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221|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教育报深度对魏忠博士进行专访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02:55: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教育报深度对魏忠博士进行专访
发布者:齐欢欢   发布日期:2014年03月25日

014年3月24日,《中国教育报》对庚商公司董事长魏忠博士进行了深度专访,刊发了题为“教育如何玩转大数据”的专题文章(文章网址:http://www.bshare.cn/burl?id=peHox )。

魏忠博士主要从大数据和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方面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不要总喊着“狼来了”,“狼”已经来了。魏忠博士以浅显易懂的言语举例向大家阐述了,大数据时代已经势不可挡。以奥巴马的竞选大数据推断、在线教育可汗学院等例子向大家引出了教育领域,海量数据早在技术变革的浪潮中席卷而来。

学校在玩大数据。魏忠指出,近年来,我国已有不少学校开始了数据挖掘的探索,但真正被业内人士承认的教育领域的大数据应用却为数不多,其中被公认的当数东华大学的智能实验室项目。同时,中小学的电子书包、数字化课程一些数据挖掘的项目也在起步。

大数据时代,教育有哪些可能。魏忠认为,大数据将会给更多的教育行为、教育活动带来新的可能。“今后,高校的录取方式、用人单位的招聘方式,都可能发生极大的变化。”魏忠说,“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将会积累大量的结构性、非结构性数据,例如每一次考试的成绩、学习的速度、在哪方面有特长、曾经获得过哪些奖励、参加过哪些社会活动等,在电子档案中将一目了然,包括学生的微博、社交活动中也会留下大量的信息,成长轨迹非常清晰,整个过程如果想要造假,成本会相当高。高校招人只需要看这些过程化的数据,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学生,整个高考录取行为可能变成持续不断的录取方式。学生的过程数据还可以显示,这个学生是更适合做医生还是工程师,更应该从哪个方向努力、从事什么工作,这对学生更为重要。  “未来,当数据量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教育将从社会科学变成实证学科,大数据将成为研究人类教育行为的基石。”

什么在阻挡大数据的来袭。采集工具的研发也是大数据发展的绊脚石之一。“这需要开放市场,鼓励和发展一些中小企业、私营企业来开发平台和系统,技术的研发才会生长出活力,否则,研发的速度太慢。”魏忠说。此外,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等教育组织的决策者还将面临打破常规、加大创新力度、增加主动性等方面的挑战,而这,往往是最艰难的一步。可以想象,走向大数据时代,教育领域还有重重困难需要跨越。

最后魏忠博士呼吁各界专家和教育者,“不管怎样,我们至少需要跨出第一步。” “大数据需要每个人做基础工作,给未来留下数据,就是每个人对大数据最好的贡献。”也期待随着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真正能服务于教育事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03:07:59 | 只看该作者
魏忠
------多元的选择,纯净的社区,不断改革的教育政策
王女士本科毕业来到美国,读完硕士留下来,与在中国的做父母的同学一样,在子女身上花了大量精力。目前女儿20岁,在全美排名50位的匹兹堡大学读书,儿子9岁,在一个私立学校读书。与一般的华人的做法类似,跟随着时代的进程,在不断焦灼中重视着孩子的教育问题。女儿小学的时候,经济情况还一般的王女士夫妇将孩子送往DOWNTOWN附近的免费公立小学读书,等到上初中的时候,发现邻居的孩子在当地私立大学考上哈佛大学,就将孩子送往私立教会初中。问题是,孩子很不喜欢教会严格的清规戒律,经过这样一番折腾,在价值观上与中国来的父母发生了很大的叛逆,由于孩子不愿意,当上高中的时候,又选择了当地一个不错的公立学校。这个时候,美国开始经济危机,匹兹堡削减教育开支,加上美国种族宽容的社会环境,合并DAWNTOWN的一些学校,这所很好的学校由于合并很多附近的社区的孩子而变得人很杂,原本一个班18个孩子变成了30人,在妈妈看来女儿也跟着学了不好的一些习惯,等到最后一年,女儿自己也提出来重新回到一所不错的教会学校。然而问题又来了,在这所学校的最后一年,女儿根本无法与同班其他一起成长11年的同学融入,就这样毕了业上了大学。照理说,匹兹堡大学在美国也是一所非常不错的大学,谈到女儿,王女士充满了忧虑:“女儿是一个价值观混乱的样本,在儿子身上,绝不能再如此了,”于是,在自己并不喜欢的DOWNTOWN居住了10多年后,王女士夫妇坚决地带儿子把家搬到了匹兹堡北部的高档社区,决定稳定地让儿子参加私立体系的教育。
如果带着挑剔的眼光看待教育的话,来到美国会发现国内的教育的几乎所有问题在美国都存在:美国的公立基础教育学校的教育评估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造成创造力的丧失;美国“不让一个孩子落队”法案,使得大量的音乐、美术和体育课程被压缩;美国的公立教师的几乎终身的职业地位,使得教育激励和质量受到很大影响;美国的教育标准化运动,使得美国教育部门的作用近些年得到凸现,也扼杀了创造性的教育和学习思维。奥巴马上台后,在医疗和教育领域进行改革,美国人发现奥巴马认为中国的孩子的数学程度很好在全面学习中国的基础教育。美国的虎妈现象,在中国引起的是一场教育方法和个性的讨论,在美国引起的是一场对美国教育的深刻反思。确实如此,在顶级的数学和理科实验室里面,已经越来越少见到美国长大的孩子了。以上案例带给我们的如果仅仅是中美教育的一般比较以及基础教育到底美国好还是中国好,那思考的层次就太过于简单了。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如果从二战以后的趋势来看,美国教育的危机的呼声也在不断地被呼吁、美国教育的反思不断在进行、教育改革一浪高过一浪,然而,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历任总统对教育的重视也好似越来越强、美国的国家竞争力在教育冲突的过程中在不断增强。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对于教育的批评尽管很多,但问起美国60年国家竞争力强盛的原因,无论美国国内还是全世界范围,全部都回归结于美国的教育和科技。20世纪50 年代以来, 美国的教育改革浪潮迭起, 先后经历了 新课程! 运动、促进教育机会平等运动、恢复基础!运动, 学校重建运动、教育选择与国家标准运动和学校教育与工作需要相结合运动。每次改革浪潮都呈现出不同的时期社会对教育变革的要求与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应对, 究其用意都是旨在通过课程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高素质的美国公民。进入50 年代以后, 改革周期在明显加快, 主要是因为美国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改革史,正如John D. Pulliam和James J. Van Pat ten所说的: 美国的历史, 从肯尼迪和约翰逊的政权到里根、布什和克林顿的政权, 均受社会改革运动所左右。如果说改革开放使中国30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教育改革60年,也使美国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学习了亚虎,新浪比亚虎还棒,然而没想到美国出现了亚马逊;我们学习易趣,阿里巴巴比易趣还棒,没想到出现了谷歌;我们学习谷歌,百度在中文世界一点也不输给谷歌,却没想到出现了FACEBOOK 。也许,我们在讨论美国问题和美国精神的时候,应该想到,不断创造和否定自己,正是美国精神实质和我们最缺乏的。我们今天讨论中美的教育,不仅仅比较它们和学习其中好的,更重要的是从历史和背景中总结出背后的北国精神,以及值得学习的东西。南方科技大学的覃正副校长听我在研究美国教育,告诫我:不仅仅要研究美国现在干什么,更要研究美国的思维和将来要干什么和将来的走向。
如果我们拉进距离,看待美国30年来的教育改革,就会发现,与其经济上受新自由主义理论影响一脉相承的是,美国的教育同样受到这个理论的影响。在学术上,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中国对于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评价多是批判性的,然而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就是,这个政策使美国不断地居于世界领跑者的地位。与发挥市场的力量、政府不干预经济的新自由主义表象相反的是,美国30年来的教育,国家对于教育的干预确是越来越多。传统上的美国重视教育,例如里根,基本上重视教师和社区对于教育的积极主动地个性作用。从布什开始,联邦政府开始对教育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这种作用是从筹措资金开始的,逐渐过渡到对公立学校的标准化和评估,以及美国的教育均衡。事情往往有两面,联邦和各州政府重视教育和教育投入造成政府在教育投入的比重不断增大的另外一个结果竟然是碰到经济危机,受害者竟然也使教育,美国的公立教育在本次经济危机中受到的冲击远远大学私立教育。
好在多元的社会体制既造成了不断的冲突、危机、思维,也保证了美国不断地向前进步。美国的教育评估和标准化,私立学校是不沾边的,对于美国的顶级大学私立居多国人了解较多,对于私立的基础教育的情况影响了解得却较少,以至于来美国之前我与国人的大多数一样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还是很好的,至少比美国强。来到美国深入了解后发现这是大大的谬误。我来到美国,发现在宾州排名第一的公立高中旁边,竟然活着好好的很多私立的教会学校。这所公立学校当然是免费的了,学校规模很大,SAT分数都高于旁边的私立学校,为什么这些私立学校还能够生存下去呢?这些私立学校有私人投资的,有天主教会的,也有基督教会的,还有女子中学,都比较小。后来发现,这些私立学校基本都有100多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学费每年每个学生几千到2万美金不等,平均每个班只有10多个孩子,每个学校4个年级只有200到600的学生数。如果算笔账的话,仅仅靠学费,这些私立高中也使无法盈利的,竟然持续百年的秘诀就在于捐款。美国公立学校是不允许价值观教育的,因此私立学校多是教会学校,可以进行进行教会的教育。美国是一个基督教价值观主导的国家,信奉基督和天主教的人口占70%以上。正是这些私立学校,在信息化和社会的大变革时代,在“EVERYTHING  IS  OK “的口号背景下,较好地保留了传统的价值观。同性恋甚至同性婚姻,在一些教会学校是被明确拒绝态度的,然而在美国的选举和民主制度的前提下,公立学校就要符合美国的政策就要保持中立态度。因此,在美国生活一段时间,进入一定层次的华人,很多也转向把孩子送进私立学校。“不仅仅是分数,私立中学的分数未必高,但是有稳定的价值观”。对于很多学习好的华人来说,进入私立学校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这些私立学校会对学习好的同学免学费,也算一种市场宣传作用。
2000多年前的管仲,将同业的人群聚集,齐国没有孔子学院照样迅速强大;儒家讲的孟母三迁,更是没有否定社区的作用。美国人在对于知识和成绩的狂热程度,远没有华人那么强烈,然而对于社区的迷恋,确是远远超出我们想象的。我们知道的比尔盖兹等人创立微软,以及乔布斯创立苹果,中学和社区对于他们的影响远远高于大学。住在什么地方,就意味着你拥有什么邻居,更意味着你上什么样的学区。对于私立的学校来讲,还不仅如此,更意味着你一辈子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交往什么样的朋友圈子。与中国教育部和民众一致呼吁的取消择校不同,美国人对这个问题就坤荣的多,2000年布什还专门发布法案通过求学券的方式允许甚至鼓励美国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公立和私立的择校。美国有60多所女子大学和更多的女子中学,其中有的是为了培养女性的独立意识,有的是为了培养政客,还有的是培养参议院和总统夫人,有资料表明,女子学校毕业的政治家的比例高得离谱。不是选择取消择校,应该取消的是校际的设施和服务的不平等。在美国,很多DOWNTOWN的公立学校由于规模大和政府重视公平,其设施要远远好于私立学校,而在上海,我发现有一些机关幼儿园的设施和教师,水平要远远高于普通幼儿园。问题不在于市委领导的孩子孙子是否应该在一起读书(那样也许对平民的孩子更加不利),更在于平民的学校是否和机关的学校得到一样的待遇。中国人讲分数,好教育、好大学,美国人也讲,然而他们更讲更加背后的终极目标:好的教育为了什么呢?而我们的眼光就永远只有100米。
作为孩子的父母,我女儿上海的4年高中过程中,我饱受了价值观的煎熬。“如果不上辅导班,就没有好分数,没有好分数,就没有好高中,就没有好大学“我知道这是一个囚徒困境,然而与很多父母一样,如果不直面这个困境,就真的会变成囚徒。于是,女儿学习上外附中80%的毕业的师哥师姐们,提前来到了美国读书。来到美国,我发现,其实美国一样,到处有择校,到处有虎妈,然而,多元的社会给了多元的机会,每个人都会有符合自己的发展空间。不同的是,更多的父母将孩子送进私立学校,不仅仅是分数,更多的是价值观和人本身培养的倾向。
对于刚刚到美国访问的我来说,最大的震撼来自于我住在一个比较好的社区,来美国根本没有发现电影里反映的华华世界:没有离婚、没有外遇、生活严谨、照顾家庭。。。。,短暂回国倒是在中国发现很多资本主义的影子:洗脚城、歌厅、灯红酒绿、勾肩搭背。。。。。来到美国,发现很多居住在美国5年左右的华人,家里没有电视机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后来发现,是有原因的。美国社会的多元是具有区域性的,整个美国的多元是由非常多的纯净的社区构成的多元,而并非每个社区都多元。美国的电视虽然分级,但是还是不能避免很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其社会的花花绿绿是更加复杂的,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社会的开放和包容的趋势是必然的,然而对于个体来说,个性化的独立空间也是更加重要的,因此,个性化的社区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很多私立学校,就是更加纯净价值观的聚集地。本文开头提到的王女士告诉我,与住在DOWNTOWN旁边都是租客和嘈杂的人群不同,自从小儿子来到了这个社区,迅速地结交了很多稳定的同层次的朋友,孩子也很开心。目前的王女士再也不把学习成绩当作第一位的事情了,王女士告诉我:“无论是西方的价值观,还是中国的价值观,还是教会的教值观,都没有问题,孩子需要一个稳定的价值观,一个稳定的友好的朋友圈,这个确实比成绩和大学的名次重要。”
2012年是美国的选举年,奥巴马艰难度过医疗法案后,又将目标和口号指向教育法案。奥巴马提出,通过努力,要使继医生和律师之后,教师成为又一个最受尊重的职业。在经济政策上空间有限的总统,又一次将目标指向了教育。然而,对于美国的精英阶层来说,这些似乎和他们关系并不大,因为精英是少数人,少数人关心的东西,不是总统要号召的东西。另外有人反对在于,政府越支持的东西,很可能让她失去独立和自由,最终失去创造力。好在美国的教育是多元的。
网络时代,对传统的价值将产生更大的冲击。在线课程可以解决知识的部分问题和解放部分教育的功利性问题,但是对于育人的问题,就绝对复杂得多。一个纯净的社区,一个稳定的价值观形成、一个终身朋友的圈子,不是仅仅靠网络能够担负起来的。然而,如果不重视网络的颠覆作用和冲击,那将也是致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03:07:26 | 只看该作者
魏忠
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匹兹堡大学周边,有不少中餐厅,其中一个叫做LULU的茶餐厅,生意特别的好。我经常去吃,按照中国人的口味来说味道确实不怎么样,已经非常美国味了,然而价钱、款式和装修都有独到之处,因此生意格外红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装修,使用非常日常的用品甚至衬衫,就可以把整个饭店打扮得非常得体,中西合璧。去得多了,就知道,这是一个台湾来的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博士开的,据说自从开了这家中餐厅后,生意格外红火,也就放弃了CMU的博士资格,将全部精力放在经营上面了。
以上案例并非偶然,代表了美国一种典型的大学教育的价值观:大学仅仅是工具,如果有好的事业和好的工作,为什么要继续读书呢?大家耳熟能详的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沃茨尼亚克,也是在大学期间就找到了非常令人羡慕的霍尼韦尔公司的程序员的工作,毫不犹豫地退了学,再次进入大学是很多年以后与乔布斯分道扬镳以后的事情了。
进入大学是为了好的工作,不仅仅如此。2005年,著名小说家金庸辞去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一职,在这个6年的院长任上,金庸饱受校内外质疑,在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上,南大的教授就炮轰金庸连副教授都不够格,而金庸在浙江大学已经带了6个隋唐史方向的博士生。金庸辞去院长之后,选择去剑桥大学读硕士,这一读就上了瘾,2010年,86岁的金庸获得了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工具和兴趣,都是选择大学的一个内发性动力。超过40岁的大学生还会回忆一种经常被提及的说法:“国家养你这么多年。。。“,充分佐证了那个年代大学教育的国家使命性。
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时候的中国,一个同学如果退了学,那就是天大的事情,到今天对于家里人和自己也是不得了的一件事情。但是,从事IT的人这些年会发现,自己公司里面最优秀的员工的很大比例,往往就是来自那些退过学的,甚至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在我前几篇文章关注退学精英的文章发表后,得到很大争议,一个争议就是,中国国情不同,中国不能产出那些退学的亿万富翁。如果从大学的理念和办学初衷来看,这里能够找到其体制上和理念上的原因:我们的大学,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准备的,因此大学生应该是年轻人、应该是有培养前途的,应该一鼓作气读完书向国家示意自己的成绩以供挑选的,并没有为退学的学生和年龄大的学生提供系我实现的完善机制。
几个刚刚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在一起聚会,谈到某个南京的大学的一个副教授,一年发表三篇SCI而被破格提拔教授愤愤不平,一旁的在CMU工作了20年的高级科学家在旁边说:“哦,别太当回事,全世界都是一样的,我要是捐给CMU1000万美金,CMU一定会破格提拔我当教授的” ,话说得也许有点满,但是事实往往是这样的。亿万富翁金庸的运气就没有美国的这些院长们好,2012年8月,CMU的工程学院院长就要到西部一个著名大学当校长了,在他在CMU的20年中,为CMU拉了不下于5000万美金的捐款,上次拉到3000万美金的国防部捐款为CMU建立CYLAB的时候,他就从系主任升为院长,这次美国经济危急,西部的这所加州系统高校想起了他。除了拉钱能够当院长、校长,把美国教育当做神一样的人看到下面的真实案例,就更加瞠目结舌了。一个女候选人参加一个著名大学的面试,水平和发挥是相当的差,这个时候,面试委员会一个哥们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被这位女性抓住把柄要告上法庭,于是不仅被录用,还当上终身教授。
由于中国加大了对海归的引进力度,最近一些年终身教授这个词汇被当作不得了的一件事情,事实上在至少在CMU,这就是一个不能被辞退的职位而已,相当于中国新劳动法中的长期雇用关系。在中国,博导也被当作一件不得了的事情,李开复确实没有说错,这边的助理教授也可以带博士,前提是博士的生活费和开支你要负担的,除了负担博士的开支,还要每带一名博士向学校上交比例不菲的经费。卡内基梅隆的教师流动性很高,除了去其它高校外,教授创业也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以下这位教授的话更能代表这些老师的真实价值观:“如果我有1000万,我一定能够被破格升为教授,然而如果我能拉到1000万捐款,为什么我不创业呢?”教授创业,是被卡内基梅隆大学鼓励的事情,学校能够得到一笔不菲的技术转移费和股份,近10年,卡内基梅隆的实验室诞生了几百家的公司。
在批评中国的教育的声音里面,有一种声音是“功利化”,其实美国教育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来源于其彻底的实用主义和大学定位的纯粹性。象牙塔这个词汇,最早被形容女性优美的颈部,后来被一个哲学家比喻和讽刺那些远离社会的人和行为。直到后来才被形容大学,托斯顿·胡森总结主要有以下几层意思:它在一定程度上将理论与实践明确区分开来;它鼓励自主和对外界事物完全采取冷漠态度;无论从社会地位上看还是从知识水平上看,它都是一个教育英才的机构;作为一个以“追求真理”为主要目的的机构,它力主成为一座象牙塔。这其实只在欧洲可能适用,美国教育之所以成功,来源于以下不同于欧洲之处:
1、         彻底的分散管理。无论是联邦政府抑或各州当局实际上都不参与管理。
2、         服务的理念。与英国大学致力于培养绅士(gentleman),德国大学致力于学术研究(scholarly research)不同,美国大学还致力于为美国生活的
3、         高等教育普及化。
4、         竞争激烈。
5、         大学体制极其多样化。美国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公立和私立院校并存,并且形成了明显的地位等级。
6、         企业家精神。因为激烈竞争和绝对分散的状况,促使大专院校教职员具有一种企业家式的创业精神,鼓励主动进取。
7、         实验性。美国院校没有统一的入学标准。
8、         开放性。美国大学不仅向本国开放,而且向世界各国开放,“
说到中西教育比较,就不得不提到大学的起源。现代意义的UNIVERSITY来自于十字军东征时期,大量的拜占庭价值观得到普及和地域拓展以及手工业的发展,使得教会的教育作用不能满足需求,于是教师和学生群体与手工业群体等一样,成立自己的行会和公会。由于教师和学生行会的互补,逐渐形成了大学。大学一词为“University”,是由“universe”(宇宙)这个词的前身派生而来的。“Universe”的前身,在拉丁文中为“universus”,是由表示“一”的“unus”和表示“沿着某一特定的方向”的“versus”构成的,“Universus”字面上的意思因此就是“沿着一个特定的方向”。“Universum”是“universus”的中性单数形式,用作名词时指“宇宙”,同样派生词“universitas”也指“一群个人的联合体,社团”。如果再往早一点去查找源头,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西北30公里的一座古城--塔克西拉,1980年正式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原因是早在西元前7世纪这里已是该地区最早的高等学校所在地。古希腊柏拉图时期的学园,是典型的实生关系。不过这种意义上的大学和近代大学并没有血缘上的联系。从拜占廷之后,形成了很多意义上的大学,有些大学以学生为主治理,比如以博洛尼亚大学为代表,由学生主持校务。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时限和授课的时数,均由学生决定,学生是客户是那个时候就开始的;以巴黎大学为代表,是由教师掌管校务。“巴黎大学创建伊始,无非是各方面的教师所组成的一个法团。……巴黎大学的思想倾向根本上不是教士型的,不仅如此,甚至多少还容纳了一大批教外人士,具体数目还难以确定。”(涂尔干)。
上述历史表明,不仅在今天的美国,就是在西方的教育起源,大学原本就不是象牙塔,就是一个社区,一个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和学习学问的地方,这是西方。和西方不同,中国历史上的大学都是外生性的。2500年前的管仲,虽然没有建立大学,但是其将齐国城郭和居民规划的方法,是教育学很好的办法。同时代的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然而,教学目的却有浓厚的个人“宋江主义情节”,与孔子相似的朱熹,也具有浓厚的“宋江主义情节”。美国高校在20世纪初即通过了全美大学教授协会所阐述的美国教育思想三大原则,即著名的“三A原则”:学术自由(Academic Freedom)、学术自治(Academic Autonomy)和学术中立(Academic Neutrality)。根据“三A原则”,教授作为学者和知识传授人有言论自由;大学有权利从学术角度出发,决定谁教书,教什么,如何教,以及谁来学等问题;大学教授们的自由以校园和学术界为界,对外严守中立,不过问政治和社会敏感问题。
相对于西方的教育起源及其社区性质的定位以及实用主义的倾向,中国对于教育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功利主义并不是实用主义。我们看中国国人经常受到的儒家教育的一段经典。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五四运动最伟大之处就在于要打破这种儒家教育思想的毒瘤,而转向服务社会,可惜时间过了100年,不仅儒家教育思想的毒瘤自己没有清楚,孔子学院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而输出到世界各地。功利化的学术文章,使得中国的学术文章水分很大,功利化的教育理念,使得美国虎妈照样盛行,我所住的社区每个年级前50名学生几乎都是华裔,以至于CMU录取分数线对于华裔要告100到200分。
以平台下为己任的儒家思想,不仅在古代没有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秀才过往好的生活,也使得中国最优秀的100万博士教师和1000万大学生精神生活极度扭曲和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个世界上更无所事事、愤世嫉俗、等待被重用的群体了。而不仅如此,每年政府和社会花在这个群体上的稳定经费又是天价。如果把大学仅仅看作一个社区,事情会变得非常简单。
在反思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反思的是我们力不从心的行政和官僚,我们自身和自身文化上的毒瘤,是否愿意自己“清创挖骨”呢?
信息化时代,大学这个社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传统社会里面,之所以需要这个社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个社区是一个知识的聚集地,而这个功能在信息化社会被彻底冲垮。大学原有的社区交往功能、创新聚集功能也许还继续存在,但是需要我们在理念上、行动上积极应对,在革命的浪潮面前,船到桥头,不会自然直的。
涂子佩
-----本文原载于南方都市报教育话题之南桥专栏2012年7月2日
近来读到信息专家涂子沛兄的几篇文章,谈论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深层改变,读来大有收获。涂先生最近出了《大数据》一书。最近几篇文章中,他从数据的视角,分析斯坦福、麻省理工等学校的公开课现象,让人耳目一新。他还提出了微学位微学校等一些概念。诸位可别小瞧这些说法。一旦用人单位开始看重这些微学位微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我们关于名校、高考、就业的思考都要格式化了重新开始。
作为奋战在教育技术第一线的工作人员,我发现,过去把信息工具单纯作为载体的时代已经过去。教育研究者理查德·克拉克(Richard Clark)曾称,形形色色的教学新媒体,并不能影响教学效果,就好比运蔬菜的卡车,不能影响我们的营养一样。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信息技术的更新,正在倒逼教育的改革,就好比运蔬菜的卡车,影响了一个小区居民蔬菜消费的品种一样。
这中间最大的改变是教师的角色。在稀缺年代,知识奇货可居,学生受限于砖和水泥这种传统的学习空间,老师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模式,也就是所谓舞台上智者sage on the stage)的模式。该模式所依据的教育观念,是师生之间存在知识的差距。涂文中,教育被定义为知识的传输。这是我唯一不敢苟同之处。教育过程中知识传输本身不是目的。学习是要引起我们行为的深刻改变,是要在我们大脑深处闹革命。这个过程涉及到的不仅是知识,还包括技能(包括蓄意思维的技能)和态度(比如对学习内容的好恶),以及三者的有机结合。比如,如果缺乏对学习者心态的认知,不去激发学习的动力,知识的传输过程,就可能成为一种从老师课本到学生笔记之间的机械转换,这中间,知识绕开了老师和学生的大脑。
社会的发展,使得稀缺文化转入过剩文化。网络也打破了空间、时间甚至学习层次的壁垒,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除了传统教室之外,大家可从网络公开课、各类教学视频、音频、甚至同类学生中间得到学习。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地来到课堂,他们带着各自资源和背景,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在这种背景下,建构的、交互的教学方法日益受欢迎。
这种转变当中,老师也面临巨大挑战,当然这些挑战也是机遇。他们不再是舞台上的智者,而是边上的向导guide on the side)。老师的优势,不再是仅仅是知识的丰富,其鉴别力也是新的竞争力之一。他们要能够在泥沙俱下的教学资源中,帮学生甄别、挑选、引导他们如何去吸收消化。其角色从过去知识卡车的司机,变作学生心智发展的营养师了。
技术为老师主动的革新提供了各种可能。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艾瑞克·马祖尔(Eric Mazur),多年教学公共物理课,效果不佳,于是开始用同伴式学习的方法,在自己的讲授之后,让学生分组自己互相教学,结果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反而更好。新墨西哥州圣璜学院(San Juan College)开始使用一分钟微讲座micro lecture)的方式, 重组教学,把需要灌输的教学内容录成微讲座上网,课堂时间集中于讨论、实验、小组作业等。网络教学,使得以前做梦也想像不到的一些教学,成了可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约翰·鲍依尔(John Boyer)教授,教起了3000人的超级大课,他利用Ustream开展网络上的答问。他去年还成功地邀请到缅甸的昂山素季,通过Skype, 给他的学生来做客座报告。
技术可能给出色的老师更大的平台,也可能让平庸的老师倍感困扰。自从2007年起,iTunesU上的各类教学视频,被下载了7亿多次。如同繁多的教材会优胜劣汰一样,随着免费教学视频的增加,一些出色的老师将脱颖而出,影响全世界的学生。这种影响和事业满足感,丝毫不会亚于小课堂内的教学影响。耶鲁大学的诗歌教授哈莫尔(Langdon Hammer)就是这种教学方法的受益者之一。他的学生,近到耶鲁课堂,远到养牦牛的民间诗人。
对于教育者来说,这是一个大转变的时代。我亲眼目睹着教学的各种力量在重新洗牌。或许我们说教育革命言过其实,各种变化是在更迭着逐步推进,多元化教学模式可能会长期并存。但确实,技术从外围,给教师增加了新的竞争对手。技术又导致了学生预期、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从内部,促进教学过程的变更。学生队伍变了,不好带了,但是这中间,不知藏了多少的机遇,等着有心的老师去发现。混合学习活动系统设计是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他既是学习科学领域关注的焦点,也是混合学习设计的核心。系统合理的学习活动设计可以使学生在更轻松、有趣、高度参与和互动的氛围下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协作交流能力,促进深度学习,从而带来教学效果和学习绩效的整体提升。进入信息时代后,互联网络和Web2.0技术又为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更丰富的可能性。因此,分析混合学习活动中教与学的规律,理清混合学习活动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增强学习者学习成绩和效能感的策略和方法,对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信息时代的课程教学质量、优化面授和在线学习效果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东华大学智能实验室研究中发现,智能实验室系统就是一种混合学习活动设计,通过实验室的智能管理,实现教学个性化,教学效果最大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网络多媒体技术支撑混合学习活动的进行。
【Kamolbhan Olapiriyakul , Julian M. Sche2006】关于指导建立混合学习课程的论文研究指出,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对于混合学习的效果有明显影响,利用信息技术反馈和改变学习方式对于学习效果也是有效的。  
如果抛开孔子教育时代的技术背景,孔子的教育学在今天也无疑是先进的和令人震撼的。孔子使用诗歌的方式进行个人形象包装、孔子捍卫道义不惜动刀动枪、孔子有教无类学生既有屠夫也有王子、孔子教学生的实践方法是带领学生游学,实践课程的比例远远大于理论课程的比例,孔子教育收费的模式既有赞助还有学费,其中赞助的比例甚至高于目前最好的大学,孔子的话语随着学生的记录由竹简随时发布,一行竹简几十个字几乎就是现代微博的春秋版祖师爷。如果仔细看看孔子的历史记载我们就会发现,即使放在当代,孔子也是教育学改革者和创新者,一点传统教育捍卫者可以作为标杆的人物。最近,我让学生做一个孔子和柏拉图的社交网络可视化展现,相信他们的社交网络的结构,一定比当代的教育大师更加完美,更像一个活动家,而不是教书匠。
我们这里,简单回顾一下教育史上几个重要的理论瞬间和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变化:
SEMINAR: 大规模的教育普及在西方来自于宗教,真正意义的大学的产生也和宗教有关。大学产生后的几百年时间,大家发现仅仅对于知识的背诵和教义般的学习,并不能使人们真正掌握教育和科学的真谛。德国教育部长的一项革新不仅仅改变了德国的科技面貌,至1870年始,Seminar已成为预算中最大的项目。其蓬勃的发展,改变了大学尤其是学校成员的生活。教授大部分时间来到研究所工作,研究所成为他们的第二个家,同时,研究所也成为优秀学生的第二个家。专门的图书馆、设备和在课堂上得不到的与教授自由交谈的机会,皆可从Seminar中获得。也深刻影响了美国的教育洪堡“为科学而生活”的梦想,似乎在这段时期正为德国的大学成千上万的师生所实现。1866—1914年间,随着德国大学人数大规模增长,Seminar也相应获得长足发展,政府也大力资助Seminar。洪堡德所作的巨大贡献也许就是回到孔子时代的小组讨论学习,然而,Seminar确实改变教育,1870年前后,哈佛的教授将此引进美国,也开始了美国的教育革命。人们发现,知识并不是力量,而掌握有用的知识才是力量,在大规模学习中,Seminar是通过互动将无用的信息和有用的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在新的技术教育背景下,Seminar理论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借助现代技术的发展,seminar教学法与新媒体技术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师生、学生小组之间可以跨越空间与时间更加高效地互动与协作,采用WEB2.0的云技术更加个性化地展现协作与个性的特点。例如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东华大学智能实验室系统,就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合理排课提供了可能。也为seminar教学法提供了前提。而这一切形式的自主性都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延伸。
J建构主义: 瑞士这个小国,在上个世纪战乱时期难得的宁静,皮亚杰,开始了他的教育学研究。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研究对儿童进行分组得出静态的结论,皮亚杰将目光瞄向了自己的女儿,父亲的记录产生了一个伟大的教育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核心思想是,学生对前人积累的系统知识的理解是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的,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师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Galal M.H. Afifi 2011】12指出建构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学生是认知的主体,由教师确定知识主题,并围绕着如何引导学生实现该主题的意义建构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中有四大要素,分别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在新的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建构主义理论有了发挥作用的最好媒介——多媒体技术,电脑、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是一个完美的媒介。学生、老师、教务人员通过这一即插即用、“云”技术实现实时交流、互动。而webquest即网络探究更是云和物联背景下,事先设定任务,然后通过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完成任务,实时与老师、同学交流、互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完成更高知识的建构过程,在物联和云技术的背景下,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快速进行理论的校验与提升,更加方便地完成新一轮意义建构的构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Christian Wurst , Claudia Smarkola , Mary Anne Gaffney2008】9在电脑在学生成就、学生满意度和知识构建的应用论文中指出,电脑在改革传统教室教育中起到关键作用,对于学生成就、学生满意方面,电脑的应用也是举足轻重的,所以建构主义的作用发挥是电脑等现代技术的支撑。


