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82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独家首发]作文课户外采集素材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帖子

5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9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24 17:25: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文课户外采集素材

山西省洪洞县三维中学 李小娟



        春天来了,老师想让同学们写一篇有关与春天的作文。我们一起去了学校附属公园。在这美丽的春色里,在这和煦的春光里,在这愉悦的笑声里。
这里选一篇学生习作。还有学生们在这节户外作文素材采集课上的一组照片。

春 之 色

赤橙黄绿青蓝紫,绘不尽春天美丽的姿色;而这美丽的春天,则象征着我们的希望与未来。

                                  ——题记                                                               

如果让你来形容这春色,你会用什么来赞美她?是生机勃勃,充满希望;还是“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船撑出绿阴来”;或者“春天是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若是我的话,我将会用那七彩的颜料,绘出这美丽的春景图,画出她那别样的风采。

赤 橙 黄

提到春天,让人最先想到的便是那万紫千红的花朵了,“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花儿们都想在这迷人的春色中亮出自己的芳香,现出自己的风采。像朱自清写得那样“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大大小小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虽仍有蜜蜂在万紫千红的花朵中飞来飞去,但同学们还是在这万花丛中穿梭,欣赏这美丽的花朵,嗅着这扑鼻的芳香;老师在一旁拿着手机给同学、给春天拍照,希望留下这美丽的时光;而我则在用眼睛仔细地观赏着这大自然中的花朵,它们是那么美丽,那么诱人,难怪引的蜜蜂不肯离去呢。

这“桃花一簇开五株,可爱深红爱浅红”的桃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的柳花,这“十日樱花作意开,绕花岂惜日千回”的樱花……无一不给春天添上了几笔喜人的色彩。

                          绿

要说春天的哪种颜色最多,最养眼,当然非绿色莫数了。

“天衔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让我们先来说说这春草吧!

道路旁,山坡上,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绿的。在那阳光下被爱抚的小草,仿佛是受足了雨水的润泽,已经脱去了它那件嫩绿色的外衣,换上了那葱青的春装。看着那满眼碧绿的小草,我不禁想上去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风轻悄悄地吹着,显得这草更软更柔,在欢快地随着风儿左右摇摆。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最先让我们感受到春天到来的,恐怕就是这柳树了。一条一条的柳枝垂下来,几乎碰到了溪水。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孩子在垂柳环绕着的湖畔走着,多么惬意。柳树开着柳花,柳花那由青翠转向青白的色彩在柳叶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纯白。石青色的湖面在微风的吹拂下泛出阵阵涟漪,多么唯美。

就在我们沉浸在这画卷时,耳边突然传来一声鸟鸣,从树林那头传来,清脆嘹亮,这是春天的声音!这清脆的鸣叫,惊动了那草叶上的一滴滴露珠,溅落在泥土的额前。又有第二声鸟鸣传来,近在咫尺,仿佛就在头顶的某个方向。紧接着,第三声,第四声……整个林子就热闹了。耳边不断地传来鸟儿们的合唱,使着春天更具生机

绿忱的松柏可能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了。它那墨绿的针叶随着一天天过去已经日趋变成了松花绿,但它每年都会长出碧绿的嫩芽,来为自己增添几分生机。很多人可能不喜欢松柏,因为它们的叶子不像其他树那样,而是形成了松柏绿的针状,但我想这更表现了它那坚毅的品格,久经风霜而不倒的坚强。

我和同学们对这绿色情有独钟,观察得十分仔细:那油绿、豆绿、青翠的树叶;那葱青、葱倩、青葱的灌木,都有着自己别样的魅力。

                     青 蓝 紫

在春天,到处可见那雪青、宝蓝、青蓝的小花,像星星、像眼睛眨呀眨的。同学们无一不凑过去闻一闻,亲近这美丽的大自然。

碧蓝的天空与淡青的湖水相映着,在湖水中映射出同学们嬉耍的情景。在那天空中,还漂浮着丝丝月白,霜色的云丝。

……

春天象征着希望,是我们的梦想生根发芽的季节;我们在这多彩的春天中茁壮成长,书写着我们七彩的未来。





































来源: 作文课户外采集素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沙发
发表于 2015-5-24 17:4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54

帖子

119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91
板凳
发表于 2015-5-25 09:09:54 | 只看该作者
好活动,大力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1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
地板
发表于 2015-6-4 11:30:37 | 只看该作者
         有创意的活动!

         让人想起了中学时代的一位老师——郑老师:一位与李小娟一样有开拓意识有心人,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很多作文课,郑老师都会将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场景——与这次作文主题相关的场景。然后、他作一些相关

的指导点染,这时小组同学窃窃私语地议论、、、、、、下一环节便是最精彩的部分:分小组描述相关的景点、情

节、、、、、、然后评出最精彩的片段。同时,教师再作升华式的引领指导。户外活动结束。

        然后、便是课堂写作、、、、、、这样的作文教学的确让学生受益匪浅,学生有切身感受,当然就会心有成

竹、言之有物,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作文的好习惯——写作之前要占有一定的素材,要有相关体验。


                                                                                                                   湖北孝昌县教师杨金波跟帖











青年教师主动学习才能提升

    ■王焱坤
    青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引领、环境的熏陶,更离不开教师个人的主动进取。青年教师应当成为有心人,主动学习、汲取那些对自身有益的营养,这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研读课标与教材。熟读课标,有利于青年教师了解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达成,更好地理解新的教学理念。
    教材是一大批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课程观、教学理念的体现,也是教材编写者字斟句酌的结果。精读教材就像与一大批资深的专家对话,能使我们在备课时更为精准地理解课标,从而确定切合实际的三维教学目标,围绕自己的教学目标,更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策略。
    向同行学习。向同行学习,是促进青年教师加速成长的快捷方式。实际上,无论是不是名师,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亮点。中老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有的还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这些课堂教学的宝贵财富值得青年教师学习。青年教师的缺点是经验不足,但其优势是思想开放、接受新理念较快。因此。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之间应加强专业切磋,分享教学经验。
    关注学生反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对象。时下的学生思维活跃,自主性强,对教师所教学知识具有选择性,因此积极关注学生的反馈非常重要。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反馈,教师都应认真分析,然后努力改进教学。
    青年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听取学生的反馈。课堂上应鼓励每个学生提出疑问,或者表达不同的观点,形成独立见解。特别要强调的是教学设计时应关注基础较差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话语权问题,并经常征求这部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从而改进教学设计。
    注重自我反思。青年教师每次上完课后,应回顾一下上课情况,认真剖析一下自己的教学目标预设与达成情况,既要总结经验,更应吸取教训,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
    课后反思教学细节,单元测验后反思阶段教学目标的落实,能提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青年教师应注重培养自己读书学习与反思的习惯,积极参与校本教研,从而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较快的提升。(作者单位:深圳市坪山新区坪山高级中学)




