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楼主: jssh36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华德福教育=资料集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31#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01:34:34 | 只看该作者
物有时——记华德福幼儿园迎接春天的庆典

公益小书房:艾斯苔尔


万物皆有时,春天,大地苏醒,绿色又回归到我们的身边。我们人自然是生活在时间,季节和视点的变化之中的。在华德福的早期教育里面,自然和大地的韵律,生命的周期是所有的核心。


在课程结束的时候,也是墨尔本春天要到来的时刻,这里的华德福幼儿园,举行了一场迎接春天的庆典活动。我们很幸运的,也被邀请参加。


一同来墨尔本学习的,除了一个台湾男孩,其他人全部都是华德福的老师,而我之前,是从来没有见到过华德福的任何庆典活动的,所以这次能参加,心里十分好奇,不知道华德福的庆典,是什么样的呢?


巧得很,不知是不是到了澳洲的“谷雨”,一早上一直下着小雨。按照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拿柳条和花朵编了简易的花环,戴在头上。穿过树林来到学校的操场上。说起来,这个华德福学校,就是一个笼罩在树林中的乐园,特别是学校的操场,面积非常庞大,而且绿草茵茵,十分开阔。我们到的很早,只看到几个一身白衣宛若天使的幼儿园老师分散的站在草地上。渐渐地,家长们领着自己的孩子们也到了,每个人都带着五彩缤纷的花环,比较之下,我们的就太简陋了。我们在操场上,围成一个巨大的圆圈,圆圈中央是一个藤椅,下面洒落了很多花瓣。


我正在心里琢磨,不知道那椅子是派什么用场的时候,只听得一阵悠扬的笛声传来,我惊奇的抬头望去,只见从远方,一个仙子携笛翩翩而来。当然,其实这也是幼儿园的老师,她的衣着很简单,长发散落在肩膀上,也同样戴着一个花环,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有一种纯净清澈的感觉,让人难忘。随着笛声而来的,是春神,春神的扮演者是给我们上音韵舞的老师,所有音韵舞的老师都有一种特别的气质。春神一身娇嫩的花瓣色,手提花篮,和着笛声把朵朵花瓣洒向大地。洒过花瓣,春神坐上了藤椅,庆典开始了。


这时候,幼儿园老师开始领着人群,整个圆圈开始缓缓的移动,边走,边唱着春天的歌曲。“春天到了,妈妈扫除……”在歌曲结束以后,这时,一个妈妈推着坐在轮椅上的男孩子,慢慢的走到圆圈中央,和另一个老师一起,各擎着一个长满绿叶的树枝的一端组成春的大门。这时圆圈断开,各站一边,一边各出一个家庭或者一个人,开始双双的牵手跳着轻快的舞步,穿过春的大门。


这样美到极至的景,人,根本没有办法用贫乏的语言表达出来,除非身临其境,否则无法体会万中之一。到春神翩翩起舞的时候,我就只觉得头皮发麻,浑身一阵颤栗,真幸福啊。


除了春天的庆典,华德福的教育体系里面,一年四季都有相应的庆典活动。比如刚刚过去的冬至。在英国的华德福教师马丁洛森说:“我认为,今日的任务之一是创造节日的新文化。对于脱离文化根源和宗教传统的这一代人,传统的形式已经变得空洞和商业化。”的确如此,现在流行在国内的节日,除了传统的春节,最声势浩大的莫过于圣诞节,情人节这样的洋节日。其实更多是商家的促销活动,背后空洞无物。在华德福的观念里,对本民族自己的东西是最重视的,我们的老师海伦曾经说过,在孩子小的时候,也就是前七年的生活里,没有必要庆祝名目繁多的节日,只需要那些最传统的节日即可。


周而复始的节日是一种循环,是一种仪式。一年年的重复出现,提醒我们还有一些事情是永恒不变的,是高于日常生活的。节日的庆祝,是循环往复的生活节奏里很重要的一环。而节奏感,是华德福教育中非常强调的。孩子们首先需要一个健康的外部环境节奏,比如在孩子年幼的时候,不要经常搬家,频繁更换住所等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内在节奏保持健康。


对孩子们来说,家长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安排一种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方式,让孩子们在七岁之前有一个充满安全感的生活。下面,我给大家提几条建议,父母可以在家里和孩子们一起感受四季的变化,让孩子们获得一整年的节奏感。这样,对孩子们的内心生活建立起一种深层的,但是也因此更有力量的健康基础是非常有益的。


最简单易行的,莫过于在家中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自然角,来反映四季的变迁。最好是一个角落,两边都有墙壁。餐桌的中央也可以摆放一些反映四季变化的摆设。而且,父母也可以让孩子们参与到自然角的创意和采集中来。


用一块鲜艳的布铺在桌子上,注意根据时令的不同更换。比如冬天要用深蓝色,春天用绿色或者黄色,秋天用红褐色,夏天用橙色或者红色。布可以选用丝绸或者手工染色的薄棉布,总之一定要选用天然的材料。


至于自然角的内容,是可以根据想象力随意发挥的,关键是要从这小小的自然角上,感受到四季明显的变化。比如春天,可以选择迎春花,发芽的各种种子,长满绿叶或者开花的树枝。我参观了澳洲几家幼儿园的布置,也参观过国内一些华德福幼儿园,如果在找不到一些材料的情况下,可以首选包括石头,水晶体,贝壳在内的一些自然材质的东西。另外还可以手工制作一些布娃娃,放在纵横交错的树枝中间。


除了在室内可以进行的自然角,还可以进行全家的集体散步,最好能有几个经常去的地方,除了让孩子有安全感以外,还可以让孩子对同一个地方,四季不同的变化有很明显的体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32#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01:35:14 | 只看该作者
你的脚步最为重要在你的生命中,什么活动最为重要呢?是考试及格、拥有汽车或房子,还是在工作上获得升迁呢?有那么多考试及格的人,有那么多购有汽车洋房的人,有那么多获得升迁的人,但这一切却无法让他们拥有平和、喜悦及幸福。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去开发平和、喜悦、幸福的宝藏,然后与他人或所有众生共同分享这份宝藏。为了拥有平和及喜悦,你必须在你的每一步之中能真正成功地拥有平和。你的脚步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它们决定了一切。让我燃着馨香,合掌祈求你们的成就。

步步微风起

  有一处禅修中心,在通往行禅道路的入口处,立着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步步微风起”。这是多么壮阔、多么美妙啊!正是这清新的微风吹灭了你生死轮回中的烦扰恼热,并为你带来生命的喜悦、自由、和平和解脱之体验。亲爱的朋友,难道你不想以这样的方式行走在我们的世界中吗?

要解脱需觉知

  我们的生命被忧悲苦恼所系缚,我们也想要摆脱它们。但是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踏出坚稳、平静的步伐,踏出勇敢的步伐。要觉照并且意坚志强清楚觉知忧悲苦忧之沉重,对于放下这些重负所下之决心要坚强。问问自己:“为何要在自己的肩上放置这些重负呢?”要明白你确实肩负着忧悲苦恼的重担,同时要对自己慈悲。当你看到自己正朝向忧悲苦恼的一端而去的时候,要感觉到这份慈悲。要了解忧悲苦恼是无法帮你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障碍你的平和与喜乐。

  有了这样的觉知,接着要下定决心让忧悲苦恼消失。只要你想要,你便能做到,一如脱去雨衣、甩掉上面的雨滴一样。

这世间就是净土

  我确信告诉你一个秘密将不致冒犯佛陀或上帝。这个秘密就是:如果你能以平和、无忧无虑的脚步行走于这世间,那么对你而言,你将无须到所谓的净土或天堂上去。这其中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娑婆与净土都是来自于心。当你处于平和、喜悦与自在之中,娑婆就变成了净土,而实际上你哪儿也不用去。能够这样,纵使我有神通力,我也无须去用它。

这世间已包含着净土所有的华妙庄严

  要获得内心的平和、喜悦与自在,你必须学会如何放下那些使你不快乐的忧悲苦恼。首先,你应知道,你期盼在佛土中能找到的所有华妙庄严,这世间都已经含摄了。只是因为我们被忧悲苦恼所掩蔽,以致于我们总是无法看见它们。

  我总认为我喜欢这个世间尤胜于净土,因为我喜欢这世间所呈现的,如柠檬树、橘子树、香蕉树、松树、杏树及柳树。有人会说,净土里有美妙的莲池、七宝树及黄金所铺的路,还有很多很多天界的鸟。但我并不很喜欢这些。我宁可不走铺着金银的道路,即使像这世间嵌着大理石的道路我都不喜欢走。两旁有着青翠草皮的泥路才是我所爱好的,我喜爱碎石与落叶覆盖着大地,我也喜爱矮树、溪流、竹篱及船筏。

  当我还是个小沙弥时,我告诉我的师父说:“净土上如果没有柠檬树,那我也不要去”,师父笑着摇摇头。或许他认为我是个顽执的少年吧!然而他并没有说我是对的还是错的,后来当我了知这世间和净土都是由心所造时,我是多么高兴啊!因为我知道,净土上在四周布满泥路及绿草的地方同样也生长着柠檬树及杨桃树。我知道只要我清醒地保持正念,自在地步行,我便能找到我的净土。这就是我为何无一日不行禅的原因啊!

国王的印玺

  选一条好路来练习行禅,比如沿着河畔、在公园里、在屋顶的平台上、在树林中或沿着一道竹篱,这些地方都很理想,但并非绝对必须。我知道,有许多人在劳改营里,甚至在监狱的牢笼中练习行禅。

  如果路不太粗劣或太陡,那是最好不过的。调慢步伐并专注于你的脚步,清楚地觉知其中的每一个动作。以尊贵、平静与安适的心情向前行走。你踩在地上的每一个印记都要了了分明。要像佛陀那样行走,亦如在国王所颁布的诏书上盖上印玺一样,清晰、沉稳地置放你的每一个脚步。

  诏书会给人们带来幸福或者不幸。它既能给人们带来恩宠,同样也能摧残人们的生命。你的脚步也是如此。如果你的脚步是平和的,那么你的世界也将拥有平和,而且只要你能踏出第一个平和的脚步,你就可以踏出第二步,乃至一百零八个平和的脚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33#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01:36:18 | 只看该作者
台湾磊川华德福实验小学的课程设置表華德福教育的課程結構從「宇宙」的觀念而來,我們以「天父與地母」;以「文明與自然」;以「時間與空間」;以「歷史與地理」交織鋪陳課程的主要內容;並刻意對應兒童從夢幻到醒覺,從感性到理性,從圖像到符號,逐漸進入真實世界的成長與發展過程(Querido, 1995)。
  
  課程領域:
  
  國語:童話、神話、寓言、傳奇、世界文學等
  
  數學:算數與幾何
  
  外語:英、日語
  
  生活:生活環境與自然、園藝、農耕、建築
  
  藝術:形線畫、優律思美、體操、音樂、歌德水彩、雕塑、戲劇
  
  手工:棒鉤針編織、木工、金工
  
  歷史:世界文明史
  
  科學:地理、天文、氣象、物理及生命科學
  
  在華德福學校裡,實務和藝術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實務工作和藝術對於生活的成就預備是非常重要的。每一個課程,老師都會儘可能的以豐富的想像、實際的操作及藝術的方式呈現;孩子們也都以各種藝術的方式紀錄所學。
  
  
  我們學校的教師群根據對兒童的研究,深入的觀察與了解,設計出適合兒童並強健兒童發展的統整課程:
  ★一年級
  國語:故事、詩與歌、對話練習、寫字、閱讀 。
  數學:數字本質、心算、四則運算。
  自然:以故事介紹身邊的植物、校園環境、宇宙起源神話等。
  外語:以歌唱、遊戲、摺紙、簡單會話等方式學習英、日、母語。
  音樂:歌唱、節奏、五音木笛、舞蹈。
  藝術:水彩畫、蠟筆畫、蜜蠟雕塑、舞蹈、編織、線繩、烹飪、形線畫。
  體育:散步、遊戲、爬山、游泳、舞蹈。
  
  ★二年級
  國語:說故事、畫圖、寫作、朗誦、寫字、閱讀、對話練習。
  數學:心算、乘法表(12*12)、四則應用練習、幾何初探、認識四則與金錢。
  自然:以故事介紹環境、植物、動物及生態,練習描述與紀錄。
  外語:以歌唱、遊戲、摺紙、口語練習、簡單會話等方式學習英、日、母語。
  音樂:歌唱、五音木笛吹奏、節奏、舞蹈。
  藝術:水彩畫、蠟筆畫、編織、蜜蠟雕塑。
  體育:爬山、團體遊戲、散步、游泳、舞蹈。
  生活與道德:生活與道德故事。
  故事:寓言、聖人故事、神話、傳奇。
  
  ★三年級
  國語:寫作、描述或重述故事、閱讀、會話、朗誦、文法、語法、句法、標點符號。
  數學:重量、測量、四則運算的應用。
  自然:農耕、園藝、房屋建築、與大自然有直接關係的生 產工作。
  外語:以歌唱、唸謠、故事、遊戲、摺紙、簡單會話等方式學習英、日、母語。
  音樂:歌唱、七音木笛吹奏、識譜、小提琴演奏。
  藝術:水彩畫、蠟筆畫、編織、縫工、其他型式的繪畫練習。
  手工:實用物品製作。
  體育:爬山、舞蹈、散步、游泳、團體遊戲。
  生活與道德:傳記故事。
  
