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楼主: jssh36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师慧园论坛》管季超辑: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导网文汇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31#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18:07:22 | 只看该作者
孔子为什么这样红 20年目睹之怪现状
  李零



(一)传统为什么这样红
这是我和大家讨论的问题,大家身边非常热闹的问题。
前一阵儿有件事,大家都知道,就是“红心鸭蛋”事件。鸭蛋为什么这样红?事情比较简单,质监局一查就查出来了,鸭蛋里面放了苏丹红。但我们要谈的事可不一样,后边的背景很复杂。
台湾有家报纸,登过篇文章,题目是《孔子为什么这样红》。它是学我们的老电影,《冰山上的来客》,雷振邦的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孔子为什么这样红?这是个敏感问题。不了解前因后果,不能理解它。比如,于丹为什么这样红?知识分子的眼睛为什么这样红?不管是高兴的红,生气的红,嫉妒的红——电视广告词:酸不溜丢的山里红。
现在,《论语》走进千家万户,民工发,监狱学,领导高兴,群众欢喜,知识分子不能太孤立,自绝于领导和群众。
有人说,孔子死了,2500年才出了个于丹,太可爱,太可爱;就她把孔子讲透了,讲活了,了不起,了不起。这是捧。
有人说,此人活像一说书的,讲的全是心灵鸡汤,心得是她的心得,跟《论语》有什么关系?夫子之道,全让她糟蹋了,我们得保卫孔子,保卫他的道。这是骂。
还有人,深得中庸之道,说人民群众读《论语》,传统文化被发扬,毕竟是好事,我支持你,但《论语》也分雅《论语》和俗《论语》,人民群众归你管,知识分子的地盘你休想进。我们知识分子讲《论语》,那是另一番天地,我才不带你玩儿。
这三种反应,和我无关。
不错,我是知识分子,但最不乐意戴这顶帽子。儒这个林大了,什么鸟没有。
填表,我是群众(群众是集合概念,其实应叫群众分子,和知识分子一样)。群众有什么了不起?人多势众,未必真理在握。我还是群众一分子呢。一分子就是一分子,他们代表不了我,我也代表不了他们。
一本书,一人读,想不到闹出这么大动静。我读《论语》,就是我读《论语》,自己写点读书笔记,讲点个人想法,谁也不代表,犯不着绑上一堆人说事。
现在,举国若狂,复古一边倒,不正常。我的声音太小,但我要大声说给你们听,请大家认真想一想,传统为什么这样红。
(二)什么是传统?
“传统”这个词儿,现在地位很高,高得吓人,除了过去的“革命”,啥都比不了,谁敢说个不字?
大家记住了,这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神话,将来肯定是笑话。
传统是什么?不就是过去,好的坏的,一锅乱炖,跟现在没什么两样,用不着拔高,用不着贬低。《兰亭序》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我儿子看我,和我看我爸爸,道理差不多。祖宗留下的东西,什么没有?你别以为,大浪淘沙,剩下的全是金子。
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才叫“孝”。杨伯峻说,“道”是正面的东西,爸爸的合理部分。但父母留下来的东西,合理的,三年不许改,三年以后就可以改了吗?难道我们要改的,不是爸爸不合理的部分,反而是他的合理部分吗?
我的看法,祖宗留下的宝贝,最大一件宝贝,是中国人。古今中外,一切遗产,都是为我所用。人吃饭,人是主体。不管什么饭,总是被人吃。饭不能分体用。“中餐为体,西餐为用”,那不是笑话?但我们自己也有毛病,甚至是浑身的毛病。《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好坏都不能拒绝。比如我爸爸的礼物是震颤,我妈妈的礼物是过敏。遗传病,年轻没事,年纪大了才暴露。可见就是体,也是好坏参半。
传统,谁都有。比如,美国立国不过200年,家家藏枪,就是传统,所以老有校园枪击案。当然了,溜门撬锁的也要小心,私闯民宅,人家会开枪。
孩子是自己的好,但别人的孩子未必比你差。你排斥人家,人家不排斥你,吃亏的是自己。西方人,开口闭口,言必称国际,你的我的,都是他的。国际二字,背后有霸道,但他们四海为家,气魄比我们大。
(三)西化有什么可怕
全盘西化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大家最爱争。我讲全盘西化,不是价值判断,而是事实判断。不管好不好,爱不爱,这是大局已定的事情。你只要睁眼看一看,周围的一切,几乎全是西方文化,哪怕是国产自己造。
我们中国人,特别自豪的一件事,就是历史上,我们特别能化人。古书上讲的“柔远能迩”、“远人来服”、“归义”、“归化”,都是讲这类事。就连最不济的宋以来,汉族两次被异族统治,我们还是把他们给化了。还有,抗战时,我们讲四大发明,国人称为文化馈赠,很自豪。但结果怎么样?人家学了,却拿船坚炮利来还礼,我们又学他们。
可见,老师和学生是换着当。
中国人的心态很简单,我化别人,我爱听;别人化我,绝不行。近代中国,明明已经被人化了,有人还在幻想,说蒙元怎么样,满清怎么样,那么大的块头儿,不也叫咱们汉族给化了?多少年后,还会大翻盘。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文怀沙说,王鲁湘,你的唐装是满服,我穿和服,才是唐装,日本把中国灭了,没关系,结果是,中国多了个日本族,第57个少数民族(这话,不仅中国人听了生气,日本人听了也生气)。
现在的日本,现在的美国,你给我化化看,别做梦了。想不到这种明摆着的事,照样有人犯糊涂。
谁化谁,表面是争谁的文化更优越,其实是争支配权。我占有这个势,怎么化都行,什么你的我的,全都是我的。没有,才分彼此,才争高下。想不通的事,换位思考,道理很简单。
中国近代史是部挨打的历史。中国人挨打,中国文化也挨打,打得失魂落魄。一是揍出一个国学来,我叫“国将不国之学”。二是剩下一堆国粹,其实是全盘西化还来不及化,或化而不动,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好像熬药,药被人喝了,留在砂锅里的,全是药渣。原汁原味,本来是药,没有药,只好拿药渣说事。所谓国粹,其实很多是国渣。前一阵儿,各地申遗,什么都申,很多就是这类东西。其实不少是这两年刚造出来的东西。
还有一样,令人自豪,则是我们的国宝。这是真正的宝贝,西化化不动的东西,只能毁而不能造。造出来的都不是国宝。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明辉煌,当然很自豪。古迹、古物和古书,尽管使劲糟蹋,留下的东西还是不少。物质文化遗产,实实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虚虚假假。
古董,很多本来也是普通玩意儿,日用的东西,家家都有。毁的毁,弃的弃,最后剩下来,全是宝贝。保古和西化,如影随形。西化的破坏,反而抬高了古董的身价。
文物,摆进博物馆的展柜,都是稀罕玩意儿,无所谓精华糟粕。糟粕精华,只有进入现代生活的东西,还在使用的东西,才有这类问题。我们把古董摆进展柜,但不必把自个儿也摆进去。
(四)国学是国将不国之学
前一阵儿,国学网选国学大师。尹小林问我,哪些人算国学大师。我跟他说,举国若狂谈国学,大师不大师,暂且搁一边儿,咱们先得问一下,什么叫国学?
国学是个混乱概念。
什么叫国学?研究中国的学问就叫国学吗?不是。第一,没有西学,无所谓国学,国学是对西学而言,郑玄不是国学家,戴震也不是。第二,人家外国有汉学,同样研究中国。比如20世纪上半叶,法国汉学很牛。汉学不能叫国学。他们从周边国家讲中国边疆,从中国边疆讲中国内陆,比世界眼光谁大,比精通语言谁多,我们的大师(如陈寅恪),毫无优势可言。当时,五大发现,全和外国人有染,真让国人气短。陈寅恪、傅斯年,他们到外国干什么?就是出去偷艺。他们心里,全都憋着口气:人家看不起,暂时不说话,三十年后,再与他们争胜。
我的看法,国学虽刻意区别于西学,但实质上是“国将不国之学”。它跟西学争胜,越争气越短。新学,就连国学家也学,即使最最保守者也学——明着不学偷着学。大家要找原汁原味,几乎没有,其实都是不中不西之学,不新不旧之学。所谓大师也很简单,全是推倒重来,白手起家,创建各门新学术的人。
现在,一般人的印象,读古书就是国学。比如章太炎、黄侃,杨树达、余嘉锡,还有钱穆,这样的人才算国学大师。如果这才叫国学大师,很多人都不能算,国学的阵容很可怜。
我的意见,近代学术,有些太新,不算国学,最好归入西学;有些太旧,也不算,最好归入清代学术。比如考古学(archaeology),就是地地道道的外国学问,绝不是宋人讲的考古学;还有历史比较语言学(philology),也是地地道道的外国学问,绝不是清代的小学和考据学。李济、夏鼐,不算国学家;李方桂、赵元任,也不算国学家。
大家说的国学,很多都是不新不旧之学,什么算,什么不算?标准很难定。如所谓罗(振玉)、王(国维)之学,材料是五大发现,全是新材料,他们和法国、日本的学者有不少交流,眼界也很新,这种学问,大家叫国学。但中国边疆史地的研究算不算,好像不算(地理系,现在归理科)。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算不算,让哲学系一讲,当然算,特别是近代尊孔的名人,更是绝对没跑,肯定都是国学大师,就连释道二藏也算是国学。
大家都知道,史语所的“史”,是用考古学改造传统的经史之学;“语”是用历史比较语言学改造传统的小学和考据学。这样的学问,都是不新不旧。还有清华国学研究院,所谓国学也是不新不旧,有些还是严格意义上的新学。
现在,最奇怪的是,连季羡林都成了国学大师。人家自己都说不是,好事之徒,还要把这顶帽子扣在他的头上。这也反映了国学概念的混乱。
(五)国粹多是国渣
国粹是个可笑的概念。
中国古代,两河文明,黄河流域比长江流域要发达一点。从前的中国,头在北方,屁股在南方。近代,情况反过来,“鬼子”从海上来,现代化从东南往西北推,屁股变成头。最先进的跟最落后的凑一块儿,反而成了欢喜冤家。西化越凶,才越讲国粹。
古人说,楚地多巫风,江南多淫祀。明清时期的闽越还是如此,拜拜的风气最浓。我们的同胞,漂洋过海,把这些文化带到香港,带到台湾,带到海外的唐人街,在很多外国人看来,最中国。他们成了中国的窗口。唐人街,舞狮子,舞狮子是汉代传入的外来艺术。港台好武侠,武侠是人文幻想加义和团,专打外国人。好多人说,礼失求诸野,求出来的礼,很多都是这类东西。
中国的国粹是什么?很可怜。全是西化剩下来的东西,有些城里化了,乡下没化,沿海化了,内地没化。中医中药,国剧(京剧)国术(武术),还有中国菜,数来数去没几样。
我们,身上穿的,屋里用的,衣食住行,一切拿眼睛能瞅见的,几乎全是洋的。我们的词汇,留下了一堆“洋”:点灯用洋油,烧饭用洋火(或洋曲灯),穿衣用洋布,就连梳头洗脸,也是洋瓷脸盆洋胰子。
衣,中国传统,特重发式和衣冠,披发束发,左衽右衽,所以别蛮夷。满人入关,为争这口气,死了很多人。衣服的进化,全世界差不多。早期,裁剪技术不高,全是拿片布,往身上一裹;第二步,才宽袍大袖。紧身衣,类似运动装的衣服,往往和军事、体育有关,特别是骑马,我们叫胡服。所谓深衣、汉衣冠,早就没了。真国粹,有,农民穿的土布衫、免裆裤,大家不爱穿。
食,我们以为特国粹。其实,打新石器时代就粹不起来。烹调方法不说,材料是五花八门。五谷之中,只有小米、糜子是北方原产,水稻是南方原产。历史上,多少动植物,都是引进。比如各种瓜,除了香瓜,多半都是外来。现在的东半球,据说1/4的食物,全是来自西半球。比如辣椒从哪来?烟草从哪儿来?西红柿从哪儿来?红薯从哪儿来?都是来自美洲。没有辣椒,还有什么川菜?
住,古城,秦始皇铭功刻石,自诩堕坏六国城郭,我们比他还厉害,拆;城里的胡同四合院,拆;这些年,农村的老房子,也都扒了。我回老家,就连北方的土炕(从新石器时代就使用)也都扒了,年轻人要睡席梦思。
行,也是汽车、轮船、飞机的天下。就连自行车,也是外来,我们老家叫洋车子。
祖宗留下的,还有什么?我是说,生活层面的东西。抓耳挠腮,大家想到了语言。中国文学,总得用中国话写中国人,汪增祺如是说。但就连这事,也要打折扣。研究外来语的都知道,我们的汉语,很不国粹,哲学术语、科学术语、军阶官衔、制度名称,几乎全是外来语(很多都是日本传来的假汉语),甚至语法也大受影响。
唉,就连最最国粹的汉字,也被简化了。港台的同胞想不开。
(六)国宝要保不要造
中国历史太悠久,地上地下宝贝多。古人说,地不爱宝,稍一动土,就有发现。
古迹古物,和我们的万里河山分不开。保护自然生态,保护文化生态,是我们肩上的重任。
我们的地面遗迹,长城、大运河,很宏伟。长城断断续续,运河断断续续,保护起来最费劲。后者的现状非常惨,我亲眼目睹,不是排污渠道,就是垃圾坑。利用南水北调,古的变新的,不像话;不利用南水北调,又没有钱。
中国的考古发掘,年年大丰收,但盗掘也十分猖獗。
传世品和出土品,书画、陶瓷、青铜器,博物馆的收藏很丰富。近两年,全国都在盖新馆。但很多文物流入私人手中,流入海外市场。
地面遗迹,《封禅书》、《郊祀志》、《水经注》等书所载,如甘泉宫、后土祠、八主祠等等,都是了不起的古代遗迹。岳镇渎海的庙,也有存留。古建,山西最多,主要是元大德癸卯年地震后的劫后余存。
这些都是真古物、真古迹,一定要保。
假古迹,也不少,用《红楼梦》上的话说,很多都是“从敬爱上穿凿出来的”东西。比如陕西的黄帝陵,湖南的炎帝陵和舜庙,河南的二帝陵和太昊陵,山东的少昊陵,绍兴的大禹陵,江苏的泰伯祠,还有各地的关庙,等等。这些古迹,历代翻修,本身也是古迹。但各地公祭,烧香磕头,十分滑稽。不仅如此,为了寻根问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各地还拆了不少真古迹,造了不少假古迹,十分荒诞的假古迹。保护真的没钱,造假倒有钱。
现在的中国,文物古迹大破坏,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不能怪五四,不能赖文革。中国的地方官、旅游部门、施工单位,考古文博单位,都有责任。
中国的干部队伍,底色是农民。文物古迹被破坏,主要是管不住农民和地方官。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把博物馆交农民办,会办成什么样。肯定不是女尸,就是长着五条腿的驴。
中国传统再伟大,也不能靠毁真造假来发扬。推而广之,就是古代思想,也是同样的问题。真孔子,没人爱。大家更爱假孔子。
(七)五四运动,光芒万丈
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打倒的只是店,不是孔子。孔子安然,孔子无恙。当时的非圣疑古,表面上是传统中断,其实是传统重建。它对中国新学术,有不可估量的贡献。不仅西方科学的引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军事学,是全面占领。人文学术,也革旧鼎新。从旧经史之学到新史学,从旧子学到中国哲学史或思想史,从旧集部之学到新文学,革新是全面的。
中国的新学术,不光是靠点滴积累,一砖一瓦往起垒,更重要的,是文化立场的突破。
我们要感谢我们的前辈,感谢鲁迅,也感谢胡适。五四的遗产是多方面。明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很多问题,要全面总结。
五四有两个遗产,和胡适有关。
第一,是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运动。这个运动,很多人都认为是中国史学现代化的标志。它和胡适的影响直接有关。胡适和顾颉刚,都很重视崔东壁,美国的Arthur W。Hummel也很重视。顾颉刚对崔东壁很佩服,但明确指出,他和崔氏不一样。崔东壁尊孔卫道,他不是。正因为不是,所以顾先生才敢怀疑圣人,怀疑孔子时代的圣人(尧、舜、禹)。这是了不起的突破。虽然,在方法上,顾先生沿袭了崔氏的方法,没有反省这类方法的不足,在古书体例的研究上没有突破。其实,宋以来的辨伪学,辨伪考实乃禁书之策,考据是为了保卫孔子的道,并不是纯粹的方法,里面也有意识形态。《古史辨》留下的问题,今天也还是问题。傅斯年、蒙文通、徐旭生,他们的族团说,都破顾说,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断,即使今天,也还在争(如关于断代工程的争论),可见影响多么大。
第二,是中国哲学史的建立。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舍上古圣人不谈,直接讲诸子,直接讲老、孔,当时人以为学问不足,但他的路是对的。这书是真正的开山之作。胡适之后,冯友兰是大家,书比他多也比他厚。胡不讲六家,冯讲;胡否认王官,冯加限制而肯定;胡以老在孔前,冯以老在孔后。这些分歧,现在也还是争论的话题。一般认为,这门学问,冯氏才是真泰斗。我的看法不一样。我认为,胡适的考证诚多可商,但文化立场,占位却比冯氏高。第一,他强调,中国哲学史,不能用西方哲学史的概念和框架来剪裁,冯氏反之;第二,他是把孔子从圣人的位子上请下来,和诸子平起平坐,冯氏却是尊孔派。胡适指出,冯氏争孔、老先后是信仰问题,看得很准。即使今天,胡适的看法也是解毒剂。
五四代表的新文化,后来分为两叉。1949年后,更被海峡隔绝,判若两个世界。
1998年,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编过《新史学之路》。什么是新史学?不光梁启超,不光傅斯年,派别很多。他们说的新史学,只是新史学的一支(现在去蒋,还讲什么傅斯年)。史语所的最大成就是考古发掘。这个队伍,海峡两岸各一半,不能只算一边。我呆过的社科院考古所和历史所,很多老人都是参加安阳发掘和西北考察的旧人。我的老师张政烺就是史语所的人。罗王之学的传人,绝大多数也在大陆。史语所的研究,强调的是动手动脚,找各种实证材料,这种材料,新东西全在大陆,研究是由大陆的学者在继续。过去的研究根本没法比。超越这类研究,打散了研究,提高了研究,还有不少东西,比如社会史的研究,也和共产党关系更大,即使走过曲折的路,也还是有很多贡献。
新史学的各派,成败是非,可以慢慢讨论,来源是什么,很清楚,根本没法按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分疆划界。它们的共同来源,都是五四。
厚诬五四,是数典忘祖。
近年,余英时说,郭沫若抄钱穆,引起轩然大波。钱穆和郭沫若,分属不同的营垒,分属海峡两岸各一边。他们的政治立场和为人怎么样,可以另外评价。政治观点不同,当然不一样。但他们俩,学术成就怎么样?自有公论。钱穆,学问太旧,格局太小,根本无法和郭沫若比。中央研究院选第一届院士,他们对郭沫若的政治立场很不满,但学问没商量,还是承认,照样提名。傅斯年说了,只要不是汉奸。
其实,学术就是学术,即使罗振玉的书,我们也要读。他有学问,还是有学问。
这才是公允的看法。
(八)文化断裂和复古风
现在的中国,复古成风,动言断裂。断裂和复古是自古有之。艺术尤其明显。我有一本书,叫《铄古铸今》,就是讲这个问题。
张光直先生有个说法,西方文明是断裂的文明,中国文明是连续的文明。最近,法国的沙义德(John Scheid)教授来北大讲罗马的皇帝崇拜,他说,他不同意这一说法,欧洲历史也有连续性。
西洋史,断裂多,不然不会有他们的阶段说、形态说。但罗马推崇亚历山大,很多方面继承希腊;蛮族入侵,灭罗马,只是西罗马亡了,东罗马还在。东罗马一直有希腊之风。亚历山大灭波斯,也接受波斯文化,不光女人和地盘。
历史,都有断裂,也有连续,就像《三国演义》上说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们就算连续性强,也还是有很多断裂。他们有断裂,更不用说,否则还有什么文艺复兴。
现在,时兴讲文化断裂,好像只是中国大陆断了,香港、台湾没有,日本没有,欧美更没有。断裂的罪魁祸首,据说是五四运动。这是危言耸听。
断裂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根本原因是现代化。这不是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哪个时段偶然发生的问题,而是几百年来,带有全球性的普遍问题。比如,欧洲的文艺复兴,是断中世纪的传统,接希腊、罗马的传统;日本的脱亚入欧,也是断中国传统,接欧洲传统。谁都是爸爸不亲爷爷亲,反认他乡是故乡。这是风水轮流转和历史时装化的普遍规律。
还有,古典教育衰落,也很普遍。欧洲,是20世纪衰落,二次大战后,彻底衰落。拉丁文唱诗,如法国的天主教堂,1960年代后,也彻底不行了。
传统为现代化腾地方,哪儿都如此。就连事后诸葛亮的保古,也是由现代化来买单,由现代化来挽救——尽管摧毁它们的也正是现代化。
我说过,保古的前提是舒缓现代化的压力。这个压力不减,全是空话。欧美日本比我们做的好,主要原因是,他们先下手为强,没有这么大的压力,败家和疯狂致富的冲动没我们强。
中国的败家,是和现代化拴在一起,是和现代化引起的各种政治冲突和社会灾难拴在一起,参与其中的所有政治派别都有份,就连满清王朝也有份。比如五大发现,为什么都在世纪之交,就是中国败家败出来的。西域汉简、敦煌文书,被“丝绸之路上的洋鬼子”搞到外国去了,那是清朝的事。内阁大库档案造了还魂纸,那是民国的事。这些都不是现在的事。
大家把气撒在五四身上,五四和鲁迅成了众矢之的。众怨所集,才有目前的各种发烧发狂。背后的台词我不说,谁都知道。
 (九)说经典阅读
说起读古书,我们会想起鲁迅。
今人厚诬鲁迅,主要因为他是左翼,是延安树起的文化革命旗手,1949年后,在思想文化界一直处于独尊的地位。但我国知识分子,真奇怪,居然和美国的大老粗一般见识,以为只要沾个右字就好。毛泽东不是说,鲁迅活着,不是右派,就是在监狱里。他要活着,算什么派?有人说,匕首乱飞、皮带乱飞,都是鲁祸引起,恨不得掘墓鞭尸,这话公允吗?
关于读古书,鲁迅说过逆耳的话,那是忠言。有人说,他自己读了很多古书,却反对读古书;不让别人读,自个儿躲起来悄悄读。我读过鲁迅的书,他的想法没这么简单。
第一,他说,要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主要是为了树立新学的地位。他并没有说,绝对不许读古书,而只是说,新书和旧书,还是以新书为主,旧书最好搁一边儿,当务之急,还是读新书。今天的中国,也是这个格局,我看不能反过来。就像中医,保护中医我同意,但用中医代替西医或领导西医,我看没人会同意。
第二,他说,读经不能救国,这也是对的,今天我也这么看。
第三,他说,与其读经,不如读史,与其读正史,不如读野史,看看中国的历史有多么烂,我看也很有深义。世界历史学的趋势,日益重视生活史。野史正是生活史。其实,子学的地位比从前高,也是顺理成章。
第四,他说,要治国学,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治,而是像王国维那样治。很多古书的研究变成专家之学,也是势所必然。它不再走进千家万户,我看没什么不好(西方早就如此)。
古书是一种文化结构。五四以来,这个结构被颠覆,非常合理,非常正常。
六经是孔子时代的经典。汉以来,儒生是以孔子的经典为经典,五种不同的东西凑一块儿,没什么道理。现在,经典的概念早已变化,文史哲各系,分别去读,没什么不好。
汉代有五经,唐代有九经,宋代有四书五经。《论语》本来不是经。汉代,《论语》是四大传记之一,所谓传记,多是儒家的子书。四书五经,《论语》也是四书之一,不算经。只有十三经,才把《论语》列为经,这是后起的概念。我们拿《论语》、《孟子》当子书,和《老子》、《墨子》搁一块儿,是恢复诸子的本来面貌。
宋代树道统,孔子传曾子,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一脉单传。这个道统是虚构。五四以后,《论语》降为子书,道统被打散。孔、孟重归诸子,跟《荀子》等书搁一块儿,这也是儒家的本来面目。没有这种调整,只有经学史,没有中国哲学史,更没有中国思想史。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绝不是一个儒字所能概括。中国典籍,经史子集,也绝不是一个经字所能概括。
