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214|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教育报深度对魏忠博士进行专访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02:55: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教育报深度对魏忠博士进行专访
发布者:齐欢欢   发布日期:2014年03月25日

014年3月24日,《中国教育报》对庚商公司董事长魏忠博士进行了深度专访,刊发了题为“教育如何玩转大数据”的专题文章(文章网址:http://www.bshare.cn/burl?id=peHox )。

魏忠博士主要从大数据和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方面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不要总喊着“狼来了”,“狼”已经来了。魏忠博士以浅显易懂的言语举例向大家阐述了,大数据时代已经势不可挡。以奥巴马的竞选大数据推断、在线教育可汗学院等例子向大家引出了教育领域,海量数据早在技术变革的浪潮中席卷而来。

学校在玩大数据。魏忠指出,近年来,我国已有不少学校开始了数据挖掘的探索,但真正被业内人士承认的教育领域的大数据应用却为数不多,其中被公认的当数东华大学的智能实验室项目。同时,中小学的电子书包、数字化课程一些数据挖掘的项目也在起步。

大数据时代,教育有哪些可能。魏忠认为,大数据将会给更多的教育行为、教育活动带来新的可能。“今后,高校的录取方式、用人单位的招聘方式,都可能发生极大的变化。”魏忠说,“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将会积累大量的结构性、非结构性数据,例如每一次考试的成绩、学习的速度、在哪方面有特长、曾经获得过哪些奖励、参加过哪些社会活动等,在电子档案中将一目了然,包括学生的微博、社交活动中也会留下大量的信息,成长轨迹非常清晰,整个过程如果想要造假,成本会相当高。高校招人只需要看这些过程化的数据,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学生,整个高考录取行为可能变成持续不断的录取方式。学生的过程数据还可以显示,这个学生是更适合做医生还是工程师,更应该从哪个方向努力、从事什么工作,这对学生更为重要。  “未来,当数据量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教育将从社会科学变成实证学科,大数据将成为研究人类教育行为的基石。”

什么在阻挡大数据的来袭。采集工具的研发也是大数据发展的绊脚石之一。“这需要开放市场,鼓励和发展一些中小企业、私营企业来开发平台和系统,技术的研发才会生长出活力,否则,研发的速度太慢。”魏忠说。此外,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等教育组织的决策者还将面临打破常规、加大创新力度、增加主动性等方面的挑战,而这,往往是最艰难的一步。可以想象,走向大数据时代,教育领域还有重重困难需要跨越。

最后魏忠博士呼吁各界专家和教育者,“不管怎样,我们至少需要跨出第一步。” “大数据需要每个人做基础工作,给未来留下数据,就是每个人对大数据最好的贡献。”也期待随着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真正能服务于教育事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02:56:48 | 只看该作者
魏忠在全国高等教育技术协作年会做主题报告

    2013年11月9日到11月12日, 全国高等教育技术协作第八届年会暨学术交流会在重庆举行。在11月10日进行的大会主题报告中,魏忠博士受邀为200名来自全国高校的教育技术专家学者,做了大会主题报告:《未来体验,被技术解放的教育》。魏忠在这次会议上系统阐释了教育革命、大数据与教育、智慧教育、未来体验等概念。
本次交流会上,魏忠博士提出的“看不见计算机的信息化”、“技术的意义在于解放教育”、“学校的教育意义在于在线之外”等观点,让人耳目一新,获得了广泛赞同。在10日晚上魏忠主持了教育大数据与教育专家交流会,与会的20多位专家和用户,共同探讨了大数据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师资促进、课程管理等内容。
魏忠博士首先分析了国内高校所面临的困惑以及资源的利用情况,总结到数据是静态的、片面的、误导的、看不懂的,从而揭示践行大数据的重要性和高效性。此外,魏忠博士结合自己在国外的经历,深度理解教育的使命和内涵。他认为,大数据就是简单,技术的意义在于解放。在美国的很多大学、中学,来自国内的参观者总是对中美之间课堂的模式差别惊讶不已:相对于中国的单一的讲台和固定课桌的模式,美国的灵活组织的拼装式教室采用得更加广泛,从高中开始,每个专业教师拥有自己不变的实验室兼教室学生来老师实验室上课成为普遍的情况。如果从这几十年的美国教育历程来看待此事,情况会更加清晰:师生比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实验室和咖啡厅等更加接近于现实产业和生活的模式正在逐步取代高度为工业化而配套的传统教室。
魏忠博士强调,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于集中在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这正像任何一个科技让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自动化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演的自动吃饭机,多媒体时代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游戏。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由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变化(教育环境,实验场景, 时空变化,学习变化,教育管理变化)等等,确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然而在真实世界、网络世界和教育认知的世界,一座真正的桥梁是需要基于人的行为认知的规律进行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上的这个潮流的演化速度正在加速。真实世界与教育世界交互的最好体现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而在互联网背景下,新技术为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提供了更广阔的的舞台和更丰富的可能性。因此,通过实验实训培养,分析实验教育中教与学的规律,理清实验教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增强学习者学习能力的策略和方法,对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提高信息时代的课程教学质量、优化在线学习效果,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最后,魏忠博士总结到,未来校园应该是基于教育模式语言、快乐学习、翻转时空的智慧校园。学生、教师之间应该互相参与、互相聚合、应该是可视的、多维的、互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02:57:42 | 只看该作者
魏忠@“大数据”时代的教育

来源:常州市电教馆、教育信息中心   编辑日期:2012-12-12 22:32:56   点击数:2354
  新一轮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已然随着硬件的高速革新和软件的高度智能无法抗拒地推到了我们面前。作为教育人应该如何面对?围观?等待?抵制?显然这都是会被浪潮击垮的下下之策。唯有掌握良好的“冲浪”技术,具备相应的预判能力才能逐浪前行,甚至是在浪尖优雅起舞。建设常州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数字校园实验工作,设立40所“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开发“微课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研究、1对1“E课堂”教学实践等一系列不断加码、节节攀升的举措足以表达常州地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行动方略,但路并不好走,要充分做好“螺旋式”上升的准备,其间最重要的课题依旧是顶层设计和超前理念,为此常州市教育局于近期举办教育信息化高峰论坛,请来了国内该领域内的顶级专家——上海海事大学副教授魏忠,为全市近200名教育管理者做《大数据:教育正在发生的革命》专题讲座。当一些概念、观点第一次呈现在大家面前时,带来的撞击不仅仅是“洗脑”时的泥沙俱下,更多的是“醒脑”后的深度思考。
  “数据”与“数字” 差一字谬千里
  讲座中,魏教授曾反复提及“数据”与“数字”两个概念,为了进一步弄清两者的关系,笔者课后随即加了魏教授的QQ,并为此与他展开了小有激烈的探讨。魏教授首先强调,“数字”与“数据”是有绝对区别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一个学生,考试得了78分,这只是一个数字,而如果把这个学生78分背后的非结构化的元数据考虑进去:学生的家庭、努力程度、什么学习态度、智力水平下的所有数据,包含78分一起,就可以成为数据。魏教授认为,在线教育和数字化校园应该只是数字,网络是能够传输数字的,而数据的集中,是需要物联网、云等综合技术的成熟。仅仅是一个数字,那是结果,几乎没有意义,数字出干部,很容易造成事情简单化;而数据,是过程性和综合的考虑,更能够考量真实世界背后的逻辑关系。
  魏忠认为,信息化革新教育模式,教育数据更易获得和整合。处于信息化的时代,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是课堂,而是线上学习越来越成为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成为交流学习成果,答疑解惑的场所,比尔•盖茨声称,“五年以后,你将可以在网上免费获取世界上最好的课程”,“而且这些课程比任何一个单独的大学提供的课程都要好。如此一来,学习行为的数据将自动留存,更易于后期的学习行为评价和评估,教师不再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来分析学生的学习中偏好,难点以及共同点等,只要通过分析整合学习的行为记录轻而易举就能得到学习过程中规律,这样对教师的下一步工作重点有指导意义。并且线上学习能做到个性化教学,根据个人的学习数据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辅导。利用数据挖掘的关联分析和演变分析等功能,在学生管理数据库中挖掘有价值的数据,分析学生的日常行为,可得知各种行为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作出相应的对策。
  他预言,大数据是教育未来的根基。没有数据的留存和深度挖掘,教育信息化只能流于形式,从孔子的竹签流传到蔡伦的造纸术再到活字印刷术,每一次技术的革命都革新了教育的一个时代,同样,今天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的发展使得教育面临新的一场革命,谁能更好把握大数据,谁将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更多主动权。
  被技术改变的教育 也许你曾不敢想象
  “越来越少的课堂,越来越多的网络;越来越少的教室,越来越多的咖啡厅和厨房;越来越少的讲授,越来越多的交互;越来越少的编制,越来越多的合作;越来越少的办公室,越来越多的实验室......”这些场景也许你曾经不敢想象,但确实已经随着技术的倒逼,悄悄渗透到了教育领域。
  2011年秋天,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的一门网上课程:190多个国家共16万学生参加学习,22000人通过了考试、获得了认证。课程的讲授者Thrun教授,离职创办了一家在线教育网站Udacity。现提供11门课程:数学、物理、统计学、软件等等,提供认证、并将1%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直接输送给全世界最好的公司,从中收取中介费;今年4月,商业网站 Coursera上线,和普林斯顿、斯坦福、密歇根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大学结盟,提供课程。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的Ng教授,把自己的一门课放到了互联网上,结果全球有十几万人注册,这些人,除了在网上听他的实时讲授,还和斯坦福大学的在校生做同样的作业、接受同样的评分和考试。最后,有几千人完成了这门课程。Ng教授辞职、拉到了一千多万的投资,成立了Coursera,目前提供的课程涵盖社会科学、物理、工程学等等……
  不要总喊“狼来了”,“狼”已经真的来了,这些新现象正与日俱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魏忠指出,世界已经发酵出一种新的工业模式:就近生产、全面脑力时代、新材料和极简生产、3D生产时代、打印生产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具体到教育和高等教育,云、物联网和基于云和物联发展所带来的大数据趋势,是变革的技术原因。魏忠重点强调:向大数据时代、知识时代跨越,知识将无所不在。目前仅就知识而言,教育资源所经历的平台开放时代、内容开放时代、校园开放时代是前所未有的。教育正在进行或者未来必定主流的模式将是:视频成为主要载体,教育资源极其丰富;翻转课堂;按需学习;终生学习;不以年龄划线;远程教育的提法将消失;距离不再是问题,在学校之外发生等等。
  教育是自组织行为 勤奋而无天分的老师有点可怕
  讲座过程中,魏忠教授重点提到了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印度教育科学家苏伽特•米特拉。1999年他来到了印度很多非常偏僻的乡村,开始了对未开发的“人脑”的教育学实验:这里的人不懂英语、没人见过电脑。苏伽特•米特拉在孩子们聚集的街头的墙上开了一个洞,放上互联网屏幕和鼠标,然后离开。几个月后,试验表明孩子们不用老师学会了电脑。在以后的10多年里,苏伽特•米特拉在印度、南非、柬埔寨、英国、意大利等地还进行了类似的生物、数学、语言等的实验,结果证明,人与深蓝和沃森等最大的不同在于不需要老师呵科学家输入逻辑和程序,就可以自己完成学习,这就是自组织。苏伽特•米特拉由此对教育和建构理论进行了重新的定义:教育是一种自组织行为。
  魏忠尖锐指出,千百年来,教育工作者试图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在做的工作是:将提炼过的教师的思维逻辑或者书本的思维逻辑连同知识容量一起拷贝到学生的大脑中。事实证明这些努力部分有效,这种标准化的规模化的教育,确实保证的教育的基准水平。然而,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却是,每个时代顶级的聪明的人,似乎都不是这样拷贝出来的,因此才有了“大师无师”的感慨。随着信息学和行为学的研究深入,人们逐渐才认识到,教育真正的最高境界,是发掘学生自身原有的动力和天分。自组织,逐渐被学者开始研究。
  学习既然是一个自组织的行为,教师和教学机构的定位确实受到挑战,而另外一方面,随着网络资源的普及和开放,在线教育如果仅仅是将传统的课堂搬上网络,也许更加不适合学习的原有规律。NMC(新媒体教育联盟)通过历史研究,将人类的学习行为归类为社会学习、可视化学习、移动(位置)学习、游戏学习、讲习学习,每种学习方式,基本上对应者信息与知识的载体的技术方式。也就是说,技术限制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一旦有新的技术改变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模式,人类学习的方式马上会产生根本性的变化。现代的大学,产生于印刷术的普及和图书馆的知识方式,决定了学校和大学成为教育的中心;而工业革命和更加廉价的印刷技术,使得技术脱离知识可以与工厂紧密结合独立成为职业教育的载体。互联网时代,开放的社会和资源,进一步解放人们的学习行为,越来越多的才子不用在学校里面接受所谓学习方法的熏陶,自组织,成为这个现象的研究热点。
  对于学习来说,在信息技术革命的今天,教化在撤退,支持在推进。教育的真正目标不是技术方法的教化,而是支持与服务。人作为万物之灵,本身就有自然的逻辑和自组织的能力,发掘它,才是正路。新的教育发生的革命,并不是传统的课堂搬上在线,而是技术解放了人们原有的天分,使原本千百年来被庸师耽误的学生,成倍地生长出来。
  在这场教育的革命中,最可怕的教育不是没有教育资源,也许是:毫无天分的教师还在勤奋地工作。