骨干教师如何走出停滞“高原期”

    骨干教师是学校的顶梁柱,一般都获得过较多的教学荣誉,但也容易故步自封,止步不前。骨干教师只有积极反思,不断寻找各种超越自我的策略,才能走出教学工作的“高原期”。
    ■熊建峰
    教育心理学中,将学习者开始阶段进步较快、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阶段的现象,称为“高原期”或“高原现象”,其实这种现象在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也普遍存在。
    关注本土教育经验
    全国十佳教师作家张丽钧说:“读书,让人活N辈子。”骨干教师要潜心读书,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从而提升自己人生的境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以往谈到读书,国外教育著作最为受到推崇,在我看来,骨干教师有必要扩大一下自己的读书视野与范围。
    阅读中国教育经典。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黄蓉生的《教师职业道德新论》、窦桂梅的《我的教育视界》、李跃的《教育第三眼》等国内教育经典,教师都应当入眼入心认真读,从而学会用宽广的视野看待当下的教育现实,思索中国教育的本质。
    阅读专业著作。郭元祥的《教师的20项修炼》、李镇西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周一贯的《语文教学优课论》、孙双金的《美丽课堂》、窦桂梅的《做有专业尊严的教师》等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科教学专著,有助于教师跳出自己的小天地,了解同行的新动向,提升专业素养,成为学科教学的行家里手。
    广泛涉猎杂书。李奋飞的《正义的底线》、莫言的《蓝色城堡》、曹文轩的《经典作家十五讲》等各类书籍,都有助教师提升文化素养。
    教师不妨“功利”地读书。比如,结合师德建设读书,以提升师德修养;结合教书育人读书,以提升教育水平;结合课程改革读书,以更新教育观念;结合教育科研读书,以搞好科研课题,等等。教师只有广泛涉猎新知识、新信息,掌握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
    在教学中求实求真
    课堂教学是骨干教师的首要任务。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彰显自己的特长,形成自己的风格,更要有直抵心灵的力量,从而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
    以生为本。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教师首先应根据学情,确定目标,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其次,给学生探究的时空。课堂上留足时间,引领学生自己通过实践去内化、升华所学的知识,发展思维,提升素养。再其次,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借助书面展示、口头展示、行为展示等方式,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让大家分享成功的喜悦。
    回归常态。骨干教师不应以教学竞赛获奖为目标,而是应当回归常态,立足课堂实际,真正地以生为本,因学设法,因学而教,而不是自以为是地一意孤行。虚假的课堂表演从长远而言是误人子弟,回归常态就要杜绝包装,远离花哨的教学排练和作秀。回归常态,就该让学生呈现自己自然的生长状态,教师要遵循前辈教师“学做真人”的教诲,在日常教学中不怕不完美、有瑕疵、有遗憾,而是努力寻求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法。
    大道至简。要“清洗”冗繁的课堂,彰显简约之美。其一,目标要简明——简明而不失品位。简明的目标,是实现简朴课堂的保证。用简明的目标作向导,能激发学习动机,引领学生逐步前行。其二,内容要简约——简约而不失精彩,精选“核心知识”。简约的内容,是实现简朴课堂的关键。其三,指导要简要——简要而不失到位,聚焦重点和难点。简要的指导,是实现简朴课堂的核心。指导要简明扼要,具有示范性、启发性和解惑性。当学生理解出现偏差时,教师要“引导”;当学生思路不清、认识肤浅时,教师要“开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思路卡壳时,教师要“辅导”。其四,方法要简便——简便而不失高效。简便的教法,是实现简朴课堂的“润滑剂”。
    在研究与写作中提升自我
    教育写作,是教师不断反思、审视、提炼、升华自己教育实践的过程,更是总结教育规律、沉淀教育智慧的过程。骨干教师要勤于教育写作,以拓展自己的精神疆域,从而改变自己专业发展停滞不前的状态,积淀生命的厚度,提升生命的高度,促使自己早日成为学者型教师。
    教学反思。著名教育家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却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骨干教师要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勤写教学反思,能促进教师自我反省、自我矫正和自我超越。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指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把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真实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可供他人思考分析和学习的案例。案例分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案例分析的撰写应叙为主体,议为点睛,一针见血;理清思路,分块而叙,巧妙概括。勤写案例分析,教师可将自己的知识“内化”,加快自己的专业成长。
    教学论文。教学论文通常是对某一教学现象、问题或教学原理、方法等进行论述的文章。撰写论文,并非一件一线教师高不可攀的事,而是一项自我提升、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工作。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论文可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几种。勤写教学论文,可促使自己勤于整理,勤于思考,勤于提炼,勤于总结,发现教学规律,增长教学智慧,领悟教学真谛,提升教学素养与能力,尽快步入智慧型教师的行列。(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

教师成长需做实“隐性功夫”

    ■刘敏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因素。当下,教育部门通过不断改善教育环境、办学条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逐步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综观一系列教师培训、研修、校本教研等显性途径,教师发展中的“隐性功夫”更不能被忽略。正所谓内因才是发展的关键,显性的措施能使教师“走得快”,而隐性因素却让教师“走得远”。故此,教师在关注显性成长途径的同时,也要做好做实内在的“隐性功夫”。

