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楼主: jssh36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屋》杂志《书屋絮语》辑存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41#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7:42:33 | 只看该作者
据说,有确凿文字记载的文明的历史只不过几千年。然而,在上帝看来,那不过是宇宙的一瞬。可就是在这宇宙长河中的一刹那间,自诩聪明和高贵的人类却已遭遇无数痛苦与灾难的困扰跟折磨,不时面临更大的威胁和挑战。尤具讽刺意味的是,那些刻骨铭心、揪人心魂的痛苦与灾难,那些凶险可怕、与日俱增的威胁和挑战,不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压迫和狰狞,却 往往来源于人类自身人性的矛盾与缺陷。由此可想,人类在竭尽智慧和力量创造文明、建设 美好家园的时候,是否也在肆无忌胆地制造罪恶,加速挖掘埋葬自己的坟茔呢?例如在全球 化、信息化的今天,普天同庆翘首以待的千禧之年第一缕灿烂温暖的阳光照耀这满目疮痍的 寰球,抚摸每一张感激和渴望的脸庞时,“9·11”的剧烈爆炸便摧毁了人类美丽的世纪甜 梦,滚滚呛人的浓烟升腾的是无边的恐惧和沮丧。而且更不可思议的是,当人们还在咀嚼其 苦痛、舔拭心灵的创伤而惊魂未定之刻,又一厄运接踵而至——第二次海湾战争爆发了。
    对于这场凝聚着人类最新文明成就——体现当代最高军事技术水平,极具残忍惨烈的战争的合法性、正当性和道德性,我们不握有裁判的标尺,姑且不言,但作为当下鲜活的人,每一个体存在者却又经历着人性的考验。
    战前,始作俑者马不停蹄地穿梭各地,口吐唾沫,四处呐喊;战略家、野心家、阴谋家匆忙奔走,上窜下跳,日夜呼号;说客、估客、掮客、政客也络绎不绝地往来于各方,见缝插针,左右逢源,或帮闲,或帮忙,或帮腔,大有挽狂澜于既倒舍我其谁之概。他们的脑际丝毫未浮现受难者可怜的身影。
    经过精心组织和导演,战争终于以听起来都令人毛骨悚然的“斩首行动”为序曲拉开帷幕,又以“震慑与警畏”逐渐掀起高潮。于是两河流域宁静的星空不见了,燃烧着诡秘弧光的炸弹带着魔鬼的呼啸,倾盆大雨似的飞来,梦魇般地降临到这个靠神话滋养着快乐的民族的头上:迸溅的血,绝望的眼,粉碎的腿,焦糊的手,断裂的腰……
    享受着现代通讯带来的方便和快捷,全世界的人都在荧光屏前见证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很多人或手捧轻烟袅袅的茶杯,或口含清香扑鼻的巧克力,一边乐此不疲地倾听记者专家口若悬河的评说,一边目不转睛地紧盯弹雨纷纷的战场,悠悠地品味着腥膻带来的惊奇和快意。
    那些在炮火中阵阵哀鸣的飞鸟至死也不会明白:这蝗虫样爬满大地的人类究竟怎么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42#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7:43:00 | 只看该作者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向死而生的,即所谓“堕地之时,死案已立。”与万古青山、不废江河 相比,个人的生命极显脆弱,同时也弥足珍贵。
    人生具有短暂性和不可重复性,因此每个人都有努力追求幸福的渴望和权利。然而,个体的意志又时常相互冲突,这就注定追求幸福的过程充满着残酷的竞争。中国的古人说:“人生 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还有“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都准确地道出了人生 胜景多于苦旅、悲慨多于欢情的况味。西方的一位哲人甚至发出了“他人是地狱”的慨叹,恨不得其他人一概 从地球上蒸发。一般人自然说不出什么名言警句,但也许都曾在心里抱怨:为何上帝要将那么多与自己性情不合的人置于同一个时空底下,让我不得开心颜!
