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楼主: jssh36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4夏光谷中小学优秀青年班主任高研班参阅资料:工作感悟200篇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71#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8:48:35 | 只看该作者
戴手套上学的小丁
王万致
  从本周接任六(4)班语文教学开始,坐在讲台下第一排的小丁同学就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白晰的皮肤,秀气的脸庞,架着一副得体的眼镜,还有全身上下整洁的衣服。也许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每天上课我调试多媒体设备时,他都趋上前来看,有时还好奇地问这问那。午托时间,作业完成也会自觉地交我检查。有时看到他的可爱样,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拍拍他的肩摸摸他的头。
    昨天,我开始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何也?原来他在这样的大热天竟戴了一副尼龙手套来学校。上课时,一会儿戴上,一会儿又脱下,连续两天如此。我心想:也许他手受伤了吧?近前看看又不像。要不就有洁癖,还是其他原因?我不好多问。
    今天上午第二节语文课,他开小差,转过头与后面同学讲起了悄悄话。我示意,他却没注意。正好下课铃响,我想还是等课间把他叫到办公室提醒提醒。
    在办公室,他来到我的身边,一点事儿都没的样子(也许前几天跟我太热乎把我当哥们了?)我先从手套说起。
   “老师很好奇,为什么大热天戴手套上学?”我问。
    他睁大了眼睛,一下子来劲了:“老师,你看我的手指。”
    定眼一看,在他的食指、中指上有道道匝痕,我皱紧了眉头。
    “老师,这些都是我们玩溜溜球时牵、拉、转绳时被弄得,很痛,想玩又不行,只好戴手套进来了……”他轻松地说着。
    “天哪……”我大出意外,差点笑出声来,太可爱的孩子了,想继续玩溜溜球,竟然大热天戴手套。我继续找点接近主题的话题。
   “那你长这么高大,为什么老师安排你坐第一排?”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原以为他肯定上课不专心被原来的科任老师K了,才安排到前座,好随时调教。
    没想到,我刚说完,他更来劲了,还眉飞色舞:“老师,以前老师叫我坐第一排,是想叫我在学习上帮助这位同桌,他学得不好?”
    太出乎我的意料,我一时语塞,接着他的话茬:“小丁,老师真为你感到骄傲,你懂得帮助他人。”他朝我笑笑。
   “不过,要帮助人家首先得自己学得扎实呀!这就要求我们在各方面都要表现好。比如,上课不跟同学讲话……老师相信你行的……”。他是聪明人,我话没说完,便一下子明白过来:“老师,我知道你是说我了。我下次改正,说话算数。”他用渴望的眼神望着我。
    望着他天真可爱的样子,我高兴地拍拍他的肩膀,微笑着点了点头。上课铃响了,我示意他回教室上课,“老师再见”,他跟我说完一溜烟地跑回了教室。
  from
http://blog.cersp.com/87561/1203478.asp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72#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8:55:15 | 只看该作者
  这两天空闲的时候,翻了翻薛瑞萍老师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这本书,虽然没有全部看完,但是已能深深感到薛老师用心去感悟、用心去教书育人、在教育事业中执着追求的崇高人格。薛老师在其书中谈到她的理念,要培养孩子们静心,尤其是刚进校的孩子,她花了很多心思来培养静下来的习惯,读来确实有不少可借鉴之处。
  但另一个角度,在低年级孩子的幼小衔接方面,我亦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记得,我曾经的一位良师益友――南京的姚芳老师(亦是对教育非常执着也很有经验的教师)曾说过一个观点,她说:“一个孩子他玩不好,他也学不好;有的孩子上课在那里动来动去,某一方面来说,是因为他没有动充分。”非常认同这个观点,在我多年的教育经历中,也感觉到,会学习的孩子也会更好地玩,更能玩出花样,玩出一些“高级”的东西。而不少不会学习、不会安排自己时间的孩子往往下课只会瞎玩,只会追着别人跑来跑去。去年,在日新亦碰到两个案例,发现孩子的学习很有障碍,后来送去华师大心理咨询工作室做了测试,发现是由于孩子从小的运动神经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导致另一部分神经细胞发育不好,对现在学习形成了障碍。
