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楼主: jssh36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季超与孝南区实验小学朋友们一起看的有教育意蕴的小故事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61#
 楼主| 发表于 2015-5-17 06:51:39 | 只看该作者
路 标
李雪峰

    在荒凉的非洲大草原和沙漠上,有许多的野象群。那些大象们经常穿越沼泽地,但却很少有陷进沼泽的。
    人们很奇怪,这些狼和斑马等许多动物的葬身之地的沼泽地,庞然大物大象怎么竟如履平地呢?经过多次的探索和研究,人们发现,原来大象们经过这些可怕的沼泽地时,有自己的“路标”。
    这些路标是沼泽地上的小树丛。每一群大象穿越沼泽地时都要沿着这些树丛走,并且用它们有力的鼻子,将树丛一边的树枝和叶子一点点折断和摘掉。每一群大象都这样,所以天长日久,危险的沼泽地上都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一行横穿沼泽地的树丛,它们往往一边枝叶茂盛,而另一边则光秃秃的,几乎没有任何树枝和树叶,沿着这样的树丛走,就会避开许多险境丛生的可怕泥潭,平平安安地走过漫漫沼泽地。
    更令人钦佩不已的是,每一群大象都会小心翼翼地维持这种路标,绝没有一群大象因为自己的行色匆匆或只是偶尔经过,就放弃这种繁琐的义务。生命最平安的通道,是不管我们经常经过,或偶尔经过,都不放弃自己维护通道的那一种责任。坚守这种责任,即使我们沉重如大象,我们也会如履平地地经过种种生命的沼泽;放弃这种义务,即使我们轻捷如小鹿,我们也肯定会深陷于泥淖而不能自拔。
(摘自《为他人开一朵花》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62#
 楼主| 发表于 2015-5-17 06:52:16 | 只看该作者
美国教育部长的邻居
李良旭

  一次,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在美国当时的教育部长威廉·贝内特家采访,他发现这位部长的别墅很豪华、很气派,不禁发出啧啧赞叹声。心想,住这么好的房子,这位部长家旁边的那些邻居,一定不是达官,就是显贵。
  出于一种职业的敏感和习惯,崔永元采访完这位部长,就随意地向这位部长打听,她的邻居是些什么人?
  说到邻居,这位部长显得十分兴奋,笑着说道,我的邻居,左边住的是一个修下水道的水管工,右边住的是一个超市营业员,他们住的房子和自己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是,左边人家的下水管道从来没有堵塞过,而我家的下水道却常常堵塞;右边人家下班后,可以从超市顺便买些菜回来,而我下班后,却还要到超市去买。他们虽然都是蓝领,但收入并不低,与我这个部长收入不分上下,社会地位很高。
  这位教育部长的回答,让见多识广的崔永元暗暗吃了一惊。他疑惑地问,你家下水管道堵塞了,不能请那个修下水道的邻居来修一修吗?你是一个部长啊!
  这回轮到这位部长惊讶了,她说道,这怎么行?这是绝对不可以的,因为他有他的维修单,有一个先来后到的问题,不管你是教育部长还是副总统,必须要排队,排到你才是你,而且是有时间约定的。
  这位部长耸耸肩,两手一摊说,从某种角度上讲,我作为一名政府官员,只有尽力为他们搞好服务,这才是我必须要努力做到的。他们作为纳税人,有权监督我们政府的工作,因为我们是他们选举出来的,如果我们干得不好,他们就有权将我们赶下台,这是一个公民应有的权利。
  这位部长还脸露羡慕的神色说,他们可真是难得的人才啊!左边的那位邻居,他是那么的聪明,竟然能将堵塞的下水管道修通;右边的那位邻居,竟然能将那么多商品的价格、规格、性能记得那么清楚,他们可比我聪明多了。如果我从部长的位置下来了,还真的不知能干些什么。他们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啊!
  采访结束后,崔永元一行从部长家出来,那个住在部长家左边的下水管道工,驾驶着一辆奔驰小汽车下班回家了。他从小汽车下来,手里还拿着个大扳手。看到部长送客人出门,俩人很亲切自然地打着招呼。
  部长与下水管道工和超市营业员做邻居,不仅没有感到身份的降低,反而感到这是一种荣幸。社会分工的不同,并没有降低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
  每每谈起这次采访经历,崔水元总感慨不已,心潮起伏。
(来源于《羊城晚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63#
 楼主| 发表于 2015-5-17 06:52:48 | 只看该作者
像撒哈拉植物一样活
马 德

