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楼主: jssh36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67-82楼-【管季超工作室】祝贺《第七届全国硬笔书法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成功举行!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51#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21:36:59 | 只看该作者
李伯勇:娱乐和电子时代的汉语敬畏
2015年01月18日
来源:共识网

如果个别字词出现差错,仍可理解;现在我们面临的,却是基于专业知识的匮乏,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的电脑编辑硬是想当然地为文章作者改字。


如果个别字词出现差错,仍可理解;现在我们面临的,却是基于专业知识的匮乏,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的电脑编辑硬是想当然地为文章作者改字。
近日,我收到某杂志社寄来的样刊,有些奇怪,翻看目录,知道了该刊设有“学习贯彻习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专栏,我的一篇小文《执着地表达我们时代有根的生活》收录此中。此栏文章已在报纸上刊载过,收录于该刊可以理解。
当我翻开正文,我这篇文章的题目却是《执着地表达我们时代有限的生活》,根和限,一字之差。有根和有限,意思不一样。我当即与该刊编辑联系,经他核对真是错了,他向我道歉并解释说:我们送稿去就是这个题目呀,怎么又错了?以前多次发生这类差错,是电子排版给弄错了。
看来,电脑编辑出错,不是个别、偶然的。
我们进入娱乐和电子时代。利用电脑技术,在图书版式、图像及装帧和速度上引人入胜,内页如照片和文字安排强过前些年按部就班的传统印刷,印刷精美的活页广告上面尽是一些诸如“节日放价(假)”“妆模作样(装模作样)”一类调侃词语。这是电子——现代技术之功。现在的印刷大多是民间化的电脑公司。青年人头脑灵敏,不需要很高的文化,能很快掌握最新的电子技术。在市场竞争的机制下,他们也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把握商机,在竞争中胜出。但他们可能忽视了,同是民间作坊,同样有着专业和敬业的职业要求。像编印人文学科的书籍,仅有高超的电子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我也参与过某些诗词作品的编辑,有的我还写了序,把诗稿和序送到电脑公司,可印刷出来硬是有着显目的差错。据我了解,校订只是其中小部分的原因,而大多是公司的电脑编辑“自以为是”,他们以当今娱乐时代,新词(如把东西写作东东,把商业广告用语替代汉语语汇)层出不穷导致的随心所欲代替严肃的文字工作,顺手拈来把文稿中正确的字改成错误的字,如迁徙改作迁徒,如火如荼改为如火如茶,还认为无伤大雅。这就是专业和非专业的区别。
如果个别字词出现差错,仍可理解;现在我们面临的,却是基于专业知识的匮乏,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的电脑编辑硬是想当然地为文章作者改字。像开头说的那件事,据我的揣测,原稿和杂志编辑都都确认是“有根”,可电脑编辑硬是改为“有限”。一个作家能够表达的只是“有限”的生活,这编辑大概为我“自谦”着想,而不知道或不愿了解“有根的生活”在文学中的内涵,当然也不理解一个中国作家对语言(汉语)把握和运用的严谨态度。一个真正的作家对祖国语言是敬畏的,他吸纳时代精神气息的同时也保持着文字的根性特征。

当然在我这篇短文所表达的“有根”,是对当下社会处于“无根”而浑然不觉状态的反拨和呼吁。相映成趣的倒是,我所批评的“无根”竟在这次电脑编辑的差错里得到了印证,就是说,包括电脑编辑——许多在电脑中讨生活的文字编辑,他们以一种“无根”的姿态来应对自己的职业,倒把自己的草率从业机敏做事认为自己专业和敬业,这是在文字编辑上表现出来的时代错愕。以假代真、以错为对、以虚无代事实,也就是“失根”,正是我们时代必须正视的错愕。
电脑编辑取代传统编辑不可逆转,但传统编辑对文字(汉语)的敬畏和对专业的恪守,应该延续下来。这就意味着,市场化电子时代的编辑出版应该建立在专业和敬业上,才能在延续汉语生机中健行走远。这又涉及电子出版印刷专业化这一社会化话题了,这对大大小小的电脑公司是一个所必须正视的课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5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23:58:22 | 只看该作者
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By 刘未鹏