    首先,教师应在静中夯实自我。定能生慧,静纳百川。这话道出静心、静气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身处浮躁的当下,各种诱惑、名利引诱着我们,学校也早已不是纯粹的净土,“平时不争,评时争”成了某些教师的生活写照。教师要静下心来,专心地搞好自己的事情,一点一滴地积累底蕴,一丝一毫地提升自己。别老想着“扬名立万”,真正俯下身子,在“细”处着手,在“实”中做文章。走进课堂,从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开始;走进学生,从谈心交流开始;走进大家,从小处对照自身。如若如此,则会让自身修为厚重起来,最终会赢得属于自己的精彩。

    其次,教师要“淡泊明志”,在研中提升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从事研究的最终目的不仅仅可以改进教育实践,还可以在工作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研修力,通过直击教学生活中的“小问题”,寻找积极有效的策略。通过不断地“研”教学,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前进的方向;通过“研”名家,发现他山之石,看到前行的目标;通过“研”学生,发现学生的需求,从而因需定教。研,不为名与利,只为“修”自身,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拓宽教学视野,走一条正确的教育之路,找到教育的“世外桃源”。

    最后,教师应“痛定思痛”,在思中完善自己。“教师成长=经验+反思”,综观教师的成长历程,教师之间的不同也就在这个“思”上。年复一年地重复自己,也只会看到“花相似”。而一个不断解剖自己,善于反思的教师,绝不会走“回头路”。他们“思过去”是为了指导今天的自己,他们“思今天”是为了看清明天的路。一个善“思”的教师,更注重正思。所以,他们才不会被光怪陆离的现象“迷眼”,他们不会盲目去追随,而会量身定制自己的行走方式,在丰富、完善自己的过程中,耐住“无情解剖自己”的那份痛,慢慢来,在不着急中扎实而为,踏实而行。

    教师成长说到底是“自己的事情”,只有学会自己“养”自己,做实做好这些看不见的“隐性功夫”,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真正踏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上高街道教委办)



怎样开展好名师工作室活动

    名师工作室的名师不仅会“教书”,而且会“读书”。名师应该是教学的能手,名师工作室首先应该基于课堂,因此,名师工作室活动应该多上课、多听课、多议课、多赛课,把名师的教学思想在课堂中体现出来。名师不能只会教书,而且还应会读书。读书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底蕴,让读书成为名师成长的精神食粮。所以,名师工作室要开展“每月一课”和“每月一读”活动。

    名师工作室的名师不仅会“交流”,而且会“交锋”。名师工作室是一个组织,它代表的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意识,所以名师工作室成员之间要多交流,交流读书体会,交流教书经验,交流在教育教学中或外出学习考察的所见所闻所思,把获得的新知识、新方法、新观点贡献出来,给每一个名师工作室成员分享。名师工作室成员还要会相互交锋,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在不同观点的争辩中生发集体智慧的火花。名师工作室不仅要开展“知识交流”的讨论活动,还要开展“思想交锋”的辩论活动。

    名师工作室的名师不仅会“创造”,而且会“创作”。只会上平常课的名师只能算是及格,优秀的名师还要会创造。一是敢于上别人不敢上的课,开创公开教学之先例;二是敢于上别人不这样上的课,开创课堂教学之新路。只会上课的名师只能算是良好,优秀的名师还要会创作,善于把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思想写出来,不仅在自己的名师工作室里交流,还能在更大范围的研讨会上发言交流或者在报刊媒体上发表交流。名师工作室要多与普通教师进行同课异构活动,要多参加省市区各种教学研讨活动、论文评比活动和投稿活动。

    名师工作室的名师不仅会“演说”,而且会“立说”。名师工作室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招牌。每一个名师工作室的成员都应该是思想的实践者,也应该是思想的宣传者,还应该是思想的完善者。每一个名师工作室的成员都应该是思想家,也应该是演说家,为名师工作室教育教学思想的推广而出谋划策和奔走相告,在更大范围内获得更多教师的认同和支持。名师工作室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有一套丰富的活动资料,有一种成熟的研究成果,并能够著书立说,在较大范围内具有学术影响力。

    名师工作室的名师不仅会“分享”,而且会“共享”。名师工作室不应该只是工作室内几个名师的发展,还应该具有辐射功能,通过名师与下一层次骨干教师的师徒结对,带动名师所在学校更多教师的共同发展。名师工作室开展的活动可以邀请活动举办地教师和工作室成员所带徒弟的积极参与,可以开展诸如“我眼中的名师”、“我与名师同上一节课”、“我与名师对话教学”等互动活动。(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锡山教师进修学校)



      原文地址:三十一个工具书作者:小熊之
原文地址:三十一个工具书作者:小熊之
原文地址:三十一个工具书作者:小熊之
原文地址:三十一个工具书作者:小熊之

20位特级教师告诉我们什么?——关于教育写作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转载

2011年5月,我们以“教育写作与教师专业发展”为调查主题,设计了相关调查项目的问卷,向全省50位特级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陆续收到回复的问卷共20份,全部为有效问卷。在这些回复问卷的人员中,小学教师10人,占比50%;中学教师8人,占比40%;职业学校教师2人,占比10%。以学科和专业来分,语文5人,占比25%;数学3人,占比15%;历史2人,占比10%;地理2人,占比10%;教育科学5人,占比25%;化学、机电、美学各1人,分别占比5%。其中男性16人,女性4人。通过对他们问卷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对这些知名特级教师的教育反思与写作情况有了一定了解。他们平均著述128.5万字,人均论(编)著2.45部,人均论文125篇。当然这之中也不平衡,最多的论(编)著达到18本,论文达到300多篇。最少的没有著作,论文也只有十多篇。通过对这些特级教师的问卷调查,我们对教育写作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相关性有了新的认识和发现。

  一、教育写作在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众多因素中,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点和独特路径。

  我们根据傅建明《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余文森《校本研究九大要点》等学者著作中经常提及的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与路径为要素进行相关性调查,这些要素包括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教育写作、校本教研、学习培训、关键事件、磨课赛课等8项,外加一个“其他因素”,共9个调查项,请被访问者从这些因素中选出对自己专业成长最重要的3个因素,并以重要性为标准进行排列,同时简要说明理由。

  结果显示,“自我反思”在影响教师专业成长若干因素中居于首要地位。来自一线成功教师的感受与学界专家的认识取得了惊人的一致。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们则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到了反思的意义。薛丽君认为,自我反思能够让我澄清模糊认识,不断理性前行。②冯卫东说,我几乎每一天都处于反思之中,在进行着“内对话”,这让我不断收获理性,获得智慧的生长点。戴林东说,反思是创新的基石,没有反思就没有思想的进步。

