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楼主: jssh36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华德福教育=资料集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41#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01:42:06 | 只看该作者
真正面对生命的呼唤转自共生小书院博客

选自《步向内心安宁》(和平朝圣者著,雷久南、严世芬译)

    当我谈这些寻求内在安宁的步骤时,我是以整体的构想来说的,至于步骤的多少并没有固定,它们可增可减,只是方便解说这个题目的方式而已。重要的是,这些步骤没有一定的次序,一个人的第一步,也许是另一个人的最后一步,所以你可以从最容易的步骤开始,当你走了几步之后,接下来的步子会更容易走。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互相分享心得。你们之中,也许没有人会像我这样步行朝圣,而我也不打算激发你们步行朝圣的意愿,但从生活中寻获和谐的经验是可以彼此分享的。我猜想当你听到我所提供的这些步骤时,你或许会认出有些是你已经走过的。
    首先我要提出我自己必经的一些准备,第一个准备工作是对生命持有正确的态度。要面对生命,不要逃避,不要追求虚荣,停留在生活表面的泡沫幻影之中。如今有上百万的人选择这种生活方式,他们永远无法找到任何有意义的事物。只有愿意正直、果决去面对生命,并深入生命精髓的人,才可以找到它的实体和真理,这正是我们现在所要做的事。
    当生命中出现困难与考验时,最重要的是在于如何抱持有意义的态度来面对它。如果你能看到问题的全貌,如果你知道整个故事的始未,你就会觉醒到生命中没有一个困难不具有它存在的意义,没有一个考验不能有助于内心的成长。当你看清楚这点,就会发现困难其实是机会的另一个面貌。反之,如你不能勇敢面对问题时,就只好漂流过一生,内心得不到成长。只有依寻高智慧的光来解决问题时,我们才能获得内在的成长。共同的问题需要大家共同来解决,只要有一个人逃避他份内的责任,就没有人能获得内心真正的平静。所以像解除世界武装和促进世界和平这些共同的问题,需要每个人一起来解决。让我们共同来思考这些问题,来谈论这些问题,并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

相信什么就全力以赴

    第二个准备工作是调整我们的生活,使它与宇宙的法则协调一致。造物主不仅创造了宇宙万物和有情众生,也同时创造了运行万物众生的法则。在物质界和精神界都靠这些法则来管制人类的行为。我们如果能了解它,使生活行为与这些法则相互和谐,我们的生活就会和谐。如果我们不遵行它,就会给自己带来困难,而成为自己最坏的敌人,如果是出于无知导致的不和谐,或许会使我们受一些苦,但如果是明知故犯,那会受很大的苦。我认出这些法规都是大家耳熟能详、深信不疑的,仅需我们去彻底实践而已。
    所以我开始忙于一个有趣且有意义的计划,就是去实践所有我所相信的善事。我并没有妄想自己能一次全部做到,但如果我做了明知不该做的事,我会立刻停止,并设法尽快将它舍弃。这是一种比较容易的方法,如果拖拖拉拉,慢慢停止,那将是漫长又痛苦的。同时我如果没有去做该做的事,就会忙着去做它。通常都要花上好一段时间去生活,才能将信仰落实,这当然是可能的。但现在只要我相信什么,就会全力以赴,将它在生活中实践出来,否则就显得毫无意义。当我跟随已有的最高的智能之光时,我发现其它的光也都能给予我,一旦实践已有的光,就能接纳其它更多的光!
    这方法对谁都一样适用,而这些正是我们可以共同研讨的。但第三个准备工作则是每个人所特有的,因为每一个人在宇宙生命的图案中都有他特定的位置与角色。如果你还不清楚自己的角色,我建议你试着以接纳的心从寂静中去寻求。我以往是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漫步,保持静默与开放接纳的态度,美好的灵感就会源源不绝的涌现。你会逐步去做一些你认为该做的善事,即使在开始时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你已开始在扮演宇宙生命图案中属于你自已的角色。在你生命中,这成为你最重要的事,其它世俗人出于习惯所追求的名利,完全是表面的、肤浅的,对你来说,已经微不足道。
    有些人明知这些,却不去奉行,这是很可悲的。我记得有一次当我走在高速公路旁时,有位开了一部高级车子的男士停下来对我说:“能实践自己的使命是多么好的事情啊!”我回答他说:“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做自己觉得是对的事情。”他接着告诉我他真正想做的事,而那正是一件极需要去做的好事。我听了之后,也跟着兴奋起来,想必他已经在着手进行,我说:“那真是好极了!现在进行得如何呢?”他居然回答我说:“唉!我没办法做!因为那样的事情是赚不到什么钱!”我永远忘不了他是多么的不开心。但是你知道,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都在用错误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我们用金钱和物质来衡量,但这些并不能带给他快乐和自在。如果你已知道却仍无法做到,你确实是会感到非常不快乐的。

觉得自己不缺什么

    还有第四个准备工作,那就是将生活简单化,使得内在和外在的幸福、精神和物质的幸福,从你的生活中取得和谐。这对我来说相当容易。就在我将生命贡献于利益他人服务众生之后,我觉得只要世上还有人得不到他基本的需求时,我就无法再去接受超过需要之外的任何东西。这使我将生活所需降到最低的水平,我起先以为这样做会有困难,会受一些苦,但我显然是估计错误。现在我所拥有的尽是身上穿的和袋里装的,我不觉得自已缺少什么,对我而言,我所想要的和我所必要的是完全相同,所以你不可能给我任何我不需要的东西。
    我发现这样一个伟大的真理──“不需要的财产只会成为多余的负担”。我倒不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需要是一样的,你的需要很可能比我大许多,好比你有个家庭,为了孩子,你当然需要有个稳定的家庭中心。但我的确知道,任何超出基本需求的财产,都很可能成为你将来的负担。
    简化的生活为我带来极大的自由空间,在我开始感受到这种自由之后,我发现内在和外在的幸福生活充满和谐。为了个人的生活,也为了整个社会的生活,我必需在此特别提出这种和谐的重要性。如今这个世界正处在一个极度不和谐的状态,人们完全着重于物质生活的发展,以致于当核子能被发现的时候,我们会将它放在炸弹里,用它来杀人致命,这是因为我们内在的健康远不及外在的幸福。将来正确的研究方向应该放在内在灵性的追求,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我们把两者带到谐调点,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善于利用已经开发的外在幸福资源。

净化身体、净化意念

    除了以上四个准备工作之外,我发现还有一些净化自己的工作要做。第一个最简单易行,那就是身体的净化。这与生活习惯有关:你吃的明智吗?是为了活着而吃吗?我认识一些人是为吃而活着的。你知道什么该停下来不吃而适时断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需要知道。同时你有明智的睡眠习惯吗?我尽量早睡以便有充足的睡眠。你是否吸收足够的阳光和新鲜空气?多运动与大自然常接触?你也许会想这应该是人们第一个愿意去做的,但以我的经验发现人们往往到最后才去做它,因为这牵涉到将坏习惯戒除,这正是我们紧抓着不肯放的。
    第二个净化是意念的净化,它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如果你知道意念的威力有多么大,就永远不会让不好的念头兴起。当它是正面时,会对善念产生极大的影响,而当它是负面时,也的确会使人致病。
    我记起一位六十五岁的男士,当初刚认识他时,他有慢性病的迹象。从跟他的谈话中我也可以感觉到在他生命中曾有过甚深的怨恨,只是初步看不出来而已。他和妻子及成长的儿女都相处甚欢,在小区里也和朋友们有谈有笑,但内心的怨恨依然存在,我发觉他怨恨的对象居然是早已死去的父亲,因为他父亲教育了他的兄弟,却没有教育他。一旦他能将怨恨从心中释放,久经的慢性病逐渐消除而终于痊愈。
    如果你对任何人有半点怨恨之心或任何不好的念头,就必须尽快将它去除。因为这些念头只会伤害你自己,对别人产生不了作用。有句话说:“恨,会伤害怀恨之人,而不是被恨的对象。”光是去做正确的事,说该说的话是不够的,你必须还要有正念,这样生命才能达到和谐之境。

净化欲望、净化动机

    第三个净化是欲望的净化。你贪求些什么?是否想要新衣服、生活享受、新家具或新车?如果你能知道并扮演起在整个生命构图中属于你的角色时,就能够要什么有什么,使欲望与生活一致。当你想到这些时,难道还会有其它事比它更值得去追求吗?
    第四个净化是动机的净化。你做任何事情的动机是什么?如果纯粹只是贪心、自私或对自我荣耀的希求,我会建议你别去做那些事,做任何事,不要出于这样偏狭的动机。但这并不容易做到,因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可能有混合的动机在内,好的、坏的都混为一谈。好像商场上的生意人,他的动机未必崇高,但仍混杂有想要照顾自已家庭的动机,以及可能为他的小区谋福利的动机。
    您假如是要寻找内心安宁,那您的动机就必须是付出,是以服务为宗旨的,它必须是给予而不是获得。我认识一位很好的建筑师,很显然建筑他相当在行,是他的正业,但是他的动机略有偏差,他只想赚更多的钱,超越别人的地位。他卖命地工作到身体不支而生病,就在那个时候我遇到了他。我让他为别人做一些小小的服务,跟他谈为别人服务所能换来的喜悦和满足,我知道一旦他体会到服务的喜悦之后,将无法再回到纯粹自利的生活方式,那以后我们保持通信约一段时间,在我朝圣第三年时,路过他住的城镇顺道去拜访他,他完全换了一个人,几乎都认不得他了!不过他仍是建筑师,他正在策划一个方案并跟我说:“你瞧,我之所以要这样来设计,是为了要配合他们的预算,然后再造在他们的土地上,便它看起来很不错!”他的动机是为了服务他所策划方案的人。他变得光彩夺目改头换面。他的妻子说他如今事业蒸蒸日上,因为连远地的人都来请他设计房子。
    我遇到某些人,必须靠换新工作来改变他的生活,但我也遇到更多人,仅将动机改变,纯粹利益别人,就能使生活得到改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42#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01:43:57 | 只看该作者
《教育的艺术》,Roy Wilkinson著,于振民译

最好的老师是一个成熟的人,学历的重要性远低于真心地了解孩子和对待孩子的态度。--作者

第四章 学校的结构和组织

孩子的本质可以告诉我们要教些什么、什么时候去教、如何教,以及如何组织学校。
各个学校本质上是不同的,我们也不会建议他们应该一致。每个学校因他的地域性,因他的学生、老师、工作人员的不同,都会有所差异。然而,就像是不同的人仍有一些共同的特省,不同的学校也会有些共同之处。
这一章会谈到如何教、教什么,和何时教。我们的目的是试图去由前几章所谈的内容来得到关于学校结构的合理结论。
我们曾提到孩子发展的三个明显阶段:0-6岁、7-14岁和14岁以上,因此,将学校的结构以这三个年龄层分为三个教学阶段应该是很自然的结果。
幼儿学校(The Infant School),也可以成为托儿所或幼稚园。适当的年龄应该在四、五岁到六岁,在学校中应该依年龄大小分为两个年级。
中等学校(The Middle School),包括了六到十四岁的小孩,其中分为八个年级。
高等学校(The Upper School),适当的年龄是十四、五岁到离开教育的年龄。就教育上而言,四年应该较适当。

幼儿学校

我们说过,较小的孩子特别容易受环境影响。有人会认为,幼儿并不会觉察他的周遭环境,这是事实。在相当的程度上他并不会意识到环境的变化。但无论如何,根据观察显示:环境对小孩子有很大的影响。然而什么样的环境是适合他们的呢?
有我们过去的经验中我们很清楚,就算是成人,都会被环境影响—在某些颜色的屋子中,我们会觉得不舒服;我们会讨厌某些噪音;老板或同僚有时会让我们感到焦虑不安,在这样的环境下无益身心,也无法发挥我们的能力。我们渴望一个愉悦的、和谐的环境。但是身为成人,我们的确也能调适自己去适应一些不舒服的环境。
一个愉悦、快乐、和谐的环境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必要的。怎样才是正确的居家环境并不是我在这里想要处理的问题,我们要讨论的是学校环境。学校的环境一定要细心设计,教室要能让人感到愉快、有一些艺术气息,并放置一些适合的玩具和教材。最好的老师是一个成熟的人,学历的重要性远低于真心地了解孩子和对待孩子的态度。温暖的性情是更重要的,但这并不是指多愁善感。耐心和智慧也是需要的,这些特质较容易由已到达成熟年龄的人身上找到。在古老的年代中,小孩子长聚集在老祖母身边,年轻人无疑得有强盛的活力、意愿、热忱和能力,但老人的生活历练却是最好的教育资源。

