因為還不想睡,想引起大人的注意,父母這時候只需要給孩子溫暖的擁抱,告訴孩子夢裡的小天使已經在等他,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期待明天的故事。  

問題三:我的孩子現年4歲,另外我還有一個小嬰兒,可是4歲的孩子表現出急欲認知的渴望,例如:看到桌上的醬油瓶,就會指著字問我:「媽媽,這是不是醬油?」以前有給孩子學英文,可是現在沒有了,畫畫時,她會在房子上畫門牌,寫號碼,也會寫英文,孩子有強烈的認知欲望,我該如何面對較恰當?  

從典型的情況來看,老大出生時,只有一個孩子,所以,整個世界就是天堂,因為父母都愛他,所有的注意力都在他身上,當老二出生時,不管父母如何照顧老大,老大仍會覺得被推出天堂,所以,不管老大做的任何事無非只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要父母關心。  

每個孩子都需要特別的時間單獨和大人在一起,也許是父母,也許是祖父母,如此他才會感受到大人是和他在一起的,如果有2~3個孩子一起和  

大人花長時間在一起,孩子仍然不會感受到父母是和他在一起的。不僅人智學如此討論,心理學亦如此,所以,「品質時間」很重要,並不是要很長的時間,重要的是要花時間跟孩子在一起,一天10分鐘就夠了,這段時間裡,是一對一,不受任何干擾的,即使是電話鈴響,當然,我們也不能告訴孩子:「現在就是你的品質時間。」  

一個孩子很容易,也不急,如果有二、三個孩子時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因為每個孩子都需要有單獨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但是夫妻只有二個。比較容易的方式是孩子睡覺時間不同,小的孩子比較早睡,大一點的孩子比較晚睡,然後一個一個輪流陪伴,但是,說易行難。或者有些孩子早起,那父母就早起,總之,找出一週的時間表,努力從中找出10分鐘給孩子。品質時間要每天規律,不要有時早上,有時晚上;也不要今天十點,明天八點,如此沒有規律,孩子會不知道他可以做什麼。  

規律生活的建立也需要一段時間,剛開始品質時間時,孩子會很興奮,他可能會叫、會鬧,主要想引起父母的注意。慢慢的孩子的身體就會感受到這個規律,知道這個時間可以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然後,不好的行為、吵鬧就會消失。  

知易行難,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些父母一開始很熱,我們都可以看到孩子很快樂,可是有時我們的生活很容易受到影響,例如:去爺爺奶奶家或是某人生病,然後就忘了品質時間,最後就漸漸不做了,等到孩子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又變得攻擊,問題又出現時,才又想起品質時間。不過,只要再重新開始做就好了,但是一定要去做,特別是有好幾個孩子的家庭更需要。  

我有一些經驗,在有好多個孩子的家庭裡,常常中間的孩子最容易被忽略,大的孩子會被要求去做一些事情,而小的孩子因為還小也會倍受重視,除非中間的孩子偶爾也能做做壞事或大叫一下,否則很容易受到忽略,特別是安靜的中間孩子最需要品質時間。  

品質時間要做什麼隨孩子的需求而定,也許一個孩子想要父母為他讀故事;另一個孩子想要父母陪他玩玩具;另一個孩子只想和父母說說話,享受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我有一個孫女,每天,我都和她一起洗澡,我孫女就會在這時候玩玩她的小鴨鴨,這段時間就是我和孫女的品質時間。品質時間重要的不是時間的長短,而是孩子跟父母在一起的感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6#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01:31:10 | 只看该作者
小种子华德福幼儿园老师手记夏天再见(9//1-9/5)
徐孟利
夏天国王离去,火精灵远离大地
秋精灵悄悄来访,
随着一场一场的秋雨,一场一场的秋雨
轻轻的落到地上,
住在石头底下的蟋蟀,在草丛里跳跳跳跳,
然后摩擦着它的翅膀,发出唧唧唧 唧唧唧的声音
和天上一闪一闪的小星星一起歌唱秋天来到