我经常在走路和睡前总结所学过的内容,思考遗留的问题,一段时间的阅读和思考之后,一个总体的知识框架就会逐渐浮现在脑海中。然后我会将它书写下来,然而,我往往非常惊讶地发现,当我书写的时候,新的内容仍然源源不断的冒出来,就像我的键盘自己也会思考一样。
大半年前的时候,我曾在一篇文章《跟波利亚学解题》中写到将问题求解的思维过程记录下来的好处,现在再次回忆起来,当时列出的几点其实不仅对于问题求解是大有好处,对于平时的思考也是同样的道理。
书写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 书写是对思维的备忘:人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就像是在黑暗中打着电筒往前走(事实上,我们的工作记忆资源是有限的,有研究证明我们只能在工作记忆里面持有7加减2个项目;此外认知负荷也是有极限的),每一步推导都将我们往前挪一小步,然而电筒的光亮能照到的范围是有限的,我们走了几步发现后面又黑了,想到后面就忘了前面的,想到某个分支上去就忘了另一个分支,我们常常想着想着就想岔了,想岔了也就罢了,问题是一旦想岔了太远,就很难回到当初岔开的地方了。有时候,我们是如此努力地试图一下就走出很远,同时又老是怕忘记目前已经取得的进展和重要结论,结果意识的微光就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打转,始终无法往前走出很远。而将思维过程记录下来,则给了我们完全的回溯自己的思维轨迹的可能。举个具体的例子,平时面对一个问题我们常常首先会想出几个主要的、关键的思考方向,但是这个时候如果没有笔记,就只能一个一个展开思考,结果展开思考了一个,却忘掉了第二点是什么了。如果记笔记,我就会先一二三的罗列出思考的关键方向,然后逐一展开。思考任何一个分支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但一时间没有剩余的思维去细想的话,就先用关键字记在一旁,一会回头再仔细思考。某种程度上这里笔记起到了备忘的作用。
  • 书写是对思维的缓存:正因为我们的工作记忆有限,所以我们在头脑中思考问题的时候就往往只能将几个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保持在工作记忆中,导致想来想去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打转,思维总是走不太远。这方面我就有强烈的感觉,平时在走路的时候虽然也思考问题,但总是觉得思维的广度很有限。我们不妨设想数学家如果没有纸和笔的话,数学的发展会遭受到多大的阻碍,也许爱因斯坦能够在大脑中构思一个证明的最关键环节,但是你是否能够设想不用纸笔来“缓存”思维的中间步骤,而完全在大脑中证明费马大定理呢?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能够用纸笔缓存思考的中间结果正是人类的理性之光能够走得如此之远的最重要条件。上一篇文章其实我原本的简记只有一半,另一半(更重要的那部分)却是在写成文章的时候自己冒出来的。
  • 书写是与自己的对话:在书写的时候,你不断地观察自笔端流出的信息,一行文字被你写下来之后,你就不用再将其费力地保持在大脑的临时记忆中,因为这行黑底白字会不断主动地通过视觉刺激来提醒你它的存在,于是你就可以将空出来的思维精力用于反思你自己的观点。不信你可以自己观察一下,如果不用纸笔,仅用大脑,是否很难在思考一个问题的同时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反思呢?
  • 书写是与别人的交流:每个人的思维都有一些盲点,盲点之所以为盲点就是自己很难觉察得到,虽然我用了很长的时间来训练思维的客观和清晰,但总是不断发现自己的思维仍然还是时不时不自觉地陷入某个盲区,当我对人类思维的特点了解的越多,我就越是从心底里谦卑地认识到与人讨论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每个人的盲点不一样,你的盲点可以在别人那里得到补充,别人的盲点也可以被你纠正。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含义便在于此。写下来,与别人交流,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此。除了盲点之外,我们对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的缺口一般是很难觉知的,如果自己的思考因为对某个重要知识的无知,犯了严重的错误,一般自己是难以反省出来的——如果你不知道一个东西,很大的可能性是你也不知道你自己不知道它。而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让别人发现漏洞,则是对自己知识体系的善莫大焉。
  • 有时候,语言自己也会思考:在没有付诸笔端的时候,思想在脑海中的存在形式往往较为模糊、抽象,有时甚至是图像的形式,然而,如果需要写出来,甚至写出来给别人看和别人交流的话,就必须使用文字符号,文字符号其实有自己的一套系统,计算语言学上称为语义网络,同一个概念,在大脑中模糊的感觉,和明确地表达成某个特定的词语,是不一样的。你会因为用了某个特定的词语从而想到另一个词语,你写着写着就会发现一些词语就像本身有灵性一样,将其他的词语都带出来了。有时候,这种效应会导致书写变成一场文字游戏,但好的一面是有些时候也是有益于拓宽或启发思维的。
在开始书写你的想法之前,我知道很多人不书写的原因是因为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其实这是一个怪圈,你越是不开始书写,总是拿有限的思维缓存去默想一个问题,就越是没有内容可以写,如果你逼着自己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写下来,看着自己写的内容,试着进一步拓展它们,就有可能在理性的道路上走得很远,很远。
祝大家书写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53#
 楼主| 发表于 2015-2-4 06:38:04 | 只看该作者