中等学校

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最需要指导。他需要别人来引导他,提供他建议,需要权威。有人会说,这样做干扰了小孩独立性的发展,提出这个意见的人并没有观察过孩子的发展。独立和渴望自主的确是这个阶段孩子的需求,但是,孩子没有判断的基础和足够的经验,因此期待着成人的权威。我们常听到孩子讥讽这个老师没办法维持秩序,赞美那个老师很能带动他们,纵然他们自己通常并不会表现得如此积极。这个阶段的小孩很容易浮躁、定不下心,他的安定感和安全感就得由某个能替他们指引方向的人来提供。我们要澄清的是,我们并不是在宣扬一种严苛、无情、半军队式的体制,我们指的权威同时包含了肯定与和善,执行者在不同的知识领域行使同样的权威。孩子仍然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这样的整体性由同一个人所表达出来的,这个人代表了这个世界。
这个基本的需求可以藉由孩子和一个老师在学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得到满足。在有些学校中,课程的安排喜欢让小孩由一个教室转到另一个教室,或者是由一个老师转到另一个老师。知识的传达接收或是其他的工作都是在极端片段不连贯的状况下进行的,并且在这样焦躁的教学气氛下令人相当不安,也缺乏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很少老师有时间来和孩子做适当的接触。一个专科教师可能要教全校二十个班级,平均每班三十人,他就要教六百个学生。再加上现在各校如此高的转职率,他可能只带这些学生一个学期或一年。在这样的状况下,有谁能够和孩子做到足够的接触呢?他可能甚至连这些孩子的名字都记不住。这些孩子不断地有不同的老师来传递他们不同的专科知识,然而由于老师们一闪即逝,孩子和老师难以建立些许的人际关系。但这趋势孩子天性上的需求阿!
最适合的安排是每个班级提供以为专任老师,他不只是挂名的,而是的话相当多的时间和这个班级的孩子相处。甚至是维持孩子六到十四岁整个阶段都和他们在一起。可能遭遇的问题是,有的孩子和这位老师并不是很合得来,这并不难解决,可以让孩子转到另一个班级或甚至转学。事实上,任何一位称职的老师都应该努力去克服这个问题。依照这样的做法,这位老师就能和特定的学生保持密切的关系,对他们特别关心,成为他们的指导者、哲学家和朋友。更重要的是,孩子有一个能够代表主要“成人世界”的人,这样的安排也能提供他们安全感与踏实感,他们感受到有些人对他们特别在意、挂念。
前面提过孩子视世界为一整体,因此所有的科目都应该由这个班级的专任老师来掌握。主要的科目可能包含了英文、数学、地理、历史和基础科学,如果一个人能够掌握这些学科,他便能协调这些课程的安排,教学可以更经济,例如地理和历史两种课的内容就经常重复。在现在的学校中,有多少科学老师知道历史课正在教些什么呢?如果在同一个时段教工业革命和蒸汽引擎方程式又是多明智的决定啊!
若由同一个老师来教这些主要的科目,长时间下来,小孩子将可以省掉不断由某个老师转换到另一个老师所造成的教学方法和态度的各种改变。有人会反对地说,“改变”对于培养有弹性的心智有帮助,这是对的,但是在十四岁以前小孩子需要稳定性来帮助他们建立基础,这无法由不断地改变来做到。事实上,依我们的作法在实际的教学状况仍然会有一些变异,虽然主要的老师教所有主要的科目,仍然还是会有其他的老师教外国语言、体育、工艺和其他课程。
有人会更进一步地质疑,一个老师是没有办法胜任所有的科目的。这个说法的有效性是站在目前所招募的老师并没有受过适当的训练。教师的训练在英国以往是两年,现在增加到三年。若有必要,为什么不再延长呢?好的教育将会获得无尽的回馈!
由一个老师长时间来教许多科目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他不会变得陈腐而毫无生气。想象一个老师对同一个年龄的学生教同一个科目三十年,他要重复同样的东西多少次?不断地重复说同样的内容他会有多疲倦?相反的,以我们的作法,一个老师必须维持他的心智活跃和敏锐—这对学生们也会有最大的好处。
在目前我们的中等教育课程安排下,学生要面临太多太频繁的教师、科目不断地更换,这会造成什么结果呢?让我们想象坐着汽车观赏风景,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多的事物,但是没有时间去了解和吸收它们。如果一个印象太快接着另一个出现,就会变得很肤浅。若小孩子真的要学习,他需要时间来消化。他的心智需要时间去穿透一个主题。早上一个小时的学习需要下午两个小时来吸收,而且至少必须在大脑活跃的情况下学习。因此越重要的智力工作要越先进行。小孩和老师在早上特别有精神,而到了下午,尤其是还在消化美味的学校午餐时,就不像早上那么有精神,很明显的,如果有上午班和下午班,就必然有不同的活动安排。
最近的研究显示学习效率如何在一天之内变化。如果学校在九点开始上课,那么效率最高的时间大约在十到十一点,然后开始下降。大约到一、两点降到最低点。再上升到三点,接着下降。
很明显的,智育的科目应该安排在早上,而艺术、工艺和活动等课程安排在下午。一天的顺序应该这样:有意识的学习(conscious learning),然后接着一些较机械式、不需要太积极思考的练习,再接着是一些活动。在实际制作课程表时难免会遭遇一些困难,但这不应该是让我们放弃去找出最好安排的理由。
一个可能的困难是,测验显示小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超过二十分钟。这并不是事实,如果一个小孩子觉得很无趣,他的注意力早在十分钟前就溜掉了。但是任何一个主题都可以用非常有趣的方式来教学,可以用许多不同的观点来教它。例如让老师来讲课、让同学来描写、来举例、做适当的活动等等。用一句现在老掉牙的话来形容这样的做法--小孩子必须参与其中。
如果可以有较长的时间,老师就能够让班级达到适当的气氛。让我们考虑一下小孩上学的状况,特别是那些住在城市中的孩子。他们在上学的过程中,可能要经过很长的路途。他们闪避过紊乱的交通,并且刚暴露在各种刺激和令人激动的感官讯息下。他们会有心情安定下来学习么?老师在真正上课之前,可能得做一些准备工作来让他们恢复秩序并平静下来,这要花一些时间。朝会如果不是混杂着一些宗教仪式、警告和训诫的话,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较好的方式是在班上稍微聊聊天、唱唱歌、朗诵吟诗,或者是放一些对这个班级而言较熟悉温馨的音乐。
同样的,基于时间上的需求,一个主题不但应该在每一天中教相当长的时间,也应该持续数周,这样子较能深入以及专心。
针对这个问题可能有这样的反对意见:如果我们集中时段对某一学科持续地学习,那么原先所学习的内容在这个学科又再次被提起之前,可能大部分都已经遗忘了。我们会反问那么在现在一般的教学状况下学生还记得多少?专家告诉我们,只有2%。有一些东西是必须每天练习的,例如拼字和运算表,并且只要一天花几分钟他们就牢牢地被记在心中了。但是享受历史和地理这样的科目,的确就有很多内容会被遗忘。
就算是有遗忘,我们仍可论证出很好的主张。每个人都需要时间来消化,再吃过一餐后要经过几个小时食物才能被身体吸收。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例如这本书是我间间断断写下来的,在我暂停下来的时候,就算我没有在思考书的内容,新的想法也会自动加入。小孩子的学习也是如此,在接受了教育后,他们可能变得很满足,并发生了改变,这样是很健康的。虽然教学的内容由他们的意识中溜走了,但是他们并没有流失,他们正在被大脑消化和吸收。只要稍加刺激,这些内容能够就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被回忆起来。因此在教学告一段落后,或者是在期末、年底时做一次总复习或许是很好的点子。
孩子活在规律之中,婴儿规律地饮食和睡眠。这样的规律常被认为是最健康的。我们知道规律破坏了有多难受,小孩比成人更容易受到季节和天气的影响。一般老师并没有对这些变化加以控制,但是都知道在夏天比冬天难以维持秩序,到了暴风雨时教室内更弥漫了一种奇怪的情绪。因此为什么我们不根据孩子所处状况,来规划他们每日的活动,以平衡这些干扰的影响,并满足孩子规律活动的需要?也就是说,就前面所提出的方式来安排时间表,让孩子规律地在每天同样的时间做同样的事。
实施情形可能如下,每天有一个半到两个小时的主要课程,在主要课程后来点放松的事,例如音乐、唱歌、放录音带、宗教或说故事等等,接着是语言课程或者是习作。下午就是实际的活动:体育、游戏或运动。课程的长度常常是一个争论。除了主要课程之外,每隔四十五分钟的课应该相当理想。有一些课可能需要两堂一起上,例如艺术课
上学时间的长短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时间多并不一定就好。将主要科目协调起来让同一个老师来教可以省下一些时间。要提供较好的主要科目教学,需要老师有较扎实的准备,因此他应该使用较少的时间来教学。要让孩子能学到一些真实的东西,呆在学校的时间少一点比较有益。至少让她们少坐在学校的板凳上,那对孩子而言并不是个相当自然的环境。在这一点上参考德国的模式可能不错,在德国,低年级的学生只要读上午班,每天只有三到四小时的课,也没有人会说德国的学生比我们(英国)学得少。
课程的时间表大致可安排如下,除了主要的科目外,其他的科目都是每天更换。而主要科目每三到四周更换一次。
时间
课程
900—1100
主要科目:英文、数学、地理、历史、科学等等
1100--1145
音乐演奏、唱歌、音乐欣赏、宗教、故事等
1145—1230
法语、德语或其他语言、习作
1230—1400
休息
1400—1530
手工艺、陶艺、运动、远足等

如果年纪较小的孩子呆在学校的时间较少,那么可以把下午的活动整合到早上来做。相反的,如果有必要的话,较大的学生可以延长每天的时数。在不是所有学生都全天上课的情况下,自然会有许多实施上的困难,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不表达真正的理想状况的意见--依孩子的学习发展状况而安排上课时数。
家庭作业常常是个纠结不清的问题。显然地,较大的学生可以要求他较多的作业。家庭作业的规定常令人反感,理想上应该做到引发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快乐地做作业,甚至主动要求要做作业。
由一个老师教大部分的科目长达八年的困难,在前面提过。这里要澄清一点,班级老师并不负责所有科目,而是负责主要的科目,而专科老师负责他们的专门科目,教这些科目的专科老师可以在高等学校教学。因为到了高等学校,班级老师的安排就不适用。
十四岁以上
这个年纪的小孩开始摆脱控制码他们可能之前就已经作过尝试,但是这是最后一次努力,也是大人颂凯、甚至丢弃绑在小孩身上缰绳的时候。成长中的青少年开始觉得他们像成人,开始觉得他们有分量,开始认同他们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并且开始藐视权威。他们的心灵开始朝各个方向发展。他们现在不只是要答案,他们还要求观念和解释。只有他认同的专家能胜任这些要求,能让他满意。然而到目前为止,人的要素对他们而言还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老师的人格。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专家来提供深入正确的知识。当然,老师的人格也是帮助成长的要素。
其他教学所应注意的因素仍适用于此年龄的青少年(如时间的安排)。主要的课程应持续数周以维持学习的深度,智育的课程应安排在早上,活动尽量安排的后面
目前还没有叫肯定的参考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年级应该开始就学,什么年级应该离开学校。我们前面提过,开始正视教育的时间大约在六到七岁,但是仍然有一些非教育因素会影响入学年龄和离校年龄。就人类的本质而言,这些年龄是可以预先决定的吗?
儿童早年是属于家庭和母亲的。孩子和母亲天性上的无形联系应小心地保留着。过了一段日子,大约是三到四岁的时候,孩子将会感到足够安全而开始向外探索。到了四岁孩子开始需要社会关系,此刻就是他进入托儿所或幼稚园的时候。或许只呆个上午。在幼儿园呆个两年,接着进入正式的学校。有一些孩子可能到了五岁还没准备好上学,那么稍加说服应是适当的,但千万不要强迫他。
随着经济状况的转变以及年轻人的需求,离开学校的年龄越来越晚。思考和判断的力量要到了十四岁才开始萌生,因此甚至十六岁进入社会都嫌早。在青少年概念思考功能被唤醒后,他需要时间来吸收世界文化、世界历史和世界各方面的发展。它也需要时间来试验、发展它自己的力量--处在一种部分受保护和接受指导的状态。这样一来,他进入世界的着陆过程就较为渐进而安稳。四年的过渡时期应该不算太长,因此十八岁应该是离开学校的合理年龄
有人会反对地说,依现在的状况来看,有许多学生并没有从较长期的教育中获益,甚至有不少学生排斥它。这个反驳没什么道理,他只是更强调了现行教育方法的失败。大约在十四岁时,就有许多学生排斥上学,理由很简单,在他们小时候接受了错误的教育。藉由早年生动的想象,他们的兴趣和心智应该会被唤醒、被激发。或许这本书的一些意见,将可作为“十四岁厌学症”的药方。
也有人争辩说,并非所有的年轻人都有心念书,因此对于将来要工作的学生而言,十八岁才离开学校太晚了点,对于这个问题解决的方法是结合实习工作和学校生活。并不是像现在有些学校在放学之后或正课之外的实习课程,而是把工作场带到学校来。在十六岁的时候,年轻人倾向于什么性质的活动已经很清楚了,到了这个年纪之后,让所有的学生都接受基本的文化教育,但是也为他们安排一些实用性质的课程,包括使他们能获得一些必要的执照或合格证书的课程,诸如木工、机械、水电工等等,以及其他一些适合女生的课程。
很自然的,这会产生一些管理上的问题。但是不管教育的理念为何,我们最后一定要能都配合管理的可能性,否则就反其道而行了。
这样安排的实际可行性已经由纽伦堡的施坦纳学校所证实。在这里所有的高年级学生在早上的第一件事都是参与基本的文化课程,然后他们分开,要继续走学术的同学一边,要做实际工作的在另一边。这个学校可以同时提供进入大学前的教育,以及实际工作训练以让他们得到合格证照。
由考试来引导教育的愚蠢已经广被认同。如果要有考试,那应该给予它的教育价值。在这方面也可以参考德国的例子。在汉诺威市学校可以制定他们自己的教学大纲,他们的考试由学校的老师和政府的考试委员共同制订。在汉堡也有类似的状况,学校可以由老师决定教任何他们认为有教育价值的东西,而不只是帮助学生通过考试。
总结
不用多说,任何人为的隔离都是有伤害性的。孩子是社会的一部分,在学校不应有任何阶级存在。博士的小孩、名人的小孩、劳工的小孩都应该坐在一起,互相给予和接受,如果孩子被社会性地隔离,那么社会问题就永远无法解决。在夏威夷的一个多种族学校,那儿并没有强烈的宗族歧视,各种种族的孩子们混在一起高兴地玩耍。州政府官员可能是欧洲血统,教育部长是日本人,州长是犹太人或中国人--这是一块快乐和谐的社区。
唯有确认“人”的本性才能解决社会问题,在此我要鼓吹和平和博爱。人并非完全平等,由同一个班级出来的学生,有人可能成为首相,有人可能成为工匠。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贡献社会,并且都有权利取得他们所需的文化遗产
社会中总有差异的,我们要混合各个社会阶层的目的并不是一种起头的平等主意。而是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我们都应该以“人”的价值来对待他们
同样的,男女应该合校,我并不想反驳生理上的差异、心理上的差异和智力上的差异,每个生命是独特的。一般而言,女孩对于宗教和艺术有较好的领会,男孩可能对于物质的食物较能了解。但是,就是这样的差异让他们在一起互相激荡而产生了丰硕的果实。
老师的组成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应该有男老师也应该有女老师,这样学生们才能由不同的性别得到益处。
各个年纪的学生都应该呆在同一个学校,这样做能让他们得到很大的好处。我们的行政人员曾经估算过孩子更换学校的损失吗?或许让年纪相仿的学生在同一个学校较容易管理。但是让年幼的学生看到年长的学生的行为,同时让他们预先看到未来的情形,让年长的学生也能回顾他们从前走过的路,这是相当好的。
若有需要的话,应该在学校中设置智障班。当代有一些教育运动试图推动这个想法。设置一些特别的班级来提供给特别的学生,尽可能地让天资较差,甚至心理失调的学生呆在一般的学校中。最好的状况是,这些较迟缓的学生能够每隔一段时间,在一个班级接受一些特别的教育或指导,然后再回到他的班级。
现在很多小孩子有一些心理问题的困扰,因此如果能在学校中有个医生是好的。最好的状况是能够有老师精通心理学或精神科学,也就是他是身为学校中的一员,他能够每天在学校中和学生们相处,并且随时待命。
校长和教职员的关系又如何呢?我们设立学校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儿童,老师就好像是在学校中的父母,被期待着像父母一样的照顾学生。这是一个法定的责任,一切的忠诚在孩子身上,不为了别人
我们需要的是教师以共同合作的方式来取代校长的角色,也就是每个人都对学校和学生负责。这不是说每个人什么事都做,也不是说没有人做事,而是指所有的人共同委任一位老师作为主席来主持会议。他来作为所有教职员的代表,并且对大家经常性地讨论组织、行政、教学方法及个别的学生问题。
因此所有的老师都参与其中,她们会觉得这是他们的学校,并且相互支持。如此一来,像一般学校互相竞争着向上争取权利的情形将会消失,这里只有相同的付出与相同的工作,并且有稳定的师资。
学校的建筑和教师的外观相当重要。在人类早期的建筑以美为第一要素,像是希腊的神殿、哥德式的教堂。当代的建筑则是以实用性为主,他们或许不至于令人感到厌恶,但是如果我们连一幢建筑是学校或工厂都分辨不出的话又如何呢?环境对于任何人都有影响力的,尤其是小孩子。优雅的学校建筑有形塑孩童气质的影响力。就像人类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环境要素,小孩子需要温暖、爱、兴趣与引导,这些是老师应该提供的气氛。同样是环境,为什么建筑部设计得让孩子们喜爱,而要盖得像一堆方块呢?
至于教室,学生们在里面坐上那么长的时间,当然更应该是个美丽的空间。或许可以让艺术家来做规则,包括桌椅、色彩、黑板的位置等等的设计,让教室成为令人感觉亲切的空间
总而言之,在组织方面许多重要的地方要注意:包括:三个主要的年龄阶层、集中主要科目、一天的韵律、动脑的工作要在早上进行、新的主管委任方式,还有建筑和主要的环境都要有艺术气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43#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01:45:37 | 只看该作者
萧望野汉字教学笔记之一: 


  关于字的律动时的诗歌
  山重,白云轻轻
  山高,青水低低
  山不转,云在转
  山不动,水常流
  (这个,孩子们非常喜欢,也许你们也可以跟学生试一试。)
  
  
关于字的集体律动的形态(以后再放)
  
  
关于字的故事
  在前一星期关于水字的故事里,我想让学生感受生命感
  在山字的故事中,我想让学生感受到意志。这是通过讲非常穷的两兄弟离家出走,去寻找宝贝的故事。山的后面是什么呢?他们怀着好奇和崇敬的心走过了第一座山后,发现,又是一座山。这让他们感觉到气馁和失望,而且,夜晚的来临,让他们害怕,他们点燃了象征勇敢和力量的火,当火燃起来时,就赶跑了他们的恐怖的幻想。在故事里,就要这样来传达:那个手臂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要来抓住他们的魔手,见了火光以后,就成了一棵被风吹来又吹去的大树。在这些现实与童话之间,让孩子自己去想象,我们就不要点破它说:魔手原来是一棵被风吹来又吹去的大树。
  