  ★四年級
  國語:文法規則、書信寫作、大綱及摘要、演說練習。
  數學:心算、位數(億)、分數、因數、手繪幾何;重量、容量、面積、體積、時間等。
  科學:觀察、動物與人類。
  本地史、地:地圖製作 北歐神話。
  生活:種植、飼養動物。
  體育:爬山、團體遊戲、舞蹈、游泳。
  藝術:水彩畫、蠟筆畫、形線畫、書法、黏土塑形、小提琴、七音笛、十字繡。
  生活與道德:生活與道德之故事。
  外語:以歌唱、唸謠、故事、遊戲、簡單會話等方式學習英、日、母語。
  
  ★五年級
  語文:1.書信 2.古文明傳說。
  歷史:從古文明開始,以藝術形式,整體感覺並了解不同時代特質及其文化本質。
  地理:以情感出發,了解台灣地質、經濟與地方的關係;不同民族人類如何生活其間。
  自然:從稀有動物及類植物的動物開始,以滿足兒童對「特殊」現象的興趣;探討植物、動物和人如何互相倚賴、合作。植物、果實、葉子、樹幹和樹根與土地、南/北地方條件的關係與特殊發展。
  數學:繼續深入分數和小數。
  外語:詞類變化以及句構。
  音樂:從樂理及感受上瞭解不同的樂調;兩部、三部的合唱。
  畫畫:繼續沒有形態、只有顏色的畫,感受顏色藝術上的合作與矛盾直到七年級。
  手工:四支棒針運用-襪子。
  體育:同去年。但五年級是骨骼成長期,因此,原本自然的身體活動變得不自然,變得不知如何活動或使用身體。
  科學:有意識的學習力學,身體的生長也幫助他們更了解力學。
  
  ★六年級
  語文:
  1.區分「事實」和「可能」;注意「假如」,以避免虛實不清。並應用於工作報告上。
  2.不同洲與民族的內涵。
  歷史:發明指南針、陶器等技術的時代;方法特殊、完整的政治管理;朝代對歷史及後代的影響。
  地理:
  1.繼續其他洲的地理,從氣候開始理解,包含天空的現象。
  2.連結地理與藝術,以畫地圖的過程理解地圖。
  自然:
  1.了解植物,再了解礦物;礦物連結地理,可與地理一起學習。
  2.先了解山脈表面,再了解山脈下的礦物。
  物理:藝術與規則;從現象入物理;從音樂入聲波;從畫圖入光學;及溫度、磁鐵、電。
  數學:利息和百分率,以及簡單的代數。
  幾何:形線畫一路發展過來,現在要以邏輯的方式理解過去畫過的形線畫
  製圖:設計簡單透視圖及透視圖內的光和影;多畫,使作品有技術與美學的合作感。
  外語:讀本、造成不同印象的特殊語言表達方法、成語、句型轉換、朗讀、外翻中、學習與該外語有關的民族和文化。
  音樂:小調音樂。
  手工:1.立體作品,如鞋子、襪子等具功能且舒適感的作品;先設計、再依設計製作。
  2:簡單、實用、能動,具功能和美感的「木工」玩具。
  體育:練習標準動作、掌控自己身體的動作;支撐動作、擲標槍、跳遠、跳高等。
  實務課:在以上的課程中,體驗人需要如何付出力氣、耐心和關心才能獲得衣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34#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01:37:01 | 只看该作者
温暖,力量与自由-人智学医生的健康建议亲爱的朋友:
   新的一年就要开始了,我们在过去的一年里过的非常开心,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更加健康、快乐。
   我们很高兴在新的一年快要开始的时候,将这篇文章发给你,这篇文章是一个人智学的医生写的,我们很感谢薛蓓将这篇文章翻译成中文,我们希望这篇文章会帮助你多了解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时的一些事情。
   今年我们还要和别的老师一起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因为我们觉得这样做是对中国的孩子最大的帮助。
   最后祝福你新年里的每一天都开心顺利。
   天明 Tammy Hughes
  
  
  温暖,力量与自由
  
  M. Kelly Sutton MD
  
  
  当我在告诉家长们怎样让孩子健康时,我的建议一点也不像医生,总是像个老奶奶。我说:“穿得暖和点”,“早餐要吃好”,“早点睡”,“让身体和感冒作战(别吃药)”。这些话看似简单,但每一条都是金科玉律。
  
  
  温暖
  
  温暖和四大自然元素中的“火”相关。其它三种元素是:地”“风”和“水”,这三种元素很容易被边界限制。而温暖却总能穿越边界。这一点也不奇怪,就像你对孩子的爱一样,那种温暖的情感或者说情感的火焰,任何东西都无法阻隔它的传递(这也是你们为什么会读这篇文章的原因)。
  
  从这个角度讲,人的身体需要一个保护层,来维持自身最适宜的温度:大约37摄氏度,否则,人体的热量会向外散发,体温会越来越低。我们可以从物理学的能量守衡原理或者仅从常识就可以理解这一点,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我们呆在一个21度的房间里,而我们又没有穿衣服,我们的体温就会从37度降到21度。如果我们让房间的温度升至和体温一样高,我们呼吸道的黏膜就会被烤干,所以我们只能穿上衣服来保暖。
  
  健康人的体温在37度上下,有节奏地轻微变化,早晨体温略高,而晚上稍低。身体为了对抗寒冷,会消耗自身的能量,也就是说,寒冷会对身体造成压力。请经常用你温暖的手去摸一摸孩子的手指和脚尖,如果你的手是冷的,请先让它暖起来。然后再摸摸孩子身体的其他部分:前胸,后背,肚子,前额,胸口。要确保孩子的手指脚尖和身体最温暖的部分一样暖和。如果情况不然,那么此时孩子的身体正在消耗能量对抗寒冷,如果你能给孩子穿上暖和的衣服,让他们手脚暖和起来,将会大有裨益。我们身体的生存机制是把血液从身体末梢带走,从而保证身体主要器官,比如心脏,肺,肝脏,和肾脏等的供血量。
  
  寒冷会让孩子过度兴奋,因为孩子想要身体暖和起来。暖和的衣服会让孩子们安静下来,进入集体活动,专注地学习。
  
  对有些孩子而言,受凉甚至会让他们消瘦。我曾经见过一位住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New Hampshire)的瘦瘦的孩子,他的妈妈给他穿上羊毛内衣后的两周里,他的体重增加了2磅。孩子们还会因受凉而流鼻涕。寒冷甚至会引起身体更大程度的免疫抑制。传统整体医学有句名言:“皮肤是疾病发生的最好地方”。如果皮肤冷,身体和细菌的对抗就不会在皮肤上发生,血液会带着细菌进入更深层的部分:器官之中,而身体与病菌之战就带入器官内。这也就是为什么普通的病症,如感冒和水痘,却会引起并发症的重要原因。当我还在医学院学习时,我读内科学的教科书,发现那些患有水痘引发脑炎的病人,往往身体上很少有水痘。炎症没有伤害皮肤,却给内部器官带来很大的伤害。所以,保持皮肤温暖,就能让身体和病菌之战停留在皮肤上,从而保护身体。我曾经听一位德国的儿科医生建议患有麻疹孩子的父母:用一块干毛巾反复擦孩子的小腿肚子,直到腿肚子发红为止。这种让皮肤发热的方法,可以让血液更多地循环到表面,从而让身体和病毒的战争在身体的外部和下部发生,远离重要器官。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并且经常关注孩子手脚的温度,即是与身体这样的特性相适应。这样做,我们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还能在疾病发生时,防止并发症。
  
  温暖感是新生儿最早拥有的感觉,此外还有嗅觉、味觉和听觉。但儿童要到9岁才能真正感受温度的高低。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房间里的大孩子和成人要穿鞋子和衣服的时候,两三岁的孩子却赤裸着在房间里跑来跑去。在新罕布什尔州的5月底,几个幼儿园的孩子冲进湖水里,而几个三年级的孩子瞪着他们,好像在说:“你们出问题了吗?!”
  
  所以,作为父母要自己决定孩子需要穿什么样的衣服,穿多少。千万不要问孩子:“你想穿什么衣服?”对小孩子来说,在成人面前作决定会让他们害怕,你可以等孩子大一些再问这样的问题。然而,在我们的文化中,问孩子想要什么,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我曾经陷入这样的情景不可自拔。我总是问我五岁的儿子想穿什么T-恤,他却看着我说:“我不知道,你才是妈妈呀。”实际上,孩子们经常教我们本该我们做到的事情。请真正成为孩子的妈妈和爸爸,由你们来决定不同的天气孩子该穿什么,并且很肯定地对他们说:“这是你的内裤和内衣,这是你的裤子和上衣。穿上吧,穿上它们,你一天都会过得很开心”。你的权威会给孩子安全感。他们的力量来自于你给他们的规范。所以,成为一个充满力量,内在觉察,温和善良的权威,让孩子值得模仿。
  
  还有一个问题,当孩子手脚冰冷的时候,我们给孩子穿什么呢?我在新罕布什尔州(New Hampshire,美国)遵循的原则是:让孩子穿三层上衣,其中一层塞进裤子,而裤子穿两层。有一层要像第二皮肤一样紧紧贴着身体,而不是松松垮垮。就是说有一层衣服要么是长的内衣裤,要么是紧身衣,至少也要有件汗衫。如果孩子出汗了,就脱下一层。如果孩子手脚不暖和,就换上更暖和的衣服。天然材质的衣服能让皮肤很好地呼吸,如:棉,丝和毛。而绒毛材质和人工合成的衣料却不透气,当我们多穿了这样的衣服时,身体的热量将无法散发。棉质的衣服既能让身体散热也可以保温。丝质的衣服保暖性更佳,丝毛胜之,而羊毛衣物最暖和。
  在下面的这些网站可以订购孩子的长内衣:
  www.waldorfearlychildhood.org
  www.danishwool.com
  www.ecomall.com
  www.waldorfshop.net
  
  如果你有一个刚出生的宝宝(这种做法也适用于所有年纪的孩子),你想给她穿上羊毛材质的保暖服,但是你订购的婴儿尺寸的衣服还没到的话,你可以另想办法。找一双成人穿的羊毛袜,穿在宝宝的脚上,这双袜子的长度要一直能套到孩子的大腿上。然后给宝宝穿上一件给两三岁孩子的羊毛内衣,再卷起袖子,让宝宝的身体可以透气。这样,宝宝的羊毛保暖服就做好了。
  
  还有一个可借鉴的图景是:狐狸和兔子冬天的毛发要比夏天厚。我们没有绒毛,但是我们的帽子,手套,袜子就像我们的绒毛一样,我们要穿上它,才能像兔子和狐狸一样在冬天到户外活动。穿上合适的衣服,我们才能灵动自由地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穿上长的内衣裤,可以让我们少穿些臃肿的外衣,这样我们在户外运动时才会更灵活。
  
  现在你知道该做什么,并且对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威感到自信,这是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可事情没这么简单。因为同时孩子也在发展自己的意志,孩子对所有父母说的话都会说“不!!”,包括怎样穿衣服,这让孩子感觉很美妙。面对这样的情况,需要技巧,智慧和果断——书里所说的所有成年人的品质。不要贸然行动,等待,观察,估计再计划怎样做才会对孩子有益处。小女孩可能需要穿时尚的(暖和)紧身衣或者你看到某些芭蕾舞者也穿过的紧身裤,你可以告诉女儿,只有腿上穿暖和了,跳舞才会好看。一个精力充沛总想当战士的四岁男孩可能需要穿上很炫(又暖和)的海盗服,系上绑腿和腰带,你可以在给他穿这些衣服的时候,讲一讲海盗怎样站立和走路。而两岁的孩子,给他穿衣服可能需要玩个抓人游戏,当他开心地被抓住后,你可以把他放在暖和的衣服上,并且在穿衣服时亲切地爱抚他。还有的孩子需要你告诉他,只有穿上这样的衣服,他们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否则会有不同的后果。还有,你说到就要做到。比如,你说要穿长内衣才能出去滑雪,当孩子做不到时你还是让他们去玩雪橇而不是呆在家里,那么你出于爱的承诺就会很难贯彻下去。孩子的想法是前后一致的,虽然他们意识不到这一点。除非你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来执行自己的决定,否则不要说自己做不到的话。你要说话算话,不管是立规矩还是承诺自己的爱。
  但是也没有必要给孩子穿得太多。如果你生活在7月的美国南亚利桑那州,你就没必要坚持让孩子穿三层上衣,两层裤子。任何时候,当你想要决定孩子该穿多少衣服时,请感受孩子手指和脚尖的温度,而不是绝对地套用某个规则。
  
  早餐
  
  总的说来,早餐要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俗语云:早餐像国王,中餐像王子,晚餐像乞丐。早餐吃蛋白质类的食物可以稳定一天的血糖水平,而午餐蛋白质类的食物却没有这样的功效。错过早餐,就错过了一天中血糖稳定的机会。而稳定的血糖水平会让人一天中有更好的人际合作,更好的耐力,更好的情绪和更好的判断力。如果你知道这些,你还会让孩子错过早餐吗?当孩子们有情绪问题或者身体状态不好的时候,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他早餐吃好了吗?”
  