现在,很多自己都读不懂经书的大人,却疯狂鼓吹读经,甚至鼓吹少儿读经,我是不以为然的。少儿读经,不是读《诗》、《书》一类经。《诗》、《书》,连教授也啃不动。他们所谓经,是《三字经》这样的经,其实是蒙学课本,可笑。
我在北大开经典阅读课,不是读传统意义上的经典,而是以“鬼子”为榜样,读他们理解的四大经典:读《论语》,读《老子》,读《孙子兵法》,读《周易》经传。我觉得,这样安排更合理。
第一,这四本书最有思想性,最有代表性。《论语》是儒家的代表,《老子》是道家的代表,讲人文,这两本最有代表性。《孙子兵法》讲行为哲学,《周易》经传讲自然哲学,讲技术,这两本最有代表性。
第二,它们的篇幅比较合适,《论语》大一点,有15000字,其他三本都在5000-6000字左右。别的子书太大。
总之,古书可以读,但不必是过去的读法。
(十)我们的信心建在哪里
我们的信心该建在哪里?是真传统,还是假传统?这个问题,和大国崛起有关。
我一直说,中国人的心底,埋着个梦,就是重新当大国。不当大国,堵得慌。
历史上,大国崛起,往往有小国背景。如小邦周克大邑商,亚历山大征波斯,都是小国胜大国。
亚述,号称世界第一帝国,本来是处于四战之地的小国。因为怕挨打,才穷兵黩武,以血腥杀戮和野蛮征服著称于世。亚述宫殿的画像石,为我们留下了恐怖的印象。历史上的大国,往往都有这种背景。
中国曾经是大国,历史上了不起的大帝国。然而世事沧桑,近百年来,我们衰落了。就像历史上的很多大国一样。
近代,从前的文明古国,全都灾难深重。伊拉克是亚述、巴比伦,伊朗是波斯,全是挨打或准备挨打的对象(看看美国样板戏《亚历山大》和《三百勇士》的暗示吧)。早期探险家初到这些地方,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圣经》和古典作家笔下,天堂般的奇迹,怎么会是这等荒凉破败。
欧洲,所谓大国崛起,原来都是小国。希腊、罗马是小国,即使成为大国,内部也很松散,还保持城市自治。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也一直是小国林立,书不同文,车不同归,没有政治统一,只有宗教统一。草原帝国,都是部落聚合,也是以宗教为凝聚力,聚得快也散得快,缺少真正的粘合剂。和亲、女王一类东西,也是小国的特产。
西方传统,是小国传统,比如民主制,就和小国有关,和他们保持的原始特点有关。希腊、罗马的民主制,是建立在对外征服和奴隶制之上(柏拉图的《理想国》,原型是斯巴达的军事共产主义)。对内特别仁慈,对外特别残酷;上层特别优雅,下层特别野蛮。今天的大国,古风犹存。我们面对的还是古老的现实。
基督教统治下的欧洲,他们的统一是宗教大一统,不是政治大一统。普世性的宗教,和政治大一统有类似功效。这是思想上的专制主义。
对比他们,我们该作何感想?
1980年代,怨天尤人骂祖宗,大家还记得吗?当时骂什么?主要是骂专制主义、骂封闭停滞,骂小农经济、骂吃粮食,不吃肉,心理自卑,达到愤懑的地步。大家恨传统,简直恨到了根儿上。《河殇》的播出是高潮,就是表达这种悲情。当时,我写过三篇文章(一篇登在《中国文化报》上,一篇登在《东方纪事》上,一篇登在《知识分子》上),力陈传统并非如此:其弊固多,不如是之甚也,何必众恶归之,集为怨府,把明明属于中国现代化的不良反应,全都怪在传统的头上。但这种声音,并未引起大家的注意,国人几乎一边倒。
现在的中国,正好相反,从骂祖宗变卖祖宗,急转之下。我们的自信心仿佛一夜之间就提高了,高到令人惊讶的地步。举国若狂,一片复古之声。然而,只要耐心倾听,在《狼图腾》中,在最近播出的《大国崛起》中,我们还是可以听见《河殇》的声音,忽而哀怨忽而亢奋的声音。
一句话:大国梦想,小国心态,表面自大,骨子里还是自卑。
现在的人,迷托古改制,常拿欧洲说事。他们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迫于宗教传统的巨大压力,不托古,不能求新。大家乐道的阐释学,不过是这类玩意儿。说是复兴中国文化,其实是步欧洲后尘。现在,西方史家有反省。大家猛回头,才发现,很多传统都是假传统。假希腊,假罗马,对传统和现代都是破坏。
中国的复古,是因为意识形态真空,就像俄国,乞灵于传统。
但我们的传统,精英文化,不语怪力乱神。下层见神就拜,也没有宗教大一统。
中国的传统很实在。没有教,不必造。现在,很多英雄气短的人,宁愿相信假传统,也不愿相信真传统。就像古之好事者,登临怀古,没有真古迹,也要造一个出来。中国需要这样的造神运动吗?中国的运动还少吗?
现在的复古,是真复古,还是假复古?孔子教导我们说,他的目标是奔西周,你会照他说的办吗?王莽倒是打这个旗号,你能学得来吗?说复古的,往哪儿复,怎么复?哪朝哪代哪个皇帝?你的复古方案是什么?请给大家说说看。你要迷这帝那帝,曾胡左李,就别讲什么“走向共和”。
上个世纪初,国人惊呼,神州陆沉,亡国灭种。然而现在怎么样?国未亡,种未灭,中国人还在,中国的万里河山还在,以往的历史,可以平心静气看。
我的看法是:
研究传统,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自信。中国的历史遗产,虽遭破坏,还是相当丰富。古书也好,古物也好,古迹也好,还是集中在中国大陆。特别是尚未开发的地下资源,更几乎百分之百在中国大陆。
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有人。中国人还在,不信邪的精神还在。我们的一切,已经纳入现代化的视野,古今中外已经摆上了同一桌面。
台湾有点东西,都是大陆带走的,集中在史语所和台北故宫,还有一个历史博物馆,很小。他们,报告发光,图录出尽,就没有资源了。人,台独政治家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还谈什么传统文化。
香港太小,没有祖国的万里河山,完全脱离中国文化的主流,眼中没有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生活(只能从旅游和电影了解),殖民统治太久,没根。他们的居民,要么很土(各种怪力乱神的崇拜),要么很洋(官场、课堂说英文,连名字都是英国的),传统文化,同样很淡薄,缺乏自主原创力。
欧美和日本的汉学家,是另一个天地,他山之石吧。我们不要以为,只有几个美籍华人就是国际汉学界。
对中国传统,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的天是中国的天,地是中国的地,人是中国的人,根本用不着气短。
我们的文化资源,世界任何地方都比不了。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面对着有血有肉的中国生活,用中国人的语言、中国人的体验,写中国自己的历史,这是最大优势。
我们为什么要自卑?我们有这么多真东西,干吗还要拿假的壮胆,拆了真的造假的,跟着别人起哄。
托古改制,自欺欺人的阐释,全是无聊把戏,对中国的形象,有百弊而无一利。不是爱中国,而是害中国。
传统不必这样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32#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18:32:51 | 只看该作者
张鸣:凡是不准人说实话的王朝必定衰亡
信源:网易博客
如果泛义的讲,权力是无所不在的。从这个角度理解,权力无非就是支配力,只要有能力支配他人,就意味着拥有权力。然而,我们今天讲的权力,仅限于政治领域。只讨论由于强力或者政治制度规定了的支配和被支配关系。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帝制历史,如果加上此前的王制时期,中国3700多年的历史,就是帝王将相的历史。这个历史里,虽然有“民”,有“氓”,有“黔首”,但民众在历史里,只是一团模糊的身影。历史,就是支配者的历史。也就是说,历史的叙事,只是权力支配的叙事。今天的人们,比较喜欢说权力异化这个概念。但是,其实没有什么权力异化这回事。支配者使用权力,如果没有顾忌和障碍,百分之百都是趋于无限扩张的,最终,都让人受不了。
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权力的来源,都是强力,或者说暴力。以马上打天下,是一个通则,任何人不能例外。即使通过宫廷政变夺天下,背后也是武力,没有武力的支撑,就没有逼宫,更没有政变。但是,马上打天下,不能以马上治之,也是一个统治的通则。以武力运作的方式统治,无一例外,都是短命的。即使像中世纪蒙古这样世界公认的强大军事力量,按武力模式统治,也就维持了不到百年。五代十国军阀统治时期,五个朝代,总共51年,平均每个朝代10年多一点。皇帝宝座传到儿子,屁股没坐热,朝代就倾覆了。被支配者民众的活动,在平时没有多少记录,可一旦民不堪命,民变蜂起之时,模糊的民,就成了主角了。
也就是说,权力可以用武力夺取,但如果权力的使用不讲道理,没有节制,那么,二世而亡,就是迫在眉睫的现实。反过来,恰是这个严峻的现实,才使得权力的拥有者,对于使用权力,要讲道理,有所节制。
讲道理,有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是大道理,按孔子的说法,是仁政,孟子解释说,之所以要行仁政,是因为“民为邦本“。就是说,民是统治者的最大资产,没有了这个资产,就成了穷光蛋,孤家寡人,也就没本钱统治了。第二是有什么说什么。首先是把事情应该怎么办的道理说原原本本说出来,不打埋伏,实话实说。第二是不隐瞒实情,不对上级搞信息封锁,尤其是不能蒙蔽皇帝。所以,讲道理,实际上就是说实话。
没有一个皇帝喜欢被人蒙蔽,没有一个皇帝嘴上不说,喜欢臣子说实话。而且,只要实话说得比较多,王朝就兴旺,实话没有人说,谎言充斥,王朝就注定衰亡。但是,现实的王朝政治,实话实说,还真是个难事。犯颜直谏,在史书上绝对是美德,但在现实中,却非常稀少。固然,像秦二世那样,被蒙蔽到鹿马不分,对外界的真实情况一无所知,像明熹宗那样,只顾埋头嬉戏或者做木工,外面的事情不闻不问,应该属于极端状况。但是,完全不被蒙蔽的皇帝,还真的就不存在。尽管,韩非子教了好些不被蒙蔽的权术高招,帝王们很听话地照搬施用,同时,用雷霆之怒,严酷的刑责,惩罚欺蒙者,但是,还是消弭不了被欺蒙的可能。不仅皇帝如此,每个上级,也都如此。一级蒙一级的可能性,永远都存在。
这是因为,拥有支配性权力的人,本能上不喜欢实话实说。人性的弱点,就是目好好色,耳喜恭维之声,说白了,就是喜欢听好听的话。文明程度越高,这样的弱点就越是明显。人人都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大权在握之辈,听得进逆耳的忠言,都是被迫的。中国历史上,汉唐并称盛世,简单地说,就是这两个朝代,对实话容忍度高一些。但这个高容忍度的前提,是因为这两个朝代,前面的朝代都是二世而亡。殷鉴不远,不容他们不谨慎。
在帝制时代,君主或多或少,能够纳直言,听得进意见。或者说,按照实话的逻辑,对权力的行使有所规范。客观地说,是因为他们的权力,有一些有形和无形的限制。第一种限制,是大道理的限制。中国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凭借的是法家思想。但是,法家思想利于打天下,巩固江山却不灵。所以,后世皇帝独尊儒术的选择,等于承认在最高权力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道理的存在。在政治上,“皇权接受一个更高的意识形态的指导制约,士人官僚的‘规谏’构成了制约皇权、调节政治的重要机制。”[1]大道理不仅要放在庙堂之上,而且需要通过士人官僚不断地实话实说,才能对君主的权力构成制约。
第二种限制,是制度。王朝的制度,都是经君主同意确立的。权力的行使,要按制度的轨道走。这里本身,就蕴含着对权力的制约。汉文帝时,发生在廷尉张释之身上的一个故事,非常耐人寻味:“顷之,上(指汉文帝,笔者注)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驾,马赖和柔,令它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2]皇帝可以自己执法,把惊了你的马车的人杀掉,但如果交给廷尉(汉初主管司法的官员),那么就是进入了司法和制度轨道,就得按法律和制度办。这就是制度的制约。后世史家,公认汉唐的制度,有其优越性。其优越性,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集体决策机制,任何重大决策,必须经过朝廷重臣的集体讨论,朝议和廷争,才能拍板。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可以实话实说。而不必担心受惩罚。即使形成了决策(诏令),某些专门的机构,比如门下省,也可以封驳,即打回去重议。而御史台的谏官,也可以提意见,让皇帝回心转意。
当然,对皇帝权力最大的限制,是士大夫官僚群体。自汉朝之后,官僚基本上由儒家士大夫担任。而儒家士大夫,一向以儒家伦理的阐释者自居,有修齐治平之志。为帝王师,是他们生活事业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他们自以为有引导,规劝君主的使命。反过来,君主一般也以“与士大夫共天下”为信条。接受指导,接受规劝,是一个“明君”的基本形象。就情势而论,大一统的帝制国家,皇帝必须依靠官僚们来统治天下,如果没有官僚的协助,他将寸步难行。所以,必须接受官僚体系的制约。
显然,这三种限制,之所以能成为限制,关键是皇帝本身还有所忌惮。担心自己做了亡国之君,担心祖宗江山亡于顷刻,也担心因为自己的行为不当,留下万世的骂名。如果他像隋炀帝那样,觉得即使是跟士大夫们比才学,他也该做皇帝,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如果他像像二世和明熹宗那样,根本没有长大,心智停留在儿童状态,一味贪玩,专心胡闹,那么,他在理论上,就可以无法无天了。任何限制,都对他不起作用。人性的弱点,威力巨大。作为君主,就本心而论,他们其实更乐意不受限制,不听规劝,任着自己的性子来。选择接班人,是皇权政治的头等大事。皇帝选择接班人,按规矩是一回事,论喜好则是另一回事,一种不讲道理的胡来。但是,从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开始,就喜欢这样胡来。原本已经按规矩,定下了皇后生的长子刘盈为太子,但他晚年偏爱宠妃的戚夫人,非要废掉刘盈,立戚夫人生的儿子为太子。御史大夫周昌是个结巴,闻讯只会结结巴巴地抗议,“期期知其不可”,“期期不奉诏”。[3]但能说会道的儒者叔孙通,则说:“昔者晋献公以骊姬故废太子而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早定扶苏,胡亥诈立,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共)苦食啖,岂可背哉!陛下必欲废嫡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最后打动了刘邦,收回成命,缩了回去,说换太子不过开玩笑而已(“吾特戏耳”)。[4]显然,如果不是出于害怕亡国的担忧,秦亡的阴影作祟,即使聪明如汉高祖刘邦,也一样会任着性子,听自己喜欢女人的耳边风,擅自改动继承人。而且一干到底,不管大臣们的劝阻。
所以,我们看到,在整个帝制的历史上,尽管君主们知道实话实说,对他们的统治有莫大的好处,但他们却一直在做一种反向的努力,尽力削减人们说真话,说实话的空间。所以,即使在唐朝,苏味道这样的模棱宰相,就做得比较长。而李林甫这样诸事顺着皇帝说,事事逢迎皇帝的宰相,干得也是风生水起。李林甫这样的人,不仅自己不说实话,也不许别人说,让谏议之官,去学御马监的仪仗马,一声不响。我们伟大的诗人杜甫,在担任左拾遗(皇帝身边的谏议官)时,就因为多了句嘴,就丢了乌纱帽。从盛唐到晚唐,皇帝也一直在降低宰相们的官衔,好让他们没那么大的资本,跟自己争吵。进入宋代,一直在皇帝身边,坐而论道的宰相们,忽然之间,就没有了座位。有种说法,是宋太祖做皇帝的时候,前朝降臣范质为相,欲有文字进呈,宋太祖说,我看不清,你走近点,偷偷令宦官把范质的座位撤了,从此,宰相上朝无座。也有材料说,其实就是因为范质故意谄媚,自己不要座位,开了一个恶例。近世著名文史学者陈登原先生认为,宰相没有座位,就是“由于范质之逢迎。”[5]但是,这样的逢迎,跟皇帝的喜好,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范质这样的宰相,不敢在皇帝面前有座位,其实是出于皇权的无形压力。
到了明代,一身流氓气的开国皇帝,把宰相也给废了。而且开创了帝制国家特务政治的先例,设立锦衣卫、东西厂,走法外的轨道,口衔天宪,随意迫害群臣。御史台(明代叫都察院)里再也没有了专门给皇帝提意见的谏议官,御史只对下,不对上。而继承明制的清代,自负的皇帝,连士大夫修齐治平的权利都给剥夺了。在他们看来,治国平天下,是皇帝的职责,跟士大夫有什么相干。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就是跟皇帝争天下。甚至,传统的士大夫对儒家经典的解释权,也被皇帝收去。乾隆皇帝解经,被拍马屁的臣子奉为经典之上的经典。后来的臣子读经,只能按皇帝意思来,越轨,就是离经叛道。为了让士大夫们彻底闭嘴,清代的文字狱,一个接一个,在动辄获咎的情况下,士大夫们只好去做朴学,埋头考据。在这种根本不让人说话的政治气氛里,干、嘉、道三朝元老曹振镛的名言,多磕头少说话,成为清代臣子们必须遵行的准则。很多臣子,把磕头当成了健身体操,每日练习。在清朝,磕头甚至是一个门功课,一门技术,需要前辈来传授的。所以,做臣子的,大道理是绝对不能讲了,要讲,也得皇帝自己讲。即使皇帝垂询,臣子们也只能就皇帝的意思,说一点技术性的话。皇帝要求臣子的,只是做事。别妄想做大臣,只能做奴才。甚至到了晚清,大清江山都需要靠在野的士大夫练乡团来拯救了,在西太后的评价体系里,能做事,还是对臣子的最好褒奖。
君主的专制程度越高,人们说实话,说真话的空间就越狭窄。当君主可以肆无忌惮地凭一己的好恶,甚至一时性起,一时的气愤就可以福人祸人,势必会引来越来越密集而高调的逢迎和奉承。君主如此,坐镇一方的高官,也是如此。人性如此,只要说好听话的人,在权力场中,会得到好报,官场中人,会自动地用马屁来换取他们需要的一切。而不会,也不乐意这样做的人,就越来越被疏远。被马屁灌饱了的人,一般来说,都会出现两种病症,一是自我膨胀,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二是不大能容忍与自己判断不同的意见,至于刺耳的实话,则更是要暴跳如雷,继而大张跶伐。
有了这样的病状之后,一般来说,无论是臣子,还是下属,都不会在他们的耳边说他们不喜欢听的话了。即使不出于逢迎求官求财的动机,有谁乐意讨不自在呢?反过来,这些有权的猛人,也就特别容易被人包围,根本无从了解下面的真实情况。如果还有人想挽回时局,想方设法说点实话,透露一点真实的信息,也只能走迂回路线。把真话和实话,变成一种变相的马屁,迂回地灌进去。举一个例子,光绪六年八月,西太后身边的太监李三顺,奉西太后之命,送食物给西太后的妹妹。出宫时忘记带腰牌,被午门的护军拦下。争吵之中,太监恃宠骄横,把食盒摔在地上,回去禀报西太后,护军无理。结果西太后大怒,非要制一干护军死罪不可。这样的事,明明是护军按制度规定办的,没有过错,但西太后就是偏听太监的一面之词,非要法外加刑,严惩护军。事情一出,朝野大哗。可是任谁来劝,西太后就是不听,固执己见。最后,张之洞上了一个奏折,从爱护西太后,维护宫中安全的角度,来劝西太后,西太后才听进去了一点。任是如此,最后的处理结果,护军虽然保住了性命,但还是受到了惩罚。
后来,甲午之战,中国惨败,为了保住朝廷,不得已推行变法。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参与变法的谋臣,不会讲话,得罪了西太后。一个明明非变法不能自存的局面,西太后就是不管不顾,毅然发动政变,废止了变法,差点将国家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一个国家的政治,若是到了实话不能实说,非得绕着弯子说,迂回地说,把实话变成马屁来说,才能于时局有所小补的时候,政治空气就已经相当恶劣了。这种时候,我们看到,有责任的热血之士,如果还想在体制内做点事,就非得把自己变成八面玲珑的琉璃蛋,变成特别会说话的巧嘴八哥。否则,就只好投身反叛队伍,致力于推翻现实政治了。这是实话的扭曲,但从根本上说,是政治的扭曲。这样的扭曲严重了,离政治塌台,也就不远了。
所以,我们看到,通过对传统政治的考察,没有什么权力异化这回事。权力只要绝对化,就必定是无法无天的。权力是要人来行使的,而人,则是有人性的弱点的。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期待有权者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实现自我约束,不再放纵权力。但是,迄今为止,无一成功。即使像汉文帝和唐太宗这样的千古称颂的明君,他们的明智,他们的从谏如流,也是建立在对亡国的忌惮上的。而且在骨子里,对犯颜直谏的人,都不喜欢。这一点,从著名的直谏之臣魏征死后的遭遇,就可以看出。历史告诉我们,单凭统治者的明智,大度来容忍实话,尽管实话对他们有利,也是靠不住的。人人都不喜欢一言堂,但都是不喜欢别人一言堂,自己一言堂,感觉还是相当爽的。正因为人有这样的弱点,很难靠自己的道德修养克服的弱点,所以,对权力的约束,才是良好政治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从历史上看,作为儒家思想载体的士大夫,他们中的某些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道德情怀,的确构成了政治中说实话的要素。历朝历代,都有一些不怕杀头,而坚持说实话的人。但是,也正是儒家的性善说的出发点,使得人们在建构制度的时候,始终难以将用制度和法律克制人性之恶,作为重点。总是把制度的最后一道防线,放给人的道德自觉。结果,一次次演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循环剧。
今天的国人,当然应该继承古之士大夫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情怀,修齐治平的道德责任感,但是,我们还应该着力修建我们制度的堤防,防止人性中恶的成分在不适当的时候溢出。古今世事大变,古代的人们,也许会想到今天的人类可以轻松地在天上飞来飞去,也但绝对想不到会有互联网,汗牛充栋的书籍,都可以轻松地放到网上,化为鼠标的一点。可是,人性的变化,其实并不大。人性的弱点,是超越国界,超越地域,超越信仰,超越时空,也超越意识形态的。对人性恶的防范,是人类的共同课题,也许,一万年,都还要接着做,未有穷期。
[1]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第5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汉书》第八册,第2310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33#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19:12:32 | 只看该作者
自我按摩与互相按摩(转载)
张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批评与自我批评,曾经据说是中共的法宝,用在清洁自身方面,百试不爽。但是,这个法宝在1957年,遭遇到了空前的尷尬。好些响应党的号召,参加党的整风的党内外人士,就因為批评两个字,被打成了右派,其中相当部分的人,其实只是批评了一下党支部书记,因此就成了反党分子。