郑承红美眉:网上答话!!


中:管哥

右:严弟
左:三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54#
 楼主| 发表于 2015-2-5 18:46:3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55#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21:3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56#
 楼主| 发表于 2015-2-9 11:05: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57#
 楼主| 发表于 2015-2-9 23:30:2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硬笔书法发展史略论
● 退省
关于硬笔书法的起源,很多人觉得可以上溯到上古时期人们用石片、刀子刻画龟甲兽骨,并以此汪明硬笔书法是产生于毛笔书法之前的艺术形式。刀子、石片毕竟跟我们现在所用的硬笔书写工具相去甚远,刻画和书写也有一定差别。所以书法和篆刻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始终是两种艺术。我则更愿意把篆刻的历史追溯到甲骨时代。
敦煌学者提出,硬笔书法至少始于汉代。根据对敦煌文献中保存下来的两万多页硬笔写本的考证,硬笔的使用历经汉、唐、宋、元诸朝,绵延了一干二百多年,书写内容涉及文学、契卷、书信、佛经等等,使用书体包括楷、行、草,字体较平整,粗细较均匀,富有硬笔书法特色,显然是用竹、木、骨、角等材料削制的硬笔蘸墨写成。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李正宇说:“敦煌硬笔写本的发现和研究,无可置疑地证明了硬笔书写在古代实用领域的存在和流行,填补了中国硬笔书法史上的大块空白,彻底否定了数十年来那种以为中国硬笔书法起源于鸦片战争的旧说,把中国硬笔书法史提前了两千年。”敦煌学者的提议勿庸置疑,但我更愿把它称为“古代硬笔书法”,把从19世纪未发展而来的称为“现代硬笔书法”,两者或有暗合。但并非一脉相承,它们中间有着明显的间断,而工具不尽相同,是界限明显的两个时代。
现在大多数人所论的硬笔书法应该是后者,它的发展从钢笔的引进开始。相比毛笔而言,钢笔使用便利、快捷,这种优势在新文化的发展潮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鲁迅等一大批新文化运动的干将都曾是钢笔使用的积极倡导者。钢笔书写虽然在审美形式上无法与传统书法分庭抗礼,但在实用领域的占领使毛笔在原有的大量书写活动中变得无所事事,“适者生存”法则使毛笔书法逐渐成为纯审美的艺术。
当时还出现了汉语拼音化运动与文字改革运动,伴随着白话文在新文化革命中的主导地位的确立。汉语——汉文化的结构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场变化甚至冲击了作为汉文化的语言学科的最基本单元。“五四”前后的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汉字省体委员会”首席委员钱玄同提出:汉字最糟的便是它和现代世界文化格格不入,提倡汉语拼音文字应采用“罗马字母式的字母”,要清算“汉字的罪恶”。
现在看这曾经轰轰烈烈的史化运动甚至有点后怕。如果运动成功,现任还有汉字书法吗?我们不该低估汉字的魅力,她穿越数千年风雨,这场运动对她来说只是一个稍大的浪。分析一下这些观点的初衷,无非就是简便、实用、与国际接轨。这种思潮对于钢笔的普及看起来是强劲的,但无论钢笔还是毛笔,他们的载体——汉字,都不会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