  早餐食物可以选择:任何蛋类,松软干酪馅的薄饼,含蛋白粉(最好不是大豆蛋白)的奶昔,烤乳酪三明治,夹干酪的肉饼,鸡块,鱼片,墨西哥玉米煎饼,红椒等。总之,不要循规蹈矩,任何类型的蛋白质食物都可以放在早餐桌上,不必拘泥常规。早餐永远不会吃得过饱,因为蛋白质和脂肪在早晨代谢得比一天中任何时候都快。而且过了早晨,身体也很难消化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所以千万别吃丰盛的晚餐,无法消化完的食物会留在肚子里,影响第二天早餐的胃口。对成人来说,千万不要在早餐前喝咖啡,咖啡会影响食欲。而早餐,我们需要一个好胃口。
  
  有时候,丰盛的早餐需要父母的很多心力。我曾经成功地让青春期的儿子们吃下丰盛的早餐,因为我对他们说只有吃了早餐,我才会开车送他们去上学。我们住的地方离学校有四个街区之远。他们会抱怨,然后吃早餐,之后我开车送他们上学。当我的孩子们更大些时,他们可以自己开车上学了,但是上学的路程更远了。有时他们起晚了,早餐会吃得很少。我只是说“尽量吃”。我觉得让他们知道我的要求很重要,但是我信任孩子们。没有任何规则能替代个人当下的判断,而且对大孩子来说,家庭规则要有更灵活的空间,他们会从生活和自己的感受中学习。当你在选择方法时,出于爱,并且相信自己的直觉。还有我们肯定不能指望睡眼惺忪的孩子自己做早餐,这是为人父母每天的功课——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为孩子做好早餐。
  
  补品
  
  有一种营养补充剂对所有人都很重要。科学研究表明:omega-3不饱和脂肪酸对我们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极其有益。而美国人的饮食却富含不健康的omega-6不饱和脂肪酸,它会引起发炎和低omega-3水平。富含omega-3的食物有:亚麻籽(成人每天要吃一茶匙,要鲜榨)。如果你是O型血,吃亚麻籽就很好。但如果你是其它血型,你可以吃Nordic Naturals 公司出产的北极深海鳕鱼肝油(成人用量不限,上小学的孩子每天要吃一茶匙以上)。
  
  我们的食物越是精加工,我们就越需要补充矿物质,另外繁忙生活带来的压力,饮酒与喝咖啡都会让我们身体消耗更多维生素B。两三岁的孩子往往好几个月都不想吃蔬菜,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补充多维维生素-矿物质复合营养素。总的说来,我还是建议以食补的方式促进健康,因为天然食物蕴含着生命力和一些微营养物质,这是人工合成营养品不含有的。
  
  研究发现:特别的病症往往需要特别的营养素,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使用人工合成的药物,这样可以得到足够的身体所需的某种维生素或矿物质。还有,病人对维生素的需求,也会有个体差异。但是现代医学往往建立在对人群试验的统计结果之上,对每一个个体生理生化状态的精细研究还有待关注。因此,父母对自己孩子的观察和直觉往往能带给孩子最大程度的福祉,而科学研究可能要花几十年的时间才能证明我们的一些直觉(经验)是对的。父母要用一些补品,只要不是每天大剂量地服用,也都是安全的。如果要大剂量用补品,就需要向专业人士咨询。
  
  休息与节奏
  
  机器与环境是隔离的,他们的工作与停止和环境无关。而生命体却会有节律地在活动与休息,吸入和呼出之间转换,这样的节奏都和太阳光线的强弱紧密相联。所有的华德福幼儿园老师都会有意识地在孩子专注的活动之后,安排自由玩耍或者户外活动。这样孩子们一天的活动就会和谐愉悦,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孩子的创造力,但又不会过于疲惫而生病。
  
  我们的生理活动往往与阳光的节律相关,比如:光明和黑暗的节律。即使我们昼夜颠倒地生活,我们身体里的酶和荷尔蒙的分泌依然遵循固有的昼夜规律。更长时间的节奏如:一个月,一年,一生的节奏,同样存在,人们正在越来越多地探索和了解它们。
  
  如果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我们身体工作的方式同步的话,我们就会很健康。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任务就是长大和学习,他们需要规律的睡眠,休息以及饮食时间。虽然阳光会随着季节的更替有轻微的变化,我们也不必太严格,但总的说来,一天中要有几个时间点就像大海边的锚一样固定不变,比如早餐时间和晚上入睡时间。从我的经验来看,这两个时间是一天节律中最重要的。
  
  午夜之前的睡眠时间最能恢复体力。对成年人来说,晚上9点以前睡8小时的效果远远超过从午夜开始睡8小时。孩子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不同年龄的孩子,睡眠时间的长短不同,不同的孩子也会不同。但小孩子需要更早入睡。睡得好的孩子往往会自己醒来,并且心情愉快。如果孩子很难唤醒,并且总是睡眼惺忪,那么晚上睡觉的时间就要提前,直到这种状况改善为止。对青少年来说,晚上睡觉的时间会推迟些,他们平均每天睡眠时间在9小时15分左右。这是因为中学生一般课业较重,早晨也要起得更早。
  
  用薰衣草精油按摩,在睡衣上洒些香水,泡个澡,每天睡前都这么做,形成规律,这对在睡眠时间还很兴奋的孩子有帮助。
  
  对很小的孩子,就培养按时入睡的习惯是非常好的,这种有规律的放松,会让他们睡得很好,并且安全渡过睡眠分离。入睡的整个过程包括:泡澡,按摩,盖好被子,祈祷,说“晚安,我爱你,明天见”并吻别。小孩子的生命世界是等级分明的,在他们纯真的眼睛中,父母是最有力量和全能的,此外还有神或者更高的力量,天使以及守护天使。这些对孩子感受这个世界的秩序以及建立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来说非常重要。稍后,等他们经历9岁转变期,感受自己和父母分离时,早年这些神或者更高存在的精神体,天使,守护天使保护和引导他的形象以及良好的睡眠会帮助孩子顺利地渡过这一时期。
  
  为了让我们早些入睡,我们可以吃些清淡的晚餐。极少量蛋白质或者完全素食,会帮助我们早些入睡。记住:我们要给早餐留下好胃口,而早餐才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所以最好不要在晚上吃得太饱。热牛奶是很好的睡眠催化剂,碳水化合物也是能帮助入眠的食物。但是蛋白质,脂肪,盐,咖啡因类的食物却让我们更清醒。
  
  如果在早晨,一个孩子已经睡足了,却很难唤醒,就可以在冷水中放些迷迭香浴露,用毛巾沾湿,洗洗孩子的前额和面颊。迷迭香的香气可以让人精神振奋。同时给予孩子正向的语言,如:“早上好?昨晚那只知更鸟在你的窗外做什么呢?我已经做好了美味的早餐,起来吧,太阳出来了。今天真是太美了!”这样的话,就像在生病的时候吃药一样管用。
  
  一些人称孩子出生以后的前三个月是“第四个孕期”,这是因为虽然孩子已经孕育成熟,离开母体,但在这一段时间里,孩子的身体会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所有一切都是突然来临:出生伊始,血液就按新的路径循环,呼吸也开始了;此时,光明与黑暗,不再是在妈妈的子宫和肚子里微弱的感觉,而是那么鲜明;内在的吮吸本能让孩子喝到了第一口母乳。节奏对新生儿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那么多的感觉和功能一下子全出现了。在建立婴儿生活节奏上,有两种极端:严格的时间表和只要需要就给予。对孩子来说,我们要帮助他们渡过最初的混沌无序,进入一个中庸的安排:有节奏但会根据需要改变。如果孩子病了,或者在长牙期,又如在成长的某个阶段,我们就不用严格地依循原有的节奏。有些婴儿会建立自己的节奏,有些又需要我们的帮助。通常,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月,我们可以观察孩子吃和睡的时间点;然后渐渐地过渡到对孩子和整个家庭最健康的节奏;始终让孩子对白天的时间安排保持觉知,并且建立早睡早起的习惯。家里的床是很有用的,尤其当孩子生病了,你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孩子。最好能有不止一位成人轮换陪伴孩子入睡,这样会带给孩子更多安全感。我们可以设想这样的图景,如果总是某位成人陪伴孩子入睡,比如是“妈妈”,孩子可能会把规律作息带来的安全感和妈妈联系在一起。而且孩子可能会觉得“如果妈妈不在,我就没法自己睡”。
  孩子们会把大人的行为看成神的意旨,所以我们要时常省思自己的习惯言行,这样才能给予孩子力量,建立他们对世界的安全感。
  
  
  普通感冒,常见小儿病症
  
  我们要有意识的注意到:急性病对孩子来说,是免疫系统的操练,而不是破怀,它反而会加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用非干预(non-suppressive)的方式治疗。为了让我们的身体发挥最大的潜力和急性病作战,我们能做的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保暖,休息和清洁。再外加一些顺势疗法的低活性药物,你就可以帮助身体完成这项重要的免疫任务,而不是去压制症状。照顾病人的成人也是有力量的药物。病人往往会注意照顾他的家人,此时看护者的心中应当是平静而且正向的。我们不要给病人的感官太多负担,如:噪声和其它刺激。本文最后有一个清单,上面有针对常见急性病我最喜欢用的一些配方。(Tammy给我的文章中未见)
  
  
  儿童发展
  
  所有这些报告都支持一个观点,就是人类的身体上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无意识地给我们带来健康的部分,就像植物的生命力一样,在人智学的医学中,我们称之为:以太体或者说生命体。生命体又像我们的银行户头,我们不断提取生命力用于:成长,学习以及稍后的工作。虽然我们看不见生命体,但它会在我们的身体上展现为:活力,康复力,能量,以及忍耐力等等。在奶牛的身上,我们也能看到这种植物性的工作:它几乎完全是一个消化代谢的机体,咀嚼,产奶,静坐,行走还有静卧。在这里,没有决断,没有高度发达的感官,一个神奇的植物性的存在。对孩子而言,他们的工作就是成长并且在合适的年龄学习合适的东西。如果我们可以给予孩子足够的温暖,营养,休息,节奏,免疫练习(针对普通急性病,身体可以承受的),孩子的身体就会得到最好的发展,并且为一生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与人类植物性相反的另一方面,是意识的层面。家长(或者老师)在这个层面和孩子做的工作就是:不要让孩子过早做决定,这样会让他们不必要地从健康户头里提取生命力。做判断,分析,和逻辑的思考是高瞻远瞩的鹰的特性,鹰具有捕食者的机智,决断和高度发达的感受力,它是天空之王。
  
  作为1-7岁孩子的父母,你们应该是奶牛特性的保护者。此时奠定的植物性的生命体,将会让孩子受用一生。孩子们内在的生理成长,会让他们舞动四肢,并以此探索世界。孩子们时刻都在模仿,他们模仿爸爸坐着看报纸的样子,或者,坚持妈妈在桌子边要坐在自己的右手旁,就像孩子经历过的某个仪式上那样。孩子的这些生理活动反映在大脑中是一串串图景,没有逻辑。因此孩子们喜欢睡前故事是讲出来而不是读出来,并且一遍遍地重复,直到每一个喜爱的细节都记住了。而且你会发现,要回答孩子的问题,图景式的答案要比分析式的解释更受孩子欢迎。还有,如果孩子要询问成人化的讯息,这样的问题最好回避。但你还是可以经常这样对孩子说:“你的小脑袋真有趣,总是会问这么多美妙的问题,把泰迪熊放在你旁边去睡午觉吧(吃午餐)。”孩子问了,而你充满爱意并适度地回应她就可以了。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看到一个独立个体的火苗在闪烁,它在等待自我的全然展现。你的智慧在于维护孩子每日生活的稳定,节奏,饮食和睡眠,从而建造生命体的力量,并为以后发展鹰的特性打下基础。这需要信任和耐心,让孩子慢慢展现她自己成长的节奏,而不是过早地把青少年和成人的特性带入到孩子的生活。对于总是寻找变化和刺激的成人来说,这样的生活似乎令人厌倦。但是你的牺牲是值得赞美的,为人父母是世界上最难的工作,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父母发展不同层面无私的契机。
  
  当孩子能够发自内心地尊敬值得信赖的权威,他们的心灵和感觉向这个世界的自身的美敞开时,他们的心灵就到了7~14岁的阶段。此时,孩子们所需要的就不止是植物性的支持了,他们还需要如狮子心脏般强大的勇气和力量,如果我们能为孩子讲述这样的故事,能够让孩子沉浸在真正的艺术表现活动中,那么我们就把道德的萌芽以及道德追寻的美与力量,带给了孩子。此时,孩子们会从他们的生命体里汲取更多的能量。这个阶段,孩子们很少生病,它是童年时光中最谐和的日子。
  
  然而随着孩子长大,新的变化出现了,通常他们上8年级的时候,会忽然变成精明的小律师一般,时常不耐烦地白一眼养育他们至今的父母。孩子内在像捕食者鹰一般的特性一览无余。那个挥舞手足,探索世界,总是心满意足的小宝宝不见了,那个就在你眼皮下长大,甜美可人的乖孩子不见了。此时,孩子的智性呈现,他们用近似挑剔的态度分析的第一个对象就是他们的父母。正是在青春期,孩子们要发展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让智性尖锐的力量掌控狂暴的荷尔蒙吧。14-21岁,孩子的自我进一步彰显,我们要培养孩子做决断的能力并且为今后的独立做准备。此时,我们要尊重他们的隐私。让孩子们从自己行为的自然结果中学习,帮助他们发展内在的自律。
  