图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方式的改变
WEBQUEST: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伯尼·道奇和汤姆·马奇是WEBQUEST 理论的创始人,采用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教师在网络中建立自己的课程探究平台组织以调查研究为导向的学习活动,在这类课程计划活动中,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特定的假想情景或者一项任务,通常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一个需要完成的项目。Webquest理论强调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主体”,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协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 Webquest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学习知识的开放式教学环境。 Webquest采用建构主义“情境性教学”,强调学习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模拟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解决实际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Webquest 倡导“协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相互帮助,分工协作,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Webquest中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      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引导者、帮助者及诱导者
•      教师是群体的协作者
•      教师是信息资源的设计者、查询者和提供者
•      教师是学生的学术顾问
•      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混合学习: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比较持久的变化,学习理论从早期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开始,各代学者从心理与生理学、社会学、信息论、系统论、人本论等各个不同角度,对学习的发生做了诠释,学习理论历经了行为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人本学习理论、建构学习理论发展到现在的混合学习理论。2009年,美国教育部通过对1996年到2008年间在高等教育中开展的实证研究数据进行元分析,发现:与单纯的课堂面授教学、单纯的远程在线学习相比,混合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Kamolbhan Olapiriyakul , Julian M. Sche 2006】24关于指导建立混合学习课程的论文研究指出建立混合学习必须有技术的支持,包括基础设施技术,教学的技术和支撑学习的技术,基础设施技术包括基本支持交流的的网络系统,教学的技术包括教学工具和实现不同学习方式的技术等等。Jen-Her Wu, Robert D. Tennyson , Tzyh-Lih Hsia在混合学习的学生满意度研究论文中指出,混合学习中的计算机使用效率,系统有效性,内容的丰富性都是学生满意的关键组成部分。作为提高满意度的重要部分,计算机技术成为混合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现代教育理论发展到多媒体时代,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混合学习理论集合了建构主义理论、webquest的特点和优点成为现代各个教育阶段的选择。混合学习的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两种学习模式有机地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混合学习通过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两种模式支持学生的学习,扩大了学习者的学习机会,在时间上提供了便利,同时,混合学习提供多种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者的参与性,从而促进有效学习。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的学习理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学习环境下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反映了人们对知识以及学习本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混合式学习实践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理念融合的趋势。混合学习是人们对网络学习进行反思后,出现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技术领域中较为流行的一个术语。它结合了各种网络技术实现教育目标;运用多种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人本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选择最佳教学方法;将教学技术与面对面的教师教导相结合;将教学技术与实际工作任务相结合或混合,以使学习和工作协调一致。

表 教育新技术背景下各种教育理论与实践对比表

教育理论
定义
特点
Seminar理论
Seminar意为“硕士研究生为研究某问题而与教授共同讨论的班级”,也即一种结合教学活动进行的研习方式或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学术研究的一种理论
Seminar教学法起源于德国,在美国得到普及和发展,目前和案例教学法一起是当前国际上流行的大学学科教学改革的主要运用方法,已经成为国际主流和必须的课堂教学方法,并且已经延伸到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中。云和物联背景下,Seminar理论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借助现代技术的发展,seminar教学法与新媒体技术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师生、学生小组序之间可以跨越空间与时间更加高效地互动与协作,采用WEB2.0的云技术更加个性化地展现协作与个性的特点
建构主义理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
建构主义理论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前景的学习理论。从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认识科学等学科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集成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学生对前人积累的系统知识的理解是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的,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师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由教师确定知识主题,并围绕着如何引导学生实现该主题的意义建构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云和物联背景下,建构主义理论有了发挥作用的最好媒介——多媒体技术,电脑、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是一个完美的媒介。
Webquest
以调查研究为导向的学习活动,在这类课程计划活动中呈现给学生一个特定的假想情景或者一项任务,通常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一个需要完成的项目
Webquest理论强调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主体”,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协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 WebQuest采用建构主义 “情境性教学”,强调学习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模拟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解决实际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随着教育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借助网络教育平台实现webquest的强大的教学功能成为可能。学生、教师、教务管理人员利用平台实时互动,这是云和物联技术带来的信息时代革命
混合学习理论
混合学习的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两种学习模式有机地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
人们对网络学习进行反思后,出现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技术领域中较为流行的一个术语。它结合了各种网络技术实现教育目标;运用多种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人本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选择最佳教学方法;将教学技术与面对面的教师教导相结合;将教学技术与实际工作任务相结合或混合,以使学习和工作协调一致。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于混合学习活动的设计也出现了许多形式,应用于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中。