  “专家引领”与“教育写作”在影响专业成长的诸要素中处于并列第二的重要地位。这样的结果与不少人既有的认识似乎不太一致。实施课改以来,一线教师对专家的信任经历了从迷信到怀疑的过程。经历了课改初期对专家报告的新鲜与好奇感阶段之后,一线教师对有些专家的报告再也不那么有兴趣了。有些基层的教师甚至这样调侃:听了专家报告,“会场激动,途中躁动,回到学校无法行动”。于是,有些学校开始推崇校本教研、同伴互助等所谓草根化、接地气的方法与路径。但这次调查的结果似乎颠覆了人们的原有观念——有些人津津乐道的同伴互助、磨课赛课在诸因素中居然分列于倒数一、二位。这样的结果为我们始料未及,也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另一个让我们颇感意外的是,“教育写作”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居然与“专家引领”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薛丽君还形象地将这两者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相提并论,并进行比较:“专家引领”是乘电梯,而“教育写作”是爬楼梯。她形象地指出了这两种因素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不同影响,但都可以达到目标。调查中,教师们普遍认为,教育写作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是校本研究和教育反思的成果体现,同时,更是进行教育反思的平台和工具。运用好这一平台和工具,可以促进自身走向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法国思想家埃德加·莫兰说过,很多事情并非二元对立的,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圆环。诚如斯言,调查之中,不少教师指出,自我反思、教育写作、校本教研、学习培训……这些因素有的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相互联系,甚至相互影响着。

  二、教师第一次发表教育文章成为专业成长的关键事件,不仅鼓舞着教师的专业成长,还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着他们的人生发展方向。

  行动研究的学者斯滕豪斯曾多次指出“公开发表”的意义,他甚至认为,未发表的研究对他人几乎没有用处。原因之一是“未公开发表的研究得不到公众批评的滋养”。管建刚老师对“公开发表”的意义也有自己的看法:“如果没有发表带给人的刺激,恐怕会有很多人在第一阶段就坚持不下来,被淘汰,被淹没。”在公开发表当中,第一次发表意义更加重要,那么,这些特级教师对此持有怎样的看法呢?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调查项:你的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题目是什么?发表在哪年哪月的何种报刊上?结果显示,95%的调查者都能够准确记住自己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题目以及时间和刊载媒体,好多人至今还对首次发表后的兴奋情景记忆犹新。只有5%的调查者不记得发表的报刊和具体的时间,但还是能够记得当时文章的内容,原因是后来改教其他学科了。调查者中距离第一次发表文章的时间最长的已近四十年(王栋生1974年4月发表第一篇文章),最短的也是十年八年。为什么岁月的流逝没能冲刷掉人们心中记忆的痕迹反而历久弥新?对此,有人说得很俏皮,因为“这是我的第一次”。

  其实,真正令这些教师终生难忘的原因在于:这是他们专业成长中的“关键事件”。研究表明,“关键事件”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的作用是巨大的。这里的“关键事件”是指教师专业成长中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能够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起到提供动力、促进飞跃和指引方向等重要作用的事件。有学者研究认为,“关键事件”包括成功型的、失败型的、启迪型的等。文章的第一次发表无疑属于成功型的关键事件。好多教师回忆,第一次发表后获得的成功和喜悦的积极情绪曾经较长时间伴随着他们的生活与工作,成为一种激发他们继续前行的动力。沈茂德说,由此,自信心和研究意识大增,……也由此促使我“教后思”“行中想”这样一些研究习惯的形成。戴林东说,“从此,我觉得我还行,还能做点事。”

  说第一次发表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事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是一次人生的重要拔节,是“职业生涯的里程碑”。按照生涯发展的理论,一个人完整的职业生涯要经历入职期到成长期,再迈入成熟期、创造期和衰退期。但也有学者认为,多数教师并没有所谓的创造期,他们在成熟期后就进入职业发展的高原期。高原期的教师会出现激情不再、职业倦怠、原地踏步等职业特征。教师难以走出高原形成高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找不到有效的发展支撑。这次调查发现,进行教育科研和写作就是教师走出高原形成新的职业高峰的有效路径。如果以此为契机,他们将会告别过去,重拾激情,再次出发,走进职业发展的新境界。周如俊老师说,自己教书十多年,没有想到写作,也没有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慢慢地觉得自己进入高原期了,于是,开始阅读与写作。戴林东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文章《抓住集体就餐良机,培养学生文明行为》。现在在他看来,这篇稿子也就是当时学生管理的一点感想而已,但“至今还记得稿子发表之后的难以抑制的喜悦和兴奋”,“那篇稿子的发表,成为我专业成长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与这个第一次发表的关键事件相关的还有好多有趣的故事。冯卫东说,当时在南通师专读三年级,梦见自己的文章发表了,过了没几天,他的第一篇文章《景情水乳融 领人入佳境——〈小石潭记〉的一段前导文字赏析》,果然刊载在《语文教学之友》1984年第9期。发表之后,他兴奋得一夜没睡着,拿了10元稿费,都买糖分给班上的同学们了。这次发表,“似乎对我后来的生命走向有一定的内在规定性”。因为这次发表,他获得了一种成功体验,这种发表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成为他职业生涯发展的动力,于是他沿着这条路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从而走向职业成功。

  三、教师教育写作的动机各种各样,其开始并不都是为了专业成长,但一旦坚持下去,不仅促进了专业成长,而且走上了幸福的人生之路。

  教师为什么要进行教育科研与写作?最常见的看法是为了专业发展。调查表明,的确有人从一开始就是为专业成长而走上这条路的,但更多人走上教育写作这条路的初衷并没有这么清晰和“高尚”。

  有的确实是因为工作的需要。祝禧说,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十年间并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也不觉得写作有多么重要,也从来没有想到写作。后来,从教学岗位逐步走上了学校管理岗位,角色的变化对自己有了新的要求:自己不仅要教好书,还要经常给教师一些“引领”。比如,要给教师开会、作讲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开始有意识地从已经有的教育经验中寻找话题,找到能叙事的实践故事,并把它们写下来。当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时,成功与幸福感油然而生,也就成了一发不可收的动力”。