钢笔的艺术化表现不可避免地要从毛笔那里借鉴,所以一些精于毛笔书法创作的有识之士逐渐将毛笔的部分表现手法转嫁到钢笔的书写上来。
1935年,陈公哲的《一笔行书钢笔千字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应该是有史可查的第一本钢笔字帖,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章太炎在序中说:“一笔成之,可以省目力、竞寸阴。”可见其主要的基调还是实用和便捷。
1939年,黄若舟出版了有关钢笔的汉字通行书写字体《通书》,该书在当时的影响小大,但后来根据此书进行整理加工的《汉字快写法》风靡全国。
1947年。邓散木、白蕉合著《钢笔字范》问世。两位先生用钢笔对线条的表现力进行了充分的尝试,评者云前者书作“秀逸疏朗,绝俗超群”,后者“气象万千,亦刚亦柔”。两人本身都是赫赫名家,书法艺术修养毋庸置疑,但是二者作为先行,有点曲高和寡。另外,他们太习惯用毛笔了,对于钢笔技法的探索必然是从毛笔角度切人的,这种直接转嫁和刚开始的探索,自然不可能获得普遍的认呵。鲁迅先生是钢笔使用的大力倡导者,但是他留下的文稿仍有大部分是毛笔写的,也是习惯所致。尽管如此,邓、白_二人为钢笔书法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仍然极为巨大。这是现代钢笔书法发展史上第一次对钢笔书写的较为系统、全面的艺术化尝试,也为钢笔书法的后来者提供了学习的范本,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自邓、白而后的十多年里,虽然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都体现出非常明显的政治化倾向,但钢笔书法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如草里冬瓜般潜滋暗长。主要的出版物有1954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先后出版的沈立峰《钢笔字的练习和写法》和黄若舟《汉字快写法》,后者是在先前《通书》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1965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林似春书写的《农民杂记钢笔字帖》和《雷锋日记摘抄》。尽管许多人认为汉字的简化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汉字文化,但当时简化字的推行的确使汉字变得“平易近人”,会读写汉字的人成倍翻升,群众基础空前壮大。
“十年文革”是中国文化一段空白,人们在文革后表现出对文化的极度饥渴。动乱平息、春风吹起,各类文艺形式复兴。钢笔书法作为一枝春笋迫不及待地钻出了地表,上海的黄若舟先生集自身几十年的书法积累,在先前的基础上,去芜存精,将先前出版的《汉字快写法》加工更名为《怎样快写钢笔字》再次出版,这本薄薄的小书自1978年首次推出后一版再版。印数超过了 1200万册。这惊人的数字。表明钢笔书法正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高潮刚刚开始。1980年庞中华《淡谈学写钢笔字》出版,序中首先提出了钢笔字书法的概念,许多人评价这是一本对于中国现代硬笔书法具有敲门砖意义的字帖。正因如此,1982年由《浙江青年》举办的第一次全国大赛也使用了这一概念。1983年初,梁锦英的《钢笔书法》出版。同年,庞中华开始在中央电视台推出《钢笔书法讲座》,钢笔书法第一次与全