    意志强悍的个体把竞争本身就视为一种幸福,认为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但显而易见的是,竞争并不能拯救所有的人,如果人人都当胜利者,那么谁去当失败者呢?历史的真相是胜利者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人不免要渡过平庸无奇的一生。
    人生的欲望无穷无尽,所以怨恨往往是比感激更占统治地位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排斥性常常被放大,而相互之间的依赖性却很容易被漠视。所以,面对人生的无奈,人们不妨想一个极端的问题,即如果地球上只剩下你一个人,又将如何?表面看来,这时你将拥有世界的一切,但实际上世界的一切都对你失去了意义,不仅你在人间曾经苦苦追求的“不虞匮乏的自由”和“不虞恐惧的自由”变得了无希望,而且对人的满足来说极为重要的归宿感、荣誉感、成就感等也因为对待者的缺席而无从谈起。这时你会真确地感受到,即使做一名霓红灯前的流浪汉,也比做一个在无边的死寂中最后见上帝的人要好得多。这样一想,庶几能增加几分你对人间的留恋和感恩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43#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7:43:2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次海湾战争可谓尘埃落定,但忆起萨达姆的种种拙劣滑稽的表演及伎俩仍余味无穷,他又再次让世人领略了百年前安徒生在其不朽的伟大作品《皇帝的新衣》中所深刻揭露和鞭挞的皇权淫威下的所谓欢乐颂。
    战前,面对国际舆论的不断谴责和美英联军兵临城下的步步紧迫,为了欺世盗名,掩人耳目,老谋深算的萨达姆玩起了所谓现代民主的政治游戏。如法炮制的结果是,他竟以近乎百分之百的高票轻易蝉联总统的宝座。在千万人经久不息的掌声、响遏行云的歌声和歇斯底里的笑声中,跟往常一样,萨达姆静静地挥动着那曾经亲自枪杀过无数无辜生命的大手,狰狞的脸庞不时现出老人特有的慈祥和蔼的笑容,在众志成城、普天同庆的浪潮中,大有泰山崩于前而不怕的岿然不动之概。然而,战斗打响后,那些尊奉萨达姆为英雄,指天发誓要为其血溅疆场的忠诚卫士或弃城逃跑,或纷纷投降,萨达姆的训条早已抛到九霄云外,有的人甚至自告奋勇,摇身一变为联军不可多得的向导;那些拥戴萨达姆为真主,俯身匍匐的民众,抡起钢钎铁锹,将矗立在各地盛气凌人的萨达姆雕像掀翻在地,砸得粉碎。萨达姆本人呢,除了在自己控制的电视台偶露“峥嵘”,以继续迷惑百姓外,实际上,他早已抛却千万哀哀无告、痛苦挣扎的生灵于不顾,瞬间蒸发得无影无踪,至今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皇帝有新衣吗?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正如那位无邪小孩脱口而出的天真语:其实皇帝的身上什么也没有呀!但是,众所周知,在惟马首是瞻的专制社会里,无处不在的恐怖和畏惧,使得有意义的人异化为无孔不入、法力无边、肆意泛滥的权力的奴隶和工具。民族的精神无时不遭受权力凌辱和摧残,人的尊严、理想、价值等生命的智慧和神性都丧失殆尽,遑论有独特个性的思想与见地?权力就是一切的标准和权威。于是,诸如:谎言成为真理、诳语成为常识、癫狂成为习惯、荒谬成为逻辑、丑陋成为时尚、罪恶成为信念……也就见怪不怪了。
    由此看来,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只要“皇帝”的幽灵若隐若现,还会有“新衣”被人指称为是漂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44#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7:43:52 | 只看该作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这句名言道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安贫乐道、以道制势的人生旨趣。其境界之崇高与庄严自不待言。
    然而,即使是传颂千古的名言,也未见得就不容任何反思与质疑。就人们的常识来说,天下的忧乐总是错综交织,两两相关的,有一乐境,便有一苦境相对待;有一好事,便有一坏事相纠缠,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何时有过纯粹的太平无事和河清海晏?如果要等到消除了人间一切苦难之后,知识分子才有享受生活、追求快乐的心境,那也只怕是太难为自己,也太难为社会了。
    我接触过许多知识分子,其中称得上是好朋友的也有不少。他们的心灵负担之沉重、日常生活之单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时常想,这是否就是知识分子命定的生存方式?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良知,固然要有承担道义的勇气,如果放弃操守,随俗俯仰,无疑是可怕的堕落,但如果忧患太深,坐立不安,亦不免失之偏枯。与范仲淹的名言相比,我更欣赏明代学者洪自诚的一段话:“学者有段競业的心思,又有段潇洒的趣味。若一味敛束清苦,是有秋杀无春生,何以发育万物?”