纵观技术与教学的互动史,它的促进作用是一脉相承的,从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又在教育领域打开了新局面,并且,这次由信息技术所主导的冲击,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比以往更巨大猛烈的影响,教育也随之步入了我们称之为信息化时代。这种影响不仅单纯的地表现为引入了一种全新的教学媒体,更为根本的是,它引起了教学关系深层变革。
【Intan Azura Mokhtar , Shaheen Majid , Schubert Foo2008】20所研究的关于信息读写能力教育的论文中指出,通过实验组划分进行实验得出,现代的学生只有掌握更好的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在学习,工作,以及以后的生活中才能更有竞争力。Aidah Abdul Karima, Mohamed Amin Embi, Rosseni Din, Parilah M. Shah在基于主体论的信息技术与知识构建与马来西亚高等教育的论文中指出,信息技术的掌握对于高等教育的意义显著。信息技术的发展会深刻改变老师的教授,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Ton Mooij 关于用教育和信息技术来整合学习中的差异:以教育转型为切合点的论文中指出,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条件是成功转型与否的关键,也是必要的前提和支撑,对于转型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可以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教育行为的改革。
信息技术的巨大活力,形成了教育应用中前所未有的高潮,呈现出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一系列教育信息化的特点。
1.教材多媒化: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使得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
2.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特别是互联网,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练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
3.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
4.学习自主化:由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势。
5.任务合作化: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其形式包括通过计算机合作(网上合作学习)、在计算机面前合作(如小组作业)、与计算机合作(计算机扮演学生同伴角色)。
6.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过程的系统叫做CMI(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
7.教育环境虚拟化: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在物理学理论方面,统一场论的证明和应用是无数个物理学家努力的方向,吸引了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顶级科学家的主要经历。如果说物理世界的统一场理论是指从相互作用是由场(或场的量子)来传递的观念出发,统一地描述和揭示基本相互作用的共同本质和内在联系的物理理论,那么,教育史上的各个理论的统一场,就是信息。教育史上的历次进步和革命与科学史完全不同的是,科学的敌人是老化的科学和过去的科学,而教育史上的历次革命都是回到过去的教育和反对非教育。仅仅的课堂教育、知识学习、官僚化教育从来不是教育学家宣传的东西也不是教育学的东西,而为什么成为历次被革命的对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官僚和课堂容易被评估而不是对人有益。
如果我们抛开等级、理念、玄而又悬的教育理念,把教育还原成信息对人的作用以及人对于信息的采纳本质上,教育这点事,原本复杂却又简单。魏忠 余燕萍
多模态话语分析是当代学习分析的一种很重要的技术,因为它关注到了在交流中的多种模态展现形式。相对于单模态话语分析技术中只有一种模态的交流方式,多模态话语分析则允许所有交流中存在的模态都纳入到分析中。在运用多模态进行分析的时候,如果只是分析一种模态而忽略了其他的模态,可能就会导致得出结论的不完整或不确切。
【Matt Bower,John G. Hedberg2010】8主张多模态话语分析借鉴了系统功能语言学来解构在交流过程话语意义的类型,话语意义的类型主要包括:表达人际关系,与发言者和听众之间的互动有关;表达观念,通过话语能够解释发言者的内心世界及周边听众等的内心世界;本文,通过话语能够了解创作此文本的目的。【Tuomo Hiippala2012】10的研究中提到多模态指出在交流与表示过程中不仅仅是语言,还包括了所有人们使用的交流的形式:图像、手势、目光、姿势等,还包括各种交流形式之间的关系。在对多模态现有基础的理解上,关于其提出的在所有的交际活动中本质都是多模态的理念并不言过其实。语言总是不断地用手势相结合,而在书面的沟通中也总是在语言中插入图像来进一步阐述。
(一)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简介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生命体在演化过程中逐步获得了五中不同的感知通道即靠眼睛获得的视觉通道、靠耳朵获得的听觉通道、靠皮肤获得的触觉通道、靠鼻子获得的嗅觉通道和靠舌头获得的味觉通道,这五种感知渠道导致了五种交际模态的产生,分别是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嗅觉模态和味觉模态。单模态话语就是指只使用一种模态的话语,相对于此,多模态话语就是指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话语进行交际。其中所谓的话语其意义表现中有一大部分是由非语言因素体现的,比如伴随着语言的特征:声调、语调、语速等;身体特征:手势、面部表情、动作、移动等;非身体特征:实验室、网络、周围的环境因素、设备等。这种情况下的交际不再是利用一种感觉进行交际,而是结合了多种媒体和多种模态进行的交际。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张德禄2009】18在《多模态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一文中提出其框架主要有四个层面构成: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其中文化层面是关键层面,交际的传统、交际的形式和技术都是由这个层面来决定的,没有这个层面,情境语境就没有了解释的能力。 语境层面主要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组成的语境构型。意义层面包括话语意义、概念意义、人际意义、谋篇意义。形式层面是实现意义的不同系统,包括语言的词汇语法系统,视觉性的表意形体和视觉语法系统,听觉型的表意形体和听觉语法系统,触觉性的表意形体和触觉语法系统等及各个模态语法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互补性和非互补性。媒体层面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两类,非语言的包括工具性的如实验室、PPT、网络平台、投影、音响设备等。


图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
(二)                   多模态教学与建构主义理论
【黄创2009】3总结了多模态与建构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将两者结合后在教学中的应用,他认为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已经进入了超文本时代,可以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信息互动的活动,多模态教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多模态教学侧重于师生互动间的语言形式即接收和感知的形式,融声、光、电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模态认知,更主动培养学生的多模态识读能力。
多模态教学离不开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确认了学生、教师、任务、环境等方面对学习过程的影响,而多模态教学使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创设更加便利,因为多模态是图像、文字、声音、多媒体设备、学生和教师的有机结合体,每一种模态都是符号资源,都对意义的构建起着作用,同时,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信息载体具有多样性、集成性、交互性、分布性和数字化优势,信息传递量大而且多维,可以构建立体的教学环境。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教师和学习伙伴,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知识;学习环境是由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构建四部分组成的,其中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而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多模态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多模态环境下理解各种经历,建构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而且能在多模态环境下创造性地学习和做事,如科学模拟、互动的图像操作软件、虚拟商场等以改变原来的灌输式教学。
(三)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下多模态信息认知教-学模式
多模态信息认知教-学模式(Model of Multimodal Information and Cognition),简称MIC教-学模式。【袁传有2010】14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多模态信息认知教-学模式如图5-3所示


图 多模态信息认知教-学模式
在网络信息与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多模态是教师和学生利用各种感官来获取、认知和传递信息的手段和方式。在这个教学模式中,信息是教与学的核心内容,位于上层,信息可以分为语篇信息和非语篇信息。语篇信息指教材中语言所承载的信息,师生会话交互时候所传递的信息;非语篇信息指通过非语言手段传递的信息。认知是对信息的处理和加工,位于信息的下层,意味着有信息就需要认知处理,认知能力的发展是目标,而信息的处理和认知手段是多模态的,信息处理就是对语篇信息和非语篇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过程,包含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一般而言,人们用感觉器官如眼、耳、手等就能直接获取外界的各种信息,经过达到的分析、归纳、综合、比较、判断等处理后,能产生更有价值的信息,并且采用说话、写字、动作、表情等模态输出信息。
在这个教学模式中的师生角色可以交互,教师应多模态地教,学生需要多模态的学,师生合作进行多模态评估。将传统的教材权威型、知识获取型转向技能训练型即把教学看作帮助学生掌握技能的程序、经历体验型即把教学看作一种经历,让学生参与时间和资源发展型即把教学看作是一种手段,帮助学生发展表意资源。
互动的本意是指相互作用的意思,我们也常常理解为交互,既指抽象意义上的双边的传播与反馈,也指具体意义上的相互作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表现为直接的互动与间接的互动,【王炤2010】12在其研究中提到所谓间接的互动是指教师-客体-学生之间的彼此的互动。【张佐成,陈瑜敏2011】20在其论文中提到在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基础下的多模态互动则认为互动是通过言语、距离、身体姿势、头部动作、坐姿、手部动作、场景布局、印刷品、音乐等模态的各种协同使用进行的,每一种模态都是一套符号系统,在人类互动中言语模态并不总是起主导作用。
(四)                   多模态教学互动
多模态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包含着人类通过感官跟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在多媒体及网络环境中,不仅存在着教学主体之间的多模态互动,教学主客体之间也会产生多模态互动,学生与问题情境的互动,教师与网络环境的互动等,这种互动表现在它们之间进行交流,能给予评价、反馈,能共同促进教学过程的发展。


图:多模态互动
教师和学习内容、资源的互动不再停留在传统的备课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教师创建和更新学习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中;学生和学习内容、资源的互动式任何教育情境中最基本的交互,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环境不仅为学习者-学习者之间的多模态互动教学提供了教学平台,而且也为教师提供了多样化教学手段和大量的信息资源,网络环境拓宽了教学内容,提供了多种信息呈现方式,突出了资源共享,实现了友好的人机交互,不仅有利于教师主动探索和完成知识、能力的建构,而且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FLASH、PPT等课件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模态认知,并通过论坛、email的形式督促和检查学生的学习;学生与网络环境的互动的多模态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网络将文本、图形、动画、静态影像、动态影像、声音媒体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这样的综合的环境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多模态互动存在着各种交互互补的作用,最终形成以网络环境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多维立体互动学习系统,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五)                   多模态互动实现-网络教学开源平台
随着高校信息化教学的开展,基于开源软件的教学平台是应用频率较多的平台,国内外主要是以MOODLE、SAKAI为代表,将开源软件引入到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对于实现多模态的互动意义是重大的。SAKAI是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密歇根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于2004年发起的一项开放源代码的课程管理系统开发计划。MOODLE是由澳大利亚教师Martin Dougiamas 发起并主导的开放源代码的软件系统。这两种开源平台重要特色是采用了组件化的设计思想,各种教学工具,手段在开源软件中都定义成教学组件,教师可以使用这些组件组合出不同的教学方案,实现不同的教学模式。


图:SAKAI开源平台


                                         图:MOODLE平台
基于SAKA开源平台的主要教育教学互动应用表现为:
(一) 创建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的创建体现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用户跟随向导创建自己的站点,之后会提供一个所创建站点的列表,选定一个站点后,可以对其进行修改,包括设置站点基本信息,增加或者删除工具,变更访问权限等等,用这个网站建设的工具,可以轻松实现站点的发布,复制和从其他站点导入素材,从而也可以实现客体与客体(站点与站点间),主体与主体(比如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二) 发布通告信息
通告信息的发布主要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的互动,通告工具可以用来向当前项目的参与者发布信息,如会议时间或地点的更改等,通知可以由多种附件,包括文档和URL。在正式发布通告前可以保存草稿。通告以一个列表的形式呈现,在每个课程或项目的主页上都可以看到,网站所有者或者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选择是否自动给所有参与者用电子邮件发送通告。
(三) 管理学习教学任务
学习教学任务的管理主要是实现了多模态互动中教师与学习内容、资源之间的互动。针对不同的课程,任务管理工具允许教师在线创建、发布、收集和批改作业,为了保证作业的独立性,不同的用户间是不可见的,任务管理工具里有等级、分数、标记、通过、不及格或不列级别等字母。任务不论经过评价与否都可以返回给用户,以便再次修改上传,通过此工具,我们可以用来评价学生所完成项目的结果或论文等,为了方便起见,老师还可以一次性把所有作业下载到其他电脑里,批改完成后,学生能够看到他们的等级或评语。
开展网络交流和在线测试
为了实现师生互动,实时进行网络交流,聊天室工具创建了实时的,内容松散、无结构的聊天室。基于此,教师可以轻松的创建一个在线答疑系统,回答和解决学生的问题,对于具体的协作任务,各个分散的小组可以建立远程的交流空间,并统一进度,另在线讨论工具是用来进行结构化内容讨论的,较之于聊天室工具其不同之处在于网络参与者主要是围绕一个主题或话题进行讨论,站点创建者可以由选择地允许参与者张贴他们的讨论话题,如参与者可以围绕一次家庭作业或者一个课程的名词进行相关讨论。
在线测试工具允许教师或者站点管理者进行在线调查,测验或考试,学生可以通过一些列多项选择、判断、简答、配对或填空来完成测试,从而能够在线评估学生。
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任务教学既受到欢迎,也受到质疑。原因是任务教学基本上是小组作业,这就难免造成有同学偷懒和抄袭现象。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工程系的2012年8月的开学筹备上,就有人提出整个系统统一进行作品的考核,但是专业课程和任务差距过大而不好操作。上海海事大学魏忠老师对于任务教学的探索结论是应该辅助以大量的在线测试,提高学生的作伪成本和基础性知识的课下学习良,任务教学才成为可信的。
(四) 管理学习资源
教师或者管理者可以根据需要创建文件夹并上传资源,或者在平台上创建HTML文档,学生则可以查阅、下载各种学习资源,同时也可以上传资源到自己的工作站点,实现了教师-学习资源-学生彼此之间的互动。
(五) 网络协作共创
WIKI作为一个核心模块,可以让用户创建一个专用于特定课程或项目的WIKI站点,这个网站的成员可以监控、增加、更新和编辑站点内容,允许用户添加照片,链接其他WIKI页面和查看内容更改的历史记录等,这样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围绕某一主题的知识共建,发挥群体的优势,实现学习活动中的问题解决,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会协作,学会学习。
(六) 多模态互动实现-视频互动教学系统
视频互动教学系统是一个能够支持人们进行远距离实时交流信息,并能开展协同工作的应用系统。互动教学系统实施传输视音频信息,使得协作成员可以远距离地进行真实、直观的视音频交流。【Fre′de′ ric 2006】2在其论文中提到当用户通过屏幕上的视觉场景进行交互时,所得到的视觉感知、手势和语言就是在视觉环境、语言环境、听觉环境下相互作用的结合表现。另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视频互动教学系统可以帮助用户处理工作中的各种信息,如共享数据、共享应用程序等,从而构造了一个多人共享的虚拟工作空间。
视频互动教学系统是把IP视频技术、视频和音频数据的压缩及解压处理技术、互联网应用技术相结合,把影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文字等各种多媒体信息及控制实时动态地引入教学过程的一种专用电脑网络教学平台,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进行现代化教学活动的一个系统概念。有了它,教师可以通过电脑,利用图形、动画乃至声音、音乐、影带、VCD以及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先进手段在广域网上进行远程教学活动,具有多媒体广播教学(屏幕广播、音视频广播),由教师对学生机进行屏幕监视、语音监听、单独对讲、讨论发言、转播示范及远端复位、遥控辅导、答题示范、语音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功能,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电脑教学的功能变得多样化,老师不必再花费很多时间写黑板,或是来回巡视教室,而且学生也不必再挤在一个教室或会议室,围在小小的屏幕前观看老师的示范,任何联网的计算机都可以成为互动的教学终端,实现了集体教学,分组练习与个别辅导的教学环境,使普通的电脑与高级演示、视听、语音教学融于一体。它较传统教学方式更加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高效、方便、频繁交流的需要。随着如今网络的高速发展,视频会议教学系统将是人们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
魏忠
彭文玉

  

论语的社会化网络图(BY Ucinet 软件,魏忠)

