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楼主: jssh36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南区西河中学班主任罗红霞:向光谷【高研班】老师们学习!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1#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08:31:07 | 只看该作者
没有早恋的美国高中生被认为“没能耐”
  作者:方帆
  尊敬的曲老师:
  您好!最近您老人家还好吗?
  我到美国,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两个月了。我想跟您说说,我现在就读的美国学校野马高中是怎样处理学生早恋的问题的。
  在美国,高中阶段学生恋爱是正常的,学校也非常赞同学生之间的恋爱。比如,学校会在学生毕业的时候办一个隆重的毕业舞会给学生,这是他们进入成人世界的重要仪式之一。男生必须穿西装,女生必须穿漂亮的晚装。通常,毕业舞会都是一对对情侣一起出席的。这毕业舞会也是商家最重要的生意机会之一。所以,在美国根本就不存在“早恋”这个贬义词。
  在美国,美国学生又是如何对待早恋的呢?很明显,假如在美国,到了高中毕业后,还没有男朋友或者女朋友的学生,就会被人看不起,因为“没有能耐的人”,才会到了高中毕业还没有约会的。而且,在毕业舞会上没有舞伴陪着参加毕业舞会的人,在学校里面要么是又丑又性格糟糕,要么就是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没人要那种。美国大学都不会录取这种叫nerd的书呆子的,就算成绩很好,可是不会社交,体育又不好,就属于彻底的失败者。所以,美国学生“早恋”被看作是成功的象征。
  我对早恋是怎么看的呢?经过美国老师的教育,我认识到,恋爱使人成熟。假如一个人从来没有接触恋爱,这个人很可能在成年之后因为经验不足而溃败。美国学生的高中毕业舞会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生难忘的经验。孩子们能在少年时期体验到恋爱浪漫的机会,不是挺好吗?我认为中国在对待早恋问题上过于生硬和苛刻了。学生的约会,不过是了解彼此,学会跟异性相处,学会迁就和包容而已,并非就要为了结婚而恋爱。
  希望老师您能赞同我的意见。
  祝,
  身体健康!
  您的学生,
  卢俊良
  2014年5月5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2#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08:35:28 | 只看该作者
一篇让中国式教育震撼的文章  




本文转载自兴趣教育行者《一篇让中国式教育震撼的文章》


我们中国人是否应该认真反省过我们的教育?我们中国的教育有缺陷吗?如果有,在哪里?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全面谋划自己未来前程的民族,应该怎样审视我们为孩子们提供的教育环境?
       请看一看凤凰网的这篇让人震撼的文章吧!这是一位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体验美国式教育的经历,读完这篇文章就可以知道中国孩子的创造力是怎样被扼杀的!




10岁的孩子被送进了美国学校,上英文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写论文,题目居然大得冲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上历史课,老师让孩子扮演总统顾问,给国家决策当高参;在中学的物理课上,作业竟然是一个市政研究项目城市照明系统的布局;而道德教育,居然是从让孩子们爱护小动物开始。
     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没有统一的考试,没有对学生的三六九等的分类排位。这就是呈现在一个中国记者眼前的美国教育。面对与中国教育截然不同的西洋景,种种的疑虑、困惑接踵而至,美国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这究竟是教育学者的危言耸听,还是对人与教育之间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
   
   美国小学给10岁的儿子留的作业是写一篇论文,题目吓我一跳:《中国的昨天和今天》。学习二战史,美国老师竟然让10岁的孩子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种种躲闪不开的冲突与思考,我由此遭遇美国教育。
   当我牵着10岁的儿子登上中国东方航空公司飞往美国洛杉矶的班机时,心中就充满了疑惑:我不知道在孩子这么小的年龄就把他带到美国去,是不是一个失策?一位朋友的劝告还响在耳边:最少应该让孩子在中国接受完基础教育再到美国,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最完整、最系统的。多少专家也认为,美国的高等教育很出色,而基础教育绝对不如中国扎实。
   直到我把儿子送进了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内心的忧虑终于得到证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在学校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开眼的是儿子根本没有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女教师弗丝女士看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6年级以前,他的数学是不用再学了!面对她那双充满笑意的蓝眼睛,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是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中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我的心就觉得沉甸甸的。在中国,他从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他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书包里没了负担,孩子精神     

上学就更松快了,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送给了我一个字正腔圆的答案: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的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已至此,总不能再把他送回国去呀?也只有听天由命了。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那些借来的书一边打着计算机,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作业?我忍不住凑过去看,儿子打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是:《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是一个小学生的作业?这样天大的题目,即便是博士,敢去做吗?于是严声厉色地问儿子这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
    我一时语噎:真不知道让一个10岁的孩子去运作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干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偌大一个中国,它的地理和文化,它的历史和现状,一个10岁的孩子能说得清么?我只觉得一个10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弄这些大而无当的东西,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扬,也没评判,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懵,一是我看到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使用的写作论文的方式,那时,我30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个作业又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边际可循,那这次真可谓是不着边际了。
   儿子猛不丁地冒出一句:饺子是文化吗?
   饺子?文化?我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答。为了不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真是没少下功夫,我们总算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计算机前煞有介事地做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样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我这个虎头虎脑、从来就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只是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
   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很快就把文章做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10页,又是自己设计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那一本一本的参考书。
   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特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他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   