  记得我们小时侯,家里管制很松,当时社会也比现在单纯,我们玩的花样很多:跳绳、踢毽子、跳房子、跨大步、跳皮筋……光跳皮筋就有十几种花样,什么“八月桂花香”啦、“一只手”啦、“小马过河”啦等等,还一边唱一边跳,下课身体动够了,上课正好休息身体动脑筋。现在的孩子天天关在高楼大厦的时间比较多,看电视、打电脑成为他们生活中游戏的一部分甚至主要的娱乐方式,但电脑电视都是单项信息输入,单方面交流,对孩子身体的发育、与人沟通交往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不利的。
  刚工作时,也很强调孩子们要坐端正。现在,换了一种想法,既然你们要动,那我就陪着你们动,想办法在动态中让你们学习。对一年级孩子的第一节课,我往往都会说:“孩子们,老师告诉你们,其实上小学和幼儿园一样开心,学习其实也是一种游戏,只不过是一种更高级的游戏。”我的第一节课就是做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先让孩子们一边跟我对唱着儿歌,一边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动作,什么小鸟飞、小猫走、大象甩鼻子、飞机飞、小老鼠走……,我总是脸带笑容、儿歌读来也很有节奏,琅琅上口,并鼓励他们努力要模仿像。等把他们兴趣全部调动后,我就不露痕迹地把动作换成端正的坐姿、笔直的站姿、标准的举受敬礼姿势……嘴里念叨着:“请你学我坐坐好,请你学我站站直……”孩子们一边嘴巴接唱:“我就学你坐坐好,我就学你站站直……”一边就笑眯眯地把动作模仿像了。呵呵……整节课,我并没有说到“规则”这两个字,但是不知不觉间,孩子们就已经学会了规则,之后,当课堂上孩子坐不住时,说上一句:“请你学我坐坐好。”或“谁的小腰挺得直。”孩子们一边附和着:“我就学你坐坐好。”或“我的小腰挺挺直。”一边就调整好了。
该动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动,该静心的时候也一定要让孩子心静下来。每次读书前,一定先停留十几秒、几十秒甚至一两分钟,用儿歌提醒孩子“左手按书、右手指字,一拳一尺要注意”,告诉他们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感觉他们都静下心了,进入状态了,再开始读书,否则,宁肯等,这个时候决不“珍惜”时间,写字时、做作业、考试时亦是这样。
  “严”与“爱”之间的分寸把握是一种艺术,“动”与“静”的分寸把握也同样是一种艺术。现在的心态也比以前好,课堂上会比较理性地看待孩子的“好动”问题,如果孩子实在坐不住了,身子动一动,手脚动一动,只要不太过分、不太影响到他人,只要思维还在动,还在跟着老师的思路,就装作没看见,或善意地用眼神、儿歌提醒一下。最怕的是那种坐得非常端正,心却已经不知飞到哪里,请他起来回答问题一问三不知的孩子。这才是我们最需要注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73#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8:56:40 | 只看该作者
新生的一天/小鸟飞飞
http://blog.cersp.com/81631/1223829.aspx
  晚上睡得不踏实,醒了三次,六点睁开眼睛时,干脆拥被而坐,沐于微凉的晨光之中。
  又想起上周日听钱理群教授的讲座。钱老提到每天他都要提前半个小时醒来,想着今天又是新生的一天。“每一天都是新生的一天。”这几天我都记着钱老的这句话,当时我就坐在他的右侧,他说这句话时我看他的面容是那样的真纯。
  我在想着钱老每天清晨醒来时,他的心首先应是平静从容的,然后慢慢地漾起欢欣的波纹,新生的一天在这波纹里无限扩散,它是未知的,没有边界的,但它一定是让人愿意敞开双臂深情拥抱的一天。
  我有好长一段时间也常常提早醒来,却总是蜷成一团,对新的一天充满了抗拒、茫然和哀伤,我几乎是在分裂自己,挤压自己,撕扯自己。近段时间已有好转,但也从未在醒来时告诉自己每一天都是“新生的一天”:这一天之前的我,都已经是虚无的了,这一天之前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是空的了,这一天,是新生的一天,过好这一天,生命就是充实的了。
  这几天清晨醒来,我都会想到钱老的这句话。我就会被那种微微漾开去的对新的一天充满喜悦的想象所包围,继而变成一种美妙的旋律,轻轻地驱淡盘踞在心头的些许压抑。当然,你不能期望这“新生的一天”都会是快乐和幸福的,悲伤,忧郁,尴尬,无奈,满足,兴奋,惊喜,难堪……所有的一切都不可避免,“新生的一天”不会让你远离这一切,我想,应是恰恰相反,这一天我可以从容地去拥抱和承担。
  我从至亲的人身边走开,每天穿梭于这个小县城中,时不时还要到处去搜索一下房屋出租的信息,想着能有怎样好的机会找到一间我能承担得起的房子。每天面对许多或生或熟或半生不熟的面孔,或微笑或点头或冷漠擦肩而过。每天置身于六十多人的班级中,感受种种情绪扑面而来……这样构成的每天,有着千篇一律的单调,却也含着无限的丰富。
  那么,在清晨即起时,不妨想着钱老这句:每一天都是新生的一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74#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8:57:0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你,我也会努力的!/醉蜗牛
http://blog.cersp.com/7896381/1225291.aspx
  6:38分,手机提示有短消息。这个时候接到电话和短信,我的心总会“咯噔”一下,又是哪个老师请假了?