    在八月底结束了为期三周的幼小混龄夏令营后,小种子幼儿家园的秋学期正式开始了,九月一日来的第一天,放了一个暑假,有的没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刚回到园里,感到有些生疏,几个从夏令营就在这里的小朋友有点奇怪的一直问几个小学的哥哥姐姐呢?怎么没来呢?我说他们都回学校去上学了。他们点点头,就去玩了,大概心头也感到了一些新学期开始的成员变化。头一周如我所料的,得要花一些力气重新建立起孩子规律的生活与节奏。

    幼儿园里在过去几个月里陆续来了几位有兴趣参与未来北京華德福创校工作的朋友,我琢磨着如何让这些有志朝向华德福教育成长的朋友们,能够找到可以结合自身兴趣与专长,并对华德福教育在北京的发展能有贡献所长的地方。并逐一的和他们一起沟通与工作,现在我们已经有一个小小的幼儿园教师读书会在每周五的晚上进行着,还有针对自认”五音不全”的老师,我还帮他们”正音”,因为我发现幼儿园老师唱歌不准实在对孩子影响太大了,孩子们将完全的模仿,就这样,是一个崭新的工作团队的开始。

    新的老师进入与新学期孩子们几乎全数返回幼儿园就读,带给我很大的激励,这俨然已经是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幼儿园了—虽然我一直都还是要保守的宣称这只是几家不愿意上一般幼儿园的孩子们的游戏团体!但看着孩子们每天自在开展他们的创造性游戏、自信从事艺术课程的活动,认真的聆听与模仿新的晨圈与故事内容,并认真的协助老师打扫与切水果、修剪植栽等工作,热心的在用早点心与午饭时为同学们发碗、发杯子服务,在户外游戏时能畅快的奔跑与攀爬,就让我觉得这些孩子就比我之前所见的北京所谓很”高档”的幼儿园的孩子,只能按照老师的示范去做一些”工作”,在狭小的院子里跟着吵嚷的CD音乐跳舞摆动,要更真实的接近孩子的本质太多了!

    因为好几位新老师的投入,让我们有机会可以更细致的去规划每一个月的课程,也令人振奋不已,过去因为一个人工作,在备课部分总是觉得力不从心,还好从前在台湾师训期间已经累积不少晨圈与故事的内容,倒也还算够用,只是这次暑期返台进班观摩时,又看到更多老师原创的晨圈与故事内容,不免令我这从学生时代就喜爱文学创作的人,感到实在十分羡慕,所以也决定更进一步的要和这些老师一起备课与创作,包括和外语专长的卢老师带入英文部分的圆圈活动。果然人多力量大,开学的第一周,我和赵老师就分工合作,我负责创作中秋的晨圈,赵老师就将自己创作的”小青蛙找朋友”故事粉墨登场,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当老师们开启丰富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去设计课程,并以和谐互助的团队气氛一起工作时,就会有很好的能量互动产生,可想见这个新学期的课程内容必然将会更丰富多采。

    在和新老师一起工作的部分,因为这些对华德福教育有兴趣的老师们都非常温和善良,故我也一直提醒他们要注意给孩子适当的界线,以便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与规范,许多人误以为华德福教育是全然的开放与自由,教师必须非常依顺孩子的天性,然就我在台湾华德福幼儿园观察所见,已有十年已上华德福教育实践经验的慈心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态度都是非常严谨凝肃的,也因此,孩子们很清楚老师的界线与尺度,在自由游戏时,会自己度量拿捏分寸,不至于玩得太疯而制造过多的混乱,收玩具时也极有条理次序,孩子们用餐的礼仪及次序也非常被要求,但在应该和孩子保持生活互动时,老师的态度又是非常的温暖,可谓”恩威并施”吧,让我非常印象深刻。