  有的是为了追求一种成就感。比如,顾广林老师在大学毕业十周年的同学聚会上看到多位同学都有了成就:有的走上了学校管理的岗位,有的进机关当上了公务员,还有的做生意发了财。此时此刻,他这个还在乡下偏僻学校教书的普通教师自尊心受到了打击,于是他暗下决心,就在现有的教育工作岗位上做出点成就来。从此,他开始摸索教育科研和写作之路。长期的努力终于结出了果实:他的第一篇文章是1999年6月发表的,当时他正从医院看病回来,在学校传达室里看到编辑部寄来的《中小学数学》上有自己发表的文章,他非常兴奋,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此时似乎不要吃药病也好了”。

  有的是为了克服职业发展中的高原现象。周如俊说,“2004年之前,我一心想教出好成绩,认为不会写文章照样能教好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产生了一种有劲使不上的感觉,甚至有一种事倍功半的感觉,我感到困惑和迷茫。”无聊之中,周如俊就热衷于上网。有一天,他在网上看到朱永新教授的所谓职业成功保险公司,由此受到了启发,于是尝试在网上写作一些反思、随笔、教育叙事之类的文章,渐渐地,他把有的文章拿出去居然发表了。于是,他坚持写下去,如今已“写”成了江苏省职业学校中为数不多的特级教师。

  有的就是为了评职称、拿奖金,戴林东老师就是这样的。他从教多年并没有写文章,到了评职称的年龄,他开始写作并投稿,但写了多篇累投不中,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也没有走花钱或者找人之类的歪门邪道,而是累败累战。终于,他的第一篇文章在1998年第4期的《职教通讯》上发表了。从此,他走上了教育写作之路。严育洪老师说得更有趣,他走向研究之路的起因是当时他所在的学校在全县的学校中发表文章为“0”,为了取得“0”的突破,学校用10倍稿费的奖金来重奖突破“0”的教师。那一年,他发表了两篇文章,获得了600多元的奖金。后来学校变卦了,修改了条例,降低了奖励的力度。他认为这是针对他的,于是负气坚持写作。到后来,他真正体会到了写作对业务的帮助,也品尝到了职业的乐趣,因此一直写到今天。

  有的是因为工作场域影响,比如高子阳老师就是这样的。当年,他师范学校毕业之后在一所农村学校工作,看到周围的不少教师在进行教育研究和写作,于是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我也能写作并发表文章多好啊。”

  可见,尽管走上教育写作的起因和动机各不相同,有的是发自内心的需要,有的是出于外在的压力,有的是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但殊途同归,开始了教育研究与写作之后,如果选择坚持不懈,形成了习惯,产生了兴趣,就一定能品尝到职业的幸福感,收获成功。对于这些特级教师来说,教育写作不仅是一种职业生存方式,更是他们热爱生活、记录生命的方式。

四、教育写作以怎样的方式、从哪些方面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自一线的鲜活材料揭示了教育写作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机理、特点和规律。

  教育写作如何影响教师专业发展?与其他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相比,它的独特性在哪里?调查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更多是依赖自我驱动,自主发展。如果说磨课赛课、学习培训、专家引领给教师带来的是由外而内的变化,教育写作带给教师的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变化。这种变化虽然一时半会儿不易看见,但“每一次写作都记录着自己成长的足迹,记录着自己的教育主张乃至教育思想形成的过程”“每一次的写作都能促进自己的点滴改变”(祝禧语)。教育写作是一段教育和人生的旅程,所以,它带给人的变化是渐渐的,是不断积累、渐入胜境的过程,而不要指望一夜之间脱胎换骨,羽化成仙。她还以自己不同时期论文内容和表达方式的变化为例,证明写作给自己带来的思想和行动的深刻而不易觉察的变化。

更多人认为,“教育写作的独特性在于它的实践根基和品格。(祝禧语)”杨文娟认为,“离开实践的教育写作不是中小学教师的真写作。”魏光明说,“教育写作是写出来的,更是做出来的。”薛丽君说,“教育写作是基于教育工作的发现与思考。”她还以自己的文章《文化策划:将学校从昨天派往明天》为例,来说明教育论文的写作是来自实践推动实践的过程,“是学校理念如何进行转化与渗透,落实到学校工作方方面面的过程”。

  管建刚老师则从赛课、上课与写作的比较视角对教育写作的独特性提出见解:教育写作,是一条经济的专业成长方式。因为无论是上课还是赛课,这些机会都是需要条件的。比如,要有别人给你机会,还要有他人的协作与帮助,而教育写作则是可以自己当家做主的事情,除了自己的精力之外,不需要其他的经济上的投入。

  教育写作从哪些方面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

  调查显示,教育写作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影响教师的专业态度。所谓专业态度最核心的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价值认知。老师们普遍认为,通过写作,他们感受到这份职业的乐趣,更加热爱教师这个职业。通过教育写作带来了自身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使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的价值和工作特点有了深刻的认识。戴林东说,“教育写作给我带来的首先是教育思想的变化。在教育写作过程中,我逐步形成了个性化的主体性的教育教学思想。其次是教育情感的变化。可以说,离开教育写作的教师情感,只能是感性化、浅表化的流动,而在教育写作基础上产生的教育情感是理智的、深厚的、持久的,是深入人心的激荡。最后是教育行为的变化。教育写作是思想的披沥、情感的体验,必然导致教育行为的更新,教育写作造就的人格修养,必然促进教师迈出有力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步伐。”

  其次是影响教师的专业习性,培养他们优秀的思维品质和不断探索的精神。杨文娟说,“教育写作让我学会了观察思考。因为每一次写作都是基于真实事件的记录或者基于问题的思考,写作就需要平时善于观察,勤奋思考,渐渐地,洞察力和敏感度增强了;写作让我克服了懒惰,学会了坚持。”李建成认为,教育写作给自己带来的变化关键在习惯养成方面,因为有了写作,所以养成了自己的阅读习惯、探究习惯。沈茂德说,“写作是修炼自己的过程,性格锤炼的过程。写作可以使自己获得动力与信心。教育写作带来的是对校园生活的眷念,对朴素教育故事的关注,对教育案例的深度解剖,从而以真正的教育工作者的眼睛去看学生、看自己、看学校,才能总是满怀教育理想、满腔热情地寻觅着教育未知和教育规律。”