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布置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  没有评价,既未说对,也没说不对。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骄傲,但是她为我们震惊。是不是?儿子反问我。我无言以对。心中始终疑疑惑惑:弗丝老师希望他们进入什么境界?
    儿子6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是作业,这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开始对美国的小学教育方式有了一些理解。老师正是在是通过这些设问,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引导孩子们学习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
    看着12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情景: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书中的结论,有些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两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审视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3#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08:41:17 | 只看该作者
美国孩子们的“班干部”怎样产生?
                                  薛涌  旅美学者
   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上小学二年级了,班里的事情也越来越复杂。她不时回来讲讲,令我想起了我同龄时的小学生活,也得以把中美的小学作了一番对比。
   我们小时候,从一年级起就有班干部,全是老师指定的。老实说,我班里的几个班干部,确实属于好孩子,功课特别出色,不能说老师偏心。但渐渐长大后就不同了。像我这种不争气的“平民百姓”,对“干部”多少有些气,觉得他们就知道巴结老师。中学时更明显,选班干部的标准,主要还是“听话”,而且班干部和一般同学之间隔阂不少。
   女儿上学,从来没有听说有班干部。第一年上学前班,老师给全班同学分配任务:有的是把门人,即孩子们列队进教师时,把门打开,等全班进去后再关上;有的是领队,走在第一个,引导全班进入教室。可想而知,孩子们都想当领队,不想当把门人。不过,这些角色,从来是每个人轮流,绝对平等。目的是教育孩子,每个人都要给大家服务,对别人都应该尽责任。这大概也是培养集体精神的第一步吧。女儿上二年级后,班里照样没有学生干部。不过,人是权力的动物,从小就希望当头头,支配别人。上午有一个20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一个年级的孩子在游乐场自由活动,小小的权力角逐就从这里开始了。
女儿班上的一位叫阿利克斯的男孩,组织起一个虫子俱乐部。女儿喜欢自然,赶快去参加。结果她发现,阿利克斯把自己封为老板,另一个女孩子是副老板,还有一个是老板助理,她则是个普通雇员。女儿是个谦和的人,对此并不太介意,跟着玩了不少时间。
俱乐部有种种规矩,比如新成员要考试,即抓一个小虫子,但要好好照顾,不能有任何伤害等等。
不过时间久了,女儿觉得自己总听人指挥,有些不耐烦,就决定退出,发起了一个自然俱乐部,马上招来三个小朋友加入。这次她可神气了。她当老板,她的好朋友尼克当副老板,另外一个叫奥莉维娅的女孩当老板助理。
当我听说奥莉维娅加入时,心里多少有些吃惊。这孩子我知道,非常聪明,是个典型的孩子王,什么事情都要按自己的主意办,从来不甘居人下。她怎么可能安心当老板助理呢?果然,几天后,俱乐部中的权力发生了变化。女儿作为老板,定下了规矩,要给手下人评分,根据工作成绩确定职位。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捡树叶。那个奥莉维娅特别机灵,马上捡了许多,比尼克的成绩好。女儿找到尼克,问是否应该让奥莉维娅当副老板,他当老板助理。尼克无话可说,只好同意了。不过过了几天,尼克宣布退出,自己另立一个快乐俱乐部,女儿还答应去参加。
这个小小的游乐场,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俱乐部。孩子们自由活动的时间有限,不能什么俱乐部都参加,所以俱乐部之间就要竞争。你想当头,就得发起一个俱乐部,并能把持俱乐部的领导权。同时,你要能吸引人来参加。如果最后成了光杆司令,俱乐部就失败了。可想而知,成为领袖要有几个条件。第一,你自己要比较有人气,人家愿意和你玩儿。第二,你发起的俱乐部要比较有意思,能够吸引人。第三,你要比较能干,会管理,能服人。那个奥莉维娅,就是这么一个人物。女儿说,她常常带一些小东西分给小朋友,而且主意特别多,许多孩子都喜欢和她玩。另外,我们还参加了一个包括她父母在内的家长俱乐部,大家凑在一起,当着孩子的面,夸奖孩子做的好事。奥莉维娅的母亲讲起自己的女儿来说:“一次,奥莉维娅组织一个音乐剧,在开始时,她特地停下录音机里的音乐,问大家是否都能跟上。这显示了她对别人的关心,显示了她的领袖才能。”
我当时听到“领袖才能”一词,心里一惊:七岁这么点一个孩子,谈什么领袖能力?但再一观察学校游乐场上的情况,实际上许多孩子都在为确立自己的领袖位置而努力。他们都懂得,自己是不是领袖,不在于老师怎么评价,而在于自己的小伙伴们是否认同。一个领袖,必须能照顾他人的利益,给大家带来福利。像奥莉维娅的母亲这样的家长,平时也潜移默化地鼓励这样的行为。
我们要培养未来有责任感的公民,就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组织自己,自己评价自己。毕竟,孩子不能一辈子都听家长和老师的。他们长大成人后,应该是一个独立思想的公民,为自己的生活作出选择。我们的教育,应该为他们日后对自己的责任做准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4#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09:02:49 | 只看该作者
大数据告诉你,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  





[tr]

圝圝我们经常说,老师影响学生的一生,这种影响力会恒久存在,我们永远都不知道这影响力会止步何处。

圝圝虽然我们都知道好老师对学生非常重要,但我们却缺乏实证研究和数字对此的强有力支持。

圝圝在美国,已经有一些权威学者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且用令人惊讶的数据结果告诉我们——

圝圝“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好老师,非常值得拥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5#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12:07:32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老师都不想当班主任?  



为什么老师对待班主任职务都避之不及
上学期,一所学校跟我联系,让我去给他们学校的班主任交流一些班级管理的经验。校长对我说,他们学校的班主任情绪低落,越来越多的老师不愿意当班主任,学校每学期安排班主任工作都非常头疼,让我去给班班主任老师们鼓鼓劲,提高他们做班主任的兴趣和斗志。
这真是一个难题,是我几乎不能完成的任务。我们可以交流一些班级管理的方法和技巧,但绝对没有能力提高老师们当班主任的兴趣。因为班主任所面临的教育困境,面临的劳动强度,面对的高付出低报酬以及所面临的高风险,绝不是我的一次讲座能化解的。
何止一所学校,有很多学校都面临同样的困境,老师们面对班主任这个职务,大都唯恐避之而不及。有些老师即便当上班主任,也大都是形势所逼,比如因为年轻,所以必须要当班主任,比如因为评职称必须要有班主任经历,当然更多的学校是采取强制命令的方式任命班主任。

班主任不幸福,那学生又何来幸福感?

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班主任是最重要的,没有之一,甚至比校长和中层干部都要重要。如果说教育就是一场战争,那么班主任就是在最前面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一群人,他们付出最多,也最辛苦,风险最大。这样的比喻或许不太恰当,但事实也何尝不是如此呢。
现在,很多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在提倡打造幸福教育,其实幸福教育的根基是教师幸福,目标是学生幸福。如果教师都没有幸福感,那么学生又何来幸福感。对于一个班几十个学生的领路人,如果班主任没有幸福感,那么这群学生又怎么可能有幸福感?如此一来,所谓幸福教育,只是空中浮云而已。