  “重新洗牌”是魏忠最后送给全场听众的关键词。他说,“对于教育者来说,这是一个大转变的时代。我亲眼目睹着教学的各种力量在重新洗牌。或许我们说教育革命言过其实,各种变化是在更迭着逐步推进,多元化教学模式可能会长期并存。但确实,技术从外围,给教师增加了新的“竞争对手”。技术又导致了学生预期、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从内部,促进教学过程的变更。学生队伍变了,不好带了,但是这中间,不知藏了多少的机遇,等着有心的老师去发现。”(曹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03:02:54 | 只看该作者
基于网络特征人群表达方式的舆情决策信度和效度分析 (2009-12-28 09:05:17)[url=]转载[/url]

标签: 舆情 效度 网络推手 表达方式 谢晋 杂谈

①典型事件1— 贾君鹏事件及分析
首先,我们来回放一下贾君鹏事件的整个过程。7月16日早上10点59分,在百度“魔兽世界”贴吧里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帖子,它只有标题:“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点开却没有内容,可算是一个公认的“水帖”。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水帖”,竟然在短短一天之内创造了710万的点击量和30万的回帖数,成了中文网络上一个匪夷所思的“奇迹”。这就是轰动一时的贾君鹏事件
贾君鹏事件既然是一个子虚乌有的闹剧,那么为什么能够在互联网上造成如此大的轰动效果?这要从事件发生的背景,事件的幕后推手分析,才能明白整个事件的经过和性质。从事件发生的背景分析,2009年7月,网络游戏“魔兽”审批手续迟迟未能通过,千百万魔兽玩家维权无门,导致任何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都能引爆一场网络风云。此外,网络幕后推手通过网络营销手段推波助澜,让整个事件产生轩然大波。网络营销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肇始,推手跟进造势,迅速扩大几个阶段。首先,在肇始阶段,“贾君鹏”事件(帖子“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通过“妈妈叫你回家吃饭”空贴开端,迅速触动了千百万魔兽玩家的神经。接下来的就是造势了,眼球被成功吸引过来:有人纷纷抢注“马甲”注册,装扮成“贾君鹏的妈妈”、“贾君鹏的姥爷”、“贾君鹏的二姨妈”等等。在短短9个小时内便引来了超过40.6万名网友的点击浏览,1.7万名网友参与跟帖。并在一天的时间内点击超过710万,回复超过30万,绝对是超超高人气!
贾君鹏事件通过网络推手的推波助澜最终成为一个轰动性的网络事件。通过这个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束的整个过程及背景、动机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网络舆情的信度、效度会受到各类复杂因素影响而导致其信度、效度严重失真,如果用目前的任何一个舆情分析软件,不使用社会学的研究判断,都将可能得到失真的结论,事实上,这个网络世界上非常热的热点,?会对真实社会产生实质上的影响,网络舆情和真实舆情及事实(贾君鹏)发生严重背离。
②典型事件2—谢晋名誉侵权案及分析
2008年10月,在谢晋辞世次日,宋祖德在其博客中撰文《千万别学谢晋这样死!》。文中称刘信达(另一被告)恰巧也于10月17日入住上虞某宾馆,就住在谢晋的隔壁房间。他有证据表明谢晋因嫖娼而“猝死”。4天后,宋祖德又发表博文,称谢晋曾与刘晓庆生有一个私生子。宋祖德在博客中连续发表的“惊人言论”在网上引发了极大关注。虽然大部分网友斥为一派胡言,但也有不少人将信将疑,根据本课题组先期调查,网络人群(发言)相信谢晋确有其事的达到38%,大大大于实际调查得到的5%的比率,这也是网络发言方式和人群心理特点造成的严重失真现象。事实也如此,2009年2月23日,上海市静安区法院正式受理了谢晋遗孀徐大雯起诉宋祖德、刘信达名誉侵权一案。至此这起沸沸扬扬的谢晋名誉侵权纠纷正式进入司法程序。2009年8月12日上午,谢晋遗孀徐大雯状告宋祖德、刘信达名誉侵权案在上海静安法院正式开庭,相关证据证明宋祖德和刘信达双胞胎兄弟导演了此事,目的是为了炒作,事实公布后,网络舆情迅速回到正常舆情比例。谢晋导演并非宋祖德的第一个受害者。多年来,从姚明到章子怡,从张国荣再到李小龙,几乎无人能逃过宋祖德这个“大嘴”。宋祖德也被称为“炒作大王”。在谷歌上搜索关键字“谢晋宋祖德”,会得到4000条以上的相关网络链接。估计与之相关的网络链接有数十万条之多。
宋祖德炒作名人隐私的幕后动机就是商业利益。通过爆炸式增长的博客点击量,宋祖德等人早就赚得盆满钵满。宋祖德利用了网络媒体快速传播的特性,选择名人隐私这样吸引人眼球的炒作题材,制造了网络上的一场轩然大波。如果单从网络媒体上采集谢晋的信息,不熟悉的人不但会产生对于谢晋导演的误解,更会产生对广大群众真实价值观和支持率的误解。这也是的网络舆情与真实舆情相比产生了极大的反差,造成了失真。
通过对上述的两个案例分析,可以看到,由于网络推手与跟随者等众多具有不同特征的网络人群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最终网络媒体反映的舆情有时会和实际的舆情存在很大的差异。单纯从网络收集舆情信息会造成舆情信度与效度的较大失真。因此,有必要从分析网络特征人群及其表达方式的角度系统研究舆情决策信度和效度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03:04:13 | 只看该作者
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引言):大数据,教育的革命 (2012-06-18 17:31:06)[url=]转载[/url]