1975年3月,斯蒂夫·盖瑞·沃兹尼亚克接到老友鲍姆通知“有一群做电视和影像终端机设备的人将举行聚会”,和往常的聚会没有什么不同,不过由于这次聚会沃兹尼亚克见到一份仿英特尔8008微处理器的技术规格文件,赫然发现竟与五年前自己设计的奶油苏打电脑相去不远。一起聚会的还有一个人,几年来和沃兹尼亚克一起玩耍和聚会,不过这次不同,这个人成功说服沃兹尼亚克成立了一个公司,这个公司就是后来的苹果公司,这个说服沃兹尼亚克的人就是乔布斯,而那次聚会也因此有了名气,被称为:“硅谷“家酿电脑俱乐部”首次聚会”。
如果不是这些聚会,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和很多中国的淘气和聪明的孩子一样,恶作剧、具有创新性、退学,随着时间的变化会被教育制度或者年龄阅历改变成一个“成熟的男人”。与乔布斯不同的是,保罗艾伦与比尔盖茨是中学校友,是他说服盖茨不要打游戏而编软件,改变了两个人的人生轨迹。
惠普的创业在车库、苹果的创业在车库、YOUTUBE的创业在车库、谷歌德创业在宿舍,我想,美国和中国一样,创业从车库开始,而不是科技园。归结其原因,来到美国才发现,美国的车库和地下室很多其实是第一层,是孩子们的活动场所,而由于宗教的原因,美国人的聚会特别多,孩子们的空间一般都在家庭车库进行,这样,很多创业和知识积累都在这种聚会中产生。
如果不是因为电脑网路和电脑行业的原因,小李一定不会走到现在;而由于中国没有美国的聚会文化,小李也注定不会像乔布斯一样走得那么远的。小李枝有高中毕业,由于淘气和贪玩,只上了中专。家里人不满意加上自己的爱好,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小李靠朋友的介绍到成都一个牛人那里学习网页制作,在1999年,这是一个很吃香的行业。小李从此进入到一个中国很热的IT圈子,不断地在不同计算机公司周转,等2011年回到上海的时候,已经35岁了。一家公司正好需要人,就对小李这种野路子的人进行了一场考核,结果发现从各种接口的底层无力结构232、422、485到各种网络设备;再到各种操作系统、各种数据库、各种开发语言,小李在一堆人里面几乎都是满分,而名校的那些经过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平均分数不到60分。小李的现象并不稀缺,在很多电脑公司都有这样的小李现象,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都有一个在网络上很“核心的圈子”,与乔布斯等的现实圈子一样:淘气、恶作剧但非常具有天赋,是他们而不是那些计算机的博士们掌控了网络和计算机“玩家”的世界。小李很忙,他比大学教授更清楚哪个黑客和哪个牛人今天来到了上海。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兰姆(Stanley Milgram)创立了六度分割理论,被认为是社会化网络的理论基础。按照六度分割理论,网络上每个用户的社交圈都在不断放大,最后就构成一个大型的社会化网络。然而,什么是社会化网络?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社会化网络与传统的万维网(Web)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的万维网的主体是内容信息,依靠内容组织在一起,呈现给用户;而社会化网络的主体是人,依靠人与人之间的朋友关系组织在一起。Boyd和Ellison【2008】4认为社会化网络必须具备三项基本功能,即允许用户(1)创建和维护朋友关系;(2)上传自己预分享的内容信息;(3)浏览其他用户分享其他的内容信息。但这三项功能在不同的社会化网络上的体现形式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如Facebook只允许用户遍历三层朋友关系,而国内的人人网则没有这个限制。
对于社会化网络意识的提升,【Rita Cadima , Carlos Ferreira , Josep Monguet , Jordi Ojeda , Joaquin Fernandez2010】34认为,这对于相互交流合作有积极的作用,对于教育行业来说,师生交流的增加,对于教学效果是有正面影响的。【Indira Hamulic2009】21提出信息技术运用到社会化网络虽然已有不少时间,但知识分享的深度却没有相应的增加,原因在于信息技术体系目前只有少数几个枢纽,规模很小。如果想在教育行业充分发挥社会化网络的作用,必须把社会化网络的密度,深度,紧密度和链接性技术得到加强。
社会化网络应用于教育行业,以及改变学习行为的案例还是很多的,例如【Alona Forkosh-Baruch , Arnon Hershkovitz2012】1在以色列高等教育机构的案例研究中发现,社会化网络已经在以色列高等教育机构中得到应用,通过对内容,活动以及交互方面的问题研究,并以学生利用的FACEBOOK,TWITTER的数量作为分类统计,发现社会化网络的利用不仅提升了知识的分享,同时促进了社区的信息学习。社会化网络的学习方式能很好的适应社区学习的方式。社会化网络的开放课程能为社区学习者随时随地提供学习的机会,对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一种全新的改革。如果社会化网络得到充分利用,那么网络平台的教学会使教育者受益很多。
传统互联网上的社会化网络服务最早出现在2003年前后,美国的MySpace、Friendster,日本的Mixi等纷纷建立,并在2006年前后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而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移动终端PC化能力的加强,传统的社会化网络服务商纷纷开始向移动社会化网络服务进军,如推出移动设备访问版本和直接为手机开发访问应用。
所以按照基础服务平台划分,移动社会化网络服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传统互联网社会化网络服务基础上向移动方向拓展而来,如日本的Mixi和美国的MySPaceMobile;另一大类则是以移动设备平台为主,以Pc互联网为辅助的移动社会化网络服务,如 Google Latitude和Loopt。
随着社会化网络的技术逐步成熟,社会化网络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也带来了变化,但是在基于网络协作学习环境中,同伴与同伴之间的互动由于缺乏探索有用的社会互动信息因而出现了困难,以致于同伴不能找到合适的学习模式来使同伴能有效的合作学习,因此许多学者利用社会化网络来探索学习者合适的学习行为使学习者能够高效率的学习。【JoanneSmailes等人】23在诺森比亚大学建立了一个试点模式,该试点模型是基于行动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的,他们发现涉及社会化网络的模式,尤其是Facebook,对支持大学生刚进校的调整具有最大的潜力。【Fabian Schneider2009】10主要分析了用户访问社会化网络过程中的行为,数据来源是用户访问社交网络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会话过程数据,他们分析比较了4种不同社会化网络(Facebook、LinkedIn、Hi5和StudiVZ)的用户访问行为特征。结果表明访问社会化网站与其他网络存在不同之处:(1)用户容易重复同一个行为;(2)用户每次会话过程时间比较长;(3)图片目录最受欢迎。
1.      社会化网络的教育应用—“资源共享”
到2010年12月,每天使用搜索引擎的用户数将近2亿人,用户日均使用搜索引擎次数也将有12.1次。如此大的搜索需求,但单纯以关键词、链接为核心的传统搜索已经难以给我们最快的搜索结果和最好搜索体验,Google不会告诉你所在地附近的房屋出租信息,百度也不能快速帮你找到附近商场的打折信息,而社会化网络可能在这方面就表现的更加有所作为。因为在SNS中,搜索引擎聚合了人的力量,搜索行为由被动变成了主动甚至是互动,充分利用计算机算法、人类能动性和参与精神。
如果说机器算法为搜索结果提供了量的保证,那么用户搜索行为和爱好就为结果提供了质的保证,使搜索结果与用户的兴趣更加匹配,信息的价值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正如互联网观察家Keso认为的“没有普适的信息,只有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合适的人群中,信息才会产生价值。”
对社会化搜索的图景,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很早就曾预言,终有一天,通过点击鼠标和网络数据,谁都能知道某个监视画面中的人物姓甚名谁、职业、生活、兴趣、爱好如何,这当然属于标准的数字化生存,可这样的资料如何获取?盖茨的回答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将自己的资料公开给其他人查询。可见,资源共享是社会化搜索的前提。而SNS正是通过将人从整体的意义上链接起来,进而实现了资源的整合。SNS体现的正是Wb2.o时代的核心精神—“分享主义”,分享我们的信息还有资源,反过来,这样一种分享也使得我们更容易找到更多的创意和机会。而在教育中的应用也有结合点,例如,课件和知识点的创建,供大家搜索。
2.      社会化网络的应用必要条件—“群体智慧”
资源共享衍生的是群体智慧问题,群体的力量开始变得举足轻重。克莱·舍基所写的《未来是湿的》一书中指出:“群体能够施加一种迥异于个体的力量。共享的认识使得本来互不协调的群体开始以更快的速度和更有效的方式共同工作。这种社会认识存在三个层面:一是每个人都知道某件事情;二是每个人都清楚别人也知道这件事;三是每个人都知道,别人也知道这件事情是人人都清楚的。这种共享的认识构成真正的公共行动的必要每一步。”维基百科正是利用群体的智慧而组成世界上最长的智慧链。另外,群体智慧产生的前提是“个性化”,两者看似矛盾实则内在逻辑统一,因为只有尊重个体,个体的智慧才能得以充分表达,群体智慧也才有可能得以实现。同样,“群体智慧”能反哺“个性化”,使得置于群体中的个人能脱离无知和自我封闭,成为真正意义上开放的人。正如巴赫金所描述的,在中世纪的欧洲,“在狂欢节的广场上,在暂时取消了人们之间的一切等级差别和隔阂,取消了日常生活,即非狂欢节生活中的某些规范和禁令的条件下,形成了在平时生活中不可能有的一种特殊的既理想又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是人们之间没有任何距离,不拘行迹的在广场上的自由接触。”
全世界,每天都在发生教育技术的进步为学习效果的增强提供新的机会的事。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了应用程序发展和存储的方式。新技术可以建立个人学习环境,用一些工具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基于云技术的应用程序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浏览器进入。【Chao-Chun Ko and Shelley Shwu-Ching Young,2011】46创造了了混合的个人学习环境---MUPPLEs,学习资源都来自社会化网络。学习者能通过WEB2.0服务结合创造混合学习环境。基于云计算的个人混合学习环境结合了很多技术,创造了一些交互工具。这个平台为在线学习提供了可靠的和大量的云服务,并且在学习和教学中利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前几年,在线学习已近成为广泛接受的学习方式。不久前的多媒体和交流技术的进步为教与学中自我成长,分享个人环境提供机会。这是一个创新的方式,随时随地传递给任何人精心设计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交互的和便捷学习的环境。
传统的在线学习系统面临着许多挑战,诸如资源管理的最优化和提炼。随着用户的增加,服务,教育内容和资源的增加,在线系统规模变得越来越大。由于大量的学习资源和通过学习网络的学习者都呈现了新的模式。
MUPPLEs的最大贡献是能够通过WEB2.0技术集合不同的信息。能够利用个人能力发展支撑个人学习。许多资源都是免费的,都是学习者自己选择的。这个系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目标达成并且在搜索合适学习资源的时候化的时间更少。
通过浏览器可以实现许多应用程序,例如,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幻灯片,数据等等更多。而软件和文件都存在云下。基于浏览器的程序可以通过电脑或移动设备访问进入,只要这些地方有互联网。而基于云技术的许多社会化网络技术能提供轻松进入分享的程序。能够基于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而定制。MUPPIEs能很好的结合各种技术,为个人混合学习环境提供支撑。为新的学习行为提供可能。团体
通过系统实证研究,该平台能很好解决信息孤立的问题,例如基于社会联系的学习者愿意分享学习资源。该平台成为了一种很好的交互工具,可以成为下一代教育工具。为基于云技术下教育方式的改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8。
魏忠 高兵

新加坡_-课桌可以改成这个样子


台湾中央大学__虚拟现实的机器人伙伴
受儒家文化影响太重,我们的学习行为带有很多的严肃性。中国有很多典故:头悬梁、凿壁偷光、闻鸡起舞等等,学习是一件非常无趣和辛苦的事情,也是一件很功利的事情。比如我吧,每买一套房子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书房和书架,似乎不在书房里面看书,心就静不下来。中国人办公司也是如此,必须有办公室、秘书,似乎才是公司。


荷兰__通过物联网培养环境责任
西方人是游牧文化,马上的民族,因此走到哪里歇到哪里,很多习惯和国人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很少有家里有专门的书房的,哪怕大多数美国人都有别墅;在CMU很少有看到在教室看书和上自习的,倒是到处咖啡厅、走廊、厨房、公园、实验室里、甚至草地上面都是学生在看书,要是在国内草地上看书,一定是一种浪漫的行为;很多创业者都是在车库里进行的;在匹兹堡的公交车上,到处有看书的人,不仅学生,什么年龄段的人都有。倒不是因为美国人爱学习,只不过他们没有书房而已。


国立台湾教育大学的开源3D和MOODLE结合做游戏化的英语教育平台
一次,这边的一个华人同事,嫁给一个美国人,就说她的孩子太散漫,比起中国的孩子,就是太爱玩了。正是由于这种习惯,美国的教育者们,才开发了很多适合美国人的学习方法,基本的思路就是寓教于乐。寓教于乐是一种教学方法,EDUTAINMENT,暂且翻译成娱教吧,却是一种教育专用词汇,2011年娱教国际会议在台北举行,看来这种方法已经在台北吸引了非常多的研究者,基本的作者都是台湾人,比大陆研究要透彻得多。


MIT互动智能互动
总体来说,由于声音识别、视频识别、人机互动和多媒体相关技术的成熟,快乐学习逐渐已经从概念和方法逐渐转变成为一种技术工具。目前的娱教研究大概可以分成以下热点问题:娱教的行为学分析、教育机器人研究、娱教设计、游戏性培训、数据分析与挖掘、游戏与学习、语言学习、中小学教育。


嘉义大学,微创自主学习
教育行为学研究东西方理念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中国的学习行为带有浓厚的道德和纪律色彩,西方带有浓厚的实证原则。但是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还适合这种方式,就未必了。美国的教室都是很随便的,中国的教室都是等级式的,尤其是很多新建大学根本没有考虑教育地产的需求。德国的SEMINAR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种变革,对当今教育影响巨大。那么为什么桌子用六角的呢?学生是否一定应该如此呢?日本学者做了一项很有意思的调查,根据视频和行为证明了优化过的座位布置对学习行为有很大帮助,临座的关系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PBL的网络学习的新影响,台湾学者得出:互动、提供真实世界的问题、自组织。德国研究学者通过课堂录像发现,男孩子和女孩子在通过移动终端的学习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性,男孩子学习快、任务性强、需要正反馈,女孩子耐性强、集中精力但是学习功能慢;台湾学者用一个行为学实验证明在游戏学习中加入自我解释能够提高学习的效果;台北的学者针对几百名体育系的学生的社会化网络日志,分析了他们头脑风暴、互惠、情绪表达、小组等,研究面向毕业的社会化网络人物的学习行为。教育行为学研究一般通过行为试验来完成,在基于网络的学习中,会得到大量的行为日志,提供了另外的途径。在这方面,国内的研究务实性差距比较大。教育数据分析和教育数据挖掘,在社会化网络中成为必要和可能。台湾政治大学的研究者提出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手机日志收集系统,为研究移动学习行为提供了基础;国力台北大学的研究者通过对在线游戏辅助学习的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得出新学习效果性别、班级和学科的规律;越南国家大学的研究者,针对托福的学习者,使用贝叶斯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指导;台北立仁小学和台北教育大学针对初中和小学的老师的行为挖掘表明,在线课程培训方卖弄教育动机的成分比教育成果表现得更为突出且互相影响。


台湾大学__增强现实学习
语言学习、中小学娱教与博物馆娱教是研究比较多的领域,这也证明了形象性思维的学习、人的本能学习行为是和游戏更加相关和亲近以及容易。自闭症的诊断和治疗更能够反映人的网络认知的本质,意大利和以色列的学者开发一种3人的触摸游戏,训练自闭症患儿的沟通金呢个,台北一家国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使用游戏,来测试和治疗自闭症,取得一定效果。台北师范大学的研究者研究了教育玩具在科学师范中的作用;在道德领域鲜活的案例和游戏总是比说教更加具有吸引力。台北中央大学的学者通过对动画、游戏和讨论的设计,对中学生防治欺凌的教育进行了实证分析;台湾昆山大学的研究学者设计一套基于WEB的专家建议系统,这个原型使用在高中学生的学术研究指导方面,利用数据库和问卷达到指导学术的作用;龙华科技大学的研究者针对11年级的学生搭建一个包含物联网云计算在内知识在内的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通过游戏式的启发教育,研究自然科学的学习方法;中国成语学习,使很早就通过游戏引进中小学教育,国立屏东科技大学采用SPSS对基础教育这一议题通过教育行为给出建议。


台湾铭传大学__现实增强的减肥系统
在游戏学习的技术研究上,中央大学的学者研究了基于网页的视频检索实现方式以提高在线学习效果;台湾清华大学的研究学者研究如何搭建一个云环境为学习者;韩国学者研究了混合文件的数字化匹配问题;台湾信息通讯研究所通过集成改造将普通课桌改成多点触碰的多媒体课桌,提供了一种工程方法;台湾大学的研究学者讨论了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学的应用与实例;铭传大学的研究学者进一步研究了现实增强技术的动作准确性实现方式。在学习方法的研究上,岭东科技大学的研究者提出了基于建构注意和体验教学的ACIA方法(真实学习、互动学习、社区学习、评估)的游戏学习设计框架。基于问题的电子讨论教学一般需要指导教师,中原大学的研究者建立起一个无指导的评估模型,使用参与度、互动认知、发贴等动作模型评估参与性和互动性,把数据挖掘和行分析集中在教学设计中;亚洲大学的研究学者设计一套基于MOODLE和云环境的娱教管理系统并进行教育的诊断评估;台北教育大学的研究者研究一套基于音乐旋律学习的移动游戏学习系统,并详细阐述了设计流程;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设计了一套基于物联网保护环境的游戏课程,用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医学教育信息化是很大的重点,台湾嘉义大学的学者针对微创手术的技能,提供了一个游戏的学习平台,使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达到微创学习的展现。国立台湾教育大学的研究学者研究了如何通过游戏提高人的空间感。章化师范大学的研究学者研究了如何通过游戏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台湾中央大学研究者研究了如何通过学生过去数据建立起自我竞争的系统。麻省理工的研究者研究戏剧管理中的教育书的叙述自适应问题;日本的研究学者研究了通过在线商店的程序应用学习程序语言PHP和SQL语言;北京理工大学的研究者,研究移动学习和现实增强技术在鸟类学习中的应用。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在实际的公司里面搭建一个游戏学习的环境,通过游戏提高员工保险销售技能。


台湾中山大学_机器人助教


台湾中山大学:机器人、物联网与英语教育魏忠 黄皑青
真实世界与教育世界交互的最好体现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而新技术背景下,这一交互呈现了很多不同的特点和趋势。
卓越工程师教育的问题:动手能力差;拆分成不相干的知识点对项目和工程没有整体的概念;知识不能灵活使用;实验时间受到很大限制;教师科研和论文导向以及没有工程经验造成不进和不敢进实验室;针对普遍的学生一刀切;实验室有限空间和时间与学生水平参差的矛盾。
Lynn Brown, Kathleen Herd, Gwynneth Humphries, Moya Paton在其关于学生如何认为实践教学的地位论文中指出,实践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顶岗实习的教学方式,作者非常赞同,在真实的任务中,实现经验和知识的累积是必要的。这点对于卓越工程师教育也是启发。
通过实验实训培养,学生掌握了关于卓越工程师的实验,使其理论和实践能力得到的很好的统一,搭建了一条工程实践与学生就业的衔接渠道。从企业层面来讲,不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对毕业生进行培养,节省了成本;从学校层面来讲,完善了教学环节,建立起了人才培养的机制,为企业输送了优秀的人才。通过真实世界与教育世界的交互研究发现,教育理论在新技术背景下发挥巨大作用的手段之一是实验教学。所以真实世界的实验教学对教育世界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作用研究成为契合点。
远程实验室和虚拟实验室无疑是实验教育的重点和热点,而结合远程和虚拟是目前的方向。最早的实验室虚拟思路为多,也为了节省开支,目前这样的思路被证明是死路,在文献上仅有的是将社会化网络和虚拟实验结合起来的信息安全实验室。【Young B 2010】为解决很多学校没有真实信息安全实验室的问题,搭建了远程虚拟实验室,并通过second life 平台搭建了与产业界的桥梁和互动,完成了cissp的网络安全认证课程的学习。


虚拟场景
如果我们说远程实验室之父为Andreja Rojko,一点也不过分,他不仅仅建立了远程控制实验室,还将moodle、booking、labview结合起来,几乎所有的重要实验都是他牵头的,他还组织多校、多国的远程实验的实践活动。【Andreja 2008】来自11个欧洲国家的13个合作伙伴建立了18门在线的远程控制实验室,包括课程、组织、远程控制、物联和可视化,文章重点介绍了电力工程的实验。完成这个实验通过moodle、booking、labview平台实现。


实验结构图


实验逻辑


远程视频
【Pavol Bauer 2008】研究电力教学的远程趋势,在不同的大学的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和学习完成整体系统的课程学习,通过moodle平台和booking平台完成。


远程实验客户端的可视化


荷兰的跨大学远程实验合作


实验室系统
【Andreja Rojko 2009】利用两个平台:校园网e-learning MeRLab project平台和moodle平台完成远程的机电一体化的教学,教学采用模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机电一体化的实验训练任务。


实验逻辑             远程实验
【Andreja Rojko 2009-2】 将他的成果应用到已经毕业的产业界的培训当中。


远程实验室
到了2010年,作者【Andreja Rojko 2010】通过远程实验完成11个欧洲国家的学生的机电一体化实验,包括课程、资源、远程控制、设计、反馈。


课程组织


远程实验的实现
【Andreja Rojko 2010】通过使用混合学习理论进行远程控制实验室在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学习应用,完成了课程组织、设计、远程控制、反馈和数据留存的功能。


混合学习模式


远程数据和视频
【S. Chopra 2011】通过使用互联网远程控制完成光伏教学的远程实验,图形界面使用labview 实验。


Labview界面
【Mario Vražić 2010】通过对已经使用了40年的电机实验室进行改造,增加了实验内容、实验综合型和实验数据的收集,并对实验室的布置和多种功能接口及易使用性进行了优化。


改造前


改造后


易使用性优化
【Taylor Barton 2011】通过一个毕业班学生射频设计的总体课程的设计,完成了从若干个单个的实验到整体设计及评估的整个过程,这个学习过程持续了一个学期,通过课堂、实验、作业、报告和网络来完成。
【Karen Miu2010】一文针对分布式电流学习,设计了一个基于任务认知、动手、建构认知三个层面的过程实验系统,配合编制的软件和实验室的真实硬件,完成了从电站到照明的供电学习,通过实验前和实验后非工程学生的访谈,评估了实验效果。