国媒体结缘,信息传达极为生动、准确的优势,使得庞中华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不管现在硬坛如何评价庞体。但庞中华对于硬笔书法的推动是毋庸置疑的,他推动了空前的硬笔书法高潮。
1985年在杭州创办r钢笔书法的专业性刊物《中国钢笔书法》,这份刊物直到今天也还是硬笔书法界最为专业、最为权威、影响面最广的期刊。
同年,杂志社联合多方力量举办了第二届全国钢笔书法大赛(一说第三届),直到今天还被硬笔书法人津津乐道的此次盛大赛事,对于硬笔书法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意义,获高奖的仇寅、刘惠浦、任平等人几乎成了当时青年的偶像,受追捧的程度,丝毫不亚于今天的歌星影星。
中日之间文化交流逐渐频繁,1984年11月的团体访问及1986年1月只本仓敷硬笔书道学院作为艺术组织的来访。将他们的“硬笔”及“硬笔书道学院”的艺术等概念带人我国,启发了我们对此艺术的重新命名。客观地说,硬笔这一概念显然要比钢笔来得更为宽泛、合理,所以我们顺理成章地扔掉了几十年的概念,硬笔书法之说成立。有趣的是,硬笔书法界的国赛——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以及专业刊物《中国钢笔书法》却一直沿用了原来的概念,大概是因为原来的称谓已经形成品牌的缘故。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硬笔书法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也是迄今为止的最高潮,全国习字热潮风起云涌。各类硬笔赛事此起彼伏,硬笔书法艺术概念不断演变。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人们对于硬笔书法的热度开始慢慢冷却。一些早年取法古帖而崭露头角的硬笔书法先行者因为硬坛的冷寂而逐渐转向了毛笔创作。继续对硬笔书法抱有兴趣和热情的书法人开始审视自我,进入对硬笔书法冷静而理性的思考。虽然有点沉寂,但相对普遍的艺术化倾向却开始发展。80年代的几项重要赛事,大多数作品是学时人的硬笔书法,而90年代末的第六、七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的参赛作品,懂得取法古帖的越来越多,而且作品也写得越来越精,对于古帖的吸收和消化出现了长足的进步。
“七届中钢”中出现注重作品装帧的倾向。2001年的“八届中钢”甚至出现了长达6米的长卷,其作者也如愿以偿地获得了最高奖,“九届中钢”等重大赛事中注重装帧的作品越来越多,其实这是硬笔书法作品艺术化的又一发展。
毛笔在实用的舞台上唱了几千年的戏才在钢笔的入侵下不情愿地退出,逐渐演化成为今天的纯艺术,而现代硬笔传人中国只有百年历史,尽管受到电脑、电话的影响逐渐在信函、公文等领域失去阵地,但仍然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固守实用的领域,不必担心退出实用舞台。
现代硬笔书法发展之迅速令人赞叹,硬笔书法相对毛笔而言。是蚂蚁对大象,蚂蚁永远也长不成大象的样子。但蚂蚁自有优势,数量多,蚂蚁所能到达的缝隙,大象永远也走不进去。同样,毛笔笔法的丰富,硬笔很难企及,但是拿着硬笔写字的人一定比毛笔多,这种便捷,毛笔也无法抗衡。某种程度上,硬笔和毛笔共同构成了现在的书法艺术!
原载《中国钢笔书法》杂志2006年第7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58#
 楼主| 发表于 2015-2-9 23:31:46 | 只看该作者
搞硬笔书法有啥意思?