    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拯救”意识至为强烈。常听人讲,知识分子要代表其它社会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说话。其实,其它阶层的利益何在,只有他们自己最为明白。你能说知识分子比农民更清楚农民的真实利益是什么吗?所以,知识分子除了倾诉自己的思考所得之外,还要善于引导其它阶层学会表达他们的要求,而不是一味地想代替他们说话。古人尚懂得一人向隅,举座为之不安,何况现代社会呢。只有众声喧哗,才谈得上追求公平和正义。
    知识分子没有原罪。常常以忧济乐,同时又以乐济忧,方才是入世的正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45#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7:44:19 | 只看该作者
  先贤曰:人皆有恻隐之心。恻隐者,怜悯之谓也。
    大凡由血肉浇铸的生命,大多不乏由怜悯浩荡而致的爱意,即使以凶残暴烈闻世的虎或狮,在与同伴的相守中,也一扫搏撕异类的疯狂、血腥和狰狞,变得温情斯文了。有时,它们间的亲昵、和睦常令人啧啧称羡不已。
    其实,“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于爱,所有生命的渴望应是一样的。
    然而,就人类社会而言,一个揪人心痛的事实是:一方面,“让世界充满爱”的动听旋律响 彻云寰,人人大有“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诚恳与真切,另一方面,一旦颤抖乞讨的 双手伸过来,嗤之,吼之,咒之,甚而笞之,惟恐避之不及,死寂的心湖却不能吹皱一丝微 澜;一方面,沉醉于灯红酒绿的轻歌曼舞之中,舌尖舔拭着流汁的清香,静静地回味着人生 的畅适与惬意,另一方面,对挣扎攀援在边缘化的群体或个体的呻吟与哀号充耳不闻,视而 不见,甚或却展望未来“大同”的美景;一方面……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在一个以效益为最高目标、竞争为基本手段的时代,当人的无穷欲望和巨大潜能得到空前释放的同时,生命本能的自利性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信条相融合所转换而来的现代性思想就成了人类的意识形态,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时尚、经验、理想、价值、习惯、工具等 表现出来,汹涌而至,蔚为潮流,无孔不入。在一个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的环境里,商品是人的拜教物,人已异化堕落为金钱的奴隶,受世俗化的煎熬,平面化了的人类也就不免蒸发掉千年来潋滟在灵魂深处爱的碧波了。
    唐朝中期时,佞佛之风日炽,韩愈犯颜呈《论佛骨表》,振臂一呼,上下为之发聩。今天,以极端演绎人类智慧的科技与经济为特征的现代化图景已日益麻痹着大众沉疴很久的心智,一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知识分子们,又怎样“济天下之溺”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46#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7:44:53 | 只看该作者