    一棵在撒哈拉沙漠死去一百年的植物,如何复活?
    答案是:滚。
    这棵干死的植物,把自己蜷缩成一个球。在风无休止地吹动下,一刻不停地在沙漠里滚动着。被吹上沙丘,又被吹落下来,被摔打在裸露的岩石上,又踉跄前行,被沙苦苦地掩埋一阵子,再从掩埋中被剥离出来。没有方向,没有目的地,甚至,它都不知道,能不能重新活过来一次。
    但它所能做的,只有一件事:日夜不停地滚。
    当然了,它在寻找机会。撒哈拉沙漠长年干旱,每年只偶尔下一两场雨。对于这棵植物来说,它只是为了赶上这场雨。而且,重要的是,在这场雨降下的时候,它恰好要滚落在一个低洼地带,而这个低洼地带,恰好可以蓄下一小汪的水。
    也就是说,它滚一百年,只为与这一刻相逢。
    在水洼里,它的枝干吸饱水分,不用几分钟,便迅速地舒展开来。因为,还有一件更伟大的事情等着它完成。这时候,必须有雨滴落下来,准确地说,是砸下来,正好砸在舒展开的枝干每一个种囊身上。
    一粒种子被砸落下来,又一粒种子落了下来。在几个小时之内,刚刚落在沙砾里的种子,便破土而出了。它们必须要赶上水分蒸发的速度。接下来的日子里,它们迅速长高长大,开花,结果,一刻不停。它们要在生命短暂的时光里,尽可能地去灿烂。
    它们没有时间去想得与失,也没有工夫去叹气和哀怨。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能够活过来,就是生命给予自己最大的奇迹了。除了赶紧灿烂,容不得它们去想别的。
    这种植物开白色的四瓣小花,吐黄色的蕊,迎着沙漠最毒辣的阳光,花瓣也要晕染出绝美的光色来。它迎风起舞,也随风摇曳,一个生命所有能灿烂的部分,它一点也不去放过。
    因为,它知道,地面上的水分很快就要蒸发掉,它也很快会被太阳炙烤而死。然后,还得蜷缩成一个球,继续在浩瀚的沙漠里滚下去,几年,几十年,上百年,甚至,生命从此再无灿烂的可能……
    这部关于非洲的纪录片,看过好多遍。每一次看,都感喟颇多。与这株植物相比,10个人有9个活不成这样,活60年有59年活不成那样,一句话,我们活得太糟糕了。我们糟蹋了太多的好时光,只是因为看起来可以有足够长的时间活。当我们不为生存操心的时候,就会为生活所牵绊。一颗心缠绕在纷乱的红尘之中,可以为名活,为利活,为得失活,甚至为烦恼活,就是不为灿烂和明媚活。
    于是,常常看到的情形是,一个人,只有在突然知道自己来日无多的时候,才想着放下一切,灿烂去活,可是已经来不及了。也仿佛是,每一个人,都要经过无数年的空耗,才换得这一刻的清醒。
    这样看来,活到清醒太重要了。就像这棵撒哈拉的植物,什么也不去想,一心灿烂去活。其实,当一个生命活到了这个份上的时候,任何生活的琐碎已经羁绊不了它。
(来源于《羊城晚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64#
 楼主| 发表于 2015-5-17 06:53:22 | 只看该作者
国情教育也可以“美到想哭”
黄运荣

  国情教育是每一个国家都必须的,但怎样的形式才能让人们吸收和接受,却大有学问。在温哥华,就有这样一部国情教育片,能令加拿大国民甚至外国游客愿意掏20加元(约合120元人民币)排队购票入场观看,而且观后大呼“震撼到无语”以及“美到想哭”。这就是温哥华在今年6月底开始推出的《飞越加拿大》(FlyOver Canada)。

  该片只有短短的10分钟,向人们展现了加拿大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从东海岸纽芬兰岛的冰山,到魁北克无边无际的枫树峡湾;从安省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到中部丰收的大草原;从落基山脉的雪山,到西海岸温哥华岛的沙滩;从夏日的冲浪、远足,到冬天的滑雪、冰球……从内容来说,可以说是典型的国情教育影片。