  由於有人参与批评自我批评,被打入九地之下,沦為人下人。当然,这个法宝,以后也就逐渐没有人提了。到了1959年庐山会议,因為大饥荒的缘故,一个中共的政治局委员,在党的会议上写了封信,对党的主席提了几毛钱的意见,其实严格说,连批评都算不上,居然被打成反党集团头子,自己落马,还牵连了一窝人等。到了这步田地,所谓的批评自然销声匿跡,自我批评嘛,当然也就成了小人物的专利。至於大人物,坚决不下罪己詔,是一种信念。如果非要说这个法宝还在用,那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变成了表扬与自我表扬。

  然而,这两年,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法宝,似乎大有重新出山之势。总书记亲自出面,报上报道了好几起领导班子的批评自我批评,据说开会的时候,人们都脸红红的。最近的一场,居然还有人哭了,流了好些眼泪。官场中人告诉我,现在批评与自我批评,已经成為一种制度,各级机关,定期就要进行这样的活动,有记录,有匯报,马虎不得。

  官场就是这样,上面重视的事情,从来马虎不得,因為要检查,要匯报。必须有模有样,否则过不了关。但是,这年头,各级领导干部,干的事实在太多。如果这样的批评自我批评,真刀实枪,而且放手让民眾也参与,能折腾出什麼事来,还真是无法想像。所以,活动还只能放在内部,自己人关起门来讲。

  但是,既然要批评与自我批评,总得说点有分量的东西,否则,像从前那样,互相批评只能讲谁谁谁不注意休息,不注意联繫女同志,自我批评只讲自己脾气不好。匯报上去,估计怎麼也过不了关。总之,既要开展活动,又要不伤和气,既互相批评,又不伤筋动骨。难度不小,但再难,也难不倒共產党人。於是,我们看到,领导们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悄然之间,就变成了自我按摩与互相按摩。

  按摩是有痛点的,自我按摩,手指头按下去,伴著些许的痛楚,面红耳赤,也是有的。至於互相按摩,据说事先要说好,哪儿可以碰,哪儿不可以碰,约定好了,到时候即使看上去似乎是很尖锐的问题,细想起来,说开了,也就没什麼了,绝对不会伤筋动骨,没有人会因此而遭遇麻烦。按摩与自我按摩,敏感部位不碰,这是规矩,也是原则。如果有哪个不识趣的坏了规矩,群起而攻之,最后麻烦最大的,反而是他。

  高,实在是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34#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19:52:23 | 只看该作者
偷学记 旁听生眼中的北大教授们

2011-06-25  新京报  

近日,《北大偷学记:一个民间学人的北大三年》出版,本书作者于仲达在北大旁听了三年,他记录了数十位学者的讲座风格,展现了这些北大学者的风采。本报摘录其中部分内容发表,以飨读者。
  学者 陈平原 “一九饿七年”
  陈平原: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现为北京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出版有《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等著作。
  在北大,操一口潮汕普通话的陈平原,能把1927年说成“一九饿七年”,却挡不住学生蹭课的兴趣。
  跨校的、跨专业的、跨学科的,常常坐满一屋子,小教室要换做大教室,正点来的,很可能只有窗台和地板坐了———这位先生不但知识广博,台风好,还对旁听生很关注。
  知识广博,因为陈平原爱读书,数十年来“将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北大首批文学博士,他在北大现代文学专业开山鼻祖王瑶的私淑弟子里,也以“文气”著称。
  陈平原追求一种“学者的人格”,在广州演讲时批评目前的中国大学“越来越像官场”,公开反对一流学者当校长,以表明自己“为学术而学术”的主张。
  他并不欣赏积极干预公共事务的知识分子,认为即使学者关心政治,也是出自这种人间情怀而非社会责任。
  “读书人应学会在社会生活中作为普通人凭良知和道德“表态”,而不过分追求“发言”的姿态和效果。”陈平原如是说。
  在陈平原“中国文学研究百年”的第六讲里,鲁迅作为“有思想的文学家”的形象被重构了,批判和启蒙色彩被淡化了,转为平静书斋里的文史学者。
  有人说,这或许隐隐寄托着陈平原自己的向往,躲进书斋,不问世事,享受学问的乐趣。像周作人一样,他在学术著述之余,坚持写散文小品,寄情山水,只在这有限的园地里宣泄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激情 钱理群 手舞足蹈,头上冒蒸汽
  钱理群:男,1939年生于四川重庆。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著有《心灵的探寻》、《周作人传》、《1948:天地玄黄》等。
  手舞足蹈,头上冒着蒸汽,纷纷扬扬的粉笔灰落满全身,和流出的汗混在一起。
  黑板擦攥在左手,粉笔捏在右手,双手不时在空中舞划着——
  这是很多学生能回忆起钱理群的激情演讲画面。学生说他是“一个激情燃烧者”,声音有种魔力,能产生“催眠效果”。
  这种激情未受时间影响,他爱描述“鲁迅式”知识分子,给22届学生连续讲了17年的鲁迅,从1985年到2002年正式退休,其中还不包括给研究生开设的鲁迅、周作人研究的专题课。早在1960年大学毕业后,他在贵州下放的18年,就写下了一两百万字的鲁迅研究札记。
  他从鲁迅身上读到了“民间立场”的批判意识、“反抗绝望”的激情和“对学院派文化脱离现实”的反感。这与钱理群本身的精神世界相呼应。他社会经历丰富,如今虽然身居学院,但“不追求永久的学术价值”,因此对北大的硕士、博士过于学院化的教育很失望。他热爱的鲁迅研究是生命化研究,推崇的教育是生命化教育。
  有言论认为,激情带来的过分融入,显得有些“极端”、“躁动”。过分的启蒙姿态,也难免不够客观。而激情钱理群身上“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白说谁不说”的执著精神,给后学者的启迪在于———启蒙了什么不重要,关键在于怎么启蒙。
  悲悯 何怀宏 温和得很,从不批评
  何怀宏:1954年生于江西,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学术著作有《良心论》、《世袭社会及其解体》、《底线伦理》、《道德·上帝与人》等。
  住在密云水库边的何怀宏,喜欢发呆和走路,除了思考人类的终极问题,每天他还要快走30公里。不论何时,沉浸在思想里,他便马上进入了完全的宁静。
  学生们读完他深沉的哲学著作《人类最悲惨的思想》,心生敬畏,不料先生本人却温和得很,从不批评学生。
  其人讲课语速缓慢,身材硬朗,一头棕发,经常有学生猜测,他的军旅经历是不是给他带来了点什么———因为在他的眼神里,威严和宽厚交织。
  作为“69届初中生”, 何怀宏当过钣金工、翻砂工,还做过更生灯泡,1972年底去塞外当兵,1978年上“五七”干校,他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长大的一批人,这种生命体验让他格外关注鲁迅和俄罗斯文学。
  研究鲁迅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们,需要坚韧的灵魂承受力。比如鲁迅本质上是反快乐主义的,能承受精神的痛苦,特别能承受残酷的灵魂考验,有过基层体验的何怀宏在他们的品格中读到了与自己相似的悲悯。
  他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陀氏有一种可贵的问题意识,把时代、永恒、信仰和社会都结合起来了,里面有最切实的社会理论、政治哲学,同时也有宗教信仰和精神渴望。
  何怀宏除了审痛,也不缺乏感受爱的能力,在鲁迅这个典型上,他特意把鲁迅与耶稣相比。认为鲁迅是用尘世逻辑出发,主张改造国民性,而耶稣却是以最终彼岸为归宿,以爱感召人类。
  他认为,今天的中国需要的是坚定的温和者。最优秀的德性大概是坚韧激情更多地表现为长期沉潜的功夫,而不是一时的兴奋和张扬。
  【补录】
  周学农 “不问则可,问则写”
  一次佛教史课,有学生交期末作业,一张白纸而已。交时目光如炬,镇定自若曰:“一切是空,故交白纸。”学农师曰:“一切皆空,原应不交。”某学期禅宗专题课,“农哥”布置大家做文章一篇,充作期末考察。一学生给老师发来一幅图画以充作业。“农哥”回信三个字:“收到了。”哪知同学学禅不到家,过了几天不能放下,给老师复信:“周老师,不知道我的作业行不行?”“农哥”答道:“不问则可,问则写。”
  周学农(北大佛教与道教教研室副教授)
  高远东 用音乐来演绎鲁迅
  2008年5月6日这节鲁迅研究课上,高先生请来了交响乐家王西麟先生现场用音乐来演绎鲁迅的作品。王先生经历坎坷,富有激情,他分别放了三首自己谱写的纪念鲁迅的音乐:黑衣人歌里,古老、蛮荒、神秘、恐怖;《过客》的配乐,凄风冷雨,毛骨悚然;第五交响曲,深情、愤懑……时时感受到一种抗争和冲突,特别是《铸剑》中的那种殊死搏斗的精神。由此可见,高先生推崇鲁迅先生身上的那种生命的强力。
  高远东(北大中文系教授)
  李零 “玄牝”何解?
  李先生拿着各种版本的《老子》,开始讲课。
  “玄牝之门,天地之根。”李零讲“牝”字,讲得很“黄”,他认为牝是“牛X”,并引用《肉蒲团》中的描写场面,当说到“男女之事不可不勤也”,“阴阳交欢”、“牛X”之时,围坐的学生都笑了。两个紧靠李先生坐着的女生,直直地盯着他,合不拢嘴地笑着。
  李零讲老子集学术、见识和幽默于一体,时常惹人发笑。
  李零(北大中文系教授)
  陈晓明 中国的立场
  有一次,陈晓明和杜维明对话。杜维明提出,西方学者都有“知识谱系”,中国当代学者是没有“知识谱系”的。此时,陈晓明再也无法顾及他经营了多年的西方“知识谱系”,转而主张“中国的立场”和“中国的方法”了。部分语录摘录如下:
  韩寒是“80后”中少有的有创造力的人物。
  郭敬明是他们这代人内心经验深刻的体验者和表达者。
  陈晓明(北大中文系教授)
  杨立华 圣人的生平
  杨立华如是说:
  以上就是孔子作为一个圣人的生平,请不要用各种浅薄、丑陋的心态去竭力丑化孔子,作为一个现代人,这样做只能显示你自己的内心有多肮脏。否定圣人的存在只是内心软弱无力的表现。
  我这个人非常随和,唯一不能容忍的就是某些人想尽一切办法侮辱孔子。有一个朋友和我交往七八年,仅仅在一次吃饭的时候他用轻蔑的语气侮辱孔子,我就因此和他绝交了。
  杨立华(北大哲学系副教授)
  本版摘录/特约记者 雅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35#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20:01:1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36#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20:03:11 | 只看该作者
吴晓东:“怀想漂泊”的北大学人