实验设计过程


真实世界、实验设备和建构三层对应


物联设计


教学评估
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体验特性发生变化后,教育理论中的信息化作用变得突显。不管是建构主义还是混合学习教育理论,都是对这一变化提供理论基础和表现形式。而在真正的教育实践中,新技术尤其是信息化技术与各个经典教育理论都能很好的契合。为信息化技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推动力。在真实世界中,信息化技术发展较好的领域是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教育交互研究,为真实世界与教育世界联系提供了渠道。
[1].     【Karen Miu2010】 Karen Miu etc,A Distribution Power Flow Experiment for Outreach Educ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 VOL. 25, NO. 1, FEBRUARY 2010,3-9
[2].     【Taylor Barton 2011】Taylor Barton, Mariano Alvira,An Advanced Level Radio-Frequency Circuit Course with Laboratory and Design Exercises that Emphasize Complete System Performance, 41st ASEE/IEEE Frontiers in Education Conference
[3].     【Mario Vražić 2010】Mario Vražić ,etc,Design of new electric machine laboratory         ,14th International Power Electronics and Motion Control Conference, EPE-PEMC 2010
[4].     【S. Chopra 2011】S. Chopra, P. Bauer,Distance Laboratory for Teaching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Measurement and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of a Photovoltaic Module,978-1-4577-0133-7/11/$26.00 ©2011 IEEE
[5].     【Andreja Rojko 2009】Andreja Rojko, Karel Jezernik, E-training for Adult Education in Mechatronics, roceedings of the ITI 2009 31st Int. Conf.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rfaces
[6].     【Andreja Rojko 2008】Karel Jezernik, Andreja Rojko, Darko Hercog,Experimentally Oriented Remote Motion Control Course for Mechatronic Students, 2008 IEEE
[7].     【Young B 2010】Young B. Choi,etc,Feasibility of Virtual Security Laboratory for Three-Tiered Distance Education, SIGITE’10, October 7-9, 2010, Midland, 53-57
[8].     【George G Karady 2008】George G Karady, Roll of Laboratory Education in Electrical    Power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8 IEEE        
[9].     【Pavol Bauer 2008】Pavol Bauer,etc,PEMCWebLab – Distance and Virtual Laboratorie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evelopment and Trends , 978-1-4244-1742-1/08/,2008 IEEE
[10]. 【Andreja 2010】Andreja Rojko,etc,Power Engineering and Motion Control Web Laboratory: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Mechatronics Course,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VOL. 57, NO. 10, OCTOBER 2010,3343-3354
[11]. 【Andreja Rojko 2010】Andreja Rojko, Darko Hercog, Karel Jezernik,Practical blended learning approach in mechatronics,14th International Power Electronics and Motion Control Conference, EPE-PEMC 2010,
[12]. 【Andreja Rojko 2009-2】Andreja Rojko,Realization and experience of professional mechatronics e-training, 978-1-4244-4654-4/09/  ©2009 IEEE
[13]. IGOR M. VERNER,Haifa, DAVID J. AHLGREN,Robot Contest as a Laboratory for Experienti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魏忠 彭文玉 扈静静


南丁格尔的极地图
翻转课堂并不是最先使用预习教学的,其意义在于彻底颠覆了原先的课堂和课下的概念,颠覆了教师作用的概念,也充分证明了教育的作用不是去教,而是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学习者本来的能力。翻转的课堂存在至少2000年,而翻转课堂却只有信息化的今天才可能成为一种教育方法得到普及。而翻转得课堂与传统课堂最大的不同也许在于,课堂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做的工作不再是灌输,而是通过丰富的材料进行演示。在演示过程中,可视化的东西,总是最能够说明概念的本质,也容易让更多的学习者理解。
1999年的9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门口贴出一张通知,鼓励教师使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那个时候的郑绍濂推荐的就是PPT。时间过去多年,目前很难想象不会使用PPT的教师怎么教学,而有趣的是,偶然的停电是真正考验教师基本功的时候。仅仅的语言,不仅仅是对教师的考验,对于学生更是考验。从PPT开始,可视化教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当年的复旦大学与香港大学合办的MBA项目,香港大学教师采用课下作业,课上大量及时地声、光、电资源的教学方法,也震撼了管理学教育的课堂。
复旦大学和香港大学显然不是最找使用可视化教学的,这个概念由来已久,但是被人重视是最近的事情。信息社会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信息爆炸和信息垃圾,而人类接受信息最容易的方式并不是逻辑和概念,也不是语言和文字,而是图形。这点上,南丁格尔体会也许是最深的。作为富家女投身于护士行业的南丁格尔,具有非常好的统计学背景,在她服务的那场战争中,正是由于她的一张极区图,使得决策者们迅速建立战地医院,解救了无数生命的同时,也给南丁格尔带来巨大的荣誉。在南丁格尔之前之后有无数个和她一样的护士和统计学家,只有南丁格尔做到了这样无上的高度,带来这个高度的,就是那张可视化得图。与南丁格尔有的一比的是甘特,在泰勒之前和之后都有无数个为科学管理理论而努力的人,甘特采用的横道图一下子让所有人接受了科学管理理论。新的网络技术时代,可视化不仅仅体现在图形上,感官、视频带来的成功太多了,苹果是最明显的一例,谷哥更是一例,而YOUTUBE的成功更是有赖于人民对于视频的本能依恋。语言的混乱很容易骗过思维不缜密的人,然而图形的任何错误和变动会马上对视觉一般的人所发现.
  “可视化” 一词源于英文的“visualization”,原意是“视觉的、形象的”,也可译为“图示化”,事实上,将任何抽象的事务、过程变成图形图像的表示都可以称为可视化。如计算机编程的可视化界面等。“可视化”作为专业术语的出现始于1987年2月,当时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简称NSF)召开的一个专题研讨会给出了“科学计算可视化”的定义、覆盖的领域以及发展方向。这标志着科学计算可视化在国际范围内已经成熟。
最初的“可视化”是指科学计算可视化即(即Visualization in Science Computing,简称ViSC),其基本含义是运用计算机图形学或者一般图形学的原理和方法,将科学与工程计算等产生的大规模数据转换为图形、图像,以直观的形式表示出来。
数据可视化(Data Visualization),是指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为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它能够提供多种同时进行数据分析的图形方法,反映信息模式、数据关联或趋势,帮助决策者直观地观察和分析数据,实现人与数据之间直接的信息传递,从而发现隐含在数据中的规律。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基本思想是将数据库中每一个数据项作为单个图元元素来表示,大量的数据集构成数据图像,同时将数据的各个属性值以多维数据的形式表示,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观察数据,从而对数据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和分析。
通过可视化的图例,我们可以感受到数据可视化从更新的视角发现统计数据所呈现的更多含义和更丰富的趣味。其多样性和表现力吸引了许多数据传播者,而其创作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有强大的专业背景支持。无论是动态还是静态的可视化图形,都为我们搭建了新的桥梁,让我们能洞察世界的究竟、发现形形色色的关系,感受每时每刻围绕在我们身边的信息变化,还能让我们理解其他形式下不易发掘的规律。统计数据因为可视化而表现出空前的艺术美感,甚至有西方学者创造性地提出了“数据美学”(Data esthetics)这个概念。
【E.A. Obonyo2011】2在其智能虚拟学习环境的研究中描述了在建筑工程管理课程中网络学习环境的调度,基于用智能代理技术为基础的一直在增强的虚拟化计算机技术。其研究旨在设计和分解复杂的结合先进可视化技术的应用程序,通过复杂虚拟设备、多用户分布和智能组件的交互管理。被提出的智能面向对象方法学等一系列方法使学生更好的去自我管理,系统化和科学探索。
教育技术应用于实验有很大的潜力空间,例如智能虚拟化环境。有着仿真和模型的智能面向对象系统使得虚拟化学习环境可以形成高度交互经验。用传统的智能导师系统已经很难应对这些交互挑战。基于主体系统能解决这些挑战。这个系统在不同环境下分析不同决策是更有效率的。
基于主体系统的学习环境能为学生变为积极学习者提供机会。通过基于主体系统的虚拟学习环境,学生能够直接进行任务学习并且能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基于自己数据的收集。很显然,这对未来建筑学生领导力和经理生涯的一次前期准备。
Eppler & Burkard认为知识可视化(Knowledge Visualization)是在科学计算可视化、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应用视觉表征手段,促进群体知识的传播和创新。一般来讲,知识可视化领域研究的是视觉表征在提高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的知识传播和创新中的作用。这样一来,知识可视化指的是所有可以用来建构和传达复杂知识的图解手段。除了传达事实信息之外,知识可视化的目标在于传输见解(insight)、经验(experiences)、态度(attitude)、价值观(values)、期望(expectations)、观点(perspectives)、意见(opinions)和预测(predictions)等,并以这种方式帮助他人正确地重构、记忆和应用这些知识。
知识可视化与信息可视化有着本质差别, 信息可视化的目标在于从大量的抽象数据中发现一些新的见解, 或者简单地使存储的数据更容易被访问而知识可视化则是通过提供更丰富的表达他们所知道内容的方式, 以提高人们之间的知识传播和创新(Eppler & Burkard,2004)。这里我们从可视化对象、可视化目的、可视化方式和交互类型四个方面对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与知识可视化三者进行比,如下表2-1所示:
表2-1 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与知识可视化三者的比较
数据可视化
信息可视化
知识可视化
可视化对象
空间数据
非空间数据
人类的知识
可视化目的
将抽象数据以直观的方式表示出来
从大量抽象数据中发现一些新的信息
促进群体知识的传播和创新
可视化方式
计算机图像
计算机图像
绘制的草图、知识图表、视觉隐喻等
交互类型
人—机交互
人—机交互
人—人交互
知识可视化源于科学计算可视化又不同于科学计算可视化. 科学计算可视化的处理对象主要是数据,知识可视化的处理对象则是人类的知识,而数据和知识显然是不同的。数据是人们用各种工具和手段观察外部世界所得到的原始材料,它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它只是描述发生了什么事情,它可能与人们手上的任务无关。人们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和手上的任务有关的部分,形成信息,信息再经过学习过程与价值认知,形成知识,而知识与人相关。
根据知识可视化的定义可以看出,知识可视化是应用视觉表征手段来进一步表现知识,以期达到知识的表现力增强,可传播性提高的目的。在知识可视化领域,知识表征则是指知识的外在表现形式,与此相对应的是承载知识的图解手段,也是直接作用于人。
大量的实验证明,人类在接受的信息中,通过视觉获得的占83% ,听觉占11% ,嗅觉占3. 5%,触觉占1. 5%,味觉占1% ,这说明视觉是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通道。当代生活或文化中用以表征、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方式越来越呈现出图像化的特征,视觉经验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可视化技术可以将抽象的事物或过程变成利于被人们接受和认知的图形图像,大大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传播。
【Mohanimcd .E. Haquc2001】7对于计算机模拟教学探究发现,对于传统的面授教育,计算机模拟教育起着历史性的变革,并且是积极的作用,体现就是学生成绩的表现有所提高,研究通过动画,仿真等来描述计算机可视化技术。尽管这些技术是被运用到虚拟的土木工程试验,但是对于许多其他很多领域,这也是可适应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03:07:00 | 只看该作者
魏忠
----从上真的到玩真的,实验室的发展方向
今天超过40岁的大学生,大概是在80年代以前读的大学,如果是学工的,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事情就是:大学里面的实验室,几乎都是真实的设备。1987年我在北京钢铁学院上大学的新生第一课,就是70岁的老教授给我们演示20辊轧机如何把几厘米厚的钢板变成比头发丝还细的钢薄膜。这台轧机曾经为东方红卫星做过贡献,现在还悄悄地躺在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角,2011年轧87毕业20周年聚会的时候,大家深情地与它合影。目前的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工程国家实验室投资额比以前大了非常多,也是秉承着过去一贯的传统:非常多的先进的设备可以让学生学习和操作,然而,如果以同时代的工业化同步来说,20多年前的大学生无疑是幸运的:一是目前也只有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院等少有学校的师生的某些实验室能够玩这样的真实设备,二是即使这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师生,又能够与当今大工业的现代化钢铁厂有多少接轨呢?
当年我们的金工实习、物理化学实验,到首都钢铁厂认识实习(同样包含学习黑板上周冠五同志最新指示)、到鞍山钢铁厂生产实习、到宝钢毕业实习生产线上收集数据并做毕业论文,回想起来,如今的大学生绝对没有如此幸运。今天,北京科技大学的毛主席像依然威武,它背后的苏式建筑烙下了那个时代的印记,然而,大家有所不知的是,苏式建筑里面的课堂是苏式的,上述谈到的实验室和实训体系,却不完全是苏式的。1952年院系调整,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灾难,却难得还留下了真实认知实训这个好东西。50年代到80年代,整个中国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人怀疑大学巨额投入的实验室,也没有任何人对那里资金的效益去质疑:教育这件事情是不能随便算账的,正如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当年带领1000学生长途跋涉的时候,什么都可以扔,书和实验设备不能扔一样。
那个稍前一些时期的教育家:胡适、蒋梦麟、陶行知、竺可桢、梁漱溟、罗锦辉等等,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社会既学校、工厂既学校,不仅如此,杜威在上个世纪20年代走遍了美洲、亚洲和欧洲,这种思想影响和造就了当代教育,至今,美国的教育思想与此一脉相承。
不幸的事情在90年代的中国再次发生:大学的大量扩招、师资的严重不足、实验经费的严重不足、部委的学校归教育部后企业与高校联系链断裂,在这种大跃进式的高校教育过程中,大学知识与大学教育等同,操作技能和实践认知等同,于是,实验室开始变味:不再有学生昼夜呆在实验室做实验的现象、也少有教授几个星期呆在实验室获取数据的情况,读书、背书、出国、申请两基金、发文章,似乎成了大学师生的主要事情。
在这种集约化、目标化的教育理念的背景下以及计算机的快速发展,有一个值得注意,甚至绝对误导性的实训和学习方式开始扩展起来:虚拟教育和仿真教育。设备不够用怎么办呢? 在计算机上模拟一个,操作计算机!
虚拟和仿真学习刚刚出来的时候,确实很震撼。1996年,我办了自己第一个企业:电脑维修和配置,当时唯一能够卖的软件就是“开天辟地”和“万事无忧”,这个由北京金洪恩公司推出的通过二维模拟学习装配电脑的软件,在那个年代应该是除了杀毒软件外老百姓少数愿意买的软件了。然而震撼归震撼,以后很多年的实践告诉我,几乎没有人成为电脑维修高手是通过这个软件学习会的,而高手们几乎都是在电脑城装配兼容机学会的,我卖金洪恩的软件,自己成为装机高手也是装配了200台以上的电脑后熟能生巧的。
从90年代中到现在的20年时间,由于高校的扩招,使得大量和大多数的师生学习某种科学和工程,都是在这样虚拟的环境下进行的:学习网络,没有见过网络设备;学习芯片,没有见过真实的芯片;学习软件,没有参与过真实的软件项目。以至于我本人通过紫色很难工作过的几个单位的1500名IT企业员工发现,80%的部门经理不是It出身的,而同期的IT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占总体毕业生1/3以上,两个数据很容易得出对中国高等教育不利的结论。
来美国之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又在进行另外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建实验室。总理保证任期内的教育经费要占到4%,于是上海三年内的教育经费从450亿快速增长到750亿。增加的教育经费不能发工资、不能建高楼,实验室经费成了大头。中央地方共建、高地建设、修购基金、085内涵建设等等,上海一个本科院校一年的实验室经费是以前10年的总和。这些钱当然是好事:首先弥补基础设施的欠帐、然后把设备连成系统,地方放不下了开始动软件和仿真的主义。然而,钱投下去,却并没有带来学习行为的变革,20年前实验室热火朝天的景象依然没有出现,如果你2点走进实验室,依然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从7年前开始,我兼任某教育实验公司执行董事,就坚持上真实设备。当时遇到了巨大的阻力。一个真实的思科或者华为网络实验室大约需要400万才能满足一个班的学生同时玩真实的设备,而一个机房加上思科模拟器只需要投入36台电脑和模拟软件就可以了,资金投入不会超过30万。更加重要的是,真实设备对老师的挑战远远大学学生,99%的问题不会在教科书上学到,99%的意外是实验指导书不能涵盖的,然而对于学生得教育来讲,这99%才是最重要的。7年后的今天,各个真实实验室建立起来后,情况好了很多,然而针对教师的问题却丝毫得不到改观,通过访谈和问卷我发现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目前高校改革最大的阻力不是来源于行政,而是教师。
带着这些问题,我在看美国的实验室,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是不是也上真的设备。我惊讶地发现,我所设计的物联实验系统、智能实验系统、开放实验系统,并没有在美国的大学爆发式出现,“上真的”只是低级阶段,“玩真的”才是实训和实验应该干的。在卡内基梅隆,每年会收到很多企业的捐款,很多捐款都是捐给某个实验室的,这些捐款连同设备以及企业的研究人员,一起进入校园校园。校园里面的设备几乎都是来源于企业,而企业的开发和学校教学就在实验室。当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在严格规定教室在学校中的面积比例的时候,人家的教室比例不断在减少,实验室在增加。实验室增加带来的是大量的小班课程,很多课程只有几个人选,而每个学生有很多可选的课程。学生的课程结业也多是以作品体现。
信息时代的实验室和非信息时代确是具有巨大的不同,站在信息革命的肩膀上,如果我们走的正确,也许能够具有后发优势,一切的前提是围绕产业和实际工业世界的真实进行管理和感知。在真实世界、网络世界和教育认知的世界,一座真正的桥梁是需要基于人的行为认知的规律进行的。
清华大学化工系反应工程实验室是国家和北京市的重点实验室,里面的流化床研究是世界一流的。带着这些问题,我让一个小组去参观这个实验室,看看教与学是什么情况。这个在清华园里面占地20亩的难得实验室(据说为了让这个反应炉能够落地中关村,是动用了高层力量的),投资数亿,很多著名的成果出自这里。我哥哥魏飞正是这里的负责人,50多个博士生,数名院士在这里学习和研究,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和传统的设备结合在一起,发挥出难得的叠加效应。
    从“上真的”到“玩真的”是实验研究和教育的一次飞跃,国外如此,国内也是如此。在写完这篇文字后,我突然想到,2010年世博会应该是一次失败的世博会,有谁拿来多少真的工业设备?有谁又上了多少真实设备?又有谁在180天里面玩了多少真实设备?一个靠仿真和模拟构造的幻想,是对国民现代工业文明教育的亵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03:06:27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说,新技术和在线教育趋势带来的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使各著名大学和很多投资商趋之若鹜,我们就得出大学的主要精力和教学方法将转向电子教育,那就大错特错了。非常有趣的是,2011年开始,中国很多发达地区教委开始电子书包的试点,试图将中小学生的沉重的书包由教育部门牵头变成个人显示终端,这件事情却得到非常大的争议:教育就是课程吗?然而,教育时空及传播的方式变化了,知识、空间和技术使教育更加多元多样,教育的使命与关系及在新技术情况下原有受制约的教育核心功能如何得到发挥,确是值得我们探讨。
1.         大学的教化作用
关于大学的教化作用,一直有不同的看法。美国公立高中不允许有宗教和价值观的宣扬,美国的大学,也不允许教师进行价值观的诱导,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的倡导。“传道、授业、解惑”,韩愈关于教师的第一个功能就是“传道”,那么,在全息时代,道是什么呢?
上个世纪30年代,匹兹堡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罢工事件,罢工工人和资本家新雇用工人之间发生争执,造成很多人死亡,价值观在现实利益的比较面前照样显得渺小。那次罢工,产生了一个著名的歌谣,罢工的工友面对资本家新雇用的工友要求上班,唱响了:“你站在哪一边”的歌谣,这种歌谣从此唱响美国,深入人心,此后一旦有新的罢工事件出现,包括2011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歌声的教化使得同样不同的人在同样的价值观上高度聚合。
价值观的宣扬如果使用代理人,比如教师,其实效果非常不好,会造成价值观的个性化和偏见。而同样的价值观地人在一起,会像罢工歌谣一样产生巨大的聚合作用。世界的大学有排名,大学的精神却没有优劣。小而精的普林斯顿、CMU、加州理工、斯坦福等风格不同,大而全的哈佛、MIT、加州大学风格也不同,大学的教化作用将由教师转向学校提供的服务和校友。大学将提供一个高度一致化的学术价值观的共同人群。
信息时代有一个负面作用就是信息垃圾泛滥,在这种情况下,但让公认的课程可以网络得到,但是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和学习方法,确是大学更加应该肩负的使命。
既然所有的历史上的教育变革都在不断地强调培养人和培养人的品格是教育的重点,在这场教育革命中,我们还有理由相信,教育的教化作用在抛开了知识本身后,会变得更加重要。大学,会更加像一个教堂。我们通过宗教的变革趋势,发现教堂的目前具有以下特点:
教义随处可得,上帝自在云端;
礼拜天天有,相聚无常客;
祈祷不出门,兄弟遍天下;
入会门槛低低,捐款收益多多;
作为大学的教化,在在线教育革命的促动下,知识成为了普适,课程随意得到;学习习惯和行为是大学重点; 大学更加成为构建一个同质化的社区网络和个性化网络的校友平台;品牌的大学将规模更小、网点更多、品牌更强。
2012年初,世界经济论坛(WEF)新兴技术全球议程理事会对世界影响最大、最有可能为全球面临的挑战提供答案的十大新兴技术,破天荒地将教育技术预测为其中之一。“更强的教育技术:我们需要新的技术来应对青少年教育中出现的挑战,并为他们提供知识经济中所必备的技能。在当今快速发展和紧密连接的全球化社会,这尤其重要。个性化的信息技术方法允许用户进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培养批判性的思维和创造力。社交媒体、开放式课程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的便捷接入,正在促进教室外的继续教育。”
由于“微学校”的兴起,现有学校的教育功能将在这一场革命当中大幅衰减。教育的责任将从学校时代的国家,再度回归到学徒时代的个人,学习将彻底变成一件自我可以主导并完成的任务。高等院校中的绝大部分将会最终被冲跨。未来幸存的大部分高等院校,将成为新知识的生产中心、而不是旧知识的传播中心。
2.         大学是一个厅堂
大学出了教化人的灵魂,历史上的大学还负责培养人的举止、行为、社交圈子和绅士风度以及人文素养。在美国,教师是不允许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然而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确是极高。
更加好的课程选择和推荐、更加好的校友资源、更加好的实验室、更多的教授来自于工业界和研究界,使得学生从毕业开始就像一个社会人,而不是象牙塔。与此同时,职业修养和职业道德的熏陶,使大学出来的人更加具有职业精神。
在前面所说的所有的啜学创业者在反思大学的同时不得不又在做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回到大学,回到母校和熟悉的环境,寻找合作者。未来的大学将更加凸显厅堂的作用,会有更多的学术交流的场所,会有更多的名人宣讲自己的经验和理念,将有更多的研究所和实验室供学生实验和学习,知识得到免费的同时,意味着能力和实验更加重要;会议更多的知名企业将研究所建在学校,学校也将成为更纯净的社交圈而不是读书的地方,更大的年龄差距的人将来到这里进行深造,因为年轻的时候他们在创业,大学是寻找答案的地方;也将有更灵活的学位和推荐针对学生定制。
3.         大学是一个弄堂
事实上,比较中美的教育,早就有人在讨论大学课堂干什么和中美的区别了,美国的教堂更加像一个讨论和答疑和开拓思路的场所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课堂。随着在线教育的普及,上课在家,讨论在校将成为主流模式。
从乔布斯到比尔盖茨再到扎克伯格,几乎都在高中就学习了大学的课程,甚至积累了创业的伙伴。今后的大学将在这方面做更好,更近的距离,更好的伙伴,娱乐就是学习,大学是目前我们能够想到的最好的交往和创新碰撞的场所。查最近几年的教育学国际会议和期刊,娱乐教育和社会化网络学习是各国学者研究的重点。如何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让人自主管理自己,看来只有社交圈子和娱乐能够担负重任。教育行为学和教育行为诱导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斯坦福大学进行的“翻转课堂”(Flipping the Classroom)的实验。 第一步就是改变班级人数, 增加在线互动。 他说“仅仅把讲座录像搬到网上就跟传统课堂一样乏味,所以大约每15分钟左右,在线讲座就会弹出一个小测验以检验学生掌握的情况.” 此外, 斯坦福在“Flipping the Classroom”的实验中还增加了社交媒体的元素。它允许学生互相之间提问。 斯坦福大学校长Hennessy发现, 在实验中, 学生们互相之间的回答非常快。 这种“共同学习“的模式非常有效。