标签: 杂谈分类: 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

这些文章太精彩了,真是既贯通中西,又展望未来,值得教育界认真学习和参考。我已经下载,将进一步学习和思考,我们应当有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中国的大学办学者们,不能再一味地追求世界一流或是研究型的大学了,应该想一想自己的生存的问题了。
刘道玉  2012-06-24
本文是我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访问期间与涂子沛(微博)先生多次讨论的结果,刚刚到达美国的我是研究教育技术的,而知名的信息管理专家的涂子沛也刚刚写完了他的《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书稿,筹划下一本书。美国期间我强烈建议他下一本书与我合著《大数据,教育的革命》,于是,我连续几天住在他家的沙发,与他探讨教育领域的事情。子沛文思敏捷,在我短暂飞回中国的飞机上发表了系列微博:教育正在发生一场悄悄的革命、中美教育比较、再谈教育正在发生的一场革命,反响巨大,南都为此专访、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的董事长为此发布通知让全校师生学习,这都是在我飞机上24小时发生的。回到上海,我还是继续我“中国的节拍”整理我前期的上海教育重点课题《云和物联背景下的实验教育技术与策略研究》。一周之内东华大学汤兵勇教授找到我,中国云应用联盟在李伯虎等几个院士的倡导下成立,《云教育》一书希望我考虑一下,是否抓紧出一个纲要。直到这个时候,我还是没有感到如此紧迫,不过已经有所预感时不我待了。作为小字辈的我不敢妄谈革命,还是征求一下大师们的意见。于是先是在我博士后导师薛华成教授80寿辰筹备会的几十个华成同门中征求意见,得到了包括复旦的刘杰教授和毕春斌校友等的很多支持和肯定;又在一些我熟识的老前辈教授中征询意见,又得到了包括顾宝炎教授在内的很多人肯定。忐忑的我决定我的教育重点课题召集一些管理官员看看官员们如何看,于是请来上海师范大学老校长杨德广、我财大的老领导,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覃正、原东华大学副校长建桥学院副院长张家钰、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副校长叶银忠、上海医疗高等专科学校校长丁岳伟、东华大学信息办主任曹奇英等,在会上我系统地介绍了我的研究和思路,虽然提法意见有不通意见,但是得到了一致的支持和肯定。于是,我才敢写这篇文章,也作为和子沛共同研究的开端和纲要吧。
既然乘客和列车长的共识是一致的,为什么我们这趟教育的列车还在开往错误的方向上越开越快呢?既然我在中美10000米的飞机云端的10000公里路程中的24小时发生了这么多和我相关的故事,那么云中的我回到物理世界,在这场由云和物联引发的教育革命,为什么不更快地促进这件事情呢?也许与我同时,中国的教育工作者都在做同样的一样事情:我们促进一下,其它的,交给革命吧!
本文作者魏忠为上海海事大学副教授、卡内基梅隆大学访问学者、上海庚商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涂子沛为旅美信息管专家、美国KIT公司信息主管;
感谢上海市教育研究重点课题&上海市哲学与社会学教育学课题(A1122)资助
联系方式:13311750802
魏忠
博士后,副教授
学者,行者,旁观者
电子邮件: wising@sina.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6#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03:04:54 | 只看该作者
魏忠
2011年到2012年,美国出现一次教育史上较大的关于大学的争论。彼得.蒂尔,这个身价27亿美金,成功投资了YOUTUBE和FACEBOOK的投资家,做出了一件事情:并不是让人们复制自己在哈佛所拿到的2个学位的优等生经历,他决定给与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以10万美金的资助,前提条件是这个学生必须辍学。“你觉得大学所得到的知识在社会上得不到吗?你认为美国每年10000亿美金的助学金难道换回的不是一个个谎言吗?
彼得.蒂尔在总结了自己作为优等生成功创业PAybal的时候,并没有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大学知识,因为他在哈佛学习的是哲学。而作为FACE book的诸葛亮,脸谱的成功更是来源于几个辍学而成功的名校学生:扎克伯格、休斯等。
事实上,彼得.蒂尔并不是第一个表述出这样观点的人,只不过这一次彼得.蒂尔获得400名学生辍学的效果和更多的掌声,而10多年前在耶鲁大学的毕业演讲台上,甲骨文公司的创始人埃里森被学校保安请下了讲台:
“请你好好看一看周围,看一看站在你左边的同学,看一看站在你右边的同学。请你设想这样的情况:从现在起5年之后,10年之后,或30年之后,今天站在你左边的这个人会是一个失败者;右边的这个人,同样,也是个失败者。而你,站在中间的家伙,你以为会怎样?一样是失败者。失败的经历。失败的优等生。
我来告诉你原因。因为,我,埃里森,这个行星上第二富有的人,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因为比尔盖茨,这个行星上最富有的人---就目前而言---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因为艾伦,这个行星上第三富有的人,也退了学,而你没有。再来一点证据吧,因为戴尔,这个行星上第九富有的人---他的排位还在不断上升,也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
我们来回顾一下彼得.蒂尔和埃里森所提到的人和事:
1.         比尔盖茨
Ø  1973年比尔进入哈佛大学,并认识了鲍尔默;
Ø  1975年退学建立微软公司,比尔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建立盖茨大楼。
2.         埃里森
Ø  1962年埃里森高中毕业,进入伊利诺斯大学就读,二年级时离开学校。后来 芝加哥大学, 西北大学学习。
Ø  1966年 加州的伯克莱,准备就读研究生,但是没有拿到一个毕业证。
3.         乔布斯
Ø  1972年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州洛斯阿图斯的Homestead高中,后入读俄勒冈州波特兰的里德学院,六个月后退学。
Ø  1976年,乔布斯与退学的斯蒂夫·沃兹成立苹果公司。后者直道10多年后才回到学校继续自己的学业。
Ø  1985年,乔布斯在苹果高层权力斗争中离开苹果并成立了NeXT公司,瞄准专业市场。2年时间跑遍几十所大学。
4.         保罗.艾伦
Ø  1971年中学毕业后,艾伦前往华盛顿州立大学上学;
Ø  1974年,为了成为波士顿Honeywell公司的程序员而退学;
Ø  1975年,艾伦说服盖茨不要打牌而要编软件,两人成立微软,艾伦占40%
5.         麦克.戴尔
Ø  1983年,为了不辜负父母对他的一片期望,戴尔进入了德克萨斯大学,成为了一名医学预科生。
Ø  1984年1月2日,戴尔凭着1000美元的创业资本,注册了“戴尔电脑公司”,第一个月他就卖出了价值18万美元的改装PC电脑。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过学校。
6.         扎克伯格
Ø  2004年,扎克伯格(Zuckerberg)就和两位室友一起,用了一星期时间写网站程序,建立了一个为哈佛同学提供互相联系平台的网站,命名为 theFacebook。
Ø  到2004年年底,Facebook的注册人数已突破一百万,扎克伯格(Zuckerberg)等人干脆从哈佛退学,全职营运网站。
从表面上看,似乎大学越来越不重要了,似乎成为美国的前10大富翁辍学成为了必要条件,然而这个必要条件背后,是知识本身的普及以及从大学剥离所造成的。换句话说,过去的年月,大学是知识的独家代理商,而目前的年代,不是了,不仅不是,甚至是阻碍。扎克伯格说:“目前的大学,正在成为创新的阻碍力量”
2010年,匹兹堡退休钢铁企业家将数亿美元捐给这座城市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匹兹堡大学,感谢两所大学改变钢铁城市所做的贡献。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卡内基梅隆大学成为美国东部计算机和高科技的代名词,而匹兹堡市当初将钢铁产业卖掉投入到匹兹堡大学的UPMC,目前已经成为拥有3000多家连锁机构的全美最大医院,造成匹兹堡20多万人口中数万从医人员。我们来看我所知道的两所私立大学的学费和人均捐款数量:2011年,哈佛大学学费是5万美金/年而人均受捐 158万美金/年,卡内基梅隆大学学费3万美金/年,人均受捐 20万美金/年。
似乎大学没有用的争论如火如荼的时候,人们却容易忽视一个事实是,而上述退学的精英,捐给大学的钱一点也不少:盖茨捐助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盖茨楼、扎克伯格刚刚捐助一亿美金给纽瓦克公立学校系统、乔布斯生前更是在各个大学布点。大学不是不重要了,而是必须变革。事实上,退学的这些创业者,从来没有远离大学,自己的成功也更多地来自于大学的狐朋狗友,只不过大学越来越没有围墙了,再也不能以知识为中心了,知识本身的获取,越来越不是围墙的专利了。换句话说,大学事实上越来越重要但不是原来的那个重要方法了,文凭却越来越没人当回事了。
所谓的教育,就是把学校的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那一部分才是教育”
-----爱因斯坦?
虽然这场变革是否退学还有很多争议,例如,杜克大学的创业家中心研究主管维维克·瓦德瓦就扎克伯格提出激烈的反对意见。研究这场危机的来由,我们不得不提到促成这场危机已经存在20年的在线课程的冲击,而在近年,冲击似乎来得更猛烈了一些:
1.         可汗学院
Ø  可汗学院,是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一家教育性非营利组织,主旨在于利用网络影片进行免费授课,现有关于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科目的内容;
Ø  Salman Khan开设在线教育网站的最初动因是为了教他的表弟数学。 后来开始制作教学视频,不久,他开始通过Youtube进行视频的病毒式传播。 最终导致了他创立了可汗学院,如今已经成为Youtube上最受欢迎的公开课视频系列,每天通过互联网教成千上万的孩子们数学,科学以及其他学科。 现在, 可汗学院已经通过网络传播了1.5亿的教学视频。 成为最经常被观看的网络视频库。
Ø  当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新生妮科尔·尼西姆被三角几何学困住时,她没有去请教老师或同学,而是在YouTube网站上找了一段“可汗老师”讲解三角几何学的视频,反复看了几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整个过程既方便又快捷,而且没花她一分钱。
Ø  2012年夏天可汗将要增加的一个新功能, 就是给那些教其他学生的学生发在线的奖章(类似于Foursquare的那种奖章), Khan说: “能在SAT考1600或者GPA4.0当然很荣耀,对孩子来说,不过更值得炫耀的是他们能给其他孩子进行辅导。 他们为他们的同学付出了努力。”
2.         Udemy 
Ø  Udemy网站,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发放视频的点击率获得报酬。今年5月份,该网站宣布,其年收入最高的老师,已经超过了20万美元,收入排行榜的前十名,个个的年度收入都超过了5万美元。
3.         TeachersPayTeachers
Ø  佐治亚州的学前班的老师Deanna Jump的教案,在TeachersPayTeachers这个网站上的成交量已经超过70万美元,她目前的月收入已达6万美元.
4.         InstaEDU
Ø  让你随时都能找到一名优秀的老师。只需输入你在学习的科目,InstaEDU就会给你检索出一群在线的优秀老师,这些老师都来自斯坦福或者哈佛这类名校。然后你可以挑一名老师,双方都确认之后,通过视频聊天的形式开始教学。新注册的用户有10分钟的免费使用时间,之后则按一分钟50美分收费。
5.         Echo360
Ø  2012年,坐拥百万学生,专注在线教育产品的Echo360获3100万美元融资 | 在线教育是朝阳行业,Echo360的大数额融资又是一例。这家提供教学视频,音频和学习软件的公司成立才4年,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已高达54%。他们下一步瞄准了全美中小学市场。
6.         StraighterLine
Ø  2012年,StraighterLine筹集了一笔1000万美元的投资,用来改善大学的在线教育领域。统计表明:目前全美大学生学业债务达到1万亿美元。StraighterLine网站推出的在线课堂最多只需要1000美元就可进修一年的整套课程,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将学分转到合作大学中。
7.         Udacity
Ø  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的发明者、大名鼎鼎的斯坦福教授Thrun,也离职创办了在线教育网站Udacity。随着类似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普林斯顿、伯克利、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知名学府都在近期宣布加盟在线教育,逐步向全世界开放自己的课程。
在这场在线教育的热潮进行的如火如荼时,EPIC2020.org发布10分钟免费影片,轰动性的预言2020年传统大学体制会衰败,包括昂贵学费和现有学位制。创新的在线学习模式将只从顶尖的占1%的学生中获取收益,其余免费。每位学生只要连上互联网即可接受最好教育,且每个学科只需要一名教授。
大学干什么也许还有争议,然而各大高校面对挑战感到巨大的危机开始了行动,大学不干什么,免费提供什么,他们却是空前的一致。哈佛、斯坦佛、MIT、耶鲁、普林斯顿、伯克利、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纷纷把自己的课程免费上网。而以下事件确是能够佐证这个结论:
Ø  2012年5月初,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宣布,将投入6000万美元开发一个在线教育平台。届时,不仅两个学校的授课过程免费向全世界开放,这个平台本身也以开源的形式向其他大学和教育机构免费开放。
Ø  而几个月以前,斯坦福大学已经把“在线教育”变成了硅谷最热门的话题。其计算机系的Ng教授,把自己的一门课放到了互联网上,结果全球有十几万人注册,这些人,除了在网上听他的实时讲授,还和斯坦福大学的在校生做同样的作业、接受同样的评分和考试。最后,有几千人完成了这门课程。Ng教授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在硅谷拉到了一千多万美元的投资,成立了在线教育公司Coursera。
当然,在线教育也不是大学的专利。在宾夕法尼亚州,从小学到高中都建立了在线学校,选择参加在线学习的学生,可以免费获得州政府配发的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台打印机和扫描仪作为学习工具。这是因为他放弃了公立学校的学位,节省了公共教育的开支。目前,宾州的在线学校Cyber School已经招收了几千名中小学生。
加入到这场变革后,更加使这些学校感到事情的紧迫和变革的重要性。哈佛大学的一门十多万人免费的课程,本校学生没有进入前列,哈佛感到了危机,准备授予那些在在线课程变现有益的学子以课程学位,并且根据他们的学习曲线向哈佛校友推荐;麻省理工学院 6.002X的电子电路课程 ,仅仅注册这一门课的人,就比整个麻省理工所有在世校友的总数还要多,该校教授Brynjolfsson: 大数据的影响,好比几个世纪之前人类发明的显微镜,大数据,将成为我们观察人类自身行为的显微镜,这个新的显微镜,将再一次扩大人类科学的范围,推动人类知识的增长,引领新的经济繁荣;
中国的复旦大学,也尝试着公开课程,复旦大学没有选择像其他国内高校一样自己开发,该校的信息办将开放的SAKAI平台布置到该校的网站上,几乎没有做太大推广工作,一期400门课程顺利上线。也许复旦的案例有些特别,该校的海归学者比较多,然而这不是事情的全部。 中国国家教育部门以及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多年来致力于精品课程的推广,然而旨在考核老师和围绕领导眼球和缺少互动的课程确是效果很差。更加重要的是,将课程开放意味着课程不再是大学的核心资源,而不是通过精品的课程强化大学和高等教育的作用。
主动丢掉了知识的大学,剩下什么呢?是教堂?是厅堂?是弄堂?还是食堂?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大学确是会成为创新的阻碍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7#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03:05:28 | 只看该作者
魏忠,涂子佩
之所以说教育界在发生一场革命,是因为几个大洲不约而同地都在反思教育、讨论教育,都对大学不满意。当中国的家长都将孩子送往欧洲和澳洲的时候,欧洲的年轻人却都跑往美国,当历尽千辛万苦从英国转道美国考上名牌大学的中国的孩子,在美国发现的确是一场关于退学创业的巨大争议,这场革命的中心又一次落实到了美国。有人说大学官僚了,有人说大学没落了,有人说大学不重要了,而背后的原因都只有一个指向,那就是原本只有在大学里面学到的知识,目前外面还要新、还要多、还要好。引起这场教育讨论的实质是,目前仅就知识而言,教育资源所经历的平台开放时代、内容开放时代、校园开放时代是前所未有的,而原有的大学和大学教育如果不随时间变化,将被学生抛弃。
1、平台开放时代
真正开端这场革命的,是一个澳大利亚人。2002年,住在沙漠的职业技术学院教师Martin Dougiamas 开发了一套开源的平台,解决沙漠中学生乘飞机上学不便问题,于是MOODLE诞生了。与其它平台不同, MOODLE不收费,但是要求在此开发的插件和版本为全世界开放。于是迅速普及,世界各国的志愿者迅速将这个平台完善和升级,被中国人称为“魔灯”的平台在全世界的中小学普及,到2012年,世界各国的MOODLE平台已经超过百万。
2004年,密西根大学等8所大学在梅隆基金会SAKAI项目的资助下,开发了开源的软件SAKAI,与MOODLE采用PHP开发和课程展示模式不同,SAKAI 使用了资源模式和JAVA开发,更加适合大学研究性的资源和课程共享。2012年,门户超过20万,最大单个用户超过20万人,用户涵盖80%的知名大学。
有人把平台开放,也有人走向封闭。原本开源的教育平台BLACKBOARD就是从开源走向封闭的,目前这个课程平台占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BLACKBOARD依靠其经验和品牌,试图在云时代大有作为,然而在教育领域的效果并不理想,BLACKBOARD远远落后于MOODLE和SAKAI。
通过MOODLE和SAKAI,学生们不仅仅可以得到教师的讲义和电子书,还可以在线讨论、BBS、在线作业和在线测试,原本你教我学的游戏转变成为师生互动的网络探究,教师也可以将自己原本藏在电脑中的大量文本、视频等共享给学生,原本靠上课点名获得的日常成绩,可以从学生的网络行为中得到自动统计。2008年到2011年,使用MOODLE和SAKAI这两个平台上海海事大学魏忠老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两门课:《网络工程管理》《电子商务交易与支付》进行实验,可以通过每学期15次作业和15次在线测试使一门60人的课程每学期的点击量达到11万次,这仅仅构成日常学生成绩的40%,另外的60%还得通过网络平台的资源去做课程结业的作品:6个人一个小组真实地投标一个上海市政府采购集成项目,或者去攻破一个假设在平台上基于SCORM搭建的漏洞网站,而学生攻破网站的速度和数量,将自动计入平台并且给出汇总成绩。


