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5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学当前最要紧的是什么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2 17:0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小学语文教学当前最要紧的是什么(一)作者:陈金铭
圣经中说:太阳底下无新事。这话太对了。
几十年前没解决的问题,今天,科技、技术看起来发展很迅猛,可是依旧没有多少突破。比如,小学语文。
一百年前,语文教学似乎没有今天这么纠结,中国人的语文传承千百年来都是诵读为数不多的经典为主,方式也比较简单:背诵、讲解。白话文诞生至上世纪末,教学方式主要还是讲解,教学模式是苏联的训练系统,教学内容基本是教材。而教材又根据时间不同,或凸显政治,或凸显道德。
新世纪以来,史无前例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开始了。范围之深、程度之广、投入之巨、变动之大,都前所未有。语文教学的模式主要成了让学生提问、讨论、讲述,教学方式在名师倡导下努力探究艺术,教学内容还是教材为主。而这时候教材主要凸显的还是思想形态和道德取向。
应该说,新课程提出的理念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可惜,播下龙种,最终收获的却是跳蚤。小语教学在一条错误的路上疾驰,并且现在还继续加速。
最大的错误之处,就是崇拜、卖弄、窃喜于名师的教学方法(艺术),而对教学内容忽视甚至无视。
教学方法可比为厨师的厨艺,教学内容可比为做菜的材料。厨艺再好,材料变质或未经打理,都不会做出好菜,甚至还会让人吃坏肚子。现在的教学内容作为材料,就面临这两种问题:1,有的材料变质了。2,材料没变质,挺好,但没有打理过。不能拿来直接煎炒烹炸。
一,材料变质了咋个办?
教材中变质的材料比比皆是。只不过,长期被洗脑过的人看不到其变质在哪里罢了。比如,下面这篇文章: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很久以前,有位国王要挑选一个孩子做继承人。国王吩咐大臣给全国的每个孩子发一些花种,并宣布:谁能用这些种子培育出最美的花,谁就是他的继承人。
有个叫雄日的孩子,他十分用心地培育花种。十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花盆里的种子却不见发芽。雄日又给种子芽了些肥,浇了些水。他天天看啊,看啊,种子就是不发芽。
  国王规定的日子到了。许许多多的孩子捧着盛开着鲜花的花盆拥上街头。国王从孩子们的面前走过,看着一盆盆鲜花,脸上没有一丝高兴的表情。突然,国王看见了手捧空花盆的雄日。他停下来问:“你怎么捧着空花盆呢?”雄日把花种不发芽的经过告诉了国王。国王听了,高兴地拉着他的手,说:“你就是我的继承人!”
  孩子们问国王:“为什么您让他做继承人呢?”国王说:“我发给你们的花种都是煮熟了的,这样的种子能培育出美丽的鲜花吗?”
明眼人仔细一读,就会发现错误、荒谬之处实在很多:1.国王用欺骗手段要选一个诚实的接班人,国王自己没病吧?2.现在所有孩子都用国王发的煮熟的种子种出了鲜花,这不是犯了欺君之罪吗?按理是不是应该杀头?3.国王从来都不传外姓,哪个国王会传给老百姓?4.即使真传给雄日,一个诚实的国王,国民全都是骗子,这个国家还有救吗?……
造成这一尴尬的显然是编者。
我一开始真替这些编者臊得慌,堂堂中华,妄自号称五千年文明古国,那么多文章好选,干嘛非选这样的?是什么样素养的编者才能看不见这文章背后的荒谬?他们肯定是故意的。后来,我不再那么愤怒了。我想明白了。编者不是故意的,是他们真的看不到这荒谬。他们生在新中国、长在文革里,早就被国家机器成功同化了其思想,信仰缺失、思维单向、非黑即白、道德至上。
他们看这篇文章,心里看到的,是诚实孩子必有厚报。他们想着用这样的故事来教育所有孩子都要讲诚实。都可以得厚报。
他们看不到这个故事背后价值观的荒谬、故事事实逻辑的断裂。
其实,退一步讲,哪怕不去管这个故事价值观和事实逻辑的问题,编者看到的诚实必有厚报思想也是落后、错谬的。
中华民族历史沿袭久了,别的不缺,最缺的是个人意识的觉醒,和民主、自由、平等等普世价值观。因为这些东西和历史上皇帝们的宝座相冲突;凡是有了这些,集权统治就不免受质疑,皇帝宝座就不稳了。做稳做惯了奴隶的群众现实中个人价值无法彰显,只好在传说中、故事里把个人美梦寄托到掌权者或神仙鬼怪身上。如牛郎用耍流氓的手段娶了美丽的仙女,种田小伙子捡了个田螺变成了媳妇,进京赶考遭强盗抢劫被财主女儿搭救等等。
一句话,天上掉馅饼,抱得美人归,这是很多故事的核心。
是谁说,诚实就一定要有丰厚的吓人的回报?