  对孩子的教育就像人类历史的进程一样,有好几个阶段。幼儿园孩子的老师要像一位慈爱的君主,充满亲情之爱的权威。小学的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崇敬权威,他们愿意将自己的所需所能融合到群体之中。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就要给予他们民主。父母和孩子之间要通过有建构性的沟通和明白事情的自然结果,让孩子了解家庭这个小社会里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
  
  孩子在不同的年纪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孩子身上会有不同的线索以及对前一个阶段的回应。我所描述的各个发展阶段孩子的行为会因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以及文化等不同而有差异。当前,我们的文化总是要把成人世界的信息强加给孩子,比如:计算机和智商测验也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成人的决定也成为孩子每天谈话的内容。在每个年纪的孩子周围,都充满了性感的服饰和性信息的媒体。对父母来说,要把这些过早成熟化的影响降到最低,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过早地开发孩子智力以及过早让孩子接触到性,都会把他们从生命体的世界中拔出,而那个世界才是孩子们的家园。孩子们在思考或者应对这些时,会消耗他们的生命力,消弱身体的成长和发展。
  
  
  
  
  
  
  
  今日的世界中,我们往往是三口之家,祖母一般不和孩子在一起。儿科医生和家庭医生往往取代了先前照顾生病的孩子的祖母的角色。但是这种角色的转换把一些普通的问题都医疗化了,我们一遇到问题就去寻求药物的帮助,在这条路上我们走得很远。我希望我的工作可以重新唤醒人们对于身体本身能力的信念,并且拓宽科学的视角,让我们可以从科学的角度理解为什么我们的信念是有道理的,让我们重新和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治疗力量联结,当我们能感受到它时,这种力量就会加强;让我们带着这种信念去照顾孩子,人类精神的力量就会呈现。
  
  
  
  
  
  
  
  
  
  作者简介:
  萨顿医生曾接受系统的传统医学培训,有数十年从业经验。目前,她在实践并教授人智学医学。详情请见: http://www.raphaelmedicine.com/
  
  英文全文:
  http://tidewaterschool.blogspot.com/2008/12/warmth-strength-and-freedom-by-m.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35#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01:38:04 | 只看该作者
华德福:可以想见的幸福
    
    读到《读写月报新教育》第8期的时候,我仰天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做牵引。看着看着,两颗不争气的泪水从眼角流下来,流进耳朵里。我不知道旁边的病友有没有看见,赶紧擦干,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这一期的封面标题叫做《这是好的教育吗?——走近华德福学校》。我想这还有什么可以质疑的吗?如果这不是好的教育,哪里还有什么好的教育呢?或者说,这是我盼望多年,而从来不曾梦想到过的教育境界。又或者,我本身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我绝不敢奢望居然会有这样一种教育思想和模式的存在,这是超出我这样一个主流体制内部的教师的全部想象力的。作为一个教师,我也尝试做一些和当前的教育模式格格不入的事情,主要意图是培养孩子们的公民意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由意志。主要的方式,就是看一些蕴含了普世价值的,培养人的爱与同情的电影和书籍。可是一傅众咻,我个人的努力的并不能改变多数孩子们的追求和价值观,我不能给他们带来额外的幸福,让他们生长出追求自由的力量。多数时候我觉得很无力。
    尤其是,当我自己的孩子来到世界,当他茁壮成长,而终有一天要进入社会主义幼儿园的时候,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可是我不曾梦想到,确实有这么一种教育,有这么一群人,能抱着无限的善意,来看待人的成长。所以,当我看到华德福的课堂实例,看到他们的教育理念,看到郁宁远、黄晓星他们筚路蓝缕的建设华德福第一所学校,内心的感慨无以明之。于是,我被华德福老师那种真诚的善意,那种将人作为人的敬畏,感动了。这是我第一次被教育所感动。在此之前,你或许可以想像,我们也曾经可能在课堂上做蛋糕,但是你不能想像,华德福学校的做蛋糕,是一件蓄意为之的教育事件,里面包含了全部的华德福的教育思想。对孩子的爱,对生命的尊重,全部的词汇不足以我用来形容这种成人对孩童世界的细心呵护,以及华德福对孩童世界本身逻辑的尊重。
    在我看来,之所以华德福不诞生在中国而诞生在基督教国家,乃是因为他们的宗教情怀里,有一种对人的生命的敬畏之情。因为他们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的恩宠。所以我了解为什么他们爱孩子,但不是溺爱,因为这个孩子,不是父母的私产,他是属于上帝的,最终他将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这种宗教背景,我猜是华德福教育理念不可忽视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根源。跟西方的政治制度一样,宗教是一切基石的基石。
    而我从吴蓓身上也看到这样一种东西。我不知道她有什么样的宗教信仰,但我看到她对教育确实有一种近乎宗教情怀的虔诚。之前,我喜欢吴蓓翻译的甘地,《圣雄箴言录》和《圣雄修身录》,一段时间我一直放在床头,我知道,我现在还没有愿力成为这样的人,但甘地、特雷沙修女,乃至史怀泽,让我晓得,在我们的世俗生活之上,尚有超越的可能,尚有彼岸世界的存在。所以,即便我不能投身到华德福,即便我的孩子不能进入华德福学习,我也感到幸福,因为,我有了一个可以眺望的参照。
    
    并且,华德福乃是在一个有着民主传统的国度里才能诞生的一种教育模式。因为,华德福追求的是每个个体的平等,都享有上帝赋予的发展的权利。因此,华德福才这样以培养孩子的自由意志为重,才这样注重发挥他们的潜能。也就是说,受教育,是为了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均等的发展的机会,为了孩子们能更好发挥他们各自的能力。因此,在华德福里,才没有我们习见的好生和差生的区别。当一个孩子富于攻击性而喜欢去攻击别人时,老师会抱着他,知道那只是心里面起了一阵狂风。所以,华德福里面你看不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诅咒,你也看不到牺牲今天的幸福去换取明天的虚拟的幸福的许诺,因为,在华德福里,每一天,都是充满了欢乐和进步的一天。
    这里我想回应一下某些对华德福教育的质疑,有一些不了解华德福的朋友,认为华德福是一个世外桃源,可是,孩子们,中国的孩子们,总有一天要回到中国这个社会,弱肉强食,尔虞我诈,那么,华德福出来的孩子,还能适应这个中国式的生存环境吗?我想说的是,首先,如果你想把你的孩子培养成弱肉强食尔虞我诈,那么,请你把你的孩子送进社会主义小学,让他学会在告密中慢慢长大。当然,也有社会主义学校培养了异类的。其次,华德福当然不是世外桃源,华德福用爱的方式,用游戏的方式,最终将培养出更富有创造力的人类。这已经有足够的数据可以证明。
    
    因为,华德福也是对之前的教育模式不断反思的一种结果。吴蓓翻译的《面向创造性和人性的教育》一文中所说,那种将人作为工具的教育模式,恰好在事实上不能发挥人的潜能。所以,就像哈耶克对于社会主义的谬误的批判一样,哈耶克认为他批判社会主义不单是一种价值判断,更是基于一种事实判断。华德福也一样,华德福之所以将人的创造性看得重于一切,之所以要让孩子们的童年漫长起来,一方面固然基于一种对孩子的属灵的神圣属性的敬畏,另一方面,也基于这样一种事实的科研结果,即,过早的开发孩童的智力,甚至是一种对孩子本身的伤害。而这,恰恰是我们目前中小学疯狂的在做的,7岁的时候,逼着他去理解10岁才能理解的东西,这不是戕害又是什么?
    
    感谢李玉龙、小狐、吴文冰,让我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这是这本杂志今年以来最好的一个专题。也感谢黄晓星和吴蓓,以及所有华德福的老师,他们是爱的思想传播者,是爱的教育的实践者,是两者的完美结合。他们叫我知道尚有教育的星空可以仰望。
    感谢首次向我推荐《解放孩子的潜能》的网友shukehebeita。
    
    《读写月报•新教育》2008年第8期
    马丁•洛森《解放孩子的潜能》吴蓓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36#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01:38:44 | 只看该作者
我眼中的华德福教育人

                                                                     谢  逸   

前序:这篇文章写于2001年的美国纽约。文章中的主人公现在已经脚踏实地地实践着各自的华德福教育梦想了。可以说,这篇小文,记录着他们在展开中国华德福教育征程前的一丝心路历程。而作为他们的朋友,我很欣喜,能够在当时及时地以笔墨记录着这份宝贵的友情和思想火花的碰撞。

朋友夫妻俩

        我的朋友黄晓星和张俐是一对夫妇,他们一共有三个孩子,两男一女。大女儿在中国出生,出生后不久黄晓星就到英国爱默生学院修习华德福教育;二儿子在英国出生,出生后不久黄晓星回国到一所高校试教华德福;三儿子在美国出生,在他明年能说话的时候,这对夫妇恐怕已经回到中国创办第一所华德福幼儿园了。所以,这三个孩子的到来和成长,其实也就是夫妻俩自身在华德福教育的领域中学习和发展的历程。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位在欧美系统学习华德福教育理念的人,黄晓星总是陆续地收到不少国内人士共同办学的邀请。在给朋友的一封回信中,他这样写到:“我的办学计划是在城市边缘,办一所规模非常小的学校。不是针对哪些人群来办学,也没有贵族和平民之分;而是给那些追求理想教育的家长提供选择学校的机会。如果他们也有兴趣学习和成长,他们就可加入我们的社群。那里也许没有您想像的学校“必备”的设施,如电脑室,琴室,体育馆,礼堂等。也许就是一栋农民的小洋楼,一个前庭和一个后院,一个教室也许就是十个,八个孩子,看来简陋。可是我们将来的学校必备的爱心,温馨,快乐,自由,民主,尊严,关怀等,一个不漏。我们办学的目标不是快速膨胀,并在全国各地办连锁,在这十年八年间,改变中国的社会。我们是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希望把要做的事情做好。”
         能够用平静的语言写出这一番创业的想法,其实个中历程充满了挣扎和犹疑。俐说,寒假回国探亲,亲戚朋友们不停地向她发问,为什么不申请绿卡,不在美国赚美元,不让孩子看电视,不给小孩子报名参加许多学习班。她发现自己有时根本就无从解释这么多“为什么“,所以最后只能笑着沉默。想到将来她既激动又沉重。她担心的并非去建设一个学校,而是应对学校之外的人与事。可是,忧心的事儿说了一堆,她还是用这样的话来做总结:”虽然我不能说华德福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但是我相信我们未来给予孩子们的,是一种值得拥有的教育。”
         和几乎所有的人一样,这对夫妇有着多多少少不可避免的烦忧:柴米油盐,锅碗瓢盆,求学求业,养老抚幼。他们在个性和能力上也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女人的唠叨,男人的固执。总之,把他们放到人群里,倘若不相识,你绝不会一眼认出他们来。但是对于我,这是两个可爱而珍贵的朋友。在不容易的生活中,人智学理论和华德福教育思想帮助他们想清楚了一些问题。虽然还有不少惶惑,可他们已经认定了几个简单的道理,开始从犹豫徘徊的人生状态,转而为越来越明晰坚定的生活态度。信念带来力量,力量带来舍弃。最后,他们呈现给世人的,是一种明白的选择。对于他们,这种选择并非阶段性,而是终身性的。
        说起来很轻松,这夫妻俩走的路,就是学习,思考,想清楚,行动。但是,从生活的辗转中过来的人,都知道这是多么的不容易。每个人心里面大概都怀着两重梦想:现实需求的满足,和未来人生的托付。很多人大部分生命的精力,往往都耗在了第一个梦想中。而督促儿女们,去实现第二个目标。因此,能够完成一个终身性的选择,其实是同时去奋斗这两个梦想。一定会更辛苦,但心里的感受也一定更美好。
         这一家子两天时间来普林斯顿的家庭农场做客,抱了两大箱食物来。不仅备足了自己的口粮,连朋友们几天后的饭菜都管了。黄做饭又快又好吃,俐则事无巨细都考虑得很周详。他们一岁多的老三,刚刚学会走路,兴奋得整天闲不住,啪蹋蹋地练腿脚。两个大孩子往往只在吃饭和闹矛盾的时候跑到父母跟前来,其他时间处在天生天养的状态,玩着无穷无尽的游戏折腾着有限的空间。看着这一大家子人忙忙碌碌热热闹闹的样子,我的心里也不由得溢满了暖意。