为什么老师都不愿意当班主任?
之所以越来越多的老师不愿意当班主任,主要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高付出,低报酬。
我把这一点放在首位,想必有人会站出来说话了,你身为班主任,怎么可以老谈报酬,谈钱,你们应当多奉献,而不是总谈索取。好吧,我没有那么高尚,而且我现在谈的并不仅仅是报酬问题,而是认同的问题。说得直接一点,现在很多地区给班主任的补贴,甚至可能不及班主任给家长沟通的电话费。如果想要班主任这项工作具有吸引力,首要条件就是要提高班主任的待遇,要让所有老师都知道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最重要的工作,班主任是学校最重要的也是待遇最好的群体
我相信,这远比你花钱去请一些专家来给老师说当班主任有多重要效果更好。很多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口口声声地说班主任很辛苦,很重要,可以他们很少想过,自己为改善班主任群体待遇做过什么。
2,高风险,手无寸铁。
说班主任是一件高风险职业,其他行业的人或许不相信,但班主任最清楚这个位置的风险程度。一位老师曾经跟我聊起这样一件事。他班上有个学生在自习课时总是吵闹,他已经多次单独提醒这个学生,但依旧没有改变,后来有一次他在全班批评了这个学生,他说自己当时很注意批评言辞,并没有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更没有用伤害学生的话,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摊上事儿了。当天晚上,家长就打电话给他,说他孩子回家后就关在屋里不吃饭了,质问他怎么能在全班批评学生,家长说要去教育局,甚至要去电视台投诉他。
这件事情给这位老师心里留下了阴影,他对我说,现在学生越来越难管,但班主任已经是“手无寸铁”,不能批评,不能惩罚,当然更不能开除。班主任除了和风细雨的说教以外,几乎没有多少办法。但事实上,和风细雨的说教不是针对每个学生都有效果的。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有一位班主任,班上一个学生的情绪非常不稳定,甚至有自杀倾向。他了解孩子的情绪主要来自于家庭,而非学校的责任。但即便如此,身为班主任的他也总感到肩负着巨大责任,这种责任甚至关乎生命。他用了整整一个学期跟这个孩子沟通,交流,那段时间,他的电话24小时都开机,甚至上课的时候都带到教室里面去,以便随时与这个学生沟通交流。
有一次,学生站在楼顶跟他通话,那一刻他真的感到了恐惧。后来通过努力,这个孩子情绪渐渐好起来,开始有了笑脸。他虽然感到很欣慰,但却开始考虑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是否还要继续延续下去。一个这样的学生足以耗费班主任无数精力,更何况他还带着四五十个学生,还担任着几个班的教学任务,其工作强度可想而知。而一旦某个孩子出现安全问题,那么这个班主任老师无论工作多么出色,基本都会被否决,甚至连累到家人的正常生活。
3,高难度,学生越来越难管。
学生越来越难管,这是班主任面临的共同难题,而这已经不仅仅是学校面临的问题,也是家庭和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现在这一代孩子,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而与之相对应的过于自我,或娇气或骄横,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等等问题就出现了,加上复杂的社会环境,比如说网络的影响,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都会导致班主任苦口婆心的教育功亏一溃。
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个别家长也越来越沟通交流。有些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似乎已经完成了教育任务,不理不睬,不闻不问。
顺便要说的是,班主任之所以感到“手无寸铁“,也是有其原因的。现在的领导和专家只要一谈起教育,谈起管理学生,满口就是关爱关爱关爱。而在我看来,他们口中关爱已经发展到溺爱,他们口中的宽容已经发展到纵容。我始终认为,严师出高徒,对学生就要象严父慈母一样,我们当然要关心每一个学生,但对于学生的错误,该批评则要批评,该惩罚则要惩罚。严厉是一种更深层的关爱,今天在学校学生如果不受纪律的惩罚,将来他们就更有可能受到法律的惩罚。
4,诸事繁杂,疲于奔命。
说到这一点,很多班主任想必很有同感了。学校给外界的感觉是宁静的处所,那么这种感觉可能只是表面上的,说到检查评比,创建验收,会议材料,那也是一堆一堆的。有些时候为了应付检查评比,班主任还得带着学生提前准备,教会学生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等等,这是一件让班主任烦心而又窝火的事情。
现在学校也面临婆婆太多的问题,教育局的每个科室都是学校的婆婆,每个科室都要写年终总结,因此都要找些事情来做,而很多事情,似乎都与班主任有牵连,因此,担任着两个班正常教学任务的班主任们,还得应付这些婆婆妈妈们的检查,岂有不累之理。
所以少些婆婆,少些虚的东西,还给学校一片宁静的教育环境,这也很重要。

提高待遇,降低负荷,让更多老师加入班主任这个群体
班主任可能是我们这个社会中职级最低但却是最重要的职位,班主任的精神状态关乎到学生的精神状态甚至整个教育的精神状态。现在教育一直在关注教材改革,教与学方式的改革等等,其实关注班级管理,学生管理,关注班主任的生存状态更为重要。
提高待遇,降低负荷,这是最根本的两条,这样想必会有更多的老师加入到班主任这个群体来,才会有更多心境愉悦的班主任带着一批心境愉悦的学生,我坚信教育应当是快乐的,如此,对教育很重要,对学生的未来很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6#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12:12:50 | 只看该作者
语言暴力背后是教师专业伦理缺失  2014年11月21日  作者:方云华   
  类似“笨蛋”、“傻子”的标签式的言语,会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形成这种自我认同,使得他们习惯于他人对自己的羞辱,失却羞耻感而破罐子破摔。
  网曝沈阳市沈河区北一经小学一个女老师29段骂学生的音频中,出现“臭不要脸”18处、“傻子”16处、“笨蛋”9处。记者采访这位老师时,她坦承,“我还真没注意这事儿……”,最近一段时间工作压力大,对孩子要求都比较高,过分严厉了一些,“我可能比较急躁,说话不太注意。对这,我比较抱歉,但是我也有孩子,将心比心,我对孩子没有敌意”。
  是的,表面看来,问题出在“急躁”和“没注意”上,但这“急躁”和“没注意”的背后恰恰反映了某些教师对孩子人格的不尊重和对自我角色的定位偏差。我们一方面总是习惯于居高临下,习惯于训斥和谩骂,而忘却了我们的言辞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影响和伤害;另一方面又总是“拒绝承认认知、情感或身份认同的差异”,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忘却了教师角色身份对我们情绪的特殊要求,因而缺失了身为教师应有的认知、情感和身份认同,不知不觉地将自己与孩子摆在同一个水准,许多时候甚至在理智上还不如学生。说到底,语言暴力的背后是教师专业伦理的缺失。
  因为专业伦理的缺失,我们就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个道理:我们的这些言辞,会有意无意地强化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身份认同。尤其是类似“笨蛋”、“傻子”的标签式的言语,对小学生来说,久而久之会让他们在内心深处形成这种自我认同,使得他们习惯于他人对自己的羞辱,失却羞耻感而破罐子破摔。也许真如这位老师所言,她对孩子并“无敌意”,甚至可以认为这样的训斥和谩骂的背后还包含着我们的所谓的恨铁不成钢的急躁与无奈,往高处说也是作为教师的责任心的驱使。许多时候,我们正是在对自己所认定的教育价值的追寻中未达成我们的追求从而慢慢地走向暴力——语言的,甚至是行动的。
  在实际的境况中又以语言暴力为甚,因为我们对体罚的危险还是有所认知的,相比之下语言暴力要比体罚“文明”。但我们却忽略了这样一个常识,体罚更多的是对身体的伤害,痛苦可能是短暂的,也是可以治疗的,但语言暴力对人尤其是对孩子产生的伤害却是长久的、难以消除和治疗的,因为它是对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的伤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邹泓说,“同伴或老师实施的语言伤害,还会给孩子的心理上投下一种阴影,致使他们不再相信外部世界,觉得这个社会是冷漠的、恶毒的,对社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排斥感……”。许多事实也早已证明语言暴力会摧残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会导致其心智失常,丧失生活勇气,促使他们厌恶老师、厌恶学校、厌恶学习,进而走向对亲人、师长、社会的反叛与仇视,慢慢地滑向自杀、犯罪等无视生命的深渊。
  身为教师,我们首先必须有清醒的角色认同,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自觉地加强职业修养,慢慢地拥有与我们职业身份相配的言行举止。如果没有相应的角色认知,所谓“爱心”,所谓“职业道德”,都可能只是说在嘴上的。其次,要消除教师的语言暴力,我们更要从伦理学的角度去思考。孔夫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教师伦理的角度来说,教师必须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尤其要做到慎言慎行。须知,如范梅南所言,“只有当权威不是以武力而是以爱护、情感和孩子内在的接受为基础时,成人才能对孩子或年轻人实施教育的影响”。(方云华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高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4年11月21日第2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7#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12:34:39 | 只看该作者
“差生”是如何“被形成”的(吴举宏)  
本文转载自锦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差生”是如何“被形成”的(吴举宏)》