我曾经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工作过十多年,到《书屋》做编辑后,也经常于周末回韶山与家人团聚。《书屋》的作者们肯定想不到,我对不少稿件的编校,就是在与毛泽东故居仅一山之隔的家中完成的。曾几何时,中国只有一个大脑在思考,而现在是众多的大脑在思考。每念及此,我便感从中来。
    对于韶山的风土人情,我自然耳熟能详。我特别喜爱韶山的秋色,绵亘的山林绚烂如画,散发出磅礴的古意。韶山的乡亲也非常好客,品尝他们手泽所经的山茶和米酒,最能领会山里人的古道热肠。
    纪念馆有比较丰富的藏书,我一边读毛泽东,一边广泛涉猎中外哲学、历史和文学,渐渐明白了一些道理。研究毛泽东诚非易事,原韶山管理局副局长文辉抗先生曾向我说过一件事,大约在距今十年前,有次他接待上海的汪道涵先生,参观途中汪先生问他国内研究毛泽东的状况如何。听了他的介绍后,汪道涵先生说:依我看来,国内的毛泽东研究才刚刚起步。汪先生是学问家,我想他的看法是有道理的。
    在毛泽东故居旁,韶河水蜿蜒而过。两岸田畴沃壤,循流而下,呈现出典型的江南乡村风光。早两年,韶山冲的农民在离毛泽东故居不远的地方开辟了一个玫瑰园。每次我散步到那里,都要驻足观看良久。邵华曾经写过一篇《我爱韶山的红杜鹃》,影响过整整一代人。不知为什么,杜鹃和玫瑰所代表的意象总是反复地在我心底交织浮现。和许多韶山人一样,在时代的变迁中,我也经历过心灵的震撼。
    离开韶山前,我参与过毛泽东纪念馆陈列方案的设计。今年十月一日,新的陈列已正式对外开放。早几天我去参观过一次,总的感觉是在内容上突破了以往党史陈列的模式,在陈列形式上更是立意创新,大量运用雕塑、多媒体合成等手段再现历史场景,以往一些枯燥的文字也被直观的实物所代替,从而使整个风格简洁而明快,较好地体现了博物馆学的要求。 韶山纪念馆的一位领导嘱我写几句话,借助《书屋》的影响把新的陈列介绍给大家。我很乐意为之,并以此纪念毛泽东一百一十周年诞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47#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7:45:18 | 只看该作者
时下,舆论和媒体都十分关注公共管理者的操守之优劣,不时能听见各界对少数滥用职权的堕落者的谴责之声,大有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之气势。这也难怪,在一个迅速市场化、世俗化的现代社会里,从愚昧混沌状态苏醒的人们正呼唤着理性的自觉,其中就包着对“公仆”们——公共管理者的苛求和责难,作为利益的代言人,希望他们能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誓言。
    一般而言,秉有权力的公共管理者之所以会吸引社会的注意力,他们的举止能成为民众茶余饭后的谈资,街坊邻里的话题,不仅仅是因为公共管理者的形象经常定格在大众的视野里,热烈的掌声、美丽的花朵和灿烂的微笑簇拥着他们的身影,而且源于人们对权力的天然崇拜和自然向往。因为在隐秘与深邃的人性的渊薮,权力就是占有或支配他人命运的渴想和力量。古今中外无数的经验和史实表明,尽管人生的坎使其萎靡卑微,甚或时常发出沉重的叹息,但如果偶有些微的权力对象化在他人的生活和生命中时,枯黄的脸庞会莫名其妙地泛起阵阵光亮,油然而生飘飘欲仙的欣慰和快感,终不乏人。就此而论,人生来就是政治动物,其周身澎湃的是由权力之念演绎而致的无止尽的冲动和欲望。换言之,对公共管理者来说,权力是把双刃剑,既可以给大众带来福祉,也可以给社会带来灾难。可以说,如果没有宪法的约束和道德自律,使公共管理者的言行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公共权力所产生的腐败和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实际上,在日趋功利化的今天,泛化的权力对灵魂的侵蚀又何尝止于公共管理者呢?