    在实际的落实方面,我也有些心得,对于孩子而言,有技巧的给予界线是很重要的,而越界之后的处理的部分,也往往是很大的挑战,既不能伤了师生和气,又必须要能让孩子行为修正,我一般不太针对个人的行为强化,只是会大范围的提醒孩子们,吃饭时小脚要放在地上,小屁股坐在椅子上,小肚子靠在桌旁,这时候脚放在椅子上,或是站着的孩子就会自动修正,等待每个孩子都做到之后,我们才开始唱谢饭歌与用餐,几天下来,孩子们都可以做得很好,更让我感受到华德福幼儿园老师要用很稳定的生命体,去贯彻良好的生活节奏与日常生活习惯对孩子的影响。

    在严谨的生活节奏与规范中,也提醒新老师们要对混龄班不同年纪的孩子给予不同的理解,以保持与孩子有效的沟通,如三岁的孩子仍然相当梦幻,当他们在自由游戏时,开始乱丢玩具时,大人必须理解三岁的孩子尚无法集中专注力于一样游戏上太久,所以会有不知道要玩甚么的内在混乱情况,老师们就学习如何以富有想象力的故事语言,引导孩子顺利转入下一个情境游戏中,而四、五岁以上的孩子意识比较清醒,有时容易一时想象力枯竭而不知道要玩甚么,而开始带头捣蛋或三两个坐在角落聊天,老师们就邀请他们来参与大人的工作,如种植物、手工、清理环境等,让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转换心情,或是在观看别的孩子游戏的过程,找到下一个游戏的灵感。总之华德福教育在幼儿园阶段强调让孩子在教室中全然自主的找到自己的每日在保育室中要做的事情,乍看之下没甚么,但是对孩子而言,却有着重大的意义,因为这意味着这个孩子将发展出一种”自主安排生活”的能力,他们必须在能与周遭人事物和谐互动的条件下,将他们身体当中的能量用于去从事恰当的游戏或工作。

    由于建园之初的几个家长都是非常认同华德福教育理念的,所以在家校配合上也让老师们省心很多,家长们多能配合在家中不看电视与自己为孩子提供天然玩具,少玩攻击性玩具、多到户外亲近自然等非常重要的观念,所以孩子们几乎在自主游戏时都能成功的开展出丰富童真的创造性游戏内容,往往令人非常感动!

    我想当华德福幼儿园教师真是件挺养人的工作,带着幼小的孩子唱季节的歌曲与念诗、说故事来经历春夏秋冬也真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情,2008年秋天新学期的开始,看着为孩子工作的园丁老师们都认真的学习与准备开展着每一天幼儿园的工作,孩子们也能充满活力的度过每一天,就觉得很珍惜这样老师与孩子相聚一堂的缘份,衷心祝福这颗座落在北京朝阳区的小种子能够在地得到更多的养分与关注,好顺利的发展茁壮,有一天能向上延伸,变成未来的华德福小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7#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01:31:55 | 只看该作者
华德福教育、人智学兴趣小组(摘自“豆瓣网”)
http://www.douban.com/group/waldorf/?action=join
华德福教育的创办者是奥地利教育家鲁道夫·史代纳(1861-1925),他以自己的“人智学”为理论基础,于1919年在德国创立第一所华德福学校,历经80多年的发展,如今华德福教育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非宗教的教育活动,华德福学校遍布各大洲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的国家。

他认为教育应建立在对人的本质、人与宇宙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围绕着人、社会和宇宙的和谐发展而进行,在教育过程中,把每一个人都作为一个独立的精神统一体来看待。
他说:“现代物质科学是化整为零的科学……只能给予人们局部的真理。人类的心灵深处是复杂多样的,不能用物质科学中符合逻辑的概念来解释人,只能通过艺术性的方法来领悟和从精神科学中去探索,有心灵精神的科学应该是寻求知识、艺术创造、信仰奉献与内心的和谐。”

“孩子在不当的教育体制下,孩子的学校和家庭生活都得不到幸福,他们的思考模式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追求的目标是家庭、老师或社会给予的,生活的目标不是追求快乐,而是完成家庭、老师或社会给予的任务,孩子不能成长为自己。”教育的目的不是给孩子填塞知识,而是唤醒他们来自灵魂和内在的某些能力,最终成为有独立精神的会思考、能实践的自由人!