伏羲宁远

         黄晓星把华德福教育介绍给郁宁远,郁宁远又把它介绍给我。
         第一次和宁远认识是1999年的冬天。那时他把自己埋在北京中关村的一个小小的办公室,屋子里从天到地都是他十年来采集的中国童谣。那一年,他偶然知道比利时的诗人们1976年发起了一个世界儿歌日,因此便兴致勃勃地要在中国做一个这样的节日。
         不经意间,我成了他世界儿歌日的主持人。并且此后连续两年在春天来临的日子,我们都会和许多孩子们在儿歌中相遇。接着黄晓星要带他到夏威夷参加世界人智学大会。第一次签证被拒后,他竟在一个星期之内成了应对签证的行家里手。第二次顺利通过后,他成了我的签证咨询员。2001年夏天,我们又在美国的春之谷社区相逢。时光流转到现在,2003年,他成了普林斯顿华德福学校的中文教师,我们,还是在一起,以及许多其他的朋友们。
         郁宁远可以说是在这所学校里第一次开设中文课程的亚裔老师。这也是美国的华德福学校第一次把中文纳入第二外语教学。他的压力是相当大的。他要给全校两百多名共八个年级学生上难度和内容各不相同的中文。这只不过是其总工作量的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是和学校里的其他教师们紧密配合与交流,共同备课和监督彼此课程的进度与质量;最后三分之一是与学生家长的交流。
         在一个学期之内,宁远需要和学校里的每一个教师都在随机分配的小组里交流过。同时他还有自己的教学导师。这位导师是在宁远到位以前,全校老师共同商议,在推举和自愿的原则上选出来的。宁远这个学期的导师叫Peter。其实Peter不仅仅要在教学理论和时间过程中帮助和指点宁远,同时也必须以平等的身份积极配合宁远的教学活动。因此,这种导师兼伙伴制度会促使一位新教师迅速进入华德福教学状态,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性。宁远跟我们开玩笑地说:“这下子,想偷懒都没办法了。”
        其实,朋友们都知道,宁远最担心的并不是教学质量的问题,他一定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师长。他的头等挑战应该是和同事与家长的交流。并不是说他的英文水平不够,而是他特有的“伏羲式”思维与行事模式会让初相识的人揣摩好一阵子。比如说,宁远有手机,但十有九次打过去都是留言。他跟电脑没感觉,所以email上一定找不到他;他不喜欢汽车,因此扛着自行车从纽约城来到普林斯顿。他会在你没有准备的时候打个电话说在你的楼下,或者在你期待着和他见面的时候遥无踪影一个月。他有着随时随地触发的灵感和主意,但几分钟过后大部分的想法都会随风而逝。他可以随地而卧,随餐而食,赚钱的最大动力就是能够买几本好书。因此,我们都觉得宁远似乎还生活在伏羲的时代,一个似乎与当代社会绝缘的时空状态,专心地进行着跟自我和他所尊重的神明的对话。可是,不知道伏羲的美国人,喜欢一切都讲清楚说明白的美国人,怎么能够理解宁远呢?
        担心归担心,宁远袒露的更是从容。文化的距离虽然会造成交流的张力,但亦会生成别样的尊敬和活力。正因为宁远的气质中散发着一种古老中国的沉宁和逍遥,所以他教给美国孩子的自然会是一种融会了古今的中国语言。正因为他的胸中沉淀着数千年故国的故事和道理,所以他与同事们之间会无形中达成一种伏羲和耶稣式的对话。他已经有着足够的东方文化底蕴来支撑,走进一块心地开放的西方教育沃土。在这片土地上,他准备栽下的是一颗颗开始了解东方文明的种子。
        写到这,忽然瞥见宁远的书架上有一本《中国古代蒙学精粹》,翻开来,目录上写着:“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治家格言,增广贤文,女儿经。。。”我知道,这是宁远备课不可或缺的材料,而其中的大多数内容我还没有好好读过。此时外面深夜的蛙声与虫鸣响成一片,不由得我的心情也沉静下来,正是补补先人文章的时候。


围炉三人:宁远、张俐、黄晓星谈华德福教育
     
        华德福是一种理想,不仅是一种教育理想,更是一种生活乃至人生的理想。作为全球最大的独立教育运动,华德福的独立性体现在其将学校、家庭、社区全部有效地融为一体。宁远说:“我曾经认为华德福学校很没有个性和创造性,到哪里都几乎一个样子。可是,现在我明白了,他们必须要,或者说他们已经自然地选择以同样的方式生活了。这已经成为他们存在的自然方式了。”俐说:“我们称把孩子送到华德福学校的家庭为‘华德福家庭’。走进这样的家里,你可以看到差不多一样的玩具,以及小孩子屋子里的装饰品。尤其在孩子的屋子里你是不太可能找到电视的。昨天我们从纽约开车到普林斯顿来,我说,只要看到那种不规则形状的牌子,就一定是华德福学校所在地了。果然如是。”
        黄说,华德福学校最大的、也是最有效的支持一定来自于家长。任何房地厂商、大老板等等,都会基于本身发展的需要有条件地和你合作。这种不是从同一个出发点引发的期待,往往会限制华德福教育者的自由意愿和行事能力,导致最后的不欢而散。只有愿意把孩子送到华德福学校的家长,才会真正以关爱和负责的态度,参与到学校每一步的发展中。他说有一位来自延安的家长,辞了职,专门带着孩子,到广西寻求卢安克,然后一路北上参加北京的华德福培训班。这样的家长怎么可能不会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发展中?
        什么样的孩子才适合接受华德福的教育呢?郁宁远说:“是那些和华德福有缘的孩子。”华德福教育的重点一定不仅仅放在智力的训练上,它强调的是身、心、灵的全部感受,包括在数学、物理、化学这样的科目中应用这种原则。华德福的课堂教育主张的是一张一弛。理想的课堂气氛紧凑但不紧张,不依赖刺激学生思维感官的方式给他们拼命填料,会给够学生对于知识的消化时间。同时,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尤其是12年级 (约17-18岁)的学生,要从开学起就准备自己的毕业论文项目。整整一年的时间,这些孩子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于自己感兴趣并选定的主题进行系统和细致的研究,毕业时每个人会有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进行报告。比如,春之谷的芳草地华德福学校毕业生,选择了各种各样有趣的主题。有的研究埃及文化,有的研究建筑,还有的竟然研究阿拉伯的肚皮舞。但因为他们在足够长的时间里充分钻研同时也享受着研究的乐趣,所以最后的报告往往条目清晰,有理有据,并且情趣盎然。
        至于从华德福毕业的学生是不是能上象哈佛这一类的名牌大学,俐说了最近一篇调查报告的结果:在一些有名的大学攻读的华德福毕业生,被教授们评论为“不是最聪明的学生,但往往是最有思考能力的学生”。华德福学校的特色在于幼儿园和小学,它的高中部分在知识摄取方面显得有些力度不够。但能不能和要不要上名校,那是学生们自己的选择。关键是,上名校并不是华德福教育培养人的最高宗旨。它最看重的是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的、健康的、热爱生活的,并充满活力、思想能力和建设力的人。这样的人,或许看上去很普通,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可能也很一般,但这样的人在社会中会像一颗颗散发出温暖和光的种子,成为整个社会逐渐改善和进步的力量。
        另外,从华德福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教育体系的比较而论,俐觉得,孔子教育理论的核心和华德福教育是极其类似的,除了一点:孔子不注重体力劳动。创始人Rudolf Steinar是德国人,所以在其人智学以及所派生的华德福教育学中,运用了许多基督教的思想。但是这种思想基本上属于拿来主义,并不表示华德福教育隶属于基督教。中国数千年来有许多伟大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如今依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同时,中国民间许许多多朴素的人们,包括贤惠的母亲,勤劳的老农,聪敏的商贩,其实他们都是华德福教育活生生的实践。不过,这些身上充满了闪光精神的人或许还处在无意识的行动状态,而华德福教育则是一种觉醒的行动。

我的一点想法

        和华德福教育结缘首先是因为有这样一群朋友们。和这些朋友交往首先觉得他们善良而有趣,而且一开始便有一种油然而升的信任。然后,才一点点注意到他们的生活和苦恼,最后则进入到思想的交流与理想的分享这一步。无论从能力、思想度和影响力上,我都见识过比他们高强得多的人。但是,这些朋友带给我的,是独有的放松、快乐和困难中心照不宣的相助。
        一个教育家曾说过,做教育的人是需要一些理想主义的。不管培养的是实用型还是研究型人才,教育者倾注在受教育者身上的,多少都有一些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梦想。华德福教育者尤其如此。黄晓星总结说,华德福教育的中心思想是真、善、美的人生。它倡导学生间的非竞争性,强调人皆有艺术的潜质,坚持学校管理的全体教师参与制,主张学校、家庭、社区的一体化,鼓励个性的发展并兼顾团队的配合。这些,无不烙印着人类理想的色彩。可贵的是,将近八十年来,这颗理想主义的星星火以其坚韧徐缓,燃起了八百多所全世界的华德福学校。只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一所还没有。
        所以我的这些朋友们觉得要去尝试一下。他们也知道自己还没有完全准备好,但是行动的愿力已经开始催促。有时我想,在中国我们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朋友们觉得自己够格了吗?然而,永远的计划终究无法检验真知,做才是一把秤。
        翻阅中西教育史书,人物与思想浩若星辰。但每一个特定的时代,一般都会有一些主导思想和流派,以及通常的做法。在当代,华德福教育会自然地被划归为非主流。然而,因为它带来的是一种理想的气息,所以愿意相识的人们会对它投以深切的希望。这种希望有时也会成为压力。因为,没有一种教育能够适合所有人的需求,也没有一种教育能够满足一个人的所有需求。
        在中国,有一个叫卢安克的德国小伙子,从欧洲的华德福学校毕业后,一闷头扎到中国贫困的农村义务教习英语,并从事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于是许多媒体和人士都开始了热切和持久的关注,觉得卢安克用奉献的精神在改造中国农村教育。但卢安克自己是不是真的有这么“伟大”的想法呢?他的这种做法和他家庭的支持,以及欧洲文化中理想人格的影响有什么千丝万缕的关系呢。黄晓星说,华德福学校毕业的学生有的到非洲,有的到城市的平民区去教书,并非个别现象。他们或许并不一定带着拯救世人的大悲愿,只是简简单单踏踏实实地去做一些自己喜欢而觉得有意义的事情罢了。
        因此,我想即便将来在中国真的有了自己的华德福学校,那也要以平常心来看待。多给一些不予评判的空间让其先能按照创办人自己的风格和能力开展起来。与此同时,积极的交流和支持不可或缺。中国强大的文化内涵和数千年生生不息的各派教育思想是华德福学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但同时,这种强势文化也会成为很大的禁锢力,让一些自由和新颖的思想难以勃然而发。华德福教育,像任何一种教育思想一样,有着自己难以突破的局限性。在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经济和社会状况下,只能适合某一种或某几种人。也正因为如此,我会更怀着极大的好奇和希翼,来等待第一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家长和学生的出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37#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01:39:2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克里希那穆提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问过自己受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上学?为什么要学习各种科目?为什么参加考试,和同学比得分高低?所谓的教育究竟含有什么意义?它涵盖了什么?这实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不只是为学生质疑这个问题,同时也跟父母、老师以及所有热爱地球的人们,共同来探究这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通过竞争来受教育?难道受教育只是为了通过几项考试,得到一份工作?还是为我们在年轻时奠定基础,以便了解人生的整个过程?获得一份工作来维持生计是必要的,然而这就是一切了吗?难道我们受教育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显然,生命并不只是一份工作和职业而已,生命是极为广阔而深奥的,它是一个伟大的谜,在这个浩瀚的领域中,我们更有幸生为人类。如果我们活着只是为了谋生,我们就失去了生命的整个重点。去了解生命本身,比只是准备考试、精通数学、物理或其他科目要重要多了。
  所以,不论我们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为何教育他人或受教?生命到底是什么?难道生命不奇妙吗?飞鸟、花朵、翠木、蓝天、星辰、河流、游鱼……这一切都是生命。生命是贫穷的、富足的;生命是群体、种族、国家之间永不停歇的战役;生命是静思冥想;生命是所谓的宗教;同时它也是心灵中微妙的、隐藏的东西,包括羡妒、野心、激情、恐惧、成就及忧虑等等。这所有的一切以及更多的事物都是生命,然而我们通常只准备了解生命的一个小角落。
  我们通过一些考试,找到一份工作,结婚,生子,然后就越活越像一部机器。我们依然对生命恐惧、焦虑,因此帮助我们了解人生的整个过程,难道不是教育的目的?还是,教育只为我们谋职或找一份最好的工作而奠基?
  我们长大成人以后会怎么样?你是否问过自己长大以后想做什么?最大的可能是你会结婚,在你还没有搞清楚自己的定位时,可能你已经是父亲或母亲了,然后你会被一份工作绑住,或是被厨房绑住,你就在这其中渐渐衰萎。这难道就是你所有的生命了吗?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你应不应该问自己?如果你有一个富裕的家庭,那么你已经确定自己将来会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因为你的父亲也许会提供你一份舒适的工作,或者你可能在婚姻中获得很多财富,但是你仍然会腐败、枯竭。你看见这点了吗?
  显然,除非教育能帮助你了解广大生命的所有精微面——它惊人的美、它的哀愁及欢乐,否则教育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你也许会得到学位,得到一连串的头衔,得到非常好的工作,然后呢?如果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你的头脑变得迟钝、衰竭、愚蠢,那么生命的目的又是什么?所以当你年轻时,你是不是应该弄清楚生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教育的真正意义,难道不是培养你的智慧,借着它找出所有问题的答案?你知道智慧是什么吗?它是一种无限的包容力,允许你自由地思想;没有恐惧,没有公式,然后你才能发现什么是真实的、正确的事物。
  但是如果你有恐惧,你永远也不可能有智慧。任何形式的野心,不论是精神的或是物质的,都导致焦虑及恐惧。野心不能带来清明、简单而直接的心智,所以是不可能有智慧的。
  当你年轻时,生活在一个没有恐惧的环境里是非常重要的。大部分的人在年纪渐长时,都变得有所恐惧。我们对生活恐惧,怕失去工作,怕传统,怕邻居,怕丈夫或妻子的批评,怕死亡。大半的人都有不同形式的恐惧;一旦有了恐惧,便失去了智慧。我们是否可能在年轻时,便生活在无惧的气氛中,不只去做我们喜爱的事,更能了解生命的整个过程?
  生命真是美极了,它不是我们制造出的这些丑恶。惟独当你对所有的事物革新之后,你才能欣赏到它的丰富、深度及可爱。革新组织化的宗教、传统和现今败坏的社会,然后以人本的立场来探究什么是真理(不是去模仿而是去探究),这才是教育。
  服从社会、父母及老师的教导是很容易的,那是安全又容易的生存之道,不过那并不是生活,因为在其中存有恐惧、腐败及死亡。活着就是去探索什么是真相,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做得到,或是当你的内心拥有永不停歇的革新时。
  但是你从没有被鼓励去做这件事,没有人告诉你要发问,去探索上帝究竟是什么,如果你开始反叛,你将和所有的错误对立。你的父母及社会要你过得安全,你自己也想过得安全。安全的生活通常代表的是模仿,所以是活在恐惧中。显然,教育的意义应该是帮助我们活得自由无惧,不是吗?创造出没有恐惧的气氛,需要你和你的老师共同进行许多的思考。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创造没有恐惧的气氛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我们必须创造它,因为这个世界已经陷在无止境的战争中,它已经被追求权力的政客误导,它充斥着律师、警察、军人以及互相抢夺地位的野心男女。还有一些所谓的圣人、宗教的教主以及他们的追随者,他们也想在今生或来世得到权力、地位。
  这是一个疯狂的、完全混乱的世界,每个人都在和别人作对,极力想达到一个安全的位置,一个有权势或享福的位置。这个世界被冲突的信念、阶级意识、不同的国家主义、各种形式的愚蠢及残酷所分割,而这就是你要学着去适应的世界。你被鼓励去适应这个悲惨的社会,你的父母要你这么做,你自己也想这么做。
  然而,教育的意义只是帮助你顺应这个败坏的社会制度吗?还是要给你自由,一种全然的自由,来让你成长并创造一个不同的社会,一个新世界?我们必须拥有这份自由,不是在未来,而是现在,否则我们将被彻底消灭。我们必须立刻创造出自由的气氛,你可以在其中生活并且探索什么是真相,然后你会变得有智慧、有能力面对及了解这个世界,而不只是顺服它。因为在你的心底深处,你是不断在革新的,也只有那些不断革新的人,才会发现什么是真理,那些服从与跟随传统的人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不停探索、不停观察、不停学习,你才会发现真理、上帝或爱。如果你的心中有恐惧,你就不能探索、观察、学习,不能深入地察觉。所以,教育的意义很显然就是消除外在及内在破坏人类思想、关系及爱的那份恐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38#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01:40:0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需要怎样的学校摘自《一生的学习》(克里希那穆提著,张南星译)
惟有当我们了解了人生的深刻意义,这时才会有真正的教育。然而要了解人生,则心灵必须明智地将自己从滋生恐惧与附和顺从的要求报偿的欲望中解脱。如果我们把孩子视为私人的财产,如果将他们视为我们卑微自我的延续,或实现我们野心的工具,则我们建造的是一个没有爱却有追逐自我利益的环境和社会结构。
  