魏忠老师通过一门网络工程课程学生点击行为发现,优异的学生不是因为聪明,而是行为正确。
最早的合作教育来自于德国,美国的职业教育工厂和学校的边界很小,这只限在职业雷德教育。然而目前的趋势是,即使是排名前30位的美国高校,到处可以见到的是工厂和公司搬进大学,大学的实验设备越来越和产业界无缝对接。与此同时,公司设立课堂和终身教育成为共识,更灵活得学制使得放弃和重新进入大学让理念之争毫无意义。
复旦大学的薛华成教授说,今后的大学将成为企业的存在方式。今后的社会高新技术企业如果和大学没有联系,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然而事情的另外一面是,随着知识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本身将不重要,创造知识将变得更加重要。今后的公司也将成为一个大学的模式,这种趋势从医学院开始,逐渐延伸到IT 业,今后会渗透到更多的行业和学科。
4.         大学是一个食堂
大学就开始有收入,这在美国早已经不是一个神话。18岁开始,美国的孩子就开始贷款或者打工维持自己的生活和学业。在美国的一些知名高校,研究生1年半的学业,几乎有一半时间在实习,而实习的津贴一点也不比正式录用低多少,而博士、博士后更不用说了。本科生三年级四年级暑假和最后一个学期,几乎都可以通过实习获得不菲的收入。
从NBA到美式足球,美国的大学是各种顶尖职业选拔人才最重要的场所,目前的趋势是,大学代替社会和创业园区将成为创业的主流场所;大学教育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到30岁才完成的游戏改结束了。新的趋势是永不结束,但进入劳动力阶段就该贡献而不仅仅是学习。也许百年大计的教育将变成在线大计。
美国的大学很多有名的私立大学,例如卡内基梅隆,拥有非常多的厨房和咖啡厅代替教室,随着在线教育的普及,这种趋势更加明显:更少的教室、更多的厨房、更多的咖啡厅和实验室将成为现实。
在线教育的趋势,将会有内容资源信誉与品牌、更多的教育行为学数据分析、更好的实验数据与试验平台支持、更加方便的社会化网路学习社区 ;大学将成为知名学者资源聚集的平台 和知名企业资源聚集的平台
对于管理和信息技术的支持,大学也提出更多的挑战:大学将提供更专业的行政,更复杂的师生来源;更多的支持,更少的管理和强制; 更多的外包与服务,更少的开发; 更多的定制,更少的产品;更多的物联,更开放环境,更集中的数据 更集中的平台,更个性的实验室;更绚的可视化,更本真和朴实的课堂;更大的数据,更聚焦的师生群体;更个性化的内容,更互动的学习。
这场教育的革命来源于《经济学人》所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让我用《经济学人》,2012年4月26日结束语结束这篇文章:
建立更好的学校; 培养更有技术的劳动力;
制定明确的规则和竞技平台。其余的事情,交给革命吧!
《经济学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8#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03:06:00 | 只看该作者
数据就是信息,那么研究教育发展趋势,我们就不得不回到教育的历史,看看历史上教育与信息的关系以及一代代教育者的努力,从这些,我们能否看到一些规律呢?
公元前6世纪,孔子开始了他的教育实验,他所述的《大学》成为今天高等教育的代名词。我们来看看孔子是如何对待他的72贤人和3000弟子的:
教育地点:课堂、朝堂、庙堂
教育方法:传道、授业、解惑
信息载体:简牍、讲坛、传说
实训方法:游学、评论、实习
孔子的教育理想、教育方法对后世起到了非常重大的影响,然而不得不注意的一个现实那就是,如果从当时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来看,孔子无疑是失败的。如果从教育学的直接后果来看那就是他的学生们都找不到工作,他自己也狼奔豕突流离失所不得志;孔子的教育学之所以能够留传下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孔子时代的竹简这个信息载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言行以至于留传后世。孔子所宣扬等级的稳定虽然说是混乱时代对未来的向往,但是不但解决不了当时社会的问题,还解决不了弟子的工作。那个时候,基于简牍这个昂贵的信息载体学习根本不现实,而人际之间直接交流的成本又很低,因此孔子的学生的学习,不是文字,是语言。孔子的学生将孔子的言行记录在简牍上,就如今天的微博,言语简短、顺序混乱,不但传播了孔子的思想,也造成不可靠的“曰”和“云”,也造成后世对孔子解读的千年争论,这是后话。
与孔子同时代更早一些的管仲所在的齐国,虽然和孔子的家乡近在咫尺,当权者却根本不接受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仅如此,管子所倡导的与孔子几乎完全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当时的效果也远远超过了孔子。
教育地点:市井、厅堂、弄堂
教育方法:实训、交流、建构
信息载体:父子、帮派、情景
实训方法:职业、分业、教化
与孔子的教育和他本人经过了500年左右的回报历史相比,管子的教育只持续了30年就造就一个强大的齐国,“齐人之福”可不是后世的传说。不但如此,直到今天,到底管子和孔子谁的教育思想更伟大,可能还要争论下去,然而与孔子的昂贵的教育成本相比,齐国的兼职教育部长管仲的在对于当时经济政治的贡献来说成就更大是毫无疑问的。教育方法决定了管子的成就、管仲重视教育的经济载体,重视教育实用的技能和价值、重视军事和经济时代教育的需求,并且,管仲充分利用了当时人际直接信息成本最低的特点,将齐国迅速带到大国的地位。只不过,孔子自己教的学生剧多、;留下了大量的子曰,而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管子的教育实践,只能从《小匡》略知一二。齐国的成功实践,让齐国的后人们不是那么相信孔子的,事实上,孔子在齐国也是碰壁居多.
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几乎与孔子同时代的稍晚时间,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的柏拉图在经历了游历后开办了自己的讲堂,目前西方学术一词,就是他讲堂的名称。
教育地点:学园、游学、庙堂
教育方法:互动、顺应、引导
信息载体:草纸、大学、对话
实训方法:启发、理性、价值
由于使用了比简牍更加方便和便宜的信息载体:草纸,柏拉图的《理想国》可以以巨著的形式保留下来,记录他和学生关于教育学的对话。柏拉图建立的大学持续了千年,回报是巨大的和及时的,不像孔子500年后的被认可。柏拉图发扬和传播带来的是古希腊高度发达的民主与理性,柏拉图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将古希腊的民主和法制推向一个新的高点。大学,从此有了一个逻辑的起点。
走过中世纪,中国人又一次站在了教育改革的前沿。公元1260年,朱熹开始了他崭新的教育实践。如果注意到朱熹的时代背景和信息学背景,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与他先前一样出名的教育学家和一样,他生活在一个幸运的时代:他的思想和教育实践赶上了活字印刷术发明的好日子。
教育地点:书院、私塾、厅堂
教育方法:教事、穷理、灌输
信息载体:书本、教材、训诫
实训方法:背诵、程序、模仿
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知识由王公贵族拥有的专利,迅速可以普及到乡、镇和村,朱熹所在的南宋弱国以及被后世所称的“唐宋以降”,积贫积弱的统治阶级也需要朱熹普及等级的统治思想,于是又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诞生了。朱熹的教育结果不仅拆分了小学和大学,还造成士的迅速普及,朱熹的教育使得一个目不识丁的孩子经过10年的苦读,可以成为一个国家维持稳定选拔的对象。然而,朱熹的大学培养的更多的是百无一用的书生,除了当官的知识外,学校里出来的人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在稳定了社会基础的同时,也使得国家的创新和活力大大降低。朱熹时代,活字印刷的廉价信息载体起到强化等级和秩序的价值观的作用,符合社会稳定时代的需求。朱熹并没有将《营造法式》纳入他的传播范围,将四书五经奉为经典,使得近800年在同时代由政府主导的这类科技类图书陷入野书境地,直到梁思成在20世纪初才发现整理重建光明。
整整500年后的1760年,中国的四大发明全部传到欧洲。火药和指南针被用来征服殖民地,造纸和印刷术却带来文艺复兴和科学技术的革命。这年的卢梭,开始了他回到乡村的教育思考之旅。朱熹的教育是传播等级和秩序,卢梭却正好相反,面对着宗教的土崩瓦解和王国的崩溃,卢梭利用越来越低廉的信息和知识载体普及的确是民主和自由,终于诞生了在教育史上不得不提的巨著《爱弥儿》。
    教育地点:家庭、社会、自然
教育方法:启发、本体、平等
信息载体:小说、媒体、声誉
卢梭的教育学探索的结果是文艺的复兴和工业的崛起,不到百年间两次工业革命相继爆发。东方廉价的信息载体造纸和印刷在卢梭的世外桃源别墅里宣扬的是平等价值观,符合的是共和时代需求。
作为后起之秀的德国,如何在革命的时代后来居上,1800年的德国教育部长洪堡德成为了有史以来最有作为的教育官员。 洪堡德第一次将课程教育与技能而不是哲学紧密结合,分别建立了研究性的和职业性的学习机构,他对于大学的认识如下:
教育地点:大学、科研、学科
教育方法:自由、独立、人文
信息载体:课程、科学、考试
实训方法:建构、学科、纯净
结果:德国工业和科技的腾飞,
洪堡德利用技术所带来的廉价的信息载体,强化平等价值观科学时代需求,洪堡德做了一件中国宋王朝900年前一样的事情:将工程技术印上教科书,短短30年就将德国带入发达国家的快车道。
1918年前后,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的世界注定在教育上进行一次突破。这一年开始,杜威走遍了欧洲、美洲和亚洲,宣扬他的实用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教育理论。两次工业革命带给杜威主义的技术前提是书本已经变成大规模印刷和更加便宜。历史告诉我们,当知识足够便宜能够得到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位强调技能而反思知识本身的教育家,杜威也不例外。这一次,为时三年的讲学将杜威的理论带往了墨西哥、苏联、日本和中国,在中国胡适亲自为他做翻译,蒋梦麟本身就是他在美国的学生。至今为止,华人绝大多数得到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和几乎所有的名校的建校理念,都不能摆脱那次杜威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教育地点:家庭、社会、自然
教育方法:认知、道德、实干
信息载体:社会、实践、活动
实训方法:实践、程序、模仿
杜威所代表的实用主义以及科学和技术的紧密结合,伴随着的是美国的崛起和中国、日本和苏联的黄金教育年代,大规模印刷所带来的更加低廉的信息载体,使得人们开始反思知识,强化认知与能力,符合和推动了主流工业时代需求。可以说,杜威所带来的这场教育理念变革,至今仍在继续。
总结历史上重要的教育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关于人的塑造问题:理性、理想、道德,从来没人疑问,这是教育的核心;信息载体问题:载体的成本决定了知识的重要性;信息内容问题:教育者不断在争论教育是以社会和人为中心,还是以知识和公理为中心;教育方法问题:教育的旨在释放本性、还是宣扬等级,是灌输信息,还是增强能力,这个问题根据知识载体的成本有不同的解答;教育目标问题:是培养人的能力,还是强化已有的秩序,这个问题就像一个正弦曲线一般在不同时代摇摆。
如果我们寻找教育的共同点,我们可以把教育总结为四种理论:教堂理论、厅堂理论、弄堂理论和食堂理论:
ü  教堂理论:培养和改变的人本身,成为有品格的人;
ü  厅堂理论:培养道德和修养,选拔社会精英;
ü  弄堂理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适应社会;
ü  食堂理论:培养自食其力有用有技能的人;
如果我们信息载体视角来看历史上的教育变革,事情可能变得简单一些:
ü  简牍时代:格言教育,教化人品;
ü  草纸时代: 对话教育,探讨社会;
ü  活字时代:典籍教育,传承文化;
ü  印刷时代: 课程教育,留存经验;  
如果我们把教育变革的眼光聚焦在最近200年,信息在教育本身的作用就更加清晰:SEMINAR理论是团队之间的语言信息的一种创新模式、实用主义理论是工业世界与大学之间的信息价值的释放和互动、资源依赖理论是大学和大学所处环境之间的信息的交换方式的解读、建构主义理论是知识背后的学习者的行为信息、混合学习理论是多模态学习者的行为信息、WEBQUEST理论是海量知识和互动信息;
我们如果从信息视角下看待教育变革:我们可以得到更加简单的结论:从某种角度上讲,3000年来的所有教育学变革,没有任何新鲜内容,而信息载体的成本和社会主流需求是影响教育思想的全部重大因素。
目前这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是从上个世纪60年代信息革命开始的。从数据的计算、到数据的共享再到多媒体和云技术的应用,知识载体越来越成为免费趋势的同时,知识爆炸所带来的是历史知识的贬值和创新以及技能的升值。 随着知识的普及和低廉获得,与知识沟通的成本越来越高,而知识经济人们的生活节奏使得与人沟通的成本越来越高,与人沟通成为更加昂贵和高价值的事情。在知识载体越低廉的年代,知识本身也变得越边缘,能力越来越重要了;价值本身规律告诉我们,知识重要性取决于评估难易而往往不是使用价值,知识评估模式决定了大学的形式和内容,在以往的大学中,评估人只能以知识为本体,大学以拥有多少册图书和入学分数为指标;而在知识普及的年代,人本身的能力如何评估成为了更加重要的事情,也是大学努力的方向,于是获得多少诺贝尔奖、图灵奖和毕业生的薪水以及募集捐款的能力成了更加重要的水平。
云和物联新技术背景的结果是大数据,大数据跟随着的是教育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巨大变革。 在这场变革中,人与人沟通的成本成为焦点、评估越来越倾向于社会的网络和大数据、及时在线数据成为研究的重点、需要更加及时的社会参与、知识的回报周期越来越倾向于在线和及时回报而不是理念性的。
“目前这场教育的浪潮,是印刷术发明之后,教育领域面临的最重大变革。”
_____哈佛大学在线教育负责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7#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03:05:28 | 只看该作者
魏忠,涂子佩
之所以说教育界在发生一场革命,是因为几个大洲不约而同地都在反思教育、讨论教育,都对大学不满意。当中国的家长都将孩子送往欧洲和澳洲的时候,欧洲的年轻人却都跑往美国,当历尽千辛万苦从英国转道美国考上名牌大学的中国的孩子,在美国发现的确是一场关于退学创业的巨大争议,这场革命的中心又一次落实到了美国。有人说大学官僚了,有人说大学没落了,有人说大学不重要了,而背后的原因都只有一个指向,那就是原本只有在大学里面学到的知识,目前外面还要新、还要多、还要好。引起这场教育讨论的实质是,目前仅就知识而言,教育资源所经历的平台开放时代、内容开放时代、校园开放时代是前所未有的,而原有的大学和大学教育如果不随时间变化,将被学生抛弃。
1、平台开放时代
真正开端这场革命的,是一个澳大利亚人。2002年,住在沙漠的职业技术学院教师Martin Dougiamas 开发了一套开源的平台,解决沙漠中学生乘飞机上学不便问题,于是MOODLE诞生了。与其它平台不同, MOODLE不收费,但是要求在此开发的插件和版本为全世界开放。于是迅速普及,世界各国的志愿者迅速将这个平台完善和升级,被中国人称为“魔灯”的平台在全世界的中小学普及,到2012年,世界各国的MOODLE平台已经超过百万。
2004年,密西根大学等8所大学在梅隆基金会SAKAI项目的资助下,开发了开源的软件SAKAI,与MOODLE采用PHP开发和课程展示模式不同,SAKAI 使用了资源模式和JAVA开发,更加适合大学研究性的资源和课程共享。2012年,门户超过20万,最大单个用户超过20万人,用户涵盖80%的知名大学。
有人把平台开放,也有人走向封闭。原本开源的教育平台BLACKBOARD就是从开源走向封闭的,目前这个课程平台占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BLACKBOARD依靠其经验和品牌,试图在云时代大有作为,然而在教育领域的效果并不理想,BLACKBOARD远远落后于MOODLE和SAKAI。
通过MOODLE和SAKAI,学生们不仅仅可以得到教师的讲义和电子书,还可以在线讨论、BBS、在线作业和在线测试,原本你教我学的游戏转变成为师生互动的网络探究,教师也可以将自己原本藏在电脑中的大量文本、视频等共享给学生,原本靠上课点名获得的日常成绩,可以从学生的网络行为中得到自动统计。2008年到2011年,使用MOODLE和SAKAI这两个平台上海海事大学魏忠老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两门课:《网络工程管理》《电子商务交易与支付》进行实验,可以通过每学期15次作业和15次在线测试使一门60人的课程每学期的点击量达到11万次,这仅仅构成日常学生成绩的40%,另外的60%还得通过网络平台的资源去做课程结业的作品:6个人一个小组真实地投标一个上海市政府采购集成项目,或者去攻破一个假设在平台上基于SCORM搭建的漏洞网站,而学生攻破网站的速度和数量,将自动计入平台并且给出汇总成绩。