  第三,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形成自己的专业智慧,使自己能够专业地思考和处理问题。杨文娟说,写作“使自己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智慧迈向理论智慧”。孙双金说,写作不但能怡情养性,还改变了自己的思维品质,使自己得到系统、深刻的提升。管建刚认为,不停的写作,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更新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技术,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效能。

  第四,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写作是另一种阅读。”不少教师认为,教育写作是一个不断学习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知识不仅得到了整理,而且可以获得更新。有人认为,写作是个思维的过程,也是个认知活动,当你把经验、故事提炼成思想观点时,你的认知活动就提升了。这是知识内化的过程,也是知识生产建构的过程。对教育写作也是知识生产的问题,范梅兰早已提出过他的解释:“写作,其实就是对教育现象的一种解释,当这种解释上升到反思阶段形成具有一般性指导作用的价值取向并指导教师行动时,便成了实践性知识。”概而言之,教育写作让教师从传统的知识搬运工变成了知识的转化者、生产者,让教师从感性的实践者变为理性的思考者。

  冯卫东则用诗性的语言陈述了教育写作带给他的改变。他说,教育写作使自己模糊的思绪变成清晰的思想,用余秋雨先生的话来说,不断地表达是对灵魂的不断重组。“我觉得写作使自己走向了丰富和深刻,使自己内心世界变得较为单纯,也多姿多彩。没有写作,我就是一个凡夫俗子,有了写作,我成了一个对教育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教育写作是我向教育世界进行抒情和对话的极好通途。”

  教育写作为什么能够给人带来如此鲜明的变化?

  首先,教育写作不仅提供了一种反思的平台和工具,而且促使教师完成教育学意义上的反思过程。多位名家论述过教育反思对专业成长的意义。但教育学意义的反思不是生活中的让我想一想,而是包涵一个完整的过程。杜威认为,反思由五个步骤构成:(1)对自己身处其中的情境产生“困惑、混乱、怀疑”;(2)对现有的原理或情境意义及其可能后果进行“预期推测和尝试性解释”;(3)“检查、审视、分析各种可能的方法”,界定并澄清遇到的问题;(4)对各种尝试性的假设建议进行说明;(5)采取“一项行动计划”或者根据期望的结果“做出行动”。调查告诉我们,不少教师正是通过教育写作这个平台和工具,对自己教育生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给出符合规律的解释或结论,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付诸自己的教育行动。如此循环推进,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教育写作就是要记录和提纯这个过程中的得失和收获,完成系统深入的教学反思过程。在这种深入反思的过程中增加专业理解,促进专业成长。

  其次,教育写作也是逼着作者进行专题化学习的过程。“写作是阅读下的蛋。”刘良华教授提出,“用写作促进有意义的阅读,不断扩张生命的视野。”很多教师在问卷中都强调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读书是欠债,写作是还债。”有人甚至以自己的经验为例,认为如果要写出1万字,起码要阅读4万字以上。顾广林说,“教育写作逼着我读了许多理论书籍,逼着我平时多思考教学中的问题,使我学会了发现问题。”我们认为,为了写作的阅读是一种高效的有意义的阅读,它不同于平常的休闲性阅读,是一种应用性阅读与学习,是一种带着问题寻找答案的阅读与学习,还是一种专题化的深度阅读与学习。这种学习是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不同于参加培训之类的被动学习,因而也特别有效益。

  再者,教育写作的过程也是研究的过程。而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研究是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相伴相生的。郭元祥教授认为,“写作是与研究相伴而生的。”当然,研究有多种方式,在人文科学中,观察与写作就是一种研究的方式,也就是马科斯·范梅兰所说的生活体验研究。而研究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不争的事实。高子阳说,真正的教育写作就是研究,就是对教育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就是经过思考直接把优秀的教育思想整合起来用在自己的课堂上,文章就是记录自己的教育行程,研究自己的教育史。冯卫东认为,研究有多种形态,教育写作就是一种形态,它同时又是一些具体研究行为的终端,它还是对平时零零碎碎的一种研究、一种提纯。当然,有的写作不是研究,如急功近利的写作、无病呻吟的写作等就不是研究,更不是所谓的真研究。的确,研究是一个大概念,而且研究有多种形态和样式。教育写作,也是一种广义的研究,甚至是有效的行动研究。

  当然,也有人对教育写作与研究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杨文娟说,教育写作并不一定要与研究挂钩,不是从事教育写作的人都在做研究,做研究的方式也不止教育写作一种,科研成果虽然多是通过写作来实现,但也不是只有教育写作一种表达方式……教育写作也许是一种兴趣、爱好,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而已。

  五、有人认为,“名医一把刀,名师一堂课”,对教师应当提倡上好课而不是写好文章。那么特级教师们是怎样看待和对待教育写作与课堂教学的呢?

  冯朴认为,教学是教师的天职,也应当是教师的看家本领。但是,单有课堂的精彩是不够的,还要能将这种精彩进行记录和理性反思,这样既能够与人分享,也能提升自己。孙双金则赞同“名医一把刀,名师一堂课”这样的说法,其理由是:教师的主要价值是指向学生,而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流、传承、碰撞启发、引导点拨的主要阵地。从这个角度讲,教师上好课是最重要的。教师写文章的重要性位列第二。因为教师要走向名师、教育家,必须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要有思想就要有思考、有实践、有探索、有研究,就要有自己的文章。

杨文娟认为,写作与课堂教学并不矛盾。只从事教育写作,疏忽了课堂功夫的人,不是合格的教师;只专注于课堂,而忽视了教育写作反思的人,不能成为优秀的教师。这两者必须同时合格,才能走向教育家。

  冯卫东则是从道德和伦理角度阐述了他对教师上课与写作关系的认识:能否在课堂上站成一个真善美之人,是写作的前提;如果不能,他是没有资格谈写作的。同时他又认为,没有一个名师不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不进行教育教学写作。写作是他们走向成功之境的必由之阶。