华德福教育,简单地说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儿童身、心、灵,注重精神整体健康和谐发展的全人教育。课程设置是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意识发展,针对意志、感觉和思考,对儿童的身、心、灵、精神进行整体平衡教育,并结合儿童与生俱来的智慧和独特的个性本质,进行深层意识教育,协助儿童的智慧生成,最终达到具有超越物质、欲望和情感的洞察力与判断力,实现自我,找到自我的定位和人生方向。

华德福教育资源网
精神科学与人智学(中文版)资源网
http://www.jiaoyu.org/(中文)
4H教育机构华德福书籍邮购处
http://www.4hedu.com/(中文)
鲁道夫.史代纳图书网
http://www.steinerbooks.org/(英文)
鲁道夫.史代纳在线图书
http://www.rsarchive.org/eLib/(英文)
捍卫史代纳网
http://www.rudolfsteinerweb.com/(英文)
鲁道夫.史代纳网
http://www.defendingsteiner.com/(英文)
音语舞网页
http://web.ukonline.co.uk/eurythmy.wm/
http://www.anthromedia.com/home/art/eurythmy/introduction_to_eurythmy/
歌德堂
http://www.monkeybrains.net/~eightize/SCWHS/pages/p48-49.html
华德福家庭学校
http://www.waldorfinthehome.org/(英文)

各地华德福实验园
成都华德福学校
http://www.waldorfchina.org/
北京枫丹华德福理念幼儿园
http://blog.sina.com.cn/waldorfkids
琉璃光(台湾华德福):
www.lapislazuli.org
小树林儿童之家
http://blog.sina.com.cn/xsletzj
深圳龙华梅花山庄小松树儿童之家
http://blog.sina.com.cn/77xiaozhu
广西东兰隘洞中学实验班
http://blog.voc.com.cn/sp1/shiyanban/


华德福教育研究者博客
卢安克的博客
http://luanke.jiaoyu.org/
萧望野的山村灵性学校
http://na_mei.tianyablog.com/
吴蓓老师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waldorfbj
曾柏良博客
http://blog.nnsky.com/blog_1383.html

相关网站
小巫论坛
http://www.weewitch.com.cn/index.asp?boardid=30&page=1
园之友
http://www.foo.ngo.cn/
山沟网(板烈学生的生活环境):
www.shangou.net
自然之友
http://old.fon.org.cn/enl/content.php?id=82#jieshao
大自然儿童教育
http://www.dzrjy.com/
志愿者的复新理想
http://www.douban.com/group/36053/
绿土地社区
http://www.greencommune.org/
华德福教育步廊阁
http://blog.sina.com.cn/greenriver

相关博客
蒙令华
http://blog.daqi.com/catalog/654/2144/index.html
韦天钰
http://blog.daqi.com/weitianyu/
赖效莹
http://lmusic126.blog.hexun.com/
耿超
http://hi.baidu.com/efarm
广西志愿者日志
http://sony1978115.blog.163.com/
思如花语
http://blog.nnsky.com/blog_11514.html

宗教哲学专家博客
辨喜专家王志成博客
http://chinasaa.blogchina.com/index.html

腾讯讨论华德福教育(1)的群组号(已满):1448654
腾讯讨论华德福教育(2)的群组号(已满):36227208
腾讯讨论华德福教育(3)的群组号((已满):14457120
腾讯讨论华德福教育(4)的群组号(新建):526135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8#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01:32:24 | 只看该作者
人智学智学是鲁道夫·史代纳创立的一门精神科学,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智慧、人类以及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研究人智学是探索通往精神领域的知识途径,通过研究人智学可以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人类的精神存在,物质世界与宇宙的现象。研究人智学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完全开放的胸襟,既不盲从也不随意拒绝,当人的内心有所需求,这种知识和智慧就会涌现,并可以依内心世界的需求来调节,直至获得精神世界共鸣。
  