后来,在夜里一只象征希望和信心的白色的鸟儿,在他们的梦里出现,因为鸟儿太美了,他们忍不住想要去抚摸它,结果,他们手里握到的是一根树枝似的拐杖。这根拐杖就是意志。这根拐杖帮助他们对付了好多的困难。最后的结局是,他们走完了三座山后,结果,山还是那样的山,但是,他们已经不再是那样的小小的人。他们决定留下来,在这里盖房子生活。当他们早上醒来时,手里握着的拐杖,变成了一把锄头,而当他们用锄头在山谷里开荒的时候,泉水就喷涌而出。泉水流过的地方,花繁簇拥,粮草丰盛,动物奔走相告。
  
  
  

学生的作品(用绿色来自由画山。虽然,我们这里有许多石头山,但还是用绿色来表达。)
  
  

学生的作品(从画里面抽象出字)
  
  
课后回顾:每个星期的节奏都是一样的,只是在第五天,也就是最后一天,在律动和故事后,我们做了一个星期的断开工作。我们用油画棒来设计以为主题的课本的封底。我发现用宣纸可以很好的发挥色彩的效果,任何材质的色彩笔或水彩颜料都有很好的效果,而且折叠起来,就可以成为每个星期的课本。
  而学生由于在每节课都能欣赏到前一节课的结果,所以,他们就越来越在乎他在这节课所发挥的,带来结果的过程。
  这个星期的故事,发挥得很好,因为,我让我的方式越来越适应他们。而学生也开始感受故事,有时,还进入故事很深的地方。虽然,只是一点点,这也给我带来还要继续发挥兴趣和创造力写故事和讲故事的信心。
  这里的大部分小孩好像害怕或者说不习惯这种需要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要靠情感的流动才能倾听的方式上。听故事的时候,就是情感往内的得越深,自我就越安宁。这对于他们习惯了一直处于出的状态的小孩,这样的体验,他们的确是太难受了。我们会问:难道他们安静的上别的老师的课,不也是吸入吗?但,他们最最缺少的是一种更大的、更往内的吸入体验,就是。可以想象,他自己一个人,突然安静下来,心里是空空的,他就要找事情做。又可以想象,他自己一个人,突然安静下来,心里是空空的,而他的世界又不断地涌出来印象,比如,动画片、以图片为主的书、广告、玩具等等,他就觉得这些印象可以让他满足。一种是太空,一种是太满,但都是没有精神自我感的。
  理解了这一点,也帮助我多一些信心。我需要客观一点,就是要努力接近真相吧。越接近真相,才会让人越有信心。不可能是相反的,而我们大部分的时候,却真是搞反了的。而事实(真实)与真相又是多么的不同?我希望我以后,即要看清事物的事实,真实的现象,另外,更要集中意念于背后的真相,虽然,在开始的时候,我们不愿意去面对它,但后来,却给我们带来解脱和方向。
  其实,对于我将来要在上课时讲故事时,最重要的要做到的就是:不能有丝毫的离开,要把完全的出去,在教室里,把每个小孩都抓回来
  
  
附录:萧望野汉字教学笔记之一:

第一认识大自然及物质环境的汉字
  
  
适合7-8岁的小孩
  
  
现在,我已经开始以更加具体的做法,实现汉字在教学活动中。我想以一下的教学方案作为每天跟心智已经可以学习汉字的学生上课,在这本书《汉字与精神发展》的最前边的基础理论的文章中,我把小学阶段的学生分为7-8岁学习认识大自然的汉字及汉语开始,9-10岁学习灵心范围、表达情感及部分发展意识所需的汉字及汉语。11-13岁学习思考及发展意识的汉字及汉语。
  
所以以下的研究先是征对7-9岁的学生的。
  
  
关于这个字:  
  
  
节奏:第一天,去室外感受(注:非观察,9岁后才是观察。)
  ↓
  
回室内用水彩表达(让孩子自由表达,请参看:《灵性教育研究》中关于水彩的灵动这些文章。并且,在孩子还没有无意识的从生活中的感受来画水彩之前,我不会先讲故事,以免孩子受故事的影响,而大于环境对自身的影响。可见,被水泥代替的城市,在教育上有多难?!)
  ↓
  
律动和故事(见:①②③
  (以的质性音的文学、诗歌作品为感受的基础。)
  ↓
  
唱歌结束(见:
  (需要以一种和课程内容有关(如果,无关,又会让学生感到没有方向。)但又要与课程内容作断开的方式,这样才让学生感觉到结束和放松。最好,就以一种仪式的方式,在每天课程结束的时候,以仪式感受来结束。还要给学生一种出的畅快。因为,前一个环节是,所以,以一种表达崇敬感的方式来歌唱与课程精神(不是内容)有关的歌,作为仪式来结束,是最理想的方式。)
  
  
  
第二天, 律动
  (本来,学生在昨天的感受和睡眠后,第二天,最开始做第二步的模仿汉字的发展过程,也是有了分析的成分,是最理想的。可是,在上课之前,学生却需要先发挥的愿望。所以,把本来放在第二步的律动放在了第一步。
  幸好,第二步的模仿汉字的发展过程,只是有了分析的成分,但还不是分析,最多的还是体验和感受,如果,是思考的分析,这样感受后,马上分析,就会让学生累,和消耗他们的生命力。并把感受后要用时间和睡眠后内化的过程变成一种浮在外在的印象,因此,不可能也不因该在画完水彩画和听完故事后,马上进行分析。)
  ↓
  
模仿汉字的发展过程和模仿练习这个字。
  (从学生头天画的水彩画中找到汉字的反展雏形,有朋友喜欢用别人的画来作这部分工作,我觉得,不如用学生自己的画,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创造汉字的过程。)
  ↓
  
唱歌结束
  
  
第三天, 律动和故事
  (重复,但又要有变化。)
  ↓
  
用毛笔及蓝色的水彩练习
   (有朋友觉得毛笔字包括中国画有线画的特点,而最好是让学生从点开始,工具也要用帮助表达和以带来的塑造想象的工具才好。他们还觉得中国画的墨色,也不适合孩子的灵心感受。我觉得,关键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画中国画,以及毛笔字。我想,以后来详细写关于这方面的文章。)
  ↓
  
唱歌结束
  
  
第四天, 律动和故事
  (重复,但又要有变化。)
  ↓
  
用彩色铅笔练习字。
  ↓
  
唱歌结束
  
  
第五天, 律动和故事
  (重复,但又要有变化。)
  ↓
  
用毛笔及蓝色的水彩练习字。
  ↓
  
唱歌结束
  
  
在这一个星期中,我们只认识了这一个字,不过,在随着学生的心智和身体的发展,就可以在一个星期里加入更多的字和汉语。
  
  
关于字的律动时的诗歌
  的质性音的文学、诗歌作品为感受的基础。几个重要的元素:
  a.质性音的表达。就是学生可以通过感受发音的气氛来感受这个音自己的个性和气
  质。它是一种引来普遍感受和具有客观性的。比如,“shui(水)音和流动的意境。又比如,“hai(海)的音和宽广的意境。还有叮咚”“”“” “这些音境的关系。
  b.节奏。包括音的节奏,动作的节奏,整个集体律动的节奏。还有属于这个字的形态里的节奏。要让学生感受两极的动作。比如,轻和重、慢和快、急和稳。宽和窄、高和低、分离与团聚等等。
  c.与自然真理的结合,并发展感觉灵心的特质。比如,在水流的不同阶段的特质与学生成长的特质和个性。
  d.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和情感。比如,青青、绿绿、红红、蓝蓝这些客观又引来情感的描述。
  e.在语法上要稳定。这里所说的语法上的稳定,并不是说要追求语言结构的模式,而是由于小孩在7岁以后就出现与环境的分离感。这种,语言上的完整和稳定就让小孩越独立于环境。这种与环境的分离带来的作为他自己个体的出现,需要通过语言来帮助他们实现。我们就不能说:宝宝饿饿奶奶。
  f.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轻松、幽默和有趣。
  j.精神意义和崇敬感。这当然是老师的精神要发挥的。
  
  
请感受:
  “
  
青青的水,轻轻的流。
   流呀、流呀、流呀。
   叮咚、叮咚、叮咚,
   流进了小川里。
   绿绿的水,急急的流。
   流呀、流呀、流呀。
   哗哗哗!哗哗哗!
   流进了大河里。
   红红的水,慢慢的流。
   摇呀、摇呀、摇呀。
   流进了大海里
   蓝蓝的水、滚滚的浪。
   啪!啪!啪!
   青青的水,轻轻的流。
   流呀、流呀、流呀。
   叮咚、叮咚、叮咚。
  
  
关于字的集体律动的形态
  平衡、循环、生命力,这也包函了属于这个字的形态里的灵心感受及发音的灵心感受。因为孩子整个人都包含了这些音的特质,所以,我们要让小孩以整个人来学习


 当我想到用以上的这些理解来设计图形式,就自然的出现了这个图形,然后,我就笑了起来,不过,学生不会觉得好笑。看来,形态里包含的内涵,它有着真理的一致性,所以,对于真理的认识,本来就不是发明,而是发现。 
  
关于字的故事
  通过雨滴经历的从小溪到小川然后到大河,后来进入大海,最后,由于太阳的照射,又回到天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想让小孩感受生命感,那是通过孩子对水的张力的同感达到的。因为他们的成长规律与水的流动的生命力及形态是能让他们产生同感的。
  在故事中,每次雨滴进入下一个旅程的阶段时,都会使小雨滴有回家的感受,最后,它还是又回到了天上。在故事中,我表达的是一种朝圣一般的回家体验。
  现在,我还不想把故事在这里写下来,是因为,故事有点长,我把它分成了在一个星期里每次上课,讲一部分。而我面对的学生还不是能完全听懂我讲什么,所以,为了他们我用了最简单又不断重复的话。我觉得如果是在城市,别人可以把这个主题的故事讲得更加优美和丰富。
  
  
每天结束时的歌
   我手握一支笔
   美在我眼中发光
   笔就在纸上播下一粒粒种子
  
  
我手握一支笔
   善在我心中流淌
   笔就在纸上让种子生根发芽
  
  
我手握一支笔
   真在我思我行中
   笔就在纸上使种子开花结果
  
   

学生的作品(用蓝色来自由表达,最左边的水字图形的,是练习字后,学习阴文表达方式。)
  

学生的作品(从画里面抽象出字)


课后回顾:本来,我是用一年级的学生,可是一年级还有4-5岁的小孩,再加上,他们几乎完全听不懂我所说的话,我不得不从二年级开始。其实这里的小孩的心智要比城市的小孩慢,而上学又早,他们上二年级其实也就7岁。所以,对我们这里来说,跟二年级的学生做活动也是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只是,可惜,他们已经认识了好多汉字,如果,从来都不认识,而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开始有多好。
  
  
现在,我已经放弃了非常重要的两个步骤。如果有条件,就不要放弃。第一个是,第一天在室外感受与字相关的环境。因为,全班有38个学生,就我一个不会使用他们语言的老师来管理这些小孩,在室外做活动这个做法就太冒险了。不过,他们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所以,这一步,其实对于城市的小孩才更加重要。
  
  
另外,放弃了做关于字的集体律动的形态,因为,我们的教室太小了,就只能在操场上做。这样,我的音的质感就很快被外界吸走了,无法穿进他们的感受。也让学生很难感觉到我,我就无法引导他们。也让我和学生没有交流和理解。双方都很。有时,又有大人在旁边看,我就无法发挥去表达音质的力量和动作。我还做不到为了学生让自我消失。
  
  
后来,在教室做,音的质量就有了好的感染力。只是,都是在课桌的面前做,没有了集体的律动的变换。学生没有机会形成一个整体的感受,也没有机会一个一个的接触和面对的体验。当然也无法感觉到字的整体流动、起伏和你在我中,我在你中的交溶——分离——交溶。还有韵藏在其中的美和平衡的力量,及精神体验。也失去了用整个人去学习的机会。这,让我们的活动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美
  
  
如果有一个可以用来做活动的多功能室,又多一个长期的,不会与学生分离陪伴他们长大的助手老师该多好。这让我想起有人也问我说:我在我们学校只能做付课的老师,要面对那么多现实问题,我怎样才能实现(一种教育体系)教育?我觉得好无力。其实,我都没有想过要去实现教育,我也没有教育的教师资格证书。但是,我要为了我的学生去做老师。而不是为了某个教育体系的理想去做教育。这样,我就能接受所有不怎么理想的现实。也让我变得稳定和有力量。
  
  
不过,后来,学生教会了我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更好的发挥学生的感受。那就是,他们的热情,就好像这首诗里所描述的那样,小河急急的流淌,这就是在描写他们,他们也对此发挥同感,所以,表达急急的流呀,哗哗哗的时候,他们就高兴的到了他们想去的地方。结果,他们在接下来的中,也非常的静。这让我想到,我们也可以在教室里在课桌之间流动和接触。虽然,没有原方案好,但,我也满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44#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01:46:51 | 只看该作者
如何面對孩子的情緒問題 ----- 華德福講座筆記主講:蕭志暉老師(子芽兒親子成長空間負責人)
主辦:板橋華德福聚會 
筆記:
Coni Kim

  今天的主題是如何面對孩子的情緒問題。記得上次有一位爸爸來參加,但這次沒有看到有爸爸來;其實在幼兒的教育上,媽媽固然是很重要的角色,但是爸爸其實也很重要,如果爸爸的理念可以配合,那就會事半功倍,相反的,若沒有爸爸的支持,媽媽一定會很辛苦。


先讓大家提問題,自己的孩子有哪些情緒問題讓你困擾的?