                                                     ■ 亓宏刚
    有次,我去参加省作协的文学研讨会,会议结束之后,省作协主席和我闲聊之时,问我现在具体做什么工作。当他知道我是在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专职搞硬笔书法工作时,便用很惊讶的表情说:“你搞硬笔书法有啥意思?硬笔书法还有搞头?我觉得硬笔书法没啥意思。”
    我们暂且不讨论省作协主席为什么这样问我,为什么这么瞧不起硬笔书法。总之,我在这里要肯定地说一句:“硬笔书法大有搞头!也很有意思!不要瞧不起硬笔书法!”
    自从06年的4月份我进入青海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办公室工作以后,才认识到硬笔书法的发展潜力和她的重要性,才越来越觉得硬笔书法大有搞头!这里,很多人可能要问我:“电脑已经发展到了即将取代手写的程度,谁还搞硬笔书法?”问的好!就是因为这样,我们才更要大搞而特搞硬笔书法。胡传海先生在《书法》杂志的卷首语里说,现在有人开发了一种软件,只要把你平时手写体输入进去,以后你用电脑里打出来的字就是你自己平时手写的字体了。说是这些人弄这个玩意儿主要是嫌写信时用电脑里打出来的字冷冰冰的,没人情味儿。是的,这样可以有一点人情味儿,但是,大家仔细想一下,即便是这样,花了钱(据说大概得花5000元左右)不说,我觉得还是没有自己亲自手写的更具有人情味儿呀。再退一步讲,你有钱,你想把那玩意儿做出来,方便自己以后写东西时用,那么,自己手写的字跟狗爬一样,你好意思做吗?就是做出来,你好意思用吗?让枪手帮你写,那还有人情味吗?意义何在呢?所以,我觉得,还是抽出打麻将或喝闷酒的时间,来练练硬笔字是很有必要的。
    一次,我和几个朋友去吃饭,饭桌上一位广告公司的老总见我是搞硬笔书法的,就讲她的一次经历给我们听。她说,有一次她去一家单位谈业务,那家单位的老板很有气质,他的穿着打扮也很有品位,非常具有现代男人魅力,很吸引女生。可就是那位老板在订单上签了字以后,她说她差点晕倒。因为这位老板写的字比三岁小孩写的字还要难看。一个人的光辉形象一下子就在大家的心中降低了许多。她讲完这个故事,我们全场大笑。这件小事情的后面说明了什么?我们是不是有空的时候应该在也练一练自己的硬笔字,提高一下自己的文化涵养呢?
    我上大学的时候,家里没钱给我寄生活费,我既要读书,还得挣钱养活自己。在校外打工,影响学习。刚好学校学生工作处有份工作,需要贫困生来做,可是,学校里有组织能力的贫困生太多了,需要竞聘上岗。我的组织能力算不了什么,当时的竞争非常激烈。应聘那天,我差点紧张地哭了出来,因为,这份工作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最后,我竟然被学校录用了。原因就是我比他们的硬笔字写的好。学生工作处的工作,整天就是抄抄写写的,组织能力考核完以后,肯定就是看谁还有其他特长了。学生工作处也不可能整天用一些能写诗,能唱歌,能跳舞的学生。最具有实用价值的人肯定还是像我这样,硬笔字写的比较好的学生了。就是因为我经常坚持练硬笔书法,竟在上大学期间捡了个饭碗,没饿肚子。
    上面,我说的都是小事情,往大的说,书法也是我们国家的国粹。如果,我们丢弃了她,就等于丢弃了国粹,大家说遭罪不遭罪?别说作家协会搞大的活动,我们硬笔书法家协会也搞过大的活动,硬笔书法也进过中国军事博物馆的展厅;硬笔书法人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过会;也和世界上其他国家联合开展过活动;硬笔书法字帖也远销海内外;硬笔书法也推动过我国及其他国家制笔业的发展;举不胜举。这些难道还不能够说明硬笔书法有意思吗?
    再回到刚开始的那个话题,那位省作协主席的字,我见了,不仔细看,认不了几个。他是作家,错别字肯定写的比较少。可就是他们的领军人物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同志,前阵子在给别人题词时,却写出了斗大的错别字,全国上下各大媒体还纷纷报道过。当然,我也不是否认作家们的伟大成绩。也没有攻击他们的意思。我本身也是一名业余作家。只是,这位作协主席用很瞧不起的表情看待我们搞硬笔书法的人,我就觉得不太妥当了。所以我个人认为,不管一个人是在继承和发扬我们伟大祖国的任何一种文化或者艺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他和支持他所做的事业!
                       发表于《书法报·硬笔书法》2008年12月1日理论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59#
 楼主| 发表于 2015-2-9 23:43:58 | 只看该作者