  那么,为何这部加拿大国情教育片会既叫好又叫座呢?原因是有关当局在片子加入了高新科技元素和娱乐成分,将一部简单的国情教育片打造成为一个全新的4D模拟飞行娱乐项目。这是加拿大首个,也是目前全加唯一的一个4D模拟飞行项目,这样的项目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没有几个。

  据悉,该项目总共花了2年半的时间和1600万加元的资金完成。屏幕超大,不但包括20米高的半球形屏幕,连脚下都是屏幕,非常逼真。除了用最新电子技术制作的超高清片段,让人震撼的影音效果外,还有移动座椅随着飞机的转向而移动,让观众可以体验到乘坐直升飞机飞遍加拿大的快感和感受到这个国家的壮美,还利用水雾、微风和香味让观众们更加有身历其境的感觉。

    所以,只要肯动脑筋,沉闷的国情教育也可以成为人生中震憾的体验。

(来源于《羊城晚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65#
 楼主| 发表于 2015-5-17 06:53:58 | 只看该作者
触目皆他人
游宇明

  我所在的城市,大面积更新了红绿灯行人指示标志。新的行人指示标志灯,每逢红灯会说:“红灯,请留步。”碰上绿灯会说:“绿灯,请过马路。”一些人都觉得这是过度服务,除了制造噪音别无意义。跟一位熟悉的交警谈起此事,交警说:“这是为了方便盲人上街,因为他们看不到信号、字幕。”交警的话让我恍然大悟,一般人想这个问题,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而没有考虑到自己不需要的服务,恰恰是特定人群最需要的。如果我们站在别人的立场想事,得出的结论就大不一样。
  有个刚从乡下来的朋友,不会使用银行的自动柜员机,让我教他,却专门挑个阴雨天上街。我开玩笑说:“你拜师也不挑个日子,这种天气出去,多让你老师为难啊!”朋友说:“阴雨天去银行的人少,自己占用柜员机不会影响别人办业务。”听了这话,我立即肃然起敬。
  近年来去一些风景区,发现在著名景点旁照个相很不容易。游客分两种,一种霸占了景点老不下去,左边拍了照,还要右边拍,站着拍了照,还要坐着拍,一折腾就是十来分钟,听凭后边的人挤得像罐头鱼一样;一种非常愿意替他人着想,他们选一个角度拍那么一两张立即走人。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触目皆是他人。在家里,除了自己,还有父母、配偶子女、兄弟姐妹;在外面,除了亲戚,还有朋友、同学、同事、熟人、陌生人。我们几乎每天都需要跟别人打交道,也需要关注别人的身心需要。如果一个人说话、做事永远只考虑自己,别人就不会愿意跟你相处,更不会乐意向你付出他们的善意,你也就在客观上成了孤家寡人。
  在心里给别人留一个位置,遇事少想点自己多考虑一下别人,其实也是在为这个社会打造持久的美丽。
                                       (来源于《今晚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66#
 楼主| 发表于 2015-5-17 06:54:31 | 只看该作者
告诉孩子们,这里发生过什么
吴非

    2007年夏天,我在芝加哥中途机场转机时,看到候机大厅里有一处展厅,除了有中途岛海战的图片展与电视片介绍,还有一架海军的野猫式战斗机悬在大厅上方。我这才知道“中途机场”就是为纪念中途岛战役命名的。在1942年6月那作为改变太平洋海战战局的关键一役中,美国海军牺牲了三百多名官兵,其中多数是舍生忘死的飞行员。
   
    我要搭乘的班机还有近两小时才会到,这使我能比较从容地在展厅里看完了全部展示内容,逗留了好一会儿。
   
    在展厅里看到这样的话:
   
    你们当中任何一位参加中途岛海战的人,都为我们的历史写下了光荣的一页。与你们共同战斗是我的骄傲。
   
    ——尼米兹将军
   
    对于永远没法回来的人,和那些即使尽了最后的努力也没有如我们般幸运的人,我要告诉孩子们,他们的父亲所做一切,以及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一等兵小学志愿者埃德加·R·福克斯
   
    什么是“小学志愿者”?我猜想可能是指对孩子们进行和平教育、历史教育的人士。
   
    六十多年过去了,还有多少人会记得那些往事?那些中途岛战役后出生的人,年龄大的已经65岁了。幸存的老战士们没有忘记,是牺牲者用生命换取了胜利。
   
    在这样一个繁华的都市,在这样一个繁忙的飞机场,却有这样一处纪念牺牲者的地方。这就是社会教育理念的不同。我不禁很想呼吁有关方面转换一下思路,我们的机场候机厅已经清一色地很像市场了,有谁想到可以用于纪念先辈为民族独立奋斗的历史呢?
   
