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1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毕星星:《中国在梁庄》笔谈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14 17:49: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在梁庄》笔谈



小梁你好,接到这期,专题很好。你和梁鸿的对话,让我进一步了解《中国在梁庄》的作者的思路。片言据要,一书之警策,此誉不为过。我一直关注乡村,所谈乡村问题,很亲切,种种高见也很开脑筋。上月初在北京和丁东邢小群畅谈,《中国在梁庄》是一个重要话题。这个梁鸿就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邢小群是她的“前辈”,如何操作这类书,邢老师胸有丘壑,身边的创造,她非常了解。丁东邢小群多年经营口述史,有理论视野,也有操作经验。梁鸿创造成功,他们的解读,也令我受益不浅。
《中国在梁庄》迅速走红,连作者也很意外。丁东经常笑谈怎样成功出书,一头有大历史眼光,一头有基层现状,两头一碰,就出精品。几个月前,梁鸿还在苦恼不得高路入云端,几个月后,《中国在梁庄》火爆销售,梁鸿一举成名天下知。
梁红思路正确,眼光盯住乡村溃败,摸准了脉,让人耳目一新。感受很多,想到的更多。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我们应该重新思索乡村发展历史,不能再做冯幺爸,幼稚地讴歌《乡场上》的变化了。从哪个朝代开始?中国农村实际上一直是盘剥对象,几经折腾,中国农民改变不了“底层”地位。1980年代解散集体经济,乡村曾经有短暂的复兴期,九十年代以后,乡村问题重新突出。本世纪初,乡村重新成为弃儿。2008年金融危机,本来是放缓发展速度,重新调整城乡关系的大好时机,我们急急火火强硬上马,乡村问题不在高层考虑范围了。嗣后中国政治改革停顿,经济领域国进民退,社会全面溃败,乡村在溃败秩序中雪上加霜。现在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思考:四万亿是福是祸?四万亿究竟谁受益?四万亿貌似挽救经济滑坡,其实着力在挽救银行房地产,大规模基建投入,中国重新走上外延发展的老路,国家领路人加大油门重新危险驾驶,制造的的通货膨胀却是要全体国民买单。房价飞涨带动物价全面飞涨,乡村没有任何受益,却要一起承担涨价之苦。善良的中国农民经常感谢取消了农业税,自古到今,哪一个朝代不纳粮啊!我们的文章里也多次这样感叹。但试问一下,在纳税时期,种地还有些许盈余,现在不纳税了,种地还有收入吗?中国农民依然是最贫穷最困苦的一个族群。
2008年底以来,国家执政大略明显转向。大难临头,国家似乎进入了挽救危机的紧急状态,一切改革措施弃置不顾。金融危机掩盖了中国的真实困境,约束权力、限制资本这些老问题没有解决,新一轮的权力资本狂欢又开始在中国肆虐。社会溃败更加飞流直下,没有力量关注乡村,乡村受害就更加深重。乡村的的溃败当然不仅仅是贫穷,权力滥用,管理无序,教育医疗,养老问题,道德滑坡,人情淡薄,流氓盗贼,斗殴凶杀,悲观绝望情绪仇恨闹事情绪等等,积累爆发。旧痕新伤,中国的乡村发展要走回头路。改革停滞甚至倒退,遗留问题不断坐大,中国社会进步还能推进吗?让人十分忧虑。
我写过一些乡村的“非小说”,其实就是非虚构文体,以散文形式记录乡村的现状和历史。大概由于这种文学与非文学的临界状态,有些发了,有些不好发。我设想,时政类刊物觉得太文学,文学刊物又觉得太拘泥真人真事,两头够不着。早知道你们讨论乡村问题,应该发给你看看。

广州热了吧?出来转转?过一阵有中国作协几个作家来晋北看长城,感受边塞,我陪几个朋友,你如乐意,可以过来一块儿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7-14 19:02:17 | 只看该作者
从革命回忆录到口述历史人文精神
□毕星星 山西作家
口述历史是一门新学问,这几年的发展却是成就斐然。许多历史学者既号召,也动手。拟定对象,上门采录,又编又写,出书出杂志,10年树木,这项工作业已蔚为大观。如果将来中国大陆的当代史全面书写,应该给口述史添加一章位置。
最近就得到一本邢小群的口述历史著作《我们曾历经沧桑》,看完掩卷长思,非常感动。震动我的是,我即使是一个门外人,也能感到口述历史这门新学科,经历了孕育成长日渐发育成熟。丁东邢小群操作驾驭这门学问,可说是臻于完美。