    正确的教育所关心的是个人的自由,惟有个人的自由,才能带来与整体、人群的真正合作。然而,这种自由并非借着追逐自己的扩展和成功而能获得。自由起于自我认识,也就是当心灵超越了因渴望自我安全而制造出来的种种障碍时。
  教育的任务,在帮助每一个人发现这些心理上的障碍,而非仅将新的行为模式、新的思考形式,强加在他的身上。这种强迫的灌输永远无法唤醒智慧、创造性的了解,只是进一步把个人加以限制。显然,这种情形正发生于世界各地,这就是为何我们的问题层出不穷、延续不绝的原因。
  惟有当我们了解了人生的深刻意义,这时才会有真正的教育。然而要了解人生,则心灵必须明智地将自己从滋生恐惧与附和顺从的要求报偿的欲望中解脱。如果我们把孩子视为私人的财产,如果将他们视为我们卑微自我的延续,或实现我们野心的工具,则我们建造的是一个没有爱却有追逐自我利益的环境和社会结构。
  一所在名利上成功的学校,通常不是一所教育中心。一所广大、兴盛的学府,将千百个儿童聚集在一起受教育,凭它的壮观和成绩可能制造出银行职员、超级销售员、企业家、各种委员,或一些在技术上胜任的肤浅人群;然而,有希望的只是完整的个人——而惟有小学校才有助于造就这种完整的个人。因此,只收容数目有限的男女学生,并且拥有正确教育者的学校,远比在大学校里从事最新颖的教育方法来得重要。
  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的困难与混乱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以为必须从事规模宏大的教育。大部分人都希望有壮观校舍的大学校——虽然这种学校并非正确的教育中心,因为我们意欲改变或影响所谓的群众。
  然而,谁是群众呢?你和我。让我们不要沉溺于这种想法:群众也必须受到正确的教育。这种对群众的考虑,是一种逃避即刻行动的方式。如果我们由眼前的事物着手,在我们与孩子、朋友、邻人的关系中觉察到我们自己,则正确的教育便会普及各处。我们在外界家庭与朋友的世界中的行动,将会产生影响和效果。
  在我们的一切关系中,充分地觉察到我们自己后,便会开始发觉到至今仍茫然无知,却存在于我们自身中的混乱与束缚。对它们有所觉察后,我们才能了解它们,并加以解决。如果缺乏这项觉察以及自我认识,则任何教育方面或其他方面的改革只会导致更深的对立与不幸。
  建造气派的学校,而聘请的老师只依据某项方法,对他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加警觉与观察,如此只会鼓励学生聚集知识、发展能力,依照某种模式作机械式思考的习惯。然而,这些都无法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在警觉而深思的教育者手中,方法可能有其有限的用途,却无法造就智慧。不过,奇怪的是,像“方法”、“制度”这种字眼,却对我们十分重要。符号象征取代了真实的事物,而对此种情形我们毫不见怪,因为真实的事物使人不安,它的影子却使人舒适。
  任何有基本价值的东西,都是无法借着集体教育来完成的,需要对每一个孩子的个别困难、脾气、能力加以仔细研究、了解。明白这一点的人,如果真心地想要了解孩子,想要帮助他们,便应该集合起来,创办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将在孩子的生活中产生重大的意义,因为它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而有智慧的人。创办这样的学校,并不需等到拥有足够的资金,每个人都可在家庭中做一个真正的教师,而机会将会落到那些具有无限热忱的人身上。
  爱自己的孩子以及四周所接触的孩子,而因此充满真诚的那些人,可以在他家附近或在他自己的家里成立这种正确的学校。然后,所需的金钱就会有了着落——这是最不需要考虑的一项。要维持一所施行正确教育的小学校,在经济上当然是有困难的,然而,它并不需要依赖庞大的银行存款。除非有爱与了解,否则金钱必然导致腐败与堕落。如果,这真是一所值得卖力的学校,则它所需的援助是可以获得解决的。只要对孩子有爱,任何事情都是办得到的。
  一旦我们最关心的是学校,则孩子便不受重视了。正确的教育者关心的是个人,而非学生的数量;这样的教育者会发觉,他可以开设一所为某些父母所支持而意义重大的学校。然而,教师必须具有火一般的热忱,如果他毫不起劲,则他的学校也就和其他学校没有什么两样了。
  如果父母真正爱他们的子女,他们会制定法律或使用其他方法以创建小型学校,任用正确的教育者。他们不会因为小学校的费用昂贵或正确教育者的难以寻觅,而踌躇不前。
  不过,他们应该明白,与此有利害关系的各方面,政府和有组织的宗教都将不可避免地反对他们,因为这种学校是革命性的。真正的革命,并非暴力的革命;真正的革命,在于培养完整而有智慧的人,这些人借着他们自己的生活,逐渐使社会产生根本的改变。
  然而,最重要的是这种学校里的教师都必须是自动前来的,而非受到劝服或委托。因为,自发地从世俗的事物中解脱,才是教育的惟一正确基础。如果教师们希望互相帮助,并且帮助学生了解正确的价值,那么在他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必须随时有敏锐的警觉。
  一个人生活在一所小学校里,很容易忘记学校之外还有一个世界,那儿的冲突、毁灭与不幸正与日俱增。那世界与我们并无隔离。相反,它是我们的一部分,因为我们造成了它现在这副样子。因此,如果我们要在社会结构中产生基本上的改变,正确的教育是第一步。
  惟有正确的教育,才能为我们的问题和不幸,提供持久的解决方法,而非意识形态、领导人物或经济上的改革。要明白这项事实的真理,无需智力上或情绪上的说服或狡诈的论证。
  如果在施行正确教育的学校中,其教职员的核心人物专心致力于教育,而且充满活力,它则会吸收其他有同样目标的人,而那些没有兴趣的人立刻会感到自己不适宜此项工作。如果核心人物肯定了此教育的意义,而且机敏细心,那些毫不关心的外围份子便会枯萎而至脱离;然而,如果核心人物并不关心,则整个团体将犹疑不定,萎靡不振。
  核心人物不能只由校长一人组成。只系于一人的热忱与兴趣,必定会日渐衰微而最终消失。此种兴趣是肤浅的、轻浮的,没有价值,因为它能被转向,而屈从于他人一时的兴致与幻想。如果校长控制一切,自由与合作的精神则显然是无法存在的。一个个性强烈的人可以建立一所第一流的学校,然而,恐惧和屈从便不知不觉地产生,结果是其他的教师成了随从附和的人。
  这样的团体无法产生自由与了解。教师不能受校长的控制,而校长不能掌握一切责任。相反,每个教师都应该对一切负责。如果有兴趣的只是几个人,其他人的漠视和对立将阻碍整个效果,造成互相矛盾的现象。
  也许有人怀疑,没有一个中心权威,如何能经营一所学校?然而,没有人能够确知详情,因为这种学校从没有人试办过。显然,在一群真正的教育者中,权威的问题永远不会发生。当大家都为了自由和智慧而努力,相互间的合作则在各方面都是可行的。那些不曾深入而持久地致力于正确教育工作的人,也许觉得没有中心权威是一项不可行的理论,然而,当一个人全心致力于正确教育时,他并不需要被他人催逼、指挥或控制。有智慧的老师在使用他们的能力时是富于弹性的;他们努力于个人的自由,善于调节,施行对整个学校有益的事。真挚的兴趣是构成能力的起点,而兴趣与能力均因实行而获得增强。
  如果一个人对于顺从的心理因素没有加以了解,那么仅仅决意于不顺从权威,则只会造成混乱。这种混乱并非由于缺乏权威,而是对正确的教育没有深入且共同的兴趣。如果有真正的兴趣,则每一个教师对于经营学校的种种需求,会时时加以明智的适应。在任何关系中,摩擦和误解是难免的。然而,如果没有共同的兴趣,缺少那份维系大家的友爱之情,这些误解和摩擦便会渲染夸大了。
  施行正确教育的学校中,教师之间的合作是没有界限的。全体教师应该经常集会,讨论学校的各项问题。一旦大家同意了某项行动,在执行上便不会有困难。如果大多数人的决议未获某个教师同意,则可以在下次集会中再加以讨论。
  教师不应惧怕校长,校长也不应畏惧于年长的教师。惟有众人都感到绝对平等,那么衷心的赞同才有可能。重要的是,这种平等的感觉必须普遍存在于正确教育的学校中,因为,惟有优越感和劣等感不存在时,才能有真正的合作。如果有相互间的信任,则任何的困难和误解不会被搁置一旁而已,而是加以面对解决,因而恢复了相互间的信赖。
  如果教师们不把教育视为自己真正的天职,并且对此感到兴趣,他们之间必会发生妒嫉与对立,而枉费精力于细枝末节以及毫无益处的争吵上。相反,如果对于建造正确的教育具有火热的兴趣,则一时的激愤或表面上的不和,都会很快消除。于是渲染得过重的细节,便显出它原有的比例,人们会明白私人之间的摩擦与对立是无益的,具有毁灭性的。借着会谈与讨论,人们发现到“什么”是对的,而非“谁”是对的。
  为了共同的意图而工作的人们,应该随时把困难和误解讨论明白,这有助于澄清一个人思想上的混淆。如果兴趣一致,那么教师之间也会有坦诚和友爱,他们之间便不会产生对立。然而,如果缺乏了这种兴趣,虽然为了共同的利益在表面上大家合作,冲突与敌意还是永远存在的。
  当然,教师之间的摩擦可能有其他的原因。甲教师可能因工作过度,乙教师可能因私人或家庭上的烦恼,另一些人可能对自己所做的事不太感兴趣。这些问题可以在教师集会中加以讨论解决,因为共同的兴趣助长了合作。如果少数人包办一切,而其他人无所事事,这样是做不出什么大事的。
  平等地分配工作,可使每一个人都获有闲暇,而每个人都必须要有一段闲暇的时间。一个过度劳累的教师对他自己及他人都会成为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过于紧张,他便易于倦怠,没有生气,而如果他做的事使他不感兴趣,则情形更严重。如果在体力上或智力上不停地工作,那么将难以消除疲劳。然而这项闲暇的问题,可以在大家都可能接受的友善方式下加以解决。
  休闲的方式因人而异。有些人对他们的工作十分感兴趣,所以工作本身便成了休闲。由兴趣所产生的行动,譬如说研究,是一种松弛身心的方式。另有一些人的休闲则可能是远离他人,孤独自处。
  倘若教育者要有一些自己的时间,则他只能负责能力足以胜任的少数学生。如果教师因学生数目众多而难以应付,则教师与学生之间便不可能有直接而深入的关系。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说明为何必须设立小学校。在一间教室里,学生的数目要有限度,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如此,教育者才能充分注意到每一个学生。当学生过多,教师无法顾及每一个学生时,惩罚和奖赏就成了强制施行纪律的一种便利方式。
  正确的教育,不能像制造机器似地大量生产。要研究每一个孩子,需要耐心、细心和智慧。要观察一个孩子的兴趣、能力、性情,了解他的困难,考虑到他所受的遗传和父母的影响,而非仅仅把孩子归于某种类别——这一切都需要机敏而富于弹性的心,不被任何的制度或偏见所拘束。这需要技巧和强烈的兴趣,最重要的是慈爱的心;而要培养教育者具备这些品质,是我们今日的一项课题。
  个人自由与理智的精神,必须一直迷漫于整个学校里。这是无法靠运气而产生的,在偶然的机会里才提出“自由”或“理智”的字眼,没有多大意义。
  尤其重要的是,学生与教师必须定时集会,以讨论有关整个团体幸福的各项事物。一种学生会议必须建立起来,其中有教师出席,这项会议可以解决纪律、卫生、餐饮等等一切的问题,而且,对于任性、漫不经心或固执的学生可以给予开导。
  学生要由他们自己推选出一些同学,负责执行决策,并且帮忙各项的管理。毕竟,在学校中的自治,是为将来生活上的自治作准备。如果孩子在学校学会慎重地、无私地、理智地讨论日常生活上的问题,等他长大后,便能冷静而有效地面临生活上更大且更复杂的考验。学校方面应该鼓励学生相互了解每个人的困难、特性、心情和脾气。如此,当他长大以后,在与别人的关系中,他们将会更体谅他人,更具有耐心。
  在孩子所学习的种种课程中,也同样地要重视这种自由与理智的精神。如果学生要成为有创造力的人,而非只是一个机器人,那么,不可鼓励他盲从于公式或结论。即使学习科学的课程时,教师也应该对学生说明道理,帮助学生明了整个问题,使学生运用他们自己的判断力。
  然而关于“指导”的问题呢?是否任何指导都不该施予呢?这问题的答案在于“指导”究竟指的是什么意思。如果教师的心中已消除了一切的恐惧和支配欲,那么他便能帮助学生有创造性的了解和自由。然而,如果教师心中有意或无意地想将学生引向某一个特定的目标,则显然他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指导一个人走向某一个特定的目标——不论这个目标是自己制定的或由他人强迫灌输的——即损害了他的创造力。
  如果教育者关怀的是个人的自由,而非他自己的成见,则他会鼓舞孩子去了解他本身的环境、性情、宗教和家庭的背景,以及这一切可能加诸他身上的种种影响和结果,借此使孩子发现了自由。如果教师的心中有爱和自由,那么他便会注意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和困难而去帮助他;学生便不会成为只按照方法和公式操作的机器人,而是永远警觉、留意、自动自发的人。
  正确的教育也应该帮助学生发现他最感兴趣的事物。如果学生没有找出他真正的天职,他会觉得虚度了一生。他在做着不乐意的事情时,会有受挫的心情。如果他想成为艺术家,却做了公司的职员,他将牢骚满腹,抑郁寡欢地度过一生。因此,每个人都必须寻找出他所愿意从事的行业,并且看看它是否值得。一个男孩子可能想成为一个军人,然而在他走上这条路之前,应该帮助他明白:军人对于整个人类是否有益。
  正确的教育应该帮助学生不仅去发展他的能力,还要了解他自己的最主要兴趣。处在一个被战争、毁灭和不幸所摧残的世界中,一个人必须有能力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造就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建立一个和平、开明的社会,其责任主要系于教育者身上,而且为了达到这种社会的转变,平心而论,教育者可以效力之处是非常大的。正确的教育,并不依赖政府的规定或某种特殊制度的方法;它取决于我们的手中——父母和教师的手中。
  如果父母真正关怀他们的孩子,他们便会建造一个新的社会。然而大部分的父母根本就不关心孩子,因此他们也就没有时间去顾及这件最迫切的问题。他们有时间用在赚钱、娱乐、仪式、崇拜之上,却无暇去考虑什么才是孩子所需要的正确教育。这项事实,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去面对它。对这项事实,可能意味着必须放弃他们的娱乐与消遣,而他们当然不愿意这么做。因此,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去,那儿的教师也不比他们更关心孩子。为什么他要关心?对他来说,教育只是一项职业,一种赚钱的方法而已。
  我们所建造的这个世界,如果洞视它的内幕,你会发现它是如此肤浅、虚伪、丑陋;然而我们却在布幕上装饰着,希望事情会突然好转。不幸的是,大部分人也许除了赚钱、夺取权力或追求性的刺激外,对生活没有多大的追求。他们不愿意面对生活上的其他复杂问题,因此,孩子长大后,也就和他们的父母一样不是一个成熟完整的人,不断地在自己内心以及外在的世界中产生冲突。
  我们毫不踌躇地说:我们爱孩子。然而,当我们接受了目前的社会环境,当我们不想在这个使人毁灭的社会中促成根本的改变,这时,我们的心中有爱存在吗?而只要我们期望专家来教育我们的孩子,这种混乱和不幸将持续不停,因为专家所关心的只是部分,而非整体,因此他们自己也是不完整的。
  教育在今日受到了轻视,而非一项最荣耀且责任至大的工作,大部分的教育者也将它视为例行公事。他们只是传授知识,并不真正关心人的完整与智慧;而一个只传授知识,却任由世界在其四周崩溃的人,并不是个教育者。
  教育者并不只是一个传授知识的人。他是一个指向智慧、指向真理的人。真理远比教师重要。真理的寻求便是宗教。而真理不属于任何国家,不属于任何教条,在任何的庙宇、教堂、寺院中都无法寻到它。如果缺乏对真理的寻求,则社会很快便腐化了。要创造一个新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也就是说,我们身兼学生和老师,我们必须教育我们自己。
  如果要建造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则那些只为谋生而从事教育的人显然是不能当教师的。将教育视为一种谋生的工具,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剥削孩子。在一个开明的社会里,教师不必关心它自身的利益,他的生活所需均由当地社会供给。
  真正的教师,并不是一个建立庞大教育机构的人,也不是政客的工具,他不被某种理想、某种信仰或某个国家所束缚。真正的教师是一个内心充实的人,因此他为自己毫无所求。他没有野心,不追求任何形式的权力,他不利用教育作为获取地位、权威的手段,因此,他能免于社会的压制以及政府的操纵。这样的教师在一个开化的文明中,占着首要的地位,因为真正的文化并非建基于工程师或专家,而是教育者的身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39#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01:41:1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的目的转自共生小书院博客
选自《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克里希那穆提著,叶文可译)
只有当你的心不被偏见束缚时,它才能发现真相。