   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人们对教会和教庭非常失望,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新的醒悟,很多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和精神研究者对基督文明进行反思,他们对人们逐渐远离教会表示关注,并大声呼叫上帝死了。于是,他们开始思考和探索人在上帝死了之后应该如何活着,在思考和探索中寻求新的精神生活方式。当时哲学家和科学家都认为自然科学只能研究物质世界,而任何涉及到精神生活的研究只能是宗教信仰,而没有科学可言。
   奥地利科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鲁道夫史代纳(Rudolf Steiner)对人的精神活动做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精神领域,并创立了特别的精神科学(Spiritual Science,称为人智学(Anthroposophy)。研究人智学是探索通往精神领域的途径,人智学研究对象是人的智慧、人类以及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人智学可以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人类精神的存在,物质世界与宇宙的现象。研究人智学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完全开放的胸襟,既不盲从也不随意拒绝,当人的内心有所需求,这种知识和智慧就会涌现,并可以以内心世界的需求来调节,直至获得与精神世界的共鸣。
   史代纳认为大约从1413年开始,人类的意识已经发展到了第五个文化纪元The Fifth epoch(注:在人智学中,史代纳根据人类的意识发展来划分历史发展阶段,一种意识发展的阶段称为文化纪元,大约2900年为一个文化纪元)。在这第五个纪元里,个体意识已经觉醒,每一个人都可以独立地发展自己的精神生活,并有能力通过自己的修炼而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因此,人的精神自由和独立,成为精神发展的首要条件。这种意义的自由和独立是超越个人情感、血缘、地缘、政治、文化与宗教信仰的影响和限制的,而精神自由和独立是必须通过适当的教育和自我改造来达成,华德福教育体系就是建立在人智学这样的理论基础上。
  
   史代纳对人类的智慧和人的意识发展做了深入研究,从而得出关于人的身、心、灵和精神发展的独特认识,他对人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华德福教育的理论基础。史代纳发现了人的意识是阶段性的发展,七年为一个周期。华德福教育就是配合人的意识发展规律,阶段性针对意识来设置教学内容,让人的身体、生命体、灵魂体和精神体都得到迎合和发展,因为人的自我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身体、生命体、灵魂体和精神体都扮演不同的角色。针对人的深层意识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成长为自己,最终才能达到具有超越物质、欲望和情感的洞察与判断力,结合与生俱来的智慧和本质达成自我,最终找到自我的定位和人生方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9#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01:32:49 | 只看该作者

华德福教师的必备素质

斯坦纳博士(华德福教育创始人)/文    卢安克/译



  在Waldorf的理念中,当作老师的3个动机规律是:被感动和感谢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世界,意识到小孩成为我们要解开的精神秘密。以爱的方式发挥的教育方法,使小孩自然地靠我们的生活去教育自己,使我们不用影响他现在还在生长中的、以后要出现的自由。(1.以感谢的方式接受;2.以爱发挥的教育方法;3.让孩子的思想自由地发挥。)

爱心

  在我们的Waldorf学校,我们很重视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不重视他能掌握什么技术或者知识。老师不仅要爱学生,也要爱自己的教育方法,不过,不是因为方法是他自己的,而是因为方法让小孩形成了什么。爱小孩是不够的,要爱的是自己的事业。而这种爱就是精神科学的研究会引起的,因为它会让我们发现奥秘的教育关系。