是谁说,付出就一定得到炫目的吓人的成功?
中国封建王朝前的故事不是这样的:
你看夸父追日——太阳算个球,老子撵上你;
你看后裔射日——太阳更不算个球,老子射掉你;
你看精卫填海——大海算个毛,姑奶奶填平你;
你看愚公移山——大山算个毛,老爷爷我搬走你。
国外很多传说、故事也不是这样的:
你看鲁滨逊——流落小岛一个人,老子照样活出个样子。
算球了,不举例子了,例子太多,举得胳膊疼。
夸父、后裔、精卫、愚公、鲁滨逊,这才是好样的,硬铮铮的铁汉子、老头子、小姑娘。
做点好事,就盼着回报,得不到回报就转身骂骂咧咧,这是什么好德行吗?
扯得太远了,即使你说得对,人家教材编者也不给钱也不颁奖说不定还恼怒起来咒骂,得了,打住。
类似这样变质的课文,小学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
用这样的材料去教,孩子很容易就吃坏肚子,即使今天肚子没事,也是埋下了毒素,长大了就发作了——前几天跑到街头砸中国人的日系车的不就是这帮人!
对这样的材料怎么办?
扔掉啊还能怎么办。遇到这样的课文,能不讲就不讲,能跳开就跳开,真要跳不开,就把坏掉的部分去掉,真要去不掉,就告诉孩子,那些地方可能是坏掉的,要注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2 17:07:51 | 只看该作者
二,材料没变质,但没有打理过,不能直接拿来煎炒烹炸咋个办?
大部分材料没变质,但也算不上是好材料,一般吧。挑不出多少毛病来,可也叫人提不起胃口。现在教学现状是,老师拿过这材料,瞄两眼,然后马上自我催眠:嗯,这材料真棒。然后,直接把材料扔锅里,煎,煎完了炒,炒后烹,烹了再炸。端给学生:来,读读,哦,尝尝。靠,白菜一整棵,从哪里下口啊。
也有切吧切吧剁吧剁吧再煎炒烹炸的,只是,切得大小不一、粗细不匀、首尾不齐,端上来,嗯,凑付。
最次的,还不是这两类,是下面这种极品:一,端上来,让学生闻,香不香香不香。香。为什么这么香?我哪知道。你猜猜你猜猜。放了胡椒粉?对了对了。还有呢?放了辣椒面?对了对了。还有呢?放了镇江香醋?嗯,不对不对。再猜再猜。我勒个去。闻能闻出个屁啊干嘛不让我尝尝。
同样一棵大白菜,你隔壁二大娘做出是这个味,镇上刘家店大胖子厨师做出是那个味,人民大会堂掌勺的大师傅做出又是一个味。相同的是大白菜,不同的是对材料的处理和厨艺。
材料就是课文。我们一线教师没得选择了。
对材料的处理、对配料的选择,我们自觉放弃了。
我们的工夫都用在了跟大厨、跟视频学厨艺上。
现在,我们需要知道,对材料的处理和配料的选择同样重要。
厨艺可以跟名师学,对材料的处理跟谁学呢?
这还真是个冷门。
师范里老师没教、名师自己说不出一二三、平常教研也不涉猎。
有人问,这个学问叫个啥名字?老一辈名师叫“教什么”,《小学语文教师》杂志称之为“文本解读”,大学教授王荣生称之为“教学内容的制定”。
看起来,不同的名字说的是一回事。但实际上不同的人对这个事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老一辈名师认为摆布材料,最主要是伺候字词句;“文本解读”一派主要倾向材料的文学性;王荣生们对材料的处理主要倾向表达方式。字词句派指向文章领域的入门级,文学派指向文学领域的前台(我感动我非常感动),表达方式派指向文学的后台(是什么让我如此感动)。
三种理解到底谁的对?
我个人意见,表达方式派可能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那么,有人说了,强调表达方式,会不会导致训练魔影重来?这种担心不是没道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生吃得苦头还不够吗?只是今天语境下的表达和几十年前的表达已经不是一回事了。毕竟,这么多语文学者不全是吃干饭的,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语文知识的研究到底还是迈出了几大步。
我们今天学表达,就是以这“几大步”为基础的表达。
说到底,语文老师最最需要掌握的,就是这“几大步”。
可惜,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多少专家、学者真正把这“几大步”给大家解释明白。
有人说,你能不能捯饬明白?
难。我毕竟也不是三头六臂啊。可是有时间的话,倒是可以跟大家分享一点点心得。
以后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9 23:36 , Processed in 0.0911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