    你有兴趣了解什么是学习吗?你到学校就是去学习的,不是吗?那么什么是学习?你有没有想过?你如何学、为何学、学到的又是些什么?学习的深层含义究竟是什么?
  你必须学习读书、写字,念各种不同的科目,为了准备谋生而学得一技之长。当我们谈到学习时,我们所指的包括以上的一切,然而大部分的人就在此停住了。一旦我们通过考试,并且谋得一官半职以后,我们就把学习完全忘光了。
  但是学习到底有无止境?我们总说从书本上学来的和从经验中学来的是两回事,这种看法正确吗?譬如从书本中,我们学到别人在科学上的见解,然后我们就自己做实验,并且从这些见解中继续学习。同时我们也从经验中学习,至少这是我们自己认定的。但是我们如果想彻底明白生命中不可思议的奥秘,去弄清楚什么是神或真理,我们就一定要有自由;然而通过经验,我们可能自由地研究和学习吗?
  你有没有思考过经验是什么?它是不是面对挑战而产生的反应?面对挑战而产生的反应就是经验。你能从经验中学习吗?当你遇到挑战或刺激时,你是根据自己的限制,根据自己所受的教育、文化、宗教、社会以及经济的背景而反应的。遇到挑战时,你是根据自己的宗教背景来反应的。然而如果你不从自己的背景中抽离,那么在你面对任何挑战时的反应,都只能加强或减轻你原有的背景。因此你从来没有真正自由地探索、发现和了解什么是真理或神。趣了解什么是学习吗?你到学校就是去学习的
  所以经验并不能使我们的心智得到自由,通过经验的学习,只是根据个人原有的局限所造出来的新模式而已。我想,了解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我们年长后,会愈来愈执着自己的经验,希望依照这种方式来学,但是我们的学习都是由自己的背景所指挥的,这意味着,通过经验的学习是永远得不到自由的,我们只是稍稍减轻了原有的局限而已。
  我们通常所指的学习是不断去适应、抗拒和压抑的过程;我们不是学着去避免一些事物,就是学着去获得一些事物。然而是否有种境界,在其中我们的心不是学习的工具,而只是单纯地存在,你能了解这个差别吗?只要我们处在求取或逃避的状态,我们的心就必须学习,在这种学习中,永远都有很大的压力和抗拒。为了学习,你就必须专注,不是吗?那么什么是专注呢?
  你有没有注意过如果你专注在一件事情上,你会怎么样?如果有人规定你读一本你不想读的书或是你想读的书,你都必须抗拒或排除其他的事情。你抗拒自己想望向窗外,或是想和其他人说话的欲望,来使自己专心。所以这种专注的过程总是很费力的,不是吗?在这种专注中,总是存在着为了想获得什么而学习的动机、诱因和努力。我们的人生就是由这一连串的努力所组成的,这其实是充满压力的学习过程。
  如果我们能在完全没有压力、没有野心也不堆积知识的情况下学习,我们的心智不就能学得更深入、更迅速吗?然后它会变成一个能去探索和发现什么是真理、美与神的好工具了。其实就是你不再屈服于任何权威了,不管他是属于学术、社会、宗教、文化或任何局限之中的权威。
  你知道的,只有当你的心不被偏见束缚时,它才能发现真相,在这个发现真相的过程中,你的心是不累积的,不是吗?一旦你开始累积自己的经验或学习到的东西,它就会使你的心智停滞,阻止你向前进展。
  在探索真相的过程中,你的心每天都在淘汰旧有的,它永远都是清新的,不被昨日的经验所污染。真理是活生生的,它不是静止的,一颗想发现真理的心也必须是活生生的,不被偏见或经验拖累。只有在这种自在的状态中,真理才能展现。
  这一切从语言的层面来说也许是困难的,但是如果你用心去感受,就不难了解了。我们若想探索生命的奥秘,我们的心就必须自由;你一旦学会了某些东西,而又把这些东西当做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那么你的心就不自由了,你就失去了探索的精神。