没有孩子生来就是“差生”,秦朝陈胜质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宋朝汪洙更是直言:“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孩子没有上学时,没有孩子被标识为“差生”。可是一旦入了校门、来到课堂,就有一部分学生被称为“差生”。在幼儿园内,“差生”的称呼用得很少或者几乎不用,孩子们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在家长和老师眼中个个是天使;但是入了学,年级越高,“差生”越是叫得响、叫得频繁,越是刺激人的神经,以至于家长和教师都变得神经兮兮的。还有一个令人称奇的现象:再薄弱的学校都有“优等生”,再大牌的名校都有“差生”。“差生”转学到另一所学校,极有可能成为“优等生”。据说不少中国的“差生”出国留洋后都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几年后,他们昂首挺胸地回来了,而且还有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再过几年,他们又有了一番挺不错的业绩。对此,是否可以说,世上本无“差生”,“差生”是特定教育环境下“被形成”的呢?我看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
单调的选修课程制造了“差生”
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构建选择性和自主性的课程体系,因为提供服务于学生个体发展的课程体系是教育的基本责任。课程影响学生的发展方向,课程影响学生的命运。西方发达国家的个性化教育从一张张个性化的课表上就可以看出来,无需太多的说明和华丽的解释。一位留学英国的学生这样回忆:“我得知那个学期全校选修这门课的只有我一个人,教课的老师是个头发花白的老者。我问他这门课会不会取消啊,老师反问我:‘你想不想让它取消?如果你想上,我就会开。如果你觉得不值得,要退选,那我只好取消它了。’”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朴素的语言诠释着“课程服务于学生发展”的理念。其实,“一个学生的课堂”在西方发达国家是非常常见的。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而不计成本,一所学校提供100200门课程只是基本要求,学校会向全社会招聘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家长和社会专业人士可直接参与课程建设,以确保每一位学生选修课程的需要。学生真正实现课程选择的自主性,从而体现出人才培养的特色。因学生的需求而设置课程,这是建构学校课程体系的底线。
我们的课程观可从“龟兔赛跑”的寓言中可见一斑。“龟兔赛跑”的寓言在我国流传甚广,从中得出的“勤能补拙”的启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其实这则寓言是个伪命题,对教育的危害甚大,原因有二:一是龟的爬行与兔的飞跑是基因决定的,因此这种先天的“拙”岂是后天的“勤”所能“补”得了的?乌龟再刻苦训练也成不了飞跑的“兔”。二是将龟与兔放在一起比拼速度,这看似公平的竞争却是天大的不公平,因为乌龟输在“起跑线”上。让人笑掉牙的是,我们的教育天天在干这样的事,将全班几十位“乌龟”和“兔子”集中在一起开设“奔跑”课程,于是用不了多长时间,“乌龟”成为了“差生”;日子再长点,这批“差生”的自信心受到严重摧残,于是整天缩着“乌龟头”过日子。更为残忍的是,“乌龟”们想逃离“奔跑”课程的摧残,却始终找不到出路。“乌龟”向学校提出选修“养生”课程的请求,学校一口拒绝,理由很充分:一是学校没有“养生”课程的师资,就是有,也不能单独为你开设,因为教育成本太高;二是现在高考科目中没有“养生”学科,我们要对你的前途负责;三是你小小年纪不想“奔跑”、不想吃苦,却想偷懒而学习“养生”课程,“养生”课程岂是你这个年龄的孩子研究的?为了提高“乌龟”在高考中的“奔跑”成绩,学校还组织专门教师起早摸黑地为那些“乌龟”们进行“补差”,同时用“龟兔赛跑”的寓言鼓励着“乌龟”。虽然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构想,但是这一理想遭遇到考试评价、师资结构和班额规模等现实瓶颈。目前中小学师资队伍存在着专业种类少和人员编制紧等突出问题,学生想学的课程因缺乏相应师资而无法开设,选修学生较少的课程因师生比、教师编制等政策制约也同样难以开设。同时,大量的选修课程因缺乏权威机构的认定评价,而导致学校评价结果无法“走出校门”,不被社会广泛认可。新课程改革唱响了选择性、自主性的教育诗篇,但是在现实的岔道口,学生还是没有真正何去何从的选择权。于是,在门类单调的课程中,总有一批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避难所”,从而成了“差生”
单一的教育评价认定了“差生”
评价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着学生向何处去,评价的最高宗旨应是成人成事。可是,教育评价选拔功能的极端化,以认定一批批“差生”为代价,选育了部分精英人才。正如“动物学校”中描述的情景:泥鳅、松鼠、老鹰等进入学校,学校开设了游泳、跳跃、跑步、飞行等课程。游泳课上,松鼠、老鹰首先遭遇尴尬,由于他们是“旱鸭子”,遭到了老师的训斥和嘲笑。在跳跃和飞行课程上,泥鳅吃尽了苦头,为了提高成绩,他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两个项目上。一学期过去了,泥鳅被摔得伤痕累累,苦不堪言,虽然他一度想放弃这两个项目的训练,在游泳这个优势项目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碍于校方的规定和校长、教练的威严,他打消了这个念头。在期末成绩单上,泥鳅的跳跃、跑步还是只得了“C”等,飞行成绩为零,原本的优势项目——游泳由学期初的“A”等降到现在的“B”等;老鹰在飞行项目上以绝对优势得到了“A”等,但在跳跃、跑步项目上只得到了“B”等,游泳不及格;松鼠在飞行项目上得到了“B”等,跑步得“C”等,游泳没有及格,在跳跃项目上虽破了动物界的最高纪录,但也只得到“B”等,因为他是在树顶上起跳,而没有按照学校规定在地上起跳。在如此的教育及其评价中,泥鳅、松鼠和老鹰都是“差生”,都是失败者。这个情景岂是只发生在动物学校?现实中育人的学校中此类情景也是存在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和“万人同卷”的选拔性评价,湮没了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鲜明个性,使教育走入单一性的轨道,中考和高考作为绝对权威性、唯一性评价,必须人人过关,无一幸免。在中考、高考“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强制性认证下,即使再优秀的学生群体,也必须要认定出一批“差生”来淘汰,更不要说去关照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人们一直在沾沾自喜地标榜中考和高考的公平性,这种评价真的是无法替代的公平性选拔吗?公平的就是合理的吗?