一、
孩子三歲,一定要按照既定的行為模式進行,如果有一個程序沒有照著做,就會拗脾氣,要求一定要再做一次才肯罷休。

二、
兩歲九個月,幫玩偶取名字,結果媽媽聽到名字笑出來,就不開心一直哭。

三、
三歲半,喜歡唱反調,所以媽媽的方法就是講反話讓她去做,但久了變成孩子都知道媽媽會講反話,就等媽媽講反話了才要做,甚至有時會識破不做。

四、
快三歲,一定要陪著她重覆玩某些遊戲,而且玩的時間會很久,如果不陪她玩到她覺得可以了,就根本都不能離開去做事。

五、
一歲半,拗脾氣時會躺在地上說『我不要!』,而且會打媽媽。

  孩子有起床氣,睡覺會鬧很久才睡,媽媽都陪睡的请舉手。好像現場大部分都有這樣的情況,但沒辦法,這是我們的東方文化,習慣媽媽都會陪著孩子,普遍造成孩子都太依賴媽媽。這我們後面再來講。

  剛剛有媽媽提到的,一定要固定的生活模式、遊戲,只要一個細節不同就無法接受,還有另一個被笑會很難過的孩子,這都是屬於比較敏感的孩子。幼兒有對內在的敏感跟對外在的敏感,這個時期的孩子是透過身體在感覺外界的。

  一定要固定的生活模式、遊戲的,是屬於對內在比較敏感的孩子,不那麼警覺外在的環境,要特別提醒的是,這種固定模式時期一定要陪他渡過去,如果沒有跨過去,有機率可能會變自閉,國外有這樣的研究結果,只是順帶一提。對別人的感覺非常敏感的,就是對外在比較敏感的孩子,其實孩子應該是要由內往外發展的,像這樣對外在比較敏感的,以後長大比較可能會有深層的情緒問題,需要注意。對於這樣比較敏感的孩子,重覆及規律的生活,可以提供其安全感,不要有過度的、太大的轉變,這樣他們的情緒也會比較穩定的发展。

  有時候我們不需要太過於擔心孩子哭這件事,然後因為擔心、害怕孩子哭,很多事就輕易的跟孩子妥協。哭只是一種表象,那其實是一種往內的力量,感覺不舒服或是孤獨的時候會哭;相反的,笑是往外的力量,是敞開心接受外在的。只是大人會知道克制,哭及笑都有程度,會知道什麼時候該停止不要再繼續哭或笑了,但是小孩子還不知道控制,所以可能會哭到無法停止,而且有可能越哭越傷心,所以我們應該要去幫助孩子轉移情緒。小朋友都是處於現在式(孩子们活在当下,而我们大人呢常常活在记忆当中),如果是暫時性的情緒,那很容易轉移,但如果轉移不了,那就要去了解到孩子情緒的本質,找出原因才能很好的處理。

  生活規律是為了要提供孩子安全感,如此身體才會強壯。通常會看到,敏感的孩子都比較瘦弱。幼兒期是身體進入人世後,發展的基礎,非常的重要。媽媽的身體也要強壯,才能夠照顧好孩子,否則有時候孩子生病,熬夜照顧,媽媽如果不夠強壯就先垮了,根本不用談照顧了。不過有些媽媽真的比較強壯,是因為幼兒期就奠定了好的基礎。人剛出生時,身體是媽媽給的,透過臍帶,由血液提供養份給孩子,滋養他的身體,就像打點滴一樣,直接將養份注入到身體裡。而早產兒,因為身體還不夠完整,所以比較虛弱。

  上次的講座中有提到,規律的生活節奏指的是程序而不是按本操課,因為我們的孩子還沒有時間概念,只能按照規律的生活節奏,他們不像大人,大人是有彈性的,如果今天要出門但時間已經來不及了,我們會判斷選擇跳過一些事情然後趕快出門,但是孩子沒有彈性,所以不能跳過任一個步驟。

  起床氣,現在的孩子普遍都有,其實根本的原因是因為睡眠不足,身體根本還沒有準備好要起床。要注意的是,我們睡眠時是在建構、修復身體,因為醒覺的時候,我們活動,能量就會轉移到身體的各個地方,所以沒辦法做建構、修復的動作。等一下會針對睡眠這個部份來仔細說明。

  有很多孩子都很瘦小,主要就是睡眠不足,但營養當然也是原因之一,尤其是現在有很多外食族,營養攝取都是不平衡的。而遊戲跟吃飯絕對不能混在一起,吃飯時就好好的吃,遊戲時就專心的遊戲。現在很多父母都很寵孩子,理由是希望孩子可以一直很快樂,所以他們要怎樣就讓他們去,但是我們要知道,孩子不可能永遠一直快樂,因為有快樂就會有悲傷,這是必然的。而且我們人,有時候如果某種情緒衝過頭,過一陣子就有相反的情緒會返回來。

  要掌握慢慢的、平緩的節奏,起床及入睡都是。早上讓孩子慢慢的醒覺過來,有足夠的時間讓身體準備好;而睡覺前的活動安排,不能還讓孩子太興奮。那白天的活動量要夠,夠累了自然就會睡的沉。晚上的睡眠品質比白天的午睡重要,就像銀行一樣,晚上我們的身體是在存錢,白天是在花錢。白天的活動也是要小小的充電一下,就是午休時間,因為如果體力都耗光了,身體覺得不舒服,情緒自然也會下降。有些人會問,到底需不需要午睡,其實要視小孩的狀況而定,不過午睡一到兩個小時是OK的,不要睡太久不然晚上就會睡不著。

  晚餐吃清淡一點,蛋白質要少,基本上肉類的東西,盡量在下午三點前吃,過了這時間就不要吃了,因為我們肝的運作時間,是從半夜三點到隔天下午三點,剛好十二個鐘頭。

  睡覺睡的好,不是時間長短的問題,而是時辰,因為晚上的十二點到一點,也就是中國人說的子時,這段時間是身體修復機能最好的時候,用這段最好修復的時間休息,效率才高,身體機能才會好。這段時間有充分的休息,到了半夜三點的時候,肝的功能才有辦法正常的啟動。

  有媽媽說,孩子以前給奶媽帶的時候都會午睡,可是現在自己帶就都不睡。那是媽媽的問題,不是孩子的問題,因為孩子不會知道這些,是不是媽媽自己不夠堅持,沒有照時辰節奏走,孩子不睡就跟孩子妥協。

  孩子若身體好,就會比較好帶。情緒很大部份受控在他的身體。現在這個階段,你跟孩子說教太多,孩子根本聽不懂,但他們會接收到父母的情緒,像焦慮、緊張、生氣等。

  拗脾氣還有一個原因是能量快速下降。不要說孩子了,大人也是一樣,如果已經很累了,孩子還一直哭、鬧,那我們脾氣就來了,就會覺得『我已經很累了,你還哭!』,所以孩子也一樣,真的很累了,就不舒服,情緒當然就差了。

  我們要照著地球運行的時辰節奏,那麼早上起床就是在太陽升起的時間,大概是六點到八點,慢慢的讓孩子清醒。所以孩子晚上睡覺的時間,最好就是在晚上八點到隔天早上六點,剛好十個小時,而午睡可以兩個小時,總共就是十二個小時。但這當然也是要視孩子的狀況而定,有些孩子需要更長的睡眠時間,但要注意的是,要晚上加長,而不是白天。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晚上的睡眠,午睡只是讓孩子稍微休息一下,讓能量不要掉的太快。

  有媽媽提到,通常會響在晚餐的時間,讓全家人能聚一下,但是爸爸回來的時間都是差不多七點多,這樣根本沒辦法讓孩子那麼早就睡。可是整體看起來,應該是孩子的規律要優先於跟爸爸的相處,而且如果要相處,假日就可以陪孩子了,這時候爸爸的工作就出來了。(有另一位媽媽建議:可以改成早餐的時間聚。晚上大家都早點睡,就可以早點起床,在早餐的時候全家聚一聚)

  我們寧願早點睡,早點起來,正常來說大人可以的話,能在晚上十點睡是最好的。到了晚上其實累了,要也只能做些不需要用腦的工作,根本沒辦法做什麼重要的事,而且用應該休息的時間來用電腦,對身體的傷害很大,因為肝的功能沒辦法在三點起來工作,毒素都無法代謝,久了身體就會中毒。人在二十五歲以後,修復機能又會下降,更是需要早點睡。

  照顧幼兒的媽媽,十點睡是最好的,最晚也一定要在十二點前就要睡。但有些媽媽會覺得,需要有時間能做自己的事情,這很正常也是需要的,因為有時候媽媽對家庭、孩子的奉獻透支了,都沒有自己的時間,情緒就會不容易控制,也會造成孩子的情緒不穩定。那孩子如果早點睡,媽媽就可以有自己的時間了,若孩子八點就睡,那到十點也還有兩個小時可以用。規律的生活可以改善孩子70~80%的情緒問題。

  再談到飲食的部份,太多的糖,會讓人躁動、過度刺激神經、刺激思考,這對孩子是不好的,因為我們還不需要孩子動腦,孩子的腦袋跟我們的不一樣,所以我們不該給太多零食,如果真的要,也要等國小以後才讓孩子吃零食。可以用其他的食物替代,像水果就OK,因為果糖比較不甜,其實很適合拿來代替零食。糖果對孩子來說,是會有上癮症狀的,很像吸毒一樣,會一直討。父母自己不給之外,也要拒絕其他人的好意,像阿公、阿嬤,都會想拿糖果逗孩子開心,父母就要委婉的拒絕。

  外食的人要注意加糖的問題。因為外面烹調加的一定都是比較不好的糖。還有含反式脂肪酸及去菁化的食物,都盡量不要吃。應該給孩子的是一些較粗纖維的食物,这些有機食物會鍛鍊他們的咀嚼能力與消化系統。果汁與水果,寧願給孩子吃水果。另外像蜂蜜,因為已經分解過了的食物,根本不需要消化,那是適合老人的食物,因為老人消化系統下降,蜂蜜非常好吸收。但對孩子來說,除非生病,不然平常盡量不給。因為孩子的消化系統正在發展,要吃較粗的食物,蜂蜜太好吸收了,沒有機會訓練他們的消化系統,讓消化系統工作,這樣以後長大了,就會容易過敏、生病(有报告显示蜂蜜会促使孩子早熟)。

  母乳是過渡期的食物,因為那是藉由媽媽的消化系統,吸收並分泌出的食物,溫和而且又有抗體,是孩子一出生,消化系統還不是非常完整,這個過渡期的食物。到了半歲開始,適量的食物就要慢慢進來了;一歲以後,其實母乳變成是情緒依賴的來源,就像安撫奶嘴一樣。但孩子自我內在對應外在的能力,是需要學習的,情緒也需要學習。如果過度依賴,就沒機會學習,等於剝奪了孩子這方面學習的機會。通常,在母系社會的原始部落或是大家族裡,餵乳的時間會加長,因為要加強孩子與母親之間的關係更緊密。但其實這對孩子發展獨立是阻礙。

  所以,如何有好的情緒,其實回過頭,就是規律的生活與營養,要建構強健的身體,讓孩子有安全感,才是最根本的。孩子的依賴,像有些孩子很大了還需要奶嘴、吸手指頭,這些問題都是因為沒有安全感。另外,如果孩子晚上睡覺會磨牙,那可能是消化系統有問題,可能有長蟲,因為這些蟲都是半夜活動,孩子睡覺時不舒服,睡的不安穩,就會磨牙。 接下來请大家提問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45#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01:47:12 | 只看该作者
:我教的小學低年級班上,有學生還會吸手指頭,通常是在緊張時,像考試前才會。

:現在越來越多孩子這樣,通常是比較敏感的孩子,這些孩子,自己的內在無法去轉化情緒,沒有自己面對外在的能量,只好藉由吸手指來化解這樣的情緒。要解決必須要找出真正造成情緒的原因,而非解決表徵。



:活動力消耗的部份,是在家裡就好,還是一定要帶出去公園或是哪裡呢?

:要看在家裡,能允許孩子玩到什麼程度。有些華德福幼兒園,是可以讓孩子把桌椅搬過來、翻過去,還跳上跳下,在安全的情況下讓他們自由的玩,孩子是本能的需要去做這些事情,這樣搬來搬去、翻來翻去,跳上去還要保持平衡,如果玩到這樣是很耗體力的,如果在家可以這樣,那當然也不一定要出去。不過對孩子而言,出去玩是他們的工作時間,但最好是在上午,要在能量最強的時段,如果是在能量下降的時段活動,就會有斷電狀態,常會看到很多孩子出去玩,玩到精疲力盡一上車就睡著了,那就是斷電了。孩子活動的需求要充分滿足,但情緒的部分不要讓他們太興奮,否則晚上會睡不好,容易做惡夢。


:兩個孩子,大的三歲半,小的十個多月,會爭寵。

:年紀近的孩子,難免會有這種情形,再加上現在的母親比較有時間陪著孩子,當然爭寵就會比較明顯,像以前的母親就沒那麼多時間陪孩子玩,孩子自己就會一起玩。

  這裡要特別提到,媽媽的責任不是陪孩子玩,這樣會變成孩子的玩伴跟服務他的僕人,是比孩子低等級受孩子控制的,媽媽應該要安排生活的時間步驟,態度也很重要,要堅定,如果妳的主控權交出去,孩子就變成主人了。現在有很多機器很方便,像掃地機器人,對媽媽來說很方便,但其實對孩子沒有太大的幫助,因為他們看不到媽媽工作,只看到媽媽陪他玩。媽媽忙碌才是正確的,空閒的時間也可以打打毛線之類的,那也可以是工作。

  孩子在玩的時候媽媽不要介入太多,因為大人陪玩是在縮減孩子的創造力,像華德福的幼稚園,老師一定不會陪孩子玩,因為老師是一個大人的典範,會在旁邊打毛線、切水果,該集合的時候就吹笛子、呼口號,孩子自然就會照著做,絕對不是去陪孩子玩。所以大家在家裡也要建立媽媽的典範,而不是變孩子的玩伴,陪孩子不代表一定要跟他玩,大人是在旁陪伴、協助,而不是主動干預。讓孩子自然主動的模仿,才會學習好的,因為他們會挑好的模仿,但若大人主動干預,就有可能會學到壞的。孩子會完全看到妳忙碌的做家事並模仿妳的樣子,妳如果介入過度,孩子就不會主動發展。就像畫畫,孩子畫的時候,大人一直在旁邊畫給他看,那孩子就會把筆交給你畫,因為他們自己還做不好,就會挑給做的好的人做,所以大人要掌握慢慢後退的原則,適時的讓孩子自己發揮,我們只要確認有沒有給孩子好的榜樣就好了。


:讓孩子分房睡要怎麼進行?

:還是要循序漸進。可以先在大床旁邊加個小床,等孩子OK了,變成小床放在房間比較遠的位置,也OK了,就可以佈置一個小房間,然後慢慢跟孩子溝通,讓他可以接受進入自己的房間睡覺。當然偶爾還是允許他跑過來找你一起睡的,像做惡夢之類的。

        像國外很早就會讓孩子跟父母分房睡,通常1~2歲就會有自己的房間,開始自己睡,父母都是進去說故事、陪孩子一下,然後就會退出來,讓孩子自己睡。我們要知道,其實孩子是會越陪越沒有安全感的,因為沒機會讓他長大,就像大人也一樣,如果太安逸了就會不想去改變。所以媽媽一直陪著,孩子當然也就不會長大,就會延長幼兒期的狀態。所以我們要看有沒有幫助孩子逐步的成長。



:老二剛滿一歲,比較敏感,一放到娃娃車上,就會哭的非常嚴重,根本沒辦法去做事。

:做事的時候可以鋪一條布在旁邊,讓他在旁邊看著妳。可以先從比較不重要的事情開始訓練,像從打毛線的時候開始,讓他在旁邊,慢慢習慣變成只要看的到媽媽就OK。


:女兒快兩歲,在家就一直吵著要人抱,不知道到底是沒有安全感還是怎樣。

:越这样抱,越不容易滿足孩子的安全感,反而很可能会養成依賴,安全感是內在的。媽媽越穩定,孩子也越有安全感。孩子無聊的時候就會要人抱,因為被抱著很舒服,可以試著給她工作,讓她幫忙。

總結

        前面有提到,規律的生活與營養,可以解決孩子80%的情緒問題,那剩下20%的情緒,是孩子學習外在的現象,要維持好的20%很難,是需要時間的,媽媽要學唱歌、吹笛子、做手工,培養美的鑑賞力,把家裡佈置的很漂亮等,是需要很多時間鍛鍊後才做的好的,所以我們要先顧好那80%,不要把重點都放在那20%,因為這樣是本末倒置。過度的要讓孩子有安全感,其實常常是媽媽自己沒有安全感。大人要慢慢的撤退,每年撤10~20%,孩子就會越來越長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46#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01:47:32 | 只看该作者
:我教的小學低年級班上,有學生還會吸手指頭,通常是在緊張時,像考試前才會。

:現在越來越多孩子這樣,通常是比較敏感的孩子,這些孩子,自己的內在無法去轉化情緒,沒有自己面對外在的能量,只好藉由吸手指來化解這樣的情緒。要解決必須要找出真正造成情緒的原因,而非解決表徵。



:活動力消耗的部份,是在家裡就好,還是一定要帶出去公園或是哪裡呢?

