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7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北同课异构:刘须锦执教《寓言两则》教学实录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3 16:38: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南北同课异构:刘须锦执教《寓言两则》教学实录作者:刘正生
“略”出精彩 “导”出精华
——刘须锦执教五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屋”五《寓言二则》课堂实录
一、方法审视 —— 一目十行
师:(板书:一目十行)请声音最响亮的同学读一下。
(生齐读)
师:请眼睛最亮、头脑最灵活的同学,说一说这个词的意思?
生:用眼睛看,一下子看十行字。
师: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生摇头)有过体验的同学请说一说?
生:有时候读书,时间来不及了,就想快一点看下面内容。
师:快速看下一个内容,这就是……
生:(齐)一目十行。
师:今天,我们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一篇文章。(屏显《寓言二则》,并板书课题)本学期我们也学过寓言,还记得吗?
生:伊索寓言。
师:我们今天要学的是《寓言二则》,它不是伊索寓言,你们还没看到课文吧?这篇文章与我们教材中的寓言不一样,拿到教材后,快速地浏览一下。看看它和我们学习的《伊索寓言》有何不同?
(老师分发教材,学生快速看课文)
二、内容比较 —— 版本勾连
生:我们学习的《狐狸和葡萄》《蝉和狐狸》等寓言的主角都是动物,这篇寓言讲的是人。
生:我们学习的寓言最后一段都是讲一种道理,而这里却不是。
生:我们学的伊索寓言题目不是成语,这篇课文题目就是成语。
师: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和我们学习的《伊索寓言》,编写的最大不同,你有没有发现?
生:《寓言二则》是从古代那些“原文”演化而来的。
师:能说具体一点吗?
生:第一则是根据古代《战国策》修改的,第二则是根据《庄子》改写的。
师:这两则寓言是从古代的一些书中改写过来的,他已经发现了不同,很好的,还有没有不同?
生:《伊索寓言》都很短,而这两则寓言很长。
生:《伊索寓言》一般都是一到两段,而这篇课文自然段很多。
三、阅读前奏 —— 关注“提示”
师:学习这篇课文有一个特殊的方法,文章已经告诉我们,你发现了吗?从哪看到的?
生:发现了,是从“阅读提示”知道的。(屏显阅读提示,并指名朗读)
师:“阅读提示”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应该边读边思考?
生:思考两则寓言说明的道理.
生:寓言一般都是说明某个道理的,说明每则寓言都是有道理的。
师:“每则寓言都是有道理的”,是这个意思吗?我们看书,听话,要看看它是否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寓言一般都是说明某个道理的”
生:有些寓言是说明一个道理的。
生:有的是从正面描写的,有的寓言是从负面,用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来说明一个道理的。
师:别着急,那叫负面吗?
齐答)侧面。
师:阅读提示短短的两句话,告诉我们这么多。要想读好寓言,第一,要读一读,第二要想一想,明白寓言基本的特点。有的是能直接说明道理的,有的是从侧面,这个侧面就需要我们动脑筋去想。
四、寓意阐释 —— 多元统一
师:今天我们就用一目十行的方法先学第一则寓言。(板书:伯乐相马)请你用一目十行的方法,看看这则寓言说明什么道理,然后用一两句把它写出来,就写在这则寓言的后面。
(学生读书并批注。教师巡视,并及时激励:“已经写好了,就骄傲的站起来”。十几位学生陆续站起来。)
教师继续指导:“站起来的同学,再读读你的批注,可以修改。语言啰嗦是对他人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学生学习情态多样,有的坐在位置上读写,有的站起来修改,有的似站非站。)
师:骄傲地站起来的同学,请大声读出来,其他同学认真听,还要想一想:他的道理真得有道理吗?
生: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伯乐非常爱马。千里马第一次遇见伯乐这样的知己,顿时精神焕发,说明这样爱马的人不多。
师:能用简洁的话表达?
生:世上像伯乐这样爱马的人不多。
师:还有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你的“寓意”?
生: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世上的珍稀物种有很多,但真正珍惜它的人却不多。
师:真正珍惜珍稀动物的人不多,意思和他差不多。
生:世上需要帮助的人很多,然而可以给予别人帮助、关爱的人不多,就是说帮助那些可怜的人不多。
生:意思说,可怜千里马的人很多,有善心的人很少。
师:你们同桌都谈到可怜,为什么想到一处?
生:因为这匹马被卖盐的人打得很可怜,但只有伯乐帮助他。后来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师:我明白你们都是善良的人,还有没有不同的?
生:千里马需要发掘(发现),更需要有真正认识它的人,把它用在正轨上。
师:真正认识它的人,我们可以用两个字表达。
生:知己。
师:文章里有一个名字,叫伯乐,把它用进去。
生:好的千里马需要发掘(发现),更需要伯乐把它用在正轨上。
师:这时候说得就精炼了,语言听起来就舒服了。
生:这篇寓言告诉我们,给予别人帮助、安慰,会使别人自信,精神焕发。
师:谁自信?谁精神焕发?