吴晓东:1965年出生于黑龙江勃利,1984年至1994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获博士学位。现为北大中文系副教授。著有《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阳光与苦难》、《记忆的神话》、《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中国现代文学史》(合著)、《彩色插图中国文学史》(合著)等。
吴晓东说,“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典型心态”。因此,在对吴晓东的采访过程中,除了努力发掘他身为北大学者的人文情怀和个性魅力之外,我更试图从中整理出一个时代留下的印记,或者说所谓“六十年代出生”的某些特征。
n 浮出水面的北大学人
最早认识吴晓东是在他为北大中文系学生开设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课上,当时最为深刻的印象,是他并不十分流畅的但思维连贯的语言表达,我竟然有一种阅读鲁迅文字所带来的生涩却极富魅力的绝美感受。
从北大中文系本科、硕士、博士到留校任教,吴晓东在北大度过了将近二十年。追溯过去的日子,首先想起的是八九年夏天之后那一段日子:“那时候,我们正读研究生一年级的一批同学每天差不多都在凌晨四五点钟才上床睡觉。喝酒、聊天、打牌、读金庸古龙是我们那段日子的常态的生活,把颓废的世纪末生活提前过了”。
当年吴晓东在453单元的研究生宿舍靠着北大的西围墙,围墙外是那条通向颐和园的马路。几乎每天上床的时候,都会听到围墙外第一班332路公共汽车在空旷的马路上呼啸而过。他说:“那时,我会想起曹禺话剧《日出》中陈白露的台词:‘太阳出来了,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心里涌出的是一种怅惘:当人们已经享受新的一天的空气和清晨的太阳的时候,我们却依旧生活在昨天,我们的昨天才刚刚过完,我们是被正在行进的生活抛弃的一群。这就是一个大时代留给我们心灵和日常生活的印记。”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颓废感和失重感,吴晓东才写出了那些“关涉到诸如流浪、梦想、感性、反叛、失落、苦难、拯救、激情等等范畴更带有八十年代的文化和历史语境特征”的文字,这成为他第一本专著《阳光与苦难》中的主要篇幅。他说,“我奢望着个体的感悟也能以某种边缘姿态成为一代人甚至一个时代的心路历程的一个见证”。
此后,他的博士论文《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和学术论文集《记忆的神话》,则凸现了学者吴晓东理论功底的扎实厚重和文字走势的沉稳流畅。但我似乎更喜欢《阳光与苦难》时代的吴晓东,或许每个人都有一段激情写作的年代。吴晓东个人也很怀念那时的写作状态:“加缪20岁时的敏感而躁动的散文写作是我那时的榜样。尽管文章有可能幼稚,但却是无法重复的。如今我喜欢的是一种既明白晓畅,又有感悟力和思想力的文字。同时我仍希望用不同的文体写作,既需要严正的学术文体,也渴望有穿透力的诗意文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001年,“曾经北大书系”以为北大正名的名义正式出版。《记忆的神话》是其中的一本。如果说以往的吴晓东蛰伏于北大,蕴积一种厚积薄发的能量的话,那么,《记忆的神话》的漂亮出击,无疑令吴晓东浮出水面。这本书同样是他诗学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其中对于审美主义与现代性、现代小说诗学等问题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阅读他对普鲁斯特、昆德拉、博尔赫斯等大师的细读文字,你会发现在他的笔下学问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名词术语,而是一种诗意的叙述,文学评论原来也可以这样精彩。
中文系著名的“现代文学名著导读课”(每堂课由不同的老师主讲,比如钱理群讲《野草》、孔庆东讲《雷雨》等),这周终于等到了吴晓东的出场。这份期待因了bbs上“怀念怀念”、“东哥的课太火了”之类留言的蛊惑而变得更加强烈。吴晓东对于现代诗歌的解释一如既往的沉稳厚重,只是多了一份难得的幽默和雍容。
“我更喜欢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教师,就像我的硕士导师钱理群先生那样”,吴晓东说,“我对教师生涯和大学课堂一直心存敬畏,在如今的所谓后喻时代,学生知道的新东西可能比老师要多得多,所以往往是学生指导老师,而不是老师在指导学生。学生找到了个新的课题,逼迫你自己去关注和了解,否则你就会跟不上他们的兴趣与思路。这就像洪子诚老师所说的那样:‘为了不辜负那些渴求知识的青年人,为了能和他们对话,你就不敢过于懈怠,就要不断学习,包括从他们那里学习。’所以我认为身在大学,首先的身份和职业是教师,其次才可能是学者。当然,身在北大的特殊之处在于,你自己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学术研究作为支撑,是没有办法成为称职的教师的。”一堂课能让学生如此牵挂,应该是为人师的一种自豪吧。
与北大深厚的感情牵挂深深扎根于吴晓东心中,对北大的远距离观照也只能在心的漂泊中完成了。他说,身在北大已是我的宿命……
n 北大学人的“室内生活”
阅读和想象,是所有独坐书斋中知识分子在文字中飞翔的两翼。“室内生活”的概念,是吴晓东在九十年代中期从德国文艺理论家本雅明“室内”、“内在世界”等概念中演绎出来的,“它既意味着知识者由惊心动魄的行动的方式向思维领域冥想的方式的转换,也意味着拒斥无孔不入的商业化大潮的裹挟而守候‘一份精神家园中简单而真纯的本质’”(吴晓东《室内生活》)。
沉浸于“室内生活”,吴晓东对于“记忆”、“漂泊”、“理想国”、“乌托邦”、“辽远的国土”一类具有幻象性特征的语汇和情境有着一种近乎下意识的迷恋,这是我阅读吴晓东得出的最直接的体验。
吴晓东对于水乡江南的想象再次印证了我从阅读中得出的结论。他说,在没去南方之前,对于江南的想象建立在文学世界所构建的小桥流水之中,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在“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的季节,“打江南走过”,目睹“那等在季节里容颜如莲花的开落”(郑愁予《错误》)。当最终的无限向往、美妙的预期为现实破坏之后,偶然间对于江南的怀想依然是文学视野中那个莲叶何田田的江南、那个杏花春雨的江南……
吴晓东发表于《中华读书报》的《“地洞”与“方舟”》,再次表达了他对“室内生活”状态的关注。卡夫卡写《地洞》时肯定把“地洞”拟想为自己的生存环境。吴晓东认为,“地洞”的生活方式“象征着一种与世俗化的外部世界的生活相对抗的一种内在生活方式,一种内心生活,一种生活在个人写作中的想象性的生活”。
然而,今天的吴晓东却表现出超越“室内生活”的意向。显然他已不满足于“室内生活”的状态,而在寻找一种新的方式,完成他从家乡到高中、从高中到北大之后的第三次超越。“这种超越的契机是新的意向和新的资源——思想资源与精神资源。而高校日益学院化和体制化的倾向并不利于这种新的思想与精神资源的创生。这种新的思想与精神资源单凭书本的阅读和封闭的学院体制中的闭门造车是不容易获得的。”
正是看到“室内生活”的封闭和圈囿,以及对体制化的倾向持有一种警惕,吴晓东在努力寻觅一种突破自我的方式,一种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相结合、校园与社会互动交流的方式。
“一切有意味的东西都要在不安定的徘徊中寻找。”当年吴晓东在当班主任的时候一再向他的学生们推荐张承志在《游牧的校园》中的这句话,他本人也相信,一旦感觉安定了,也许离平庸的日子就不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37#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20:31:21 | 只看该作者
北大教授陈晓明:我们中学的人文教育是失败的
[摘要]我们整个中学教育的人文教育是失败的。这个失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学看重数理化,我们数理化学得非常难,可以说是全世界最难的。严格来说,我们中学是没有人文教育的。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晓明的著作《中国当代文学主潮》近期推出第二版。近日陈晓明接受京华时报、腾讯文化联合专访时,谈到这本理论著作的一些特点,以及自己文学研究观点。对于大学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陈晓明认为主要是知识谱系薄弱和缺乏深刻个性化的思想,而这种深刻的个性化思想对整个民族的发展都十分重要。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第一版 陈晓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4月

谈当代文学研究

1942年划分法应该成为常识

京华时报:您的著作《中国当代文学主潮》近期推出了第二版,很多人认为1949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您为何把它定在1942年?

陈晓明:我想这个问题应该把它作为一个常识性问题给纠正过来。我提出这个观点最早是2003年在北大讲课时,因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是在1942年发表的。这个讲话非常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就是把延安解放区的文化作为一个中心方向,这个讲话直到今天依然对中国文学和文化有影响。

京华时报:有专家认为您这本著作作为地方院校的大学中文教材,是不是相对太深奥了?

陈晓明:这本书的最终呈现,跟我们主编的意愿确实有所出入。我不认为地方院校的学生就偏爱浅显的文学史。我自己的体会是,我在21岁时开始读黑格尔、康德以及商务印书馆的那套汉译学术名著,那都是深奥难懂的书籍。当时也只是一知半解,但我从中受益良多,至今还留存着当年的感受。另一方面,还大量收录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当代文学现象,这段时期实在丰富生动重要,否则就愧对“当代”二字了。

京华时报:前不久,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先生去世引起不少关注,他的一些观点主张对您有什么影响?

陈晓明: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我非常敬佩,他的可贵之处在于把我们过去中国现代文学掩盖的东西挖掘出来,我们过去完全按照一个政治意识形态角度来看待文艺作品。不过,他的研究也深受新批评派的影响,所以他对政治性很强的作品是有排斥的。我个人的文学研究观点和他是比较接近的,但对政治性比较强的左翼文艺,我也不戴有色眼镜来看待。因为我看到了它的合理性,也看到了它的必然性,当年看郭沫若的《女神》,巴金的《激流三部曲》,都是怀着多大的一种激情。但之后的一些作品,比如从柳青的《创业史》开始就太概念化,政治性太强,结果它就变成一个纯粹的概念化、观念化的文学。

谈网络时代的文学

网络跟传统会走得越来越近

京华时报:您认为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陈晓明:网络文学刚出来时,大家都认为它对传统文学是一个颠覆性的,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我们现在来看事情并不是这样,因为网络作家本身也经历过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他们也是从传统文学经典谱系中阅读出来的。经过一段时间后,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将会走得更近。传统文学也应该借助网络传播,现在腾讯搞的这个腾讯文学奖,就是借助网络平台。

京华时报:中国的网络文学有什么自身特点?

陈晓明:网络文学在中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西方的网络文学是先锋文学,是非常激进的实验文学,它是与数字化、电子技术联系在一起的。而今天中国的网络文学是利用网络作为一个传播的平台,传播方式有它的特殊性,中国有13亿人口,又处于一个网络和手机非常发达的时代。现在网络文学作品有的几十万字,上百万字,但数量不代表质量,网络文学也会追求质量。

京华时报:有个网络调查把《红楼梦》等一些经典书列为最读不下去的书,对于网络时代大家不愿去读经典书,您怎么看?

陈晓明:中国文化中有一个非常可怕的东西,就是没有权威,没有经典。我们传统中就存在这种造反有理的思想,陈胜、吴广就是造反有理,一个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另一个是彼可取而代之。现在的人无知者无畏,他说《红楼梦》为什么要读?如果西方人说《圣经》为什么要读,人家说你发昏了,有些问题是不能提的。这是对知识的敬畏,中国今天的文化是没有敬畏之心的,就是看谁的胆子大有多狠。

转播到腾讯微博


波兰画家Kuczynski的讽刺画作

谈大学中文教育

人文教育缺乏个性化思想

京华时报:从事了几十年的大学中文教育,您觉得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陈晓明:从当代学科来看,今天的大学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有的不能搞清楚谁是最有水平的,他们的知识谱系都乱掉了或者基本上没有知识谱系。西方大学这种知识谱系的教育是非常清楚的,有位常年在外的专家来中国参加我们的文学研讨会,他说在中国讨论问题觉得很困难,大家说话都没有知识谱系,而他在西方每一个人开始说话,他就知道这个人的知识谱系是哪里来的,说的是什么意思。

京华时报:您觉得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国大学生知识谱系薄弱?

陈晓明:我觉得跟中学教育有关,我们整个中学教育的人文教育是失败的。这个失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学看重数理化,我们数理化学得非常难,可以说是全世界最难的。严格来说,我们中学是没有人文教育的。另一个方面是有一门政治课,其实这门课很丰富,它有伦理学、法律、经济学、哲学各个方面的知识。我这几年在北京政协一直弄这个提案,就是给政治课改名,我说把政治课改成人文社科基础,我觉得这样的话学生也爱学。

京华时报:除了没有健全知识谱系的问题,在教学中有遇到其他难题吗?

陈晓明:说实话,我们整个人文学科的教育,还是缺乏一种深刻的个性化思想,深刻的个性化思想对整个民族的创造力和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要求不是仅仅针对大学生、研究生的,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追求,甚至说小学生就可以有这个追求,他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深度的个性化思想。我觉得首先应该有这么一种信念,这是人自信的一个起点。

谈北大创意写作班

重点是虚构文学的创新

京华时报:北京大学中文系今年正式招收“创意写作”专业硕士生,但有种观点是“作家是不能被大学培养的”,这个问题您是怎么考虑的?

陈晓明: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是我们的系主任陈跃红,他最清楚。说中文系不能培养作家,或者说作家是不能被培养的。我觉得这都是因为缺乏一种历史感,要与时俱进,不同时代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创意写作,我的主张还是要着重“虚构文学”的创新,要培养一个高精尖的创意写作人才。现在的学生也需要多接触一些人文的基础知识,像苏童、余华、格非这些作家,我很早就接触他们,他们在二十几岁时就把一些大师、经典作品挂在嘴边,都读了很多经典。

京华时报:“创意写作”硕士班招生后,会像复旦、北师大那样请一些著名作家来讲课吗?