  问:我们为什么很快就忘掉了那些好不容易学会的东西?
  克:你是不是因为被当时的情况所逼而去学的?假如你想成为律师,而你所读的是数学及物理,那么你很快就会把数学及物理忘掉。如果你是因为某个诱因而去学习的,你是否能真的学会任何东西?如果你希望通过考试,谋得一份工作或结婚,你也会专注地学,一旦你通过了考试,很快就把自己所学的忘光了,不是吗?
  如果学习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一旦你达到自己预计的目标,就会把手段忘记了,显然,这根本就不是学习。因此,只有在没有任何动机和诱因的状况下,你才会为了爱而学习,也只有这种学习才是真的学习。
  问:“进步”这个字眼的真义是什么?
  克:就像大部分人一样,你们都有理想,不是吗?然而这个理想并不是真实的、实际的东西。理想是你们认为“应该”的境界,它是存在于未来的。我现在想说的是:把理想忘掉,而去觉察你的本来面目,不要追求你认为“应该”有的样子,而要了解“真实”的自己。了解真实的自己,比追寻理想中的自己要重要多了。为什么?因为在了解自我中会开始自然的转换过程。反之,如果你想把自己改变成理想的形象,这其中是没有任何变化可言的,只不过是包装改变了而已。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愚钝的,而想把这份愚钝改变成智慧,也就是你“应该”有的样子,这其实就是愚蠢的行为,那是没有意义的,不真实的,那只是在追求自我的投射,延迟对于“真我”的了解罢了。只要你想把自己的愚钝改变成别的东西,你就依旧是愚钝的。但是如果你对自己说:“我知道我很笨,而我很想了解愚笨是什么,因此我必须进入愚笨之中,观察它是如何产生的。”在这种深入的探索中,就会产生根本上的转化。
  “进步”这个字眼的真义是什么?世上是否有所谓“进步”这样东西?你看见牛车以一小时两英里的速度前进,而飞机却以一小时六百英里的速度飞行。这是进步,不是吗?还有科技上的进步,譬如更好的通讯方法、更优良的促进健康的方法等等。但是世上是否还有其他形式的进步?有没有意味着穿越时间的心灵上的提升,也就是心理上的进步?心灵层面的进步是不是真的属于心灵的实相,还是意识层面的幻象?时,它才能发现真相。   &n
  你知道,提出基本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不幸,我们通常都用非常简单的答案去回答这些基本的问题。我们认为简单的答案就是解答,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必须提出最基本的问题,并且让问题自己去运作,让问题在我们的心中产生作用,来发现事实的真相。
  进步暗示着时间性,不是吗?毕竟我们花费了几世纪的时间,才从牛车时代进步到喷气式飞机时代。我们现在以为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式,通过时间来找到神或实相。我们活在这里,以为神活在彼岸,或是在很遥远的地方,为了弥补这段距离与空间,我们认为必须靠时间来达到目的。但是神或实相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自己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本没有一个定点的活动可以开始。但是为了心理上的安全感,我们却紧紧抓住一个观念,认为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定点,连实相都是固定的,然而这只是一个幻象,而不是真实的。一旦我们需要在时间中让心灵演化,这种行为就已经不是属灵的了,因为真理是与时间无关的。
  陷入时间的心智会需要时间来找到实相,但是实相是超越时间的,它没有定点。心智,不论它是属于有意识或无意识层面的,都必须从它的累积物中解脱,也只有如此才能找到实相或神。
  问:我走近鸟儿时,它们为何都飞开了?著,叶文可译)只有当你的心不被偏见束缚
  克:如果你走近鸟儿,它们都不飞开,那该有多好!如果你能摸它们,对它们友善,那该有多么可爱!但是你知道,我们人类是十分残酷的,我们把鸟儿杀死,折磨它们,我们用网子捕捉它们,然后放在鸟笼里。想想看,一只可爱的鹦鹉被关在鸟笼里,每天黄昏,它都呼唤着它的伴侣,眼睁睁地看着其他的鸟儿飞过广阔的天空。我们是如此对待鸟儿的,所以当我们靠近它们的时候,它们怎么可能不害怕?
  但是如果你安静地坐在一个孤单的角落里,非常的平静、非常的温柔,你很快就会发现有鸟儿来到你的身边,它们在你的附近飞舞,你可以观察到它们敏捷的动作,它们纤巧的爪子,以及它们极为强韧美妙的羽毛。但是你必须有极大的耐心才能办得到,也就是说,你必须有很大的爱,同时,你必须没有恐惧。动物可以感觉出我们心中的恐惧,只要它们感受到了,就会同样生起恐惧而逃离。所以了解我们自己是非常重要的。时,它才能发现真相。   &n
  你可以试着在树下非常安静地坐着,可是不要只坐二三分钟,因为鸟儿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对你习惯。你要每天到这棵树下安静地坐着,很快的,你会感觉到身边的每样东西都是活的。你会看见小草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鸟儿们不停地跳跃着,蛇身上散发奇美的光泽。或者一只高挂天空的风筝,静静地享受着微风的抚慰。但是要想欣赏并且感受这份喜悦,你必须有宁静的内在。
  问:选自《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克里希那穆提你和我的差别在什么地方?
  克:你和我有任何基本上的差异吗?也许你的肤色很白,而我却相当黑,也许你非常聪明,知识比我渊博。或许我可能是住在乡下的人,而你却走遍了全世界。很明显,这个世界确实有不同的形式、语言、知识、礼节、传统和文化等等。但是不论我们是婆罗门或是非婆罗门,不论我们是美国人、俄国人、日本人、中国人或是其他国家的人,难道我们之间没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吗?我们都有恐惧,我们都要追求安全感,我们都希望被爱,我们都需要吃东西以及追求快乐。但是表面上的不同破坏了我们的觉察力,使我们忽略了人类之间的相似之处。如果能了解,并且超越这些共同的人性,才会带来极大的爱及关怀。时,它才能发现真相。   &n
  很不幸,我们大部分的人都被这些表面上的不同所局限了,被不同的种族、文化、信仰所分裂。信仰是诅咒,它使人分裂,并且制造对立。只有超越所有的信仰,超越所有的不同点及相同点,我们才能得到自由,才会发现什么是真理与实相。
  问:当我吸烟时,老师为何不高兴?
  克:也许他已经告诉你许多次,希望你不要抽烟,因为抽烟对小男孩没有什么好处,可是你不听他的劝告而继续抽烟,因为你喜欢香烟的味道,所以老师就对你不高兴了。然而“你自己”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你认为这么年轻的人是否应该养成抽烟的习惯,或者其他任何习惯?如果在你这个年龄,你的身体已经习惯于抽烟,这意味着你已经变成了香烟的奴隶,这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吗?抽烟对年长的人来说,可能还算好,不过它是否有好处还是件极令人怀疑的事。很不幸的是,年长的人已经给自己找到各种作为习惯的奴隶的借口。
  但是你们这些仍然非常年轻、非常不成熟,处于青春期,还在成长的孩子,你们为什么要习惯于某些事情或是养成任何习惯?这些习惯只会使你们变得不敏感。你们一旦对某些事情养成习惯,就开始陷入习惯的模式,你们的心就变得迟钝而不再敏感了,它会失去那种能够发现什么是神、美和爱的感受力。
  问:趣了解什么是学习吗?你到学校就是去学习的人为何猎捕老虎?
  克:他们为了杀戮时的快感而杀。我们都做过这种轻率的事,譬如把苍蝇的翅膀扯下来,看看会有什么结果。我们说别人的闲话,或是苛责于人,我们为了果腹而杀,我们为了所谓的和平而杀,我们为了国家或理想而杀。因此我们的本性是十分残酷的,不是吗?但是如果我们能了解这一点,并且把残酷放到一边,那么看着老虎从我们身边走过,就变成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了。有一天黄昏,我和几位友人在孟买附近游玩,有一位朋友开车带我们进入森林,去看一只被人发现在附近出没的老虎。在回程中,我们的车子正在转弯时,忽然间,这只老虎就在路中间出现了。它黄黑相间,毛色光亮,身形精瘦,拖着长长的尾巴,看来真是一只可爱的动物,充满了优雅与力量。我们关掉了车灯,它就咆哮着向我们走过来,它走得很近几乎碰到车子。这真是一个美妙的景象,如果一个人能不带枪来观察这类的动物,那就更有意思了,这其中有着极大的美感。趣了解什么是学习吗?你到学校就是去学习的
  问:我们为何背负着哀伤?著,叶文可译)只有当你的心不被偏见束缚
  克:我们把哀伤视为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用哀伤创造了许多哲学。我们给哀伤找理由,还认为要想找到神就必须苦修。但是我的看法却完全相反,我认为所以会有哀伤,是因为人类对待彼此过于残酷。同时,人生中有太多的事情是无解的,因此我们感到痛苦,包括死亡、失业、看见穷人的悲惨生活等等。我们对这一切都不了解,所以我们备受折磨,而一个愈敏感的人,就愈觉得痛苦。
  然而我们不但没有去设法了解这些事情,反而给哀伤找了各种理由。我们不努力把这个腐化的社会制度革新以及突破,反而被动地适应它。我们如果想要脱离哀伤,就必须祛除伤害他人的欲望,同时也必须祛除做好事的欲望,因为所谓的“好事”,也还是在我们的局限下的产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40#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01:41:37 | 只看该作者
如何将“人智学”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并使其发扬转载自共生小书院博客
爱是什么?爱是自由与自由之间的和谐。
                                                           ——泰戈尔


  华德福学校是一种实现“人智学”理念的教育机构,目的在于依照每位孩子的个别特质与年龄成长需求施教,以引导其成为一个身、心、灵完全自由与成熟的人。如果对“人智学”缺乏深入理解,而只是将西方国家华德福学校已有的课程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如学汉字、古琴、太极拳之类)做简单的嫁接,作为师资养成的准备是远远不够的。

  史代纳创校的唯一目标是“人的教育”,更准确地讲,是“全人教育”。史代纳依据其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发展出了循序渐进的教育理论——经过他对人类发展的观察,他认为人的生命是以七年为周期的方式发展着,利用这个观点配合他提出的四个“身体”,一个人在21岁时便是一个全人,一个拥有身、心、灵和谐的自由人。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提一个问题:“人智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可能有人会毫不迟疑地回答:“人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呗。

  其实不然,“人智学”与东西方历史中各位智者(强调一下,这里的“智者”是指真正的开悟者,如佛陀、基督、老子等先圣,而非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提倡的“生命之学”研究对象是一致的,不是研究“人”、“事”、“物”本身,而是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命个体不同层面的关系(身、心、灵之间的关系,用史代纳的界分而言,是四个“身体”之间的关系)。

  因此,首先我们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人智学”的研究对象是“关系”,而不是“人”本身。用中国的老话来说,就是“究天人之际”,“际”指的就是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有三大主流,道家、儒家、佛家,都是研究关系的,但各有侧重,道家偏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偏重人与人的关系,佛家偏重人内在不同层面的关系(层层超越,最后连桶底也要脱落)。——这样说未必准确,只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实际上每家都自成体系,既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佛家是外来的,但为何在印度衰微了,却能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根?

  无论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中国文化的总根子是《易经》。《易经》更是研究关系的,它是研究在这个婆娑世界里时间和空间转移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天地开阖,由阴阳二气互相作用而成金、木、水、火、土五行,“行”指的就是运动。通俗地讲,《易经》就是《变经》,是试图准确把握运动之中人、事、物之间关系的伟大智慧。《易经》的智慧认为,这个世界万事万物都在变化运动之中,死而复生,循环往复,所谓生生不息之道。在这样积极乐观的中国文化土壤中,佛家的种子才可能生根发芽。佛家最核心的洞见可以用四个字概括——“缘起性空”,所以“缘起”,就是说这个世界的任何事物包括人都是因缘合和而成,也就是说究其本质就是“关系”二字;但佛家更指出,在这个婆娑世界里万物虽然生生不息、丰富多彩,但因其本质是“关系”,而“关系”是无常的,故其本性是“空性”。佛陀这个了不起的发现补了中国文化的缺,在佛家来到中国之前,中国人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生死爱欲,周而复始,佛家的大智慧给这个封闭的蛋磕破了一个孔,透出了一束光亮,给中国人指出了一条究竟解脱之道:所谓三千大千世界,不想在这个婆娑世界继续游戏完全是可能的。

  总体而言,中国人的“生命智慧学”是入世的、贵生的、包容的,史代纳创建的“人类智慧学”容易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生根。这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

  “人智学”将补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教育传统的哪个缺?

  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教育传统有没有缺陷?是否需要“人智学”来补这个缺?

  我不敢说中国先圣们的智慧有疏漏,但可以肯定地说,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生命智慧与这个时代的中国人之间是没有接通的。这两者之间的障碍是什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障碍?今天我们将如何去打通这个障碍?

  古人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国先圣们苦口婆心,道理讲了许多,但这些生命智慧都躺在故纸堆里,今天的中国人大多认不得其本来面目了,就算有少数人“知”道,但不去付诸实践,只满足于满腹经纶、高谈阔论。因此,国人最大的障碍是过于聪明机巧,不肯老老实实去身体力行。所以,阳明先生说:知而不行,未知也!(道理似乎都明白,但不肯去实干,终究还是不明白啊。)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怨不得共产党,也怨不得近代挨了西方列强的打,实际上也是千年人心所造之共业:古代圣贤构建“礼教”这个维系社会秩序的制度文明,追求“天长地久”从而达到一个超稳定系统,其成效是明显的,罗马帝国消亡了,蒙古帝国消亡了,独中国能延续文明;但其积弊也是深重的,“天地不交,万物不通也”(《易经·否卦》),长久的闭塞不通,中央越发集权,基层散沙一盘,事物不能生长,社会不再前进。《易经》在其卦辞中有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洞察:万物闭塞,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的心里。

  《序卦》言:“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于同人。”意思是说,长久的闭塞不通,闭关锁国,终有一天会打破,不是内力,便是外力,这种打破,让上下分隔的国人,一夜之间梦醒,于是阶层、上下不那么重要,共同的安危压倒一切。这个时代的中国人是幸运的,因为“否极泰来”,新一轮的文明正在开展。而“文明以健,中正而应”,需要知行合一的君子才能通达天下人的心志,才能有可能实现“和而不同”的社会新秩序,但今天的国人须明白,这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历史的新画卷才刚刚掀开一角。

  这个时代呼唤身、心、灵和谐的自由人,而这样一代新人(刚健中正之君子)的出现需要“全人教育”。何为君子?孔子说,不知道天命的人不算是君子。“人智学”要想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真正扎根,所有参与者(研究者、推广者、教师和家长们)必须知道这个天命,首先使自己转化为一个内在和平的人,而不是为自己的孩子去寻找一种听上去时髦的教育方法。

(写于5月菲律宾亚洲人智学会议之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9 22:37 , Processed in 0.09131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