  六、教育写作写什么?怎么写?是该从问题入手还是从兴趣入手?是写他人还是写自己?怎样处理教育写作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这次的问卷我们也设计了这方面的调查项,意在了解专业发展方面取得成功的教师们在教学研究与教育写作方面的一手经验。

  教师们普遍认为,教育研究与写作,应当以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为对象,而不应在自己的工作之外另辟领域。不少教师结合自己的经验指出,教师写作应当教什么写什么。高子阳教数学就写与数学相关的文章,后来改教语文,就开始语文方面的研究与写作,而且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李万龙原来教历史,就写历史教学方面的研究文章,后来改教地理,就写地理教学方面的文章。杨文娟原来做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就写作了《用情铸就人生》等一系列有关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研究类的文章,后来教思品课就写作了《小学思品课程中的资源整合》这类文章。这些经验归纳起来其实就是把工作当研究来做,干什么就研究什么。只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充满热情和敏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一定会有所发现。相反,如果好高骛远,老是把自己的目光投放到那些与自己工作和专业不相关的领域,不仅难出成就,而且容易影响工作,还得不到学校的理解与支持。

  当然,写自己的生活与工作,是广义的而不是狭义的。比如写自己的孩子,实际结合了自己的教育工作,也是结合了自己的生活。有多位教师用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写作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所谓写自己的孩子,就是把自己的孩子作为观察对象来写,写教育孩子的故事与体会,他们这样做不仅对孩子爱得更理性、更科学,而且还能够爱得更专业。杨文娟老师不仅将自己的女儿送进了名牌大学,而且把教育子女的经验写成了《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一书,市场反映良好。高子阳不仅把孩子成功送进了名牌大学,而且读到了博士,他把教育孩子的经验写成多篇文章发表。现在他还在继续这样的写作,并打算结集出版,在女儿出嫁时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她。

  关于写什么、如何写,还有的教师从体裁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孙双金说,教师应该写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写教育思考,写教育研究。也就是说,他不太提倡写纯理论的文章,“因为基础教育的广大教师在实践一线,他们首先是教育实践家,所以应更多地写叙事案例教育实践。当然,对于那些有相当教育素养和理论功底的教师也鼓励他们写教育的思辨,写教育的思想。”沈茂德说,教育写作还是要多写教育随笔。在教育生活中,大量的教育案例,或有启迪,或为教训,这些东西写出来,可以是有用有趣、鲜活真实的培训材料,也易被教师学习借鉴。王栋生老师在教育写作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不跪着教书》《致青年教师》都是教育随笔的佳作,但他并不主张教师的写作应当提倡什么。他说:“我主张自由写作。不要提倡或者限制教师写什么内容。愿意写自己的教学体验和心得,热爱文学创作,记录自己的思想录,都很好,前提是热爱。有位教师热衷于写游记,只写游记,还听说有位教师每天写菜谱,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只要写,愉快就行。”

  教育写作,是从问题入手还是从兴趣入手?这也是一个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这次调研中还是相持不下,有的教师认为,教育写作不要规定写什么,而是应当让教师自己选择,他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从教师的兴趣出发,不要让写作负载太多的东西。但有的教师认为,教育写作,本身是教师的一种职务行为,应当提倡为提高工作效能而写作,为专业发展而写作,最根本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写作,正如有人说“如果发展了自己,而耽误了学生的写作,是应当反对的”。“教育写作应当有问题意识,如果说脱离实际的写作是空写作,那么,没有问题的写作就是假写作。”(顾广林语)

  有人认为,教育写作不仅应当思考写作的技术问题,还应当思考“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了什么”这些原点的问题,也就是终极于教育的最终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

  当然,我们的调查发现还远不止这些,从中我们不仅发现了许多教育写作与专业发展的规律,还获得了不少教师们独特的写作故事。限于篇幅,无法一一陈述。

  注释:

  ①此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普教重点资助课题“学校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机制创新”的研究成果之一。

  ②见薛丽君的调查问卷。这次调查问卷回复的江苏省特级教师有:薛丽君、高子阳、祝禧、杨文娟、孙双金、李建成、项阳、严育洪、魏光明、管建刚、顾广林、冯卫东、沈茂德、冯朴、陆军、王栋生、李万龙、马宁、戴林东、周如俊,本文所引他们的论述均出自他们回复的问卷,恕不一一标注。


余映潮:送给渴望成功的教师的十句话
第一句:教师走向成功的基本前提是占有时间、勤奋积累、注重学法。

  我把占有时间排在教师走向成功的首位是有原因的,因为一个人一辈子的时间非常有限,工作的时间也很有限,做学问的时间更是有限,所以教师要充分地占有时间。

  我个人的时间分配讲究4个字:实用、巧用。实用就是实实在在地利用时间。比如:双休日、寒暑假等都是我实实在在利用时间的时候,在这样的时间里,我基本上每天工作12个小时。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但是我认为有些事是可以一劳永逸的。你做得妥当,就可以节省你生命里的大量时间。举个例子来说:我在编写训练题时,往往要引用课文中的原文,每次我都会把它们校对好存入电脑,因为以后再使用时就可以直接打印出来,且无需再校对了,这不就节省了很多时间吗?
  我们很多教师在同一社交圈内、同一背景下、同一环境中工作,为什么会有优秀与一般之分呢?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那么,我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呢?就两个字:例子。我在从事中学语文教研工作的20多年里,研究对象几乎都是各种各样的例子,比如案例、名师等。我会从成千上万的例子中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我的学习方法。
第二句:教师发展自己的基本要求是钻研教学、练习写作、探究专题。

  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的名师、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高层次人才,一定是站在讲台上的。因为教师离开了讲台就没有了生命力,就没有了影响力,所以教师要想成为名师,必须苦心孤诣地钻研教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语文界进行了无数次的语文大赛,产生了无数光彩照人的优质课,有了无数个一等奖获得者。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少一等奖的获得者在我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了。为什么?因为比赛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很多年轻教师都是在还没有自己的风格、体会的时候走上讲台的,然后经过大家的无私帮助获得了桂冠。然而在比赛之后,这些年轻教师就很少再钻研教学了,所以也就慢慢地“泯然众人矣”。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另外,教师还要坚持不懈地写阼。只有用最精妙的文字把教学经验记录下来,教师才能逐渐成长。