  第一时间拿起手机,“谢谢你,我也会努力的!”一遍,一遍,又一遍。读着,笑着。知道会有这样一个结果,同事也这么说。看来我们的预计都是正确的,看来我们都是知己知彼的,最起码,有点一家人的感觉。
  昨天下午,当你哭着冲着我一股脑儿倾吐的那刻,窘于我语言的苍白,我不知道该如何措辞才能不伤着你,我也不知道我该如何表达才能让你明白我的心意。上课的铃声早已响过,学生已经来叫过,我只得放下你去了教室。希望你能冷静地考虑,不仅仅是为了能改善自己在领导心目中的印象,更重要的是,你的职业生涯刚刚开始。
  没想到,后来听说你提前下班了。知道你一定是生气至极。我是那么急迫地追着你,要你制定班级整改的周计划。其实,我是那么急切地希望我能帮到你。将自己所做的制定一个计划,其实也是给自己、学生和班级制定一个目标。目标,是前进的方向。我们将一个月的目标作为大目标,再将这个目标化解为一个个小目标,每天都有目标的达成,每天都在享受成功的喜悦。将学生从一派呵斥声中的解救出来,将自己从郁闷中解脱出来,换一种心情来面对自己熟悉的场景,自然也会有新的发现。
  想象着你此刻已经踏上了上班的行程,知道你一定储备了更多的信心与勇气来面对自己的班级。心,得到了舒缓,在这下着蒙蒙细雨的早晨。
  校门内,走道上,遇到你,轻松地招呼。昨天已经被我们遗忘,一切都是新的。告诉你,昨天你走后办公室里老师对W的下阶段措施设想,也告诉你有一个专家能帮到你,已经做了联系,等待你随时咨询,并愿意和你一起深入家庭做零距离指导。我知道我有点喋喋不休,我知道我又有点急迫,但是我真的太想看到你的积极态度了,难道你不记得“I wish to wish, I dream to dream, I try to try.”了吗?
  汪的父亲来到学校,交流了很久,听着你不厌其烦地讲述,语气平和,没有更多的抱怨,没有更多的指责,语言中更多地透露出来的是解决问题的智慧。这是一种思考的方式,希望你能习惯。
  汪的父亲这一次比较配合,据说昨天才从老家赶回来。主动和任课老师联系,询问学科上的困难与不足,并找来和汪常常凑在一起的同学,做了一个要求和规范。不需要再写什么保证书,谁能对未来的行为作出承诺呢?无声的语言并不能证明什么?能证明自己的就是行动,所以和W 的父亲做了一个协议:每天晚上回家第一件事情――找自己的一个进步点,写下来,第二天到学校给班主任李老师,让李老师来验证,如果情况属实,一定在班级中大力表扬。同时也给汪的父亲施加压力,希望能改变他自己的家庭教育方法,给孩子一个正确导向。如果W在一个星期后没有改变,将在年级中做通告批评,记过一次。再给一个星期改正,如果还不改,将在全校范围内做批评。我从来没尝试过这种方法,也不寄予这种惩罚措施能改变一个人,伤害,是一个可怕的词,不敢触及。
  将昨晚联系的专家的电话告知你,随时欢迎你打电话咨询或陪同一起指导家庭教育。希望你能记得,我会和你在一起。一齐走,挽住,哪怕是慢慢的,我们毕竟也在前行哪!
   “教育,是慢的艺术。”慢慢来,一切都会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75#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9:19:15 | 只看该作者
蹲下来批评学生/丙午生
http://blog.cersp.com/7921661/1231914.aspx
  下午第二节上课铃刚响,有学生上来报告说,7个同学躲过戒备森严的门卫和值日教师,从后门翻墙逃学。刹时间,学校行政、老师忙成了一团,政教处派出3部摩托车,分3路追寻,各班主任立即和家长取得联系。我们焦急寻找、等待,直到晚间,才接到讯息,学生陆续平安回家了。
  第二天上午放学,我办公室门口直溜溜站着7位同学。我不知道他们是第几次站到校长办公室门口。记得一次因打架,他们中的 几个就这样站着,耷拉着脑袋,一副内疚的样子。看着他们,我没有发火,没有教训,我用平和的口气说;“你们坐”。孩子们说:“不敢。”我微笑着说:“你们不坐,我也站着。”他们才怯生生地坐下。我也坐到他们中间,这样感觉平等些。他们向我做了许多保证,如以后再也不敢等。我并不在意这些口头上的保证,要让他们做到这些并不是容易的事。轮到我说了,我只说了一句:“犯一次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辈子都在犯错误。怎样制止自己继续犯错误呢?回去好好想一想,能写的写下来,不能写的一定要想。”他们点点头,很感动的样子。