    我想起2003年夏天访问圣彼得堡的事。先住在涅瓦大街南头的莫斯科酒店,对面就是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卡娅修道院,陀斯妥耶夫斯基、鲁宾斯坦等人就安葬在这里,令人遐思不已。第二天,临时换宾馆,搬到布尔科夫斯卡娅饭店,这个饭店不在彼得堡老城,可是我却觉得很运气,因为它就在二战胜利广场边上,从楼上能看到广场中央的“列宁格勒英勇保卫者纪念馆”和高耸的纪念碑。黄昏,我到纪念馆瞻仰。纪念馆主体建筑是名为“封锁”的环形露天大厅,由花岗岩围成,环形石壁南部有缺口,象征冲破围困。两侧石壁上分别用金字镌刻着“900天”和“900夜”。卫国战争期间,圣彼得堡——当时称作列宁格勒,被德军围困900天,军民誓死不降。围城内每人每天供应面包仅仅125克,最终战死、冻死及病饿而死者总数有80万人。
   
    晚上九点,纪念馆已经闭馆。我流连之时,有两位身材高挑的姑娘也来到纪念碑,她们大约20岁,看她们惊奇张望的神色,不像是见多识广的彼得堡人。她们崇敬地凝望每一面浮雕,不时低语。她们从哪里来?我想,一定是初次从遥远的地方来到教科书上知道的彼得堡。可惜我的俄文早就忘得一干二净,我真想知道她们为什么会在这样的时分来到这里,不愿离去。
   
    在莫斯科红场,曾见到四五对新婚的青年向无名烈士墓献花。这是苏联时期的传统,即使苏联解体,青年们仍然这样。
   
    我感慨这样的事,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许多该做的事我们没有做好。有一次,在江东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看到教师带中学生参观。学生埋怨“晒死啦”,教师则哄这些高中生“一会儿就好”。还有许多出格的,如学生嬉闹,教师则躲在阴凉的地方。我真的不知说什么是好。好多事,我们那一代人做得还不错,到了现在,什么理由都能抬出来,什么“敬重”也没有了。为什么在中国这样一个为争取民族解放经历了苦难的国度,有些人不愿意纪念过去呢?我不敢想。
   
    所以,我想,我们必须经常地告诉孩子们:以前发生过什么,这里发生过什么……

  (来源于《文汇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67#
 楼主| 发表于 2015-5-17 06:55:06 | 只看该作者
飞越疯人院
周东江


    先讲个段子:

    精神病院里,医生在测试三名患者。医生问第一个患者:“3乘3等于几?”“274。”

    医生又问第二个患者:“轮到你了,3乘3等于几?”“星期二。”

    医生又转向第三个患者:“轮到你了,3乘3等于几?”“9。”

    “很好,”医生称赞道,“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这还不简单?用274除以星期二不就得了!”

    一般而言,这就是精神病患者的思维。但是,现实中也有“二般”情况发生。

    不久前,广西藤县一家精神病院,42名精神病人演出了现实版的《飞越疯人院》,挟持、抢钥匙、“越狱”、打车、还钱、道歉……精神病人清晰的思维不逊常人,这也引发了民间关于逃脱者“被精神病”的诸多猜想。

    曾与采访过精神病院的人聊,才知道,在精神病医生那里,秉持的常是“有病推定”原则,你只要被送进来,无论你怎么证明自己没病,都只能证明一点:你的确病得不轻。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讲的是意大利的三个正常人如何成功从精神病院走出。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一个运送精神病人的司机因为疏忽,中途让三名患者逃掉了,为了交差,他把车开到一个公共汽车站,许诺可以免费搭车,然后他把三名乘客当做患者送进精神病院。我们姑且把这三名不幸的乘客分别称A、B、C。下面是他们各自的努力———