敏锐的观察力

  Waldorf学校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那就是,让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让孩子的灵心自由活力地发挥、让孩子的精神变清楚并获得认识。将来的人为了解决社会问题需要的,也是健康强壮的身体、自由的灵心和清醒的精神。为了能达到这个教学目标,老师们必须能完全看清楚他学生的,包括身体、灵心和精神的整个结构和它们的过程,使老师们能判断出学生的健康状况。只有老师做得到这一点,又能让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联系到灵心的发展和让它们和谐,老师才能确定哪个学生需要哪一种教育上的做法。

超强的学习能力
  首先,“我们的教育任务与人类过去给自己找的教育任务是不一样的。”人智学理论对于我们都是全新的一个理论,是与我们所受的教育不一样的,我们无法利用我们的经验。这就要求老师有颗开放的心;时刻准备好学习的心来面对挑战。

明白什么是“权威”

  在小孩换牙、自己的牙齿代替他本来遗传得到的牙齿时,小孩的特点就已经不像感觉器官一样去接受外界,而更具有了灵心的特点。他接受的也更是环境过程中包含的情感。这时,小孩需要依靠权威。7至13岁的小孩也还不能听出我们话中的判断。如果强制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听出我们句子中的判断,我们就过早地发挥了他以后才要发挥的。这个年龄段的小孩以他的特点要求的是:他要能相信我们,要能感到:“老师告诉我的事,是他根据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能说的。对我来说,他是我与宇宙之间的调解人和介绍人。”只有感到自己要成为小孩能尊敬的权威,我们才能成为7至13岁小孩的老师。

  所以,我们在Waldorf学校里认为,教育问题主要是一个什么人才能当“老师”的问题:具有怎样特点的老师,才能帮助小孩联系到宇宙的规律?

  本来爱行动并爱接受的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变成了什么呢?到了7岁的小孩变成了有灵心特点的。14岁之前还不是具有精神特点的,他还不重视逻辑的思考和智力;如果在14岁之前重视精神的逻辑思考特点,他的灵心就会过早地固定下来。7至13岁的小孩根据他的特点要重视的更是灵心范围(特点)的情感和有爱心的老师,不是逻辑和证据。如果他学的东西能包含性情和心灵的特点,那就很好。这个年龄中,老师这个人本身比什么逻辑都重要。所以,Waldorf学校的老师要以具有爱心的艺术表演和具有艺术的爱心让小孩接触到一切。知道每一个发展时期的特点和属于它的需要,是教育最基本的基础。

  7至13岁的小孩还不要靠智力去学习。他们不会听、也不会根据逻辑去分析从老师那里听到的话。他无意识地接受的,是在他的灵心中对身体的形成能起作用的,就像灵感一样。只有了解小孩无意识的灵感并与它合作,我们才能教育7至13岁的小孩。所以,老师们除了直觉的认识能力以外,还需要灵感的认识。

  一个7至13岁的小孩,他需要的是权威和能相信的例子。因为我能成为小孩与宇宙之间的联系人,他就相信了我教他的一件事,可是他在这个年龄段其实并不理解。假如这个小孩只能接受能理解的事,他在学校为了以后的生活能准备的确实太少了。有可能在这个孩子已经35岁时,他突然感觉到他现在理解的跟8岁时接受过(当时并不理解)的存在的某种关系。小时候,因为他的灵心尊敬权威而去接受,现在他就突然理解了。这样的感觉,就是一种生活的力量。在教育小孩的时候,我们要想得到30年后的这种力量。

自信

  华德福学校只有教学大纲,没有教科书。这给老师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所以老师一定要自信,爱自己;爱自己的教学方法。每个老师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安排学习的过程。