《我们曾历经沧桑》收录了五位京华名人的口述实录。老延安何方、灰娃,知青一代贺延光、李大同,还有数学家杨乐。五位的经历都自有其价值。经历过延安生活的老一辈,健在者已近珍稀,愿意反思接受采访的更加难得。贺延光在天安门四五运动中被捕入狱,他是和“文革”势力殊死搏斗的英雄,做摄影记者捕捉了“小平你好”那个著名的横幅,展示了国人强烈跳动的心愿。李大同经历内蒙古插队的艰苦岁月,《中国青年报》的冰点事件让多少人记挂在心。这几位各自都走过了强烈耀眼的岁月。如实记录他们的功业,自有其典型性代表性。其间的成败得失,起落浮沉,人生和历史的纠结,又是别一种况味。这样的历史,是实证的历史,也是鲜活的历史。有人物活动的历史当然有生命力。
我很欣赏这一本书,这是一个口述历史最完美的文本。由此出发,我甚至想到了口述历史的多方位无限发展的各种可能。
我们有很多种国定的通史,革命史,合作化史,四清运动史等等。既然如此,还要做口述史干什么?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一批口述史,意在对传统的叙述有所纠正,有所补充。这才是口述史的价值所在。口述史是思想叛逆的产物,志在侵入僵化板结的史学园地开垦复耕,正本清源。不可避讳,这些年各地官方出面,从上到下热衷于“盛世修志”,编修了不少史志。官方出手,调动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打造煌煌巨著很容易。但官方修史,所编历史,经常是拿来改造为我所用。经过管制,经过规训,史书的真实性大打折扣。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口述历史应运而生。请来当事人,你说我记,桩桩件件,人证物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有真意,去伪饰,勿卖弄。留下的文字,应该是经得起检验的信史。
这些记录,和某些官方正史,难免有不一致之处,有些地方甚至颠覆了官定史书的结论,怎么办?还是得实事求是。史书也是在不断修正的过程中日臻完善的。“文革”前夕,戚本禹号召“为革命研究历史”。那不过是为革命为主义修改历史真相的冠冕堂皇的行头。口述历史的生命,在于它的真实性。脱离了真实,无论写进文件,编入史志,统统一文不值。桑塔格讥讽那些为纳粹主义造假的艺术家说:“在真理和真相之间,我选择真相。而里芬斯塔尔选择美,哪怕它伤天害理,洪水滔天。”看到众多的口述历史戳破了正史的庄严的假面,看到崭新的史学力量势不可遏,实在是非常叫人欣慰的事情。
我不禁想起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所谓征集史料。50年代,我们的出版部门曾经下大力气编辑过《星火燎原》《红旗飘飘》等大型丛书,大力征集革命回忆录。这其中也有不识字的前辈口述文化干部整理的文章。“文革”以前的社教运动中,全国掀起一场编写“四史”的热潮。有关部门号召:“编写和出版四史(家史、社队史、厂矿史、剥削阶级罪恶史)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建设方面的一项重要任务”,山西曾经派出好多作家采写劳模出书。这一时期这一方式的“修史”,虽然也是你问我答,采访代笔,从征文宗旨就可以看出,它是严格按照官修的《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诠释每一个单位和个人的“小历史”的。用百姓口,说官家话,典型的伪民间做派。新时期以来,思想领域的多元化风华正茂,有抱负的知识人选中了口述史这个学科,作为对于官办修史的反叛和纠正。它虽然也有访谈和代言的形式,异质化却是尽人皆知。从革命回忆录到口述历史,民间修史终于找回自己,修成正果。这些年研究成果横空出世,那些官修历史的垄断国企再不能一股独大,它要时时面对来自民间的挑战。与此同时,一批精神独立的学者走向自觉,走向成熟。思想界的新军突起发人深思。
口述史风行,我身边也有人学着做,我就遇到过大寨口述史,劳模口述史等等。选谁很重要,还要看你怎么做。一些口述史徒有其名,不得神髓,所谈所写,和以讹传讹陈陈相因的历史教科书一个腔调,那又何必劳神费力,将大块的辉煌教条拆解成我问你答。如果徒具口述形式,只会因循旧史学驯化好的僵化思路,我们又何必另起炉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0 06:58 , Processed in 0.140274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