上海海事大学的魏忠老师的安全MOODLE课程,120用户2个学期学生点击达到13万次
2、内容开放时代
其实真正说起这场革命的源头,应该从1999年说起,不是来源于平台开放,而是来源于内容开放。1999年麻省理工大学将最核心的C语言课程公开,那个时候,我还在一个信息安全公司当副总,.net 正在退潮,这件事情并没有引起其它人足够的重视,但是对于我这样一个专业人士已经足够震撼了。我国的C语言教材都是翻译国外后经过若干次传递,变得面目全非,这个时候开始,包括清华大学等知名大学在内的很多大学的师生已经抛弃了原有的方式,直接从原版的课程平台得到一手的教材、习题。
到了2010年,我和很多大学老师突然发现原本对哲学和政治没有丝毫兴趣的同学突然对此非常有兴趣了,作为班导师我希望看看究竟。原来,当年的哈佛的新生第一课:《公平与正义》系列课程,被人广泛传播,学生既学习了英语,又通过对精彩的课程视频对关于公平和正义的有关几十本著作提高了兴趣。相比起来,很多目前的照本宣科的政治宣讲确实难以适应新形势。与此同时,耶鲁大学的《美国的革命》历史学在线课程引爆网络。普林斯顿、伯克利、宾夕法尼亚大学纷纷效仿,开放课程。不仅仅是政治学、历史学火爆,电子工程、高等数学等等课程,也吸引了动不动几万、十几万、几十万的注册用户学习。内容开放时代到来了。
2012年,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宣布,将投入6000万美元开发一个在线教育平台。 授课过程和平台本身 以开源的形式向其他大学和教育机构免费开放。很多的原有MOODLE用户、         SAKAI 用户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服务和二次开发的公司非常警觉,这是因为,上一次的开发投入的Sakai只有 600万美金,而哈佛和MIT的这次行动6000万美金。
3、校园开放时代
当国内高校纷纷占领地盘,把学校搬往郊区的,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的时候,美国的教育正在悄悄发生另外一场革命,这场革命与我们正好相反,中国把大学搬往人间稀少的文化沙漠,他们的校园不仅仅把有形的围墙拆掉,更把无形得围墙也正在拆得干干净净:与社区融合、与产业融合。2008年,当我刚刚从产业届进入高校的时候,怀揣着梦想拜访中山大学夏书章教授,津津乐道于我所在的新校区的高楼,夏先生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个大学没有大树,我是不会踏入校门的。来到卡内基梅隆访问一年,3个月之内,就对夏先生的话感触颇深,我们的大学,正在朝着远离历史、大树和社会的方向越走越快。
卡内基梅隆大学是美国著名高校,尤其是计算机在美国的排名一直是前三位,尤其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所只有百年的高校,如何在没有大树(几百年的大树)的情况下迅速发展的呢?1957年,当过美国财政部长的梅隆将自己的梅隆研究院与钢铁大王的学校卡内基大学合并,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在此之前,卡内基大学并非名气很大(不过当年中国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就是这所学校毕业的)。合并后的卡内基梅隆大学依然很小,直到今天只有几百亩地和6000学生,要是在中国的2000年前后,一定会合并成为一所很大的大学并且不知道搬到什么地方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校长听取了当时的管理学家、决策理论的创始人西蒙的建议:学校只搞计算机。要知道,那是60到70年代,一个学校只搞计算机的决策出自于一个若干年后才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口中,这个决策是多么果断。即便到了2012年,这个决策如果出自于一个中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口中,也万万得不到支持的:学科只有计算机,大学都不能叫,得叫学院。
目前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有计算机科学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等很多学院,然而,都是计算机:工程学员是计算机工程、管理学院是信息管理、金融学员是数字化金融、艺术学院呢?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戏剧影视的特长是多媒体,其中的动画技术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当年的只做计算机造成了开放的产业合作:INTEL、苹果等实验室都设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而比尔盖茨唯一捐助的盖茨楼,也成为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大楼。中国人看见美国的大学感触最深的就是没有围墙的大学,这来自美国开国领袖杰斐逊,他建立了第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并且自己搬到学校旁边,每天从楼上用望远镜监视学校的理念。
如果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你会对心灵的没有围墙感触更深:
Ø  这所学校已经几乎更少课堂了,除了50年前建设的教室外,新的楼和老的楼到处都是实验室;
Ø  已经几乎没有纯粹的期末考试了,非常多的课程代以作品考核,我经常接到本科生老师的群发邮件,邀请我参加某门课程的结业作品展览,在一门嵌入式课程中,来自INTEL的工程师助理教授Herbert Simon,每年拉来的捐款部分用于这门课程学生们三人一组的真实作品演示,几十个小组的作品除了嵌入式的共同点几乎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Ø  教师一半是产业界人士,除了教授编制,个个研究所有非常多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博士、博士后和像我一样的访问学者,他们都有可能讲座和讲课;
Ø  校园一半被产业占据,几乎所有的实验室都是产业赞助和合作的产物,博士生甚至硕士生可以是工作岗位,获得不菲的收入,关键是:你要做出真东西;学生一半时间在实习,本科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已经到处在取得专业的收入,硕士生努力一些做研究助理和教学助理几乎可以维持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而博士和博士后原本就有每年数万美金的收入;
Ø  一半的讲座来源于外校,我听取了20场左右的讲座,其中15场都来自于外校,与国内不同,听讲座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占据了一半左右。