:要看在家裡,能允許孩子玩到什麼程度。有些華德福幼兒園,是可以讓孩子把桌椅搬過來、翻過去,還跳上跳下,在安全的情況下讓他們自由的玩,孩子是本能的需要去做這些事情,這樣搬來搬去、翻來翻去,跳上去還要保持平衡,如果玩到這樣是很耗體力的,如果在家可以這樣,那當然也不一定要出去。不過對孩子而言,出去玩是他們的工作時間,但最好是在上午,要在能量最強的時段,如果是在能量下降的時段活動,就會有斷電狀態,常會看到很多孩子出去玩,玩到精疲力盡一上車就睡著了,那就是斷電了。孩子活動的需求要充分滿足,但情緒的部分不要讓他們太興奮,否則晚上會睡不好,容易做惡夢。


:兩個孩子,大的三歲半,小的十個多月,會爭寵。

:年紀近的孩子,難免會有這種情形,再加上現在的母親比較有時間陪著孩子,當然爭寵就會比較明顯,像以前的母親就沒那麼多時間陪孩子玩,孩子自己就會一起玩。

  這裡要特別提到,媽媽的責任不是陪孩子玩,這樣會變成孩子的玩伴跟服務他的僕人,是比孩子低等級受孩子控制的,媽媽應該要安排生活的時間步驟,態度也很重要,要堅定,如果妳的主控權交出去,孩子就變成主人了。現在有很多機器很方便,像掃地機器人,對媽媽來說很方便,但其實對孩子沒有太大的幫助,因為他們看不到媽媽工作,只看到媽媽陪他玩。媽媽忙碌才是正確的,空閒的時間也可以打打毛線之類的,那也可以是工作。

  孩子在玩的時候媽媽不要介入太多,因為大人陪玩是在縮減孩子的創造力,像華德福的幼稚園,老師一定不會陪孩子玩,因為老師是一個大人的典範,會在旁邊打毛線、切水果,該集合的時候就吹笛子、呼口號,孩子自然就會照著做,絕對不是去陪孩子玩。所以大家在家裡也要建立媽媽的典範,而不是變孩子的玩伴,陪孩子不代表一定要跟他玩,大人是在旁陪伴、協助,而不是主動干預。讓孩子自然主動的模仿,才會學習好的,因為他們會挑好的模仿,但若大人主動干預,就有可能會學到壞的。孩子會完全看到妳忙碌的做家事並模仿妳的樣子,妳如果介入過度,孩子就不會主動發展。就像畫畫,孩子畫的時候,大人一直在旁邊畫給他看,那孩子就會把筆交給你畫,因為他們自己還做不好,就會挑給做的好的人做,所以大人要掌握慢慢後退的原則,適時的讓孩子自己發揮,我們只要確認有沒有給孩子好的榜樣就好了。


:讓孩子分房睡要怎麼進行?

:還是要循序漸進。可以先在大床旁邊加個小床,等孩子OK了,變成小床放在房間比較遠的位置,也OK了,就可以佈置一個小房間,然後慢慢跟孩子溝通,讓他可以接受進入自己的房間睡覺。當然偶爾還是允許他跑過來找你一起睡的,像做惡夢之類的。

        像國外很早就會讓孩子跟父母分房睡,通常1~2歲就會有自己的房間,開始自己睡,父母都是進去說故事、陪孩子一下,然後就會退出來,讓孩子自己睡。我們要知道,其實孩子是會越陪越沒有安全感的,因為沒機會讓他長大,就像大人也一樣,如果太安逸了就會不想去改變。所以媽媽一直陪著,孩子當然也就不會長大,就會延長幼兒期的狀態。所以我們要看有沒有幫助孩子逐步的成長。



:老二剛滿一歲,比較敏感,一放到娃娃車上,就會哭的非常嚴重,根本沒辦法去做事。

:做事的時候可以鋪一條布在旁邊,讓他在旁邊看著妳。可以先從比較不重要的事情開始訓練,像從打毛線的時候開始,讓他在旁邊,慢慢習慣變成只要看的到媽媽就OK。


:女兒快兩歲,在家就一直吵著要人抱,不知道到底是沒有安全感還是怎樣。

:越这样抱,越不容易滿足孩子的安全感,反而很可能会養成依賴,安全感是內在的。媽媽越穩定,孩子也越有安全感。孩子無聊的時候就會要人抱,因為被抱著很舒服,可以試著給她工作,讓她幫忙。

總結

        前面有提到,規律的生活與營養,可以解決孩子80%的情緒問題,那剩下20%的情緒,是孩子學習外在的現象,要維持好的20%很難,是需要時間的,媽媽要學唱歌、吹笛子、做手工,培養美的鑑賞力,把家裡佈置的很漂亮等,是需要很多時間鍛鍊後才做的好的,所以我們要先顧好那80%,不要把重點都放在那20%,因為這樣是本末倒置。過度的要讓孩子有安全感,其實常常是媽媽自己沒有安全感。大人要慢慢的撤退,每年撤10~20%,孩子就會越來越長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47#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01:48:45 | 只看该作者
《童年的王国》

——丹麦华德福学校参观记



作者:叶子



几年前,刚参加完胡因梦老师的工作坊,听当时尚在立品工作的章俊大哥介绍,得知华德福教育。但因为那时的自己完全沉浸在自我的问题中,没有后续跟进去了解更多有关华德福的教育理念,但华德福三个字因章俊大哥的极力赞赏推荐,而印在我的脑子里。

到丹麦后,有幸经佳佳介绍,认识了这边一所华德福学校(steinerskolen-kvistgård)的高年级负责人Lasse,向他的学校申请能否参观他们的课堂教学。第一次去学校和Lasse会面,就赶了不少的路。这所华德福学校坐落在哥本哈根市最北部的一个小镇,虽然当地交通发达,但从市区坐火车去那,路程也得一个多小时。因为崇尚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大多数华德福学校都会办在郊区。火车沿途都是大草地和牛羊群,已经远离城市的感觉,但便利的交通又把城市和郊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Lasse正在开始学中文,自驾车上还放着学中文的CD,问他为何要学中文,这么难的语言,他说自己对中国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此话不假,第一次会面,我便十分惊诧于他对中国社会现状以及文化的了解和关注。在谈到东西方不同的时间观念时,他一再地强调,身为西方人,他已深深地感悟到西方的直线式时间观及思维,是没有出路的。提醒我不要盲目地跟随西方,不要丢弃东方人圆形(“轮回”)的思维观。(想起几年前和好友志刚及佳佳浅涉过这个问题,前一年和基督徒Sophia学习《圣经》,也大致了解了这种东西方不同的时间思维所引发的在各个领域的诸多差异。)

最有意思的是,Lasse告诉我,每天上课前,老师们都要先集合,做一下简单的冥想,他们经常会一起念诵佛经中的经典语句。因为当时我对华德福创始人Rudolf Steiner缺乏了解,不知道他本人自小便有天眼通,而他更是对东方的佛教、《易经》和老子有过深入的学习。但我的疑惑来了,我说北欧受基督教影响很深,一神崇拜深入很多人的观念中,人们动不动就为谁是宇宙至高统治者而争论不休,你们又如何能心平气和地接纳东方尤其是佛教的思想?Lasse说学校里的老师们,各有不同的宗教背景,但大家都能放下宗教间的隔阂,和平相处,因为在灵性的终极层面上,大家是共通的。

Lasse为我安排去不同的年级段听课,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级,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类似我们高中的十二年级,另外学校里还有幼儿园和学前班(Kindergarten Class)。第一天的正式参观,是去的三年级。

早上8点整,除了幼儿园和学前班之外,所有年段的老师和学生,都集中到礼堂里,大家一起唱两首歌,歌曲大多关于大自然,两首歌曲中间,则有一个班级的同学(大概中年级大小的孩子)念诵祈祷词(其实不是宗教仪式上的那种祈祷词,内容大多和自然、爱、友谊有关。因为不通丹麦语,便没有深究了。)唱完歌,集合便结束了,大家分班级回各自的教室,其中没有所谓的校长,没有训话。(低中高三个年段各有一个负责人,凡事要三人商量统一想法,没有绝对权力的一个管理者)那个场合完全靠歌声和歌词所传达的精神涵义在凝聚所有的人。前两个年级的孩子们还比较游离在外,带班老师要时不时地对个别同学提醒或管理一下。

三年级的带班老师是个中年男士,进教室前,我正注意教室外那个给孩子们挂衣服和鞋帽的休息间,那老师就喊我先进教室,而所有的学生都被他拦在门外,我有点纳闷,他让我站到他身边,然后孩子们一个个进来,原来学生和老师要握手道早安,我是客人,学生和老师握手后,也得和我握手道安,若哪个学生忽略了,老师便提醒,和我握手后才让进去。那时,感觉老师不严厉,但是有潜在的能让学生们服的权威感。

开始正式上课后,学生们都站起来,双手交叉搭肩,念他们的祈祷词。(关于为何要这样双手在胸前交叉搭肩,我之后问过另一个老师,她回答说这是华德福学校里孩子们祈祷时的特殊手势,能让孩子们无形中感觉到自我的存在,又有和宇宙同在的感觉。我自己做了一下,最主要的是安全感。)接着,老师开始点名,和我们的点名没啥区别,我也便没怎么在意,中途老师突然叫了我一下,原来他点名时,希望我能看被点的孩子,认识他们的每一个人。我照做,才发现那些被点名的孩子,应答后大多会看我一下,我想他们这个年纪,有着被他人所认识和接纳的渴望。

之后的课程,几乎就是在音乐中度过的,先是老师带着孩子们唱歌,有时坐着,有时站起来,手脚比划。Steiner在《童年的王国》之讲座中曾说道:“当孩子唱歌时,他们本身就是一件乐器,当你站在教室内,孩子面前教他们音乐或唱歌时你一定要有这种清明的感觉!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件乐器,他们在歌声中会内在的领受到一种幸福的感觉。”老师请我给孩子们唱首歌,我脑子蹦出来的就是《让我们荡起双桨》,给孩子们唱歌容易放松,只要真诚地投入,他们会瞪大了眼睛,好像在听从另一个世界飘荡而来的歌声,而他们的专注,又会引发唱歌者的更加投入,真的很有意思,歌声能连接遥远和陌生的灵魂。

然后,大家拿出竖笛,一起吹,要求个别演绎时,孩子们都很活跃,纷纷举手想要表演。(后来才知道,低年级的学生每人都有竖笛,根据Steiner的研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呼吸和神经系统是互相运作的。吹竖笛就是最好的呼吸锻炼方式。)课间休息时,老师给孩子们发李子吃,他们自己也带着一些坚果、胡萝卜等蔬果。有些孩子还特别提醒老师,把李子先给我,他们不仅关注自我被外界的接纳程度,更是学着关心外界和他人。

后半堂课孩子们强烈要求我给他们每人的名字写出中文字。他们每人拿出一张图画纸,在上面写上自己的丹麦语名字,然后排队拿给我,我就根据发音,把名字直译成中文。他们很兴奋,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后,又继续排队,写上父母祖父祖母的名字,再拿来给我译。大概埋头写了将近一个小时,他们才满意了,最后就是星星、月亮和太阳,他们也很想知道中文字是怎么写的。

和之后几次参观其它年段比较之后,我才发现三年级这个时候的孩子们,真的是很特殊,因为他们在我看来,似乎正两只脚踩在一个跷跷板上,一头是自我,另一头是外面的世界。他们开始对自我有了明确的意识,又将脚轻轻地伸入了外界,跷跷板恰好处在比较平衡的状态。我带了一个相机,想随便拍拍,但只要拿起相机给某个孩子拍照,旁边必有其他孩子冲进镜头,如果我给几个孩子拍摄,那全班的同学会在两秒中这个眨眼的功夫,爬上桌子或坐或站,集合成一个和谐的集体姿势,一起进入镜头。他们这种快速地组成集体的能力,令我笑不拢嘴,也暗中感到惊叹。最后要离别时,他们又一个个排队,让我给他们拍单人照,有些关系亲密的同学,则是三三两两的一起拍。挺奇怪的是,所有这些,我们之间都没有明确的话语沟通,自自然然也就完成了,而他们不论集合还是排队拍单人照,都是井然有序,他们彼此之间也未见半点的商量,这种和谐真是漂亮。

十点和孩子们握手道别后,我被带去参观另一个课堂。我跟着一个老师走,事先并不知道他是音乐老师,路上只是闲聊。走到一个大建筑门口,见一个套着宽松的绿色戏服(像古希腊戏服风格)的女老师,自我介绍后,得知她叫Aneete,是这所学校里教Eurythmy(音语舞或韵律舞)的老师。惭愧当时对华德福知之甚少,也不知道Eurythmy是啥课程,只能站在一旁看着了。但脑子毫无先入为主的观念,反倒观察得更仔细。

过了一会,一年级的学生们就在三个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排练厅。和班级里的主课一样,Aneete站在门口,和他们一一握手,她还尽力叫出了每个孩子的名字。然后老师给学生们换上戏服和软底鞋,音乐老师在排练厅内弹起钢琴,Aneete便跳着有节律的舞步,将孩子们带入了排练室,他们就像一群跟在母鸡后头的欢乐小鸡,排着队在室内或紧或松地绕了几圈,然后围成一个大圆圈。在我没有任何有关韵律舞知识背景的状况下,我看到的课堂携舞蹈、体操、音乐、诗歌和故事为一体。和之后观看了Aneete给其他年级的学生上完课经过比较后,发现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Aneete编排韵律舞的章法有所不同。比如对于一年级,就偏重于建立孩子们个体和大集体的关系,其中有个细节就是在圆圈中相对的两个孩子,展开手臂迎接太阳的姿势,在圈外绕着大家横向跳跃,一圈后各自回到自己的位置,然后依次轮着一对对的孩子做相同的动作。而到了三年级的课上,则不仅有个体和集体的关系这一环设计,还精微到个体和身边的同学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双双做小圆圈运动。

学前班的孩子来上Eurythmy课时,Aneete特别要求我也穿上戏服,参与他们的活动。如果我能听懂丹麦语,这堂课肯定能上得更加精彩。她用说童话故事的方式,带领着这群小孩子去想象中的大山里,去拜访小精灵。

等到她给六年级(步入青春期)的学生们上课前,Aneete特别提醒我,课上不要再拍照了,因为这个年纪的孩子特别敏感,内心已经有很多的感受,听她的语气,似乎我的闪光灯和咔嚓声,会惊吓到一群小兔子。我也就特别小心翼翼了。等到那班孩子进来,发现有些已经发育地接近成人,而有些则还很稚气。他们确实不像低年级的小朋友,见到我会围上来打招呼,看着我乐呵呵地笑。六年级的学生轻轻地与人打过招呼,就管自己换衣服和鞋子去了,但暗中又对人保持着很浓的兴趣。有个高个子小伙子,略带羞涩地主动过来和我握手打招呼,打开话题就问到了中国的电影还有其他一些东西,很绅士地既想和人建立连接又保护着内在的一部分矜持。六年级的课,没有了音乐老师,Aneete用两根小木棍,敲打出有节奏的韵律声,而学生们三个人一组,站成三角形,在做着很简单又需要保持专注力的动作,就是木棍声一响起,其中一个学生就按着老师敲打的节奏,迈向三角中另一个角的同学,然后依次轮换着做这个动作。有意思的是,青春期难以管教的少男少女们,在做这么简单的互相配合的动作时,都不厌其烦,而且专注。我想,这和Eurythmy以音乐节奏和动作,引发孩子们身心灵整体协调配合的功能很有关系,也和他们从小便接受这样的训练和滋养有关。

Aneete以前是个舞者,后来接触了Eurythmy后,便专攻这个,转向了华德福的儿童教育。Aneete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和解释,为了让我更好的理解韵律舞,她专门表演了一段。Eurythmy是Steiner和其夫人共同创造的,欧美的每个字母,都有一个专门的动作来表达,但为何用某个动作去表达某个字母,也不是胡乱想出来的。就好像Lasse曾经说到的,他在做某个动作时,每回都会感觉身体里有股很强烈的感受在翻滚,我没学过Eurythmy,我猜测欧美人的祖先在创造语言时,不同于中国人的象形字,他们更多是结合大自然引发的身体感受以及自身的情绪感受,来发明某个字母,在原型上他们更注重发音,而这些动作似乎是进一步将这些情绪和能量给形体化地表达出来。Aneete曾要我在黑板上写下太阳、月亮的发音,她根据发音以舞蹈动作来表达中国字中的日、月。虽然Eurythmy源于西方人的语言,但在人类身心灵的共同探索上,定有其不分东西方的相同本质。

