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楼主: jssh36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北-孝感【管季超工作室】所属《师慧园论坛》为您辑录史上最强教育技术学习参考帖!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41#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00:43:06 | 只看该作者
教育技术为什么总被学校边缘化?
王竹立
当教育技术专家几乎异口同声地呼吁“用信息技术变革教育教学”的同时,在各级各类学校里,从事教育技术或信息技术工作的人却大都处于边缘位置。在大多数高等院校,教育技术中心基本被定位为公共服务和教学辅助部门,教育技术学院或系也多是一些较小的学科,无论是对学校政策的影响力,还是自身的待遇和地位都比不上重点学科和教学管理部门,在人员的进修职称的晋升上更不具优势。中小学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处境似乎也不怎么妙,连课程的去留与否也引起了争论。学校似乎只是在需要评奖、竞赛和成果申报时才想起我们。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道理很简单,学校靠谁“教”?靠老师。老师怎样才能教得好?一要有动机,或曰积极性,二要有方法和手段。动机靠什么来调动?教师的内在自觉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要靠政策。举个例子,搞多媒体教学、将信息技术引进课堂,要花费教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给予鼓励,教师凭什么这么做?“学”靠什么?靠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其中学习动机也是最主要的,而评价体系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指挥棒。如果评价体系还是传统的卷面考试分数,如果考试的内容还是以教材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学生为什么要通过网络或数字资源或各种信息技术学习那么多与考试无关的内容?

我们教育技术人为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建设、资源建设以及技术支撑服务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了更多的途径、机会、方法和条件,我们的作用也基本到此为止了。教师用不用,学生用不用,一要靠自觉,二要靠政策措施,而这些都不是由我们教育技术人决定的,而是由教学管理部门和师生自己来决定的,还有一部分是由技术开发商来决定的。除非有配套的政策和评价措施,或者开发商把技术产品做得特别好用、实用而且价格还便宜,否则要学校和师生乐于使用这些技术、产品、方法和模式恐怕很难。主动权在别人手里,而不在我们手里,我们教育技术人在学校处境焉能不尴尬?

再看深一层,学校内的教学与学校外的非正式学习是不同的,学校是一个集中、系统、大规模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地方,学校的教学大都是正规的和正式的,是需要有一定标准与规范的。因此传递-接受性教学和班级教学制是学校的主流教学模式,相对统一的评价体系也是需要的,因为这种模式、制度和标准保证了知识传承技能培养的高效、规范和可控。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模式或制度会逐渐松动,向多元化方向转变,但始终不会被全面取代。而我们很多的专家学者却试图在学校内用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等等,取代在他们看来是“顽固僵化”的传统模式,却没有看到这些“新”模式与举办学校的根本目的之间的内在“矛盾”。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等更适合于学校外的非正式学习,在学校内始终只能处于补充与辅助地位。如果在学校内教师不“教”了,都去“引导”学生上网自学了,评价指标也“个性化”了,还要学校干什么?