图: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嵌入式本科课程作品考核
技术的进步往往会造成社会的变革,而新的技术的应用和变革,往往又是长时间的社会变革的积累的结果。云技术使得原有的组织架构产生革命性的变革,仅仅使用新的技术而没有估计到新的技术应用背后社会悄悄发生的变化,在教育领域,那么,云与物联新技术的使用,不仅不能让教育发生质的变化,反而固化原有的官僚体制。大学的围墙,从有形的开始打开,逐渐地无形的围墙和心理的围墙也逐渐打开,只有这样,才造成了这20年来知识传播模式的变化:大学从知识的代理商逐渐转变成知识的创新工场。
无形的围墙打破的同时,有形的围墙继续在技术的推动下变得更加爱开放。荷兰的Pavol Bauer教授2008年研究电力教学的远程趋势,他将国内不同的大学的从电力发电到照明的几十种分部在不通大学的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和学习,完成了虚拟和实体相结合的整体系统的课程学习,这个平台恰恰是通过前面所讲到的moodle平台和大学间的预约平台完成。2010年, Andreja Rojko 通过远程实验完成11个欧洲国家的学生的实体机电一体化实验,包括课程、资源、远程控制、设计、反馈。大学的实验设备在物联网和云技术的支撑下,进一步发挥协作共享的作用。


Andreja Rojko 远程实验
校园的开放不仅仅是大学自主行为,更是大学之间的竞争以及大学面临不再是顶尖的知识传播者现实所采取的必然策略。2012年美国麦格希教育出版集团同西部州长大学(Western Governors University, WGU)对外公布签订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由此麦格希集团创设了一种“按教学效果收费”(pay-for-performance)的商业模式。在此模式下,麦格希将从使用了麦格希出版集团为特定的课程和考试所提供的技术和服务的WGU学生们那儿收取不同的费用。麦格希教育出版集团将提供一系列电子书产品和一系列行业领先的适配工具,这些工具中包括了麦格希为WGU大学的网络课程提供的LearnSmart工具。在这个新的价格体系中,大学先按一个较大的优惠折扣向麦格希的课程学习资源支付固定费用,然后,如果WGU的学生们在使用了麦格希所提供的学习材料之后通过了课程考试(成绩是B及以上),那么WGU再向麦格希支付一部分额外费用。在这个“按教学效果收费”的新模式中,大学和学习培训公司要为学生取得学业成功和在花费最少的情况下获得最优质的教育材料负责。
这场教育的革命的背景是什么呢?2012年4月27日,《经济学人》网站推出文章指出在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的进步下,世界已经发酵出一种新的工业模式:就近生产、全面脑力时代、新材料和极简生产、3D生产时代、打印生产时代。《经济学人》将这种工业模式给出了比《第三次浪潮》更加肯定的时代主题词:第三次工业革命。具体到教育和高等教育,云、物联网和基于云和物联发展所带来的大数据趋势,是变革的技术原因。