第二天我去的是一年级的课堂,学生比较多,大概有三十来个,一共有三个老师,一个主班老师,另两个是助教。带一年级比较辛苦,让他们排队进教室就花了老师很多的时间,主班老师站在门口的凳子上,唱着歌凝聚他们容易分散的注意力,然后学生们才一一和老师握手进教室。我所观察的这个年级孩子们,似乎处在自我和环境混沌于一块的模糊状态,班级里除了一个小男孩对我十分好奇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是他的哥哥是三年级学生,前一天我到过他们班级,他回家后和弟弟说起了那些中国字)其他孩子们说不清是在神游呢,还是沉浸于某种混沌。老师经常要提高声量和大幅度的动作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点名时,老师便用唱歌的方式来唱出每个孩子的名字,好像在呼唤每个神游在外的精灵们回归到身体里,回到教室中。

给我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一个环节,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文字的方法。老师在黑板上写着几个单词,这堂课似乎和“T”有关,孩子们并没有被告知每个单词的含义,而是每人拿到图画本,用彩色蜡笔在白纸上摹写这些单词,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他们喜爱的颜色。

班里大多数的孩子都能跟随老师的节奏,但有那么两三个“另类”小朋友,有个小男孩一直在喊叫或者哭泣,一个助教从始至终一直坐在他身边,可以说是抱着他上完课,那孩子似乎体内有很大的能量要冲出身体,在老师的怀抱中挣扎、想要挣脱束缚。那老师经常在他耳旁软言慰语,帮助他安定下来,等到他狂力挣脱时,老师又会有威严、果断的另一面呈现。还有一个亚裔小男孩,就坐在我侧前方,所以我看他看得比较仔细。他属于精力旺盛,特别野,和老师的步伐逆反走的孩子。孩子们都在摹写黑板上的单词时,他则在纸上乱涂乱画,一边还在自言自语。画出来的都是类似于战神或野兽的图像,他让我想起野性十足的印第安人。但他还好,能坐下来,不像前一个男孩,一直试图逃离课堂。这几个比较叛逆的孩子让我想起上学时被老师斥之为坏孩子的同学们,每个班级几乎都有那么几个不太听话的男孩,因为不好管教,老师容易将他们轻易地归类于坏学生群体,久而久之,他们也就真的成了“坏分子”。观察了那个亚裔男孩,发现他们天性中本有一些更野更另类,也可以说更想挣脱而出的能量。直接地管教和试图驯服,是主流教育惯用的方法,但结果往往造成老师对学生的失望,和学生对老师的仇视。

亚裔男孩在课堂中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空间,虽然主班老师经过他身边时,也告诉他现在要做的是摹写单词,但并没有强迫他要如何,老师走后,他仍旧画他的战神并时不时地发出战斗式的呐喊声。可是,对于所有的孩子,最神奇的时刻,最能令每个孩子凝神于一处的,便是老师在课堂末尾,点上蜡烛开始讲故事。虽然我听不懂故事的内容,但教室里突然降临的安静,夹杂着故事惊心动魄的氛围,令人惊叹。

课后,孩子们都会被“赶出”教室,甚至可以说带着“强迫性”地放孩子们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主班老师匆匆地拿出带来的食物,说要赶紧补充一下能量,面对越小的孩子,老师要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清明的觉察和关注,越是艰难的事。

我问到学字这个环节,她说这些单词来自于前一堂课她给孩子们讲的故事中(丹麦古老神话),都和某个字母有关,(这次是“T”)。她说这个时候的孩子,不需要知道每个单词是什么意思,用画画的方式摹写,就好像电影的画面能进入他们的记忆中。这又让我想起Steiner曾经说到的:“读与写一定要以整体性的方式来教他们。老师一定要有这种灵魂之乳的观念来教育这些刚入学的孩子。儿童在此时有幻想,这个幻想的国度要靠老师来建造,这项工程就是所谓的灵魂之乳”。想象力给与儿童生命及动力,我相信。

很多的家长包括学校,都早早地要孩子学字,学的越早,记得越多,便被称赞为聪明的孩子,但大人们都过早过于焦虑地开发了孩子的大脑和智识,却忽略了这个年纪的孩子,更需要获得的心识或者说灵性的滋养。真正能伴随孩子们一生的,是那口心灵之井中的水源,而不是井上的砖台能搭建地多高多漂亮。

我从二年级的带班老师Kirte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比她丰富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她方法背后的创造力和浓厚的教学兴趣。早上8点去礼堂集合唱歌之前,低年级的孩子们都会先到教室门口的大树下先集中,Kirte的学生们,很多都跑到她跟前,和她握手道早安,看的出来,这些孩子们很喜欢这个老师。唱歌完毕后,Kirte说她要先带孩子们出去跑一圈,我愿不愿意跟着随我。整个学校,只有她牵着两个孩子的手,后边跟着一溜的孩子,绕着空场地跑,他们跑得很尽兴。之后她告诉我,这样是想让孩子们进入教室学习之前,先适当地疏泄到身上一些多余的能量,进了教室后能更好的让心静下来。

Kirte的课堂很精彩很活跃,感觉时间过的飞速。我能回忆起来的几个环节,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她经常让孩子们上来参与。首先,是她让学生两两上来,坐在凳子上,或轮流单独讲述或一起讨论或求助下边的同学,去回忆、讲述前一堂课时老师讲过的故事。Kirte说让孩子回忆和重新讲述听过的故事,能帮助他们更好的“忘记”,也就是在心底放下情节,存留故事所传达的精神。还有一个活动细节,看似很简单,但孩子们很喜欢,我看着似乎在无形中锻炼孩子的感知能力,以及对他人的观察能力。先是一个被选中的学生背对其他的同学,站在黑板前捂住眼睛,然后Kirte选中另一个学生,他/她轻轻地走到捂住眼睛的同学身后,对着他的耳朵发出一个声音,可正常可假声,让他猜测背后站着的是谁。课上,孩子们也练习吹竖笛,共同吹奏后,学生们纷纷举手要上台表演,被选中的学生上到讲台后,站到一张很高的椅子上吹奏,既要勇敢又要细致。

Kirte把数学课上的像大合唱和玩游戏。每一组的同学轮流配合念数字,从小往大的数,以不同的某个数为间隔,比如,1,5,10.。。。100;或者2,4,8,16,32.。。。。;或者1,5,10,15,20,25.。。。。等等。他们反应很快,集体配合的也很协调,我在心里用丹麦语默念这些数字,跟不上他们的速度。除了集体操作外,Kirte也让两个学生一双,上台来互拍手掌念数字。另外,每个学生都备了一种沙瓶,其实就是装蛋糕粉的小盒子里,装了一些沙子,然后把小瓶子放到腿上的袜子里,孩子们站着,跺脚发出沙瓶的节律来配合数数。Kirte还给每个孩子发五彩缤纷的小沙袋,用手、脚、头、肩膀等身体各个部位来配合抛沙袋,去练习数数。给身体和头脑协调运作的机会。

课堂的末尾,Kirte以开火车来结束。先是选出一个学生,唱着某首歌,在同学中间穿梭,想参与开火车的同学都举着手,这个学生拍了谁的手,那个同学就接到他后头,搭着肩继续在同学中穿梭,火车头那个孩子继续选择同学,不断地接到火车后边。一堂课在“隆隆”的火车声中,载着孩子们暂告段落。

每个教室的前方,都布置有四季桌,新季节来临时,老师和学生一起从大自然中采摘果实和花草,装饰四季桌,除此之外,还有神话传说或宗教故事中的圣像,最可爱的则是一些用棉布或毛线手工制作的小精灵,有点像蓝精灵,尖尖的帽子和矮矮的身材。我问Kirte这种形象的来历,她说这就是Steiner提到的地精,有点像人,生活在地下,偶尔会探出地面观察人类的生活,有些孩子能看见他们。她有个儿子便能看见地精,还曾经和他们玩耍。早就听说有些小孩天生有阴阳眼,也许看见地精也是某些孩子天赋的本能,只是长大后受大脑思考的局限,反而散失了这些功能。

后半堂课上,孩子们要求问我一些关于中国的问题。问题五花八门,有关于阴阳的,有关于霍元甲的,有关于男孩女孩中文是怎么写的,有关于中国人喜欢吃什么的,当然也问到了令我极其尴尬的问题,就是中国人为何要吃穿山甲和活吃猴脑。还要我在黑板上写从1到10的中文字,他们对于完全不同语系的中国字都很有兴趣,似乎这些象形文字能给与他们截然不同的想象世界。

以艺术手法来教授基础课程,是华德福的最大特征,每个老师都设法将语言、数学等课程编排的富于趣味,音乐、节奏和色彩是低年级老师常用到的方法。四年级的学生学习英文时,老师手里拿着一根木棍,在地板上敲击出声音,孩子们手搭前方同学的肩膀,连成一条长龙,脚踩地板配合老师的节奏声,绕着教室念诵英文诗歌。抑扬顿挫的节拍更衬托出诗歌的美,他们行走的姿态让我想起《诗经》中的古人们劳作时唱着诗歌的情景。

学习加减乘除时,老师在黑板上画上加、减、乘、除号,然后在桌上摆上一个铁盒,让一个同学上来用尺子敲打铁盒,底下的孩子们必须仔细听他敲了几下,记住这个数,然后台上的同学转身用尺子指黑板上的某个算符,再继续敲打铁盒,他可以自由选择用哪些算符以及用几次,台上和台下的孩子都得在心里算出敲打铁盒和加减乘除后的总数,最后台下的孩子举手应答,看默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学数学时人用的是左脑,但华德福老师善于以游戏、音乐等各式各样形象化的方式,调动孩子们的专注力和兴趣。

四年级的学生还在学德语,教的比较简单,课时很短。老师带着孩子手舞足蹈地一边比划手脚,一边背诵一些词语。而另一半的时间,只是让孩子们给自己的练习本标上每页的页数。竖笛课,是由Eurythmy课的伴乐老师教的,但课上没听到半点音乐声,他在黑板上画格子,用不同的颜色标注不同节奏的音符,红色是长音,黄色其次,然后是蓝色,最短音则由绿色表示。他最后跟我解释说,就好像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性格的人一样,红色很热烈,但同时也就比较性急,而绿色很平和,心平气和的人自然就不会风风火火了。不同艺术门类互相配合地教授,我想也是老师们在采用的方法。

四年级的学生,男生和女生的差异开始明显了。女生似乎更乐于和人接触(也许因为我是女的,女孩子们更愿意接近我),男生则更倾向于大自然(不是绝对化的结论)。课上,坐在我附近的第一排女孩,饶有兴致地用手比划为我解释老师讲课的一些细节,上半堂课结束时,她问我能否继续坐在她边上,我点头答应了。我在楼下碰到班上的另两个女孩,用丹麦语问我待会是否还要参与她们的德语课,我听了半天才明白什么意思,我说还会去听,她们就很开心,其中一个女孩进教室时,要我课上坐她边上,我还未答应,她便跑去帮我搬椅子到她的座位边上,我只能笑着向之前答应过的那个女孩道歉。围着我说话的都是女孩,我听不懂时,她们便放慢速度地说。最后我在她们每人的纸上写下几个中文字:中国、龙、功夫、爱、心。

所有的课程结束时,第一排那个小女孩过来与我道别,我正问音乐老师问题,那女孩很可人地抱了抱我,那种温暖和心灵的亲近,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语言不太通时,人们善于用眼神,纯净的孩子们从别人的眼睛中能读到最真实的内容,我们骗不了孩子的心。

参观幼儿园是我主动向Lasse要求的。幼儿园不在校园里,而是在离学校大概十几分钟路程的麦田边上,更接近原始的大自然。一座二层楼的老房子里,共有四个班级,孩子的年龄从3岁到5岁。班级不按年龄大小分,而是将这三个年龄段的孩子放在一起。幼儿园的教室更像是一个家,每个班级稍大一些的房间有厨房和孩子们的座椅,里屋则是专门用于讲故事的,墙壁上安着几块木板,用树枝和石头还有自己手工做的小人儿,布置成像是戏剧中的某段场景。幼儿园里有种令人感到安全和温馨的魔力,就像到了点着蜡烛的地精们所待的地下小山洞,小朋友们围在火堆旁听故事、互相取暖。

9点开始上课时,孩子们集合到里屋,大家围坐在地板上,听老师讲故事。故事开讲前,老师选一个孩子到中间点上蜡烛。华德福学校中故事的难易选择,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和心理特征而定。越小的孩子越喜欢听动物的故事。故事讲完后,大家站起来,手拉手唱歌。期间,老师选择某个孩子,随着歌声走到圆圈中间,让她玩类似于找朋友的游戏。(之后和老师交流,她们一般鼓励特别敏感和内向的孩子参与其中)。

接着,孩子们被套上小围裙,到外间去做面包,幼儿园的老师大多用唱歌的方式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的注意力回到集体劳作中去。每个孩子按自己的想象,把面包揉成不同的形象,然后放到烤箱的烤盘中,旁边注上名字,等到下午回家时,他们会带着自己做的面包回家。做面包是每周星期五小朋友要做的事,其他几天,有Eurythmy课、水彩画课、一起出游到森林里玩和做简单食物的劳动课。

做完面包大概十点半,孩子们出去玩耍的时间到了,华德福幼儿园的孩子们有大量的时间是和大自然呆在一起的。幼儿园外头有一大片空地,旁边就是树林,外围有铁丝网,保护孩子独自玩耍时不会走丢。空地上有一些木头搭建的木屋,很简朴,木屋外有木头栅栏。有一些孩子拿着水桶在刷洗木屋,还有几个小女孩抱着栅栏在上面侧走,有些孩子成群结队的走在原木上,有些则在沙地里玩,更多的则是走进树林里,他们各有各喜欢的玩法。做面包时,我正好坐在一个班上最敏感和内向的小女孩旁边,到了外头,她就去爬栅栏,看自己走的稳稳当当,就叫我看她走的多好,这种小小的冒险活动,似乎正是她胆怯的内心在鼓励自己去勇敢地面对外边看似凶险的世界。

孩子们见我手里拿着相机,就跑过来问能不能让他们试试,我答应了,教他们怎么拍。相机在不同的孩子手里传递,一些在等待的孩子都会不停地问我或者正在拍摄的同伴,下一个能不能轮到她了?没有一个人去抢别人手里的相机,或者长时间地占有相机。虽然他们都想多按几下快门,但拍完几张便会很不舍地递给旁边在等待的同伴,然后继续排队等一会,再拿到相机过把瘾。我一直保留着孩子们拍摄的那些和大人们眼睛里不同世界投影的照片。

接近十二点时,楼里的铃声响了,孩子们陆陆续续回到教室,大家边唱歌边坐好,老师分给他们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午饭。其中一个老师告诉我,七岁之前的孩子不被鼓励吃肉,粗粮、水果和植物的根茎更有利于他们身体和大脑的发育。那个最内向敏感的小女孩手里抓着一把她采摘的小紫花,她从中分出一些递给我,轻轻地说了声“Værsgo”(给!),眼睛亮亮的,看着令人心疼又喜悦。

午饭后,大家又进入里屋,坐在地上听故事。这回老师在地上摆了一个小礼堂,拿出很多她们自己手工制作的毛绒小动物,边讲故事边排演给孩子们看。儿童不理解大人们脑袋里的道理,充满想象力的故事能滋养他们的心灵,也是他们了解世界的桥梁。

听完故事后,孩子们又回到大自然中去了。我向招待我的那位女老师讨教如何制作那些小娃娃,她很细致耐心地教我做,不知不觉中地上已经摊满了布料、毛线等,她还送了我一双毛线针、毛线和一头针织的小猫(据说孩子们特别喜欢这种猫)。那几天交往的所有的华德福老师,都热心而真诚,许多都只是一面之交,感谢之语都来不及说,却在我心里播种下了温暖而绵长的记忆。