谦卑之心

  老师都不可能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每个班都会有一些学生将来要变得比老师更聪明。如果在教育这些能变得比自己更聪明的学生时只用一些自己能理解的内容,我们就限制了这些学生的发展。老师们需要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自己没有的才能。就是说,要尊敬孩子心中的、老师自己无法理解的东西。在培养这些心中存在的东西时,老师不要以为学生出现的才能是他从我们这里得到的像。我们不要说:老师们要给学生这种或者那种知识和技能。要的是对于小孩精神的尊敬(不是对于他脾气的尊敬)。这种精神不能是老师来建立,只能是自己发展的。老师能做的,只是把阻碍精神发展的因素拿走,把引起发展的因素拿来。精神是根据周围的生活过程和方式发展的,而这个生活过程和方式是老师来安排和发挥的。老师不能发挥他自己的脾气,而要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去教育并让小孩同情地在老师的生活中发挥小孩自己的生活。老师不能追求把学生变成自己的像。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他们在心里不要受到老师和前一代人引起的任何后果。

  如果一个老师想:“小孩的聪明是隐藏的,我的笨是看出来的,我从跟小孩一起的学习才能聪明起来”,小孩就能接受得很多。第一种老师能代表智力不参与环境而造成的作用,第二种老师能代表自己虽然没有直觉能力,可是同样能接受到精神力量而造成的作用。第二种老师是与精神合作的。靠智力故意为小孩创造比喻的老师造出的只是事实的像,可是像是被动的,它不能起作用。精神本身是一种创造的力量。为了接受精神的、能起作用的力量,我们需要找到创造的(艺术的)手段。

  教育者就像园丁一样,他不能自己提供生长的力量,而只能避免阻碍植物自己要发挥的力量,就是提供条件。这样,学生当然也能发挥一些老师自己没有的才能,而且学生的身体不需要形成老师心中东西的像。

开放之心

  我们需要培养出的,是那种一碰到新事物马上就能把自己的情感和判断根据它改变的人。这样的人才不会自私和封闭,才会开放、与他人合作改变世界。老师当然首先应该有颗开放之心:时刻准备着接受全新理念、全新的教学方法;接纳各种类型的同事和学生。

艺术气质

  老师把所有课程像整体一样从孩子的特点和需要发展出来,这是很重要的。如果有一个专门教体育、所以不会了解每一个小孩的老师根据同样的模式教育所有的小孩,这是很可怕的。体育课应该是从教室里发现的特点和缺点发展出来的。所以,在Waldorf学校的低年级,我们只让一个老师来上一个班所有对培养人应该有作用的课。我们对老师艺术才能和献身精神的要求很高,可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善人类。学生与老师之间需要一种艺术的关系。这样,老师以直觉和本能的一种方式就会做到学生的个性所需。 如果要成为这个年龄段的老师,我们就需要以艺术的手段介绍所有的课程内容(不仅是艺术课的内容)。所有课程(包括所有门课),都要让小孩自由地和和谐地发挥他的节奏系统。


[size=+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30#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01:34:09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我是一名华德福老师作者 Rebecah Freeling


                             译者      












    米茜今天第二次无故猛击另一个孩子。那个孩子哭喊到:我什么也没做!我就是从旁边走




过!我把米茜抱在我的腿上,坐在一个摇椅中,同时另一位老师去安慰受伤的孩子。大约一分




钟时间,我什么话也没说,我试图感受米茜的感受,寻找一种进入她内心的途径。很显然,内心




有某种东西使她烦躁不安,引发她的习惯(chronic)行为。毫无疑问这种行为必须停止,最重要




的问题是这种行为是什么?米茜需要什么?






我闭上眼睛,哼一首熟悉的曲调,让米茜和我安静下来。然后,我内心浮现出一个问题要


问:米茜,当你想这么做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你内心觉得它像什么?她耸耸肩。我闭上眼睛,继续哼一首熟悉的曲调,让米茜和我安静下来。然后,我内心浮现同样的问题:米茜,当你想这么做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你内心觉得它像什么?她还是耸耸肩。我闭上眼睛,还是哼熟悉的曲调,让米茜和我安静下来。然后,我内心再次浮现出一个问题:米茜,当你想这么做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你内心觉得它像什么?她仍然耸耸肩。





它像火一样吗?



不!



它像瀑布一样吗?



不!



它像一阵狂风?