硬笔书法何时才能走出困境

甘泉子  张全义

钢笔自清季进入国门,已近一个半世纪。由于其携带方便,书写简便,不像毛笔那样需要备砚、研磨、洗笔,所以长期为知识阶层所钟爱。在数量有限、价格不菲的年代,一度成为身份的标志,男女之间,甚至以此为定情之信物。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同时升温,协会林立,展赛频繁。曾几何时,硬笔书法风头强劲,甚至超过了毛笔书法。进入新世纪,毛笔书法方兴未艾,持续升温;而硬笔书法则渐趋低迷,风光不再。许多曾经在硬笔书法国展中脱颖而出的书家,在诸多因素的左右之下,纷纷改弦易辙,弃“硬”从“软”,加入毛笔书写者行列。

在这热冷渐变与书家易辙的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硬笔表现力的局限。

平心而论,较之毛笔,硬笔的表现力极为有限。谈及毛笔的优势,汉代书家蔡邕在《九势》中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毛笔一如流水,至柔且至刚。它能传达虞姬挥泪的缠绵悱恻,又能表现霸王扛鼎的雄健刚强;它能演绎老僧木讷的含蓄内敛,又能彰显金刚怒目的激昂豪放;它能字字如漆,以实取胜;又能笔笔留白,虚实相生。可以说,在水与墨的巧妙配合之下,毛笔能将虚实、浓淡、明暗、刚柔、粗细、轻重、疾徐等艺术对比法则中的表现空间最大化。

硬笔则不然。除字法、章法外,书法构成的其他诸要素,硬笔的书写局限性显而易见。它无法像毛笔那样去表现笔法、墨法的丰富变化。以书体而论,毛笔可以随心所欲地表现任何一体,但硬笔在书写楷书、隶书、行草书方面尚可差强人意,对于金文、篆书等先秦文字,就捉襟见肘,力不能逮。以大小而论,毛笔可书蝇头小楷,又能书擘窠大字,硬笔只适合书写小字。

其二,理论支撑力的单薄。

两汉以降,历代书家在毛笔书法的理论建构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出张怀瓘、孙过庭、欧阳修、项穆、包世臣、康有为等一批卓有建树的理论大家,《书断》《书谱》《书法雅言》《艺舟双楫》《广艺舟双楫》等一批经典著作给书法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营养。可以说,传统书论几乎涉及到书法体系的所有领域,已经建立起了规模宏大的毛笔书法理论大厦。建国以后,尤其是八十年代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以来,新生代书法理论家在理论探索方面亦取得可喜的成就。理论作为先导,在书法创作实践方面起到了引领与推动作用。

硬笔书法在理论构建方面,先天既已不足,后天又乏善可陈。许多硬笔书法理论研究者,原创力不足,其研究多取毛笔书法理论,以资硬笔书法之用,且流于技法层面,学术内涵单薄。尽管软硬二者之间多有相通之处,但由于书写工具的区别,亦多有不通之处。强行移植,未免方枘圆凿,扞格不入。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之后,贫血的理论无法推动创作的前进,硬笔书法的实践已经落入裹足不前的困境。

其三,书坛名利场的左右。

书法作品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商品;书法家需要艺术来滋养,更需要物质来生存。较之毛笔书法作品,硬笔书法作品的社会认可度较低,很少有人购买硬笔书法作品悬诸于室,以增风雅;除了名人以硬笔书写的手稿、题词等之外,很少有藏家从艺术欣赏或投资营利的角度去收藏硬笔书法作品。能够靠出版字帖获得稿酬版费者,毕竟屈指可数,相当多的职业硬笔书法人,不得不选择办班课徒。这样的现状,使得硬笔书法创作者沦为书坛的边缘人或弱势群体。在市场经济背景的当下,市场已经成为艺术活动最重要的推手,在这个推手的左右之下,硬笔书法的低迷自然成为难以逆转的必然。

另外,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使得硬笔书法创作者难以获得起码的名分。毛笔在手,即使书写水准一般,善意者也会敬之以“书法家”的名号;而即使是书写水准很高的硬笔书写者,也都不会被社会所充分认可,以至于连硬笔书法人都觉得别人冠以“硬笔书法家”的名号有些滑稽。

其四,书写美观性的式微。

几千年崇尚书法与敬惜字纸的传统,使得古人的认知观念里,知识分子写一笔漂亮的汉字诚属天经地义,如果书写水准太差,难免遗人笑柄,沦为谈资。历朝历代,多有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徽宗赵佶一样痴迷书艺的帝王。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帝王的喜好成为中国书法异葩奇秀的重要原因之一。自隋代推行科举选士以来,封建王朝非常重视士子的书法,书写水准成为决定士子科考仅次于写作水平的重要因素,个别朝代甚至设立专科,以书取士,这无疑有力地激发了知识分子的学书热情。