  还有一次,我正准备下班,一抬眼,发现门口站着几个学生,脸上满是汗渍、血痕、泪迹,一副狼狈相。我心想他们这次战败了。我拿过毛巾,倒上热水,逐一给他们擦好脸。等他们返过劲来,我向他们了解了情况,这次他们是无故被社会小青年打了,当然这里面也有我学生的错。我问现在怎么办?他们说找人报复。我说,怎么样做才能不打架。他们沉默了,一会儿,一个高个子说,要一个公道吧。我说那好,我带你们去讨回一个道歉。等他们坐好,我也坐到他们中间去。他们就说开了:“老师我们又犯错了。昨天下午品社课没意思,我们就到溪边去看风景,后来xx提议喝点啤酒,我们就喝了,其他坏事我们都没做。”他们犯的错很简单,但很棘手,其中两点要坚决制止。我说:“看风景是好事,喝酒也不犯法,但喝酒违反了学校 纪律,逃学也违反了学校纪律,允许你们犯这种错误,我没法向其他同学和你们的家长交代,你们说怎么办?”他们相互看了一眼,就齐刷刷地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保证书给我看。我逐一看完他们的保证书,还给他们说:“把这里面假的话划掉,把做不到的 也划掉。”我让他们读出来,结果就剩两句话了。“保证今后不逃学,不喝酒。”我看着他们真诚的样子就让他们回去了。
  看着他们活泼的背影离去,我的心很迷惘。他们还是一群孩子呀,他们个性乖张,经常做些出格的事,让老师和家长为难,跟目前学校狭隘的好学生标准相比,他们不算是好学生,因此他们就成了被歧视、冷落、批评、甚至排挤的对象。没有爱的教育,学生成长的轨迹必然会被扭曲,人格常常是不健全的。为了安全,我们又长期把学生关在校园里;为了应试功利,我们只追求单一的文本,而放弃实践。教育手段简单化,师僚作风盛行,吝啬爱和宽容。如果我们能蹲下看他们,批评他们,教育就会多些温馨,孩子的心中就会多份润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76#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9:34:43 | 只看该作者

     你就是一块美丽的璞玉\孙金仙
http://blog.cersp.com/83386/1242653.aspx

一张圆圆的脸,不时的插话让我在第一堂课我就记住了他。

几周前,我怀着一颗忐忑的心,以一个代课教师的身份走进了九年级历史课堂。一节课下来,一个身着白夹克的男孩,忽闪着大眼睛在过道上,率直得问到:“老师,你研究生毕业吧?语言组织能力那么好!”一脸笑意,全然没有旁的同学的怯意。

第一次晚自习的时候,我来到他们班,恰逢书记在教师门口批评几个学生。不一会那几个受训学生推门进来,一个个戴着一顶帽子盖着着那发亮的光头,走在最后的是那个胆大,说话总是一脸笑意的圆脸男孩。他没有帽子,将夹克后面的帽子顶在头上。

在课间的时候,询问了他留这样怪异的发型的原委,他说是班主任要求他们剪掉原来过长的头发,可能是态度没有被他们接受,结果就负气地这样做了。虽然一再表白,自己的理发与他们没有关系,感觉告诉我,他就是一个背后策划者。当我问他,这样一群光头同学行走在冬天的夜晚,给自己带来的是凉爽,给周围的人造成的是什么错觉?他抚摸着那锃亮的头皮,不好意思地说:“我们可不是劳教所出来的少年犯呀。”“你不是,可是你的装束给人是这样的印象。”我十分肯定。他不好意思地走了。

和别的上课说话的同学不同,他说话总是一脸笑意,让老师没有办法蹦起脸训斥。当老师看他几眼后,就难见他继续扭头了。

在自习课上,我谈了网络,他热情高涨,对我的文章表现出很浓的兴趣。后来在路上见过几次,每次总是他老远就主询问我。这个热情的孩子,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质朴。

周五的晚上,我隐身在线,忽然有个标注是我学生的孩子加入,我没有考虑就同意了,可是一直没有信息发过来,我一直纳闷,这会是谁?

第二天上课前,这个白衣少年走到我面前,小声说,“老师,昨晚我上了一会网,看见你在线就申请加你,看见你又隐身了,想你一定很忙,就没有打搅你。”好个懂事的孩子!

今天讲评中考试卷,他说,老师,不好意思,这次考的真是不好,下次一定好努力考好。

我不是一个很好的代课教师,这短暂的代课经历,了解的学生不是很多,但是让我有机会接触了那个学习成绩不理想,但依然可爱的少年学生。他的单纯,热情,质朴,懂事让我感到肩上责任的重大。孩子那稚气的笑脸让我多次询问自己,我有什么理由不提高自己的教育艺术,这样一块璞玉不正需要教师来发现,来雕琢吗?