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从教育的最后堡垒被攻破而真正到来
云:
ü  软件既服务:主流的软件以志愿者创新+服务形式,而不是以收费软件形式存在;
ü  平台既服务:大量的知识以服务而不是交易形式存在;
ü  基础设施既服务:大量的信息载体以价值贡献而不是拥有为形式提供;
物联:
ü  全面感知:世界由终端变成网络,跨校和校企合作更加灵活;企业和高校边界模糊;
ü  可靠传递:不仅是信息,还包括情景和感知的实现;
ü  智能处理:社会化网络和移动终端
说起数据和在线教育,人们往往会重视云技术的应用,其实物联技术的应用贡献同样大的作用,物联本身对云提出的要求才使得云本身成为一个时代的关键词。云和物联技术所带来的大量教育的行为数据及行为经济学分析、元数据及其挖掘技术的成熟应用、社会化网络及其可视化和诱导技术的快速发酵、越来越小的终端和越来越大的数据共同促成了这场革命。
教育活动的本质,是知识的传递。受限于技术水平,人类最早的教育形式,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以个人关系为基础的,即通过师生之间口耳相传的“传、帮、带”,完成知识的传递。这可以称之为“学徒制”或“私塾制”,不难想象,这个时候的师生比例较小,教育主要依托个人和家庭来完成。
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一种新的载体:书籍。随着书籍的普及以及人类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迈进,发生了第一次教育革命: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出现了。而且建立学校,慢慢演变为一种有组织的国家行为:青少年按年龄大小排序,以老师为中心、以课程讲授为形式、共同接受教育。学校的建立,使“学徒制”时代的“师徒弟子”关系转变为“师生”关系,解除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人身依附和压迫,也打破了学徒制的师生小比例,教育,开始成为一种大规模的批量生产过程。
虽然提高了知识传播的效率,但学校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例如,一对多的讲授,批量生产,无法做到对每一个学生都提供个性化的、持续性的指导和评价。又如,虽然学校成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但老师却持有权威的地位,学生的学习,本质上还是一个按计划实施的被动过程。
计算机发明之后,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传播有了新的载体:视频。我在前篇文章中谈到,近年来,各种以课程为载体的视频,在不断的产生、累积、淘洗和沉淀,可以肯定,通过互联网上的编辑和合作,不远的将来,全世界的每一个领域、每一门课程都会出现一些经典的视频,这些视频,将取代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成为最受欢迎的学习材料。换句话说,未来的老师,可能会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讲授者,其权威性将下降,师生关系将面临改变。
更重要的是,这些最好的教育资源,绝大部分都将免费。哈佛和麻省理工只所以免费,理由之一,是因为“大数据”的技术背景,他们需要收集最多的行为数据,以研究开发最好的在线教育平台,并强化其学校的品牌效应。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对学习者免费并不代表他们无利可赢。例如,他们可以通过“微学位”的认证来收费。让我们做一个保守的估计,假设一门课程的“微学位”认证费用为100美元,每一门课程每一年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接受10万人的认证,以全校100门课程计,年收入将会高达10亿美元。你也许还会问,那仅仅是哈佛大学,其它一些在线教育网站,也能够免费不成?答案恰恰是“完全可能”,例如由斯坦福名教授Thrun创办的在线教育网站Udacity,就宣布免费,但这也不代表他不挣钱。它的商业模式,是将1%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直接输送给全世界最好的公司,从中收取中介费。换句话说,该网站不仅为全世界的学习者提供免费的学习平台,还包找最好的工作。这会在学习者当中激起怎样的竞争?对传统大学的威胁又何在?稍做冷静分析,相信你会对其中暗含的商机和变化倒抽一口冷气。
也就是说,对个人来说,知识的获得和传播,未来的边际成本将趋近于零。但这却还不足以构成这场革命。让我们回头看看:早在80年代初,计算机就走进了学校和课堂,远程教育的概念就被提出,视频录相就开始传播,那个时候,就有人兴奋地预言:信息技术要给教育领域带来一场革命!但30年过去,信息技术确实在工业、农业、商业等领域催生了诸多革命,教育领域的革命为什么姗姗来迟、直到今年才发生?
其中的关键,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其“交互性”终于结成了“正”果:以社交媒体为特征的Web2.0技术已经把人与人之间通过网络进行的交流互动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应用。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大脑对信息的一种加工,而有效的加工来自于有效的情境互动。回到我在前两篇文章中讨论的“学习行为评价和诱导平台”,现有的信息技术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和智能软件,为每一个学习者搭建起一个学习情境,象人一样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提供持续性的诱导、评价和支持,例如发出提示、建议、指出学习者的错误,帮助其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等等。除了智能软件的诱导和评价,学生还可以和其它学习者交流协同,有效地寻求帮助。美国已经出现了提供专门辅导的家教网站,学习者可以在网站上列明的专家中按课目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辅导者,在十分钟的视频交流之后,辅导服务开始按分钟计费。也就是说,学习者和辅导者可以通过很低的成本、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有效对接,构造一对一的学习情境。以上信息技术能够营造提供的种种情境,我们不妨称之为“微学校”。加上普适计算的浪潮,计算机和网络将无处不在,“微学校”将可以随时随地搭建。再想一想,因为“微学校”的存在,未来的学生可能是在家里学习,到学校去,则主要是是做作业、答疑,现有的学校运作模式可能面临颠覆。
总之,和印刷术相比,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仅创造了新的知识传播载体,还可以为学习者搭建一个有效的学习情境,使个人可以跳出学校的约束,自由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可以预见,由于“微学校”的兴起,现有学校的教育功能将在这一场革命当中巨幅衰减。教育的责任将从学校时代的国家,再度回归到学徒时代的个人,不同的是,这是螺旋性的上升,个人将对自己的学习和教育享有更多的自由、承担更大的责任,学习将彻底变成一件自我可以主导并完成的任务。这,也代表着人类本身在教育领域的一种巨大解放。
在学校的衰减中,受到最大冲击的将是高等院校,因为它们涉及到昂贵的学费以及曾经含金量最高的大学学位。在一段时间的共存之后,新兴的在线教育将最终冲跨它们其中的绝大部分。未来幸存的大部分高等院校,将成为新知识的生产中心、而不是旧知识的传播中心。还有一小部分,可能要借助良好的管理和其它增殖服务来吸引学生。
对中国的教育领域而言,这场革命或许还有额外的意义,那就是对现有体制的行政化和官僚化也有一定的瓦解作用。我的思考,难免挂一漏万。但仅就以上讨论而言,时下正在发生的教育革命已经值得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8#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03:06:00 | 只看该作者
数据就是信息,那么研究教育发展趋势,我们就不得不回到教育的历史,看看历史上教育与信息的关系以及一代代教育者的努力,从这些,我们能否看到一些规律呢?
公元前6世纪,孔子开始了他的教育实验,他所述的《大学》成为今天高等教育的代名词。我们来看看孔子是如何对待他的72贤人和3000弟子的:
教育地点:课堂、朝堂、庙堂
教育方法:传道、授业、解惑
信息载体:简牍、讲坛、传说
实训方法:游学、评论、实习
孔子的教育理想、教育方法对后世起到了非常重大的影响,然而不得不注意的一个现实那就是,如果从当时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来看,孔子无疑是失败的。如果从教育学的直接后果来看那就是他的学生们都找不到工作,他自己也狼奔豕突流离失所不得志;孔子的教育学之所以能够留传下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孔子时代的竹简这个信息载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言行以至于留传后世。孔子所宣扬等级的稳定虽然说是混乱时代对未来的向往,但是不但解决不了当时社会的问题,还解决不了弟子的工作。那个时候,基于简牍这个昂贵的信息载体学习根本不现实,而人际之间直接交流的成本又很低,因此孔子的学生的学习,不是文字,是语言。孔子的学生将孔子的言行记录在简牍上,就如今天的微博,言语简短、顺序混乱,不但传播了孔子的思想,也造成不可靠的“曰”和“云”,也造成后世对孔子解读的千年争论,这是后话。
与孔子同时代更早一些的管仲所在的齐国,虽然和孔子的家乡近在咫尺,当权者却根本不接受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仅如此,管子所倡导的与孔子几乎完全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当时的效果也远远超过了孔子。
教育地点:市井、厅堂、弄堂
教育方法:实训、交流、建构
信息载体:父子、帮派、情景
实训方法:职业、分业、教化
与孔子的教育和他本人经过了500年左右的回报历史相比,管子的教育只持续了30年就造就一个强大的齐国,“齐人之福”可不是后世的传说。不但如此,直到今天,到底管子和孔子谁的教育思想更伟大,可能还要争论下去,然而与孔子的昂贵的教育成本相比,齐国的兼职教育部长管仲的在对于当时经济政治的贡献来说成就更大是毫无疑问的。教育方法决定了管子的成就、管仲重视教育的经济载体,重视教育实用的技能和价值、重视军事和经济时代教育的需求,并且,管仲充分利用了当时人际直接信息成本最低的特点,将齐国迅速带到大国的地位。只不过,孔子自己教的学生剧多、;留下了大量的子曰,而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管子的教育实践,只能从《小匡》略知一二。齐国的成功实践,让齐国的后人们不是那么相信孔子的,事实上,孔子在齐国也是碰壁居多.
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几乎与孔子同时代的稍晚时间,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的柏拉图在经历了游历后开办了自己的讲堂,目前西方学术一词,就是他讲堂的名称。
教育地点:学园、游学、庙堂
教育方法:互动、顺应、引导
信息载体:草纸、大学、对话
实训方法:启发、理性、价值
由于使用了比简牍更加方便和便宜的信息载体:草纸,柏拉图的《理想国》可以以巨著的形式保留下来,记录他和学生关于教育学的对话。柏拉图建立的大学持续了千年,回报是巨大的和及时的,不像孔子500年后的被认可。柏拉图发扬和传播带来的是古希腊高度发达的民主与理性,柏拉图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将古希腊的民主和法制推向一个新的高点。大学,从此有了一个逻辑的起点。
走过中世纪,中国人又一次站在了教育改革的前沿。公元1260年,朱熹开始了他崭新的教育实践。如果注意到朱熹的时代背景和信息学背景,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与他先前一样出名的教育学家和一样,他生活在一个幸运的时代:他的思想和教育实践赶上了活字印刷术发明的好日子。
教育地点:书院、私塾、厅堂
教育方法:教事、穷理、灌输
信息载体:书本、教材、训诫
实训方法:背诵、程序、模仿
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知识由王公贵族拥有的专利,迅速可以普及到乡、镇和村,朱熹所在的南宋弱国以及被后世所称的“唐宋以降”,积贫积弱的统治阶级也需要朱熹普及等级的统治思想,于是又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诞生了。朱熹的教育结果不仅拆分了小学和大学,还造成士的迅速普及,朱熹的教育使得一个目不识丁的孩子经过10年的苦读,可以成为一个国家维持稳定选拔的对象。然而,朱熹的大学培养的更多的是百无一用的书生,除了当官的知识外,学校里出来的人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在稳定了社会基础的同时,也使得国家的创新和活力大大降低。朱熹时代,活字印刷的廉价信息载体起到强化等级和秩序的价值观的作用,符合社会稳定时代的需求。朱熹并没有将《营造法式》纳入他的传播范围,将四书五经奉为经典,使得近800年在同时代由政府主导的这类科技类图书陷入野书境地,直到梁思成在20世纪初才发现整理重建光明。