第三句:耐力是一种智慧。  


  这一句话是我的个人格言。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如果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地专心工作,那么就非常了不起。中学语文课文里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对我的人生观影响很大。马克思把他的很多功绩、敌人对他的怨言等,都像抽丝一样剥去了。我在这里引申一下马克思的话,即面对很难逾越的困难、很难排遣的烦恼、很大的打击时,你只要轻轻叹一口气,说“算啦,再重新来一次”,这就是一种耐力,一种智慧。


第四句:走一步,再走一步。  


  这句话中也蕴涵着一种耐力,但它是指稳步的发展。教师成才是一个很艰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想,人应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即使最后走不通了,也不后悔,因为毕竟走过。

  在我的工作策划中,也常有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安排。1993年,人们还没有开始注意案例研究,我手里就已经拥有了很多非常精彩的案例。在这种情况下,我写出了《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现在,我正在写《中学语文经典篇目研究50篇》。
  在写《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的时候,我就有一种冲动:我看了那么多的教学案例,难道就不能登上讲台讲课吗?于是,我在50岁时开始讲课。
  在讲《天上的街市》一课时,我先用30分钟的时间讲课文,然后又用15分钟的时间讲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为什么我要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呢?因为它们都是在写天空,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同时,我也用歌曲的调子来朗读(蝶恋花.·答李淑一),实践证明这是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因此,我们教师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在稳步发展中,用10年、20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来发展自己。

第五句:名师都是在艰苦环境中或自设的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很顺利的事情:要是有也是极个别的,绝大多数人都要承受生活的磨难。同样,教师要想成为名师,也必须经受苦难与磨炼。也许有的人的成长过程会比较顺利,但是如果要想成为名师,就必须在自设的艰苦环境中磨炼。所谓艰苦环境,即要求自己做困难的事情,为自己设置障碍、规定目标等等。这样,教师才会很快地成长起来。


第六句:教师研究教材的8个字是上下求索、左右勾连;教学设计的8个字是化静为动、尺水兴波。


  为什么教师在研究教材时要上下求索、左右勾连呢?我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感到,钻研教材时一定要视野宽广,一定要采百家之长,这样才能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教师把教学参考资料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设计时,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炼,因此读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在读教材的时候没有灵感、没有深刻的领悟是不行的。因此,我们说教师平时读教材的时候要“把玩”、揣摩教材,就是这个道理。

  读懂了教材,有关教学设计的8个字也就很好理解了。在课堂短短的几十分钟里,教师的课一定要有波澜,不能像一潭死水,教师要给学生制造悬念。

第七句:教师事业有成离不开的10个字是敬业、环境、毅力、智慧、学问,教研员的工作特色主要表现在系列、创新两个面。
  在谈到教师的事业时,我觉得两个词是必须要强调的,一个是环境,另一个是智慧。环境是客观的,智慧是主观的,但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受环境的影响。生活中很难遇到好的导师,所以教师的发展要更多地依赖自己。我有时候就自嘲道,我就是我的秘书,我就是我的钟点工。
  曾经有一个网友,发了一封很长的信给我,诉说他的苦恼,诉说学校的校长让他从高中部到初中部,诉说他和校长之间的争执,诉说校长的种种不是,然后希望我给他一些建议。我的回复非常简单:“假定你的电子邮件里的内容都是真实的,那么我要提醒你,你很可能是一个很爱说话的人,你话说多了就不好。你为什么不能先管住自己的嘴巴呢?”教师的发展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也是*教师自己创造的。
  智慧,不仅包括先天的智慧,更多的智慧是教师在工作中形成、磨炼出来的。在工作中,教师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在谈到教研员工作特色的话题时.我为什么要强调“系列”呢?举例来说:
  1990年,荆州市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组成立并召开了第一届会议。此后,研究组每年都会召开一次这样的会议,只不过主题不同。第二届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第三届是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设计,第四届是课堂提问设计的艺术,第五届是课文的切入、升华与强化,第六届是教材分析的艺术,第七届是教学深度的艺术,第八届是古文教学的艺术,第九届是课堂活动的艺术,第十届是语言教学的艺术,第十、一届是课型创新的艺术,第十二届是文学作品的教学艺术,第十三届是文言文的教学艺术,第十四届是教学细节的艺术,第十五届是走进新课堂、走进新设计,第十六届是新课标背景下创新教学设计的研究,第十七届会议,也就是明年将要召开的会议,主题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荆州特色。
  这16年的会议,假设一次会议要拿出一万字的报告,我就要拿出16万字的报告,这意味着我要对16个专题做精细的研究。我常常对身边的年轻教师说:我总在黑暗里摸索,但给你们的都是光明的东西,我不会有所保留。

第八句:教师事业的构思就像散文的构思一样,要托物、蓄势、开掘。


  托物抒情的散文,就是把物描写得非常好,然后顺势开源,点出道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是托物,写作就是蓄势,努力发展自己就是开掘。

第九句:教师要做一个治学勤苦的人,做一个思想深刻的人,做一个品行完善的人。      

  做让人感动的人,要有善良的品性,“善良”二字,意境深远:关爱他人,在自己的群体中尽心尽力,帮助他人,不求回报,对别人的给予总是心怀感激,常常被身边的凡人小事感动,善解人意,不苟求他人,面对误解或责难一笑了之……这一切都是善良的品性。有善良品性的人,生活在他的眼中就是美好的。在做人方面,教师要在品性上追求完美。


第十句:教师要追求高度。


  高度,有多元的理解,我在这里主要讲做人和做学问两个方面。一个教师在做人方面追求完美的同时,也要更好地发展自己。

  我在教研室工作时,从来没有妄自批评过一个教师,因为每个教师都有可敬的品质。名师的高度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但是我们在尊重名师的同时,也要努力超越他们。   
  也许有的教师30多岁就成为优秀教师了,而我是50岁才开始站上讲台讲课的。我对那些年轻的优秀教师一方面很尊重,一方面暗下决心要超越他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26 02:14 , Processed in 0.10070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