    面对这块有瑕疵的玉石, 发现他们,欣赏他们,塑造他们是我从心里流出来的想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77#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9:39:47 | 只看该作者
社会有愧于儿童/少白 
  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最打动我的是蒙台梭利的几十年如一日为儿童工作的耐心,最打击的我却是她随手写下的这样一句话:“社会有愧于儿童”。
  谈到该问题,蒙台梭利毫不客气地指出:
  “经过几十年的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终于认识到儿童的生命被扭曲了;这是由于赋予他们生命和提供营养品的父母以及他们周围的承认社会所造成的。”
  “但儿童是什么呢?对于那些更关心自己富有吸引力的工作的承认来讲,儿童永远是一种惹麻烦的根源。”
  “在现代化大城市狭窄的地段,众多的家庭挤作一团,在家庭里儿童是没有地位的。在挤满汽车的大街上,或在人群从此赶路的人行道上,肯定也没有儿童活动的余地。”
  “即使儿童生活在比较幸运的环境中,他们也被限制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有陌生人照管。他们不可以进入父母的房间。没有一个地方可使他们赶到他们被理解了,可使他们进行他们自己的活动。他们必须保持安静,不碰东西,因为没有一样东西是他们自己的。每样东西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全都是成人的财产,结果对儿童来讲都是禁物。”
  “那么儿童拥有什么呢?一无所有。
  阅读上述段落时,我有一种骤然被击中的感觉,我仿佛看到自己内心的某些根深蒂固的观念被击打得粉碎。因为在这之前,和多数人一样,我始终认为现在的儿童不仅是社会的中心,也是家庭绝对的中心,他们吃穿不愁,衣食无忧,几乎个个都是倍受成人宠爱的“小皇帝”、“小公主”。可是,当我们换一个角度重新审查这个世界,你才发现我们所创造和制造出来的一切不过是为成人世界准备的一场盛宴罢了。而孩子们呢?他们连上桌的资格都没有。在这个由成人控制的世界,孩子们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的。
  孩子们的位置在哪里?蒙台梭利给出的答案是:孩子们“被放逐到了社会的边缘”。
  所以,大人的东西是不能随便乱动的,大人讲话小孩是不能插嘴的。
  所以,你可以听到一个愤怒的父亲教训他的孩子:“臭小子,小小年纪就学会撒谎!”而在前一秒,他很可能刚对别人说了一天中的第N个谎言。
  所以,你可以听到一个生气的母亲训斥一个泪水涟涟的孩子:“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把这么贵重的花瓶打碎了!”却不曾想想孩子脆弱的心灵比花瓶还要破碎。
  所以,小孩子是不可以到处乱走的。蔚蓝的大海是不可以去了,碧绿的原野是不可以去了,神秘的树林子是不可以去了……处处是风景,处处有乐趣,却处处是危险,处处是禁区。
  所以,放学回家或到了周末,更多的孩子对着电视打发无聊的时光,而电视里播放的节目,从冗长的肥皂剧到低俗的综艺节目乃至五花八门的广告,也多是为满足成人的需要而准备的。
  所以,当你听到一个呀呀学语的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着“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或“亲爱的,你慢慢飞……”时,你一定不会感到惊讶。    ……
  那么多的“不可以”,弄得孩子四处碰壁。
  那么多来自成人世界的意识形态的入侵,让很多孩子不再纯真可爱。
  诺大的一个世界,被压抑的他们却无处容身。偶然闯如成人世界的他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精神的冒险。
  “解铃还需系铃人”。希望更多的人能根除潜藏在我们心中的偏见,重新去了解儿童,理解儿童,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宜于他们成长的空间,让他们的身体和精神都能得到充分的生长。也许有那么一天,我们会惊喜地发现,生命自身的潜能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奇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78#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9:57:24 | 只看该作者
不抱怨,不放弃/晨风
http://blog.cersp.com/79951/1310848.aspx
  一、打骂对吗?(可以惩戒,但必须有原则并在爱的前提下。)
  一个老师打骂学生,被家长举报到教育局。同事们都表示同情,说她工作挺认真的,这样很不值得。当然也说到了教育难题。一个老师说,一个高年级的学生听到低年级一个班的老师骂学生,他就骂老师跟狗一样。刚好被她听到。
  老师固然值得同情。但是很多老师确实没有讲究方法。几乎总是不相信学生,对学生特别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几乎是贬到底。我几乎从不曾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骂过一句重话。
  其实,首先有过错的是教师。是我们为师者不尊重学生,当面辱骂,随意贬低孩子的人格,甚至引发全体学生鄙视孤立他。教师的过错引发了孩子的不听话、叛逆、反抗。(作为老师先对孩子不敬当然会引起孩子的不敬,这很正常。怎么可能要求你打了孩子一边脸再让孩子恭顺地凑上另一边脸。)
  为什么老师不能认清这些问题,却以“负责”(这个负责其实是为了眼前的成绩负责,而不是为了孩子的将来负责)来为自己辩护。为什么那么多老师都形成这种贬斥的习性,不检讨自己,从不曾想过自己有没有过错?