之后,我去学前班里观摩了一天(孩子的年龄是6岁和7岁)。带班老师胖胖的,我记不住她的名字,姑且称她为胖妈妈。她是德国人,二十几年前在德国办过一所华德福学校,几年前来到丹麦当幼儿园老师。我在路上再次遇到Kirte时,她称赞胖妈妈是个很“强悍”,对孩子很有办法的好老师。和小学老师比起来,幼儿园老师看似不动用很多“章法”,不用创造很多花样来引导孩子,但她们对孩子的觉察和有智慧的爱护,可能就暗藏在某种“无为”中。比如我去的那一天,有一个小男孩老想和我玩,来去Eurythmy课的路上,都主动牵我的手,回来后要我和他一起坐着吃饭。胖妈妈特意把他安排到另一桌上,她说他今天要我给与他的关爱太多了,也许针对孩子们这种要特别受关注和爱的需要,老师时常要给与平衡。家里的孩子(尤其独生子),容易被一家人溺爱,造成情感上长时间的依赖心理,正是由于父母不懂得该“断爱”时该断则断。

吃过午饭后,胖妈妈让一个小男孩站起来,一个个地邀请在座的每个孩子(尽力叫出对方的名字),手拉手地站到他的身边。我以为这是每次饭后例行的活动,她向我解释,他是刚来的孩子,以这样的方式能帮他记住班上其他孩子的名字,也让刚来的他更好地融入集体。每个孩子包括我和老师都被邀请出来后,大家手拉手进戏剧室,大家围坐在地上,听老师讲故事。这种时刻总是孩子们最聚精会神、最安静之时。故事讲完后,助教挑选出两个孩子陪她一起去厨房整理和洗刷饭后餐具。剩下的孩子们和老师玩一个小游戏,就是让每个孩子到老师跟前,老师唱着歌将手指按在孩子的头顶上,让他们猜数字(放几根手指上去)。我想这也太容易了吧?后来胖妈妈让我也尝试一下,根本就太难猜了,我小看了孩子们。胖妈妈说,这种小游戏会很多,有意无意中让孩子用身体或想象来感受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整个团体的关系。

在室内的自由活动时间,孩子们都很喜欢玩一种原木的积木,就是一种长方条,每块都一摸一样的很简朴的积木。就是想让他们在玩木头时,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而不是掉到大人设计出来的玩具迷宫里。他们在地上能很自如地摆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很多是我根本想不到的。有几个孩子围着一个亚裔小女孩,在她身体周围一圈搭建城墙。小女孩一动不动地站在中间,墙搭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孩子参与进来,我也添砖加瓦,围墙很快就搭起来了,小孩的头也看不见时,外边的孩子们拼命地叫里头那个孩子的名字,问她感觉如何?大家各个都兴奋得不得了。与此同时,比较安静和内向的有那么三四个小女孩,坐在教室的另一边,哼着歌在画音符。

华德福的孩子们,看似平凡,但他们内心的开放程度和互助互爱精神,要比主流教育(尤其是竞争模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强很多。记起了曾经的一个小插曲,上完二年级的eurythmy课后,我找不到脱在衣帽间的鞋子,那时孩子们都已经回教室了。我问Anetee,是不是哪个孩子和我在玩捉迷藏,把鞋子给藏起来了。她说他们不会这样,一定是哪个学生以为我的鞋子是自己同学遗忘在那,帮着拿回教室了。他们被教着要彼此互相帮助和关爱。她带我去二年级的教室,我的鞋子果然被某个同学拿去放在教室外的衣帽间了,他以为是某个同学的。

下午的户外活动时间,胖妈妈带我去室外,我问她,她教了二十多年的华德福,毕业后的学生现在都在干嘛?她说,和其他人一样该干嘛干嘛。只不过,他们不像大部分人那样,一会干那,一会干这,灵魂漂泊不定,不知道自己是谁,到底来世间干什么来的?我想,家庭和教育能让一个孩子学会如何滋养自己的灵魂,怀着安实的勇敢之心在这世间生活,那便是孩子最大的福分。

她还谈到,现在不论哪个国家,学校和家长都提早和提量地让孩子们学习语言和数字,生怕他们会被竞争所淘汰。但在华德福,幼儿园和学前班的孩子们,基本上不学文字和数字等进入思维的知识。故事、音乐、色彩和动手是构成他们主要学校生活的内容。父母要克服自己的恐惧感,要充分相信自己孩子本具自有的天分和特质,才能接受华德福这种舍弃竞争,看似“放养”的教育方式。

和Lasee第一天会面,他就介绍过,华德福学校的早上,是孩子们学习知识的时间,也就是运用脑袋思考的时刻,但课堂上融合音乐等艺术化的手法,让孩子的心灵也参与其中。下午则要动手做手工活,低年级的学生做简易的比较可爱的手工,比如针织娃娃和动物。高年级的同学做书本、做陶艺、打铁等等,一切的安排根据他们每个年龄不同的心智特点。

学校里有个下午活动室,低年级的孩子们可以来这里干他们喜欢的事,比如下棋、画画、写字、织毛衣等。我注意到学校里有好几个非白人小孩,我在想他们的父母在异国他乡谋生,本就不易,还能自己出钱(丹麦上主流学校是免费的)把他们送到华德福学校,令人惊叹。临近四点下课时间时,一年级那个看似印第安人的亚裔小男孩,突然跑过来跟我握手道别,这个平时很调皮捣蛋的男孩,此时却特别的绅士、有礼貌。来接他回家的是一个丹麦白人男子,他身边还跟着两个更小的亚裔孩子。接着,又来了一个丹麦女人,她是来接自己的养女,早上我在学前班里遇到的长的特别清秀和聪慧的亚裔小女孩,那妈妈见我正好坐在一旁玩积木,就问我从哪里来。可能她见我长着和她的养女相似的面孔而感到好奇吧?

孩子们快被自己的父母接光时,几天前在一年级班里认识的一位助教女老师走了进来,我们寒暄了几句,才知道坐在旁边下棋的两个看似印度裔的小男孩,是她收养的孩子。我没有多问,想起以前在街上和公车站碰到的好几个丹麦妇女,身边所跟着的或脑残或兔唇的亚裔孩子们,我心里几乎已明了她们之间的关系,只是暗自感叹,她们看起来对此无丝毫觉得是在做一件很了不起之事的感觉,一切是那么平常。而她们也只不过是穿着普通的衣服,神情自然而安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48#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01:49:43 | 只看该作者
华德福本土化研究活动通知



为探索西方的华德福教育如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2009年9月成立华德福本土化研究小组,每周在吴蓓老师家进行读书和分享。至今我们学习了斯坦纳的《童年的王国》、《人智学启迪下的儿童教育》、《童话的诗学》,分享了中国民间故事、格林童话、非洲童话、俄罗斯童话等,还分享了参与成都华德福培训后的收获,开设了豆瓣网上的华德福本土化研究小组。

由于吴蓓老师家里的场地有限,研究小组的活动只是口耳相传,没有对外公开。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学习、分享中,我们改变了活动地址。

相关事宜如下:

一,           时间

每周三上午的9点半至11点半。

从3月3日上午开始,3月17日由于华德福培训,暂停一次。如果没有特别通知,每周三上午正常举行。

二,           通常的流程   

        9:30-9:40      颂词  唱歌

        9:40-10:30     学习斯坦纳的著作  

        10:30-11:30    故事分享、参与培训课程等分享

           11:30        结束

三,           斯坦纳著作的学习内容以及方式

近期学习卢安克翻译的《孩子的力量》。每次有一人自愿承担下一次的主讲,谈谈所学的斯坦纳文章的主要意思,分享感悟、收获、困惑等,其他参与者补充。

四,           故事分享

每位参与者选择一个童话故事讲述并分析。比如某个故事有互相友爱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克服困难、勇敢、机智(弱小战胜强大)、幽默有趣(好玩、好笑)、五行(与金木水火土有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孝敬父母和老人、隐喻社会的不公正等等,以及和大自然有关的故事。

   参与者也可以分享给孩子讲故事的经历。

五,           费用

每人每次20元。请自备茶杯。

六,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路甲一号 万泉河万泉小学南侧 小红楼榜样学习中心 三楼(万泉新新家园中大堂对面)  地址咨询电话:62153598

乘地铁10号线苏州街站下,往西走到妇产医院,过稻香园桥左转到万柳东路。或者10号线巴沟站下,往东走7-8分钟,右转至万柳东路。
驾车路线:

1.走西三环过万泉庄桥出口-稻香园桥下掉头进入万柳东路前行300米路东

2.走西四环第44出口(或上万泉河桥出口)-万泉庄路-过稻香园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49#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01:50:50 | 只看该作者
公益讲座:华德福教育的根基
主讲人:Sven Bergvall
时间:201045 1430-1630

华德福教育是基于鲁道夫•史坦纳的人智学理论,以儿童为出发点,注重儿童身、心、灵和精神整体健康和发展的全人教育。华德福的课程设置是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意识发展,针对意志、感觉和思考,对身、心、灵和精神进行整体平衡教育,并结合儿童独特的个性,协助儿童的智慧生成。华德福教育作为独立教育运动,迄今已经发展了八十多年,目前在欧洲的发展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在北美、南美和南太平洋区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在近十几年里,华德福教育也在亚太地区生根发芽。中国的第一所华德福学校于2005年在成都建立。根据德国华德福教育友好基金会2000年的统计,全球有876所华德福学校,2000多所华德福幼儿园,300矫正教育和社会治疗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充分肯定和推荐了华德福教育,其中一些华德福学校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的国际教育网络联合学校计划的成员。
讲师介绍:Sven Bergvall 在瑞典的华德福学校任教二十余年,教授8-12年级的学生物理和数学。曾是瑞典南部地区五年制华德福师资培训项目的培训教师和负责人。2008年以来,开始参与主持在北京地区举办的华德福小学师资培训。
请提前发邮件报名,以便为您预留座位。邮件请发:caihongqiao2010@gmail.com
邮件中请注明参加人的姓名,手机号,和参加活动的名称
咨询电话:150 100 62646
地点:东城区西堂子胡同33号,北京女青年会培训学校
地点提示:位于王府井繁华商业区内一座幽静的四合院,古柏、枣树,含苞待放的玉兰花,古朴典雅的教室,安静自然的院落,让你的身心静下来,尽情享受华德福的滋养。
地铁5号线 “灯市口”站,出C口,或乘110、116、684、813路至“米市大街”站,路西,西堂子胡同走到头即是;乘103、104、803、814路至“新东安市场”站,北门对面(台湾饭店后身、乐天银泰百货东侧)即是。
地址垂询:6525 3369 / 6525 7712
温馨提示】
1.本次活动场地为北京女青年会培训学校,文物保护单位,请大家爱护活动场地的环境,遵守秩序。院内有其他人上课,请勿大声喧哗。
2. 本次活动为成人活动,  请带孩子参加。
3.课堂上请勿接听电话,并请保持您的电话处于静音状态或关机
接下来的活动:北京华德福小学师资暨家长培训 第二期
时间:2010年4月6日至20日
本次培训内容将充分涵盖从华德福学校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各方面的教学内容,培训的日程安排继承了华德福师资培训的传统,早上以理论讲座为主,下午以艺术活动为主。丰富的艺术活动体验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华德福学校的教学手段,同时也是敏锐感觉,提升自我的必经之道,并帮助学员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吸收和内化。
详情请见彩虹桥博客:http://blog.sina.com.cn/caihongqiao20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50#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01:52:28 | 只看该作者
华德福儿童早期教育的本质
作者/苏珊·霍华德

    华德福的早期教育有“大纲”吗?那些特别的活动----譬如线偶戏、湿润水彩画等是华德福教育课程所要求的吗?一些特定的材料和室内布置----譬如彩绘的的色彩柔和的墙壁、手工制作的玩具、各种天然的材料和蜂蜡彩笔等,是否就是华德福设置的本质因素呢?是什么使华德福的早期教育成为名副其实的“华德福教育”呢?鲁道夫?史坦纳博士在多个场合曾经阐述过教育和儿童早期教育的本质,他的阐述清晰地展现了他所认为的本质:
     “从本质上来讲,对任何阶段而言,没有任何一种教育能与自我教育相比,这一理论已在人智学里被深刻的认可,它是指通过对周而复始的人世生活的进行精神探索所获得有意识的知识。所有教育都是自我教育的教育。作为教师,我们能做的仅仅是为儿童的自我教育提供一个环境,我们要给与儿童的最好的环境是:以我们自身作为桥梁,是儿童能遵循各自的命运来进行自我教育,这是教师对儿童应有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只能通过对这一事实的不断成长的意识培养而来。”(鲁道夫·史坦纳《儿童不断变化的意识》)
    因此,儿童早期教育的本质因素实际上是教育者本身,她塑造和影响着儿童的环境,她不仅是通过各种布置、活动以及一天的节奏来,最重要的是教师个人的特质以及她与外界的关系,包括她与儿童、幼儿园里的其他成人、家长和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以及自然界的各种生命活动之间的联系。这些特质,包括外在和内在的态度和表现,渗透在儿童早期教育的设置之中并深刻地影响着儿童,而她们是通过模仿过程来吸收这一切的。这些童年经历的后果会在儿童成长的后期通过其身体素质、行为倾向以及对待生活中的机遇和挑战的态度上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儿童早期教育是要求着成年人具有一个持续的自我教育过程,如果我们再次问道:是什么使华德福课程成为名副其实的“华德福”呢?或许我们不应过多地从特别的活动、节律、材料或者是室内装饰中去寻找答案,而应该更多的倾向于通过这些外部的因素把教师的内在的特质、态度、能力和意图和谐地表现出来,这一切将在目前和今后对儿童的成长产生健康的影响。
     对于我们这些承诺在华德福早期教育道路上的人,不论是教师还是指导者,也许应该积极地提问:这些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本质特性是如何存在于我们的班级中,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的内在练习当中的呢?
鲁道夫·史坦纳多次提到过的有利于儿童早期教育的本质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爱与温暖
2.  对环境的关注与对感觉的培养
3.  具有创造性与艺术性的体验
4.  值得儿童模仿的有意义的成年人行为
5.  自由的、充满想象力的玩耍
6.  对童年的成长力的保护
7.  感恩、敬畏和好奇心
8.  快乐、幽默和幸福
9.  成年人是在内在发展的道路上

    下面我们将简要地阐述这些品质和相关的问题,以及激发我们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对话。

爱与温暖
    充满爱和温暖的氛围,周围都是一些可以模仿的好榜样,这就是适合儿童成长的环境。(鲁道夫·史坦纳《儿童的教育》)
    爱和温暖,对于早期教育来说,比任何课程都更利于建立儿童成长的基础,这些特质都通过成年人与儿童之间态度、儿童对待其他人的行为方式预计在幼儿园里成年人之间社会关系等表现出来。换言之,它们形成了早期儿童教育的社会性群体。当鲁道夫·史坦纳访问第一所华德福学校时,总是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而广为人知,这个问题就是:“你爱你的老师吗?”
    作为华德福早期儿童教育的教师,我们要扪心自问的问题有:
1.爱与温暖存在于我们的气氛当中吗?
2.它们是如何通过成年人与儿童之间的相互态度来表达的?
3.它们是如何能通过儿童之间的行为方式来表达的?
4.照看儿童的成年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如何?
    不仅仅是在班级里,同样非常重要的是这种爱与温暖是否也在教室外面的员工中体现,家长以至于整个社区中呈现:
1. 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
2. 幼儿教师群体之间,学校里的其他员工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解决冲突
3. 儿童是否生活在一个充满着爱与温暖的社区当中

对环境的关注与对感觉的培养
     “幼儿园老师最根本的任务是给儿童创造一个‘合适的物质环境’,这个‘物质环境’必须是在儿童的想象力范围内能被理解的,它不仅包括了儿童通过物质感觉感知道的一切,而且还包括了他们所处的环境中多除此昂的一切现象,他们通过自己的感觉能力观察到这些外部物质世界的现象并影响他们的内心力量。这一切包括儿童所目睹的所有的道德和不道德的、有意义和无意义的行为。”(鲁道夫·史坦纳《儿童的教育》)
    早期学习与儿童的物质神态和感觉经验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儿童周围的物质环境,无论是室内的或者是户外的,都应该是能够为儿童主动的自我教育提供有益的、丰富多样的机会的。通过综合各种元素以及引导他们进入一个有意义的、可理解的、和谐的秩序,成人给低龄儿童营造的环境必须是一个他们能理解、感受和能活跃意志的。这一环境为儿童的各种感觉的庭院发展提供了基础。儿童在无意识中体验着爱、关怀和意图,以及通过教室的布置和各种各样材料等这些“外在”的东西所表达出来的意识。这些内在的品质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了一个道德的基础,这个环境就是丰富心灵和滋养的。
    成年人不仅创造空间环境,同时也有实践环境,同时通过节奏和重复创造出一个充满爱意和活力但有序的“呼吸”,通过这个健康的呼吸过程,儿童在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获得了安全感和自信心。这里我们要提的问题是:
1.在儿童早期教育的课程里是具备了有序、关怀、透明和有意义这些特点?外在的设置和各种材料所展现的是什么?
2. 儿童所处的环境是都能是其有各种的机会在触摸、自我运动、平衡和生命感等方面得到滋养?
3. 每天的所有活动是否按时间顺序贯穿成一个健康的流程,而且在整个的流程当中,所有的转换都是金可能地做到了无痕迹
4. 在进行更多内心的聆听感受的同时,是否也同样有机会让儿童进行更多的生动的。愉悦的身体活动?而且是否包括了大组、小组以及个体的活动?