生:千里马。
师:还有最后一位男生没发言(指刚才站起来的同学)。
生:只要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
师:你怎么会想到这样问题,解释一下。
生:之前,农夫一直折磨这匹马,马就走不动了。之后,伯乐安慰这匹马,这匹马就站了起来。
师:这么多人发表自己的观点,其实都围绕课文中一句话。
学生齐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屏显:
后来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师:这么长的一段寓言,最后浓缩成一句话……请再读。
生:世有伯乐然后有……
师:这里的“后来有人”,这个人是谁?(板书:韩愈)
(生读“韩愈”后,再读“后来有人说……”这句话。)
师:韩愈说的这句话,你明白吗?
生:他的意思说,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因为伯乐如果不对它好,它可能就死掉了。
生:是先有千里马,再有伯乐。
生:是伯乐发掘(发现)千里马,然后才有千里马的。
师:伯乐与千里马谁在前?
生:伯乐在前
生:按理说,伯乐出生年代没有千里马诞生早。
师:你是一个文史研究的专家,那位戴眼镜的博士说一说。
生:早就有千里马,只不过没有被发现。
生:千里马比伯乐早,因为伯乐的发掘(发现),千里马才有了正规的用途,不然,现在千里马还在驾车。所以,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
师:到底伯乐在前,还是千里马在前,可以不争论。你可以认为伯乐在前,也可以认为千里马在前,最重要的是伯乐和千里马必须相遇。有伯乐没千里马,行吗?有千里马没伯乐,行吗?
生:都不行。
师:国王要伯乐去找一匹千里马,于是伯乐到处寻访。有一天他走到太行山上,终于看到了这匹马。当他把这匹马拉到大王面前时,国王非常生气。伯乐呀伯乐呀,你不是糊弄本王吗?
师:他怎么糊弄的呢?
生:他把一匹浑身是伤的马拉到国王面前。
师:这匹马骨瘦如柴,一点精神、力气都没有,还说是千里马。这样的马在你面前,你相信吗?
生:不相信。
师:伯乐告诉他,别着急。当你用好的料给它,精心对待它的话,不出几日,这匹马一定会成为千里马。国王相信他,过了一个月以后,这匹马真得精神焕发。国王骑着它,驰骋沙场,日行千里。国王非常赏识伯乐。
(学生非常投入听故事,并及时与情节互动。)
五、学法迁移 —— 鲁王养鸟
师:寓言就是一个故事加上一个道理。现在用这样方法快速读《鲁王养鸟》,把重要的语句画出来,不同的理解写出来。
(学生自学)
师:《鲁王养鸟》中也有一句话是和这句话(老师指着《伯乐相马》中的寓意句)差不多。
生:(齐读)其实,鲁王是用供养人的方法来喂养海鸟,而不是用养鸟的方法来养海鸟,结果把海鸟害死了。
师:再仔细地看看你写的,稍微修改一下。
师:请看投影,从戴眼镜的那位同学开始读……
其实,鲁王                                                   ,
                                                            



生:其实,鲁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解决不同的困难,这样有可能会使情节更糟糕。
师:我认为,你比作者想得更好!那位女生,想起来吗?
生:其实,鲁王是用同样方法对待不一样的事物,才让小鸟死亡。
师:我最佩服的就是你!刚才你的语言方式可能与填空不一样,几秒钟,你就转换了语言,这是你的智慧!
生:其实,鲁王不应该对海鸟太好,因为文中的海鸟只不过是鸟,而不是人。
生:其实,鲁王不能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的种类。
生:其实,鲁王也是好意,把海鸟当做尊贵客人,不过他的方法不对。
生:其实鲁王只要按常规办事,海鸟就不会死亡。
师:还有人要说,与他们看法一样的请坐。
(刚才站起来的学生都没坐,似乎都有不同的看法。于是老师让同桌对着屏幕相互说一说。)
六、寓言统合 —— 提升认知
师:两则寓言的寓意是不同的,把它们编到一课书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生:两篇寓言都能表达一个道理。
生:都是根据原文改编的。
生:他们的道理都是侧面描写的。我还有一个发现,他们都是写爱护动物的。
师:爱护这个词,我不敢苟同,能换一个词吗?
生:珍惜。
师:不是很好。
生:关心。
师:好一点点。
生:爱惜。
师:还差一点。
生:对待。
师:客观一点。
生:关爱。
师:这么多词,一个共同的话题。(板书:人    动物)都是人与动物的故事,都是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刚才有同学说,动物不如人。
生(补充):我是说“对待动物不能像对待人一样”。
师:古时候,人们把动物看得比人还高贵。比如龙啊、虎啊、狮子啊这些动物。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这些动物的能量、能力比人类大得多。
七、方法巩固 —— 阅读延伸
师:用一目十行的方法学了寓言两则,知道寓言都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有的寓言是没有直接写出道理,它的道理可能就在故事当中。
师:快速看一下这则寓言,然后小组讨论,它说明什么道理?