将泥鳅、松鼠和老鹰放在同一个泳道上PK,你认为公平吗?合理吗?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教育评价?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诊断每一个学生的潜质和特长,以便更好地选择适合的教育而促进学生发挥潜能、彰显个性,而绝对不是为了寻找学生的缺陷和不足,然后打上“失败者”的烙印。这种“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教育评价扼杀了众多学生的天赋和个性,造就了模式化的教育现状,培养出来的也一定是模式化的人才。我们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还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我们是为了学生发展而评价,还是为了教育发展而评价?看似问题浅显、答案明了,但是现实却有时写上了错误的答案,因为我们的教育有时还在“削足适履”,而不敢、不能为每个孩子选择一双舒适的“鞋”。倒不是教育不想孩子们穿上舒适的“鞋子”而走得更快,而主要是教育还无法摆脱那把“尺子”的魔法。
教育的无奈催生了“差生”
我们时常在屈从的处境中思慕人性的自由与完美,却从来不敢自主而充分地表达自己。这不仅是言语的堕落,更是精神的沉沦。在社会的种种压力下,教育难以独身自处,内心中充满无奈而默默选择了妥协。应试教育是一个历史的、重大的社会问题,校长和教师们心力憔悴,于是应试教育催生了一批批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在一个高度功利化的社会中,应试的教育和应试的评价盛行。在学校组织的一次又一次周考、月考、期末考、模拟考中,在一张又一张公布的“排名榜”上,“差生”形成了,并且得到学生、家长的群体认可。有时为了学校和班级的荣誉、教师的奖金,“差生”被打入冷宫而另册处理,或者干脆劝其退学这样更加省心,本科率和平均分会因此明显提升,表彰和奖金也就随之而来。“差生”们的日常生存状态我们都已经视而不见了,“差生”要么坐在教师的眼皮底下而受到严密的监管,要么被遗弃在教室的角落里而倍受冷落,甚至被直接或变相地拒绝在教育场域之外。他们成为学生课间饭后的谈资笑料,或者成为教师活跃课堂气氛的素材、教育学生的反面教材。在应试为唯一目的的教育中,“考什么教什么”成为研制和设置课程的准绳,课程体系缺乏自主性和选择性是逃脱不了的厄运。单一的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多元智能结构和本真的多样性的发展,加上课程管理缺少民主协商机制,部分学生只能在规定的课程体系中接受着非意愿的预定式教育,学生就这么“被设计”、“被加工”着。“削足适履”是一个妇孺皆知的笑柄,但却成为我们社会公认并被追捧的教育模式。在“削足适履”的教育中,不少学生独立行走的双足残废了,残废的还有孩子们的思想、人格。我们都知道,“差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没有适合学生成长的学校中“被形成”的。班级授课制本身就是一种工业化产物,加上单一评价制度的推波助澜,在这种高度统整性的教育体制下,人被标准化加工而得以大批量生产。一旦发现不适合加工的“料子”,就会被当作“废料”而遗弃。从此,一批学生因达不到同一尺子的标高,他们的人生被贴上“差生”标签。
教育的不公滋生了“差生”
高度统整性的教育难以照管学生生命个体自然属性的丰富性,同时现实中教育资源分配的失衡仍然是一个尖锐的问题。由于地区、学校和家庭的差异,学生在不同的教育世界中成长。因此国家将“教育均衡化”作为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那是因为还有相当一部分出生在落后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难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条件,他们在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教师带领下,使用募捐来的课本和纸笔,在破败不堪的教室中度过自己的学生生涯,他们中的一部分最终可能成为现实教育中的“差生”。对人的一生而言,学生时代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一个人在最佳的学习时期没有享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他(她)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就很有可能处于劣势,那就意味着生存和发展的艰难可能长期存在。
我们需要高度警惕学校中学生被社会阶层化,如果校园中权力、金钱等社会力量非法地侵入或强力地渗透进来,那么很有可能腐蚀或俘虏教师公平的教育操守。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教室中,不同的学生却在享受不同的教育待遇,教育资源在同一个教室中再次出现不公平的分配。在师生交往中,“优等生”受到优待,他们占有更多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而“差生”受到冷落、怠慢等不公正的对待。“差生”身在教室,却失去了许多教育的机会,“差生”成为教育遗忘的对象而成为教育的“看客”是不争的事实。
虽然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教育改革成绩斐然,但是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农村教育资源仍然相对匮乏。因此,对农村教育的高度关注和有力扶持,仍然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任务。改善农村学校条件,实行优质师资合理流动,加强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都是防止出现大批“差生”和社会未来弱势群体的英明之举。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新中国成立初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但是,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追求教育公平,需要我们不遗余力地长期奋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8#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21:50:00 | 只看该作者
我的班级建设关键词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0年4月16日8版     
■郑学志
    班级建设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有一个优秀的班级,班主任工作就会变得轻松而且高效。那么,怎么抓班级建设呢?我认为,“文化、制度、活动”几个关键词不能丢。
   