整整500年后的1760年,中国的四大发明全部传到欧洲。火药和指南针被用来征服殖民地,造纸和印刷术却带来文艺复兴和科学技术的革命。这年的卢梭,开始了他回到乡村的教育思考之旅。朱熹的教育是传播等级和秩序,卢梭却正好相反,面对着宗教的土崩瓦解和王国的崩溃,卢梭利用越来越低廉的信息和知识载体普及的确是民主和自由,终于诞生了在教育史上不得不提的巨著《爱弥儿》。
    教育地点:家庭、社会、自然
教育方法:启发、本体、平等
信息载体:小说、媒体、声誉
卢梭的教育学探索的结果是文艺的复兴和工业的崛起,不到百年间两次工业革命相继爆发。东方廉价的信息载体造纸和印刷在卢梭的世外桃源别墅里宣扬的是平等价值观,符合的是共和时代需求。
作为后起之秀的德国,如何在革命的时代后来居上,1800年的德国教育部长洪堡德成为了有史以来最有作为的教育官员。 洪堡德第一次将课程教育与技能而不是哲学紧密结合,分别建立了研究性的和职业性的学习机构,他对于大学的认识如下:
教育地点:大学、科研、学科
教育方法:自由、独立、人文
信息载体:课程、科学、考试
实训方法:建构、学科、纯净
结果:德国工业和科技的腾飞,
洪堡德利用技术所带来的廉价的信息载体,强化平等价值观科学时代需求,洪堡德做了一件中国宋王朝900年前一样的事情:将工程技术印上教科书,短短30年就将德国带入发达国家的快车道。
1918年前后,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的世界注定在教育上进行一次突破。这一年开始,杜威走遍了欧洲、美洲和亚洲,宣扬他的实用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教育理论。两次工业革命带给杜威主义的技术前提是书本已经变成大规模印刷和更加便宜。历史告诉我们,当知识足够便宜能够得到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位强调技能而反思知识本身的教育家,杜威也不例外。这一次,为时三年的讲学将杜威的理论带往了墨西哥、苏联、日本和中国,在中国胡适亲自为他做翻译,蒋梦麟本身就是他在美国的学生。至今为止,华人绝大多数得到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和几乎所有的名校的建校理念,都不能摆脱那次杜威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教育地点:家庭、社会、自然
教育方法:认知、道德、实干
信息载体:社会、实践、活动
实训方法:实践、程序、模仿
杜威所代表的实用主义以及科学和技术的紧密结合,伴随着的是美国的崛起和中国、日本和苏联的黄金教育年代,大规模印刷所带来的更加低廉的信息载体,使得人们开始反思知识,强化认知与能力,符合和推动了主流工业时代需求。可以说,杜威所带来的这场教育理念变革,至今仍在继续。
总结历史上重要的教育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关于人的塑造问题:理性、理想、道德,从来没人疑问,这是教育的核心;信息载体问题:载体的成本决定了知识的重要性;信息内容问题:教育者不断在争论教育是以社会和人为中心,还是以知识和公理为中心;教育方法问题:教育的旨在释放本性、还是宣扬等级,是灌输信息,还是增强能力,这个问题根据知识载体的成本有不同的解答;教育目标问题:是培养人的能力,还是强化已有的秩序,这个问题就像一个正弦曲线一般在不同时代摇摆。
如果我们寻找教育的共同点,我们可以把教育总结为四种理论:教堂理论、厅堂理论、弄堂理论和食堂理论:
ü  教堂理论:培养和改变的人本身,成为有品格的人;
ü  厅堂理论:培养道德和修养,选拔社会精英;
ü  弄堂理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适应社会;
ü  食堂理论:培养自食其力有用有技能的人;
如果我们信息载体视角来看历史上的教育变革,事情可能变得简单一些:
ü  简牍时代:格言教育,教化人品;
ü  草纸时代: 对话教育,探讨社会;
ü  活字时代:典籍教育,传承文化;
ü  印刷时代: 课程教育,留存经验;  
如果我们把教育变革的眼光聚焦在最近200年,信息在教育本身的作用就更加清晰:SEMINAR理论是团队之间的语言信息的一种创新模式、实用主义理论是工业世界与大学之间的信息价值的释放和互动、资源依赖理论是大学和大学所处环境之间的信息的交换方式的解读、建构主义理论是知识背后的学习者的行为信息、混合学习理论是多模态学习者的行为信息、WEBQUEST理论是海量知识和互动信息;
我们如果从信息视角下看待教育变革:我们可以得到更加简单的结论:从某种角度上讲,3000年来的所有教育学变革,没有任何新鲜内容,而信息载体的成本和社会主流需求是影响教育思想的全部重大因素。
目前这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是从上个世纪60年代信息革命开始的。从数据的计算、到数据的共享再到多媒体和云技术的应用,知识载体越来越成为免费趋势的同时,知识爆炸所带来的是历史知识的贬值和创新以及技能的升值。 随着知识的普及和低廉获得,与知识沟通的成本越来越高,而知识经济人们的生活节奏使得与人沟通的成本越来越高,与人沟通成为更加昂贵和高价值的事情。在知识载体越低廉的年代,知识本身也变得越边缘,能力越来越重要了;价值本身规律告诉我们,知识重要性取决于评估难易而往往不是使用价值,知识评估模式决定了大学的形式和内容,在以往的大学中,评估人只能以知识为本体,大学以拥有多少册图书和入学分数为指标;而在知识普及的年代,人本身的能力如何评估成为了更加重要的事情,也是大学努力的方向,于是获得多少诺贝尔奖、图灵奖和毕业生的薪水以及募集捐款的能力成了更加重要的水平。
云和物联新技术背景的结果是大数据,大数据跟随着的是教育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巨大变革。 在这场变革中,人与人沟通的成本成为焦点、评估越来越倾向于社会的网络和大数据、及时在线数据成为研究的重点、需要更加及时的社会参与、知识的回报周期越来越倾向于在线和及时回报而不是理念性的。
“目前这场教育的浪潮,是印刷术发明之后,教育领域面临的最重大变革。”
_____哈佛大学在线教育负责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03:06:27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说,新技术和在线教育趋势带来的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使各著名大学和很多投资商趋之若鹜,我们就得出大学的主要精力和教学方法将转向电子教育,那就大错特错了。非常有趣的是,2011年开始,中国很多发达地区教委开始电子书包的试点,试图将中小学生的沉重的书包由教育部门牵头变成个人显示终端,这件事情却得到非常大的争议:教育就是课程吗?然而,教育时空及传播的方式变化了,知识、空间和技术使教育更加多元多样,教育的使命与关系及在新技术情况下原有受制约的教育核心功能如何得到发挥,确是值得我们探讨。
1.         大学的教化作用
关于大学的教化作用,一直有不同的看法。美国公立高中不允许有宗教和价值观的宣扬,美国的大学,也不允许教师进行价值观的诱导,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的倡导。“传道、授业、解惑”,韩愈关于教师的第一个功能就是“传道”,那么,在全息时代,道是什么呢?
上个世纪30年代,匹兹堡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罢工事件,罢工工人和资本家新雇用工人之间发生争执,造成很多人死亡,价值观在现实利益的比较面前照样显得渺小。那次罢工,产生了一个著名的歌谣,罢工的工友面对资本家新雇用的工友要求上班,唱响了:“你站在哪一边”的歌谣,这种歌谣从此唱响美国,深入人心,此后一旦有新的罢工事件出现,包括2011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歌声的教化使得同样不同的人在同样的价值观上高度聚合。
价值观的宣扬如果使用代理人,比如教师,其实效果非常不好,会造成价值观的个性化和偏见。而同样的价值观地人在一起,会像罢工歌谣一样产生巨大的聚合作用。世界的大学有排名,大学的精神却没有优劣。小而精的普林斯顿、CMU、加州理工、斯坦福等风格不同,大而全的哈佛、MIT、加州大学风格也不同,大学的教化作用将由教师转向学校提供的服务和校友。大学将提供一个高度一致化的学术价值观的共同人群。
信息时代有一个负面作用就是信息垃圾泛滥,在这种情况下,但让公认的课程可以网络得到,但是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和学习方法,确是大学更加应该肩负的使命。
既然所有的历史上的教育变革都在不断地强调培养人和培养人的品格是教育的重点,在这场教育革命中,我们还有理由相信,教育的教化作用在抛开了知识本身后,会变得更加重要。大学,会更加像一个教堂。我们通过宗教的变革趋势,发现教堂的目前具有以下特点:
教义随处可得,上帝自在云端;
礼拜天天有,相聚无常客;
祈祷不出门,兄弟遍天下;
入会门槛低低,捐款收益多多;
作为大学的教化,在在线教育革命的促动下,知识成为了普适,课程随意得到;学习习惯和行为是大学重点; 大学更加成为构建一个同质化的社区网络和个性化网络的校友平台;品牌的大学将规模更小、网点更多、品牌更强。
2012年初,世界经济论坛(WEF)新兴技术全球议程理事会对世界影响最大、最有可能为全球面临的挑战提供答案的十大新兴技术,破天荒地将教育技术预测为其中之一。“更强的教育技术:我们需要新的技术来应对青少年教育中出现的挑战,并为他们提供知识经济中所必备的技能。在当今快速发展和紧密连接的全球化社会,这尤其重要。个性化的信息技术方法允许用户进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培养批判性的思维和创造力。社交媒体、开放式课程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的便捷接入,正在促进教室外的继续教育。”
由于“微学校”的兴起,现有学校的教育功能将在这一场革命当中大幅衰减。教育的责任将从学校时代的国家,再度回归到学徒时代的个人,学习将彻底变成一件自我可以主导并完成的任务。高等院校中的绝大部分将会最终被冲跨。未来幸存的大部分高等院校,将成为新知识的生产中心、而不是旧知识的传播中心。
2.         大学是一个厅堂
大学出了教化人的灵魂,历史上的大学还负责培养人的举止、行为、社交圈子和绅士风度以及人文素养。在美国,教师是不允许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然而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确是极高。
更加好的课程选择和推荐、更加好的校友资源、更加好的实验室、更多的教授来自于工业界和研究界,使得学生从毕业开始就像一个社会人,而不是象牙塔。与此同时,职业修养和职业道德的熏陶,使大学出来的人更加具有职业精神。
在前面所说的所有的啜学创业者在反思大学的同时不得不又在做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回到大学,回到母校和熟悉的环境,寻找合作者。未来的大学将更加凸显厅堂的作用,会有更多的学术交流的场所,会有更多的名人宣讲自己的经验和理念,将有更多的研究所和实验室供学生实验和学习,知识得到免费的同时,意味着能力和实验更加重要;会议更多的知名企业将研究所建在学校,学校也将成为更纯净的社交圈而不是读书的地方,更大的年龄差距的人将来到这里进行深造,因为年轻的时候他们在创业,大学是寻找答案的地方;也将有更灵活的学位和推荐针对学生定制。
3.         大学是一个弄堂
事实上,比较中美的教育,早就有人在讨论大学课堂干什么和中美的区别了,美国的教堂更加像一个讨论和答疑和开拓思路的场所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课堂。随着在线教育的普及,上课在家,讨论在校将成为主流模式。
从乔布斯到比尔盖茨再到扎克伯格,几乎都在高中就学习了大学的课程,甚至积累了创业的伙伴。今后的大学将在这方面做更好,更近的距离,更好的伙伴,娱乐就是学习,大学是目前我们能够想到的最好的交往和创新碰撞的场所。查最近几年的教育学国际会议和期刊,娱乐教育和社会化网络学习是各国学者研究的重点。如何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让人自主管理自己,看来只有社交圈子和娱乐能够担负重任。教育行为学和教育行为诱导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斯坦福大学进行的“翻转课堂”(Flipping the Classroom)的实验。 第一步就是改变班级人数, 增加在线互动。 他说“仅仅把讲座录像搬到网上就跟传统课堂一样乏味,所以大约每15分钟左右,在线讲座就会弹出一个小测验以检验学生掌握的情况.” 此外, 斯坦福在“Flipping the Classroom”的实验中还增加了社交媒体的元素。它允许学生互相之间提问。 斯坦福大学校长Hennessy发现, 在实验中, 学生们互相之间的回答非常快。 这种“共同学习“的模式非常有效。