陈晓明:会。我觉得肯定要请作家来演讲,因为创意写作,学生要直面和有经验的作家交流,他们有很多创作的体会,这种体会我们不要指望说一个作家做一次讲座,就把他所有的经验都传达给你了,从此就解决了很多问题。其实,一个作家有一句话让你记住,对你有意义,那就很了不得了。

陈晓明简介

笔名东尧子,福建光泽人。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先锋派文学和后现代文化理论等,著作有《无边的挑战》《解构的踪迹》《后现代的间隙》《表意的焦虑》等。近期再版的《中国当代文学主潮》,描绘了自1942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主导潮流形成的变革历程。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38#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21:21:26 | 只看该作者
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多读一些难读的书是必要的2014-12-24
  • 媒体来源: 中国文化传媒网


北京晨报:那么当前通识读物的出版状况如何?
张颐武:这样的书现在也有一些,不能说少,但是实用的不多,不论是经济学、历史学等,都是如此。这样的书不是大学读本,不是给专业的人阅读的,也不是需要很长时间的专业学习才能掌握的,它是给普通人业余阅读的,比如说一本生物学的通识读本,可能就是介绍一些生物学领域的常识,让普通人能够比较轻松地看懂。这样的书现在不多,写的人也很少,即便是有一些,也大多是翻译的外国书籍,和国内读者的阅读习惯、知识结构等还有一定的差距。
把专业性知识介绍给普通人
北京晨报:为什么这样的书少有人写呢?
张颐武:这其实是一个学术体系的问题。首先,这样的书需要专业的学者去写,所谓大家写小书,就是说对专业掌握非常好的人,写给普通人看的书。过去的大家,都习惯于写通俗性的书,比如近代的很多大师,都写过非常多的这样的书。放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如此,比如霍金写《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等,这样的书,等于把专业性极强的知识,介绍给普通人了解。当然,《时间简史》读起来也是比较难的,但它却能够让人们了解到这个领域中最基本、最新的常识和动态。
北京晨报:现在这样的书不多见?
张颐武:在国内,很多研究者不愿意写这样的书,因为对研究者来说,这样的书不算学术成果,因此不愿意去做。结果就是,内行不愿意写,外行写不来。但事实上,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学科,都需要普及,因为它们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同时也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通识,缺少这些常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
通识教育是文明的阶梯
北京晨报:很多专业知识对普通人来说,似乎是很遥远的东西,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
张颐武:并非如此,不论生活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一个人都是在这个时代和社会文明的影响下生活,小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应用,大到做人的态度,都不可能和社会脱节。比如说生物遗传学,看似非常专业,但实际上每个人生活中都会接触到。现在关于转基因的问题,人们争论得非常激烈,不同观点的人互相攻击,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其实都缺乏基本的入门知识,即便是知道一些,也都是从各处得来的一些片段的、零碎的知识,不能明白这个领域中一些基本的常识。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能够有一本好的相关专业知识的普及读本,大家都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想大部分的争吵就不会出现。
北京晨报:通识教育非常重要?
张颐武:是的。了解人类文明的成果,对于任何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大处来说,它能够推动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文明的晋升,小处来说,不论是对孩子的教育,还是个人素养的培育,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同样的工作,一个知识面更宽、眼界更广的人,在应对的态度、处理的方式上都会更加自如,他的未来,当然也就更加广阔。
通识读物在国内不受重视
北京晨报:通识读本出版少,对于出版者来说,是否因为利润不够?
张颐武:其实也未必,面向普通人的书,看起来价格会相对平民化一点,但是市场却非常大。比如《时间简史》,它是一部长销书,总是有市场,有需求,利润绝不会少。同时,它又能够完成出版者的社会责任,出版社追求利润本身也是应当的,同时出版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又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而通识读本,应该是市场效应和社会责任可以兼顾的领域。现在这样的图书很少,还是有客观原因的。
北京晨报:什么样的客观原因?
张颐武:这样的书籍需要对专业知识掌握得非常好的人来写,要专业的研究者来写,但是在目前的状况下,国内的研究者不太愿意做这样的事情,找不到人,即便是有需求,也得不到回应。而出版者本身又没有能力去写。同时,在出版和传播领域,通识读本目前都不能算很重视。在西方其实有这样的传统,出版社的编辑在策划这样的书籍时,会专门去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如果是翻译的书籍,译者也需要这样的过程,同时,媒体记者、书评人等也都会深入到专业中,去做一些基本的了解。但是在国内,不论是出版者,还是译者、乃至媒体从业者,在这方面都还不够重视,缺少专业的图书出版和评价环境,这也影响着通识读本的出版。
通识教育应该更多
北京晨报:缺乏通识教育,也是当前很多人关注的焦点,是不是在教育阶段,也应该有更多的通识教育的内容?
张颐武:当然,其实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在陆续做这个事情,也有很多学校开始重视通识教育,比如开一些通识性的讲座、课程等。我想在现在的教育体系中,增加更多通识教育的内容,使得学生从小就有更多了解人类知识的门径,我想不仅会让严肃的人文阅读变得更多,更重要的是,对于改变整个社会的人文环境,提高国民素质,乃至让年轻人有更好的未来,都有莫大的益处。
北京晨报:然而教育体系的改善并不容易,应试式的教育,很难让学生对课程之外的阅读有太多的时间和兴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张颐武:正规教育课程之内的改善当然应该提倡和努力。但同时,课外的阅读其实并不难实现。一个人,每天抽出二十分钟去阅读这些严肃的书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长期坚持下来,就会立刻不同。就以大学为例,每天二十分钟,大学四年,能够坚持下来,绝对了不得,这样的学生毕业以后,和没有坚持阅读的,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会完全不一样。所以,一方面我们希望孩子从小能够接受更多的通识教育,另一方面,也提倡年轻人业余时间,能够养成阅读的习惯,坚持一定的阅读量。我想,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发现,这样做的收获绝对非常大,而整个社会的阅读环境,也会变得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39#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21:22:49 | 只看该作者
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张颐武


  [主持人 俞虹 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接下来我们有请张颐武先生发言,张颐武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微博时代的媒体价值》。[16:55]

  [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谢各位,非常荣幸今天有机会在记者节跟各位分享我的一些想法。我不是记者,是微博的用户,感受到微博的影响,我觉得新浪当年开始的时候,确实有个很成功的战略,一方面把媒体人拉进来了,大批的记者都用它做工作的平台。现在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新浪的微博已经变成大批的媒体人、报纸或者电子媒体都聚集在里面的地方,大家用这个东西做自己工作的平台,掌握信息,了解事物,处理问题,这便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变成了一个媒体的平台。[16:56]

  [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第二,他找了很多明星,这个很重要,一开始这两个战略很成功,明星很多,媒体很多。媒体原来不进来的,发现这个事情越来越大了,就会进来。所以你会发现,各种角度的媒体,不同观点的人都会在里面。大家都会发现很紧迫了,原来没来的人,发现错过这班车不行了,都来了。[16:56]

  [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新浪刚搞微博的时候,拉人很难,给我们打电话,老师啊,你们来吧,我们很困难,不容易,这个状态他拉我们进来的。现在是大家都抢着进来,原来大家觉得有博客就够了,现在觉得不行,微博很重要了,变成一个媒体工作的平台,不管喜欢不喜欢,很多做电视、做新闻、做报纸的,都是跟着微博来走,从这上面吸取信息,了解情况,跟同行交流,了解对事情的感受,变成记者生活的一部分。[16:56]

  [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对我来说也是这样,微博也变成了我生活当中的一部分,变成生活习惯的一部分。虽然我的微博可能还有一点感兴趣的人的话,我年轻时对于人生的一些困难的感受,那时候在北大图书馆找了笔记书,有很多格言,复印了很多,在家里放着,一直觉得这个东西没有用。突然发现,在微博里跟大家分享的时候,发现大家对这个有点兴趣,觉得这个很有意思,最后变成一个体例,非这么发不可,我不这么写很多人还不高兴。你就会发现,人生里有很多想不到的事情,那时候怎么也想不到这些笔记体的文章对你有用,意外地发现年轻时多学了点东西,复印了一些东西放在这儿,对你会有用。所以微博对人的感受其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大家的生活方式,获得了改变,起码我复印的那些东西,原来放在那个地方,是偶尔我自己看的,现在变成了有用的东西,对我来说也是个经验。[16:57]

  [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有一个传统,跟崔永元说的有点接近,我们对文字其实有一种强烈的迷恋或者恐惧,比如我看到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先生在文学评论界,他当年在博客上被人骂了,非常痛苦,夜不能寐,他对文字有奇特的感受,对每个人说的坏话,大家说他是坏蛋,他心理特别着急,最后就关了博客,其实原来我们都很相信文字的力量。现在你发现文字呈现爆炸性增长的时刻,无限地出现文字。过去讲新媒体带来的是文字的衰落,图像的崛起。但是现在发现,图像还没有文字有力量。我们发现,其实微博很大程度上变成情绪的出口,我们有很多不高兴的事情,同时我们借助很多新闻视听把我们心理的不高兴痛快地讲出来。我们为什么那么不高兴,看了微博反而加重了我们的不高兴。中国人这些年来脾气是世界上最大的,最高的,我们戾气很足,我们生气的时候很多,过去有感慨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最近我发现我们在微博上面气氛的程度其实高于世界上任何人,比如说我在北京上看开车,两个车碰了一下,其实都有保险给你支撑,谁也不用掏钱,但是大家都在那儿吵,这种戾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很多,终于有了一个地方,让我们向公众们发泄。[17:02]

  [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有了微博以后我们大家的幸福感反而更低迷了,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你会发现,原来你不知道,我们的社交网络有限,关系也有限,见到的事也有限,没有见到社会上那么多匪夷所思的怪事,你周边也没有郭美美在,觉得心理很平静。突然发现一个小孩跟你一样,她变成郭美美,她有那么多东西,你就会觉得非常愤怒。计划经济的时候,愤怒是非常有趣的,计划经济时也有郭美美式的人,他享受,有名牌,那时候就说她多么空虚,多么无聊,我们就教育他说多么的无耻,他这样的人我以后根本不跟他玩儿,我看他我就烦,现在万万没有想到,我们大家一方面非常正义,一定要找出她跟红十字会有关系,没关系也不行,我们不答应,一定认为她有关系。然后我们认为,她有包,有东西,其实是羡慕嫉妒恨,一方面大家有正义感,另一方面,为什么我没有,因为我是穷二代。你会发现,你的心理状态其实是非常微妙的,羡慕嫉妒恨这三个词怎么那么神妙?把他的心理状态,跟计划经济时看到名牌和享受时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我们情绪出口最生动的是,它是我们社会的状态的表现。[17:04]

  [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我们当评论员,在抒发我们感情的时候,另一方面是把我们的情绪,把我们内心里的无意识,真正地表达出来了。微博有一个最大的长处,也是个局限,我们大多数人是匿名的,匿名的人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敢于暴露你在社交人际关系里不敢暴露的心理,你骂人会骂得更厉害,因为你觉得这些人都跟我不相干,他跟我没有关系,所以想骂就骂,想骂谁就可以骂得更厉害,想说什么,也可以说得更直率,因为这完全跟我生活的现实脱钩,这个脱钩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幸运的事情,我就可以非常放纵地把内心里压抑的东西表达出来。这个表达往往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场域,在微博里最有意思的,可以看到人性里各个方面,人的欲望、人的焦虑,人的痛苦,我在微博上也经常看到有人骂我,我就看到他的欲望,他的想象,他如果见到我一定不会这样骂,一定保持一点分寸。互联网的底线,人和人相遇的时候,确实要低一些,在虚拟世界里,这个人就是一个符号,人人可以骂,骂起来可以很痛快。看到我这个人,觉得人人都有一层薄面,不敢骂得太痛快。不是说这就是我们的真实,我们以为互联网上是最真实的情绪,有时候政府和纸媒都觉得互联网上的情绪是最真实的情绪,其实不是,其实所有的都是真实的,你在你真正的社交环境里面得彬彬有礼,其实也是你的一种真实,你说话比较有风度,不乱骂人,其实也是你的一个真实,但是你发现这个真实到了网上不表现了,所以你有不同角度的真实。[17:05]

  [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我有一个朋友是房地产商,他有一次非常痛苦地讲到,他说我的微博上面老有几个人专门骂我,骂得都很到位,很准,肯定是我们公司里的人。是什么人呢?晚上看这个就很焦虑了,一定是公司里的人骂我。但是我到了公司发现,每个人都特别热爱工作,每个人都老老实实的,都对我非常尊敬,觉得我是个了不起的企业家,他就感到很困惑。我说这两个都是合理的,每个人都在心里骂你,但是他在你公司里表露的是对你的爱,这都是真实性,但是互联网上的人性跟你在现实中表现的人性稍有不同而已。匿名就造成这个后果,我们说没有守门人,逐渐要有守门人,你不是匿名的,你要谨慎,你有风险,抓住你不堪设想。当然现在要负责了,能查处你的IP来,造谣造得太厉害了不行。深圳有一个大学生,男孩,发一篇微博说他被强奸了,被行政拘留五天,享受了关到牢里的待遇。但是你会发现,这个底线比那个要低得多,所以它是很重要的情绪的出口。[17:06]

  [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人传统上就不愿意付费,我们很愿意有免费的东西,在计划经济的时候,生活压到最低,我们都不喜欢付费,不喜欢交钱,这是我们的一条铁律,任何一个东西不交钱,我们都放心,比如我们买了很大的电视,但是我们绝不愿意给电视的内容付钱,谁要是搞内容付钱的,一定死得一塌糊涂,我们是买电脑的,绝不愿意为软件付钱,我们愿意买房子,但是绝对不会为物业公司付钱。互联网上都是八零后、九零后年轻人,他们对价格特别敏感,他们终于有了一个完全不付费的空间,这个空间是传统媒体里很难得到的。当然电视是不付费的,但是它有广告,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部分必须要付点钱,但是你会发现你对微博的依赖,对互联网媒体的依赖,其实往往来自于不愿意付费的观念。[17:10]

  [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在看起来,在中国付费还是很大的难题,整个唱片业都被不付费毁掉了,最后汪峰不得不告旭日阳刚,为什么要告?就是付费便宜的打败了付费贵的,听旭日阳刚唱得也差不多,调子都是一样。所以我们最敏感的,反病毒的软件付费多少年了,金山毒霸、瑞星都有,那个时候付费都付惯了,360一来,把付费的彻底搞死了,所以中国坚定的信念就是不付费。所以最后打价格战最狠的是什么?白买,就是买跟送一样,比大白菜还便宜,大家人人都说好,没有人说不好,有意见也赶紧上去买,这个过程是最重要的,互联网变成了一个媒体的无限的信息发布的集散的平台,而这个信息都是不付费的,既不付费使用,也不给发布者付费,你发半天也是白瞎,都是白操心。在免费和付费的矛盾中间,其实他找到了一个最好的生存方式,现在看的话,中国互联网任何人如果敢于在里面做强势的收费,你一定会死得很惨,这是很残酷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再优惠的内容也不会让你觉得收费是合理的,这是很残酷的。[17:11]

  [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怎么办?不知道。大家的机会就在这个过程中间,对于没有守门人的,没有监管的自由的微博体系来说,怎么样建立这种信心,我们大家最后发现,靠的还是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记者,我们加V了,觉得他说的话就比任何一个随意来的人要靠得住,但是你发现加V的也有一个不负责的方法,就是转的方法,这个消息是匿名的人发的,但是我觉得这个消息对我的情绪来说有用,怎么办?我不负责这个消息的真伪,我就转发。转发没有态度,没有立场,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可参考,但是你会发现,一个实名的人转发的时候,对匿名的消息是加上了一种印证。转发了,被这么大的腕转发了,还会是假消息吗?就会有媒体跟进。纸媒一跟进就不得了了,匿名和实名的一起转发,这时候纸媒说的就跟像真的,最后我们再转发一次,现在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的结构,变成了互联网引起话题,通过匿名的人引起话题,这个话题可能是假的,也可能是真的,实名的转发形成影响以后,由传统媒体跟进,再回到互联网上。经过几次,这个消息就放大到无限的程度。所以真假难辩经常是由于这样的问题。[17:11]

  [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在看,怎么样找到一个路径,对这样一个大的过程有一个底线,或者有一个价值上的判断,有一个约束,这些都是大家很焦虑、很痛苦的,大家觉得假信息很多,很多不靠谱的事。有的人把他的愿望写出来,比如看到一个消息,俄罗斯这个地方好得不得了,没有房子就看着你着急,领导非送你15平米的一个房子,不送就不行。当然这不是真的消息,但是它是对年轻人心理上非常有鼓舞的消息,我们都想这是个好事。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怎么办?最后提三点:第一、是大家该怎么做,我觉得要做自己,不要想着有很大的转发率,永远想的是做别人,你发现别人做得很好,做得很耸动,你就去做别人。你要用耸动的话,用更加激烈的话,把你的情绪放大到更大,这时候你会发现非常没有意思,也不可能达到你的目的。所以第一个事是做自己,在互联网上老老实实做自己,把自己的人格统一一点。我们经常看到微博上有大腕儿骂人特别痛快,骂得那么巧妙,我就学,这时候你越学反而是更不好,还不如老老实实做自己。[17:12]

  [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第二,要皮实点,不要怕骂,互联网上一骂就被激起来,像过去一气就被气死了,像周瑜一样,要学司马懿的状态,送个女人衣服来也哈哈一笑,要有修养,想开了,皮实点儿,不皮实互联上很难活下去,你会发现永远有人骂你,这时候要想开点,互联网上做人一定要皮实。[17:13]

  [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第三,刚才大家都说到了,不论是做媒体还是做普通人都应该有的一点,就是有理性。有理性是什么?就是你对一个事物有基本的判断,有点逻辑。其实讲理性并不是说你有高的理论,我觉得首先是要讲一点逻辑。另外一个是重视事实的逻辑,就是人的愿望,人的欲望和现实情况一定是会有差距的。比如你希望这个事情坏到最坏,然后你来过瘾,但是真的没有坏到那个程度。你觉得一个事情好得不得了,但是没有那么好,这个状态经常出现的。[17:13]