共同创造你们的文化
    学生没有集体观念,对班级的事毫不关心、没有热情,怎么办?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认同自己的班级?
   
    遇到这类问题,我常常反问:在你的班上,是否有鼓励学生共同参与的班级文化建设?班主任通常很茫然,只是摇头。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文化是班级建设的灵魂,没有灵魂的班级,学生怎么可能有归属感呢?
    一个成功的班主任一定要会营造班级文化,使孩子们热爱这个班级、喜欢这个班级,并以生活在这个班级为自豪。反之,你没有建立这样的班级文化,孩子们从哪里体会到集体生活的温暖呢?
    完整的班级文化至少包括下面三个组成部分:一是以教育教学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班级物质文化,如教室的布置等,这些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设施,无不折射出一种明确的价值观念和教育倾向,它是班级文化的外在标志。二是以班级组织与规章制度为内容的班级制度文化,它既是文化活动的准则,本身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三是以班风、学风和班级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它是班级文化的核心,也是决定班级文化品位高低的关键,集中体现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和精神风貌,是班级建设的灵魂。
    所谓利用班级文化教育学生,实际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外部教育环境良好、内在制度环境完善、并有崇高精神追求的“教育电磁场”,让每一个处在这个电磁场中的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场”的作用。
    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班主任还要学会提炼班级精神。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价值观念的核心体现,它往往可以凝聚成一句深入人心的话。
    我先后在班上推行过“让别人因为我的存在而幸福”、“我和别人不一样”、“做最好的自己”等班级精神。通过反复多次的活动,把班级精神转变为师生内心的准则,从而营造一个非常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这样一来,孩子们的一些缺点,往往能够被整体的班级精神消除,也免去了班主任的很多麻烦。班级是有生命的,也是有灵性的,要想创建一个优秀的班级,你要让你的班级有一种崇高的班级精神。
   
好制度让大家充满活力
    班级制度定得太多太细,容易使班级缺乏活力。而放松标准,学生又很可能过于懒散,导致班级混乱。制订班级制度的度该如何把握?
   
    制度是创建优秀班级的根本保证,它不仅能够使班级建设有章可循,还能够把班主任从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一套完整的班级管理制度,应该至少包括下面几个部分:
    竞赛机制。竞赛能够激发人的潜能,不断激起学生挑战自我的信心和热情,它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往往胜过很多空洞的说教。收书费是件很麻烦的事,学习委员得找每个同学一一收钱。魏书生对学习委员说:“我没有让你这样收,你可以用手表收啊!”学习委员很聪明,马上举起手表说:“同学们注意了,各小组组长请站在你们小组的左侧,下面我们要开展收书费比赛。各就各位,预备开始——”书费很快收起来了。
    代谢机制。任何一个班级,既需要一个能干的班干部队伍,但是又不能够只让部分人占据着位置。只有激发起全体学生建设班级的积极性,这个班级才有生命力。在这个问题上,我建立了常务班干部和值周班干部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既保证了班干部队伍有精英,又确保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机会,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我还出台了干部选举、培训、任用和引退机制,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管理人员代谢机制。
    协调机制。一个运转良好的协调机制应该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师生交流沟通的绿色通道,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和老师说;二是有学生自主处理班级矛盾的途径,如道德法庭、班级调解委员会等,学生能够透过它来协调处理内部问题;三是有一个制度化的固定处理模式,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引导机制。我一直强调制度的教育引导功能。通过制度使学生明确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该如何做,提倡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我发现,很多班规里的处罚细则过多,全是“不准”、“不许”,我想这对孩子的教育意义不大。班规中一个重要的精神应该是提倡和奖励,通过正面的规则来表达我们对大家的未来期望。鼓励往往会比单纯的处罚更有效。
    监控机制。一个班级要想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就不能不放权。放权之后,如何发挥舆论的作用进行约束,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放权不等于不管,而是让大家来管。很多班主任问:给干部的权力太大,他们如果要挟老师,怎么办?他们以权谋私,又怎么办?……很多问题,其实本质就是一个——你寻找到了合适的监控机制没有?我觉得最好的监控机制就是全员参与,力求民主、公开和公平。只有把一切都置于民主监督之下,才能够防止少数特权人员损害班级,才能够让班级产生自我纠错能力。
   