  现在社会复杂,班级学生数又多,老师将面临着更为复杂的问题。如果还不改变的话,这样的问题事件会急剧增多。
  从大方面来说,国家、社会对看轻老师,工资低薄,虽然薪水不会和责任感直接相连,但是也是有联系的。如此低薄的工资要求老师付出更多是很难的。因为单靠这样的收入不足以维持好生计,不利于继续学习(购书)走专业化化道路。
  领导也根本不是要激励老师,推动本地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是要掌权掌控教师,对他们最重要的是权力。在权势畸形社会,没有公仆可言。
  老师的压力确实也大。面临上级挑剔、检查,职称问题,家长压力,成绩,大班化教学难度,以及缺乏必要的多媒体手段,教学手段和教材都单一、枯燥,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面临着很多课堂纪律问题。
  如果一直抱着抵抗、抱怨的态度,对于事情也是无法弥补的。只能自己满腹怨气,牢骚,斥骂学生,这样也是不能转变的。
  我觉得我们应该转变自己的观念,掌握一些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必要的专业学科知识,注重有效课堂,再拿出或挤出适当的爱心。那么问题就不会很多。
  二、态度决定一切。
  如今,我的态度随着教育素养的提升也提升了。我想我不奉献,但我可以在8小时以内,全心投入,我在上班,我在为工资做事,那么我就应该负责,为孩子服务好。所以,我如今不会埋怨了,即使有点累也觉得受用。工作着,充实着。
  但是我们仍会面临很多问题。有效教学、成绩、枯燥训练和思维训练的矛盾、良心(当然很多人没有好的教育理念,因循守旧,也就没有良心的问题)等诸多问题。社会在急剧改变,而我们的教师教学几乎是改变最少的。很多时候的改革很热闹,出了一批批名师,一批批学者,一批批论文,但是多数教师的观念和做法几乎都没有改变。我们的课堂从来都是封闭的。哪本书(好像是佐藤学)说到:“如果科学和医学也像教室那样封闭的话,根本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难以想象医生不学习他人的经验,自己摸索,搞错了,把病人扔进尸体实验堆。正因为封闭,很多老师造成了很多伤害而不自知。只有知错、改进、交流、共同诊断问题(病情),才能使技术提高,并尽可能减少伤害。
  我们开放课堂不是为了挑刺。而是为了交往、交流、对话、合作、共同成长。“进行实例研究的目的并不在于评价课上得好还是坏,而是让大家一起共同感受授课的‘乐趣’和‘困难’。”(佐藤学)
  在授课上,我们几乎不愿意在课堂上多对话,因为课堂较难调控,较辛苦。我发觉不埋怨,坚持,改变或许会慢慢取得成效。做静态的练习,我们更轻松。但我想我们不是为了轻松。我们更愿意看到改变带来的欢悦和惊喜。还有探究性的课题,我们几乎没有条件去做。如果是我们不能改变的事,我们就坦然接受。与其把精力用于抱怨,不如去做自己能适当改变的事。
  只有以更多的耐心,只能跟从优秀的教师,做些改革,并且适当承受改变的风险和困难。
  工作着,不把糟糕的心情带回家。面对压力,不轻言放弃。
  我们需要自我激励,以及共同体的互相激励。
      三、如何面对家长?
  我们往往也会说现在的家长刁钻。其实也是我们没有和家长相处好的缘故。上回,一个家长拒绝交买书的钱,说他有点残疾,应该照顾。我也同意。照样买课辅材料和儿歌给他女儿。后来,一个学生把他的女儿的脸弄伤了一点,他执意要对方家长的电话,被我劝回。这回学校收体检和电影费,我两次叫他女儿拿,她果然拿来了。其实他是个很刁钻的家长,但是我没有和他起冲突。
  而我们很多老师对家长说话没有讲究方法。比如学生没有请假,老师打电话,第一句就是抱怨“你的孩子怎么没有来,也不打电话说一说,我早就说过不来要打电话请假”。我是这样打电话的:“你的孩子还没有到学校?是不是因为什么事?以后如果要请假,请先打电话告知。”如果是生病的话,顺便也关心一下。当然在家长会上,我也说明了,让我们共同负责安全的问题。所以下回他就不好意思再不打电话。如果下回又没打,我依然如此打电话询问,而不是生气地质问。看他能对抗几回这样的“温柔”。(一定不能和家长对骂叫阵。)
  很多老师根本不和家长对话,共同讨论孩子的学习问题,而是抱怨你的孩子成绩这么差,你看怎么办,请你转学吧。这样家长哪里不会有怨言的。没有分析孩子的学习差或作业不完成的原因,一开始就透露了“你的孩子很差劲,我没有办法了”的信息,潜台词还有“你这样的家长也很差劲,没有尽到责任,不关心孩子的成绩”。而不是和家长共同查明原因,然后寻找对策。
  家校关系的恶化,其实是没有沟通好。看到有人在杂乱的空地上写着“禁倒垃圾”,依然是垃圾满堆。只有通过建设,把空地做成苗圃,就没有人会往青菜鲜花处乱丢垃圾。建设好(关系),展露自身的好品质,就不会有人随意污染(玷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79#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20:02:18 | 只看该作者
微笑,并不表示快乐/ 西楼
http://blog.cersp.com/51745/1311511.aspx