  [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最后,对新媒体要有点平常心,想开点,没什么大不了,是个好东西,也是个坏东西,大家想开了以后,你会发现这个东西对你来说很有用,很有意思,想不开,它就变成你的负担,让你背着它,让你痛苦和焦虑,最后想不开,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我也不知道。但是另一方面,你发现它对你真的有用的时候,它变成你生活的一部分,你通过它来交朋友,了解各方面的信息,成熟一点,皮实一点,想得开一点,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变化。这对每个人来说产生的变化是小的,对世界来说是一大步,但是对每个人来说其实是一小步,照样挣钱吃饭,闹完了,折腾完了还是这么回事,想开了,你的天地就更广阔。谢谢各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40#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21:25:12 | 只看该作者
张颐武
   这部书是我近年来对人生警语的解读阐释的文字的结集,主要选自我的微博。这些文字多数有一个程式,就是常以“年轻时”开头,以“古语说”引一句古语结束。当然也有许多不按这个格式的,但这个格式好像给了这些文字一个较为鲜明的形象。在微博上,这样的文字也受到了不少年轻朋友们的欢迎。他们觉得这些文字对于他们的人生多少有些参考的作用,让他们从中得到了一些启发。于是,这“年轻时”和“古语说”就成了我的微博的一个标志,以至遇到朋友或陌生人常常会提起来,仿佛张颐武这个名字就是和“年轻时”相联系的。一些人看到我就会说,你就是微博里的那个“年轻时”,他们常对我会心一笑,好像对上了暗号。所以这部书索性就用“年轻时”做书名,既是这本书里最常用的三个字,又是对于大家曾经走过或正在走过的年轻时遭遇的问题、挑战和欣悦的一种表达。人都会度过自己的年轻时,这一段的青春岁月其实是弥足珍贵的,也是难以忘却的。我们常会时时情不自禁地时时回首,虽然钱钟书先生说过回忆其实未必有价值,但我们依然会情不自禁。这些文字既是纪念我的青春时代的“年轻时”而写的,也是为了今天正在“年轻时”的人们而写的。这本书的价值也正在于此吧。
     这些140字的短短的片断虽然微末不足道,但毕竟是敝帚自珍。对于我来说是一些认真写作的片断的文字,对于很多朋友来说也还多少有些用处,受到了欢迎。所以结集出版也是让这些文字能够为更多的朋友看到,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教和批评。如果能够让大家在轻松读来之际觉得有些用处,在大家面对诸多人生的挑战和困惑之中有所会心,也就超出了我的愿望了。
  这些文字其实是我多年的兴趣的一个总结,也是自己的许多人生体会和我引用的前人的警语相遇的结果。想到我和这些前人的警语之间的一段缘分,觉得还是自己人生路上难得的际遇,还是很有些感慨的。那还是我在北大上研究生的八十年代中期,那时我也遇到了许多人生的困惑,也遇到了不少人际关系的问题和学习生活方面的苦恼。这些似乎都难以找到即刻的解答,常常有碰壁挫折的感觉。自己从小学到研究生就是一直在学校中,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对于广阔的社会缺少了解,对于待人接物和社会上处事的基本的礼节等也缺少感悟。但在北大图书馆我发现了不少明清的笔记,其中有很多警语对于自己的人生很有启发,于是就复印了许多这样的书,自己存着时常翻阅,得到的启发很多。古人洞穿人情世故的通达,生命思考的透彻,待人接物的谦和,学习追问的执着都让我常有茅塞顿开之感。我看这些人生的警语常常觉得自己的处事的缺点毛病被说中了,自己的局限和短板以及努力的方向被讲清了。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常常从这样的一句渗透着古人对于人生感悟的话中间得到启发。自己走的弯路,从这些警语中也能得到一些反思的机会。这些年来,我还会偶尔读这些人生警句,有时也和学生或朋友分享几句。但这些都是小范围内的分享。
  真正感受到这些警语的作用的,是2009年我开了微博之后。我是第一批的微博的用户,很早就被新浪的朋友拉进了微博。但写微博就要有些不同于博客或短信的内容,不能只是家长里短或高头讲章,我觉得当年积累的这些警语对我自己有所启悟,应该对于年轻的朋友们也会有所启发。就随手发了一些对于这些警语的解读和自己的感慨和点评,想不到受到了不少年轻朋友的好评和赞赏。中国的年轻人有很大的学业的压力,从小学到高中,往往都在题海中努力,对于社会和自己周围的环境缺少明智的体察,也缺少人际合作和交往的训练,公共感觉也比较差,又是独生子女,往往会有过度自我或过度情绪化的毛病,一入社会,就会感到多方面的不和谐和不顺利,往往是点小事就造成很大的挫折感。又在消费社会中,诱惑多多,常让他们的专注精神和吃苦耐劳的能力不足。这些问题都相当明显。我的这些140字的写作常常是针对年轻人面对的这些问题做些说明,然后再用古语给出一些处理的方式和路径。这些年轻人遇到的问题其实我年轻时也都遇到过,也都从这些古语中得到过启悟,所以我自己一些感觉写出来,还是能够得到不少朋友的共鸣,觉得感同身受。也有些年轻人的长辈也觉得这些感受对于他们也有些启发。我的微博也有了这样的特色。有朋友说起我微博里的常说“年轻时”,会让人不满,因为你好像在教训人。我当然需要警惕这一点。“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当然是对的。但这其实是我自己年轻时吃过亏、尝过苦头、受过益之后反思得到的一点点感想,时代在变,做人的方法是相通的。虽然微末,但拿来和大家分享,其实是希望今天年轻人少走弯路。当然在微博中还会谈到许多别的事情,但这次结集出版这些文字就让这些有关“年轻时”的文字通过编辑朋友的精心的编排能够更好地发挥效果,能够有更广的流传。
  感谢在微博里给我鼓励、肯定、批评和讥讽的众多的相识或不相识的朋友。感谢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的各位编辑为了我的这本书付出的辛劳。感谢这本书的读者,你们会给我新的教益。尤其要感谢那些人生警语的作者,他们的深刻的人生感悟给了我灵感和启示。这些都给了我自己勇气和力量。我的文字是微末不足道的,但他们的警语却会永远流传下去。我也会继续阐释那些“古语说”而获得更多的学习的机会。
  第一章 品行非路人
  【警觉】
  做对人操守要求较高的工作,要私生活上警觉小心的意识。各种人想从你这里得好处。都往上贴,就会有麻烦。你以为已经给了好处,对方却觉得根本不够,开始谈感情,对方愿意白送上门。但你的把柄在手就不客气。一不处险地,避免尴尬的局面。二不对险情,避免危险的机会。古语说:“禁微则易,救末者难。”
  【挨骂】
  年轻时要学会听不中听的话。谁都不喜欢听,但得学会忍住听完,这是基本修养。一话说得准,骂得到位,就急了受不了,立即回骂,没有意思。有用的记下来,作为参考。二说得不着调听了就算,不过心,因为不着调,更不用反驳。造谣生事一定坚决澄清,但公开批评的始终虚心受教。古语说:“闻人之毁而思。”
  【进退】
  年轻时常会一味进取,什么好处都要,什么事都想揽,什么人的便宜都占。这样常会吃亏。一你太心急会露相,周围人都侧面,你急着表现会让上上下下不舒服。二你太过分会失误。常会赌在投机上,跳出来,但宝押错就什么都完了。押对了,也未必是你受益。古语说:“进不知退,取祸之道也。”干实事真有成绩。
  【慎微】
  年轻时常不知私人小事上出问题的可怕。生活平淡,受诱惑,心里想着有奇遇浪漫,其实都是很实在的利益。你觉得已经给了利益,对方却觉得根本没有。把柄在人手,就是予取予求。做不到,最后是被所有人当笑柄,也毁了一生努力。古人讲谨慎常不是就不受诱惑,而是明白世路的险恶。古语说:“一失废前功。”
  【慎言】
  年轻时很喜欢说别人的事。一揭人老底,见到人多就会说朋友的糗事,有些有趣,有些就有伤大雅。让人不高兴。二笑人无才。别人有弱点,不善于做的事情,一定拿出来和自己或别人比,说个没完。以为是好玩而已,其实伤人很厉害。无意中其实隐含某种恶意。没必要也没意思。古语说:“出言不慎,祸机所伏。”
  【露怯】
  年轻时就得习惯各种煞风景的事。一你想的就是被事实否定。你真心相信的事就是和事实相反。这也没辙。只能让人嘲笑。二你说的话被反对的抓住毛病。你跳得高,说了些瞎浪漫的话被人打脸。这时候还得想开点。较劲强辩没意思。窝囊也得认。古语说:“智者改过而迁善,愚者耻过而遂非。”多思考今后不露怯。
  【慎言】
  年轻时喜欢在公开场合嘲笑同事朋友。一对人家私事小节,到处传扬,一击中的,如失恋被人甩,喜贪小便宜,爱打呼噜之类,当笑话说。二对人家不痛快的失败,如考试不顺,提拔没份都赶紧当众关心。一损人面子,二伤人自尊。其实找人讨厌招人恨。信得过私下说,公开多夸。古语说:“一语伤人,千刀搅腹。”
  【小人】
  年轻时常不知小人像王蒙说的:“愚而诈,傻而号叫,不知就里就闹腾,蛮不讲理耍光棍。”他们一是见不得别人有好事,本来不相干,却嫉妒得一塌糊涂,就想败你的兴,二是听不得基本的道理,因为有道理就妨碍他混水摸鱼,急着起哄。他们就是赵姨娘和牛二一类货色,对他们一从容,看透他,二冷静,点破他。
  【上当】
  年轻时看事情,就只会看人说的好不好,往往上当。字面上好听的,实际上未必有用,其实聪明人都对字面下面的实际心知肚明。公司单位里对你好的,重视你的人,常要求你严格,让你在业务上担担子,其实看好你。要巧妙利用你的,就吹捧迎合你,挑你激你,让你去当内斗的棋子。古语说:“不诱于誉。”想透点。
  【纠缠】
  年轻时常在公司单位遇到和你不相干的小人纠缠,像牛二缠上杨志。一招惹你,就是要骂要挑你来气。二纠缠你,没完没了找事,到处闹你告你。前面当牛二的无足轻重,后面一定有恨你的人等着你犯错。古语说:“小鬼难缠。”这也没奈何。一不理,绝不和小人一般见识。二没办法要回击一定揪住小人背后的阴人。
  【面子】
  年轻时容易争一时的面子意气。一就是不能不出风头,到了一个场合,都要显得我最强最好,看到别人说了好玩的话,或有成绩,就不忿,要较劲辩个天翻地覆。二就是不能不说大话,到哪儿都情不自禁说自己不得了。其实稍低调反而更容易和人沟通赢得真明白的人信任。古语说:“成大事者,争百年,不争一息。”
  【自家心里急】
  年轻时常以为自己的事大得不得了,都该围着你转。稍有问题急的不行,到处倾诉。失了恋,考试不顺利,事业有问题,和周围人说个不停,但别人没你的感受,毕竟隔着距离,家人着急使不上劲,好朋友会操心安慰一下,损友未必不觉得开心。一不到处倾诉,二想办法解决。古语说:“自家心里急,他人不知忙。”
  【喜怒形于色】
  年轻时听到好话夸奖喜形于色,听到坏话批评怒形于色。听到好话,有真说到位的,更多可能是客套或吹捧。一定要谨慎,多总结问题。但听到坏话,有善意批评,也会有恶意的漫骂。都不动怒,一发火让人看轻。不清楚的澄清,说得准或宣泄情绪的表示受教。张居正说:“得其好言,不足喜;得其恶言,不足怒。”
  【火冒三丈】
  年轻时看到想法不同的人,火冒三丈,觉得不能容忍。但世界上多数事情都比较复杂,一角度有不同,二利益有差异。你不喜欢人家也在那里,就是让你不痛快。这时候急不得。一努力把意见想完善说服他。二确实说不服也只好等等,时间能证明你对还是他对。古语说:“人各有心,心各有见。”瞎骂没用动气无趣。
  【界限】
  年轻时遇到人际关系的模糊地带,常不知如何处理。别人对你好不好驳面子,给你利益,常半推半就,顺水推舟。但遇到别人对你的期望高,觉得他对你很好,你要好好报答,而你却觉得说不上。这种情况最容易闹翻。古语说:“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小心划定清晰界限就安全。
  【困惑】
  年轻时常会困惑不解,我事情做得不错却有人不喜欢我,还拆台捣乱。常是越干得好这样的情况越多。这是人生的常态。一你进步发展,是自己努力,但无形中却衬托得别人不行。二你一路走来,难免有得罪人的事情,也会让人忌恨古语说:“事修而谤兴。”。一想开点,没法讨好所有人。二当心点,细致避免硬伤。
  【留余地】
  年轻时忌讳话说得太满。真是大才,这样也无妨,普通人就不行。一话说得满,做不到,却吊起了爱你的人的期望,也招来了周围人忌惮嫉妒。最后让人看笑话。二话说得满,给自己压力过大,精神紧张,达不到就颓了不敢见人。能做十分,先说六分,做到就远超期望了,皆大欢喜。古语说:“不自大其事。”留余地。
  【小节】
  年轻时对小毛病无所谓。一小节不讲究,穿着不分场合,说话没有分寸,有事必然迟到。会使得别人觉得你不靠谱。二私德上不注意,欠一点钱就不还了,见到异性就举止不太得体,和朋友说话把隐私和盘托出等。这些都不上台面,但其实会影响前程。古语说:“勿谓小而弗戒,勿谓微而不防。”当心点是对自己负责。
  【容人】
  年轻时常会不容人。自己有看法想法,别人反对,见到成了气候,他也转过来了,你就不高兴,就翻老帐,就说投机投靠,是策略。但这是大好事,说明你的想法连反对你的现在都同意了,你要说服的不就是他吗?这会让更多人思考。不能像赵太爷不许阿Q革命。古语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胸开阔好办事。
  【过犹不及】
  有古语对年轻人有帮助:“热闹场中,人向前,我向后,退让一步,缓缓再行,则身无倾覆,安乐甚多;是非窝里,人用口,我用耳,忍耐几分,想想再说,则事无差谬,祸患不及。”应该有表现不能太急切地表演,应该有意见但不能太炫耀地吹嘘。过犹不及。恰当得体,不乱跳,需要表现的时候,从容大方做到最好。
  【危言耸听】
  年轻时常常见到危言耸听,觉得真过瘾,真来劲。一下结论斩钉截铁,说一个期限然后说谁谁一定完蛋,什么事一定失败。听了一惊。其实事情到时候没这样,反正厚脸皮就当没说。二吹嘘按自己的办一定成功,其实知道不可能按他的办,谁按着办谁是憨傻。古语说:“巧言乱德”。都是忽悠,姑妄听之笑笑就算了。
  【幻想】
  年轻时常会对人对事有莫名的幻想。如对女性,看到对你一笑,就觉得人家对你有意思。对于公司的领导等,听到一句鼓励的话,就觉得对方要用你,要按你想的来行事。都是瞎想。一你没实力,别人不会真看重你。二别人对你没需要,不会真来借重你。除了憨傻的,都明白着呢。古语说:“意粗性躁,一事无成。”
  