    A努力想证明自己没病,不停地告诉医生:我没病,我真的没病,你看我知道地球是圆的。当他解释到第14次的时候,护士给他打了一针。

    B冷静地告诉医生,他是社会学家,知道美国前总统是克林顿、英国前首相是布莱尔。当他说到南太平洋各岛国领袖的名字时,护士给他打了一针。

    C进来之后什么话也不说,该吃吃该睡睡,医护人员无论为他做什么,他都说声谢谢。结果到了第28天,医生就让他出院了。他一出院就马上报警,于是又把A、B二位救了出来。

    文章作者感叹道:一个正常人想证明自己的正常,是非常困难的。也许只有不试图去证明的人,才称得上是个正常人。

    在现实社会中———我说的是精神病院外,这样的规律也适用。有些时候,有些事情,你越是想证明自己,就越无法证明;越是想洗清自己,就越描越黑。就像甘珀森法则所描述的:越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并不一定发生,越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却有可能发生。唯一能证明自己的办法就是不去证明,让历史告诉未来———就是没现在什么事。等过了那个混沌阶段,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可是,有多少人能想明白这一点呢?不少人在心里装着一个“疯人院”,或者叫心狱,自己把自己看得死死的。他们貌似强大,内心却极为不堪一击,为掩饰这种脆弱,便造出各种各样的名头来证明自己强大。其实,你越是炫富拼爹比背景、卖乖出丑博眼球,一副真理在握的样子,别人越认为你病得不轻。就像相声里说的:自打得了精神病,整个人精神多了。

    套用两句俗语“舞台小社会,社会大舞台”,“台上是疯子,台下是傻子”,可以把个别词换成“疯人院”。有的时候,不管你是角儿还是观众,都需要超然物外,保持清醒的头脑。

    低调,从容,淡定,不证,不争。这在有些人眼里可能是懦弱无能的表现,但老子告诉我们: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参透这些,你就能飞越各种“疯人院”。就像一个段子讲的:飞机飞过一个精神病院,突然驾驶员笑个不停。空中小姐很好奇,飞行员说:“他们发现我逃出来后,一定会气疯的!哈哈哈……”
(来源于《今晚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68#
 楼主| 发表于 2015-5-17 06:55:48 | 只看该作者
担点儿责任
郭文杰

    我从小在胡同里长大,常会听到家大人一边打孩子一边训斥,不让孩子和谁谁玩,意思是孩子学坏,都是从别的孩子那学来的。问题是,那个被指是坏孩子的家长,也觉得自己孩子是和别人学的坏。究竟是谁和谁学的呢?无从查证,反正那时每个孩子身边都有坏孩子。好像没有几个家长承认,孩子是自己教坏的。
    前些时候看见一件有意思的官司,一个女孩告酒店,因为没叫她,耽误了一次重要考试,要求赔偿她损失。可酒店方也很委屈,酒店方确实用电话提供了叫醒服务,是女孩听见铃声后,挂断电话又睡着了。女孩说,我是让你叫醒,你没叫醒,接了挂断了,结果还是没叫醒。当然还有一个旁证,就是女孩的男朋友在这期间来叫门,也没叫开。这本来听着是没道理的诉讼,但她就告了,在女孩的心里,就是责任在别人身上,好像自己没有责任。这样的事不多见,但这样的心理并不稀缺。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可惜现在有些人不这么想。
    还有件事说来挺哏的,就在去年冬天,两个骑电动车的中年人在一个小路口,没看灯、没看路、也没看车,哥俩在路口来了个亲密接触,两人双双倒地,其实问题不大,一个人站起来,觉得没事,就想扶车走人,回头一看那位躺在地上不起,看上去并无大碍,瞬间他明白了,这位是想讹人,讹人的目的就是讹钱。要说这哥们反应也快,转身顺势又躺下了,哥俩躺得很近,谁也不说话,要说那天街上没人,路上没车,陪着俩人的是呼呼的寒风和硬邦邦的地,过了半天,最后还是躺着不起那位,先说话了:“你要是也没事,咱就起来,走吧!我是怕你讹我!”两人站起来推着车走了。这算聪明,自己找台阶下了,要不躺出病来也是麻烦事。自己担点,再为别人担点,事就解决了,想一想能讹出多少,就算得到一点钱还能用一辈子?
    有个特殊例子,一家著名高校,有位邻国留学生自杀身亡了。学校领导有些慌乱,赶紧通知学生家长。家长来以前,有关人员开了几次紧急会议,研究对策,把所有可能的结果都做了预案,洗清自己所有责任,并做了充分的安排,谁做红脸,谁做白脸还都做了预演。可事情的结果,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学生家长,悄无声息地来了,处理完后事,才来找校领导,规规矩矩向领导们举了一躬,说几句话,握了一下手,悄悄地走了。人家走了老远,校领导才想起来问身边人,说的是什么,这时才有人告诉他,家长说的是,给咱们添麻烦了,这是他们没把孩子教育好,道歉。领导半天没说出话,最后感慨地说,我们这是怎么了?其实我们也是有责任的。
    有的时候就这么一点善意,这么一点担待,来得却很难很难。如果每个人都懂得,在一件事上负自己的那份责,就是心灵深处的一大进步。
(来源于《今晚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69#
 楼主| 发表于 2015-5-17 06:56:20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关于诚实的试验
匿名