活动可以成就一个班级
    班级活动无外乎晚会、竞赛、运动会,久而久之,学生也失去了兴趣。如何使班级活动更具吸引力?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个平时看起来很松散的班级,一搞班级活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马上就被调动起来了,班级的凝聚力也就增强了。
    在活动的理解上,我觉得老师们的思路要广一些,活动泛指班主任为筹建优秀班级而采取的计划、步骤、措施和内容,它既包括我们平常所说的娱乐休闲性活动,如晚会、郊游,也包括一些带有明确工作目的的事务性活动,如谈心、讲座、读书比赛和寝室文化建设等。
    我喜欢在自己班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也常常建议学校多搞活动,因为活动不仅能够让班主任自己感到有为,还能够让参与活动的每一个孩子都感到自己在班上有地位、有用处,让他们对集体产生依恋感。
    有几年,领导连着把几个不好带的班交给了我。中途接班,一般都是别人不愿意继续带的班级。其中有这样一个班级,班上的学风很差,学生基本不读书。我把他们组织起来,开展了一个题为“挑战记忆极限”的活动。我“忽悠”他们说:“我并不认为考上大学就是优秀的,因此我不会逼你们读书。但是我想做一个科研实验,看看一个人在接触全新知识的时候,记忆的极限是多大?”我就背诵英语单词制定了一个游戏升级表格,每超过20个单词就升级一次。最高级别是法老,单词量可达到4000个。因为是实验,而且还能升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不出半年,我班的英语成绩大幅度提高,而且学风明显好转。
    我常常对年轻班主任说,多动脑筋开展活动吧,班主任“忽悠”学生参与活动的能力越强,你的班级建设就越有成效,班级的生命力就越强,班级也就越好带。所以我每到一个学校,每接一个班级,总是想办法组织各种活动。
    创建优秀班级很难吗?我一直认为不,如果您抓住了班级建设的关键词,我相信,您的工作也会变得高效而轻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9#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21:53:18 | 只看该作者
不要被思想灼伤                               薛立民
  苏格拉底认为,存在着另一个更为常见的由“暴虐灵魂”组成的阶层,但他们不是作为统治者,而是作为教师、演说家或诗人,这些人可能是危险的,因为他们已被思想灼伤。
  教育是一个理想的王国,如果教师灵魂深处的“专制”意识占了上风,在教育教学中,他所扮演的“暴君”角色将会是何等明显!学校是学生人生最初体验的试验田,一个有“暴君”言论倾向的教师会驱使孩子们的心灵走向狂躁,甚至可能导致最优秀、最聪明的孩子在未来的政治生涯中有暴政倾向。由此可见,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如果缺乏谦逊与节制精神,最终受损的将是社会民主。
  党的十七大再一次强调“教育优先发展”以及教师的作用,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在行使教师的权力时,该起到怎样的作用?
  谈到这个问题,就不能忽略对“何以为师”的探讨。何以为师?智者为师,善者为师,能者为师。如果这三条达不到,那就像假和尚坐庙,如何能培养出一代优秀的学子?而智者,是应该有一些哲学思维支撑的,哲学思维的缺失使得一些教师在知识的森林里徘徊,虽勤于读书,但终无所得,难以追寻思维的高度,这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瓶颈。
  哲学思维方式曾红极一时,但是它也仅限于在理论研究者中倍受宠爱,在教师群体中一直曲高和寡。柏拉图说:“教育在其最高意义上而言就是哲学”。温家宝总理的《仰望星空》一诗折射出的也是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是的,一个只关注脚下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记得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九卷中记录了苏格拉底和格劳孔的一段对话:
  苏:饥渴等等不是身体常态的一种空缺吗?
  格:当然是的。
  苏:无知和无智不也是心灵常态的一种空缺吗?
  格:的确是的。
  苏:吃了饭,学了知识,身体和心灵的空缺不就充实了吗?
  格:当然就充实了。
  苏:因此,那些没有智慧和美德经验的人,只知聚在一起寻欢作乐,从未再向上攀登,看见和到达真正的最高一级境界,他们为任何实在所满足,从未体验到任何可靠的纯粹快乐。他们头向下,眼睛看着宴席,就像牲畜俯首牧场只知吃草一样。须知,他们想用这些不实在的东西满足心灵的那个不实在的、无法满足的部分是完全徒劳的。因此,这种人的快乐之中岂不必然地混杂着痛苦,因而不过是真快乐的影子和画像而已。
  像柏拉图和孔子所做过的那样,艾伦·布鲁姆的老师施特劳斯一生在大学执教,把古典政治哲学的要义传给年轻的学子,通过教育使未来的立法者意识到政治的不完善,教导他们追求更佳的政治,培养更高尚的道德品行。施特劳斯说:“政治哲学就是试图引导资质较好的公民,或不如说引导这些公民的资质较好的子弟,从政治生活走向哲学生活。”把古典政治哲学落实为教育,在古代,柏拉图是这样做的,孔子也是这样做的;在当代,施特劳斯在美国大学耕耘达三十年,为美国培养了几乎整整一代保守主义的政治家和学者,这些政治家们在今天构成了美国政坛的中坚,他自己也成了教师的典范。
  任何经典文本的阅读都会使教师有一种玄乎其玄和扑朔迷离之感。读罢艾伦·布鲁姆的名作《闭塞的美国心智:高等教育如何导致民主的失败,如何导致今日大学生心灵的枯竭》一书,再回过头来重读《理想国》,我愈加觉得,中国教育工作者今天最需要警惕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要唯书是信、唯书是从,否则只会被思想灼伤,而失去自己思考的独立性。无论是阅读柏拉图、施特劳斯或亚里士多德,还是莎士比亚、鲁迅或尼采,都会面临“解释的冲突”问题。当一切阅读无法融合的时候,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用老子说的“致虚极”的方法试一试,在虚寂中我们会认识到,真正的政治哲学必然是殊途同归的,如果我们形成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并付诸持久永恒的教育实践,我们就能从思想的迷宫中走出来。
  古代的师者典范湮没在“神秘的自然”里,而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教师则湮没在“混沌的思想”中。但愿我们能在两者之间保持一种恒久的张力,时代越是充满幻想和幻象,我们越是要保持清晰和敏锐,而不能迷失于“知识的森林”,迷失于对古代和现当代优秀师者的机械模仿,尊重时代精神和尊重古代的经典同样重要,忽视了这一点,拥有至上智慧的教师也会变成“知识的暴君”,因为知识从来不等于智慧。
  近年来,不少人强调“教育生态”问题。笔者认为,“好教师”都应该是关注学生的,他们在关注学生的希望与迷惘、充实与无聊、快乐与烦恼的同时,也在追寻着教育的轨迹,观察并研究通过教育,学生的心灵是得以敞开还是闭塞不明。我想,这是否可以作为评价“好教育”与“坏教育”的关键标准?是否还可以说,教育的真谛不是各种理论的外现,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心灵转向”?做“孩子王”
  的教师是否该用平静和博大成就自己的“王者风范”,在教育的舞台上,怀着崇高的希望优雅而欢欣地舞蹈?从施特劳斯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合格的现代教师应该具有的样子:教学早已不是他的归宿,他清醒地注视着这个时代,具有冷静与从容等古典美德,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众声喧哗中提醒自己和别人该坚守何种底线,从而把自身的知识和美德导入学生的灵魂深处,把学校构建成一个民主、理智、幸福、宽容的“理想国”。
  如是,我不禁感叹:在甜蜜的梦乡里,教师都是一样的,但是当太阳升起,当他(她)面对着学生的时候,教师与教师之间又是多么的不一样!
                           《中国教育报》2007年11月8日第8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30#
 楼主| 发表于 2015-4-20 09:33:14 | 只看该作者
给教师的二十二条建议
第一条   明确你自己的职业特点
    走出师范的大门的时候,我们每个人脑子里装的是教师职业是“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和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观点,当我们真正走进教师队伍之后,很快会发现实际情况远非如此,我们的职业只是三百六十行中普通的一行,无所谓灿烂不灿烂,更谈不上是什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从事的这份工作,只是借此养家糊口、赖以生存而已。与其它的热门职业相比,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有时还显得特别的低。
  降低你对职业的期盼,这样你都会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第二条  永远不要说校长的坏话
    虽然我们的工资是由财政拨款的,但你不要忘记实质上是校长签发的。当你用自己的长处与校长的短处相比时,你会觉得校长不如你,最常见的比法就是校长教书不怎么样,但校长却有你永远也比不过的特长。如果只用自己的长处去指责他人的短处,除了说明你的无知外,再就只能说明你在干着缩小自己活动空间的蠢事。
    特别提醒的是,当你希望有人与你一同说校长的坏话时,你大概已无可救药了。

第三条  尽量避免与“工作狂”教同一个班级

  我绝无贬低那些对工作负责的同事,但我们确实应该努力避免与那些视时间就是质量的同事共教一个班级,这倒不是因为他们很优秀,而是因为他们可以毫无节制地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
学生的学习时间是一个常数,他挤占了更多的时间,必定是以牺牲你所教学科的时间为代价的,到头来,学生的总体成绩不大可能很理想,但他可能较为突出,你却较为平庸。不是你怕平庸,而是你很可能不值。

第四条  每年资助一名贫困生

  在你的学生中,一定会有一些相对的贫困者,你每年可从中选择一名资助者,用不着全额资助,你可不用太多的花费,提供学生的学习用品,那怕只是一些草稿纸也行。请你不要将你的行为理解为仅仅只是一种资助,实际上,这种行为能让你更多地关注你的学生,增强师生之间的交融性,在这种“资助”过程中,你会发现,你的收益将远大于你的支出。

第五条  永远不要低估你眼中的差生

  这世界原本没有差生一说,只是由于评价标准的差异,导致了我们眼中差生的产生。但我们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要低估了眼前的差和生。因为,眼前的差生能够让你的讲课无法进行下去,你犯不着如此,而差生的未来,也许是你永远也赶不上去的;所以,不要用言语去讥讽他们,诱发他们的叛逆精神。