具有创造性的、艺术的体验
    “......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最根本的是能够发掘工作中的真正的美的元素,把一种美的特质带进我们的任务当中......如果我们能够带来这种美的元素,那么,我们就开始接近儿童天性中所表现出来的东西。”(鲁道夫·史坦纳《现代教育的艺术》)
    在儿童早期教育的课堂上,教育的艺术就是生活的艺术,教师就像一个艺术家,她能感知和联系儿童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她是每天、每周意志每个季节的节奏的“编曲人”和“编舞者”,在教室的“安排”下,儿童得以在他们的生命构造中自由地呼吸。同时,教师通过一些活动,让儿童有充分的艺术体验,这些活动包括:唱歌、乐器演奏、身体的运动与姿态(包括节奏游戏和韵律舞)、演讲与语言练习(包括童谣、诗歌和故事)、泥塑、湿润水彩绘画与素描、木偶和线偶戏等。
    在这里,我们要问的问题是:
1.  艺术是以何种形式存在于幼儿园、教师和孩子们的生活当中?
2.  时间的有节奏的流动时如何形成的?
3.  教师是如何将家务活动和各种工作过程巧妙地、艺术地练习在一起?
4.  教师的创造力和艺术化的经验是如何通过幼儿园的各种装饰和玩具呈现出来?
5.  儿童的玩耍是否通过其形象化的描述、其社会关系的表现和其过程表现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艺术性?
6.  教师对待不同孩子的方式是否可行并富有想象性力?哪一种想象能力贯穿于她的工作中?
7.  教师是否一直致力于自身的创造性和艺术性的培养?她是否不断地努力加深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体验?

可供幼儿模仿的成年人有意义的行为
    幼儿园老师的任务就是编排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各种实践活动,使其适宜于儿童在玩耍中模仿......儿童在幼儿园里的活动必须源自于生活本身,而不是来自成年人用理性化的知识“构造”出来。幼儿园最重要的工作是使孩子们有机会直接模仿生活本身。(鲁道夫·史坦纳《儿童成长中的意识》)
    儿童并不通过指令或警告来学习,他们的学习来自模仿......如果儿童周围的环境有适当的光线和色彩,将有助于他们视力的发展,同时,如果儿童能在他们的周围环境中看到一些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那么在他们的大脑和血液循环系统里,就能为构建一个健康的道德打下一个物质的基础。(鲁道夫·史坦纳《儿童的教育》)
    真实的、有意义的、有目的且适合儿童需要的工作,是那些依照儿童本质的、天生的需求,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的活动。因此,教师不应该“构想”和设计儿童的活动和教学计划,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她自己的有意义的工作上,通过在教室这个“家”里的各种活动的字样每一天和不同季节的生活,这些活动包括:烹饪、烘焙、园艺、洗衣和清洁、对环境中的各种玩具、材料的创出性使用和整理以及对儿童的身体的照顾。
    这样就能创造出一个自由的环境和氛围,使每个孩子的个性都能被唤醒,这并不意味着儿童只是简单地重复外在的来自成人的行为,而是让他们去体验内在的行为态度,包括了投入、关注、决心、注意力和成人的创造精神。在这之后,每个孩子就会通过创造性的、自由的玩耍以及积极的运动,按照个体的内在需要和能力自由地扮演符合他们自己身份的各种艺术角色。
    在这里,我们的关注的问题是:
1. 成年人的有意义的行为是如何贯穿于室内和户外的小组活动之中?
2. 教师或其他照看儿童的成人是否表里如一地充满热忱,艺术化地对待生活和工作?
3. 在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中,教师是否展示出相关的艺术性?
4.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真正地有意义和目的性?是否具体适宜于儿童掌握的逻辑秩序?
5. 儿童是否通过他们的玩耍来模仿成人的工作?(这里所关注的并不是教师的外在行为,而更重要的是她工作时的内在态度)
6. 儿童在他们玩耍中表现出什么样的特质?

自由的、充满想象力的玩耍
     “在儿童的玩耍中,我们只能提供一个教育的环境。儿童在玩耍中所获得的教益根本地来源于其自身的活动,这些活动的本身并没有固定的规则可循。玩耍的真正教育价值来自于我们对规则、规律以及各种教育理论的忽视,让儿童自由发展,不受束缚。”(鲁道夫·史坦纳《人智学背景下的自我教育》)
    同时,还有一个貌似相关的表述:
    “在玩耍中给与一定指引是感觉教育的根本任务,被喻为是一种适合人类的教育的艺术......一个儿童早期教育工作者不须锻炼自己的观察力,反正自己的艺术眼光,通过观察每个儿童的玩耍,发掘他们的独特性。”(摘自鲁道夫·史坦纳在1921年2月24日发表于荷兰Utrecht的未经翻译的演讲)
    幼儿通过玩耍来学习,他们的玩耍完全是以一种独立的方式进行,斌不受制于他们的心灵和精神的独特的结构,也不受制于他们对于所处的外部世界的独特体验。同时,每个孩子独特的玩耍方式也许会给他/她的“命运”是如何与一个成年人相连的。
    教师的任务是如何创造一个环境,尽可能地使儿童进行健康的玩耍,这个环境包括周围的物质环境、教室的装饰和各种玩具;同时还包括了教师所控制的各种环境因素:活动的社会环境和社会交往、内在的、精神上的思想、目的和想象力。
    关于儿童在幼儿园里的玩耍,我们要关注的问题是:
1.儿童玩耍的质量和持续性如何?玩耍是否是主动的、活跃的、健康的和具有创造性的?儿童的玩耍是否是自发的、高度投入的?同时具有社会性和独立性?
2.在幼儿园中自有玩耍的主题和呈现形式如何?
3.玩具是否给提高创造力、社会交往和身体的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多样的、无限的可能?
4.有没有充足的机会进行广泛的的户外活动?与室内活动相比,儿童在户外活动有什么区别?户外活动和室内活动的时间如何分配?

对儿童的成长力的保护
     “虽然对于每个人来说,在其日后的生活中,保持完全的清醒状态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就孩子而言,在他们的童年的早期时代,应该允许他们的想象力尽量长时间地处于一种平和的、做梦一般的状态,因为,如我们能让他们的器官以这种非智力的方式成长,那么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他们的治疗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以适应现在社会的需要。”(鲁道夫·史坦纳《现代教育的艺术》)
    儿童的这种活跃的、白日梦一般的意识状态必须在其童年时代的早期得到肆意的发展,这就是说,教师要尽可能避免使用口头的指令,而通过她的态度和行为给孩子一个模仿的榜样,通过熟悉的节奏和活动给孩子一个环境减少对口头指令的依赖,故事、歌曲和游戏中各种简单的、原始的比喻给与儿童一些“可消化”的体验,并不需要他们在智力上的判断和解释。
    这部分的问题是:
1.  教师的氛围是否有助于培养儿童充满想象力的、仍然处于沉睡状态的意识?
2.  儿童是否完全沉浸在玩耍当中而不需要承认的语言的命令和指引?
3.  玩耍的过程是否连贯还是会被打断?
4.  小组活动当中是否普遍存在“团队意识”,是否做到给孩子们提供多种的选择,让他们轮流选择玩具、而非对个别孩子单独地给与特权?
5.  是否通过每天的节奏和顺序来引领孩子的生活?孩子是否需要询问接下来要做什么?
6.  教师是否通过自身的活动邀请孩子参与如圆圈活动、手指游戏?还观察等待以判断孩子们是否“准备”妥当?又或者是教师需要用语言来解释接下来的活动?

感恩、敬畏和好奇心
    儿童只有通过目睹成人在获得来自别人慷慨的给与时流露的感恩之情以及如何表达这种感受时,感恩的心态才会自然而然地在他们的心中形成。如果一个孩子说“谢谢”时时自然而然的,不是为了回应别人的期望,而仅仅是模仿时,那么这一切的发生将使儿童的终身获益良多。因此,一种对整个世界的广泛的包容的感恩之心会得到成长,这对感恩的心态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鲁道夫·史坦纳《儿童不断变化的意识》)
    有了这种早期的对这位的一切充满感恩之情的体验,深深地蕴藏在每一个儿童内心深处的爱的种子就开始在尘世间萌芽了。
    如果我们能在生命的开始阶段就在儿童的周围营造出一种感恩的氛围,那么,由此引发的对世界,对整个宇宙、对自己能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感恩之情以及丰富的、温暖的、真诚的感觉就油然而生......包括了:正直、诚实和真挚等等。(鲁道夫·?史坦纳《儿童不断变化的意识》)
    这是使儿童把以下各种品质培养成能力的基础,包括了:深刻的、亲密的爱、长的以后对承诺的信守、奉献和忠诚、真诚地赞美他人、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宗教信仰的虔诚以及自觉地全身心投入到整个世界的服务之中。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问题是:
1. 感恩、敬畏和好奇心是如何存在于幼儿园生活中的?
2. 它们是否来自成人和儿童的自然地表达?
3. 它们是否是自发的、真诚的和愉悦的?

快乐、幽默和幸福
    蕴涵于儿童身上的和存在于周围环境中的快乐对于塑造儿童的身体各个器官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这要求教师本身是快乐的,而且最重要的是教师的真诚、自然地爱,这种无条件的爱带着温暖流入了儿童成长的物质环境中,或者我们可以说它“孵化”出儿童身体的各个器官。(鲁道夫·史坦纳《儿童的教育》)
    如果你整天板着面孔,有意让孩子觉得你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这会伤害那孩子一生,你的教学计划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什么样的一个人。(鲁道夫·史坦纳《童年的王国》)
    这部分我们的问题是:
1.  幸福和快乐是否存在于儿童群体里面和他们的教师身上?
2.  老师在努力保持幽默感、快乐和“真挚、自然的爱”的方面的认真和严谨程度如何?
3.  教室里是否有快乐和大家都开怀大笑的时刻?幽默感是怎么存在于孩子们和成年人当中的?

成年看护者本身的内在发展方向
    对于换牙前的幼儿来讲,教师本身的为人师最为重要的。(鲁道夫·史坦纳《教育的本质》)
    对于一个觉醒的儿童早期教育工作者来说,她的灵魂深处会产生以下的一些感觉:我现在对这一个孩子所做的一切,讲影响到他整个成年的过程,通过何种教育方法和教学原则能使他掌握各种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内心建立起来的深深的责任感以及我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我们的生活的方式。(鲁道夫·史坦纳“当今世界的教育”1920.06.10)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儿童早期的精神环境:存在于幼儿教师身上的思想、态度和想象力,这个隐藏于教师外部行为背后的无形的领域对儿童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
    这一精神环境包括了对一下观点的认识:儿童诗一个“身体、心灵和精神”组成的三元体,他通过对地球生命的不断重复而达到进化和发展。这一认识是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和儿童和教师之间的关系理论基础。
    因此,除以上面我们提到的问题以外,我们还要注意的问题是:
1. 一个教室在自我成长和成为一个儿童早期教育工作者的过程中个人的内在发展如何?
2. 幼儿教师如何基于精神的基础培养她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3. 幼儿教师如何与同事合作,营造一个精神的环境,推动和加深对儿童和人类发展的研究?
4. 教师是否努力工作,使她所照看的儿童不因她的个人生活未决事项而受影响?
5. 教师是否充满慈爱和道德正直?她的内心和外在行为是否体现了健康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她是否努力使自己成为值得孩子模仿的对象?
6. 教师是否爱孩子?她是否致力于与家长。同事和整个社区建立一种健康的、互相关怀的关系?她是否热爱自然以及儿童身上体现出来的世界?
7. 在个人成长的旅途中,教师如何看待她与自己的过往、现在和将来的关系?

结语
     因此,本文所称的所谓“本质”是从自然地角度来定性的,最重要的是它们不是通过“最佳的实践方式”来塑造一个人,相反,它们是通过阐述内在品质来使教师赵忠培养儿童的健康发展。这些内在的品质可以有各种的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格特征的儿童群体、不同课程的特征(如幼儿园、儿童游戏中心、特别托管课程等)以及不同的时间环境(如城市或乡村、家庭、学校或托幼中心等)而不同。
     华德福的早期儿童教育采用了许多不同的实际操作方式,如节奏和节日庆典、各种玩耍的材料、歌曲、故事,甚至教室墙壁的颜色、教师的穿着或点心的菜单等等,这一切或许会被误认为就是这种教育的“本质”,这样的结果会导致一些令人莫名其妙甚至混乱的现象的产生:一张“冬天国王”的自然时间表会出现在一个热带地区幼儿园的“冬天”,或者是黄头发、粉红皮肤的玩具娃娃出现在一个学生全是黑头发、棕色皮肤的学校和人文环境当中等。这些现象暴露了一种教条的、不切实际的倾向以及仅从外表去生搬硬套。
    与这种教条、僵化的做法相反的是另一个极端,人们会把华德福教育赋予每个教师对其所负担的早期儿童教育课程的实际操作形式的决定权误解成教师可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或风格来随意决定该做什么,这样一来,又产生另一种危险的倾向,那就是儿童发展的客观需要没有得到足够地重视。
    这两种极端的做法对儿童的成长都是有害的。作为一个华德福儿童早期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地努力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条恰当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适合人的成长的道路。
   鲁道夫·史坦纳博士曾经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给第一个华德福幼儿园的教师伊丽莎白·格林丽尼斯一些建议,以下选自其中的一段摘录:观察孩子,积极地思考,跟随自己的直觉,超越模仿。
    今天,作为华德福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我们面临着不断地保持着创新的挑战,我们要主动地去观察我们所的孩子,用我们的思想去引领他们,努力地寻求有意识的艺术化的工作方式去给他们创造一些有助于他们的发展的经历。我们对这一工作的热爱让我们对自我教育和在社区里进行改革的重要性保持清醒的认识,我们对儿童和人类发展的不断地研究,我们自身的艺术和思考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人智学指导我们的工作以及我们独立工作或与他人合作等等,这一切都是华德福儿童早期教育实践的本质因素。在此,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在这个旅程中我们并不孤独,我们会彼此相遇而相互支持,这些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同伴的支持,使我们能够迈向自身的不断发展,迈向华德福教育所追寻的文明。

作者介绍:
    苏珊·霍华德,北美华德福教育协会(WECAN)协调员,国际史坦纳/华德福儿童早期教育协会(IASWECE);联络小组成员,美国日侨学院(Sunbridge College)儿童早期教育业余课程负责人,同时她还是北美华德福教育协会Mentoring Task Force的成员之一。本文选自即将出版的Mentoring Task Force的会刊。

本文转自:http://www.sunny-yard.com/viewthread.php?tid=1121

近期华德福幼儿教育工作坊
“给孩子一个受保护的童年”: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1658a50100mdbd.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9 22:46 , Processed in 0.11633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