上海海事大学的魏忠老师的安全MOODLE课程,120用户2个学期学生点击达到13万次
2、内容开放时代
其实真正说起这场革命的源头,应该从1999年说起,不是来源于平台开放,而是来源于内容开放。1999年麻省理工大学将最核心的C语言课程公开,那个时候,我还在一个信息安全公司当副总,.net 正在退潮,这件事情并没有引起其它人足够的重视,但是对于我这样一个专业人士已经足够震撼了。我国的C语言教材都是翻译国外后经过若干次传递,变得面目全非,这个时候开始,包括清华大学等知名大学在内的很多大学的师生已经抛弃了原有的方式,直接从原版的课程平台得到一手的教材、习题。
到了2010年,我和很多大学老师突然发现原本对哲学和政治没有丝毫兴趣的同学突然对此非常有兴趣了,作为班导师我希望看看究竟。原来,当年的哈佛的新生第一课:《公平与正义》系列课程,被人广泛传播,学生既学习了英语,又通过对精彩的课程视频对关于公平和正义的有关几十本著作提高了兴趣。相比起来,很多目前的照本宣科的政治宣讲确实难以适应新形势。与此同时,耶鲁大学的《美国的革命》历史学在线课程引爆网络。普林斯顿、伯克利、宾夕法尼亚大学纷纷效仿,开放课程。不仅仅是政治学、历史学火爆,电子工程、高等数学等等课程,也吸引了动不动几万、十几万、几十万的注册用户学习。内容开放时代到来了。
2012年,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宣布,将投入6000万美元开发一个在线教育平台。 授课过程和平台本身 以开源的形式向其他大学和教育机构免费开放。很多的原有MOODLE用户、         SAKAI 用户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服务和二次开发的公司非常警觉,这是因为,上一次的开发投入的Sakai只有 600万美金,而哈佛和MIT的这次行动6000万美金。
3、校园开放时代
当国内高校纷纷占领地盘,把学校搬往郊区的,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的时候,美国的教育正在悄悄发生另外一场革命,这场革命与我们正好相反,中国把大学搬往人间稀少的文化沙漠,他们的校园不仅仅把有形的围墙拆掉,更把无形得围墙也正在拆得干干净净:与社区融合、与产业融合。2008年,当我刚刚从产业届进入高校的时候,怀揣着梦想拜访中山大学夏书章教授,津津乐道于我所在的新校区的高楼,夏先生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个大学没有大树,我是不会踏入校门的。来到卡内基梅隆访问一年,3个月之内,就对夏先生的话感触颇深,我们的大学,正在朝着远离历史、大树和社会的方向越走越快。
卡内基梅隆大学是美国著名高校,尤其是计算机在美国的排名一直是前三位,尤其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所只有百年的高校,如何在没有大树(几百年的大树)的情况下迅速发展的呢?1957年,当过美国财政部长的梅隆将自己的梅隆研究院与钢铁大王的学校卡内基大学合并,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在此之前,卡内基大学并非名气很大(不过当年中国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就是这所学校毕业的)。合并后的卡内基梅隆大学依然很小,直到今天只有几百亩地和6000学生,要是在中国的2000年前后,一定会合并成为一所很大的大学并且不知道搬到什么地方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校长听取了当时的管理学家、决策理论的创始人西蒙的建议:学校只搞计算机。要知道,那是60到70年代,一个学校只搞计算机的决策出自于一个若干年后才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口中,这个决策是多么果断。即便到了2012年,这个决策如果出自于一个中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口中,也万万得不到支持的:学科只有计算机,大学都不能叫,得叫学院。
目前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有计算机科学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等很多学院,然而,都是计算机:工程学员是计算机工程、管理学院是信息管理、金融学员是数字化金融、艺术学院呢?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戏剧影视的特长是多媒体,其中的动画技术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当年的只做计算机造成了开放的产业合作:INTEL、苹果等实验室都设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而比尔盖茨唯一捐助的盖茨楼,也成为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大楼。中国人看见美国的大学感触最深的就是没有围墙的大学,这来自美国开国领袖杰斐逊,他建立了第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并且自己搬到学校旁边,每天从楼上用望远镜监视学校的理念。
如果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你会对心灵的没有围墙感触更深:
Ø  这所学校已经几乎更少课堂了,除了50年前建设的教室外,新的楼和老的楼到处都是实验室;
Ø  已经几乎没有纯粹的期末考试了,非常多的课程代以作品考核,我经常接到本科生老师的群发邮件,邀请我参加某门课程的结业作品展览,在一门嵌入式课程中,来自INTEL的工程师助理教授Herbert Simon,每年拉来的捐款部分用于这门课程学生们三人一组的真实作品演示,几十个小组的作品除了嵌入式的共同点几乎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Ø  教师一半是产业界人士,除了教授编制,个个研究所有非常多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博士、博士后和像我一样的访问学者,他们都有可能讲座和讲课;
Ø  校园一半被产业占据,几乎所有的实验室都是产业赞助和合作的产物,博士生甚至硕士生可以是工作岗位,获得不菲的收入,关键是:你要做出真东西;学生一半时间在实习,本科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已经到处在取得专业的收入,硕士生努力一些做研究助理和教学助理几乎可以维持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而博士和博士后原本就有每年数万美金的收入;
Ø  一半的讲座来源于外校,我听取了20场左右的讲座,其中15场都来自于外校,与国内不同,听讲座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占据了一半左右。


图: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嵌入式本科课程作品考核
技术的进步往往会造成社会的变革,而新的技术的应用和变革,往往又是长时间的社会变革的积累的结果。云技术使得原有的组织架构产生革命性的变革,仅仅使用新的技术而没有估计到新的技术应用背后社会悄悄发生的变化,在教育领域,那么,云与物联新技术的使用,不仅不能让教育发生质的变化,反而固化原有的官僚体制。大学的围墙,从有形的开始打开,逐渐地无形的围墙和心理的围墙也逐渐打开,只有这样,才造成了这20年来知识传播模式的变化:大学从知识的代理商逐渐转变成知识的创新工场。
无形的围墙打破的同时,有形的围墙继续在技术的推动下变得更加爱开放。荷兰的Pavol Bauer教授2008年研究电力教学的远程趋势,他将国内不同的大学的从电力发电到照明的几十种分部在不通大学的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和学习,完成了虚拟和实体相结合的整体系统的课程学习,这个平台恰恰是通过前面所讲到的moodle平台和大学间的预约平台完成。2010年, Andreja Rojko 通过远程实验完成11个欧洲国家的学生的实体机电一体化实验,包括课程、资源、远程控制、设计、反馈。大学的实验设备在物联网和云技术的支撑下,进一步发挥协作共享的作用。


Andreja Rojko 远程实验
校园的开放不仅仅是大学自主行为,更是大学之间的竞争以及大学面临不再是顶尖的知识传播者现实所采取的必然策略。2012年美国麦格希教育出版集团同西部州长大学(Western Governors University, WGU)对外公布签订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由此麦格希集团创设了一种“按教学效果收费”(pay-for-performance)的商业模式。在此模式下,麦格希将从使用了麦格希出版集团为特定的课程和考试所提供的技术和服务的WGU学生们那儿收取不同的费用。麦格希教育出版集团将提供一系列电子书产品和一系列行业领先的适配工具,这些工具中包括了麦格希为WGU大学的网络课程提供的LearnSmart工具。在这个新的价格体系中,大学先按一个较大的优惠折扣向麦格希的课程学习资源支付固定费用,然后,如果WGU的学生们在使用了麦格希所提供的学习材料之后通过了课程考试(成绩是B及以上),那么WGU再向麦格希支付一部分额外费用。在这个“按教学效果收费”的新模式中,大学和学习培训公司要为学生取得学业成功和在花费最少的情况下获得最优质的教育材料负责。
这场教育的革命的背景是什么呢?2012年4月27日,《经济学人》网站推出文章指出在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的进步下,世界已经发酵出一种新的工业模式:就近生产、全面脑力时代、新材料和极简生产、3D生产时代、打印生产时代。《经济学人》将这种工业模式给出了比《第三次浪潮》更加肯定的时代主题词:第三次工业革命。具体到教育和高等教育,云、物联网和基于云和物联发展所带来的大数据趋势,是变革的技术原因。