是!” 我高兴得要跳起来。我们发现了一条通道。我提出建议:好吧,米茜。我想帮助你。我知道你不想伤害其他孩子。(她一个劲地点头,当然,她不想伤害他们!)当那阵狂风吹来,让它把你吹到我这里来,我会抱着你,直到它从你身上吹走。






     米茜同意了,充满着感激。我整天密切关注她,当狂风好像要吹来了,我*近她,让她容


易找到我。一周后,她越来越熟练地辨认出狂风来临的征兆,找我帮助。每当这时,我放下
正在做的一切,抱着她。攻击行为减少了,米茜更容易和别人交往。做为一名老师,我感到


巨大的满足,这就是教的含义——帮助孩子去理解自己,并照顾自己,培养他们对世上一切的自然的爱。这就是为什么我是一名华德福老师。





     如果基于我先前的经验和学习,我会罚米茜不准再玩了。如果攻击行为继续发生,我就


不让她做她想做的事情,或做一个奖励图表,来跟踪她的进步,我会以为米茜需要外在的
动力来学会控制她的行为。同样,我会和她谈论她的感受,挨打的每个孩子会听到,他们
也会告诉她,他们的感受。做这些事情时,我总是感觉不舒服。正是在Detroit,在Lora Valsi
的指导下 ,我参加华德福师资培训的时期,我找到了原因。





     华德福教育关于孩子有某些假设,其中一些是:





孩子热爱这个世界,热爱世上一切的人。


孩子是善的。


孩子需要慢慢地成熟。


孩子通常意识不到他们的行为怎样影响了别人。


孩子几乎不能够描述他们的感受。






孩子对精神世界有鲜明的记忆和联系。


孩子模仿周围成人的心情和意愿(intention)。





     米茜不愿伤害其他的孩子,我从这个假设出发,使我寻找攻击行为的深层原因。我理解


米茜,她可能意识不到她的行为,不能向我描述为什么打人,这促使我寻找接近她的途径,


寻找能与她交流的方式。正是在这种寻找过程中,我们真正地发现孩子,与他们最高级的自


我相遇。最高级的自我在成人和孩子身上呈现的一样多。我正是想和这个高级自我交流。高级自我隐含着愿望、计划、希望和恐惧,它经由人的身体来到物质世界,人的身体是有许多局限性的。持有这种观点,我就不可能罚她禁止玩耍,或用奖励图来改变她的行为。如果我有耐心、勇气,能够心平气和地和她在一起,如果我愿意抛开固有的想法,我就能了解到孩子身上的某种活生生的东西。

华德福教师培训的大部分内容是集中于了解自己。为什么我想要教?我生命的深远意义是


什么?关于精神世界我是怎么想的?我和精神世界的关系是什么?然后,我学会观察孩子


。他是怎么走路的?他的头是什么样子的?他是怎么坐的?他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参与某些任


务和活动?这种观察使我的感受更加敏锐,在工作中,给予我很多的指导。为了满足孩


子们此时此刻的需要,每天、每周、每年,课程重新被创造,引导他们迈向最高的善。





      我还学会了实践技能:做面包、湿水彩画、针线活、织毛线、编织、唱歌、讲故事、
清洁、做饭、粘土造型。我学会了怎样创编一个课程,在运动与静止、工作与游戏、喧闹和


安静、个体与群体之间平衡。我学会了怎样通过针线活、搭房子、听故事为将来的读书做


好准备。我学会通过做面包、做饭、搭房子、唱歌为将来的数学做好准备。我明白了我有


成为一名老师的能力,通过有规律的安详时间思考我照管的孩子们,把我自己和他们


的精神世界的最高意愿联系起来,我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我是一名新的华德福老师,正因此,我保持着我的理想。我的希望是这种理想成熟


到变成知识和智慧。我遇到的华德福老师和教过我的华德福老师给予我大部分的知识。孩
子们的祝福让我拥有智慧。





      这就是为什么我是一名华德福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9 22:35 , Processed in 0.13484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