     从这个角度思考,教育技术在学校的边缘化是不是也与我们提倡的理念不太符合学校的需要有一定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4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00:50:18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现代信息技术,带来教育变革作者:pplong
[url=http://photo.blog.sina.com.cn/showpic.html#blogid=4bff4c09010121u5&url=http://s1.sinaimg.cn/orignal/58cc4a87gc34515eca110][/url]《信息教研周刊》封面
6月20日出版的中小学电脑报《信息教研周刊》,在“特别关注”栏目中刊登了我的一篇文章,题为“现代信息技术,带来教育变革”。具体的内容如下:
现代信息技术,带来教育变革
我国著名教育家钱学森在论述未来的教育时,曾经谈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目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价格的越来越低廉,它正逐步成为我们生活、工作与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的生存,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人与自然的物理环境,某种程度上而言,更多的是经过人工技术打造的数字化环境。
当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越来越走进我们的教育,那么,我们就应该重新审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事实上,信息技术不仅仅只是一些学科专家所谈到的只是教育教学的一个工具而已。信息技术,尤其是新的信息技术工具,将会对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当技术邂逅教育
    技术和教育的关系,是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一个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清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但技术绝不是教育的全部,甚至还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技术的革新会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变革,有的时候,技术还会主导变革的方向。
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技术一直是相伴相随的。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通常需要借助技术手段才能够得以保留或者传递,发挥着类似工具的作用。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技术本身往往并不是教育的目的,但如果没有这些技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将遇到很大的困难。
但是,有些时候,一些看上去和教育关系很密切、前景很诱人的技术,其作用其实是有限的。
早在1913年,爱迪生曾经有一个预言:“不久将在学校中废弃书本……有可能利用电影来传授人类知识的每一个分支。在未来的10年里,我们的学校将会得到彻底的改造。”到现在,这个预言正好100年,书本依然在学校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很多人尝试运用电影开展教学,但还没有人能够做到用电影来替代课本的地步。
20世纪50年代,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始尝试广播电视教育,自称“没有围墙的学校”,学生稳坐家中,通过电视观看教学课程,完成学业,实现学历教育,甚至宣称可以取代传统的学校和课堂。但是回头看看,学校和课堂仍然是教育的主阵地。
进入80年代以后,电脑和幻灯机的出现,一些技术的热衷分子憧憬着去改变传统的教学课堂模式,但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尝试与探索之后,这一技术也逐渐进入沉寂,到目前为止,可以说已经是销声匿迹。
这些事实告诉我们,教育技术,只适合偶尔为之、辅助教学,不可能渗透在整个教育过程之中,或者取代教育。
当然,一些重要的技术和发明,对教育的影响是重大的,这种影响往往是在观念层面上。因为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观念决定行为,教育在这其中也得到了改革和发展。
以美国为例,奥巴马政府为了借助技术的优势来实现“革新教育”的挑战性目标,2010年11月,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发布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NETP),提出一种技术革新教育的21世纪模式,并号召美国民众与机构一起合作来设计有效、高效且灵活的教育结构和教育过程,以期实现美国教育革命性的转变。
技术何以改变教育?
从历史的长河中看,技术的革新,大致有三次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在2500年前,教育和技术有了的第一次交汇。那个时候已经有了不少的知识,但人们主要是靠口耳相传的方式来记忆这些知识的,如果没有记住,就永远失去了。文字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最初发明文字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记账。文字最大的功能是延伸了人们的记忆,使得原来很难记住的东西,现在变得有可能了。为了让人们能够理解所发明的文字是什么,以及如何去记忆,专门教授学生认识和记忆文字的学校诞生了。
在200年前,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工业化的大生产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工人,但过去的学校很难满足需要。这个时候,另外一个重要的发明改变了这一现状,那就是黑板。黑板的发明,促成了班级授课制成为人们首选的教学组织形式,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为什么黑板有如此大的功效?这要从教学的目标说起。从古到今,教学有一个很显而易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记住、掌握更多的知识。人在学习知识时,通过听大约能记住13%,通过理解性的看大约能记住76%,如果能够将听和看结合在一起,则记忆所学知识的比例有可能达到89%。在课堂上增加一块黑板,其实就是同时实现了学习上的听和看的两大功能。到了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白板等更先进的技术设备进入了课堂,但依然是围绕听和看来支撑教学的,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可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社会和以往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知识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今天一天所产生的新知识,一个人花费一辈子的精力来记忆都来不及。依然将记忆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学必须要做出变革,从原本以记忆为主的教学,转向现在以联系为主的教学,通过探究学习,加强概念与概念之间、概念与原理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起概念和原理的网状式结构框架,真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将“联系”而不是记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需要教师和校长的教学观念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充分认识到“记忆”的黔驴技穷,充分感受到“联系”对当今学生的价值。今天,我们已经有可能来营造数字化的课堂环境,为以“联系”为目标的课堂变革提供很好的支撑。让原本散落在各处零散的资源,通过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省去学习者自己一点点去记忆、去梳理的时间和精力,让学习者可以在更宽阔的视野下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
技术的价值与困惑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不少新的气象。原本教师掌握足够丰富的资源,学生只能通过教师才能获得部分资源,现在学生可以通过技术途径自主去获得,有时候甚至比教师掌握的还要多;孩子们生活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之中,对这些技术有着天然的敏感性,运用技术没有障碍,常常比教师更具有优势……
当教师在资源占有上没有权威性、在技术使用上缺乏优势的时候,课堂教学如果依然固守传统,学生自然不会买账。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必然会给传统课堂带来冲击,但是否会取代传统的课堂,这个还很难说。传统的课堂也有自己的优势,有一些学习内容,用传统的方式来教效益可能更高。有一些学科,比如说语文,对文本本身阅读和理解,其中就有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成分在其中。如果都做成多媒体的课件,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技术呈现文本,视觉的冲击力可能很强,但学生的想象力也许就给扼杀了。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和学习的工具和手段,能带来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师生关系的改变。
当我们都意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价值,于是,教育信息化开始全面推进。而其基础,首先是硬件的大规模建设。这个问题本身就值得探讨。我并不赞同集中一些财力,对一个地区的教育现代化在短期内进行大规模的投入。看上去很壮观,但这些设备的折旧和损耗都很快,没过几年就会整体变成废品了。现代教育技术的配置,应该采用“小步走、不停步”的办法,每年进行一些投入,以便保证区域的教育信息化资源总有一部分是领先的。
大规模的硬件铺设,并不一定能实现“高投入换来高产出”的目标。因为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是在一线工作的教师。如果他们自己本身对技术不敏感,甚至还有一些排斥,那么这些硬件一定不会有大的作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关键不在硬件的配置,而是人员的配置。
教师对技术的认识,决定着硬件的使用状况。要实现高投入换来高产出,必须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加强区域层面的教师进修和校级层面的校本研修,让教师在亲身实践中体悟技术的价值和作用,萌发积极探索实践的动机。
馀论
王竹立曾撰有的“教育与技术关系新论”一文。文中指出:“教育与技术的发展史就是教育与技术不断靠拢、互相影响的历史;一方面教师和学生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以提高教与学效果,另一方面技术也通过不断人性化、智能化、廉价化来向公众靠拢,一旦这两方面的努力达到某个平衡点或结合点,就激发出变革的巨大能量,此时技术就在教育教学领域迅速普及,并深刻影响教育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我是很赞同上述观点的。前面所列举的文字的发明、黑板的出现都是很好的例证。今天,我们又站在了一个新的技术和教育相融合的结合点上,它将革新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促进新的学习方式的形成。“电子书包”将成为这一场新的课程教学变革的引擎,充分展现技术的价值和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0 01:53 , Processed in 0.36292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