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从教育的最后堡垒被攻破而真正到来
云:
ü  软件既服务:主流的软件以志愿者创新+服务形式,而不是以收费软件形式存在;
ü  平台既服务:大量的知识以服务而不是交易形式存在;
ü  基础设施既服务:大量的信息载体以价值贡献而不是拥有为形式提供;
物联:
ü  全面感知:世界由终端变成网络,跨校和校企合作更加灵活;企业和高校边界模糊;
ü  可靠传递:不仅是信息,还包括情景和感知的实现;
ü  智能处理:社会化网络和移动终端
说起数据和在线教育,人们往往会重视云技术的应用,其实物联技术的应用贡献同样大的作用,物联本身对云提出的要求才使得云本身成为一个时代的关键词。云和物联技术所带来的大量教育的行为数据及行为经济学分析、元数据及其挖掘技术的成熟应用、社会化网络及其可视化和诱导技术的快速发酵、越来越小的终端和越来越大的数据共同促成了这场革命。
教育活动的本质,是知识的传递。受限于技术水平,人类最早的教育形式,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以个人关系为基础的,即通过师生之间口耳相传的“传、帮、带”,完成知识的传递。这可以称之为“学徒制”或“私塾制”,不难想象,这个时候的师生比例较小,教育主要依托个人和家庭来完成。
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一种新的载体:书籍。随着书籍的普及以及人类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迈进,发生了第一次教育革命: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出现了。而且建立学校,慢慢演变为一种有组织的国家行为:青少年按年龄大小排序,以老师为中心、以课程讲授为形式、共同接受教育。学校的建立,使“学徒制”时代的“师徒弟子”关系转变为“师生”关系,解除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人身依附和压迫,也打破了学徒制的师生小比例,教育,开始成为一种大规模的批量生产过程。
虽然提高了知识传播的效率,但学校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例如,一对多的讲授,批量生产,无法做到对每一个学生都提供个性化的、持续性的指导和评价。又如,虽然学校成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但老师却持有权威的地位,学生的学习,本质上还是一个按计划实施的被动过程。
计算机发明之后,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传播有了新的载体:视频。我在前篇文章中谈到,近年来,各种以课程为载体的视频,在不断的产生、累积、淘洗和沉淀,可以肯定,通过互联网上的编辑和合作,不远的将来,全世界的每一个领域、每一门课程都会出现一些经典的视频,这些视频,将取代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成为最受欢迎的学习材料。换句话说,未来的老师,可能会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讲授者,其权威性将下降,师生关系将面临改变。
更重要的是,这些最好的教育资源,绝大部分都将免费。哈佛和麻省理工只所以免费,理由之一,是因为“大数据”的技术背景,他们需要收集最多的行为数据,以研究开发最好的在线教育平台,并强化其学校的品牌效应。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对学习者免费并不代表他们无利可赢。例如,他们可以通过“微学位”的认证来收费。让我们做一个保守的估计,假设一门课程的“微学位”认证费用为100美元,每一门课程每一年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接受10万人的认证,以全校100门课程计,年收入将会高达10亿美元。你也许还会问,那仅仅是哈佛大学,其它一些在线教育网站,也能够免费不成?答案恰恰是“完全可能”,例如由斯坦福名教授Thrun创办的在线教育网站Udacity,就宣布免费,但这也不代表他不挣钱。它的商业模式,是将1%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直接输送给全世界最好的公司,从中收取中介费。换句话说,该网站不仅为全世界的学习者提供免费的学习平台,还包找最好的工作。这会在学习者当中激起怎样的竞争?对传统大学的威胁又何在?稍做冷静分析,相信你会对其中暗含的商机和变化倒抽一口冷气。
也就是说,对个人来说,知识的获得和传播,未来的边际成本将趋近于零。但这却还不足以构成这场革命。让我们回头看看:早在80年代初,计算机就走进了学校和课堂,远程教育的概念就被提出,视频录相就开始传播,那个时候,就有人兴奋地预言:信息技术要给教育领域带来一场革命!但30年过去,信息技术确实在工业、农业、商业等领域催生了诸多革命,教育领域的革命为什么姗姗来迟、直到今年才发生?
其中的关键,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其“交互性”终于结成了“正”果:以社交媒体为特征的Web2.0技术已经把人与人之间通过网络进行的交流互动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应用。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大脑对信息的一种加工,而有效的加工来自于有效的情境互动。回到我在前两篇文章中讨论的“学习行为评价和诱导平台”,现有的信息技术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和智能软件,为每一个学习者搭建起一个学习情境,象人一样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提供持续性的诱导、评价和支持,例如发出提示、建议、指出学习者的错误,帮助其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等等。除了智能软件的诱导和评价,学生还可以和其它学习者交流协同,有效地寻求帮助。美国已经出现了提供专门辅导的家教网站,学习者可以在网站上列明的专家中按课目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辅导者,在十分钟的视频交流之后,辅导服务开始按分钟计费。也就是说,学习者和辅导者可以通过很低的成本、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有效对接,构造一对一的学习情境。以上信息技术能够营造提供的种种情境,我们不妨称之为“微学校”。加上普适计算的浪潮,计算机和网络将无处不在,“微学校”将可以随时随地搭建。再想一想,因为“微学校”的存在,未来的学生可能是在家里学习,到学校去,则主要是是做作业、答疑,现有的学校运作模式可能面临颠覆。
总之,和印刷术相比,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仅创造了新的知识传播载体,还可以为学习者搭建一个有效的学习情境,使个人可以跳出学校的约束,自由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可以预见,由于“微学校”的兴起,现有学校的教育功能将在这一场革命当中巨幅衰减。教育的责任将从学校时代的国家,再度回归到学徒时代的个人,不同的是,这是螺旋性的上升,个人将对自己的学习和教育享有更多的自由、承担更大的责任,学习将彻底变成一件自我可以主导并完成的任务。这,也代表着人类本身在教育领域的一种巨大解放。
在学校的衰减中,受到最大冲击的将是高等院校,因为它们涉及到昂贵的学费以及曾经含金量最高的大学学位。在一段时间的共存之后,新兴的在线教育将最终冲跨它们其中的绝大部分。未来幸存的大部分高等院校,将成为新知识的生产中心、而不是旧知识的传播中心。还有一小部分,可能要借助良好的管理和其它增殖服务来吸引学生。
对中国的教育领域而言,这场革命或许还有额外的意义,那就是对现有体制的行政化和官僚化也有一定的瓦解作用。我的思考,难免挂一漏万。但仅就以上讨论而言,时下正在发生的教育革命已经值得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6#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03:04:54 | 只看该作者
魏忠
2011年到2012年,美国出现一次教育史上较大的关于大学的争论。彼得.蒂尔,这个身价27亿美金,成功投资了YOUTUBE和FACEBOOK的投资家,做出了一件事情:并不是让人们复制自己在哈佛所拿到的2个学位的优等生经历,他决定给与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以10万美金的资助,前提条件是这个学生必须辍学。“你觉得大学所得到的知识在社会上得不到吗?你认为美国每年10000亿美金的助学金难道换回的不是一个个谎言吗?
彼得.蒂尔在总结了自己作为优等生成功创业PAybal的时候,并没有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大学知识,因为他在哈佛学习的是哲学。而作为FACE book的诸葛亮,脸谱的成功更是来源于几个辍学而成功的名校学生:扎克伯格、休斯等。
事实上,彼得.蒂尔并不是第一个表述出这样观点的人,只不过这一次彼得.蒂尔获得400名学生辍学的效果和更多的掌声,而10多年前在耶鲁大学的毕业演讲台上,甲骨文公司的创始人埃里森被学校保安请下了讲台:
“请你好好看一看周围,看一看站在你左边的同学,看一看站在你右边的同学。请你设想这样的情况:从现在起5年之后,10年之后,或30年之后,今天站在你左边的这个人会是一个失败者;右边的这个人,同样,也是个失败者。而你,站在中间的家伙,你以为会怎样?一样是失败者。失败的经历。失败的优等生。
我来告诉你原因。因为,我,埃里森,这个行星上第二富有的人,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因为比尔盖茨,这个行星上最富有的人---就目前而言---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因为艾伦,这个行星上第三富有的人,也退了学,而你没有。再来一点证据吧,因为戴尔,这个行星上第九富有的人---他的排位还在不断上升,也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
我们来回顾一下彼得.蒂尔和埃里森所提到的人和事:
1.         比尔盖茨
Ø  1973年比尔进入哈佛大学,并认识了鲍尔默;
Ø  1975年退学建立微软公司,比尔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建立盖茨大楼。
2.         埃里森
Ø  1962年埃里森高中毕业,进入伊利诺斯大学就读,二年级时离开学校。后来 芝加哥大学, 西北大学学习。
Ø  1966年 加州的伯克莱,准备就读研究生,但是没有拿到一个毕业证。
3.         乔布斯
Ø  1972年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州洛斯阿图斯的Homestead高中,后入读俄勒冈州波特兰的里德学院,六个月后退学。
Ø  1976年,乔布斯与退学的斯蒂夫·沃兹成立苹果公司。后者直道10多年后才回到学校继续自己的学业。
Ø  1985年,乔布斯在苹果高层权力斗争中离开苹果并成立了NeXT公司,瞄准专业市场。2年时间跑遍几十所大学。
4.         保罗.艾伦
Ø  1971年中学毕业后,艾伦前往华盛顿州立大学上学;
Ø  1974年,为了成为波士顿Honeywell公司的程序员而退学;
Ø  1975年,艾伦说服盖茨不要打牌而要编软件,两人成立微软,艾伦占40%
5.         麦克.戴尔
Ø  1983年,为了不辜负父母对他的一片期望,戴尔进入了德克萨斯大学,成为了一名医学预科生。
Ø  1984年1月2日,戴尔凭着1000美元的创业资本,注册了“戴尔电脑公司”,第一个月他就卖出了价值18万美元的改装PC电脑。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过学校。
6.         扎克伯格
Ø  2004年,扎克伯格(Zuckerberg)就和两位室友一起,用了一星期时间写网站程序,建立了一个为哈佛同学提供互相联系平台的网站,命名为 theFacebook。
Ø  到2004年年底,Facebook的注册人数已突破一百万,扎克伯格(Zuckerberg)等人干脆从哈佛退学,全职营运网站。
从表面上看,似乎大学越来越不重要了,似乎成为美国的前10大富翁辍学成为了必要条件,然而这个必要条件背后,是知识本身的普及以及从大学剥离所造成的。换句话说,过去的年月,大学是知识的独家代理商,而目前的年代,不是了,不仅不是,甚至是阻碍。扎克伯格说:“目前的大学,正在成为创新的阻碍力量”
2010年,匹兹堡退休钢铁企业家将数亿美元捐给这座城市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匹兹堡大学,感谢两所大学改变钢铁城市所做的贡献。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卡内基梅隆大学成为美国东部计算机和高科技的代名词,而匹兹堡市当初将钢铁产业卖掉投入到匹兹堡大学的UPMC,目前已经成为拥有3000多家连锁机构的全美最大医院,造成匹兹堡20多万人口中数万从医人员。我们来看我所知道的两所私立大学的学费和人均捐款数量:2011年,哈佛大学学费是5万美金/年而人均受捐 158万美金/年,卡内基梅隆大学学费3万美金/年,人均受捐 20万美金/年。
似乎大学没有用的争论如火如荼的时候,人们却容易忽视一个事实是,而上述退学的精英,捐给大学的钱一点也不少:盖茨捐助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盖茨楼、扎克伯格刚刚捐助一亿美金给纽瓦克公立学校系统、乔布斯生前更是在各个大学布点。大学不是不重要了,而是必须变革。事实上,退学的这些创业者,从来没有远离大学,自己的成功也更多地来自于大学的狐朋狗友,只不过大学越来越没有围墙了,再也不能以知识为中心了,知识本身的获取,越来越不是围墙的专利了。换句话说,大学事实上越来越重要但不是原来的那个重要方法了,文凭却越来越没人当回事了。
所谓的教育,就是把学校的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那一部分才是教育”
-----爱因斯坦?
虽然这场变革是否退学还有很多争议,例如,杜克大学的创业家中心研究主管维维克·瓦德瓦就扎克伯格提出激烈的反对意见。研究这场危机的来由,我们不得不提到促成这场危机已经存在20年的在线课程的冲击,而在近年,冲击似乎来得更猛烈了一些:
1.         可汗学院
Ø  可汗学院,是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一家教育性非营利组织,主旨在于利用网络影片进行免费授课,现有关于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科目的内容;
Ø  Salman Khan开设在线教育网站的最初动因是为了教他的表弟数学。 后来开始制作教学视频,不久,他开始通过Youtube进行视频的病毒式传播。 最终导致了他创立了可汗学院,如今已经成为Youtube上最受欢迎的公开课视频系列,每天通过互联网教成千上万的孩子们数学,科学以及其他学科。 现在, 可汗学院已经通过网络传播了1.5亿的教学视频。 成为最经常被观看的网络视频库。
Ø  当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新生妮科尔·尼西姆被三角几何学困住时,她没有去请教老师或同学,而是在YouTube网站上找了一段“可汗老师”讲解三角几何学的视频,反复看了几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整个过程既方便又快捷,而且没花她一分钱。
Ø  2012年夏天可汗将要增加的一个新功能, 就是给那些教其他学生的学生发在线的奖章(类似于Foursquare的那种奖章), Khan说: “能在SAT考1600或者GPA4.0当然很荣耀,对孩子来说,不过更值得炫耀的是他们能给其他孩子进行辅导。 他们为他们的同学付出了努力。”
2.         Udemy 
Ø  Udemy网站,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发放视频的点击率获得报酬。今年5月份,该网站宣布,其年收入最高的老师,已经超过了20万美元,收入排行榜的前十名,个个的年度收入都超过了5万美元。
3.         TeachersPayTeachers
Ø  佐治亚州的学前班的老师Deanna Jump的教案,在TeachersPayTeachers这个网站上的成交量已经超过70万美元,她目前的月收入已达6万美元.
4.         InstaEDU
Ø  让你随时都能找到一名优秀的老师。只需输入你在学习的科目,InstaEDU就会给你检索出一群在线的优秀老师,这些老师都来自斯坦福或者哈佛这类名校。然后你可以挑一名老师,双方都确认之后,通过视频聊天的形式开始教学。新注册的用户有10分钟的免费使用时间,之后则按一分钟50美分收费。
5.         Echo360
Ø  2012年,坐拥百万学生,专注在线教育产品的Echo360获3100万美元融资 | 在线教育是朝阳行业,Echo360的大数额融资又是一例。这家提供教学视频,音频和学习软件的公司成立才4年,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已高达54%。他们下一步瞄准了全美中小学市场。
6.         StraighterLine
Ø  2012年,StraighterLine筹集了一笔1000万美元的投资,用来改善大学的在线教育领域。统计表明:目前全美大学生学业债务达到1万亿美元。StraighterLine网站推出的在线课堂最多只需要1000美元就可进修一年的整套课程,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将学分转到合作大学中。
7.         Udacity
Ø  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的发明者、大名鼎鼎的斯坦福教授Thrun,也离职创办了在线教育网站Udacity。随着类似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普林斯顿、伯克利、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知名学府都在近期宣布加盟在线教育,逐步向全世界开放自己的课程。
在这场在线教育的热潮进行的如火如荼时,EPIC2020.org发布10分钟免费影片,轰动性的预言2020年传统大学体制会衰败,包括昂贵学费和现有学位制。创新的在线学习模式将只从顶尖的占1%的学生中获取收益,其余免费。每位学生只要连上互联网即可接受最好教育,且每个学科只需要一名教授。
大学干什么也许还有争议,然而各大高校面对挑战感到巨大的危机开始了行动,大学不干什么,免费提供什么,他们却是空前的一致。哈佛、斯坦佛、MIT、耶鲁、普林斯顿、伯克利、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纷纷把自己的课程免费上网。而以下事件确是能够佐证这个结论:
Ø  2012年5月初,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宣布,将投入6000万美元开发一个在线教育平台。届时,不仅两个学校的授课过程免费向全世界开放,这个平台本身也以开源的形式向其他大学和教育机构免费开放。
Ø  而几个月以前,斯坦福大学已经把“在线教育”变成了硅谷最热门的话题。其计算机系的Ng教授,把自己的一门课放到了互联网上,结果全球有十几万人注册,这些人,除了在网上听他的实时讲授,还和斯坦福大学的在校生做同样的作业、接受同样的评分和考试。最后,有几千人完成了这门课程。Ng教授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在硅谷拉到了一千多万美元的投资,成立了在线教育公司Coursera。
当然,在线教育也不是大学的专利。在宾夕法尼亚州,从小学到高中都建立了在线学校,选择参加在线学习的学生,可以免费获得州政府配发的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台打印机和扫描仪作为学习工具。这是因为他放弃了公立学校的学位,节省了公共教育的开支。目前,宾州的在线学校Cyber School已经招收了几千名中小学生。
加入到这场变革后,更加使这些学校感到事情的紧迫和变革的重要性。哈佛大学的一门十多万人免费的课程,本校学生没有进入前列,哈佛感到了危机,准备授予那些在在线课程变现有益的学子以课程学位,并且根据他们的学习曲线向哈佛校友推荐;麻省理工学院 6.002X的电子电路课程 ,仅仅注册这一门课的人,就比整个麻省理工所有在世校友的总数还要多,该校教授Brynjolfsson: 大数据的影响,好比几个世纪之前人类发明的显微镜,大数据,将成为我们观察人类自身行为的显微镜,这个新的显微镜,将再一次扩大人类科学的范围,推动人类知识的增长,引领新的经济繁荣;
中国的复旦大学,也尝试着公开课程,复旦大学没有选择像其他国内高校一样自己开发,该校的信息办将开放的SAKAI平台布置到该校的网站上,几乎没有做太大推广工作,一期400门课程顺利上线。也许复旦的案例有些特别,该校的海归学者比较多,然而这不是事情的全部。 中国国家教育部门以及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多年来致力于精品课程的推广,然而旨在考核老师和围绕领导眼球和缺少互动的课程确是效果很差。更加重要的是,将课程开放意味着课程不再是大学的核心资源,而不是通过精品的课程强化大学和高等教育的作用。
主动丢掉了知识的大学,剩下什么呢?是教堂?是厅堂?是弄堂?还是食堂?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大学确是会成为创新的阻碍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03:04:13 | 只看该作者
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引言):大数据,教育的革命 (2012-06-18 17:31:06)[url=]转载[/url]

标签: 杂谈分类: 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

这些文章太精彩了,真是既贯通中西,又展望未来,值得教育界认真学习和参考。我已经下载,将进一步学习和思考,我们应当有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中国的大学办学者们,不能再一味地追求世界一流或是研究型的大学了,应该想一想自己的生存的问题了。
刘道玉  2012-06-24
本文是我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访问期间与涂子沛(微博)先生多次讨论的结果,刚刚到达美国的我是研究教育技术的,而知名的信息管理专家的涂子沛也刚刚写完了他的《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书稿,筹划下一本书。美国期间我强烈建议他下一本书与我合著《大数据,教育的革命》,于是,我连续几天住在他家的沙发,与他探讨教育领域的事情。子沛文思敏捷,在我短暂飞回中国的飞机上发表了系列微博:教育正在发生一场悄悄的革命、中美教育比较、再谈教育正在发生的一场革命,反响巨大,南都为此专访、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的董事长为此发布通知让全校师生学习,这都是在我飞机上24小时发生的。回到上海,我还是继续我“中国的节拍”整理我前期的上海教育重点课题《云和物联背景下的实验教育技术与策略研究》。一周之内东华大学汤兵勇教授找到我,中国云应用联盟在李伯虎等几个院士的倡导下成立,《云教育》一书希望我考虑一下,是否抓紧出一个纲要。直到这个时候,我还是没有感到如此紧迫,不过已经有所预感时不我待了。作为小字辈的我不敢妄谈革命,还是征求一下大师们的意见。于是先是在我博士后导师薛华成教授80寿辰筹备会的几十个华成同门中征求意见,得到了包括复旦的刘杰教授和毕春斌校友等的很多支持和肯定;又在一些我熟识的老前辈教授中征询意见,又得到了包括顾宝炎教授在内的很多人肯定。忐忑的我决定我的教育重点课题召集一些管理官员看看官员们如何看,于是请来上海师范大学老校长杨德广、我财大的老领导,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覃正、原东华大学副校长建桥学院副院长张家钰、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副校长叶银忠、上海医疗高等专科学校校长丁岳伟、东华大学信息办主任曹奇英等,在会上我系统地介绍了我的研究和思路,虽然提法意见有不通意见,但是得到了一致的支持和肯定。于是,我才敢写这篇文章,也作为和子沛共同研究的开端和纲要吧。
既然乘客和列车长的共识是一致的,为什么我们这趟教育的列车还在开往错误的方向上越开越快呢?既然我在中美10000米的飞机云端的10000公里路程中的24小时发生了这么多和我相关的故事,那么云中的我回到物理世界,在这场由云和物联引发的教育革命,为什么不更快地促进这件事情呢?也许与我同时,中国的教育工作者都在做同样的一样事情:我们促进一下,其它的,交给革命吧!
本文作者魏忠为上海海事大学副教授、卡内基梅隆大学访问学者、上海庚商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涂子沛为旅美信息管专家、美国KIT公司信息主管;
感谢上海市教育研究重点课题&上海市哲学与社会学教育学课题(A1122)资助
联系方式:13311750802
魏忠
博士后,副教授
学者,行者,旁观者
电子邮件: wising@sina.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03:02:54 | 只看该作者
基于网络特征人群表达方式的舆情决策信度和效度分析 (2009-12-28 09:05:17)[url=]转载[/url]

标签: 舆情 效度 网络推手 表达方式 谢晋 杂谈

①典型事件1— 贾君鹏事件及分析
首先,我们来回放一下贾君鹏事件的整个过程。7月16日早上10点59分,在百度“魔兽世界”贴吧里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帖子,它只有标题:“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点开却没有内容,可算是一个公认的“水帖”。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水帖”,竟然在短短一天之内创造了710万的点击量和30万的回帖数,成了中文网络上一个匪夷所思的“奇迹”。这就是轰动一时的贾君鹏事件
贾君鹏事件既然是一个子虚乌有的闹剧,那么为什么能够在互联网上造成如此大的轰动效果?这要从事件发生的背景,事件的幕后推手分析,才能明白整个事件的经过和性质。从事件发生的背景分析,2009年7月,网络游戏“魔兽”审批手续迟迟未能通过,千百万魔兽玩家维权无门,导致任何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都能引爆一场网络风云。此外,网络幕后推手通过网络营销手段推波助澜,让整个事件产生轩然大波。网络营销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肇始,推手跟进造势,迅速扩大几个阶段。首先,在肇始阶段,“贾君鹏”事件(帖子“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通过“妈妈叫你回家吃饭”空贴开端,迅速触动了千百万魔兽玩家的神经。接下来的就是造势了,眼球被成功吸引过来:有人纷纷抢注“马甲”注册,装扮成“贾君鹏的妈妈”、“贾君鹏的姥爷”、“贾君鹏的二姨妈”等等。在短短9个小时内便引来了超过40.6万名网友的点击浏览,1.7万名网友参与跟帖。并在一天的时间内点击超过710万,回复超过30万,绝对是超超高人气!
贾君鹏事件通过网络推手的推波助澜最终成为一个轰动性的网络事件。通过这个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束的整个过程及背景、动机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网络舆情的信度、效度会受到各类复杂因素影响而导致其信度、效度严重失真,如果用目前的任何一个舆情分析软件,不使用社会学的研究判断,都将可能得到失真的结论,事实上,这个网络世界上非常热的热点,?会对真实社会产生实质上的影响,网络舆情和真实舆情及事实(贾君鹏)发生严重背离。
②典型事件2—谢晋名誉侵权案及分析
2008年10月,在谢晋辞世次日,宋祖德在其博客中撰文《千万别学谢晋这样死!》。文中称刘信达(另一被告)恰巧也于10月17日入住上虞某宾馆,就住在谢晋的隔壁房间。他有证据表明谢晋因嫖娼而“猝死”。4天后,宋祖德又发表博文,称谢晋曾与刘晓庆生有一个私生子。宋祖德在博客中连续发表的“惊人言论”在网上引发了极大关注。虽然大部分网友斥为一派胡言,但也有不少人将信将疑,根据本课题组先期调查,网络人群(发言)相信谢晋确有其事的达到38%,大大大于实际调查得到的5%的比率,这也是网络发言方式和人群心理特点造成的严重失真现象。事实也如此,2009年2月23日,上海市静安区法院正式受理了谢晋遗孀徐大雯起诉宋祖德、刘信达名誉侵权一案。至此这起沸沸扬扬的谢晋名誉侵权纠纷正式进入司法程序。2009年8月12日上午,谢晋遗孀徐大雯状告宋祖德、刘信达名誉侵权案在上海静安法院正式开庭,相关证据证明宋祖德和刘信达双胞胎兄弟导演了此事,目的是为了炒作,事实公布后,网络舆情迅速回到正常舆情比例。谢晋导演并非宋祖德的第一个受害者。多年来,从姚明到章子怡,从张国荣再到李小龙,几乎无人能逃过宋祖德这个“大嘴”。宋祖德也被称为“炒作大王”。在谷歌上搜索关键字“谢晋宋祖德”,会得到4000条以上的相关网络链接。估计与之相关的网络链接有数十万条之多。
宋祖德炒作名人隐私的幕后动机就是商业利益。通过爆炸式增长的博客点击量,宋祖德等人早就赚得盆满钵满。宋祖德利用了网络媒体快速传播的特性,选择名人隐私这样吸引人眼球的炒作题材,制造了网络上的一场轩然大波。如果单从网络媒体上采集谢晋的信息,不熟悉的人不但会产生对于谢晋导演的误解,更会产生对广大群众真实价值观和支持率的误解。这也是的网络舆情与真实舆情相比产生了极大的反差,造成了失真。
通过对上述的两个案例分析,可以看到,由于网络推手与跟随者等众多具有不同特征的网络人群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最终网络媒体反映的舆情有时会和实际的舆情存在很大的差异。单纯从网络收集舆情信息会造成舆情信度与效度的较大失真。因此,有必要从分析网络特征人群及其表达方式的角度系统研究舆情决策信度和效度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7 18:51 , Processed in 0.159802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