    20世纪80年代,美国有一个名叫保罗·费德曼的农业经济学家,每拿到一个研究合同时,费德曼总会买点儿面包圈分给大家,当作一种奖励。
    后来费德曼养成了习惯,每到星期五都会在办公室里放一筐面包圈,让大家随便吃。这样下去费德曼自己觉得很不划算。为了收回买面包圈的成本,他在面包筐旁放了一个空的用来装钱的篮子,上面标有建议价格。结果这个没人看守的收款篮收回了95%的面包钱。
    后来,费德曼决定辞掉研究所的领导职务,专门卖面包圈。费德曼用很简单的方式招揽生意:一大早,他将面包圈和一个用来装现金的篮子放在不同公司的食品间,等到午餐时再回来取钱和剩下的面包圈。
    几年后,费德曼赚的钱和原来当研究分析师时一样多。
    卖面包圈的同时费德曼也不忘自己的经济学家本行,他把自己的生意当做一种经济学实验,详细地记录下每一份数据。费德曼发现,影响人们诚实有环境的因素,也有情绪方面的因素,但让他最为兴奋的是在利益诱惑之下人仍然能够保持诚实。
(摘自《意林文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70#
 楼主| 发表于 2015-5-17 06:57:10 | 只看该作者
最廉价的光明
一问诺夫
    对于那些住在幽暗巷弄甚至贫民窟里的人来说,任何一点的浪费都会被禁止。可不幸的是,偏偏他们还都生活在白天也需要灯光照明的地方。因为阳光无法直接照进来,许多穷人在白天也要住在黑暗之中。他们为了每月数十元的电费,连享受光明的权利都放弃了。
    面对这个让人心酸的事实,巴西设计师莫瑟(Alfredo Moser)选择了主动去帮助。但这个过程并不简单,首先不能让他们承担过高的成本,再者,安装过程越简单越好。在2002年,他拿出了这个几乎零成本的白天光照系统。其结构非常简单,就是在一个矿泉水瓶中加入了纯净水和漂白剂。把它插入屋顶上凿出的孔洞,一半在内一半在外,那太阳光照入瓶内后就会实现漫反射,从而像一盏小太阳一样,把黑暗的室内照得一片光明。而唯一可能有点麻烦的事情,就是用树脂或沥青糊住孔洞边缘。
    比起玻璃瓶来,塑料瓶的漫反射效果要更为出色。而纯净水和漂白剂的组合,是为了减少内部生苔发绿的可能,使用寿命至少有5年。普通的日照天气下,它的照明效果可以达到一盏60瓦灯泡的强度,和灯泡的区别是它完全不需要用电了。
    目前,这个“一升光明”计划已经引进到了16个国家,包括菲律宾、印度、孟加拉、阿根廷、斐济等,解决那些密集居住的贫困者白天不舍得开灯的难题。菲律宾一位居民皮兰德说:“它效果确实很好,我们也能用剩下的电费来改善生活了。”
    而现在这种塑料瓶照明灯正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预计明年初就会有100万家庭装上这种设备。莫瑟表示都不会对专利使用权收取任何费用,“这是个很简单的想法,只是没有人去认真思考过”。
(来源于《南都周刊》2013年第32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1 13:41 , Processed in 0.15900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