(屏显:《东施效颦》寓言文本。学生自由地、快速地阅读,然后自由讨论,最后集体交流)
生:不要盲目地效仿别人,这样效果不一定好。
生:不要盲目从众,否则弄巧成拙。
师:两个四字词语表达,很简洁。把观点重新组织,填到横线上。
后来                                                         


生:后来,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更差。
生:后来,比喻效仿弄巧成拙。
师:怎么效仿?没说完整。
生:盲目效仿,会弄巧成拙。
师:几位同学都使用一个词语——比喻,现在不用“比喻”一词,说一说。
生:后来人们说,一味模仿别人,效果会很差。
生:后来,说明不经过实际情况,盲目模仿反而会自食其果。
师:有这么严重啊?
生:不会。
生:后来人们把盲目模仿别人效果更差,引申为“东施效颦”。
师:他的说法和别人不一样,这就是经过自己思考说出的话。
师:生活中,像这样的成语寓言故事有很多。
(屏显成语故事名:《南辕北辙》《亡羊补牢》《画蛇添足》《狐假虎威》        《挥汗成雨》《狡兔三窟》…………学生自由朗读)
师:可以用一目十行的方法读一读这些故事。这种读书方法,有一个名词,叫略读。(板书:略读)今天我们用略读的方法学习了《伯乐相马》《鲁王象鸟》两则寓言,还补充学习了《东施效颦》。
(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22300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5-3 16:39:21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专家评课:王传贤评析刘正生、刘须锦《寓言两则》作者:刘正生
让智慧在略读中闪光
—— 从二位老师的寓言教学中透视略读的品质
                  ○ 王传贤
两节略读课各有侧重,一是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一是注重阅读与表达的结合。然而,其中,又可以让我们窥见略读的品质。
一、略读的本质是“快速”阅读
为了加大阅读量,快速阅读,不仔细咀嚼、反复品味,是为略读的本质。顾名思意,略读课文,就是要求学生“略读”的课文,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读更多内容的课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所以“快速”阅读,必然成为略读的本质属性,因此,一切费时、费力的阅读方法都应摒弃于略读教学之外。两节课都在一课时里读了二则寓言,其容量与速度充分体现了“快速”阅读的特点。有效率、有质量。
一点思考:在保证“快速”阅读的前提下,是否应该允许学生反复阅读,围绕问题多看几遍,不要求像成人(或者说,阅读能力很强、阅读素养很高的人那样,)读一遍就能掌握文章。也就是说对学生来说的“快速”阅读是相对的,是相对精读课文来说的,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速读”。
二、略读课的学习动力主要是兴趣
与精读课不一样,略读课推动学习活动进行的动力不是意志,不是外在的奖惩,更不带有任何的强制。精读课,往往带有一点强制性,有些问题不管学生感不感兴趣,是必须学会的,比如生字和词语,要求必须背诵某一段落,因为它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所以常常采用自我意志力控制,以外在激励,教师的权威等手段,作为学习的推动力。
从这两节课,我们不难发现,略读课是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来组织,以学生的兴趣为动力来展开,它比精读课有更多的自主性、可选择性:如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同学交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学习等等。学生处于一种自然阅读的状态。
三、略读课是一种更具有“实践意义”的学习活动
略读课依靠自己业已养成的能力和素养为基础,主要靠兴趣作为推动力,对阅读收获有更大的自主性、差异性、选择性,主要靠无意记忆积累和发展语言,使它更接近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阅读实践活动。二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无疑都抓住了兴趣的生发点,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或者是结合以往的学习和阅读积累,或是由导读出发,从而使学生对寓言产生亲近感。
四、略读课少有预设性,更多体现生成性
由于略读课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来组织,课堂上问题的生成往往会因学生的兴趣产生变化,而教材中所选取的略读课文承载的内容多,文章无论从表达方法还是思想性多有新意并呈现多主题性,这也决定了略读课上学生的兴趣点的多样性、分散性。因此,略读课的教学设计是少有预设性的。这一点从学生对寓意的解读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同时,这两节课还让我们发现,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是以兴趣而展开的,交流的方式也是不确定的,可以读、可以讲、可以演、可以画、可以写……这也决定了略读课的课堂形式也少有预设,而更多的体现生成性。
总之,感谢二位老师给我们带来这样精彩的课例,同时,使我们再次思考阅读教学中略读课这样一种类型的教学方法。相信我们通过这两节课的讨论还能收获更多!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 1500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7 20:30 , Processed in 0.135041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