  【会说】
  有时人在微博上说与其他人不同的话,就被一群人骂,就从此害怕,甚至想用取悦唱高调来迎合。其实不必,该讲还是要讲,但由于可能是少数,要让多数人能听得进去很重要。一充分考虑对立面观点的合理性,二注意表达的态度,绝不被挑逗上火说极端的。让想挑刺的气死,让其他人有不同的思考。敢说还要会说。
  【不择手段】
  年轻时常看到别人干事不择手段,捞到了好处;说话撒谎唱高调,行为极不堪,却让憨直的人盲信。就心生羡慕,自己也这样做。其实一是有真风险,一路这么走一定到处都是恨你的,他们会想方设法让你倒霉。二是有真问题,明白人都躲着你,你就自己胡来会犯错。古语说:“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杂感】
  好几年前发的,还是可参考。天下事要都是这么简单,自然问题就解决了。谁都不是傻子。现在就怕明白人装傻,知道做不到的,知道问题复杂的,反而用简单来忽悠人。反正不是他面对。在他面对自己的事的时候绝不会这么简单,利益看得可是清清楚楚。太高的调子,太戏剧化的表现都应该琢磨琢磨,一笑而过。
  我们习惯于天下的所有事情都黑白分明,善恶立判,只要站队就行了。我们自己一定是真理正义的代表,是正义和良心,而我们的对立面一定是历史的罪人。但遗憾是世界上多数的事情复杂得多,道理不仅仅是一面的。王蒙点明:在这种情况下,“痛骂、高喊、扣大帽子,捶胸顿足,逞语言之快感”都于事无补。
  【谋事】
  年轻时常会弄不清利益何在。到一个公司工作,一不合作,开任何会都唱反调。二和别的公司暗送秋波,希望早垮早了。又希望公司重用提拔,怎么可能?其实是你的饭碗,希望它好,干好工作,真想好办法。只嘲笑捣乱,无间道的卧底当然这样干,但要发展就不能这个路数。古语说:“为人谋事,必如为己谋事。”
  【小事情上傻一点】
  年轻时容易较闲真,生闲气,一点小事纠缠在里面出不来,弄得鸡飞狗跳,这不行。王蒙说:“小事情上傻一点,该健忘的健忘,该粗心的就粗心,该弄不清楚的就弄不清楚,过去的事就过去了。如果只会记不会忘,只会算计不会大估摸,只会明察秋毫不会不见舆薪,只会强干不会丢三落四……您的心理功能不全。”
  【分寸】
  年轻时常把握不住分寸,要不就太狂,全世界都装不下你,眼高于顶。要不就太油,什么都看风色搞投机,什么便宜都占。也常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先狂一阵,突然觉得不行,又努力装油。这都过了。其实人应该有操守格调,有准则底线。但也要合群,明白社会大势。古语说:“做人要脱俗,应世要随时。”
  【小心上心】
  年轻时听到关于自己的议论就上心,到处辟谣到处说,本来没影的事却被自己弄成了事。别人对你本来并不真上心,听到上不了台面的说法,也就高兴一下,未必当成事。你不理不睬小人也闹不起来,就等着你瞎操心。公开指控就顶回去,对下面的议论就一加小心,二不上心。古语说:“应无背后眼,只当耳边风。”
  【小心大胆】
  年轻时做事只看一面,小心就怕事,大胆就惹事,最后做不成事。有两句古语很有启发:“非大胆,不足以任事。非小心,不足以处事。”大胆就是敢负责,有担当,有责任感。胆子太小,什么都怕就不行。但一定要小心从事,考虑周全,把风险和机会弄清楚。盲动一定不成。大胆是小心的前提,小心是大胆的基础。
  【满足】
  满足一些人另一些人坚决不答应,但满足另一些人一些人也不答应。他们之间的拉锯式的较劲没有止息,但他们都不会变成主流。不可能出现一些人的美梦,但另一些人的噩梦的情况。把话说透,生活往往总要做出的选择并不是好和更好,而是首先是保住不更坏然后慢慢努力做到让事情更好。
  【不痛快】
  年轻时总有人让你不痛快。一让你怀疑自己。二让你打不起精神。觉得干了好多事,却没讨到好。但这时你已经接近胜利了。因为对立面感到威胁了,他嘲笑贬低你,其实是担心你真成事。你越好他越说你一文不值。当风过耳,集中精力办成事,用胜利回答他,本来就不是为他而活。古语说:“必有忍,其乃有济。”
  【私生活】
  年轻时常不知私生活都是事。一没有不透风的墙,还有恨你的人盯着你或专门下套。二你以为靠得住没风险,其实都是要还的,一旦闹翻没退路,撕破脸,什么都捅出来,成了世人的笑柄。钱先生说得透,什么大胆浪漫别人说来都是猥亵的笑话。古语说:“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人都有欲望但要明风险识大体懂克制。
  【小事】
  年轻时常觉得小事无所谓,但有时小事会影响你一生,永远是个把柄笑柄。最重要的一钱财,多少都无所谓,关键是清楚让人没话说。稍不小心,就是话瓣把柄。二男女,以为大胆浪漫,但别人看就是丑闻,抓住了就是笑话,要挟你的也用这些。古语说:“勿轻小事,小隙沉舟。”稍顺利就有人恨,防住没漏洞要紧。
  【谗言】
  年轻时不知道有些劝看着语重心长,其实是竞争对手希望搞垮你,是想上位的希望你倒霉。两种劝最阴毒。一劝你自废武功,说你只要废了最擅长的本事,别人就相信你爱你,其实是让你被人害死才高兴。二是劝你自取灭亡,让你做对自己最不利的事。古语说:“无昧于谗言。”态度要和悦虚心受教。但不上当要紧。
  【甜言蜜语】
  年轻时容易被甜言蜜语糊弄。一被挑唆,被人当枪使,糊里糊涂地进到弄不明白的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自己以为正义,是两方斗法的棋子。两头不是人的常是你。二被耍弄,夸你能干说你好,其实都为了谋取一点利益,利用完立即抛到一边。古语说:“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蛊,非爱之也。”多问为什么。
  【隐私】
  年轻时常觉得闲话就是无所谓的,说起隐私也和盘托出,到处传播他人的隐秘。一是自己觉得和人知心,就兴奋,什么都说。谁知人常靠不住。二是不注意场合,一群不相干的人,你就大发议论,嘲笑他人。谁知隔墙有耳。你变成笑柄,或糊里糊涂招人嫉恨都不知道。古语说:“莫言闲话是闲话,往往事从闲处来。”
  【小毛病】
  年轻时有些小毛病,就是不改,往往会误事出问题。比如睡懒觉,大学里上课迟到常无所谓,但在单位公司误了事,就可能丢工作。比如贪小便宜,从来只吃别人的饭,自己从来没想过买单,觉得是赚了,其实别人和你交往就有想法。这些事常觉得别人管不着,其实要紧。应下决心改掉。古语说:“勿谓小而弗戒。”
  【多表扬】
  唐人杨敬之有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这说明了做人的一个重要道理,就是要对人多表扬鼓励,见到人有好的地方一定多加夸奖鼓励。这不是虚伪,而是善意。年轻人常以为挖苦人说煞风景的话是真诚,其实败人的兴,也不解决问题。对于问题私下真诚提出,但人多场合多说人好是好人缘的基础。
  【得而勿忘】
  年轻时不知道守住自己现在得到的也不容易。现有的基础,已经有的东西,往往看不起,觉得还有更好的要追求,这很对。但一定先守住根基,今天所得就不容易,不珍惜,盲动乱来常常将已经有的都失掉,一无所有再难成长。最怕被幻象所迷,被忽悠所诱,反而招来许多倒霉事。古语说:“有而勿失,得而勿忘。”
  【过分】
  年轻时常不知道什么是过分,反而欲速不达,弄巧成拙。这样的情况很多。一是利益上想太多,办事上想太少,总想多得少付出。二是听任情绪和幻想主导作为,实际情况和现实条件分析太少。这样常会受到挫折。得到与付出其实一定基本平衡才持久,弄清现实行动才有根据。古语说:“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
  【留余地】
  年轻时最忌事做绝,话说满。极端就不合情理。事做绝,自己急,别人都不行,只有自己可以,就是你行,也众叛亲离办不成。话说满,觉得没法过了,闹得鸡飞狗跳,也解决不了问题,就是宣泄一下。古语说:“处事留有余地步,发言留有限包涵,不可做到十分,说到十分。”不把犯傻当聪明,与人合作看好时机。
  【听话听音】
  年轻时不知道听话听音,不加分析,其实人说话有其背景想法意图,看透背后才能做选择判断。古人有“四言”之说:“谗言巧,佞言甘,忠言直,信言寡。”捣鬼的话最巧妙,吹捧的话最迷人,老实的话最直接,可靠的话最简单。人一不能只听好听迎合的话,二学会面对漫骂忽悠。克制自己的情绪,多过脑子不吃亏。
  【被暗算】
  年轻时常被人暗算,或由于疏忽,或由于莽撞。一被有心人刻意抓小辫子,挑动情绪,被千夫所指有苦难言。二被小人激得情绪失控,离开熟悉地方钻进牛角尖,为人所乘。人太率真就常被阴毒所害。但这时候反而要平静下来,硬顶住,时间公道,世人并不都容易骗。古语说:“要看男儿,须先看胆。”沉住气再出发。
  【议论背后】
  年轻时要分清议论背后意义,你做得很糟,就像奥运最后一名,反而不会被人骂,大家会说你尽力了真不错。这是积极的,但大家都明白你无足轻重。但你做得成功,许多人会骂你,你进步就占了别人的机会,他就会说你胜利不对,你努力没价值。不计较,继续争取更多胜利。古语说:“巧舌如簧总莫听。”有主心骨。
  【待人接物】
  年轻时应重视对待人接物。这样进入职场才可以适应环境,更好进步。一学会和人相处的基本礼节,这样就从容了,见人不慌。二学会和人分享利益,不能独,什么都是你自己的,一定让别人知道你在意他。三学会协调不同人的矛盾,擅于平衡。有这三条自己的做人水平就显出来。古语说:“人情之理,不可不查。”
  【背景】
  年轻时苦恼不能过想要的生活。但看他想要和羡慕的竟是炫富的富二代或被包养的有奢华生活。觉得奋斗也不能像他们一样。这太荒谬了。什么社会都有这种奇形怪状,西方也会有炫富和情妇。社会一定要更公平,但真成功永远得靠自己,中国真成事的李彦宏或郎朗等都没大背景。古语说:“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让人惦记】
  年轻时碰到有讥讽呵斥你的,不必火冒三丈。一显得你脾气大,听不得不同意见,二流露出你性格急,耐不住性子。一绝不急,二绝不说情绪宣泄的话。冷静说事实,平和讲道理,感谢指教。古语说:“人有讽论我者,必其爱我之甚,不置我于度外也,当和颜以受之,彼乐于言,我得实益。”让人惦记说明你有价值。
  【自恃有才】
  年轻时最怕自恃有才能干,对于周围同事朋上级下级都看不起,飞扬跋扈,和你有关的都侧目。这样一没有贴心的朋友,你只有自己的利益,不肯分人利益,人就不会真心跟你。二没有真多数支持,你想法再高,名声再大,也得不到相关人的支持。难免众叛亲离。古语说:“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还得学会合作。
  【重用和利用】
  年轻时常分不清重用和利用不同。重用是真有用,能力对人帮助大,工作对人不可缺少。重用长了一定进步。但利用就是明知你没技能,没办法,但为了斗对手,造声势或让你充个马前卒起哄捣乱起点作用,就耍着你玩,让你当枪使,耍完别人没事,你被双方抛弃。凭本事干实事要紧。古语说:“人心莫测不可防。”
  【节制】
  年轻时不能控制情绪就很麻烦。要有节制和理性。有些自吹真性情敢发火的,其实只对弱者或表演发火有利无害的发火,和他利益相关的他谦恭着呢。一得意不乱吹,有点好事,别人没在意,自己到处吹反而招人烦。二生气不乱骂。乱骂不解决问题。古语说:“喜怒不择轻重,一事无成;笑骂不审是非,知交断绝。”
  【风险】
  年轻时常会觉得大家都做的并不能上台面的事,做也不妨。大家都在做,自己不做就显得不合群。但有时候倒霉就在于此。大家都这样,曝光还是见不得人。就有人算计你,或者碰上你倒霉被人抓住就没办法。那时候你咬别人说明你很不仗义。小心避开麻烦危险也很重要。古语说:“人无衅焉,妖不自作。”懂的风险。
  【请人帮忙】
  年轻时常会想着别人帮忙,靠人帮助得好处,就幻想别人赏识你对你好。都有可能,但前提是你对人有用,你也能帮人做事。街上看到你有问题,顺手给几块钱容易,把你提拔起来,让你发展就不会这么简单。必须你对人有用,没用别人不会理你。先创造自己价值,养成自己能力最要紧。古语说:“愚者一切求人。”
  【去留】
  年轻时不能不能适应失落和挫败,但都是人生的常态。有些好东西就是保留不下来,你怎么尝试都不行,有些好事情就是不长久,你怎么着急都没用。这得想开些。适应问题,解决问题。不能总后悔总沉浸在过去里出不来,这样最没用。过去的问题就此结束,从今天向前努力。古语说:“去时终须去,再三留不住。”
  【多个心眼】
  年轻时常看到摆谱说大话的就佩服,这种人有特点:一骂遍其他人愚蠢之极,只有他最聪明。二说话斩钉截铁,社会按他的办早就变成天堂了,个人按他的办早就成名发财了。许愿明确之极,事情简单之极。见到这样人多个心眼,一看他以前许愿落实过没有,二看他说的和实际是否符合。古语说:“简傲不可以为高。
  第二章 正能量的接力
  【惜时】
  年轻时其实是人最珍贵的时期。但最不容易珍惜。一难摒除杂念,东想西想,知道有好多事要干就干不了,学习甚至谈恋爱都没精气神。空耗在散漫中。二难抗拒诱惑,狐朋狗友招呼打游戏,微博上起哄看八卦,一天天就过了。最后怨家里不争气,社会不好,都是借口。古语说:“志不可慢,时不可失。”得靠自己。
  【专注】
  年轻时注意力不集中是最普遍现象。一想干一件事就办不到。心思就像乱草一样,到处爬,一会儿想这一会儿想哪。一天过去。二觉得干扰太多,手机聊天看微博,应付送快递的,一天一晃就完。这很严重。一不瞎想,就干这件事。二抗干扰,关键是能够迅速回到正事,接着干。古语说:“致专于一,则殊途同归。”
  【坚持】
  年轻时常不能坚持做事,无论学习工作,稍遇问题,就先颓了。一听不得议论,你干事,旁边玩乐的就嘲笑你傻,会说你俗你总想捞好处。一想觉得还不如和他们一起混。二奈不得不顺,做事就有毛病,就会有辛苦,一想还不如闲着。但这样你永远达不到目标。看准了就不怕。古语说:“待得雪消去,自然春到来。”
  【努力】
  年轻时努力工作学习,当然是为了今后能有本事,可以进步成功,也会治无聊。每天只是玩玩,老这么着也会觉得没意思。一老消闲也枯燥。二没事干不像样。最懒不干活的也会在别人问起来时说正准备干事业。没有说混混就算了的。所以努力不需要前提。古语说:“人皆以饥寒为患,不知所患者正在于不饥不寒。”
  【做事】
  年轻时常遇到好多事头绪纷乱,自己就把握不住了,一烦,不想做。做也没头绪。二累,不能做。觉得浑身没劲。事情一拖再拖,越多越做不了。但总挂在心上。就是睡觉都想着这些麻烦,心里沉沉的。古语说:”因循人似闲,心中常有余忙。“一开始从容易的事着手,可以见效。逐渐过渡到干重要的事,有大成果。
  【人品】
  年轻时很忌讳在公司单位想靠搞事获得价值。一、一无所长,靠走正路子没办法,就想靠搞事上位。和谁都闹,弄得同事侧目。好像没人惹你,大家都烦。二、在这里工作不如意,就盼着别的公司打垮自己公司。吃里扒外当第五纵队。最后大家看透你连饭碗都没有,人品靠不住没人用。古语说:“利欲熏心,随人翕张。”
  【准备】
  年轻时常不知道做好准备的重要。看人会演讲,他一定下面反复练过多次。看人会演戏,他一定准备了好长时间。看起来才华横溢,都在背后用功。常听人说到手就成功,都是成事之后吹的。不下功夫成不了事,做好准备,给你的机会就能抓住。抱怨没机会,抓住给你的机会就很不错。古语说:“有备而来事易成。”
  【主见】
  年轻时听到议论,常有两种态度:一赶紧迎合,听议论就害怕,什么人说点嘲笑否定的话就立不住。二反感反击,一听负面话就撑不住,回骂不已。都不必。一稳住,还是干自己的。二平和,绝不动气回骂。有恨你的捣乱,有真心建议,都做参照。不动气但有主见,按想清楚的干。古语说:“闻见欲众,采择欲谨。”
  【专注】
  年轻时就怕心散了,什么都不专注。玩也玩不好,注意力不集中,老瞎想。一在手边要办的事情,就是没心思办,想想就烦,但不干还真不行。越烦越打不起精神干。二没目标心气,什么都累,宅着看网上奇闻胡扯一下子一天。就是没意思,必须立即从容易的开始干,一件件解决。古语说:“一心散则万虑皆妄。”
  【分享】
  年轻时很不情愿的是分给人名利。一自己成功,都是自己聪明。二自己有名,都是自己高明。这样对帮你的或合作者无视,就难走下去。一别人不会跟你合作,计较的会闹起来,不计较的也疏远你。二是弄到信誉坏,都知道你太自私,谁还肯相信你?古语说:“利之所在,当与人共分之;名之所在,当与人共享之。”
  【务实】
  年轻时常会有瞎幻想,还什么都没干,就在公司单位一心想着所有人都按你的干。你一无业绩,二靠不住,三无实力,就指望主事的按你说的做,凭什么人家用你那些无用的胡思乱想,你那些从来没兑现过的东西当然让人看不上。人家多少年没用你也做的挺好,就是不买你的帐。古语说:“事莫明于有效。”干实事。
  【告诫】
  年轻时常会不屑于过来人的告诫。觉得自己在新情况,老话老想法过时了。有道理,比如学电脑,上微博这样的技能,老一代学得慢,要向年轻人学。但对待人接物的交往的方式,人性的复杂和人心的微妙,经过多的人就于有点优势。多听听就能长见识,看透一些,少走弯路。古语说:“人不说不知,木不钻不透。”
  【运气】
  年轻时常想靠运气做事,慨叹自己运气不济,碰不上贵人。就是你碰上,你没用,别人也不把你当回事。运气来了,如给你机会在公共场合讲话,给你机会演主角,你都可能搞砸,让大家失望,让恨你的人高兴。只能打好基础,有真本事。同时找机会,多试试做。一定不会差。古语说:“天时不可幸,地利不可恃。”
  【严己宽人】
  有几句古语谈君子的准则,很透彻,也不难做到,可作座右铭:“君子直不发人所不白,清不矫人所不堪,刚不绝人所不忍,察不掩人所不意。任不强人所不胜。”坦率但不纠缠别人的隐私,清正但不过度要求人,刚直但不让人受不了,明白但不想刻意揪住人弱点,发挥别人的长处但不硬让人干办不了的事。严己宽人。
  【人品】
  年轻时不知道人品重要,觉得做事不择手段就行。一被人抓住毛病连你的理想也都蒙羞被怀疑靠不住。二你自己总有话柄落在人家手里,到时候就拿出来说一番。小心两方面:一私德,男女和钱财上稍注意,没有大毛病。二公信,说话做事不太出格,顾忌别人的感受。古语说:“身不正不足以服,言不诚不足以动。”
  【反思自己】
  年轻时最喜欢质疑别人,看别人干事就骂。说别人装腔作势,靠不住。到了自己想做点事,就想着都夸赞你,说你是圣人,奋不顾身,一心为他人。这当然不可能,别人会严格地要求你,揭破你的毛病,挑剔你的缺点,点明你虚荣。这就得习惯,天下没有只有你骂人的道理。古语说:“责人者,必自恕。”先反思自己。
  【内心强大】
  年轻时都会遇到不顺利的时期,和你较劲作对的人。这都难免。对方就是有敌意,就是要和你斗,就是要跟你捣乱。你也可能一段时间得不到众人理解。这种情况下更要挺住。王蒙说:“你自己精神上应该比对你不怀好意的对手更强大,你自己精神不垮,就没有任何人能够把你搞垮。”坚持住同时做得更好更成熟。
  【分享】
  年轻时最难学,但最要紧的是学会分利益给人。做了事,觉得自己了不起,对周围人轻视,对帮过忙的无视。一事情不成,帮了你也就算了。一旦有成就众人都敏感,会对你有看法。二自己利益到手之前都愿意许愿分人,真到了手就后悔,舍不得。克服小眼眶是为人正道。古语说:“据独善者无成,私独利者不享。”
  【执著】
  年轻时有一点成功进步的时候,是最容易被人嘲骂的时候。一和你有过节的都又恨又担心,他们会一致嘲笑你傻不配成功,一定倒霉。二你周围人对你侧目,觉得你太扎眼。一致说你路子走错了,还是和他们一起混混算了。但这时要知道自己,不反驳,做下去。用更多的成功回答他们。古语说:“一志足以成万事。”
  【骨气】