魏忠老师通过一门网络工程课程学生点击行为发现,优异的学生不是因为聪明,而是行为正确。
最早的合作教育来自于德国,美国的职业教育工厂和学校的边界很小,这只限在职业雷德教育。然而目前的趋势是,即使是排名前30位的美国高校,到处可以见到的是工厂和公司搬进大学,大学的实验设备越来越和产业界无缝对接。与此同时,公司设立课堂和终身教育成为共识,更灵活得学制使得放弃和重新进入大学让理念之争毫无意义。
复旦大学的薛华成教授说,今后的大学将成为企业的存在方式。今后的社会高新技术企业如果和大学没有联系,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然而事情的另外一面是,随着知识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本身将不重要,创造知识将变得更加重要。今后的公司也将成为一个大学的模式,这种趋势从医学院开始,逐渐延伸到IT 业,今后会渗透到更多的行业和学科。
4.         大学是一个食堂
大学就开始有收入,这在美国早已经不是一个神话。18岁开始,美国的孩子就开始贷款或者打工维持自己的生活和学业。在美国的一些知名高校,研究生1年半的学业,几乎有一半时间在实习,而实习的津贴一点也不比正式录用低多少,而博士、博士后更不用说了。本科生三年级四年级暑假和最后一个学期,几乎都可以通过实习获得不菲的收入。
从NBA到美式足球,美国的大学是各种顶尖职业选拔人才最重要的场所,目前的趋势是,大学代替社会和创业园区将成为创业的主流场所;大学教育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到30岁才完成的游戏改结束了。新的趋势是永不结束,但进入劳动力阶段就该贡献而不仅仅是学习。也许百年大计的教育将变成在线大计。
美国的大学很多有名的私立大学,例如卡内基梅隆,拥有非常多的厨房和咖啡厅代替教室,随着在线教育的普及,这种趋势更加明显:更少的教室、更多的厨房、更多的咖啡厅和实验室将成为现实。
在线教育的趋势,将会有内容资源信誉与品牌、更多的教育行为学数据分析、更好的实验数据与试验平台支持、更加方便的社会化网路学习社区 ;大学将成为知名学者资源聚集的平台 和知名企业资源聚集的平台
对于管理和信息技术的支持,大学也提出更多的挑战:大学将提供更专业的行政,更复杂的师生来源;更多的支持,更少的管理和强制; 更多的外包与服务,更少的开发; 更多的定制,更少的产品;更多的物联,更开放环境,更集中的数据 更集中的平台,更个性的实验室;更绚的可视化,更本真和朴实的课堂;更大的数据,更聚焦的师生群体;更个性化的内容,更互动的学习。
这场教育的革命来源于《经济学人》所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让我用《经济学人》,2012年4月26日结束语结束这篇文章:
建立更好的学校; 培养更有技术的劳动力;
制定明确的规则和竞技平台。其余的事情,交给革命吧!
《经济学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03:07:00 | 只看该作者
魏忠
----从上真的到玩真的,实验室的发展方向
今天超过40岁的大学生,大概是在80年代以前读的大学,如果是学工的,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事情就是:大学里面的实验室,几乎都是真实的设备。1987年我在北京钢铁学院上大学的新生第一课,就是70岁的老教授给我们演示20辊轧机如何把几厘米厚的钢板变成比头发丝还细的钢薄膜。这台轧机曾经为东方红卫星做过贡献,现在还悄悄地躺在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角,2011年轧87毕业20周年聚会的时候,大家深情地与它合影。目前的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工程国家实验室投资额比以前大了非常多,也是秉承着过去一贯的传统:非常多的先进的设备可以让学生学习和操作,然而,如果以同时代的工业化同步来说,20多年前的大学生无疑是幸运的:一是目前也只有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院等少有学校的师生的某些实验室能够玩这样的真实设备,二是即使这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师生,又能够与当今大工业的现代化钢铁厂有多少接轨呢?
当年我们的金工实习、物理化学实验,到首都钢铁厂认识实习(同样包含学习黑板上周冠五同志最新指示)、到鞍山钢铁厂生产实习、到宝钢毕业实习生产线上收集数据并做毕业论文,回想起来,如今的大学生绝对没有如此幸运。今天,北京科技大学的毛主席像依然威武,它背后的苏式建筑烙下了那个时代的印记,然而,大家有所不知的是,苏式建筑里面的课堂是苏式的,上述谈到的实验室和实训体系,却不完全是苏式的。1952年院系调整,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灾难,却难得还留下了真实认知实训这个好东西。50年代到80年代,整个中国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人怀疑大学巨额投入的实验室,也没有任何人对那里资金的效益去质疑:教育这件事情是不能随便算账的,正如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当年带领1000学生长途跋涉的时候,什么都可以扔,书和实验设备不能扔一样。
那个稍前一些时期的教育家:胡适、蒋梦麟、陶行知、竺可桢、梁漱溟、罗锦辉等等,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社会既学校、工厂既学校,不仅如此,杜威在上个世纪20年代走遍了美洲、亚洲和欧洲,这种思想影响和造就了当代教育,至今,美国的教育思想与此一脉相承。
不幸的事情在90年代的中国再次发生:大学的大量扩招、师资的严重不足、实验经费的严重不足、部委的学校归教育部后企业与高校联系链断裂,在这种大跃进式的高校教育过程中,大学知识与大学教育等同,操作技能和实践认知等同,于是,实验室开始变味:不再有学生昼夜呆在实验室做实验的现象、也少有教授几个星期呆在实验室获取数据的情况,读书、背书、出国、申请两基金、发文章,似乎成了大学师生的主要事情。
在这种集约化、目标化的教育理念的背景下以及计算机的快速发展,有一个值得注意,甚至绝对误导性的实训和学习方式开始扩展起来:虚拟教育和仿真教育。设备不够用怎么办呢? 在计算机上模拟一个,操作计算机!
虚拟和仿真学习刚刚出来的时候,确实很震撼。1996年,我办了自己第一个企业:电脑维修和配置,当时唯一能够卖的软件就是“开天辟地”和“万事无忧”,这个由北京金洪恩公司推出的通过二维模拟学习装配电脑的软件,在那个年代应该是除了杀毒软件外老百姓少数愿意买的软件了。然而震撼归震撼,以后很多年的实践告诉我,几乎没有人成为电脑维修高手是通过这个软件学习会的,而高手们几乎都是在电脑城装配兼容机学会的,我卖金洪恩的软件,自己成为装机高手也是装配了200台以上的电脑后熟能生巧的。
从90年代中到现在的20年时间,由于高校的扩招,使得大量和大多数的师生学习某种科学和工程,都是在这样虚拟的环境下进行的:学习网络,没有见过网络设备;学习芯片,没有见过真实的芯片;学习软件,没有参与过真实的软件项目。以至于我本人通过紫色很难工作过的几个单位的1500名IT企业员工发现,80%的部门经理不是It出身的,而同期的IT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占总体毕业生1/3以上,两个数据很容易得出对中国高等教育不利的结论。
来美国之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又在进行另外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建实验室。总理保证任期内的教育经费要占到4%,于是上海三年内的教育经费从450亿快速增长到750亿。增加的教育经费不能发工资、不能建高楼,实验室经费成了大头。中央地方共建、高地建设、修购基金、085内涵建设等等,上海一个本科院校一年的实验室经费是以前10年的总和。这些钱当然是好事:首先弥补基础设施的欠帐、然后把设备连成系统,地方放不下了开始动软件和仿真的主义。然而,钱投下去,却并没有带来学习行为的变革,20年前实验室热火朝天的景象依然没有出现,如果你2点走进实验室,依然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从7年前开始,我兼任某教育实验公司执行董事,就坚持上真实设备。当时遇到了巨大的阻力。一个真实的思科或者华为网络实验室大约需要400万才能满足一个班的学生同时玩真实的设备,而一个机房加上思科模拟器只需要投入36台电脑和模拟软件就可以了,资金投入不会超过30万。更加重要的是,真实设备对老师的挑战远远大学学生,99%的问题不会在教科书上学到,99%的意外是实验指导书不能涵盖的,然而对于学生得教育来讲,这99%才是最重要的。7年后的今天,各个真实实验室建立起来后,情况好了很多,然而针对教师的问题却丝毫得不到改观,通过访谈和问卷我发现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目前高校改革最大的阻力不是来源于行政,而是教师。
带着这些问题,我在看美国的实验室,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是不是也上真的设备。我惊讶地发现,我所设计的物联实验系统、智能实验系统、开放实验系统,并没有在美国的大学爆发式出现,“上真的”只是低级阶段,“玩真的”才是实训和实验应该干的。在卡内基梅隆,每年会收到很多企业的捐款,很多捐款都是捐给某个实验室的,这些捐款连同设备以及企业的研究人员,一起进入校园校园。校园里面的设备几乎都是来源于企业,而企业的开发和学校教学就在实验室。当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在严格规定教室在学校中的面积比例的时候,人家的教室比例不断在减少,实验室在增加。实验室增加带来的是大量的小班课程,很多课程只有几个人选,而每个学生有很多可选的课程。学生的课程结业也多是以作品体现。
信息时代的实验室和非信息时代确是具有巨大的不同,站在信息革命的肩膀上,如果我们走的正确,也许能够具有后发优势,一切的前提是围绕产业和实际工业世界的真实进行管理和感知。在真实世界、网络世界和教育认知的世界,一座真正的桥梁是需要基于人的行为认知的规律进行的。
清华大学化工系反应工程实验室是国家和北京市的重点实验室,里面的流化床研究是世界一流的。带着这些问题,我让一个小组去参观这个实验室,看看教与学是什么情况。这个在清华园里面占地20亩的难得实验室(据说为了让这个反应炉能够落地中关村,是动用了高层力量的),投资数亿,很多著名的成果出自这里。我哥哥魏飞正是这里的负责人,50多个博士生,数名院士在这里学习和研究,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和传统的设备结合在一起,发挥出难得的叠加效应。
    从“上真的”到“玩真的”是实验研究和教育的一次飞跃,国外如此,国内也是如此。在写完这篇文字后,我突然想到,2010年世博会应该是一次失败的世博会,有谁拿来多少真的工业设备?有谁又上了多少真实设备?又有谁在180天里面玩了多少真实设备?一个靠仿真和模拟构造的幻想,是对国民现代工业文明教育的亵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1 01:44 , Processed in 0.137227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