第六条  别与他人攀比

  不论你是与中学同学还是与大学的同学相比,可以肯定地说,你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但你却很容易只将眼光盯着那些在事业、爱情以及拥有的财富比你强的同学,而这种比较即让你感到浮躁,同时也有失你的信心,让你的心情灰溜溜的。
  其实,你虽不是最成功的,但你肯定不是失败者,用不着灰心丧气。

第七条  别让自己成为新文盲

  你以知识为载体,让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成为你驰骋空间缰索。但这世界变化得比我们想象要快得多,因为你昨天也许才将WINDOW98橾练熟悉,可恼他人今天使用的却是WINDOWXP。经过一段安稳而平静的教书生活后,我们不仅对新知识会感到欠缺,而且对新知识还有一种习惯性的拒绝。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应是一个学习狂。

第八条  将教师视为你的终身职业

  也许你还没有走上教师岗位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要跳槽,你也许会作各种努力,但成功的可能性并不是太大。如果你在30岁以前还未跳出教师队伍的话,那么你就必须将这一职业视为终身职业。又由于你跳出的可能性并不太大,因此即便是30岁以前,你在尝试着跳槽的同时,你也不要放弃手上的工作。

第九条  坚持阅读

  经常阅读报刊、阅读网络,能能够让你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经常阅读经典,能促使你不停地思考。对世界保持新鲜感,能够使你的观点不落后于学生。同时,你会从这世界的时事、体育、娱乐新闻中找到与学生交流的话题,从而增加彼此的交融性。阅读经典,会在无形中提升你的品位,强化你的人格魄力,从而在中影响你的学生。

第十条  在床头准备好笔与本

  做一个思考的老师,而思维的火花往往会在你上床后的那一瞬间,或者是在你醒来的那一时刻,有时甚至是在凌晨乃至你的睡梦中闪亮,在你的床头放一本记事本和一支铅笔,迅速地记录你思维的火花,这有助于你自身的提高,最终提升你自己。

第十一条  要学一点幽默

    幽默是生活的润滑剂。谁都不希望自己面前站着一个整天板着面孔的人,学生更是如此。掌握一点幽默的艺术,既放松学生的心情,同时也让学生走近了你。但幽默应止于讥讽,因为讥讽会伤害一部分学生,同时幽默也应止于无聊的调笑,因为这样会导致学生“乐”而不学。

第十二条  在考试前许一个愿

  我们不是有神论者,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天意难违。所以,我们不要忘记在大考前对学生许个愿,对学生说上天会保佑他们的,这上天是神也可、是菩萨也可、是上帝也可,但不论是什么,你的心都必须是虔诚的。
  事实上,上天会保佑我们每个人。

第十三条  学会原谅自己与别人

  学生用他的无知与偏执让你生气,家长因对孩子的偏爱与袒护让你动气,领导因对你的误解让你怄气,而自己有时也对自己无端地不满意,低着脑袋生自己的闷气,这些汇集到你身上是恶气攻心。
  气生了不少,但问题没有得到一点解决,所以,你得学会原谅,学会宽容,原谅与宽容让你生气的人与事。

第十四条  让学生摸得着你的关注

  你不一定爱你的学生,但你既然从事了这一职业,就应承担你相应的责任,你得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而且,你不要将关注仅仅停留在意识里,而应让学生摸得着,感觉得到。你拾起学生掉在地上的橡皮,耐心回答学生的提问,常与学生个别谈心,甚至只是走道里的一声问候,这些都是能让学生摸得着的关注。

第十五条  不要吝啬赞赏的语言

  就是成年人,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何况是尚未成年的学生呢?所以,对待尚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你不要永不满足,你要学会发现学生的特长与其成功之处,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当学生正确地回答了你的问题,或者提出了一个好的创意,甚至是一个小小的善举,你都要用愉悦人心的语气对他给予真诚的赞赏。
  你赞赏学生的成功,学生会再还你一个惊喜。

第十六条  将惩罚进行到底

  对学生进行赏识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但并不是教育的一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不要相信爱与赏识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教育观点,而应该坚持惩罚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对于顽皮的学生,不要轻易地放弃,对其违规的行为,不要听之任之,应当给予合理的教育,这时批评与惩罚应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但一定不要将惩罚上升为体罚。

第十七条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你准备批评你的学生时,你要学会控制你的情绪,千万不要让情绪左右了你的言行。事实上,只有你完全控制了自己的情绪,你才能在面对让你厌恶的学生时,仍能面带微笑;而当你对学生暴跳如雷时,并不能表明你真的控制不了自己,事实上此刻的你也许心静如水。
  这不是虚伪,而是一种心理战,好的老师肯定会如此与学生斗智斗勇。

第十八条  不要高估了自己的作用

  考试分数公布后,人们关注的是考生的总分,这实际上是告诉人们,教育的效果是有一定的群体性的。所以,在任何时候,你都不要夸大你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的作用。再说,优秀的学生并不完全是*教师教出来的,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成功取决于他先天的素质,就象牛顿绝不是他的老师教出来的一样。

第十九条  每天一片“金嗓子”

  警察腰间总别着一只枪,医生脖子上总挂着听诊器,老师的口袋中应装着“金嗓子喉片”,其用途当然是再清楚不过了的。另外,你每天最好喝六杯水,用30分钟的时间在球场上跳动一下,在幽静的小道走动一下,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放松自己的躯体,其作用也不必多言。

第二十条  承认衰老

  人总是要衰老的,但对老师而言,衰老对教师教学状态的影响太过明显了。
当老师是不同于当医生的,医生是越老越吃香,而老师,那怕曾经是非常优秀的教师,等到他临近退休时,他的教学几乎不可能受到学生的欢迎。究其原因,面对病人,医生有足够的时间来诊断、分析,丰富的经验能帮助他对病人的断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而面对学生,老师的讲授应该是行云流水,回答学生的问题应是对答如流,而衰老显然会让你力不从心。
  尽管你会想方设法延缓你的衰老,但你必须明白,老师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吃“青春饭”的。所以,你年轻时无论如何都得尊敬老教师。

第二十一条  不要奢求额外的回报

  教书作为你的职业,薪水就是你的回报。你也许在正常的教学工作之外还付出了许多,但这也只体现了你是一位将责任放大的老师,但你并不能因为放大了责任而又追求更多的回报。就象农民不应奢望穿上自己种植的棉花织成的衣服、建筑工人不要奢望住上自己建筑的房子一样,老师不要奢望学生今后会对你有额外的回报,那怕只是一张小小的贺卡。

第二十二条  做快乐的教师

 做老师的心情常常是压抑的,但你应该努力营造快乐的环境,让学生快乐。你也得找到让自己快乐的窗口,让你每天都快乐,因为快乐的核心就是你自己。只有你真正快乐了,你才不会在这世界上留下太多的遗憾,只有你真正快乐了,你才无愧于你的职业。

(资料来自网络 特此说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0 06:57 , Processed in 0.11408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