改革开放以来,之前政治运动给文化以及国民的文化精神带来毁灭性的破坏,由此引发的文化断层与传统割裂,使得全社会对于书写美观性的追求不断下降,书写水准整体下滑。一些书写水准低下的名人,书写时有意将字形笔画极度夸张,或者写得极为潦草,以表现所谓的个性,粗俗不堪的“遮羞签名体”应运而生并大行其道,千人一面,俗不可耐。

其五,学校书写环境恶化。

模仿性是学习的基本属性之一,模仿也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越是起始阶段的学习,模仿性越强,模仿也越易于入门,所以教师的书写导向往往决定着学生的书写导向。近些年来,师范院校在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方面对在校生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对三笔字几乎没有要求。这样的培养导向,使得教师中擅长书写者凤毛麟角,其整体水准在不断逼近医生的书写水准。学生在黑板上与作业中很少能看到老师潇洒的笔迹,在学习书写最重要的阶段得不到正确的引导,看不到值得临习的范例,在日复一日的不良书写中将错误的方法转化为很难纠正的肌肉记忆。

另一方面,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疲于奔命,为了完成作业,学生不得不常年快速书写。初学阶段,对于楷书这样的静态书体而言,书写速度不宜过快,一旦偏快,书写质量无从保证,正确的书写习惯也无法养成。

找原因易,寻策略难。由于硬笔自身的缺陷以及影响硬笔书法的诸多顽症,在当今体制下没有疗救的良药,救赎陷入困境的硬笔书法,显得极为困难。几年前,在与曾如影先生的一次关于硬笔书法的对话中,曾经在硬笔书坛享有盛誉的齐玉新先生亦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悲观情绪,认为硬笔书法作为一种“亚艺术品种”,“坑底太浅,再挖也没有水出来了”。至于当下硬笔书法界对于硬笔早于毛笔结论的精微考证与学术争论,于事无补,顶多只是为硬笔书法争得一些无关紧要的颜面而已。

倒是鼓励和引导在校师生加强对硬笔书法的学习,不仅有助于良好气质的培养,也不至于人们对手工书写越来越陌生。在“书法进课堂”的号召之下,如果能够保证好的师资力量的配备,说不定哪一天,我们的后来者会在硬笔书法上能够找到一个突破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60#
 楼主| 发表于 2015-2-13 13:17:56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书法报》创刊并将公开发行
    由中国文联主管、中国书协主办的《中国书法报》(周报)将于2015年1月创刊并在全国公开发行。
    凡中国书协会员由中国书协出资订阅,《中国书法报》社负责发行。为及时准确将报纸寄达,各省和全国各行业的中国书协会员(含户口、工作关系在本地而常住外地的会员,不含尚未颁发《会员证》者和已故会员)的邮政编码、通讯地址、手机号码、《会员证》编号等信息,由各地(市)书协在2014年11月底前统计上报本省书协或行业书协,再以省或行业为单位于12月5日前汇总至《中国书法报》社。以上订阅信息由各省书协或行业书协上报后,如再有变更,则由会员直接与《中国书法报》社发行部联系。
    其他读者请在邮局或《中国书法报》社发行部订阅。
    一、《中国书法报》 订阅信息                    
    国内统一刊号CN11-0286,周报,全年定价130元,国外代号WK9185。
    二、订阅方式
    1、通过邮局订阅:邮发代号1-237,全国各地邮局(所)均可订阅。
    2、通过报社订阅:《中国书法报》社发行部常年办理随时订阅邮购业务,
联系电话010-64060749,010-56278839,  传真010-64060749,   
E-mail:zhengding@zgsfb.com  联系人:陈英嘉、朱化杰。
    银行汇款,户名:《中国书法报》社   账号:0200206809000012936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团结湖支行。
    邮局汇款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文联大楼《中国书法报》社财务部(收),邮政编码:100125。                                             
                                                     《中国书法报》社
                                                     2014年10月30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5 00:56 , Processed in 0.07950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