    西方智者有言:诸如观念形态的思想,一旦转化为掌控在少数人手中垄断的话语资源时,作为学术之表征的一切理论的交流与探讨无不烙上权力的印痕。此时的驳难、诘问、批判及质疑很可能不是彰显真理的执著与真诚,而是“饰致于外,务以悦人”的做作与虚伪,实则即李贽所言,“阳为道学,阴为富贵”。鸟瞰一下当前学术界林林总总的怪象吧:或拉帮结派,排斥异己;或自我标榜,相互吹嘘;或无中生有,弄虚作假……于是,在各种名目繁多、花样繁新的学术活动中,有职务的专家多了,有创新的成果少了;有职位的学者多了,有影响的成果少了;有职称的知识分子多了,有价值的成果少了……
    由此看来,绝对的权力是文明的大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48#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7:45:50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抑制住那种想让人知道的冲动。许多人本想做好事,但一念及预期的影响难以坐实,其兴趣便大打折扣。
    电视这种媒体最擅长利用人们的上述心理。你想通过做好事而留名吗?那好办,无非是我搭台、你唱戏罢了。于是,观众便有幸看到各种义行善举被展示、被宣扬。金钱是现代社会表达爱心的主要手段。每逢捐助活动,数额不菲者常常弄出一张放大的支票在台上来回展示,数额较少者则像投票那样将钞票插进募捐箱。结果是引来阵阵欢呼,一桩好事便这样做成了。当中自然少不了遴选代表讲话,虽然他们表示做点好事算不了什么,但都生怕忘记了亮明自己的身份。如果是代表单位的话,那就更不能有半点闪失。
    尽管当众捐款属于明显的施舍,但因为是施主同意并且乐意的,所以也不值得大惊小怪。问题是凡事都有例外,社会上也确有做好事而不愿被曝光的。而不少电视台却热衷于将那些人“挖”出来亮相,这就有些费解了。我时常想,让做好事的人淹没在大众中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干嘛要像公安局破案一样穷追不舍呢?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原则用之于他们,怎么想来都觉得别扭。
    做好事是否也存在一个隐私权的问题?恕我孤陋寡闻,我至今还没有听说过以侵犯隐私权为由,阻止或者起诉媒体将自己的善举曝光的事例。
    古人云:“善忌阳,恶忌阴。”意思是说张扬地做好事和阴毒地做坏事,都是为人之大忌,前者邀福无多,后者贻害甚烈。可揆诸现实,大多数人又难认这个理,倒是对“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句话深有感触。由此一来,对做好事被传开的渴望与对做坏事被发现的规避便具有了同等的情感强度。
    人性的可悲之处还在于,不少人懂得以正面手段达到反面目的。他们做好事不过是为做坏事涂上一层保护色。这与真廉者不立廉名,而立廉名正所以为贪的道理颇为相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49#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7:46:20 | 只看该作者
  古人衡文之高下,往往有“墨痕”与“血痕”之分。所谓“血痕”者,字字句句都无不烙上知识者苍黄生命痛苦思索的深深印记。
    在传统社会,极权者为了维护和巩固自身的极端利益,必然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对不驯或反抗者的身心进行惨无人道的鞭笞和诛戮。在这样一个道路以目、旋踵得咎的环境里,天下风雨飘摇,社会动荡不息,已为寻常之事。广大的百姓只得年复一年地默然承受由愚顽的专制政体所酿就的沉重苦难,颠沛流离,朝不虑夕,在惶恐中苟且偷生,聊以度日。而作为百姓的一员,那些早年欲“障百川而东之”的知识者中的“羁旅草野”之士们,在遭遇身世巨变的伤痛中,却能咀嚼艰难人生的悲苦,因此,在惯看刀光剑影的熊熊战火中,在洞悉权力、阴谋与势力的残酷拼杀中,在倾听无助、无奈、无望的声嘶力竭的啼叫中……总之,在目睹纷纭万状的世事后,更能会心体察这一社会的堕落与腐朽、卑鄙与下流、无情与无耻……就这样,当将道义与良知毫不犹豫地扛在自己肩上的时候,他们会用满腔的热情、真诚的爱情,通过世上最美丽的语言告诉世人:呼唤平等、呵护尊严、崇尚自由、追求理想。“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更工。”当一代又一代后来者感动着他们的执著与坚毅,并吟咏着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篇什而坚定地走向未来时,尽管崎岖的道路充满挫折和牺牲,难道不应记起先辈们虽万劫不复的筚路蓝缕之迹么?