  这一天,提早到了教室,看到学生Z独自静坐在教室的一隅。曾听班主任介绍过Z的身体状况欠佳,两次的军训都没有参加,甚至课间操都没有出去做,那时我一直把Z的形象和一个憔悴不堪、低靡阴郁的女孩联系在一起,但此时我眼前的女孩却给我的更多的是一份明净和安详。
  其实和Z的接触曾有过很多次,有时是因为作业的问题和她做些交流,有时是Z来向我问一些问题,但我一直就没有把这两个影象重叠在一起(不好意思,我是在最近才把学生的名字和熟悉的脸庞给对上号的,这是我多年来第一次有这样的挫败感,呵呵)。
  本来我应该一开始就和Z做一些交流的,这是必须的。终于没有做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开学以来年级、校际、教学的事务一直让我透不过气来;也因为自己初到这个教学环境,并且是年级学生数超出了我的想象,让我的适应期延长了许多;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多年来形成的和学生对话的风格使然:
  每一次发生问题的时候,我并不急于面对当事学生,而是先做外围的调查和认证,这样做的好处是:一、保证自己在面对学生的时候对事实必须是清楚的,同时对学生必须是了解的;二、避免自己因为过于冲动导致言行不当,把问题复杂化了,当然也给当事学生一定的反思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至少可以让学生相信我是理解他的,同时我也是尊重事实的,并有助于帮助学生理性面对问题,勇于承担责任,。
  一直以来我都努力要求自己和学生的每一次交流不仅是有目的的,也是有效的,即使是一次偶然的相遇,也要让学生以为是“美丽的邂逅”,哪怕是一次课间的闲聊,也要给孩子更多的信心和快乐。更多时候我和学生的“交流”是无声的――因为如果距离不是太近,我是不会高声回应学生的问候,我只能微笑着和学生招招手或点点头,看到孩子们回应给我的微笑,我很满足。有时我觉得自己其实是很享受这样的瞬间的,或者这该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好写照了。
  放下包,我便向Z坐的地方走去,Z看到我了,从沉静中回过神,笑容在脸上泛了起来,我看到了青春的气息,我几乎要被这样的气息打动――这样的笑容应该和活力、健康联系在一起的。
  我用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开始我们的对话:“怎么样?最近感觉如何?”――其实我的探询是多视觉的,可以是对身体的关怀,也可以是对学业的关心,还可以是对她此刻和近期的情绪的关注,但我不能确定,但Z此刻内心的需要会引导我们的交流方向,也只有这样我的出现才会更有意义。
   “还好吧。”因为羞涩,Z的脸有些微微泛红,让我想起当年的自己。在这样的答案背后的潜台词通常是:有一些问题,但不知从何说起。我理解。“到了期末,时间的紧迫常常让人感到莫名的烦躁。”我说,其实我在表达那一刻自己的心情,但这个话题似乎引起了Z的兴趣。
   “老师,你也有烦恼的时候吗?”羞怯已从Z的脸上退去,我看到了一份期待。
  “我当然有烦恼的时候,你觉得我是一个正常的人吗?如果是,我就一定会有烦恼的时候。”我笑着回答。
   “那为什么我在你的脸上从来没有看到烦恼,你让我们的感觉是每天都很开心。”这时候的Z不再让我感觉到遥远。我看到了她内心的躁动。
   “哭,并不表示我屈服;退一步,并不象征我认输;放下,并不表示我放弃;正如微笑,并不表示我快乐。”这句话是我近期使用频率最高的,这一刻派上了用场。
  Z有些惊愕,更多的是疑惑:“那不是很痛苦?!”
  “是的,很痛苦。但人常常是因为有痛苦才更能体味快乐,并学会珍惜快乐时光的。‘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恰恰因为没有体验过痛苦,所以对幸福也是没有概念的。”我接着说,“陈老师曾经吃了很多的苦,所以现在很容易被感动、被打动,你们的一个微笑都可能让我感觉到幸福。”
   “老师吃过很多苦吗?”
  “是的。我相信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必然要经历不同的挫折,并且行动的越多可能遭遇的困难也越多,但每一次我们战胜这些困难走过去的时候,我们会成长,我们会更坚强。……”
   “老师,你有烦恼怎么还能笑得出来呢?”
  这个问题的回答让我有了片刻的犹豫,我不知道能不能告诉她:其实很多时候这就是教师作为特殊群体的宿命,我也不知道和她谈论教师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感是否合适。
   “我想,这就是成熟与不成熟的分水岭吧。成年人因为有了更多的社会角色和责任,为了维护这样的角色和承担一定社会责任,他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包括控制自己的情绪。这种克制是有意义的,因为不快乐的情绪的宣泄会象病毒一样感染着我们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但这种情绪要寻找合理的渠道表达出来,自己就不会受伤太重。比如,在和你的交流中,我已经把不开心的情绪释放掉了,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觉呢?”