  年轻时不能见人就骂自己家。就是有人说你不骂就是奴才奴隶也不能那么做。关上门反思的时候怎么直说都应该,家穷,父母不争气都该实话实说。但对着外人每天像炫耀似的骂自己家,说自己每天就想着到别人家当干儿子,就不像正经人。这才叫真奴才。古语说:“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有点骨气别人才尊重。
  【刚柔】
  年轻时很需要磨炼自己的性格。要避免两种毛病,一是太强悍,什么人都不买账,觉得自己最好,不妥协,不会合作商量。和谁都搞不好。二是太软弱,什么都不敢说,什么想法也没有,稍有挫折困难,就先颓了。有才也要合作,平常也要独立思考。古语说:“太刚则折,太柔则卷。”才人多学合作,常人多开思路。
  【踏实】
  年轻时常会举出乔布斯或“偏执狂才能生存”的例子。觉得与人合作按规矩办事等都毫无意义。这都是对有大才一招鲜,别人压不住的,多数在高中或大学初期已经显出来了。但世界上多数人都不过是小有才,或根本也就这样。但夸大得就是乔布斯,就好笑。还得循规蹈矩,踏实做事。古语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老道理】
  年轻时觉得老道理没用,但老道理就是真道理,听了按着做绝不吃亏。老说就是因为说了也没用,常说才能让人记住。朱子曾经引名言:“积累之要,在专与勤。屏绝他好,始可谓之专;久而不倦,始可谓之勤。”一要做好一件事一定会失掉另一些东西,二坚持住一定很辛苦。这都是大实话,谁真做到了一定有所成。
  【决断】
  年轻时既不善于听意见,也不善于做决断。听别人说的顺了心思就怎么都好,不顺耳就怎么都反感。合意的未必切实,不合意的有时合理。但是下决心又仓促,听说的人多就干。但不管谁说,大主意要你自己拿。没人能为你负责,后果都是自己担的。一定自己想明白再做。古语说:“凡谋事贵采众议,而断之在独。”
  【专长】
  年轻时一定找到自己的一个专业或专长,真的搞通一门学问或一个领域。可能要转行,可能未来工作不在这个方面,但搞通一种你就有学习能力和掌握能力。就怕一无所长,一无所事,什么都靠微博知道一点,都能谈论,会指点江山,但什么都是万金油,拿不起来,就变瞎混了。蒲松龄说:“怀之专一,鬼神可通。”
  【看淡】
  年轻时对于自己的境遇太敏感。稍微顺利就到处炫耀,藏不住事,弄得大家侧目。天外有天,那一点成功其实都不足道。自己心里高兴一下就行了,不必显摆。稍微挫折就牢骚满腹,觉得周围人都针对你。恨恨不已,关系紧张。其实一点小挫折过几天好了了。古语说:“得何足喜,失何足忧。”看淡些反而容易成功。
  【韧性】
  年轻时韧性非常要紧。一有耐心。不着急,决不能求立即成名发财,打好基础,扎实努力。就有前途。太急了,反而会坏事。二通人情。对人和为贵,多结善缘,能帮人帮人。不对人马上利用,利用完就不睬,这样一定办不成事。三明事理。能干该干的一定干,办不了做不到的不乱想。古语说:“能克己乃能成己。”
  【我行我素】
  年轻时会看到有人很搞笑,明明是和对手较劲捣乱,用咒骂希望对手倒霉。别人一较真,就说是真心为你好,尖锐些,是好意。大可不必理睬他,不给他脸就行,因为他本来就真心希望你倒霉的。只有一防范好,让他捣不了乱。二做好自己,就让他不痛快,气死他。一笑置之,小人无非起哄。古语说:“我行我素。”
  【反思自己】
  年轻时常觉得社会糟,别人坏,制度不合理。只有自己最能批判,道德最好。其实自己操守也不见佳。对人尖刻无比;对己却是自恋,什么都好,有不如意或问题,都是社会所致。社会有毛病,可是你自己也没超过平均数。古语说:“身不用礼而望礼于人,身不用德而望德于人,乱也。”能反思自己是人最关键的素质。
  【务本】
  年轻时总喜欢搞些虚名堂。一搞花架子,外表看着热闹,但不顶事,如结交许多大人物,其实你对他没有价值,他也不起作用。二浮在面上,什么都不够专精,到用的时候都不行了。还是要一真肯干,可踏实出力做事有效,小事先办漂亮了。二真本领,到用你时候,就能显出来。古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换位】
  年轻时容易言行不一,说话调子高,要求别人严格,对于他人问题洞若观火,但对自己的毛病却缺少起码反思。其实在别人看来你的毛病也非常明显。但别人给你点明的并不那么多。在批评指责别人之前一先想想自己有无毛病,二先换位想想他人的选择的理由,然后批评就有力量。古语说:“言行相诡,不祥莫大。”
  【自信】
  看到一个有才华的人引用MJ的一句话:“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自信是经过长期的自省之后获得的,所以经得住考验。重要的不是一意孤行,而是已经比对立面更严苛地质疑过自己,把可能发生的一切都考虑在内了。然后你就有信心坚持自己。于是你够强大,谁说什么都不会在意,你会一直向前。
  【情趣】
  有一则禅偈,极有启发性:“鹤立松梢月,鱼行水底天。风光都占断,不费一文钱。”鹤和鱼的行为无非是出于本性,却成了一幅绝美的图画,也享受了世间的美景。他们的生命变成了美的境界。人生之中,处处都有这样的情境。但我们太纠结在利中,缺少这种体会。只要你能感悟会欣赏,人生就会变得更为有趣。
  【平常心】
  年轻时最难是持守平常心。确定的目标,想好的事情,一定不要因为一点事随意改变。也不应该随着境遇的变化,情绪波动太大。当然一点不变化不可能,但切忌随心所欲,朝三暮四,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要稳得住,平心干自己的,过一段就会见到成绩,远比瞎折腾强。古语说:“专于其所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精。”
  【畏无难】
  年轻时一定不要怕困难,一进取发展难,你往前走一定要学东西干事情,过程艰苦漫长,往往就想算了。但这样多了,就再也打不起精神了。二保证平安难,一路走来做事工作,都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稍一大意就会找上事。总会有要利诱破坏你的,打起精神小心努力。古语说:“不畏多难,而畏无难。”坚持住。
  【顺境逆境】
  年轻时太容易受到境遇的制约影响。遇到顺境就得意洋洋,觉得高人一等,到处吹牛炫耀,搞得大家侧目而视,意见多多,宁肯找差一点的人合作。遇到困境就怨天尤人,都是别人坏社会糟,都想害你,弄得别人都躲着你。困难时乐观自信些,顺利时稍夹起尾巴做人。古语说:“处逸乐而欲不放,处贫苦而志不倦。”
  【合作】
  年轻时不知合作之道,其实有两句古语说得透彻:”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比人强也不狂躁,不摆谱,而是和人合作,分利益给合作者,你的事就容易办。比人差,也不是嫉妒和破坏,而是向他学长处能力,对照自己,多反思多行动,自己的事业就有不断的进步。就怕还不行就摆架子,还没怎么着就狂傲。
  【得失】
  年轻时太计较一时的得失,一点成功大得意,一点失败大颓丧。心态摆不平,反而让未来的前程受到影响。成功时尤其要谨慎。遇到问题,一要多争取,看看有没有其他的机会,充分发挥长处,取得更多成就。二要看长远,有些事不公是一时,公道自在人心,谁都会有不顺的时候。古语说:“得而不喜,失而不挫。”
  【豁达】
  年轻时谁说你几句都放在心上,毫无必要。一关键是事情做成就不怕,只要你努力没有硬伤把事情做成功,再议论也是羡慕嫉妒恨。二核心是有主心骨,知道自己有道理,一心一意就是坚持,再议论也是风过耳。你取悦他,他还会笑你傻,让他在你的成功面前气死就好。赞美和攻击是兄弟。古语说:“去取在勇断。”
  【律己】
  年轻时容易对人严,对己松。对别人要求多,觉得都蠢都品性坏。对己则都怪到环境,本来没什么拿得起来的,但还是眼高于顶。这样在哪里都被排斥,除了发牢骚一无所长。应该反过来,对自己严些,对他人则体谅难处,要求人做到的先自己做到。别人就愿意和你合作。古语说:“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气。”
  【主见】
  年轻时常听到批评就稳不住劲,大可不必。一看人谁说你坏。本来就恨死你的,他咒你骂你再正常不过。一定不理,按你的做。他不开心你就成功了。二看事情的状况,如果你现在发展不错,比别人强,也要防范,但绝不能听见风就是雨,瞎盲动。古语说:“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有主见,知道后果自己担。
  【合作】
  年轻时常觉得自己最聪明,别人都不行,但他们反而成功,就怀才不遇乱骂,更不顺。可能你才华比人高。但往往你一不重协调,看不起人,动不动发脾气,觉得缺了你不行。二不分利益,成了什么好处都是你的,跟你合作别人都吃亏。别人宁肯找差一点的人合作。古语说:“专用聪明,则功不成。”发挥能力得合作。
  【大势】
  年轻时常看不清大势,一不清楚时代的潮流趋势,只是一厢情愿,希望世界按你的理想走。把自己的愿望和对于别人的幻想当成真实一定会失败。二到处投机取巧,就想从小处捞好处。只看眼下利益没有长远思路也一定不会走远。前者楞后者油都不成,一明大势,二走大道。古语说:“以往知来,以见知隐。”看明白。
  【屈伸】
  年轻时常会遇到不如意的情况,这种情况也会难以在很短时间扭转。这时一忌颓丧,消沉下去,再也打不起精神。二忌乱动,没意思就索性瞎闹瞎跳,或乱投机乱撞大运。一冷静分析,想透有利和不利条件和自身长处弱点。二做好选择,是忍住等机会还是另找发展空间。曾国藩说:“大丈夫可屈可伸,何必过于焦愤。”
  【认识自己】
  年轻时最不容易认识自己。长处优势常常夸大,自己的才华能力往往估计高。短处缺点常常无视,毛病问题都推给社会或别人。事情成功是自己能力功劳,事情失败是社会环境和周边坏人。从来不从自己总结,也就常有阻碍困难难进步。古语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其长易,自知其短难。”冷静对自己是成功正道。
  【平常心】
  年轻时常不知人其实有些事不一定能自己主宰,还需要平常心。一是觉得自己最聪明能干,看不起别人,不知道为什么别人就是不用你不喜欢你。二是觉得自己很得意,就随便做事,觉得对但最后遭遇麻烦。一再能干也要和人合作,二顺利时更要谨慎小心。曾国藩说:“聪明太过,常鲜福泽;顺境太久,必生波灾。”
  【不自满,不自弃】
  年轻时一不自满,在自己的小天地感觉不错了,就像是班里成绩第一,其实天外有天,自满就只有这一点视野,就发展不起来。世界太大,努力的空间多多,还是要勤奋。二不放弃,觉得什么都不如人,自暴自弃,反正混口饭现在很容易。这样久了失落感很强。古语说:“莫病于自足,莫罪于自弃。”相信自己坚持住。
  【小事】
  年轻时常不知道什么都是小事积累结果。你有好事,一定从一点一滴做了大努力,明星之类,也是辛苦奋斗的结果,再加一点机缘。家里条件攀比不了,但自己的努力是最后保证。你倒霉,也常是不注意检点,坏习惯成自然,会露破绽,加上有人捣乱就讨厌。干事防弊都从小事起。古语说:“福生于微,祸生于忽。”
  【放下】
  该放下还得放下。人都逃不脱名缰利锁,追求进步发展人之常情,也是人生动力。但不能时时刻刻都纠缠在里面,也很乏味。弄了半天,也没有给自己一点精神享受,超越情怀。具体事认真办,不放过机会。但总体上看透,知道也不过如此。古语说:”无事在身,并无事在心,水边林下,悠然忘我。“心态健康不纠结。
  【三当】
  年轻时不知道做人的基本,古人有“三当”提醒,可以作为警醒自己的格言:”当清,当慎,当勤。“清就是品质好,摆在台面上都不怕;慎就是加小心,让人抓不住毛病很踏实;勤就是努力干,自己一份努力一分收获。品质好则服人,加小心则防人,努力干则成人。服人让人敬,防人没硬伤,成人好事近。把握好自己。
  【得意】
  年轻时遇到高兴的事,得意的事最不擅于处理。一是炫耀,见谁和谁说,其实许多人未必喜欢你成事,跟他说了反生出矛盾。没必要。二是毛糙,一心想着更得意,不注意周围人利益,不考虑其他人想法,弄得和你合作的不高兴。顺利时平常心,谦虚平和,不自恋不倨傲。古语说:“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
  【不过底线】
  年轻时或唯利是图不择手段。或爱面子,不敢大胆向前抓住机会。前者太过分,后者太拘谨。毛病都在对自己没想明白。前者拿自己不当回事,别人也不把你当回事;后者太把自己当回事,别人也把你不当回事。古语说:“人不自爱,则无所不为;过于自爱,则一无可为。”明白角色,不过底线,抓住机会,积极进取。
  【境界】
  清人孙星衍有一副对联,最有境界:“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珍惜美好的时光,多欣赏自然之美。在春秋佳日亲近山水,让人有超然物外的乐趣。在凄风苦雨中独处,让人倍感凄凉寂寞之时,相知的老朋友不期而至,一同闲聊,化解了内心难言的苦闷。这是中国人独有的美妙境界,超越了物欲的烦恼。
  【淡定】
  年轻时容易气得不行,大吵大闹不已。其实问题在于你可能有理,但过度了就会失控,别人只是在旁边起哄看热闹。你们闹得越欢,围观的越高兴,但真要帮你,却都是虚的。王蒙说:“以为周围的一切人是魔鬼和恶棍,于是整天咬牙切齿,苦大仇深,气迷心窍,不可终日。这是不可取的。”冷静想明白问题的症结。
  【谨慎】
  年轻时常不知谨慎是成功基础。一定要知道在两方面没有大毛病才不会被盯上。一是钱财,最容易出纰漏,一定要搞得清楚。二是男女,最容易受诱惑,一定要分寸把持好。多在明处,避开暧昧含混地带,让人找不到毛病就顺利。凡人都有欲望,但知道社会凶险就要稍稍抑制。古语说:“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前人的境界】
  前人有些境界还是值得学学,想开点,有点自己的爱好兴趣,不仅仅追名逐利,不是每天斤斤计较,自己纠结苦恼,烦闷焦虑,也很无趣。清人徐照有一书房联,让我倾慕:“志不求荣,满架图书成小隐;身虽近俗,一庭风月伴孤吟。”看透人生,虽然难逃世俗的羁绊,不必刻意装高雅,但自己有点随性的空间也要紧
  【自我加压】
  年轻时给自己加点压力没什么,不必动辄抱怨诉苦,怨气冲天,牢骚满腹。其实没意思。一珍惜精力旺盛的阶段,下功夫弄通一个专业,就有看家本事,先有底子就有饭吃。二磨炼自己和人相处能力,学会利益共享,协调沟通。这些都需要在工作之前或工作的最初几年弄明白。古语说:“白日莫空过,青春不再来。”
  【视野开阔】
  年轻时尽力把自己的视野弄得开阔些,能够多见识,多听到不同意见。最怕一是接触第一个能说能说会道的长者或同辈,就觉得遇到了人生导师,被他不知道忽悠到哪里去了,再也难回头。二是第一次接触一种完整的学说,就觉得真理在手,从此听不得什么。脑子僵化愚钝。古语说:“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
  【无所畏惧】
  年轻时就要勇争第一,有点无所畏惧,不被压倒的气概。不畏惧对面的对手,更不畏惧流言嘲笑。说你的努力没价值,说你的奋斗没意思,不如他东混西混。不理他,做你自己,拿更多的胜利回答他。刘禹锡诗:“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一笑了之,不做生活的懦夫。
  【出国走走】
  年轻时到欧美走走很重要。但到印度、巴西、南非等和我们发展阶段相近的新兴国家走走也重要。对于发达国家,羡慕崇拜都行,但人家发展几百年,中国二十世纪就这样条件,还要努力,世界认识我们也就和印度、巴西、南非一个水平。到那些同等水平的地方见见世面,开开眼比较一下,客观参照。多种比较更实际。
  【成器】
  年轻时最重两条,一是自己的实力本事,没有这什么都是虚的。所以要努力学习。二是与人合作沟通能力,没有这你走不远,要了解一些人情世故。真要成功就得这样锻炼自己,一不能不勤奋冲出限制,二不能不适应了解限制。这些都要战胜自己的弱点。古语说:“应事以精,不畏不成形;造物以神,不患不成器。”
  【坚持】
  年轻时读书做事就贵在坚持。一做事坚持,不管事大小,你做得好就有更多机会。常会今天积极一下,明天就睡懒觉瞎出神,什么也抓不住。二是记事坚持。要勤记笔记总结计划,现在电子笔记手机电脑联动更方便,光靠脑子记不住。这样有几个月面貌就不一样。曾国藩说:“年无分老幼,事无分难易,但贵有恒。”
  【知耻】
  年轻时还是要有点知耻之心。青春期狂躁时常不讲理,就靠一群人耍粗野玩无赖哄闹造声势,这一套中学对付老师常见。但做了成人在社会上就不能用着一套来行事。一不是丛林里的野兽,二不是牛二一类泼皮。学点本事,别变成被老大豢养的小弟最要紧。古语说:“人之患莫大乎无耻,人而无耻,果何以为人哉?”
  【做父亲】
  我们做父亲,要有点起码的样子。一是要自己做好榜样,不能搞得獐头鼠目,见不得阳光,不能弄得像流氓无赖张口就是三字经。为老不尊,让子弟也学样,让外人看着笑话。二是自己也要自立,不能就想着从儿子身上讨便宜,自信地过自己的生活,让人看着可怜就没意思。曾国藩说:“居家规矩要严,榜样要好。”
  【洁身自好】
  年轻时常不知道洁身自好,谨慎小心重要。一面不太检点,不注意生活上的自持,随心所欲,觉得没人盯着你。另一面自大自得,以为自己有份量,谁也奈何不得,到处骂到处炫耀。都是虚的。别人没认真和你较劲。真一在意你,盯住你的毛病,你就出乖露丑。所以小心驶得万年船。古语说:“祸莫大于纵己之欲。”
  【灵光一闪】
  断桥伦禅师有一偈,境界极高:”隐隐烟村闻犬吠,欲寻寻不见人家;忽于桥断溪回处,流出碧桃三四花。“孤独行旅中,听到有了烟村犬吠,终于有了希望,但却到处找不到路,如入迷宫中,陷到鬼打墙的迷惑中了无路彷徨之时,突然灵光一闪,发现生命的希望就在近旁。看到希望时会有迷惑,这时的坚持最关键。
  【批评】
  年轻时容易有两个缺点,一听不得别人批评。听到批评就冒火,听到嘲笑挖苦就急。善意的批评,提醒有用。恶意的嘲骂让自己小心,也是提醒。二最善于批评人,天下都是坏人、小人,只有自己好,都是他们把事情办坏,把我这样的天才忽略。这最不靠谱。古语说:“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持久】
  年轻时总会希望容易得到的成功,没这回事。一没有艰苦训练,就是得到一点小窍门,哄得住人一时,也不能持久。没有意义。二没有长时间积累,就是能够靠聪明一时得势,也终究难延续。没有价值。人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刻苦的磨练和积累才可能又有成就,而且能够持久地发展。古语说:易者弗久,难者克终。
  【熬住】
  年轻时总想着马上就有成就,发财出名。除了个别现象多数不可能。除了演艺界或IT业,很多领域都有资格限制和正常新老交替,没有时间熬不出头。一没经过考验,别人也信不过你,需要时间才会把大事交你。二没成果积累,别人也会看不起你。熬住了要紧。古语说:“骤长之木,必无坚理;早熟之禾,必无嘉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7 17:22 , Processed in 0.32306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