    时至今日,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汹涌澎湃,势不可挡,猛烈地冲击着专制政体的堤岸,摇撼着它的基石,时刻都能看到它彻底崩塌前哗啦啦飞落的残片。可以说,就人类文明的现有成果而言,全世界范围内的专制政体的土壤已基本铲除,作为整体性力量的专制政权已不复存在。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核心价值已深入人心,并融入大众的日用伦理;而普遍高涨的权利意识也渐渐转化为社会观念和社会心理,日益成为社会奋斗的目标。那么,此时,是否还需要知识者思想的光芒闪耀在似乎都很灿烂的现代呢?
    其实,正如习语所言:你所得到的,就是你所失去的。人们在充分享有现代文明的快乐与富有时,也少了传统文明的温馨与亲切,更多了一份言不尽、道不明的担心:由脆弱的现代文明萌蘖的核爆炸和环境恶化,顷刻间有可能将一切转化为荒诞和虚无。
    “忧患潜从物外知”。就此,对于身处华屋的现代知识者来言,这与其说是宿命,不如说是使命。是耶,非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50#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7:46:44 | 只看该作者
  人生的欲望多有冲突,而其中围绕权力欲的满足所展开的争斗又最为惨烈,因为在许多人的眼中,有权便有一切。
    刘邦和项羽都见过巡游中威风八面的始皇大帝,前者喟然太息道:“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而后者则毫不客气地宣称:“彼可取而代也。”这两句话不事雕琢,却斤两十足,比后来曹操的煮酒论英雄更见肝胆,也更具野性。
    刘、项心雄万夫,对皇权垂涎欲滴,自然免不了一场生死相搏。刘邦到底棋高一着,他不像项羽那样专“以力征经营天下”,而是善于笼络人心,一句“天下苦秦久矣”常常挂在嘴边,引得百姓对他感激涕零,有如大旱之望云霓。刘邦以后,历代争皇位且成功者都懂得利用民意。民意这个东西,既具体又抽象,运用之妙在乎一心。至于成功之后是否真的顺应民意,那就另当别论了。
    没有什么比疯狂的权欲更能败坏一个人的心灵。刘邦登基伊始,尚能五日一朝父亲太公。不久太公的家令说,太公虽是父亲,但却是人臣,哪有人主拜人臣的道理呢?刘邦深以为然,慷慨地给这位家令“赐金五百斤”。所谓血缘伦理,在皇权面前真是不堪一击。自古宫廷多污秽,为争夺权力,父子、兄弟同室操戈,而一旦权力在手,又无不穷奢极欲。放眼庙堂,因为权欲炽烈,所以才“高处不胜寒”;因为道德沦丧,所以才“礼失而求诸野”。
    凡帝王起家,都有一帮文士武将,也可说是老友们相辅佐,但可惜只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安乐。天下初定后,皇帝大都屠杀功臣,以绝后患。好一点的要算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就是干脆将君臣双方的心曲端到桌面上,来一个好说好散,省得大家各怀鬼胎地难受。此举虽然免了流血,但场面却着实尴尬,即使有酒压惊,估计持续时间也不会太长。赵氏的权欲一点也不比其它皇帝少,只是行事的风格滑稽得有些可爱。
    不受节制的权欲导致唯我独尊,甚至将人变成野兽。这正是专制体制终究要让位于宪政民主的根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9 00:22 , Processed in 0.13582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