  Z笑了,笑得很灿烂,我能感觉有一缕阳光进到了她的心里,尽管我不知道是什么。尽管――微笑,并不表示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80#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20:08:05 | 只看该作者
一路采撷生活的芬芳/张吉路
http://blog.cersp.com/51489/1333351.aspx
  张宇航是五年级转进我班的。转来不久,我就发现他平时挺爱读书的,尤其喜欢读历史一类的书。阅读课上,经常见他手里捧着《论语》、于丹《论语》心得,看得津津有味。课下,与同学展开激烈辩论,一张嘴便“子曰”“子曰”的,引经据典,神采飞扬,往往驳得对方体无完肤,无招架之功。同学们都说他是铁齿铜牙,送他雅号“张秀才”。
  可是,翻看他的习作,却全没有了平日里演讲、辩论的风采。所写的事情,一看就知道多是紧皱眉头、狠挠头皮后编造的,不少还明显映出作文选的影子。和他聊起这些,他回答得倒很干脆:“每天上学放学,学校家里,哪有什么好写的事情呀?”
  看样子,他也没有挪开“无话可写”这块孩子写作道路上的“绊脚石”。
  细想想,孩子不少阅读书籍,不少参与活动,可仍然“无话可写”,问题的“症结”在于孩子平时写得太少,在参与过程中或参与后没有及时地积累呀。
  于是喊他来,告诉他班里正在进行的“每日素描”实验:“将每天发生的最精彩的事件、最想说的话、最真实的感受、最有价值的收获等,先在大脑里‘过电影’,回忆一下,再用文字记录下来,收集起来。可以放手自由发挥:记录的过程不需过多关注篇章结构的完整,语句不需字斟句酌地苦苦推敲,只要能简洁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就可以了……”
  不愧是“张秀才”。没过多久,他交上的一篇“素描”,让人眼前一亮:
  “不争气”的自行车
  换好衣服下楼推电动车,老爸发现后车胎气不足,于是拿起气筒打了起来,车胎慢慢地鼓了起来。嘿,还别说,老爸就是高手,这不争气的电动车,见了老爸也只好服服帖帖喽!
  我一跃坐到后坐上,哼着小曲就出发了。可好景不长,一支曲子没唱完,突然听见“砰”的一声巨响。一开始,我还以为谁家结婚放礼炮呢,可是不对头呀,人家放鞭炮,我的屁股咋一上一下颠起来了,还蛮有节奏的。低头一看,咦?这车胎咋了,怎么蔫了呢(瘪了)!
  于是乎,我的脑细胞立即告诉我:刚才那声巨响肯定是从车胎里冒出来的。我马上告诉还在傻乎乎骑着车子的老爸,老爸停下车仔细一看,外胎裂了一个大口子。
  初战告捷。看得出,短小精悍这个要求,消除了孩子对作文必须是“长篇巨作”的错误认识,写起来就没了畏难情绪,乐于参与,乐此不疲。
  乘胜追击。我告诉他:“写‘每日素描’可以不拘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可以是同学间的对话实录;可以是突发事件的及时记录;可以是针对某种现象的所思所感;甚至可以是发言稿、说明书、倡议书……只要想到了记下来就可以了。”
  没有了过多的“清规戒律”“条条框框”,便是送给了孩子自由翱翔的翅膀。请看他写的另一篇“素描”:
  我的“乞丐”同学
  “我手里捧着窝窝头,菜里没有一滴油……”这“美妙”的唱腔,就是从我们班的“丐帮”老大――陈曦嘴里冒出来的。为啥叫他“乞丐”呢?说来话长:
  一、体形。他身材瘦小,“塑料体格”,侧面看简直像个“烤鱼片”,风一吹就倒似的。咋看咋像武打片中流落街头的乞丐。
  二、事件。一天,陈曦好像没吃饭似的,上课无精打采,也不发言,这和以前的他可大相径庭。下了课,陈曦握着我的手,对我惨兮兮地唱起来:“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了我,我今天,我今天,还没吃早饭……”一边唱一边用劲。不一会儿,可怜俺那纤细的小手,肿成了“肉包子”。突然,他一低头,对着我的手就是一口。“哎呀,看仔细喽,这可不是酱猪蹄儿。”我没命地喊起来。他这才松了口,再瞧瞧俺的手,就像被咬了一口的包子……
  经过一段时间,他积累了不少的“素描”内容,我又对他及时引导,拓展提高:“你可以把前期积累的素材或者扩写成长文,或以其为纲进行改写,然后把它写进小组循环日记,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他很珍视自己的展示机会,使出浑身解数,像巧媳妇一样,面对琳琅满目的原料,或炒、火煎、或炖,随心所欲地拓展发挥。先后写出了《爸当主任俺“遭殃”》《“福尔摩航”探案记》《假小子来做客》等精彩习作。而且部分佳作陆续在国家、省级报刊发表,成了班里知名的“写实专家”,威震全校的“小作家”。
  “画”好“每日素描”,回味感动心灵的瞬间,用笔记录下那一次次精彩,那一份份温暖,感动自己,感动别人的同时,也会采撷到沁人心脾的生活的芬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2 15:27 , Processed in 0.10480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